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农技推广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8 15:05:25

农技推广论文

农技推广论文第1篇

一、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

农技推广体制不顺.队伍不稳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乡镇站编制被挤占、挪用,农技人员经常被抽调搞各种“中心工作”,乡镇机构改革后,井入农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由乡镇政府统一管理,行政管理权下放到乡镇,工作由乡镇统一安排,且多站在一起办公,上面又没有相对应的单位,业务工作形成了多头指挥、多头管理,工作随意调整性大,而且主要是做乡里的一些多而杂的工作.如部分乡镇在农事季节任意抽调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去抓征收税费、计划生育等工作,加之农技推广经费的不落实,农业生产现状的低格局,使其根本无法安心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致使部分人员对本职业务工作丧失责任心,失去了进取心。由于农业服务体系经过改革后,农业服务中心的大部分职能都由乡镇管理,农业局只有职称评定的这唯一权利,不能对乡镇农业技术人员进行实实在在的管理.多种业务活动相对受到较大削弱,不能很好地从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一些农技人员由于受“工作”的限制,不能很好地经营自己的服务网络.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的资源,壮大自己的服务网络和经济实力,从而很好的服务干农业。

二是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三是基础设施不全。信息和技术是当前农业生产中最活跃的生产力,由于农技推广经费不足,部分地区农技推广设施设备严重滞后,现代化的信息设备无法配备。只有尽快配置现代化的设备,打通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将农业服务的触角真正延伸到村户,变“一张嘴、两条腿”为“三电合一”的现代推广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农民缺技术、少信息、盼服务的难题。

二、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三、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措施

针对当前农业技术推广难的实际,我们认为必须从农业两个根本转变的需要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把农技推广普及工作抓出成效,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做出贡献。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努力使农民接受农业科技由被动变为主动

首先,要把农技推广工作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起来,与逐步建立高产优质高教农业体系结合起来,致力于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尽快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形象,促使人们自觉地加大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实实在在地为农民增收致富服务,其次,要加强宣传舆论导向,采取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手段,激发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兴趣和热情一再次,要改变行政命令型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说服引导、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法,将农户和农技部门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形成双方自愿、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约束机制,提高农民采纳推广部门建议和技术措施的积极性。

2进一步抓好科技示范,努力使农民了解农业生产新技术由间接变为直接

由于大多数农民是现实主义者,不愿花资金去应用自己尚不完全了解的新技术,所以,每一项新技术推广的初期,农民大都抱观望态度。为此,农技推广部门要着力抓好科技示范工作,对增产潜力大、效益高、推广面大的农业技术项目,区、镇、村、组都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和示范户,为农民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样板,用活生生的事实,教育和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用科技致富。

3进一步加强技术培训,努力使农民应用科技由外行变为内行

根据目前农村经济和农民素质现状.加强农民技术培训,应突出层次性和实用性。例如:基层农技培训可以通过三级网络(区、镇、村)、3个层次(领导干部.科技人员、农民)、多种形式(办班培训、邀请专家教授讲课、广播电视讲座.函授及充分利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等),实施“绿色证书”培训项目。对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可根据农事季节的特点,采取办培训班与现场示范相结合的办法,以增强他们的科技意识,提高运用农技进行自我服务的能力。同时,要注重加强对那些没有正规学历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学历教育,通过多种渠道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

4进一步搞好配套服务。努力使农民从农技应用中得到的实惠由理论变为现实

农技部门要充分利用队伍专,人才多,分布广,信息灵的优势,将产前的项目筛选.产中的技术指导和产后的销售服务作为自己的全程配套服务范围。在产前,要搞好市场调查和预测.为农民提供准确的信息服务和技术准备·产后则可以采取独营或联营的方式,开展农副产品的购、加、储、销等服务,切实为农民解除后颐之忱。对量大面广的主导产品,农技部门要及时推广系列加工、包装、储运等方面的新技术,以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值,让农民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农技推广论文第2篇

参考文献是说我们在论文撰写的过程当中引用和借鉴前人的学术研究成果,在引用的地方要做标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的编著,然后在论文的末尾依次列出参考文献。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采编收集的关于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分析。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文瑞.基层农技推广中的语言沟通技巧[J].安徽农学通讯,2007(13):179.

[2]王思斌,谢立中,马凤芝,等.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历史与现状[J].中国社会工作,1996(2):54.

[3]许莉娅.个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4.

[4]谢春香.试论农机推广中与农民的有效沟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06(2):4-5.

[5]李亚男.农业推广沟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6]陆迁,王秀娟.加强农技推广的双向沟通[J].农村经济,2001(3):38-39.

[7]何蒲明.农业技术推广如何走出困境[J].农业科技竹理,2005(5):89-91.

[8]曾研.社工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1-3.

[9]吴易雄,晏红安.平江县创农技推广新模式[N].农民日报,2009-08-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乔方彬,张林秀,胡瑞法.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推广行为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9(03):13-16.

