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3 09:57:16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第1篇

1.1文献资料法以“农村大学生”、“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全民健身”等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和郑州师范学院图书馆搜索或查询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情况,及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动态反映,同时,查阅当地政府体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及高等院校体育主管部门等关于农村大学生或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为本论文的顺利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1.2问卷调查法在已有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对象,编制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现状调查问卷,并请关专家和学者对这两套问卷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进行判定,反馈结果为具有很这几年来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在问卷的发放上选取郑州师范学院的体育科学系、教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文学院、外语学院等6个学院的农村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率回收率100%。

1.3访谈法依据论文的研究内容,拟定访谈大纲,对农村大学生、基层领导干部及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村民等进行访谈,为本研究的顺利研究提供强有力的依据。

1.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得数据和资料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和SPSS17.0软件进行问题分析。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意愿分析从图1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意愿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乡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其中有21.32%的大学生非常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有36.77%的大学生表示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有28.95%的大学生对参与此实践活动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12.96%的大学生表示讨厌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这足以说明有一半以上的农村大学生还是比较愿意参与乡村社会实践活动的。通过对愿意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大学生的访谈,不难发现,这些大学生多数认为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多为锻炼一下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因为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均要面临着找工作的压力,利用假期实践活动刚好能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但这也与一个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对于那些讨厌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多为性格内向,不爱言语之人。所以,各高校要多引导学生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的意向,积极引导大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2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内容的分析从图2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有63.77%的大学生参与节庆体育比赛或节庆民俗活动,有24.35%的大学生参与了挂职锻炼。由图3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职责及作用的分析得知,有31.21%的大学生担任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有17.41%的大学生负责了活动的宣传策划工作,10.20%的大学生担任的节庆体育活动的主要领导,10.75%的大学生负责着活动的其他工作及任务,还有30.43%的学生处于旁观的地位。结合图2、图3的分析可以获知,农村现代大学生在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中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大部分学生愿意在乡村节庆实践活动中,承担职责,发挥大学生的专长,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乡村体育活动的发展。

2.3影响农村大学生参与节庆体育活动的因素分析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思想与认识对其实际行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图4的分析可知,农村大学生的“社会经验”、“怕别人说闲话”、“害怕与人交往”、“自命清高”等思想或想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其中“脱离家乡生活太久”的思想占据调查人数的38.16%,其次是“害怕与人交往”的认识,占21.25%,再者就是“怕别人说闲话”占16.11%及“社会经验少”占15.32%。再通过图5阻碍农村大学生参与节庆体育活动能力的调查中发现,“社会交往能力”占据30.11%,位居第一位;“社会实践能力”占29.56%,位居第二位;再者是“组织活动能力”占25.32%,位居第三位;最后是“专业知识能力”占15..01%。所以,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社会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及“专业知识能力”均是阻碍农村大学生积极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因素。在通过对农村大学生和乡村干部或农民的调查中发现,其农村大学生参与乡村节庆体育活动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其在学校所担任的学生职务也有很大关系,其中体育专业大学生参与者节庆体育活动者最多,因为这些大学生在高校所学专业知识在乡村体育活动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比如担任篮球比赛的裁判工作或参与篮球比赛等;由于自身专业知识比较丰富,所以在乡村体育活动比较活跃;其次是在高校中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由于在学校多次担任和组织学生工作的实践,所以在家乡体育活动中也便很自然融洽的加入其中。因此,各高校要多给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实践机会,丰富和提高大学生体育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指导,各乡村体育负责部门也要积极配合学生在乡村节庆体育活动的工作,为乡村体育活动的丰富和顺利开展积极努力。

3结论与建议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第2篇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第3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社会生产 途径

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生产是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实践中也探索出了一些主要的途径,本文将从两者结合的重要意义和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文中所提思政治理论课教学既包括理论教学也包括实践教学,所指社会生产既包括校园外的社会生产,也包括校园内的社会生产,如仿真实习、模拟市场和社团活动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结合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理论观点

马克思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现代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需求,同时也要满足个人的需求;不仅要为社会培养有生产能力的人,同时也要发展人的个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不仅重视了教育与生产的结合,更在现代教育环境下重视发展人的个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有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任何理论,归根到底源于实践,任何理论必须回到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脱离现实世界,脱离实践,其教育功能就会显得软弱无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过去与生产实习、生产劳动脱节的现象,主动下“基层”,接“地气”。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两张皮”的现象。如何通过社会生产的平台,把理论教学与专业教育、专业实习以及生产劳动等社会需求相结合,解决学生在社会生产中的思想道德问题,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面对的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可以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状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真正体现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

第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有利于满足大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实践报国的需要。大学生通过服务社会生产,贴近群众生活,不仅能够深入的了解世情、国情、民情,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同时在社会生产中可以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同时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能够挖掘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将来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有利于高校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了培养更多这种高级应用型人才,我院在“2+1”人才模式基础上着手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为主动适应新时期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对应用型人才的新要求,我院系统地引进国际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有效地借鉴近年来国内部分高校CDIO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构建以市场为导向、能力为本位,以项目为载体与驱动力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为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更好地服务和支撑。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结合的新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结合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在实践中主要从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依托“3+1”实习平台、仿真生产实习平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相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团活动密切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暑假社会实践和“三下乡”活动相结合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依托“3+1”实习平台、仿真生产实习平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我校为了推动 “3 +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一大批学生在 “1” 阶段进行专业实习的基地,这些实习基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社会生产结合的良好平台。思政部在学校整体统筹下,加强与各院系、实习单位的联系,定期组织一些学生搭乘学生实习专用车到实习企业参观学习或将某些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学生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的改革开放内容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职业道德内容就可以进行教学,由此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平台,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渗透于专业实习过程,既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又开辟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重要途径。

