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藏医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30 11:36:14

藏医学论文

藏医学论文第1篇

1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远古时代,随着类人猿共同生活及集体狩猎的需要,经过了千百万的锤炼,他们的口、舌、喉相互配合,渐渐地学会了利用简单的音符表达情感;利用大声吼叫传递信息,以此达到某种目的,当然也收获着由于语言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喜悦。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劳动不仅创造了语言,也创造了人本身”。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逐步提高以及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人类的语言也逐渐从简单的发音传递信息、到结绳记事,进而发展为今天能表达内心情感及复杂心理活动的完整的语言文字体系,成为“人类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列宁语录)。可以说,语言文字的发展对于推动全世界社会发展和文化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各个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也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技术交流提供了重要的承载工具,这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力地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独特文化的发展。

除了语言文字的发展外,另一种与人类起源一样久远的文明是医药学。在与大自然长期漫长的艰苦斗争中,远古人类在面对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时,逐步学会了从最初的被动祈天拜神等精神活动外,到偶然发现一些具有药用价值的矿植物,并主动寻找利用它们来疗伤治病的实践活动。随着斗转星移、年轮的增加和实践经验的提高、传承和积累,世界许多民族都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原始医药学。不难想象,语言文字和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远古的口耳相传,到中古的一代一代的著书传播知识,以至到今天的医学的高度发展,语言文字的发明、利用和提高,无疑对人类医药学的传承、交流和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青藏高原是人类文明产生较早的地区之一。根据近百年考古发现和历史学家研究,从阿里地区到康藏地区都已经发现了万年以上的石器遗迹。由此判断出,在距今5万年左右就有人类生活在这些地区。古代藏族人民不仅创造、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在与自然和疾病的长期斗争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是药三分毒,有毒必有药”的说法,充分说明藏民族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医疗,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药物学方面的知识。可以肯定地说,藏医学是勤劳智慧的藏族人民长期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逐渐形成的。虽然目前我们仍无法明确指出藏医学问世的具体年代,但据藏医学最早的文献―苯波教《大藏经》中顿巴・辛饶米沃切(公元前1917年)所著的医典《蹦耶》的资料显示,原始藏医学的萌芽距今已有三千九百多年历史了!在近四千年的藏医学的发展历史中,藏语言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特别是藏语文字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原始藏医学的萌生和发展。以后,随着藏语、汉语、维吾尔语和蒙古语等多种语言在藏区的使用,藏医通过与内地和其他国家医学的交流,使藏医药文化不断发展,也使之成为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2 纵观历史,藏医从最初的萌芽状态发展到今天具有完整体系的医药学,其中藏语言和文字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公元7世纪,藏文字的出现为藏医药的诞生和建立奠定了基础;公元11世纪以后,广泛的交流以及藏医药学校的成立,推动了藏医学人才和藏医药体系的逐步完善;20世纪中叶,和平解放以后,藏医药学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时期。

2.1 藏语文的发明促进了原始藏医的脱胎换骨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着分化、统一的过程,而社会的统一总是要求语言的统一。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和激变时,语言一定会随着社会生活的步伐发生变化。当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石器时代,随着人们日常交流的深入,刻字等符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保留思想意识的需求,因此逐渐发明了文字。在原始宗教―苯教的文献记载中,公元7世纪以前,苯教创始人顿巴・辛饶米沃切曾经使用一种“象雄文字”。这种文字并不完备,流行地区和使用范围也不广,主要是巫师、苯教徒用以书符、画咒、记述教义。当时在藏区,除了相当蒙昧的原始医学之外,相传在吐蕃第一任藏王拉妥妥日年赞时期,就有来自印度的吾西嘎西及其后裔的行医活动。

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建立了强盛的吐蕃王朝。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法律的颁布及文化交流活动的需求,创立藏语文的需求迫在眉睫。于是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吞弥・桑布扎去天竺学习梵文,并结合藏语言的特点创造了藏族拼音文字。藏文拼音文字的出现是吐蕃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藏语拼音文字的优点在于简便性和普及性,以30个字母为基础的藏文文字,经过以后若干年的修订、完善逐渐的能够表达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内容。藏文文字的发明,使得藏民族以前口耳相传的原始文化得以记录下来,实现了文明的积累和传承,便利了文化的交流和传递,极大地促进了藏族其他文化的发展。除外,藏文的发明也为后来藏医学与周边民族的医学交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当时,为了巩固吐蕃王朝与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关系,松赞干布迎娶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与唐朝的文成公主,她们带来了大量的经典著作,包括医学及其他方面的经典,其中有中医医典《医疗大全》、《头伤医治简述》,以及印度医生带来的《布夏母本、子本》等,还从邻国特别是从天竺迎请博学多识的专家、译师,极力翻译、整理佛学、医药书籍等。此外,天竺医生巴热达札,汉地医生韩维康(又称韩文海―笔者注)、大食国医生嘎林诺三人总结和借鉴三国医学精髓后,合编了七卷本的《无畏武器》。到了吐蕃第三十八代赞普赤松德赞时期,他还邀请汉地、天竺等九位知名医生,与当地众多藏医进行了广泛的医学研讨,并将多个民族的医学著作译成藏文,还设立了藏医学校。8世纪金城公主入藏后,又带来了《月王药诊》,由天竺翻译家摩哈衍那和比如扎那在藏族医生和翻译家的帮助下翻译成为藏文,该书无疑对藏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各民族医学的交流催生了独特的藏医学,并形成完整的医学体系 随着藏文的不断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医学的交流。这一时期,藏王广泛地邀请汉地、天竺、尼婆罗、克什米尔等国在当时医学界享有很高声誉的医药学者来访,藏族医学家同他们一起就医药学方法与理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使得藏族医学家能够广泛吸收印度、中国各地的医学精华,为以后研究医学和著书立说、进一步丰富与发展藏医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藏医药学在其形成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曾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著书立说的杰出人物。这一时期,被后人称为“药王”的玉妥・云丹贡布(708年出生)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辞艰辛,为了发展藏医学,曾赴天竺等国三次,汉地五台山一次进行医学交流。他认真学习和研究了天竺、汉族等医药学理论,吸收其有利的医学精华,在与著名印度翻译家比如扎那共同探讨、翻译并传授释迦牟尼佛所讲授《四部医典》精华的基础上,编写了举世闻名的藏医学巨著―《四部医典》。《四部医典》有一百五十六个章节,涉及到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临床各科、诊断治疗、药材方剂、手术器械以及医学伦理等内容,是对藏医药学基本理论和具体临床实践的完整总结,标志着完整藏医学体系的形成。其中详细阐述了与西医的细菌学、胚胎学相近的论述,可见当时的藏医学已是符合科学精神的先进学术之一。这部藏医学的经典著作至今在国内外仍有较大影响,目前已有汉译全本和俄、英文译本,《四部医典》已经成为全世界的医学财富。

