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地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4-01 10:30:47

高中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第1篇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必修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为工业的区位选择,包含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变化两部分内容,涉及一个案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一个阅读材料(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三幅独立图像。本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为: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活动建议为:联系本地实际,讨论某一工业企业的布局特点,以及该工业企业的原料供应和市场联系。本部分内容是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相关问题分析能力。

2.授课群体及过程

授课教师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地理备课组长李斌老师,授课对象为华师一附中高一年级6班(普通理科班)。教学课时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结合多媒体教学)。首先在对比农业生产特点基础上,介绍什么是工业以及工业区位因素。按照学案内容,分小组阅读材料,归纳分析武钢的区位条件。然后让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武钢区位图,上讲台分析武钢位于青山区的原因。第二课时: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本节内容依然以学案武钢为教学主线。首先,分析为什么武钢由原来的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接着进行小组角色扮演,分别作为武汉市长、武钢集团执行总经理、阳逻经济开发区领导、阳逻居民,如何看待武钢在阳逻建立子公司的行为。最后,对区位因素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

二、研究方法

从实际出发,本研究采用具有“解释的”和“实证的”特征的质性研究。“质性研究”属于“解释主义”的范式,虽然其哲学基础不属于“实证”,但其研究形态却是标准的“实证的”,它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如深度访谈、开放式观察、实物分析等),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同时,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具有探索社会现象、阐释意义、发掘整体和深层社会文化结构的作用。

1.直接访谈法

鉴于与授课教师有长达三个月的连续接触,所以,直接采用非正式的直接访谈法,在授课结束后随即进行。访谈问题主要围绕为何如此准备本节教学内容进行。另外,本部分内容有一位华中师范大学研二学生一同观摩听课,该生在2013年于华师一附中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遂也对其进行了直接访谈,主要围绕听课后对本节人文地理教学的看法进行。

2.参与观察法

进入现场观察在质性研究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有可能影响到研究的成败。所谓观察,就是一边看,一边想。也就是说,观察不仅仅是一种外显行为,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在本研究中,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课堂,全程参与听课。为尽量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使课堂更为接近实际,事先未给学生进行任何特别说明,同时,进入教室听课时,从教室后面进入,以减少对学生的心理干扰。

三、研究结果分析

1.教师访谈

根据访谈内容,主要整理出如下信息。学生大都对人文地理不感兴趣。在进行人文地理内容教学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兴趣以及认同感。鉴于学生缺乏对工业的直观认识,遂采用多媒体把课本第58页进行图片化处理,以钢铁工业为例向学生展示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不能为了案例教学而进行案例教学。本节内容,武钢的区位选择作为一条教学主线贯穿始终,且在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也可以作为案例继续分析。但是一定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可充分提高综合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以及课堂参与度,减轻学生的疲劳感。但需根据实际需要,结合班级具体情况开展。

2.研究生访谈

访谈对象在2013年参加教育实习时,主要是必修一自然地理内容。针对本节内容听课之后,她感叹做好高中人文地理教学对于初入职教师而言是很难的一个坎。同时,认为要将如此困难的内容讲解有趣严谨实属不易,需要教师的信息整合、课堂调控能力,案例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离不开教师扎实的基本功。

3.参与型观察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对三段材料独立阅读分析,而不以小组讨论形式,让学生不会因为小组讨论而存在蒙混心理。同时,教师注重引导,注重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讲解区位选择时有理有据。学生在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方面得到有效训练。在让学生上讲台分析为什么武钢位于青山区时,首先要求画出武汉市的盛行风向以及河流流向。在这里,体现了人文地理教学中,同样离不开对学生认识地理图像的能力的培养和分析问题的严密逻辑性。第二课时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变得十分活跃,热烈讨论。最后由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人。令人惊讶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小组内部也会出现不一致的意见,如作为武钢集团的执行总经理小组,其中一位成员就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武钢由青山区搬迁至阳逻区,会由于一部分工人因为家庭、距离等原因不愿意跟随工厂走,另一方面也存在阳逻区这边不一定能寻找到掌握核心技术并娴熟的工人等,以致增加生产成本。面对如此临时突况,教师机智应对,先肯定武钢集团内部其实也可以有不同声音,但随即进行深入分析为什么搬迁至阳逻区利大于弊。

四、讨论与建议

1.充分运用乡土资源

生活案例教学是案例教学的一种,它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地理事物,引述地理问题、印证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规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过程和规律具体化,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缩短理论与实践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本节内容直接采用武钢为教学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运用发展变化观点

