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艺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20 18:05:09

环境艺术论文

环境艺术论文第1篇

客观地看,环境艺术就是以环境为主要依据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外在形式,在具体的环境氛围下,借助于空间结构、设计材质以及比例尺度等多种造型来表现具体的作品。可以说,任何一个环境艺术作品都是对现代艺术观念的一种表达,都侧重于体现作品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与环境艺术不同,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范畴要广泛的多。毫不夸张地说,一切能够为人们所看到、听到或者触摸到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对象或者内容。从这一角度上分析,可以将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界定为:关于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社会行为等不同角度的整体引导与协调设计的综合性艺术。从表现意境角度考虑,环境艺术能够被划分为不同层次:第一层,自然环境,通常是由河流、山川、湖泊、阳光、空气、水等因素所构造的环境;第二层,人居环境,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人为创造的一种空间环境。相对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富有生活情趣、更具备审美情趣,更能满足人们生理及心理需求。总而言之,环境艺术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感应的产物,其核心功能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

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环境艺术设计往往是基于人们对审美的具体要求,并针对其所处的环境不断完善的一种艺术形式,更加重视个体需求,更加强调独特效果,突出了和谐美、动态美以及特色美。具体来说,环境艺术设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审美与实用的结合。环境艺术是基于人类客观需求而产生的,借助于一定的艺术手段,能够帮助人们在有效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能够享受设计带来的美好意境。第二,自然与人文的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自然环境,必须建立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最终所设计的成果也是以满足人类根本利益为基础的,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是具有一定服务性质的,这恰恰体现了其具有人文性。第三,多样与整体的有效融合。一方面,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当从宏观上树立统一的、科学地思想观念,从而为人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作品;另一方面,环境艺术所针对的人群是不同的,所需要的素材也是千差万别的,这些均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多样性。第四,积极性与无害性。所谓积极性,在于环境艺术设计的作品往往是值得肯定的、值得称赞的对象;所谓无害性,就是指这种再造美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尝试与规划,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之下进行的。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个性化

在艺术设计领域,设计师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参杂个人主观色彩,当然,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亦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展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更完美地融合自然与人文的特点,设计师需要添加一些个性化设计,以此来帮助受众突破原有的羁绊,从而获取更多意想不到的感受。

1.个性化设计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就产生了一股反对摩登主义建筑的思潮,紧接着,理论界出现大量相关理论,其中,多元论便是应运而生。实际上,这种理论恰恰与中国古老的“移步换景”是相互契合的。例如,著名的“苏州园林”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互动,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从这一角度上分析,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环境设计师,应当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基础上,借助于更加科学、合理的艺术形式进行再创造,并使最终作品遵循客观规律,以此不断寻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2.个性化设计受制于环境艺术风格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个性化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化、抽象化的过程,即便如此,也丝毫不影响它成为人类对大自然的进一步探索。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多数设计师总是倾向于空间设计理念以及空间文化形式的现象表现,殊不知这种过分的关注会使其忽略对于人本身的生理需求,因此,个性化设计从一定程度上是受制于当代环境艺术风格的。

3.个性化设计促进了空间使用效率的提高

环境艺术论文第2篇

庭院环境设计在我国已经有了多年的传统,而且我国的相关理念也是较为先进的,但是对于现代化的设计,我们还缺乏一定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相关理论研究并没有跟上,设计实践也没有推广。有相关学者认为,这是庭院环境设计的价值没有得到肯定所造成的,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并进行了相关的走访,在多方研究中总结了其价值所在,其中主要有改善人们生活环境、增强庭院实用性、提升庭院文化气息三个方面,下面,笔者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其展开详细的讨论,希望能使人们通过此来认识到庭院环境艺术设计的价值和意义,为其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改善人们生活环境

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式是庭院设计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其设计的主要目标,由其是居住用的庭院,其对改善人们生活环境的作用更为明显。第一,其能净化庭院空气,在我国的庭院设计中,主要以自然设计,也就是说自然植被的种植设计为主,花、草、树都是庭院设计中的主要要素,因此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绿色设计,绿色植被对空气的净化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此类庭院设计整夜对净化空气有着很好的效果。第二,其能改变单调环境,这种意义在视觉上是极为明显的,普通的庭院一般色调单一,使其显得空冷,而经过艺术设计,一般能为其增加诸多的内容,避免这种问题的出现。

(二)增强庭院实用性

实用性是庭院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之一,庭院本来就是为方便居民生活而留出的,实用性是其最为主要的特性,如果因为艺术设计而使庭院失去了原本的实用性,那艺术设计是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但是随着庭院艺术设计的进步,这种问题却被避免了,甚至通过艺术设计,还能增强庭院实用性。首先,一些设计在艺术的本之中本来就还存在实用价值,例如花草,其不仅有艺术价值,更具有净化环境的价值。其次,针对性的环境设计还能增强设计实用性,例如在一个较大的庭院中设计一块菜园,不仅能调和氛围,更能进行果蔬的栽种,使庭院在应用当中有着更多的功能。最后,随着技术的发展,其设计已经可以做到不影响庭院设计实用性的地步,例如一些空中景观、平面墙壁装饰等都不会再占用过多的庭院空间,使庭院原先的价值得到最好的保留。

