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文化发展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9 16:54:42

文化发展

文化发展第1篇

1 中国文化的发展尚处于重要转折时期,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是贯穿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文化现代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方向

目前,中国文化还处于文化转型的发展时期,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农耕文化和农牧文化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构成我国文化结构中最基础的层次,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重要的现实。中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发展阶段,曾经蕴育出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农业文化,但是随着欧洲向工业社会的挺进,我国的农业文化在与西方工业文化的冲突、碰撞中,其弊端和缺陷逐渐地暴露出来,并为人们所认识。自此以后,中国文化开始了向现代工业文化的转变。

中国文化的历史转型开始于近代,现在仍然处于由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中。文化转型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之一。与西方社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自主进行的文化转型不同,中国的文化转型是在中国整体上落后于西方的情况下开始的,是在外来文化的巨大冲击和压力下开始的,它在转型的过程中不断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压力、限制、干预。

文化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种文化矛盾的集中和尖锐化。转型中的社会是一个矛盾的聚合体,是新的社会矛盾的丛生之地。文化除了表现各种社会矛盾之外,其自身也集中了各种文化矛盾,包括新文化和旧文化的矛盾、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矛盾、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矛盾。由于意识、观念、文化所具有的特殊性,文化矛盾表现出超前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产生得早,消退得晚。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的社会矛盾还没有明显的暴露之前,人们已经从文化领域预先感受到了这种矛盾的存在,在现实的物质力量的作用已经发生变化之后,文化还残存着对旧的矛盾的记忆。文化矛盾的这种特点更加剧了文化中新与旧、先进与落后、革命与保守的矛盾。

文化转型中的主要矛盾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是贯穿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它决定了其他各种文化矛盾的发展变化,决定了文化转型的性质。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是现代化的过程,和这一过程相适应并反映这一过程的文化转型也是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变的过程,是现代文化逐渐取代传统文化而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的过程。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是两个性质和发展水平不同的文化体系,在传统文化体系和现代文化体系之中,也存在着积极与消极、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守旧等各种矛盾,但是,当两种产生于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具有不同文化特质的文化体系相遇时,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就成为文化的主要矛盾,原有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内部的各种矛盾让位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矛盾自始至终地存在于中国文化转型的整个过程中,它制约着其他文化矛盾的发展变化,由此,进一步决定了中国文化转型的性质是文化结构的升级,是文化的现代化。

2 中国文化只有在多元的文化格局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

历史上,中华文化就是由多民族文化构成的多元统一的文化体系,但这种多元化主要是由中华民族活动区域内存在的多元文化所构成的。东汉时期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和近代的“西学东渐”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改变了已有的文化格局。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中国文化也吸收了外来文化,开始呈现出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新格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西方资本主义也妄图利用各种手段破坏、颠覆我国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因而在文化上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尽管我们在文化上提倡“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方针,但是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其中包括科学技术采取了防范和排斥的态度,资本主义的文化是我们批判的对象,而根本不可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资源和有效成分,就连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难免遭受政治批判的命运。另一方面,资本主义把文化作为颠覆和侵略我国的手段和武器,对我国实行文化侵略政策,对我国封锁先进的科学技术,更不接受我国的文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外文化交流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中国的文化发展处于“半封闭”状态,给文化的多元发展造成了阻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主动地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新思想、新观点层出不穷,传统文化的价值被重新发现,文化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迈向了全面发展的轨道,呈现出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社会主义文化和资本主义的优秀文化、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我国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虽然在文化的发展中也受到国际政治风云变化的影响,但是文化的开放态势和多元格局并没有改变。

我国文化发展的多元格局是历史上形成的。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不同时代的统治者从维护统治的需要保护、推崇多元文化结构中的某种文化形式,压制甚至取缔其他的文化形式,如秦始皇实行的“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文化的多元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被罢黜的“百家”并没有从多元的文化结构中完全消失,只不过是从“显学”变成了“隐学”,从“官方”遁入“民间”而已。

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密切,任何国家、民族都无法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全球一体化过程把人类社会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联系呈现出更加全面、深刻、多样的特点。历史事实证明,“闭关锁国”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能“丧权辱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更加雄辩地证明了,只有走出国门,主动地学习、借鉴、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理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改革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一个基本国策,不会改变。我国对内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对外提出推动建设持久、和平的和谐世界的理念,主张多样的各国文明并存,促进共同发展,这些政策和主张为我国文化的多元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对多样的精神和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这为多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信息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为文化的多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人员往来的进一步加强和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3 影响和制约中国文化发展的因素在不断增加,文化创新成为制约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是一个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开放的国家,在文化发展方面,不仅要受到本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也要受到国际社会经济、政

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影响和制约2l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因素主要分为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影响文化发展的新因素也不断出现,影响因素的总量也会不断增长,导致文化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既给文化的超常发展和跳跃式发展提供了机会和可能性,同时也造成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感和目的性的弱化、丧失,给民族的文化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而文化创新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任何一种文化,离开了创新,就不能发展,也难以延续下去。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在于文化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创新。没有文化创新,创新型国家就建不起来。文化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基础和源泉,也是创新的最突出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愈益受到思维和观念的影响和支配,文化创新的意义也越来也重要,它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发展。

目前,我国的教育还培养不出来杰出的创新型人才,我国还缺少世界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艺术大师,缺少高水平的原创文艺作品,中国文化带给世界的影响和震撼更多的是来自于传统文化,这表明我国的文化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文化创新成为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状况如何,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文化创新的程度,如果我们不能在文化创新上有较大突破,中国文化就不可能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

4 随着文化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中国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增大,在社会发展和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也将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过分强调文化的政治功能而忽视文化的经济功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经济领域注重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中,积极倡导和运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注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文化和经济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明显增强。

20世纪中期以来,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进一步增强,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潮流。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充分证明,用单纯的经济思想和单纯的文化观点来指导经济和文化建设,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害的,应当把经济力量和文化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现代社会,文化对经济的依赖并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而且表现在经济为文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空间,为文化力量作用于经济提供必要的保障。经济对文化的依赖程度也随着文化的发展而逐渐提高。在经济领域,文化已不再只是以观念的形态和精神的力量发挥作用了,它已经具备了现代经济的表现形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文化产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文化发展第2篇

一、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喜获国家文华大奖

为了适应现代化大都市文化建设的要求,近年来我市集中力量打造艺术精品,去年结出了累累硕果,取得了历史性重大突破。

在舞台艺术方面,我市音乐剧《星》、杂技剧《西游记》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双双荣获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这是我市首次获此大奖,也是首次一个城市同时获得2个文华大奖,同时《西游记》、《星》还分别获得了“观众最喜爱的剧目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树立了我市文艺创作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在八艺节闭幕式上,张广宁市长接过了中国艺术节的会旗,2010年第九届中国艺术节将在*举办。此外,话剧《南越王》在“中国话剧百年”暨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获得二等奖,杂技《软钢丝》在第23届蒙特卡罗国际马戏节上获得金小丑奖、《蹦床钻圈》获得特别奖,杂技《金色畅想——球技》获得摩纳哥国际杂技比赛银小丑奖,*芭蕾舞团孙欣、齐程获得韩国国际芭蕾比赛银奖,黄怡、黄靖获得铜奖。木偶《丑小鸭》在上海国际儿童戏剧节上获得优秀剧目奖。广东音乐曲艺团在全省首届曲艺大赛上获5金3银2铜的好成绩。粤剧《豪门千金》、《刑场上的婚礼》,芭蕾舞《阳光下的石头——梦红楼》和《仙女》等一批新创剧目先后公演,深受观众欢迎。一批剧目率先实行成本核算,努力开展市场营销,如*话剧团推出都市情感系列小剧场演出季活动,市场反响良好。

在美术创作方面,*画院的《特区开发》、《淞泸抗战》、《洋务运动》3幅作品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该院还组织了《纪念*起义80周年美术创作展》,积极参加《建军80周年全国美展》等活动。*雕塑院在中国美术双年展中入选4件作品,在“80周年全国美展”的创作中入选3件作品,还组织了广东雕塑大展。

在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方面,推出了粤剧电视艺术片《红线女心路之桥》,出版了报告文学《岭南文化之都——世纪*》、《卜灿荣广东音乐作品集》、长篇小说《锁春记》等一批文学艺术作品。《粤剧大辞典》编撰步伐加快,粤剧名人名曲抢救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加强文艺阵地建设,继续办好《南国红豆》、《小艺术家》、《*音乐研究》、《*美术研究》等刊物。

