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培训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12 17:53:24

培训教学论文

培训教学论文第1篇

(一)安全培训中对实验教学的完善

煤矿企业安全培训主要涉及矿井的开采、一通三防和煤矿机等方面的内容,培训员可以针对培训对象进行教学内容的筛选。比如在绞车的操作岗位上,主要是对绞车的实际操作,而在安全培训中,制动实验与钢丝绳质量检测实验是绞车操作培训的主要内容,这就要求培训人员具有脑力与手力相结合的集中联动操作能力。

(二)安全培训的实验教材不统一

对学员上岗后进行安全实验操作培训的目的是让学员在工作中准确地进行操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教材资料,培训员基本上依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很难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造成了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不强,实验目的也不明确。

(三)安全培训在实验教学缺乏研究

安全培训实验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学,有其特殊性,理论上亟待探讨的问题是:对各个专业、层次不同的班级设置合理的实验课;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实现实验教学的创新。事实上,《大纲》对自救器的使用训练在每个专业中都有要求,每个职工每年要接受不少于20学时的再培训,再培训课程中也有自救器的使用训练,然而这样的培训却很少完成。实验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认识不足、实验教师素质不高、教学管理不到位等。

(四)煤矿安全培训考核机制不健全我国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缺乏对管理制度的认识,而且各级的管理部门对自身在培训体系中的位

置不明确,存在管理职责的认识模糊。中职教育更偏向的是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而对他们实践操作方面比较忽视。每年煤矿企业都有一定的培训任务,而且没有健全的培训考核机制,从而导致煤矿企业的培训往往成为一种形式。一套完整的培训管理机构主要包括培训的政策制度、培训的监督与考核这几个环节,但由于职责不明确而导致培训在监督与考核上存在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不明确,使得煤矿安全培训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结合安全培训与中职教育联合培训方法

创新培训方法才能满足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中职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煤矿企业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能促进煤矿企业安全培训的发展。

(一)要因材施教

结合学员安全意识较薄弱、文化水平偏低和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教师必须因材施教,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组织教学,突出重点,备课时要求精实用,否则,不仅起不到培训应有的效果,还有可能使受培训者产生逆反心理。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为煤矿的安全培训工作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有趣生动的例子让学员们感同身受,并把对安全知识模糊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了学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另外,引入事故案例可以使学员认识到自救互救重要性,教师通过讲解实际案例,能增强学员的安全意识。

(三)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观察演示教学法相结合

为了搞好安全培训工作,提升培训效果,进一步提高职工自身素质,学校可以按照教学大纲组织学员观看电视、视频、图片等培训资料,特别是通过参观安全教育展览室展出的典型事故案例、图片及实物等使职工受到深刻的教育。在实际的自救互救培训时,教师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要安排学员到现场进行参观,更加直观地了解煤矿安全生产的相关设施,如井下避灾路线、避难硐室、安全设施、电气设备等,又要安排学员到教育实验室亲自操作设备,让学员亲自体验,并组织学员进行讨论总结。通过这种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观察演示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使培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员们能够获得安全资格证书,顺利地走上岗位,为煤矿安全生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掌握自救与互救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培训教学论文第2篇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征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非凡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征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征

(1)教学形式新奇,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喜好,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新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和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摘要: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轻易把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和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天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征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征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练习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新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平安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平安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喜好;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摘要: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练习;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摘要: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和大学联办)和一年制探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征,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和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索。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和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碰到实际新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和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新问题,大家商量策略、分头预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把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和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把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培训教学论文第3篇

我校是在南海区改薄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一所农村学校,因为地理、师资、生源等原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沦为镇的薄弱学校。如何解决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都比较滞后等突出问题,如何提升全体教师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实现科研兴校、创立特色品牌的办学目标,成了我们治校治教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高度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校本培训工作,高度重视教育创新和课堂教学改革。而改革关键是在于教师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学校的改革是难以成功的。著名的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有关教育和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和师资培养的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教育改革必定在实践中失败。”我在骨干老师的配合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学习和潜心研究,终于探索出一条教师教、学、研、训“四维一体”的最有效途径,我们把它简称为“双环”教学。

二、“双环”教学研究主要的理论依据

(一)实践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我们努力在实施中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二)最优化理论:

在实施的过程我们努力用好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全面指导教学的过程:如,教学目标、认知规律、教学的结构、方式、主体性、教法、学法、媒体等的有机组合,使之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

(三)反馈理论:

反馈就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因此,在“双环”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均坚持反馈理论,进行诊断、改进与提高。

三、“双环”教学的研究方法

(一)行动研究法。

在实施中我们主要采用这种方法,按照各学科“教、学、研、训”的基本要求和操作程序,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然后选择和运用相应的研究,来解决存在问题。它是我们始终坚持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文献研究法。

这里主要指教师搜集、鉴别、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教育文献,并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和研究,形成对本课题的理性认识与策略的构建。

四、“双环”教学行动研究的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9月—2008年8月,是“双环”教学作为市级课题实施的初级阶段,主要针对农村小学改薄所带来的一系列教学问题而开展实验的。第二阶段:2008年8月—2012年2月,是“双环”教学作为市级课题实施和完善的发展阶段,落实“双环”教学各个环节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扎实推进“双环”教学实验的同时,进一步做好其宣传和推广工作,加大其影响力和辐射力。第三阶段:2012年3月—2012年7月,是“双环”教学作为省级课题实验的准备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总结“双环”教学过去的成败得失,供新一轮实验参考,并形成“双环”教学阶段性总结报告;第四阶段:2012年8月—2014年12月,是“双环”教学作为省级课题实验的提升阶段,从教师的能力素质、常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到每一种课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均用“双环”教学进行有效的打磨和提升,形成“双环”教学的成功经验;第五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是“双环”教学作为省级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在继续深入进行“双环”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同时,全面总结和反思,形成自2012年以来“双环”教学实验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经验材料,编写“双环”教学专集,力争课题在部级立项,为进一步推广“双环”教学成功经验作努力。

五、“双环”教学的研究成果

(一)实践成果

1.形成了两个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创新模式。

“双环”包含“一环”和“二环”,“一环”是同一备课组的教师根据自己备课组的计划和研究课题,选定一个教学内容,同备一节课,依次执教一节课,同评一节课,最后上的老师取长补短,力争把这一节课上到最好。如今全国教研盛行的“同课异构”就是来源于“双环”的“一环”;“二环”是每一位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主攻方向,各自精选一节教学内容,在个人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其在不同的班级(甚至不同的年级)循环上课,集体评议,个人修改,把这节课做成精品。近年活跃在各地的“磨课”就是“双环”之中“二环”的翻版。具体做法是:“一环”:同一备课组的教师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和自己备课组的计划,选定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经过至少三次的打磨,最终把这一节课上成“精品课”。二环:各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和主攻方向,各自精选一节教学内容,在个人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其在不同的班级反复上课,集体反复评议,个人反复修改,把这节课做成精品。“双环”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一环集聚集体智慧,着眼于出精品课;二环彰显个人才华,着眼于出精品教师。

