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量关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7 16:47:43

数量关系论文

数量关系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线性代数,线性关系,知识体系

 

线性代数这门课程有一个特点:各部分内容相对独立,整个课程呈现出一种块状结构,原因是线性代数学科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没有一条明确的主线。内容有行列式、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特征值问题、二次型、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我们几乎可以找到从线性方程组、行列式、向量、矩阵、多项式、线性空间、线性变换中的任何一个分块开始展开的教材,其展开过程主要取决于作者串联这些分块的形式逻辑的脉络[1]。实际上,课程内容的展开不仅取决于课程本身的逻辑,也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因素。行列式、矩阵运算和方程组求解通常都被认为容易被学生理解的内容,而向量组的线性关系问题是线性代数的难点。通常的线性代数知识体系是按照由易到难道顺序安排,这样似乎可以渐进地接受难点,但实际上有以下几个弊端:(1)由于难点出现的时间较迟,学生没有机会对难点进行重复运用和消化理解就已经进入课程的尾声;(2)从心理上讲,学生学习有先入为主的现象,最开始学到的知识最容易记住,因此难点后出现也不利于学生接受;(3)运用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可以统领线性代数的重点内容,如果不尽早引入这个理论,就不容易将块状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

1. 线性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现

线性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向量组的线性组合、向量的线性表示、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向量组的线性无关性、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向量组的秩等。

对任意一个向量组,以这个向量组为列向量组构造矩阵,可以通过对实施初等行变换判别列向量组的线性相关性,进而获得该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同时可以获得向量组中任意一个向量由最大无关组线性表示的表示系数,也可以获得向量组的秩。可见,向量组的线性关系问题集中表现在矩阵的初等行变换过程中。可以认为数学论文,矩阵的初等行变换过程是向量组线性关系理论的外在表现。

2. 基于线性关系理论的线性代数知识体系与关联

线性代数中主要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解线性方程组实现的,可以说线性代数的核心内容是线性方程组,而研究线性方程组及其解靠的是矩阵及其矩阵的初等行变换。因此,以线性方程组为出发点,可以为以后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通过线性方程组可以引出矩阵概念,并引出矩阵的初等行变换方法,进一步引出向量概念,以及向量的线性运算和矩阵与向量乘法运算。在这些基本概念和运算的基础上,线性方程组可以表示矩阵形式和向量形式,其中,是线性方程组的系数矩阵,为矩阵的列向量组,是线性方程组的常数列向量[2]。

由向量形式方程组进一步讨论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为深入研究和理解线性代数的其它问题提供理论基础。从矩阵形式的方程组出发进一步讨论矩阵运算,特别是在向量组的最大无关组和向量组的秩的概念下,矩阵的秩的定义变得很简单,逆矩阵也很容易理解。行列式可以认为是方阵中的一个特殊概念,事实上,阶行列式也可以用个为向量定义[2]。在行列式和线性方程组概念下,很自然地讨论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问题。二次型标准形问题则在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概念基础上处理。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则是向量方法和矩阵方法的升华[3]杂志网。

在这种知识体系下,向量和矩阵是线性代数的核心工具,矩阵的初等变换是代数的核心方法,而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是核心理论。矩阵的初等变换这一方法不仅可用于求解线性方程组,他还可用于求矩阵的逆矩阵;求矩阵的秩;求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及其秩;求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求向量空间的基及维数;求特征向量;求实二次型的标准形等。而对于这些问题的理性认识则需要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

3. 知识体系展开的基本逻辑

怎样设计线性代数课程的科学体系?这取决于我们对学科内容的本质的理解,对该学科在现代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课程的目标。在我国,理工科的线性代数教科书是把线性代数的各部分内容作为工具来掌握,而忽视了这门学科最终形成的思想基石――空间与变换,因此这样的课程并没有真正跨进线性代数的思想殿堂,顶多只能视为矩阵运算的初级教程。而我国数学专业的高等代数课程又过分沉湎于形式化概念的逻辑体系构建,而忽略了线性代数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背景和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前景,因此这样的课程在学完之后也不易明白学习该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甚至以为仅仅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前期准备[1]。

很多文献([1][4][5])讨论了线性代数的知识体系,但是学者们基本上只考虑知识体系本身,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心理因素。线性代数的一个公认特点是内容抽象,要真正掌握线性代数的原理与方法必须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即对形式概念的理解能力和形式逻辑的演绎能力,而这两种能力要求几乎超越了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能力储备。面对抽象的课程内容和复杂度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7]。按照块状结构安排线性代数的知识体系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情绪。

