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8 15:05:49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一、生产成本管理的涵义.

所谓生产成本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决策、成本分析、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在企业管理中,生产成本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许多企业把成本作为决定其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企业经营者纷纷采取降本增效的企业管理方式,通过降低成本来增加企业的利润,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生产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的现实意义.

成本管理在配合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情况下,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优化。加强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有以下重要意义。

(一)能够为企业降低成本.

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中小企业成本管理必然也将致力于这一点来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二)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对于企业来说,降低成本也就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影响成本的因素是众多的,要做好成本管理不仅仅是针对直接成本,而是要针对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合企业实际来做好成本管理,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在市场竞争中配合企业取得优势.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取得竞争优势,就需要采取多种战略举措,这些举措通常需要成本管理给予配合。成本管理能够降低企业成本,成本降低也就使企业的产品定价更低,从而为企业在价格方面争取优势。

此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在开展该项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能够使企业在投入有限的经济资源及原材料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三、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所处的环境和现状.

对中小企业成本管理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当前中小企业所处的环境,尤其要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及企业管理环境等方面的问题。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日益复杂,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涉及资金 方面的问 题共有三点:一是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二是应收账款压力大;三是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主要形成原因是我国中小企业起步晚,基础差,但发展的速度快。目前,我国约有1200多万家企业,其中957万家是中小企业。据统计资料显示,到2008年6月底中小经济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3,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规模仍然较小,其中小规模、低层次、非科技型中小企业已占到了总数的80%,平均每户的雇员人数不到15人,注册资本也只有100万元左右。中小企业在遇到外部环境的显著变化时应急反应慢,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生产经营成本高、税费重、融资难等困难,加之大多数的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成本管理意识,多数情况下仅凭经验进行企业管理,企业没有完善的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二)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生产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内部成本控制效率低。当前,我们很大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还停留在以产量来衡量成绩的阶段。这种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很多企业重视生产产量,忽视成本,未能建立起成本责任制度。这些企业管理者认为,只有广大职工一心一意将产量提高,才能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在企业所生 产的产品 供不应求时,这种思想尤为突出。这使得企业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可能会造成成本的提高,资源和原材料的浪费。其次,由于受到观念的影响,很多企业仅执行一级核算,未建立成本责任中心与成本相关的考核指标,未形成全面的日常成本控制体系。这就导致企业为了保证正常生产和产品产量稳定增长而对投入缺乏科学控制,在产品的原材料领用上审核不严格、物资设备消耗量增加,虽然产量是提高了,但成本却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则可能造成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严重后果。最后,还有一些企业内部未能形成整体的成本意识,主要体现在一些企业人员片面地认为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属于企业领导和财务部门的事情,与自身无关。这些观念的存在都导致企业内部成本控制的低效率。

2.生产成本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有待改善。现代成本会计的七个职能,即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决策、成本预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成本考核,这七个职能之间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只有履行好这些相应的职能,加强事前、事中和事后各个阶段的成本管理,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的成本管理方面,由于一些中小企业受到实际情况的影响,未能形成系统的成本管理体系,即便是事后反映,也难以达到有效的调节和控制。

3.生产成本会计核算不健全。首先,成本会计核算中会计人员仍然停留在报账型会计上,没有树立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思想。其次,计算机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为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充分利用和发挥其作用。这样做的后果一是数据资源传递较慢,存在资源的浪费;二是不利于形成有机联系的企业整体成本管理系统,系统之间相互分割;三是财务软件仅满足财务会计要求,不能充分反映成本管理信息,从而制约了成本管理的创新;四是,多数中小企业财务机构的设置不够科学,存在着层次不清、分工不明的弊端,内部财务管理缺乏岗位激励和监督机制。

4.缺乏成本约束激励机制。中小企业大多不能严格执行成本管理制度。从企业内部治理来看,中小企业管理者通常出现一人说了算的现象,为了美化企业对外形象,任意修改成本资料粉饰会计报表,这种做法不仅使企业无法获得准确的成本资料进行管理,也可能无法调动职工的企业向心力和工作积极性。

四、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观念上树立现代生产成本管理新理念.

现代企业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而成本责任则体现以人为中心的观念。首先,企业领导应加强自身管理素质、财务及企业管理知识的提高,在将企业经济效益作为首要目标的同时,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注重对企业内部各个部门、车间的成本管理,通过管理加宣传的模式,逐步使广大职工群众人人关心成本,从思想意识上重视成本,在实际工作中主动节约各项开支,从而实现开源节流,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其次,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成本责任制。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传统的依靠理想信念来开展企业管理工作的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发展。要使企业各级管理部门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提高,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必须结合实际,建立并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协调与控制机制。通过科学合理的责、权、利相结合体制,奖罚分明的物质激励措施,来规范和约束广大职工群众,最终逐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最后,根据企业实际,加强责任会计制度的监理,通过责任会计的设置责任中心、编制责任预算、实施责任监控和进行业绩考核评价。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方面的分权管理,逐级授权,层层负责,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明确权责范围,使各生产部门始终保持与企业整体目标一致。

(二)采用科 学先进的 生产成本 管理方法.

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在各个阶段应控制的重点工作,如在事前要抓好生产成本预测、决策和成本计划工作,通过预测、决策和计划来指导日常生产;事中要抓好生产成本控制和核算工作,加强对原材料和相关成本控制;事后要抓好生产成本的考核和分析工作,注重不断反思总结,达到逐步改善的目的。科学的生产成本管理包括培养企业管理者生产成本控制的系统观念,在生产成本控制中引入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结合企业实际,对影响企业生产成本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对这些主要因素的核算。另外,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及与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要求企业的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促使企业整体的优化,提高企业竞争优势。

(三)加强生产成本会计核算.

首先,会计人员应提高业务素质,树立起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思想意识,建立健全会计账簿,不断学习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根据企业生产的特点,与本行业其他企业之间应进行一定的交流,更为全面地分析成本构成,采用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以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其次,企业应恰当地利用计算机及网络管理平台来进行产品成本控制,使企业内部形成有 机联系的 成本管理系统,使财务软件不仅满足财务会计要求,还能够充分全面地反映成本管理信息,最终提高成本会计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与及时性。此外,中小企业应明确财务部门职能,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之上,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企业 财务管理 的相关规 章制度,通过有效的制度来规范成本控制工作,通过制度来约束行为,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

(四)通过激励机制创新成本管理新模式.

