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金管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4 17:07:24

现金管理论文

现金管理论文第1篇

现金流(ChahFlow),又称现金流转或现金流动,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按照收付实现制,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包括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入、现金流出及其差量情况的总称。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或是向银行借款的过程中都能形成现金流入,而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定会发生购买原材料、支付工资、购建固定资产、偿还到期债务等日常经营活动,而导致企业现金的流出。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现金流来面对这些业务的支出,就难免会发生支付危机。现金流管理是指以现金流量作为管理的重心,兼顾收益,围绕企业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而构筑的管理体系,是对当前或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现金流动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所作的预测与计划、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评价。企业现金流量管理与其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是交织在一起的,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不稳定的,这就造成企业现金流入与流出也不平衡。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平衡,保持现金流的通畅,企业必须加强现金流的管理,对企业的现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因此,研究和加强现金流的管理意义十分重大。

二、现金流量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

现金流量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为企业筹资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现金流量预算是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是财务预算的重要部分,它与其他预算紧密联系,是企业控制货币资金的收支,组织财务活动,平衡调度资金的直接依据。借助现金流量预算可以对企业现金流量在数量和时间安排方面进行合理预测,据此,可事先为筹资、投资决策的作出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例如,为解决我国电网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国家电网公司“十一五”期间计划投资突破一万亿,在当前长期借款利率不断攀升的状况下,科学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对电网企业合理安排资金的筹集时间、数量规模显得格外重要。

(二)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面临的诸多财务风险,归根结底都是由于企业现金流量在循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引发的,而企业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大都可以通过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予以化解。因此,通过对企业在经营或投资过程中现金流量周转情况的分析,可以对企业债务风险、营运资金周转风险以及企业的流动性风险进行有效的预警,进而组织实施全面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以维系企业持有合理的现金流量,保持或提高企业以收抵支、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对减少企业破产风险,使企业长期稳定生存下去,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更高的目标视觉点来看,全面有效的现金流量管理,有利于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促进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降低财务风险,构筑企业财务安全。

(三)评估有助于企业进行价值评估

在全球经济趋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资产重组、并购业务逐渐增多。此时,能否有效地开展企业价值评估成为问题的关键。企业价值评估不同于企业清算,其更侧重于反映企业持续经营前提下产生的未来经济流入所体现的价值。现金净流量和会计利润均能体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实践中往往是以企业历史利润或是现金净流量为基础,考虑其未来增长情况预测企业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

但是企业价值评估的基础在于企业的持续经营。现金流量更能体现企业持续经营的能力。企业生存的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亏损、不能以收抵支;二是资不抵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可见,企业的兴衰,直接原因不在于利润,而是现金流量。如果企业仅关注利润指标,单纯强调利润的重要性,而忽视现金流,容易导致企业风险的产生。有些企业从利润表上看是盈利的,却没有足够的现金偿还债务,支付工资等。这样,企业现金的流入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支出,意味着企业现金短缺,现金流受阻、循环不畅、周转困难,发生偿债危机。如果负债解决现金问题,就会增大企业的资金成本,偿债压力也随之加大,再筹资难度会加大,现金流循环面临危机,财务风险加大,企业持续经营就会受到威胁。

长期以来,在我国利润一直作为衡量企业创造价值能力的企业唯一的核心指标,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投资者重视和其他报表使用者的关注。利润确实是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在所有会计信息中利润一直处于核心位置。但利润是按权责发生制计算出来的,由于赊销等原因,有利润不一定有相应的现金流入。在权责发生制下,赊销形成的应收账款被确认,同时,销售收入被确认,而应收账款的回收面临风险,难免会发生坏账损失,使赊销款项不能转化为现金,结果造成企业资产虚增,账面利润夸大。虚增的盈利并不能给企业带来真实的现金流入,相反,加大了现金流出量。现金流量作为收付实现制核算的结果,不受财务会计政策调整的影响,是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如实反映。因此,以当前历史现金流量为基础,结合未来现金流入的预测情况,利用现金流量进行企业价值评估,可以更有效地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进而有效避免由于对企业价值判断不准而带来的决策风险。

三、我国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理论界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实务界的广泛借鉴,许多跨国公司在管理实践中探索强化现金流管理问题,但大多是以现金流分析为主,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现金流管理和控制体系。我国关注现金流状况也始于近几年,初步认识到企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反映在经营的现金流量方面,所以,关于现金流管理实践还是比较匮乏。主要表现在:

第一,对现金流管理的认识不足,有的企业只是按照规定完成现金流量表的编制,甚至并没有认识到为什么编制现金流量表。因此,往往忽视了其重要作用,没有充分利用该表的信息,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第二,我国现金流管理的研究仅停留在公司运营层面,并没有被提高到战略高度。现金流管理的内容只是泛泛的涉及现金预算、日常流量控制等战术性管理,没有同企业的发展战略有效地结合起来。

第三,现金流量管理的手段也只是侧重于事后分析,而缺乏事中的控制,特别是事前的预测和安排。

第四,大部分企业考核与绩效评价体系仍是“利润导向型”,对于业绩质量问题重视远远不够,现金流的导向作用还很弱,所以,企业实践中对现金流量的管理存在着严重滞后性和被动性特征。一些企业只有在发不出工资、没钱购买原材料和交税的时候才关注现金流管理。

要系统提升企业的运营质量,提高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还需要理论界和企业界的不懈努力。要从观念上确实重视现金流管理,充分认识现金流量管理的重要作用,并采取措施,构建现金流管理控制体系。

四、加强我国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一)认真对待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现金流量表是现金流量管理的基础。实践中有些企业按照有关要求虽然编制现金流量表,但并没有把现金流量表作为理财的有效工具来认真对待。企业经营始于现金,终于现金,企业投资、筹资、经营活动和经营成果最终都以现金流量反映出来。现金流量表能够说明企业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来龙去脉,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活动获现能力、偿债能力、投资能力、未来获取现金的能力以及企业的投资和理财活动对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影响,有助于对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因此,在实务工作中,企业加强现金流量管理首先应当认真对待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每月应及时准确编制现金流量表,把现金流量表作为日常管理、调度和有效使用现金的工具。

(二)重视现金流量预算管理

以现金流入、流出控制为核心的企业财务管理,离开了现金流量预算管理,也就失去了管理的依据和管理重心。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对未来的现金状况进行预测,具体编制时应根据生产、销售、投资、资产经营等部门的业务收支预算进行编制,不仅编制现金流量年度预算,更应重视现金流量月度预算的编制,以便及时做出筹资方案、资金调度和使用方案。

(三)提高现金流的周转速度

现金流量的循环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而周转的时间长短会直接影响现金的运营效率和投资回收的安全性,并进一步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如果对现金流循环进行合理规划,缩短现金流循环周期,提高现金流的周转速度,就可以相应减少企业营运资金的占用量,避免现金的不必要浪费,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开展赊销业务尽管能增加企业的收入,但同时也增加持有应收账款的机会成本、应收账款管理费用、收账费用、坏账损失等,企业应对开展赊销业务所增加的收入和增加的有关费用、成本、损失进行比较,权衡利弊得失,正确地确定赊销期限,正确地选择赊销客户。对已发生的赊销业务应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回收资金货款,把收账费用和坏账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正确掌握现金流量风险的预警方法

正确掌握现金流量风险的预警方法,对于及时发现风险苗头、实现风险事前控制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不同成因的现金流量风险,企业应采取不同的预警方法。对于营运资金风险,应通过现金循环周期比率、销售额增长速度比率等指标进行预警,现金循环周期的延长以及销售额的增长都会引发企业的营运资金风险。对于信用风险,应通过有关应收账款回收情况的指标账龄分析等进行预警,应收账款拖欠时间越长,款项收回的可能性越小,形成坏账并引发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就越大。对于流动性风险,应通过有关企业流动性强弱的比率进行预警,无论是速动比率还是流动比率的降低都意味着流动性的降低,都预示着企业流动性风险的增加。对于投资风险和连带风险,应通过对投资项目或相关方的收益、资金等情况的监控实现风险的预警。

(五)建立完善的现金流量控制系统

企业现金付款与现金回收是现金划转活动的两个方面。在现金划转过程中,企业应谋求更快速地回收现金,更精确地安排现金付款的时间。为此,企业应建立高效的现金划转控制系统。

1.研究设计自身的现金收入系统,选择更为快捷的银行结算方式,使企业更快捷地回笼客户现金。

2.认真分析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特点,科学合理安排现金支付,力求使现金支出曲线与现金流入曲线平行。这样,可有效降低企业现金的安全备付额度,既能保证现金支付,又能提高企业现金的使用效益。

3.为保证企业现金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研究企业现金收支控制制度,制定现金收支控制的组织结构和程序,以明确个人和部门在现金收支控制中的权限和责任,一方面,对企业现金流动性进行控制,即控制现金流量发生的时间和额度,以维护企业现金循环流动;另一方面,对企业现金的安全性进行控制,保证现金的安全及完整。

(六)做好企业现金流量分析与考核

1.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来判断现金流量的合理性。评价一个公司的现金流量是否健康,首先应了解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会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具体分析过程中,只要从现金流量表中获取的数据与公司实际的生命周期进行比较,就可以清楚发现公司现金流量存在的问题了。当然,对公司前后几个会计年度的现金流量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现金流量的变动趋势,从而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

2.重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分析。掌握企业生存周期的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这是企业自我积累的源泉。只有良好的经营活动现金流入才能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如果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出现问题,就像我们人体正常的造血功能出现障碍,公司的财务状况最终肯定出现恶化。因此,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是整个现金流量表分析的重点。一旦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出现异常,其账面利润再高,财务状况也将面临很大风险。

3.重视收益质量分析。收益质量分析主要是分析会计收益和净现金流量的比例关系。从现金流量的角度来看,评价收益质量的财务比率主要有:营运指数、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营业现金稳定性。

在对现金流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企业还应将这些比率作为部门或企业经营管理者的业绩考核指标,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确实重视现金流量,从而通过现金流量的管理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延喜.现金流量管理:动态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评估[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2]段九利,郭志刚.现金流量管理:现金流量管理规范操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3]张新民.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教程与案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5.349-353.