(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效地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2005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v中青联发z2005{5号w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社团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是以班级年级为主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补充”。由此看出,社团活动作为校园内的社会生产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具体可以从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根据社团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进行结合。依托学术理论型社团,深化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注重提升学术理论研究型社团的理论水平,确保社团活动的正确方向,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使同学们从中汲取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如思政部指导的学术交流协会根据国际国内的热点、焦点问题和重大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板报宣传,时事论坛、知识竞赛等活动。依托公益类社团,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结合公益类社团开展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亲身实践,使大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劳动意识、环保意识,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如赛扶协会、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勤工助学协会等。利用娱乐性社团,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文化品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结合文艺类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起到丰富学生文化生活,倡导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的作用。如舞蹈协会、吉他协会、大学生合唱团等[1]。

(三)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带领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基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

“三下乡”,即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下乡包括图书、报刊下乡,送戏下乡,电影、电视下乡,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科技下乡包括科技人员下乡,科技信息下乡,开展科普活动;卫生下乡包括医务人员下乡,扶持乡村卫生组织,培训农村卫生人员,参与和推动当地合作医疗事业发展。[2] “三下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一直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我院思政部和学生处、团委曾多次联手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活动时间由之前每年的暑假拓展到每年的寒、暑假,活动形式是结合我院所在地区的优势与特点确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爱党爱国宣传活动

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方式,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成就和经验相结合的角度,充分学习、了解感受新中国多年的巨大变化。在此基础上,到农村、城镇社区、乡镇企业等地方举办报告会、图片展、座谈会、宣传板报展等活动,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

2.义务教育活动

我院地处广州市郊区,周边有两所小学和一所中学,这里的农民子弟非常渴望得到学习上的指导和思想的交流,这为义教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资源和市场。每年的寒假和暑假我们都会组织热心的同学到周边的农村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业辅导,给孩子们开展一些体育、舞蹈、美术、百科知识方面的课程,,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推广普通话,指导中小学生诵读古诗文等经典作品,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应用,从而拓宽农村学生的视野。

3.文化宣传活动

组织暑期文艺演出队,精心编排一批农村群众喜闻乐见,贴近现实生活实际的文艺节目到周边农村演出,丰富农村老百姓的业余生活。联系社会有关方面捐赠贴近农民生活的各类图书,丰富乡村图书站、室的藏书,帮助建成一批新的“农家书屋”,在此基础上开展学习活动和精神文明新风宣传活动,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4.法律援助活动

农村群众法律知识较少,法律意识淡薄,一些合法权益没能得到维护,我们组织学生到农村举办过多次法律援助活动,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识,帮助农民群众保护自己的权利,提高维权意识。

5.义务维修活动

这一活动主要面向理工科的学生,组织他们到周边的农村开展义务维修活动,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村民们修理电视机、电脑和电风扇等各种家用电器,帮农民家庭排扰解难。

还有其它一些有益的活动形式,如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去乡镇企进行调研,了解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建筑学专业的学生针对农村凌乱的住宅道路布局,帮他们设计合理规划的图纸,另外对农村污染问题,开展一些环保宣传,并提出一些治污策略等等。

“三下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上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两者的结合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课堂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大学生了解农业和农村,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有利于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提高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大学生贴近群众,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的途径,我们主要是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人建议还可以与学生的创业实践和CDIO教学相结合,这将是我们下一步要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1]林岳新.谈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方法及形式[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0(4).

[2]罗美红.“三下乡”活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咨询导报,2007(24).

[3]张清华.“三下乡”活动对大学生“三观“ 的指导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1(8).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11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社会生产相结合途径研究---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课题编号: 2011CY053)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第4篇

关键词:广西高校;理论研究社团;管理创新

随着网络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大学生使用电脑和手机的人数剧增,运用高科技信息化工具获取知识与信息越来越方便。据调查,在校大学生拥有电脑的人数达到62.4%,有手机的学生达到99%[1]。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便利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及大学生个性化的追求,对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理论社团作为高校课堂教育的延伸与发展,如何发挥理论研究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要通过理论研究社团的管理创新来进一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一、广西高校大学生理论研究社团发展现状

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自身才能、培养兴趣爱好、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广阔舞台。高校学生社团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锻炼学生能力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根据社团活动内容性质的不同,学生社团分为政治理论、学术科创、实践促进、公益志愿、地域文化、合作交流、文化艺术、体育健身等类别。理论研究社团是由学生自发组织的,紧跟形势发展,通过开展座谈会、名师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理论学习与研讨,撰写时事评论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学习和宣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如北京大学政治理论社团有8个,包括国旗班、和谐社会研究会、恒学会北京大学科学发展观研究会、马克思主义学会、青年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会、人文社区、学生邓小平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广西61所高校均成立有理论学习研究类社团。

二、广西高校理论社团管理模式

广西各高校理论研究会均统一由学校团委管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门教师指导,学生自发组织并开展活动。学校设立总会,各系部设立分会,形成了总会-分会-党课学习小组的基本组织框架,由各个学习小组来开展讨论学习活动。广西高校大学生理论研究社团管理方式有以下特点:

1.社团不收会费,经费由学校团委拨付

调查显示,广西高校学生理论社团经费有81%来自于学校[2]。高校学生理论研究社团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是学校团委部门拨款。经费来源单一且有限,这常常成为理论社团拓展活动的一个大屏障。同时,在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部分理论社团设有公关部或者外联部,但往往因为社团的性质导致外联工作很难取得成效,成为经费缺乏的又一个因素。因此,各种理论社团很难走出校园,寻求多种渠道筹资,包括与社会企业联合共同进行活动,获得企业赞助等。作为高校理论社团,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理论研究社团缺少社会调查经验与经费支持,不能开展更多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了解[3]。