生产成本 管 理 主 体 要 由 生 产 成 本管理机构向全员生产成本管理拓展,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生产成本管理文化。企业领导应提高自身现代企业管理意识,建立各部门、各职位、各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机制,以及会计部门独立核算和内部牵制制度,通过培训与教育模式使 员工在工 作中从技 术方面、操作方面做好成本控制,使广 大职工群众真正关心企业的成本。

1.改革生产一线关键岗位或控制点的用人机制,通过有效可行的举措实现人尽其才、合理配置。时刻关注员工的需求,为他们提供自由和发展的空间,提高员工收入水平和相关福利待遇,从而实现员工队伍的稳定和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第2篇

一、生派组织的企业推荐制

在我国的大中型煤矿聚集着一大批大学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分配到企业以后直接在工程技术的第一线工作,有着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明确的工大成绩,成为煤矿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者。面对科技的发展和企业的竞争,他们迫切需要进行知识的更新,掌握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使煤矿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更新提升一个台阶。特别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导下,许多煤矿企业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与生产工艺,提高煤矿企业人才素质已是企业的当务之急。因此,为了让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在工程硕七生源组织和选择必须充分尊重和依靠企业自。这主要硕士培养质量的因素及其对策研究已经引起重体现在:

1.凡是由企业推荐的生源,在同等的条件下求的开放式培养模式川势在必行,且工程硕士培养优先录取。目前工程硕士人学考试采取的GCT一ME方式适应了建立学习型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公正、公平、科学选拔人才的精神。_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工作应以GCT一ME成绩为基础,重视并规范专业综合测试。同时,要尊重企业的意见,要符合和为了培养合格人才”的理念.对矿业工程领域工程服务于人才队伍培养的规划。通过煤矿企业领导审核、推荐,结合联考成绩,可以把一些基础知识较差或思想素质差、工作表现不好的人员淘汰出去,培养那些品行好、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经验、真正能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员。这样,通过校企的共同把关,全面提高生源质量,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2.凡是由企业推荐的生源,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考前辅导,以提高考生联考成绩。_工程硕士的招收对象主要是获得学士学位后具有3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企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培养单位的招生报名条件,结合本企业的需要和报名人员的综合情况,进行初选推荐.把思想品德好的业务骨干选。在全国联考前,企业将初选的学员组织起来,由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对他们进行考前辅导。通过全面系统的复习,可以恢复和提高考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使他们信心引进十足地迎接考试,提高联考成绩,并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近5年的实践表明,这一考前辅导班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煤矿企业所推选考生的录取率。

3.凡是由企业推荐的生源.均可享受企业优感政策。许多煤矿企业,为了鼓励优秀人才攻读工程硕l:研究生,采取r许多优惠政策,如录取后的学费部分或全部由企业负担的待遇等。

二、培养方案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摇要

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确保培养质从的依据。由于不同的企业有各自独特的生产任务及发展战略、有不同的生源背景、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划及知识结构的要求,因此,在制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时,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和科研实际,结合工程领域培养方案的要求以及学校的教学资源,由高校和企业协商共卜刁制定。

1.培养方案既要满足国家学位培养要求,又要应尽量满足企业特点。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可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有效。在确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时,首先保证满足国家规定的本工程领域必要的从础课程,同时有针对性地根据工程技术人员的特点以及企业的需要,开设或增设一些实用的、具有前盼性和先进性的专业选修课,进行“订单式”培养。课程教学内容既要遵循一般研究生的教育规律,又要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着重体现多学科的相叹交叉、渗透、融合,并适当开设管理类、计算机类及相关学科的课程,进行跨学科培养.使学员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在制定,r.程硕!二培养方案时,应遵循加强和拓心城础、强化专业、注重能力、突出应用的原则。目前在矿业工程领域,主要有以下七个研究方向: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矿方法’jl二艺过程、资源经济与竹理、矿j卜特殊开采与安全、安全技术与工程、矿业地质_l二程、矿山岩土工程,一专业方向比较宽J’‘、适应性强。根据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钟委员会《关于制定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以及企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J煤矿企业进行充分交流和协商的前提下,确定各门课程的时间安排和教学计划。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1一1.5年,可根据实际情况集中授课或利用晚上、周末及节假日分散授课。课程学习采取学分制,总学分一般不少于33分,其中必修课(含基础课、专业基础课)22学分;对于选修课,根据学生初选课的情况,选择7门课集中讲授,其中由学员自主选择5门课计10学分,体现了学生选课的自主性;还有学科前沿报告l学分(3一4天)集中到校进行;开题报告、论文工作中期报告等1学分。

2.授课方式要向本着服务的理念转变。矿业L程专业的工程硕士研究生大都是企业的骨干,由于煤矿企业的特殊性,很难抽出较长的时间集中学习,在培养方案实施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现实。为此,我们在具体实施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时,采取如下做法:(l)泞先与工程硕士相对比较集中的煤矿企业联系,成立教学点,由企业提供教学场所与设施,并组织生源;(2)选派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亲临工程硕士教学点进行授课,即在授课时间和地点L充分考虑矿业工程硕士“在校不离岗”的特点,为此,山东科技大学分别到新坟、枣庄、济宁、淮南、攀枝花等8个教学点进行授课;(3)学校组织专家到现场进行开题、中期筛选、预答辩和答辩等工作。这样,充分体现一切为了人才培养、一切方便人才培养的理念,节省了矿山工程硕士生的时间,深受欢迎。

三、强化过程监管

在校企共同制定培养计划的同时,达成共同管理、共同培养的协议,形成了一个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效管理模式。

1.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责权,共同制定管理制度与培养计划。学校、企业都必须加强对工程硕士教育工作的监督,全面考虑,统筹规划。学校重点监督授课质量、培养过程的严谨性;企业重点负责对现场教学点的学习组织、考勤等管理。

2.校企双方经常沟通,实施双班主任制,即学校和现场各负责选派一个有经验的人员作为教学点班主任。一旦遇到问题时,通过协商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办法解决问题。

3.采取主讲教师制,学校对授课老师提出严格要求,对每一门课程都采取让学员无记名方式对授课质量进行打分评价,一日.发现教师授课质量差、学员意见比较大情形,_立即采取措施,取消该教师讲授此课的资格。

4.企业教学点负责对学生正常上课秩序的监管和考核,并纳入到学员所在单位的奖惩管理,},。

工程硕十是我l川为大中型企业培养优秀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的一条重要途径,企业将自己内部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竹干送到高校进行工程硕L培养,以提高企业的人才素质。因此.企业对工程硕士的培养质址非常关注,t一分重视课程学习、论文选题、论文研究等培养环节。但由于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主要在企业进行,又由于矿业工程硕士生人员构成的特殊性,他们在学习、工作、家庭等方面矛盾较多,这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所以,校企双方必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工程硕士生的教学管理工作,特别是企业教学点负责对学生正常上课秩序的监管和考核,并纳人到学员所在单位的奖惩管理中。

四、严格程序,把好学位论文质t关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学位论文工作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直接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高校培养出来的工程硕士生质址的好坏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学位论文是否为企业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否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几年的培养是否提高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攻克难关的能力。

根据实际需求,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均采取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学校导师对指导工学硕士生有着丰富的经验,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对工程硕士生所在单位实际情况的了解,很难独立指导工程硕士生完成高质量的且结合研究生单位实际技术水平的应用型学位论文。

而企业里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导师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对本单位的生产实际非常了解,校企导师取长补短、相辅相成的作用对工程硕士生高水平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可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具体可采取如下步骤:

1.做好选题。要求学员选题来自矿山生产与安全第一线,真正做到论文研究服务于煤矿生产第一线,讲求实效。

2.做好预答辩。论文完成后,由学生申请、导师审查合格后,进行论文预答辩。预答辩工作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预答辩所要审查的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内容是否符合工程硕士的要求,研究成果是否达到硕士研究生学位水平,(2)工作t是否饱满;(3)研究工作的实用价值是否达到工程硕士要求;(4)论文的格式是否规范;(5)论文有无抄袭现象,等等。通过严肃认真的审夜,提出修改意见。

