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模块化设计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8 11:45:39

模块化设计论文

模块化设计论文第1篇

1模块化机械设计的应用

通过对产品的构成进行分析,考察其中的功能互换性与结构互换性的关系,将立体车库模块划分为钢结构、横移机构、载车板等几大模块,包括了系统级模块、部件级模块和零件级模块,以模块为基础进行接口,通过模块的组合来满足不同车库产品的设计。同时对工艺进行优化,达到同类型零部件工艺的统一。

1.1钢结构的模块化设计

对升降横移立体车库的钢结构立柱、前后横梁、纵梁、斜撑等进行通用化设计,无论立体车库方案如何变化,只要方案中的结构能由现有结构配型得到,就只需对现有结构进行横向、纵向、竖向的组合,无法通过组合得到的,只需对不匹配模块进行更改,以项目图纸形式对项目模块进行匹配搭建。新式六层升降横移立体车库钢结构如图1所示。

1.2钢丝绳设备横移机构与链条设备横移机构的

模块化设计

将横移机构分解为横移传动系统、提升传动系统和横移框架3个主模块,通过使用相同型材和改变钢丝绳缠绕方式,实现了两种类型横移框架的模块化设计(前后吊点中心距、防坠钩中心距、定位针中心距等关键配合尺寸一致),达到了两种类型的横移机构共用一套横移传动系统的目的,也为钢丝绳设备与链条式设备载车板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3载车板的模块化设计载车板对边梁结构形式进行了模块化设计,提高了边梁模块的通用性,并确定了载车板自带斜坡与载车板无斜坡两种载车板结构,通过对斜坡的优化设计使两种载车板结构除斜坡外其他横向构件模块完全通用,通过对横向构件进行选型调整来实现载车板与设备的匹配。

1.4工艺的模块化设计

以传动轴的加工为例:模块化前的传动轴如图5所示,模块化后的传动轴如图6所示。对比可以看到,所有传动轴(包括提升、横移)轴身由原来的必须经过车床倒角、车内孔、齐总长的工序变为现在的直接锯床下料;轴头由原来的指定尺寸改为根据无缝管材料内径的进行配车,并将原来较长的阶梯进行分段处理,以方便链轮的安装,焊缝由原来的角焊缝改为缝焊缝,通过工装对焊缝宽度的调节来实现对传动轴总长的尺寸控制,这样极大地简化了大轴、长轴的加工工艺,节省了工时。

2模块化机械设计的优势

通过前述模块化设计在升降横移立体车库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明显地看出模块化设计具有以下优势。1)尽管升降横移立体车库形式多样,具体项目方案千变万化,给设计带来极大不便,但是模块化设计可以通过模块的选择和组合构成不同顾客定制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对于设计者来说设计任务趋于简单化、轻量化,设计周期大大缩短,可以给产品的生产加工与安装留出更多的缓冲时间。2)模块化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图纸的数量,同一零件可以在多种产品上使用,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纸张,也方便了图纸的管理。3)很多通用化的零件可以批量地进行储备式生产,这必然带来成本的降低和人力、物力投入的减少,并能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个项目同时开工生产时加工工期紧张的问题,尤其是当安装过程中项目现场零件丢或失损坏时,可以直接跳过加工,直接从备品库中出库发货,节约了时间,有助于合同的按期兑现。

3结语

模块化设计理念已被引进立体车库的机械设计中,特别是在常规的升降横移立体车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模块化给机械设计带来效率和效益的大幅提升。

作者:丁翔 单位: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参考文献:

模块化设计论文第2篇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能够适应较复杂的工程技术环境,在机械工程及相关领域第一线从事机械设计制造、产品开发及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原培养方案中采用了较为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模式,由于课程体系按“学科导向”设置,各门课程都比较强调自身的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情况.部分课程之间相互孤立脱节,课程之间的分工与接口不甚明确.部分课程中的相关内容相分离,部分课程内容多有重复,有的课程则以微细差异而独立设课,课程设置的合理化、系统化、一体化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大部分课程教学内容仍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讲究知识的完整性、连贯性和逻辑性,内容经典却又抽象、单调,难以及时吸收技术发展最新成果,突出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实验实践教学针对性不强,即以传授知识为本位,而不是以培养能力为根本.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教科书,脱不开原有课程设置的束缚,教学过程仍沿用较传统的灌输式“教”与“学”模式.各门课程均没有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出具体的过程和考核要求.存在的重理论轻实际、缺乏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引入、教与学纸上谈兵等教学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常常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参与动手的时间少,感性认识较差,学习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受到影响.这样造成一些企业报怨毕业生没有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而学生则抱怨在学校没有机会动手、没有机会到企业实践.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也降低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学习提高的后劲,严重制约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

2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要求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要特别注重培养他们应用理论、方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合肥学院利用本专业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优势,学习借鉴德国成功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体系构建和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上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从原有的“学科导向”转变为“专业导向”,构件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改“知识输入”为“能力输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德国高等教学中“模块”(Module)是围绕特定能力培养而进行的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一个模块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单元.模块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不过分强调学科的知识性和内在逻辑性.每个模块都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能力培养要求、教学内容、学量、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时间等.为了实现不同的能力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主要有讲座课、研讨课、练习课、实验训练课、项目教学课、学生自学、等等.为了实现专业能力应多使用讲座课,而实现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自我能力则多采用研讨课、练习课、项目教学课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其中项目教学课就是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教师在传授知识时紧密结合实践项目,使学生在实践中间巩固新学的知识,并做到融会贯通,培养理论和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2.1本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确立

通过走访、问卷、调研等形式在机械行业领域中广泛深入地调研本专业毕业生适应的岗位群以及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等.合肥学院机制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应突出强调以胜任所需求的职业岗位为目的.通过调研明确了企业对本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从而确定机制专业学生的六大专业能力,进而对抽象的专业能力进行梳理细化,优化分解成能力要素.本专业的能力及其要素如图1所示.

2.2模块及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抽象的专业能力进行梳理细化,优化分解成能力要素,确定能力要素对应的支撑知识点,由相关联的知识点的有机组合即形成了“模块”,通过若干个相关模块的有机搭配,把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的课程体系,转变成以能力为目标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根据机制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等的要求,通过打破课程之间界限,整体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有针对性地将一个专业内相关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模块,并使每个模块对应明确的能力培养目标,当学生修完某一模块后,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关方面的能力.通过模块与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相互支撑,实现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整合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实现模块教学内容的非重复性.通过将课堂教学、企业学习、研讨、项目、实验、练习、第二课堂和自主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引入模块化教学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紧密结合,强化对学生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训练.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应用“合并-删减-增加”等手段,打破原有课程之间的界限,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下面是部分模块教学内容整合情况.

(1)将原分别课设的工程图学,计算机辅助绘图,UG三维软件基础三门课程内容整合,删除了原有教学内容中部分抽象的、很少用的画法几何理论分析成机械产品表达模块,打破原有各门课程的界限,从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和空间构思、培养识图绘图能力入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手工方法及二维、三维CAD/CAM等软件进行机械产品表达和构形设计表达方面的能力.

(2)将原有“工程材料”、“材料成型工艺”两门课程,整合为“机械制造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更趋合理紧凑.该模块与前期所进行的“工程训练”模块实践教学紧密配合,力求使学生在获得初步的金属工艺学基本图2机制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示意图技能的前提下,较好掌握有关材料、热加工等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

(3)把切削原理与刀具的内容与数控技术中数控编程并入机械制造技术I模块,而把数控机床的电控内容并入机械制造装备及其控制模块内容.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机械制造I、机械制造II模块以编制机械制造工艺规程为主线,系统介绍了编制工艺规程所需要的知识,包括数控加工知识.从而大大提高编制工艺规程能力.