吐蕃时期的藏医学文化与周边国家、地区的交流进入了空前盛世,为促进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试想如果没有藏王松赞干布时期创造的藏语言文字作为基础,藏医学的发展在当时决不会有如此的成果,许多藏族医学家在有关藏医药方面的著述立说也不能取得如此辉煌的造诣。

到了公元11世纪,在医学史上被视为第二药佛的新玉妥・云丹贡布翻译、借鉴并吸收了从汉地传来的《月王药诊》之精华,以及《月光》、《八支医要》等医著,结合地势气候,对《四部医典》作了大胆的补充、修订和整理,使得其内容进一步充实完善。此外,他还著有《大小八支医要集》等重要的藏医学历史巨著。公元17世纪,即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为推进藏医学文化,在药王山设立了藏医学校,召集全藏知名医生,对于《四部医典》进行编撰、校订。当时的藏文典籍文献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浩如烟海,功绩非凡,是对人类文化的重大贡献。幅员辽阔,是一个方言很多的地区,如果没有统一的语言文字支持,《四部医典》的校订工作必然有很大的难度,由此可见,藏医学的发展与语言的铺垫作用密不可分。

2.3 和平解放极大推动了藏医学走出 自和平解放以来,藏医学与内地乃至世界的交流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自治区政府高度重视藏医学的长足发展,为藏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1989年,大学藏医系与自治区藏医学校合并建立了藏医学院,成为独立设置的藏医药高等院校,有来自四川、云南、青海、甘肃、内蒙等地的学生来学习,为了帮助学生的藏医专业的学习,学校还专门开设了藏语、汉语和英语课程。1990年9月1日,拉萨市藏医院扩建为自治区藏医院的成立是藏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的又一标志。

2000年,自治区党委五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将藏医药列为自治区重点发展的六大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同年,在拉萨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藏医药学术会议,来自德、美、法、俄、日等国的18名专家和中国国内包括台湾、香港地区的582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到论文500多篇,在学术上和政治上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藏医药学术会研讨了藏药业发展的现状和前景,促进了藏医药学术的交流和繁荣,扩大了藏医药在国内外的影响。在这次会议上,多国的医学专家对藏医擅长治疗的脑神经系统疾病、溃疡病、胃炎、心脑血管病、高血压、风湿和风湿性关节炎、肝炎等都有严谨的科学报告,标志藏医药的临床研究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本次大会上藏语、汉语、英语、德语、日语等语言都被频繁应用到,这次医学交流会是一次多语言的文化交流会,大会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语言文化的交流对于推动藏医学走向世界的桥梁作用。

2.4 如何借助语言文字,扩大交流,推动藏医药学走向世界

21世纪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类社会进入了信息交流化、知识多元化、全球同步化和市场经济化。但是,许多农产品商人和药品制造商为了追求商业利益,大量的使用化学成分较多的饲料和药品,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危害。因此,人们对于传统医学、绿色食品和绿色药材的需求和青睐越来越迫切,人类健康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主题,这为藏医药学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给传统藏医学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提供了绝好的发展平台。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借助语言工具将藏医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造福全人类的健康事业,是藏医药发展的新课题。

藏医首先是文化,然后才是医学;自古以来,藏医药学为藏族人民的防病治病,以及整个民族的健康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尽管现代医学已经进入以信息工程、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为代表的发展阶段,但是,具有3800多年悠久历史的藏医药依然魅力不减,受到越来越多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在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藏医学的独特优势正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正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藏医学走向世界,一方面需要更好的发掘原有的药材、药方,确认有用成分,减少有毒副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加强与世界医学的交流与学习。这一切都离不开语言这一辅助工具。

1959年民主改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医药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进一步重视与大力支持,使其在、青海、四川、甘肃等各藏族聚居地区都取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祖国内地也得到广泛的应用。近年来,一些与藏医药相关的典籍正被翻译成英、日、俄等多种文字,对推动藏医药学在全世界传播并得到世界的认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至今为止,一直没有全面系统地组织过相关的翻译工作。

总之,随着每一次科技进步,人类的语言都会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而任何文化的发展又都需要语言作为其交流工具;语言文字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藏医药的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我们也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藏医药学文献的英语翻译工作,促使她走出中国,更广泛地在国际上传播,从而提升民族医学以及民族文化的国际影响,这一工作具有以下重要的意义:第一、可以促进藏医药学在世界范围传播,提升藏医学的国际影响;第二、通过系统翻译藏医学著作,可以使国际医学界更加了解和重视藏医学,促进未来合作、发展现代藏医学;第三、可以有效反驳西方编造的“文化毁灭论”。目前系统翻译经典藏医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迫切性。因此,我们要积极利用语言文字这一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推动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播。继承、发扬、光大藏医学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 桑吉东珠・昂巴.《浅说藏医药学的兴起与发展》.

2 第司・桑吉嘉措.《蓝琉璃》.(上册),人民出版社,1982:91-93.

3 达莫・洛桑却扎.《色金》(手抄本).自治区藏医院图书馆,62-64.

