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6:08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第1篇

位于春城昆明的云南师范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传统优良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其前身是诞生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46年,组成西南联大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复员北返,师范学院留昆独立设置,定名国立昆明师范学院,1950年改名昆明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云南师范大学,1999年与云南教育学院、云南体育进修学院合并重组云南师范大学。建校70余年来,学校恪守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形成了“学高身正、明德睿智”的校风,已形成全日制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留学生教育的人才培养形式,构建了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教育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国家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20余万人,被誉为“红土高原上的教师摇篮”。

艺术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427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2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9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3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发表论文,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中国画与书法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教育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音乐、绘画、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艺术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媒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创建于2010年6月,是学校在“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理念指导下新成立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学院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现未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云南省特色专业,《大众传播学》获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600余万元。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21人,助教10人,其中博士或在读博士16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7%,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学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数码摄影及后期、动画策划、动画剧作、计算机动画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传播学概论。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学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晚会编导。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部长为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99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队教练员3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还设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方向。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拥有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精品课程,1个教学团队,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科研获奖近100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校学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游泳运动健儿王晓福、李鹏、王家超等同学在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多项冠军;我院张娴同学入选中国女排,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并屡获佳绩。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专业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192084网址:zjpx.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直属学院,也是云南省本科院校中最早建立的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目前是云南省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和高职“专升本”基地。2013年,学院招收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应用化学(药学方向)、小学教育(数学、语文)共五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两个“专升本”专业。学院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为一体,设有高等职教研究所,学院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化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小学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六届学员共256人。学院下设“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中心(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下设“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代表云南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社会培训工作。

学院是云南省纪委、云南省监察厅的“云南省纪检监察干部院校培训基地”,是云南省总工会批准的我省首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

目前,学院正加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围绕“特色与创新”开展职教本科的内涵性建设。现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关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熟悉职业教育特点、“双师型”占一定比例的教师队伍。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现有综合技能实践中心、艺术素质训练中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中心、制药技术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训练中心、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导游实训中心、语言能力训练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双证”制度。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近80%的毕业生还取得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各类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

学前教育专业(师范,艺术教育方向,招收艺术类考生)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第2篇

高校是文化传承、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平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地。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对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给予应有的、足够的重视,没有将其较好的纳入现行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从事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师资匮乏,缺少配套教学的实验室与实践基地。整体来看,目前工艺美术类专业师资队伍发展参差不齐,脱节现象严重,老一辈的专家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剩下多数是刚毕业进校的青年教师,文化根底薄弱,教学科研能力不高,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

二、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高校的途径

高校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有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以前沿先进性的教学理念为支撑,大力加强大学生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已有一些成功的尝试与举措,但仍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和研究,力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更加规范有效。

1.以设计学学科专业为平台,使工艺美术融入专业,进入课堂。现代设计包括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服装设计等,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应该反映出不同社会环境的差异,以及异质的文化内涵。现代设计是具有实践性、经济性、产业性、文化性、艺术性的行业,它必须拥有民族性的存在,当然,缺少历史文化传承的现代设计教育也是无法长远发展的。①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它是历代劳动人民、匠师、艺人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结晶,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丰富多彩。它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又直体现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我们应当继承并发扬这份宝贵的艺术遗产。其实,在20世纪中期,国内一些高校就通过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教育的结合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品牌专业,比如西南民族大学的民间工艺与产品设计专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的陶瓷设计专业等等。与此同时,一批工艺美术院校相继建立,如中央工艺美术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等。各院校实施以美化人民生活为目标的工艺美术设计教育,同时注意对优秀的民间工艺美术传统的学习和对国外各种先进的设计思想的介绍与研究,并承担和参加了许多重要的社会任务,既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应。社会在进步,工艺美术的创作手段,由长期的个体手工制作,跨入了机器大生产的阶段。知识要换代,但是并不意味着另起炉灶,不要遗产。包豪斯对于历史的偏见,造成了它单一的唯理性的局面。将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入到现代设计教育体系中,不仅能突出高校的办学特色,还能促进现代设计教育的长远发展和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较好传承。因此,高校建立相应的实验室、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客座教授,定期举办学术讲座与作品展览,通过艺术实践、艺术采风、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途径,带学生到民间、田野考察,使民间工艺美术在校园不断升温。这使得高等教育资源和专业教学能力与工艺美术的专业技巧和文化内涵得以充分结合,便于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教学。这不仅提高了工艺美术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为培养专业的工艺美术类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利用学报这一优势资源,为教师、学生、学者、专家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学报有两种,一种是学术刊物,是指专门进行学术研究成果报道的学术类期刊,它信息蕴含高、情报价值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能;另一种是学校官方介绍学校方方面报道的报纸。学报是反映高等学校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反映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的学术性刊物,又是组织、推动科学研究的工具。因此,办好学报,对提高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作用。②学校可以利用学报所具有的学术性、传播性、地方性等特点,开设与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栏目,征集并刊登理论观点上有创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这样不仅为学者们开设了一个探讨研究学术问题的一个窗口,还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3.在校团委的指导下,成立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团。高校学生社团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迅猛,社团人数剧增,社团类型扩张迅速,学生社团在高校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人们对高校学生社团的期待也与日俱增。③学生社团不仅能团结广大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整合社会各界力量,集结优势互补的队伍,加强学术交流与理论研究,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探索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并开展调查与保护工作。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借助高校学生社团这一重要载体,使其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让民间工艺美术在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高校学生社团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践履其传承和创新民族文化的职能。