(4)把机床设计、数控技术部分内容,机电传动控制部分内容整合成机械制造装备设计及其控制模块,主要针对学生具有设计、维护、改造机械制造装备能力而设置的,主要涉及机械制造装备的电气控制的基本理论及方法,及其主进给运动设计,它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等内容.通过上述模块知识的重组,使教师和学生明确了本模块所达到专业和能力,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内在逻辑性,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融合.

3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实践

按照模块化的教育理论,为实现不同的能力,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来实现模块所要求的能力.

(1)项目驱动方法的教学实践.机械制造技术模块中的工艺规程编制这一章大部分内容涉及的是如何编制的规则,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无法理解,只能死记硬背通过考试,无助于提高工程能力.因此,我们以项目设计方法来完成教学,就是把学生置身于工作现场中,以一个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编制为项目,通过互动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该项目,通过教学实践,该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真正理解编制规则,以提高编制工艺规程能力.

(2)现场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本专业很多模块都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大都是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缺乏现场实践经验.比如滚齿机教学中,学生连滚齿机都未见过,教学效果较差.在夹具教学中,对限制自由度、定位基准的选择一直是教学难点,学生无法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因此,我们可通过现场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在滚齿机教学中,首先带学生到现场了解滚齿机的组成及所需的运动,然后到教室分析其传动链组成及其调整原理,课后完成某个齿轮挂轮的计算,最后学生分组到现场对滚齿机挂轮进行调整来完成本模块的实践教学.在夹具的设计教学中,对夹具的组成、定位原理进行讲解,然后把学生分组对某个夹具进行测绘、组装,并画成相应的装配图.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体会到这样做法的好处是学生不仅了解夹具的组成,而且对定位原理有着比较直观的了解,现场教学弥补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学生的工程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3)毕业设计结合实习基地产品进行真刀真枪完成.过去毕业设计大多偏重于理论,满足于公式推导,计算机模拟,学生不知道自己设计产品,能否满足于生产工程需要,这不仅能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而且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现在,学生在教师、现场工程师共同指导下,围绕工厂的产品进行研发设计,以及该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设计.学生不仅从理论上考虑设计问题,还要考虑成本、效率、市场等各方面因素,为自己成为优秀工程师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以能力为导向,通过优化和整合了教学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加实用化.真正实现了做到了“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基础知识够用、专业知识管用”这一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在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的同时,突出工程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实现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角色转型,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工程能力,通过探索了项目驱动方法,现场教学,毕业设计真题真做等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主性,实现了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找东西要学的转变.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增强了教师教学的责任感和危机感和同时,教师自身的知识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通过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

模块化设计论文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块化;研究;银川能源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207-02

根据中发[2004]16号,教社政[2005]5号和教社政[2008]5号文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指导精神,经过多年探索,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制度得以确立,理念得以树立,实践教学积极开展起来,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行相辅业已成为共识。各个高校根据校本实际探索了实践教学的不同实现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但是,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随意性较强,形式大于内容,学生参与程度不足与低效问题。因此,构建实践教学内涵精准、形式合理,实效性强的实践教学模式成为思政课教育者理性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化的含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在思政课教师为主导的组织下,根据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在思政课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具体实践途径,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吸收、内化基本理论、原理,从而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种教学模式。”[1]首先,实践教学是基于课程形态的教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要体现课程形态,纳入课程体系,是课程体系中与章节内容教学等量齐观的教学内容和形式。第二,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形态的教学。思政课在未确立实践教学制度前其最直观的感受是理论课。在引入实践教学之后,则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起到了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中介桥梁作用,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实践教学不是也不能脱离理论教学,也不是泛理论的实践活动,它的任何实现形式必然以理论的精髓渗透于内,实践的形势表现于外。第三,实践教学是基于课程组织的教学。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既然是课程形态的,就得有配套学分、相应学时、一定场所,并且还要有严密的组织过程。即是说,实践教学要纳入教学计划、要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要有组织者、实施者、要有科学合理的反馈和评价机制。

那么,什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化的内涵呢?从以上关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内涵的探讨可以得出实践教学模块化的基本含义。所谓实践教学模块化是指思政课实践教学相对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类型化、模块化、实践化、应用化,它是与理论教学模式的并行相辅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学生对于理论的应用性特点。首先,它是思政课的类型化、模块化。在五门思政课中,广义上看都可以实现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教学。因为每一门思政课都具有自身特点的教材体系、知识内容、理论侧重,每一门思政课都是一个类型,都可以设计为一个大模块。正是由于每一门思政课都有其特殊性,据此可以进一步设计出几个不等的实践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小模块。第二,它体现了知识的应用化,理论的实践化。实践教学模块化不仅可以更好地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原则,而且可以贯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是不断提高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实践教学模块化表象上是方法层面的创新,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模式。

二、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化的特点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化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从范围上要覆盖所有思政课,覆盖到全体学生中(本、专科学生)。但囿于每个高校思政课的校本实际,这种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则可在较为成熟的思政课中先改先试,总结经验,逐渐推广到所有思政课中。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实践教学模块化要有一个通盘、总体的考量。首先,教育者要通盘考虑各门课程的理论侧重,针对各门课程自身的不同特点形成模块化设计的基础。其次,要总体考虑单独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体系,据此确定具体的模块内容与操作形式,既要突出本模块实践化、应用化的特点,又要体现本模块知识、理论侧重上的特色。最后,不论是大模块,还是小模块,实践教学的终极目的是知识的深入挖掘,理论的潜移默化,情感的凝聚升华。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化要体现校本实际,创造校本模式。各个高校的思政课基本上都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传统,甚至是在教学和管理上形成了某种范式。因此,在实践教学模块化的设计上要体现出校本实际。一是要结合自然而然形成的教学传统,适当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因地制宜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和计划,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和模块划分。二是在实践教学模块的的划分、内容难易程度上的确定要结合高校学生层次及水平,低估或者高估学生实际而盲目制定实践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做法都是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错误表现。在尊重校本实际的基础上,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化的探索要勇于创造校本模式。所谓校本模式,即“在当今信息时代,高校立足于校园,立足于课堂,让小课堂浓缩大社会,在学校设计和教师组织下,通过课堂实践、科研实践或虚拟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知社会实践问题,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探讨、回答和解决实践问题,帮助学生深化认识、磨炼意志,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提高,从而感悟思想理论、增进政治认同。”[2]校本模式立足于学校教学与管理传统、学校环境和资源,因此实践教学模块化的设计要挖掘学校本身的教学潜力,内化这些元素。校本模式要求实践教学模块化的设计突出教师的主导、指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强的作用。这就排斥了“放羊”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利用程序化的规范管理充分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保证了参与性。

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化要体现出静态的模块特征和动态的知识、理论更新的教学运行于管理特点。所谓实践教学静态的模块特征是指模块设计的固化,这体现对实践教学理念的尊重和教学设计规范的执行,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不断往复的可资总结与提升的模块形式。所谓动态的知识、理论更新是指随着课程教材知识体系的变动和重组以及指导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体理论的创新而不断更新各个实践教学小模块的教学内容。譬如,2013年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教育部社科司和理论局的相关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材编写组都对各门课程进行了修订。因此,要及时修订实践教学大纲,涉及具体的实践教学模块要更新实践教学内容。