[4]樊行健,陈共荣.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53-55.

现金管理论文第2篇

【内容摘要:】股权集中的公司所出现的控制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近年来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认为,控制性股东往往会利用对公司控制权谋取私有利益,但现金股利作为一种典型的分享利益,能够起到限制控制性股东侵占行为的作用,是一种制约机制,有助于提高公司财富和保护小股东利益。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和横截面回归分析,利用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公告日的市场表现来检验这一理论预期,研究结果发现在我国存在控制性股东的上市公司中,现金股利并没有起到限制控制性股东侵占行为和保护小股东的作用。

一、文献评论Berle和Means对美国最大的200家公司的分析发现,大公司的股权极为分散,以致于没有任何一个人拥有任何一家公司足够多的股票(Berle和Means,1932)。从Berle-Means命题出发,理论主要讨论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近年来,学者们开始把眼光投向美国以外的公司,他们发现除英美以外,股权分散的公司在多数国家并不普遍,存在单一的控制性股东的公司倒比比皆是,而在这些公司里,最主要的冲突不是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冲突,而是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Shleifer和Vishny,1997;Bubchuk,1999;LaPorta等1998;等等)。[1]Grossman和Hart(1988)将控制权利益分为证券利益(securitybenefits)和私有利益(privatebenefits),前者是指公司证券持有者共享的利益,后者是指握有控制权的一方独享的利益。与之相类似,Holderness(2003)在其对大股东实证研究的综述性文章中提出,大股东的控制权利益分为控制权分享利益(sharedbenefitsofcontrol)和控制权私有利益(privatebenefitsofcontrol),分享利益是所有股东按股权比例分享的,而私有利益则由控制性股东独享,这种利益不会惠及其他股东,而正是以牺牲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为代价换取的。Shleifer和Vishny(1997)指出,“当所有权超过某一点后,大股东几乎完全掌握公司控制权,就会倾向于利用公司谋取控制权私有利益”。为了研究控制性股东与公司决策之间的关系,学者们对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的高管薪资、财务杠杆、兼并收购等主要财务政策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股利政策是其中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Holderness和Sheehan,1988;Mehran,1995;Faccio、Lang和Young,2001;Klaus和Yurtoglu,2003)。大小股东冲突的理论框架下所讨论的股利政策主要集中于现金股利,[2]按照有关的理论解释,控制性股东与现金股利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控制性股东总是不愿意分发股利,而是希望通过公司与自己所有的其他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将现金“分”给自己(Holderness和Sheehan,1988;Hart,1995;Shleifer和Vishny,1997)。另一方面,外部投资者因为预期到控制性股东的侵占倾向而不愿投资,公司不得不支付高的现金股利以承诺限制控制性股东行为。由于现金股利是一种典型的分享利益,由全部股东按股权比例分享(Klaus和Yurtoglu,2003),发放现金股利可以减少大股东的控制权私有利益(LaPorta、Lopez、Shleifer和Vishny,2000),从而对控制性股东的侵占行为起到约束和限制作用。正是基于“现金股利是限制大股东侵占行为的一种制约机制”的观点,LaPorta、Lopez、Shleifer和Vishny(2000)对普通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公司进行对比,发现前者股利支付较高,对小股东保护得较好,后者股利支付较低,大股东的侵占行为受到的约束较弱。Faccio、Lang和Young(2001)在此基础上以西欧公司为参照研究东亚的控制性股东对股利政策的影响,认为东亚公司的控制权结构比较隐蔽,控制性股东的存在不易为外部投资者所察觉,导致股利支付率较低,不能有效地约束控制性股东的侵占行为。相反,西欧公司的控制权结构相对透明,容易发生控制性股东侵占问题的公司迫于外部股东的压力而支付较高的股利,外部股东的利益受保护的程度较高。Klaus和Yurtoglu(2003)利用德国的数据进行检验,他们将样本公司分别按多数股权控制(大股东持股50%以上)与少数股权控制(大股东持股50%以下)及有监督(至少有一个第二大股东持股5%以上)与无监督(第二大股东持股少于5%)进行分类,[3]检验结果发现多数股权控制且无监督的公司股利支付率最低,多数股权控制且有监督的公司股利支付率最高。他们还考察了股利变动公告的市场反应,发现大股东控制程度较高的公司里,公告日前两天至公告日后两天的累积超常收益率CAR随股利增加而上升,随股利降低而下降。二、研究目标上述研究表明,尽管大股东一般不愿意分红,但如果有其他力量约束大股东行为,如法律有效地保护其他投资者(LaPorta、Lopez、Shleifer和Vishny,2000)、第二大股东起监督作用(Faccio、Lang和Young,2001;Klaus和Yurtoglu,2003)或资本市场的外部投资者因事先预期到大股东的侵占行为而低估公司的股价,甚至不愿投资(Faccio、Lang和Young,2001),大股东不分或少分现金股利的行为会有所收敛,现金股利的增加会降低控制性股东的私有利益,从而有利于保护小股东利益,是限制控制性股东侵占行为的一种约束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特征一直是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中“不分配现象”更是多年来讨论的热点问题。李常青(2001)发现,从1993年到1998年,我国上市公司平均股利支付率不断下降,不分配的公司逐年增加,从1993年的7%到1998年的59%。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2000年年底,监管层开始有意向干预上市公司现金分配,2001年3月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5月的《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关于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审核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将现金分红与再融资挂起钩来。[4]从2000年开始,派现公司明显增加,派现公司占全部公司的比例从1999年的31%上升到2000年的61%(见表一)。我国上市公司是典型的由大股东主导的公众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达44%(见表二),按照上述理论的预期,现金股利的增加应有利于保护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中小股东的利益,中国证监会用心良苦地规定再融资公司的派现问题,其初衷也正在于此。那么,现金股利作为一种利益分配,究竟是否确实能够抑制大股东的控制权私有利益,从而有利于提高小股东利益呢?本文拟从大小股东利益冲突的角度通过分析现金股利公告日的市场反应来考察这一问题。表一:近年实施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数量与比例年份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实施现金分红的上市公司数量184226268297660686

占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0.350.30.310.310.610.58

表二:2001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20%以下20%~50%50%以上合计

所占比重7.28%51.61%41.11%100%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值上四分位数中位数下四分位数

44.18%29.35%43.76%58.97%

三、研究程序1、研究样本本文从香港理工大学中国会计和金融研究中心与深圳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国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中选取已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具有完备的2001年度股利数据、会计数据和股权数据的全部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研究有股利支付能力的公司的股利行为,故剔除2001年净利润或可供分配利润为负的公司,此外,为使研究方法有效,本文还剔除了股利支付率远大于1的公司4家,这样,最后确定的研究样本共944家上市公司。2、研究变量与控制因素本文主要研究市场对不同公司的不同股利公告的反应,选择的变量主要有反映大股东控制程度的变量——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_SHARE、反映现金股利的变量——股利支付率PR,以及反映公司价值变动的变量——公告日超常收益率AR和累积超常收益率CAR。[5]此外,由于公司的股利是与年报一起公告的,公告日的AR和CAR可能受到财务数据,特别是盈利数据的影响,因此还需要控制股利之外的公司其他特征。为此,本文引入行业、规模、负债程度、盈利水平、成长性等有关控制变量。基本变量定义如下:变量符号变量定义

CAR股利公告前两天至公告后两天的累计超常收益率

PR股利支付率=现金股利/可供分配利润

L_SHARE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LN(A)总资产的对数,反映公司规模

L/A负债比率,反映负债程度

EPS每股净利润,反映盈利性

G销售额增长率,反映成长性

DUM_I行业哑变量,按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一级分类

3、检验方法(1)事件研究分析以股利公告日为第0日,取第-180~-31日为估计期,第-30~+30日为事件期,进行事件研究:A.根据市场模型,利用第-180~-31日的个股收益率和市场收益率估计模型B.计算第-2~+2日的超常收益率ARC.计算第-2~+2日的累积超常收益率CARD.计算全部样本在第-2~+2日的平均累积超常收益率CAR,并以20%和50%为分界点,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L_SHARE分为高、中、低三组,[6]以5%和32.65为分界点,将股利支付率PR分为高、中、低三组,[7]按照L_SHARE和PR交叉分组,共分九组,计算各组第-2~+2日的平均累计超常收益率CAR(2)截面回归分析以CAR为因变量,股利支付率PR为自变量,公司其他特征为控制变量,分别按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20%以上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50%以上两种情况进行下列回归:CAR=β0+β1PR+εCAR=β0+β1PR+β2EPS+εCAR=β0+β1PR+β2EPS+β3LN(A)+β4G+β5L/A+εCAR=β0+β1PR+β2EPS+β3LN(A)+β4G+β5L/A+ΣβiDUM_I+ε4、研究过程与结果(1)样本数据描述表三:按L_SHARE和PR分组后各组公司数及比重公司数(比重)PR合计