3.进行全面修改。根据预答辩委员会专家提出修改意见,研究生在导师指异卜进行逐条修改,并形成修改说明报告,经工程硕L管理办公室审查合格后方可进入同行专家评议阶段。

4.正式答辩。由校方和现场教学点组成答辩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工程硕士研究生进行答辩。答辩工作一般在现场教学点进行。按照!}诵家学位管理有关文件,专家委员会会对答辩通过的研究生提出再次修改意见。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第3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 校企联合 培养质量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及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更为迫切,各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便成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尤其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许多科技工作者感到只有重新“回炉”进行新一轮“充电”,才能解决知识陈旧给科研生产带来的种种困扰,才能在面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时,不感到力不从心。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设置正是从企业的需求出发,为广大的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一个知识更新继续深造的平台,通过校企联合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工程技术结合起来,既发挥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优势,也有效发挥和利用了企业的科研优势,将产学研结合落到实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经过了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使学校、企业及科技人员都受益匪浅,达到了“共赢”的效果,受到社会、企业的重视和欢迎。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对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显露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进而影响了培养质量。

一、工程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目的主要是为满足企业的工程需要,但目前,校企联合在制定工程硕士培养目标时,没有完全体现企业的工程需求,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

2、教材课程设置缺乏特色。在课程设置及教材选择方面,没有针对工程硕士特点,专门开发适合工程硕士需要的专用教材,大多数教材还沿用工学硕士的教材,未体现出工程特色。

3、“双导师”职责不清,作用发挥不到位。一方面,校方导师由于教学任务繁忙,指导的学生较多,很少有机会针对性的指导在职工程硕士学员,甚至,有部分企业学员直到答辩前才见导师一面;另一方面,企业的导师大多由技术人员担任,他们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直接影响了工程硕士培养质量。

4、教学管理实施有效性差。在职工程硕士在培养的过程中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工与学的矛盾在所难免,学员基本都是科研生产一线或管理岗位的骨干人员,出差或加班非常频繁,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二、工程硕士培养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1、认识不到位,导致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

工程硕士培养之前,校企双方缺乏深入有效的沟通。一方面,部分企业管理者认为培养主要是学校一方的事,企业只需协助管理即可,没有积极充分的分析本单位专业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校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也缺乏针对性调查研究,没有为企业提供可供参考的数据,导致课程设置不能完全满足企业需求,培养方案针对性不强,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工程专业特点、特色不够,这些因素是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前提。

2、制度刚性不强,导致管理不规范,操作困难

由于在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为“进校不离岗”,要求学员在学习期间,进校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3个月,但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校方为满足一些企业的要求,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方便企业学员,将“进校”环节省略了,理论课程阶段,将老师派到企业上课,虽然方便了学员,但也为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不进校,一方面,难将自己从琐碎的家事及工作中解脱出来,不能静下来安心学习;另一方面,学生不进校,就很难与校方导师有充分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校方导师的资源优势,很好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

三、改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对策

1、加强交流、密切合作,做到学以致用

根据工程硕士培养宗旨,校企双方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坚持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提高工程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及时了解并掌握自身实际需求,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同时要积极主动与学校沟通;校方也应主动帮助企业分析需求调查结果,根据培养单位设计的专业领域,组织专家进行认真论证、研讨,同时,结合学校学科优势和特色,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以满足新形势下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的要求。

2、创新形式、把关质量,严格过程管理

(1)源头治理,改进选拔培养方式。在职工程硕士人员选拔时,应改变惯用的单位推荐、费用报销的形式,采用学员自主报名、学成奖励的方式,从源头上入手,提高学员学习主动性,为后期学习质量提高奠定基础。

(2)校企联合,共同培养、加强管理。学校方面侧重于知识传授方面的管理,企业单位则侧重于日常管理。在理论教学管理方面,校企双方对学员要严格考勤制度,严格按照工程硕士培养计划,监督学员认真完成好每门课程规定的学时数,同时,培养单位还要加强对授课老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评估。

(3)结合工程实际选题,严格论文管理。工程硕士论文选题要结合科研项目,要应用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难题。因此,要求校企双方导师要各负其责,相互搭建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认真严格执行开题评审、中期检查、论文评审、答辩等制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保证论文质量。

3、完善制度、保障质量,强化考核评估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如何不断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制度是保障,是先导,校企双方应根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尽快补充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比如:工程硕士教学管理制度、校企联合导师管理制度、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等。同时,双方还应加强对工程硕士培养整个过程的跟踪、检查和考核评估,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明确方向,确保达到预期目标。

结束语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目前还正处于一个发展探索阶段,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完善的培养体系。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模式和体系,还需要长期的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本文根据企业在职研究生培养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索性的提出了在职工程硕士培养的改进意见和想法,希望能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起到一点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常宾,罗秋敏.认清办学理念 努力做好工程硕士办学的特色创新.大连交通大学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第4篇

【关键词】工程硕士 高校 企业 合作 培养质量

一、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硕士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从1985年我国开始招收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开始,到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非常迅速,已成为众多专业学位中涉及企业最广、培养单位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位教育,为我国大中型工矿企业、工程管理部门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很大程度解决了他们对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生源遍布全国各大中型工矿企业、工程管理部门,对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进武、杨红兵被评为“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他们结合自己实际工作为我国神州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和安全回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硕士学位论文也通过了工程鉴定,认为水平先进、性能良好、工作可靠。

工程硕士研究生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社会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受到企业的好评和欢迎。实现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将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工程技术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了高校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能力和企业工程项目充足的双重优势,将产学研落到实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势头,这就要我们进一步做好生源组织问题,切实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人才的培养。

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工程硕士教育顺应了工程教育国际发展的趋势,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是高等工程教育自身改革的需要,它保证了企事业单位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了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水平和效益的提高,加强了地方、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适应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新模式,工程硕士教育也出现了一定困难和问题。

1.用人单位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缺乏参与,多数用人单位把人才培养工作当作是学校一方的事,关心和参与的程度远远不够,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具体表现在选拔研究生的标准、学位论文选题、落实研究生所在单位的导师和课程设置等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来自企业的建议很少,工程硕士所在单位对于与高校配合的理解还停留在工作时间安排这一低层面,很少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在课程设置、师资、学生评价等培养环节中参与意见;用人企业单位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很多用人企业单位没有给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提供有效的保证。

2. 高校的培养目标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当前高校主要还是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目前工程硕士的招收规模与工学硕士招生规模相比差距较大,虽然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但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比例并没有增加。

3.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趋同,培养措施不到位。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在岗位上的需求;工程硕士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导师指导也严重不足;导师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之间交流不够。

4.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学术性太强。主要表现在:论文选题来自企业单位实践较少,工程背景不够明确;工程实际技术涉及较少,先进技术方法和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偏少;论文适应性不够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明显。

三、完善工程硕士的培养管理、加强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1.根据企业的要求和工程硕士的特点制定好工程硕士的培养方案,选好或编好工程硕士教材,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是保证工程硕士培养的质量的关键,课程设置既要保证必要的理论基础,又要反映企业的需求,课程内容应具有知识的宽广性和综合性,要反映当代工程技术的发展前沿,根据企业需求和工程领域要求,针对工程特点设置课程内容。在保证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程硕士生实际基础,根据企业要求,适当调整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设置,各课程要突出各工程领域的通才教育,打好基础。专业选修课要根据企业实际,加强应用性、针对性,开设各工程领域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的讲座。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为企业培养人才、为企业服务。

