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47: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解剖论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本教材以运动系统为主要内容,着重讲述骨骼、关节、肌肉三大器官,包括骨的结构、成分、性能及其生长;关节结构、功能及影响因素;舞蹈主要运用关节及在训练中如何保护;下肢肌肉、躯干肌肉的位置、功能及如何训练等等。本教材对肌肉工作原理、工作方法进行分析,并有舞蹈动作分析举例;探讨舞蹈演员的体能训练,包括影响运动素质的因素及发展素质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儿童少年与女子舞蹈训练特点等均作了阐述。作为教材,同时兼顾人体解剖学的基础内容,简述人体九大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与舞蹈的关系。
序言
第一章 人体结构概述
第一节 人体组成概述
一、元素
二、化合物
第二节 细胞与细胞间质
一、细胞
二、细胞间质
第三节 组织
一、上皮组织
二、结缔组织
三、肌组织
四、神经组织
第四节 器官与系统
一、器官
二、系统
第二章 运动系统——骨与骨连结
第一节 骨骼概述
一、全身骨分布
二、骨的形态
三、骨的构造及功能、
四、骨的化学成分及物理性质
五、骨的发生与生长
六、影响骨生长的因素
七、骨龄
第二节 骨连结
一、骨连结分类
二、关节 的结构
三、关节 的运动
四、影响关节 活动幅度与稳固性的因素
第三节 下肢
一、下肢骨
二、下肢骨连结
第四节 躯干骨与躯干骨连结
一、躯干骨
二、躯干骨连结
第五节 上肢骨与上肢骨连结
一、上肢骨
二、上肢骨连结
第三章 运动系统——骨骼肌
第一节 骨骼肌概述
一、肌肉的大体结构
二、肌肉的辅助结构
三、肌肉工作的术语
四、肌肉的物理特性
第二节 下肢肌
一、髋关节 运动肌群
二、膝关节 运动肌群
三、踝关节 运动肌群
第三节 躯干肌
一、脊柱运动肌群
二、胸廓运动肌群
……
第四章 肌肉工作和舞蹈动作分析举例
第五章 舞蹈演员体能训练
第六章 其他系统简介
第七章 儿童少年与女子舞蹈训练
参考书目
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体数字化研究的开拓和发展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人体结构信息的数字化是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是一项巨大的科学研究工程。可视人体计划(VHP)源于美国生物医学图像库建立的需求[1],在医学领域数字化虚拟人体不仅用于生物和人体形态学研究和教学,也开始有效地应用于矫形和整形外科在手术前后的可视化模型,外科手术模型的建立及模拟手术等。同时,数字化虚拟人体还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学、生物力学、机器人学和体育训练等学科[2]。本课题组立足于国内现有的技术水平,完成了人体最为复杂的部位—颅脑的数字化研究工作。
1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选择一经CT、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无头部外伤及手术史,发育良好,身材、头围等参数符合中国人体特征的中年男子新鲜尸体一具,要求头部无扭曲及挤压变形。
1.2方法①用红色乳胶行股动脉灌注,待乳胶完全凝固后,平甲状软骨上缘在保持头部自然的情况下呈水平位离断颅脑,获得完整的颅脑。②将头颅置于特制的大小适中的立方体小盒内,其内径为25cm×25cm×25cm,盒的外侧有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标准的坐标系统。将颅脑放入盒中央,使颅脑下断面与盒底面紧贴,向盒内注入少许清水,排空断面与盒底间气泡后,置于户外(气温低于-20℃)冷冻。待完全冻透后(冷冻1周)观察可见冰层透明、无气泡,头部无位置变化及变形,断面与盒底紧贴,冰块与小盒冻成一体。然后注入清水,放置对位标志,加防尘盖,排空气泡,于户外安全处冷冻。③于冬季室外(气温-20℃以下)用自制刨削机按预先设置的切割线自下而上切制,获得连续断层标本切片图像240张(层厚1mm,用1~240分别编号)。为了防止因摩擦生热而带来的负面影响,采用喷纯酒精的方法进行物理降温,既防止了融化又有效去除了冰晶,提高了图像的清晰度。
1.3实验计算机三维重建系统配置硬件:CPUPentuimⅡ350,内存128M,硬盘30GB,显示器Philips107G,IntelliTouch表面声波触摸屏,扫描仪MicroTekSlimScanC6最大光学分辨率600×1200DPI(dotperinch),数码相机DC-260最高分辨率1536×1024。软件:图片对位软件,边界处理软件,三维重建软件。
2结果
2.1图像输入通过DC—260型数码相机、理光5型光学相机于断端实时拍摄,通过MicrotekSlimscanC6扫描仪按600dpi光学分辨率扫描标本实物,然后统一输入计算机。
