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5-15 16:47:29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1篇

关键词 城乡统筹 农村义务教育 教师队伍 发展对策

2007年,国务院批准重庆市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在此背景下,教育方面,重庆提出了要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大力统筹城乡教育,打造长江上游地区教育中心和西部教育高地的战略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促进师资队伍的均衡、协调发展。当前,重庆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数量大,专业基础薄弱,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要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进城乡教育统筹,首先必须着力建设一支与之匹配的高素质农村教师队伍。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基本现状

根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2007年编印的《重庆市教育事业统计分析资料》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印的《2008年重庆教育发展报告》,笔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门统计、分析,情况如下:

学校及在校学生分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9089所,在校学生3701225人,其中,农村初中和小学(含县镇)8755所,占学校数的96%,在校学生3349637人,占学生数的90%。

专任教师分配情况。全市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共188406人,其中,小学119831人,初中68575人。其中农村初中教师(含县镇)60653人,占初中教师总数88%,农村小学教师(含县镇)107046人,占小学教师总数的89%。

专任教师规定学历和提高学历。规定学历:全市小学教师达标数118010人,达标率98.48%;初中教师达标数70279人,达标率97.63%。农村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达标数62282人,达标率97.63%;初中教师达标数16730人,达标率96.22%。提高学历:全市小学教师提高数84953人,提高率90.89%;初中教师提高数42219人,提高率58.65%。农村专任教师中,小学教师提高数39737人,提高率62.29%;初中教师提高数7747人,提高率44.56%。

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和未评职称。高级职称:全市小学高级职称教师44649人,占37.26%;初中高级职称教师3976人,占5.52%。农村小学高级职称教师20471人,占32.09%;初中高级职称教师355人,占2.04%。未评职称:全市小学未评职称教师10105人,占8.43%;初中未评职称教师5743人,占7.98%。农村专任教师中,小学未评职称教师8027人,占12.58%;初中未评职称教师2135人,占12.28%。

市级骨干教师数量。全市认定的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共3103人,其中,城市占33%、县镇占52%、农村占15%。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重庆直辖历史短,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经济社会基础尚不雄厚,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教师总量不足。全市现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8万余人,农村学校7286所,农村学生153万余人,农村学校分布广、生源分散、教学点多,存在专任教师实际缺编情况。在核定教职工编制时,县镇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按1:20至1:23、1:15至l:18核定编制;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师生比则按1:22至1:25、1:20至1:23,且基本都按低限标准核定编制。由于教师数量不足,出现大班额、课程课时“打折”、教师一人包班现象,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学历层次方面,农村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0.85%和1.41%。二是职称结构方面,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初级职称占了大多数,具有高职称的农村小学和初中教师所占比例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5.17%和3.48%,而无职称比例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4.15%和4.3%。三是学科结构方面,语文、数学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高达70%以上,而英语、计算机、艺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紧缺。四是年龄结构方面,农村教师年龄老化和断层现象严重。因编制紧张和财政困难,有的农村学校近几年基本停止录用新教师,导致教师平均年龄越来越大。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部分农村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历师范教育,参加工作后,主要通过自学考试和函授等形式进修学历,专业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教育教学观念比较落后,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常规工作能力低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缺乏有效的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普遍欠缺,教育科研几乎没有开展。此外,由于农村教师工作环境较差,相当一部分教师敬业精神不强,逐步成长起来的农村优秀教师向城区流动。

教师专业素质提高培训明显不足。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主要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而以教师专业技能为主的非学历培训很少惠及农村教师。近年来,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条件较差,设施设备老化,师资不足,教研与培训未能有机整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不能对校本研修进行有效的指导,制约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当前,各级政府重视农村教育,但主要以校舍修建,设施设备完善为主,对软件建设力度不够;用于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培训l的经费保障机制还未建立,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还有待完善,市、区县、校三级培训体系未能有机衔接。

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补充的新计划。一是实施农村教师附加编制。各地区应根据本区域农村中小学学校分布、生源等情况,适度增加农村教师附加编制,并且统筹配备到编制需求较大的边远地区村小和教学点。对教学点学生数规模没有达到25人的地方,每个点至少要配备2名教师。二是实施农村教师补充系列计划。实施“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边远贫困地区定向培养一批留得住的本土教师;实施“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实施“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计划”,组织高师院校学生到对口区县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实习支教。三是加大城镇教师到农村教育支教任教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流动、城乡教师流动和校与校教师的定期流动;有计划的组织名师、学科带头人、市级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驻校讲学;组织高职称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上优质示范课。

着力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体系。一是建立市、区县、片区、学校相互衔接的培训层级系统。学历提高培训、培训者培训、名师队伍打造主要由市级教师培训机构来实施和完成;区域性的骨干教师、短期教学技能培训、全员提高培训作为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重要职责;本片区的示范性研修、教学研讨由乡镇片区组织承担;学校主要承担校本研修和新教师的岗位培训。二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农村教师网上学习、交流、考核、学分管理的研修网络,方便农村教师在学校、家里进行学习和在线研讨。三是开通“空中课堂”,利用教育电视台,录制教育专家讲座,进行滚动播放,农村教师可进行集中或分散收看,弥补因没有机会参加高层次培训而不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突出问题。四是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市、区县级培训要结合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现状,按教师的层次、学科等情况进行分层次分批次培训。大力开展校本研修,学校要规划与落实校本研修方案,教研部门加强检查和业务指导,提高农村学校校本研修实效。

