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3 09:56:37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说课设计;综合实训;以赛促学

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一门实训课程,通过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国际进出口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熟悉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与流转,实现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目标.而说课是基于授课教师在事先准备好说课内容、说课设计和说课方法的基础上,向评委或专家解说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方面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既是授课教师对所教课程的梳理总结,也是对课程教学改革的一种思考[1],有助于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也是教师职业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1教学目标

1.1知识目标

1.1.1课程性质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中属于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为了适应“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课程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完成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等课程的基础上,一般于第六学期集中开设该课程,为学生的毕业实习和正式工作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1.1.2课程地位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外贸英语函电、报关实务、报检实务、货币银行学、国际货运等课程的基础上展开实训,作为一门后续课程,需要实现对以往课程的总结与梳理,使得学生对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体会.1.1.3课程联系该课程的特色是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前期的基础理论课程为实训课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指导,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得学生能抓住国际贸易流程的内在联系,发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律,使得学生能够纵观国际贸易流程的全局、高瞻远瞩,预见国际贸易流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措施,促使每一笔进出易的顺利完成.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实训过程能否顺利开展,而实训课程过程中获得的与国际贸易中备货、保险、运输、报关报检、结汇和退税等相关知识的认知和经验,加深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总之,国际贸易的系列理论课程为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提供了科学指导,而实训的过程检验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

1.2能力目标

据海关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比2014年下降7%.面对全球更加严峻复杂的贸易形势,对外贸易在全球市场中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对国际贸易就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知识,熟悉国际贸易政策与法令、惯例,熟知国际贸易流程、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沟通协作经验等.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具备综合业务程序的应用能力,还要具备单证缮制的能力.

1.3素质目标

首先,单证制作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能否顺利及时结汇,因此实训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谨慎、严谨的工作态度.其次,单证制作要依据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政策以及合同的具体要求,同时交易方对单证提出的各种特殊要求也要满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索的素质,体会到国际贸易的工作既有国际标准化的一面,又有地区特殊性的一面.最后,国际贸易中涉及的单证种类繁多,而实训课程时间有限,只能教给大家常用的、典型的单证,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的单证需要学生具备灵活应对的素质.

2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教学目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如下:

2.1实训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为了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室条件即仿真物理沙盘、教学软件和实训室全真模拟的企业经营环境[3],实现学生、教师和国际贸易岗位专业人员的相结合,在实训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指导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思考总结,实现教学、科研的相结合;在校期间的认知实训和专业实训要与毕业实习层层递进,为毕业实习提供实践基础.实训的内容应体现对课程目标的支撑,体现“三结合、三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求.

2.2课程内容

2.2.1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程序一般分为三大阶段:交易前的准备阶段、交易磋商合同订立阶段、合同履行阶段[4].熟悉合同履行阶段的备货、保险、运输、报检、报关、结汇、退税等专业知识.具体综合业务程序如下图1:2.2.2国际贸易单证缮制在掌握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基础上,正确、及时的缮制相应程序的单证.培养学生的单证缮制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的能力.具体内容如上图1.

2.3实训重点难点

综合以上教学内容,第一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涉及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单证、国际金融等多课程内容,要求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全程有综合的理解;第二个教学重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的缮制,单证制作过程中既要符合信用证、合同的要求,也要满足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法令要求.第一个教学难点即国际贸易单证缮制的技巧以及如何实现单证在国际贸易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第二个教学难点即及时掌握国际贸易惯例、法令及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更新.比如我国海关总署2008年第52号公告对报关单的填制规定了最新的要求,对“合同协议号”、“申报单位”、“运输方式”等相关栏目的填制要求做了调整,在实训过程中应按照最新规定缮制.

3教学设计

为了落实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重点,突破实训过程的教学难点,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3.1教学目标设计

首先,通过与应届毕业生的交流,了解其在工作中对国际贸易专业知识的诉求,根据学生的实际与需求设置了课程的知识目标,使得课程所授知识能真正的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其次,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了课程的能力目标,旨在提升学生的国际贸易相关实践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2].通过理论与实践相融、兼顾知识与能力,实现共性与个性相长、求实与创新并重.

3.2课堂内容设计

3.2.1课时安排.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一共18课时,教学中采用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3.2.2课前准备.准备一套空白的单证模板和教学案例,并对班级学生按照国际贸易流程中的当事人进行角色分配,使学生分别承担出口商、进口商、通知行、运输公司、保险公司、检验机构、海关、进口商、开证行等角色.3.2.3课中理论讲授.对国际贸易的综合业务流程简单介绍,对相应流程总涉及到单证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对最新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各国的国际贸易政策进行简单解读.3.2.4课中实践操作.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进行单证的缮制并实现单证在不同当事人之间的流转.3.2.5课后考核.对实践操作的过程和形成的单证成果进行考核.

3.3课堂组织及管理设计

对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组织管理设计如下:3.3.1案例导入.充分利用教材案例、教学软件中的案例,采用情景法使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的各方当事人充分了解所引入的案例.3.3.2分配任务.按照课前对角色的分配,要求学生充分领悟自己在该案例中所扮演的当事人.3.3.3角色体验.学生在了解自己扮演的当事人的基础上,采用鼓励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实现与各方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比如,出口商开始通过邮件、广告等各种方式积极推广产品.3.3.4制作单证与流转.根据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的进展情况,及时缮制相应的单证并实现单据根据流程实现在当事人之间的流转.比如,在出口商与进口商完成了发盘、询盘、还盘、接受的基础上,进出口双方开始积极准备签订销售合同,并且在双方充分沟通基础上互相签字盖章.3.3.4总结提炼.对学生的国际贸易业务完成进展实时监督并考核,对学生制作的单证进行技巧指导与考核.

3.4课程考核设计

课程的考核首先要实现学生互评与自评的相结合.比如在交易磋商阶段,进口商可以根据出口商发盘函电写作的水准来决定是否与其达成合作意向;比如在出口商结汇议付阶段,议付行对单据进行严格审核,如果发现出口商单据与单据之间、单据与信用证之间、单据与实际出口货物之间存在不符点,可以拒绝议付.其次,课程考核应体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相结合.教师在实训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相互沟通、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对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的纸质单证成果应进行及时的批改与反馈,指出错误所在并监督其进行修改.

4教学反思

4.1学生学习反思

4.1.1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学生英语基础和理论基础差,在实训过程中学生对全英文的单据难以完全理解,对一些专业术语记忆模糊.第二,学生在制作单证过程中缺乏自信,喜欢用铅笔填写单据并且填写过程中交头接耳.4.1.2解决措施.第一,从大一开始教师应强调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的重要性,以及英语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重要性,为以后的实训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充分鼓励学生,增强其自信心,使其相信能利用以往的理论知识在掌握国际贸易流程的基础上缮制一整套正确、完整的国际贸易单证.

4.2教师教学反思

4.2.1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模式化教学.国际贸易业务程序中涉及的国际贸易单证的种类繁多,但是在实训过程中只涉及常用的纸质单证,比如海关发票、领事发票、海运单、预约保单等单据涉及较少.第二,缺乏实践经验.教师缺少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实践经验,只能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没有实际操作过程中真实的心得体会.第三,信息化水平低.随着跨境电商和互联网的发展,单据的信息化和电子数据交换的实现,改变了传统贸易的方式,而教学中依旧以纸质制单为主.4.2.2解决措施第一,校企合作.通过学校、学院与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增加与企业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加对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调研,将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反馈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的课程内容中.第二,双师建设.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沟通交流,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与学习,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加深自身对理论知识和综合业务程序的理解和把握,把握在国际贸易综合业务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最佳的解决方案,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使自己满足双师要求.第三,以赛促学.从完成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实训任务的学生中,选拔学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在参赛过程中通过与其他院校的竞争,发现知识的匮乏处,比如:市场调研方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对外报价核算、制定商品或服务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商品展销会、新产品会等知识.通过比赛的形式,不仅检验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检验了学生对实训课程的掌握程度.将教学中的不足以及学生实际应用需求不断地反馈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来,从而实现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5总结文章以说课的形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展开论述.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的对国际贸易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改革,同时,应始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落实和教师引导作用的发挥.