4.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在现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提高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发掘不同地域文化的工艺美术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挖掘本土传统工艺美术中具有艺术教育价值的成果,建构独具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开设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相关课程,逐步完善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与艺术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加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这不仅保持了工艺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性的传承,还对健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基础理论体系有现实意义。

三、结语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探索

艺术类专业指的是美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艺术类专业学生是一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专业学习特点。但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动机单一以及社会重视度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得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处在英语教学的边缘和弱势,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哪怕是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没有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做出具体要求,导致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成了国内各艺术类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也不例外。针对目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本文拟就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专业特殊性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艺术类专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及不断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各个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却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经常需请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总体偏低、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水平较低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随着近几年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学任务日益沉重,师资短缺问题突出。

(二)学生状况

1. 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英语课。大多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无暇顾及英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高、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其结果是除了人文专业、建筑专业和史论专业等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以外,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差。

2. 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表明:对英语的学习,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他们大多数觉得学习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没有用。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我校长期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公认的好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如何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

三、改革措施探索及实践

(一)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认识的深入,结合这些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大学英语教学类别分为A类(理论类),B类(非理论类、非舞蹈类),C类(舞蹈类)三个类别,以学生所在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划分依据。

2.A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四级基本要求。

3.B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三级基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提前达标的,可申请进入大学英语四级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实施了分类分级教学,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类各级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实施如下:

A类:理论类、史论类专业学生。由于此类专业学生入学英文基础和水平是三类中最高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词汇量、语法知识、读写能力,课堂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强,课堂气氛一般都很活跃。所以针对此类专业学生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既要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又要兼顾一定的难度,以便使此类专业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国家四、六级以及参加并顺利通过考研。

B类:非理论类、非表演类专业学生。此类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方面处于三类中的中间位置。此类专业学生水平可以说是三类中最参差不齐的,他们当中有基础非常好的,也有极其差的(有的高考仅得了30多分)。所以在此类学生中分快慢班授课是相当明智和合理的。针对此类学生中的快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照A类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授课。而对于慢班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的时候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加强英语基础知识上。

C类:舞蹈、表演类专业学生。该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英语基础一般都较低,总体上是三类之中乃至全国全部大学所有专业中最低的了。所以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如果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他们更要“因材施教”,独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多年对此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经验,即:该类学生的优点是,有非常突出的表演欲望,胆子大,对课堂活动积极响应。他们自身的问题有:英语基础差,非常频繁的日常排练和演出任务而影响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艺术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感性的,是审美的。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出色的英语教师总是努力将教学艺术化,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英语老师还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修养和知识,努力使得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社会和学校各相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英语课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里历来都是一门不受欢迎和重视的文化课,甚至还被认为是影响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累赘”。因此,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必须要求包括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样才可能使大学英语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浅谈[J].高教研究,2007,(4).

[2]李新国.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尴尬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6,(8).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大学英语教学 改革 探索

艺术类专业指的是美术、设计、音乐、表演等专业。艺术类专业学生是一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和鲜明的专业学习特点。但由于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动机单一以及社会重视度不足等种种原因使得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一直处在英语教学的边缘和弱势,未能引起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哪怕是2004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没有对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教学做出具体要求,导致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水平普遍较低,这也成了国内各艺术类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笔者所在的广西艺术学院也不例外。针对目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本文拟就我院大学英语教学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改革的要求以及学生的专业特殊性提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方案。

一、艺术类专业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大学英语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开始及不断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但在各个艺术类院校的英语教师队伍却存在着师资严重不足,经常需请外聘教师来维持教学、教师学历和职称层次总体偏低、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教学方法比较传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当前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总体水平较低诸多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任重而道远。WWw.133229.cOM首先,大学英语属公共基础课,随着近几年学生规模的日益扩大,教学任务日益沉重,师资短缺问题突出。

(二)学生状况

1. 艺术类专业院校学生英语水平相对较低,英语基础较差

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招生以专业课成绩为主,文化课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引导考生重视专业课,轻视文化课、英语课。大多数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从高中起就把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专业课的研习上,无暇顾及英语。还有不少学生是从职高、中专、工艺美校等直接考入大学的,未经过高中英语系统性学习,英语学习严重脱节,其结果是除了人文专业、建筑专业和史论专业等专业学生英语水平较好以外,绝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明显低于入学要求,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很差。