高中低

L-Share高131(32.75%)160(40.00%)109(27.25%)400

中103(21.59%)201(42.14%)173(36.27%)477

低16(23.88%)21(31.34%)30(44.78%)67

合计250382312250

注:括号内为L_SHARE高、中、低各组中不同股利支付水平所占比重表四:L_SHARE高、中、低各组平均股利支付率平均股利支付率全部公司支付股利的公司

L-Share高26.09%34.56%

L-Share中18.85%28.19%

L-Share低19.51%34.41%

注:“全部公司”包括支付股利的公司和不支付股利的公司(2)事件研究分析图一:股利公告日的股价市场表现

注:第一大股东低、中等、高持股按20%和50%为分界点划分表五:股利公告日各组CARCARL-Share合计

低中高

PR低-0.0071-0.0063-0.0065-0.0065

中-0.0104-0.0070-0.0051-0.0066

高-0.0031-0.0080-0.0091-0.0083

合计-0.00720.0070-0.0070

注:根据t检验,总体上,高PR与中PR、低PR公司的CAR没有显著差异,只有高L-Share高PR公司与高L-Share中PR公司的CAR的P(t,单尾)值为0.06,中PR低L-Share公司和中PR高L-Share公司的CAR的P(t,单尾)值为0.08。从图一可以看出,股利支付水平的高低对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同的公司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体上,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20%的公司而言,没有显现出股利支付率越高CAR越高的趋势,相反,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50%以上的公司,市场对中等程度分发现金的公司的反应要好于高分配的公司。表五的分组CAR同样说明,就总体样本看,高股利支付水平的公司的CAR与其他公司没有显著差异,对于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公司,市场对高股利支付率比中等股利支付率评价不是更好,而是更差。(3)横截面回归分析表六:公告日累积超常收益率CAR对股利支付率PR回归L-Share≥20%L-Share≥50%

PR-0.0054*-0.0068**-0.0061*-0.0070*-0.0076*-0.0068

EPS-0.0072*0.0083**-0.00300.0037

LN(A)---0.0006---0.0006

G---0.0000---0.0000

L/A--0.0040--0.0047

F值3.33*3.51**1.742.96*1.650.80

注:1、控制行业效应后回归结果不变,故表中未作列示;2、**表示在5%水平下显著,*表示在10%水平下显著。表六的回归结果表明,不管是以20%还是以50%来界定第一大股东对公司的有效控制,股价反应都不支持“存在控制性股东的公司的股利支付水平越高对小股东越有利”的理论预期,相反,在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或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情况下,公司股利支付率越高,股价市场表现越差。四、结论相关研究认为,当大股东握有公司控制权时,往往会通过各种方式谋取私有利益,而不愿让公司利益按股权比例由全体股东分享。现金股利是一种典型的分享利益,因此,大股东倾向于不分或少分股利,但理性的投资者会迫使公司派发现金股利以限制控制性股东的侵占行为,此外,有效的外部法律保护和内部公司治理也都可以促使公司较多地分配股利以减少控制性股东的私有利益。所以,在存在控制性股东的公司里,股利实际上是限制控制性股东侵占公司财富、损害小股东利益的一种的约束机制。本文利用2001年我国沪深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现金股利是否有助于提高公司价值,保护小股东利益。研究结果不支持相关理论的预期,也与国外的实证检验结果不相一致。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普遍较高,绝大多数是典型的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但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支付较高水平的现金股利并没有引起市场好的反应,而不管是按20%还是按50%来界定有效控制,大股东控制下的公司股利支付水平越高,公告日的市场表现越差,这一点对于大股东绝对控股的公司而言尤为明显。实际上,有关大股东问题的研究通常涉及不同国家,正是各个国家不同的制度背景为研究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使得问题的分析变得复杂。[8]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使得通常持有非流通股的大股东与通常持有流通股的小股东的利益实现形式存在明显的差异,[9]大股东所持非流通股无法在股票市场流通,股权转让只能通过协议转让等形式进行,不仅手续繁杂,而且转让价格的确定一般依据账面净资产,而非股票市价,与小股东相比,大股东无法分享股票价格上涨带来的好处,其正常的利益实现形式只有现金股利,所以,我国的现金股利对控制性股东的影响与其他国家不同。可能正是这一特殊的制度背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无法成为约束控制性股东侵占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如果现金股利不能如理论预期的那样起到制约作用,证监会干预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的意义就值得怀疑。笔者检验了出于政策压力而象征性分红的公司,没有发现市场对这些公司产生积极的市场反应。不仅如此,自“用友事件”而开始受到关注的施行“高比例派现加股市融资”的恶意分红公司近年逐渐增多,笔者还特别考察了恶意分红现象,发现恶意分红的公司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对照组,[10]说明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公司更有可能通过高比例分红侵占小股东利益。这或许是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公司股利支付率越高其股价市场表现越差的原因。因此,由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及其引起的控制性股东利益实现形式的特殊性,现金股利无法象其他国家那样对控制性股东侵占公司财富的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在存在控制性股东的上市公司中,高股利支付率非但无助于提高公司财富,保护小股东的利益,相反,股利支付率越高,公司财富和小股东利益受损越多,这可能与控制性股东利用现金分红与股市融资相结合套取现金的侵占行为有关。如此说来,我国存在控制性股东的上市公司高比例派现不仅没有限制控制性股东的侵占行为,反而可能正是控制性股东攫取私有利益的一种手段。五、进一步的研究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现金股利没有起到制约控制性股东侵占行为,并认为在我国高比例分配现金股利可能反而是控制性股东谋取私有利益的一种手段,但限于篇幅,对后一个问题并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有关大股东控制权私有利益的研究越来越多,我国上市公司属于典型的大股东控制下的上市公司,大股东侵占公司财富和小股东利益的事例比较多,也是有关部门监管的重点问题。我国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控制权私有利益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样本,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研究此类问题应是有意义的。参考文献:Bebchuk,Lucian,1999,Arent-protectiontheoryofcorporatecontrolandownership,NBERworkingpaper7203Clifford,Holderness,2003,Asurveyofblockholdersandcorporatecontrol,EconomicPolicyReview9,51-63Grossman,Sanford,andOliverHart,1988,One-share,onevote,andthemarketforcorporatecontrol,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175-202Holderness,Clifford,andDennisSheehan,1988,Theroleofmajorityshareholdersinpubliclyheldcorporations:anexploratoryanalysi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0,317-346Jensen,Michael,andWilliamMecking,1976,Theoryofthefirm:Managerialbehavior,agencycosts,andownershipstructur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305-360KlausGugler,andBurcinYurtoglu,2003,corporategovernanceanddividendpay-outpolicyinGermany,EuropeanEconomicReview47,731-758Lang,LarryH.P.andRobertH.Litzenberger,1989,Dividendannouncements:cashflowsignalingvs.freecashflowhypotheses,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24,181-192LaPorta,Rafael,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reiShleifer,andRobertW.Vishny,1998,Lawandfinanc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6,1113-1155LaPorta,Rafael,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AndreiShleifer,1999,Corporateownershiparoundtheworld,JournalofFinance54,471-518LaPorta,Rafael,FlorencioLopez-de-Silanes,AndreiShleifer,andRobertW.Vishny,2000,Agencyproblemsanddividendpoliciesaroundtheworld,JournalofFinance55,1-33MaraFsccio,LarryH.P.Lang,andLeslieYoung,2000,DividendsandExpropri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91,54-78Mehran,Hamid,1995,Executivecompensationstructure,ownershipandfirmperformance,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38,163-184OliverHart,1995,Governance:sometheoryandimplications,EconomicJournal105,678-689Shleifer,Andrei,andRobertW.Vishny,1997,Asurveyofcorporategovernance,JournalofFinance52,737-783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杨熠、沈艺峰,传递盈利信号还是起监督治理作用,2003,工作稿伍利娜、高强、彭燕,2003,中国上市公司“异常高派现”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科学》,第1期

现金管理论文第3篇

关键词现金流管理中小企业现金流风险

1关于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问题的调查

一个企业想要持续经营,靠的不是损益表上的高额利润,而是必须保持良好而又充足的现金流量,否则就会引发财务危机,甚至导致破产。中小企业的资金链本来就比较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招来灭顶之灾,中小企业优化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为此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走访调查了武汉10家中小企业,了解目前中小企业现金流管理的现状。

本次调查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关于对现金流量管理的认识及管理措施。对于调查题的设计,我们采取专家论证和小范围内预调等形式,以确定表述清楚,被调查者容易理解和回答。我们主要采用了集中问卷调查方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60份,回收率87%,其中有效问卷248份。问卷调查范围涉及行业主要包括化工业、冶金业、服装业等制造业,既有内贸企业,也有外贸企业,因此,我们的调查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从调查结果看,被调查者从事财务工作的占60.79%,从事生产管理工作的占13.51%,从事销售与采购工作的占15.8%,其他工作的占9.9%;被调查者职级为单位中层管理者的占58.6%;职称在中级以上的占72.6%。这些情况表明,被调查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阅历较深、思想较成熟,对现金流量管理重要性及本企业现金流量管理措施的认识与体会比较到位,能比较可靠地保证本次问卷调查的效度(调查质量)。

2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管理现状

由于调查企业的选择及调查题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虽不能以上述调查结果断然做出任何保证性的结论,但其某个方面或某个层面,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根据我们对武汉地区10家中小企业实际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在现金流量管理方面的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为:

2.1缺乏对现金流量的重视

企业生产、采购与销售人员对现金流量管理缺乏基本的认识,认为现金流量管理是企业财务人员的事情,与自己关系不大。采访中大多数企业很少对现金流量进行预测,因此造成大量的半拉子工程和投产后因无流动资金而停产的项目。有的企业为了维持生产,持续大量地向银行借款,形成固定资产折旧和利息费用同时加大,以致长期亏损,使企业陷入瘫痪状态。

2.2资金使用不合理,效率低下

一方面,把过多资金用于长期项目,致使流动资金补偿不足,几乎全部以流动负债来维持运转,财务风险陡增;另一方面,企业间相互拖欠较为严重,应收账款收不回来,企业支付能力严重匮乏,“三角债”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现金流转不畅又造成了企业高额库存,生产经营无法平稳进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