作者:刘凡 刘红军 单位:宿州学院

参考文献:

〔1〕林榕.以说课形式探讨高职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4-16.

〔2〕龚奇.以“课证融通”为导向的高职报关实务课程说课设计[J].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160-161.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第2篇

(一)实训基地硬件设施不完善,资金短缺

需要筹集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设备的配备,实训器材的添置,否则会影响实训教学效果。此外,在实训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一些学生违规或不当操作,轻则造成浪费,重则造成器材损坏。

(二)实训课课堂教学方法呆板

有的教学把实训室当成课堂教学,或者类似参观实习,有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一言堂,或者是盲目追求操作统一,便于管理,教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学生自主性不够,不便于区分学生的优劣,也不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生手高眼低的学情

没有达到学习效果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动手能力强于本科生,但是理论知识薄弱,造成手高眼低。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往往做了一大堆,错了一大堆,却不知道错在哪。

(四)教师自身的实际操作能力低,经验不足

高职高专学生对老师依赖程度大,每个小环节都需要答疑解惑,才能放心走下一环节,担心走错一步,全盘皆输。因而,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指导老师必须对每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都了然于心,否则难于驾驭课堂。然而大部分教师在大学里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实际操作不够,再加上年轻老师经验不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教师普遍感到实训课教学比理论课教学更辛苦,挑战性更大。

(五)管理实训教学课堂难度大

课堂组织上,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分组进行实训,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常常出现各组进度差距很大。因而,不能由学生自行分组,影响整体教学进程。如果实践教学所有学生集中上,没有分组操练,则变成了参观实践,容易流于一种形式,也是不可取的。不少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课堂没有遵守相关规则,有的学生是没有领会和理解,而误操作;有的学生好问,但不少思路都想歪了;有的学生是做错了一步后,没有及时纠正,后面就破罐破摔了;有的学生干脆是来敷衍了事,蒙混过关,一有机会就做点小动作。因而,不少实训教师反映,实训教学非常辛苦,而且又是一次性连续上四节课甚至更多。这种集中实训,持续时间长,学生个体差异又大,需要两个及以上教师相互配合。

(六)实训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不少院校实训教学起步较迟,没有建立规范全面的实训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对实训教学的要求没有规范,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使实训教学考核流于某种形式。实训教学有别于理论教学,不是简单的成果考核。而是结合过程考核和成果考核,它既需要体现实训的特色,又能反应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还能区分个体差异。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必须把实训课程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改变教学观念,激发教与学的活力。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体现工学结合,适应市场需求,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以实训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教学导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真正切合实际多方研究,探索适合高职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之路。

二、实训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一)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实训教学硬件建设

依托校企合作的平台,建立长效双赢的互利合作模式,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室,为企业培养并输送其所需的人才,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受益,共同发展”。企业培训与学院实训相结合,既缓解企业人力资源的空缺,又为学院就业开辟渠道,又节约双方资金投入。需投人专项资金,满足设备维护、耗材所需。利用真实的职业环境实现实践教学的同时产生效益,变消耗性的实验室和实训基地为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形成可持续自我发展的实训基地。还可通过校友捐赠方式,筹集专项资金。

(二)完善实训教学软件建设

完善校内外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管理规章制度。组织编写适合实训课程和实训室设备设施操作手册,完善工作日记、学员手册、教师手册等学材,为顺利开展实训教学奠定必要基础。依托校企合作的模式,与企业(如用友,浪潮等)联合开发市场营销教学软件、操作手册。建立培训平台,实训教师与企业培训师互动学习。教学软件及教学模型以企业的实际市场经营为学材。使教学软件符合企业工作实际,符合高职学生教学需要。

(三)创新实训课程教学方式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营销实战合作的企业单位,按照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内培养和企业需求零距离对接,并签署双方合作协议。以项目为载体,实行任务分解,分阶段,分目标,定要求。实训基地采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和无线摄像头全程监控,既可为学生展示清晰的教学观摩,又便于教师的自我修正,提高教学技能。

(四)分析学情,以学定教

几年来高等教育招生人数逐步扩大,高职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意味着学生学习基础薄弱,不少高职学生由于高考失败,对学习缺乏奋斗的目标和动力,对学习、生活、就业悲观失望。课堂的学习状态不佳,课堂开始前十分钟还有注意力,后面兴致就大大降低,大部分学生实践学习的兴趣大于理论学习。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学习情绪、学习动机,为衔接教学,“以学定教”作准备。因此,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尤为重要,同时也可以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助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挂职,也可以到实训基地学习,以便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在专业教师引进上要从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上进行详细规划:年龄结构上注意老、中、青相结合,知识结构及职称结构上呈高、中、低梯度搭配。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中青年专任骨干教师。为了贯彻工学结合的办学精神,还要通过“走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走进来”是指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员对部分实践课程进行指导,“走出去”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鼓励专业教师进修或走进企业顶岗,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逐步建立起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以校外兼职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为补充,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实训指导教师队伍。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通过培训获得高级市场营销师,会展策划师,国家公关师等相关职业资格。校企深度互动合作,“双向互聘”是指校企双方对各自设立的经营实体或教学科研实体在人员上交叉引进、相互聘任,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学校的实践教学上互为补充,共同受益;“双向培训”是指学校通过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参与校本培训,或派教师下厂锻炼,学校开展各类专题培训班提供企业员工培训或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训输送急需的职业人才;聘请既有高超的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担任兼职顾问,参与本专业实训课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开发,重点承担相关科研任务。

(六)科学组织管理实践教学

采用实训室开放的方式,课上教师演示性操作,课堂学生分组练习,限制时间,掌控进度。采用多项目同时进行的方式,提高了实训室利用率的同时,避免实践教学组织上的浪费学时或者师资紧张等问题,也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可采用模块式实训教学方式,分模块进行任务教学;可利用伙伴教育的方式,建立相关兴趣小组,让先学会的同学,学得比较好的同学,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同时也带动后学的同学,最终所有人都学会;也可采用超市性实训教学方式,情境式教学,既增强仿真性,又提高“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效果;还可以采用到企业顶岗实习的方式,为企业输送后备技能型人才,也能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和动手能力。

(七)建立多元化实训教学的考核体系

加强过程考核,建立多元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从学生课堂纪律,认真严谨态度,团队协调能力,知识领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等多方面考核学生综合素质。注重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还应关注学生今后的发展潜力,使考核评价结果具有就业指导意义。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纳入到考核体系中,实现证书考核替代期末考评。实训课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在实训课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综合表现及提交的报告或总结等实施。以全过程评价为主,最终提交的报告或总结为辅。过程考核角度包括考勤,操作的准确性,时间的掌控性,理论运用,课堂表现,记录的及时性及准确性等。

(八)将教学内容与考证相结合

为了适应市场对就业需求,要求高职学生双证毕业,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应的职业资格证-“营销师”,“仿真实训、课证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课证结合”是指把职业证书考试所需要的课程融入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将营销师职业证书的考试大纲结合到课程学习中,实现职业与课程学习的对接。在有限的时间,既提高技能,又增强就业保障。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取得营销师、会展策划师、国家公关师等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的合格率,保证更多学生取得双证毕业,建议将职业资格考试的科目纳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同时,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到考核体系中,与以往相比,学生职业证书合格率和毕业生的就业率也明显提高。

三、教学效果的评估

通过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既巩固了理论知识,又在实训平台上指引实践,也在实践中升华了理论。在模拟企业经营中,充分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高职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能反应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我院在实施市场营销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就业