2. 艺术类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内在动力不足

据相关调查表明:对英语的学习,除外语专业外,理工科学生的积极性最高,而艺术类专业学生积极性最低。其中有多种原因:首先是他们大多数觉得学习英语对他们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没有用。其次是艺术类学生本身英语基础差,教材又没有艺术专业特色,我校长期使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该套教材在某种程度上确实是公认的好教材,但是里面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脱节,导致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普遍缺乏积极性,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针对我院的具体情况如何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势在必行。

三、改革措施探索及实践

(一)教学模式:实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

通过对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认识的深入,结合这些年来的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以及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在满足学生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制定一个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如下:

1.大学英语教学类别分为a类(理论类),b类(非理论类、非舞蹈类),c类(舞蹈类)三个类别,以学生所在专业和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划分依据。

2.a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四级基本要求。

3.b类英语实行分级教学。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必修课完成,分快慢班进行教学,最终达到院级大学英语三级基本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提前达标的,可申请进入大学英语四级学习。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由于实施了分类分级教学,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类各级的教学内容上也需进行相应的改革,具体实施如下:

a类:理论类、史论类专业学生。由于此类专业学生入学英文基础和水平是三类中最高的,他们已经具备了很好的词汇量、语法知识、读写能力,课堂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也强,课堂气氛一般都很活跃。所以针对此类专业学生在日常教学内容中既要体现趣味性、实用性又要兼顾一定的难度,以便使此类专业更多的学生能通过国家四、六级以及参加并顺利通过考研。

b类:非理论类、非表演类专业学生。此类专业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方面处于三类中的中间位置。此类专业学生水平可以说是三类中最参差不齐的,他们当中有基础非常好的,也有极其差的(有的高考仅得了30多分)。所以在此类学生中分快慢班授课是相当明智和合理的。针对此类学生中的快班,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教学内容按照a类的教学安排和内容进行授课。而对于慢班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的时候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加强英语基础知识上。

c类:舞蹈、表演类专业学生。该类专业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英语基础一般都较低,总体上是三类之中乃至全国全部大学所有专业中最低的了。所以针对此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上如果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是不现实的。因此对他们更要“因材施教”,独立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多年对此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出了相关经验,即:该类学生的优点是,有非常突出的表演欲望,胆子大,对课堂活动积极响应。他们自身的问题有:英语基础差,非常频繁的日常排练和演出任务而影响学习。

(三)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艺术性

英语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感性的,是审美的。英语教学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出色的英语教师总是努力将教学艺术化,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和教学水平,特别是艺术类专业院校的英语老师还必须注意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修养和知识,努力使得课堂英语知识与学生所学专业最有效地结合起来。

(四)社会和学校各相关方面的重视和支持

英语课在艺术类专业院校里历来都是一门不受欢迎和重视的文化课,甚至还被认为是影响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累赘”。因此,进行大学英语改革必须要求包括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各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样才可能使大学英语改革得以顺利开展和进行。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院校的大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我们必须对艺术类院校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最适合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模式。而“分类分级教学模式”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学生个性,促进所有学生发展

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王静.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浅谈[j].高教研究,2007,(4).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330-01

Investig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LUO Jian-rang ZHANG Yuan

(College of Forestry,Northwest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Shaanxi 71210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teaching process on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were analyzed.Some measures were suggested from teaching programme,teaching content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public elective course landscape art.

Key words public elective;landscape art;teaching reform

园林艺术主要研究园林创作的艺术理论,其中包括园林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园林设计的艺术构思和总体布局,园景创造的各种手法、形式美构图的各种原理在园林中的运用等[1]。园林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能通过典型形象反映现实,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并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影响人们的情绪,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2]。因此,许多高校把园林艺术作为园林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外,也同时作为全校的公共选修课开设,供学生选修。但非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已经影响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教学目的的实现。因此,对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教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探索。

1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大纲不合理

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但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力,拓宽他们的知识面。而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二者存在差异。

1.2 教学内容陈旧,专业性强

各类园林艺术教材不少,但适合本科的教材较少,目前各大院校最常用的园林艺术课程是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过元编著的园林艺术。该书从1996年出版至今已经重印多次,内容没有太大变化,而近10年来各种新信息、新技术、设计理念和新材料却大量出现在园林实践中。此外,这部教材中的例证多为古典园林,现代园林较少。在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学内容与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内容一模一样,对于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来讲,很多内容过于专业、抽象,不容易理解。

1.3 实践教学环节缺失

园林艺术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园林艺术课程教学安排有大量的实践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对园林艺术有直观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作灵感[3]。然而,在很多学校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

2 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课程教学的优化措施

2.1 教学大纲调整

作为公共选修课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不能一成不变的沿用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应该以园林类专业园林艺术的教学大纲为蓝本,按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学生专业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