通常按照块状结构安排线性代数的知识体系,便于教师理解,但是,学生很难建立块状结构之间的联系。基于线性关系理论的线性代数知识体系是从学生认识能力出发数学论文,由现实世界的问题引出数学概念,使学生感到是因为解决现实的需要而学习新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这种由现实问题到解决方法的逻辑关系称为生活逻辑,而按照块状结构形成的知识关系成为学科逻辑[7]。学科逻辑是出于本学科的研究者知识整理的需要,不适合向学生传授知识。基于线性关系理论的线性代数知识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按生活逻辑展开的。首先,学生容易认识线性方程组与现实的联系,随着解决线性方程组问题过程的深化,提出矩阵和向量概念;进一步,矩阵和向量等新的元素需要进行运算,因此分别讨论向量运算(主要是线性关系理论和方法)和矩阵运算;具备了线性代数的核心工具(向量和矩阵)、核心方法(矩阵的初等变换)和核心理论(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就可以继续讨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可以讨论二次型,也可以讨论线性空间和线性变换。整个线性代数知识是按照需求展开的,因此,很多过去块状结构中的知识内容(如矩阵、向量、线性方程组等)并非一次性的安排在一章之内,而是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渐深入展开。这样安排便于形成以矩阵初等变换为核心方法和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为核心理论的主线,便于学生渐进理解线性代数的难点。

4. 结论

基于线性关系理论的线性代数知识体系将线性代数知识按生活逻辑展开,以向量和矩阵为核心工具,矩阵的初等变换为核心方法,以向量组的线性关系理论为核心理论,形成线性代数的知识主线。这种知识体系便于学生理解线性代数的难点,克服学习上的焦虑情绪。

参考文献

[1]刘学质.线性代数的体系与方法[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0(7):142-144.

[2]Peter D. Lax. 线性代数及其应用(第二版)[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3]王玺等.线性代数[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9.

[4]彭德艳,金传榆.《线性代数》内容的关联性研究[J]. 大学数学,2007.23(1):170-175.

[5]贺继康.高等代数课程结构简论[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19(4):77-79.

[6]王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情绪因素与教师行为分析[J]. 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4.20(4):95-98.

[7]朱宁波,齐冰.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体系及其处理原则探析[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0(1):61-63

数量关系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雷竹,海拔高度,出笋数,笋产量

 

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C.D.Chu.et.C.S.Chao)属禾本科(Gramineae)竹亚科(Bambusoideae)刚竹属(Phyllostachys),为早竹的一个变种;雷竹是小径竹中属优质、高产、高效的笋用竹品种,具有优良的固土保水能力[1]。雷竹竹笋销售市场很大,闽浙一带已大面积推广种植,开展对雷竹保留不同海拔高度与笋产量关系研究,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雷竹的效应进行分析对比,确定其较合理的雷竹种植区农业论文,旨在为雷竹的集约经营提供参考依据,对提高山区竹农经营效益,促进增收具有现实意义。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根据寿宁县不同海拔高度分别设在:斜滩镇渡船头村、斜滩镇印潭村、平溪乡长溪村、南阳镇官洋村、托溪乡双坑村、大安乡后西溪村、坑底乡榅当洋村。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3.5~18.9℃,年平均降水1800-2200mm之间,无霜期210~310d,平均相对湿度为82%,土壤类型为红壤、黄红壤和黄壤,坡度在15°-25°之间。不同海拔高度的试验地,除土壤类型不同外其余立地条件相同,均为良好立地条件,林下植被为芒萁、杂草、蕨类、小杂竹、五节芒等。

2试验方法

2007年春选择立地条件相同仅海拔高度不同的地段,立竹密度均为12000株·hm-2,按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2-6],设置7个不同海拔高度农业论文,分别为:A. 海拔高度130~140m、B.海拔高度280~290m、C.海拔高度430~440m、D.海拔高度580~600m、E.海拔高度720~740m、F.海高度拔920~930m、G.海拔高度1070~1100m。每个海拔高度3个重复,共设置面积为20m×20m的标准地21个。前2a的5、9月份分别对A、B、C、D、E、F、G等7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进行锄草、松土各一次,冬季按设计密度进行疏伐,采伐老(5年生以上)、弱、病、小及密度过大的竹,留下1~3年生无病虫害的幼壮龄竹,调整好立竹度和均匀度,龄级结构合理(1年生、2年生、3年生、4~5年生竹数之比为3:3:3:1),第3a出笋时节调查21个标准地的出笋数和笋产量(在笋高25~30㎝时采挖)。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海拔高度出笋数与笋产量

