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环境规划的内容优选九篇

时间:2024-04-03 14:42:28

环境规划的内容

环境规划的内容第1篇

1.《环境规划学》的目标和特点

1.1《环境规划学》的教学目标《环境规划学》的教学目标是在够用、适用、实用的理论指导下,能依据国家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结合规划项目或任务特点,学会收集、整理、归纳环境污染资料,熟悉项目环境规划设计的内容、方法,会使用常用的规划工具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事小项目、小区域环境规划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能力,并对环境治理和管理提出切合实际的防治措施。

1.2《环境规划学》课程的特点几年来,铜仁职业技术学院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使用的是郭怀成等编写的《环境规划学》本科教材,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环境规划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2.1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环境规划理论有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与人地系统、复合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理论,这些理论阐述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涵盖经济、社会、自然等知识且具有交叉性特点。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完成环境要素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区域环境规划、城镇环境规划等过程的基础。

1.2.2课程的实践性、技术性强。在环境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应用环境监测技术、环境评价方法,环境治理技术、预测技术和决策技术,对环境规划功能区划分,控制单元的划分等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实践性。

1.2.3《环境规划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一特点取决于环境的功能和环境问题的综合性,要求从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状况预测、目标和指标体系确定、环境功能区划、规划方案拟定与优化,环境规划措施及环境规划实施与管理,都应有整体性、系统性的思想与方法,这既是环境规划教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针对环境规划课程的特点,在缺乏高职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的条件下,面对教学对象知识准备不足的情况,要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探索。

2.教学内容的优化

结合高职人才培养方向,在理论知识够用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较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高职教育中,存在理论知识“度”的把握与教学时数分配,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训练的序化思考。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中,存在学生知识准备不足、市场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的学时比诸多矛盾,因此,必须依据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将职业岗位必需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强化能力与态度培养,加强规划资料调查与分析、规划内容与过程、污染防范措施以及规划可行性、可靠性的审核审定等能力的训练,突出针对性、实用性。

2.1《环境规划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基础知识规划资料的调查收集是环境规划的基础工作,资料来源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性是实现规划方案科学、合理、可行的重要保障,同时学会对收集的大量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筛选出反应环境状况表征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变化、环境污染的资料。环境规划的理论是指导环境规划方案编制的理论依据,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就业及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前提下,加强了环境规划必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教学内容,在环境承载力、可持续发展、复合生态系统、空间结构理论教学中,用实例阐述环境与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突出环境规划理论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指导作用,同时把握好知识点之间的衔接,明确这些理论在指导环境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的侧重点,避免内容重复,也精简课时。环境规划的技术与方法是环境规划方案编制的手段,是环境规划方案科学、合理、可行的重要保障。环境规划的技术与方法必须以环境的治理和保护为出发点,使学生掌握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预测的常用技术方法,了解环境预测的基本原理,明确环境预测的基本过程,能够对预测结果进行可靠性分析。能利用环境评价技术对环境规划方案的环境费用效益评价,以介绍“3S”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方法,了解“3S”技术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环境规划内容使环境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在环境规划过程中序化,形成从环境规划目标的制定到环境规划方案生成及环境规划的实施管理的工作过程,明确表征环境质量、环境污染、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目标的主要指标体系,了解环境功能区类型,依据环境规划类型能够划分出主要功能区。

2.2《环境规划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教学模块当前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引起的,体现在水环境、大气环境、农村环境、城市环境的污染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结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研究的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建立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固体废物利用管理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城市环境规划与农村环境规划模块。在模块教学中,突出“一条主线(环境规划工作过程),二个重点(环境规划目标和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三项技术(环境污染预测、环境评价和规划制图),四个明确(项目、规划思想、规划步骤、规划报告)”,使教学内容适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环境规划的内容第2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但对规划具体范围并未做出明确规定。2004年7月,原国家环保局印发《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和《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的规划的具体范围(试行)》(环发〔2004〕98号),对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涉及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如设区的市级以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于区域的开发利用规划(如国家经济区规划)、能源指导性专项规划(如设区的市级以上煤炭、能源等发展规划),以及自然资源开发指导性专项规划(如设区的市级以上矿产资源勘查规划)等,需要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说明。由于上述文件未能明确矿产资源总体规划或专项规划所适用的内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建立了符合地方实际的管理制度。例如浙江省专门印发《关于加强全省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浙土资发〔2012〕79号),明确提出:“各设区市矿产资源规划应当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鉴于没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多数地区只能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适时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篇章或说明。此外,还存在着编制经费、审批进度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2构建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矿产资源规划环评体系