2.2 教学内容更新、简化

以屈永健主编的园林艺术为参考教材,但教学内容又不拘泥于教材,在基于教材的基础上结合选课学生专业的特点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增补、简化[4]。并根据最新文献资料更新部分教学内容。在讲授风景园林艺术设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除了介绍国内外古典园林的优秀实例外,也要介绍近年来国内外涌现的优秀园林作品或身边熟知的园林案例,例如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海世纪花园、万科第五园、西安市的各大公园等。通过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简化,力求非园林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园林艺术的核心内容有所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2.3 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

公共选修课的课时安排基本上全部为课堂理论教学,没有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一些应用性不强的课程来讲,这样的安排可行,但对于像园林艺术这样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仅仅进行课堂理论教学,其教学效果必然不理想。因此,在园林艺术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一些室外的实践教学:比如讲授园林植物时,安排一次室外教学进行校园植物识别;在讲完园林艺术基本理论后,则带领学生就校园景观及周边主题公园的设计进行实地案例讲解,使非园林类专业的学生也能亲身体验和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进而提升他们的美学素养。

3 参考文献

[1] 过元炯.园林艺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2] 屈永健.园林艺术[M].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第6篇

1 引言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艺术设计类毕业生成为就业的热门专业,国内百余所高校先后增添了设计类专业。就目前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而言,大抵有四类院校(系):一是专业艺术院校;二是各级师范院校中艺术设计教育系(院);三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中的艺术设计系;四是在综合性大学和其它专业大学中近年中成立的艺术设计院(系)。[1]其生源主要分为艺术类文科学生和理工类理科学生,通常按此分为艺术类设计专业和非艺术类设计专业。中国的设计类教学,是建立在造型教育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各个高校对设计类教育的重视与大力扶持,大部分非艺术类院校造型基础课教师都来源于艺术院校。但是由于非艺术类院校有着不同于艺术院校的一整套教学体系,所以非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训练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沿用艺术类院校的教学模式。对习惯逻辑思维的非艺术类院校学生而言,突然要学习一种更多是靠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难度,影响其造型能力和审美素质的提高。寻找既适应非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教学环境和学生思维特点,又满足该专业教学要求的造型基础教学及训练方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很难为培养出合格的设计师提供全面的素质保证。本文就非艺术类院校的造型基础教学作如下探讨,以期能对改进教学能有一些参考的价值。

2 造型基础训练在设计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受近年高校扩招的影响,艺术类院校也相应的扩大了招生面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分文理科)经过短期的强化培训可以轻松的进入艺术院校学习。通过几年来的观察与研究,如果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要求的话,这个短期培训所学得的造型基础知识对于更深入的艺术设计学习是基本够用的。而对于许多非艺术类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是没有经过这样的有关造型基础的培训而直接进入高校进行设计专业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暴露出的对造型基础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设计手段与设计表现手法单一,设计成果不尽人意。所以造型基础知识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学体系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就提高设计的能力而言,无论是艺术类院校还是非艺术类院校的设计专业学生,造型基础教学都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作为设计专业的造型基础阶段的课程教学,其目的概括地讲是通过观察、分析既定客观物象,发现其中各种构成艺术美的形式要素,目的是培养敏锐的形体空间感受和审美能力;分析、提炼客观物象中的形式要素,运用一定的表现技能将其描绘出来,以锻炼创造形式与准确表达设计思想的能力。[2]

造型基础训练对于培养设计师是至关重要的。它有直接与间接两种作用,直接的是最初的对静物、石膏像、头像、半身肖像等作绘画性素描,或者是被局限在狭隘的造型意义和表现范围内的点线面构成。如草图、效果图、模型技术等。设计草图要表达设计构思的意图,虽不要求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却很讲究整体形象及物体的空间结构关系。间接的如线条、色彩、块面、肌理、空间、大小、比例等视觉元素,已经被大大地拓宽了其构成意义的范畴,扩展了基础造型在广义上的视觉容量,帮助创造者寻找灵感、构思创意,催生出想象与创造的动力,为创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表达空间。

3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提高非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

对于非艺术类院校的造型基础教学工作不同于艺术院校,需要根据该院校的实际情况,对造型基础教学的内容与方式不断创新、注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重新审视传统,检讨以往的经验得失,提取并保留以往教学的精华,重新整合教师资源和调整艺术基础教学体系的总体架构,重新定位和明确设计基础教学的目的、任务、意义、作用和功能,乃是进一步推动非艺术院校设计专业教学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思想基础。