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来源于人类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的人文地理现象也在不断变化。在高中人文地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运用“历史分析教学法”实现人文地理教学的过程化。这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人文地理事象及其发展过程,探究人文地理规律,以及有利于学生对人文地理问题进行动态分析。本节内容分析武钢随着时间推移,区位因素发生变化,很好地体现了“历史分析教学法”。

3.适当利用角色扮演

高中地理论文第2篇

1.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问题,保护学生的回答不会受到批评和嘲笑,告诉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正常的,这有助于为学生营造一个可以真实表述观点的安全教学环境。根据师生之间的自由甲流,老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针对性的设计教学。老师教学中应该面带微笑,以优雅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在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老师和蔼可亲的姿态可以让学生保持轻松愉快的学习情绪。同时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潜能,必须神让他挖掘其潜能,让好奇心变成超强的学习动力。学习中的好奇心可以引发一连串的思维活动,这一情况若得到老师的鼓励和正确引导,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加持久,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2.给予合理的辅导

那些学习地理知识能力不佳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应认真分析其学习障碍,与其他学科的学习障碍区别对待。可以把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划分为两类,一种学生智力水平高,数理化成绩非常优秀,但地理学习效果不佳,另一种是其他各科学习能力平常,地理学习能力也较低。基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给予相对应的措施。一是要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记忆能力,教会学生观察、记忆地理图表、规律等重点的简便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地理学科的特点,掌握必要的理论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偏科的学生进步很快,学习一般的学习也有明显的进步,总体来看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有所提升。

3.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

学生地理课上学习效率不高,学习过程困难重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没有良好的学习策略引起的。学生可以根据黎世法总结的八个阶段论,来设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他的八个阶段论贯穿整个地理学习过程,日常学习、阶段复习、巩固旧知学习新知等与之有着紧密的联系。以此种方法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例如:学生会在地理课前阅读将要讲述的内容,复习已经学习的知识点。对没有明确学习目标和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开学之初老师要针对性的做好导言课,让学生更加清楚为什么学习地理;平常授课时注意与其它相关联学科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培养良好性格

拥有良好的性格也是消除学习地理学科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老师可以采用疏导、合理引导、疏导等不同方式,改变学习地理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策略。例如:有些学生活泼好动、放纵自我,可以给予相应的疏导措施,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情趣入手,不断规范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对那些内向、不善交际的学生,因其学习过程中不善于与老师、同学交流,致使无法获取更多的地理学习知识。老师可以给予正确的引导,课堂讨论中多给这类学生一些发言的机会,锻炼他们的自信心和交流能力。对那些破罐破摔、态度消极的学生进行教导,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认真学习地理知识,探索地理规律,把所学的地理知识与身边的生活联系起来。

二、结语

高中地理论文第3篇

1.活动

我国于二十世纪将活动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所谓活动教学指的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巧妙设计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慢慢发展学生的智力。比如:湘教版中就具有较为丰富的活动,其中社会实践活动与动手动眼活动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让学生了解到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的构造,还要带领学生一起去参观当地污染性企业。在动手动眼的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动眼完成该任务,学生自己完成任务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主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们对地理的兴趣会变得越来越浓厚。

2.案例分析

所谓案例教学指的是教师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选择的案例必须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知识接受能力现状,具有一定的梯度。在选择好案例之后,教师要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开始讨论、研究与交流,最后得出解决各种问题的方法。案例应用于教学充分体现高中地理学科的应用性特点,更可以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识迁移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课程标准明确要求通过学习地理,可以真正学习到有益于他们生活、有益于他们终身发展的知识。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与当地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比如:在《湿地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一节内容中,编制教材者将“洞庭湖的湿地”作为本节内容的案例。教材编制者将本地的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作为教材的案例,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案例,也让学生觉得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3.双语教学

当前,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了方便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英语这门语言成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地理新课程》中指出地理课堂也要开展双语教学,确保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在地理这门学科中有很多专业词汇,当学生掌握了这些专业词汇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就会减少学生日后参与国际交流的障碍。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双语教学这部分与人地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地理Ⅰ第四章中的“theglobalwarmingimpactonagriculture”。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不仅有文字,还配有相关的图片,这样的教材是非常生动的。

二、“新”内容教学方略

1.活动教学的组织

在实际教学中,高中地理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目标来将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其自身的任务并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给学生,还要注重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例如:在讲解《城市与环境》这部分内容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在假期或自由活动时间到学校所在的地区去实地考察,了解城市(或小镇)中各功能地的位置及布局,思考布局原因;到图书馆或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区域城市人口、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比重等资料。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他们积极参与、合理分工合作、勇于表达自我思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所得,学习效果非常理想。

