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职教语文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9 09:25:44

职教语文论文

职教语文论文第1篇

中职院校的任务是教书育人,除了要教会中职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外,还要教会他们做人和做事。这些都体现在了人文素养上,所以说,语文课程是中职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主导课程。

2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现状

2.1中职学生语文素养不高

在中职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中,缺乏的是对人文素养的培养,而现有的语文教学完全不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所以,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堪忧。很多中职学生在小学或初中阶段就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一部分学生更不重视对语文的学习,他们不喜欢读书,再加上语言表达能力欠佳,说话时经常词不达意。有些中职学生甚至认为,只要掌握一门专业技能,谋得一份好工作,就会有美好的未来,他们将语文课程放在了可有可无的位置。

2.2错误认知语文教学

职业教育过分重视职业技能的提升,常常忽略了语文基础性教育的功能。一些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来职业院校就是学习职业技能的,与语文没有关系,学习的重点应该放在专业课程上,学习语文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常常在语文课上睡觉、打游戏等。

2.3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一部分教师对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工作没有清晰的定位,导致其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为中职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服务。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没有凸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导致中职学生学习效率低下,没有学习兴趣。

2.4教学模式单一

职业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死记硬背文学常识,完全脱离了中职学生的生活。学生觉得语文课枯燥无味,进而产生了叛逆心理,不愿意上语文课,常常逃课。

3对语文教学的初探

3.1采用启发式教学

要是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启发诱导的形式进行语文教学,这样才能受到中职学生的欢迎,相信未来它也将会是最有生命力的教学模式。利用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中职学生由浅到深、由点到面地理解相关知识点,培养他们联想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前提下深入体会语文的教育精髓。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模式可以引导中职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在师生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最终实现教学过程的双赢。同时,语文老师要幽默风趣、富有激情、平易敬人,了解中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并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3.2发挥情景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专业教师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充分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层次性。另外,教师要积极创设情感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教学,深入挖掘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优势,让中职学生在特殊的情感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学习,用情景真正打动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3.3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盘,起导航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中职学生把听说读写的能力用到实处,让他们成为能说会写的高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中职院校要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积极努力地向其他学科延伸,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其成为中职学生终身学习的原动力。

3.4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

为了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应该组织相关的课外活动和社团活动。只有在社团活动中才能充分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从组织到活动、从布置到总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人文道德因素等,每一个环节中都渗透着语文的综合功能。这样,不仅可以丰富中职学生的课外活动,还可以逐渐完善中职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学既给予了中职学生最实用的知识,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充实的精神世界,既让他们感受到了文学的熏陶,也体现出了其实用价值。语文教学需要结合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给予他们私人定制式的引导,以实现中职学生知、行、意的和谐统一,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结论

职教语文论文第2篇

加强职教语文学科中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求广大职教语文教师必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寓职业道德教育于语文学科教学全程。

(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教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

任何社会形态的道德体系都有三个层面:一是社会公德,二是职业道德,三是家庭美德。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肩负的重要职责。在职教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借助教材内容,把职业道德教育和语文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渗透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借助教材树立的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

(二)积极发挥语文教学中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学科优势

我国自古就有“文以载道”、“文道统一”的说法,可见“习文”是“传道”的可靠途径。与普通学校语文教材相比,职教语文(共用基础平台)教材具有理念先进、体例创新、内容丰富、面向职业的特点,切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语文水平,所选文章贴近时代和学生心理,该教材中所选文章,大都语言文字精美且思想内容深刻。职教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职业道德教育因素,精心筹划、巧妙安排,使职业道德教育与语文学科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同时又必须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提高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

二、尊重学生主体,增强语文课堂中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

(一)转变师生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这只是教学这一活动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性,仅仅依靠教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内部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为此,职教语文课堂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要特别注重教育方式,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教育效果。

(二)革新教学观,变说教灌输为无声渗透

一些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实施职业道德教育,往往采用的是“说服式”的教育,不考虑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强行灌输一些职业道德理论和行为规范,更不注意反馈信息,难以将职业道德理论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和认识。为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意志,着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变空洞的说教为贴近社会生活、贴近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的渗透转移,加强师生互动,坚持以情动人,同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注意针对学生实际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悟自得,从而能将职业道德的规范转化为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实践。