2.创新了教师集体备课和校本培训的最优化模式。

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模式,同时催生了教师集体备课和校本培训的最优化模式。我校采取“备课组长负责制”,每个学期初,教导处遵照学校的部署将具体的研究任务下达到各个备课组;备课组长按要求制定实施细则着手完成“一环”或“二环”。习惯上第一个学期作“一环”、第二个学期作“二环”(当然调换过来也可以),一年才完成两个循环。第一次备课时间最起码要用两周的时间,新学期初就要制定好新的实施计划,明确目标和任务,以及详细的实施细则。“一环”就是要大家一起选一节课,而“二环”则要每一位老师各自精选一节教学内容。备课组长和其他老师都要拿出一个方案,让大家在集体备课的时候来分析。只要能得到整个备课组的通过,就可以照此实施,如果不行还要反复修改,反复“碰撞”,集思广益,务必达成共识为止。各学科各备课组老师围绕“一节课”,按照“双环”的模式,进行备课、课件制作、上课、评课、反思、修正、总结、提升等,做到共同研究、共同探讨和共同提高,学会在实践中找理论、找方法、找对策,巧妙地把教师的校本培训、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时间+汗水”的教学模式和“单打独斗”教学现象,使教师教学的意识、观念、行动、方法不断改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又好又快地发展。

3.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我校教师借助以上两个的模式,实现教、学、研、训等方面的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研训一体以及学用结合,既推进了课改,又突出了课堂,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实验在各班全面铺开,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课件制作、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都是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体现出把教研教改、教师培训与常规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的特色。第二,研训一体,齐头并进。“双环”教学是基于我校的实际情况而量身订造的校本教研。它注重理念和实践相结合,更强调实践出真知的实效性。每个学期,学校教研处、科组制定好计划,然后各个备课组用“双环”教学的模式开展教研活动,备课组和教师则选择实际课堂教学中面临要解决、改进的问题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双环”教学的模式在具体的上课、评课、反思、研讨的过程中根据情况不断加以修正,以求达到理想的效果。“双环”教学的整个操作过程,充分发挥了教研处、科组和备课组各级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校本培训的三级网络。它把教研、教改与常规教学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把教研与教师的最实际需求的如何备课、上课、评课、制作课件等教学能力的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研训一体化。它把培养教师的运行机制从行政部门行为转变为学校行为和教师行为相结合。第三,学以致用,显现实效。当前的教师教育培训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转换问题上有一个很难逾越的鸿沟。这种困惑长期困扰着教师。一线教师普遍认为,教师之间广泛深入的交流和学习是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最有效的方式。“双环”教学通过选择一个非常小的切入口———一节课,激发起教师沉睡的研究欲望,使教师自觉地将问题变成课题,做到目标具体、重点突出,内容集中。这种模式强化了教研,淡化了竞争,增强了合作,提高了效率。教研方式及其成果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避免了“以教代研、以赛代研、教研脱节”的不良做法。它让教师理性地思考教学及自身的存在问题,努力去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形成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的工作状态和习惯,使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不断提升。第四,推进课改,突出课堂。课改的最终落脚点是课堂,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课改的得失成败。我校的“双环”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改变课堂教学行为为突破口,以推进课改为目的。通过多年“双环”教学研究广泛深入的开展,使教师的教育观和教学行为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变,教学技能达到迅速的提升,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它的成功之处在于:(1)学会如何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2)懂得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好每一节课;(3)营造出浓厚和谐的教研氛围,提高评课能力,评好每一节课;(4)懂得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并制作好每一节课的课件;(5)养成教学反思习惯,能写出每一节课高质量的教学后记……

4.促进学校“精品”文化的生成。

“双环”教学以选择“一节课”作为切入口,以追求“精品课”作为阶段性目的,这种成就“精品”的做法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便内化成老师的一种“精品”意识和习惯,并渐渐辐射到整个备课组、学科组,从而孵化出整个教师团队的“精品”文化。近年来,我校能实现从薄弱学校到特色品牌学校的华丽转身,与这种追求“精品”的意识及其文化是分不开的。

5.打磨出一个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2009年2月,我推出了一个小学语数英三大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四自”课改。它借鉴杜郎口中学等经验,依靠老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协助,通过学生的“自学、自教、自编、自演”四个基本环节,实现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能力的三大目标。为了走出一条“四自”课改的成功之路,我与全体老师借助“双环”教学的操作模式分别对语数英三科的教学进行反复“雕琢”和“打磨”,终于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使“四自”课改在实践中少走了不少弯路,使“四自”课改在我镇、我区、我市起到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这充分证明了“双环”教学的相容和所包含的智慧。

(二)理论成果

“双环”教学缘于实践,依托当今先进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实践论、最优论等教学理论,有很强的生命力。

1.它为实践论提供了一个在教师教学“研训”上的范式:

“双环”教学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原理,围绕一节课,采用“三备→三上→三评→录像→反思”的程式,通过同伴深入广泛的互助合作,完成教学改革的实践和理性的反思,呈现出螺旋式循环上升的教学效果。

2.它丰富了“最优化理论”在教师教学“研训”上的内涵:

“双环”教学将个人与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巧妙地结合起来,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通过备课组成员和个人的轮番进攻,集中力量攻其一点,反复打磨精益求精,使老师及其课堂教学达到一个相对更高的水平。同时,又以点带面,优化了教、学、研、训全过程,使教师处在教学的最佳状态,以此激励和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它拓宽了“反馈理论”在教师教学“研训”上的应用:

“双环”教学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课件制作、教学反思等各个环节都创造性地发挥了“反馈理论”的功效,使全体老师在“反馈-矫正”的周而复始中发现自己和问题,迅速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准和教学效果。

六、“双环”教学的发展方向

培训教学论文第4篇

1.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重复而低效

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内容理论与参训教师的实际相脱离。具体表现为:内容陈旧,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脱离实际,对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无指导示范作用;重普遍性而轻特殊性,解决不了实际问题;重理论而轻实践,参训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程度不大。目前,国家重视和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也极为重视,国培、省培、校培等各种培训交叉在一起。但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内容重复和效率低下。同时,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设计未能体现参训教师的差异性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基础教育教师的不同需要。无论是城市教师还是乡村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还是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还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都采用同样的培训内容,缺乏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划分和设计,培训内容学科划分不清晰、专业特色不明显,不能激发参训者的学习兴趣,不能满足参训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不能解决参训者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任课教师构成单一,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缺乏足够了解