2.缺少教师对社团的指导

学生理论社团要想成为学生课堂的延伸与发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必须要有足够的教师对社团开展的活动进行指导和策划。大学生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对形势发展把握不紧,如果能在教师适当指导的前提下,给予各理论社团的发展更多的指导,可充分调动理论社团的积极性和党团组织的导向性,将有利于发挥理论社团的高效运转。但是由于高校教师本身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很难找到时间来指导社团发展,和学生一起研究与探讨时事问题。

3.缺少思想引领

高校学生理论社团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高校必须定期安排专家讲座,对学生世界观进行引导,对时事政策进行分析。理论研究社作为政治理论方面的研究,以总结交流在学习、宣传、实践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方面的经验为主要目的,以提高各高校大学生理论社团成员理论素养,肩负历史使命为自己的理念[4]。

通过专家讲座可以加强研究社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再通过社团成员向其他学生宣传,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与研究风气。调查发现,近70%的理论研究社团学生表明他们在理论社团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熏陶和影响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想道德方面有了一定提高,作用显著。但理论社团自身应追求更好地发展,例如:加强组织制度建设,增强社团活动的时代感和创新性,注重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树立社团品牌意识和长远发展意识等,只有不断提高才能实现理论社团的目的宗旨,为广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做出贡献[4]。

4.缺少专门的学习研究工具

高校大学生理论研究社团必须及时了解时事政治,紧跟形势发展,在高校宣传马克思主义。那么学生就要有一些集体研究的地方和工具,如办公室、电视、多媒体设备、书籍、杂志等。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社都是校团委划拨经费,很难达到集中学习研究的条件。

5.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由于高校学生理论社团主要从事理论研究与学习,理论方面比较多一些,实践环节、动手能力比较少,很多同学觉得没有用,还不如参加科技实践社团出成果容易,参加体育社团健身明显。很多高校理论研究社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学校支持力度不够,组织管理涣散等问题。社团发展前景欠佳,社团活动宣传力度不够等情况。

三、理论研究社团管理创新方法

高校学生理论研究社团的存在和发展,在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和爱好、提高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要加强对社团的管理,让社团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二课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工作。

1.建立定期集中学习讨论制度

理论研究社团必须建立规范的社团章程和内部工作制度。学生在规章制度下拥有完全的自主发展空间。制定的规章制度要力求科学化,注重学生社团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建立定期集中学习讨论制度,使大家感到有事情做,有问题可以思考。大家在集中学习讨论中会将自己的见解与思考一起和别人分享,达到一起提高、一起研究的目的。定期的集中学习讨论还可以提高大家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对新现象、新问题的及时了解,对一些社会现象的评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加大对学生理论社团建设的投入

任何学生社团的发展都必须以良好的物质条件为基础。一方面,高校学生理论研究社团的成员都是大学生,其在重大问题的研究与思考方面不一定完善和全面正确,因此,需要学校思想政治教师进行理论指导,经常举办理论研讨会、讲座等。要加强指导教师的配备,学校要挑选资深的理论研究教师指导学生理论社团建设与发展。每个学生理论研究分社至少配备一位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教师,并按照教师工作课时发放薪酬,提高社团指导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学生理论研究社团的物质投入。每年要有固定的学生理论社团活动经费,专款专用;要为学生理论社团提供稳定的办公、活动场所,同时要引导和监督学生理论社团通过吸纳社会赞助和提供有偿服务的方式募集活动资金。对于社团开展的大讨论、研讨会、学习理论等活动要开展专项经费支持等[3]。

3.建立校园“红网工程”

要建立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交流网络化。大学生理论研究社团可以通过在校园网开展BBS论坛、个人博客、QQ群等方式建立网络交流平台。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很多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可以在宿舍上网,这就为理论交流与研讨提供了平台。

4.加强理论研究社团的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生理论研究社要经常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理解社会问题。在实践中不断动手、动脑、动嘴,在培养和锻炼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同时可以有效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社会实践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使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有价值的新知识,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对照、比较,逐渐把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拓展新的理论和知识。

四、结束语

实现对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创新,才能使高校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发挥理论研究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成才方面的作用,体现高校学生理论研究社团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生理论研究社团要找准自身定位,科学管理,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陈鑫.高校社团建设浅谈[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02(6):21-26.

[2] 王赫,关莹,张沙艳.我国大学生理论社团的发展现状与作用研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5):56-57.

[3] 张文学.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现状及其指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6,(6).

[4] 何军,沈威.试论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党建新模式的构建——以杭州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书会为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01(1):40-41.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外语课堂;成人口语交际;外语教学

一、引言

首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不同的视角,其中社会文化理论与认知心理相对。认知心理属于内在论的一种,是内化的认知的过程,它将人类思维与自然的关系认为是单向的关系。社会文化理论提倡社会与思维之间的双向关系,是内化认知与外化社会的融合。语言作为一种符号工具是人们从事复杂、抽象的外部社会文化活动的重要标志,语言的社会性决定了二语学习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其次,任何第二语言(L2)的学习,要不作用于学习者置身的自然母语环境中,要不发生在外语课堂条件下。我们学习和研究第二语言目的在于为教学实践服务,平衡理论学习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关系,即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和作用(贾冠杰,2003)。选择英语的外语课堂作为二语学习的语言,原因在于英语是世界普遍交流与沟通的语言符号其普遍性、流传性是不容忽视的。最后,口语输出是日常交流活动的重要部分,其交流性和使用性被外语教学广泛认知和使用。无论是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人们需要口语交流,在语言学习特定的“社会”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同样需要口语去交流与互动,口语交际无处不在。本文从另一种理论视角去探究成人英语口语的学习,为提升口语交际意义和效率另辟蹊径,对语言教学产生的启示和作用。