2.教学中合理运用案例

很多地理教师均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学生对此也非常感兴趣,参与度很高。在对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对策。比如:在讲解德国鲁尔工业区治理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内的成员共同讨论老工业区治理的方法,还可以联系我国东北工业区要求学生思考东北重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和整治的措施。

3.双语教学方法

高中地理教学中适度使用双语教学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激发学生潜能,加深对记忆内容的巩固,更可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用英语提出一个上节课所学过的问题,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力,又引导学生巩固了地理知识。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择几名英语发音标准的学生来朗读教材中的内容,并且让其他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以此来将双语教学落实到位。对高中地理学科研究的四大主题可以用四个英文单词首字母来表达即“PRED”,要求学生猜想哪四大问题。

三、对高中地理“新”内容教学中的反思

高中地理论文第4篇

1.团队协作,集体教研

地理翻转课堂的最大优势是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翻转课堂是一种完全“以学定教”的新课堂模式,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空间,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和掌控。教师个体也难于应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个体。新课程标准要地理课堂达成的教学目标,在传统意义备课备学生的要求之下,工作量陡增,教师要完成备课、翻转课堂视频的制作、以及应用分析等,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此刻,发挥团队协作,进行集体备课,深度挖掘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将地理知识进行要点化处理和条理化整合,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好学科教学、学年教学与阶段教学、个性化教学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2.要点分解,明确分工

翻转课堂有别于微视频教学,不再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加入视频以烘托教学氛围,达成某一知识点教学的手段。要实现翻转课堂课程知识的体系化,开发团队必须全员参与并进行明确分工,在集体教研基础上完成知识要点的分解。通过知识要点的分解,实现一节课只讲一个知识点,将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考点等梳理透彻,排除冗余繁杂的不相关信息干扰,最大化地提高学习效率。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开发团队,正尝试将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的每一章节结合新课程标准进行要点化处理。在教学内容要点化分解后,结合教师团队的个人特长和对知识点把握的熟练程度,分工“承包到户”。

3.科学录课,讲练结合

不论是萨尔曼•汗的数学辅导视频,还是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所做的化学学科教学视频,其共同特点是短小精悍。依据高中生认知心理规律,翻转课堂使用的每一个教学微视频,教学时间较短,时长一般为5~8分钟,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若时间太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为此,每一视频录制,都应做好精细的规划和准备,用词用语要规范,教师讲解精练到位,能够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地理学习潜能。视频录制,除呈现知识要点的讲解和分析,更要有配套的训练题方便学生进行及时的学习检测。笔者所在的微视频教学团队围绕高中地理必修一已开发一批较成熟微视频,并且还在不断完善和充实中。

4.综合反馈,不断改进

为实施“翻转课堂”,很多教师将精力集中在视频制作上,这其实是一个误区。视频自然重要,但比视频更重要的是如何进行翻转课堂下的教学反馈和互动。笔者所在单位已得到网络公司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完网络课程后,及时完成网页提供的选择题、判断题(教师预设),完成测试后系统自动生成错误分析报告。学生可通过学习群组(网页群组或QQ群),与教师、同学实现网络实时的学习互动。课堂的对话和讨论,教师要做好精心准备和全面的预期分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翻转课堂”要成功,课堂讨论所带来的学生“吸收内化”学习过程至关重要。当然,这样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对教学要点深入分析、教学视频制作不断进行打磨。高中地理“翻转课堂”模式可提炼成示意图(图3),该模式架构除需要教师的钻研、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师生的互动提升,学校在硬件建设和资金保障上不容忽视。

二“、大众”高中地理教师的“新常态”生存方式

1.现代化———“新常态”生存的必备技能

这是青年教师较老教师无形的优势。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微视频等多种教学媒体手段,青年教师在接受和掌握上应能快人一步,使用没有“代沟”。CamtasiaStudio是一个非常好的微视频制作软件,笔者所在团队从接触到录制出第一个微视频课,只需一天时间。IT技术的革命,手机、iPad的不断革新,各类地理类或可以融入地理课堂的应用软件不断推出,笔者目睹常州特级教师李万龙运用iPad的一个应用MeteoEarth给学生讲述气旋、反气旋,实时的气流运动、云层展示,给学生震撼的效果。笔者也曾用Stellarium给学生演示北极点附近星空的视运动,直观逼真。青年地理教师勇于和学生一起“玩”现代化,运用现代技术武装地理课堂,实现课堂翻转,让地理课不再“土气”,何愁没有“市场”?