市场营销实训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实践中,有很大的自主性,学生可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人沟通合作,学会系统思考问题,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组与组之间的对抗与竞争,激发了课堂氛围,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证结合的方式为毕业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保障。

(二)教师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教学兴趣

我院实训指导教师都是在一线实践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深知实训课教学比传统讲授式教学难度大,而且也更辛苦。但实训课上得好,方法得当,往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学生不能理解老师的思路,老师也不懂学生的想法,相互磨合困难,实训课也只能流于某种形式。实训课程改革以来,促进了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既激发课堂气氛,也增强教师的教学兴趣。

四、结语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问题 改革

从2001年至今,我国小学和初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的学科课程与教学论,面临着全新的巨大挑战。其中,《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既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理论课程,又是一门应用性、操作性非常突出的实践课程。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相比,它更具有培养学生语文教育能力、训练学生语文教学技能的意义。因而,这门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更加关键的作用。为了积极适应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求,我们必须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依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不少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被公认为枯燥、乏味的课程,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一门没有用处的课程。学生对它的喜欢程度也往往较低。这主要是由于这门课的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方法不当,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应用理论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并举是它的特点。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和其他理论不同,它是直接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教师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才有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才是有用的理论。

然而,《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与文学类课程相比,其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本来就差之甚远,也就不太容易吸引学生。再加上有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变革,一味地满堂灌。一味地用讲授法单纯地讲授抽象、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很少联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实际,很少运用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学生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这就极易导致这门课的理论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使学生对它产生空洞、抽象、无味、无用的认识,因而没有多少兴趣听讲,更不可能有主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学生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是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各种新理念、新理论、新变化缺乏深刻、充分的认识甚至是最基本的了解。那么,还何谈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对学生的指导作用呢?还何谈培养学生必备的语文新课程教学能力呢?又何谈这门课程的价值呢?

2.忽视实践教学,学生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人们习惯的一种错误观念是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单纯定位为一门理论课程。而且,在高校教学中,所谓的“理论性”往往被过于强调且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境地。因而,在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才会普遍存在重理论教学而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而轻学生实践的现象。因而,不可避免的,整个实践教学往往处于被严重忽视的境地。

因为对实践教学的忽视,大多数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一直存在着“理论讲授多,实践训练少”的问题。这门课的理论授课时间一般占3/4以上,实践训练时间不到1/4。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学生每周的课内教学技能训练时间常常只有甚至不足1课时。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大部分项目不能正常开展,仓促进行的一些训练如设计教案、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走形式,收效甚微。缺乏充分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学生如何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呢?学生最基本的语文教学能力又从何而来呢?也就难怪不少学生在教育实习时甚至毕业后仍连最基本的口语表达、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都严重缺乏。

3.实践教学科学性不强,教学技能训练不够系统、细致、扎实。

近年来,有部分高校开始重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教学,专门安排每周1-2课时来进行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但是,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至今只有理论教材,没有规范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材,所以,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方法、项目、组织形式、程序、重点、评价等完全靠任课老师来设计、操作。这就很难保证《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实践教学的科学性。一些教师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来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系统、细致、扎实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比如,不让学生站上讲台进行朗读、自由演讲、讲导入语、设计板书、提问等基础训练就直接开展说课训练、试讲课文训练;不让学生观看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讨论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就让学生设计教案;训练中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点评及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应付训练而教师不作严格要求,等等。显然,即使实践教学有较充裕的时间,如果组织、实施不够科学、扎实、严密,也会导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使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针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要积极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首先,能够使抽象的理论显得更加具体、生动、易懂、有用,使学生乐于学习,促进学生学好理论:其次,因为课程与教学理论对中小学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引作用,搞好理论教学又能够为学生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理论教学,也恰恰是搞好其实践教学不可或缺的前提。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改革策略。

1.让学生先感受、体会中小学新课程教学实际,再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没有经历小学、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他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还停留在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些模糊记忆中。在他们对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实际没有任何具体感受和基本了解的情况下,就直接让他们去学习语文新课程方方面面抽象的新理念、新理论,理论就会显得枯燥、空洞而难以消化,从而极大地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所以,先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实际有一定的具体感受、体会,再开始学习理论,是最好的做法。而各高校传统的做法都是在学期中段或末段理论学习过半时才安排学生观看教学录像或到中小学课堂现场观摩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我们改革理论课的教学计划,在第1至3周先安排学生观摩语文新课程教学录像或者到附近的小学、中学现场观摩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第4周才开始启动理论教学。当然,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和学生:一定要认真、投入地观看,写出比较详尽 的课堂实录并保存好,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料,要求学生以后随时把这些课堂实录带到理论课的课堂上。带着观看课堂教学实况的感受和经验开始后面的理论学习,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动力。而且,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举出那些观摩教学中的实例来阐述抽象的理论,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讨论一些实例,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和体会。这样,理论将不再空洞、抽象,不再枯燥无味。

当然,根据理论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学期中段或末段,教师还可以再安排一定的观摩教学录像或观摩现场教学的活动,并把观摩和理论讲授、探讨紧密结合在一起。

2.突出理论重点,强调其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教学要突出两大重点。一是语文新课程中最重要的一些新理论、新变化,例如,反映语文新课程总体指导思想的四点课程基本理念,全新的语文课程性质观,全新的语文课程目标观,语文教学对话理念,个性化写作理念,综合性学习理论,语文新教材的巨大变化,等等。二是操作性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因为前者对于学生从事语文新课程教学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不掌握这些新理论,了解这些新变化,无论学生具备多么优秀的教学基本功,他们都无法成长为合格的新课程语文教师;而后者具备突出的实用价值,对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以及一些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如教学导入设计、提问设计、板书设计等)能力至关重要,而较强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正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教学能力之一。所以,教师要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这两大重点方面来精讲细讲,对其它内容则可以少讲或略讲。

3.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一词,英文中称“case”,也叫个案、事例、事件,是指与教学有关的列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事件的内容、情节、过程和处理方法所进行的客观描述,它不能用“摇椅上杜撰的事实”来代替,也不能用“从抽象的、概括化理论中演义出的事实”来代替,它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者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为相互脱节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教学中,教师合理地利用案例教学,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具体、生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并能帮助他们用理性思维去解决课堂教学的一些问题或者认识课堂教学的一些规律。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学会提取案例中的理论成分来对照自己学到的相关的教学理论,有助于深化他们的理论修养,而且能让他们学会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同时思考其合理性。从经验上升到理论,培养他们教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广义的案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用文字记述的反映教学中一些具体情况包括经验、疑惑、感悟、反思等的教学案例,如方智范、赵志伟主编的《新课程语文教学案例评析》中的许多案例,文字记述的详细的教学实录,教学录像,现场教学,教案,教师所了解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例,等等。这几种案例都可以具体运用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案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常见策略有:(1)呈现案例,解剖麻雀,内化理论(主要用于系统理论讲授中);(2)呈现案例,展开讨论,把握理论(主要用于个别理论探讨中);(3)案例观察,做听课记录,写评课报告(主要用于观摩教学中);(4)案例开路,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设计(主要用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学中);(5)案例呈现,系统学习(主要用于学生试讲前)。

我们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非常适合这门课程的理论教学,而且能够为这门课的实践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真正把这门课的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

4.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

为改革学生总是由教师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教师可从这门课的理论中精选出一些重点专题,如“语文素养”观、语文课程三维度目标、语文课程性质观、对话教学理念等。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主学习,按学习小组分工、合作地去研究、探讨,最后在理论课的课堂上分小组汇报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展开小组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旁听者、评点者。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是相互合作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者、探究者,也是实践者。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把握那些重点理论,又有利于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教学理论研究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乐于合作等多种优良品质。这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根本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为了使活动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一定要精心组织、引导。而且,理论教学中要保证至少开展两次这样的活动,所占的理论课课时应在6课时左右。

三、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

为了解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还必须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强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主要措施如下。