三、银川能源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化的设计与实践

银川能源学院是民办高职本科院校,完整地开设了五门思政课。结合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规律与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特点,根据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学校正努力探索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改革。目前,在其中三门课程上先改先试,初步形成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块化的基本形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侧重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观念教育。它的实践教学模块化设计突出书本知识应用化的特点,以“道德法庭”和“模拟法庭”两个小模块进行。“道德法庭”模块,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与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道德教学案例,提炼出辩题,划分出正反方,把学生分出若干组,每组都有正反方,教师对学生进行资料收集、观点凝练、辩论技巧的指导;把“道德法庭”移入教室,进行辩论,教师联系课程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最后点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模拟法庭”模块,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与课程紧密结合、具有普法性质的焦点型刑事案例,将学生分为审判组、公诉组、辩护组、被告组及证人组,各组分别选出担任法官、公诉人、犯罪嫌疑人、辩护人、证人、书记官、警官相应角色;把刑事法庭移入教室,庭审结束,教室进行点评,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素养。学生通过全过程参与性体验,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教育,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它的实践教学模块化设计突出理论内化性的特点,以“影视教育”和“社会调查”两个小模块进行。“影视教育”模块,是指在教师主导下,精选以爱国主义为题材的影视资料,选择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组织学生观看。观看后要求每位学生写出观后感或者心得体会报告并发言讨论,教师认真批阅,按水平高低分别打分,进行全面点评,从而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国情意识。“社会调查”模块,是指教师结合课程知识与党和国家最新方针政策,设计调查主题,在校内外不同环境下分组围绕主题进行社会调查。个人写出调查心得,小组写出调查报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交流,从而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的理解,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把握。通过理论内化,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自觉树立“三个自信”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实践教学模块化设计突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回味式学习特点,以“读书悟人生”和“慧眼看事物”两个小模块进行。“读书悟人生”模块,是指在教师主导下选择马克思经典作家以及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思想的相关篇目推荐给学生,指导学生阅读、讨论并写出心得体会文章,提高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水平;“慧眼看事物”模块,是指根据课程章节内容,教师精心选择经典案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提高学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看事物的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观点。

校实践教学模块化的设计、实践在指导思想上严格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在课程教学组织上因地制宜,切合自身实际。首先,每个大模块的实践教学都撰写教学大纲,编入教学计划,这体现了对实践教学制度的尊重。第二,每个大模块的实践教学都划分学分,给予学时保障。譬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模块无论本专均划给1个学分,都给予16个学时。“道德法庭”小模块配以6个学时,“模拟法庭”小模块则配以10个学时;“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模块无论本专科都划给2个学分,给予16个学时。“影视教育”配以6个学时,而“社会调查”配以10个学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模块划给1个学分,给予16个学时。“读书悟人生”小模块配以10个学时,而“慧眼看事物”校模块则配以6个学时。第三,所有类型化的实践教学模块均按照小模块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可操作性设计了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教学教材)和具有规范文本格式、可评价考核的实践报告。第四,所有实践教学小模块的评价考核均设定了分层级成绩考核标准,既体现了对知识、理论目标的考核,又体现了对情感目标的价值评价。

参考文献:

模块化设计论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201-02

高职高专是培养实践型人才的学校,具有培养周期短、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等特点。而会计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强的经济类专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各大高校开始扩招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企业所需会计人才。高职高专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具有的最大优势便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通过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教学模式使得这些专业人才在进入社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企业服务。

一、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的必要性

1.从学生角度的必要性。学生进入学校学习专业课程的主要目的便是希望通过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日后能在进入社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而我国的教育制度重视素质教育,通常理论为主,容易忽视实践,会计属于经管类文科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在企业中它又是一项技术性强的工作,因此,学校在完善学生在会计专业方面的理论知识时,也要重视对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会计实训课程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动手能力。会计操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通过模块化实训将其细分,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会实际操作,为未来找到一份好工作奠定基础。

2.从课程角度的必要性。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高职高专开始根据企业需求来培养人才,很多文科类专业一改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引入课程设计、实验等操作性强的课程。从课程角度考虑,会计不仅应设置理论课程,还应开设相关课程设计,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更为优质的会计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学校可通过设置沙盘模拟、点钞大赛、理财我最牛等相关竞赛来吸引学生参与,提升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弥补课程设计中操作性课程较少的缺陷。

3.从教师角度的必要性。高校在招聘教师时主要看重其专业和学历,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老师一般会选择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会计专业人才,而实际上,这类人才刚从校园出来,往往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实际操作能力,不能将模块化实训很好地运用于会计专业教学中。现代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的同时,要求也增高了,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证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备证书,过去考取该证书时基本均为纯理论知识,而近几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加入了会计电算化,考察会计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可见,会计的实操能力越来越受国家和企业的重视,高职高专的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会计模块化实训的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会计人才。

二、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中存在的问题

1.校内实训偏重会计核算。会计专业可分为出纳模块、会计模块、成本会计模块这三大模块,高校在会计模块化实训中偏重会计核算模块,而忽视了出纳、审计等模块,高职高专更多的是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因为会计核算是会计操作的主体部分,也是难点,高校重视该模块并无不对,只是不应该以偏概全,一味培养学生在会计核算方面的能力,而忽视一些基础会计操作能力的实训。例如,很多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后会计核算能力不错,但一些基础的会计凭证填制、账簿的登记都不符合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这样不利于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所需的细心、规范等素质,不利于在日后的工作岗位上实践。

2.校内实训岗位不清。高职高专的实训一般是通过相关教师发放一些实习资料,一般选取某个企业一个月内的经济业务材料,学生在实训期限内要完成从填制、审核凭证至编制会计报表独立完成一整套核算程序。由于实训条件有限,教师和学生对实训课程也不及理论课程重视,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因分工不明确,造成一人多岗的混乱局面,学生既是出纳又是销售人员,可以学会整个会计核算流程,却不明白岗位之间的分工和衔接,不利于在企业中进行实操。通过这种岗位分配不清的实训课程,学生也许会对单个的凭证、账薄、报表有一定认识,但对企业整体的财务工作如何动作、各岗位之间如何连接、凭证如何传递、各岗位明细职责怎样却感到模糊。

3.校内实训条件薄弱。高职高专的实训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对学生要求较低,造成学生和老师对实训课程的不重视。虽然,现在大多数高职高专开设了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实验室,但往往实训条件薄弱,设备少,无仿真效果,只提供几张凭证、账簿、报表等资料,并且资料陈旧,有些实训资料已使用多年,与现行会计制度、会计核算要求已不相符,而且内容简单,能全面涵盖税收、金融等方面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实训资料比较少见。因此,这种不完善的实训条件导致这种模块化的实训无法到达预期的效果,学生也不能从实训中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日后进入工作岗位积蓄力量。

三、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策略

1.以岗位需求规划实训模块。高职高专的实训设计往往过于模糊,只注重会计核算方面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际上,为提升实训的效果,高职高专应将会计专业实训模块分为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专业实训模块、岗前实训模块分别进行实训,对不同模块设置不同的实训课程。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主要是点钞、数字书写、传票翻打和记账技术,这些看似简单的基本技能实际上是会计实训中很重要的基础技能,也是会计操作中容易忽视和出错的地方,高职高专加强这方面的实训,可以为学院打好基础,为学习更深层次的实训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实训模块主要包含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固定资产岗位、成本费用岗位、存货岗位、收入利润岗位等细分模块,这一模块主要是通过将会计专业内容进行细分来分步实训。岗前实训模块主要是针对具体岗位的一整套实训内容,将细分的模块组合起来进行综合训练,包含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