二、社会文化理论相关核心概念

社会文化视角代表性理论包括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社会化学说和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社会文化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在上世纪30年代创立的学说,它主要突出人的本性实现人的全身发展。

(一)中介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作用在外在的社会环境之下,通过使用工具进行外在与内在的双向传递与互动,这种间接使用工具的行为就是中介。中介是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其要义是个体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是工具中介的(Vygotsky,1978)。这种工具中介是物理的,即它可以是书本、电脑或是学校课堂。通过这些物理工具来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抽象的工具是心理的,它可以是符号工具,即是语言。人们通过使用语言符号作用于外部世界,作用于自身,促进个人自身认知发展。

(二)最近发展区

这一概念主要强调人际互动的重要性,衍生于维果茨基的中介思想。“最近发展区”(ZPD)指个人固有的水平能力在他人的帮助下得到了提高。这种情形又被称之为搭“脚手架”,即在能力比该学习者强的人的帮助下使学习者从当前的能力水平达到潜在的能力水平。这种方式需要学习者参与到人际互动中,并且学习者需要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寻求他人帮助,通过这一过程学习者的认识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内化

内化与之前提到的中介和ZPD不同。中介即符号工具,ZPD即能力较强的人所起的作用,这两个核心思想都涉及外部社会。内化则是指向内部、个体自身的心智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理论核心思想之一,高级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就是内化(Lantolf,2006)。维果茨基通过内化这一概念将外部与内部进行联系。这种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变成了双向交际,即社会交际和自我管理。其中模仿、自言自语和内部语言都是内化的机制和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四)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关注在环境中人类活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Vygotsky,1978;Leontiev,1981)。它是人类活动通过物理工具和心理工具(语言符号)所引发的中介过程。活动理论强调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研究重点是人类认知的社会起源以及导致认知形成的实践活动(Lantolf.J.P.&S.Thorne,2006)。系统中有主体(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个体);客体(活动对象);工具(中介物);分工(职责与任务);规则(制度、规范)。

三、对社会文化理论下英语课堂成人口语的讨论

通过以上介绍,首先我们可以看出二语学习发生过程是动态、非线性的,其中各个环节不是单向输入输出,单纯的语言学习并不能使知识有效内化和应用,要求我们在语言学习时要考虑外在因素和内在条件。二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受母语正负迁移和目的语影响,同时受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影响。其次课堂环境下的二语学习与二语习得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有正式的语言授课;第二,它有不同于自然交际的师生言语交互方式(Ellis,1990)。如何更有效地学习语言是课堂语言教学的目的所在。自从中国成功加入WTO后,许多外企相继注入,对国内双语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我国教育得到与世界接轨的改革,对外语教学的重视遍及各个教学阶段。一些毕业很久的成人为了与时俱进走入课堂学习外语。成人掌握口语交际技巧为更好的工作或出国旅游环游世界打下基础。那么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如何应用在成人英语口语的课堂上更好的指导成人英语口语的交际活动呢?本文认为从社会文化理论核心概念出发,从成人学习特点、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着手,提出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第一,弄清语言与认知的实质关系;第二,弄清中介语的可变性对成人学习者的影响;第三,弄清母语在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扮演着什么独特的角色;第四,弄清语言应用的环境意义;第五,弄清社会文化理论对外语教学有何积极的启示与作用,外语教学应该创造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物质环境便于成人学习者积极参与,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输出的效率和意义。

四、总结

从以上对社会文化理论与外语课堂教学活动关系来看,社会文化理论为我们理解二语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由原来的内在个体与外在社会的相互独立到相互包含,语言学习与社会环境是积极交互的。值得注意的是现实的外语教学环境并不尽如人意。学生缺少真实的外语语境和资料,中国人编写的外语教材从某种程度上固定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习惯。中国人编写的教材一般喜欢有章可循、中规中矩并且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交际问题,往往忽略了真正目的语国家人的语言表达和思维习惯。一种“中国式的表达”在外语教学上不知不觉地禁锢了一代又一代学生的思想。与此同时,外语课堂互动质量也是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这就要求一线外语教师能更好的以社会文化理论为指导,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学习方式、学习动机进行长期反复的探究,从而促进我国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EllisR,Instructed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Cambride,MA:BasilBlackwellInc.,1990.

[2]J.Lantolf&S.Thorn.2006.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

[3]LantolfJP,ThorneSL.TheSocio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UK:OxfordUniversity,2006.

[4]VygotskyL.S.MindinSociety[M]Cambridge,Mass.:MITPress,1978.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第6篇

一、社会史与全球史

如今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阻挡,对全球化历史溯源,我们看到15世纪以后由于海上交通的空前发展,地球上东西方以及各大陆之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密切交往,逐步打破了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间的闭塞或半隔绝状态,世界渐渐连成一个整体。

全球化带给人们对于历史认识的新思考。德国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提出,至今最后一次的,现在最高涨的热潮是历史科学向跨民族的世界历史或全球史的开放。什么是“我们的历史”,这一观念由此改变了。民族维度并没有消失,跨民族的维度在我们的经历与期望中,在我们的自我理解中与行为空间中的分量加重了。他认为:首先我们在社会史研究中也应该加深对空间的思考,将界限作为研究专题,把民族国家之间的划界当作史实问题来研究,而不是简单地预定为史实。其次,比较研究,即系统地寻找相同与相异之处,是历史学者超越民族史的最佳途径。第三,关于“西方与其他”的专题。于尔根·科卡强调对全球史研究的开放,能够给社会史研究带来新的机遇:它能迫使社会史学者,用对外部因素、广泛的交织、跨民族冲突与共生关系的关注,来补充他们在社会内部动力范畴内作出的习惯解释。[1]