进一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

第一,提高认识,进一步落实组织保障。强化各级政府职责,深入细致地进行教师基本情况调研,摸清并掌握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要把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大力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

第二,加大投入,进一步落实经费保障。要切实保证本地区教职工工资总额1.5%的培训经费;设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农村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等专项经费;严格执行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用于教师参加培训所需支出;加强对经费使用的监管,保障各项计划顺利实施。

第三,加强建设,进一步落实资源保障。在有条件的区县建设片区教师培训分中心,将培训、教科研、电教、电大等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农村教师就近就便学习的学习与资源中心。组建由高校专家、优秀教研员,一线中小学名师组成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专家资源库,形成一支适应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要求,集培训、指导、研究、服务于一体的专兼结合的专业队伍。制定农村义务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标准,开发切合农村教师需求的本土化、多样化课程资源,制作一批各学科优秀教师的优质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建成农村教师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超市”。

注释: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2篇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教育改革 质量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05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06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困难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04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02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1.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欠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

由于农村学校地处边远山区,条件艰苦,尽管这几年毕业的大学生补充到教师的队伍里,但是还有一部分代课教师,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不高,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二是学历水平较低。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是完小毕业生,多年来只依据日常积累的教学经验在任教。可见学历提高任务仍需加强。三是专业教师不足。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四是教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信息闭塞,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几乎没有教学科研。教师素质偏低是农村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

二、改善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就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03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像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3篇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 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是15万,是106.5万,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

(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4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教育。20__年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20__年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20__年,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20__年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20__年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20__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中收取的教育集资和中央专移支付;税费改革后,教育集资和教育附加被取消了,乡级政府和农村不再直接承担义务教育的财政责任,其经费基木上全落在县级政府身上,而大多数县财政较为紧张,基本上为吃饭财政。这使部分财力落弱的县不堪重负,于是出现了教师工资难以兑现、教育负债偿还无期、学校正常运转困难等问题。在缺乏国家财政拨款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农村教育部门由于财政困难,不得不把增收超过学费的杂费变成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来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尽管农村中小学校教师的工资发放已基本有了保障,但是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和修缮投资经费不能得到落实,学校公用经费运转困难重重;有部分学校欠债问题久拖不决,利上加利,学校已不堪重负。比如武汉市新洲区的58所小学,1998年因此拖欠教师工资68.5万元,1999年拖欠工资29万(一次性奖励工资),20__年是15万,20__年是106.5万,20__年是58.5万(包括一次性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教师药费、“三伏津贴”),共计287.5万元。为了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福利,学校就想办法变相从学生那里收取各种费用。(四)义务教育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是一个相当长的错综复杂的改革过程,其中的改造教育思想、重新设计课程、制定评价标准、改革教学活动等都需要有专门的研究。

从目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着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即除了不断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外,再没有其他的功能。农村与城市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根本不可能都去上大学。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只能成为极少数尖子生的陪衬,成为这种教育体制和目标的牺牲品。他们中的大多数,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处境,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乡镇企业面临缺乏大量的初、中级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工人的尴尬局面。

(五)学生辍学较多,读书无用论出现回潮

一方面受传统愚昧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之事,而送孩子(尤其是女孩)上学是一大损失;另一方面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无法就业,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义务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者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和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论”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多小学都没有毕业。

(六)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人员流动的加强,农村的生源数量在不断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由于生源不断减少,人口分散,有些地区非常偏僻,学校进行合并后,学校不能相对集中,无法达到规模效益。加上交通等条件的限制,贫困地区“一师一校”、“小学三年级以前教学班”或“复式教学班”屡见不鲜,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比如说武汉市江夏区的青山岛小学,处在梁子湖上的小岛上,几个年级就2个老师,代所有的班级,所有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效果令人堪忧。(2)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也处于尴尬的境地。据推算,全国约有200万流动人口的子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确保他们享受义务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然而,由于流动人口的特殊性以及各项配套措施尚不完善,又受到政策、经费管理困难等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教育也常常是名存实无。

二、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产生

(一)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能力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可以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但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1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二)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只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八年(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财政体制、教育体制的改革,造成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不足

县、乡财政难以承担两次税费改革后的财政责任。长期以来,国家财政只负担城市义务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村、农民自己负担。义务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后,60左右的县级财政无力保证义务教育支出,农民的教育负担仍然很重,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附加费和大部分教育集资,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大为缩减。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主要来源,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国家对于义务教育大概是承担9%,省里面承担13%,大头由县里承担。教育经