[2]胡瑞法,孙顶强,董晓霞.农技推广人员的下乡推广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1):29-35.

[3]陈秀兰,何勇,曾维忠.农业科研人员技术推广的意愿研究——基于四川省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02):263-268.

[4]田桂山,张正河,程景民.中外农技推广人员业绩评价比较及对策[J].世界农业,2003(07):35-37.

[5]王移收.试论农技推广人员及农民思维定势的改变[J].湖北农业科学,2005(06):13-14,+26.

[6]熊明华.我国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J].农村经济,2004(07):70-72.

[7]孟成民,魏旭娇,陈然,等.浅析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推广人才培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9-11.

[8]王慧军.依靠管理创新深化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改革[J].农业科技管理,2001(03):41-45.

[9]林清山.加强福建省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思考[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3):28-30.

[10]姚文山,张劲松,庄文才.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5(06):104-107.

[11]吕珂,徐世艳,侯倩倩,等.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07(06):94-96.

[12]王春霞,贠谦吉.基层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0(08):377,+385.

[13]唐文金,周红兵.农技推广队伍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7(10):103-105.

[14]杨曙辉,宋天庆,陈怀军,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若干热点问题探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03):90-93.

[15]陈伟民,汤红东,陈金凤,等.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10(06):287-288.

[16]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J].科研管理,2004(01):23-28.

[17]李立秋.完善农技推广体系要把握的重点[J].农村工作通讯,2007(11):12-13.

[18]王法坤.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与对策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06):51.

[19]熊尚鹏,付文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农村经济,2005(06):51-54.

[20]郭予光,杨家荣.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业推广工作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19):122-123,+131.

农技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1]宋彬彬,贾天慧.引导农民推广农业技术的思考[J].科技致富向导,2012,(33).

[2]罗斯.浅谈当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J].四川农业科技,2008,(01).

[3]童泽平,鞠磊.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经济,2009,(02).

[4]蒋和平,等.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及改善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2,(09).

[5]吕剑红,等.创新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11,(05).

农技推广论文第3篇

从宏观上来看政府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具有绝对的必要性,首先农业技术推广背后潜藏着巨大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它已经成了政府职能性的工作之一,这也是我国社会及国家情况所决定的。从我国农业整体水平来看农业生产还是以小单位为主,其基本单位为家庭。事实上农户与农户之间所种植的作物品种差异性并不大,其专业化水准偏低,这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不能获取相应的回报。这种小规模生产的普遍性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无法获得相关企业的支持,那么只能由政府投资。农业新型技术使用与农业产值是密切相关的,对于普通农户而言若采取新型技术不能直接使自己收益提升,那么便会对新技术产生一定程度的排斥感,因此普通农户对农业新技术都会抱有较为迟疑及被动的态度,而转变这种现状宏观上来看只能借助于政府力量才能达到目的。从长远发展来看,提升农产品质量关系到国家的综合实力,由于我国农产品科技含量不足,使农产品本身的出口受到了限制,若要改善这种情况必然需要通过政府部门加大扶持,也只有经由国家从各个途径进行全面推广,一方面试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实践当中,另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并适应国际发展需求,从而使我国农业水平不断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为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2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探讨

一是加强农业推广队伍建设。农业技术推广人是实施主体。但人员冗余的情况却成为了整个体系当中的制约性因素。为了让这种现象得到控制并让相关工作能够细致化实施就需要规范推广队伍建设,通过加强人员编制并实施科学裁减策略让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得到精简,同时加强相关工作人员技术能力培养,逐渐打造出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队伍来支撑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二是扶持投资工作。除了政府投资之外还应该结合经济市场特点并利用其优势对相关投资工作进行引导,从而形成多元化投资,对企业投资给予鼓励。以政府投资为主导,民间企业投资为辅助来扩大投资规模及投资渠道,让农业技术推广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够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并提高相关工作的成效性。三是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在推广模式创新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农业技术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政府发挥技术开发方面的立法职能,通过利用相关法律法规来维系各方权限,使组织合法权益得到保护。通过对农业技术公益服务体系进行完善从而走向多元化服务。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文化事业使得农业科技能够被更多农民了解并接受,以此为农业技术推广提供一个良性氛围。在服务模式创新的过程中服务质量也必然得到提升,使广大农民受益。

3结语

农技推广论文第4篇

1.1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类型

1.1.1以政府组织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由各级政府为主导、农业行政部门分管,自上而下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财政事业拨款是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现在正全面向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很大部分地区基本改革到位。

1.1.2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体系。农业科研部门为了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尽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主动投入到农业生产,有的采用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组织合作进行成果转化。经费来源渠道很多种:自筹、协作单位出资、政府拨款等。1.1.3以农村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体系。农民技术协会是以农民为主,吸收部分科技人员做技术顾问,自发寻求新技术,新品种,谋求高收益的经营组织,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经费一般由会员集资,也会采取股份制融资来逐步扩大队伍。