2.2图像矫正对个别图片的明暗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等人为造成的差异进行统一处理和修补。矫正后的图片各种组织结构分界清晰,色彩真实,较大血管、晶状体、视交叉、基底核、脑干一些灰质团块及脑室系统各个部分清晰可见,见图1(封2左上)。
2.3对位运用自行研制的图形对位软件在计算机上首先确定4个基准点,4个点排布于正方形的4个顶点,相邻两顶点间距为1000个像素。将输入图像四周的4个标志点分别与4个基准点对齐,由于在实际标本上相邻两点的距离为25cm,这样每4个像素的宽度就相当于1mm,为后来的测量提供了便利,同时解决了图像的平移和旋转问题,使240张图片在大小、位置上相一致,为提取边界并重建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2.4建立数据库把颅脑所有组织结构按一定的顺序建立数据库,数据库的名称以相应的组织结构名称命名。
2.5边界提取本文作者采取表面重建法和体素重建法,在重建前将拟重建的器官的边界信息提取并储存在相应的数据库内。由于不同器官或组织之间(特别是颅内组织器官)边界轮廓不是规则的几何图形,很难用1个单一的数学公式进行表达;而且各器官或组织之间的色彩互相含盖,通过色彩和灰度也很难将不同组织器官加以区分,所以通过人工辨认和部分自动标识的方法来识别和提取边界。在边界提取过程中,运用自行设计的边界处理软件,完成了对头部表皮、颅骨、大脑皮质、髓质、脑室、基底核、脑干、小脑等主要结构边界的提取并将信息存入数据库。
2.6三维重建的计算将相邻断面结构边缘轮廓线采用“盖瓦片”方法连接,即用三角面片连接起来构成物体表面,两个层面间距离为1mm,然后经RGB彩色赋值、光照计算、消隐计算,即可进行重建结构的显示。采用体素重建法是把带有一定厚度的断面图像变为无数个小矩形,每个小矩形保留原始图像的所有信息,然后堆积重建颅脑各结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2.7重建图像经过矫正对位、描边处理、三维重建3个步骤后,在微机显示器上成功地在二维屏幕上显示出颅脑各结构的三维立体形态,结构真实,立体感强,包括虚拟色彩的表面轮廓重建和真实色彩的体素重建,见图2和3(封2中上、右上)。
3讨论
三维重建的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基于轮廓的表面重建法和基于体素的重建法[3]。两种方法相辅相承,各具优缺点,各有其相关的应用领域。重建软件的性能直接影响三维重建的质量和速度。表面显示算法是应用图像分割技术,将原始图像分割成代表不同组织和器官的若干区域,然后构造这些区域边界的表面,从而完成表面重建,可见表面显示算法的前提就是边界的提取。目前图像分割及提取边界的方法主要包括:①人工识别,在断面图片上,各种器官组织分界不明显(如大脑基底核),只能靠人工界定。②计算机灰度识别,即基于CT或MRI扫描图像的三维重建,此种识别方式目前应用较多,其优点是无需人工切片,对位及提取边界都由计算机完成,消除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了重建的精确度。但对于复杂的结构来说,目前的CT、MRI还不能仅仅依靠灰度值的不同进行区分。此外,目前CT、MRI扫描层厚最薄只能达到1mm左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在未来三维重建中的应用。本文作者认为灰度识别对于某些组织(如骨组织等)边界的识别效果明显,而对于整体重建效果不明显。③计算机RGB识别,即依靠断层标中不同组织之间RGB值的差异将各结构加以区分。但由于人体结构(特别是颅脑内的结构)极其复杂,如骨松质、肌纤维、大脑皮质、神经核等结构,在图片显示上都为红棕色,以目前的技术尚无法通过计算机进行区分。而对经过特殊处理(如血管灌注带色乳胶等)的组织,识别效果明显,改善了工作中的劳动强度和精度,但对细小血管仍无法达到满意的识别效果。所以,对于大部分组织来说,人工识别提取边界依然是一种重要手段,目前计算机尚无法取代人工识别组织边界。本实验采用的是在人工识别提取边界基础上的表面重建和体素重建。为了提高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边界的平滑度,采用先确定关键点,然后在关键点间用平滑曲线相连的方法。体素重建法是以二维切片图像数据及切片厚度组成三维矩形多面体,利用数据体内的密度变化进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行物质分离,使密度变化的梯度作为曲面法向,来计算画面的颜色与明暗,用光线投射法直接显示数据场。此显示法的特点是能显示实体的内部结构。在此基础上,可以沿任意角度进行切割,这对于解剖学教学、科研及临床上模拟手术入路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此种显示法的缺陷在于其无法完成整体内部各种器官、组织的拆分显示,要完成此功能必须与表面重建方法相结合。而且数据运算量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要求很高,很难做到实时显示,所以目前难以普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此种显示法在计算机三维重建中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AckermanMJ.TheVisibleHumanProject[J].JBiocommun,1991,18(2):14.