目前,担任中小学教师培训任务的培训机构大多是各地、州、市的师范院校、普通高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其师资力量主要是以前担任教师学历达标培训任务时的原班人马,也会聘请一些高校教师和学术专家来担任授课教师。这些教师在培训中大多按纲讲解,脱离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现状;理论不能联系实际,一味灌输;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解决不了现实问题;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参训者人格的塑造。因此,参训者不感兴趣、培训效果不好成为了培训的常态。实践出真知,只有亲身参与新课改实践的专家和学者才能了解中小学教师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寻找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正确方法和可行之路,其本身的教育教学才具有示范效果和榜样作用。

3.教学方式单调,教学方法陈旧,培训效果不理想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作为职后成人教育的一种形式,其教学活动必然与普通教育有所区别。而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仍然惯性地沿袭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主要采用集中授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或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学形式单一,与新课改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相背离,参训者对学习不感兴趣。而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注入式的讲授法,枯燥、呆板、空洞,与新课改提出的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要求相距甚远,不能激发学员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也就成为意料之中的事情。教育不是一次性消费,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不提高自身就意味着落后和被淘汰。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有学习进修的需要和愿望,关键是在培训中要把新课改的精神、要求和方法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让参训教师掌握正确的理论、方法和手段。

4.考评方式及安排不够科学合理,难以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目前,教师培训的考评方式主要有考试、考评和论文,其中考试仍然是最主要的形式。其主要考核学员对知识的掌握,不重实际效果,对学员学习方法、技能的考核往往无能为力。一些以技能技巧为内容的科目课程结束后马上就安排考试,很不合理。更有甚者,考试内容在上课时圈定,考试成了走过场,教育的严肃性荡然无存。其实,教师培训应根据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和考评方法,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以求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且,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集中体现在其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力的高低也通过教学实践得以充分展现。因此,只有通过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动态的、综合的考核,才能展现参训教师的培训效果,而这正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考评体系中最欠缺之处。

5.集中培训与训后的个别跟踪指导相脱节,培训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是集中于一定时间、地点的班级课堂教学形式,因受制于教学设施硬件的落后和简陋,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其教学着力于当时的培训效果,虽因师生的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有一定的效果,但对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发展跟踪和问题指导则无法实现。而借助于网络平台的远程教育,虽能利用网络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但授课却因教师与学员的分隔而难以取得较好效果。二者各有优劣,比较而言前者鲜活生动、比较有效,但无法完成后期的跟踪指导;后者缺少听课的情境,效果不佳,但可以随时对学员跟踪辅导。二者无法优势互补,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解决问题的途径及对策

1.贯彻素质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完善培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是新课改的根本任务。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只教会参训者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和掌握学科教学改革的最新成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教会参训者正确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态度、品质和价值观。即培训的目标不仅仅是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和提升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使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的真正内涵乃是养成学生健全的个性或人格,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通过教师人格的深刻影响产生的,因此,在全面提高参训者业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提高参训者的人文素质,是今后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改革的突破口和重要内容。

2.根据受训教师的实际和新课程标准设计教学内容,逐步提高培训效能

中小学教师培训要以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解决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目的、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和个性需要为目标,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培训要进行科学分类,新任教师的岗前培训、在职教师的提高培训、骨干教师的研修培训属于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应根据对象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课程,力求教学内容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参训教师自主选择需要的、喜欢的课程接受培训,调动他们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培训效果。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都有一定的学历和学力,他们的专业基础不同,教学经验的程度不同,从教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只有合理设计课程内容,使其具有层次性和递进度,才能消除人们认识的不平衡,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学习潜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开展主题鲜明的教学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性课程在培训课程中的比例。要遵循立德树人的要求,提高学员的人文知识、人文能力,培养学员尊重他人、关爱社会、乐于奉献的人文精神,增强学员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立国培、省培、校培的不同目标和具体要求,避免培训的重复低效,实现不同层级培训的无缝对接。国培主要负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及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讨,使中小学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教改理念,了解教材的特点及教学策略;省培主要负责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经验交流与问题研讨,使中小学教师进一步梳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交流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掌握教学研讨的策略和方法;校培主要侧重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使第一线的教师掌握教会学生探究式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学会用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方法设计课堂教学。这样可以避免多种培训方式的重复,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另外,针对顶岗培训、轮岗培训、脱产研修和业余学习等不同培训形式,也要区别对待,根据其特点和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3.丰富和完善任课教师构成

选聘一批有学术造诣的专家型中小学教师担任主讲教师,科学提高教学质量。打造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培训者队伍,是提高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各培训机构要建立自己的培训专家库,并根据需要进行动态调整,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培训者队伍:精选一批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兼职培训教师,发挥他们看问题准、解决措施有针对性的优势;对来自高等院校的兼职培训教师,要求他们掌握基础教育的改革内容,了解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实际问题和培训需要;对培训机构自有的专职培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学习和提高业务水平,深入教学第一线研究中小学教育的规律和实用方法,实现培训教师队伍构成的多元化。在用人上实施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能者上、庸者下、不适应者淘汰,合作学习,增强内部竞争力和凝聚力。通过提高培训质量,促使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有明显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

4.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思想和理念认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是中小学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根本性变革,决定了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也要进行实质性的改变。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通过典型教学案例分析、设计真实课堂教学环境,现场指导,实际操作,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要针对教师学习的特点,探索走进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培训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和现场诊断帮助参训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尊重参训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教学趣味性和新颖性,让他们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反思—学习—创新”来提高教学水平。要改革传统的讲授方法,吸引学员参与互动,积极研讨,发展跟岗培训和情境体验,改善教学行为,确保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改革和创新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是在职的中小学教师,他们有的是城镇教师,有的是偏僻乡村教师;有的是高级教师,有的是新上岗的大学毕业生;有的是掌握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有的是对新课改知之不多的教师。他们层次不同,水平也有高低的差异,这就要求在培训中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级、不同水平的学员特点分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既要保持教育的先进性、引领性,又要紧贴中小学教师的需要,回答和解决他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坚持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5.淡化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增加教学实践在考评中的比重,推动受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中小学教师培训应树立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提高为依托、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的培训理念。改革培训考评体系,降低理论知识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教学技能在考核中的比重。改变单一的考试形式,补充考查报告、教学案例分析、教学论文作为考核的备选方式。将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和信息技术作为常规课程,引进培训内容。通过教学现场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诊断,考查学员质疑和反思的能力,并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计入学员的培训成绩。

6.运用现代网络及计算机技术,拓展培训的空间与时间,实现实体培训和虚拟培训的有机结合

培训教学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全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是指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对在职教师进行的以提高师德水平、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自主发展水平为目标的培训机制、内容、方式和方法。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是培训主体、培训理念、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手段(方式、方法)与培训管理(过程监控、考核评价)等,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及发挥独特作用的过程,就是模式生长、发展、形成的过程。培训理念及其指导下的培训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师培训的质量,湖北省树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新理念,并在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构建了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建立了符合本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模式。

一、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运行管理模式的分析

1.“两线四级”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的“两线四级”组织运行管理体系。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省、市、县、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培训基地,组织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各司其职,齐抓共管,保证培训工作的运行。