2.校本化———“新常态”生存的立足之地

为地理课堂教学视频打上学校的Logo,无形中吸引自己学校的学生;为地理课堂打上自己班级的Logo,则能牢牢抓住班级学生。这是最直接的校本化。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可以融入地理课堂教学。笔者所在学校依山而建,每当讨论遇到滑坡、泥石流该如何紧急避险,总能引发学生热议,而对学校所在的平原、丘陵区会否发生滑坡、泥石流这样的地质灾害,也能引发学生深思。类似的日常生活中真真切切的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看到地理课堂就是生活课堂,地理课堂就是学校应该讲的课堂。

3.乡土化———“新常态”生存的环境保障

将上述校本化放大,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掘乡土资源优势,让翻转课堂的地理课更加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同样可赢得学生青睐。例如,江阴恰好是120°E,建议北京时间改为江阴时间的提议得到全体听课学生支持。江阴亚热带季风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季风水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人们的饮食以稻米为主,农产品需求量大,几千年的种植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季风水田农业的发展有其突出的社会经济优势;工业发达,城市、交通用地多,农业的经济效益低等因素又制约着传统农业发展。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江阴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在“工业反哺”之下茁壮成长。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带领学生在农业一章结束后到现代农业园实地参观考察,学生一届传一届,都想感受这样具有家乡特色的地理课。

4.艺术化———“新常态”生存的质量提升

高中地理论文第5篇

应用于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式的案例,也是其中的重要元素,就是教学案例。就像子弹之于枪支。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是和教材中的关键先关联并具备代表性的实际,具备说服力,和可靠性,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因为学生发现的知识,是根据实际发生或者真实存在的事物得出的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对于地理案例教学的案例,可以选择与课堂知识重点相关的信息,图片,新闻报道等等案例,所选的案例应该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和代表性,足以激活学生好奇的案例,例如百慕大三角,地震,海啸等等,学生可以再这一个过程中从一个被动的学生身份变成一个善于探索的观察者。当然学生的观察过程应该有教师带动和引导,带动学生参与到案例的情境当中,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眼前案例存在的隐藏内容,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份出新的定义。通过这种引导,能让学生对案例的本质内容作出相应的探索和总结,以最有效的方式从个体案例中,归纳出一类情形,从而获得了真实可靠的知识。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观察力,事态发展洞悉力和博爱的人文气息。这就是地理教学案例的存在价值。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开发策略

课堂上所选取和利用的案例应该是和教材中的关键知识点具备直接联系,并具备实际的代表性,具备说服力以及可靠地支撑点,这种包含着事物本质的元素能够让地理知识变得唾手可及。地理教学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包括,个例,群例的描述,结合以地理科学为基本研究理论的方法,显像管内容变得实体化,让相应的问题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渗透。其次以学生为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本,配合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以相对轻松的方式,让学生从案例中发现知识。所以,在学生根据教学案例得出相应的地理知识基础上,作出归纳和总结。例如海啸,可以向学生展示印尼海啸的相关情报,和讯息以及新闻报道,让学生从相关的已有讯息中总结出已知的知识,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表述和讯息,讲述海啸的破坏,破坏范围,再让学生发现新的问题(海啸以什么样的发生速度,为什么沿海地区的居住人群没有及时的做出相应措施,海啸的持续时间,还小的征兆,当地政府对于海啸的相应预防工作是什么样的,海啸带来的附带性的自然灾害是怎么样的,每年地球上会发生多少次海啸,海啸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相应的回答,或者根据其他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质疑或者肯定,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再调动课堂,让学生一起总结出,与海啸相关的地理自然科学知识(海啸的形成原因是由于海底发生了地震、海底的火山爆发或者地面上火山爆发、海底发生滑坡现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通常会在地震高发带形成海啸,并对沿海的设施及居民带来危害。海啸的速度高达700~800千米/小时,几个小时内就能波及整个大洋,海啸的波浪长度长达数百公里,并可在以很小的能量损失几千公里持续几小时,本身在海内的高度并不足一米,但是一旦涉及到了沿岸地区,就会由于岸边的阻力作用,导致海啸的波浪大幅度增加,形成高达10多米的海浪,并且每隔数分钟就会有下一波新的海浪更新力量,波浪的内部作用力也是十分剧烈的,能够将沿海地区的堤坝摧毁,沿海地区的房屋或其他建筑,都可以被海啸铺平。海浪的形成,大体主要是因为海底的地壳发生了变形或堆积交错。据可靠统计,全球发生海啸的高发地区多是因为深处地震带的原因,也就是说,地震因为海底的地壳形变可以较高几率的带来海啸,比较具有规模,并且给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打击的海啸,大约有270次左右,每年都会有6次左右大规模的海啸灾难,海啸多发生在环太平洋海域,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高发岛群,日本相关海域发生海啸的总数占环太平洋区域发生的海啸总数的半数以上)。教师要从全部的信息网络中搜寻到具备一定代表性的并且和书本内容直接相关的讯息,未必非要局限与地理自然科学里,也可以从财经,政治,生物,历史或者生活等等其他方面开发新的讯息,以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素材。