2.1建立“分级分类”规划环评制度根据2012年12月国土资源部出台的《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5号令)规定,矿产资源规划分为“四级两类”规划体系:即部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级”,以及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两类”[3]。结合矿产资源规划分级分类体系和工作实际,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不同于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重点围绕地质勘查、矿产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上等内容进行统筹安排,不涉及具体的勘查开发与利用;矿产资源专项规划一般情况下,其内容也多为勘查或开发领域的宏观调控,也不涉及具体的勘查开发项目[4-5]。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其初衷是为了规范开发利用活动,最大限度的减少因项目开发造成的环境破坏。在规划确定的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中,凡是涉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均需再次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鉴于此,为避免重复工作,加快规划编制与审批进度,建议对矿产资源规划环评进行分级分类管理,更有利于规划编制、审批与实施。具体内容详见表1。

2.2明确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主要内容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结合新时期矿产资源规划编制的特点,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59号)规定内容外,还应当涵盖以下内容:一是评价规划是否在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二是评价矿产资源规划与上级、同级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在规划目标、重大指标等方面的协调性;三是分析、预测和评价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并提出减缓不良影响的措施或方案[6]。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环评范围及现状确定。筛选规划实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要素,确定规划环评的范围和具体内容。分析规划实施前的环境本底,为规划实施结果提供对比参考。2)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该部分内容是规划环评的重点内容。需对规划实施可能产生的直接、间接和累计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合理的环境保护方案。一是指标合理性。重点评价规划确定目标的合理性。例如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是否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提高利用效率;“三废”排放、矿山地质环境相关指标是否与相关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相吻合等。二是布局合理性。分析提出规划实施的环境敏感和脆弱地区,以及可能会导致上述地区产生环境问题的因素;评价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是否超出区域环境承载能力;从环境角度衡量开发利用产业布局的合理性;评价规划确定的重点、鼓励、限制和禁止分区布局是否科学、合理,预测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变化,并提出改进建议。三是措施可达性。科学评价保障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等各项目标有效实施政策措施的可达性;规划确定的各项准入条件,是否可以规范新建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是否可以规范生产矿山逐渐淘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落后产能,减少矿山废弃物的产生等。3)减缓措施与建议。提出规划优化调整建议,以及减轻或预防不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拟定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减缓措施和方案。此外,在编制规划环评的过程中,除上述内容外,还需结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和相关技术规范,科学编制环境影响评价篇章或说明,并加强实施监测与跟踪评价。

3几点建议

规划环评是促进规划实施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应当给予足够重视,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管理职责不清、操作流程不清晰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3.1正式明确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要求与内容。目前,根据《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第55号令)第二十三条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矿产资源规划,应当依据《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但开展规划环评编制的具体范围和内容均未有明确规定。建议:一是在《矿产资源法》修改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与《环境影响评价法》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同环保部门尽快出台文件,明确“四级三类”矿产资源规划体系的编制范围和具体要求。

3.2尽快建立起科学统一的矿产资源规划环评标准规范。矿产资源规划环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资源禀赋条件所导致的资源类型、开发利用方式、环境破坏程度等内容的不同,使得规划环评的侧重点、精度和深度等也不尽相同,亟待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7],以提高规划环评的针对性与科学性。

3.3规划环评尽早介入编制工作。从规划编制理念、思路的层面上入手,协调解决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同步的问题,最大限度的体现源头管理的思想。但是需要注意“过犹不及”,应当在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度限制资源开发利用,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

环境规划的内容第3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5-01

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环境污染较严重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紧迫,保护环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经验和相关文献表明: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模式、教学考核上进行探讨,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数学模拟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掌握这些理论有利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做教学计划安排时需要考虑和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好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其中有些主干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里涉及的相关内容也较多。从环境专业整体计划出发,“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课同时开设,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也可以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这样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环境问题能力,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如“人-地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授课时如果按照书本进度讲授理论,学生学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理论内容掌握不透。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将这些理论穿插在后面章节内容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因时间和课时原因,结合专业需求有些理论可以重点讲解,有些理论可以让同学们自学,这样精选理论内容,强化应用知识。

其次,简化技术方法,强化应用。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如回归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如数学规划法,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如生态足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经验公式,调整部分内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规划中进行讲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简化模型,利用实践应用实例归纳讲授,在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进行分析,加强应用与理解。

对于不同专业根据学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进行有选择的讲授,以突出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理论内容时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实用价值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和主要理论为教学重点。比如对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土地资源规划、生态规划、城镇规划的应用进行讲解。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专业就业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识面,加大与交叉学科的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分量和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包括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预测、数学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土地资源、生态规划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经济与文化背景。对教师而言,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解,不利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书本内容在实例分析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选择是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自己科研项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将书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干瘪、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重点内容分析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规划与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实例如何应用书本理论,对学生了解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起因、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所选实例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介绍实例时,注重分析相关环境管理方法、措施,将相关类型问题进行归纳,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误用。