省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负责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政策;组织制定各类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计划;组织编审教材;审批全省高、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并加强对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的指导;检查指导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市(州)教育行政部门根据省统一要求,负责制定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规划和措施;负责本地区中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及其基地建设,负责审批本地区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的办学资格;筹措和管理教师继续教育经费;考核、评估并指导本地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本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本县(市)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筹措和管理继续教育经费;指导乡镇及学校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建立综合考评、奖惩制度等继续教育的驱动机制。

乡镇教育管理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有计划地选派、组织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并筹集相应的师训经费。中小学校长负有组织和指导本校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责任,把教师的继续教育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

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托教师进修院校和师范院校建立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协助教育行政部门抓好本区域内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行成绩考核和证书登记制度。继续教育基地负责做好学员的培训、考核和登记工作。对完成了继续教育的规定学时并经考核合格者,颁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结业证书。

2.“三位一体”的组织运行管理模式

为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湖北省实施了“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以下简称“工程”),此项工程主要采取三位一体运行管理模式。

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是湖北省教育厅为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而采取的重要举措。从2005年开始,用5年时间,将全省现有的10万农村乡镇中小学教师(其中校长培训1万人),集中到武汉市进行免费培训10天。“工程”采取政府招标购买培训,受训者全免费接受培训,严格考核培训情况,根据绩效给予奖励的运作模式。在具体运作方式上做到“五统一”,即统一安排培训时间,统一设计培训课程,统一调配培训师资,统一规定培训方法,统一订购生活用品。在培训工作实施过程中,省教育厅、培训院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建立了“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强培训工作的管理和质量监控。

省教育厅负责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管理,培训师资的选配、资源建设,加强培训过程的质量监控。市、州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参训学员的选送、组织与协调。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按时组织好学员报到并提供交通便利,确保学员往返和培训期间的安全,敦促学员完成集中培训后的在岗研修任务。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按要求利用自身资源,提供优质培训服务,确保培训质量。“工程”参加单位及其领导都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省教育厅领导高度重视“工程”的统筹与协调、实施与管理。

二、湖北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组织模式的个案分析

1.“三型十环”培训模式

湖北省十堰市教育局在中小学教师培训实践中总结出“三型十环”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是教师需求多元化和教师培训多样性理论。“三型十环”模式构建的实践依据是校本培训经验的总结。教师校本培训,必须充分考虑欠发展类、发展类、优先发展类的不同实际及多种需求,设计教师培训的多样性培训模式。“三型十环”模式的构架主要有三种模式:学习——岗练——考评——分层模式;分层——研训——师导——定向模式;定向——专修——独创——发展模式。十堰市实验区按照行动研究的基本思路,构建了九种校本培训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式、现场诊断式(微格式)、问题探究式、专题讲座式、示范——模仿式、情境体验式、自修——反思式、研训互动式、网络信息交流式。目前十堰市教育局总结提炼出了适合各种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培训“三型十环”模式,用于实验区的学校和县市部分中小学实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模式正由实验区向全市中小学辐射实施。2.“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

在教师培训实践活动中,武汉市洪山区积极试行“专家诊断”式培训模式。所谓“专家诊断”培训,即选出的专家组对参训教师进行培训前的调查研究后,针对不同的教师存在的问题,采取集中、分组、个人培训的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专家“会诊”,因材施训。“专家诊断”培训的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临床法”和巴班斯基的“教育会诊”理论;成人个性虽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是可塑的;发展学生个性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具备鲜明特色与个性的教师。“专家诊断”培训遵循主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指导性原则、实效性原则。“专家诊断”培训采取一看、二听、三察、四议的诊断形式与方法。诊断标准与内容一要以学员个性特征为依据,二要以骨干教师标准作为依据,三要以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为依据。“专家诊断”培训的程序:①聘请专家,成立小组;②自我评价,提出问题;③专家诊断,确定目标;④制定方案,实施培训;⑤效果评价,总结提高。如此培训,形成了一批具有独特教学风格和鲜明个性的骨干教师。同时也遇到一些困难,如实践场地难找,工学矛盾,经费紧缺教材缺乏,给参训教师备课造成了困难,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3.校本培训能级模式

2004—2007近三年来湖北荆门东宝区教育局着力于具有“针对实际、强化实训、突出实效”特点的校本培训模式创新,展开了构建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所谓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是一种以培养适应新课程和学生素质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为目标,以学校为单位,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能力发展为核心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体系。新型教师校本培训能级模式的总体构架是:构建三大体系,形成三大平台,达成三大愿景。

(1)目标与内容体系:首先是明确总体目标定位,达成三大愿景。一是以构建“能级模式”为支撑,切实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是以发展教师“八项能力”(终身学习能力、职业表达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学生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特色争创能力)为支撑,切实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三是以优化师资团队“三型”(成长型、成熟型、成就型)能力发展结构为支撑,切实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其次是分能力项目、年度(学期)和具体实施培训活动项目,拟定明确的培训目标要求。形成培训内容菜单:一般可分A培训能力项目、B必修课程要目、C能力实训要点三级来编制,并相应附加必要的实施说明。

(2)途径与方法体系:搭建自主研修、岗位培训、远程教育三大平台,突出“主体化”、“一体化”、“信息化”特点。

(3)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要求:落实机构,落实常规,落实评价。

4.课题驱动模式

2007年,蕲春县被确定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实验区,申报的子课题《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有效模式研究》已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总课题组审定批准。参与课题实验为该县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提供新的发展支点。以课题为载体,以校情为依据,进一步深入探索校本培训的新模式、新策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实现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

在面上,积极构建“县、片、校”三级联动的教师培训机制。在点上,不断创新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导师引领模式;二是名师研修模式;三是课程开发模式;四是课题带动模式。开展教师校本研修工作的指导思想是:统一部署,全面推进,科研引路,示范先行,校长负责,评估奖惩。

培训教学论文第6篇

(一)采用案例教学是应对目前农村财会人员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的需要。

如上所述,大多农村财会人员年龄偏高、知识面狭窄、文化程度较低,财会业务操作不够规范,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对于单纯的理论知识和有关业务规范,很难形成具体形象的思维和认识。尤其是教材中很多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有必要使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深度。例如:就原始凭证粘贴规范这一问题,结合形象直观的多媒体影像举以实例,使学员能够亲眼看到并体会到这一规范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显然远远优于单纯的理论介绍。

(二)采用案例教学是各地农村实际情况差异的需要。

《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源于材,其内容不可能完全适合各地农村实际。这就需要我们寻找本土化案例,使学员正确理解和应用理论;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理论也重视实践,有必要采用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帮助学员理解有关专业理论以适应本地常见业务的需要。

二、培训中案例教学的目标及定位

(一)业务能力培养是实施案例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培训方法关注的是向学员灌输知识的多少,学习的一方始终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案例教学始终围绕着案例进行,案例叙述了实际村集体经济组织中会计工作的真实片断,为学员创造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促进学员思考如何将其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在案例教学中,讲授人要引导学员进行独立思考,提出各自的观点与解决办法,以利于提高学员综合的业务能力。