二、打造大型活动品牌,构筑文化发展平台

多年的实践表明,借助全国文化资源,举办大型文化活动,对打造我市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去年,我们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要文化活动:

(一)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去年12月13日至20日,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市政府主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隆重举行。在*举办的表演奖有钢琴、小提琴、声乐比赛(分设美声、民族唱法),在*之外举办的合唱、二胡、古筝和流行音乐比赛的所有金奖获得者,以及终身成就奖、理论评论奖、作品奖均统一在*颁奖。组委会还策划举办了《马思聪全集》首发式、马思聪纪念雕塑揭幕仪式、马思聪作品音乐会等纪念马思聪系列活动,以及第四届“羊城新秀”歌手大赛、公众论坛、系列音乐讲座、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第九届*市文化市场文艺调演、“少年闹金钟”音乐才艺展示大赛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金钟奖的内涵,营造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氛围。还首次实行售票观摩,观众购票踊跃。金钟奖期间,全国最权威的老一辈音乐家和重量级的中青年音乐家云集*,金钟奖以其最高奖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吸引了全国音乐界的目光。据初步统计,本届金钟奖共约20万人观看比赛和参与金钟奖系列活动,广大市民热心关注、积极参与、共享和谐。

(二)第十二届*国际艺术博览会。去年11月29日至12月3日,由中国美协、*市政府主办、市文化局承办的第十二届*国际艺术博览会在*交易会举行,我们着力在增强权威性、专业性、国际性上下功夫,不断提升艺博会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艺术会展业的地位和影响。一是增强权威性,继续借助中国美术家协会的资源优势,艺博会行业地位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二是增强专业性,进一步扩大国内外专业画廊、艺术机构的份额,提高布展艺术水平,注重传统艺术经典与当代艺术新潮的结合。三是增强国际性,不断增加国际参展商的份额,共有17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艺术家参展,境外参展机构约占35%。

(三)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复赛活动。去年9月30日至10月2日,“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复赛在海珠区举行,来自全国的1100件参赛作品分别在*美术学院美术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和海珠区文化馆展出。“群星奖”广场舞比赛在番禺区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支队伍共400多人参赛,生动活泼、特色鲜明的节目令人耳目一新。两项活动的成功举办,对我市群众文化工作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四)*?上海舞台艺术互办展示月活动。我局与上海市文广局继续互办“*?上海舞台艺术展示月”活动,推进两地文化艺术交流。去年9月在上海举办“*演艺文化月”,我市送去了话剧《南越王》、人偶剧《丑小鸭》。12月上海市文广局在我市举办“上海演艺文化月”,精心挑选了喜剧《秀才与刽子手》和木偶音乐剧《妈妈的丑小鸭》两部优秀剧目来穗演出。

(五)第三届*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在往届基础上,本届又增添了不少新亮点。不但有民间艺术巡游与表演,还有仿古祭海仪式;不但有各类文物与工艺品展览,还有南海神号展览以及科技动漫展示等活动;不但有本土民俗文化,还首次邀请国外艺术团体参加表演,吸引了65万人次参与。通过连续几届的坚持举办,使南海神庙收入从2005年的130万元,上升到去年的427万元,同时也为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

此外,*中国(*)新年音乐会品牌更加响亮,新年听音乐会已经成为*文化时尚。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全年共组织对外文化交流活动83批次,其中我局组织的文化交流团随张广宁市长赴韩国参加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大会文艺交流演出反响非常强烈。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和谐文化成果

我市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关要求,专门组织召开了全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起草制定《*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不断巩固和加强。全面完成全市文化馆(站)的评估定级工作,其中白云区同和镇和太和镇文化站达到国家特级站,市群艺馆达到国家一级馆,区(县级市)属10个文化馆达到一级馆,全市163个街镇文化站除5个新建街之外,均建立了文化站,其级、一级站数量为全省之最。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或优惠开放,并以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和社区文化站为网点,努力打造便民服务的“15分钟社区文化圈”。如荔湾区逢源街耀华社区群众文化活动活跃,每天的私伙局粤曲表演几乎场场爆满。增城市以增城广场为阵地,突出音乐文化品牌,长期为社区群众服务。

(二)农村和社区人民共享和谐文化。各级文化部门全年共组织广场文化活动和下基层下乡演出1500多场。继续实施电影放映“2131”工程,全市向农村、社区送去免费电影5000多场次。“都市热浪”广场文化活动、“羊城之夏”青少年暑期文化活动、公益文化春风行、艺术家社区行、农村文化集市等活动深入社区、农村,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穗港澳粤剧日、羊城粤剧大联展、中小学艺术展演、百歌颂中华群众歌咏比赛、*水乡艺术节、农村文化欢乐节、乞巧文化节、三月三泮塘仁威庙会、绚丽天河群众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农信社杯”首届花都文化欢乐节等活动内容丰富、影响广泛。“《星》耀大学城”、“大学生进剧场”、“红派艺术进校园”等高雅艺术进校园形式多样、反响热烈。市群艺馆继续办好贫困家庭儿童文化艺术免费培训班,加大我市群众文艺创作力度,新创作品150多个,其中曲艺《中国娃娃爱曲艺》在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群星大奖”,天河区戏剧小品《仙人球》等7个作品获得群星奖单项奖,越秀区爱乐合唱团获省“百歌颂中华群众合唱比赛”第一名,在全省少儿花会上我市获得7个金奖。越秀区成功举办了第24届全国部分城区文化馆馆际交流会。

(三)图书馆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图书馆接待读者294万人次,书刊外借172万册,社区服务点达65个,馆外服务量超过馆本部服务量的20%。举办《国学大师饶宗颐学艺兼修展》,创办“羊城学堂”,扩大“*文化讲坛”受众面,读书与讲座相得益彰。继续推进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还建设了广东文献数据库。*少儿图书馆接待读者126万人次,文献外借80万册次,图书阅览520多万册次,胡文虎基金会向该馆捐赠了1辆价值78万元的大客车作为“流动图书馆”。全市各图书馆积极开展“书香羊城——阅读进机关”、世界读书日、*少儿读书征文比赛、阅读辩论赛等读者活动,营造了良好的阅读氛围。增城市还开通了“增城数字图书馆”网站,开办了“名人大讲堂”。

四、抓好文化设施建设,奠定文化硬件基础

我市在大力推进各方面文化工作的同时,突出抓好文化设施建设,为建设“文化强市”奠定坚实的硬件基础。去年,各项重点文化设施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标志性文化设施方面,*歌剧院、*新图书馆建设项目进入施工攻坚阶段;*文化中心(太古汇)也已动工兴建。历史文化设施方面,黄埔军校维修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全面完成,南越王博物馆整治工程、南越王宫博物馆、南越国史研究及保护中心等的立项、论证等工作正在推进。艺术培训、生产、创作、演出基地方面,*文学艺术创作中心即将交付使用,*沙河顶艺术苑、*蓓蕾剧院按计划推进,尹积昌雕塑院已经落成,唐大禧雕塑园建设工作正在推进。群众文化设施方面,完成市少儿图书馆海珠分馆改造工程并已开馆,新增面积4600平方米;市群众艺术馆海珠分馆即将完工,将新增面积6000多平方米;永汉电影院将引进社会资本进行全面改造。

各区(县级市)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进展顺利。越秀区图书馆新馆落成开馆,五仙观南粤先贤馆二期工程接近尾声。增城图书馆预计*年底完工。花都区*民俗博物馆建设工程、洪秀全故居环境保护与展示扩建工程正加紧推进。从化图书馆新馆进展顺利。“番禺文博园”完成二期建设工程。海珠区对“十香园”进行了修缮并在该园举办“*岭南书画艺术节”。天河区完成刘氏家庙整修工程。荔湾区完成西关民俗馆扩建工程。黄埔区完成南海神庙整饰和4A级旅游文化景区建设,并投入大笔资金对区文化馆进行装修改造和设备购置。萝岗区图书馆、影剧院等项目已获立项。南沙区鸦片战争大角山海战纪念园建设工作分步推进。

五、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凸显历史名城风采

(一)大力开展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宣传活动。去年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到6月9日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我局和各区(县级市)文广局开展了一系列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宣传活动。围绕“博物馆与共同的遗产”和“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主题,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专题论坛、文物鉴赏、知识讲座、特色展览等活动,拉近了文化遗产与市民的距离。同期举办了南越国遗迹与*历史文化名城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年年会。6月9日,中央电视台《中国记忆》栏目现场直播南越国遗迹和考古发掘现场,面向全国展示南越国遗迹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效。位于光明广场的南越国木构水闸遗址也于当天向公众开放。