1.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主要成绩

1.2.1推广新技术,提高科技贡献率。我国农业在国际上地位空前提高,粮、棉、菜、肉、水产品等总产量均为世界首位,主要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保证了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1.2.2促进农业增效,帮助农民增收。推广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从整体上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不仅促进农业增效,而且也使农民增收,迅速实现传统农业转变成为现代农业。

1.2.3开展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科技信息宣传、现场指导,开展技术培训班等实现科技知识入户到家,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等综合素质。

1.2.4参与执法监督,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全国疫情普查,配合农业局规范农资市场,科学指导用肥用药,保护农业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2.5进行条件建设,体现公益性职能。各地市均陆续进行条件建设,建立起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维持推广队伍相对稳定,发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

2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2.1职能定位不明晰

公益性技术推广、执法监督管理、经营混成一体,导致农技推广力量分散,农技人员的精力无法兼顾,而且许多地方对农技推广改革仍然是“三权下放”、综合建站,机构设置不合理,出现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的局面,工作效率明显较低,更为严重的是某些偏远地区出现了只经营不推广的现象,几乎所有公益性农技人员都在以不同形式进行经营创收。

2.2机构设置不合理,机制不灵活

2.2.1政府主导的推广体系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目前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完成各级政府的技术推广任务,并没有考虑农民是否最需要这些技术。农民往往只能被动地去接受推广技术,这就难以发挥其在应用科技方面的主动性,甚至有些农民还对推广技术产生了抵触情绪,因而推广技术实施效率低下。

2.2.2内部机构独立设置,造成资源浪费。我国各地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有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农业机械、经济管理四大类,都分别独立设置,都以本部门的推广任务为主来实施对乡镇农户的技术推广活动,并且在实践中忽视农民的需求,各部门之间相互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形成地区间分割,即本地区所推广的技术由本地区的技术人员承担,外地技术人员不能到本地区推广。并且这所有推广体系分别对农民实施农业推广,不但不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且使各项技术难以综合应用于生产,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2.2.3双重管理和属地管理,加大管理成本。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即由县农业技术推广行政主管部门和乡镇政府双重领导,以乡镇政府为主,行政主管部门为辅,有些地方还由双重管理变为属地管理,也就是三权下放,农技推广人员的人财物的管理权由县农业局下放到乡镇政府,农技推广人员的日常工作要服从乡政府的指派,而且有的地方办站的方向却被政府引导到自负盈亏方向,由全额拨款变为差额拨款,甚至自收自支。现在虽然进行了改革调整,农业行政主管理部门为主导,乡镇政府辅助管理,但还是属于双重管理体制,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是需要通过政府来进行,这种管理体制对于县乡双方的权限很难协调好,无法形成推广合力,加大了管理成本。

2.3激励机制不完善,推广效果不明显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一般都是领导下计划,定项目,然后拨经费,由于没有完善的激励机制,推广人员推广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并不注重推广效果,更加谈不上帮助农民在生产上做决策和进行技术推广教育,并且推广人员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

2.4投资强度低,经费保障不足

我国在农业方面投入少,发达国家一般达到农业总产值的1%,但我国却不到0.2%。近几年来,国家大力重视发展农业,加大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稍有改善,但还是严重不足,投资缓慢,与目前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不相适应,也无法保证新阶段的农业发展,而且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经费大部分是用来发工资,差不多只有10%的经费直接用于推广活动中,然而就是这10%的经费在某些地区还出现截留现象。

2.5人员待遇和条件建设不到位,推广积极性不高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最基层的单位,都是直接与农民面对面。目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偏低且落实不到位,和其他部门的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无法相比,并且在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90%以上的没有试验基地,70%没有固定的办公用房,更谈不上办公设备与交通工具了,即使具备少量的设施设备,也大多数是设备陈旧,服务功能低,严重影响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农技推广效率。

2.6人员素质不高,知识断层与知识老化问题严重

人才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目前我国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人员比较少,而且素质相对偏低,专业知识和知识更新培训严重缺乏,存在知识断层及知识老化现象。无法与产业结构调整同步,无法有效地、及时地向农民推广最新的农业技术。而且,农技推广人员人均负担的农户数高于发达国家,我国高达800人,而美国只有300人。

2.7农民接纳现代高新技术能力差,成果推广转化难

我国虽然实行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但农村留守人员以中老年(50岁以上)劳动力为主,占留守劳动力的80%以上,受当时环境的影响,他们的文化素质极低,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随着劳动力工价的提高,种子、肥料、农药等农资价格的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低,比较效益极低,导致广大农民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只有他们认为将来的收益高于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技术,而且新技术有比较高的风险,因而在选择上都十分谨慎,直接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