2.根据实训内容选择不同的实训形式。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模式的选择,要根据实训内同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实训形式,比如课内分散实训、模块集中实训、校内专业综合实训。课内分散实训是针对一些基础会计操作的实训形式,通常结合理论知识教学,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为进一步理解,设置这种小型的实训实验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在讲解会计凭证知识时,可通过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凭证填制和审核来加深理解。模块集中实训,是在完成理论教学后,统一针对某一模块进行实训,范围更广,会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校内专业综合实训是通常在完成整个会计理论教学后选择的一整套会计实训,相当于一项仿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选择“多师型”教师教学模式。会计专业内容丰富,通过会计模块化实训可以将其细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训知识,在将课程细分的同时,教师也要专业化,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选择“双师型”模式,即理论知识老师和实训知识老师。实际上,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会计模块都是丰富多样的,高职高专只有通过专业细化,在不同模块的实训中提供更为专业的教师。学校可通过聘请社会工作经验丰富的会计人才进行某一细分模块的实训课程教学,一方面节约了教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教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结合企业岗位和需求来定向培养企业所需人才。“多师型”除了可以通过聘请更多的专业教师外,还可以通过提升相关教师的能力来使某一教师担任多模块的实训教学,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不仅要加强本专业的理论技能实践,还要积极地到其他行业的相关岗位挂职实践,使自己具备多种岗位技能,以便可以在实训时指导选择不同模块的学生。

4.学校要能够接受模块化实训模式的理念。会计专业是实际操作较强的专业,传统教学中学校也会设置一些实训课程,然而传统的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往往是根据会计专业的内容划分,比如财务会计的模块化设计通常会划分为理论模块、知识模块和岗位技能模块。其中岗位技能模块通常又会被分为:出纳岗位模块、材料岗位模块、工资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核算模块、收入模块、利润模块、成本费用及总账、报表模块等。这些模块均为会计实训内容,但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而现代社会所需的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除了要对会计操作技能进行实训,还要结合实训中岗位所属行业的不同而设置不同的实训内容,根据行业特点来实施会计工作,为企业提供其所需的财务会计信息。要完成这一转变,学校要从实训设备、资金投入、合作企业选择等各方面完善,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训条件,提升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的成效。

会计专业虽属文科类专业,但也是技术性很强的专业,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的增加,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将理论知识和实训知识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对会计人才的主要培养模式。但高职高专院校在对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充分发挥会计模块化实训的成效,因此,本研究提出了以岗位需求规划实训模块、模块化校内实训的环境配置、学校要能够接受模块化实训模式的理念等策略来促进高职高专院校完善其会计专业模块化实训模式的实施,实现其最终目的,为企业提供高素质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黎明.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中职成本会计教学模式[J].职业技术,2013,(1).

模块化设计论文第5篇

本文主要就模块化设计的步骤及机械模块化设计的作用加以分析,然后对机械设计中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和具体应用详细探究,以期对机械设计的进一步优化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关键词:

模块化;机械设计;生产效率

引言

近些年,机械产业的改革发展进入到深水期。通过对机械设计的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对优化机械设计的方式和简化其程序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本文从理论上加强机械设计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分析,以期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模块化设计的步骤及机械模块化设计的作用分析

1.1模块化设计的步骤分析

模块化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科学化的步骤进行实施。首先,要在系列模块的设计方面加强重视。这一设计中,要应用计算机技术,从而有效实现对市场的调查分析。要充分明确化用户需求,结合功能需求设计参数,以科学化设计产品功能[1]。这些基础工作实施后,实施模块化切分,科学设计模块结构,从而形成资料库,以有效构成模块化整体功能,从而有效提高机械设计的整体质量。模块化设计步骤中,单产品模块化设计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这一设计是在系列模块设计基础上实现的。单产品模块设计要结合实际需求对参数加以明确化,并在模块的选择方面加强重视。此外,模块的组装分析计算环节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在这些工作得到完善后,就能有效提高保障模块的性能。

1.2机械模块化设计的作用发挥

机械模块化的设计具有积极作用。相关设计人员在对市场产品功能的调查分析下,结合这些信息进行设计,在模块间的组合作用下形成特定产品[2]。模块化的体系方面能够进行变更,也能对模块设计理念进行有效优化。机械设计中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应用能有效减少设计周期,并保障生产产品的性能,有效提高模块化设计中的设备运用效率,实现知识管理及集成设计的目标。机械设计模块化设计为维修提供了方便。维修任务不用大规模、大面积实施,只要在具体的部位上就可实施。机械模块化设计中,模块的结构相对比较简单,所以能方便进行拆卸等。在模块化的设计中,对包装设计的简化作用也比较突出。模块化技术引入后,大大提高了对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以提供了技术支持[3]。模块化设计能有效降低成本,大大简化了包装流程,且有效控制了成本支出。

2机械设计中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和具体应用

2.1机械设计中模块化设计的方法分析

机械设计过程中,应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要注重科学化选择。所谓的模块化设计,就是把产品要素进行综合从而形成模块,然后通过模块的组成最终形成产品。在具体的设计中,会有诸多功能模块。选择组合模块,就能形成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实际的不同需求。模块化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模块划分,需要在功能上进行分解,从而有效降低模块间的耦合性,保障模块功能的独立性等。

2.2模块化设计的新技术结合

充分发挥模块化设计的作用,需要注重和当前的一些新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以利于模块化设计的价值体现。把同类软件功能进行综合,就可形成相应模块,发挥比单技术更强大的作用。比如,将模块化设计和柔性制造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当前,对油柔性制造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技术应用的灵活多变特征比较突出,能够有效解决机械设计中机床的个性化问题[4]。另外,将模块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在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下,通过计算能有效实现稳定性、条理性的设计,从而可提高机械设计的整体效率水平打下基础。

2.3机械设计中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具体应用

机械设计过程中对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应用,要注重和实际需求紧密结合。通过模块化设计方法的运用,对提高生产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机械设计前,要注重生产工艺需求,然后划分模块,以及科学规划实际的步骤和操作方法,从而保障模块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精确把握模块化设计后,有效提高了性能。模块的设计规划中,要妥善完成模块的检修更换工作,从而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且不能影响其他模块的正常运行。机械设计过程中的模块化设计,要充分注重模块的合理划分工作。对于数控立式车床的设计,要注重方法的科学应用,结合实际生产工艺要求进行规划。在模块化设计方法应用中,要实施合理的构造分析,在保障生产环节的结构有效划分后,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模块的划分中,在生产工艺要求、功能方面要明确化,科学调度以提高设计生产效率,从而保证模块功能的完善。机械设计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应用,要加强重视数控机床的划分和功能分解。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应用,在功能及结构层面实施有效分析,以满足实际需要。科学划分,对模块设计的效果具有直接性影响。例如,在对数控机床的模块划分方面,能将其分成传动模块、执行模块和支撑模块、监测模块和辅助模块。这些模块的作用发挥是不同的[5]。对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和数控机床的功能分解也要加强重视。模块划分数控机床后,要确定模块功能。模块的功能是不同的,有的是单功能,有的是多功能。例如,工件监测模块主要是对工件实施的监测,是单功能模块。对于多功能模块如工作台模块,不只具有定位功能,还有工件的旋转功能方。只要能够对设计模块的功能加以明确化,对模块进行合理组合,这样就能对机械设计进行优化。机械设计中的模块化方法应用,在模块的组装环节是在功能明确后实施的。对模块的合理化配置,能充分发挥模块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整体车床的工作效率。这一应用环节组装后,就完成了设计工作。通过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应用,可有效提高机械设计的整体水平,从而充分发挥其功能。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的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要充分注重新技术的支持,在模块化设计方法的应用下,促进优化机械设计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胡亚辉,徐燕申,钟伟弘,牛兴华.统一产品信息建模技术研究及在CAD/CAPP集成中的应用[J].制造业自动化,2014,(12).

[2]侯亮,唐任仲.产品模块化设计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学报,2015,(1).

[3]徐燕申,陈永亮,牛文铁,黄艳群.基于创新的机械产品快速响应设计/制造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4,(2).

[4]侯亮,张连洪,李森.液压机广义模块化设计原理及其应用[J].机械设计,2014,(7).