(二)加快推进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进程。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加快推进第四次全市文物普查成果转化,并着手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对已有文物保护单位和新发现的文物线索着手进行级别评定、分类保护。南汉二陵、六榕寺、粤海关、广东咨议局旧址、广裕祠5处文物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还启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关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组织开展全市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活动,公布了我市首批3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东音乐、沙坑醒狮、黄阁麒麟舞、粤剧、广绣、广彩、*牙雕、沙湾飘色、凉茶9个项目入选广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文物考古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一步加强。对*起义纪念馆进行全面维修保护以及周边环境整治,去年12月11日在现场由省委、市委等单位举行了*起义80周年纪念大会。完成了市委机关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共青团一大旧址等文物旧址的维修工作。各区、县级市文广局认真做好八和会馆、屈氏大宗祠、茶塘古村落、横沙书香街、玉岩书院、石井桥及其桥东炮楼等修复工作。市考古所开展考古项目29个,完成勘探面积21.48万平方米,发掘面积近3040平方米,清理古墓葬131座,出土文物2500余件套,并对白云山古墓等古迹进行了普查。我局对沙面一街3号全国重点文物建筑受损情况深入进行调查,依法提出处理意见,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肯定。着手编制近代洋行仓库码头、铁路旧址和平和大押保护规划,做好粤一师纪念碑的区域规划。对恩宁路文物和街区实行有效的保护。

(四)博物馆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各博物馆共举办展览133个,接待观众265.6万人次,征集文物1171件。*博物馆对《*历史陈列》进行了调整,组织《清代*外销艺术品展》、《清代*外销艺术品展》到上海和甘肃展出。各市属博物馆举办的《古代印度瑰宝展》、《中国考古新发现展览》、《从大元帅府到墨尔本的沙面帕内建筑展》、《石湾中青年陶艺家原作展》、《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起义》、《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等陈列展览受到好评。《生平与香港回归展览》赴香港展出备受关注。《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书画大展》赴台湾展出反响热烈。各博物馆努力创新服务方式,加大免费开放力度,推行流动展览进校园、入社区,如市属各博物馆共有27个巡展送到88个社区、学校。中共三大纪念馆、农讲所等7所博物馆、纪念馆被列入省、市党员教育基地。市文物总店为博物馆提供藏品170件,并创新经营方式,努力开办艺术品鉴定培训、咨询等新的服务项目,实现营业收入7443万元。

六、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一)大力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在网吧管理方面,形成了比较健全的领导和工作机制,实行全市网吧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一领导和协调网吧管理和整治工作。市政府与各区(县级市)政府签订了网吧管理责任书,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明确当地派出所民警必须承担发现“黑网吧”并及时报告的责任,效果明显。去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2万余人次,检查有证网吧2874家(次),取缔黑网吧1083家,较好地净化了网吧市场。如天河区从去年6月底开始天天出动,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地毯式的“黑网吧”专项整治行动,取缔力度和数量居全市前列。同时,积极探索“绿色网园进社区”,越秀区北京街、大东街等9条街道设立了绿色网园,未成年人可享受每周6小时、成年人可享受每周10小时免费上网服务。在音像市场方面,大力加强音像制品出口审查知识产权保护,去年共销毁非法音像制品近6000万张,其中仅白云区就1728万张,市场秩序明显好转。认真执行《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严把准入关,黄埔区还组织了文化娱乐场所行政许可听证会。电影市场方面,呈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院线制发展的格局,珠江电影院线票房1.8亿元,创历史新高。*市文化娱乐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制度建设,努力发挥行业纽带、政府桥梁的作用。

(二)大力发展我市文化产业。工艺美术品、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制造业规模扩大,新兴的文化传播策划、会展业方兴未艾。我市音像制品的制造和发行占国内市场的50%左右,成为全国音像市场的集散地。演艺业、文化娱乐业稳步发展,去年共有演出2456场,观众达158.8万人次。积极鼓励、引导民营文化企业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长隆集团、TCL文化发展公司被列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基地,海珠区“文化星城”被列为我省首批文化产业园区。我市还推荐国际信义会馆、文德路字画街申报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深入开展文化产业行业调研,完成《*市卡拉OK场所经营单位基本情况》调查、珠三角城市电影市场调研,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科学依据。我局与市委宣传部、市旅游局联手开展旅游剧场调研,完成了调研报告并着手制定我市旅游剧场工作方案。荔湾区还举办了“首届西关文化创意产业论坛”。

(三)局属经营性文化单位经营业绩稳中有进。*市美术公司不断扩大业务领域,营业收入达2.5亿元,同比增长25%。市演出电影公司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完成营业总收入3276.5万元,同比增长2.8%。*文化发展公司(假日酒店)加强管理,经营收入9553.30万元,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仍取得稳步发展。*文化广场(文化发展总公司)、新时代影音公司积极拓展业务、谋求发展。

七、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一)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与“基层评议机关”相结合,聘请各区(县级市)文广局、局直属各单位负责人作为局机关作风建设活动年监督员,认真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及时整改,成效明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局属基层领导班子的绩效考核和调整工作,积极探索和创新文化事业单位用人机制,公开招聘了一批事业单位人员。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培养选拔年轻干部、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完成民主评议党员工作。二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与市委宣传部、中山大学共同举办了全市图书馆专业技术高级研修班,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了专业剧团演出营销高级研修班,还举办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和专项培训。三是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率。更新改造机关对外办公中心,完善办公自动化系统,提高机关办文、办事效率,为基层和群众办事提供便利,树立机关对外服务的良好形象。四是健全并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履行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服务承诺,修订工作月报制度、文件督办制度等,做到有章可循、重在执行,不断强化机关干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意识。严格控制会议的数量和规模、文件的篇幅和发放范围,取消不必要的总结会、表彰会。加强档案工作,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全国艺术档案工作会议在穗召开,参观了红艺中心和广东音乐曲艺团,我局在会上还作了经验介绍。五是以治理商业贿赂为契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顺利通过市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检查评估。

(二)不断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加强文化法规制度建设,制定了《南越国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印发了《*市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向未成年人开放实施意见》。努力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局有关项目的牵头工作。加强信息工作,全年向上级共报送170多条文化信息,编辑印发《*文化简报》共32期。海珠区首次以区政府名义召开区文化工作会议,有力推进了该区文化工作。

(三)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认真做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调研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文化事业单位的内部活力。组织完成了我局及局直属单位清产核资工作,加大对资产和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完成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工作,并认真做好不参加工资制度改革的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的思想工作。

文化发展第3篇

论文摘要:碱然.文化的发展不能与社喜窑战相脱节,要d社套赛战为基础,然而决不能忽视文他研究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文化研究的真正科学态度必然是批判性的,但这种文化批判精神必须是建设性的“批判”,必然是妾战的批判和理论的枇判的辨证统一富有批判性的文化研竞把新问题的探索和理论上的创新当作不可替代的任务,使文他研完成为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和建设性工作,成为社套主叉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圆。

强调社会实践在文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出发,解决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论间题,是至为重要的关键间题。然而,强调社会实践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贬低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的意义。恰恰相反,着力探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其目的正在于要充分发挥学术理论研究对于文化发展和变革的促进作用。问题不在于要不要文化的学术理论研究,而在于如何使这种研究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内在契机几在这方面,文化工作者肩负着责无旁贷和不可低沽的神圣使命。因之文化研究是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民主革命时期提出了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认为文化建设“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他指出,“、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卜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j”高度重视革命的文化人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同时又指出,“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一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的这些思想在原则匕也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今天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文化人要真正承担起“各级指挥员”的责任,就必须使自己的工作真正成为建设性的,即真正承担起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光荣使命。但是,这种创造不是凭空“创造”,好比在一张白纸上画画.为了实现这种创造,需要处理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关系:(n科学地对待本民族的古代文化遗产;(2)科学地对待近现代、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产生的新文化;(3)科学地对待一切外来的文化成份.包括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4)科学地对待当前改革开放实践中出现的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对于这四个方面。都需要科学的态度。从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真正的科学态度。必然是批判性的一坚持这种科学的批判精神,文化建设才能是建设性的:

然而’‘批判,,这个词在今天某些人那里的命运,和“‘革命”一词一样.正在从’‘褒词”变成’‘贬词”、经过“’”,’‘批判”一词在人们心目中已不那么“光彩”。不少人一听“批判”,纵使不毛骨惊然,也要退避三舍。人们对这个词的理解带上不同的感彩是不奇怪的,可以理解j不过应当看到,在对于.‘批判1’耿耿于怀的i}们中。须区分不同的情况:有的人是对革命,批判本身持否定态度,有的人则是因为没能科学地对待历史教训而产生某种误解。例如,在1989年春的以后,有人就认为主张二全盘西化”、策动政治动乱的“精英”们是所谓“批判意识过强,建设意识薄弱’1。似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仅仅是因为‘’批判意识”太强。若谓此看法还有一定道理,也只是在这种意识上:极少数对现实持激烈.‘批判1’态度的人,的确没有提出切实可行令人振奋的建设性意见二但是,这种诱导无建设性的政治态度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批判吗了这些人在资产阶级思想的诱惑和挑战面前,还未交锋就败下阵来,成为资产阶级思潮的俘虏,这不是批判意识过强:显然,问题的实质不在于批判意识的强还是弱,而在于划清批判和非批判的界限,在于弄清:根本没有建设性的“批判”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性了

列宁说:“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一品质“的确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之所以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本,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列宁在此还专门注释说:“、请注意,马克思在这里说的是唯物主义的批判,他认为只有这种批判才是科学的批判。这种批判就是把政治、法律‘社会和习俗等等方面的事实来同经济、生产关系体系,以及在一切对抗性社会关系基础上必然形成的各个阶级的利益加以对照。”「2〕这即是说,在批判问题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心主义的所谓“批判”,本质上是非批判的。如,随着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瓦解而涌现出的青年黑格尔分子所撤起的“‘批判狂潮"’,80年代“.文化热”中坚持所谓“‘政治激进主义”立场的全盘西化论者对现实的“‘批判",90年代.“文化热”中转向到“.新保守主义”立场的、’精英”对辛亥革命等事件的.’批判”,都是唯心主义的““批判”。这种所谓的”批判”,其特点是:在激烈的形式和言词下,攻击真正的革命变革,不是揭露矛盾而是粉饰现实,对陈腐事物作可怜的、软弱无力的辩白,把“·个人所遇到的现实矛盾变成了个人和自己的观念的矛盾”,把由于精神上的走私、精神上的虚假生产、原料掺假‘制造精神膺品、买空卖空、空头支票等所引起的斗争美化为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变革”。这种所谓“批判’‘,是一种封闭的意识中的意识中的纯粹精神上的”造反”,只不过是对于完全没有自我批判精神的“陷于贫困中的可怜的无能的灵魂的一点安慰,不过是唯心史观走向衰败和死灭之前的一种回光反照。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性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彻底的辩证法的否定性的理论表达。它“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a]这种辫证法的革命批判性,是实践的批判和理论的批判的辩证统一,并且始终贯彻着批判者的自我批判精神。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既然不是历史之外的某种神秘力量,也不仅是个别人物的观念造成历史运动,那么,历史就只能是世代相承的实践活动构成的。这种活动的每一种形式,以及它所创造的文化的每一种形式之所以都是暂时的、在其肯定中内在地包含着否定,并以否定为媒介而不断地向新的更高的形式转化,是因为物质生产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这种矛盾冲突又必然引起社会的变革。要使世界发生真正无愧于人类本性的变革,归根到底要靠实践的批判。任何真正有革命变革性质的社会运动,并不听从那些自命不凡的‘脱离实践的民众的..无兵司令”的指挥、能够对社会进步、文化进步起积极促进作用的理论批判,理应是基于实践活动的固有客观逻辑而展开的现实生活矛盾性的科学体现二

因此,理论的批判必须以实践的批判为基础,必须把实践的批判作为自己的内在环节二这样的理论批判,不是使用远离现实的.随意选择的尺度来评判现实,而是从造成自己现实性的实践活动的客观逻辑和科学的价位观出发,科学地再现实践活动中展开的现实的矛盾,通过对现实矛盾的科学分析,尽可能准确地顶见其发展趋势,在科学的理论形态上表达体现着趋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指明实现这种利益的现实途径.诚然,理论思维要达到这个要求,就必须置身于实践之中.充分理解实践批判对理论批判的客观要求.同时让理论批判随时接受实践的批判〔实践的检验),

理论的批判以实践的批判为基础,实际就是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现实问题作为理论批判的目的与任务,有的学者提出文化建设要实行综合创造转化的主张。这虽有一定道理.然而综合创造转化若脱离实践、脱离现实问题去研究和回答,仍将一事无成.真正的文化创造,同时也应是为实践排忧解难作出的贡献_.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还是对外来文化的批判借鉴吸收、抑或是新文化成分的普及与提高、都只有结合着现实的急迫问题的研究1回答和解决,才能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实践中提出的重大现实问题.往往以危机的形式出现因此,真正的批判不能不伴随着深沉的危机感我们应当牢记列宁的提醒“对这种危机所引起的问题避而不谈是不行的企图用空谈来回避这些问题、是最有害的‘最无原则的j”5把回答和解决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作为理论批判的任务、这意味着理论批判本身就是一种建设性的工作

把实践批判作为理论批判的基础,决不是说理论思维只能做实践的“尾巴”.实践本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有自觉的实践,也有盲目的实践、并非任何水平和任何性质的实践都具有革命的批判意义、当说到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关系时,仅注意到某种理论和某种实践的一致是不够的,还应当分析这种实践是自觉的还是盲目的自觉的实践批判是把理论的批判作为自己内在环节的实践、唯有这样的实践才‘称得_卜马克思所说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j从这个意义说、实践也必须接受理论的批剑_在这里、理论批判的作用,是善于把握时代的水准、把基于实践变革而涌现出的新生事物以时髦形式出现的陈腐观念明确地区别开来.体现着时代要求的理论批判不能不随时准备同实践中自发产生的盲动主义,狭隘经验主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和短期行为等局限性作斗争,并在这种斗争中把由于社会生活的变革而产生的新的观念、新的需要‘新的语言,经过理论加工提炼为导致文化更新的新要素、据此,实践的批判和理论的批判,作为革命批判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环节,是互为前提,互为媒介、相互促进和转化的,这样的批判,本身就是探索和创新的过程,是以科学性为前提的

文化发展第4篇

1中国文化发展史的探析

1.1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哲留下的一份厚重遗产。它凝结积累着民族的智慧,是全体中华民族创造的结晶。

中国历代各大家思想流派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发展时期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和作用,就其影响来说,其中道、佛、儒等对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特别是儒家的礼学在中国的思想界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从先秦的孔、孟、荀、韩,汉代的董仲舒、班固,宋元明理学以及清学,他们都十分注重礼学,并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各个时期的发展。正是由于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长期潜移默化,所以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伦理观念和精神力量。注重人伦政治,把礼学神学化、理学化,并强调非常严格的等级观念。显然,儒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思想作用。

但是,由于礼学思想的禁锢作用和十分严格的政治等级制度,它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发展无疑也会产生相当程度的制约作用。譬如对外来非主流文化和科学文化,以及商业文化、艺术、司法文化的排它性,导致了19世纪的中国起码比国际社会整整落后了近200年,而由于儒家礼学思想的束缚,使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倍受桎梏。

2.2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交融

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各种思想流派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经常占住着主导地位,但这绝不能说儒家思想就是中国文化的全部。中国文化本身就在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正是由于它善于接受和消化外来文化的优良成果,所以它能长期地独立发展。

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大规模引进、消化外来文化的历史曾经发生过两次,第一次是公元2~11世纪,由印度传入佛教文化;第二次是17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实施的大规模文化扩张。而这两次外来文化进入中国都曾使中国本土文化显得十分仓惶,完全处在尴尬应对的窘境之中。中国文化是在外来文化经过大规模文化渗透以后,甚至是遭到了外来文化的肆掠,才萌生了应对外来文化的举措。

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在发展阶段,也受到了一系列的抵触。经过无数次的摸索、发展,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创造性地形成了思想,并最终指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在与中国文化和社会实践的相互交融中,在马克思主义和思想的基础上,又相继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断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中国文化在经历了一次次的质变后,已基本上奠定了中国文化开放的基石,也就是说,中国文化在光大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已经十分注重合理地、适时地吸收和消化人类其他文化的优良成果,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世界文化才会拥抱中国。可以说,中国文化只要形成了开放的文化发展先导机制,它的发展将会是跨越式的,而在这种先导机制的作用下,中国已经形成了京都文化、海派文化、港台文化、岭南文化、环渤海文化等不同层次的文化网络,这些文化网络共同作用的结果,肯定会极大的提升中国文化的整体文化力,同时还会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和国力,使中国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发挥不可或缺的全面作用。

3中国文化的发展环境

纵观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的变革,都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说,环境决定发展方向。中国文化的发展环境,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方面来讲:

3.1文化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把知识、信息和人的创新活动提升到空前重要的地位,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国各民族的文化正在向世界性的文化转变,并在文化的时代主题、国际潮流、传播形式和社会作用等方面,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第一,各种文明共存共赢,每个民族的文化进步都必须在开放条件下实现;第二,文化多样化对政治形成了强大的反作用;第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软力量”,增强文化的贡献力才能形成综合竞争优势;第四,全球化的文化市场逐步形成,跨国公司在全球文化产业中举足轻重;第五,文化传播走向信息科技时代,创新成为文化进步的强大杠杆。3.2加入WTO

中国文化制度与WTO的对接也将会是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一方面西方文化最为优秀和先进的部分对中国实行长期封锁,它包括现代商业管理、企业管理、财政管理、文化教育管理,公共行政管理过程等等。另一方面,西方又把他们的文化垃圾通过各种渠道塞进了中国的文化市场。

3.3中国文化的内在桎梏

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必须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同时,我国曾长期处在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以上三方面,构成了中国在21世纪文化发展的宏观环境,也对中国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说,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环境下,中国文化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4中国文化发展策略浅析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为我们指明了社会发展的方向,也指明了文化发展的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文化对社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不断推动文化的繁荣发展,增强文化的竞争力,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笔者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新晨

4.1牢牢把握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文化发展第5篇

关键词:文化与地域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东北振兴;文化支撑

中图分类号:G127;F4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1-0182-02

制约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除却现实性因素之外,文化因素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地域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在理论家和现实发展中已经得到了实证。

一、文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

众所周知,资本主义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300年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贡献,另一方面是得益于特有的资本主义文化的功劳。

著名的社会学家马科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指出,源于欧洲的资本主义的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出现,是因为宗教的原因,宗教这个文化因素在资本主义滋生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漫长的中世纪发展过程中,欧洲是受宗教长期压抑的,在宗教的重压之下,欧洲社会的历史虽然漫长,但是并没有释放出应有的活力。当欧洲经历规模空前的宗教改革之后,以加尔文教为代表的新教思想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并被人们逐渐接受,这样欧洲才有了与其他几大文明不同的发展路径,而最终选择资本主义这条发展路径。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容易让人质疑,就是人们怎么可能自愿接受别人的剥削?人们从哪里来的这种文化观念?如果人们不能接受这种观念的话,那么资本主义是不能发展起来的,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问题。马科斯・韦伯指出,是宗教改革出来的新教伦理让人们接受了剥削合理化这个理念,因为在新教伦理中“由于雇主的经营活动也被解释为一种天职,因此使剥削这种明确的劳动心愿成为合法行为”[1]172。新教伦理还“强调固定在某一职业中的重要作用,从伦理上证明了现代专业化劳动分工的正确性”[1]155、“要记住,时间就是金钱”[1]19、“要记住,信用就是金钱”[1]19,并且“将谋利解释为天意,证明了商人的活动都是合乎道理的”[1]155。新教伦理还号召人们“常同一种善于计算收入高低的严密经济头脑、以及能够极大提高工作成效的冷静自制和节俭结合在一起。这就为以赢利为目的和资本主义必需的把赢利视为天职的观念提供了有牙的基础”[1]36。新教伦理还主张禁欲,而“强迫节省的禁欲导致了资本的积累”[1]165……

资本主义以专注于现实目标、勤奋工作以及合理的算计为存在特征,而这些社会存在特征毫无疑问与新教伦理的主张息息相关:因为宗教革命导致了人们生活观念和生活理念的完全变革,人们在宗教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思维模式,而这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便是韦伯口中所谓的新教伦理,即新教伦理宣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直接奠定、决定了资本主义精神。在这里,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韦伯是站在主观唯心主义的立场去分析、认知资本主义的成长过程的,的确在一些地方夸大了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诞生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韦伯的这种分析虽然是片面的但又是十分深刻的。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文化观念所起到的作用的确不可忽略。中世纪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斯宾诺莎、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思想家的思想,在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分权主义、社会契约等诸多方面对西方世界进行了广泛的影响,从而也真正改变了整个西方世界,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观念和制度上障碍的同时,又以极大的热情论证了一个既合乎自然又合乎理性的社会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

可见,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与新教伦理这个文化因子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言之,新教伦理这个文化要素促使了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

二、文化对东亚发展的推动

与西方发展相对应,很多人将东亚经济的发展归功于儒家文化。

众所周知,在亚洲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发展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些国家和地区聚集在东亚地区,以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为代表。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最大的特点便是近展的迅猛,其发展始于上个世纪中后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带着满身的战争伤痕,这些国家和地区开始迅猛发展,很快就成为亚洲经济的代表,并在世界发展体系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些国家的之所以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原因有很多,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化因子便是这些国家和地区中的儒家文化的潜在作用。

日本是东亚地区诸多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日本国民具有浓郁的“国民精神”,虽然日本将这些“精神”称为自己的“国民精神”,但是其实这些所谓的日本的“国民精神”,仔细分析之后便会发现其实就是儒家精神精义。日本有着著名的所谓的武士道精神,而武士道精神是以“忠”和“孝”为核心的,“忠”、“孝”精神很显然是传统儒家精义。日本社会是公认的民族色彩较浓的社会,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以“孝”、“悌”、“和”、“忠”、“信”等价值观为核心,在中国古代,“这些伦理规范是用来实现政治统治的工具性规范”[2],而日本则用它构建了一个所谓的“大和民族”。其实“孝”、“悌”、“和”、“忠”、“信”等伦理观念无非就是儒家“仁”为本的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外化,“孝”、“悌”、“和”、“忠”、“信”本身就是中国传统伦理的德目。日本企业发展全世界是很著名的,但是日本企业其实也是以儒家文化为精神养料的,日本首富西武集团总裁堤义明自认将荀子当做崇拜偶像,日本近代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认为自己企业成功归功于《论语》,丰田公司将《中庸》、《孟子》作为企业文化核心……

其实不但日本如此,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东亚发达地区基本都是传统儒家文化圈的文化精神在担负着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要义。1991年8月10日世界华商大会在新加坡召开,李光耀在大会开幕式上指出了这种儒家文化对于华人文化圈发展的重要性:“世界各地华人成功的主要因素是节俭、刻苦耐劳、重视教育、社群的信任和互相扶助,简单来说,就是中华文化的核心r值观。”[3]其实李光耀这里所说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指的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精义。华人很早就已经向海外开拓生存空间,同时也把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带到了东亚各地。儒家文化讲究勤奋、节俭、信用,对社会有关爱情怀,对法律有尊重精神,对家庭有责任心,对子女有爱心,这些儒家文化精义其实是放置四海皆准的真理性伦理准则。由于华人的坚守和坚持这些文化精义很快便成为东亚诸国和地区的主要文化精髓,带领并指引着当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也便规范了当地的社会生活、生产准则,促成了当地社会的良性发展。

可见,东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实际上是受儒家文化这个文化因素影响很大的,甚至可以讲是儒家文化这个文化要素促使东亚诸多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形成和发展。

三、 文化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推动

在中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的是东南沿海地带,现在经济最为发达的也是东南沿海地А6南沿海地带经济社会发展如此之好,决定性因素是东南沿海地区的商品贸易经济很发达,商品贸易经济的发达直接推动了东南沿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4]东南沿海地区的物质性经济要素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是东南沿海地带代代相传的文化却不会改变,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和贸易经济的发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生生不息的文化因子。

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地带,在古时被称作“沼泽瘴气弥漫”之地,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这也就使得广东等地的人们变得比中原地带更加具有实用主义色彩;而且在历史上封建政权都是集中在中原地带的,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中原地带要想传递到岭南,则需要翻山越岭,同时需要穿过江浙、两湖,是被这些地带过滤之后才能到达广东的,所以广东等地因此也就自古不倾心于政治,而是更加重视直接对应解决生存和生活的商贸问题。另外,也因为广东地区自古海运发达,与南洋、西方社会接触频繁,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远远大于中原地区,所以西方文化中的性格开放、喜纳新鲜事物等特点都在广东人身上有所体现。正是因为这些地理文化因素,所以广东人的商贸精神和商贸兴趣才远远大于内地,广东等地今天的商贸经济如日中天,其实是和这些文化要素分不开的。

概言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何种时候,文化、风俗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对于中国(尤其是东北)来说,“依旧是一个伦理型的社会”[5],文化风俗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而且这个所谓的文化风俗是一个社会、地域发展的内部要素,一个地区的发展“如果仅有外部条件,没有内部变化,谁又能说若干年后,不会出现又一次新的衰落呢?”[6]因此,东北如果想真正的振兴就必须从文化层面这个内因入手。

参考文献:

[1] 马科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彭强,黄晓京,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2.