1.1ZJ区域静脉分布椎外后静脉丛位于椎管外后方,主要收集脊柱后方竖脊肌、多裂肌及筋膜软组织等静脉血。该静脉丛在肌肉内分可为内、外丛,由后向前方走行,接近ZJ及椎板时伴腰动脉的分支走行,于腰椎峡部中份表面汇合,向前继续走行至横突根部同横突前静脉汇合并注入LV或ALV。椎外后静脉丛围绕ZJ外上部和内下部,呈类环形包绕ZJ周围,在上下节段之间、经椎板间隙在椎管内外之间均存在大量静脉吻合,形成网状分布。腰椎侧前方腰大肌等血液经椎旁静脉丛回流,由外向内走行并汇合至横突浅静脉,同横突前动脉伴行,至横突下缘根部偏腹侧汇入LV或ALV。椎管内前、后静脉丛之间相互吻合,其中部分静脉行至椎间孔下缘时汇合形成椎间静脉,跨越椎弓根上表面出椎管,至横突根部汇入LV或ALV。LV之间在椎体侧方、横突根部腹侧表面形成连续升支,称为ALV。LV伴行于同名动脉上方,左侧LV穿过交感干和腹主动脉背侧后汇入下腔静脉,右侧LV穿过交感干背侧后汇入下腔静脉(见图1)。
1.2ZJ区域静脉出现率及外径本组中76.25%(122/160)标本的椎外后静脉丛汇合至腰椎峡部中份表面,随后同横突前静脉汇合并注入LV。LV并非绝对成对出现,常出现单侧LV缺如,总出现率为69.38%(111/160)。LV缺如同ALV的存在没有必然关系。ALV并非绝对连续,有15%(3/20)的病例出现单侧单节段ALV缺失。经统计学处理,左右两侧数据行t检验,均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节段椎外后静脉丛有部分血管汇合至腰椎峡部中份表面,其平均外径对比:L1(0.930.13)㎜<L2(1.01±0.21)㎜<L3(1.20±0.12)㎜<L4(1.24±0.16)㎜;横突前静脉汇入LV前平均外径对比:L1(1.06±0.24)㎜<L2(1.11±0.32)㎜<L3(1.17±0.24)㎜<L4(1.20±0.15)㎜。椎间静脉汇入LV前平均外径对比L1(0.88±0.16)㎜<L2(0.90±0.10)㎜<L3(0.94±0.30)㎜<L4(0.95±0.31)㎜(详见表1、2)。
1.3ZJ区域静脉分布特点ZJ区域静脉分布复杂,根据收集静脉血回流部位可分为椎外后静脉丛区、椎间静脉区、横突前静脉区。椎外后静脉丛在后方肌肉软组织中可分为内、外丛,分别收集腰内、外侧肌肉的静脉血。,内丛由后向前,分布于第Ⅳ象限内上位ZJ内侧面,于上位的ZJ背侧内下缘3-5点钟范围内向下外走行汇合并跨过腰椎峡部中份表面;外丛由后向前,分布至下位ZJ外上缘第Ⅱ象限内,于ZJ腹外侧面8-10点钟范围内向上内走行汇合至椎间孔区。内、外丛多数静脉走行至椎间孔区,注入LV或ALV。椎间静脉区,椎间静脉区包括经椎间孔下缘穿出椎管的椎间静脉以及经椎板间隙和椎外后静脉丛之间形成的细小吻合支,可回收部分椎管内静脉血走行并注入LV。横突前静脉区,椎旁静脉收集脊柱两侧肌肉内的静脉血,由外侧向内走行,汇合至横突下缘偏腹侧形成横突前静脉。继续行走并在横突根部注入LV或ALV。
2讨论
腰椎ZJ周围静脉之间存在大量吻合支,形成静脉网。其分布仍有一定规律,在具体部分走行密集,汇合并形成粗大静脉,伴动脉走行。静脉壁薄,在局部解剖中显露困难,手术中重视程度不足,目前研究重视通过造影行椎管内静脉丛解剖学研究[4]。ZJ区域静脉的临床应用研究有助于为手术中止血、减少术后并发症提供依据。
2.1LV的出现率及临床意义既往研究认为LV多成对出现,为4对[5],VinayJ[6]的解剖发现LV和ALV存在于全部标本中,与我们结果存在差异。本组标本常出现单侧LV缺如,总出现率为69.38%(111/160)。LV缺如时椎外后静脉丛回收的静脉血可注入ALV,回流至相邻节段的LV。LV互联吻合的特点提供了强大的代偿能力,结扎单阶段LV或ALV并不影响静脉回流,此外由于交联丰富,也存在静脉损伤后出血量大,术后易渗血形成深部血肿的特点。
2.2ZJ区域静脉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观测发现:①ZJ区域静脉同动脉分布存在相互伴行的规律,粗大动脉多有相应静脉伴行。②ZJ区域静脉由椎外后静脉丛的内、外丛呈类环形毗邻包绕,内侧的内丛走行汇合至下位椎间孔区,外侧的外丛走行汇合至上位椎间孔区。③接近ZJ背侧顶端,静脉纤细,越接近ZJ腹侧,静脉逐渐粗大,椎外后静脉丛走行汇合至椎间孔区时外径可达1.24±0.16mm。临床工作中发现,ZJ周围区域存在数个常见出血点。①电刀紧贴ZJ背侧骨面显露时,因血管较细,电凝止血确切。②ZJ腹侧血管粗大,内下缘和外上缘为动静脉走行区域,常见出血,同动脉损伤后的出血情况不同,静脉损伤后的渗血在术中表现并不明显,止血时易遗漏,存在形成深部血肿的可能。
2.2.1椎外后静脉丛的分布特点及临床意义内丛静脉走行经ZJ内下缘3-5点钟范围内,至峡部中份表面时伴行于腰动脉(LA)背侧支发出的升肌支。显露腰椎峡部,可预先电凝峡部外侧,推拨内侧软组织并显露峡部。在其外侧电凝不应过深,可能伤及神经根及其他重要组织。外丛静脉走行至ZJ腹外侧面8-10点钟范围内时伴行LA背侧支分出的降肌支。显露ZJ腹、外侧时,在该范围内应贴ZJ上、外侧缘缓慢电凝,可减少出血。椎管内静脉同椎外后静脉丛在椎板间存在大量细小吻合,显露椎板间时可在浅部贴椎板缘行点状止血,效果确切。切忌深部操作,避免进入椎管后因传导损伤脊髓。
与内外侧横型径路密切相关的血管是膝上、下内侧动脉,膝上、下外侧动脉和胫前返动脉。膝上、下内侧动脉及膝上、下外侧动脉分支在关节囊及滑膜组织内发出半月板周围血管丛,在横型径路上、下方环形排列,发出放射支朝向关节中心,供应半月板周缘部。解剖参数详见表2。
2讨论
2.1内侧横型径路解剖描述膝屈曲90°~100°使关节间隙增大,自髌骨内侧缘向下确定髌韧带内侧缘,自股骨内上髁前缘向下确定胫侧副韧带前缘,触及股骨内侧髁,在其下方凹陷处靠近股骨髁侧自髌韧带内侧缘向内侧至胫侧副韧带前缘间切开皮肤长约4.5cm,在浅筋膜内距髌韧带内侧缘38cm处寻找隐神经髌下支,在此处隐神经髌下支呈宽扁形,宽约1.2mm,厚0.5mm,自后内向前下斜跨内侧横型切口,是横型径路中最易损伤的结构,确认后稍向上、下分离,并向内侧推移注意保护之。离断髌周血管网,切开深筋膜、关节囊,此时注意膝屈曲90°~100°时胫侧副韧带松弛活动度最大,可向后内侧推移之,以扩大切口至55mm,避免向内侧切开过多误伤之,在切口内侧端切开关节囊时,注意关节囊纤维层、胫侧副韧带深层与内侧半月板相连,此处是半月板红区,注意不要分离之,以保证半月板血供。