三、把握教育时机,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全过程

教书和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职教语文教师要善于把握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各种时机,把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一)充分挖掘教材,发挥课文职业道德教育功能

职教语文(共用基础平台)教材中可利用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当丰富,很多单元、很多课文都有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因素。但是,其内容又不是非常系统的,而是分散在上下册某些单元的一些具体课文之中,上下单元之间、上下课文之间,在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上没有系统的安排。这就需要职教语文教师要对整套教材有一个总体把握,有意识地去主动发现上下册各单元各篇课文中可用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在上课前认真寻找教材内容与职业道德教育工作的结合点,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相应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习文”中“悟道”。如在语文(共用基础平台)上册“和谐共处”单元教学中,我结合语言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开对“和谐共处”的理解的讨论,让学生懂得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地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在“做人做事”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一文的教学中,我则联系袁隆平的生平,说明职业理想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他的刻苦钻研精神和高尚的品德,让学生懂得什么叫职业精神,懂得制造工人要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等等。即便是在“古诗文诵读”单元,也可以结合古诗文适当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如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针对所教一个班级学生干部合作意识不强的实际,结合课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大局观念和诚信友爱,懂得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只有团结、不屈、奋争、向上,才能换来事业的成功。

(二)利用各类活动,丰富职业道德教育的形式

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该融入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除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战台”作用外,职教语文教师还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方式,利用丰富的语文教学活动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利用作文教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如学习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下辈子的职业》之后,我要求学生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自身的实际,谈自己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打算,以及对事业的看法,并利用作文评讲,对作文中表现出的积极健康方面给予充分肯定,及时纠正部分同学在作文中流露出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健康情感。二是利用课外活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课外活动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演讲、朗读、辩论比赛、名著欣赏、办手抄报、观看影视活动等等,在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念。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语文知识,而且提高了职业道德修养,如竞争意识、奉献精神、团结互助精神等。

四、加强教师修养,潜移默化带动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有人认为,语文教师只要精通语文教学业务就可以了,职业道德教育那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职责,这种看法是很不负责任的。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工作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在职教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而且要用自己的品德修养、道德情操、工作态度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这种表率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相比和替代的。为此,职教语文教师惟有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甘守清贫、乐于奉献,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因此,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要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用教师自身强大感召力,用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去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

职教语文论文第3篇

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就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符合各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内容的取舍、重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味,教学更有效果。从理论上说,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是可能的。

首先,语文文本极强的包容性使这种结合成为可能。中国的语言文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结合在一起的,文本中许多作品其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文史不分家”、“诗中有画”,前人的记载里也早已说明了这一点。如大家熟悉的《史记》,就既是文学著作也是历史著作,具有极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徐霞客游记》中用文学的笔触记下了大量地理学知识;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成了世人百读不厌的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语文不是一条风干的丝瓜,它是万花筒,它无限丰富,包罗万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这也就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提供了先决条件,使其成为可能。

其次,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阐释也表明高职语文与学生的结合是可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曾有一个美术专业的学生跟我说:“画画我三天三夜不累,一上文化课我三分钟就困。”《大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心理成分。具有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高职生的学习主要是围绕着专业方向来组织的,学习兴趣与专业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兴趣是其知识、素养等方面因素在其外在选择上的综合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教师有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任务,但也同样有适应学生兴趣爱好的必要。如前所述,那位美院教师对语文课内容的调整并非出于无奈,而是一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举措,他注意并很好地利用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同样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本质是“由个人构建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符合主体需要的,“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形成与获得所希望的成果相应的预期”,学习才是成功的。由此看来,大学语文教师利用高职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而主动对教学内容、重点等做相应的调整,使其更贴近学生的专业,突出其专业特色,是符合教育心理学及有关学习理论的,这也势必使我们的高职语文更富于魅力,也就势必会激起学生更高、更浓的兴趣。因此,教育心理学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保证,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高职语文教学自身的不断深化也要求走与专业结合的道路。中国人学自己的母语,并且是从幼儿园一直到高中,足有十余年,本该学得最好,可遗憾的是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却分明地感觉到语文学得最糟。先不说种种客观的因素,笔者以为,从语文教学本身看,深化不够、流于表面是很重要的原因。在中学,各级各类的比赛以及中考、高考的压力,使大家疲于奔命,无暇旁顾,致使语文教学弊端重重。到了高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理解力、文学素养都大大增强,而且没有了高考的压力,此时,正是深化语文教学并还语文教学以激情澎湃、意趣盎然之面目的有利时机。