1.重视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教学技能训练课时。

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教学安排充足的课时。只有课时充足,学生才有时间进行多个项目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多次登上讲台。反复进行训练。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才有保证。要专门安排每周至少两课时一共不少于36课时的实践教学课时。同时在理论课的54个课时中,还要抽出约18个课时安排教学观摩、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习汇报和讨论等活动,使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2,加强实践教学的教材建设。

要改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现在只有单本理论性教材的现状,各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一套实践教学教材,可将其定名为“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当然也可以组织多所高校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联合编写。两套教材在内容上互补,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两者结合。相得益彰。如理论性教材阐述的课程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语文课程目标、语文教学设计、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知识,训练操作教程就可以有相对应的具体案例分析或技能操作训练内容。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就会较易理解。在进行技能训练时也会因有案可依而就较易上手,既能保证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能够促进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顺利实施。

3.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科学安排教学技能训练项目和程序。

在实践教学没有教材无所凭依的情况下,教师自己要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大纲,明确其地位、指导思想、教学目标,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训练项目要全面、充分,包含各种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单项教学技能训练及综 合性的模拟试讲训练;训练程序安排要合理,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单项训练到综合训练。例如,我们近几年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是这样安排的:(1)学生课外练习普通话、粉笔字等教学基本功;(2)课文朗读技能训练;(3)自由演讲训练;(4)教学观摩及评课;(5)语文课导人技能训练;(6)语文课板书技能训练;(7)语文课提问技能训练;(8)语文课讲解技能训练;(9)学生课外进行教学设计训练(编写教案);(10)说课技能训练;(11)模拟试讲课文训练(即教学实践技能综合训练,最好采用微格训练的形式)。其中的第二、三、五、六、七、八、十、十一项都是学生必须单独登上讲台训练的。这样,学生在最后模拟试讲时已经经历过多次包含读、写、说、讲的公开训练,语文教学综合技能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

4.扎实、严谨地组织语文教学技能训练,将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

教师不仅要系统、科学地安排语文教学技能训练的项目和程序。而且要扎实、严谨地组织每一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把技能训练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证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

首先,要做好学生训练前的指导工作。每一项语文教学技能训练。教师都要提前布置,给学生充分的课前准备、练习时间。并且,在布置训练项目及任务的同时,教师要认真地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训练指导,让学生练习时有路可循,有法可依。例如,语文课导入技能训练前,教师就要把导入设计的内涵、作用、要求与方法等要点进行指导,最好结合一定数量的优秀导入案例使学生加深体会与理解。这样。学生才可能设计出有吸引力、有创造力的导人语,导入训练才可能有比较令人满意的效果。

其次,要做好学生训练的课堂组织工作。在训练课上,要求每一位训练的学生要真正进入角色,认真投入地训练。教师自己也要做一个全神贯注的观众,认真观看每个学生的训练。而且,教师还要组织好整个课堂,让所有学生认真观摩台上学生的训练,不能出现一人登台认真训练而其他学生在台下漫不经心、各行其是的现象。教师要严格要求和认真组织,使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成为一个气氛庄重、热烈、活跃的学生充分锻炼自我、表演自我的舞台。

再次,做好学生训练后的点拨与评价工作。每名学生训练之后,教师都要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学生总结训练的得失。教师一定要首先肯定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鼓励、称赞学生训练中的优点,然后中肯地指出学生训练中的不足。教师不能以过高的要求对待还未正式踏入讲坛的学生,只有充分地肯定,才能让每个学生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活动才会由此形成良性循环。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及时总结自己的训练体会,并组织其他学生参与评价。每个学生训练完之后。自己的体会是最深刻的,如果能让他们及时对自己的训练进行评价。效果是真实、贴切的。而同学的评价往往更能从旁观者的角度准确地指出一些亮点、优点或缺点、问题,使训练者容易接受。教师如果营造出这种积极的氛围,用学生训练的范例去引导所有学生,就会对所有学生产生更好的教育实效。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第4篇

为了了解和掌握在校师范生和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认识与意见,以及他们对该课程的需求,笔者特进行了问卷调查.

1.1对小学语文教师进行的调查对于小学语文教师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对“教育学”“心理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方面的认识进行的.81.5%的教师认为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能够促进教学, 是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知识.62.3%的教师对于课程、反思型教师、教学设计、综合性学习等与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紧密联系的知识比较熟悉,而对于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建构主义理论、隐性课程则比较陌生.为了适应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自己急需提高的方面有:科研能力(71.2%)、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设计(51.4%)、学生学习理论、学习策略和心理知识(50.6%)、课件制作与多媒体的使用(49.4%)、获取信息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39.6%).有78.3%的教师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师范院校应对师范生加强说课、模拟课堂训练,增加实习的时间与次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师范生走进小学课堂,亲临教学现场,缩短师范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适应期.

1.2对师范生进行的调查25%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对培养小学语文教学技能作用较大;12%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够与教学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63%的师范生认为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联系不够紧密,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不是很好;54%的师范生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设置不够合理有效;42%的师范生认为教学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渗透不够.可见,对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困境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进入新世纪,随着师范院校非师范专业的蓬勃兴起,增加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性学科,淡化“师范性”与“非师范性”的界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界于语文与教育学的边缘性学科,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有些院校将课程与教学论教师进行整合,归属于教育学专业;有些院校将其挂靠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处于不被重视的边缘地位.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教育类课程,一般在学科专业课程之外,另加“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三门课程,并将其当作点缀课程.教育课程门类单一、教学时间偏少,忽视师范生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课程受到公共课程挤压,课时一再减少,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合理,选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育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形成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立体发展模式.

2.2专业教师队伍力量薄弱“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的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由于设立该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比较晚,大多数教师是“半路出家”,缺乏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一般情况下,该学科教师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担任,其汉语言文学知识扎实,但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与把握;二是由教育院系的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教师担任,对课程与教学论理论分析得深入而透彻,但缺少基础教育教学经验,教学中缺少鲜活的课例,理论教学脱离教学实际;三是由来自中小学一线的优秀教师担任,具有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经验,但习惯于用实践代替理论,缺乏理论层面的提升.[3]因此,缺少具有教育教学理论高度,又具备学科专业背景的优良师资.3.3教学内容脱离教学实际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使师范生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把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了解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形成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能力.但教学中,缺少具体、可操作、可量化的课程培养目标.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对于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则不够重视;重视知识的获得与经验的积累,忽视广博知识的掌握与个体的整体发展;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忽视教学实践能力与教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过于注重规律与原则的教学,课堂教学缺乏师生双边活动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新课改教学理念涉及较少,侧重讲授课程论部分,而淡化教学论部分,所授理论知识空洞,缺乏针对性,缺乏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联系.师范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活动很少,备课、试讲以及社会调查等实践性活动也很少.没有充分拓宽教学视野和课程空间,很少结合案例教学、观摩教学、合作探究等,深化师范生对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2.4教学实践措施不够扎实有效教学技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然而,教学中,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实践.很少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长期扎实的教学技能训练.很少结合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活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即使训练,也缺乏教师必要的指导与讨论交流,缺乏相应的检查督促手段,教学技能训练、教案设计、模拟试讲等也只是走形式,致使教学技能训练不到位,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语言表达能力差,缺少逻辑性,缺少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不了解小学语文的知识结构,搞不清教材中知识点的前后联系,不会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不会分析教材,照抄教参与教案“.三字一话”基本从教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多媒体和网络教学仅仅限于理论上的感知,谈不上熟练掌握,有关课件制作更是大多数师范生的知识盲点,难以满足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要求.教育实习时间短、方式单一,师范生难以培养起相应的教学素养.

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以及存在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为认识上存在误区和实践上缺乏重视.