2.8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从1993年就开始颁布实施,随后不断修正,但由于重视力度不够,配套措施不够完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规定的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职称、待遇等方面的保障措施,在实际执行上还存在很大的困难,没有落到实处。

3建立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性

在现代农业发展阶段中,农业科技在农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农业在产品需求上、增长方式和增收途径等方面都明显与传统农业不同,供给和需求主体呈现多元化,要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新要求,要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科技兴农,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体制,建设高效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前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才能适应不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才能再创佳绩。

4如何实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1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因地制宜、统筹兼顾、优化结构原则,建设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各种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4.2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实施保障

4.2.1完善投资机制。加大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调整投资结构,强化国家拨款的主要渠道,进行统筹规划,确保现有经费不减,按国家规定给予推广人员建立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明确公益性机构农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明确各级财政投入的使用方向,加强对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人员的经费补贴,保证日常推广工作的连续、稳定地进行。

4.2.2切实加强领导。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加强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责任感,切实加强领导,利农利民做到实事办实,认真学习农业技术知识,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管理,创造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氛围。

4.2.3完善法律法规,实现农业技术推广法制化。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要真正以法制保障作为基本前提,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责任,细化处罚措施,实行双向制约化管理,让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成为法定职能。

4.3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体实施

4.3.1明确定位。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进行明确定位,真正做到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服务专业化。

4.3.2推广主体多元化。我国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两个《意见》的落实,整合现有的资源,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农业科研、教育单位为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主体主要有:政府专门推广机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农民组织和社会化专业服务机构四大类别。

4.3.3科学合理设置机构。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坚持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合理设置推广机构,种植业、畜牧水产业、农机要因地制宜进行整合综合设置,农村经营管理系统将不再列入此体系,并且明确县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让推广人员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农业技术推广上。

4.3.4合理配置技术推广人员,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根据职能和任务,明确公益性人员的合理配置,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强化知识更新,根据需要进行专业培训、定期进修,公益性和经营性人员不定期沟通交流等方式,来提高他们在新发展阶段的推广工作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3.5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农业技术的应用,影响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我们要在服务“三农”的原则上,不断强化农民综合素质的培训,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技术培训,设立咨询服务窗口、建立网络科技书屋、建立示范基地、定期发放科技信息小报、尤其是进行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其覆盖面最大,而且是最经济实用的方法)和入户指导,重点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入户率,并且注重多项技术的培训,培养出农业综合型人才,让新技术更好更快地融入千万家。

4.3.6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引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力量。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科研院所和相关农业学校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作用,加快推进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发展。

4.3.7推广形式要多样化。①技术推广人员主导方式。以推广员为主角,实行垂直管理,农民可以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直接向推广机构人员咨询;②农民参与方式。主要是组织农民参与其中,引导农民和推广人员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推广效果;③培训指导方式。技术专家给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培训,技术推广员培训指导农民。④项目带动方式。一般指在国际援助等重大项目和国内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在特定项目区实行特殊的推广机制;国家和地方政府针对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选定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设立专项资金,加大投入,支持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开展推广工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无论实行哪种推广方式,都务必进行规范化管理,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真正做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专业化服务。

5结论

农技推广论文第5篇

1.1东丰县基层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农业新技术推广转化质量

从吉林省东丰县农机推广队伍的现状看,全县各级农技推广人员1358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60人,占3.9%,中级职称的198人占12.5%,初级职称的1202人,占76%,其余人员占7.6%。农机推广的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推广主体问题是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及主动性由于科技供给系统与应用之间缺乏足够的信息交流,农业科研成果与农业生产者实际经济利益脱节问题突出,使农业科技研究推广和应用主体都缺乏积极性。我国是农业大国,以世界7%的土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可见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干存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法、资金保障等方面的差异,农技推广工作喜忧参半,有的早已被事实证明成效显著的新技术,如旱育秧及机械化插秧等,但推广多年覆盖面仍然不够理想。可以说,普遍存在农技推广难的现象。

1.2.资金短缺,工作手段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农业技术推广法》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财政预算内应当保障用于农技推广的资金,并应当使该资金逐年增长。但实际上,农技推广经费问题长期得不到妥善解决,经费严重短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无站无址,更谈不上技术设备。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也使一些新的综合配套技术无法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大量的试验、示范不能正常开展,整体工作长期置于弱势的低谷中,使农技推广人员有心无力,有能无力,严重制约了科技的推广和应用。

1.3.农技人员及农民的素质亟待提高

首先是农技推广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由于农技推广工作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生活清贫,过去多年培养起来的农业技术人员有些离开了工作岗位,使从事农技推广的专业人员逐年减少,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不愿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使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其次是农民群众的素质亟待提高,农民群众是农业推广的受体和基础,农民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近几年,由于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妇幼,文化素质不高,接受新技术能力差,农技人员下乡组织培训班都存在一定难度,农技推广处于尴尬的境地。