藏医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南派藏医药;甘孜州;发展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8-0011-01

藏医药是继中医药之后的第二大传统医药,位居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首。南派藏医药特色突出,探讨南派藏医药的发展现状,对发展藏医药有重要意义。南派藏医药植根于复杂多样的地理、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康巴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通过对产生于南方河谷地带的藏药材以及好发于温热带地区疾病的瘟疫、赤巴病等常见疾病深入观察和研究,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南派藏医药的起源、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南派藏医药的起源

藏传医学历史悠久,公元8世纪藏族人元丹・贡布所著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使藏医学发展到成熟阶段[1]。宿喀・娘尼多吉被称为“南派藏医药”理论创始人,他以《四部医典》的理论为指导,对产生于藏南河谷地带的藏药材和藏族山区常见疾病进行探讨和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南派藏医药学派便应运而生,随着藏医药的传播和发展,其极大丰富藏医药学理论[2]。南派藏医药一直到藏医药大师司都・确吉迥列的时代,南北派藏医药学才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2南派藏医药的特点

甘孜州的南派藏医药一度成为藏医药中坚力量,领导了整个藏医药学的继承、发扬。以嘉央・青则江布等藏族同胞为杰出代表的十九世纪初南派藏医药学家,使藏医药有了空前的发展[3]。南派藏医药代表性著作主要有《草药鉴别》、《草药性味》、《草药生态》、《晶珠本草》。南派藏医药擅长推拿、按摩、擦涂、火罐等综合治疗。南派藏医学长于治疗脾胃疾病、肝胆疾病和高原性风湿等病症[4]。

3目前甘孜州南派藏医药发展现状

四川甘孜州是南派藏医药发源地[5]。以大德格为中心的甘孜州南派藏医药业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青藏高原本土原始藏传宗教盛行时期。近年来,甘孜州德格等县藏医院接受了境外爱国藏胞和民族宗教人士的捐资办学,开设多期藏医药培训班,对南派藏医药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作者对甘孜州藏医院、德格县藏医院考察发现,藏药制药及藏药植物栽培等学科高级人才缺乏,高级人才问题成为南派藏医药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6]。

4发展南派藏医药的思考

南派藏医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是新时期发展民族医药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藏医学的研究者我认为保护方式包括:首先是加强南派藏医药的培养,人才是促进藏医药发展关键。重点培养好藏区藏药材资源可持续利用、民族医院临床藏医学和藏药制药技术这三大领域的技术人才。通过集中培训和技术扶持政策,将藏医药大师的理论和方法等传承给少数民族地区年轻一代藏医药人员,将其发扬光大;其次应加强对南派藏医药在民族地区临床试验的推广,让广大群众认可藏医药的疗效,建立民间疗法档案为藏医药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7];第三,加强对四川康巴地区藏药资源保护,通过开展对虫草,松茸等野生藏药的普查,提出甘孜州野生藏药材保护计划,实现藏医药资源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J].世界报,2015(2):16.

[2],甘孜州中藏药业开发战降思考[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2(1):22-24.

[3]祝彼得,王战国.试论藏医药研究与藏族传统文化的关系[C].2012全国藏学术讨论会文集,2012:435-439.

[4]胡尚钦,黄璐琳,杨晓.南派藏医药的起源与发展[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12):23-24.

[5]华桦.我国南派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概述[J]0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5):7-8.

[6] 杨嘉铭.康巴文化综述[J].西北大学学报,2008,27(4):9-16.

藏医学论文第3篇

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研究报告显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按严格的科学要求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愈而发展为胃癌的发病率。这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也是西藏卫生战线上首次获得的最高部级奖励。不少藏草药及藏成药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由青海金诃藏药集团和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攻关课题——“七十味珍珠丸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传统经典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肝胆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的必备药品[2]。二十五味珍珠丸也是一种传统的藏药,对多年的中风、偏瘫、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极佳,不但被藏民誉为溶解血栓的“疏通机”,而且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此外,还有很多传统藏成药的药理和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研究。如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坐珠达西、九味牛黄丸、智托洁白丸、藏汴宝补肾丸、七味散、冰片九味散、檀香八味散、诃子十味散、熊胆七味散、石榴八味散等。当前,还有大量药方散落在寺院和民间,既无标准也不规范。很多藏药研究开发机构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赴牧区、民间、寺院,搜集挖掘、整理藏药秘方、验方、组方,积极抢救保护传统藏药的民间宝藏,但仍有许多未发现的药方,值得进一步发掘。

存在的问题

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名词、术语缺乏规范从现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藏医药的名词、术语、诊断等缺乏规范,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和研究结果的公信度较低。研究层次和水平偏低藏医药的疗效显著,凝结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对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藏药浴疗法、尿诊法、高原藏药等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方面作用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藏医药形成的文化背景、区域环境等的复杂性,藏医药临床研究基础薄弱,藏医药临床研究论文很大一部分属于个案报道或未进行随机对照研究[3-4];部分设随机对照的文献没有记载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情况,即使个别有记载也过于简单,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多数没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甚至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疗程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样本含量小、可控因素差、缺乏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问题的存在,常干扰藏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结论,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提供最佳证据,阻碍了藏医药临床医学治疗性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特色技术缺乏规范藏医特色医疗技术作为藏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藏族人民群众乃至一些特殊人群的欢迎,确实解决了一些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解决了现代医学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火灸、油脂擦涂、放血、金针、药浴、敷缚、藏医熨敷、药蒸等疗法,这些藏医特色核心技术为藏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中不少技术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其推广应用存在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藏医药走出藏区,服务海内外。现行的临床指导原则有悖藏医药理论特性目前,藏药尚无基于藏医药理论制定的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只能参考现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制定藏药成方临床试验方案,而这种做法在藏药研究实践中造成了诸多矛盾。①藏医在长期的医药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在药物认识和用药习惯上与中医药存在很大的差异;②藏药的药性理论及功效主治与中药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药物的独特效用与中医药认识完全不同;③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的研究方案和套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藏药临床疗效严重违背了藏医理论体系,也无法完全用所得的试验数据验证藏药临床的治疗作用。没有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藏药的发展只能削足适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藏医药研究方法思考