3.教学案例开发的研究核心

自然科学类文化知识这种最接近于人类追求真理的动机意识类知识,其实是最有研究和探讨价值的知识,应该是作为常识了解熟知的东西。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探索和研究也正式标示着人类思想进步与否的参考依据,实际上错过了这些知识文化的普及,或者说是以错误的方式普及,使得地理以及其他文化知识变得让人抵触实在是当代人类文明的一大憾事。所以高中地理教学案例是类似于改变现有状况的革新动作,也希望在现有的教学体系当中,能够体现出相应的价值,带动当代教育的发展与更新。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借助对一件具体的地理实际情景,让学生能够对该情景作出观察,研究,探索,分析,好奇,求知,并能够对自己目前所知道的东西所质疑,或者与他人进行探讨,这是一种开放思维式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真正接收到教师所传达的讯息。所以结合以上表述的教学理念将知识传授,并让学生学会探索,并在探索中获得知识,分享自己的探索发现,与他人交流,获得新的内容,通过质疑,得到相应的参考依据,变为新的知识。

4.结语

高中地理论文第6篇

在对连云港市数字化地理课程资源开况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以“调研为先、需求为本、资源超市、精确推送”为指导思想,通过调研学生对资源的需求,可以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资源,是教师提升学生探究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设计本次调查的目的旨在通过调查,分析问题及原因所在,明确地理学习资源的内涵和提升途径,以供教师借鉴。

二、调查样本体系及指标选择

按照学生对资源内容需求和资源设计需求,及其对应的资源和资源设计的常态形式,设计了调查指标。问卷调查要能够反映不同年级、性别等学生的评价意愿。按照样本分层抽样、交叉控制配额等原则,考虑样本误差和成本,每个校区为40数量样本,并对调查员也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具体的要求。

三、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1.学生对资源呈现格式需求程度调研

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数字化资源呈现格式需求存在差异性。大多数学生认为课件、音视频是数字化资源的主体,其中高一年级学生认为文本资源和课件资源是主要部分,分别占到25%、28%,因为高一年级是学生进入高中的起始阶段,数字化学案是高中教学的主体,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课件资源具有显著的交互性,可以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高二年级教师侧重于文本和音视频资源,因为高二年级是学生学习最不稳的阶段,重视音视频资源,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市级高中学生侧重于图表和文本资源,占到64%,因为社会对市级高中学生的考试升学期望值比较高。从表中还看出,游戏资源已成为学生需求资源的一部分,说明对学生情趣资源的研究十分必要。

2.数字化资源呈现的常态形式调研

学生认为数字化资源呈现的主要常态形式是巩固练习,占到35%,应试教育仍是数字化媒体应用的关键;PPT课件比例占到24%,课件比例23.4%相当,表明多媒体课件有助于学生的交互式学习,课件是学生自学学习的重要资源;音频、视频虽然只占到17%,但也反映出高中学生对此数据不太满意,因为学生认为音视频教学可以激发自己学习兴趣。作为学科重要价值的图表资源占24%,而学生对图表的需求仅占17%,反映了学生对图表认识不足,说明作为学科符号的地图尚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

3.学生对数字化资源设计需求调研

学生对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和交互型资源设计关注度很高,占到60%,原因是实验型资源和交互型资源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习特点,易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游戏探究型资源占到16%,学生喜欢游戏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娱乐性,更在于它的模仿性与现实性、新奇性、有趣性,它能够引发挑战和好奇心。批判实践型和个性表达型分别占到13%和11%,说明学生注重自身个性的张扬和思考力、观察力、表现力的表达,这些隐性的能力恰恰有利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性能力提升,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表达。