2.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解决对策

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原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在机构设置,服务机制/服务功能和人员素质等越来越难以适应必须进行改革,大胆创新,逐步建立起公益性的综合服务组织与市场化的专业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多种所有制服务主体并存的/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1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

建立与农业市场化,专业化,区域化相适应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适应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的要求,改革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机构设置。在市场经济条件,农业科技服务也应作为一门产业来办,凡是能够面向市场的农技推广服务项目,都要按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实行有偿服务,并主要由市场化运作的农技推广服务实体来承担;对于那些社会效益显著的公益性/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服务项目,政府要继续给予支持,可以有政府主办主办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来承担,并加大支持力度,重视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相应的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和民营农机推广服务实体来承担。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实体。

2.2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加快造就一批新型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农业科技示范户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文化教育么,建立与健全形式的农业科技继续教育体系,以适应效益农业发展的需要,利用各种方式,在农村广泛的进行各种形式的农业科技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以提高农民朋友的科技素质。要加速培养现有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改善他们的知识结构。造就一批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级农业推广专家。在大中专业院校/科研院所/农业科技企业要建立健全多渠道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加速培训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教学的培训基地的建设,健全农业职业培训体系,充分发挥职业培训体系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职业教育,专业培训,技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农民特别是专业大户开展技术培训,尽快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科技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农业广播学校的作用,伸入农村对农民进行科普宣传,组织技术推广示范基地之间的相互观摩,交流,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民科技水平,促进农民发展效益农业/生态农业/与绿色农业。

2.3加强农业技术市场体系建设

农技推广论文第6篇

关键词: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1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

1.1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薄弱

近年来,国家和省政府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但从总体投资规模与现实需要看差距仍很大,加上聊城市县乡财政困难,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仍相当薄弱。据冠县农业局调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主要表现为“五缺”:一是缺少办公用房的达70%;二是缺少仪器设备的达60%;三是缺少交通工具的达95%,绝大部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靠骑摩托车下乡;四是缺少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的达98.5%;五是缺少运转经费。

1.2农业技术推广主渠道作用不明显

从理论上讲,来源于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较其他来源应更科学可靠、更能得到农户信任。但与农户的认知和习惯有关,农业技术推广站并不是农户现有技术的主要来源,在推广现有农业技术中,技术推广部门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

1.3农业技术推广内容与农户需求偏差大

农户依靠技术增收的特征愈加明显。对于农户已得到技术服务的调查显示,提供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培训、技术价格信息等三项内容,是技术服务供给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21.89%、22.23%和22.62%。但针对这些服务内容,认为提供技术不贴近当地实际的农户所占比例高达48.96%,认为技术服务过程不连贯的占27.31%,认为技术服务时间与农户劳作时间有冲突的占23.73%。

1.4农业技术推广方式需要改进

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主要有现场示范、咨询培训、发放资料及技术承包,现场示范和技术承包两种方式农技人员能直接深入到田间地头,能更有效进行答疑解惑。在注重改进推广方式的同时,应逐步拓宽农户学习农业技术的渠道。农户认为最有效的农技学习方式依次为:农技人员下乡到户指导,科技示范户或专业大户传授,向邻居或亲朋好友学习,农户更偏好现场指导、现身说法等更直接、更可靠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和学习方式。

1.5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完善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农户认为应从引起领导重视、在村里建农业技术推广站、为农户开展技术讲座、增加对农业技术推广投入资金的支持、提高农户文化水平、多引进高科技人才、修正农业技术推广政策等方面改进服务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问题的成因分析

2.1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对技术推广工作创新不够

部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因循守旧”,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缺乏创新,以从上到下呆板的工作方式主导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较少顾及农民的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致使技术服务不到位,与农业产业需求“两张皮”。农民期望和农民实际获取农业技术的渠道对比存在很大差距,这反映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推广工作创新上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2.2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供给与务农劳动者需求不匹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老龄化、妇女化和低素质化等“三化”现象和老人、妇女和儿童等“三留守”问题更加突出,务农劳动者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和新模式的接受吸纳能力减弱,而对其简约化、多样化、个性化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这迫切需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提升自身素质,创新推广服务方式,不仅要讲给农民听、教给农民学,还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

2.3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原则性规定多,在关键制度设计上缺乏监督制约机制,行政协调手段运用较多,依法处罚等手段运用较少;对有的违法行为没有设定行政处罚或者设定的行政处罚没有规定具体标准,造成执法无据或实际操作困难;当出现问题时,责任人应当在什么范围内追究责任以及如何追究都不明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条件、生活条件监督落实难,基础设施等工作保障落实缺乏制约,问题出现过程中无人管,有时即使违反了规定,事后也很难追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资产被平调、农技人员待遇不落实的成本很低。

3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对策

3.1健全农业推广体系体制

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应该打破政府为主体的模式,变成以政府为主导,组建一个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组织对象可以涉及到农业科研所、农业院校及私人优秀农业企业等,扩大参与人员的层次性,为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注入新鲜血液。