著名语言学家申小龙教授在他的《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中就多次谈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承和获得的必由之路”,通过语言可以解读当时当地的文化现象。因而,笔者以为深化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就是透过文本不仅要解读文本的思想性、艺术性,还要解读当时的文化现象:音乐、美术、建筑、服饰、经济、政治等等,学生跟文本的对话也就包含了与作者及当时社会文化的对话。这种深化也就势必将高职语文教学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了起来,使其互相渗透、融合,进而互相促进。因此,从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角度看,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然的。那么,如何才能使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体现这种结合。

在教材内容的取舍上体现在目前还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想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课文内容。如果教的是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一些词句优美、富有音乐节奏感的篇章。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煜的《虞美人》、李商隐的《无题》等,并可补充一些古代有关音乐的评论等内容,而可减少那些相对而言具有较强理性思维的较为抽象的文章;如果面对的是美术专业的学生,则可选取那些画面感强、色彩明快、具有诗情画意的文章。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词等,还可补充一些古代文人(同时常常又是画家、书法家)的书论、画论;如果面对的是园林、建筑专业的学生,则可多选像剧作家李渔《闲情偶寄》中关于农林营造等方面的文章……这样一来,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从内容上渐渐凸现出来,相信这样的取舍一定会令学生兴趣大增。

在对同一内容讲授重点的不同上体现一些经典美文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较强的感染力,不论哪个专业的学生都要学,对这些文章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教学重点。如同是苏轼的《前赤壁赋》,音乐专业的学生可侧重在对语言节奏感、音乐美的把握以及“呜呜然萧声”的赏析与想象;而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则重在对“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以及主客们“相与枕藉乎舟中”等意境的赏析与画面的描绘。同是《琵琶行》,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可把重点放在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千百年来不绝于耳的琵琶曲的“聆听”与感悟上;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对“别时茫茫江浸月”那一种离别情境的理解与构想则又成了他们的重点;而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来说,可引导他们由青衫进而对古代官服加以识别与再绘……学生对于自己专业的兴趣与热爱,定能为我们的语文课堂营造出一片生机勃勃、富有创造精神的新天地。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体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其性格脾气及爱好特长也往往能体现出一种专业特色,如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性格外向、活泼、善表演,有很不错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美术专业的学生坐得住,善于用色彩、画面来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了解他们的特长,为我所用,大胆地选取能发挥学生特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唱起来、跳起来、画起来。这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1记得在教李煜的《虞美人》时,音乐专业一位学生声情并茂的美声清唱,极富表现力地把作者那种故国之思、昨是而今非之感唱了出来,课堂一片悲寂。这一唱,意境全出,远比师生反复的朗读和教师大量的讲解更有效。某服装设计学院的一位语文教师在讲授《卫风·氓》时,是让学生想象女主人公各个时期*姑娘、新婚、婚后+的着装,并将其勾勒出来,来一次作品展示会,效果很不错。总而言之,我们要很好地挖掘并利用这一富有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源,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职教语文论文第4篇

素质教育是当前新课改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中职语文人文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礼仪教育的渗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求职能力。学生在求职时,除了自身的专业素质外,其谈吐、举止、外表等个人素养也必须符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是合作发展的社会,中职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只有知文识礼才能更好的与人交往。由于当前中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长期以来不注重人文教育,中职语文作为人文学科,有责任在教学中融入礼仪教育,礼仪教育丰富了语文内容,使语文教学的内涵得到扩充,改变了语文教育单一的教学功能,让语文教学资料得到积极应用,无疑让语文教育更加充实,从而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2.如何将中职语文教学与礼仪教学相融合