4.数字化资源设计的常态调研

操作交互型和方案设计型比值都比较高,共占到53%,说明教师注重数字化资源的预设。但同时对叙述展示型关注度占到20%,说明教师主导主体双重身份的地位仍未根本改变。探究推理型的试题占到12%,说明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探究型学习设计对于改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力、想象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比例还比较低,表明教师缺乏对探究型资源的设计能力。

四、调研结论与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依靠资源建构知识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正成为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心、课程设施资源中心、问题探索研究中心、天赋特长体验中心、拔尖人才培养中心。因此,基于资源开发的教与学,探索出方法服从内容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深入改革与师生发展。数字化资源是信息化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而数字化资源开发与设计直接影响到数字化学习的质量。因此,按需开发与资源定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迫切的需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任务。

1.按“需”推送———针对学生需求精准开发多样化资源

调研数据发现,当前数字化地理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但是缺乏有效组织,过多的数字化资源造成过多的选择,超出学生查阅和选择的可接受限度,需要对数字化地理资源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进行整合与归类。

(1)突出数字化文本资源的开发———高中学生

数字化文本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上运行的多媒体文字材料。数字化文本资源有学案、巩固案、学习辅导素材等,学生便于巩固和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因此所有高中学生都很关注精品性的电子文本。

(2)注重数字化游戏资源的开发———高一年级

高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学校,游戏资源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游戏式学习使学生在利用地理课件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等,游戏只是一种手段。这种模式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所学知识。

(3)加强音视频资源的开发———高二年级

高二年级学生既没有高考的压力,也没有高一时的新鲜感,上课时会出现走神、开小差现象。影像多媒体能实时观察事物的变化过程,掌控发展状态;声音色彩等因素能让学习者感觉身临其境,建立共享经验,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受到刺激,学习效果提高。

(4)精选地理图表资源的开发———高三年级

地理图表资源体现了学科特色,不仅是地理环境的镜子,还是发现地理问题的窗口,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质疑能力的杠杆。对高三年级学生要重视图表资源的开发,让学生做到识图、绘图、画图,通过图说、图释、图文互换、图表互换,追求心中有图的创新境界,培养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2.因“材”订制———针对学科特点强化数字化资源设计

现有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注重学科特点,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有内在逻辑关联的数字化资源设计,并围绕“资源支架、学习支架、思维支架、问题支架”对教学进行了逻辑化设计。探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促进有效教学的教育意义和教学意义,坚持由课程资源的集散地转向课堂资源交互研究,是资源开发的根本选择;在模式建构中,重点是模式建构和策略应用,因为这两点最富有有效教学的内涵,最能体现主体的生命力量,促进主体生命超越。

(1)数字化实验探究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探究型实验教学是学科专业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使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注重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虚拟仿真与真实体验相结合,基本技能规范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由于地理事物的宏观性和联系性,不能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在数字化实验室里解决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主要模式有猜想-假设-验证。

(2)数字化游戏探究型资源设计

通过游戏资源在各个学习环节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学习指明方向。自主练习支架创设的关键是游戏支架设计,核心是图文转化的设计,对图文转换试题的设计是否准确可以评价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解决问题的水平,主要有游戏规则、角色扮演、游戏任务等模式。

(3)数字化操作交互型资源设计

数字化交互式微视频教学资源运用多种数字化学习资源,使学生可无限次的反复观看并操作视频学习知识,提高了学生对此类知识的学习兴趣,主要有反复操练与练习、咨询、指导等基本模式。