2.3缺乏对融资环节的有效控制

企业对资金需要量及融资风险没有科学认识,盲目认为融到的资金越多越好,从而忽略了资金的使用时间价值和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比例,使企业陷入过度负债或借新债还旧债经营的恶性循环之中。

2.4缺乏信息反馈机制

一些企业对现金流量管理缺乏事后控制,并没有从资金的使用、筹集过程上观察出市场动态。因此无法择其优、去其弊,为新的现金流量循环运动提供借鉴。

3中小企业优化现金流管理的对策

3.1明确现金流管理的目标

为实现有效现金管理,企业应制定如下的现金流管理目标:一是能有效实施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二是控制企业现金流量,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三是加大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延缓应付账款的交付周期;四是最大化各项收入,最小化各项生产、销售及存货成本;五是充分利用企业现金盈余,加强投资活动,缩短投资回收期限。

3.2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现金流的安全稳定运营

3.2.1建章立制,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企业具体业务流程中的资金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规范,预计资金的流入与流出量,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相比较,强化企业的现金回款能力和跨年度往来款项的支付能力。二是严格账户开立、变更、撤销的审批制度,对防止形成资金沉淀、避免产生不安定因素有明显效果。三是规定资金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金付款计划制度及流程,严格按计划付款。

3.2.2明确和规范资金审批流程及使用制度,避免资金体外循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明确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和权限,严格按照资金付款审批流程操作,资金支付审批权限公开透明,有效避免越权审批。企业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建立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和办法,做到大额资金必须集体决策。

3.3规范和完善现金流的各种控制活动

3.3.1现金预算的编制

目前最好的现金预算编制方法就现金收支法,企业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全面反映和揭示企业现金流入、现金流出、现金多余或现金不足等内容,并对现金不足部分制定筹措方案,对多余部分制定利用方案。通过现金预算的编制,企业应对本单位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审视,从而全面促进各单位管理水平的提高。

3.3.2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

对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应当在分析现金流入、流出各环节的基础上,对关键控制点或关键控制部位进行控制。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包括授权审批、不相容职务分离、文件记录、独立检查等。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全过程必须由独立于现金流入、流出各事项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现金流入、流出的真实和合法。

3.3.3现金资产控制

对现金资产的控制主要包括接触性控制、相关职务的分离、职工素质控制。对担任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现金性资产管理的人员,应当由作风过硬、诚恳踏实的员工担任应当定期盘点和监督。

3.3.4现金流的日常控制

包括加大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延缓应付账款支付,保持最优的存货储存量,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无为的浪费。企业对外清理回收款的重点应该是时间较长、风险较高、难度大的应收账款,对内积极清理内部的“三角债”,以加快企业现金周转。

3.4加强措施防范企业现金流风险

3.4.1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应建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机构的成员主要来自于财务、审计、市场等部门,对企业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各方面风险均应进行管理和监控。规模较小的企业成立风险管理机构不太可能,但可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现金流的各种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并提出风险分析报告。

3.4.2建立现金流预警体系

为有效地化解现金流风险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应当建立现金流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使用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银行借款总额、银行信用额度等指标构筑现金流风险预警体系模型。当现金流偏离正常状态时,对可能造成损失的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估计风险事件的概率和后果,了解企业可能面临的现金流危机,通过现金流预警系统来动态追踪和识别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忽视或没有觉察出的现金流风险并及时做出预警。

3.4.3评估与防范现金流风险

企业应当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现金流的定量分析,应根据财务报告和内部信息系统提供的其他专门现金流量资料进行。在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应当进行风险的定性分析,以补充定量分析的不足,而且有时候定性分析比定量分析更有效。企业的专门风险管理人员应结合对现金风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专门的分析报告,对现金流风险做出综合评估,提供决策者参考。

参考文献

1孟焰,李连清.企业战略性现金流量管理的探讨[J].财会通讯,2006(10)

2容少华.对现金周转管理的战略思考[J].财会月刊,2006(11)

3何瑛,彭晓峰.价值管理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05(4)

现金管理论文第4篇

众所周知,金融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正因如此,金融管理对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如若我们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则有具体如下几点:第一,金融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资金不仅是一个企业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其也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正因如此,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对企业而言则尤为重要。而加强金融管理,恰恰能够帮助企业更为有效的使用与利用资金,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注入更新鲜的血液。因此,可以说金融管理,能够为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提供十分必要的前提条件。第二,金融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无论是任何一个企业,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始终是其生产经营的唯一目标。而金融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作用恰恰是帮助企业立足于社会经济环境之中获得最大经济利益。因此,可以说加强经营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第三,金融管理能够塑造企业品牌与企业信用。良好的金融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还能够有效提高一个企业的经济能力。而经济能力的提高,恰恰也塑造了企业的招牌,好的招牌则势必会让人们更加信赖,为企业带更多的利润。所以说金融管理能够为企业塑造品牌,获得良好的信用。第四,金融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良好的金融管理,不仅能够不断的创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工作,还能够进一步确保企业各类各项资金的妥善安置。因此,可以说资金管理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加强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效应用的几点个人建议

通过上文笔者的阐述,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部过程中,处处都涉及到金融管理问题,也正因如此,金融管理既是企业实施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保证。所以,加强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则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企业自身入手,加强金融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第一,企业设立专职的金融管理人员。企业应该设立专职的金融管理人员,以便于更好的开展金融管理工作。特别是针对贷款的回收业务,因其收款工作相当的困难,更因该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员,专门的管理科室,以此明确责、权、利、务期,进而达到实效应收账款回收管理,同时对欠款单位的信用分析进行分析,观察其自身的支持负债比率、资金周转速度比率、检测流动资金运转是否正常,从而根据这一系列的数据编制分析报表,分析超信用期欠款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欠款回收方式,最大限度的减低企业的经济损失。第二,进一步规范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预算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也正因如此,要想做好企业的金融管理,则应该从做好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入手。首先,在进行预算编制前,我们应该先做好预算编制的事前调查、取证工作,以确保预算编制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其次,已经编制好的预算不能进行随意的更改或者调整,即便一定需要进行更改与调整,也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并且依照相关规定程度进行更改活调整,以此加强预算对企业资产管理的预算能力;再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始终秉承公正、公平、公立的原则进行,不能被其他外界因素所干扰,一旦发现有任何部门虚报预算必须要进行严惩,绝不姑息养奸;最后,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对各个预算项目应该尽可能的做到详实记载,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准确、有效的核对各个部门的绩效,另一方面还能够形成对各个部门的约束,方便对各个部门的指导,从而有效提高企业对资产的管理以及使用效率。第三,不断推进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可以说伴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不仅直接改变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也为企业实现集中化统一财务管理创造了有力条件。尤其是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是探索企业资金集中化统一管理,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必然途径,所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深化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改革,早已成为促进金融管理有效经营于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之中的一个不容置疑的重要课题,也对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引入精细化管理,摆脱日常核算工作量复杂,让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做好更多的准备工作也是现今企业的主要应该面临的主要课题。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该不断的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手段,将不断推进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引入精细化管理并提高精细化管理同步进行。第四,加强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与开拓。进一步加强企业自身融资渠道的建设与开拓,也是促进企业金融管理良好开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现在绝大多数的企业在融资上往往依靠于银行贷款,而银行贷款的限制又比较多,抑制企业金融活动的同时,也往往会对企业的投资与发展带来反作用力。因此,开拓与加强企业融资渠道的建设则成为促进金融活动良好开展的关键。如:开拓上市融资渠道。对于企业而言上市融资的限制要比银行贷款的限制要小的多,因此也更利于企业进行高科技项目的集中化投资,进一步促进企业进行有效的转型。同时,还可以利用间接融资的手段与银行达成利益、风险,共享、共担的机制,从而减少借贷银行对企业的约束。此外,企业还可以引进相应配套的金融服务,进行金融资讯、职称评估、资金结算等工作,进行金融管理工作的创新。

(二)从国家政策方面入手,加强金融管理

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有效应用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根基,其自身的发展情况不仅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情况,也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稳定,也正因如此,可以说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社会而言都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现今我国的社会经济体系尚不够完善,国家要想促进企业的发展,则可以通过给予企业适当的政策性鼓励与干预对企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保护,从而也为金融管理的良好发展提供助力。国家可以相应降低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限制,因为企业要想得到良好的发展资金则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而金融管理恰恰是对企业资金等相关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所以,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相应降低企业在银行贷款中的限制,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国家可以鼓励银行建立自身机制,根据企业的信用评定,降低企业贷款现。同时,做好民族企业的发展保护。尤其是在外企和进口的冲击之下,民族企业更是步履维艰,而要想使金融管理在现代企业金融管理中得到有效应用,则首先就必须要确保企业能够立足与市场经济中。所以,我国应该处理好全球化这把双刃剑,在开放的同时要制定相关政策,如加大关税等,限制外企和进口,做好民族企业的保护工作。

三、结束语

现金管理论文第5篇

现金管理的问题。现金管理不仅仅是指现金的支出,主要是指现金的分配,一些企业由于自身其它的财务管理环节出现的问题,导致了资金不足,现金使用受到影响,而一些企业快速发展,能够收回大量的现金,但对这些现金管理不科学,使许多现金固定不动,没有发挥其原本能够创造的企业效益。

二、企业财务管理解决问题的策略

1.加强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要寻求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首要任务就是提升其风险意识,提高风险控制及应对能力。一方面要从企业的管理人员出发,从自身的管理态度及观点上进行科学的调整,认识并加强对风险财务管理重要性的学习,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将财务管理中的风险预算做为重要内容来落实到每个岗位上,从财务人员的每一项职责单位做起,全面的保持良好的风险管理态度。