2.充分发挥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的双导师指导作用,建立一支既有教学经验、科研能力,又有工程实践经验的稳定的导师队伍。对工程硕士的培养,高校要在具有工学硕士指导资格的教师中聘任一批有丰富经验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工程硕士的导师,高校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根据需要聘任已退休、但身体较好的教授担任导师。高校导师在培养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要指导学生选好课题,与学生直接讨论论文实施的技术方案,并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对学生论文质量进行负责。企业导师当然也非常重要,负责学生在工程技术实践中的能力培养,指导学生从企业工程实际中选好课题、做好课题,并协调学生用于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协助筹集论文经费等。

3.严格要求,热情指导,加强管理,提高工程硕士论文水平。抓好校企导师协作制,结合企业实际共同提出论文课题。论文课题应来源于企业的生产实际,能解决实际问题,要有明确具体的生产背景、工程要求与应用价值,可以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装置的开发、放大、设计与优化。论文课题最好列入企业的科技发展规划,列入技术改造项目,成为高校与企业共同开发的项目,这样,经费比较充足,课题开展比较顺利。选题尽可能做到与培养企业单位急需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协调一致;与导师的研究方向一致;与提高工程硕士生综合运用现代化科学知识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协调一致;与工程硕士生的个人兴趣和专长协调一致。校企还需共同加强论文阶段的跟踪、检查及考核工作。这样,就能有利于调动高校、企业、导师和学生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使论文工作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

4.加强校企紧密联合,完善机制,规范管理,提高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管理水平。在工程硕士办学模式上,实现校企紧密联合,企业作为人力资源和使用的主体,有参与监督培养质量的积极性和有效的监督手段。企业或企业与个人享受教育收益的同时,合理分担教育成本,实现了研究生培养经费筹措渠道的多样化。将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结合起来,发挥了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的双重优势,也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真正落到实处。

5.积极探索与深化改革教学方法。工程硕士培养中工与学一直是个矛盾的问题,为了能完成制定的教学量,有的高校采取教师到企业中集中为学生上课的方式,虽然这样暂时解决了工与学的问题,高校的成本大幅度增加,不但不利于高校办学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远程教育为工程硕士的特殊性教育和规模培养提供了有一个良好的条件,对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提高教学水平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学生解决工与学矛盾,以不脱产方式接受研究生高层次教育的重要途径。我校的成人网络教育在网络教学上已有丰富的经验,能对工程硕士开展远程网络教学起到借鉴。

四、工程硕士教育机制创新须要高校和企业紧密结合

为使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发展,必须发挥高校和企业、高校导师和企业专家的作用,增强高校的办学主动性,以及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工程硕士教育为企业培养了人才,解决了企业的科技与研发问题,同时也为学校增加了科研合作项目,丰富了教育内容。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了一种个人、企业与学校都欢迎的办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工程硕士,高校与企业的优势能得以互补,有利于改善高校教学资源紧张局面,有利于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有利于解决企业员工缺乏理论性的问题,为企业提高技术、创新力提供理论性保障。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发展将对高校、企业、地方、国家、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汪劲松.面向企业自主创新培养复合式应用型工程硕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

[2]周远清.把握方向,保证质量,做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工作[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9,(2).

[3]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2007年工作会议纪要[R].2007.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第5篇

 

专业学位教育自1991年在我国开展以来,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为此,教育部自2009年起开展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这项举措的实施可为社会培养更多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然而,由于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起步较晚,研究生教育、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学位论文要求及管理等相关规定尚在建立和完善之中,且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进一步针对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如培养模式、管理机制及教育教学方法等探索解决问题的新理念和新办法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合理设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主要是面向化工类生产或设计领域的实际需要,所以报考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学历或工程背景。招生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部分,初试采用笔试,复试包括笔试和面试,主要用于考查学生的化工专业知识背景、学习科研能力和基本专业技能等。通过实行一定比例的差额复试,有效控制导师招生数量,从而提高生源质量。具体考试的实施办法由学院根据学校制订的考试总体要求及专业测试要求来制定,各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自行确定录取总成绩中专业课笔试、面试等考试成绩的比例。在考生的录取选拔过程中,突出导师的主导地位,注重提升导师的责任感和自律意识。

 

(二)建立校企联合教育管理模式

 

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的目的是为化工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化工行业的用人单位对于学校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质量及改进之处最有发言权。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教育、培养和管理过程中建立一套学校和企业联合教育管理的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能动性,实现校企联合培养管理的有效运转。让企业将大量的科研开发及技术改造项目放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开展科研攻关,如此一来,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便可以直接参与到科研课题和技术改造中去,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开展工作,提升科研能力,也为完成高水平论文提供有力保障。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中心,建立教学管理的评价制度,使学生和校企进行互评。学生每天记录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所学所想,反馈给企业;企业记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表现及所做出的科研成果,反馈给学校;学校和企业相互联系,及时发现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其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三)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

 

学生只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化工类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大量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学校—企业”三角构架互动机制是一个“三赢”的措施,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或科研获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因此有了共同的目标:一方面,学校可以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强的优势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加强技术交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服务;另一方面,学校从企业引进科研项目,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的针对性。

 

二、建立全过程动态项目管理模式

 

在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管理过程中,结合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目标,以分析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启动—计划—执行与控制—评价—跟踪”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模式。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分为教学培养和论文写作两个阶段。在教学培养阶段,整合校内外办学资源,设置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并借助学生、企业评价与反馈机制,结合外部环境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通过不断与市场需求的偏差分析和市场反馈信息修正教学方法。在论文写作阶段,借助企业与院校共同建设的科研实践平台,结合企业需求为学生确定论文课题,通过学生与企业导师、学校导师之间的交流,科研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流,以及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调整论文研究内容、方法,督促学生不断查阅文献补充理论知识,增加论文的创新性,确保论文先进的科研成果能直接服务于企业。在学生答辩毕业后,总结办学成果和经验,将成功的方法应用于提升下一期的办学水平,以期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教育管理水平滚动上升发展。

 

三、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

 

对于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模式,学校以教育部推荐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三段式培养模式为基础,结合行业优势及学科特点,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所谓产学研结合是指生产单位、学校和研究单位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和协作优势,按企业或用人单位的要求培养企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学校通过整体规划,统筹协调,在已有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间的对口联系,探索化工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供需关系。通过机制优化,为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进行专业实践、论文研究提供长效、稳定的实践基地。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也是让自己的人才资源和成果资源溢出,实现高校和企业之间产学研的无缝联接,从而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广阔的空间。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们提供了锻炼和创业的机会,使他们尽早地进入各企业科研领域接触学科前沿,锻炼管理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化工类专业硕士的市场竞争力。

 

四、组合式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根据化工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点,拟采用组合式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培养。在教学流程设计中形成了三条主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的组织方式,包括模块化的理论知识讲解主线、案例研讨与实验模拟主线及讲座与参观主线,按照理论知识案例研讨与模拟专题讲座的顺序循环推进,每门课程的结构设计都会根据需要在以上模式中进行组合。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及职业导向为本;推进多位教师主讲、共同负责的“拼盘式”教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多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第6篇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000)

摘 要: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面向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学位,其培养质量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分析了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将PDCA循环的基本原理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结合工程硕士培养体系和PDCA循环的特征,明确工程硕士培养在Plan,Do,Check,Action四个阶段应当做的工作,对工程硕士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对促进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提升有着重大意义.