费几乎要占去县财政经费的半壁江山,还有公务员工资等很多事务需要完成,县财政就经常克扣其他的教育经费来维持县财政的正常运转。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根本无法填补的,学校公办、民办教师的津贴费和代课教师的工资没有了来源,只好纷纷外出打工。城乡之间同等教师工资差距一般是在一倍以上,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必然是使得好的资源流向城市,进而造成了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困难的马太效应,陷入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恶性循环。(四)社会、家庭、家长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教育产业化改革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最现实的结果就是很多农民不愿意承担这种高昂的教育风险投资,读书无用论开始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乡镇企业调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业劳动力过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庭收入增长甚少,甚至相对还在下降。家庭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农村学生的求学积极性。很多特困户、贫困户家庭辍学的原因就在于此。加上农村很多地区观念陈旧,家长文化水平低,没有法制观念,认为孩子上不上学是自己的私事,不知道送适龄子女读书是家长法定的义务。而某些家长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让学生辍学早点赚钱,也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三、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通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保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能力。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二)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20__年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积极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三)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积极、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提供服务,特别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一定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同时高校要通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通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形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可以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要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

(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执法主体地位,预防辍学率的上升

认真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依法健全和完善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制度。每年开学前,地方政府必须向其辖区内的适龄儿童发放入学通知书,督促其监护人带领儿童按时到校报到入学,把好入学关,从源头上防止儿童辍学。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毕业升入初中应依法取消升学考试,让小学生上中学完全实现“直通车”。

要依法健全和完善学生辍学报告制度。每学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做好辍学情况统计,统计工作要真实、客观。一经发现在校生辍学,立即发出复学通知书,责令其复学。对16周岁内辍学而拒不复学的学生,可依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对其监护人采取行政措施,或依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参考文献

[1]《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与公正──教育部出台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指导意见》,

石油教育20__年03期,第94页。[2]张军凤、王银飞,《平等配置义务教育经费──兼谈“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基础教育参考20__年01期第33~34页。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5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前景

收稿日期:2006―11― 06

作者简介:王瑞武(1978―),男,河南开封人,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200 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基本理论及文化传承。

农村义务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主要任务之一是保 质保量地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和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我国农村 绝大部分地区已经逐步开始实施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但在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同时,也面 临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5%,全国有2亿中小学生,其中有15亿在农村。目前, 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岁农村 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 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 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部级贫困县。当前农村义务教育面临 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其次是师资力量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加上教师数量有限,给农村义 务教育带来的问题是辍学率居高不下,再加上部分农村地区小范围流行的“上学无用论”而 带来的知识贬值,更是加剧了农村适龄儿童不愿意入学的现状。改变农村义务教育需要从根 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改变当前义务教育体制,给农村义务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1资金问题。“根据《中国教育报》2004年夏天对174个地市和县教育局长的问卷调查,超过50%的农村 中小学‘基本运行经费难以保证’,超过40%的小学仍然使用危房,缺少课桌凳的小学接近 40%,超过30%的农村小学‘粉笔论支有限发放’,接近40%的农村小学‘交不起电费、有 电不敢开电灯’。” 在2000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普及了高中 教育,但是到2004年,仍然有至少10%的农村地区尚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有的县甚至没 有普及小学教育,其主要原因是资金投放不足。“最重的担子在贫穷的肩上”,用这句话形容目前的教育资金分配问题上一点也不为过。我 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构成,78%由乡镇分担,9%由市财政分担,省级政府分担11%,中央政 府分担不到2%。 这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在新一届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得到迅速的改变,2 006年中央对义务教育共投入资金2000亿,这批钱有效缓解了农村教育经费长期投放不足的 情况,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由于义务教育长期缺乏投入,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 不会在短时间解决。

2师资问题。农村教师水平低下,也是一直影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 能力的教师逐步跨级向上流动,更加剧了农村教师的缺乏。据一份统计资料表明,1995~19 99年,全国小学教师流失195~249万人,约占小学教师的4%,中学教师流失141万人,占 中学教师总人数的524%。 就上海市在1992年就流失中小教师1500人,1955年达到30 00人,到1999年达到了5000人。到2006年,流失教师的数字应该是1999年的一倍以上。目前,我国农村小学师生比例为23∶1;城市小学师生比为19∶1;此外,统计资料表明,2002 年全国各类学校数80 067所,其中县镇和农村65 269所,农村教育的学校数占全国总数的81

5% 。但在全国高中15 406所中,县镇和农村只有9 410所,仅占总数的61%,城乡教育层次结构 的资源配置比例严重失调。

农村学校教师的医疗、进修、生活福利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根据全 国总工会2003年在内蒙古地区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很多地方教师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老师 自己的孩子考上大学连去学校报道的路费都凑不够,有很多地方的农村教师一辈子也没有一 次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在有些地方,经济发展了,教育却出现了下滑,教师比原来更加辛 苦,生活也更艰辛,这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3辍学问题。

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据“教育部2004年第十五次新闻 会”上公布的数据,我们可以进行下述换算:就小学毕业率而论,到2003年底,小学的在校生 11 689 7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65%,那么尚有135%的适龄儿童,大约15997 万人未进入小学读书;034%上了小学又辍学的人数,大约为3975万人。这就是说,有199 72万的适龄儿童未完成小学教育。 就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而论,初中在校生达到669083万 人 ,毛入学率达到927%,那么有73%的学生,大约52689万人未进入初中学习;284%进入初中 学习又辍学的人数为19002万人 。

以上数字表明,中小学生辍学率比较高的地方大部分是贫困地区,仅经济贫困一项原因就占 到失学率的543%,因为自己不愿意上学或没有考入更高一级学校而失学占273%,因为对学 校不满意和离校太远占45%。 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资金支持,农村孩子 辍学问题仍然突出,女童的辍学率比男孩要高一些,这说明在一些贫困地区重男轻女的现象 还普遍存在。