3.1 教学模式改进

艺术类学生有过入学前的强化培训,入学后的专业基础教学往往事半功倍。他们注重对各种形态的视觉要素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短期内就具有了较强的主观再现性,艺术性、抽象性、创造性的的表达能力。非艺术类院校学生大部分入学前基本没有绘画基础,这就要求必须从最基本的造型基础学起。但是目前许多非艺术类院校的设计类教学方法沿袭其他工科类专业的教学方法,要求在教学上的绝对理论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分步进行,并且课时量均等,这样做往往会事倍功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表现能力不能得到更多的提高。殊不知造型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建立在非常感性的基础上的,无须用大量的理论课时去讲解,更多的需要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感知和体会,教师则在学生的体会过程中辅以理论引导,循序渐进,逐步完成实践与理论只是的协调理解的过程。这是在各艺术院校中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值得借鉴的。另外,在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对需要提高的感性认识的课程,如设计素描、色彩、构成、速写等,可以适当增加实践课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学生学好这些课程所需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必要的了解,有针对性地补充讲解,避免学生似懂非懂而造成学习中的空中楼阁,影响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3.2 教学对象的认知

非艺术类院校学生一般都文化课基础扎实,逻辑思维严密,理性分析能力强,习惯于抽象思维,但形象思维、直觉判断和想象力相对较弱。他们对艺术类素描、色彩课普遍存有焦虑,极易产生排斥心理。艺术设计是艺术与工程技术的结合,是艺术与人类文化的结合。这样的学科特征,面对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群体,我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应当做深层次的思考,应当更科学、更实用。对学生我们要扬长补短,尽量发挥学生的优势和长处,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尽量弥补学生的劣势和短处,减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困难和畏难情绪。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素描、色彩等绘画基本功的练习,使其具备一定的艺术功底。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基于实际教学环境,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因势利导,理性执教,探索出适应本专业教学要求的造型基础教学及训练方法,以提高非艺术类院校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在现实条件下,面对教学的主体―非艺术类院校学生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们应着眼于课程设置的改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从长远看,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对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在绘画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符合本学科教学的需要,有利于提高艺术设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社会对艺术设计人员的较高要求。

3.3 教学重点的确立

非艺术类院校学生造型基础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对形的浓缩与提炼能力,重点放在表现物体整体结构的空间关系,如通称的结构素描,使学生掌握基本写实性技巧,能够相对客观地再现具体环境中的物象。其主要是作为塑造物体客观真实形态的主要手段来使用,具有客观写实性,力求表现其真实性与合理性。强调学生对造型基础的本质意义的认识,有益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艺术基础教学整体的把握能力,丰富和拓展学生对“设计”本质的认识。

3.4 教学方法的提高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其教学方法亦体现着教师的教学能力,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作为非艺术类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师,应顺应时展趋势,加强教学方法的研究,以适应非艺术类学生设计教学的具体特点。如通过非艺术类院校学生特有的理性判断方式与造型基础的透视画法有着共同的思维特点,帮助学生顺利找到学习造型艺术的切入点,并以此为基点引导没有绘画基础的非艺术类院校学生较快进入造型艺术领域,循序渐进,分步骤了解造型语言的视觉规律,锻炼观察能力,学习表现形体、结构、空间等造型技巧,注重养成形象思维的习惯,使学生尽快掌握并提高造型表达能力。

4 基础训练在非艺术院校设计类专业教育中的意义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第7篇

报考报考专业名称类别考试科目及时间备注专业6 月 9 日编号上 午下 午 8:30-11:002:00-4:005:00-7:001法学非师范法理学、民法、刑法英语大学语文 2采矿工程非师范煤矿地质学、煤矿开采技术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3安全工程非师范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地质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4工程管理非师范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5土木工程非师范建筑力学、建筑结构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6测绘工程非师范测量学、测量平差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7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非师范电路分析、电机学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8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非师范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9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非师范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1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非师范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C语言版)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11能源与动力工程非师范工程热力学、传热学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12化学工程与工艺非师范物理化学、化工原理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13食品科学与工程非师范食品应用化学、食品微生物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14会计学非师范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英语大学数学 (经贸类)15金融学非师范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英语大学数学 (经贸类)16财务管理非师范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英语大学语文 17市场营销非师范经济学原理、市场营销学英语大学数学 (经贸类)18国际经济与贸易非师范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英语大学语文 19园林非师范植物学、园林树木栽培英语大学数学 (经贸类)20旅游管理非师范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英语大学语文 21工商管理非师范经济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英语大学语文 22物流管理非师范物流管理、管理学原理英语大学数学 (工程类)23汉语言文学(文秘方向)非师范公文写作、秘书实务英语大学语文 24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主持概论英语大学语文专业测试25新闻学非师范新闻学概论、采访与写作英语大学语文 26广播电视编导非师范广播电视概论、影视作品分析英语大学语文 27音乐学非师范艺术概论英语大学语文专业测试28音乐表演非师范艺术概论英语大学语文专业测试29舞蹈学非师范艺术概论英语大学语文专业测试30舞蹈编导非师范艺术概论英语大学语文专业测试31视觉传达设计非师范色彩英语大学语文 32体育教育非师范运动生理学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非艺术类;动画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084-02