3.1认识上的误区误区一:对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关系认识不恰当.认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忽视对广博的基础知识、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科专业课程,忽视其他课程以及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教育理论课程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与教学设计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导致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下降.没有紧密结合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征和小学语文教师的职业特点,构建科学的学科体系,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误区二:对掌握知识、获得经验与提高能力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恰当.当前很多师范院校,追求综合化发展、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办学理念,削弱专业课程,弱化专业基础,师范教育边缘化倾向日趋严重.师范性决定了实践性,师范生既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而经验的获得与理论知识的指导密切相关,需要实践中的锻炼与积累.然而,师范院校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对于教学技能训练则重视不够,缺乏实践中的锻炼和能力的提高.教学中,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突出实践环节,体现教育实践以及教学技能的培养.误区三:对专业课程与专业基础知识的关系认识不恰当“.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应结合基础教育的需要,为基础教育服务.理论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教学中应精讲基本的、适用的理论,结合教学实例,降低师范生接受理论的难度,增补实用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师范生内化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对师范院校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处理不当,盲目的向综合性院校看齐,没有将为基础教育提供合格师资的任务落到实处,没有充分体现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3.2实践上缺乏重视从实践过程来看,缺乏扎实有效的训练体系,主要表现为:(1)教学实践目标不明确通过“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应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语文课程的现状,关注语文教育发展的新动态,学习语文教学改革的新经验,掌握从事语文教学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独立进行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式,能够选择恰当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然而,“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没有体现明确的教学实践目标.(2)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课程论部分,应通过分析教学论中呈现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教学论重在培养师范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强化教学能力的理论支撑与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学中,应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和科学的方法论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教学案例进行点评分析,以帮助师范生掌握、理解、运用理论知识,实现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链接,基础理论与实用知识的联系,使本课程能够有效的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架构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然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没有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和语文教学技能,促进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记忆,增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专业技能训练不到位教学基本技能,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组织教学等,没有形成训练制度化,缺少针对性,没有定期组织师范生进行试讲.忽略对师范生读书的指导,忽略读书能力的训练,解读文本能力较差.缺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的能力较差,没有有效地吸纳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实施和评价教学方法陈旧,没有有效地培养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基本能力,没有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自身特点等进行独立、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引导师范生理解、分析、把握、处理好教材,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科学有效地实施教学.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 实训教学 理论教学 相互脱离 紧密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377-02

1 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因素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导致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1.1 时间因素

这里所说的时间因素指的是同一教学内容而实训课与理论课间隔时间太久。由于两门课程间隔时间太久,则直接导致了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学生在理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的运用到实践中并将其转化为技能,因此不能够学以致用。

在理论教学时,因为是纯理论的东西,所以任课教师最多也只能通过课件、挂图或者简单的实物对学生进行讲解。由于过程略显单调,所以学生往往只能对所讲的内容进行机械性的笔记或者只能被动地记忆一些片断。这时学生对知识也恰好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因此需要实训课来对他们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性的巩固。

但是,如果实训课在时间上滞后太久,那么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就会忘记的较多,再加上受实训课堂的时间所限,实训教师不能对理论知识讲得太多,因此往往容易造成学生即没有掌握好实践操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也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实践操作,所以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更不用说技能的掌握了。

因此,实训课与理论课间隔时间太久是造成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教学内容因素

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的不统一或者教学内容进度不一致,也是造成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的主要因素。有些职业院校,理论课堂上讲的内容与实训课要操作的内容衔接不上或者是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进度严重落后于实训课,这样即便是理论课过后立即进行实训课也是没有太好的教学效果的。

举一个例子:学生在理论课堂上学习《PLC的基础与应用》,仅仅学习了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认识与结构,而接下来的实训课却要开始对简单的电路用PLC进行编程和运行。这样的实训课效果可想而知,学生的理论基础根本达不到实训课动手实践操作的要求,因此在实训课堂上,实训教师只能大概粗略的讲解编程指令等内容,而学生只能现学现卖,最后表面上可能都运行出了正确的结果,但是那只是空中楼阁,毫无基础。当理论课上讲解到这一部分内容时,部分学生又认为自己已经可以运行出正确的结果,所以就不再认真的听讲了,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到最后学生理论与实践都没有掌握好,也失去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意义。

1.3 教师因素

教师自身问题有两个因素:

(1)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经过系统、严格的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水平没有达到要求,部分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专业理论课教师实践能力不够,而实践课教师专业理论水平不高。这就导致教师结构单一,使得实训课与理论课必须有两个老师分别授课,这也是现实所存在的情况。而一位教师同时教授理论和实训两门课程,在大部分情况下也确实不太现实,这也就促使我们必须要有两位教师来分别授课,所以两位老师授课的情况如果处理不当的话很容易促使上述两个因素的形成,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

(2)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与课程之间的协调,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只是单纯的执行学校安排的课程,各行其道,各自上各自的课,使得实训课与理论课完全成为了两个单独的个体,没有交集。这样在教学过程很容易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

2 对于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相脱离应采取的措施

2.1 课程时间衔接紧密

若要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离,时间上的紧密衔接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理论学习的课程结束后,应该在一定时间的范围内及时地进行实训教学。两个课程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这样的话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还记得比较牢固,能够充分的运用到实训中。再者就是学生在理论课上没有理解的部分,通过及时进行的实训课,也就是在实践中寻找答案,这样能够更直观、更透彻地解决问题,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学生通过实训课在实践中解决理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再解决问题之后产生一种成就感,从而对该学科产生兴趣,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技能。

2.2 教学内容相互联系

理论与实训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是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的内容应该同步,至少理论教学中所教授内容的进度不能晚于实训课的课堂内容。因为只有有了充分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实践才有意义和价值,那么掌握充分的理论知识的任务就落在了理论教学上,所以理论教学的内容应当与实训教学的内容同步或者早于实训教学的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训课的课堂上运用理论课所学的知识进行相关内容实践操作,就不会出现实训课要做的内容理论课还没有讲到的尴尬情况,也能够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也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化。

2.3 教师之间相互配合

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保证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离的重要因素。在起初课程的安排、内容的设置上都应该由两个老师共同讨论与确定,由于是两位老师分别授课,所以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两位老师应该做好必要且可行的沟通与协调。这样能够及时的发现教学过程中实训课与理论课之间结合时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的解决,从而使实训课与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都达到最大化,也能够使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联系的更紧密。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法 课程建设 关系处理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高校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方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是一门研究中学语文教学现象、方法和规律的学科,同时也是奠定学生扎实教学理论功底、树立先进教学理念、掌握多样教学技巧的课程,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求职时的竞争能力、从教后的适应能力和事业发展后劲。要真正将“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建设好,必须正确处理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的关系

从高校师范生教育的课程开设情况看,《中学语文教学法》几乎是唯一的专业课,开设时间为一学期,每周3~4节(48~64课时)。由于它的唯一性,与中学语文教学相关的各种理论、各种方法、各种技巧、各种能力、教学训练、教学观摩等都必须在其中解决,事实上,由于课时少、内容多而杂,《中学语文教学法》一门课难以承担起全部的重任。

从现行高校采用的《中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看,大致都由课程论、教材论、教学论、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等部分组成,由于课时的限制,每一部分都只对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没能进行知识拓展。这就需要有相关拓展课程来补充。可以说《中学语文教学法》课是骨架,而相关知识拓展课程是血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专门课程丰满起来。

要使“中学语文教学法”承担起上述诸多的教学内容,并从整体上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水平,那么“中学语文教学法”就不应是“一门”课,而应是一个课程体系,将《中学语文教学法》这门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结合起来。这一课程体系可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以教学理论为主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二是以教学技巧为主的《语文课堂板书学》、《中学语文教材分析》、《语文教学设计》等课程,三是以训练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实践能力为主的《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观摩课》、《说课训练》、《试讲》等课程。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使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相辅相成,形成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通过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的结合,促进学生掌握理论、技巧,全面提高实践能力。在课程开设上,可分为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和公选课等形式。