2.注重财务内部控制

企业的管理人员要全面的掌握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状况,因此就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控制。无论何种规模的企业,其管理及发展都应当以内部的财管内容为根本,来决定或控制其它方面的管理。企业的内部财务控制要求企业从财管管理的制度、财务计算方法、人员分配及岗位职责等多个角度,来实现对内部的管理控制。另外还应当加强企业在风险预算、评估等管理内容的重视力度,通过科学的风险管理办法为企业应对风险做出充分准备,以便更好的控制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

3.增强财务预算管理

财务管理的每一个财务支出环节都是最为关键的管理内容,财务预算是有效发挥企业财务功能,利用资源最大化手段,发挥其最佳效用的关键。预算化管理符合现在的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是不是能够抓住机会把握信息是不是能够驾驭市场的关键。企业加强财务预算不仅要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与特点出发,更要结合国际上先进的预算管理制度或方法,将预算的流程、计算方法、预算方案等信息全面考虑在内,使企业的预算不仅停留在资金层面,更将企业的固定资源或投入产出等内容,做出统一运算,综合性评估企业的预算水平,并实施科学资金投入方案。

4.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科学管理和安排企业的应收账款及款项回收,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回款收回手段,按时完成应当到期收回的款项任务,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合作企业或客户的信用状况分析和调查,对于一些有恶劣合作行为的客户应当改变合作策略,例如增加订金比例等方式,保证企业的利益尽量少的受到损失,或者对特别恶劣的客户直接选择停止合作。另外自身还要建立起完善的客户回款情况统计,建立完善的拖款应对策略,从而最大化避免企业经济损失。

5.完善企业现金流管理

企业的现金管理首先要完全掌握企业的现金持有和流动现状,然后对于资金流动不足方面,要加强资金支持,使企业的正常运营行为不受影响,而对于企业的现金持有业务方面,要最大化发挥其流动价值,在保证了基本的企业运转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现金的流动水平,从而科学控制企业的现金管理,使其能够发挥其最高的经济效益。还可以成立一个财务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项目的所有业务部门,来加强各项业务之间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这就提高了财物部门的工作效率,财务管理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三、策略的意义

现金管理论文第6篇

论文关键词:企业制度创新,金融成长

 

作为经济发展载体的企业成长与金融成长之间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金融成长能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有利于新企业的建立和已有企业的成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本身具有成长的动机和激励机制,更多表现在企业制度的创新。企业制度的创新改变了其融资需求,从而激励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业规模的扩大、金融结构调整、金融效率的提高等。即企业制度创新引致金融成长,而金融成长又会促进企业成长,企业制度进一步创新。

一、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的基本理论分析

(一)制度与制度创新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需要稳定、客观的预期机制,交易主体根据这种预期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当这种行为成为习俗或惯例,并通过法律形式加以确定,则成为制度。然而,当交易主体(组织或个人)由于认识到改变现有制度或创造新制度中蕴含的潜在利益,通过建立并推广获得认同所需要的规则、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模式,从中创造、开发和利用盈利性机会[①],则出现制度创新,从而形成新的制度。即一方面制度使交易主体的行为和社会系统的稳定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潜在利益以及成为制度领导者的诱因导致制度创新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从而引发行为和社会系统的变革,推动制度变迁,社会进步。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发形成内部组织管理体系,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此时的企业制度是利益和影响力与技术条件、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环境均衡的结果。当社会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突破现有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建立新的企业制度的潜在收益逐渐显现。而企业本身具有成长的动机和激励机制(艾伦和盖尔,2000),此时,有行为能力的企业,即充分了解新的目标、拥有事先新目标的技术和能力的企业,必然进行企业制度创新。

(二)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

早期的企业制度采取家庭制或合伙制。由于生产经营活动以手工作坊为主,家庭制或合伙制即能够满足这种简单的生产经营活动,资金以家庭自筹或合伙出资,间或向钱庄借贷。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作坊式的家庭制以及合伙制的不稳定性特征均不能满足产业的迅速成长。此时,经济交易规模的扩大要求企业具有稳定的组织机构和资金来源,股份制则既有利于大股东的经营管理,又能够吸收大量的社会闲置资金。股份制的建立必然要求发行和流通股票的市场,股票市场应运而生;适应这种变化,钱庄的业务活动也由原来的货币兑换和简单的资金借贷逐渐采用股份制扩大金融业规模,建立现代银行制度。股票市场的建立和现代银行制度的确立为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更多的家庭制或合伙制企业转向股份制,生产的规模扩大,效率提高,从而企业成长。

进入工业化大发展时期,制造业的地位不断提升并居于主导地位,从而机床装备起来的大规模生产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是:互换性、标准化和装备作业[②]。规模生产产生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也促使企业为保证资金投入而形成产融结合(即产业和金融相互控股)。因此,原先以小企业为主的产业成长已转变为巨型公司为主的产业成长,企业巨型化带来了“科学管理”,也创立了企业内部R&D机制以及高度产业集中率,从而企业进入产业的“门槛”越来越高,也对金融成长提出新的挑战,银行业必须联合和集中才能满足企业资金需求,而企业巨型化所发行的新股票、新债券既为金融市场成长提供了载体,也为其成长提出新的要求。因此,伴随企业巨型化,银行业和证券市场也得以联合和集中。

企业规模的扩大以及物资生产与分配所必需的技术知识的增加必然引发企业管理革命。一个大企业的大股东已不再能够单独的负起制订政策和实施政策的责任;一般股东大多已脱离公司的实际业务现代企业管理论文,此时,专业性的管理人员——经理产生了。这些经理人员受过高等教育,具有专业知识,他们的工作如果不成功,便会被解雇;如果成绩卓越,不仅获得晋升,而且提高自身作为企业管理者的市场价值。由此产生了企业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这场“经理的革命”将事业置于专家之手,而不是交给事业的所有人指挥。其次,解决了企业长期生存问题。企业不会因某一股东的退出而重新组合或调整经理,从而保持企业经营战略实施;大公司的管理作用由于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的审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管理已取代了市场需求,协调问题使管理进一步复杂化,这种情况就构成了无须财产(所有权)所拥有的权力。因此,企业所追求的就不再是最大的短期利润,企业市场价值更为重要。第三,这场革命也建立了企业成长的内在激励机制。股东、经理和职工都会预期从中获得收益。企业的成长显然是股东所期待的,企业成长,公司市场价值提高,股东的收益增加;企业成长为高层管理者提供更多的现金流——依靠留存收益获得成长意味着把企业视为一种竞赛(Nalebuff and Stiglitz,1983);而且,高层管理者可以此增加自己的收益,提高自己的经理者市场价值,在与股东的谈判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企业成长使股东可以承诺给经理晋级的机会;对经理层的激励机制和晋级竞赛使企业本身具有成长性,而且只有在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中才能够吸引新的、年轻的管理者进入企业;职工在具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工作,既可能会增加薪水、奖金等奖励,也包括身居成长性企业所带来的精神满足感[2]。股东、经理层和职工对企业的预期使得企业本身具有强烈的成长性,而企业成长又进一步激励了企业内部的竞争性、晋级机会和福利增加。激励机制创造企业成长,企业成长又产生更好的激励机制,从而企业成长更快。

与产业的企业管理革命一样,金融业同样进行着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的革命;在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购买大量债券为企业成长提供了巨额资金。机构投资者提供风险资金,从而企业更多投资于新兴产业,形成企业成长,新兴产业成长。因此,金融成长具有了载体和推动力,而金融成长又可为企业成长提供更多资金,金融效率的提高使更多新企业进入新兴产业。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梳理出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的逻辑关系:

金融工具创新

企业制度创新→企业融资需求变化→金融结构调整 →

金融制度创新

金融成长→ 企业成长→企业制度创新…….

二、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的基本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现代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制度创新与金融成长具有互动机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促使我国出现大范围的企业制度创新,股份制、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与之相匹配,我国金融成长出现新的特征,如金融结构的多元化、金融业规模的扩大、金融效率的提高等。但从现实来看,我国金融成长仍落后于企业制度创新。因此,我国应加快金融成长,促进企业制度创新,从而企业成长。

首先,调整发展战略,实行金融优先发展。目前,我国金融成长相对滞后于企业制度创新的现状,亟需提高金融地位。我国应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实行金融优先发展,加快企业成长,从而提高国家竞争力。

其次,改善金融成长外部环境。产权明晰是金融成长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同时,法律制度是金融成长的制度保证,而非正式制度——社会信用环境和微观规制对法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我国要实行金融优先发展战略,就必须改善金融成长所依赖的外部环境。

第三,构建企业制度创新的金融服务平台。金融服务于企业成长,其重要的职能就是引导资本的优化配置。这就需要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即有效的金融市场、充足的金融工具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组织。

参考文献

[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1969).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富兰克林·艾伦,道格拉斯·盖尔.比较金融系统[M].王晋斌,朱春燕,丁新娅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8]李斌,江伟.金融发展、融资约束与企业成长[J].南开经济研究,2006,3:68-78.

[9]蒲祖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层次研究——基于美国经验数据的分析及政策启示[J].财贸经济,2007,10:

[10]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7.

[11]尹钰林,张玉利.制度创业的前沿研究与经典模型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9:39-43.

[12]卢荻.变革性经济增长[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13]刘林.股权融资偏好模型分析与治理改进设计[J].金融研究,2006,10:49-64.