2.2外侧横型径路解剖描述膝屈曲90°~100°自髌骨外侧缘向下确定髌韧带外侧缘,以股骨外上髁与腓骨头确定腓侧副韧带,触及股骨外侧髁,在其下方凹陷处靠近股骨髁侧自髌韧带外侧缘向外侧至腓侧副韧带前缘间切开皮肤长约4.5cm,离断髌周血管网,切开深筋膜、关节囊,注意膝屈曲时腓侧副韧带松弛活动度大,可向后外侧推移以扩大切口至55mm,避免向外侧切开过多误伤。膝屈曲时股骨外侧髁向后移动幅度较大,是股骨内侧髁运动距离的两倍;屈曲并外旋时易触及腓侧副韧带,但外侧半月板不能触及。
2.3内、外侧横型径路相关血管与内、外侧横型径路密切相关的血管是膝上、下内侧动脉,膝上、下外侧动脉和胫前返动脉。膝上内侧动脉起自腘动脉,位于半膜肌和半腱肌下方,腓肠肌内侧头近端和大收肌肌腱的深部,分出一支到达股内侧肌并与膝降动脉、膝下内侧动脉吻合,一支在股骨上分出并与膝上外侧动脉吻合。膝下内侧动脉位于腓肠肌内侧头深部,沿腘肌近端边缘下行,经胫骨内侧髁下方,在内侧副韧带深面向前内上行,经内侧副韧带前缘到达膝。膝上外侧动脉在股二头肌腱深面经过,分成浅深两支,浅支供血给股外侧肌与膝下外侧动脉吻合,深支与膝上内侧动脉吻合,形成前弓横过股骨。膝下外侧动脉从胫骨上端外侧向前内,在腓肠肌外侧头、腓侧副韧带和股二头肌腱深面绕腓骨头到膝前部,与膝下内侧动脉吻合。胫前返动脉起自胫前动脉,在胫骨前肌内上升至膝前方并入髌周动脉网。膝上、下内侧动脉及膝上、下外侧动脉穿深筋膜处距膝关节线9~12mm,在横型径路上、下方环形排列,发出放射支朝向关节中心,供应半月板周缘部。
1.1教学时间较短教学视频是微课的核心内容,由于人体解剖学的知识较为松散,所以微课的时长一般为3~5分钟左右可以讲完某个知识点,如(翼点),微课的制作最长不宜超过8分钟,经研究调查表明超过8分钟,学生因长时间观看解剖视频而产生枯燥感,渐渐觉得没意思,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1.2教学内容较少微课主要是为了精讲书中的某个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等,采用多种教学工具如PPT、挂图、塑化模型、实体模型等使知识点呈现在微课里,使学生更加精简、更加直观的了解每一器官或结构的位置、形态、毗邻等。
1.3微课制作较为方便选取书本中较为难懂的知识点进行脚本编写,录制方法可采用手机加白纸的方法、家用DV、或专业摄像机等,待视频部分制作完成后,通过会声会影等视频制作软件进行剪辑与制作。
1.4自主学习方便成品的微课视频及相关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左右,视频格式须是支持(MP4、AVI、MPG、FIV、3GP等),可方便地将其保存到终端设备媒介(如笔记本电脑、手机、PAD、MID等)上进行自主学习。
2微课在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
通过观看首届全国微课大赛的相关微课并结合自己制作微课,现就微课在人体解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来谈谈自己看法。(1)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应当围绕教学中的某一章节的重点、难点来制作,相对容易的知识点可不做微课,浪费精力。(2)针对需要制作的知识点,应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脚本,包括讲解顺序、标本模型的选择、适合的图片等,以及对制作软件的熟练运用等。(3)要有充分、丰富的微课素材包括视频、音频、图片、教具等。素材的应用如能运用视频、三维图形处理、会声会影软件等,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制作、剪辑与合成,这样做可以使你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应用起来更加顺利。(4)微课应用主要用于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重点内容应制作人体结构静态和动态图像的展示,借以帮助人体形态学课堂教学。
在心血管系统知识点讲授中,老师在传统的以组成、结构、比邻、功能为主线的基础上要运用关键路径法的思想来进行课程设计。首先让学生明确心血管系统在人体的关键作用,心脏如同“发动机”,血管如同“运输管道”。紧接着围绕“运输管道”应用关键路径法让学生理解大循环和小循环的概念,并对此管道通路上的关键点展开讲述。比如“大循环管道”与“小循环管道”共同经过的器官“心脏”,就心脏的左右心室流入、流出道也同样展开关键路径的讲授。接下来再运用关键路径法将动脉和静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己来绘制身体肺循环和体循环的两套“管道网络”。最后同样采用关键路径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
2设计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CPM自主学习