2012年,贵州省凯里学院曾委派90名师范专业毕业班学生前往天柱县20余所中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顶岗实习”,由于原任课教师都已离校进行进修培训,顶岗学生在几乎没有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承担了3/4学期的教学任务。虽然“顶岗实习”在实习方面取得了完全“实战”的效果,但反映出了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综合能力明显不足,顶岗学生普遍感到“吃力”或力不从心。

究其原因,单一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而不是完整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限。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语文师范教育中只开设《中学语文教学法》一门课的情况,建设由专业课与相关知识拓展课程相结合的较完整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师范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专业理论课与实训课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课程,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是最终目标。而要检验一名师范生是否成了合格的教师,是需要通过站在讲台上的实际授课积累经验的。教学法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为师范生奠定良好的教学理论功底,它非常重要,但不是唯一的。师范生除了理论功底扎实之外,还需要有实际授课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实际操作训练实现的。

“中学语文教学法”应该是理论课和实训课相结合的课程,二者不可偏废。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线。改变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授课模式,构建以“实训式”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训课”的方式,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进行结合。许多学生在课程书面考试中成绩往往不错,但在实习过程中,又表现出不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教学的基本方式方法、不能正常地处理语文教材、不能顺利地施教等,这就反映出训练不到位等问题。凯里学院在天柱县“顶岗实习”的学生连续讲课3/4学期,教材中的各种文体都遇到了,但顶岗学生在切换不同文体的教学方式时,常常表现出不自然的状态,其中两点非常明显,一是有的文体不会上,临时请教或上网查对应的教法,二是表现时好时坏。总结反思时,顶岗学生反映出有的文体教学方法没有训练过、备课时头脑里是空白的。

“中学语文教学法”的理论课和实训课应该结合起来上,讲授了相关理论后,马上进行实训,趁热打铁,及时促使学生提高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设置上,两节连排或三节连排,每次安排1~2节课为实训课,实训内容随教材的理论部分内容来安排。对于课程体系设置比较完善的高校,在相关知识拓展课程中也应采取这种形式,如课堂板书、教材分析、说课等课程。同时,还可以辅以一些公选课、竞赛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如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多媒体课件设计、试课、说课、即兴演讲等辅导、竞赛活动,加强师范生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师范生实践应用能力。

三、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师范生毕业后从教,从教是一门以“实践性”为主的职业。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安排的理论课、实训课,以及各种形式的辅导、竞赛等,只是为最终的从教“实践”做准备。可以说,高校内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开设还不是该门课程的全部,它还需要将师范生与中学课堂、中学学生联系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体验语文教学发展的方向,才能查找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高校师范生实践教学可以通过三个环节完成:第一环节是高校内的“示范课”,即在“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课堂教学过程中,邀请中学的教学名师来校上“示范课”,或者观看全国中学教学名师的上课录像,从而感受实践;第二环节是中学课堂内的“观摩课”,身临其境地体验实践,通过“观摩课”了解中学、熟悉中学,将高校的课堂教学内容与中学“接轨”,达到理念上的融合;第三环节是“实习”,通过“实习课”,登上讲台,面对学生,真正实施操作实践,通过实际授课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践全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能够循序渐进地推进师范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现实中,许多高校在第一环节上完成得较好,也较容易开展,但在后两个环节上遇到了不少困难,最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方面,因为高校扩招,师范生数量较多,寻找实习实践中学的难度大,另一方面,许多中学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不愿意接纳师范生实习实践,即便是“观摩课”,开展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有的高校极少组织“观摩课”,或“观摩课”的随机性比较大,更谈不上科学地开设能将专业理论课与中学课程相衔接的“观摩课”;有的高校不再组织集中实习,而是采取分散实习的方式,由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学校,实习的时间和质量都无法得到保证,特别是实习时的授课时数、指导教师的实际指导无法真正落实。

在高校师范教育中妥善处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

四、高校师资与中学师资运用的关系

教育行业“实践性”强的特殊性决定了优秀教师或者是合格的教师,不是靠知识的传授、理论的学习就能培养出来的,往往还需要指导教师“言传身教”,甚至“手把手”地带。指导教师的能力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师范生的质量。

目前,高校“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的教师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自身教师,他们主要讲授专业理论课及指导学生校内实训;另一类是中学教师,他们主要是到高校给师范生上“示范课”、开讲座,最重要的作用是做实习生的指导教师。

两类教师各有优势和弱点,高校教师在教学法理论上掌握得较系统和全面,理论指导能力较强,但由于其中的大多数没有中学从教经验,缺乏实际授课方面的指导能力,有的教师虽有过中学从教经历,但由于离开中学讲台时间越来越长,对中学教学的新特点、新规律、新理念缺乏了解,指导能力也大打折扣。中学教师在实际授课指导中能够充分发挥出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但经验的理论总结常常被忽视。

因此,在师范生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上,首先,发挥两类教师的特点和优势,两者并重,不可偏废,以强强联合的形式构建起有力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学团队。其次,委派疏离中学讲台多年的在高校任教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师到中学适当兼课,重操旧业,保持与中学讲台的联系;派遣师范院校毕业后没有中学从教经历的“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任教教师到中学“锻炼”,以便“熟悉中学”、了解中学教学规律和方法,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中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师参加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活动,外出进修、访学,了解国内外教改动态和中小学教学改革的实际,学习最新理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最后,对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系统培训,让他们给师范生举办讲座,给师范生上“示范课”、“观摩课”,提高学生备课、试课、说课、听课、评课等方面的理论素养,增强指导工作的理论性。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第7篇

幼儿教师部级培训的课程设置直接决定着培训的质量,研究通过文本分析法发现,当前课程设置存在内容和结构不够合理、课程间缺乏共享的教学观、课程设置导致培训形式不够丰富的问题。基于此,建议改善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强培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和倡导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实现课程设置的优化。

关键词

幼儿教师 部级培训 课程设置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为贯彻落实该文件精神,教育部、财政部从2011年开始实施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随着计划的开展和深入,它的有效性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在影响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培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培训的水平。

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教育部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国家相关规定,制定了“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该标准针对短期集中培训明确了“提升参训教师的保教能力”的总目标和“更新教育观念,提升专业能力,转变教育行为,引领教师培训”四项具体目标;根据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维度为承担培训计划的单位提出了建议课程内容,规定了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结构分别为10%,40%和50%;鼓励有条件的培训机构为学员创造自主选学机会。课程标准为培训课程的设置指出了方向,为规范国培计划的管理,提高培训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幼儿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又是怎样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值得我们给予关注。

一、当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以课程设置的文本为例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课程文本形成过程、课程目的、内容、结构等,从而揭示出一些问题。笔者以幼儿园骨干教师集中培训项目为例,分别在湖北、江西和四川各选取一个培训单位,以三个培训单位培训课程的文本为例,对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

(一)课程设置的内容和结构不够合理

从课程设置的文本资料来看,培训单位普遍存在理论性课程过多,实践性课程超出了国家课程标准,理论性与实践性课程的比例不合理的问题。虽然各培训单位均按照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这三个维度进行了课程安排,但是课程的结构与国家标准规定的课程结构均有不同,专业知识课程和专业能力课程设置失衡。另外,三个培训单位均未为学员设置选修课程,虽然国家并未对选修课程的设置做出硬性规定,但是选修课程的缺失必然使课程计划失去灵活性,也减少了学员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选择的机会。

(二)课程间缺乏共享的教学观

大量证据表明,有着一致观念的各门课程和整合的课程计划与互不联系的各门课程机械的组合相比,对学习者的影响更大,教学效果更佳。

课程标准虽然对培训课程设置进行了规定,但是各培训单位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经常根据本单位的力量聘请学前教育专家,各专家往往发挥自己的研究特长进行讲座,对国培课程的总体情况并不了解,相互之间也缺乏沟通交流,更不太可能形成共享的观念。幼儿教师的培训如果简单依靠“专业理念与师德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专业能力课程”这一公式的组合,很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形成的知识零碎而不连贯,各种理论和观念不能互相强化,也不符合课程设置的持续和整合,不利于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