(三)根据讲授案例重难点,讲授过程中采用讨论与提问相结合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围绕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城镇综合整治规划与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调查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规划模式、管理方法的辩论,通过比较综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练运用规划与管理理论,如空间结构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讨论时教师注重启发规划理论的运用,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因为多变性,分析问题时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结果,乱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结果。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扩大就业面,其考核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分析结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实例分析为主的开卷考核,也可以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解决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环境规划的内容第4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分析工作;基本流程

环境影响预测工作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参照行业中所属环境的标准,并结合预测与环境分析工作的重要内容,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资料分析,评价环境以及空气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从我国环境角度出发,能源的使用、环境的管理等都要与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检疫等与解决对策联系在一起,在环境评价中展开提供的参考依据。

1 实施环境影响与预测分析工作的必要性

进行环境的评价与预测分析都是以可持续发展作为目的的。从整体的环境因素出发,对社会生产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是实现环境良性循环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实施这项工作,能够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以及破坏,有效的解决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这项工作,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发现区域性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建设特点等方面,都进行可行性研究。有助于了解环境以及区域发展带来的问题,帮助环境工作者监理评价环境管理体系,促进区域性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当单个项目进入某个地区进行规划发展的时候,进行环境影响与评价工作,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缩短工期,为评价规划提供一定的科学指导意义。

2 实施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工作的基本内容

区域性经济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根本标准上升一个层次等级。环境影响与分析工作的实施,是环境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调查评价。第二、规划环境评价方案,对地区环境进行污染分析。第三、检验地区空气质量,并对空气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第四、对该地区的水环境进行评价分析。第五、对所属地区的固体废物等进行管理与处理。第六、对该地区的环境容量以及污染总量进行控制。第七、评价地区的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并对其进行有效分析。第八、开发环境的总体规划,加强该地区环境保护。第九,争取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中,监督区域发展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第十、进行环境的检测与管理规划,减少不合理规划项目的实施。其中分析流程见图1。

图1 环境评价的分析流程

3 环境影响预测与分析工作的基本流程分析

总结分析环境规划的流程,还要明环境评价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对环境评价的方案进行分析,总结区域性环境评价的内容,分析评价地区中污染物排放的成分。其次,分析环境影响与识别因素,确定整体的评价指标。对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性分析。最后,制定评价分析方案,总结优化调整的措施。

3.1 预测与分析工作的基本简介

环境的预测与分析工作需要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规划的内容结合起来。结合区域自身规划的特点以及现行环境评价的技术要求,对工作展开细致的评价分析。具体见图2。

图2 环境评价与分析因素的工作流程图

在规划流程图中可以发现,大气的环境评价方法,链接宏观评价的内容,总结项目流程的桥梁。在标准的评价流程中,可以与大气质量标准结合在一起,评价方式上需要借鉴大气的评价方式,结合具体的评价内容进行改善。在分析分析方式中,需要与行为规划的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其中大气环境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污染指数、评级方法、经济学评价方式、专家评价方式的内容。评价的工作内容与常规的项目建设相比,规划包括基础性数据的建设,以及大气承载内容的分析。基础性资料需要与获取信息的可信度结合,收集相关的资料与内容,注意收集资料与重点控制污染物等结合规划的性质。另外,规划方案与承载方案等内容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结合污染物的特征;分析大气承载能力,规划治理方案。在大气承载能力这方面,分析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在区域性大气污染调查中,一方面要与大气污染的情况结合,将调查的与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结合在一起。在环境后期影响评估中,加强落实环保评价工作的目的,总结环境影响工作的教训提升评价水平。所有预测工作都需要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对提升环境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环境影响与预测分析工作,对区域的规划期限、产业定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规划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存在不足的地方。文章只是简短的总结了规划的方法,有些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工作还需要细致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蔡玉梅,谢俊奇,杜官印等.规划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J].中国土地科学,2005,19(2):3-8.

[2] 赵书新,欧国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0,(3):47-49.

[3] 刘晶晶,李小敏,海热提?涂尔逊等.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实例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7,20(2):136-140.

[4] 王琦,孙慧.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4,(9):297-297.