不同海拔高度标准地的出笋数和笋产量见表1、表2。从表1、表2可以看出,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A、B、C、D、E、F的出笋数均大于标准地G;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之间的出笋数和笋重量存在差异,单个笋平均重量从重到轻的顺序为A(0.2530kg/个)>B(0.2491kg/个)>C(0.2355kg/个)>D(0.2186kg/个)>E(0.2128kg/个)>F(0.2021kg/个)>G(0.1981kg/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标准地之间的出笋数和笋产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出笋数和笋产量两者之间出现正比例关系,雷竹笋产量与海拔高度成反比。A标准地的笋产量最高,G的笋产量最低。A标准地的平均出笋数和笋产量分别达25892个?hm-2?a-1和6.55 t?hm-2?a-1,分别为B(24650个?hm-2?a-1、6.14 t?hm-2?a-1)的1.05倍和1.07倍;而C标准地的平均出笋数和笋产量分别达23092个?hm-2?a-1和5.44 t?hm-2?a-1农业论文,为D(22917个?hm-2?a-1、5.01 t?hm-2?a-1)的100.8%和108.6%; F标准地的平均出笋数和笋产量为E的86.2%和81.2%; G标准地的平均出笋数和笋产量仅为A的66.5%和52.1%。

以最大海拔高度G的平均出笋数和笋产量为100%,将不同海拔高度A、B、C、D、E、F的出笋数和笋产量分别与G相比较,进而排出各海拔高度标准地的出笋数和笋产量的顺序(表1、表2)。其出笋数和笋产量排序由大到小均为:A>B>C>D>E>F>G。因此,对于雷竹而言,海拔高度过大则会影响出笋数和笋产量,进而影响其经济效益。若海拔高度在800 m以上时,出笋数和笋产量均很差,相对经济效益自然也差。

3.2 差异性显著检验

以产量和出笋数最差的G为对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海拔高度的笋产量和出笋数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的笋产量和出笋数间均有极显著差异(F值分别为14.61、7.80,均大于F0.01=4.46)。采用最小显著差数进行多重比较,结果见表1、表2。从表1可以看出,不同海拔高度各处理之间的出笋数除A与B、B与C、B与D、B与E、C与D、C与E、D与E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农业论文,其它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为显著至极显著。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海拔高度各处理之间的产量除A与B、D与E、F与G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处理之间的差异均为显著至极显著。

表1 不同海拔高度出笋数

 

海拔

高度

顺序

出笋数/(个?hm-2?a-1)

占G出笋数的

百分率/%

平均

A

1

25150

28525

24000

25892Aa

150.4

B

2

24950

22925

26075

24650ABab

143.2

C

3

25225

20975

23075

23092ABb

134.1

D

4

24100

21475

23175

22917Bb

133.1

E

5

21075

22850

24175

22700Bb

131.8

F

6

20550

18425

19650

19542Cc

113.5

G

7

14525

19225

17900

数量关系论文第3篇

关键词:菏泽学院 毕业论文质量 影响因素 灰色关联度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3791(2015)08(c)-0205-03

要提升地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首先要明确毕业论文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迄今为止,对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仅停留在静态质量方面,对静态质量与动态质量相结合的综合质量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相关及通径分析鲜有研究。为明确各因素对本科毕业论文综合质量影响的相对重要性,针对菏泽学院2013届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33份),对综合质量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从而为综合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1 数据与方法

1.1 数据

抽取菏泽学院2013届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共33份,论文成绩为静态质量与动态质量相结合的综合质量评价结果,影响因素分别选取影响静态质量的7个因素:论文字数、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篇数、错别字、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以及影响动态质量的7个因素:答辩陈述、答辩过程、教师指导态度、教师指导效率、教师指导细节、学生撰写态度、学生撰写效率。

1.2 方法

采用分别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得到影响动态质量的7个因素。

1.3 数据处理

数据运用Excel 2010、SPSS 22和matlab2013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灰色关联度分析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1,2]对本科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明确其作用的主次和依存关系,旨在从量的角度揭示各因素对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的影响,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综合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中,各因素的影响以论文选题、学生撰写效率、答辩过程为最大,可知,影响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选题的敏锐、撰写的高效和论文的透彻以及答辩的机智;其次为论文结论、研究方法、答辩陈述、论文字数、学生撰写态度、教师指导效率、教师指导态度、教师指导细节,可知,影响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的次要因素在于学生的具体撰写内容以及指导教师是否负责;最后是错别字、参考文献篇数、参考文献格式,可知,影响毕业论文综合质量的基本要素在于学生是否按照规范撰写论文。因此,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应着重提高论文选题的质量,培养学生高效撰写论文的能力和对论文的透彻、深入理解,同时对于指导教师的严格把关给予奖励。