知识点讲授结束后,为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灵活加以运用,我们采用PBL教学模式,围绕心血管系统的解剖知识要点精选学生容易切入、知识涵盖丰富的问题,每8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小组讨论,并在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总结回答,其他学生踊跃补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
①紧扣本章节重点内容设计病例。某患者腿部外伤感染,需口服抗生素,请问药物如何到达患处发挥疗效?引导学生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中运用关键路径法(CPM)抓住问题的重点,梳理要点,融会贯通。从药物如何进入循环系统(消化道毛细血管)、药物如何到达心脏(静脉回流)、静脉血如何换成动脉血(小循环管道)、药物如何到达患处(大循环管道)这几个环节引导学生用关键路径法轻松作答,增加了解剖知识与临床知识之间的联系。
②针对本章节难点内容设计问题。血液是单向流动还是双向流动?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路径法从本章节重点心脏的结构切入,深入理解三尖瓣、二尖瓣的结构特点和功能,以及其他三种瓣膜主动脉瓣、肺动脉瓣、静脉瓣的结构和作用。
③结合之前所学章节设计知识点交叉贯通式问题。食物消化吸收后营养怎样达到全身?呼入的氧气如何到达全身,二氧化碳又是如何被呼出?尿液从哪里来?性激素和生殖细胞的运输途径相同吗?引导学生抓住要点,前后照应地进行知识的融合和串联。
④以科技发展和临床应用的最新成果为背景设计扩展开放式问题。如何安放左冠状动脉血管内支架?人工心脏瓣膜需要面对哪些挑战?人工血管用于冠脉搭桥的展望?引导学员查阅课外书籍和相关网站进行回答,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大家积极思考、带着问题和疑惑进行第二课堂相关研究学习。
3教学评价方式及效果
该章节教学结束后,采取标本考试、客观题测试、问题回答三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上届学生本章节的考核成绩进行比较。并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如下:
①是否掌握了重点和难点;
②是否逐渐建立了融会贯通的知识体系;
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提高;
④是否提高了学习解剖的积极性;
⑤是否体会到学习解剖对临床学习的重要意义;
⑥是否培养起科研的初步兴趣。采用CPM结合PBL教学模式实施教学的学生在标本考试中平均成绩较上一届学生提高3分(满分20分);客观题测试成绩较上一届学生提高了6分(满分100分);问题回答中较上一届学生提高了11分(满分100分)。满意度调查中六项问题均回答“是”的学生达到95%。学生还反馈在获取更多知识量、抓住关键点、启发思维、多学科交叉、培养逻辑思维和总结表达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和进步,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培养了活学活用的能力。
4讨论
1.1标本来源:30例均来自宁夏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为成年尸体标本,其中男13具,女17具;年龄25~60岁,平均(42±14.7)岁。
1.2跟骨标本的测量:30具60侧跟骨骨骼标本,采用精度为0.02mm的国产游标卡尺进行线性测量,采用普通量角器进行角度测量,精度为1°
1.3载距突周围解剖结构观察:分别观察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结构,测量载距突的长、宽、高,上翻角和前倾角,比较男女之间载距突的骨性测量值。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载距突骨性测量结果:跟骨内侧中1/3有一扁平突起,为载距突,其骨皮质厚而坚硬。向内上方形成载距突的上翻角,其上面构成跟骨的中关节面。载距突呈平行四边形,长边与跟骨的长轴形成一定的前倾角、上翻角,测量结果。
2.2解剖学结构:跟骨形态呈不规则长方体,上面有3个关节面,以其后关节面为界可分为3部分,后关节面以前是前部,以后为后部,前窄后宽。跟骨中部内侧有载距突(解剖学教材对载距突的描述为,跟骨关节面有内侧一骨性凸起,其构成踝管的上界,对于大小,角度无过多的描述),载距突下可见明显的拇长屈肌腱沟,沟周围较为平坦,有利于血管、肌腱通行。本次解剖标本的观察中,跟骨载距突下方通过有拇长屈肌腱,趾长屈肌腱,胫骨后肌,胫神经和胫后血管。而在内踝后方踝管起始处,血管神经束位于趾长屈肌腱的后方,拇长屈肌腱的前方,斜向前下走形。在内踝尖与跟骨结节顶点的连线中上1/3的交界处,血管神经束浅出,与拇长屈肌腱交叉,行于长屈肌腱内侧并与之伴行,这一点与解剖学教材所描述的整齐排列并不相符。从标本解剖的观察来看,载距突下方的结构中,胫神经和胫后动脉,最靠近载距突的下缘,这也是通过跟骨外侧壁打入螺钉时最容易损伤的结构。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跟骨骨折术后的病人都会出现足底麻木的症状。