模块化设计论文第6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信息技术 模块化模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26-02

1 引言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运用模块化理论将整个模型逐级模块化、深化、细化,重视整体环境观的教育,树立整体的建筑观、景观设计观和室内设计观,运用生态审美意识去培养“开拓型、会通型、应用型”的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是适合于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实行分段式教学机制具有科学依据: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接轨学院、资源共享实现共同教育;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技能,有助于使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控制能力;强调跨学科、多技能的素质教育,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让学生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活跃的思维、开阔的学术视野,从而培养处具有较高艺术修养、较强设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 现代信息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摸块化教学模型结构

本科教学对教学模型的探索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根据自己多年环境艺术专业的求学经验、设计实践经验、工程实践经验、在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经验,以及从科研项目开题以来对国内这个领域的专业人员多年的采访和收集资料过程中获取的资料、直接和间接经验,试图以系统工程学、模块化理论、整体论、还原论为方法论和信息技术化手段一一建立一个现代信息环境下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新模型。作为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其基本思路是:先将整个教学系统按照模块化理论分离出7个大模块,再按照这7个大模块的学习内容和要求来设计更多的相关子模块来构成整个教学的信息系统,这些子模块可根据当前信息时代对学生专业能力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更新内容、升级换代。再按照子模块中更小的模块的逻辑性归纳成新的层次,根据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的实际情况最终形成每学年的课程表。

关于教学模块的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外壳”:为了便于宏观上的教学管理,把整个教学系统分离成几个大的教学模块,即教学模块的分离,例如,本文将整个教学系统分为“室内、建筑、景观、规划、史论、设计基础、实习”7个大模块,通过将模块不断地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外壳”,使模块本身的内涵以及模块内部子模块之间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变化,最后导致教学模型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教学控制体系内容也要随着设备和技术的调整做出相应调整。所以我们说,伴随着教学模块的分离、更新、增加、减少、归纳,以及为模块创造一个新的“外壳”,专业教学模型呈现为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型体系。专业教学模型与教学控制体系都是动态的、开放的模型和控制体系。稳定是暂时的、相对的,变化是永恒的、绝对的。

3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新模型的四个核心内容

3.1 五年制教学模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五年制的教学模型为宜。环境设计专业范围较广,实践性强,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运用到的信息和科技技术也相对多,如:设计基础、建筑基础、建筑设计、专业基础、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设计历史及理论、电脑软件学习及使用、毕业设计及论文等。尤其是专业实践一项耗费时间较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现在几乎所有学校的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都不够、以至于所学专业知识与实践连接不上。

3.2 四段式教学模型

设置四段式教学模型,是参考了国内外的专业教学模型以及目前国内的专业教学与实践的实际情况而定的。

3.2.1 有针对性设计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教学模块(1学年)

现在许多学校的设计基础部教学,是将所有设计专业的学生放在一起学,不分专业,强调共性,忽略个性,但是在有些院校比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基础部的教学,在经历了20多年的历史后,逐渐变成了现在的状态。即: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持共性并展开个性教学,强调设计基础教学的专业适应性、方向性,并非每个专业的基础教学都一样,而是有相同部分有不同部分,而不同部分的课程及内容正是针对各自不同的专业特点而设。

3.2.2 网络资源拓展条件下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2学年,含建筑设计实践)

建筑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之一,据本人访谈专业人士统计的结果发现,无论是装饰设计公司的业务领导还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从业人员,在谈到建筑和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关系时,无不强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建筑知识方面的匮乏导致在工作中的被动。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环艺系开设的工科内容和开在建筑系的工科内容是不完全一样的,在这里的内容重点更多的是强调该科内容和室内设计的关系,这是一个室内设计师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这一课程模块的教学设计需要借助大量的网络信息资源。

3.2.3 计算机设计软件使用下的模糊景观设计与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模块(1学年,含工程实践)

这一阶段主要学习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相关的设计技能,使学生通过学习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理论锻炼设计思维能力,通过专业造型基础、设计原理与方法、计算机软件技术和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工作室及工程实践能力的基本训练,具备了解室内设计及景观设计的历史及现状,了解专业最新成就的发展趋势。

3.2.4 信息技术下景观设计或室内设计教学模块,并以所选方向作为毕业设计(1学年,含实习)

最后一年的分专业教学,是让学生在前面一年设计基础、两年建筑设计基础和一年“景观、室内模糊教学”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喜爱,学有所专,学有所长,同时也在毕业之际做出一个有深度的设计项目。环境艺术设计只能以建筑设计为基础开出两个专业方向,景观设计和室内设计,而建筑设计由专门的建筑系来完成正规的专业教学。无论是美院建筑系还是工科建筑系,一般还要5年,环艺系在有限的时间里既不要去重复别人的路子,更不要忘记了自己的任务。

四段式5年制教学模式,一年级培养学生从“自然人”到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专业人”;二三年级开始打好专业基础——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从四年级到五年级,则重点培养学生从专业人到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设计者,以开拓型、会通型、应用型的创新人才为育人建设重点;从五年级到毕业则选择一门作为突破,再提高,并对本科阶段的学习作一总结。

3.3 增加有关工学课程

这一块内容具体落实在四段式教学的第二段里面,“两年制的建筑设计课程模块”。主要包括建筑物理、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课程,增加有关工学课程的出发点是基于工程设计及施工实践的需要。工学课程的缺失是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软肋。基于文科类艺术院校的学生的理工基础,可以将有关工学课程的内容在难度上区别于工科类建筑学院,但是一定要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结合的专业,这在业内和实践中已成共识,在这里所说的技术,除了当前信息化环境下的信息技术,还有就是相关的工学内容。

3.4 文理兼收模式

文理科兼收的优势就在于使该专业学生进入社会后,在该专业的高端和中段都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保持优势。现在的专业设置状态是:几乎所有美术学院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均为文科类生源;国内的一些工学院及林学院的一些相关专业是理工科生源。这样的状态使学生在个人优势上不断扩展,但是在专业“短板”方面却没有得到长足的长进和补充。文理兼收的模式不仅可以使文、工科学生在专业技能、教师信息化教学手段上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甚至在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态度等诸方面都有互补优势。

4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模块化模型,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这一专业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尤其是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逐渐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和教学中,教学设计应该从信息技术这一个辅助手段多加考虑。希望我的探索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帮助,不足之处还请指正。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 济宁 272100)

参考文献:

[1]徐晓星.高职院校教师设计工作室建设的探索[J].科技信息,2012,(12).

[2]张正.“包豪斯”与当今环境艺术设计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模块化设计论文第7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07-02

一、模块化课程的特点

模块化课程是一种偏向能力本位的课程。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关注欧洲应用型大学的模块化课程。其主要特点如下:

1.强化了职业能力培养

模块化课程教学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模式:一是模块式技能培训(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究开发出来的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以岗位任务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的实际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为主线,可称之为“任务模块”。另一种模式是能力本位(简称“CBE”),是以知行能力为依据确定模块,以从事某种职业应当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活动能力为主线,可称之为“能力模块”。两者的区别是:CBE是从职业普遍规律和需求出发,侧重于职业基础通用能力;MES是从职业具体岗位工作规范出发,侧重于职业岗位工作能力。但两者也有共性,即都强调“能力”和“应用”。

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正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特征,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课程改革吸纳了模块化教学的核心要素,并结合本科教育的特点而开发出的课程模式。