3.2梳理职能

为打破原有的部门冗繁体系,应改变原有的管理机制,重新制定出一套新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办法,将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明细切实落实到各乡(镇),并且采取一级管理一级的模式,推广工作效果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上级颁发的新政策及市场信息也要及时传输到下级,加强各级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探究推广办法。

3.3视具体情况进行农业技术推广

中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明显,南北农业种植项目也大相径庭,因此,所需的农业技术也截然不同。如果盲目的按照政府政策推行机械化大生产技术,只会打乱生产计划,浪费人力物力,并且达不到应有的推广效果。

3.4引进竞争机制提高技术推广人员素质

只有引进竞争机制,对工作能力差,长期不能做出贡献的人员进行淘汰,才能激发工作人员的要作积极性,能够促使他们自主更新知识,积极主动的为农业技术推广做贡献。另外,国家也应给予再教育培训的机会,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只有传授推广人员专业知识,才能跟上时代脚步,从而更好地进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3.5资金扶持政策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疏通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渠道,削减冗繁机构,将每一分钱都切实用在农业科技研发上。此外,大力宣传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有资金有能力的人士,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技术、资金上的扶持。

作者:王洪亮 单位:冠县桑阿镇农业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农技推广论文第7篇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需求格局的变化,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农业技术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我国畜禽发病死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达238亿元,相当于畜牧业总产值的2.82%,农民平均年损失26.44元。猪、禽的死亡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农民人均将减少损失1.87元,按出栏后的价值计算,人均可增收9.76元。另据测算,如果我国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是我国化肥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252亿元,亩节省成本12.9元;如果使我国农药的利用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每年可以节省成本90亿元,亩节省成本4.6元。

1、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推广力度。发达国家农技推广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但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因经费不足等原因,部分地方政府“卸包袱”,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被动局面。

2、我国农民对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接纳能力差,并且缺乏采用新技术的需求动力,影响农业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质量。一方面,农民的文化素质制约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接纳能力。另一方面,在农业内部,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户更加懂得比较科技投入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只有当他们认为预期收益高于预期成本时才会选择新的生产技术,农业科技使用的高风险性又使得他们在有限的资本和劳力的投向上显得更为谨慎,农户对可替代的新技术选择反应迟钝,缺乏内在的需求动力。

3、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从推广项目选择机制、技术上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农户生产需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推广基本是以提高农产品数量为主要目标。现代农业面对的是一个买方市场,消费需求多样化,品质高端化,农业生产处于大的结构调整中,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接受者的农户随着生产与经营行为的改变,他们对技术需求的行为也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粮食生产技术需求迫切性下降,而对经济作物生产技术的需求逐步增加;由原来对高产技术的需求对优质技术的需求,由节约资金技术的需求转变为节约劳动技术的需求。但现行的农业技术扩散机制是以提高农作物特别是粮食作物的产量为主要目标,建立在“地区目标群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具有完全同质性”这一假设基础之上的,自然不能同农户的生产需求相适应。

4、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积极性不高,影响农技推广效率。在现行农业推广制度下,农业技术推广及开发的速度,效果,服务质量,最后效益不能和推广主体的努力程度或付出挂钩,农业制度对农业科技进步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5、农民居住地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村委组织功能弱化,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有效的渠道。我国农业经营存在分散性的特点:农业涉及2亿多个农户。农业生产的高度分散性,农民组织的缺失,使得技术推广成本高,导致技术与产业的割裂。

二、深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对策

(一)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制度创新

一是确立农民对技术需求的主体地位,提高农民采纳农业新技术的自愿性。农民是农业经营主体,也是农业技术的需求主体,市场主体。采纳新的农业技术应该是农民市场经营的理性选择。传统观念通常是从技术供给者的角度看问题,把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向农民提供农业技术的过程,把农民看作是农业技术的被动消费者,而没有对农民的技术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缺乏农业技术推广的针对性。因此,今后要注重建立农民参与选择推广技术的机制,改变“你给的我不要,我要的你没有”的技术供给状况。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的农业推广部门应该及时地把市场需求的正确信息、先进技术传递给农民,让农民自己选择,引导千家万户自愿采纳农业新技术。

二是解决农业推广体系中激励机制的缺位问题,广泛采取市场化的激励手段,进行推广机制的创新,大力调动农民、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在现行农技推广机制下,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还缺乏市场激励机制,技术人员和推广人员的工作还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没有有效的利益诱导机制,其工作的好坏不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的,许多推广工作也就难免流于形式,不能让农民满意。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解决推广主体的激励问题,创新农技推广机制。比如支持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可订立“超产提成、减产赔偿”合同;通过股份制等市场化手段创办科技示范园区,展示名优品种、高效生产模式,带动农民跟进。福建南平市的“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就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措施,它能使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者形成利益共同体,而长期有效的合作,实现科研机构与农业生产者的“双赢”。