(4)数字化批判实践性型资源设计

高中地理论文第7篇

目前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是属于学生的,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的发挥自己,把自己的地理知识尽可能的展示出来,并且,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去探索地理知识,遇到不能解决的能够与同学教师一起分享,一起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战胜自己,丰富自己,致使自己成为地理课堂上的主人。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在教授地理知识时,应注意自身的角色,不应再像过去一样,依然把自己当作课堂的主体,自顾自的讲解知识。教师应积极主动的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随时为学生的学习做指导,牵引着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学习地理知识。教师还要在学生需要一起讨论、一起探讨时,能够以平和的态度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让学生自由、轻松的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示自己的才能,说出自己的不解,大胆的寻求帮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教学活动,像是游戏、视频、课外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只有自己参与,自己思考、自己解决的问题,才算是有效的学习地理知识,才算是真正的体验地理的学习,懂得地理知识。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地理学习中,有新的感悟、新的理解,才能够愿意在遇到问题时,积极的去探索,从而自主的解决问题。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素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想提升教师的素质,创造高效率的、完美的地理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认真负责的将地理知识简单、清晰的教授给学生,还要在课余时间不断的充实自己,严格的要求自己,每天都去学习,接触新的教学理念,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更有文化内涵,素质修养,让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越来越美好;其次,教育还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教师应保持一颗与时俱进的心,一直跟随者教育发展的步伐,不断的去充实自己,填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让自己的地理课堂更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的工程中,应认清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尽可能的让学生接收到更为清晰、明了的地理知识,提升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最后,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地理的方法去学习地理知识,致使学生学习地理的状态达到最佳,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用适当的方法去教导学生,使其每天都能抽出一点时间去学习地理,让学生的地理学习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高中地理教学应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高中,学生所要学习的科目很多,所要记住,练习的知识点也是数不胜数,课下几乎没时间练习地理知识点,也有很多时候学生会忽略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学习心理,觉得学习地理会影响自己其它科目的研究与探索。在高中,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心理,主要还是因为地理没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重要的印象,还不能够让学生主动的想起学习地理知识,探索地理知识,总而言之,就是地理没能够及时的打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没能够产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地理教师就要在教学方法方面做努力,尽可能的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其能够在课余时间想要去学习地理知识,想要去知道关于地理更多、更广、更深层次的知识。在高中地理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从教学方法上入手,在传统、死板、枯燥的教学方法中,引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的改变课堂氛围,增加课堂教学的多样化,让其地理教学丰富多彩,引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关注度,让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求知欲,愿意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去课外实践,强化自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度。教师还可以根据每堂课所要教授的地理内容的不同,合理、科学的安排教学方案,让地理课堂更加有趣、更加的适合学生听讲,学习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时,可以灵活的借助多媒体,把我国的气候状况用视频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也可以把视频设计成漫画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此章节学生的印象。其实,学生也很喜欢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觉这样的地理课堂是比较轻松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生也很愿意在这样的课堂上尽情的发挥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高中地理论文第8篇

所谓地理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地理养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品格——这些心理品格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方法、地理观点、地理能力、地理态度以及地理情感等。地理素养不但具备公众素养的某些共性特征,而且将地理这门学科的个性特征很好地融入进去。由此可见,地理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因为它符合了学生们在学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这是本次新课改的核心。而且,由于高中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性,如果他们的地理素养一旦形成,将会对终身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所以在高中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讲授地理基础知识,更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科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地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人文地理的意识和态度。比如,在学习如何计算正午的太阳高度时,如果只是要求学生机械地记忆和理解书上的公式那么学生是很难真正掌握的,所以如果将公式转化为“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就便于学生的理解记忆了。

二、如何培养地理素养

1.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地理的价值人们把在进行实地观察和野外考察时所获取的一系列的地理信息,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仔细严密地分析与总结,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由此可以看出,高中地理的学习不应只是以课本上的内容为学习重点,而是应该让学生们从身边、从一个社区到一个地区、从一个国家到整个世界,这样逐步地获得学到的地理知识,因为只有通过实地考察、真实体验,才能在实践中全面地提高学生们的地理水平。例如,对于“区位”这个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呢?因为区位就是指人类活动所占的场所,反映了非常强的地理空间概念,而且区位中的主体——人的活动又是不断扩展变化的,所以我们在对学生就某一区位进行调查研究时,要求他们必须从动态和发展这两个角度入手,并综合区位相关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多个方面的知识,让学生真正掌握“区位”,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2.提高教师自身的地理素养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能够带着审美的眼光来描述地理景观和当地风土人情,并且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那么在潜移默化的作用下,就可以激发学生们对该地理环境的想象和兴趣,在感受它时就会带有更美更正面的情绪,进而将该地理面貌深深地刻入自己的记忆中。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求地理老师多多参与实地考察,通过亲近大自然积累更多更专业的素材。或者多旅游,在旅行时考察研究地形地貌,体验风土人情,然后带着自己对自然的感悟和热爱来给学生们传授知识,这样更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地理的魅力。

3.开展行之有效的探究实践活动探究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野外实践相关的地理素养,是教学活动的全新方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挑战性,教师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给予其帮助和指导。当老师给出具体任务时,由学生自己制定活动的方案,通过小组实践,进行信息收集,最后进行报告总结。举个简单的例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时的一个重难点,教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们以熟悉的“四季变化”“昼夜更替”为突破口,进行类比和总结,在讨论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最后在老师的帮助引导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又比如教师可以在学校组织春游时,要求学生们在地图上标记出自己去过的每一个地方,并且标志出来回的交通路线。在春游回来时,让学生们自己分析总结,哪条线路更为便捷迅速,有没有更合理的旅游方案,并说出其中的原因。