[2] 郑文宝.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6:123.

[3] 搜狐新闻.首次世界华商大会在新加坡举行[EB/OL].(2008-08-10)?[2017-01-26].http:///20100810/n274096312.shtml.

[4] 李亚男.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企业文化创新[J].东北亚论坛,2010,(6):123.

文化发展第6篇

关键词:食品文化 食品企业文化 食品产业

中图分类号:TS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92-01

与其他的文化一样,食品文化的存在也呈现出了其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此外食品文化还呈现出可生产性,这是其他文化难以实现的。因此食品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能够很好的推动相关生产产业的进步,从目前我国食品文化的发展状况来看,整体的进步和局部的落伍是相对存在的。

1 食品文化所包含的内容

食品文化并非是一个较为单一的文化种类,从大的方面来说,食品文化可以分为饮食文化,食品制作文化,食品企业文化等,这些文化分别涉及食品的日常食用、食品的烹制、制作、食品的生产销售等环节。可以说食品文化的内容丰富,所涵盖的是一个较为全面的食品链,因此从其文化体系上来说是较为完善的。在这四个文化类型中,饮食文化使人们司空见惯的,确实不好理解的,一般饮食文化主要包括有不同区域的饮食习惯、饮食的种类、饮食安全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饮食文化更加的贴近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所熟知;而食品的制作文化也被人们称为烹饪文化,其内容主要是体现在食品的制作工艺上,从简单的食材,到最后的美味佳肴,这必然需要一个极其重要的制作过程,目前这类文化正在被人们津津乐道,最为知名的就是央视拍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主题就是食品制作文化以及食品制作背后的故事;食品企业文化是近些年的新型产物,其产生很大的程度上得益于食品产业的产生,这为食品企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目前食品企业的数量正在逐渐的增多,这些食品企业的出现和存在并非只是简单的商业形式,其背后也蕴藏了底蕴深厚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从食品的研制到销售,包含了较多的内容。食品文化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在进行食品文化发展的研究时,了解其包含的内容和各内容的细节是必要的任务。

2 食品文化的发展历程

食品文化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以一定的脉络呈现出来的,从食物的产生到食物的烹饪制作、食品的再加工、食品的产业化再到食品的销售。而食品文化的产生应该要追溯到食物的产生,在食物最初产生的时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食品文化的诞生。食物的最初产生仅仅是满足了人类对于食物的需求,但是当人们逐渐的能够做到在数量上满足自己对食品的要求,人们便开始在追求不同种类的食品,而后就是食品烹饪或者是制作过程的加入,人们开始通过对于食品最终成品的要求设定不同的烹饪过程,这些不同烹饪方式所得的食品的出现为食品种类的增加提供了可能性。在这个过程中,不少的菜系和名厨的出现成了这个文化的亮点,极大的丰富了文化的内容。此外,根据各地域环境的区别,食材的种类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并且地域气候的差异还造成了人们对于各种食品口味的不同要求,比如地处潮湿区域的人们对于辛辣味的食品的需求较高,而对于一些气候稍暖的区域,甜食便成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可以说地域的差异引起的食品文化是整个食品文化中的一个亮点,它与人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人们在对食品的基本要求得到满足之后越来越多人开始试图通过对食品的再加工来得到新的食品以满足对食品丰富度的要求。此外,由于生产的工业化,在食品再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开始逐步的引入新型的食品生产机器真正的做到了食品的产业化,食品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的涌现出来,食品经济市场逐渐活跃,在自我的发展和相互的竞争中,各个食品企业都在积极的寻找自己企业的有事之所在,努力的开拓属于自己企业的文化。尽管说食品文化的历程最终是在食品企业文化中结束的,但是这并不是食品文化的终点,因为食品行业还在不断的发展,这就意味着食品文化还在不断的被丰富。了解食品文化的发展历程,对于人们去把握食品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作用。

3 当代食品文化发展的方向

3.1 种类实现多样化

尽管说目前食品文化的内容已经较为丰富了,但是人们对于食品天生就有一种好奇的心理,因此不同食品文化的产生一个必然的过程。就仅仅从食品的产生到食品的制作文化来看,伴随着人们对于现有食物的满足,人们会不断的去尝试新的食物,此外在对象有食品进行在加工也将是人们获取食品的另一途径。无论是通过哪个途径.。食品文化的种类将会是不断增多的。食品文化实现多样化将会是人们对于食品的另一追求。

3.2 内容实现丰富化

除了食品文化种类实现,在各文化的内容上,也会逐渐的实现丰富化。从各个食品文化的特点来看,内容的不断丰富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是随着人们对于食品的追求开始迈向另一条道路,食品的内容也就自然的趋向丰富化。目前,我国食品文化的内容较为丰富,想要食品文化能够更好的实现向产业化的转型,增加食品文化的内容也就成了食品文化在数量上的大繁荣。这种繁荣的产生更多的是需要人们能够积极的投入到食品文化的收集中去,真正的实现内容的丰富化。

3.3 实现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移

在当前的经济浪潮中,为了更加的适合经济时代的步伐,各个行业都在进行行业的市场化,而作为市场潜力较大的食品文化在进行价值的转换时是绝对不会退缩。只有努力的做好食品文化价值向相关经济价值的转移才有能力实现价值的实际化,进而为食品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提供必要的条件。从目前我国在食品文化方面所做的价值转化工作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局限于食品企业的成立,通过食品的销售来获取相应的经济价值,并没有对食品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以实现更多的价值,增大价值转化的力度。

4 结语

食品文化的发展实际包含了较多的内容,其中就涵盖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演变,因此可以说,食品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市人们生活方式和条件变化的另外一种呈现方式。了解食品文化的发展,对其先今的发展做出正确的理解,有助于对其今后发展趋势进行一个大的方向上的把握,是的文化价值得到全面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刘双.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和发展[J].淮海工学院,2011(10).

文化发展第7篇

文化的传播,向来为古代先贤所重视,中国汉代在西域开辟的丝绸之路,明代郑和下西洋,欧洲人的环球航海等活动,不仅是通商,贸易,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是文化的传播和输出。近代以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形式呈现多样化特征,但地理和国界上的障碍仍旧存在,文化传播的效率仍有待提高。

进入互联网时代,历史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让文化传播不再跋涉千山万水,让文化成为无国界的媒介,让文化的桥梁瞬间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让文化的力量感染到这世界上每一个人。

文化类网站在欧洲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并没有一个如百科全书般成体系地介绍某民族文化的网站,所有的文化类网站都存在片面、信息匮乏、类属不明、重当代轻传统等问题。以“文化”这一关键字为主题的网站,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国,在互联网发展水平很高的北美,此类网站很少。这主要是全球不同地区对“文化”一词在理解上的差异所致,北美人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定义范围较窄,多指艺术和文学等几个单独门类的综合,而欧洲人对“文化”的定义则更宽泛,几乎涵盖一切社会现象,在这一点上,欧洲人与中国人的理解最为接近。

法国文化部网站,大概是世界上被访问最多的文化部网站了,全球排名33965,根据调查研究,目前还没有发现比它高的同类网站。该网站采用双域名同时并存的策略,在同一个域下绑定了culture.fr和culture.gouv.fr这两个顶级域名,前者全方位多角度介绍法国文化,后者提供法国文化部的政策信息、研究报告、数据查询、机构介绍等服务,两者相互链接,但分工明确,内容上互不涉猎对方领域。

在culture.fr上,网站的logo中有句短语“la culture pour chacun(文化到人)”,将网站主题阐述得十分明确,这句短语也是法国文化发展战略的核心,即将文化普及到每个人。该网站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内容,并做了细致的分类,尽可能多地将法国文化的各个门类包容进去,如电影、时尚、音乐等,但传统文化部分的内容却显得比较匮乏,似乎是有心无力。该网站有英、德、西等三个外国语版本,来自海外的访问量占到了总量的一半,从这一点来看,该网站在海外推广上做得还是非常成功的。

culture.fr网站有一个地区频道,在里面可以查询到法国22个大区,包括海外省在内的共100个省的地方文化特色信息,类似于中国网的分省区国情介绍,但culture.fr的地区介绍偏重于文化,着重介绍当地的文化传统、文化名人、文化现象等,在内容安排上更细致,更详尽,有助于访问者更全面了解法国文化。culture.fr网站在定位上立足整个法国,面向世界,作为一个部级文化传播网站整体向外界介绍法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情况。网站不受商业因素的影响,对法国文化现象的涵盖仅有能力不足难以周全的问题,似乎并无刻意偏废之嫌。culture.fr网站目前看来虽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但个人认为仍可作为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家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和媒介,实施对外文化传播的一个范例和样本。