2.1注重内在素质培养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将知识和能力升华为更高的品格和品质,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是当前语文老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目标。通过给学生讲述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佳话与典故来传递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与品质,让学生了解到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必须提高自身的内在素养,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例如:中职生比较欣赏有气质的老师,对于喜爱的老师的衣着打扮、行为举止都会模仿,对此,老师应起到表率作用,引导学生在知识中培养人文素质,注重日常生活细节,让他们知道气质是经过长期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内在沉淀与朴素的外在统一,只有内外兼顾,才能提升自己的气质。

2.2语文课堂增设礼仪内容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应根据中职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可以通过课文中具有与礼仪有关的内容来进行传达,如《论语》中孔子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思想,让学生对为人处事的原则有所了解。以及在对《敬业与乐业》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懂得走上社会或工作岗位,要懂得敬业,乐于自己的工作。语文教学融入礼仪教育形式多种多样,老师可以在课堂中设置模拟场景,开展礼仪讲座。例如将课堂布置成企业面试场景,老师为面试官,让学生身临其境扮演前来面试的毕业生,老师对学生的行为举止及谈吐作出点评,从而让学生活用礼仪理论知识,丰富其人文素养。此外,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现古今中外的礼仪知识,如学习《弟子规》传统礼仪的精髓,选读《周礼》礼仪文化经典等,以补足中职生对基本礼仪知识的缺失。

2.3规范日常行为

加强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教师要做到正面引导,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及守则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和礼仪教育,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指导学生将良好的行为规范落到实处,做到语文教学处处有礼仪。同时,在语文教学之外也要加强对礼仪教育的实施,学习必须健全校园规范制度,细化中职生基本礼仪要求,将其纳入到校园规范管理中,并进行严格监督,对于礼仪规范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抵制不道德的行为。注重礼仪氛围的熏陶,通过宣传栏、校园广播、图片海报来让学生记住礼仪规范,也可在校园开展一场礼仪竞赛,鼓励学生多参加礼仪活动,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参加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从而促进其在实践中了解礼仪的重要性,规范礼仪行为。

3.结束语

职教语文论文第5篇

在活动中,无论学生表现得出色与否,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式评价,不打击任何一位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笔者班上涌现出了不少优秀典型,学生们展示了自己的表演天赋和才华,准确到位地诠释了作品的艺术魅力,抒情最浓烈处,把老师和同学们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使作品真正走到了大家心里。笔者深深感到,这样的教学活动已经远远超越了千遍说教,没有什么比触动一个人的心灵对他的影响更大的了。下面,笔者以一次经典诵读比赛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在笔者的班级课堂活动中,有位学生给大家配乐朗诵了一首余光中的诗《春天,遂想起》,下面是其中的一个诗节:复活节,不复活的是我的母亲,一个江南小女孩变成的母亲。清明节,母亲在喊我,在圆通寺喊我,在海峡这边喊我,在海峡那边喊我,在江南,在江南,多寺的江南,多亭的江南,多风筝的江南啊,钟声里的江南。(站在基隆港,想——想想回也回不去的)多燕子的江南。这位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切中余光中先生作品的文化味儿和浓浓乡情,语速随情感的变化忽急促忽缓慢,声音时高昂时低沉,抑扬顿挫。学生一步一步把情感的抒发推向高潮,把余光中先生刻骨铭心思念母亲的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把全班同学带进了思念的情感漩涡,使人欲罢不能,双眸湿润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出色表现使语文闪耀出了光芒,焕发出了强大感召力量,他们自己也体味到了语文特有的味道,陶醉在学习中。在这样的活动中,语文这门课程发挥了它潜移默化和濡染熏陶学生人格的作用,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生命的教育。通过这种活动方式,使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得以充分展示和呈现,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生成。