现金管理论文第7篇

现代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其它风险,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对这些风险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以下三大基本因素实现的:(1)董事会确定总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基本的控制战略;(2)确定风险管理的组织构架和体系;(3)指定风险管理的一整套政策和程序;(4)运用风险管理的技术监测工具。因为风险管理技术的专门性,我们将不在此进行讨论。

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现代金融机构控制风险的基本措施是:分散化、交易限额、信贷限额,即通过对其产品、交易伙伴、业务活动领域的分散化降低风险;通过为每种产品、每一交易单位设置交易限额,为每一交易伙伴制定信贷限额以规避各种风险。金融机构根据各项业务的获利能力、市场机会、公司的长期战略定期调整各业务、各部门间的资本配置,力图使获取给定收益的风险最小化。

一董事会对总体风险管理理念和基本风险管战略的确定

总体上说,董事会对金融机构承受的风险承担最终责任和义务,因此应负起监控职能。公司整体的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应由董事会审批,为保证战略和政策得到遵守并保持适应性,决策机构应通过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和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实施和评估。

(一)风险管理基本原则的确定

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董事会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并要求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

我们可以简要地比较美林和摩根等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1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在美林公司,尽管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策略一变再变,但以下述6个原则为基础的基本理念却几乎没变。这主要包括:任何风险规避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是经验、判断和不断的沟通;必须不断地在整个公司内部强化纪律和风险意识;管理人员必须以清晰和简洁的语句告诫下属:在资本运营中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风险管理必须考虑非预期的事件,探索潜在的问题,检测不足之处,协助识别可能的损失;风险管理策略必须具备灵活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必须是减少难以承受的损失的可能性。这样的损失通常源自无法预计的事件,大部分的统计和模型式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预计。

在过去几年,用数学模型来测量市场风险已成为世界范围内众多风险管理的要点,风险管理几乎成了风险测量的同义词。美林公司认为,数学风险模型的使用只能增加可靠性,但不能提供保证,因此,对这些数学模型的依赖是有限的。

事实上,由于数学风险模型不能精确地量化重大的金融事件,所以,美林公司只将其作为其他风险管理工作的补充。

总的来讲,美林公司认为,一个产品的主要风险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管理的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上的失误可导致损失,而不论产品为何或使用何种数学模型。

2摩根公司的风险管理原则

摩根斯坦利则认为,风险是金融机构业务固有特性,与金融机构相伴而生。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恰当而有效地识别、评价、检测和控制每一种风险,对其经营业绩和长期发展关系重大。公司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是一个与有关的专业产品和市场不断地进行信息交流,并作出评价的独立监管过程。

应当说,这些基本的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其长期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其实施风险管理的基本知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确定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董事会制定风险管理及控制战略的第一步是,根据预定的风险管理原则,并根据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公司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风险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要规定每一种主要业务或产品的风险数量限额,批准业务的具体范围,并应有充足的资本加以支持。此后,应对业务和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并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应直接报告决策层。

在识别风险和确定了抵御风险的总体战略后,公司就可以制定用于日常和长期业务操作的详细而具体的指引。为此,风险管理的政策和程序中应包括,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中的权力及遵守风险政策的责任,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和外部审计等。如果公司较大较复杂,则需要建立集中、自主的风险管理部门。就风险管理和控制部门而言,最重要的是配备适当的专业人员、并独立于产生风险的部门。

因为控制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运用它的人,因此,有效控制的前提是机构内所有员工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在确定风险管理及控制过程的权力和责任时,一个重要的因素应是将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风险的交易部门分开。高级管理层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架构的比较

(一)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现代金融机构因其业务的偏重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体系,但其基本构架都大同小异。一般来说,金融机构设有"风险管理委员会"集中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的总体风险及其结构。"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隶属于公司董事会,其成员包括:执行总裁、全球股票部主任、全球固定收入证券部主任、各地区高级经理、财务总监、信贷部主任、全球风险经理以及一些熟悉、精通风险管理的专家等,下面直属不同形式的风险管理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战略和要求。

同时,金融机构应具备风险管理及控制的报告和评估程序,包括检查现行政策和程序执行报告和发现例外情况的制度。一般来说,风险暴露以及盈亏情况应每日向负责监控风险的管理层报告,后者应简要向负责公司日常业务的高级管理层汇报。另外,金融机构要对风险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评估应该定期开展,评估应考虑到现行政策的结果、业务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的方法、模型和假设的变更应由决策层审核。政策和程序应要求风险管理及控制部门参与对新产品和业务的考察。

"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设计或修正公司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签发风险管理准则;规划各部门的风险限额,审批限额豁免;评估并监控各种风险暴露,使总体风险水平、结构与公司总体方针相一致;在必要时调整公司的总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向董事会报告,它每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讨论主要市场的风险暴露、信贷暴露与其它各种头寸,研究潜在的新交易、新头寸以及风险豁免等问题。

"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不同形式的、分离或者整合的风险管理部门(如分别设立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等,或者整合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部),他们均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风险结构(包括各地区、各部门、各产品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监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各业务伙伴的暴露额度;审计部通过定期检查公司有关业务和经营状况,评估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

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采用多层制,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部外,其它如融资部、财务部、信息技术部以及各业务部的部门风险经理均参与风险的确认、评估和控制,并接受风险管理部的监督和评估、考核。这些部门的经理及代表每隔一周开一次例会(需要时可随时召集)以求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正确评估风险、调整风险管理政策。

以下是对美林等几家公司的比较。

(一)美林公司的风险管理架构

为了在基层交易部门强化风险管理机制,美林公司制定了公司风险控制策略和操作规程,要求相关的区域机构和单位在识别、评价和控制风险时予以遵循。

这些策略和操作规程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包括全球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其他的控制部门(比如财务、审计、经营以及法律和协调部门)。为了协调上述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公司还成立了由风险管理部、公司信贷部和控制部门高级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控制和储备委员会,该委员会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风险控制委员会和风险管理部对所有的机构交易活动进行总的风险监督。风险控制委员会独立于美林的交易部门,定期向公司董事会下属的审计和财务委员会汇报风险管理的状况。

储备委员会监测与资产和负债有关的价值和风险。美林公司针对那些可能导致现存资产价值损失或带来新的负债的事件,确定在目前形势下使公司资产和负债保持平衡的储备水平。储备委员会通常由主要的财务官员任主席,主要负责考察和批准整个公司的储备水平和储备方法的变化。储备委员会每月开会一次,考察当时的市场状况,并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美林公司在决定储备水平时会考虑管理层在下述方面的意见(Ⅰ)风险和暴露的识别;(Ⅱ)风险管理原则;(Ⅲ)时效、集中度和流动性。

(二)摩根斯坦利的风险管理架构

摩根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通过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和规程予以保障,以便在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过程中,提供管理和业务方面的支持。随着对不断变化的和复杂化的全球金融服务业务认识的提高,公司不断地检讨风险管理策略和操作规程,以使其不断完善。

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组成,负责制定整个公司风险管理的策略及考察与这些策略相关的公司业绩。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几个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以帮助其实施对公司风险活动的检测和考察。除此之外,这些风险管理委员会还考察与公司的市场和信用风险状况、总的销售策略、消费贷款定价、储备充足度和合法实施能力以及经营和系统风险有关的总体框架、层次和检测规程。会计主任、司库、法律、协调和政府事务部门及市场风险部门,都独立于公司业务部门,协助高级管理人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风险状况进行检测和控制。另外,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也向高级管理人员汇报,并通过对业务运营领域的考察,对公司的经营和控制环境进行评价。公司经常在每一个管理和业务领域,聘用具有适当经验的专家,以有效地实施公司的风险管理监测系统和操作规程。

三对主要类型的风险的管理战略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主要涉及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管理,同时针对不同的风险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实施方案和管理战略。

(一)主要的风险类型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波动而使得投资者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风险,包括价格或利率、汇率因经济原因而产生的不利波动。除股票、利率、汇率和商品价格的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外,市场风险还包括融券成本风险、股息风险和关联风险。

美国奥兰治县(ORANGECOUNTRY)的破产突出说明了市场风险的危害。该县司库将"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大量投资于所谓"结构性债券"和"逆浮动利率产品"等衍生性证券,在利率上升时,衍生产品的收益和这些证券的市场价值随之下降,从而导致奥兰治县投资组合出现17亿美元的亏损。GIBSON公司由于预计利率下降,购买了大量利率衍生产品而面临类似的市场风险。当利率上浮时,该公司因此损失了2000万美元。同样,宝洁公司(Procter&Gamble)参与了与德国和美国利率相连的利率衍生工具交易,当两国的利率上升高于合约规定的跨栏利率时(要求宝洁公司按高于商业票据利率1412基点的利率支付),这些杠杆式衍生工具成为公司承重的负担。在冲抵这些合约后,该公司亏损1.57亿美元。

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掉期、期权及在结算过程中的交易对手违约带来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签定贷款协议、场外交易合同和授信时,将面临信用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控制以及要求对手保持足够的抵押品、支付保证金和在合同中规定净额结算条款等程序,可以最大限度降低信用风险。

近来,信用风险问题在许多美国银行中开始突出起来,根据1998年1月的报告,其季度财务状况已因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危机而受影响。例如,由于亚洲金融风暴,JP摩根(JPMORGEN)将其约6亿美元的贷款划为不良贷款,该行97年第四季度的每股盈利为1.33美元,比上年的2.04美元下降35%,低于市场预期的每股收益1.57美元。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因交易或管理系统操作不当引致损失的风险,包括因公司内部失控而产生的风险。公司内部失控的表现包括,超过风险限额而未经察觉、越权交易、交易或后台部门的欺诈(包括帐簿和交易记录不完整,缺乏基本的内部会计控制)、职员的不熟练以及不稳定并易于进入的电脑系统等。

1995年2月巴林银行的倒闭突出说明了操作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英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一名职员越权、隐瞒的衍生工具交易带来的巨额亏损,而管理层对此却无丝毫察觉。该交易员同时兼任不受监督的期货交易、结算负责人的双重角色。巴林银行未能对该交易员的业务进行独立监督,以及未将前台和后台职能分离等,正是这些操作风险导致了巨大损失并最终毁灭了巴林银行。