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有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欧洲人是重视文化的,也非常重视文化传播。进入网络时代后,过去依靠贸易和通航所承担的文化传播重任,将会逐步过渡给因特网,因为这种方式更快捷,更高效。但是,虽然在欧洲以culture为域名的网站很多,却没有一个能办到如culture.fr这般成功。在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其文化部网站culture.gr宛似个人主页。内容空洞无物,充门面的意味十分明显。

文化这一宽泛概念本来就不好把握,与商业和市场有一定距离,商业公司介入文化传播的角度总是基于有利可图的当代文化门类,如书籍、电影、音乐等,对于没有太多市场商机的传统文化传播,商业公司是不感兴趣的。如法国费加罗报业集团旗下的文化类网站evene.fr,全球排名5906,网站类目众多,但基本都集中在书籍、音乐、电影、漫画等有市场空间的项目上,其文化传播力并不弱,但却由于商业化的因素而遗漏了太多法国文化中的精华,使人无法全面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全貌。

文化类网站在中国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不曾中断过的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国民间的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流传自古代的文化传统早已融入到现代生活之中,而中国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新世纪更是绽放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

中国的文化类网站相当多,但由于多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整体发展水平仍偏低。归根到底,流入这一领域的资金非常少,政策上也缺乏有效倾斜。中国的互联网并不缺钱,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环境也很宽松,但资金的主要投向和政策的倾斜对象,都是有很好盈利预期的商业网站和新闻网站,留给文化类网站的发展空间十分有限。

中国民间有大量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民间自发性创办的主题文化网站很多,其中不少办得有声有色,在国学、绘画、书法、武术、中医、雕刻、刺绣等主题文化领域,都有办得不错的个人网站,但这些网站创办的初衷,仅仅是为一部分兴趣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其用户群体相对固定,而传播效果有限,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在另一方面,以系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综合性文化网站,却少之又少,因为这类网站的功能定位在于系统性对外文化传播,既不容易满足专业性文化爱好者的需求,又难以由资金实力不足的个人或小团体来创办。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网上的中国文化内容俯拾即是,但却让人不知从何人手。在北京学习的加拿大留学生凯文・摩尔喜欢中国书法,但他对从网络上获取足够的中国书法学习信息却感到信心不足,他说:“对于一个喜欢中国书法的加拿大人来说,最需要获得的信息是解决如何人手的问题,而非看上去有些形而上的书法理论精髓。此外,语言的障碍也是阻碍外界接触中国文化的不利因素,多数中国文化类网站没有外语版本,在遇到难以理解的中文时,根本无从对照,增加了学习的困难。”

事实上,中国的主题文化类网站是不少的,但介绍中国文化基本信息的综合类文化网站,确实发展得还很不够,配有多语言文字版的此类网站,更 是凤毛麟角,这一点是与中国整体的文化传播实力不相吻合的。中国网(.on)曾是文化类网站中的佼佼者,网站内容里有中国国情和文化的基本情况介绍,用多语言版本的形式呈现,传播效果不错,但这部分内容较为固定,更新周期长,组织新内容不易,难以将传播效果长久持续。当然,中国网也从来都是将自己定位为新闻网站而非文化类网站,只是文化内容是其某一阶段的发展重点,网站看上去文化气息更浓一点而已,而随着目前的市场化改革日益深入。中国网的文化内容正逐步让位于新闻和市场拓展项目,属于文化类内容的比重或许还将有所下降。

全社会对发展文化类网站的重视程度也是个很大的问题。在2000年左右,文化类网站的发展还曾是热议的话题,相关部门也曾举办过文化网站的评优工作,但这项工作只进行了四届就偃旗息鼓,不再有下文。文化类网站直到今天也没有出台一个统一标准,致使定义严重混乱,很多新闻类和商业网站为了多一个头衔,也不介意挤入这个阵营,虽然这些网站提供的内容绝大部分都是新闻、娱乐、财经等信息,文化类内容少得可怜。

当然,办得非常好的综合类文化网站也是有的,曾荣获中国优秀文化网站称号的中国科普博览网(.cn)就是其中之一。这家网站从主题上来看是科普网站,但荣膺优秀文化类网站却实至名归。网站并不热衷时下流行的时事新闻,而是通过文化的视角来推广科普,内容通俗易懂,便于传播,其设在北美的镜像更是提升了网站的传播效果。此外,面向驻外使领馆的提供服务的看中国网(),也以对外文化传播为发展原动力,开设了八种外语版本,每天文化类信息,用大量的视频、音频、图片等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对外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基本国情,并着力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网站虽小,但架构合理,符合综合性文化类网站的基本特征,相信一旦获得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传播效果也将会更为出色。

建设“重点文化网站”

由于科学技术的领先性,西方国家掌握了信息革命的脉络,很早就通过具有高效性、广泛性和强渗透性的互联网对外进行文化传播,进而实施意识形态的输出,其势头是咄咄逼人的。文化传播的方式,是多元化,全方位的,通过网络进行的文化传播,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快捷和广泛的特性,将使得其效用逐步超越传统方式,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

长久以来,负责一个国家文化传播的第一责任人是政府,一个国家会找到各种办法去传播本民族的文化,以提升国家形象和软实力,而网络文化传播是较之传统方式更为快捷高效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这项工作短期内不一定能看到直接成效,但能够高瞻远瞩的管理者和投资人,绝不会把这当作亏本买卖。

通过互联网传播中华文化,在很久以前就引起重视,也有主管部门颁布了一系列引导政策,但目前看来整体上仍缺乏有效的引导措施。理论上讲,所有的网站都可以是文化类网站,因为网站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文化传播的内容,可如此定位未免过于粗糙。文化类网站的首要任务是文化传播,与新闻传播在形态上相似,内部也有一定联系,但在归类上还是要泾渭分明的。文化类网站应致力于传播一个国家中存在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文化现象和文化趋势,而非沦为信息爆炸背景下的助推器。举个例子来说,博物馆举办商业性的文物展览无可厚非,但办一场商业性的汽车展览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了,是严重的不务正业,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

商业网站的基本性质是趋利的,短期内实现商业价值的内容,会被商业网站重点推介,而文化类内容,实现这一目的功能较弱。随着各地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步伐的加快,传统新闻网站的功能也将发生显著变化,从先前的宣传、引导,逐步走向市场化。在传统新闻网站转向以市场为重心的发展思路下,留给文化类内容的空间将会更加狭小。出于生存压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大家眼里看到的都是钱并不是什么错误,但那些没有短期效益却事关长远的项目如文化传播,必须要有人能管起来,使其发挥长期的正面作用。

文化发展第8篇

纵观历史的发展,每一次经济形态的转变对人才的知识结构都会有不同的要求。农业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以经验为主,工业经济以专业技术为主,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才则必须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结合的人才。然而,从19世纪开始,由于科学技术的威力及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人们便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对科学技术的“崇拜”,相当多的人把科学技术视作全知、全能、全在的救世主,以为所有难题,包括精神、价值、自由等都可以经由科学技术而获得圆满解决。在这种“科技万能论”思维定势的笼罩下,人文文化往往被虚置、取代。这一趋势和特征已深刻地影响着并规定着大学文化的发展,似乎办大学只要把发展科学放在第一位并在科学前沿上有所创新且占据领先地位,就能办成世界一流大学。如此,便导致了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严重失衡,极大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全面发展。科学技术固然拥有强大力量,却绝非万能,在人类必须应付的纷繁复杂的课题面前,在文化生产力深度挖掘的进程中,科技文化存在着若干盲点,需要人文文化去关照。

首先,科学文化的健康走向有赖人文精神的指引。科学技术既可以用来造福,也可以用来破坏,在整个历史进程中,它总是给我们带来亦福亦祸的双重结果。科技成果“致祸”还是“造福”,并不由科技本身决定,而由社会的人决定,由人文因素决定。原子能的释放可以发电、医疗,也可以大规模杀伤人类,乃至毁灭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而原子能的“致祸”或者“造福”,对科学技术自身而言是“非所计也”。科学技术只有依赖人文关怀,方能确定其造福人类于久远的健康方向,方能使文化生产力得到深度挖掘并被健康利用。