环境规划的内容第5篇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必然趋势;城市规划标准

一、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生态型城市指的就是以生态环境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并且将环保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工作的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与建设达到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在这种指导理念下的城市建设称之为生态型城市生态型城市建设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城市建设的根本方向,为了保证生态型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有效性,必须要对其规划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以此作为依据和参考总的来说,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就是将生态要求融入到城市规划的各个环节中,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要求,以此保证生态环境与城市规划的和谐统一,促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针对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标准研究,需要对其基本原则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在保证不违反生态型城市规划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有效性生态型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在于建设生态城市,使城市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一致,因此,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城市规划的一切活动都应当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要为基础;第二是坚持成长性原则,城市的发展是动态的长期的,因此其不能停留在其中的某一个阶段,要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生态型城市规划进行不断地更新与改革;第三,坚持生态环境为首的原则,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有科学的而分析,并且保证城市建设不会超过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由于人类过度的开采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更严重的影响;第四,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城市规划理念下,需要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本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基础,才能使城市规划发展与环境生态建设保持平衡。

三、建设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

通过对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进行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形势下,生态型城市规划的内容与标准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接下来我们会从规划内容、规划标准内容以及标准与指标体系三方面进行研究。

1.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的对应与结合

在生态城市的规划标准中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规划标准,而是生态所以生态城市规划标准首先要看到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城市的规划标准主要包括城市规划标准总则。城市用地城市设计与建筑控制等生态城市规划一般包括可生态功能区的划分与土地利用以及环境容量产业结构布局等。经过我们细致的对比与研究,发现生态城市规划中的环境容量和生态适宜度生态功能区与土地利用布局人口适宜容量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都与城市规划标准中的城市用地的合理使用相适应。所以我们只要再次的基础上加深和扩大两者之间相对应的内容,就可以使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的内容相结合。

2.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对对应与结合

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是建立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的,生态城市规划是建立在人们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随意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需要与城市规划内容紧密地结合起来前面我们已经提到高城市规划是在一段时期内对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等一系列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就是在城市规划的时候要考虑到自然生态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两者的结合,是人们对城市的满意度提高,从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也就是说在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考虑生态环境的因素,如在城市土地使用方面,在空间规模的预测中要充分考虑生态容量,在空间布局方面要有生态园区的划分,在绿地系统是要以建立生态绿地景观的规划,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系统,利用生态自身的调节力来设计生态绿地系统又比如在对自然历史的保护上需要考虑城市与自然的衔接设计,自然保护区的设置以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3.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对应与结合

城市规划标准是为了城市规划编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法制化,所以城市规划标准很好地知道了城市在建设中的发展但是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只是为了建设生态城市服务,所以会与城市规划标准有所不同目前有许多城市有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态指标体系,如2007年重庆拟出台的《重庆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上面就有提到包括住宅、公共服务设施、工业、市政公用设施、绿地与隔离带等向生态城市靠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直接以指标体系出台,所以基本没有达到生态城市建设要求的标准,将城市规划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内容、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与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内容以及城市规划标准与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三者有效的加以整合,这样才能为研究有效的生态城市规划标准形成有利因素在以在构建生态城市标准的时候应遵循对应原则,将国家生态指标中规定的内容与城市规划标准相结合;兼容原则,充分利用现有的地方规划标准,结合当地的特色进行有效的标准研究;简洁原则,在将文字规定与指标表格规定相结合,采取具体的数字指标体系,让规划标准简洁明了;地方原则,体现地方的生态系统循环规律,不能随意试图改变生态的自然循环持续原则,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是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应当与城市规划建设的标准相适应,并且通过有效的规划,将生态型城市建设充分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生态型城市在当前市场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的生态型城市规划有着不同的实际情况,应当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标准,促进我国城市建设工作持续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马汉文,胡波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途径探析[j]大江周刊,2010(08)

[2]叶麟珀浅议生态城市规划[j]山西建筑,2009(11)

环境规划的内容第6篇

关键词:城市规划,环境的改制

1、城市规划环评和更新必要性

中国目前面临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多是布局性和结构性问题,这源于在当初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较少在宏观决策和整体规划上考虑环境与资源因素。有些城市的城市规划经常变动,把工业污染项目和居民生活小区混杂在一起,使当时审批合格的项目,一段时间之后常常因为城市规划的变化(例如在附近突然兴建生活区)而变成高风险项目,又因为在建成本高昂而难以搬迁或改造,给群众带来环境安全隐患。

1.1促使对城市产业结构的规划改变。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以信息与通讯技术为核心的:工业技术革命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加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产生了一大批以往所没有的新兴产业,如规划管理信息化、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等;二是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使传统产业明显带有信息化的痕迹,从而获得新的出路;三是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取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趋势。

1.2使规划中的城市建筑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与现代建筑技术相结合,赋予了现代建筑全新的概念和更多的功能。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它是将建筑、通信、计算机网络和监控等各方面的先进信息技术相互融合、集成为最优化的整体,具有工程投资合理、设备高度自控、信息管理科学、服务优质高效、使用灵活方便和环境安全舒适等特点,能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新型建筑。