关键词 :工程硕士;PDCA循环;培养质量;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31-03

1 引言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带着为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目标而产生的.自1997年我国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到2009年我国218所高校已经招收了7万多名工程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学位已成为专业学位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1]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然而,规模的扩张必然给培养质量带来巨大的挑战.在市场化的环境下,工程硕士培养单位和企业用人单位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许多工程硕士培养单位纷纷引入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以保障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PDCA循环是在全面质量管理工作中采用的一种工作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质量全过程的管理来实现质量的持续提升.将PDCA循环引入工程硕士质量管理中,可以促进工程硕士质量持续的改进,从而实现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

2 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改变了我国研究生培养类型单一的状况,为企业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国工程教育起步较晚,缺乏相应的经验,无论是在课程教学方面,还是在校企合作方面都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许多难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

2.1 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工程硕士的学生大多来源于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骨干,在工程实践和管理方面,具有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的优势.但是,他们离校时间长,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由于他们所处的企业和工作岗位不同,加上各自工作年限的不同,造成了他们知识水平方面良莠不齐的情况,培养单位在教学活动方面很难照顾到每个学生的情况.

2.2 “双导师制”未能真正落实

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实行“双导师制”,为每个学生配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采取培养单位和企业用人单位联合的培养模式.校内导师由高等学校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担任,校外导师由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担任.工程硕士的学位论文是在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联合指导下完成的[2].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无论是在学习阶段、论文阶段,还是在实践阶段,“双导师制”都没有发挥出优势.而且,校、企导师之间也缺乏联系,校企之间未能实现真正的联合培养.如何加强校企合作,确保“双导师制”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已成为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2.3 工程硕士教育的学术化倾向严重

工学硕士培养是按照学术系统化、围绕学科要求来进行的,但是现实工程中的问题通常是依靠学科综合才能解决.工程硕士的培养应该更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当涵盖世界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最新的技术成果,注重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但是,目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设置、评估体系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上,主要是参照学术型研究生教育.[3]这就使得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术化倾向严重.

2.4 缺乏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

评价工学硕士培养质量的标准主要是看其论文有无创新之处,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无论是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方面,还是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都与工学硕士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对其评价标准也应当不同.但是,目前还没有一套完善的工程硕士质量评价标准.

3 PDCA循环的原理

PDCA循环是由美国人戴明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也被称为戴明环.最早应用于企业的质量管理活动,后来逐渐被引入多个领域.其中,P、D、C、A分别指Plan、Do、Check、Action,具体包括四个阶段八个步骤[4],即:

计划阶段,包括:①找出问题,②找出原因,③找出主要原因,④制定对策计划;

实施阶段,包括:⑤按照计划执行、落实措施;

检查阶段,包括:⑥检查执行的结果;

处理阶段,包括:⑦巩固、总结经验教训,⑧开始下一轮循环.

PDCA循环每转动一周,就意味着质量水平又一次的提升,通过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的持续循环以促进质量的不断提升.PDCA循环如图1所示.

4 PDCA循环法在工程硕士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PDCA的核心思想是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对质量的全过程进行管理,以保证质量的持续提升.根据工程硕士的以上特点,工程硕士“从企业中来”,最后还要“到企业中去”,在培养过程中,势必要考虑到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并调动培养单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全部投入到整个培养过程中来,才能保证质量的持续提高.可见,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管理与PDCA循环法的核心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引入工程硕士培养当中,势必加大培养单位全过程的管理,促进工程硕士质量的提升.

4.1 P(Plan计划)阶段

Plan阶段就是分析现状,找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的过程.在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分析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现状,找出目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将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全部因素罗列出来,培养单位针对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并根据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学生自身的要求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在这个阶段找出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PDCA循环中质量不仅仅强调工程硕士教育结果的质量,而是包括工程硕士整个培养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教育投入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和教育产出阶段的质量,分析质量的影响因素也应当着眼于整个培养过程.在工程硕士培养的投入阶段,影响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主要包括生源质量、师资结构、教育经费投入、教育管理设施投入等因素;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校企合作情况等因素;在工程硕士培养的产出阶段,影响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论文质量和评估标准.

确定了工程硕士质量的影响因素后,就要针对各个因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这就需要建立从培养单位内部到政府、企业用人单位外部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单位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中,应当保障工程硕士教育的投入、过程和产出三个阶段的培养质量.在构建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方面,应当调动企业用人单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机制,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该体系主要是通过分析工程硕士教育的投入、培养过程和产出阶段的影响因素,重新确定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确立课程教学和论文评估中的相关标准,并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详情见图2).

4.2 D(Do执行)阶段

Do阶段也就是执行阶段,该阶段是PDCA循环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主要是按照P阶段设计和制定的计划开展具体的工作.培养单位的教师和管理人员都要严格执行相关制度和标准,确保每项制度和措施都能真正落实.具体工作如下:

在工程硕士招生阶段,深入到企业中去宣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鼓励各企业技术骨干积极报考,扩大生源基础.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选拔标准,择优录取;在学校师资建设方面,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措施.聘请相关领域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学校为工程硕士授课,并选报一批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了解企业的管理和营销机制,增强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方面,注重交叉学科的开设,以拓宽工程硕士的知识覆盖面,注重对工程实例和新技术的介绍;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合培养意识,充分调动工程硕士、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之间的主动性.

4.3 C(Check检查)阶段

Check阶段就是检查阶段,是为了保障工程硕士教育质量达到预期目标而实施的重要阶段.当质量管理体系中的计划措施实行一段时间以后,应当对照标准检查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检查阶段在整个PDCA循环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任务就是发现和寻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在接下来的处理阶段进行反馈和解决.[5]在检查阶段,要弄清楚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哪些工作已经完成,哪些工作有待完善,成功的经验和不足的地方各是什么.

4.4 A(Action处理)阶段

Action阶段就是总结处理阶段,它是工程硕士质量提升的基础.在这个阶段,首先要总结经验教训,把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提炼出来,并将其制度化,作为以后工作中的参照标准.同时,也要把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加以归纳整理,防止同类错误的重复.其次,对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要重新分析,找出新的解决方案,使其在下一轮PDCA循环中得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博.培养卓越工程师:比较视野下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04):79-82.