二、走进阅览室,扩大阅读容量

语文教材选入了不少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篇章,但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们的阅读需求。阅览室书目繁多,环境优雅,恰恰可以弥补教材的这一局限。笔者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允许笔者利用课堂时间带领学生到阅览室自读,共享优质资源。学生们带着任务,按照分组紧张有序地选择、阅读自己喜爱的读物,为读后的课堂交流和讨论做充分的准备。学生们徜徉在书香四溢的环境中,自由阅读自己喜爱的图书和杂志,秩序井然。学生们感受着书香四溢的氛围,这画面洋溢一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蓬勃生机和朝气。语文课堂向阅览室的延伸,引导学生与好书交朋友,进而使学生爱读书、乐读书、读好书,让他们找到一个除了上网、逛街、谈恋爱之外更好的去处,大学生活有了阅读,平添了一抹书香,烙上了美好回忆。对于教学来说,阅读从课外影响到课内,又从课内影响到课外生活,形成了良性循环,激发了学生们读书、学习的热情,熔铸、塑造着他们的品格。

三、用优秀的影片影响人、塑造人

电影是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但是笔者通过观察和调查了解到,学生选看的电影偏重于言情和武打,娱乐有余,消遣有加,深度不够,造成学生视野和眼界相对比较狭窄。针对这种现象,笔者所在学校的语文教研室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配合教材内容,精选了一些优秀影片刻录成光盘,作为语文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选择在自习课时间不定期地给学生播放。用这些优秀的作品影响人、塑造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欣赏水平。这类影片有《日出》《哈姆雷特》《红楼梦》(节选)、《聊斋志异》(节选)、《城南旧事》。除此之外,笔者还给学生推荐介绍了其他影响比较大、反响非常好的作品,如《芙蓉镇》《少林寺》《魂断蓝桥》《乱世佳人》《蒂凡尼的早餐》《海上钢琴师》《放牛班的春天》等等。这些高质量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在教学中,影像的冲击和教师口耳相传的讲授双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影响,使语文课不再是学生大学生涯中的一个过客,而是一个耐人寻味、历久弥香的美好记忆,就像泰戈尔的一句诗“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四、发挥视频优势,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职教语文论文第6篇

中国教育体制历史悠久,但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体制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单一,不够多元化,并且普遍将分数和升学率视为教学目标。造成如今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这个现象在如今的高职语文教育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二、高职语文教育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还是课堂的小主人。高职语文教育中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交流。如教师在讲授到诗歌《再别康桥》时,教师应在其形象上的三美方面做点拨,并重点分析其绘画美,剩下的音乐美和建筑美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自我总结,以此培养高职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通过疑问带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教师应尽可能的鼓励青少年学生提问,真正做到“不懂就问”,尊重和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思考和质疑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学会质疑,用特殊符号记录下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从而提出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和质疑问题的能力。通过质疑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克隆的真正含义,结合课本上讲解的内容,也能将相关的知识深入到学生脑海中,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这对于语文阅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采用创新教学方式

“新”是陶行知思想教育精髓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也是其能适用于现代教育,并对教育产生影响的缘由之一。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新型的教学,如微格教学。微格教学是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如摄影机,录像机等,训练型的模拟教学活动。微格教学的具体教学首先应该分析学生,然后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概念和礼仪规范理论讲解,案列分析,现场模拟和回放录像进行他评和自评,最后进行教师总结和评价,学生反思总结。如当在学习《巴黎圣母院》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演绎,通过话剧里的三个主人公形象,让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美丑对比”,形成自己对美丑的评价标准和自己对世界的观点。同时通过微格教学让学生转变为教师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师师辅助学生进行共同评价,发现不足,然后做到有针对性的进行改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转变教育观念,进行教育创新