2.优化了课程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学科自成体系,各自为政的现象。每门学科都为了追求各自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造成很多教学内容重复。实行模块化以后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工业设计专业,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观、设计概念十分必要,过去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开设四门课程:即专业导论、工艺美术史、工业设计史、设计概念等。各学科为了追求完整性、系统性,每门课程都要讲述设计史,重复交叉的内容很多,现在把它整合成一个模块――“设计理念及思维”,将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使学生在了解美的历程、造物的历史、工业设计历史的同时,形成了正确的设计观,建立起来基本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维,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模块化教学强调智能一体、知行合一,强调理论、实践、练习、研讨的同步式一体化的教与学,强调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把理论学习与实践等环节紧密结合,通过教学内容的有机组合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此外,模块化教学还可以将过去分散的、零散的实验综合起来,形成系统化的实验,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

4.教学更有针对性

过去的公共基础课没有和专业结合,全校所有专业使用相同教材,教学内容相同,课时也相同,教学没有针对性,实施模块化课程以后可以将公共基础课的教师分派到不同专业,与专业课教师一同研究教学内容,制订出符合专业特点的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服务于专业课程,效果较好。

5.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在与某一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或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重新拟定,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模块选择,为强化和突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每个模块还可设计若干个子模块供学生选修。

6.教学安排更加灵活

模块化课程体系中的每一个模块,都由不同的教学活动组合而成,具有特定的功能,在其组合过程中以及组合完成后,可以对其进行在改造或重新组合,构成新的模块,且各个模块均可以被其他模块所替换。多种多样的模块组成的模块化体系非常灵活,只要模块间的学分相当(或差别不大),对模块进行重新组合或再改造是很容易实行的,从而使得教学的安排更加灵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计思路:一是学校是课程的生产者,学生是课程的消费者。学校应树立为社会、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不断调整、创新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满意的课程内容。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更要通过课程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这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二是要牢固树立课程的中心地位。首先,课程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体现。课程建设是一所学校最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建设,学校只有始终围绕着学生需要的课程这个核心进行不断建设、高效管理,学校才能办好。其次,课程中心地位的确立是“从出口往回找”的具体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首要工作就是能提供满足学生消费需要的各类课程,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尤其是切实解决招生与就业“两张皮”的问题,其根本出路就在于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推进课程创新与建设,最终化解“计划入口”与“市场出口”之间的矛盾,也是“从就业出口往回找”的具体体现。最后,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两个“符合度”是课程地位确立的基本依据。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必须要扬弃传统的精英模式定位,转而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大军”作为自己的办学定位,突出“地方化”“应用性”“草根式”属性,为更多的“普通劳动者”“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骨干人才”提供职业范畴的高等教育服务。因此,要高度重视就业市场与所学专业的符合度如何、就业岗位与所学课程的符合度如何,这两个“符合度”应成为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原则,学生毕业了到哪里就业,就业岗位需要什么知识能力,学校就应该设什么专业,教什么课程,即课程地位的确立依据就是以人才培养目标及对学生就业的贡献率为依据的。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课程框架体系设计策略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应当结合相关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审慎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合理安排课程结构,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注重文化熏陶,从而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锻炼应用能力,培养实践技能。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主要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置来实现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设置实现了专业培养计划的现代化。[1]借鉴德国的模式,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际,把课程框架体系设计为三大模块:宏观模块、中观模块和微观模块,每个“微观模块”都对应不同“能力要素”,将这些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成“中观、宏观模块”,最后形成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方案。

1.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是专业模块的顶层设计,统领和指导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设计。宏观模块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定专业方向的教学重点,并围绕特定专业方向的要求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综合来看,可建立三大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个性拓展模块。基本素质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等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专业基础模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也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它是整个模块的主体和基石。个性拓展模块是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设计了若干个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选修模块,以拓展自身的特长。

2.中观模块

此模块是整个模块化体系的核心,它既是宏观模块构建的基础,又是对各微观模块的统领。中观模块构建的依据是能力分析。中观模块制订时首先要进行调研,研究专业对应的岗位群有哪些,然后对岗位群所要求的能力素质进行分析:某种能力需要具备哪些知识?需要强化哪些能力训练进行研究?然后按照适切的原则组建微观模块,若干个微观模块再构成一个中观模块。如工业设计的产品开发大致包含产品企划、产品工业设计、产品工程设计、产品营销推广等几个过程,相对应的岗位群大约有ID设计(概念创意设计)、CMF或CMG设计(产品色彩材质表面工艺设计)、UI设计(产品人机界面设计)、ID设计(外观造型设计)等七个岗位群。根据每个岗位群的特点,再分解出38个专业能力要素,根据这些专业能力要素再设计出38个微观模块,最后将这些微观模块按照系统性、关联性的要求,构建出8个中观模块(能力模块)。[2]

3.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整个模块的基础,它划分的依据是专业所对应的能力要素,即一个能力要素对应一个微观模块,将这些不同的“能力要素”封装,就成为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模块”。如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包含设计理念和思维、设计表现基础、形态设计基础能力、设计工程技术能力、产品工业设计能力、职业素质修养能力等6个基本能力。这6个基本能力可以分解出设计理念思维、设计理念思维、设计表现基础、设计表现基础等25个能力要素,这些能力要素分别对应设计概论、设计史论、工业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基础等25个微观模块。值得注意的是在构建微观模块时,要尽可能地考虑模块的大小。模块过小,则会使综合性、跨能力培养变得困难;模块过大,又会使原本通过模块化所带来的灵活性及个性化、多样化程度降低,导致教学组织上的困难,甚至使学生的学业时间加长。在德国,模块大小一般是2―4―6周学时或是3―6―12学分,且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模块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模块化课程是将传统的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转变为按专业能力体系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使教学更符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第一,为使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岗位有充分了解,为就业做好准备,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为目标,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与其定位相一致。首先,需要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如,在模块化课程体系里增设专业导论课程,每个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15~20学时的课程,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特点及所研究的领域有一个初步认识,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最后,在实践教学课程里增加认知实行学期,在第二学期暑期增加8~12周的认知实习,让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近的岗位上亲身经历所学专业在实际应用及具体要求,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更有目的地选择课程模块,合理规划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第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定位,开发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校本教材,鼓励教师从教学改革课题开发入手,编写模块课程讲义、校本教材,在使用中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学校通过科研立项、评审、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特别注重开发“四新”含量高、综合技能强、教学效果好的校本讲义、教材。

第三,合理制订模块化课程考核标准。每一个学习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并培养学生一定能力的实体,一个模块结束后,要及时检验学习效果。譬如,可以采取实行“N+2”的过程考试,变末端考试为过程监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其中,“N”是教学过程的考核次数(N≥3,可以是小测验,也可以是课程综述、小论文等,占总成绩的50%);“2”是期末考试和学习笔记,分别占总成绩的40%和10%,涉及实践目标的模块还可以采取实验考核的办法,考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3]

第四,模块化课程的实施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指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还要有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能力。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有效的措施建立一支优秀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一是鼓励教师在职进修,特别是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进修,向“双师型”“一体化”教师目标努力。二是聘请大企业中卓有成就的工程师、工艺师、技师来校担任客座教师,并特邀他们参与课题设计开发和教材的编写。三是精心选择本地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某些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使教学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也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另外,将现有教师队伍合理组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担任某一子模块或课题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法尔克・赫恩.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几个特点[A].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首届中德论坛文集[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02-307.