4体制问题。体制问题是一直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瓶颈,国家也在一直进行改革,试图找到一个符合 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道路,确立了以县为主体农村义务教育体制 ,以县级人民政府做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体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教育立法是充分保证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并且具有长期、稳定和高效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立法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是有很多地方需要去完善,特别是在细节方面需要 补充。西方发达国家教育法规定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公平性,而在我国这方面立法还比较缺 乏。义务教育阶段的办学主体应该是政府而不是社会。

评估制度是促进学校的正常发展和国家对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制度,我国政府目前对农村义 务教育的投入很大,也希望改变受教育不平等的现状,提高农村孩子受教育的年限,增 加他们的文化知识。我国在2000年实行的普九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造成了老文盲还没有完全 消除,新文盲又产生了,国家需要重新投入资金进行培训和教育,这样势必增加国家财政负 担,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所以,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评估体制对我们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 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农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加大财政支出力度。2004年1月,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历时一年半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要想实现农村义务教育 的全部免费制,每个县须增加投入的教育经费底限为4300万/年。如果全国有2/3的县要由中 央和省级财政来支付,大致推算政府从一开始就要增加的财政投入为688亿元左右。 农村义 务教育存在问题很明显,就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推动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这也是世界发达 国家改变本国义务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

2005年2月26日,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 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央财政将先投入100亿元专项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 ,从今年起,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 ,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我国西部地区将基本普 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总理的这一庄重承诺,把中国义务教育推到 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2005年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免费义务教育的“元年”。

国家这几年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农村教育资金缺乏问题不是一下子就 能解决的,需要国家财政长期、稳定的增加教育专项资金投入,并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保 证资金足额到位,切实改变农村教育长期资金不足的局面。

2解决师资缺乏问题。农村教育如何才能保证教育质量,如何解决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问题,保证农村教师各项福 利待遇,成为解决农村师资紧缺的主要任务。

华中农业大学2003届本科毕业生徐本禹给我们开了一个好头,徐本禹“弃研支教”的事在华 农引起轰动。22岁的他被提名为今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20名候选人之一。如何解决大 学生长期、有效地支持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需要国家加大对支教大学 生的长期支持,同时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和资金补助,形成一个良好的、可以循环发展的格 局,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可以解决农村教育中师资不足的问题。农村教师进修是解决教师水平不高的重要环节,在很多地方,虽然有教师进修的机制,但是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农村教师知识更新较慢,跟不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步伐,应该利用 国家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大贫困地区教师进修力度,培训内容以新课程、新知 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 保证国家对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的设备和仪器能够被充分地应用。

在江苏省徐州市推行的“无差别教育”为我们解决农村师资问题提供了一个范例,“无差别 教育”是徐州市委书记徐鸣提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政府来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结果, 缩小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的差距,定期选派城镇教师到农村中 小学去任教,农村教师到城市中小学接受培训和进行教学,在支教和培训期间,所花的一切 费用由市财政来承担,并给予相应的补贴。 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视察以后给予了很高的评 价。我们希望徐州的试点改革能够取得成效,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师流动机制,来解决农 村教育中的教师问题。

3完善义务教育体制。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体制是以中央、省、市、县负责的格局,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 在县级人民政府负责,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 整个义务教育是否能够正常健康的发展,也关系我国经济发展是否有强大的发展动力。首先,我们国家教育属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国土 面积很大,各个省份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东部一些省份发展速度很快,中部偏慢,西部 最慢,而且差距正在被扩大,这样就决定了不同的地方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情况各不相同, 加大地方政府教育权限,扩大地方学校的办学自是当务之急。中央政府在教育方面给予 宏观调控就足够了,制定一个框架,把权力放到每个省,每个省根据自己情况来制定各自发 展目标和资金投入,最后报到国家教育部审核报批。这样就可以避免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出 现的水土不服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目前义务教育年限是九年,只能满足于最基本的扫盲任务,扩大义务教育年限,建立长 远的发展机制,义务教育应该扩充到高中阶段和职业高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目前初中生缀 学率比较高的问题,还可以为国家培养初、中等实用人才,以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技工困境 。由于目前我国高中数量严重不足,在很多地方,每个县城一般只有两个公立高中,职业高 中也很不景气,远远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无法解决大量初中生毕业以后出路问 题,扩大民办教育,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到教育中来,弥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应该给予 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这样也能调动农村孩子上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为国家经济持续快 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4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建立有效的评估监督机制是关系我国教育朝着正确道路上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也为国家对 教育大量的投入有没有回报,回报率是多少做一个分析,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西方发达国家都有一套完善教育监督和评估制度,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我国目前也有教育监督机制的存在,但是无法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监督和考证是从不同角 度对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教育投入和产生做一个评估,看看是不是达到 了预期目标。建立评估监督,也有利于预防教育腐败。