美国学者彭慕兰探讨全球史(世界史)与社会史的关系,他提出可以把社会史分成日常生活史(劳动、饮食、育儿、恋爱、退职、残疾等)、大规模社会组织史(如国家社会关系、阶级构成、种族关系)、社会运动史(或认为推动社会变化的历史)三个部分,“世界史应当从具有浓厚社会史成分的不断发展的研究计划中、从宏大的社会史思维中吸收很多东西。”[2]268综合社会史研究成果建立与世界史的联系,对于彭慕兰提出的理论至关重要。

就中国史而言,明代社会的重大变迁出现在16世纪也不是偶然的,恰恰与中外贸易开展,中国大量商品出口,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息息相关。明朝不断尝试赋役征收折银,从宪宗成化时代开始[3]到神宗万历实行一条鞭法制度化,明朝赋役征收折银化的过程与风俗变化的阶段符合。资料与研究表明,成化时期是明朝社会风尚趋变的时期,中经正德嘉靖之际的变化提速,至万历时期风尚奢华蔚为大观。白银货币化对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影响重大,将社会各阶层卷入市场之中,使得新的经济成分增长,社会各阶层的商业显著。[4]明代社会风俗的明显变化与日常生活中白银的流通和使用有关,也在一定程度上是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所造成的。然而白银在明清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使用程度与作用究竟怎样,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赵世瑜对华北区域社会史研究有新的设想。他认为:无论是在世界史还是在东亚史上,16世纪都是一个重要的时代。正是在这时,明朝深为“北虏南倭”问题所困扰。学界以往对明代“北虏”问题的解释框架,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冲突史及明蒙关系史。在与其相提并论的“南倭”问题得到新的解释并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海洋贸易史框架后,对“北虏”问题的认识变化依然不大。事实上,在长城沿线发生的,以明朝和蒙古为主角的一系列事件,同样是全球史时代变化的组成部分。这使我们认识到,“内陆史视角”的观察与思考应成为传统的“海洋史视角”的重要补充。[5]

由上可见,我们在继承传统学术遗产的同时,结合“全球化”的概念,强化世界史意识,对于明清社会变迁应当有更深入的研究。

二、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路径

台湾学术界有效开展了对于日常生活史与物质文化的探讨。台湾学者“重视生活情景背后的文化心态,设法从这一问题在时间中的发展看出文化性格的常与变, 并且设法与该社会的整体结构取得联系”[6]5,《导言》。中研院“明清的社会与生活”主题计划所举办的“中国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的分组题目可见研究趣味,即包括:明清士大夫的工作与娱乐安排,日常生活的档案:类书大全、细小的问题,文字与事物,城市空间、国家、城市生活的旋律。吴智和教授带领的明史研究小组探讨明代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民间生活也是台湾生活史研究中使用的概念。

台湾日常生活史研究的代表作是胡晓真、王鸿泰编的《日常生活的论述与实践》(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版)本书以生活为主题,包含“天子至庶民”“生活与规范”“生活与知识”“生活与文化”四个子题,代表四个不同层次或面向的生活史探索。消费生活取得的进展引人注目,巫仁恕教授《品味奢华:晚明的消费社会与士大夫》(中华书局2008年版)提出晚明时期已经形成“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是奠基在都市化的基础上的,巫仁恕最新著作《优游坊厢:明清江南城市的休闲消费与空间变迁》(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3年版)以明代中叶至清中叶江南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活动作为研究核心,尝试将“空间”的观念带入到消费研究的领域,并且由城市空间出发,探讨明清城市内休闲消费活动如何改变了空间结构,进而分析现象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与权力纠结。

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二者有一定的共生性,基于社会史与文化史的结合,其突破点概括起来就是从生活史推究背后的形成逻辑,并思考它的社会文化意义。例如王鸿泰先生谈到物质文化消费与大众文化特别是生活关系的研究方法:“从细节上去看,具体地观察各种不同的“物”,到底在什么范围内流传?经历了什么样的流通过程?如何进入个人生活领域?对个人生活产生什么影响?再考察有哪些人?什么样的人?参与这个物的世界?同时,推论人与物的互动,可能构成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与人际网络?”[7]352日常生活史研究需要认识“物”,借鉴多学科知识与方法非常有必要。

中国大陆最近值得注意的著作有宋立中《闲雅与浮华:明清江南日常生活与消费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周榆华《晚明文人以文治生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等。宋书所论明清江南居民节日、鲜花、时尚消费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影响意义,以及游船、旅馆、娱乐服务业的经营形态,给人印象深刻;周书出自文学研究者之手,论述的对象主要指从事虚文的“词章家”一类,或者说在经济上,不靠制度保障而以文作为谋生工具、自求生路的人,揭示出诗文如何谋生以及文人的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体现的诸色人等是活生生的,借助物质消费才可以进入日常的生活状态,物质文化与日常生活的探讨为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路径。

三、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取向

历史人类学与日常生活史不可分离。历史人类学研究民俗习惯的历史变迁,以揭示人的行为反映的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而社会文化根植于生活。日常生活史是历史人类学的重要出发点,历史人类学不是一种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是强调一种研究视角与方法。欧美学术界诸多重要流派在一定程度上强调立足于日常生活的历史人类学研究。2002年德国学者汉斯·梅迪克撰写的《历史人类学》词条指出:“对于‘历史人类学’的独特形象而言,一个重要的出发点是日常生活史与体验史……‘历史人类学’的出发点认为,历史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不能被理解为完美无缺的,而应该被理解为‘文化文本’与‘文化建构’。在理解‘历史人类学’时,人们必须在历史进程中研究历史的物质性。”[8]132133这是具有浓烈新文化史色彩的论述。