(三)提升庭院文化气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温饱问题在今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解决,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因此精神文化需求变得越来越高,这使得庭院环境的艺术设计变得越来越必要,文化气息的体现也成为了庭院环境设计的新追求之一。在庭院设计当中,我们的设计更加关注了文虎气息的提升,例如用一些艺术品作为装饰,或者与园艺设计、绘画艺术、音乐等相结合,使得文化气息更为浓厚,当然,这些都属于高端设计,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还只是小范围的。

二、庭院环境艺术设计的注意事项及措施

(一)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设计的一大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在任何设计中都是要适用的。庭院环境艺术设计尤其是涉及环境改造或者植被种植的方面是必须要因地制宜的,与当地环境相冲突很可能会造成设计花费高、设计质量差、实用性差等问题。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应当尽量多考虑当地的环境因素,避免与环境相冲突。例如在植被选择上,尽量选择当地植被进行栽种,使其能够更快的适应环境,避免后期问题。又例如在一些小型建筑上,也要考虑一下当地的岩石、土壤、气候等,使其能有一定抗外力能力,避免因环境造成损坏。

(二)功能设计

功能就是庭院的作用,我们现在的设计要求不破坏庭院的原有功能,又能为其添置观赏、娱乐等新功能,因此在设计中我们应当尽量减少面积的占用,而且设计也应当贴合庭院的具体装况,避免造成遮光、挡路等问题。另外,在设计中我们还可以在庭院里加入茶桌、棋牌桌等,增强庭院娱乐休闲功能等。

(三)文化凸显

环境艺术论文第3篇

众所周知,壁画与环境空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因为,壁画的题材、形式、风格、材质都要取决于空间的功能与特性,而空间的视觉审美与文化艺术气息则要靠壁画来升华与超越。故此,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满足视觉感官的需求,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二是满足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就是在审美的同时启人心智、升华思想。

1.1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视觉感官价值

(1)装饰美化环境。当今社会,无论是在公共环境空间还是在私人生活空间,人们往往都会通过形式、内容各异的壁画艺术来装饰美化环境。这是壁画的基本属性,也是壁画应用价值的最直接体现。单调无变化的视觉环境会给人们造成心理压力,也会破坏人的生理、心理节奏。因此,根据环境的需要,融入一定主题内容的壁画,再加上与环境相和谐的风格与材质,就会使原本枯燥单一的环境变得丰富多彩。这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的视觉审美需求,而且还会使身心得到愉悦与放松,进而提高生活的品质。用壁画来装饰美化环境,其独特的视觉特征与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壁画的设计制作要整体考察建筑空间及其空间界面的关系,因为,壁画与建筑及其环境在空间比例尺度上的和谐才能产生美感;其次,就是内容与形式,一件好的壁画作品不仅在内容上要有创意,在形式上也一定要有其独特之处。作品是否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此外,材料与材质的多元化、多样性在壁画设计中也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不同材料形态美的认识与使用,可极大程度的丰富我们的创作手法。例如,由马克•夏加尔创作的位于美国芝加哥第一银行广场的壁画《四季》就是一个令公共环境美感大增的丰碑之作。它是由来自世界各地二百多种彩色碎石和玻璃镶嵌而成的,单材料的丰富多彩就带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为重要的是作者极具想象力地通过儿童视角和笔法,将芝加哥四季轮回的奇特景观再现于大众眼前。此外,淡绿与金黄间杂的色彩配置和周围环境极为契合。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隆冬,在广场你都会因为那一份童趣景致而心情畅然,忘却原本周边钢筋混凝土所带来的压抑氛围。

(2)拓展改变视觉空间,随着现代壁画技艺的大幅提高,它不仅对环境的美化装饰起到积极的作用,还可以让原有的视觉环境空间得到改变与拓展,从而呈现出新的环境艺术效果。这种拓展与改变主要是从视觉和心理两个层面来实现的。客观上,我们确实无法改变一个空间的实际面积,但是通过对壁画的巧妙利用使人们产生视觉错觉和心理变化,进而从主观上拓展视觉空间,这对于我们来说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法。例如,具有凹凸效果的浮雕式壁画,就可以将灯具等物隐藏到墙面之内,使空间层次感、立体感在视觉上得到加强,空间功能得到丰富。再如全景画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视觉空间,全景画作为一种壁画独特表现形式,不仅可以使环境增加平面的视觉空间、加强空间环境的空间感和纵深度,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加强画面深层含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像英国的《滑铁卢战役》、德国的《茶塔努加战役》、保加利亚的《解放普列文》等都是此类型的经典之作。同样这种方法在家庭装饰、装修时也很常用,将墙面绘制上大面积的风景墙画以加强透视感和宽敞感,从而产生视觉空间扩大的感觉。此外,壁画的位置、内容、形式、色彩、材质等也都是影像视觉空间大小的重要因素。