近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动画产业,各大院校纷纷设立了动画专业。动画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有着不同的应用方向,这为众多院校开设动画专业提供了可能。大多数开设动画专业的院校都是按照艺术类高考中美术类考试来招收学生,也有部分院校的动画专业招生并非是艺术生,而是参加普通高考的理工类或文史类考生。这些非艺术类学生上大学之前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没有什么美术功底。当然,由于目前美术类招生考试无论什么专业都只考素描、色彩这两门基础课程,导致很多不了解动画的考生通过美术高考加入到动画队伍中。另外,由于艺术类考试文化课分数要求相对低,这就使文化功课较差的学生为了能上大学临时改学美术。这些学生的美术训练时间较短,他们的基础艺术素养是远远不够的[1]。因此,无论是“非艺术类”学生,还是“艺术类”学生,他们的美术基础都比较薄弱,事实上都属于非艺术类学生。针对这一情况,本文通过分析非艺术类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新形势下非艺术类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非艺术类动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动画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事动画创作的专业人员。在知识结构的教学上至少应包括:美术基础、电影语言、运动规律和动画软件四方面的能力。非艺术类动画专业的学生在起跑线上比艺术类学生欠缺了美术基础这部分课程。由于美术基础需要长期积累,艺术修养的提升也不是一日之功,因此,非艺术类的动画学生比美术功底较好的学生课业压力更大。而部分学生往往会因为缺乏美术基础,专业学习目的不清,缺乏在动画专业方向的创造力,同时更加缺乏专业精神,倾向于混文凭。因此,非艺术类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动画专业培养目标片面化、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偏大等方面的问题。

1.动画专业培养目标片面化。一般来讲,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影视动画行业来设定的。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往往从事影视动画设计制作等工作。由于这些工作要求从业人员有很强的美术功底,注重美术训练成了培养重点。对于非艺术类学生来说,虽然学生接受了美术教学内容,已有的教育模式对于学生的审美与手头功夫的培养也有一定作用,但仍然远远达不到行业要求的标准[2]。

还有部分院校鉴于非艺术类动画专业学生缺乏美术基础,就侧重培养学生动画软件的应用能力。其中大多数都将三维软件的使用作为动画教学的主要内容,以至于动画专业培养目标片面化[3]。

2.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非艺术类学生都是进入大学后开始学习美术。艺术功底的建构需要大量时间,而影视理论学习和动画软件实践同样得占用大量时间。在总学时中,美术基础课和专业实践课间的比例如何分配才算合适?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美术基础课时对于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显然是不够的。一些高校在动画专业的教学中没有真正根据非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制定出动画专业课程发展的美术基础教学计划。再如,部分高校把二维动画和flas混在一起讲授,把握不到重点,模糊了培养的标准。这些课程设置上不合理的方面也是影响非艺术类学生专业学习的问题[4]。

3.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现如今就业难成了困扰学生和高校的严峻问题,动画专业也不例外。动画专业就业情况有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动画企业大声疾呼“人才告急”,动画人才的缺口达到几十万;另一方面大量高校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工作难找”。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出,动画企业难以找到能满足其发展所需的动画专业或专门人才。艺术类的学生尚且不能满足动画企业的发展需要,对于非艺术类的动画专业学生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二、非艺术类动画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非艺术类动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师资等几个方面来采取具体对策。

1.确立“大动画”专业理念。“大动画”是信息化发展的产物,主要以数字化形式为载体呈现出来,以内容的动态图形化为表达方式,结合计算机交互技术的新媒体艺术设计。针对非艺术类学生艺术素养不够的问题,把专业培养方向仅仅定位于传统影视动画创作人才,和艺术类动画专业培养方向完全一致,这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多元化的产业需求。传统影视动画生产对人才的需求十分有限,我们的动画教育应根据动画产业的各个重要环节,如漫画插图出版、衍生产品设计、新媒体交互动画、游戏动画等,把人才培养也分成一个个的“环节链”,既可以独立成为一个门类,也可以互相整合。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将动画作为一种“表现手段”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能力。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优势设计应用型动画和数字型动画。所谓“应用型动画”是在“大动画”的理念下,将动画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应用于各行各业。这类动画业务广泛,如网络媒体、数字化教育、数字景观、虚拟现实、交互界面、数字化艺术表现等。所谓“数字型动画”是说现代设计不再局限于对象实体设计,而是以计算机三维形式,可视化、智能化、虚拟化的设计而存在。设计的生产、操作、展示、销售都将以数字化、信息流的方式完成。非艺术类动画专业具体教育方案有了“大动画”的专业理念为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不同高校就可以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发展动画专业。

2.规范动画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院校有不同的情况,我们应该根据社会需求,结合本校自身的办学特点制订出不同的培养目标。非艺术类学生确实很难从事美术设计、二维手绘动画等工作,但这不能说明非艺术类学生就不能从事动画制作。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传统二维手绘动画正逐渐被计算机动画所取代,动画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制作人才。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和方式也需要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动画软件手段来弥补非艺术类学生手绘能力不足的问题。培养目标应使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的岗位工作侧重在计算机软件应用制作等方面,如影视制作公司、制片厂、电视台动画部、动画公司、广告公司、游戏公司从事动画三维建模、角色骨骼绑定、角色动作调节、材质渲染、多媒体软件和影视后期制作、管理等工作。