(二)正确定位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传统教学中,讲授人是培训的中心,学员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在案例教学中,讲授人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成为教学的导演。首先,在案例教学中,作为案例教学设计者的教师,应针对课程的培训目标和不同的培训内容,结合学员的认知特点以及实际的会计业务,科学地设计教学案例。其次,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有机组成。作为案例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应在了解学员基本情况的基础上,依据任务目标,激发学员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适时地引导学员参与讨论。再次,案例教学中,教师应成为案例教学的促进者。因为,单纯的知识传递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教师为学员设置的学习情境,让学员感受探究过程,学会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具体业务的处理方法。为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案例分析结束后,讲授人员应对学员讨论的情况进行总结或者点评。

三、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培训前准备阶段1、挑选恰当的教学案例。

案例的选择要必须具有真实、开放和有针对性。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现象,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让学员置身其中去主动了解案例、分析案例。如讲解《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中对“一事一议资金”规定的核算方法,如果事前先对当地农村“一事一议”的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再结合真实的筹资过程、用资过程作为案例进行介绍,显然会受到明显的教学效果。2、明确案例讨论问题的核心,培训前做好收集资料、归纳观点的准备,并做好教学实施计划。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是案例教学正常进行的前提。教师需要掌握案例的详细背景知识,对学员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有充分的准备,以便课堂培训流程有序地开展。同时,作为讲授人员要制定好具体的课堂案例教学实施计划,计划可包括:课堂案例教学流程安排、每一环节的时间安排、学院参与的角色安排等。

(二)课堂实践阶段讲授人员可提出启发学员思考的问题。

以原始凭证的管理为例,比如:什么样的原始凭证是合法的原始凭证?什么是“白条”?假如你作为报账员收到的发票金额有差错该怎么办?等等。其次,组织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要结合达成共识和存在分歧的地方进行总结和串讲。在讨论时,教师要保证讨论不要偏离主题,并为学生讨论创造良好的氛围。

(三)案例教学中的突破口。

农村财会人员往往是带着问题并希望能找到答案的想法来参加学习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使讲授的内容贴近实际,有明确的针对性,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另外,培训语言要“入乡随俗”,除了在内容上要侧重当地特点之外,在培训语言上也要找准农民的口味,入乡随俗。在语言表述上要通俗易懂,尽量将案例中涉及到的会计专业术语翻成乡土语言进行讲解。培训人员还可以利用培训间隙,深入学员,发掘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要求,不断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案例的内容和培训方法。

(四)案例教学的比重要适宜。

培训教学论文第7篇

(一)网络教育体系改变培训结构英国学者彼得斯将现代网络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特殊产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认为网络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技术性的和信息化的教育。由此意义引申,现代网络教育体系,是一种基于强大的学习资源优势和围绕资源学习所提供的多种媒体及服务的支持系统,其基本特征是服务的连续性、服务的标准化及服务过程的集成化。显然,这种网络教育体系特性的彰显,将对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结构的变化产生重要的推动力量。这种力量主要体现在优化与调整“行业化”和“市场化”培训结构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益于“行业化”培训结构的生成。一些学校或培训机构在开展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活动时,总会单一地甚至片面地解读培训的现实意义,往往把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教学需求作为培训的主体结构,而忽略了师资培训应当以适应基础教育事业整体发展要求为前提,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础教育发展亟需的现代网络技术与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具有较强计算机教学与科研能力高级人才的主旨,导致培训结构的板结与僵化。而网络教育所特有的“实现了不同地域上的人际间的交流学习”社会体系,尤其是这个体系所具有的实现培训资源、培训方式、培训成果互动与交流的社会职能,有效改变了传统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格局,为培训结构由以往的学校化向行业化的跨越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也有益于“市场化”的培训结构调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结构,往往是以市场为导向,把培训工作纳入市场轨道,按照市场要求开展培训组织工作,培训形式照搬市场,培训项目依照市场需求,培训方式借鉴市场。尽管这种市场化的培训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学校节省培训投入,并为学校提供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上的便利,但它极易忽略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行业化、事业化、个性化的特征,很难从市场的层面上体现和反映这种特征。而网络教育“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促使人们意识到,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不仅要关注市场方向,注重培训与市场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构建一种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中学教育创新要求的计算机师资培训结构,把每一所中学的计算机师资培训纳入国家基础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总体架构中去,实现市场化培训结构向社会化、全局化、整体化培训结构的调整。

(二)网络教育机制变更培训方式现代网络教育作为一种依托多种现代化媒体的高效率服务系统,具有跨时空的教学运行机制,即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分离的状态下,能支持受教育者自主学习的双向教学活动。这种跨时空的教学机制,对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而言,有着变更乃至创新培训方式的作用。换言之,在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过程中,引入和运用网络教育机制,不仅能有效激活各类培训元素的潜能与功能,更能实现不同区域培训要素一体化、不同时段教学过程一体化、不同层次资源整合一体化,推动过往那些固态性、局限性甚至陈旧性的培训方式,向互动性、整体性、创新性的培训方式变更。具而言之,这种变更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助于“单一性”培训方法的改变。在传统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中,以“培训场所单一、培训师资单一、培训内容单一、培训形式单一”为特征的“静态”培养方法总是占有重要位置,直接影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而现代网络教育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多样化,师资队伍多层化,教学场景多形化,教学媒体多类化”的特征,将有效改变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方式“单一性”问题,生成一种集“交互性、集成性、动态性”为一体的现代培训方式,让受培训者在更为广阔的时空间,实现“专业技能学习与自我发展、系统知识学习与自我能力提升、理论知识学习与自我工作实践”的三个结合,使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目的落在实处。另一方面,有助于“重复性”培训形式的改变。在传统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中,总是摆脱不了“培训情境重复、培训项目重复、培训课程重复”的局限,以至培训资源浪费、培训内容枯燥、培训效果低劣的现象时有发生。而现代网络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延伸性、灵活性”等功能,有利于社会培训资源的理性聚合,改变目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方式“重复性”的固疾,在“非实时教学与实时教学”的互动中,生成一种集“线上与线下、固定与移动、异步与同步、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现代交互式培训方式,使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方式更为合理、适时、高效。

二、网络教育问题与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困惑

尽管现代网络教育个性鲜明,特色显著,为传统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注入了新的活力,对培训改革和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这些问题对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发展也造成了一些困惑。