藏医学论文第4篇

藏医药临床科研水平得到提高研究报告显示,自治区藏医院在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肝胆疾病、风湿疾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按严格的科学要求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愈而发展为胃癌的发病率。这项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这也是卫生战线上首次获得的最高部级奖励。不少藏草药及藏成药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由青海金诃藏药集团和青海省高原医学科学研究所共同完成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攻关课题——“七十味珍珠丸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成果通过了专家鉴定。传统经典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是藏医临床治疗各种肝胆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的必备药品[2]。二十五味珍珠丸也是一种传统的藏药,对多年的中风、偏瘫、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极佳,不但被藏民誉为溶解血栓的“疏通机”,而且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此外,还有很多传统藏成药的药理和应用也得到进一步研究。如仁青常觉、仁青芒觉、二十五味珊瑚丸、坐珠达西、九味牛黄丸、智托洁白丸、藏汴宝补肾丸、七味散、冰片九味散、檀香八味散、诃子十味散、熊胆七味散、石榴八味散等。当前,还有大量药方散落在寺院和民间,既无标准也不规范。很多藏药研究开发机构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远赴牧区、民间、寺院,搜集挖掘、整理藏药秘方、验方、组方,积极抢救保护传统藏药的民间宝藏,但仍有许多未发现的药方,值得进一步发掘。

存在的问题

临床研究基础薄弱,名词、术语缺乏规范从现有的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藏医药的名词、术语、诊断等缺乏规范,导致沟通、交流的困难和研究结果的公信度较低。研究层次和水平偏低藏医药的疗效显著,凝结着藏族人民的智慧,对藏族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藏药浴疗法、尿诊法、高原藏药等在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风湿病、皮肤病等方面作用显著,深受群众欢迎。但由于藏医药形成的文化背景、区域环境等的复杂性,藏医药临床研究基础薄弱,藏医药临床研究论文很大一部分属于个案报道或未进行随机对照研究[3-4];部分设随机对照的文献没有记载具体的随机方法和组间基线的情况,即使个别有记载也过于简单,甚至将随机、半随机和随意混淆。多数没有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甚至部分没有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疗程不规范、缺乏统一性、样本含量小、可控因素差、缺乏正确的统计学方法等问题的存在,常干扰藏医药临床研究的可靠结论,影响进行系统评价和提供最佳证据,阻碍了藏医药临床医学治疗性研究水平的提高。临床特色技术缺乏规范藏医特色医疗技术作为藏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藏族人民群众乃至一些特殊人群的欢迎,确实解决了一些难治性疾病,为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提高了生存质量,解决了现代医学难以解决或无法解决的问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火灸、油脂擦涂、放血、金针、药浴、敷缚、藏医熨敷、药蒸等疗法,这些藏医特色核心技术为藏医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中不少技术由于缺乏规范的操作规程,其推广应用存在困难,极大地限制了藏医药走出藏区,服务海内外。现行的临床指导原则有悖藏医药理论特性目前,藏药尚无基于藏医药理论制定的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只能参考现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来制定藏药成方临床试验方案,而这种做法在藏药研究实践中造成了诸多矛盾。①藏医在长期的医药实践过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在药物认识和用药习惯上与中医药存在很大的差异;②藏药的药性理论及功效主治与中药有许多不同之处,特别是一些药物的独特效用与中医药认识完全不同;③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设计的研究方案和套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价藏药临床疗效严重违背了藏医理论体系,也无法完全用所得的试验数据验证藏药临床的治疗作用。没有藏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藏药的发展只能削足适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藏医药研究方法思考

藏医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藏医学;研究生教育;院校教育;师承教育;新途径

藏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实、宽广的藏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从事藏医学科研、实验、教学及临床能力的研究生。作为藏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藏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藏医学事业的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四川多民族的地域优势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多学科的背景优势条件下,创建了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多层次”的藏医药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民族医药学院结合研究生社会需求调研,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工作,努力探索藏医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途径,开拓了多种教育渠道和教育资源,在为教学创新改革提供条件保障的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开展藏医药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有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藏医学院和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由于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各高校的情况各自不同,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目前都在探索最适合各自院校的培养模式。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至今为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师素质参差不齐,数量较少;生源比例单一,学缘结构较差;科研、临床教学能力不足;培养方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1-2]。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发现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许多问题[3]:一方面现代院校教育的大课堂,使得学生包括研究生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加之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藏医药课程的特殊性,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晶珠本草选/概论》,之前未储备该理论知识的研究生,即本科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就很难把握藏医学立体、复杂、抽象的意象思维。因此,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大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另一方面,现代院校教育存在与名医经验传承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些名医所在分散,学校、医院、药厂、私人诊所和寺庙都有他们的身影,这导致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难以传承和发扬。藏医药的研究生人才相对匮乏,而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又迫在眉睫。所以,如能缩短高水平藏医人才的成长途径,对加快藏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治疗高原病及其他疾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2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途径的探索

2.1广泛调研

确立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为了确立符合行业发展和时代社会需求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先后对甘孜州、阿坝州州藏医院和白玉县、松潘县、木里藏族自治县、若尔盖县等部分县(中)藏医院;自治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藏医学院;山南地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藏医学院;甘肃甘南地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山南地区藏药厂、自治区藏药厂、青海金诃藏药、金珠藏药等单位(除云南外的五省藏区的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四川德格县德格印经院、德格县八邦寺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藏医人才的社会需求和藏医行业发展需求调研,并拜望、聆听了著名藏医专家阿嘎•旦科老师的意见,制定出培养藏医基础(思维-诊疗-传承-藏文化)扎实,能够到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保健行业以及藏区基层行政管理岗位就业的并且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目标。

2.2采用专兼并用

引聘结合的方式构建师资队伍,突破师资短缺瓶颈近4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民族医药界,“网罗”了一批知名藏医师、科研人员和学者作为特聘研究员,在特殊办学条件下积极寻求多渠道援助,已采用“以专职教师为授课主体,辅以聘用兼职教师讲座、授课、担任导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地域和品牌优势,本着“双赢”原则,聘任了藏医专业兼职或客座教授10余名,迄今已请到了教学效果良好、在相应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阿坝卫校伟科主任医师、康巴藏语卫视编辑益西多吉、巴塘康宁寺住持堪布阿珠格西、阿坝州藏医院华尔江主治医师、藏医学院藏医系主任次仁教授、青海省藏医院院长昂青才旦教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魏立新教授等为学生授课或讲座,让研究生通过与名师零距离接触学习的方式提升藏医学研究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3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