1.2壁画在环境艺术中的文化思想价值

(1)教育启迪民众。这是壁画在环境艺术中应用价值的深层次体现,主要通过多种主题壁画在公共环境的展示,向世人传递先烈英雄、圣人先哲的伟岸事迹、道德情操,从而实现教育启迪的作用。例如,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10周年,王锡良和康家钟创作了浮雕陶瓷壁画《井冈山》,在这幅壁画经典中我们除了领略艺术家的高超技艺之外,可以体味革命先烈为了民族大业英勇奋斗的峥嵘岁月,特别是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另外,位于纪念堂由黄永玉、袁运甫等创作的绒绣壁画《祖国山河》也是一幅精品,从这幅壁画不仅可以一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可以一睹革命伟人的风采,从而迸发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伟人的敬仰之情。除了追忆革命先烈、弘扬革命情怀、引发爱国热情之外,壁画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是价值颇大,比如位于大庆石油广场的壁画《发展缔造未来》就通过花岗岩浮雕的形式展现了“新时期英模群体”“石油勘探开发”“建设学习型企业”“创建百年油田”的画面,不仅体现了祖国建设过程中石油工人的伟大成绩,而且让公众看到了石油勘探的基本过程,同时更是表达了大庆石油工人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具有良好的启迪教育意义。

(2)传递美学思想。壁画在环境艺术应用中不仅有着较高的视觉审美价值,而且还要蕴含深刻的美学思想,即通过壁画艺术形式的呈现,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这一点对于装饰环境,促进环境布局革新,增强环境的服务功能和文化表现力都有重要意义,这也是壁画在环境艺术中最高层次的应用价值。它可以借助具象之美、意象之美、抽象之美表达独特的美学思想。我国陶瓷之所以艺术成就突出,就在于进入现代以来陶瓷壁画艺术创作日趋成熟,尤其是在意境营造方面达到了美妙绝伦的境界。我国陶瓷壁画创作大都采用了含蓄的表现手法,传达出一种情韵悠远的意境和朦胧模糊的艺术效果,既有文静雅洁之美,又有君子风范,在充满力度和动感的外形中,散发着静态的、充满东方特色的优雅和精致的诗情画意,从而把“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等源于道家、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现出来。而日本陶瓷艺术家会田雄亮则在壁画创作中融入了一些非常规的材料,从而把美学思想独特地展现,如在其壁画《水阶》中融入了绘画中不常见的水元素,通过流动的水和朴素无华的无釉陶材结合,使水的轻盈流动与陶材的古朴厚重相得益彰,体现出动静结合、古今融合、刚柔并济的美学效果,从而把环境的奇特氛围以及精神内涵完美表现出来。

2结语

环境艺术论文第4篇

1.教学与时代脱节

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体系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我国各地区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借鉴的是西方的学院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并没有很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这一原因导致我国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教材使用周期过长,内容更新不及时,无法很好地将教学内容与时代要求相联系。教学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导致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飞速变化的市场环境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

2.教学过于注重理论

环境艺术设计极强的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社会环境的实际需求,在传授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力求培养出理论与实际结合、艺术感与专业技能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但在我国部分高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由于师资力量和其他外部因素的限制,教学过程仍旧沿袭旧有模式,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3.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据调查,目前部分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兴趣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模式以教师传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主动性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第二,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内容复杂、知识面广的综合性学科,学科的复杂性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单一化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的新要求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市场环境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操作能力要求

不同企业对环境设计专业性人才的要求大体相同,即要求人才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良好的操作能力是保证设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但目前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实际工作能力,无法胜任相关岗位,出现专业人才大量流失的不利局面。

2.设计意识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在原有环境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艺术再设计,这就要求设计者应充分了解不断变化的环境,针对不同的环境情况提出应对方案。优秀的设计意识能帮助设计人员在最短时间内发现外部环境的不足,及时产生设计创作的灵感。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应注意培养自身的设计意识,实时了解环境的变化情况,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实现设计能力的总体提升。

三、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措施

通过分析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要求,可知固有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其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应从多方面实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1.突出地域设计特色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只有民族特色明显、辨识度高的环境设计风格才能历久弥新、永葆活力。我国地域差异明显,各地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因此,各地区应将自身特有的文化底蕴与最新的社会需求相结合,形成新的设计理念和特色鲜明的设计风格。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活动时,应在紧跟时代步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突出民族特点、保留区域特色。如,苏州地区高校在开展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可加入当地园林文化的内容,帮助学生积累设计素材。在实际教学实践中,高校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一方面,可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如民间印染工艺)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另一方面,可组织学生对民族特色明显的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自主研究中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构建综合学习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边缘性和极强的综合性,它涵盖了历史人文因素、文化特征因素、地域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等知识。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理解环境艺术设计,为学生进行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提供多渠道的信息来源。高校可与有关社会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有批次、有顺序地安排学生到教育基地实习,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在实习过程中,可安排具体设计任务,要求学生进行工程艺术设计实践操作,自主完成课题任务,可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定,在评定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自身操作技能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完善自我。3.提高教学内容高效性理论知识始终服务于实践。环境艺术设计应立足于当前的市场环境,针对市场实际需求改进固有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保持教学的时代性。首先,根据环境艺术设计的教育要求,结合教学经验,在充分了解市场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后,调整既有教学内容。可合理删减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课程,添加与市场联系度高的课程,提高课程实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意保证课程内容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重复教学的问题,有效改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可加入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分段教学内容的设计。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基础,还能有效提高学习的连贯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4.培养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是在结合原有环境特点和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对既定环境进行设计创新,实现环境艺术创新再设计。创造性思维是在突破常规思维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新颖思维产物。创造性思维能帮助设计人员突破既定思维模式,进行更加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对设计人员顺利开展设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采取启发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堂外,高校可成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实现思维模式的创新。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论文第5篇