2、新城市规划环评内容分析

城市规划环评内容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当充分考虑以下因素: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流域、海域生态系统产生的整体性影响;规划实施可能对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的累积性影响;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

早在1979年,我国就把项目环评作为法律制度确立了下来,以后陆续制定的环境保护法律均含有项目环评的原则规定,2002年颁布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不仅把项目环评也把规划环评作为法律制度确立了下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对于推进产业合理布局和城市规划的优化,预防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城市总体规划中研究确定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的方向、规划区范围、空间结构布局、实施时序关系等一系列关键的城市发展框架决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后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所以,开展我国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势在必行。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9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相对于2002年起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条例》进一步明确了环保部门的职责,环境因素置于重大宏观经济决策链的前端,从而达到在开发建设活动源头预防环境问题的目的。《条例》实施后,环保部门的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通过规划确定的产业、行业和各类工业园区发展规模、布局等要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同时,政府将加大执法力度,切实强化规划环评的执行效力。对未依法组织开展规划环评的部分重点行业,暂停受理和审批规划所包含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规划分析、环境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识别和分析与评价、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总量分析、公众参与、制定监测和跟踪评价计划等。

3、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注意点

城市规划毕竟不同于建设项目,要认真研究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问题,如评价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程序。要研究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城市规划程序和工作方法带来的影响。

3.1注意城市特点引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特点。城市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在空间上不仅应包括规划实施区域,还应该包括实施区域以外的受影响区域。

3.2慎重确定规划环境影响的技术方案。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涉及的面很宽,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开展这项工作将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因此,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案应根据规划的性质,以及规划对象所在地域的特点及生态环境的敏感性程度等来确定;应针对规划的内容、规划实施的方式、规划环境效应的复杂性、影响程度、影响方式等,采用适宜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3.3城市规划管理GIS系统。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数据库建设,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空间数据信息严重老化、现势性差的问题,不能满足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求,更不能满足数字城市建设的需求。建设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数据库是系统的核心问题,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内容,二是信息的质量及成本。信息的质量主要包括信息的可靠性、现势性和完整性。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各地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地理信息数据变化的速度也随之加快,这导致了数据生产与更新的成本增加。

3.4规划编制系统的关键支撑技术。以GIS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城市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较为成熟,并且一直不断的正在开发和发展中。编制统一、规范的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标准是建设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规划编制系统的基础,如果基础打不牢,系统的生命力将大打折扣。有的省市花了三年的时间来编制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标准,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3.5城市规划编制系统的数据标准。在没有标准规范时,应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内容全面,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数据标准,充分考虑数据的兼容性、可塑性来制定,以保证将来数据标准按国家标准修编后,老数据和新数据实现完全的数据融合。建设部正在新编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和《城市规划数据标准》的讨论稿已经下发,以下内容可供参考:涵盖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等所有规划设计要素的制图标准,以及规划各种成果数据的GIS分类编码、图层命名和属性数据结构标准等。

环境规划的内容第7篇

关键字: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TU984-4

一、引言

上个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急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1-2]。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不断膨胀扩大的同时,资源、生态、环境、公众健康等问题也逐步凸显出来,雾霾、水体污染、“城市看海”等诸多“城市病”问题严重困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3-4]。因城市发展规划不合理而导致的环境问题日益明显。如何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尤其是城市新区的环境规划,对于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5]。

环境规划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与途径。环境规划目的在于有目的地预先调控人类自身的活动,减少资源浪费与破坏,预防或减缓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发生,从而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6]。环境规划学是环境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城乡规划专业及环境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并具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显著特点,涉及到水文学[7]、数学[8]、经济学[9]原理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单纯的理论课程学习,无法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而课程设计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方案,并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改革优化,对于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探索。

本文结合武汉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环节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对本环节的选题、内容、方法及考核等环节进行系统的优化,以提升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及质量。

二、《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选题的确定

环境规划是针对某一规划区,在搜集社会、经济、环境数据信息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内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环境变化进行预测,从而明确出主要环境问题,制定合理的环境目标及相应的污染防治方案[6]。规划区小到城市内的一个住宅小区,大到一个城市、区域、流域乃至整个国家,规划的对象及范围存在明显差别。环境规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1)规划区内资源、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数据资料的调查收集;2)规划区内未来环境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3)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的确定;4)污染防治规划方案的设计;5)规划方案实施与管理。就本科生而言,由于其所学内容及搜集信息资料的范围、能力有限,课程设计所选的规划目标区域不宜过大,且环境不宜过于复杂。因此,从规划区的规模及环境复杂程度来讲,城市内住宅小区及校园是较为合适的规划对象。