(二)推进农业技术推广的组织创新,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创新农业推广体系,发挥政府农技推广队伍的骨干作用。农技推广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公益性职能,它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体。由政府建立一支履行公益职能的农技推广队伍,不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绝大多数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经验。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必须更新观念和进行机制创新,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把服务领域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由单项向综合服务延伸,利用技术和信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参与并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政府的技术推广等可以委托协会等为农服务组织进行。农技、农经、农机等站所可以改制或精简后划归协会等组织管理。各级推广机构在切实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前提下,可以兴办经营实体,实行“一站两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新的管理运行机制。

二是鼓励企业、农民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大力培育多种成分、多种形式的农技服务组织,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技推广主体逐渐走向多元化,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广泛地面向农村,开展科技成果开发、推广活动;农业企业越来越多地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各种农民技术协会、种养大户也成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领域的重要力量。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和政府农技推广机构要支持这些组织和企业的发展,鼓励它们以多种形式向农民推广技术,对农民进行培训。加强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之间的联合,推动跨地区、跨专业推广机构的横向协作,拓宽科技下乡的渠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注意发挥各类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的作用,建立多方合作机制。

三是把技术推广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密切结合起来,降低农业技术推广成本,降低在技术市场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提高推广效率。我国农业涉及2亿多农户,规模小,高度分散。农业推广体系直接面向经营规模小、高度分散的农户进行高新技术推广,成本高,效果低。单个农户直接参与农业技术市场交易,由于经营规模的限制,技术交易成本非常高。通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形成“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的推广模式,使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成为联接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和农户的桥梁,则能降低推广成本和技术交易成本,有效提高新技术的推广效果。从“技术推广站(农业科研单位等)——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这个技术转移过程来看,一方面合作制度保证了成员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费用较低;另一方面,其组织制度保证了各成员在选择决策中的主体作用,保证了技术的适用性;其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由于聚集了更多的能人,接纳高新技术的能力更高。从“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农户”这个技术扩散过程来看,是农民自己来传播农业技术,其产生良好的效果是其它推广组织和推广手段难以替代的,主要原因在于传播者本人也是农民,具有与他人相同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结构,了解当地实情和农民实际,因此容易为农民所认同和接纳,特别是如果他们在接受信息后再加以利用,并取得良好绩效,这种“再传播”的影响力不言而喻.所以,通过农民专业协会来推广、普及农业技术,容易做到实用性更强,费用更低,影响更大,更为农民所乐于接受,从而实际效果更为显著。

(三)加强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保障和支持

农业科技推广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否更好发挥作用和发挥更大作用,除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自身要深化改革、创造条件外,还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也需要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支持等外部环境和条件作为坚强的后盾。

一是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农技推广资金投入。一要建立农业科技推广专项基金,并能逐步制度化地增加财政支农资金用于农技推广的份额。二要利用“绿箱”政策,调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按照WTO的原则,减少政府对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的直接资金投入,按绿箱政策增加对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使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和农民技术培训,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关系极大。可以说,农民教育是农业科技扩散的基础。今天的农业教育,就是明天的农业科技,就是后天发达的农业经济。离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村技术的持续创新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农技推广体系必须把提高农民素质或通过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作为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把技术推广融于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之中。同时,要抓好农民技术培训方式创新。要重视对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技能培训,把提高农民的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措施。要深化农村教育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增加职业教育的比重,通过农业技术讲座、培训、函授、夜大等多种形式,大幅度提高亿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二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在加强农民教育的同时,要创新推广理念、改进推广方式。我国农民整体文化水平低,又是一群最务实,最讲究实际,极注重经验,又相对保守,狭隘,改变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更需要通过事实进行演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他们才容易接受,纯理论性的东西他们很难也不愿意接受。因此,要创造条件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示范性农业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

三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长期工作在农业一线,直接为“三农”服务,要通过培训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适应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四是发展和引导农业技术市场,规范农业技术推广市场行为。目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发育不足,技术中介组织、技术商业公司、技术承包商等发展远远滞后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农业技术市场性组织所承担的功能仅仅限于技术产品交易的功能和部分信息传播的功能,而在技术推广方面还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农业技术市场建设,促进农业技术转让。为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民营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及市场化提供便利条件和措施保障;要通过各种途径农业技术成果、专利等技术转让信息,密切技术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通过法规、管理办法等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提高农民对技术传播媒介的信任度,大力发展技术市场与技术传播推广市场性组织,促进技术推广市场化进程。

参考文献:

1.王元、胥和平、刘冬梅,《农业新特点与农村科技战略选择》,《求是》,2003年第17期.

2.杜青林,《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学习时报》,2003年第212期.

3.《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4.国鲁来,《农业技术创新诱致的组织制度创新》,《中国农村观察》2003年第5期.