模块化设计论文第8篇

【关键词】新课标 中学物理教学 模块化 流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25-02

新的中学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物理学不仅含有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世界观。

新课标为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市级立项课题“中学物理教学的模块化及流程设计研究”以新课标为导向,立足实际教学需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以教与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吸收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改进教学模式及方法,提高中学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物理素养、探究能力和科学精神,使中学物理教学获得新的改进和提高。

一 中学物理教学模块化思想的引入

1.理论溯源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死记硬背,是被动复制式的学习。有意义学习理论也指出教学中的认识活动无论如何特殊,总是需要在学生头脑里进行建构和组织的,这一点教师是无法替代的,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本质体现,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建立在学生对学习自觉、主动、自我追求的基础上。

2.中学物理教学现状

第一,中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以“老师讲、学生记”为主,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则通过“题海战术”来实现。学生缺乏科学探究的实践活动,自主式、探究式的思维习惯没有养成,学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建立“题型库”上,解题过程成了“核对”题型,如果没有“检索”到类似题型,则会导致解题失败。这是典型的机械式、存储器式的学习,无法找到“智能型”、“探究式”的影子。

第二,应试教育与传统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参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要求较低,师生均不重视探索科学的方法、能力、兴趣与热情的培养。

第三,受权威和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缺乏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学生被动学习,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其人格塑造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受到影响。

3.模块化教学思想的引入

鉴于上述理论与实际的原因,笔者将模块化教学思想引到中学物理教学模式的改进中来,将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融入到新的教学模块中,目的是通过新的模块化设计达到以下效果:(1)通过有针对性的模块设计,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启迪价值观,焕发科学精神。(2)通过模块化教学设计促进新的教学模式、方式与手段的合理组合,使学生走出“死记硬背、被动复制式的学习”的怪圈,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充满活力和自我追求的基础上。

二 流程设计思想的引入

1.理论与现实

教学论指出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特别要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流行于我国中小学的教学流程通常是问题导入——引发思考——学生交流——教师评述、讲解和结论——练习巩固等。总体课堂教学板块可归纳为:导入部分——新课部分——课堂练习——小结——布置作业——课后反思等。这其中学生的自主思考、探究实践活动较少,缺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探究精神等环节的设计,难以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2.流程设计思想的引入

结合理论与现实,本流程设计定义为“穿行”于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的教学程序和活动安排,即各模块内部的学生组织、内容设置、活动项目及时间分配,各模块之间的教学行进次序等。此外,本流程设计还充分考虑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充分体现了探究式教学和素质教育的新理念。

本流程设计吸纳了传统中好的教学流程的片段,如导入式、渐进式、目标推进、及时巩固等,吸收了国外教学流程设计中学生自主的课堂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合乎教学规律的教学流程中获取知识,生成愉悦的情绪,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 中学物理教学模块化与流程设计的统一

笔者对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实施建议等进行了充分研习,将教育理论与教学现状充分结合,吸收了“整体感知、提出问题”;“问题引领、自主学习”;“汇报交流、抒发感悟”;“整体收获、归纳总结”;“达标检测、应用扩展”等模块化教学思想,重新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方法步骤、评价方式等,形成适应探究式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具体的教学方案,即“模块化及流程设计”的新方案。通过对新方案的实施形成新教学模式下的典型课例,与此同时还将对新的教学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并形成系统的素材库。

1.课题设计的目标

本课题将中学物理教学模式总分为几个关键环节及实施步骤,简称为“五模块一流程”,其中“五模块”指的是实验模块、素材展示模块、演说辩论模块、问题抢答模块、测评模块;“一流程”指的是这五个模块内部及模块之间逻辑的、循环的推进,其顺序为:实验模块素材展示模块演说辩论模块问题抢答模块测评模块。具体设计目标为:

第一,内涵丰富的模块构思。如实现文字、图表、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实现观察、提问、猜想、实验设计、探究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评估等操作形式的多样化,实现小论文、讨论、演讲、辩论、练习运用、检测与评价等多功能课堂活动类型的有机结合。

第二,规范灵活的流程设计。流程设计是“穿梭于”模块内部和模块之间的“线路”,如果把模块比作一个电路中的不同组件,如电源、开关、用电器等,那么本课题设计的流程就相当于我们设计的一个多用途电路中的电流路径,它可以完成多种情况下的教学任务,实现各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如应用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流程环节可应对各种物理教学内容及目标的要求。

2.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

课题设计的具体内容是根据课题设计的目标确定的,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模块设计。模块设计结合了新课标、教材内容、学生情况、相关教学资源和手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教学步骤在不同教学环节中科学合理的整合。

“实验模块”强调对探究实验项目的归类、计划,包括实验类型(如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声学、物质属性等)、实验时间安排、学习小组的建立与分配、实验主题、实验目标、器材准备、实验报告要求等的前期计划与安排,这便于早期做好如集中实验器材或场地安排等的准备工作。根据现实性与灵活性原理,有些探究实验并不一定受实验室场地和时间的限制,如参观、户外测量等。

“素材展示模块”包括音频、视频、文字、图表、图片等的收集、归类和整合,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教师则负责现场解释和答疑等。目的是尽可能向学生充分展示物理现象、物理学史、物理学家的故事、渗透于周围环境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物理知识的应用以及新科技成果等信息,从而全方位向学生展示各种物理探究的方法、思维方式、理论成果、实际应用,也为学生获得高尚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大量的“滋补”。物理学史或物理学家的故事为培养学生相信真理、追求真理、不唯权威的科学精神提供了珍贵的借鉴。

“演说辩论模块”要求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或充分接触素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各小组内部经过讨论、交流,并推选小组代表进行演说,阐述本组对实验探究的项目、素材展示的内容给出系统观点或完整结论;再通过各学习小组之间辩论与启发,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各种物理现象的内在规律和物质结构等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物理探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思考与总结。同时通过此模块的运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辩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是“主持人”,学生是“嘉宾”,是舞台上的主角。

“问题抢答模块”的设计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包括练习、复习内容等)。教师通过多媒体形式提供各种物理问题,由学生代表各自的小组抢答,学生答题情况计入小组总分。这将进一步促进学生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的提升,激发学生积极加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同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使学生体会到集体荣誉感以及由于自身对物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而带来的成功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

“测评模块”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应用能力的全面检测,即测评与教师讲解的过程。这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和遗漏,起到纠错或加深印象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

第二,流程设计。(1)模块内部(之间)的逻辑推进。流程设计包括模块内部的教学程序或安排包含在各模块内部去实施,实施模块内部的内容安排、时间节点、方法运用、逻辑推进等操作事项,还包括模块之间的衔接,即不同模块如何有逻辑地依次推进,如小组合作、分组实验、演讲讨论、问题抢答、逻辑辩论等教学步骤如何在一维时间坐标上进行分布。(2)目标推进原则。模块推进以“目标明确”和“目标实现”为原则。单个模块要有具体可行的目标,以目标实现作为模块间推进的动力。

四 结束语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设计和实施新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进,更是对新课标、新理念、新技术的吸纳和整合,是一项全新的教学改革行为。从设计思想的酝酿到设计方案的提出,再到设计方案的实施、反馈、修改和完善,其可行性和效果必将经历一次次的实践检验。笔者相信,只要在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必将对中学物理教学的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笔者将以此为荣。

参考文献

模块化设计论文第9篇

关键词:模块化 财务管理 创新

一、引言

财务管理是通过价值形态对组织的资金运动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综合性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利益相关者不断增加,导致企业的财务工作更加复杂多变。中小型企业因为财务关系较为简单,财务计划、财务分析、财务控制、财务监督等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而大型集团企业也由于受国家宏观政策影响较大等原因,其财务管理模式、制度等与企业的发展实际不太适应,致使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此外,财务伦理、跨文化管理和关系资本等因素对企业营运的影响也在增加,以往单纯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我国企业经营的现状。因此,本文认为,引入模块化概念,对财务流程进行颠覆和重组非常必要。模块作为一个半自律的子系统,通过与其他系统松散耦合,完成整个价值系统的整合与创新,使产品价值链实现价值增值,同时改变“微笑曲线”的弯曲度,重新构建价值链上的价值分布。模块化可以通过每个独立设计并且能够发挥整体作用的更小的系统来构筑复杂的产品或业务的过程。因此,本文基于组织模块化设计的原理,对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进行创新,构建模块化财务管理的理论框架,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文献综述