类似的管理不善导致日本大和银行在债券市场上遭受了更大损失。1995年人们发现,大和银行的一名债券交易员因能接触公司会计帐簿而隐瞒了约1亿美元的亏损。与巴林银行一样,大和的这名交易员同时负责交易和会计。这两家银行都均违背了风险管理的一条基本准则,即将交易职能和支持性职能分开。

操作风险的另一案例是Kidder,Peabody公司的虚假利润案。1994年春,KIDDER确认,该公司一名交易员买卖政府债券获得的约3.5亿美元"利润"源于对公司交易和会计系统的操纵,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事件迫使Kidder公司将资产售予竞争对手并最终清盘。

操作风险可以通过正确的管理程序得到控制,如:完整的帐簿和交易记录,基本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风险管理,强有力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交易和收益产生部门〕,清晰的人事限制和风险管理及控制政策。如果管理层监控得当,并采取分离后台和交易职能的基本风险控制措施,巴林和大和银行的损失也许不会发生,至少损失可以大大减少。这些财务失败说明了维持适当风险管理及控制的重要性。

(二)对市场风险的管理策略

金融机构维持合适的头寸,利用利率敏感性金融工具进行交易,都要面对利率风险(比如:利率水平或波动率的变化、抵押贷款预付期长短和公司债券和新兴市场资信差异都可带来风险);在外汇和外汇期权市场做市商或维持一定外汇头寸,要面对外汇风险,等等。在整个风险管理框架中,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作为风险管理委员会下属的一个执行部门,全面负责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及控制并直接向执行总裁报告工作。该部在重点业务地区设有多个国际办公室,这些办公室均实行矩阵负责制。它们除了向全球风险经理报告工作外,还要向当地上一级非交易管理部门报告工作。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撰写和报送风险报告,制定和实施全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大纲。风险管理大纲向各业务单位、交易柜台经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的风险限额,并以此为参照对执行状况进行评估、监督和管理;同时报告风险限制例外的特殊豁免,确认和公布管理当局的有关监管规定。这一风险管理大纲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定期对各业务单位进行风险评估。整个风险评估的过程是在全球风险经理领导下由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各业务单位的高级交易员和风险经理共同合作完成的。由于其他高级交易员的参与,风险评估本身为公司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提供了指引方向。

为了正确评估各种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部门需要确认和计量各种市场风险暴露。金融机构的市场风险测量是从确认相关市场风险因素开始的,这些风险因素随不同地区、不同市场而异。例如,在固定收入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包括利率、收益曲线斜率、信贷差和利率波动;在股票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股票指数暴露、股价波动和股票指数差;在外汇市场,风险因素主要是汇率和汇率波动;对于商品市场,风险因素则包括价格水平、价格差和价格波动。金融机构既需要确认某一具体交易的风险因素,也要确定其作为一个整体的有关风险因素。

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不仅负责对各种市场风险暴露进行计量和评估,而且要负责制定风险确认、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并报全球风险经理审批。确认和计量风险的方法有:VAR分析法、应力分析法、场景分析法。

根据所确认和计量的风险暴露,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分别为其制定风险限额,该风险限额随交易水平变化而变化。同时,市场风险管理部门与财务部合作为各业务单位制定适量的限额。通过与高级风险经理协商交流,市场风险管理部门力求使这些限额与公司总体风险管理目标一致。

1美林公司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美林公司市场风险管理过程包含了下述三个要素:(i)沟通;(ii)控制和指导;(iii)风险技术。

风险管理按地理区域和产品线组织,以确保某一特定的区域或某一产品交易范围内的风险管理人员能进行经常和直接的沟通。同时,风险管理部门应与高级的交易经理进行定期和正式的风险研讨。

为了弥补基层交易部门风险规避技术的不足,公司风险管理部门制定了一些规范和准则,包括交易限额,超过限额必须提前得到批准。另外,作为新的金融产品检测过程的一部分,新的金融产品交易要由风险管理部门和来自其他控制单位的代表批准。某些业务,比如高收益证券和新兴市场的证券承销、不动产融资、临时贷款等,在向客户作出承诺前,需要事先得到风险管理和其他控制部门的批准。风险管理部门有权要求减少某一特定的柜台交易风险暴露头寸或取消计划的交易。

风险管理使用几种风险技术工具,包括风险数据库、交易限额监视系统、交易系统通道和敏感性模拟系统。风险数据库每日按产品、资信度和国别等提供库存证券风险暴露头寸的合计数和总数。交易限额检测系统使风险管理部门能及时检查交易行为是否符合已建立的交易限额。交易系统通道允许风险管理部门去检测交易头寸,并进行计算机分析。

敏感性模拟系统用来估算市场波动不大和剧烈波动两种情形下的损益。每一次测算时仅考虑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比如利率、汇率、证券和商品价格、信贷利差等,同时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以此为基础,风险管理部门可以检测到整个公司的市场风险,并根据需要调整投资组合。

2摩根斯坦利的市场风险管理策略

公司利用各种各样的风险规避方法来管理它的头寸,包括风险暴露头寸分散化、对有关证券和金融工具头寸的买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品(包括互换、期货、期权和远期交易)的运用。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按交易部门和产品单位来管理与整个公司交易活动有关的市场风险。公司按如下方式管理和检测其市场风险:建立一个交易组合,使其足以将市场风险因素分散;整个公司和每一个交易部门均有交易指南和限额,并按交易区域分配到该区域交易部门和交易柜台;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都检测市场风险相对于限额的大小,并将主要的市场和头寸变化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

市场风险部门使用Value-at-Risk和其他定量和定性测量和分析工具,根据市场风险规律,独立地检查公司的交易组合。公司使用利率敏感性、波动率和时间滞后测量等工具,来估测市场风险,评估头寸对市场形势变化的敏感性。交易部门风险经理、柜台风险经理和市场风险部门定期地使用敏感性模拟系统,检测某一市场因素变化对现存的产品组合值的影响。

(三)信用风险的管理策略

信用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整体风险管理构架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由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全面负责。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向全球风险经理负责,全球风险经理再依次向执行总裁报告。信用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专业化的评估、限额审批、监督等在全球范围内实施信贷调节和管理。在考察信用风险时,信用风险管理部门要对风险和收益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对实际和潜在的信贷暴露进行预测。为了在全球范围内对信用风险进行优化管理,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建立有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和控制程序,这些政策和程序包括:

(1)对最主要的潜在信贷暴露建立内部指引,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总经理监督。

(2)实行初始信贷审批制,不合规定的交易要由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指定成员审批才能执行。

(3)实行信贷限额制,每天对各种交易进行监控以免超过限额。

(4)针对抵押、交叉违约、抵消权、担保、突发事件风险合约等订立特定的协议条款。

(5)为融资活动和担保合约承诺建立抵押标准。

(6)对潜在暴露(尤其是衍生品交易的)进行定期分析。

(7)对各种信贷组合进行场景分析以评估市场变量的灵敏性。

(8)通过经济、政治发展的有关分析对风险进行定期评估。

(9)和全球风险经理一起对储存时间较长、规模庞大的库存头寸进行专门评估和监督。

美林公司通过制定策略和操作规程以避免信用风险损失,包括确立和检测信用风险暴露限额及与某一订约方或客户交易额限额、在信用危机中取得收缴和保留抵押品或终止交易以及对订约另一方和客户不断地进行信用评价的权利。业务部门有责任与公司制定的策略和操作规程保持一致,并受到公司信贷部门的监督。公司信贷部门实行集中分区管理。信贷负责人分析和确定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的资信状况,按订约方或客户设立初始或当前的信贷限额,提议信用储备,管理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和参与新的金融产品的检测过程。

许多类型交易包括衍生品和辛迪加贷款要提前报请公司信贷部门批准。公司信贷部门所能审批的交易数量是有限的,限额视该项交易的风险程度和相关客户的资信度确定,超过此限额,须上报公司信贷委员会批准。

借助信用系统手工和自动记录的信息,公司信贷部门能检测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在订约另一方/客户、产品和国别的集中度。这一系统能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累计信用风险暴露头寸,维持整个订约方/客户和某一产品的风险暴露限额,并按订约另一方或客户识别限额检测数据。整个公司库存头寸和已执行交易的详细信息,包括现在和潜在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信息会不断地更新,并不断地与限额相比较。如果需要,可增加抵押贷款数额,以减少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并记录在信用系统中。

公司信贷部门与业务部门一起设计和完善信用风险测度模型,并且分析复杂的衍生品交易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公司信贷部门还检测与公司零售客户业务有关的信用风险暴露头寸,包括抵押品和住宅证券化额度、客户保证金帐户资金数额等。

集中度风险可以视为信用风险中的一个重要类型。集中度风险,即金融机构业务对单一收入、产品和市场的依赖风险。美林公司定期检测集中度风险,并通过实施其分散化的经营战略和计划来减少此风险。最近,美林公司已将其全球的收入来源分散化,从而减少了公司收入对单一金融产品、客户群或市场的依赖。

雷曼兄弟公司通过产品、客户分散化和交易活动在地区分布的分散化,以图实现减少风险的目标。为此,公司合理地分配每类业务资金的使用额,为每类产品和交易者制定交易限额,并对上述额度做地域上的合理分配。公司根据每一类业务的风险特性,寻求相应的回报。根据与公司指南相一致的收益获得能力、市场机会和公司的长期战略,公司定期地重新分配每一业务的资金用量。

(四)操作风险的管理策略

作为金融服务的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直接面临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暴露,它们均产生于正常的活动过程中。除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外,金融机构还将面临非直接的与营运、事务、后勤有关的风险,这些风险可归于操作风险。