3.1发挥地域优势

借鉴学校多重点学科发展经验完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一方面积极利用甘孜、阿坝两州自然、人文和医疗资源,组织学生在藏医院临床观摩学习,并根据除藏医院外,民间、寺庙也有众多藏医大师行医的事实,对跟师观摩对象不作限制,但在制度建设中,为学生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学习记录表格,观摩学习记录考核审查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确保学习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利用学校品牌优势,多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拓展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发展;另外,还与藏医学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省藏医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平台,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软环境提供了有利保障。

3.2围绕培养目标

构建实效性较强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征询了大量专家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将藏医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板块(如图1):即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知识课程群、实践实训课程群、综合创新知识课程群,其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群均分为藏医和相关医学两部分。课程的开设注重藏医思维、传承能力的培养,为藏医临床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多种形式的实践实训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措施。研究生课程采用“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如必修课有《晶珠本草选/概论》《藏药学选/概论》等,选修课有《藏文化基础》《藏传佛教基础》等;而综合创新知识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则主要体现在跟师学习过程中。由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发现,在跟师学习中同时考虑到“家传”和“寺庙”[4]因素,应将二者融合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中,增加人文精神因素在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影响,以培养出智、法、能、德兼备的具有文化、理论、临床等藏医学相关知识的的现代复合型藏医学人才。

3.3注重教学效果

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为了加强对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学院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学位委员会,作为教学和培养质量监督的领导机构,制定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研究生教学监督和学位培养工作暂行办法》,使学院教学培养质量监督工作进入了制度化管理轨道。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委员会定期抽查研究生教学质量及课题进行程度,由研究生向委员会汇报课题进展,并对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或纠正,最终由委员会专家给出综合意见反馈给学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考核之一。

3.4以信息网络建设为突破口

搭建科研信息平台提高研究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由于藏医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育院校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藏医学研究生存在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加上专业相关的信息量不足,信息利用滞后,造成许多科研仅停留在低层次研究水平上,创新、超越甚少。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搭建科研信息平台,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人力、数据、计算、网络通信、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全面共享,培养出具有更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信息能力的研究生,推动藏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创新。

4讨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5],正在进行藏医学本科人才教育的改革尝试(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融合师承、家传和寺庙等社会教育资源的特色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首次提出“院校-师承-家传-寺庙”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师承教育、家传教育和寺庙教育的特色藏医思维和藏族文化,变单纯的知识灌注为藏医思维提升及藏族文化储备的训练,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来完善藏医学本科的院校教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考虑将“家传”和“寺庙”因素加入藏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为培养合格的藏医学研究生提供软环境支持。藏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全国尚属起步时期,在某些方面虽然可以借鉴中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但藏医学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佛学思想和天文历算等的教育培养,同样需要重视;在藏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培养方面,必须要增加硬件条件的建设,如临床培养基地、科研实验基地等,但这并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适合各高校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还需不断探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的藏医学教学经验虽然不够深厚,但作为藏医药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之一,通过教育改革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和时代需要的藏医药人才,从始至终都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和重点。在未来的工作中,学院将继续利用学校的多重点学科背景、藏医药师资力量和区域优势,发挥藏医药教学科研特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在稳步推动教学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推动藏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晓华,索朗次仁,央嘎,等.藏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以藏医学院为例[J].中医教育,2015,34(3):9-11,33.

[2]次央.藏医药人才培养与医学人文素质的关系[J].科技,2014,(4):52-53.

[3]黄晓芹,泽翁拥忠,降拥四郎,等.当代藏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及问题浅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1):27-30.

[4]史华,周瀚光.藏传佛教对藏族医药学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4,(5):42-47.

藏医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藏医药;理论体系;用药特点

中图分类号:R2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1-0170-02

藏医药具有2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四大传统医药学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人们同疾病不断斗争的经验上。吸收外来的医学精华,逐步形成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治疗手段及浓厚的民族色彩的藏族医学体系,具有独特的用药特点。

1 藏医药理论体系

早在远古时代,生活在高原的居民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了一些植物的性能及其治疗作用,在狩猎过程中,又逐渐发现一些动物药的药理作用。相传在公元前3世纪,长居高原雅隆地方的藏族先民、先驱者“孜拉嘎玛跃德”回答“聂赤赞布”疑问时已得出“有毒就有药的结论”,据《玉妥每云登贡布传》记载,最早流行的一种医学叫《本医》当时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主要靠放血疗法来治病。

公元4世纪,天竺的著名医学家比奇嘎齐和比拉孜人藏传播《脉经》、《药物经》、《治疗经》等5部医典,对《本医》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元641年,唐王朝的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入了4种医方、诊疗法5种,医疗器械6种,医学论著4种,其中的中医大典《医法大论》,在7世纪中,由摩诃弟瓦和尚及的译师达磨郭卡译成藏文并予以勘定,此书中系统地介绍了中医的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中医的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五脏六腑等学说,对藏医药有较大的影响,是汉医学交流的丰硕成果。该书虽已散失,但其主要内容记录于的《四部医典》之中。另外。此时非常盛行三大医科《文殊心之补注》记载:天竺汉地上部藏,三大医科大菩提。“三大医科”系指印度、汉地及上部藏医的医疗方法,印度大医师拨热达泽和汉地大医师韩文海(音译),大食医师卡列诺三人合著的医书《无畏之武器》,其藏文音译为《门杰村恰)。松赞于布命令全蕃医生传习,言允学好这部书的医生可给予“曲吉门巴”即神医的称号。并且为使当时的医疗不断发展,后继有人,精选一批藏家子弟,让他们学习医学,特颁谕书,尊称医生为“济世术医”,使藏民族敬仰医生的习俗,时至今日仍然未减。