3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承载信息的多媒体工具越来越多,包括台式电脑、笔记本、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现在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化时代一起成长,他们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能力很强,尤其是网络信息交流技术,可自如地运用邮箱、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可谓之为信息化时代的原住民。但是日常生活中他们多是利用这些工具进行游戏,很少利用这些工具进行学习。所以我们在学院校园网的平台上建设了网络精品课程,引导他们利用多媒体工具学习。我院校园网建设比较成熟,教学区、学生宿舍生活区都能方便接入校园网,校园网采用B/S三层Web体系结构,学院图书馆配有专门的网络中心负责校园网的运行。借助我院校园网的学习空间这一平台,解剖教研室老师们一起精心制作了人体解剖学精品课程。我们把平常收集到的教学视频、动画和图片等国内外教学资源集中放在网上精品课程中。另外我们在精品课程的基础上,按专业建立班级网站,把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进程表、教案、教学内容(PPT课件)及优秀教师授课视频放在课程网站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IPAD甚至智能手机通过校内WIFI登入校园网学习空间,在线观看学习课程。我们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进程表,在每次上课前登入校园网的学习空间,进入解剖学精品课程,对将要讲授的教学内容预习一遍。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自觉有难度或有疑问的知识点可以在课程论坛或答疑栏目里直接提出,我们有专门安排教师进行及时解答;也可以将疑问留待课堂上提出,在课堂上我们先鼓励其他同学试着解答,最后由老师进行补充完整及点评。如果有些问题涉及专业前沿知识或是临床案例,教师可以直接借助教室的电脑进入学院的电子图书馆,直接检索学院购买的专业文献数据库(CNKI)及其他网上资源,与学生共同分享、共同学习。这样,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工具的支持下,我们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还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存储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协作学习能力,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求索”,同时在潜移墨化中,教师已经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最后,我们会把课后作业留在校网网学习空间的班级上,要求学生按时完成,教师批改后记入平时成绩。
2MOTIC数码互动实验室的建立
我院把组织胚胎学部分合并在解剖学课程中,在早期组织学实验课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先利用挂图、幻灯片等教具进行讲解或示范,之后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学标本。此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解内容与学生镜下观察的结构并不完全相同,学生在观察标本的过程中是否看懂,是否观察到典型结构,教师无法确认,心中没数。另外,在观察标本的过程中,教师只能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有提出问题的学生多指导,没有提问题的同学就不清楚是否已经掌握,现实是大部分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基于上述原因,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院信息化建设,我院引进了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室系统。MOTIC数码显微互动教室系统包括图像系统、语音问答系统、数码显微镜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这4部分,教师、学生两种端口。整个教室系统拥有清晰的画面和丰富的交互手段,可实现教师与学生间图像、语音的实时网络互动。教师端和每个学生端均使用高清晰度的数码显微镜,通过USB2.0口与各自的电脑相联,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强大的图像处理单元。各单元之间通过专有的局域网实现互联,使用全新的分布式数码互动软件系统进行设备组织与课堂教学,实现了全面的图像数据共享和灵活的语音交流,实现了真正数码互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显微镜图像实时传输到教师端的计算机的显示屏上,一屏最多可同时显示25个实时画面,也可选择任意一台学生的屏幕内容放大显示。这样教师可以实时观察到课堂上每个学生的显微镜画面,及时发现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改正。教师端可以控制学生端每台电脑及显微镜,可以将最先找到典型结构的学生显微镜画面显示在投影上,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学生也可通过提问系统主动请求教师帮助,也可通过系统的双向语音通话功能与教师交流讨论,使得师生间的交流直观、有效。同时,学生端设有拍照按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到观察标本中的典型结构并拍照下来作为作业,学生可将需要留存的显微镜切片图像拍摄下来。教师计算机可为每位学生分配独立的存储空间,学生发出请求,经教师许可后,会自动将图像存储在计算机中。