(一)网络教育认识缺憾困惑培训取向目前,我国现代网络教育还存在着认识缺憾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教育发展取向的认识偏失,一些人片面地认为网络教育的发展将取代传统教育,他们猛烈抨击传统教育的弊端,认为传统教育模式应该是新时代的淘汰品,网络教育才是真正的并且唯一适应新环境的教育形式,以至在全社会范围内造成对网络教育发展定位的误读;二是对网络教育性质的认识模糊,一些人不能正确区分网络教育与网上学习的差异,对网络教育是“适合于网络时代的一种教育”的性质认识不足,忽略了网络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评估、教育质量监控诸多要素,只是简单地把有关网络教育的教学理论视为关于学习手段的理论,认为把一门课制做成课件放到网上去,学生上网学习,就是网络教育,结果造成网络教育庸俗化认知蔓延。显然,现代网络教育的认识缺憾将严重影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取向。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制约了师资培训的发展取向,一个时期来,不少学校受“网络教育代替论”的影响,把网络教育作为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唯一形式,对那些被实践证明有效的传统培训方式一概采取排斥态度,在培训过程中“非网不训、因网而进、随网而行”等现象时有出现,淡化了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多样化、多层性、多元性”的发展诉求,以至网络教育的优势被人为地退化为制约发展的套圈,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的发展取向;另一方面,它还制约了培训的价值取向,一些学校受“网络教育庸俗论”的干扰,仅仅把网络教育当作一种传播工具和学习手段,过度强调它的“应时性”价值,追求培训“功效性、应用性、技术性”价值的力量,超过了关注培训“推进社会进步、促进行业发展、提升个人素质”价值的力量,直接引发“装饰性、政绩性、应检性”现象的泛滥,导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正能量价值取向的屏蔽。

(二)网络教育资源缺憾影响培训质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资源缺憾问题逐渐浮现出来,主要有二:一是网络教育资源数量不足,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数量与社会教育需求数量还相差甚远,根据2011年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现状分析报告数据,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课程仅有500门左右,而美国网络教育课程数量则多达54000门,尽管近两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数量有所增加,但仍远远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教育需求;另一方面,网络教育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受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影响,并没有按照网络教育的个性要求,系统化地制作高质量的核心教育资源,只是一味仿袭传统教学形式,照搬传统教育的内容,大多都是传统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既缺少对现有网络教育资源品质的精耕细作,更缺乏创新性的网络教育资源,粗制滥造、重复陈旧的现象屡见不鲜,极大地影响了网络教育优势的发挥。实践表明,网络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质量。首先,它影响了培训的教学质量。在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过程中,“网络教育资源数量不足”的问题表现明显,有限的资源不仅很难满足专项师资培训需要,造成培训内容的缺失;而且还鲜见个性化与特色化的教育资源,使得受培训者难以按照个人能力水平和岗位发展要求,选择符合自我个性化学习要求的教育资源,对参培学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这两种情形的叠加,成为提升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教学质量的主要矛盾。其次,它滞顿培训的人才质量。现阶段,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深受“传统教育资源数字化”的困扰,在培训过程中,播放单向的授课录像、浏览电子化课件与教案、网上师生讨论答疑等状况十分普遍,甚至成为某些学校计算机师资培训的主线。而这些通过电脑和网络演绎的传统教学资源,不仅内容陈旧,且形式高度雷同,极易造成人才培训素质结构的失衡,进而导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人才质量培养的结构缺陷。

(三)网络教育法制缺失困窘培训空间从现阶段看,我国网络教育法制建设滞后。就我国立法建制整体而言,网络教育的立法建制存有不小的问题。一是国家层面或区域性的网络教育法规供给不足,从上世纪末的《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意见》,到本世纪初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基本上是政策层面上的指导,缺乏专门针对网络教育的、与国际接轨的立法,其它教育法中网络教育的规定难以规范和促进网络教育多元化发展。二是互联网近些年发展迅猛,但国家相应的法制建设却相对滞后,互联网上法律空白点太多,以至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制度体系难以确立。现代网络教育建法立制的缺失,必然限制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空间。一方面,限制了培训的发展空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社会工程,在处理各种复杂社会关系,尤其是涉及网络教育资源使用、置换、交流等关系时,就必须以树立法律至上、尊重国家制度、依法依章办事的理念,以国家法律、政策、制度为准绳,突出依法培训的原则,做到培训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如果国家网络教育法律制度的供给不足,就会造成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在培训技术引进、培训资源援用、培训方式借鉴、培训内容更新等方面的无所适从,产生种种纠结与困顿,往往只能屈于一隅。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培训的价值空间。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发展空间的制约,将直接影响价值空间的拓宽。由于培训发展“空间”的不足,特别是培训所涉及的领域的变化,所体现的社会与经济价值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引发人们对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地位、作用、意义产生认识上的负变迁,致使培训应有的价值空间受到强力挤压。

三、网络教育趋势与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策应

(一)确立“大网络”培训认知目前,人机交互更加自然与和谐是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种趋势所突出的网络教育技术与人工智能结合的理念,将有力促进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大和谐”培训机制的建设。“大和谐”培训机制张扬两大特色。一是强化社会协作机制。以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总是以“独家经营”为主要形式,虽没有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激励,但也没有社会协作的冲动与诉求,使之失去了动力与激情,沾上了自以为是、意懒心慵之暮气,没有合作伙伴,只会上传下达,失去了发展的活力,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学计算师资培训难显成效的主因之一。通过引入网络教育的人机和谐机制,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可以跨出校门、走向社会,既可以根据培训要求与高师院校,或是名牌大学,或地方培训机构合作,也可以依据培训的目标与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民营机构协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社会化的协作与互动,变封闭式培训为开放化培训,从而切实突出教师在培训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强化业内统筹机制。我国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大多是上级部门指定培训地点和培训内容,学校和教师没有选择余地,这种行政垄断导致培训效率低下,学校和教师对这种强制性的培训普遍持有抵触情绪。强化业内统筹机制就是要在关注学校发展要求与注重教师个人差异的基础上,变单一的行政指令性培训为学校与个人的双向选择性培训。一方面,要健全行业内培训组织协调机制,成立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相关中学领导参与的业内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工作领导机构,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事务。这不仅可以对领域内各相关学校的培训工作给予必要的监控,也可以为培训工作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指引和资源支持。另一方面,要对业内的培训项目与资源进行统筹兼顾。由相关学校根据校本教育创新的要求,以及教师不同的培训需求,为广大教师自主选择培训方式、培训机构、培训内容提供条件,让“订单式”“移动式”“自助式”成为培训的主要形式,以满足教师学习的个性需求,调动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从而推动教师从被动的“受训者”向主动的“学习者”转化。