4.在实践中形成学生正确的人地观人口、环境、资源、发展等问题一直都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点,强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近几年各大城市都在进行旧城改造,一些工厂也随之面临着搬迁或关闭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学生较为熟悉的工厂作为研究对象,比如造纸厂、醋厂等等,让学生分组搜集资料,通过实地考察、走访有关部门、查找相关资料等方式,分析和研究出最佳的新厂厂址。最后,每一组的同学将各组的研究报告进行交流讨论,并在讨论中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这样的活动能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定期组织学生开展“读新闻”活动,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理新闻进行阅读和分析,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说出新闻发生的背景或分析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去关心和关注国家和国际形势,并自觉地形成责任感,这对于地理素养的形成是有极大帮助。而且学生们在分析新闻时,通过用地图来说话,可以强化他们的空间概念,有利于他们形成使用地图的良好地理素养。

三、总结

高中地理论文第9篇

1.1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心理素质。

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在小组内多名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中获得独立的感觉,帮助学生逐渐脱离对家长、教师的学习依赖性、生活依赖性.帮助学生长大,帮助学生从不独立到独立。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上教师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许多学生站到黑板前面板书演讲,逐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尤其对于一些心理素质不好、内向的学生更为有效。经过在高效课堂中日积月累经常性的锻炼,学生的胆子逐渐大起来,心理逐渐坚强起来,以后在公共场合也不会胆怯,从而会鼓足勇气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2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沟通,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沟通是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学会和谐沟通是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的小组建设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搭建了平台、群学互动结对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营造了和谐向上的氛围。

1.3可以教会学生拥有更多的宽容。

学会宽容,学会接纳,世界才能成为美好的世界。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里的小组建设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合作中势必会产生矛盾与分歧,学生之间经常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每一个人都树立团队精神,学会谦让,学会与人相处,学会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求同存异,就会拥有更多的宽容和宽阔的胸襟。

2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具体实施方案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具体流程为:备课———编写导学案———(发导学案)学生课下自学预习———课前准备———课堂复习———课堂小展示———课堂大展示———课堂检测。

2.1备课环节。

教师要把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备课的重心从研究教学内容、教的方法向重点研究学生学的方法转变,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投入更多精力。加强集体备课,在个人备课、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次备课,使教案具有个性化特征。具体要求:第一,备内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整合教材再创造。既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建构教材。第二,备课要从学生出发,预料学生会在哪里出现问题,哪些知识点可能是学生的思维误区,教师就要在这些知识点上多下工夫。第三,备探究的问题。教师要高效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就必须注重对课堂提问的研究,所提的问题必须是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有一定难度的,整个课堂的问题设计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2编写导学案。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导学稿的内容一般为:学习目标:重点难点;自学内容;展示内容即探究的问题部分;检测内容;拓展内容等。编写人由备课组长在2到3周前,将内容详细分工到具体人员,然后在上课前2周集体备课前交备课组长审核,再在集体备课的时候集中大家的智慧对编完的导学案进行补充或者修改,达到使其更加完善的目的。

2.3分发导学案学生课下自学预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下的学生自学,以导学案为抓手,以问题为主线,并运用双色笔把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标注,带入小组讨论中去。在自学过程中有一些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对照导学案,自己查阅教材或其他文本材料,自主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要求老师做好自学评价,以评促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状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并适时点拨指导。

2.4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时,教师要在上课前全收或者部分收学生自学后的导学案,了解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批改完上课前要发下去。各小组长检查物资准备:双色笔、课本、导学稿、记录本、文具等。教师在预备铃响的时候,就要到教室,组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2.5课堂复习。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复习环节,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给出问题,每个小组回答一个问题;也可以用导学案的形式印发,期间教师也可以进行作业讲评。时间大约3—5分钟。

2.6课堂小展示和大展示。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实施的“小展示”指小组内由小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小组长组织“;大展示”指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二者的区别在于展示的范围不同、问题的共性度不同和内容的层次不同。小展示的目的是一方面展示自学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暴露出来尚未解决的问题,并由学将学习成果或暴露问题汇报给老师,便于教师把握学情,进行大展示。展示阶段的时间一般安排30到35分钟。小展示时,小组长负责导入语、连接语、询问语和进行补充。

2.7课堂检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