我国现行的教育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教育监督的具体方法和目标,所以要加快立法进度,尽快 制定一部教育监督和评估的法律制度,并且培养一批评估和监督人员,这需要在大学中设立 这一专业,以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目前没有立法保证的情况下,教育监督应和地方政府 的评估考核挂钩,在国家对各级政府的成绩考核政策应不断地优化,不能光看GDP的发展数 字,而且还要看到高速发展的背后有没有环境污染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把教育监督与评 估制度也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来决定地方官员的任命,这样就可以解决教育监督与评估 问题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总之,农村义务教育的成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也关系到农民本身自己的命运, 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并被放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农村义务教育才能够不断完 善,才能够实现中国教育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人口与社会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 出版社,1997-2002

〔4〕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事业统计年鉴1994-2001,人民教育出版社

〔5〕史宏协论我国农村教育的有效供给〔J〕经济体制改革,200501

〔6〕温恒福农村教育的含义、性质与发展规律〔J〕教育探索,200501

〔7〕刘新科西部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03

〔8〕我国农村教育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机制创新〔J〕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200537

〔9〕史凯亮农村文化与农村教育梁敕,溟文化教育观对当代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 00501

〔10〕张黎,余志君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实践〔J〕职教论坛,200501

〔11〕2003年中教育事业发展新闻会实录campuscernet/20040428/3104816 shtml,2004-04-28/2004-05-06

〔1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6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 教师资源 现状

随着甘肃省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义务教育得到了全面普及并逐步实现免费化。因此,义务教育的发展也逐渐从普及转移到对优质教育的追求。然而,由于各种历史、经济和地域等原因,甘肃省义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失衡现象,尤其表现在城乡层面。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而造成这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主要制约因素就是教师资源的分布不均衡以及师资力量本身相对薄弱。从多方面的指标分析,可以看出甘肃省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资源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教师数量分布不均衡,农村教师教学压力大于城镇教师

对于甘肃省这样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省份而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大部分集中在农村(如表2所示),然而占了义务教育阶段一大半学校数和在校生人数的农村地区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教师数量;相反,义务教育阶段城镇的学校数以及在校生人数远远低于农村,使得城镇教师人均所教授的学生人数(即师生比)少于农村地区,这一现状反映出甘肃省义务教育教师数量分布的不均衡,使得农村教师教学负担过重,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义务教育的公平化有待完善。

图中显示:2000―2009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的师生比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减幅逐年扩大,尤其是2005―2009年递减速度较快,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以及中编办联合颁发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向贫困地区派遣“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教师”,即“特岗教师”,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壮大。从总体来看,城镇的师生比低于农村,由于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导致其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长期以往,将拉大与城镇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从而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均衡性。

二、教师学历、年龄参差不齐,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

教师的学历水平和教师队伍的整体年龄结构对义务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对于城镇而言,教师队伍仅有国家正式公办教师一种,学历一般都是本科以上,当然也仍有一小部分年龄偏大的教师学历低于本科,通常为师专毕业。年龄结构方面,城镇的学校教师队伍的年龄趋于年轻化,随着一批老教师的退休,越来越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走上城镇义务教育的讲台,以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思维推动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对于农村而言,教师队伍由国家正式公办教师、特岗教师以及代课教师三部分构成。由于编制有限,公办教师在整个师资总量中占的比重不大,一般都是一些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其学历水平集中在大专,多属于经验式教学,缺乏创新;代课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农村义务教育不可取代的力量,一些偏远的农村小学仍然还存在着一个学校仅有一名代课教师,包揽一至六年级的全部课程的情况,这些代课教师的学历多为高中水平,也有一些在从教多年以后通过自考取得了专科学历,年龄整体偏大,教学水平较低,多分布在农村小学;特岗教师为农村义务教育增添了新的血液,《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方案》是为了缓解农村中小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鼓励大学生去农村中小学执教,这一方案的实施使得农村义务教育的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其学历都是专科或本科,但由于这一方案设有一定的执教期限,大多数大学生可能会迫于就业压力将这一政策做为锻炼自己的途径和寻求下一步发展的跳板,在期限满后选择离开农村从事更好的工作,从而导致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学历水平、年龄结构等差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低于城镇教师,这一点也可以通过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各地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更为直观的体现。如表3所示,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总体来看各地区都稳定在98%左右,水平较高,各地级市和地县的指标与省会兰州市相比差距很小;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各地区间的差异明显,表现出的规律基本为:省会兰州市较高,各地级市次之,地县较低,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县(例如:舟曲县)教师学历的合格率与其他地区相比差异较大。

数据来源:甘肃教育年鉴201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7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负债;现状;成因;对策

    前些年大规模“普九”中政府的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出现严重的负债情形的主要原因。关于负债的确切数量,有文献估算仅乡镇的村级就有3259亿元。教育负债是乡村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学者估算全国乡镇负债为2000亿元,再加上县级财政负债共6000亿元,由此可见教育负债占据乡村债务的大半。

    据2001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中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9%由县级财政负担,省财政负担11%,而中央财政只负担约2%。考虑到县级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仍来自乡镇财政的上缴,实际上,最终由农民负担的义务教育投资占到农村义务教育总投资的80%—90%。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指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免费。在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下,农村教育附加费和教育集资被取消,这一政策对于本来就投入不足的农村义务教育而言更是雪上加霜。

    当前,很多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几乎为零,加之举债搞硬件建设等原因,不少农村中小学处于不同程度的负债运行状态,负债现象严重而又广泛。因此,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负债运行现状进行及时的审视是必要的。