(三)课程设置影响培训形式不够丰富

国家的课程标准赋予了培训单位课程设置很大的自主权,各培训单位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为了提升培训效果,把聘请高校的专家教授作为培训教师作为首要选择,然后依据他们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专长进行课程内容组织。从文本中可以看出,高校的专家教授在整个培训教师队伍中占到了极大的比例,这些专家学者也更习惯采用讲座和报告的形式进行讲授。虽然各培训单位都采用了讲座、报告、观摩和自由交流形式教学,但是前两种方式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占到了80%以上的比例,相对而言,在这几种培训形式中,讲座和报告也更容易组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教师获得课程知识和技能的途径7.6%利益于专家讲座,11.8%来自到高等院校进修,19.7%是自己学习的结果,60.9%则靠在实践中的学习和体会。这一数据表明,很多知识的学习不能以形式化的方式进行,只能由学习者本人在特定的实践中去体验和建构。

二、优化课程设置对策探析

完善课程设置是实现幼儿教师部级培训目标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培训实效性的重要内容。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和对策,优化课程设置。

(一)改善课程结构和内容

在培训计划开展前,培训单位的领导小组应对参训学员的兴趣和需求调研,再以此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的结构比例进行科学的课程设置,满足参训学员的实际需要,激发内在动机。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应该使参训学员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相互支撑、相互作用,防止课程形式的过度理论化与过度实践化。另外,国家应对培训单位加强指导,并提供资金支持,为参训学员数量较多,培训师资雄厚等有条件的地区设置选修课程,为参训学员提供更多选择的自由,增强课程计划的弹性。

(二)加强培训教师的沟通与交流

培训单位的领导小组在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在使其符合培训的目标的同时树立全局意识,将各课程内容视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依据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选择合适的组织原则,注意各门课程内容的衔接和平衡。通过网络、电话或者会议等方式为各培训教师之间,培训教师与参训学员搭建交流平台,便于各位培训教师对课程设置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形成共享的教学观,使各门课程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实现课程整合。同时,各培训教师也能借助交流平台了解参训学员的实际需求,进一步调整各自负责的课程,使培训教师的教学观与参训学员的学习观达成一致。

(三)倡导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课程标准要求培训应把“理论性与实践性有机结合”“以 参训教师为中心,以典型案例为载体,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作用”。现在针对幼儿教师国培计划的课程设置并非主要以参训学员的需求为导向,而是以聘请专家教授的便利性为出发点。各培训单位的课程设置的方式应当符合泰勒课程设置的步骤,从所要寻求的目的出发提供学习经验。简单说来,就是要以参训学员“需要什么”为主,再结合“能提供什么”进行课程设置。这种在培训计划执行过程中,应倡导减少讲座、报告培训方式的比例,增加观摩、交流、研讨的机会,充分发掘参训学员自身的智慧,加强师生互动,重视生成性资源,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简楚瑛.课程发展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陈时见,教师教育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军事课程;课程建设;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69—02

前言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具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近几年来,学院在省教育厅、省军区、常州军分区等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精神,紧密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扎实做好军事课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学生的国防观念、爱国情结和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明显加强,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学院先后荣获常州市国防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在2011年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省军区司令部、江苏省全民国防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省普通高校学生军训成果汇报大会光盘评比”和“国防在我心中”征文评比活动中分获三等奖和一等奖。

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军事课程建设特色

(一)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确保保障到位

学院自正式将军事课课程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建设发展规划伊始,即着力推进军事课课程体系建设,在如何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机制、课程基本结构、课程资源招合、课程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卓有成效的实践,设置专门机构,划拨专项经费,改善办公条件,配置教学资源,为军事课课程建设提供了必要的软硬件条件保障;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开展军事技能训练和课程教学工作,课时达标、经费充足、师资力量强。学院每年在年度经费预算中设有学生军训工作专项经费,军事理论教学经费纳入我院正常的教学经费预算。学院划拨的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确保了学生军训、国防教育活动、军事理论教学等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学院人武部和军事理论教研室拥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学院拥有百余个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为军事课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学院还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拥有军事类图书资料1800余册,期刊4种,为军事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和良好的学习环境。

(二)围绕大纲,系统规划,着力构筑军事课课程体系

1.构建“321”的课程建设理念

学院高度重视军事课课程建设,围绕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精神,确立了以“三结合,二加强,一提升”为主要特色的军事课课程建设理念,即:“三结合”——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课堂内引导性学习与课堂外探究性学习和协作性学习相结合、集中军事训练与长年军事训练(将军事课程教学延伸至体育课程教学、“两课”,课程教学、军事体育运动队训练和比赛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之中)结合;“二加强”——课程教学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师资库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一提升”——全面提升军事课课程教学质量。军事教育课历来是我校学生必修课,技能训练和理论教育各占1.5个学分,军事课考核不及格者没有学分,不能毕业。

2.构建了“两主体、三辅助”的军事课课程体系

以军事训练课程、军事理论课程为主体,以军事体育课程、军事体育训练课程、军事拓展类课程等经常性的国防教育为辅的军事课课程体系。将军事体育与公共体育课程相结合、将军事体育训练与运动队训练课程相结合、将校园军事文化建设与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相结合,使国防教育伴随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使国防教育真正踏上经常化、制度化、课程化的良性发展的轨道。学生在完成必修的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的同时,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志向和特长,有目的地选择相应的军事体育课程、军事体育训练课程、军事拓展类课程的学习和训练。

3.拓展了“二融合、一统一”军事课课程教学途径

课内课外融合。解决军事课课程目标的全面性与军事课教学课时的有限性的矛盾,将军事课课程教学、体育训练课程和军事类拓展课程向课外延伸,创造性地实践了“公共体育课程内容主题模块捆绑军事体育学习项目包模块”的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新理念,使学生在每一个学期的公共体育课程,都由一课程主题模块(学生所选体育课程项目)捆绑军事体育学习项目包模块。从而实现了军事课课程教学校内校外的有机融合。

学、练、做统一。随着学院课程改革的深入,启动了“能力导向、项目载体、任务驱动”的项日化教学改革,将课程内容模块化、教学方法项目化,在原有的军事课课程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学和练”的基础上,将互助型学练小组作为军事课课程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依托常州市民防教育馆以及校内各训练基地,设计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军事理论课理实结合教学记录表”,注重发展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协作、组织及体育文化传播的能力训练,从而实现了学、练、做高度统一。

4.完善了军事课课程的学业评价机制

强调课程学业评价功能的发展性、评价指标的综合性、评价依据的过程性,进行全景性的综合考核与评价。在考核方法和内容上,不再是通过传统的方式对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进行考核、赋分,结合军事技能训练的特点,采取训练科目的考核、学生的参与和在训练中的表现相结合,以“三评”模式进行综合评定;军事理论课考核,结合学生课程表现、出勤、课外作业、“理实结合教学记录表”、学业论文和开卷考试的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充分调动了学生军事训练、理论学习和关心时政的积极性,从而为达成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提供了全新的学业评价机制。

(三)统筹规划,精心组织,确保教学规范化管理

实训课程教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拓展训练;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166-03

一、前言

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传统高校体育课对实现这些目标的帮助却并不大,而拓展训练课程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最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其团队意识。本文通过对国内率先开展拓展课程的京沪地区部分高校和广州周边部分拓展训练公司进行研究,旨在对高职院校开展拓展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方法

1.研究对象。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京沪地区8所高校及广州周边6家拓展训练公司。京沪高校:北京体育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上海体育学院、上海理工大学、上海电力学院、上海水产大学。拓展公司:广州翔峰拓展萝岗区九龙镇基地、广州兰格拓展南海南国桃园基地、广州人上人拓展长洲岛基地、指北针拓展广州黄埔基地、精迅拓展花都芙蓉基地。