3解剖仿真教学软件的应用
在信息化教学的推进过程中,学院还为解剖教研室购买了3DBody仿真教学软件。3DBody是一款教学软件,其解剖模型是基于断层扫描数据三维重建而来,整体画面效果,图像精美,无尸体的不舒服感。运用软件时,我们可以从任意角度查看解剖结构,并且每个结构有文字注释,根据需要可以同时选择单个或多个结构,任意组合或拆分,有3D立体感,动画感,比一般的平面图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也更直观易懂。同时,软件可以重复观看,而没有标本浸泡的福尔马林或酒精的味道,学生更容易接受。我们还会根据需要在课前把需要观看的结构,在软件上从三维上依次显示该结构的位置、形态及毗邻关系,并录制成视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同时我们还向学生推荐快速解剖、人体构造(Anatronicapro)等手机版解剖软件,这些软件也要小游戏。安装快速解剖后进入游戏,根据软件的要求快速识别出指定的人体组织,软件还会有一个放大镜可以选择,让你获得更高的精度和更高的分数。Anatronicapro软件是一个3D人体解剖结构,这款软件能够自由放大、缩小和平移人体模型,软件中一共自带了超过3500个身体的部位,每一个部位都用不同的颜色进行了区分和标注。
4进一步的措施
关键词:人本主义;系统解剖学;教学改革
一、系统解剖学中融入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一种必然趋势人本主义是以肉体和灵魂的统一体为对象的人本学,而人本主义教育观是注重发展学生的态度、情感和独立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哲学。医患关系融洽是医学模式发展的终极目标,但是现代医学模式正处于不断变化中,医患关系出现的矛盾层出不穷,在这种矛盾日益激化的驱使下,现如今的医学模式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而是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过去护士的工作仅是单纯的发药、打针及单一的执行医嘱,现今围绕疾病展开的护理已经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临床实践中逐渐地实施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现代护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以人为本,而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则必然要求护理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各门课程中提前融入人本主义教育观。只有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才能较好地掌握系统解剖学这门基础课程,完备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将专业课程中的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标准化掌握。
二、高职护理专业系统解剖学的教学现状
(一)学生学习目标和方法不明确
高职院校在不断扩招的大形势下,面临着质量与生存、招生与生源、环境与政策等的生存危机,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生源主要有四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对口升学考试的三校生,三是通过“2+3”或“3+2”招收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四是通过学校单独招生考试招收的考生。这些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且大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他们在高中或者中职阶段习惯于老师督促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而在进入大学后却转变成自主安排学习时间的模式,这两种模式的转变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很迷茫,他们感到无所适从,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较好的学习方法,不利于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具有鲜明的学科性
系统解剖学具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即信息量大、课时短、知识点碎、逻辑性不强、枯燥无味、难记忆。课程的特有性质决定了该课程不如专业课程直观有趣,因此,在系统解剖学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总是会出现脱离的状态,导致教师疲于教学,迷茫于教学,而学生缺少主体意识,学习兴趣不高,这种状态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差。
(三)校内实训室不能满足系统解