农技推广论文第8篇

本文作者:袁德军管凯义工作单位:磐石市宝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充分发挥农村教育、宣传作用农民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教育、宣传中,向农民传播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将转变思想观念放在首位,适时引导其抛弃传统的小农意识,走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误区,改变落后的、不文明的甚至愚昧的观念和习惯,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使其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获取精神上的文明和解放,自觉融入市场经济浪潮。当前,生产劳动不再是单纯的体力消耗,而是“技能+体能”“知识+勤劳”的复合性支出。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浪潮中,惟有不断接受教育才能紧跟社会发展节拍。大力实施教育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学、用现代科技的能力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最终体现在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力上,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当务之急就是要着力改革和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制,以帮助农民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扩大增收渠道,进而建立重科技、重技能、重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素质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来加强农业科学、实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加大对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所需技能的专业化培训,才能培育出具有现代农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群体,进而形成以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为主体的农业人力资源结构和人才优势,推动农业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科技企业,充分调动其示范带动作用通过二者的建立作为科研成果转化和农科教相结合的突破口,既可带动科技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向农村扩散,也能激发广大农民爱科技、学科技和用科技的热情。积极建立农村信息网络,为科技文化信息向农村传播提供便捷条件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环节之一,积极建立专业化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建立起功能完备、开放畅通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输送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动、新技术和新品种以及政策环境等各方面信息。

加快推进网上招商、贸易、教育和办公等现代化方式的应用,提高农业管理和服务方式的信息化水平,推动农业经济步入信息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发展轨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实施教育培训工程无论软、硬件设施,农村学校均落后于城镇,无法满足农民科技培训的需要,农民获取科学技术知识的渠道缺乏通畅。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培养优秀人才,政府可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培训的投资,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搞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搞好农村的职业教育,重视对农业劳动力的技术和技能培训,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重大举措。农民技能培训不能流于形式,要重实效,通过科技下乡、技术服务和科技直通车等多种方式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为其提供技术服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科技水平,以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普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加强农村科普工作科普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广大农村的科普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要针对不同对象,选用适合的形式和内容进行科普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科普工作,这对于提升农民文化素质、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3]。

总体看来,加强农民文化科技素质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提高农民就业技能和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在于培养数以亿计的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以及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农民科技教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贡献率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新世纪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农技推广论文第9篇

科技引领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结合各地农业资源、经济发展与环境条件,山西省农机化科技工作采取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组织全省农机技术力量,精心实施了机械化旱作农业及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和两茬平作项目,大力示范推广了机械化精少量播种、深施化肥、秸秆粉碎和整秆还田、地膜覆盖、牧草种植收获、干鲜果品生产、设施农业机械化和中小型工厂化养猪等机械化技术。这些示范工程、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大大提升了山西省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促进了农机与农艺技术的密切结合,加快了农机化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全省共引进推广各种新型农机具18万台,比“十五”期末增长了30%,农机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农业机械的大量增加,大幅度提高了农机装备水平,促进了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动山西省农业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重视基础建设提升科技型农机企业核心创造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农机生产企业,由于经营机制、产品开发和质量等原因相继转产或淘汰,一批以民营或股份制为主导的农机科技性企业脱颖而出,如山西信联集团、山西飞象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山西卓里集团、山西河东雄风农机制造有限公司、山西天海泵业有限公司。这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单位联合,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共同开发、研制出山西省农业生产中急需的自走式玉米联合收割机、少免耕播种机械、玉米薯类收获机械、复式作业机械、饲草饲料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等产品,实现了科研开发、制造与生产应用的对接,加快了新型农机具开发和成果转化速度,已成为山西省农机新产品研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熟化基地。1.4培育发展主体推进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多年来,各级农机部门从普及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入手,根据全省各地农事季节,适时召开现场演示会、观摩会、培训会,通过这些活动,对农民、农机手、农机推广示范户开展大量的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同时,各地结合科技下乡入户、机具补贴、重点项目实施等内容,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农村集会、传统节假日,适时将各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成果传播和传授给基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农机户等。2005年以来,深入开展“农机科技年”和“农机推广示范户”活动,着力建设基层农机推广队伍,完成了20万多名农民群众和5000多名农机操作手的培训工作,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基层技术人员、农机大户和农户进行了专业培训,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队伍,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

山西省农机化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

当前,山西省“综改试验区”建设已全面铺开,调结构、促增长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保持农业稳定生产,维持社会稳定的形势发展变化对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重点要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的创新发展上取得新突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上取得新提升,增强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后劲;在强化企业创新体系建设上取得新进展,推动科技创新主体能力的建设;在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环境营造等方面取得新收获,为山西省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坚实保障;要在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上取得新思维,以全球视野推动山西省农机化的跨越式发展。山西省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许多重点环节与关键技术上与其他省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机化科技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二是对农机化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机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薄弱;四是专业技术队伍不稳,激励机制尚未有效形成。这些问题和困难严重制约着全省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加以重视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