职教语文论文第7篇

文学作品的描写不仅客观,还灌注着作家的主观理想和愿望。所以,读者在阅读作品时,思想和精神面貌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情操,塑造高尚、完美的人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全篇文字平平实实,渗透着一种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十分感人,不仅给人以性情的陶冶,而且增进了人们对天下父母心的理解。学习老舍的《我的母亲》,这是对母亲崇高精神和母爱的伟大的颂扬,母亲不仅养育了“我”,还改变了“我”的习性,在精神上给予了“我”一生的支持,是我的精神支柱。学习《合欢树》,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让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习《边城》,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学习《书愤》,让学生感受到诗人抒发的报国壮志和忧国深思。学习《岳阳楼记》,让学生感受到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学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引导学生学习保尔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而《水浒传》中,许多见义勇为、豪放英武的梁山好汉及见义忘利、阴险歹毒的反面人物也是体现美丑、善恶的例子。如鲁达同郑屠,林冲同高俅、陆谦等,通过作品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把英雄同恶霸,君子同小人的美丑、善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就体现了文学作品审美意识的教育作用,能让中职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符合中职生的现状

目前在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不论是年龄上还是思想上,他们都处在一个比较特殊的阶段。并且这些学生几乎都是“90后”,他们当中多数是独生子女,而且他们还正处在一个青春发育的高峰期,心理不够成熟。所有这些都给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与此同时,由于中职生一般都远离家庭住校,父母的管教相对少了,他们又处于半成人状态,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全面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的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向,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消极情绪时有存在。他们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观念淡泊,互助互爱意识不够,行为偏激,心理素质差;他们在社会活动和交往中不能谦让、帮助、团结、合作共享;他们知行不能统一,虽然明白尊师敬长,而行动上却很难做到;他们随意崇拜偶像,却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缺乏爱国热情。中职生的德育素质现状不容乐观,诸多因素造成的中职生的这种道德素质现状,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中职生的心灵净化、情操的陶冶、是非的明辨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让学生知道,说话、做事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修课,有的人先说后做,有的人只说不做,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常人相比有哪些不同?通过学习作品,明确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同时也让学生知道,生活在世上,要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而学习《致橡树》,理解的是作者的爱情观,并且要明白,爱,并不是狭隘的爱对方伟岸的身躯、容貌和才华,还要爱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爱生活,爱祖国,这才是真正的爱情。这样,学生感悟的是诗人提倡的独立、平等的爱情观,能培养他们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总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对于完善中职学生高尚的人格、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三、规划中职生美好的人生

现今社会,如果没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和对人生的合理规划的话,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失去主动权。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对中职生的人生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很大的帮助。

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发现他们的亮点,树立起他们的职业理想。自信是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对自己实力的正确估计和积极肯定,是学习和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每个人都是一座待开发的金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势智能,都有未被挖掘的潜能,有自己的特有优势领域。在语文课上,教师可采用师生换位、辩论会、分角色表演等教学方式,给每个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帮助学生正确分析自我,找到改正不足的切入点,使学生在感受肯定中得到自信。如学习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两篇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两位作者艰难的成长历程,启发学生“当上帝关闭你的一扇门时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鼓励学生不怕挫折,让他们认识到苦难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通向成功的阶梯,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又如学习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时,让学生明白,在选择职业之前要为自己定一个目标,选择职业时不仅需要一份对职业的热情,更需要有冷静的研究,进而认清该职业的分量,并了解它的难度,还要结合自身的体质,不能跨越自己的体质。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规划,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此外,作为教师可以大量搜集关于成功人士、优秀创业者的成长历程或先进材料在课堂上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信,使他们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

职教语文论文第8篇

一、“大国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大国工匠精神”历久弥新,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大国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任何片面的、庸俗化、表浅化的理解,都会对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产生极大的误导。“大国工匠精神”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工作执着、对产品和服务追求完美的价值取向,是对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卓越,并不断创新的精神理念。

二、将“大国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

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使得现代化、科技化,智能化与自动化的技术,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国也由原有的制造大国,开始向制造强国的方向转变,为了让中国的制造业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我国就必须在职业教育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将“大国工匠精神”与自己的职业融合。现如今,我国许多高职语文课程中已经将这种精神融进了教学中。但仍然有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重技轻人的观念,在顶层教育教学制度制定中,更多关注的是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与专业技术技能的培训,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也忽视了对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忽视了“大国工匠精神”对学生的熏陶和培育作用。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这种精神进行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这种精神深深根植于自己的心中。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大国工匠精神””的渗透策略