(一)城市内住宅小区的环境规划

城市住宅小区是市民居住生活的主要场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们住房成本的快速增加,人们住宅小区的舒适度及环境要求也随之明显提高[10]。小区内的环境问题按照环境要素来分,主要有生活污水排放、城市大气污染、交通噪声及小区居民的活动噪声、生活垃圾等几个方面。其中排放的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污水管道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因此可不考虑次问题。小区空气质量、噪声污染及生活垃圾的堆放及转运是小区居民主要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在该选题下,学生需对小区的楼栋布设、居住人口数量、垃圾的日生产量、噪音的来源及强度、空气质量状况、小区绿化率及小区周围环境状况等基础数据信息进行搜集、调查、实测等工作。

基于收集、实测的现状数据,对所规划的小区环境质量现状、污染物来源及强度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对小区未来的环境发展状况作出预测分析,并制定合理目标。并针对主要环境问题,提出污染防治措施方案。

住宅小区的污水直接进入市政排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因此,学生不需要对污水的排放及处理措施等进行相关调查、研究。而水环境污染是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环境问题,也是环境学专业学生需重点掌握的内容。大气污染方面,小区的住户的厨房烟气统一经烟道高空排放,对本小区大气环境影响较小。噪声污染方面,新建小区绝大部分都是人车分流的设计,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于小区周边马路或其它邻近场所,小区内噪声污染相对较轻。因此,小区的环境规划所需数据尤其是实测数据相对较少。

(二)校园环境发展规划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对自己生活、学习的校园进行环境规划,选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另外,与住宅小区不同的是,校@的水、大气、噪声、生态环境相对复杂,学生需要自行设计实验,来获取现状数据。需要实验测定及走访调查的数据主要有:

1.人工湖湖水水质情况;

2.实验室废水的排放量及主要污染物;

3.校园内NOx的浓度;

4.食堂灶头数量,燃料类型及使用强度;烟气NOx的浓度;

5.校园内车流量;

6.校园绿化率及主要植物类型;

因此,相对于住宅小区,以校园环境规划为选题,更加有利于学生锻炼专业技能。

综上所述,校园环境规划均更适合做为学生的课程设计选题。

三、“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教学体系

整个校园作为规划对象,要求学生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内完成整个课程设计内容。需完成的内容有:1)基础数据的调查、实测;2)现状综合评价;3)环境预测分析;4)规划指标的确定;5)污染防治方案的制定;6)保障措施制定等。

(一)基础数据

与校园未来环境变化有紧密关系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学校发展规划;学校基本概况;环境质量现状、污染源现状等,详见表1。由于所要收集的数据内容广泛,数据量较大,可让学生分组完成数据收集、测验内容,每组3-4人,不能过多。具体时间安排参照表3-2。

(二)设计要求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校园的规划设计内容,并最终以规划方案的形式给出结果。规划期内校园的主要环境问题要明确体现,污染防治方案要详实且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内容及要求表3-3。

(三)考核标准

1.考核方式:

考勤、环境规划报告,加上平时提问,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考核。重点了解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及效率、综合知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评分办法:

根据所给实验进度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需提交校园规划报告书及相关材料,并按评分标准进行批阅最终给出综合成绩。

参考文献:

[1]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C5

[2]都小尚,阳平坚,盛虎,刘慧,郭怀成,刘永,于鲁冀.城市新区环境规划的“响应C调控”模型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51(5):913-922.

[3]段小梅.城市规模与“城市病”:对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反思.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133C135.

[4]Hezria AA,Dovers SR.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policy and governance: issues for ecological economics.Ecological Economics, 2006, 60(1): 86C99.

[5]孙慧洁,陈可石. 荷兰环境规划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开发研究,2013(6),40-43.

[6]郭怀成,尚金虎, 张天柱. 环境规划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欧阳志宏,郭怀成,王婉晶,高伟.1982--2012年滇池水质变化及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质的影响.中国环境监测,2015,31(2):68-73.

[8]李敏.线性规划在水土保持规划中应用的探讨.中国水土保持,1987,7(8):44C47.

[9]盛虎,刘慧,王翠榆,等.滇池流域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优化与情景分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8(4):648C656.

环境规划的内容第8篇

关键词:工业园区;规划环评;问题 ;对策

Abstrac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our country have set up various types of Industrial Park,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economy brought motive force. Aiming at the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a late start, lack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in management and technolog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on the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ractice encountered major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measure to undertake preliminary discuss.