    一、案例:甘肃天祝县天堂学区义务教育及其负债现状

    (一)天堂学区义务教育现状

    天堂乡教育辅导站是兼有教育行政职能和对全乡各校具有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服务、监督和指导作用的乡屑机关部门。

    全乡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所,其中九年制学校2所,完全小学5所,村学4所。全乡共有83个教学班,其中小学班级70个,初中班级13个。2006年秋季在校学生共计1930名,其中小学在校学生1448人,初中在校学生482人。

    全乡实行藏汉英“三语”教学的学校共5所,开办寄宿制学校3所,学习藏汉英“三语”的学生共169人。

    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为11507平方米,小学校舍人均占有量5.1平方米,初中为7.5平方米。微机室2个,图书12000多册。危房比例下降到现在的1.8%。2005年配备了远程教育设备4套。

    全乡共有救职工160名,专任教师145名,其中女教师52人,占总数的35.9%。少数民族教师86人,占总数的59.3%。在专任教师中,大学学历14人,占总数的9.9%;大专学历70人,占总数的48.3%;中专学历53人,占总数的37.3%。小学专任教师合格率100%,中学专任教师达标率91.3%,从事“双语”教学的专任教师12名,“双语”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调查显示:天堂学区绝大多数的学校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现象。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农村义务教育负债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这说明学校负债情况与所处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是落后的地方,学校负债情况越是严重。

    2.天堂学区义务教育负债现状

    二、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举步维艰的原因

    1.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规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2005年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这项改革使得原本捉襟见肘的农村义务教育更是雪上加霜。原有的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没有了,中央和省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又不够,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

    2.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效益差。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资金不充足,但是有限的资源并没有很好的得到利用。在调查中发现,天堂学区11所学校都存在着义务教育投入效益较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学校教职工队伍庞杂,人员经费数额巨大。在农村学校,校长、教务、书记等管理人员过去多是学校教学骨干力量,挂了某种职务后一般都专职做管理,需要补充教学人员;学校的收发、打印、清洁、校医、保管员、炊事员等岗位俱全,应有专人去做,因此学校教职工队伍冗余。天祝县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总量几年来一直保持上升趋势,但由于人员经费不断攀升,因此公用经费缺不断下降。

    复读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国家教委的(小学管理规程)规定: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诹消留级制度。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天祝县天堂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留级重读(为了打好小学或初中的基础,将来到高中成绩取得好成绩)现象还比较多。这种留级重读人为地延长了学制,超常占用师资、校舍和教育设施,重复消耗教育资源,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学校教学设施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设施得以不断完善,许多学校配备了实验室、图书馆,购置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但利用效率低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不会用或不习惯用电教化设施、闲置实验仪器、图书室不向学生开放而成为“藏书室”等,从而造成资金不能合理有效利用。

    3.预期收入因体制和政策影响而被削减或取消。在农村“普九”过程中,一些学校举债搞建设,并把债务的偿还建立在各种收费上,随着国家对农村教育收费管理的规范加强,这部分预期收入有的被取消,有的被削减并被严格限定为专款专用,这样一来,原先通过教育收费等筹集资金还款的路被堵死了,学校没有资金来源无法按时还款,成了债务人。

    4.县乡政府应拨建设款不到位,使学校成为负债主体。农村中小学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国家和省级计划拨付的资金一般能及时到位,而市县资金往往到位率低,在这种情形下,就容易造成工程款的拖欠,为了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2002年至2005年甘肃省相继出台了有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师资培训、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工程,其资金投入采取省、市、县共同负担的方式。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省级的投入资金落实到位,而市、县因财政紧张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相应的配套资金大都没能落实。中小学校为了在各种考核、评比中脱颖而出以及迫于地方社区的压力,有“举债搞发展”的冲动和实践,美其名日:“让更多的农民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和服务”。

    5.学校布局调整、办学规模扩大而造成的负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农村教育资源,但撤并学校、教学点的后果往往有:一是原有学校、教学点的资产往往不能收归县教育局所有,而由当地社区及居民占有,造成资产流失,这样的事情屡屡发生;二是造成学校规模急剧膨胀,各种基础教学设施显得捉襟见肘,学校被迫举债搞发展,否则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无法有效维持,教学质量也难以保证。比如,天堂学区的科拉小学建于1952年,1970年起附设初中班,1986年初中改为三年制。1997年、2002年学校先后被列为国家“贫三”、“义教二期”项目校,校舍全部撤除新建。2006年秋,中学部迁往天堂,学校成为完全小学。在科拉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优化的同时,天堂学校却出现了重建、扩建的压力和负担,天堂学校因此而负债。

    6.教育型压力体制下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负债。就天祝县而言,当地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是有倾向性的,它主要投向高中尤其是重点中学,投向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而这些学校一般都在县城,从而导致投向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经费偏少。然而县教育局有关部门又三令五申要求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不能落伍,因此,农村中小学既面临资金短缺又要努力使义务教育有所发展的压力,许多中小学只能通过种种渠道举债,从而滋生大量债务。

    三、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运行问题的一些建议

    中央已明确表示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要真正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农村中小学债务化解是一道绕不过的“砍”。农村中小学校沉重的债务,已经成为影响其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各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讨化解农村中小学债务的途径,为发展农村教育提供稳定的环境。