第一,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让学生能在巩固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兴趣。与此同时,高职院校的领导也应该将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作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充分利用各种培育手段,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深化。例如,在校园的绿化场地或是标志性建筑周围拉一些宣传条幅,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更深刻地理解“大国工匠精神”。或是在校园的走廊或教室周围的墙壁,挂上一些含有“大国工匠精神”的宣传标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此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院校领导也应该积极推动教学上的改革创新,运用更多新型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进行培育。高职院校的教学重点,就是积极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可以在未来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大国工匠精神””完美地诠释了这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只有对产品品质的大力追求,才能让学生的未来可以走得更加长远。拥有了这种““大国工匠精神””,学生在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才能占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自身具备的各种技能可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只有学生自身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学生的未来才会更加夺目。第二,为了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培育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应该积极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积极推动教学实践改革,让““大国工匠精神””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落实到实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能够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竞赛活动,通过分配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大国工匠精神””。让学生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对任务完成状况良好的学生予以鼓励,给予学生“模范工匠”称号,并作为模范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对其他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示范作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更深刻地了解““大国工匠精神””。

四、结语

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大国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应该认识到““大国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把其作为教学方针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其次,教师应把“大国工匠精神”作为教学目标,积极进行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建,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全面掌握这种精神。只有这样,职业院校才能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作者:姜姝平 单位: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职教语文论文第9篇

职高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能被课堂学习内容所吸引,使他们把注意力都投向课堂,需要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就运用好的导入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高职学生的性格活泼,要让他们在一整堂课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很难,教师根据他们的特点来进行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使学生能自主地对知识进行探究。例如,在教学《长亭送别》时,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了新课导入:“人在成长的路程中,在进行不断的追究和奋斗。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种的离别,有‘劝君更进一杯酒’的惆怅。还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都难掩‘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在众多的别离情里,最令人牵挂的、最难分难舍的却还是恋人……”学生被教师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所吸引,使他们想探究要学习的课文中写的是哪种离别,就会积极地阅读课文,进入有效的学习中。所以,教师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要从精彩的导入入手,从全局对课堂进行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点,又要考虑学习的内容,以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同时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生的语文认知能力

职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不大,这就会对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打击,使他们认为语文学习很难,不愿意对知识进行探究。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时的效率大大提高。同时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学生在学习时有一定的目标。在制定学习计划时,教师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剖析,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严格执行学习计划,使学习的目标能逐渐明确,并朝着制定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通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和知识体验,来使他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对目标和自身的元认知体验逐渐丰富。要让学生检验自己是否达到了制定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也可以运用检验的方式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进步。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使他们丰富元认知体验拓宽知识的深广度。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进行畅谈,通过自评和互评来检验学习的成效。

三、和专业教学相结合,促进语文课堂的实效性

职高学生一般都对专业课的知识比较重视,而对语文课堂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不大,这就使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堂任务时积极性不高。要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提高他们在专业课上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专业课进行探究,了解学生的专业特性和就业导向,在语文教学中把语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结合,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语文作为一种工具对他们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从对专业课的重视到对语文学科的重视。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我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花卉园艺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阶段性”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

四、重视实践,培养语文能力

语文学习不只是记忆和积累大量的字词句,在教学中还要突出语文学科的实践性,通过让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运用,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到课外,通过阅读适宜的课外读物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在活动中感悟语文知识的内涵。例如,在教室里开办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中外名著、政治历史等等书籍放到图书角中,让大家一起分享图书。通过阅读量的增加,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他们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每周组织学生出一期语文小报,让学生主动收集各种资料,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使他们对知识进行了探究。为了使语文小报的内容完美,他们通过查阅、收集等各种途径来进行,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同步提高;还可以进行猜字谜游戏,让学生在欢乐的氛围中不断收获语文知识和体验,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兴趣,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