公元7世纪,邀请四方名医及远方九太医等,普及了各方的医疗理论和实践,使藏医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此时不断地出现了许多医药等专著。其中《月王药诊》是现存藏医学最早的著作。在该书中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生理、病理,分门别类地论述了各种病症的诊断、治疗,同时对隆、赤巴、培根三因的功能及相互制约作了辨证论述,并对人体的生理功能、胚胎形成、人体骨骼构造等方面作了详细记载。还根据粗分的百种疾病提出了562种药物类型。大大丰富了藏医药理论体系和临床经验,推动了藏医药学的发展。

雪域著名医药学家玉妥宁玛云丹贡布,一直随父行医.他在认真学习和吸收邻近地区民族医疗经验的基础上。又拜汉地医师韩文海、印度医师先底嘎瓦等各方的九位太医为师,从他们那里掌握了很多医术,他还千里跋涉到的不少地方,研究和总结民间医术并远去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内地五台山等地一面行医,一面收集民间医疗经验、前人成果、中医理论、外来医药知识等。经过几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用了几年的时间,总结了藏医药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吸收了中医药学、天竺和大食医药学的内容,于753年撰成《四部医典》。它是众医典中最好、最完整、最优秀的一部医典。其后玉妥萨玛云丹贡布对《四部医典》加一注释,斟酌时地差别,随宜补遗,用实践医诀加以充实。使《四部医典》成为更加完善、丰富的医药学巨著。1千多年来,一直成为人民防病治病的指导原则和依据,成为雪域医师必读之书。

提玛丹增平措,去云南行医,并赴印度调查药材的生长情况,与过去的《本草》比较研究,广泛收集药物标本,编著了《晶珠本草》,书中将药材分为13大类,药材种类1176种,细分2294个,对药物的形态、性味及功能均描述的十分详细,因此、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等地的医生都视其为医理依据和唯一的经典本草著作。

可见藏医药的形成与发展一直是在吸收外来的医学精华,特别是汉地、印度、波斯等方面的医学成就的基础上。采众家之长,与本地的医药学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2 藏医药的用药特点

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周边有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波斯等国家和地区,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形成了博采众家之长的医药学理论体系。原为一个政教统一的民族,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和尼泊尔等医药学传入,随着文成公主嫁入,汉地的中医中药学也随之传入,如在松赞干布时期,非常盛行“三大医科”,即印度、汉地及上部藏医的医疗方法。再加上藏医师、译师先后到印度、汉地、尼泊尔、波斯等地走访名医,切磋医理,翻译各地的医药学论著。因此,藏医药集各种医药学理论精华于一身,形成独特的藏医药理论体系,具有独特的用药特点。同汉药比较,藏药有如下特点。

2.1 炮制方面 藏药的炮制同中药的炮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最具特色的地方是将大量的纯金属元素和矿物质经间接煅后入药,而在中药则很少人药。如名贵藏药70味珍珠丸和仁青常觉中,就将纯金、银、铜、铁、锌、汞和银矿石、褐铁矿、磁石等成份炮制入药。炮制的方法大都是先用黑矾等药材将金属元素水煮去毒,然后再根据炮制的品种不同分别选择加入月石粉、硫磺粉、诃子粉等药材,在铁罐中密封煅烧成灰状人药。汞的炮制方法为坐台,更是各种名贵藏药中不可缺少的成份,同时坐台的制做也是检验藏医水平的一个标志,―个医生能坐台,就说明他的医术较高。坐台的时间至少要45天,先选择吉日挂上《四部医典》的编写者王妥宁玛云丹贡布的画像,做完各种法事后才开始坐台,并且要每天烧香诵经做法事,直到坐成后为止。坐台时间要时时喝青棵酒,不然的话人体就要中毒,头发、牙齿就要脱落。

2.2 藏药的剂型 藏药的传统剂型大多为丸剂、散剂,很少使用汤剂、膏剂来治病。丸剂大多为水丸,方法是将药材粉碎后加水直接成丸,粒重大多为1g,不同于中药有很多蜜丸、浓缩丸,并且水丸的丸重大多为20粒/g。

2.3 藏药的剂量 一般中药常用内服剂量约为5―10g,每天服2―3次,部分常用量较大的为15―30g。同中药相比,藏药的日用量则较少,大多藏药的日服量为1一2g,1天1次,有些名贵藏药则3―5天才服用1次,1次1g,藏药的服用量少的原因可能与高原的药材由于日照强、昼夜温差大导致的植物生长威力大有关。《续》载:“雪山药有日月之力”。

2.4 配药的特点 同中医不同,藏药在治疗疾病时,一般

是治疗一种病症要采用几种药同时治疗,大都是选择一种药为主药,再选择几种药为辅助药的方法,主药多为名贵药,辅药多为一般药,且主药、辅助药不是同时服用,而是在早中晚分开服用,如治疗关节炎时,早上服用18味高山党参丸,中午服用25味珊瑚丸,晚上则服用25味儿茶丸。一般制定在何时服用何种药要根据病情和用药的特点,辨证论治。选择不同的用药时间,如早晨一般服用治疗有关脾、胃、肠的消化系统的疾病、肾脏疾病的药,这类病症一般为寒性,早晨温度低、病情重、用热性药晨服时治疗效果较好。胰、肺、肝病大多为热性病,中午时温度高,病情重,中午服用寒性药,治疗时效果较好。神经系统疾病、血液病、心脏病、大肠病,藏医认为这些病症一般晚上服用效果好,藏医对每天温差的重视,可能与雪域高原的昼夜温差大有关。

2.5 藏药的用法用量 中药中的丸、散。除特殊的规定外。一般都是用温开水吞服,服药时间是根据病情和药性而定。藏药丸剂类服用时,是先把药丸捏碎或啐碎(有条件碾磨成细粉)后,用温开水把药粉送服,名贵药材一般要于当天晚上泡上,于第2天太阳还没有出来时空服。含有麻醉成份的药物注意饭后服,寒性汤剂类药物注意趁热服。用量也是指成人一日常用剂量,必要时得根据病情需要酌情增减。