历史人类学也与地域社会史有不解之缘。明清社会史立足于地域与田野实践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已经处理到日常生活、地域社会与历史人类学的关系。陈春声谈到“走向历史现场”问题时,结合自己在韩江流域的梅州和潮州地区的研究实践,阐明历史人类学了解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强调在历史现场中“了解传统社会生活中种种复杂的关系”;在提倡“眼光向下”,强调重视普通人日常生活经验的时候,要把握百姓的“历史记忆”表达的常常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历史背景的解释;在“国家”与“民间”的长期互动中形成的国家的或精英的“话语”背后,百姓日常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空间观念和地域认同意识,是在实际历史过程中不断变化的。[9]

历史人类学研究需要借助民间文献,而理解民间文献离不开对于民众日常生活的认识。郑振满指出民间文献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他说:“每一种民间文献可能都和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生活方式有关。如果不把民间文献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不了解各种民间文献的作者和使用范围,也不能真正理解民间文献的历史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做田野,就需要历史人类学了。”[10]358就是说,历史人类学通过田野调查与解读民间文献理解“人群”和“生活方式”。

可见,历史人类学重视地域、从生活出发的研究取向,是社会史研究十分需要的。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社会史研究的趋势,或许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首先是社会空间的扩展,强调研究中把握好社会与村落、城市、区域乃至全球化的关系;其次重视社会史与新文化史联袂,将感觉、日常生活、社会与文化的建构等等纳入视野;最后强调跨学科的视野,这些年历史人类学、艺术社会史、医疗社会史、法制社会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史展示出美好的学术前途。

参考文献:

[1]于尔根·科卡. 全球化时代的社会史研究[J].景德祥,译.史学理论研究,2007,(1):58-65.

[2]彭慕兰.社会史与世界史:从日常生活到变化模式[M]∥杰里·H,主编.全球史读本.夏继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张瑞威.一条鞭法的开端:论明宪宗一朝的货币政策[J]. (台北)中国明代研究学会.明史研究,2007, (10).

[4]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与社会变迁[M]∥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卷.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赵世瑜.时代交替视野下的明代“北虏”问题[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63-74.

[6]蒲慕州.生活与文化[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7]王鸿泰.从社会经济史转向社会文化史——台湾二十年来新史学的发展[M]∥江南社会历史评论(4).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8]斯特凡·约尔丹.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文化理论;医护英语教学;教学模式;语言和认知

随着医疗卫生对外交流日益繁密,对世界性医护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00,2001,2006),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原有的基础英语(EGP)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专门用途英语(ESP)课程。在医护类院校开设医护英语课程是高等医护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趋势。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Theory)是关于认知是如何发展的理论,由Vygosky于1978年提出,[1]该理论包括中介(Mediation)、内化(Internali-zation)、活动(Activity)和临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等核心概念。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人的认知发展是个人主体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不断交互的结果。[2]

一、社会文化理论融入医护英语教学的可行性探讨

二语习得的研究属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以斯金纳(Skin-ner)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过分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有意义的学习。20世纪60年代认知心理学兴起,该理论将学习者视为个体的信息处理者,将人的个体学习孤立化、简单化。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社会因素对语言学习和发展的制约作用。前苏联维果茨基(Vygotsky)于1978年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人类独特的认知功能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中介论(Mediation)。“中介”是指人调节物质世界或个人世界与彼此的社会和心智活动的过程,[3]语言和任务本身就是中介活动。活动理论(ActivityTheory)强调以“活动”为核心描述人的认知发展,明确社会活动是主体学习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形式。中介和活动不仅明确了学习的社会活动的本质,也建立了社会文化理论与二语习得活动之间的认识论关联。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The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和支架理论指个体可以在有帮助的促进下,可以使成人在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跨越已有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最近几年在国内,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开始关注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在社会文化理论的视角下,研究我国的英语教学。不少学者从社会文化理论的不同角度介绍了调节理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和支架理论。在教学实践方面,卞少辉将社会文化理论教学观和课堂互动话语策略有机结合起来,[4]有力地佐证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课堂的互动话语研究的积极推动作用。段玲琍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和英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状况,[5]尝试建立一个社会文化理论融入英语专业阅读教学的模式。这些研究关注了社会文化理论,并尝试将社会文化理论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但对社会文化理论在医护英语教学中的研究还是空白。医护类院校开展医护英语教学的时间不长,已经有不少学者关注医护英语的研究,有的从职业和学习需求、课程建设、教材选编和教学评价等角度进行研究,有的从医护英语的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也有从语料库辅助医护英语教学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二、基于社会文化理论的医护英语教学创新模式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医护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既有医学专业技能又通晓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分级目标包括英语在日常医学工作的情景对话,英语记录和填写病人病例,用英语完成医学交流任务,医学工作英语文献资料阅读,英语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等等。

(二)教学环境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宽松教学环境,积极发挥教师的支架性作用,确保提供高质量的、有意义的“可理解性的输入”,发挥同伴的合作学习机制,学习者能在老师或者同伴的帮助下,积极参与活动,最终发展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同时有效降低学习者的学习焦虑情感。

(三)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组织应该将语言和内容有机融合,围绕学生所学的专业情景展开教学,包括问询,科室及医生介绍,挂号,化验,检查,出入院,药房,临床会话,电话巡诊,病例书写,等等。教师围绕这些主题来开展系列教学活动,例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病例分析和实地医院情景扮演等,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参与与讨论不仅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医护过程,还从中学到了专业词汇、常用句型和人文背景知识。这个教学活动过程呈现为一个借助语言活动的问题解决过程,体现了与任务、语言为中介工具的交互活动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

医护英语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估,加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和过程监控等机制,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的用武之地。

三、结语

本文从社会文化理论的角度,论证了医护英语教学的社会文化活动的本质,进而找出二者的契合点,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情景的设计、教学活动与评价方面等方面来探讨医护英语教学的新模式,旨在为医护英语教学研究在理论上提出新的思路,同时也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对目前在一线工作的医护英语教师的教学产生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Vygotsky.L.S.MindinSociety.TheDevelopmentofHigherPsychologicalProcesses[M].Cambridge:HarvarsUniversityPress,1978.