(2)李景元,蒋国平,宋建新等.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3)万红友,孟冬花.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质量提高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1(13):155-156.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第7篇

一、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背景

1.呼包鄂地区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对工程硕士需求迫切

呼包鄂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和环渤海经济圈,是沟通华北和西北地区的枢纽,距京津发达地区和出海口仅600公里,毗邻北部边境,有满都拉口岸,邻近二连浩特口岸。该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从2003至2008年间增长了3倍,财政总收入增长了4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了5倍,在全国33个城市群中的现实竞争力排名第九位,各项人均指标排名前列。目前,该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占据内蒙古自治区的50%左右,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的重要引擎。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突出呼和浩特首府经济特点,重点发展金融、会展、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乳制品加工业。同时,重点发展包头市装备制造业、钢铁、电解和稀土新材料产业,建成了我国北方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稀土产业基地。另外,重点发展鄂尔多斯市能源、重化工产业,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在这个背景下,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与技术人才相对短缺的矛盾突出,使工矿企业对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硕士需求更加迫切。

2.自治区政府出台系列人才政策,为工程硕士教育准备了师资和生源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出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使用和引进的优惠政策。在这些人才政策的推动下,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重点工程、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重点科技项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借势从国内外引进了大批急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内蒙古工业大学也据此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111工程”、“321工程”、“511工程”技术人才,他们大都具有较为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工程硕士教育的深入发展准备了优质师资。这些政策也使呼包鄂地区各企业从自治区内外吸纳了大批急需的优秀本科层次专业人才,为工程硕士教育提供了生源保障。

二、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存在的困难

1.对现代教育理念接受相对迟缓

呼包鄂地处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蒙元文化影响下,形成了粗犷豪放有余而精细规范不足的文化格局,传统的游牧文化根深蒂固,与工程硕士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等对接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新观念接受迟缓。因而,开展工程硕士教育就必须克服这种“外来品”与区域特点相结合过程中出现的“水土不服”问题,使现代教育理念及其运作方式逐步渗透到呼包鄂这片文化土壤中。

2.工程硕士生源组织不畅

工程硕士教育本身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背景下开展的教育项目,是根植于经济较发达、人员相对密集、人员素质较高、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教育项目。尽管近年来呼包鄂地区已经注意到工程硕士教育,但该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工业发展不平衡,市场化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显滞后,工程硕士教育宣传力度不足,社会对工程硕士教育的了解与认可度远远不及国内其他发达地区。呼包鄂地区城镇化程度不高,地广人稀,生源分布很不集中,这给培养单位的生源组织带来很多不便,因而在生源供给方面经常出现青黄不接、组织不畅的情况,况且经济发展的长期滞后,使得符合工程硕士报考要求的生源储备不足,近年参加工作的本科生又大多达不到工程硕士报考条件,这也是影响工程硕士生源的一个重要因素。

3.“双师型”师资队伍相对匮乏,工程硕士指导力不从心

尽管自2005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大量引进各类高水平人才,但呼包鄂地区的传统教育基础偏弱,致使理念、实践均达标的“双师型”师资与工程硕士教育面对的实际情况相比仍是总体匮乏。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知识型人才缺乏,高等教育资源整体上十分有限,虽然近几年引进了一批高层次人才,但自治区高校的高层次人才流失仍然严重,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流往国内发达地区较多,进而造成了既懂实践又具理论知识的师资严重匮乏。二是工程硕士教育要求的师资质量较高,既要求教师有理论基础,又要求教师熟悉生产一线,与企业联系紧密。而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师资在呼包鄂地区非常缺乏,目前身居高校的工程硕士生导师一般是以理论见长,实践不足,而身居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工程硕士生导师却是实践有余而理论不足,进而对工程硕士生指导力不从心,这必然会影响到工程硕士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呼包鄂地区工程硕士教育的发展。

4.工程教育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参差不齐

工程硕士教育是1997年才全面推出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项目,它与以往传统的办学理念及办学模式区别很大,如工程硕士生教育采取的是双导师制和3~5年弹性学制,以进校不离岗的模式进行培养,要求工程硕士生以研究本单位生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课题,在解决本单位科研难题或技改项目的过程中完成学位论文,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企业以及培养院校协调个人、单位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培养工作。同时要求教育管理人员既要具备一般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而且要具备类似企业经营管理者或人力资源师的理念、意识、素质和能力,从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双重角度做工程硕士教育管理工作。目前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队伍尚达不到这个要求,需要进行职业化培养。

三、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

1.生源组织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接受教育理念相对迟缓和生源组织不畅问题,学校加强宣传,吸引生源。①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培养基地,稳定生源供给。学校通过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年年组织由校长带队的招生宣传组赴呼包鄂地区大型工矿企业开展招生宣传、政策解读,诸如与包头钢铁集团、大唐托电公司、鄂尔多斯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北方重工集团、亿利集团、蒙牛集团、伊泰集团、神华集团、航天六院四十一所、核工业二O二厂、包头稀土研究院、中国移动、联通内蒙古分公司等20多家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科技合作关系,共建工程硕士培养基地,为工程硕士教育储备了稳定的生源。②建设特色工程领域,吸引相关行业骨干人才。学校重视培养工矿企业技术能手和高级工程管理人才,例如在鄂尔多斯招收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等领域技术骨干,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以“项目管理”领域为依托,针对区内热点行业,组建专门导师队伍,在呼和浩特和包头地区对口招收机械制造业、电子信息业等热点行业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攻读项目管理工程硕士学位,引导学员参加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以实现项目管理专业化,为企业培养本土化工程管理人才。③抓质量,树口碑,强化品牌意识,吸引呼包鄂地区大中型企业选送人才。呼包鄂地区大中型工矿企业中内蒙古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占较大比例,长期以来积淀了良好的办学声誉,在工程硕士招生过程中,学校与企业领导都重视这种办学精神的传承,也正因如此,企业愿意选送业务骨干到学校攻读工程硕士学位。

2.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双师型”师资队伍相对匮乏的现状,学校注重工程硕士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围绕现有工程领域和学科特点,先后培育了两个特色学科,组建了7个科技创新团队,新增了3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校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科技合作,如与包钢集团合作成立了“铸造工艺及材料联合实验室”,与鄂尔多斯等地进行了技术和项目对接,并派驻了30多名科技特派员长期参与到企业生产一线。学校在大中型企业先后设立了20多个工程硕士培养基地,要求教师全面参与企业工程实践和科技创新,将工程实践类研究生培养过程纳入到企业科学研究与产品升级中,进而促进教师掌握生产一线工程工艺,提高指导能力。学校还选派8名教师参加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工程英语”、“自然辩证法”、“项目管理”、“信息获取与利用”和“知识产权基础教程”等公共课和专业课的课程培训。

3.培育职业化管理队伍

针对工程硕士管理队伍发展参差不齐的现状,学校强化工程领域所在学院和研究生处工程硕士管理人员的培训,使管理人员熟悉国家政策、培养方案、过程跟踪、交际用语等,此外,还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年度考核。学校要求管理人员积极参加工程硕士教育学会的研究,先后主持和完成了5项教改项目和2项全国工程硕士教育重点研究课题,2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的课题,发表相关论文16篇。管理队伍中,7人次获得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突出贡献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工作贡献奖及自治区的各类表彰。除此之外,学校多次承办了国务院学位办、华北地区工科院校、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不同工程领域指导小组研讨会,使研究生管理队伍、导师队伍有机会与工程硕士教育管理部门、名校专家学者交流经验,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四、呼包鄂地区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思考

1.强化校企合作,处理好校、企、生三者关系

搞好工程硕士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做好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产教结合的基本途径,是解决当前工程硕士教育诸多问题的关键。当前工程硕士教育面临着讲多做少,“双师型”导师缺乏,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相脱节等突出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借鉴企业优秀文化推动工程硕士教育,利用企业生产资源充实学校实训条件,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联合培养工程硕士生,指导工程硕士生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难题,注重人才培养实效,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实现与企业需求的对接。而推进校企合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的积极性,更有赖于企业的密切配合,学校需积极协调学生、企业双方,有效推动校企合作,大胆突破旧体制、旧政策、旧观念的制约和限制,由点到面,全面推开,促进工程硕士教育得到企业的认可,受到学生的欢迎。