(二)确定“大素质”培训目标人人享受优质教育和提升全民综合素质是网络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目标既强调了网络教育“时时能学、处处可学、人人皆学”的发展理念,更表明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网络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当然,这种发展理念与核心任务对促进中学计算机师资“大素质”培训目标的确定,具有明显的引导意义。这个“大素质”培训目标,一是要求以“全纳培训”为范畴,覆盖全体教师。以前,受培训资金、资源、时间、空间等多重现实因素的影响,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的对象主要是学校领导或校内优秀教师,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教学素质,其目的是参加校外、区内、市内或省内的教学技能比赛,以此为学校争得荣誉,提升知名度,树立品牌。然而,一个学校教学的整体水平依靠的是全体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培训活动。网络教育的资源共享机制、跨时空的教学机制,有效解决了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难以覆盖全体教师的难题,使每位教师都享有提升专业素质的教育权利。二是要求以“全质培训”为导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关键。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教学技能,更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然而,既往的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只重教学技能,忽略综合素质”做法,尽管从表面上看教师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由于只有技能的培训而缺乏素质的培养,参培教师只是获得了教学技巧,并没有真正提高相应的教学素质,致使素质教育的实施流于语言层面而非实质。因此,如何与网络教育发展目标衔接,把提升素质作为发展目标,就成为转变中学计算机师资培训目标最为关键的任务。

培训教学论文第8篇

1.法律法规的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涉及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也适用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我国2004年修正后的《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的这些规定是我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最根本的法律保障。《劳动法》是规范我国职业劳动领域中的基本法律,该法这些规定指明大学生农民工要实现自己的劳动权,必须要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而获得一定的教育培训是获得职业技能的前提。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规定:“本法适用于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职业培训分别由相应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实施。其他学校或者教育机构可以根据办学能力,开展面向社会的、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2007年颁布的《就业促进法》规定:“国家依法发展职业教育,鼓励开展职业培训,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鼓励劳动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企业应当密切联系,实行产教结合,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实用人才和熟练劳动者。”《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就业促进法》等有关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内容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上述这些法律尽管为大学生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障,但由于有关规定只是包含在某些条款中,而且这些法律规定比较分散,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内容不多,而且往往仅仅是原则性的抽象规定,因而在实际操作中适用性不够,导致人们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要性认识严重不足,而且这些法律对相关部门未开展职业教育培训以及教育培训措施不到位如何处理,并未做出较为具体规定,这使得在大学生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仍然很难得到较为满意的解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大学生农民工思想观念守旧。尽管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学生的精英就业观念却没有改变,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1]。部分大学生农民工仍然坚持旧的观念,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自以为是,期望值过高,对一些相对较低薪水的工作不屑一顾,刚刚毕业,刚刚踏入社会,就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希望自己的薪水高出社会现实水准,而且他们中有些人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有所欠缺。在他们的思想里,根本没有存在去自主创业的意识。不敢实践,害怕风险,缺乏创新精神。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农民工当初就有着“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以光宗耀祖”的思想观念。加上城市的优越环境使他们宁可扎堆在城市从事与自己专业无关的单调而机械的工作,也不愿回到农村。而城市所提供的岗位是有限的,这就使大学生不得不自降身份与农民工一起竞聘[2]。相当多的大学生农民工主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意识淡薄,市场经济时代金钱主义的冲击更加剧了他们自身的功利主义思想,有空余时间时没钱去接受培训,而有工作时又忙于挣钱没时间去培训[3]。相当多的大学生农民工哪怕接受教育培训也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他们参加教育培训往往首先会对教育培训的成本和收益进行权衡,看中短期收益,往往参加在短期内可以带来收益的项目的教育培训上。他们往往更多重视从业能力教育培训,而对法律、思想道德、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往往持比较模糊甚至排斥的态度。

3.有关单位重视程度差强人意。第一,相关政府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提供的教育培训对象将大学生农民工排除在外,少数政府部门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无规划,有些政府职能部门的培训机构经费投入不足,已拨付的经费出现挪用现象,必须通过收取一定的培训费来维护正常运转。甚至有些地方的培训机构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收费过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涉及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工会、妇联等不同部门,需要这些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才能做好。但是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协调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各部门往往各自为政,一些政府部门对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缺乏监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第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关注程度有待提高。对于已就业的大学生农民工而言,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更看中短期的成本收益分析,缺乏长远发展规划,盲目追求眼前利益,对大学生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支持的热情并不高。由于对大学生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支出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运营成本,而且这样的教育培训具有较高的外部性,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投资容易发生收益外溢的现象,特别是在那些用工季节性强的单位中,这种收益外溢现象表现得特别明显。这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往往就会缺乏足够的积极性。第三,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态度亟待改变。长期以来,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职业教育培训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把职业教育培训安排在大学生毕业阶段,而且开设的课程往往也是讲座或者选修课,造成大学生职业教育培训严重不足,使得一些大学生毕业未能就业或就业质量很差,以至于部分人成为大学生农民工。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一些高校有着“嫁出去的女儿是泼出去的水”观念,对已毕业的学生职业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哪怕即使予以职业教育培训,也是由继续教育学院进行。此外,社会上也存在一些针对成人包括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机构。但是,无论是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还是社会上的其他教育培训机构,针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往往都存在教育培训质量问题。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为了赚取利润,打着教育培训的幌子,却不管教育培训效果,教育培训搞形式主义。教育培训课程不考虑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能充分了解普通成人教育培训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差异性,随意压缩教育培训时间,有的教育培训设施落后,相当多的教育培训教师空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甚至有些教师授课时随心所欲,授课的质量有待提高。

4.教育培训内容亟待完善。目前,我国针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书籍种类很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而且这些书籍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有些教育培训书籍内容陈旧,内容未能很好地做到与时俱进。部分有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书籍以及教育培训单位教育培训内容常涉及的是农林牧副渔以及建筑、油漆、电焊、餐饮、美容美发、缝纫编织、家政服务等行业的教育培训,对日益发展的制造业所急需的科目却很少,与现代化大工业、制造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很少,有关思想道德、法律知识、文明礼仪、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内容不多。教育培训内容的缺失,加之实践性不强、内容陈旧,这影响了大学生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

二、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措施的完善

1.制定完善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建设是办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维护大学生农民工继续接受教育培训权的重要措施。为了更好地发展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充分保障大学生农民工的受教育培训权,我国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完备的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形成严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相一致,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由部门齐全、结构严谨、内部协调、体例科学、调整有效的法律及其配套法规所构成,保障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各项法律制度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我国大学生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在我国,有必要制定有关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法律法规,其内容涉及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相关主体、客体、具体内容以及相应的肯定性或否定性法律后果,从而做到由国家统筹安排,具体相关职能部门协调并指导实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为了使大学生农民工在教育培训中受益,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制定教育培训费用减免、时间如何保证以及参加教育培训可以获得补贴或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来激励大学生农民工产生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2.大学生农民工提高对接受教育培训重要性的认识。接受教育培训可以帮助大学生农民工发现开发自身的潜能与创造力,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生存能力,进而逐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可见,大学生农民工是否主动接受教育培训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大学生农民工应该高度重视。因此,大学生农民工应当认真分析自身实际情况,充分了解自身特质以及不同工作对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将自身接受教育培训和社会实际的需求紧密结合,转变思想观念,明确继续接受教育培训的益处,从而培养明确的教育培训目的,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保证足够时间的安排,制订具体明确的教育培训计划,从而掌握充分的教育培训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选择适合自身需要的教育培训方法。在接受教育培训过程中,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要打破从一而终的就业观,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和就业水平。教育总是体现主体性的教育,并伴随着主体的变化而变化[4]。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训时,既要重视从业能力方面的技能教育培训,也要重视法律、思想道德、生活常识、自我保护意识、人生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在现代社会,大学生农民工需要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知识、新技术等新生事物,为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需要,大学生农民工只有不断接受教育培训,才能跟上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进入21世纪后,现代信息技术长足发展,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高等教育时就应该已经掌握了较为充分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此,大学生农民工在接受教育培训时,应当学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各级政府、媒体要树立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采取积极措施,多从大学生农民工的实际需求来思考工作,积极做好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宣传活动,这也有助于大学生农民工形成主动接受教育培训的主动性。