3.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非艺术类学生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多养成了文理科的学习模式,善于理性思维,缺乏感性思维。而动画中造型设计这些教学内容对于感性思维、艺术感觉要求很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对课程内容、教学思路及课程设置做适当的调整。动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方法要更加注意非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加大艺术欣赏的比例[6],加强基础课之间的联系,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与融合。除了课堂教学以外,还有必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业内人员进校讲课或举办讲座,传授给学生一些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7]。

4.注重教师资源调整与开发。教师是保证教学活动正常开展,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动画教学师资难求,除了少数院校的师资水平相对成熟之外,国内大多数院校的动画专业的师资建设都处在探索阶段。针对非艺术类动画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资源调整与开发需要充分利用校内教师资源,特别是相关联课程教师协同教学。在“大动画”的专业理念指导下,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经常开展研讨,动画专业教师要适当学习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引导非艺术类学生利用动画这一表现形式来为其他专业服务。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如何使动画的发展紧跟时展的步伐,如何培养复合型动画人才是我们一直思考并需要付诸行动的问题。非艺术类动画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找到更加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各院校应结合其自身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动画人才培养之路,使非艺术类学生更加具有社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孙雪梅.谈艺术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9,(8):33.

[2]裘晓红.基于非艺术类生源的造型基础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信息,2008,(23):252-253.

[3]贺克.艺术设计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装饰,2004,(3):88.

[4]卢盛继.谈Photoshop课程在非艺术类专业中的教学方法[J].职业教育,2009,(1):190-191.

[5]赵燕.设计教育专业教学工作室新机制研究[J].新美术,2001,22(4):14-15.

非艺术类专业论文第9篇

[论文摘要]考察近几年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迅猛发展,我们会发现其中存在的大量问题都根源于我们关于艺术教育价值目标缺乏应有的深入思考,以人文教育统领技艺教学,以大众教育取代精英教育,以审芙教育超越功利教育是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来,全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巨大的表里反差。在表层次看来,艺术教育的发展是令人乐观的.从生源基础来说,中小学基础音乐的教育的积极广泛开展,为高校艺术教育提供了雄厚的招生来源;从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育来看,各大音乐(师范)院系的持续扩招,各大综合高校乃至于理工科院校普遍新增艺术院(系或者专业)I从高校艺术教育的推广普及来讲,各级各类高校文艺活动如“艺术节”等节庆如火如荼。以2006—2008年全国的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的增长为例,自2006年全国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过百万以后,艺术类高考热潮迭起,全国每年以约20%的水平递增。高考大省河南2007年更是艺术类高考报名人数创纪录的四成增长,2008年继续递增19.4%。同期,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已有逾700所高校新设或则新增艺术类专业。但是,从深层面来看,对于高等学校艺术教育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调查的人士都能够体味到,我们时下的艺术教育教学存在着巨大的隐忧。首先是高校艺术类教学水平在扩招形势下出现下滑;在就业形势压力下,许多高校(尤其是新增艺术类专业学校)的艺术专业办学出现萎缩局面,更为危险的是许多艺术类专业教师乃至于教学主管领导,没有把艺术教学的目标确立为开发学生自我创造潜力的独特活动,视艺术教学为校园中令人愉悦的装饰品,把艺术教学的存在看做可有可无;在各种艺术具体教学活动中,艺术类教学的发展为技巧技能的强化训练所左右,教学效果服从和服务于少数人(精英)的成功,教学创造力的培育受困于教学主体——学生缺乏人文精神的理念和对于艺术作品和生活审美感知的淡漠。这些问题最终必将导致我们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和素质教育支柱的功能缺位,作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在自己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这一课题加以思考,并寻求应对之策。

我国现行的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体制分为专业和非专业(公共艺术类教育)两个层次,分别针对于艺术专业学生和广大非专业学生。但是无论专业和非专业教学中,我们都有意无意地把技能训练,技法技巧的强化作为重点。因此无论在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数的安排,还是大学生广泛参与的社团文学艺术活动中,只讲求专业性技巧忽视技巧背后对于艺术美、人性丰满的追求。这必将导致艺术教育教学陷入对于技能技巧的无限崇尚,对于时尚艺术的跟风模仿(这对于感知敏锐而又缺乏相应的理论和实践修养的高校学生是具有自身合理性的)。高校学生艺术设计表现出来的无生机的雷同,音乐创作演奏演唱中呈现出来的刻板的“神似”,这可以在如火如茶的高等学校校园各级各类文艺活动中屡见不鲜。在这种教育教学氛围内发展的艺术及其作品必然缺乏对于思想的表达,无力于情感信息的表现,更加无法成为透射大学生人生的信仰、理想、情感、人格追求、审美趋向的强力音符。在这种技能技巧教育主导取向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必然导致“习艺愈勤,修养愈浅”。这种所谓的艺术教育在许多教育学者必然是看来是非人文的,非人性的。