2.研究内容。拓展训练课程理论研究;课程教学设置及模式等教学状况、软硬件设施。

3.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主要查阅国内外有关Outward Bound及“高校拓展训练”专著5本、文献资料80余篇。(2)实地考察法:通过对广州翔峰、兰格、人上人、指北针等6所拓展基地的实地考察调查。(3)专家访谈法:对京沪地区8所高校的体育教学专家(每校2名,共16名)进行电话访谈。(4)其他方法:如比较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等。对拓展训练课程项目、培训方式、教学结构模式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拓展训练课程概念及发展。拓展训练课程是指在设定的情景或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提高参与者的能力和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心理挑战为主要手段,以团队学习为组织形式,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和载体,积极促进参与者身心健康,进而使参与者不断丰富知识、熟练技能、完善人格的一门以体验式学习思想为主导的新型体育课程。拓展训练,英文名为Outward 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港湾,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拓展训练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落水船员的绝处逢生后,开办的第一所拓展训练户外学校。时至今日,国际上成立了不少拓展训练相关组织,同时国外对拓展训练的研究已非常细化,且著作已颇丰。1970年香港外展学校的成立是中国第一个加入国际组织的专业培训机构。国内拓展训练课程的开展当属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开设的“野外生存体验”公选课,此后拓展训练在国内高校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2.拓展训练课程的意义。(1)理论意义:拓展训练是涉及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领导学、教育学等多门现代学科理论的课程,同时能够达到教育部文件所要求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且在培养人的冒险精神、创新能力、挑战极限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所以将体育课程中融入拓展训练这一新的元素,对实现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实践意义。本课题的实践意义有:通过本研究为在高职院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提供理论依据及指导;改革现有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丰富现有体育教学项目,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情商得到发展,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建设我校今后面向社会的拓展训练基地丰富经验,夯实基础。

3.拓展训练课程的设置。(1)课程设置。拓展训练是一门全新的体育课程,课程设置时不能照搬传统体育课程的模式,要根据该项目特点结合各自高校情况进行设置。在调查京沪地区8所开展拓展训练课程的高校发现:不同高校有着不同而相似的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项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体育协会(俱乐部)这三种。拓展训练课程多采用为期一年的“复合式”课程模式,即在专项选修课中开设拓展训练课程(一学期),同时通过体育协会(俱乐部)进一步开展户外拓展训练(一学期)。学时的选择一般是一学期16~18节课,每节课90分钟,每周一次课。(2)教学模式。拓展训练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最终才能达到最初的课程目的。通过认真的场地、人员准备后,教师讲解项目的规则、要求和注意事项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受课程带来的各种心理、情绪的体验。课后归纳出该项活动的教学要点,用设计的活动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回味活动感受,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发,同时教师用大量实例引证所学的观点、道理,导出超越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理论和原理,评价具体行为或现象,使他们得到心智上的提升。(3)课程内容。调查显示:对于拓展训练内容分类,被调查高校及拓展训练公司都基本上将其分为室内项目、场地项目、水上项目和户外项目四类,北京地区4所高校的拓展课程基本涵盖了这些分类的项目,而上海的4所高校拓展训练课程内容中以定向越野和攀岩为主,开展的项目较少。(4)课程评价。从高校拓展课程教师的访谈结果来看,京沪8所高校在成绩考核的内容和评分都可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理论知识的考核比重占20%~30%左右,实践部分的比重可占到70%~80%,其中个人实践和团队实践可各占30%~35%,学习态度考核的比重为10%。①理论部分:理论部分为笔试,考核的内容主要为安全知识,涉及到场地项目的器材、保护器械的使用及户外活动的常识和基本技能等。②实践部分:分为个人实践和团队实践。个人实践:主要为安全器械的使用和操作规范。团队实践:主要是集体项目的表现,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4.场地器材。(1)场地:建设拓展训练基地需要三个要素:场地、器材和保护器械。场地方面,各个高校在开展拓展课程时采取以下五种形式,详见表1:

(2)器材与保护器械:据研究调查发现,市场上的拓展训练器材与保护器械都价格不菲,例如:一张“电网”的报价能达到500元,但自行制作的材料成本也不超过100元。因此,有经验丰富的教师可自行制作,能大大节省资金。保护器械部分品牌和种类的价格比普通器械要高很多。在保证教学需要与安全的情况下,高校就可以考虑购置普通保护器械,且鼓励自制部分器材。

5.拓展训练课程的师资要求。拓展训练教师的能力、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培训效果的好坏。目前国内拓展市场上拓展教练的培训并不规范,据京沪地区高校经验,每个学校拓展教师多为1~2个,他们是有体育类教育背景加上多年的拓展培训实践经历,例如,北科大的窦海波,北体大的牛志培、张小青等。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且具有丰富拓展培训经验,高校在引入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就具备开课能力,而且实践证明,这些培训教师在上岗后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6.本校开设课程分析。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是广东省名列前茅的高职高专,也是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学校分广州、南海两个校区,南海校区近1300亩,坐落于依山傍水的佛山软件科技园区内,各类体育场馆面积共141355平方米,生均运动场地为10.24平方米,校体育部及学生运动队在体育工作及体育竞赛方面屡获殊荣。

学校现行的体育课为大一学生的一年制选项课模式,且体育课均在体育设施完备的南海校区进行,各项目平均每学期体育课程36学时,每节课35人左右。在保证学校现有课程不做大幅度变动的情况下,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可利用南海校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可选取校内1~2名教师经过校外培训开设课程,从选取部分室内、室外项目(购置或自制教学设备),对器材的特殊要求不高,且相对安全的项目进行作为试点,后逐步推广。可选择课程内容可参看下表2:

课程可参照现行的学年学时数(34学时),每次课80分钟(2个学时),班级人数最好控制在30人以下,便于组织教学且课程效果佳。考虑到高空项目和野外项目所需器材及场地的限制,应加强与拓展训练公司的产学研合作,引入市场机制,逐步拓宽拓展项目的开设,同时加强校内拓展训练基地的建设,为市场化做好充分准备,依托高校的优势,使靠学校教学经费补贴建设的拓展基地变为自负盈亏的市场化培训基地。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1)拓展训练课程符合教育部文件的要求,并在学生心理健康、意志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具有优势开展拓展训练课程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拓宽体育教学的范围,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又一有效途径。(2)通过理论研究及对京沪地区8所开展拓展课程的高校及广州地区6所拓展训练公司的访谈与调查,发现相关拓展训练课程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日臻完善,对高职院校开设该课程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3)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与调研,从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场地器材、师资培养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方案与措施,为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提供参考依据。

2.建议。(1)京沪部分高校的拓展课程与拓展公司的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安全规范体系等为高职院校引入拓展训练课程提供了有力支持,应通过学习或培训增加体育教师对拓展训练课程的认识,推动拓展训练课程在高职院校的发展,使体育教学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更加凸显。(2)建议高职院校加强与校外企业的联系,整合高校社会资源,逐步完善校内拓展训练课程的场地与器材建设,为拓展课程教学提供必要的基本保障。同时,通过采用“送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建立拓展教师的培养机制,保证课程的规范开展。(3)高职院校开设应根据各自院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与自然环境的优势,从简单易行的室内、低空项目开始开设课程,后逐步推广,同时,做好课程的安全措施保障,才能使拓展训练课程起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Z].教体艺[2005]4号.

[2]翁惠根.体育教育改革与探索[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陶宇平,彭福栋.学校拓展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4]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7.

[5]杜少辉,等,高职高专体育健康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13.

[6]裘静芳.拓展训练融人学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8,(5):91-96.

[7]闫闯.我国高等院校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张中印.北京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所涉及的要素分析[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