3.相关部门提高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重视程度。第一,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教育培训是一项公共事业,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所需经费必须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财政拨款是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要资金来源。在注重发挥政府财政拨款的同时,也应十分注意通过其他渠道筹集教育培训经费。各级政府可以鼓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个人捐助来促进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各级政府要落实从事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体,对教育培训主体的教育培训计划可行性、具体实施情况进行充分的审核,对教育培训主体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对教育培训主体进行认真的教学质量评估,不断淘汰不合格教育培训主体,对实施教育培训主体违法行为依法惩处,从而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的稳步提高。第二,提高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视程度。用人单位要针对大学生农民工特点,大力开展专项职业能力以及生产安全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培训考核工作,争取使教育培训的大学生农民工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取得岗位资格证书者,方可允许上岗,要将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列入用人单位成本,保证大学生农民工获得足够的教育培训时间,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时工资的全额支付,对接受教育培训表现好的大学生农民工予以适当的奖励,从而做到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规范化。第三,高校等教育培训机构保证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质量。很多大学生农民工是因为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不能正常就业,高校学校作为大学生的“娘家”,参与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义不容辞,相关职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以及职业院校等培训机构也应当利用自身的资源为这些大学生农民工提供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培训。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这些教育培训机构质量评估考核力度,对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不规范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单位,及时予以淘汰或降级。有关教育培训机构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培养和优化师资队伍,优先聘用既有实践经验又懂教学的优秀教师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大学生农民工教育培训,要适应大学生农民工生存发展的需要,深化教育培训方式方法改革,注意引进先进的教育培训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培训教学论文第9篇

1.1必要性分析

煤矿企业在日常生产中,安全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好该工作能够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通过对煤矿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员工树立安全意识,同时提供安全技术水平,使其在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思想,通过强化自保互保能力,促进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对于安全培训的重要性,虽然已经被许多煤炭企业所认识,并且成立了相应的教育培训中心,组织开展了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但是,这种传统的安全培训模式依然是为了培训而培训,培训方法比较单一,培训手段缺乏灵活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员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对学员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造成了束缚,进一步影响学员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我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煤炭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大。在安全生产方面,国家加大了监督管理的力度,同时在新设备、新技术方面加大了对煤矿安全生产的投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将新技术、新装备转化成生产力,进一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效率。对于煤矿企业来说,安全培训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多年来煤矿企业采用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与现代煤炭企业管理的需要相比,这种教育模式早已不能适应。为了确保煤矿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需要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采用新思维、新方法,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探究式教学法是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如果想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对学员实施探究式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1.2适宜性分析

1.2.1培训对象的适宜性

煤矿企业在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时,其培训对象是成人,在探究需求方面,成人表现的更为强烈。对于成人来说,一般具备探究式学习的条件,与青少年学生相比,成人的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丰富的经验为成人学习积累了宝贵的资源,这些资源为实施探究活动奠定了前提条件。由于探究式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学习者对自身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充分的调动,进而发挥功效。受社会实践的影响和制约,成人的探究经历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心理学的“经验律”进行分析可知:当一个人的知识越丰富,那么其直觉就会越完善,对应的感知就容易,同时有利于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成人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有意无意地进行过探究活动,当他们遇到问题时,都会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解决,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探究训练。对于成人来说,通常情况下更喜欢在问题中进行学习,可以说培训活动是一个目的十分明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针对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学习,同时具有通过学习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就是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

1.2.2培训内容的适宜性

煤矿安全培训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安全基本知识;安全技术基础知识;安全操作知识。煤矿安全培训主要内容虽然包含陈述性知识,但是,主要还是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学会怎样安全做事。由于煤矿井下工种较多,如采、掘、机、运、通等方面的工种、专业,安全培训教学大纲不一致,进而使得课程内容比较复杂。在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这些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并且具有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要将这些内容在短暂的时间内传授给学员,其教学难度非常大,同时增加了学员学习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措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探究式教学是以提出问题开始,采取一定方法和步骤去确定和解决,最终达到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这种以调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所产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能够比较容易让学生记住并运用,同时还能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在安全培训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综上所述,探究式教学更适合成人学习,更适合职工培训。

2探究式教学的具体运用

对于探究式教学来说,通常情况下,可以分为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结果表达交流阶段,也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果、表达交流这六个步骤。

2.1问题情境阶段

提出问题,既是探究的基础,又是探究过程的核心。教师指导学员大量批判性地阅读有关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应用背景,通过思考和集思广益,根据教学目的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使学员置身其中。此种形式特别适合传授避灾方法或井下创伤急救等方面的知识。

2.2实践体验阶段

实践体验阶段其实也就是解决问题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实践体验阶段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学员针对问题情境阶段中所提出的问题做出假设,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学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做出假设。在做出假设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假设制定计划与方案,教师应根据学员的原有知识类别或层次进行分组,可以以分组的形式进行规划、设计方案。教师要起到“导向”的作用。在开始进行时,教师需要更多地引导,随着讨论问题的深入,学生更多理解他们的学习要点,教师就可以慢慢地“隐退”,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学员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此时教师需要用恰当的问题或事例来引导,找出问题所在。

2.3结果表达交流阶段

得出结果、表达交流这是一个评价阶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员得出相应的结论,同时与同伴进行交流,通过与实验前的假设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形成新的体验,从而使探究得到新的升华。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让学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成果,比如是完成一个报告或进行一场辩论等。在相互交流、评价的过程中,不应只是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还要适当结合小组内的互评,小组内的互评更有利于激发成人学习理论的兴趣,学会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3运用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选取合适的探究课题

探究式学习课题的内容不仅来源十分广泛,而且课题题目的深度和层次可高可低。面对煤矿企业的员工文化参差不齐这种情况,教师在确定探究课题时,一定要考虑学员的原有知识以及当前的学习水平、能力和知识结构等因素。例如有次新工人培训班,大多数都是退伍军人,在遵守纪律和学习上就比较自觉,接受能力也比较高。这时选择较深的探究课题,学员比较容易接受。而另外一种情况,学员文化程度低,安全培训意识不高。在认识程度还有接受程度都不太高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比较简单的探究课题。

3.2采取合适的探究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