剖学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教学效果的提高取决于教学硬件和教学软件两个方面,实验标本类型和数量较少,只能满足于课本知识内的操作,匮乏的标本对于学生课外知识拓展和知识内化作用都稍显不足,且离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职业要求还相差甚远。
(四)理论和实验相脱节
传统的教学顺序是先讲授理论课,再讲授实验课。理论课主要以讲授为主,讲授大量的知识点,学生只能听,仅靠PPT和书上的图作为参考帮助学习和记忆知识点,缺乏直面观察和动手操作。实验课主要以观察标本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自主观察标本,学习自主性差的学生就会出现偷懒耍滑的现象,对标本的观察兴趣不高,不愿意观察。这种理论和实验的脱节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
(五)系统解剖学的实际教学效果评估不全面
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它只能检测学生对于书面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对于实验教学的效果则无法评估。而现代护理模式发展却恰恰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准确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基本职业素养。
(六)教材缺乏针对性
目前适用于护理专业的教材大多具有通用性,缺乏针对性,适用于护理的同时,也适用于临床、药学、检验等专业,这就必然导致知识专业特色不突出,这种泛而不专的教材远远不能满足以人为本的现代护理模式的发展。
三、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生源类型的不同,我们基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分班,分为文化基础强和弱两类班级,针对这两类班级分别设计课程体系。对于知识差的学生,先强化他们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再提升其业务水平;对于文化基础相对厚实的学生,则着重其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加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对于自学能力强的学生,着重引导和培养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法;对于自学能力差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注重自学习惯的养成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教学内容
现代护理模式发展要求护士具有夯实的理论知识和准确的操作能力,不要求护士掌握太高、太精、太深的医学知识。因此,根据护理职业的需要,以实用、够用为衡量标准,我们对系统解剖学知识要进行大胆的取舍。例如,静脉留置针穿刺、静脉/动脉采集血标本、插导尿管、插胃管等基本护理操作所用到的应用解剖学知识,我们对这些章节知识的讲授比重加大,而对动手能力培养无关的一些知识点讲授比重相对减少。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改变先进行理论课再进行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采用“理实一体”新型教学模式,彻底改变理论和实验相脱节的情况。“理实一体”即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到一起进行,将理论课搬到实验室进行,虽然理论讲授非常重要,必不可少,但讲授理论课的时候,教师若能够配以PPT、挂图、标本、视频、日常生活案例等多种多媒体手段讲授各知识点,给课堂注入活力,学生在听老师讲授的同时,可以随时观看PPT、挂图或者手里的标本模型,学生的手、耳、眼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避免了机械性记忆,教学效果有了极大的提高。
(四)建立课外学堂
我院护理系已经建立了三维数字课程与教学辅助系统,该系统模拟真实的实验室,其中系统解剖学实验室陈列有很多电子标本,学生进入该系统如同进入一个真实的房间,左右两边都陈列有各种类型的标本,这些电子标本可以放大和缩小,还可以360旋转观察,且学生可以无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这种多媒体计算机的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闭卷考试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因此,在“理实一体”的基础上,我们考试分为两部分进行,实验操作占50%,理论考试占50%。增大了实验操作的标本识别,将实验操作由原来的40%提升到50%,理论考试由原来的60%降低到50%。该评价体系使学生明白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者:王晓静 杨 洋 单位: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菁玲.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就业指导教学中的应用———以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