2.6 疗程 传统的藏医治疗疾病,没有记载过象中、西医那样的疗程。对一些疑难病的治疗时间较长,如高血压、痛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甲乙型肝炎、半身不遂、癫痫、糖尿病等可以连续3―6个月,甚至1年,才能起到根治作用。

2.7 禁忌 中药的禁忌为生冷、黏腻、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名贵藏药的禁忌则为肥肉、大蒜、葱、蛋类、酸性食品、。特别是蛋类,中药则不禁忌,则很少禁忌。一般藏药则无禁忌。

2.8 藏药的成份(1)很多的藏药处方中含有丁香、豆蔻、竹黄、红花、肉豆蔻、草果其中的几种成份,名贵藏药等一些多味药的处方中则全部含有这6种成份,藏医称之为六佳,配合使用对五脏及神经系统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佳中各成份的用量不固定,需要根据处方的主治功能而调整不同用量。(2)藏药中含有大量经特制入药的矿物质和纯金属元素,特别是一些具有补气血、延缓衰老、强壮身体的滋补药中含量更多、更全。(3)藏药中含有芳香成份的药也较多,很多处方中含有丁香、豆蔻、茴香、小豆蔻、檀香、木香等芳香成份的药材。

2.9 藏药治疗专长 藏药治疗坏血症、脑血栓、偏瘫、神经系统疾病、肝方面的疾病、关节炎效果好,如70味珍珠丸、70味珊瑚丸对高血压、脑血栓、偏瘫、神经衰弱等病症,临床证明效果非常好。这些药中,常含有大量的重金属元素,治疗作用是否与其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有关,有待于科学的考证。藏药中有很多治疗肝胆方面疾病很好的药物,药材资源非常广泛,如龙胆花、渣驯膏、蒂达、绿绒蒿、巴夏嘎、波棱瓜子等成份都对肝胆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治疗关节炎关面的药材也很多,并且毒性小,不同于中药配方,含有很多的毒性药材,常对人体的肝脏、肾脏造成伤害。

2.10 卡擦 卡擦是藏药的用药特点,即在原处方的基础上,针对病情增加一些名贵药材以达到治疗上的最佳效果,是老藏医根据各自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与传统秘诀验方相结合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方子。它不仅增强疗效,而且对萎缩性胃炎及肝病患者具有独特的疗效,并且对体内的其它疾病有预防作用。

2.11 用药时诵经治病 藏医在治病过程中,也经常诵某些经文,藏医认为,这样可以增强治疗疾病的效果。

藏医学论文第7篇

1. 您自己怎么看待藏医?

藏医学是藏族祖先长期在高原自然环境下生活过程中,与各种疾病进行斗争,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和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步形成的比较完整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几千年的应用,至今仍然能为人类战胜疾病提供有力的武器。

2. 您当初为什么学藏医,是祖传的还是自己有兴趣?

本人从小生活在青藏高原,虽然不是藏医世家出身,但从小对藏医学有极大的兴趣。后来刚好也得到了学习藏医的机会,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能够做一点贡献,选择藏医作为终身职业。

3. 藏医和中医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藏医和中医最大的区别我认为是基本理论的不同。藏医学以三因学(龙、赤巴、培根)和五源学说作为认识疾病、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的根据,而这些理论在中医理论中基本上是没有记载的,与中医的阴阳五行说是完全不同。当然藏医也有“五行”学说,与中医的五行学说有相近之处。

4. 您知道中西医怎么看待藏医?

以前由于不了解藏医,很多中西医医生只是感到好奇,近几年来由于藏医学在很多常见病和疑难杂症方面的突出疗效,学习和研究藏医、藏药的中西医医生越来越多。

5. 外界对藏医都有种神秘感,为什么呢?

藏医基本上流传于藏民族比较集中的青藏高原,历史上由于交通不方便等原因与其他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相对较少,再加上藏医典籍《四部医典》等的内容不容易被其他民族读懂和理解,使外界对藏医本身得不到了解,因此产生某种神秘感。

6. 学藏医怎么从理论到实践?

这一点基本上与中医的学习方法类似。以《四部医典》的内容为基础学习藏医理论知识,然后跟一个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师用口传心授的方式学习实践。

7. 我们听说很多人在买珍珠七十,为什么?还有其他哪些名药可以介绍给我们的读者呢?

珍珠七十是由七十味藏药组成,其中含有许多珍贵材料,如:虫草、珍珠、藏红花等等。这些药材的炮制和加工工艺非常严格。在心脑血管等疾病方面具有非常好的疗效,另外健康人平时少量服用也具有保健功效。随着藏医学的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购买藏药的人员的急剧增加。除了珍珠七十之外,还有二十味沉香、六味能消、八味蒂达等藏成药。

8. 您觉得藏医药能继续传承吗?

任何一种能为人类健康地生活提供某种方法或者理论,不论它的形成和发展的年代或区域如何,我认为都能够被人类接受和学习。而藏医学就是人类在与疾病斗争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的医学体系,至今仍然为人类的保健和防治疾病作贡献,当然能够继续传承。传承的方式上需要继续加大和重视各藏医学院的承办,还要加强国家正在实施的名老藏医经验传承制度。

9. 现在有多少人在学藏医?

学习藏医的具体的人员数据不太清楚,但是和青海等省区有专门的藏医学院,另外国外也有藏医学习班,估计人数也不少。

10. 藏族百姓怎么看待藏医的呢?