在中国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首先接触到的资源就是教师,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设计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程度,很大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高校是否能培养出优秀设计人才、设计教学质量的好坏、设计教学发展和完善的程度。因此,设计教师必须要掌握丰富的设计理论知识,受过系统而规范的专业学习和训练,还应具备丰富的设计教学经验、设计实践经验。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盖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括室外环境景观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因此,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最好自身是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多年的设计行家,具有准确的鉴赏设计作品的能力。教师还要有准确的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领会知识的内涵,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在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充实新的信息、观点和方法,并结合现实案例,更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更新,是用不断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会从相近的学科中得到启发。例如,《酒店空间设计》课程中,将酒店空间设计与园林、雕塑、装饰相互联系,并列举香山饭店等案例,体现中国传统艺术与空间设计的融合,从而使学生拓宽设计思维。合格的设计教师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素质,而且有符合实际的教学方法,才能将理论知识、设计技能技巧、熟练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艺术表现,让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知识且可以融会贯通。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必须坚持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的学科。设计的学习是需要经过长期不懈的坚持,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由易到难,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有计划地学习,达到日积月累的效果。设计的学习不仅是一项技能训练,更是一种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设计学习是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从熟练到精通、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仅凭经验来决定教学内容,忽略学生自身的具体条件和教学的实际情况,使其各方面都处于不适应、紧张的状态,即使是非常有天赋的学生,最终也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对教学中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把握,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循序渐进的专业教学。尤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专业的特点,开展多种教学方法,比如讨论、小组学习等,增强教学互动性;这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发挥创造潜力具有推动作用。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不断趋于成熟的,因此,设计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且严格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的原则

(1)要针对学生个性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在现有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目标下,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古代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风格,做到具体分析,区别对待。这也是目前教育界中的重要教学原则之一。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学习中逐渐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特别是学生对设计内容的感知、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情感表达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学生的设计思维、设计手法以及设计目标等各种条件是不同的,因而对设计技巧的掌握、设计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也就大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程度和个性差异等多种因素,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殊性,一般采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专业授课,能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以及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征,最大限度地把握和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根据学生的专业水平选择设计训练的内容,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针对设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有效的训练。培养学生通过形式的、想象的方法来进行创造。例如,《快题设计》课程中将环境艺术设计表现、设计色彩、方案设计相融合,快速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并结合所学的手绘表现知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应该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和良好的专业素质,要富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成熟的专业设计能力。环境艺术设计是一个实践学科,从事理论研究的人较少,而且研究水平也相对较低,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应该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意识。但是学生不能只有理论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专业习惯。第一,做事要有心,设计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如建筑、雕塑、灯具、服装、书本等,这些都是设计方面的事物,在设计原理方面是相通的,要研究成功案例的方法学习人家的长处。第二,随时记录自己的灵感。设计方面的学生可以随身携带一个记录本,把自己的体会随时记录下来,或者通过手绘的方式绘制下来,同样可以用相机拍摄下来。通过长期的积累一定会有很大积累,最终达到厚积薄发的效果。第三,多交流,多沟通。和其他学科的同学多接触,尽量做到知识广博,结合不同学科的特色和知识的相互贯通性,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能力。作为大学生要学会表达,将自己的设计思路、作品的闪光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大家喜爱并接受我们的设计,符合具体的要求,将自己的设计向外推出去。当今的大学生多为“90”后,他们多属于个性张扬的一代,但在很多行为处事上不够独立,依赖性强。性格的独立与行为的依赖形成鲜明的对比,有些设计专业的学生以特立独行的行为标榜自己的标签。思想激进、行为懈怠体现在这些学生身上,眼高手低是他们的通病,致使专业设计能力不足,创新观念淡薄。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是一种“标新立异”,也是一种个性的体现。创新不仅需要个性的张扬,也需要行为、兴趣、信念等其他因素。创新理念不仅需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性格,还要有必胜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动力,更应具有经得起失败的勇气和忍受挫折的考验,这一切因素综合起来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培养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设计创新思维的形成,是理论知识、设计手法、设计技巧、设计认识、设计鉴赏等有机协调配合的过程。作为教师要科学地协调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使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建立起正确的设计思维习惯。教师不能囿于成见,拘泥于教科书和已有的结论,扼杀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设计的本质就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基础固然重要,但是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必备的专业素养。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抽象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集思广益的能力,把几何学的、生物学的多种逻辑方式应用到设计创作中来,打开学生的视角,丰富学生的创作思维。学生往往受到原有的视野和思维的局限,或是想象力不够丰富,只停留在造型语言的堆砌,没有深层次的思索,或是造型语言过于夸张,极尽能事地标新立异,完全没有审美可言。创造力的培养是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它与知识、经验、思维方法和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础课开始就注重对创造力的培养教育,由简入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艺术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有直接的联系。三大构成体系的教学目前是我们艺术设计类基础必修的课程,通过三大基础学科的教学活动奠定了扎实的造型能力和基础。但是在设计创意上表现不够活跃,存在一个瓶颈。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