由此,以人文精神统领技艺技巧教育就成为艺术类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当代科学史奠基者萨拉将科学、宗教和艺术视为人类对自身的真、善、美探究的结晶体,将之喻为一个三棱锥体的三个面.从锥体底部的各个侧面看去,它们之间似乎相距甚远,但愈往锥体顶端攀登,它们的距离愈靠近,及至顶端,达到了完整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的技能技巧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对于自我的生活中“真”和“善”的理解,以自我独特视角的审视、统领和构造自己的技能技巧。这些技能技巧也只有在融入自己对于特定对象和作品的创造性理解之中时,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因为只有这样,艺术才具有创造者个体的属性,才具有内在于人自身生命的人文意义,这就是现代意义的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统一。所以,有必要加强艺术史、艺术欣赏、艺术批评、特别是美学的教育,打破以往技能技巧训练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局面,通过广泛而深人的人文学识修养教育和引导,实现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这是走出‘‘艺术创造一技艺训练”这一教育教学困境,培育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人才的必然选择.

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即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提升整个受教育群体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创造力为最终目标标,这就是艺术教育在高校内的大众化。但是基于我们传统的艺术教育的目标取向,艺术只能是一部分人的高雅享受,艺术是一部分人天才的创造,艺术教育只能为一部分人服务,无论是闲暇阶层,抑或是天赋异禀者。这种艺术教育的“精英化”实际上否认了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大众化。鉴于此,美国音乐教育学家贝内特·雷默(BennettReier)曾经基于传统音乐教育中五线谱的教学作过这样的论述:“五线谱是非常复杂的,哪怕是单行谱表.如果我们想要普通音乐课上所有的在校孩子们都培养起实际使用它的能力,即使只用于学生们在这样的课上唱歌和演奏比较简单的音乐,那我们也必须花上过量的时间来教读谱技能。事实上,我们已经这样做了大约两个世纪了,结果却是令人羞愧.只有极少比例的学习者的乐谱读写能力真正超出了入门阶段……,这不是我们现有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写照吗?特别是面临时下商等学校持续扩招,我们将面对着越来越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丰富多样的大学生,我们的艺术教育的对象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许多艺术教学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工作目标也越发模糊了。高等学校文化艺术活动,无论专业还是非专业领域,总是只有一部分人,而目总是一少部分人愿意和能、够参与的活动。这必然导致高等学校艺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宗旨的错位。

以上问题的解决的关键在于我们转变对于艺术教育的“精英化”观念,实现艺术教育的大众化,更需要我们对于艺术教育的内涵上作更深层次的理解。首先在艺术教育教学的对象上,我们的专业教学和公共艺术类教学应该注重发掘大多数人的艺术潜能,善于激发少数优秀者的才智,以多向度的发掘代替单一的技能技巧评比,最终实现艺术教育对于大多数人的本来意义——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其次,在教学内容的丰富化,我们要特别注意将具有表现力的,能够激发起学生活力的各种作品,无论其风格特色抑或是来源地域,都应该引入我们的艺术教育教学。而不是与此相反,以在我们现有许多学校的专业音乐教学中,一味排斥所有的流行音乐和“非主流音乐学习外国音乐的兴趣仅仅局限在欧洲文化圈之内;更没有能够充分尊重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许多优秀的本土音乐文化,近年来高校专业音乐教学对于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的“失语症”的根源就在于此。所以,高等学校应该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尤其是重视普及,加强公共艺术类教学的师资,改革教学体系和内容,为最广大的高校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潜能发掘展示和培养的环境。

高等学校的艺术教育,尤其是专业艺术教育,存在着强大的社会功利性惯性。由于传统社会中的艺术教育是少数人享有,艺术教育强调技能技巧的专业要求,许多人把艺术等同于一种奢侈的享受品。在市场化经济的作用下,人们思考艺术教育的功能时往往与经济利益挂钩。对于许多考生而言,艺术类高考录取分数较低,以后能够获得高薪的期盼,往往是他们涌人艺术类高考群体的重要原因。同样,许多高等院校在艺术专业设置和教学中,片面强调的是投入产出效益比,追求的是艺术类教学的模式化流水线式教学,无不是功利化在艺术教育中的体现。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许多综合性、理工类院校中,包括大多数艺术教育工作者乃至于高校的教育主管领导在思考艺术教育的基础性地位时,仍然把艺术教育功能的基础建立在以艺修德,以艺开智,以艺促体之上,简而言之,艺术的功能只能够依赖依附于德育、智育和体育,这何尝不是一种更深层次更具惯性的功利化取向呢?这些取向的存在对于许多高等院校的办学理念、行为发挥着强大的导向作用。由此,我们在高等院校看到的艺术教育教学和校园文艺活动的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种种表现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