Key words: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

Keywords: Industrial Park; planning EIA;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8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原有分散的工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以区域开发为主的工业园(区)建设成为近些年我国陆续涌现的极具发展潜能的经济开发模式。划定专门的区域作为工业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而且通过这种综合开发,集中供热、供气,不仅便于集中管理,还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减少浪费。

但这种集中式的区域开发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得区域内水、大气、固废等环境污染趋于复杂。自国家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以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地方均加强了对工业区开发建设的环域影响评价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过去的工作中,往往只是对一个单独的工业区来进行预测和评价,而当前,各种大大小小的工业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深圳市龙华镇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兴建了18个工业园区,而小小的一个苏州,其大大小小的工业园区累计共有近百个。由于没有考虑各个工业园区对环境的叠加影响,虽然就单个园区而言,其环境影响评价的结果是合理的,但多个园区的影响累积在一起,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就比预期的相差甚选,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城市和地区在进行工业园区开发活动时虽然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但整个城市和地区的环境状况却依然很差的原因所在。

二、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缺乏全面性考虑

对工业园区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综合性比较强。这一特点决定了对工业园区规划进行环评工作时要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从过程上看,要注意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应该贯穿整个工业园区项目始终,从内容上看应该包括工业园区规划对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包括建筑施工对当地环境影响、生产作业对当地水文地质环境影响、对当地土壤影响等等,要全面评估工业园区项目开展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有些地方进行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时缺乏全面性考虑,往往忽视了规划环评工作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从而导致规划环评工作达不到预期效果。

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内容把握不完整

规划环评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工作量比较大,所花时间也比较长,这在客观上要求规划环评技术人员要完整的把握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的内容。包括对当地空气、地下水、土壤、居住生活环境(是否存在噪音等)、生态结构等内容进行全面评估。有些地方在开展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时,不太注意对规划环评内容的完整性把握,只对其中的一项或者几项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这使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作用。

例如在面对生态合理性评价问题时,要注意从植被种类、地表覆盖、景观、人口密度等具体方面对工业园区方案进行全方位评估,并且要分析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要对工业园区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定性分析,把握工业园区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分析时,要重点把握土地利用方式、开发顺序及合理性进行研究,要分析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而帮助规划环评人员确定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和保护具体对象等基本内容,要对工业用地、农业用地、商业用地等不同用地方式进行适应性评判。通过上述手段对工业园区的开发序列和方式是否合理进行评估和判断。要避免人为不科学开发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要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统一、协调发展。

3、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深度不准确

地方对工业园区开展规划环评工作时,由于采用的标准、具体的技术方法以及评价的维度不同,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的深度把握不是十分准确,评价方法、评价手段、评价人员的素质、生态环境评价指导原则等因素的不同对规划环评工作的深度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地方在对工业园区开展规划环评工作时,对影响规划环评工作深度的相关因素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仔细分析,就仓促作出结论,这对规划环评工作的顺利高效展开十分不利。

三、工业园区规划环评主要问题的对策

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和工业园区规划环评机制建设

在对工业园区规划进行环评时,有关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现行的规划环评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要对地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制定相应的法规,规范地方规划环评工作责任的主体、权利与义务,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的程序、内容、方法、审查制度进行系统的规定,使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能够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高效有序的开展。这是保证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有效展开的关键。

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相关职能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现阶段我国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使规划环评管理的相关权利进行了严格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于规划环评只能行使的是“审查权”并不能行使“审批权”。而且,规划环评相关工作由第三方机构展开,这客观上不利于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工作的开展。要不断的完善工业园区规划环评的相关机制,对工业园区规划环评要准许相关职能部门介入和参与,并且要引入第三方监管机制。

2、全面把握工业区群评价的内容

工业区群环境评价具有区域环评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它从整个大区域全局的角度出发,评价内容涉及到资源、环境、景观、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大区域内经济发展规划和拟开发建设的各个工业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整体上论证各工业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分析大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主要是大气环境容量、水环境容量、土地等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生态承载能力),根据区域环境容量确定各工业区(园)污染物允许排放总量;论证各工业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位置及排放方式;提出并论证工业区群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方案和生态保护方案;评价方法要反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特征,采用总量控制方法,选择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指标大大丰富了单个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采用的分析评价方法也要日趋完善,如系统分析的方法,生态功能流的方法,受体模型和源解析分析的方法等,同时根据需求,还可选用GIS、遥感、景观模拟等其它先进的技术和手段。

要重视对工业园区的绿色评价

工业园区规划的环评工作,不应仅就园区规划的布局及产生的污染分析环境影响,还应从更高层次分析规划是否遵循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彻“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例如水厂供水量的预测, 是否考虑技术经济可行的条件下,重复用水率的提高和节水意识的增强使得需水量增加速度降低;污水厂处理后的出水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方面分析是否可以进行回用,可回用水量、方式等;清洁能源及新能源的利用及提高利用率的可行性等。通过对工业园区中基础设施的绿色程度进行评价,用循环经济理念分析工业园区的合理性,避免工业园区发展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在规划过程中高起点、高要求,促使其走上一条新型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妍.尚金成:规划层次上的环境影响评价.上海环境科学.2002.21(3):153-156