4结语

环境艺术论文第6篇

室内陈设艺术是设计师通过对管线和色彩等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和构思,布置出来的一种景观效果,是环境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陈设品原来只是环境艺术中处于附属地位的物件,但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它在环境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比重越来越大,成为体现环境设计品位的重要标志。陈设艺术品不仅要与环境融为一体,又不能被周边环境压制,且艺术陈设品的大小、形式和位置都需与整个环境取得良好的比例关系,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从1877年室内设计作为一个行业出现在国际上到1930年美国正式成立室内学科,室内陈设艺术经历了从诞生到成熟的伟大历程。许多案例证明室内陈设艺术设计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只要有室内设计就会有陈设设计,只是表现形式不一样。在当今社会,无论什么样的建筑形式,陈设品或多或少的根据不同的室内风格设计出现在室内环境中。

二、室内陈设品存在的问题

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室内设计普遍只关注对空间的规划及界面的处理,几乎没有或只是很少的把陈设艺术放进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内,造成重室内装饰装修,轻陈设设计的现象发生。没有经过设计师严密精细的设计,随意摆放陈设品,会破坏整个室内环境的视觉效果,使室内设计空间、界面、风格失调,让原本较好的室内设计失去原有的效果。室内设计的三大元素为:室内空间设计、室内装修设计、室内陈设设计。室内空间设计作为室内设计的第一要素,主要包括对室内空间形态尺度设计和对室内空间格局、大小、比例进行物理改造,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功能需要;室内装饰装修是对改造后的空间环境进行美化和修饰的一种设计,如将原始建筑结构、电路、水管、煤气管等在外的东西进行掩盖,在空间设计前提下,对空间的形态、装饰的塑造。陈设设计,又称为软装饰,是除去建筑塑造之外的其他,包括家具、植物、灯具、布艺、绿色植物等搭配,用来体现不同的室内空间风格。

三、陈设艺术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室内设计是确定了建筑主体后,根据建筑性质,功能等要求对空间进行再次深入设计与界面装修设计,而后利用一系列艺术陈设品创造出二次空间,创造一个特定个性的完美空间,所以要处理好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内陈设设计之间的关系,使室内环境设计更加完美。

(一)加强体现室内空间的个性,赋予空间价值一般来说,空间应达到舒适美观的效果,特殊的空间需要其具有一定的内涵。因此,室内环境中的陈设物品、装饰物要符合室内设计的风格,与室内的空间环境融为一体,这样才能增强室内设计风格,烘托室内空间环境的整体意境。在对室内环境的陈设进行设计时,可以让陈设物、装饰品的风格与室内风格有少量的不同,利用对比的设计手法使视觉具有一定的冲击性,若能够运用好这一对比关系,定能打造一个新颖、奇特的空间环境,出奇制胜。这就需要在进行陈设设计时注意两点:一是控制与整体空间设计风格迥异的陈设物数量,采用极少数、起点缀作用就好,不宜过多;二是控制部分体积、面积,使风格不同的陈设物只占整体设计的小部分,并保证它能处于大面积设计风格的控制范围内,使之协调、统一。

(二)强调室内环境与陈设的整体化艺术体现室内环境设计的功能性和装饰性需求,突出其风格,需把握空间、造型、管线、色彩间的虚实、衬托关系,协调家具、家用电器、器皿、装饰物间的关系,利用空间对陈设品创造出明显的层次变化,如在室内环境中占大比重且构成室内环境的重要部件家具。家具分为实用性家具与观赏性家具两种,实用性家具包括:坐卧性家具与储存性家具,沙发、柜子、床等;观赏性家具包括屏风、陈设架等。家具不仅实用性强还能用来分割、组织空间,形成特定的风格。比如中式风格,用博古架与屏风来分割前厅和客厅的空间,满足了功能性需要求也起到了装饰作用,体现了中式的装修风格,因此,在做陈设设计时,首先是满足人对它的使用需求,再是满足对它的装饰需求,按形式美的原则考虑家具的尺寸、比例、色彩、质地和装饰效果等,以达到突显整体设计风格和室内环境总体统一的设计要求。

(三)强化地域性空间环境、体现个性化设计不同的国家与民族间由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存环境背景,产生不同的地域特色,装饰手法、风格也不一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两种文化风格迥异,个性鲜明。中国文化秉承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传统,讲究对称、端庄、温文儒雅的文化艺术,在陈设设计中有极高的审美品质。室内设计中多采用字画、屏风等民族文化鲜明的物品进行设计,较多使用朴素的木质、有流光感的金属、沉重且具有灵性的石头等材料,加上富贵华丽的施工工艺,展现其独特的风格,完美和谐;而西方人崇尚自然、伸张个性的文化,在设计装饰物是更注重写实性的描绘与自然化的塑造,如壁画、壁纸、壁炉、吊扇、纱帘、欧式立柱、浮雕物等,构成了独特的西方装饰风格。因此室内陈设设计可以通过具有装饰性陈设品本身,感受室内环境空间文化一精神性因素的存在,感受不同的设计手法和艺术风格,体现地域性和具有民族特色的风土人情。

(四)柔化空间、调节环境色彩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城市里高楼林立,大多采用的都是玻璃幕墙和光滑的金属材料等,但是这种结构空间过于冷漠、压抑,这时人们对悠闲的自然界有了强烈的追求和欲望,把植物、纺织物、家具等陈设物融入其中,使钢筋混凝土建筑室内环境充满了活力,显得亲切,柔和。人们在观察室内环境的色彩时,会很自然地把目光放在面积占有率最大的色彩身上,所以陈设物的主体色彩由室内的整体环境决定。家庭的室内陈设布置受到室内面积、建筑程度、人口等许多问题影响,有一定的局限性。家庭室内的陈设布置应从一个家庭的实际居住情况来决定,合理摆放生活必备设施的同时还要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为了使家庭室内居住环境舒适,布置美观、统一,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满足室内环境的功能需求,舒适、实用。室内陈设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生活需求,需要从居住和休息区域、做饭与就餐、存放衣物、室内摆设、学习和休闲娱乐、会客等区域体现,首先需要创造出一个舒适实用的室内环境,保证居住与休息的功能需求。因此,室内布置需要具有合理性和适用性。