藏族百姓非常相信藏医的疗效,可以说90%以上藏族患者服用过藏药。

藏医学论文第8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传统文化根深叶茂,气象万千。几千年间,我国医学除了汉族的中医外,还有藏族的藏医、蒙古族的蒙医、朝鲜族的朝医……各处一域而争奇斗妍,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宝库。其中,藏族人民早在纪元前就已懂得“有毒就有药”的道理。他们用酥油止血、用青稞酒糟敷贴医治外伤……进入7世纪后,又广泛地吸取其他民族的医疗经验,特别是吸取了中医中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形成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医药学。目前所知的最早的一部藏医典籍《门杰亲木》(汉译名《医学大全》,今佚)以及最早的一部藏医教学课本《敏吉村恰》(汉译名《无畏的武器》,今佚),便是文成公主入藏(公元641年)后形成的。在金城公主入藏(公元710年)后,又形成了另一部医书《门杰代维哈布》(汉译名《月王药诊》)。

到了公元8世纪下半叶,著名的藏医学家宇妥·元丹贡布(708—?)主持编写成一部藏医经典名著——《据悉》,汉译名称作《四部医典》(又一说为唐朝金城公主出嫁给松赞干布五世孙尺带珠丹后,延请内地、西域及印度的医师共同编译而成)。全书由“扎据”(即“根本续”,总则本)、“协据”(即“论说续”,论述本),“门阿据”(即“秘诀续”,秘诀本)以及“亲玛据”(即“后绪续”,后续本)四大部分组成,凡156章,24万字上下;内容包括理论、病症、诊断、治疗、药物诸方面。它全面论述了藏医学的基本理论,记载了藏医学丰富的临床经验,奠定了藏医学体系的坚实基础。

《据悉》的注本以17世纪末德西·桑吉嘉措(1653—1750)等的《据悉本温》最具权威。18世纪初,地方当局召集名画家,在桑吉嘉措的主持下,以《据悉本温》为依据,以15世纪藏医南北学派所绘医药挂图为基础,绘制成一套计79幅的彩色医药挂图,流行至今。(本文选录3幅)《据悉》同唐代内地的其他重要医著一样,闪耀着唯物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光辉。其中大量篇幅,属于妇科、儿科以及卫生保健与养生的内容。《据悉》所阐述与记载的藏医学理论、治疗方法和实践经论以及极为丰富的卫生保健养生知识,既吸收了内地人民的先进经验,又具有独立思考的创造精神;既科学合理,又简便实用;很切合藏区地域的特点,颇贴近藏族人民特别是藏族广大下层人民的实际生活,因此千百年来一直为包括藏医医家在内的广大藏族人民所遵循。而作为《据悉》主编的宇妥·元丹贡布,由于他对藏医学的杰出贡献,千百年来被藏族人民奉为“医圣”。这情形如同汉族人民奉张仲景为“医圣”、尊孙思邈为“药王”一样。

藏医学论文第9篇

土登彭措在当今国际藏学界能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藏学家。 他在近16年里一直坚持不懈地研究藏族历史、藏医以及天文历算等,并取得了较好成就。他已出版了9部个人专著,先后10余次到国外讲学、出席国际学术研讨活动。

艰难困苦的求学之路

1955年2月7日土登彭措出生在德格一个普通牧民的家庭。他的童年过得极为艰苦,10岁前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没有吃过一口大米饭,更没有条件上学读书。每天放牧牛羊。8岁那年父母把他送到班如泽郎老人家学习藏文。

土登彭措从小就勤奋好学,智慧过人,不到一年他就掌握了藏文阅读和书写等基础知识,并经常为牧民们说唱《格萨尔王传》,受到大家的喜爱。

1964年他第一次走进了新建的村小读书,但不到两年就因“文革”的“停课闹革命”而回家继续放牧。即使这样他没有放弃学习,边放牧边在雪地里、土地上练习汉字,并加强了对藏文的学习。

8月的八乌草原是花的世界草的海洋,一次八邦寺的老藏医云登彭措来到八乌村采药,土登彭措帮助他采集了几天药材后,对藏医产生了很大兴趣,老医生也非常看重他的聪慧,便收为徒弟,并带进了八邦寺学习。

土登在八邦寺期间又结识了几位高僧大德,他最看重的是那位学识渊博的唐拉泽翁。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很难见到他们,他就瞅准时机巧安排。每天凌晨,他利用唐拉泽翁出来给狗喂食的时机悄悄溜进去,向老人学习文法、诗学、藏族历史、佛教哲学、人行论、纳若六法、唐卡绘画、藏文书法等课程;中午到云登彭措家去学藏医;晚上到夏钦彭德家学习天文历算。在八邦期间他还连续编著了7年的藏历书。

从赤脚医生到大学教师

俗话说“金子虽埋地下,天空仍然现光”。土登彭措日复一日年复一 年地在八邦寺整整学习了10年,在当地也成了比较有名气的藏族学者、历算家、小藏医。特别是他在藏医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当地的老百姓都喜欢找他看病,有的病人不惜走上三五天,点名找土登医生看病。土登彭措时时不忘老师“为民治病是医生的天职”的教诲,认真负责地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治病。

1975年八邦建立了乡卫生所,他正式成了赤脚医生。

1982年是他的一个人生转折点。那年他听到四川省藏文学校正在招生的好消息后,立即向乡领导要求同意他报考省藏校,但乡上考虑到没有医生不行就没答应。气盛的年轻人干脆辞了工作。

3月10日那天天上飘着雪花,阿爸骑着马送他到设在德格竹庆的省藏校。 4个 月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正式考上了四川省藏文学校,再一次实现了他的求学之梦。

在省藏校的4年里,他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藏族的大小五明学等,很快成为学校成绩最佳的学生之一。

1986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央民族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一时间中专生登上大学讲坛成为社会佳话,有的报纸刊登了这一消息。

每天,土登彭措除了给学生讲课外,他坚持自学汉语、英文,同时对藏族历史、天文历算、藏医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1991年又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进修了半年。这使他对研究历史和考古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辛勤的耕耘,换来累累硕果。他先后出版了《藏史纲要》(上、下册)、《藏医人体结构论》、《藏文文法问答》、《藏历珍宝精要》、《藏医精要》、《藏医疗法论》、《藏医诊断论》、《月球存有液态》(译著)、《藏密气功》 (编著)等专著。他用藏、汉、英3种文字撰写了30余篇专业论文在《中国藏学》、《境子》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

作为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藏医研究所所长的土登彭措,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有了成果,还为藏区培养了近千名优秀人才和外国留学生、研究生,为我国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做出了贡献。

走上国际讲台

土登彭措的学术成就使他不仅在国内有了较高的名望,在国际上也有了一定的声誉。1994年英国苏格兰藏学中心首次邀请他到英国讲授藏族医学。从那以后他的办公桌上来自国内外的邀请信不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