    1.积极构建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现行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政府分担主体的重心仍然过低,终于和省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中承担的财政责任明显不够。”对于西部欠发达县区,经济薄弱,财政拮据,县级财政本身处于亏空状态,缺乏足够的财政收入来源提供给农村义务教育。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数额应当至少与改革前的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收入持平,建立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主渠道投入,国家贫困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建设、危房改造、公用经费、教师工资、“两免一补”经费由国家财政全额予以补充。

    2.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使一定的教育投资培养更多合格的毕业生,因此,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1)控制辍学率和重读率。辍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困难,所以政府应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学生重读的主要原因是教学质量差,学习困难,因而可以通过优化教师队伍、改进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质量监管力度等方法加以解决。(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2)改革现行的教育财政拨款体制,采用按办学效益获得教育资源的激励制度,以鼓励各学校提供管理水平,避免浪费,实现效益最大化。

    3.努力拓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一是中央财政加大对西部困难省份的转移支付力度,调整升级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二是继续实行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逐步提高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标准,使财政经费不断向义务教育倾斜;三是建议设立教育税,将城市教育附加改为企业税,服务业中增列教育税,财政供养人员工资中开征教育税,农村小康家庭开征教育税;四是我国城市和农村都有一部分人富起来了,可以动员和鼓励他们捐资助学。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8篇

论文摘要: 当前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义务教育关注的重点将逐步由数量向质量转变。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实践中的核心问题和教育研究的焦点问题。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农村学校,不断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刻地认识到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性,把它作为教育工作研究的重点,认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已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而,在此阶段对农村义务教育质量进行研究是非常迫切和必要的。 

一、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现状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资源贫乏。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最大的实际,也是最大的困难。通过观察发现,由于城乡差别、贫富差距,这些年农村的教育事业费用支出仍是远远低于城市教育事业费用支出。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农村学校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都非常缺乏,甚至有的学校连教室都还是危房。试想,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何谈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说,正是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差距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2.教学师资薄弱,制约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素质是制约农村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民办、代课教师支撑着农村基础教育。现任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培训,较难胜任新时代的教学工作,严重影响教育质量。虽然随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大量的受过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来,但总的来说比例还是过低,难以应付教学的需要。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的大量存在和公办专任教师的严重短缺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质量与健康发展。 

(2)青年骨干教师大量流失。由于农村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低,许多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或是通过关系调到上一级学校,或是调离现有教育教学岗位,极大地削弱了农村师资力量。青年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仅带走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影响了当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造成其他教师人心换散,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 

(3)教师素质与能力水平偏低。我国农村小学相当一部分教师教育观念滞后、知识结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不能适应当前义务教育事业发展和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近年虽然经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教师的学历达标了,但实际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整体素质并没有得到同步提高,而且不少教师的职后学历教育与其所授科目不配套。 

3.新课程改革的“城市取向”并不适应农村小学。 

现行新课程改革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全国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有明显的“城市取向”,无视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儿童少年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差别。这无疑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是不适应的。加之农村学校课程观念落后,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无论是校长还是行政干部、教师还是家长,都认为农村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将学生送出“农门”,进入大学,或进到城里。新课程的理念并没有深入农村教师和学生心中。而且现行教材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不切实际和偏难,致使部分农村学生难以胜任,成为学业的失败者,最终失去学习兴趣而被迫辍学。 

4.教学缺乏规范管理。 

一些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过于重视县一级中心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村小当作小儿科,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农村小学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沿袭旧制,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 

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必要条件。学校教育是全体,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外部环境,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和扩展;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基础。而现今许多农村小学教育与家庭教育严重失衡。现在农村许多成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他们将子女交给老人或亲戚照顾,甚至将他们独自留在家中。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平时缺乏父母的管教,再加上老人们的溺爱,学习上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父母的督促,而老人的管教毫无力度和效果,部分学生经常缺课、逃课,还影响了其他学生,造成学校学风不正、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下降。 

二、对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现状的思考 

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偏低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全面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不仅仅应从制度、机制上来改革,还应从人们的观念上来更新。因此,就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呈现的状况来看,理应从以下入手。 

1.加大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经费短缺带来的困难是农村最大困难,无外乎是校舍、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体育设施、实验用品等的缺乏。构建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保证农村学校教育教学的“下限”投入是当务之急。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理应法制化,而且要重视农村地区差异,按东、中、西部三类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建立不同的政府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合理的状况。 

2.提高师资,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一是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鼓励和引导有经验的教师和师范类毕业生到农村地区任教。在切实落实工资和国家规定的各项补贴补助待遇的同时,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在住房、医保、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拓展他们的生存空间,增加教师的发展机遇。二是建立健全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切实加强在职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经常性培训。鼓励和要求教师通过在岗培训、定期进修、网上学习等多种形式,按照学用一致、专业对口的原则,提高学历学位层次。三是认真组织中小学短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实施骨干教师专项培训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3.整合课程,优化课程设置。 