2.结合实际,确定大众化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呼包鄂地区的特点以及自治区的社会需求,学校明确提出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是面向本土企业的实际需要,培养受过系统、规范的工程理论教育的大众化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工程管理人才,而非精英式人才,这是学校在工程硕士培养上的定位。学校认为,经过工作磨炼和技术实践,工程硕士能够成为企业中高层技术骨干,但他们首先要成为能够融入生产一线且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较好的工作效能的普通工作者。除少数院校外,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院校工程硕士教育可能都是为本地区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或工程管理人才,这是一种教育分工,更是我国开展工程硕士教育的初衷和现实所在。因此,内蒙古工业大学工程硕士教育更注重结合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因需施教,促使工程硕士在了解当前科技进展概貌和发展趋势的前提下,更加熟悉本地区实际情况,具备实际工作能力,因而能为本土企业发展与经济建设做出切实贡献。这一定位,是内蒙古工业大学工程硕士教育与内地或发达地区院校工程硕士教育的重要区别。

3.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结合企业具体特点

开展工程硕士教育“订单式”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即企业与学校携手合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提供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并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结合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学生带着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技改项目或是科研攻关课题开展研究,完成学位论文。实施“订单式”培养模式,企业按发展目标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根据生产经营需求进行专业课设计,结合继续教育设置课程内容,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高校的科研骨干根据企业的需求讲授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大大提高,学习的实用性也非常明显,如此量身定做,学生爱学,企业支持,学以致用,培养效果较好,实现了校、企、生三方共赢。

五、呼包鄂地区工程硕士教育取得的成效

1.促进了校企合作

学校在呼包鄂地区先后与包头钢铁集团、伊利集团、蒙牛集团、伊化集团、航天六院四十一所、核工业二O二厂、内蒙古第一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北方重工集团、包头稀土研究总院、伊泰集团、兰太集团等20多家大型企业建设联合培养基地,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合作办学,对工程硕士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促进了校企双方产学研的有效结合。

2.推动了学科建设

经过10年建设,学校形成了化学工程、动力工程、控制工程、建设与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和项目管理等多个具有较强工程背景的特色学科,机电控制实验室、材料成型与控制实验室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业催化、建筑设计及理论等9个学科被列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先后培育了“可再生能源”、“煤化工”两个特色学科,组建了“绿色建筑”等7个科技创新团队,新增了“风能太阳能利用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增了内蒙古绿色建筑工程技术中心,设立了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研究中心。近五年来,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自治区科学技术奖34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1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973子计划”项目41项。

3.师资队伍力量加强

培育了100多名“双师型”工程硕士生指导教师,这些教师中12人次获得了内蒙古杰出人才奖、自治区“深入生产第一线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称号,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师资队伍日渐壮大。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第8篇

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地方高校面向地方大中型企业,在机械工程领域已经招收了大量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但在培养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培养条件差异化较大

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一方面,相当于国内一流高校和各种强大资源,其硬件条件(如实验条件、经费支持、信息资源等)和软件环境(师资力量、管理体系、研究氛围、校企合作、公共关系等)处于相对劣势。但另一方面,与重点大学相比,地方高校更为重视工程硕士培养,在导师选聘、学生待遇、学习环境上或能提供更有优越的条件,且政策层面更加灵活。以某地方高校2009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为例,共29人,学院在授课方式、生活学习条件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并为每位研究生配备双导师,研究生论文全部来源于企业生产实践。因此,地方高校工程硕士培养条件往往呈现很大的差异性。

2.生员质量参差不齐

(1)知识背景各异:由于机械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涉及材料、机制、电气、测控、管理等诸多学科,生员专业差异性大、毕业院校也各自不同,因此该领域的生员背景知识差异较大。

(2)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工程硕士研究生大多来自地方大中型企业的产品研发、生产一线及管理部门,具有极为丰富的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经验,但绝大部分人员离开高校较长时间,加之工作繁忙,没有时间、精力学习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存在一定知识陈旧现象,且英语、计算机等文化课基础较为薄弱。

(3)学习积极性高但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参加工程硕士学习的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是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层管理干部,甚至有些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往往很难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

3.培养目标难以实现协调一致

地方高校机械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企业、研究生本人三方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然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

(1)企业迫切需要学校培养出创新能力强、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为企业创造大量经济效益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往往很难将上述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培养方案并落实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

(2)大多高校在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受以往惯性影响,往往会倾向于更为重视研究生的理论及学术水准提升,未能有效与企业沟通,协调一致,从而难以满足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

(3)绝大多数学员都是抱着很强的求知欲来学习的,但是往往低估了学习过程的艰苦性,加之家庭、工作方面的影响,往往会降低自己的要求,演变成为仅仅为了毕业证和学位证而学习,把获得更高层次的学位而有利于自身发展作为学习目的。

4.过程管理不够建全和完善

工程硕士研究生往往是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承担着繁重的科研、生产、管理任务,而工程硕士培养过程又是“进校不离岗”,因此在硕士生培养阶段的学员往往在学习时间、学习地点、投入精力上会出现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冲突;此外,学习内容与学员自己的知识背景差距大,学习难度大;同时,导师往往在学校承担有其他教学科研任务,难以全身心投入。其次,在实际培养中往往沿用学术型培养模式,学院负责研究生的理论课教学、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企业很少能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往往造成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与研究生的培养脱节。另外,“双导师制”是针对工程硕士特点而实施的,但由于学员是在职学习,大部分时间在企业,学校导师往往很难像指导学术型研究生那样细致指导,企业导师则往往是业务骨干或高层管理人员,难以抽出有效时间进行科学指导,从而使得工程硕士指导过程出现空档。

5.评价标准难以把握

工程硕士培养是为工业企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内容侧重于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因此毕业论文中应强化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思路、新设想、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而不一定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研究水平。而校内指导老师往往沿袭以往惯例,重学术水平轻工程应用、重理论轻实践,如何客观科学地评价工程硕士论文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厘清,因此对工程硕士论文客观评价有一定难度。

二、提高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质量的探讨

针对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的现状和区域内产业发展趋势,结合师情、生情、校情,湖南科技大学在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培养体系,强调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针对省情、校情、生情,依照“突出实践能力”、“强化应用能力”、“提高综合能力”及“夯实基本素质”原则,学校、企业单位、学员(导师)三方面结合协商制订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开学前邀请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企业专家、部分导师和学员代表进行沟通,根据生产、开发、制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经现场专家、导师的交流和学员的面谈后,学员可以结合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选择合适的课程满足自身需要。

2.改革授课方式,强调灵活性和实用性

湖南科技大学工程硕士大都来源于本地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任务繁重,学员无法脱产学习。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1)确立班主任责任制,每个班级配备1名硕士生导师为固定班主任,负责日常管理和联系。(2)多时段集中授课。由班主任提前调研,确定合适授课时间,然后提前通知各位学员。对于因特殊情况未能参加授课的学生则利用周末、节假日进行单独补课。(3)现场授课。对于部分距离较远的学员,湖南科技大学采用教师现场授课。如学校多次组织相关教师到学生较为集中的企业等进行集中授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强化校企合作,深化“双导师制”