其次,社会历史的发展呼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20世纪40年代末,欧美的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沉痛反思后得出结论:只有科学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体现正确价值取向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依托,这样,科学技术才能成为人类的福祉,而不致成为残害人类的毒物。由此,从20世纪50年代起,欧美许多大学都在试验如何开展人文教育,并使之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兴起和发展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管理水平、教育水平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大道而孤立存在的,同样需要与世界接轨。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培养出对社会有益的一流人才,要在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再次,人文文化可以给人们许多直接和间接的人生体验和人生哲理,扩展人的思路,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的,是善、美和真。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的提高主要靠文化的积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建立在深厚的人文文化基础上的。可以这么说,人文文化背景越宽,视野也就越宽,融会贯通的能力才可能越强,进而创造力也会增强,也就越有可能进入学科前沿,也才越有可能在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中有所建树。当前社会上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些人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做出丧失人格、国格的事情,有些人的所作所为形同禽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文素养的缺失。

文化发展第9篇

随着国家审计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变化,一个现实而又急迫的问题摆在每一个审计人的面前:国家审计如何应对变革的挑战?又如何抓住变革所赋予的发展机遇?笔者认为,应改变传统的审计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树立全新的审计理念,塑造先进的审计文化,以科学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国家审计的职能定位,拓展国家审计的作用。

一、审计文化是国家审计发展的内在动力

审计文化是指国家审计在其组织职能的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风格和环境的总称,它包括了国家审计的理念(价值观和原则),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远景规划和目标,审计人员的精神境界和作风等。审计文化是一个集合,它是国家审计整体素质的一种外在反映。从心理学和治理学的角度而言,审计文化的形成既能够在国家审计自身机体内创造良好的气氛,从观念、精神和无意识层次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忠诚心,使国家审计具有一种不断创新的能力和凝聚力,又能够在国家审计自身机体外树立良好的形象,为国家审计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使国家审计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对于正值变革和发展时期的国家审计而言,塑造何种审计文化,倡导何种审计理念,形成何种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审计人员所具有何种的精神境界和表现出何种工作作风,将决定国家审计能否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能否有效发挥其在国家政治经济建造中独特的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树立建造性审计的价值理念,不断寻求国家审计发展的增长点

价值理念是指导组织行为的一系列基本准则和信条,其所决定的是:什么事是至关重要的?什么是重要的?我们信奉什么?怎样行动?一个组织所确定的各种政策,所进行的各种决策,所采取行动的方法和方式,都将受到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理念潜移默化的束缚和影响,也都是组织所具有的价值理念的外在表现。因此,国家审计机关确定怎样的价值理念,将牵系国家审计的发展方向。一个科学的价值理念,将牵引着国家审计在纷繁复杂的审计环境中正确把握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从而有效实现国家审计职能。

国家审计的主旨在于经济监督,而传统的国家审计的价值理念,将监督主要理解为是对问题的揭露和查处。这种揭露问题的审计价值理念深深植根于审计人的头脑中,并深深影响着审计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反观国家审计环境变化后国家审计所取得的成果效应,披露被审计事项所存在的问题仍是国家审计成果的主流,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微观经济单位有效运行具有积极影响力的成果仍是很少;反观国家审计环境变化后国家审计职能的深化和扩大的程度,不能不承认国家审计的职能范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完全调解。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在我们潜意识存在的旧有的审计价值理念自觉和不自觉的影响我们对新事物的判定。而笔者认为:第一,监督本身的语言含义包含了两个层次:一是对实际情况的查看,二是督促所查看的事情的有效运转。前者是一种原始的监督,后者则是高层次的监督。第二,监督层次的选择取决于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毕竟确立怎样的审计价值理念,非依个人的主观臆断,而要依据客观现实的要求。我们不否认传统的审计价值理念在国家审计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但是,我们必须承认,国家审计所面临的现实是新技术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就审计对象而言,其运行的策略、行为方式及成长需求已发生了变化,我们假如仍旧以旧有的审计价值理念去审视审计对象,必然会引发审计风险,必然使审计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而就审计需求而言,国家审计仅仅通过反映事实的发展过程来实现对经济的监督作用已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审计价值的期望。因此,在新的变革条件下,适时提升审计监督层次,树立建造性审计的价值理念至关重要。

建造性审计的价值理念的内涵在于强调监督的效率性和价值性,强调对制度的依赖审查。以发展和经济效益为依托,对被审计事物的发展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使其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并在法定的框架内有序运行。通过审计既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提高资源利用者的治理水平。建造性审计价值理念的确立:一有助于国家审计职能的不断扩大和深化。从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审计,可以拓宽审计人的视野,不断寻求国家审计能够发挥作用的增长点。只要能够促进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的有效和最优,能够加强政府的公共治理能力,能够提高国家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国家审计就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及时扩大审计领域,深化审计职能。二有助于国家审计调解好与外部的关系。国家审计的功能实现,不能不依赖于同被审计单位和其他相关单位的配合,而审计外部环境的优化,首先取决于我们的价值观与环境发展的认同。假如我们在审计中能够贯彻建造性审计的价值理念,那么,审计证据的取得,审计所应取得的相应的配合等将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从而大大降低审计风险。

(二)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从效益性出发实现国家审计的功能

在传统的国家审计思维模式中,真实性历来被认为是审计的一个基本目标。但是国家审计不同于社会审计,其更多肩负的是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和政府经济行为有效性的一种评价和监督,应将效益性(效益性应是经济、效率、效果和环境的总称)作为国家审计的终极目的。在实施国家审计时,真实性只是实施审计的一个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在证据取得上获得客观真实的结果,才能谈的上对经济政策及法律法规,对一定的经济行为的有效评价和监督。当一定的审计事实被确认为是真实的条件下,合法性的审查是必须的。国家审计作为一个经济监督部门,应强调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即“效益-真实-合法-效益”,在确定了被审计标的是合法或违法的条件下,考察这种合法或违法产生的经济效果如何,通过审计客观公正地评价政府的经济行为及其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从而为政府经济政策的进一步调动和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支持。

(三)提倡人性化的审计方式,促进国家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

新的审计文化的一个外在的表现在于强调实施国家审计时应以人为根本,更多体现一切为了发展的人性化工作模式。组织是人的聚合体,因此谋求和实现组织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本,尊重人性。

(四)营造国家审计人员的高尚境界,实现国家审计的发展

人需要一种精神,一个组织的发展也同样如此。国家审计机关应该确立一种忘我奉献,一切为了国家审计,一切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工作精神。国家审计精神的塑造能够为国家审计在日益复杂和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获得发展和保障,能够把审计人员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国家审计所确定的远景规划和目标中来,使审计人员同心协力,自觉地为实现目标而团结奋斗。

(五)创建学习型的机关组织,实现国家审计发展的战略认同

国家审计发展的一个制约性因素,在于广大的审计人员在理念上对所确定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取向的一种认同感。而认同感来源于人员本身对环境变化的知晓和理解,因此,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能力,这种学习并不是一种简朴的知识学习和了解,它所强调的是一种理解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只有不断的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寻求发展,才能获得国家审计发展战略的组织整体认同。

二、用建造性审计价值理念审视国家审计发展

国家审计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于国家审计职能的定位。国家审计职能的定位要解决的是国家审计的战略发展,国家审计在国家政治经济建造中的地位问题。思索和解决问题的基点在于以建造性审计理念拓宽视野,既立足与本土的政治经济制度环境,又放眼全球的经济发展动态,既要注重同其他种类监督形式的调解,又要彰显国家审计的个性。

(一)不断变迁的政治经济环境要求国家审计必须依据现实,放眼未来,有所突破

第一,我国现存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探索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了我们的法律和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完善,其所产生的效益并不能达到优化,在我国尚存在对法律及政策效率进行监督的空白,而审计可以依赖其所独有的专门的经济监督职能,通过对宏观经济及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监督和评价,添补空白。

第二,随着政府求真务实理念的贯彻,公共治理能力的提高,决策透明度的加强,依法行政力度的加大,需要我们反思国家审计应该在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中有怎样的作为。

第三,经济全球化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发展为标志的科技革命,带动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有序流动,而资源的有限性及利用的风险性,要求人类关注生态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关注对资源利用所产生的风险系数。

第四,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影响在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面对西方价值观和市场经济力量的渗透,面对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信息高速传播,国家的经济安全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国家审计作为国家唯一的专司经济监督部门,应该在其履行职能的同时建立起一个国家经济安全的防火墙。

(二)要正确认识国家审计在国家的权力监督体系中的地位,注重自身特点,不能混淆权力界限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