针对农村学校无法适应在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国家制定统一大纲、统一教材和统一标准的问题,应该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本土课程整合优化。在坚持《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前提下,改革现行教材。可由各省(市、区)根据本地实际编写教材,有必要考虑城市普及型和农村普及型两种版本,在农村版本中要体现对农村实用性的教学内容。教材改革要坚持两个适合的原则:一是难度适合农村大部分学生,着眼于所有学生打好基础;二是尽量适合各地实际,使教育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要理清思路,合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新课改,以职业指导为突破口,分类分层教育,让人人都能进入不同的学校升造,最终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4.规范管理,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学校管理层要积极为提升自身教学管理水平、改变落后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工作责任心而努力,尽力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专题讨论提供平台,形成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办好学校要依靠全体教师,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必须创新工作措施,调动老师们工作的积极性,真正使教学走向正常化。 

5.转变观念,学校、家庭相互支持。 

学生的教育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相互支持。虽然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家长在观念上有着较大的差别,但是就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因此在农村,学校要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办好学校,充分利用有限的新闻媒体向社会广泛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农村家长树立正确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共同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教育评论,2007,(11). 

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第9篇

【关 键 词】义务教育;农村学生;择校

中图分类号:G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09-03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但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农村学生的择校现象也逐渐增加,尤其是义务教育实施以后,学生的择校现象更为严重,这种择校现象已引起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河南周口作为豫东一个农业大市,农村学生“择校”早已经被突破。学生宁愿放弃免费的学校不上,而选择高昂的学费县城私立学校去上。农村学生为什么要择校?哪些学生择校?笔者围绕此问题,在周口市农村中小学做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目的是为了提出消除农村学生择校的建议。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了整群抽样的方式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对象是河南省周口市3个县12所农村中小学生,农村择校学生174名。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开展座谈会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收集数据资料,同时也走访和调查了17名学校管理者、20名教师、32名农村学生家长,其被试的基本情况如表1。

表1 年级分布状况

表2 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家长分布状况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工具主是自编《农村学生择校状况问卷》和《农村择校访谈提纲》。在编制调查问卷之前,先对农村学生、学生家长做了一个开放性的访谈,使之调查问卷具有针对性。并请教育相关研究专家,审核调查问卷,使之具有较高的效度。

(三)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择校”,是家长主动放弃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学区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政策,主动选择其它学校就读的教育选择现象。从择校主体上来讲,主要是农村初中生、小学生。调查内容主要从择校的数量、范围、态度、去向、学生的学业成绩等多个方面展开调查研究的。

二、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择校的现状

(一)数量上:近五成学生选择了“择校”

在调查中问学生到:你们班原来有多少学生?现在有多少人?研究结果显示:近五成学生已经离开学校,有的学生到县城私立学校就读,有的学生到乡镇其它私立学校去读。访谈学校管理者时,提到“你们学校原来有多少学生规模?现在又是多大规模?”管理者普遍都说,“学生走的快一半了,这些学生宁愿放弃免费的学不上,而选择去上交高昂学费的学校。”这也说明农村学生择校是个大趋势了,导致农村中小学萎缩。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农村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呢?学校管理人员从学校自身也应该自己反思一下学校的管理状况,为什么不能留住身边渴求知识的学生。

(二)范围上:不同年级的学生均有“择校”

在走访调查过程中发现,不仅高年级和初中学生“背离家乡”到县城私立或其它学校(乡镇私立学校)读书,并且近30%低年级的学生,如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学生等,也“背离家乡”去完成学业。这说明并不仅仅是年龄大的、生活能自理的高年级学生“进城”学习,而且也有为数不少的7~10岁小学生也“进城”读书。此现象的出现,也给农村学校教育带来很大的教育后果。如学校管理秩序紊乱、学生过少而无法正常上课;还有农村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等。总体来说,农村择校生年龄重心下移,呈现低龄化趋势。这样的择校现象会导致低年级学生的身心不健康发展现象和农村学校教育发展问题。

(三)态度上:九成学生和家长赞同“择校”

在调研过程中,一个课题组成员问到:“您对学生择校持什么态度?”近90%的学生和家长选择了“赞同”这一选项。“为什么赞同选择私立学校读书?”主要原因是不满意农村学校教育,主要表现在:教育管理较乱、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低等。但也有部分学生和家长说:因为家里经济状况较差,而没经济条件支持被迫没有择校的。由此可以看出,择校已成为人心所向,这是择校现象逐步蔓延、愈演愈烈的重要原因之一。“赞成”择校的另一个原因则是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阶层收入的差距、学校竞争的激烈、广大学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有关。

(四)去向上:九城学生进城“私立”学校

在调研过程中,课题组成员走访了学生家长、学生和部分学校管理者,在问及“学生择校的都转入哪些学校了?”近90%人选择去县城私立学校了,其它学生有转入乡镇私立学校。问及“问什么有的学生选择县城私立学校,有的学生选择乡镇私立学校及其它?”回答结果是:家庭经济好的学生转入在县城私立学校上学、比如中英文学校、财源中学等;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转入了乡镇某个私立学校的较多。这也说明选择不同层次的学校,跟家庭经济状况有很大的关系。经济差的学生为什么也要择校呢?他们的回答是:看着别人的孩子都转走了,孩子所在班级没几个学生,老师也不认真教,停课是常有的事情。没办法,只有让孩子到乡镇“私立”学校。这种状况出现,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没有责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