[2]WertschVygotsky.OnLearingandDevelopment[J].HumanDevelopment,1985.

[3]Lantolf,J.P.&S.L.Thorne.SocioculturalTheoryandtheGene-sisofSecondLanguageDevelopment[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6.

[4]卞少辉.认知与社会文化视域下的课堂互动话语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4).

[5]任荣政.ESP教学“5W1H”要素分析[J].外语界,2012(2).

[6]段玲琍.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4(8).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第8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载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6 ― 0032 ― 02

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对于促进教学深化、巩固教学效果、推动知行合一具有重要作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依托。长期以来,载体建设始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新时期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面临有利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势在必行。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势在必行

首先,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推动大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社会现实生活结合起来的题中之义。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解决大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认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巩固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把握,在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进学生头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行不一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在大学生群体中客观存在,一些大学生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无法转化了他们的现实行为,甚至产生其现实行为背离于理论知识的现象,如何推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转化为他们的现实具体行为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实践证明,开发和运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实践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成为推动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核心所在。只有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大学生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鲜活生命力和理论魅力,更好地体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推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更好地体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

其次,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是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时代需求。大学生人生经历比较简单,他们多数时间都在学校里学习生活,社会体验不足,生活经验不够,在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上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和认识误区。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端正大学生思想认识、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载体运用对于澄清大学生思想认识,端正他们观念态度,坚定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具有重要作用。新时期新形势下,一些大学生对当代中国国情认识不够,体验不足,感受不深,对纷繁复杂国际形势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深,容易存在一些思想困惑,陷入认识误区。单纯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在回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时显得略微苍白乏力,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依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让大学生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真正深化他们的理论认识,坚定他们的个人信念,才能让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真心喜欢,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对大学生比较具有吸引力的课程,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让大学生终生受益,成为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帮助的课程。依托于载体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大学生的个人素质能力,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推动教学目标实现。

二、科学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基本遵循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的开发、运用和建设,只有遵循科学的原则,契合内在的规律,才能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作为载体,一方面必须承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旨趣,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实现;另一方面又要兼具沟通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依托于这一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得以与大学生展开良好互动并形成和谐向上的师生关系。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静态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立足静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承载性,传导性和关联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和价值目标,传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大学生的人生导引,同时关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大学生、社会生活,使三者发生交流互动,在三方互动中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及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接班人的需要。立足动态视角,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具有社会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即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能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被发现、认识和检验,能不断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而向前发展。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过程性与目标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把过程与目标结合起来,以目标为统率指引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发展,为过程发展指明方向;又充分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的过程性,体现载体建设的层次性感和循序渐进的历程。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要体现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断深化的强化过程,体现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同时又要兼具明确的发展目标,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远大信念、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归宿,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和脱离于这上终极目标。

再次,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要坚持手段性与功能性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既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有效工具,是一种手段性存在,同时又肩负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功能。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建设,就是既要把载体建设作为一种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深化、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的手段,同时,又要明晰载体建设承载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价值定位和功能归宿的责任担当,明确载体建设所蕴涵的兼具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功能。

三、与时俱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载体创新发展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应坚持批判继承。文化载体历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载体建设既要立足中国,回顾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放眼世界,纵观大类世界文明发展的优秀文化资源,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把继承传统与借鉴国外结合起来。一方面对传统文化不盲目继承,不搞不加区别的全盘接收,而要批判继承5000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今视古,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大局中去考量;另一方面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既不全盘否定也不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成果,而是要批判借鉴,既充分吸收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共同成果的西方文化资源,又明辨西方文化中潜藏的政治元素和阶级立场,不能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借鉴中迷失自我,失去了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立场,而是要真正做到洋为中用。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建设应坚持有机渗透。活动载体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把理论回归现实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活动载体建设中,由于灌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原则,然而正是因为这一原则的存在导致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开发和运用活动载体过程中易于形成强烈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强制属性要求。而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生活经验不足却情感丰富、敏感,活动载体中的强烈政治色彩和鲜明强制属性易于引起大学生的反感,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引起他们对活动载体的排斥和抗拒,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功能实现。据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要有机渗透教育目标于活动之中,具有非常显著的潜藏性,在活动中育人,在过程中育人,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重点在于解决大学生的“真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重点在于解决大学生的“真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载体建设,就是要推动大学生实现“真知”到“真信”的转变,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

社会学与生活论文第9篇

Abstract: Theory society in college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the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ory society is facing severe challenge, which needs innovation to provide feasible measures for promoting colleg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analysis on theory society's carrier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summed up the problems and explored how to make innovation research.