2.布局完整统一,风格协调一致。陈设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室内陈设与整个室内环境相匹配。布局的主要风格需要根据居室的客观条件和房主的主观因素,如房主的性格、爱好、职业、兴趣等来决定,围绕这些因素,对室内的装饰物、陈设品、设材的搭配、装饰手法作出合理化的安排。因此,室内陈设设计虽追求基调一致,但是室内布置因人而异,风格千变万化。

3.器物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合理。做为家庭室内的主要器物家具,它其实占据了不少活动空间,所以需合理安排它的摆放位置,使所有的陈设品能够均衡、疏密有致。在布置上需有对比、层次分明、切记不可堆积在一起,没有空间感。室内装饰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质量、精神享受与审美要求,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装饰陈设不必追求高贵、豪华,应该朴素大方、舒适美观。

4.色调统一,可有少许对比变化。能最快反映出一个室内陈设基调的就是室内的整体色调,所以陈设品的色彩,要与室内的整体色彩保持一致。可相应的做出些许变化,点缀一点小物件,增强艺术效果,但是要以色调统一为主,变化为辅。

环境艺术论文第7篇

流动空间常常用于打开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封闭空间,但是近年来也被运用于室内环境艺术。如,在狭小的室内应用镜子能够增加空间的开阔度,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室内环境;在门廊处采用隔断将客厅与大门进行划分,形成主次架构,更好地释放了室内空间的特性;在墙体上运用暖色与冷色的过渡,能够通过暖冷色的对比区分房子的区域功能,打破整体空间的隔阂,将空间软性地分割出理想的区域。因此,流动空间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而对于室外的环境艺术设计,流动空间的作用更多地表现在整合上,通过对景别的设计、造景的摆放等方式,将建筑分割成单独的个体,又由于留有如画廊、石拱门、桥涵等人为设计空间,能够在保持封闭的同时打破空间的界限,让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

二、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手法常被用在大型展厅或者园林中,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空间与空间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丰富环境的艺术特色。如,在展厅中设立“回”字空间,就是大空间与小空间过渡的典型代表,一方面能够释放展厅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能够让人在大小空间的徘徊中体验曲径通幽的别样情怀。再如,复式楼层采用上下空间的对比,将一个整体空间划分成两个,一半是整体高度,一半是分层的二分之一高度,能够让人产生错落有致的感觉,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强空间的实用性,也能增大空间的体积感,让空间形成新的特征。

三、空间的过渡与引导

前文提到的隔断和色彩的运用也属于空间的过渡与引导,这一手法常常体现在对大型空间的分割上,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运用得都比较多,主要是让空间连贯自然,同时增加环境的层次感,让环境更多元化。我国古代传统的房屋设计讲究风水和间隔,如卫生间的门不能与大门相对、进门必须有门廊等,其实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能够发现这样的设计采用了空间过渡的形式,让本来突兀的空间显得更为协调。再如,现代楼房的房檐已经被设计在楼顶,在古代,房檐不仅有排水的功能,同时起到了分割外界空间和室内空间的重要作用。

四、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常被运用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并不适用于普通设计。现代设计旨在营造一种安全和舒适的环境,空间序列显得过于严谨。当然,如果设计是针对庄严的建筑群体就另当别论,这种设计手法通过对空间的严谨分割排序体现出严肃的氛围。如北京紫禁城的设计风格就十分严谨,每一个空间都有对应的序列,观者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皇家气息,体会到无与伦比的空间力量。

五、空间分隔

在空间艺术设计中,将大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小空间是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常用于室内设计。在室内进行空间分隔,一般通过墙体、家具、玻璃、屏风等完成。室内空间的分隔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室外空间一般是通过假山、建筑、植物等进行空间分隔。空间分隔根据分隔材料和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是指实实在在的分隔,既能阻隔人们的移动,又能阻隔人们的视线;虚隔更加侧重心理上的分隔,有的是只分隔交通,不分隔视线,如用玻璃进行分隔。另外,灵活运用实隔和虚隔营造渗透空间,能够营造别样的艺术氛围。如,密斯的经典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展览会德国馆就很好地处理了围与透的关系,表现出了空间分隔的艺术性。除此之外,营造虚空的空间不必进行实际空间的围合,只需要通过暗示、虚拟的手法在人们的感官上营造出一种空间感即可。

六、结语

环境艺术论文第8篇

一文化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

人们审美经验和审美愉悦是艺术活动的本质特征,审美的方法可以在环境艺术设计体现,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中也有审美需要。

(一)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是一个泛指,即允许人们参与、游嬉的,对国民提供素质教育的场所。各类博物馆、展览馆,还有剧院、图书馆、音乐厅、美术馆,甚至于酒吧、游乐园都属于文化建筑,另外有名的学府以及作为旅游景点的历史遗迹都在此范围内。文化建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的类型、数量和质量是衡量城市发展的关键指标。