模块的概念最初来源于计算机,20世纪90年代模块化的理论逐渐被应用在了非物理产品领域,如金融服务业、计算机软件业等。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被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2003)拓展为半自律性的子系统,即可以独立于整个系统而存在,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关联,从而保证系统整体的运行。同时,各个子系统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模块化设计,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者是过程。Baldwin和Clark(1997)在《哈佛商业评论》中联名发表《模块化经营的时代》一文,认为不同的联系紧密度是进行模块等级划分的原始标准:“在模块单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模块外部,其结构要素则只是通过界定好的界面与外部单元进行连接且联系相对较弱。”现阶段被普遍认可的模块分类主要分为标准模块和功能模块。标准模块用于大规模的流程化生产,功能模块则侧重于满足不同需求的定制。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在这两种模块的基础上还存在一种结构模块,用以决定系统的设计规则,并且以功能模块的载体而存在,不具备使用功能。

我国学者对模块化的研究也颇有深度。童时中(2000)从组合化概念出发,率先提出广义模块化与狭义模块化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模块化概念定义问题。郝斌、任浩(2007)绘制由结构构建、制度设计和价值创新构成的组织模块化设计价值创新原理图,从系统角度对组织模块化设计原理的SSV范式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价值创新是模块化组织特有的结构和制度安排整合系统效应的结果。雷如桥、陈继祥(2004)从我国情况出发提出了三种类型模块化的组织方式,并在此基础上从信息处理机制、模块协调成本以及模块整合效率的角度比较三种组织模式的效率。此外,在应用层面,陈清华、李向民(2008)基于模块化的视角对具有人力资本密集特征的创意型企业的价值评估提出了独特的建议。纪雪洪、陈荣秋(2004)研究模块化组织模式对计算机行业的影响,认为计算机行业的供应链模式是建立在模块化基础上的供应链整合。魏江、赵江琦(2009)将模块化组织理论应用到金融服务行业中,提出并验证组合式、总线式和共享式三种基于模块化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金融服务创新模式。可见,模块化理论对于提高组织或产业链效率,提高创新速度有着很大的贡献。现代财务管理工作已经逐渐摆脱以往单一的工作模式,对企业营运、内部控制等多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相关的研究尚显不足。

三、基于模块化的财务管理创新模型

(一)模块化设计前提条件

克里斯腾森、雷纳(2004)提出组织模块化设计有三个必备的前提条件:

1.明确性。管理者需要知道哪些东西是应该明确的,有哪些属性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讲,企业财务管理不同工作与其目标是清晰明确的,见图1。因此,企业管理者可以很容易的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模块化的子系统的分组。

2.可证实性。管理者必须能对属性进行衡量,以证实他们得到的是必要的。成本控制、财务分析和资金管理可以通过会计部门所统计的财务数据对企业的营运情况、内部控制情况进行测算,而筹资可以通过利率及国债利息等外部信息并运用一定的方法来进行计算其是否有利于企业营运。

3.可预测性。子系统之间不允许有任何无法预测的相互依赖关系,管理者需要了解子系统如何与系统的其他部分一起运行,才能在使用时收到预期的效果。各子系统之间工作分工明确,成本控制为财务分析提供基础,财务分析又为资金管理和筹资提供了支持,资金管理和筹资又为成本控制提供了动力的来源。因此,把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看作一个产品系统,将其与模块化组织模式对应起来,从而解决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创新停滞不前的问题。

(二)财务管理模块化设计

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类比有型产品系统的模块化,将模块化视角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分为基础模块、结构模块和功能模块。基础模块指的是支撑财务管理工作整体的平台,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技术支撑,也是财务管理工作正常运行的保证,比如ERP、网上银行等;结构模块是决定子系统设计规则的服务框架,按照一定规则把基础模块和功能模块结合在一起,它决定了基础模块和功能模块的组合类型及方式;功能模块是模块化组织输出的结果,要基于基础和结构模块才能发挥特定的效用,比如说成本控制必须通过一定的程序,按照特定的结构模块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首先,与传统模块化理论相比,企业财务管理组织模块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财务管理工作实务中,企业大多数使用一些较为成熟的会计软件,如用友和金蝶等;一些较有实力的企业会定制特殊的会计软件,但这些企业往往比较特殊,购买定制会计软件的费用非常高,不具有普遍性。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不管是会计软件还是其他用来支撑财务管理工作的技术,都难以主动创新,所以对其基础模块的创新比较困难。其次,财务管理部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它对企业提供的服务是一定的,即成本控制、财务分析、资金管理及筹资,这些是相对成熟的。对财务管理应用的拓展需要理论和实务结合共同发展,从理论成熟到应用于实务中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对其功能模块也很难进行有效的创新。因此,对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来说,可以进行创新的模块是结构模块。结构模块是整体的服务框架,在基础模块和功能模块不进行变动的情况下,创造出一个新的结构,对基础模块和功能模块进行组合。在这种创新模式下,可以消除由于工作目标混乱和重复作业而造成的内部消耗过大,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

四、基于模块化的财务管理案例研究

结构模块的革新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为了验证模块化后财务管理工作效率是否能够得到提高,且在保证本文研究具有普适性的前提下,本文选择了一个集生产、投资、贸易等多元化经营的综合性企业――W集团。在集团角度下,将与生产有关的部门或子公司归结为生产模块,将与贸易、销售有关的部门或者子公司归结为销售模块,如果有必要也可以将两个模块归并为业务模块。这样就拓展了其应用的层面,而不仅仅是限定在那些规模较大的企业。

近年来,由于W集团实行多元化经营战略,并在其供应链中兼并了相关企业数家,降低了生产和销售成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其财务中心行使整个集团财务管理的职权,即进行资金管理和融资业务的考察与核定,对各个模块的财务活动进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考核各个模块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财务指标的优劣特别是利润指标的完成情况。但由于其跳跃式的发展,财务管理工作上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1)财务信息难以及时共享和反馈,“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整体发展;(2)由于其跨地域、跨行业的经营方式,使其财务资源流速和流向难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从而影响了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等。

因此,为解决财务资源流向及流速的问题,我们首先引入总账户,将集团所有的资金集中到总账户当中,再按照其职能需要分别设立内部资金账户、生产专用账户、日常资金账户、销售专用账户等管理财务资源,这些二级账户都与总账户实时联动。具体模块化构造如图2、图3。

由图3可以看到,财务部门通过对总账户及各级账户资金流量及流速进行监控,并通过成本控制及财务分析等功能对集团生产模块和销售模块进行信息反馈,同时将结果实时传递给管理层,以便其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同时,管理层可以通过及时的信息反馈来进行必要的投资、融资活动,从而反过来又对生产模块和销售模块进行拓展和影响。在对W集团财务管理工作模块化后,从信息处理机制角度来看,集团从过去的由下至上的单向流动演变为自下而上为主、自上而下为辅的双向交流方式,从而解决“信息孤岛”问题。此外,现金流是企业运营的命脉,通过加强对资金流向及流速的监控,集团在营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更容易被发现并及时的做出反馈,在提高财务信息流动性的同时也提高了集团财务工作的效率。此外,模块化后一些重复性的工作,例如生产模块成本重复计算问题可以得到有效的避免,从而节省了人力成本。

五、结论与建议

模块化组织理论为产业链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整合思维,同时也为企业内部构架的创新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模块化财务管理可以有效控制企业资金的流向及流速,并提高财务信息传递能力,有效降低财务成本。当然,本文所提出的模块化建议也只是定性的一种方法,如何通过具体数据进行测算模块化财务管理效率的大小,应该怎样选取适合的指标,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郝斌,任浩,Anne Marie GUERIN.组织模块化设计:基本原理与理论架构[J].中国工业经济,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