[2][陈绍娟.论城镇建设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科学与技术.2001.(2):37-39

[3]张纲.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乡镇工业的合理布局.环境保护.1995(3):39-49

环境规划的内容第9篇

【关键词】环境工程 环境规划与管理 专业课 案例教学

【基金项目】安徽理工大学教研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55-01

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短缺且分布不均、环境污染较严重是目前影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这样的形势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将更加紧迫,保护环境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系统学、社会学及计算机科学等相关领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并能熟练运用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培养他们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和社会的需要,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通过多年的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经验和相关文献表明:实行改革要符合新形式教学需要,在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模式、教学考核上进行探讨,适应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调整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丰富,包括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环境法规、数学模拟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理论性强,掌握这些理论有利于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在做教学计划安排时需要考虑和这些理论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好教学计划的相应调整,其中有些主干课程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课程,环境规划与管理里涉及的相关内容也较多。从环境专业整体计划出发,“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可以与其他专业课同时开设,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也可以放在第7学期前半学期,这样学生获得相应的专业理论技能和所必需的理论内容,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环境问题能力,从而达到较好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有利于基本理论的掌握和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内容第一部分为基本理论,如“人-地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循环经济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授课时如果按照书本进度讲授理论,学生学起来就会显得枯燥无味,理论内容掌握不透。在进行教学计划安排上,可以将这些理论穿插在后面章节内容讲解,结合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理解理论,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因时间和课时原因,结合专业需求有些理论可以重点讲解,有些理论可以让同学们自学,这样精选理论内容,强化应用知识。

其次,简化技术方法,强化应用。对环境规划与管理中所涉及的数学方法,如回归预测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总量控制技术方法如数学规划法,可持续发展评判方法如生态足迹法,环境规划与管理决策方法,这些技术方法几乎是模型构建起来的经验公式,调整部分内容在水环境、大气环境规划中进行讲授,在讲授课程时可以简化模型,利用实践应用实例归纳讲授,在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中进行分析,加强应用与理解。

对于不同专业根据学科方向要求,有些理论和技术方法可以进行有选择的讲授,以突出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理论内容时对其基本概念和理论,贯彻少而精原则。选择具有普遍意义和较高实用价值的环境规划与管理技术方法和主要理论为教学重点。比如对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来说,环境规划与管理的重点内容结合土地资源规划、生态规划、城镇规划的应用进行讲解。同时,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专业就业和人才的需求,拓展知识面,加大与交叉学科的联系,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分量和进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案例教学是通过实际案例或专题的讲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知识技能,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包括环境影响与评价、环境预测、数学建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土地资源、生态规划等相关知识,具有很强的现实经济与文化背景。对教师而言,按照书本内容进行讲解,不利于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理解,如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将书本内容在实例分析中体现出来,这样学生既学会了分析方法,又掌握了案例内容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案例选择是教学别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自己科研项目和和科研成果,或结合当今社会热点的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将书本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础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把干瘪、抽象的东西转化为生动、具体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二)围绕重点内容分析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提出规划与管理方法。剖析典型实例如何应用书本理论,对学生了解实际环境规划与管理问题起因、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所选实例应是人们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学生会更感兴趣。介绍实例时,注重分析相关环境管理方法、措施,将相关类型问题进行归纳,指出某些原理和方法的使用或误用。

(三)根据讲授案例重难点,讲授过程中采用讨论与提问相结合方式。比如在教学中围绕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教师讲授重点、难点、疑点,结合城镇综合整治规划与管理典型案例,提供调查的背景资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进行规划模式、管理方法的辩论,通过比较综合得出最佳整治方案,熟练运用规划与管理理论,如空间结构理论、复合生态理论、环境承载力理论。讨论时教师注重启发规划理论的运用,进行“画龙点睛”式的引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理论性、系统性、综合性较强,环境问题因为多变性,分析问题时不同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解决结果,乱套用原理公式得不到理想结果。为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扩大就业面,其考核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充分考虑问题的多方面分析结果。考核方式可以以实例分析为主的开卷考核,也可以课程大作业或课程设计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解决措施,提高分析技能。

五、结语

环境规划与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内容具有动态性、时效性。教师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发展,关注前沿科学,对规划与管理的动向和预测进行分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剖析环境规划与管理理论与实际应用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案例教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考核方法,提高综合应变能力。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统一,使学生既获得广博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知识,又具备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承忠.环境规划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王慧雅.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中结合案例教学的重要性[J].广东化工,2012,(11).

[3]熊开容,刘超.案例教学在环境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