关键词: 理论社团;载体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Key words: theory society; function as a carri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65-02

1高校理论社团概述

高校理论社团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实践、宣传、研究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这类社团主要以“思想学习研究会”、“邓小平理论学习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学习小组”、“科学发展观学习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会”等理论学习社团为主,并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将理论知识与时政知识相结合,将党的理论知识与党的方针政策相联系。高校理论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媒介能起到很好的双向服务功能。理论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等观念的渗透教育,加上其本身就在学校领导下开展活动,这就使高校理论社团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通过学生社团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融合到社团活动中去。

2高校理论社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功能

2.1 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载体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管理,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一种实践活动,着眼于解决人的道德品质、政治立场、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培养坚强的意志和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生理想。

而理论社团从根本上说也是对人的管理,社团内部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管理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管理的具体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成员的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了人们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管理载体。

2.2 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载体高校理论社团是在团委直接领导下的大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一个平台,其本身包含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这些因素往往是校园文化的主流,也是一种社会主流文化支配下的文化形式。每一参与社团活动的学生在感受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时,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效果,从而有利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确立。

2.3 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载体环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控制人们的行为具有巨大的约束力。①高校理论社团活动因与理论知识、时事政治、党的理论政策紧密联系,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了一种理论学习的氛围。其在活动过程中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社团的具体环境中,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学生的行为的目的。每个生活在这种环境氛围中的学生的思想品德结构都会受到其中包含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载体。

2.4 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载体高校理论社团在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的教育融入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之中,这些活动内容充实、品位健康、形式多样、格调高雅,集知识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体,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渗透力。因此,高校理论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活动载体。

3高校理论社团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课题组对温州地区高校的理论社团状况进行调研,开展了“温州地区高校理论社团现状”的问卷调查。问卷主要从温州地区高校理论社团的数量、社团活动对象、学生参与状况、制度、活动、文化等方面展开。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89份,问卷回收率为98.2%,其中有效问卷589份。调查结果表明,温州地区高校理论社团建设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活动对象精英化倾向据调查,目前大多数的高校将理论社团往往作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或者党建工作的一个平台,成为学生干部或者党员发展对象理论学习的一个阵地。一些高校甚至将经过理论社团的学习并且顺利结业作为学生竞选核心干部的必备条件。这就造成理论社团在招收对象的时候往往是针对学生干部,从而使社团活动对象精英化倾向。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学校资源的有限性,一个学院往往只有一个理论社团,而且每期社团招收的人数都是非常有限,从而使少数人享受了理论社团学习的机会,而大多数的学生则游离于社团活动之外。

3.2 活动亮点、闪光点少目前一些高校理论社团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但深入研究却发现其开展的活动往往流于传统的读书汇报会、专家讲座、论文征集等活动,缺少将相对枯燥的理论学习寓于知识性、趣味性的活动的有效方式,吸引不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多的是被动的学习,从而影响了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3.3 社团内部制度建设有待完善根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理论社团内部制度不完善,缺乏的完善的考核制度、学习制度等等。或者有些社团内部虽然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管理不完善,制度不能够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这主要是因为社团内部的指导者的缺位。大部分社团由一些有着繁重行政或者教学任务的教师担任,从而使得指导老师无暇顾及社团的发展,导致社团内部的涣散。

3.4 实践基地流动性,社团活动难以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很多高校的理论社团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在社会实践当中实践地点的选择则没有固定性,通常是一次活动换个地点,这就使得每一次的实践活动都要为地点的选择,活动的前期宣传准备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活动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影响力难以深入。

4如何更好地发挥高校理论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

4.1 依托网络,构建平台,拓展三个代表理论社团活动对象的覆盖面网络已成为青年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大部分信息都是从网络上得来。高校理论社团可以通过网络来开辟广大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交流的新阵地,建立理论学习的相关专题网站,并设置BBS论坛,可以在论坛上每月设立一个讨论话题,实现社团与广大学生的一个互动,发挥网络阵地的作用,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发挥潜移默化作用。

4.2 创立品牌,寓教于乐,提高社团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一个组织最显著的标志是它具有自己的组织文化,而品牌活动是组织文化最直接最重要的体现。高校理论社团要注重活动这条生命线,着重在提高活动质量上下功夫。力求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寻找各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开展活动,并创立社团的品牌活动,以活动的丰富性、知识性和可参与性来吸引人,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理论学习效果。比如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会”目前在实施的“学理论,话流行”话剧表演不施为理论社团活动的一个成功举措。活动通过以话剧的形式表达理论知识,演绎当前时政热点,让学生们从感性出发了解政治,并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开展得有声有色,收到了第一课堂收不到的效果。

4.3 健全制度,加强指导,增强理论社团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要进一步发挥高校理论社团的先锋作用,必须加强自身制度机构建设,完善管理和运行机制。高校要建立、健全理论社团的各项管理制度、学习制度、考核制度、财务制度等,加强社团人员的管理,使社团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理论社团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同时要加强对社团人员的管理,确定有效的骨干培养选拔制度,重视社团干部队伍和骨干队伍的建设,要对社团主要干部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明确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促进社团持续、健康发展。

4.4 固定实践基地,增强高校理论社团工作的影响力高校理论社团应该有自己具有独特性的阵地,应积极支持理论社团根据其自身特点,建立社会实践基地,充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会员成为理论的实践者、政策的宣讲者。这样可以避免社团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前期的场地联系、选择和准备等工作,从而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抓好活动的质量,促使理论社团的实践活动开展的更加顺利,使活动产生长远而深久的影响。

注释:

①陈秉公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285.

参考文献:

[1]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2]崔润东,赵永吉,卜丽,吕晓波.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J].高等农业教育,2002(4).

[3]李迪.浅谈大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0):447.

[4]李栓久.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5]李莹.浅议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制度建设[J].大学时代(B版),2006,(8):141-142.

[6]何海兵.“红色社团”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湖北社会科学,2003,(4).

[7]吴冬梅,孙勇.发挥学生社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