湖南科技大学针对“双导师制”进行了以下改进:(1)师生双向选择:入学前组织师生见面会,加强交流,保证学员、校内导师、现场导师研究方向的一致性。(2)重视论文开题。由学位分委员会统一组织、集中管理、集中审核、严格把关。

(3)加强中期考核。由校内导师和现场导师组成评议组,互相检查监督,保证论文质量。

4.加强管理,保证质量

为保证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湖南科技大学建立了研究生院、学院、导师三级管理体制,主要包括:

(1)研究生院严把生源质量。在招生中全面考核学生理论水平、科研能力、综合素质,严把招生质量关。

(2)学院负责日常教学管理。课程教学是工程硕士教育的核心环节,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上有效结合学员实际工作内容、突出个性,实行学分制和选修制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考核方式采取读书笔记、笔试、研究报告、综合分析等多种方式。

(3)导师负责督促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由专家组集中组织学生开题、期中检查,答辩过程由导师初审、预答辩、匿名评审等环节组成,确保研究生论文质量。

三、结语

企业管理硕士论文第9篇

关键词:机械工程 校企联合 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a)-0208-02

“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是当今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的主要目标定位。在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学术理论、轻应用的现象,增强研究生适应岗位的能力,满足企业对应用型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一直是企业和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1]。

2009年之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以学术型为主,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在工程等专业领域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学术型研究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为此,教育部于2009年推出了“全日制专业型硕士”,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生培养形式,并颁布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次年,国务院学位委员颁布了《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2011―2014年近4年来从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情况来看,硕士研究生招生结构进一步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及比例逐步增大,学位类型结构日趋合理。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扩大招收,研究生的生源结构调整,需要重新定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积极推进和发展具有郑州大学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使得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更加密切地满足社会的需求。

1 专业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的涵义及意义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是在机械制造、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机械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能在生产一线从事机械工程专业产品的设计制造、控制开发、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校企联合培养以国内高校为主导,在行业企业的支持下,科学预测行业企业人才资源的前瞻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工程硕士培养方案设计、专业实践课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设计指导等,提高实践训练针对性,坚持把实践创新能力作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融通,突出能力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行课程教学、实践训练和论文研究的三段式培养模式[2-3]。

校企联合培养能够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需求信息、政策支持和财政资源,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及实践能力创造更多的机会;有利于校企资源共享,形成“产学研”结合,实现企业的产品、技术更新,优势互补;通过校企合作采用双导师制,有利于学生就业及企业引进高技术人才,可以同时满足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目标,实现“三赢”。

2 现有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专业型硕士生的培养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岗位的能力仍未达到满足高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的目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受传统研究生教育观念和科研实验条件的限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概念认同度较高但实际认同度较低,较多地照搬了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制订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毕业论文选题、论文评价等方面,没有进行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缺少一套偏重于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体系。以致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不能凸显,未能达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目的。(2)郑州大学机械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包括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四个专业,每个专业下有4~6个研究方向。而机械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仅有“机械工程”一个专业,一个研究方向,随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招生比例的快速增加,研究方向的细化问题日渐突出。(3)专业型硕士生培养过程的不完善,现有培养模式虽然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但在实际运行中校外导师的选聘方式、合作培养学生的过程及导师的管理等环节没有系统化,统一化[4-5]。(4)现有培养模式虽然建立在校企双方配合的基础上,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实际培养过程中校企未能紧密有机地配合,校外导师沟通和指导不足,学生不能保证至少一年的实习时间,未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用性和综合性能力。

综上所述,调整优化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积极推进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改革,建立高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培养实践新模式,从而实现加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有效衔接,变得更为迫切。

3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培养机械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对象,改革全日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管理方案,拓展研究方向,建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使得专业型研究生成为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专业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在符合高校培养目标的同时,又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原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结合专业型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改革的目标,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建立双方对口的管理部门,通过广泛调研,收集意见和建议,了解企业对“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需求,共同修改和制定机械工程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其主要包括培养基本要求(素质要求、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制与学位、学分要求、课程设置(根据企业技术需求开设特色课程)及学时分配、课外培养计划、综合性实践教学及毕业要求等。这既保证了保持和加强校企间的联系和沟通,也保证了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6]。(2)“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目标,健全与培养方案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管理制度。在新的校企联合培养方案中,更加注重实践环节,在保证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掌握好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同时,保证至少有1年在企业实习实践的时间,以促进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校企双方联合实行三段式培养:第一阶段在学校进行1.5学期的课程学习(入学年9月至第二年4月);第二阶段在企业进行一年以上的工程实践训练(第二年5月至第三年9月);第三阶段根据现场课题进展情况,可以返回学校或继续在企业进行论文研究工作(第三年10月至第四年6月)。这种三段式培养可以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3年不断线,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3年不断线。(3)联合设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把高校与企业联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为研究生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提供重要科研平台。以校企合作项目、研究生科研实践基地为依托建立新型专业型研究生培养模式,针对企业产品技术及创新需要提出研究课题和项目,双方提供研究人员共同成立项目攻关小组,研究生直接参与。科研实践基地由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企业导师,研究生培养基地为研究生提供大量具有实用性、适应企业技术攻关的论文选题,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得到保证。(4)面向“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聘请合作企业人才到我校兼任硕士生导师,改善研究生导师队伍。加强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硕士学位论文负责制,共同完成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开题、评审和答辩。制定严格的导师考核标准和制度,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要给予警告或取消导师资格,对于优秀的校内外导师设立奖励机制,促进校企之间人才的联合培养,建立起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研究生的新模式。(5)构建基于“订制+联合培养”协议的定向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根据用人企业单位的职能和标准要求,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供需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订制并实施教学计划,实现专业型硕士定向培养的教育模式,形成一种合乎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保证了研究生就业的稳定性,提高了研究生学习的目标性。从信誉、业绩、专业对口等多方面对参与“订制+联合培养”的企事业单位进行综合考察,以保证“订制+联合培养”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学校与企业根据订制培养目标,协调落实教学计划,检查培养过程,及时作出修改和完善,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7-8]。

4 校企联合培养中的典型案例

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三门峡中原精密有限公司近来保持着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该公司作为郑州大学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通过双方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模式等方面的创新,已顺利联合培养两届数名“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直接参与该公司磨加工主动量仪产品的研发和调试工作,解决了公司原量仪只能够监控简单的孔、轴和平面的加工过程等系列问题,通过开展大量面向不同特征工件的磨加工信息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的信息数据库资料,为完善的磨加工主动量仪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受到企业的好评,同时,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综合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5 结语

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机械工程”专业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核心。该模式的改革将为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相关建设成果亦可在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等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得到共享。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的实施和改进,“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将在相关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到示范性作用,为社会输送高层次应用型的机械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轶,何晓琼,陈维荣.工科类研究生实践阶段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6):180-182.

[2]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6-80.

[3]沈豫浙,王成军,张瑞.机械专业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3):269-271.

[4]刘刚.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J].文教资料,2011(9):176-178.

[5]陈兴文,赵丕锡,马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3):558-561.

[6]王艳,施志义.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探索.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4):69.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