在一个飞速发展和愈来愈全球化的环境中,当市场中的交易量、产品数目扩大、复杂程度提高时,发生这种风险的可能性呈上升趋势。这些风险包括:经营/结算风险、技术风险、法律/文件风险、财务控制风险等。它们大多是彼此相关的,所以金融机构监控这些风险的行动、措施也是综合性的。金融机构一般由行政总监负责监察公司的全球性操作和技术风险。行政总监通过优化全球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实施各种长期性的战略措施以加强操作风险的监控。一般的防范措施包括:支持公司业务向多实体化、多货币化、多时区化发展;改善复杂的跨实体交易的控制。促进技术、操作程序的标准化,提高资源的替代性利用;消除多余的地区请求原则;降低技术、操作成本,有效地满足市场和监管变动的需要,使公司总体操作风险控制在最合适的范围。

美林公司采取多种方式管理它的操作风险,包括一个维持支持系统、使用相关技术和雇佣有经验的专家。美林公司借助信息系统提供的对主要市场操作风险的评价信息,能对世界范围内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立即作出反应。内部管理信息报告使得高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识别潜在的风险,控制风险暴露头寸,并促使众多的内部管理策略和规章彼此相协调。有经验的业务人员应对交易、结算和清算业务提供支持和控制,对客户及其资产行使监管,并且单独向高级管理人员报告。

因此,在现代金融市场的竞争中,西方主要的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获得良好的经营成果,其相对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有效运行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这主要包括:董事会确立了恰当的风险管理原则和战略;具有独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拥有全面系统、严格而又灵活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积极开发强调的风险管理技术工具,而且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这既是一个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的主要环节,也是值得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借鉴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AnthonySaunders,CreditRiskMeasurement,JohnWileyandSons,1999.

许建华,《国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模式和方法》,载《证券市场导报》2000年。

证监会国际组织技术委员会报告,《金融机构及其监管当局风险管理与控制指引》(征求意见稿),中国证监会网站。

现金管理论文第8篇

根据国家现金结算制度的规定,企业收支的各种款项,必须按照国务院颁布的《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办理,在规定的范围内使用现金。

(一)规定现金的使用范围。

1、职工工资,津贴,这里所说的职工工资指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和工资性津贴。

2、个人劳务报酬,指由于个人向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等提供劳务而由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等向个人支付的劳务报酬,包括新闻出版单位支付给作者的稿费,各种学校,培训机构支付给外聘教师的讲课费,以及设计费,装潢费,安装费,制图费,化验费,测试费,咨询费,医疗费,技术服务费,介绍服务理由,经纪服务费,代办服务费,各种演出与表演费,以及其他劳务费用。

3、根据国家制度条例的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各种奖金。

4、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如退休金,抚恤金,学生助学金,职工困难生活补助。

5、收购单位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如金银,工艺品,废旧物资的价款。

6、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7、结算起点(1000元)以下的零星支出。超过结算起点的应实行银行转账结算,结算起点的调整由中国人民银行确定报国务院备案。

8、中同人民银行确定需要现金支付的其他支出。如同采购地点不确定,交换不便,抢险救灾以及其他特殊情况,办理转账结算不够方便,必须使用现金的支出。对于这类支出,现金支取单位应向开户银行提出书面申请,由本单位财会部门负责人签字盖章,开户银行审查批准后予以支付现金。

除上述5、6两项外,其他各项在支付给个人的款项中,支付现金每人不得超过1000元,超过限额的部分根据提款人的要求,在指定的银行转存为储蓄存款或以支票,银行本票予以支付。企业与其他单位的经济往来除规定的范围可以使用现金外,应通过开户银行进行转账结算。

(二)规定企、事业单位的库存现金限额。

各开户单位的库存现金都要核定限额。

1、库存现金限额概念,是指国家规定由开户银行给各单位核定一个保留现金的最高额度。核定单位库存限额的原则是,既要保证日常零星现金支付的合理需要,又要尽量减少现金的使用。开户单位由于经济业务发展需要增加或减少库存现金限额,应按必要手续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

2、库存现金限额的核定管理。为了保证现金的安全,规范现金管理,同时又能保证开户单位的现金正常使用,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实施细则规定,库存现金限额由开户银行和开户单位根据具体情况商定,凡在银行开户的单位,银行根据实际需要核定3-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数额作为该单位的库存现金限额。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开户单位,其库存现金限额的核定天数可以适当放宽在5天以上,但最多不得超过1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的需要量。

库存现金限额每年核定一次,经核定的库存现金限额,开户单位必须严格遵守。其核定具体程序为:

(1)开户单位与开户银行协商核定库存现金限额。

库存现金限额=每日零星支出额×核定天数

每日零星支出额=月(或季)平均现金支出额(不包括定期性的大额现金支出和不定期的大额现金支出)/月(或季)平均天数

(2)出开户单位填制“库存现金限额申请批准书”。

(3)开户单位将申请批准书报送单位主管部门,经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再报开户银行审查批准,开户单位凭开户银行批准的限额数作为库存现金限额。

3、各单位实行收支两条线,不准“坐支”现金。所谓“坐支”现金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从本单位的现金收入中自接用于现金支出。各单位现金收入应于当日送存银行,如当日确有困难,由开户单位确定送存时间,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坐支现金,应该在现金日记账上如实反映坐支情况,并同时报告开户银行,便于银行对坐支金额进行监督和管理。

4、企业送存现金和提取现金,必须注明送存现金的来源和支取的用途,且不得私设“小金库”。

5、现金管理“八不准”。按照《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部队现金管理应遵循“八不准”即:

(1)不准用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凭证顶替库存现金;

(2)不准单位之间互相借用现金;

(3)不准谎报用途套取现金;

(4)不准利用银行账户代其他单位和个人存入或支取现金;

(5)不准将单位收入的现金以个人名义存入储蓄;

(6)不准保留账外公款;

现金管理论文第9篇

1.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企业现金流是指生产经营过程中,因交易或其他事项引起的现金流动的数量。现金流贯穿于企业的采购、生产、经营、投资、筹资、科研等各个环节,就像企业的血液一样,是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要素。

2.企业盈利质量的重要指标现金流是反映企业盈利质量的重要财务指标,传统的评价方法往往侧重利润和收入指标,而通过现金流量表不仅可以反映企业的盈利指标,还反映了企业的实际支付能力,以及信用和实力,可以说,现金流是企业盈利质量的“检测器”。

3.有助于评估企业市场价值对于投资者来说,现金流量是评估企业市场价值的重要指标。企业的现金流量不仅能够反映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情况,将现金流量与负债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相结合,能够反映企业的真实偿债能力,并预测未来现金流量,最终确定企业的股利支付能力。

二、企业现金流管理与控制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刺激下,我国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总体向好,普遍建立了现金流管理和控制制度。但与此同时,受到人员、管理、企业实力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现金流管控领域也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如下:

1.现金流管理意识有待提升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不足,将现金流视为一项技术性工作,导致现金流管理工作流于表面,未发挥应有作用;对现金流认识程度不够,将利润等同于现金流,对赊账销售、折旧、摊销等隐形问题未加以考虑,不能准确反映企业实际财务状况。

2.对流动资金缺乏科学预测很多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缺乏科学规划,存在盲目扩张的情况,企业经营涉足多个领域,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同时,企业对所投资领域的项目规模、资金结构、建设周期、资金占用时间等缺乏科学预测和管理,可能导致项目进行中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引起资金链断裂。3.缺乏风险管理和预警机制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与生产经营活动密不可分,一定裕量的现金流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保障。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经营中常常面临各类复杂的不稳定因素,引起现金的流入与流出不平衡,当现金流量低于警戒值时,如果未能及时预警,将带来巨大风险。一旦企业遭到突发事件,需要动用现金时,很可能陷入困境。

三、企业现金流的管理与控制策略探讨

1.提升企业的现金流管理意识要做好企业现金流管理与控制,必须从意识上提升对现金流管理的重视程度,树立以现金流管理为核心的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修正只注重利润率的传统观念,进行投资时充分考虑资金的占用率和回收率,以及赊账销售、折旧、摊销等情况,最大限度的平衡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确保现金流量通畅,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于多元经营的企业来说,还应该积极优化现金流管理方式,进行资金的集中管理。业务分权、财务集权是最优化的管理模式,一方面通过业务分权有利于防范企业资金流动风险,另一方面通过财务集权来优化现金流管理,可以借助网上银行服务,通过收支两条线来对各部门之间的现金流进行监管,统一调剂企业的资金。

2.加强对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现金流的管理重点在于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存货管理,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能够结合管理重点,对现金流量进行合理预测,对企业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的现金流进行规划,通过对现金流量的预算的编制,准确而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情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资金的收支,组织财务活动。当现金流量的预测为负值时,企业能够提前进行现金流量筹措,通过银行贷款、优秀资产套现等方式解决资金的急需问题,以保证资金的裕量,当现金流量的预测为正值时,企业根据预测的盈利数额和时间,来进行相应的投资决策,将富余的资金转化为持续流进的现金流。

3.构建现金流风险管理预警机制根据上文所分析的很多中小企业对现金流的管理缺乏风险意识,存在盲目扩张和规划不科学的情况,应该在企业现金流的管理与控制中,引入现金流量的预警机制,提升企业对现金流动风险的把控能力。企业现金流量风险原因复杂,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潜伏期较长,通过对现金的循环周期比率、销售额增长速度比率、应收账款回收指标等的分析,当现金流出现风险时及时进行预警。此外,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考虑成立独立的风险管理机构,例如,可以由财务、审计、市场等相关人员和环节组成风险管理委员会,定期对企业现金流的情况进行评估、分析、考核,并输出风险分析报告,从组织保障上提升企业的现金流风险管控能力。

四、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