(二)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指以环境为衬托、结合建筑物的使用功能与相应标准,运用建筑美学原理和物质技术手段,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民众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功能合理齐全、舒适优美的室内外环境。通过环境是艺术设计,文化建筑能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还可以营造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内涵。该设计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实际需求,为人提供能让其身心得到满足的环境。通过文化建筑设计,让建筑内部的自然环境、环境内部的视觉秩序以及人的存在环境和生活质量三者有机统一,和谐一致。文化建筑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中的最广阔的领域,也是建筑设计领域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它集中体现了环境设计中艺术性的层面。

(三)以环境艺术设计为载体的文化建筑环境设计

可以让文化建筑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展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早在封建王朝,建筑设计师就懂得应用相对独立的组墙划分统治者与平民生存领土[2](P118)。现如今,我国文化与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建筑中环境设计的价值更为突出,每个国家、地区都有象征性的文化建筑,如法国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英国的大本钟、埃及的金字塔还有我国的长城等,所以文化建筑要想突显文化价值,其存留环境也必须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文化建筑的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心理

(一)美与审美心理

马克思主义美学对美是这样阐述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主观倾向美和客观倾向美两种,从心理角度看来,事物引发的感知觉心理波动是人们对美最直观的理解感受。”[3](P324)文化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美感是一个相对矛盾的综合体系,复杂环境与社会发展情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对建筑的直观美学享受和客观美术价值体现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针对个人来讲,美与审美心理对文化建筑的影响巨大,人的生理机能是主导这些感情因素的主要诱因[4](P120)。审美心理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在审美过程中心理活动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所谓审美,主要是指美感的产生和体验,而心理活动则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审美心理学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和阐释人们美感的产生和体验中的知、情、意的活动过程,以及个性倾向规律的学科,由此可见,审美心理学也是介于美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心理学能够阐明那些有助于设计师们进行创作的理论问题。在一个文化空间当中,到底是什么东西吸引者我们?当我们每个人在空间中活动,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接触对象之后的心理反映既不是完全相同的,也不是极端个性化的。因此,设计师通过把握现当代人们审美心理的共性和倾向来指导文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多样化的艺术设计语言的发展和综合运用又可以引起人们审美情感上的共鸣。文化建筑的审美感受,将富有时代美感的文化建筑呈现给公众。

(二)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

1.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的创造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的合规律、合目的相统一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设计创造着前所未有的合乎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的生活环境,这就是它的审美创造意义之所在。马克思说理解的劳动是活的、是塑造形象之火。马克思这里说的“劳动”,不是重复的、机械的、“死”的劳动,而是有目的的、合规律的劳动,即经过设计的、富有创造性的、“活”的劳动。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的:“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3](P234)愈是复杂、高级的生产劳动,就愈需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艺术设计,它们的审美创造意义也就愈大。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创造意义,表现在它是一种汲汲于美的追求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是它的灵魂。没有创新,也就没有艺术设计的生命。诚然,环境艺术设计十分重视流行性、公众性,必须顾及在公众中流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否则它的设计不会被人们所接受。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必须重视独创性、前瞻性,要能预见公众审美观念和审美爱好的发展趋势,推陈出新,不断创造。如意大利前卫设计集团“孟菲斯”的李特萨斯曾经指出:当查理·依姆斯设计出他的椅子之时,他其实并不只是设计一把椅子,而是设计一种坐的方式。所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质上是对人的生存方式的设计,这种“生存方式”,包括着工作、劳动、休憩、娱乐、交往、饮食、交通、居住等等一切人的存在和活动方式,这是艺术设计对社会最重要的审美创造。

2.环境艺术设计与审美的欣赏环境艺术设计有审美观赏意义而其他的技术设计都没有这方面的意义。何谓审美观赏?它是在对审美受体的体验和感受中获得心理美的感受,包括审美愉悦和享受。这其中建筑的色彩、设计与居室是否和谐,是否符合自己的审美爱好,即更重视它的审美观赏意义。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意义的大小,与人们对它在感觉上产生满足的程度相一致。固然,对艺术设计的审美观赏,一般要以使用价值作为基础;如果在技术上、使用上存在缺陷,那么它的外形就不会让人喜爱。但是,艺术设计之所以具有审美观赏意义,其直接原因却在于它的形式完善地表现了它的内容,人们的情感愉悦和精神满足是直接因为它的内外形式的合理、悦目产生的。所谓“观赏”,最主要是观赏艺术设计物化成果的外形式美,在艺术设计的美学规则上,外在形式是其美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环境艺术创作语言与审美的心理———以中国首都博物馆为例

博物馆作为典型的文化建筑,在世界各地均有著名的博物馆。中国首都博物馆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类博物馆,在环境艺术创作语言上有着其独特的审美。

1.设计的公众需求

文化建筑环境设计所体现出来的物质价值只能满足公众一部分的感官享受,并不能引起建筑与思想上的共鸣,文化建筑体现的是生活和思想交流功能,所以要想加深艺术情感,首先要提高建筑本身环境设计风格的精神价值。做到贴近生活,其设计结构能够服务于公众,体现思想上的真诚和审美享受。人的思想对建筑设计师的行为能力的影响很大,在统一设计主题的影响下,建筑设计师必须充分调动人与环境的协同作用,给人带来实用享受的同时,为观众呈现一个新颖的审美角度。以中国首都博物馆为例,因为中国首都博物馆保存了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所以馆内陈列的文物都具有很好的文化价值,由时间、种类、内容等分类方法对文物进行分类,并按照分类内容将文物有序地放在博物馆中,不仅可以突出文物的收藏价值,还能进一步体现出文物在博物馆环境艺术设置中的突出位置。从认知角度,文物的排放方式、陈列时间都具有明显的艺术享受价值,所以具有地域特色,精神特色、思想特色的文物陈列专区,其艺术审美价值更高。

2.设计思维的变化

传统设计理念讲究的是文化建筑的服务功能,融入审美理念的文化建筑则不同,要在提高环境艺术内涵的同时,适当引入符号设计元素,利用符号设计的手法强制性地提高审美理念和规范的融合性[5]。环境艺术的矛盾性不仅仅会呈现出相反的艺术理念,有时也会给公众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情感,所以文化建筑在设计思维上要推陈出新,尽可能地应用一些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找到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观念的结合点,以自我角度和服务性角度开展创造性的环境艺术设计项目。中国首都博物馆主展厅宽敞明亮,且馆内一切陈列物品都是依照其建筑格局排列的,并不会显示突兀的感觉。室内外环境设计与室内文物表现出了浑然一体的气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使博物馆的文化气息浓重,所以在构思阶段,设计师更注重体现环境与文物文化思想上的共鸣和时间追溯的历史价值,浮雕、书籍、模型、沙盘等多元素文物组成主展厅的展览群,在这个展览群中设计师运用背景音乐和多媒体演示以及相关文字介绍将文物的视觉、听觉、思想内涵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整体环境设计全方位地展示了博物馆想要表达的主体感性认识。

3.审美视野的传达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加入复杂且简单的设计思想理论,通过信息的多样化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信息的延展性和扩充性可以大幅度提升文化建筑的服务价值和设计价值,充分体现出文化建筑的交流意义。因此对民族文化传统有所了解,审美习惯有所认识,对设计师而言是相当必要的。古典文学在表现人类感官意识之前,通常会对其思想信息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可以展现出人类在事物面前的生态意识和人文导向,建筑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多元化的理论倾向,感受公众在论定文化建筑的艺术价值时的重心和侧重点。所以,在后现代主义设计,都是通过主客体间的物质性和艺术性的形式和意义的融合创造着审美文化,并在物质性、文化性、审美性的融合中探索和寻找自己的创造性逻辑中介[6](P120)。空间表达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通过改造空间环境可以增进文物与建筑结构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在满足文物使用要求和观众观赏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师还增添了空间使用功能,以提高博物馆展厅内空间功能的多样化,使观赏者在观赏的过程中不会因为单调的空间环境而感到无聊乏味。用玻璃墙壁建造成的中空墙壁不仅能够消除观赏者的审美疲劳,同时还提高了对参观效果的思考、情感,以及感官冲击力。总的说来,中国首都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文化建筑,建筑本身是一座具有浓郁文化古典美的艺术品,并没有将传统的设计理念加注在文化建筑中,整体建筑富有时代感,文物陈列方式也打破常规,采用生活化的排列方法,让公众在欣赏文物的过程中能够切实感受到家与生活的文化环境[7](P197)。

三结语

环境艺术论文第9篇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图形概念,以全新的视觉感受向人们展示传统图形的深刻内涵,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具文化神韵。以传统图形为载体,综合考虑环境特点与人们的审美需求,借助图形的不同组合排列与色彩的变换,实现环境艺术设计服务于人的初衷,给人们在带来视觉享受的同时,使得人们获取愉悦、舒适的生活空间。比如上海经贸大厦的设计者在兴建此建筑时,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情感需求,受到西安大雁塔的建筑启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成功典型案例。

(二)以隐喻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多采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情感意境,这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表达方式不谋而合。具体来说,无论是外景还是室内设计,均可以通过文化图案的陈列或者自然器物的摆放传递文化情感。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这一方式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环境艺术设计承载了多种传统文化元素。

(三)以形神并举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需要以现代的视角对传统文化进行再解读,使传统文化富有现代的气息和生机,在融合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意境升华。以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为例,其中既包含了传统文化元素,又包含了现代感十足的中国特有山水结构和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错落有致的别样风景,成为形神兼具的别样风格环境艺术设计典范。

(四)以充分应用自然实物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人们长时间处于高纯度的单一颜色中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所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要充分应用自然界中丰富的色彩和实物,把握好色彩的搭配与自然实物的有机结合,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给人以自然、清新之感,使人们在获得视觉美感的同时,身心得到放松。正所谓,自然的才是最惬意和真实的。例如,自然界中的树木即使再笔直也多少会有弯曲的地方,这些弯曲之处不但不是树木所存在的缺陷,相反,更能使树木的自然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五)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与特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大部分房屋建筑的屋檐结构均采用流线型设计,利用流线线条这一具有亲和力的方式给人以自然、舒适的感觉,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另外,檐柱末端的上翘设计展示出建筑的完整性与平衡性,这种嵌入式的环境设计模式将自然元素与建筑完美结合,设计的巧妙之处可见一斑。所以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发展过程中,也可以效仿这一成功经验,以嵌入式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融合。

(六)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