2.2 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3,4]结果表明:研究方法、论文选题、论文结论与论文成绩呈极显著正相关;论文字数、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篇数、错别字、学生撰写效率、学生撰写态度、答辩过程、答辩陈述、教师指导态度、教师指导效率与论文成绩呈显著相关关系;教师指导细节与论文成绩相关但显著性比前面因素低。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的分析不一致,可能与影响因素相互之间的相关有关。

相关分析说明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从各影响因素与论文成绩的相关性来看,应该更注重论文本身静态的效应,即研究方法、论文选题和论文结论。从相关系数上看,研究方法与论文成绩的相关系数最大(r=0.957),其次依次为论文选题、论文结论、论文字数、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篇数、错别字等。论文成绩与教师指导细节相关性没有别的影响因素大,说明学生论文成绩主要是由研究方法、论文选题、论文结论这些主要的静态质量指标决定,即论文成绩显在的表现形式,而与教师指导细节等隐含的动态质量指标关系不是很显著。各影响因素之间除个别之外,几乎均相互相关,故既应高度重视论文本身的静态质量,还要结合动态的过程质量,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水平。

2.3 通径分析[5,6]

由表1可看出论文成绩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排列,即各影响因素对论文成绩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研究方法(0.184) > 论文选题(0.177) > 论文结论(0.170) > 答辩陈述(0.094) > 学生撰写态度(0.089) > 学生撰写效率(0.086) > 教师指导效率(0.080) > 参考文献篇数(0.076)=答辩过程(0.076) > 参考文献格式(0.071) > 论文字数(0.069) > 错别字(0.057) > 教师指导态度(0.056) > 教师指导细节(0.033)。

3 结语

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论文成绩和14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可得出如下结论。

常规论文质量评价的三要素: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与论文成绩的相关程度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除均直接影响论文成绩外,三者之间相互间接影响效应也较大。论文格式方面的论文字数、参考文献格式、参考文献篇数和错别字,与论文成绩的相关程度均大,但主要通过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间接影响论文成绩。

影响论文动态质量的学生撰写效率、学生撰写态度、答辩过程、答辩陈述、教师指导态度和教师指导效率均主要通过自身直接,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间接影响论文成绩。教师指导细节与论文成绩的相关程度不大,与学生撰写态度容易产生对立,故在论文质量评价过程中,不考虑其影响。

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应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研究方法和论文结论的指导,并注重论文格式的规范和撰写论文过程中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彭再德,杨凯,王云. 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方法初探[J].高教探索,1996,16(1):6-10.

[2] 谭丹,黄贤金.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54-57.

[3] 邱莉萍,刘军,权,等.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4,10(3):277-280.

[4] 杨文峰,李星敏,白虎志.西北地区近539 年旱涝演变特征和趋势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29(5):167-173.

数量关系论文第4篇

关键词:灰色关联分析;高被引文章;高被引作者;被引频次;影响因子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173-04

论文的被引次数是反映论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有学者研究认为,高被引论文对影响因子的贡献率普遍较高[1,2]。论文的引用情况也经常被用来评价科研人员的绩效[3-6]。利用论文的被引情况来反映论文的影响力时,一般又认为与作者的名气有关[7],作者的名气越大,发表期刊的级别越高,被引次数应该就越高。有限的期刊资源更倾向于刊用名气大的作者的论文,长此以往,则形成期刊界的马太效应:对一些名家一稿难求,而大量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的论文就会难以得到及时公开发表。这种主观的判断是否正确?什么条件的作者发表的论文被引频次高?作者如何提高自己论文的被引次数?本文以《灾害学》作为研究期刊,以该期刊的作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2004―2013年10年间刊出的1 286篇论文的所有作者与所被引频次M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参考2014年和2015年的数据,以期通过大量的数据,探讨作者论文被引的规律性。通过本论文的研究,也可以为期刊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一般的抽象系统中都包含着许多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该系统的发展态势。人们常常希望知道在众多的因素中,哪些是主要因素、哪些对系统发展影响大等等,而使用灰色相关性分析可以弥补其他系统分析方法的缺陷,适用于本论文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是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于1982年提出的,该理论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来分析因素之间的相关程度[8]。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比较参考序列曲线和比较序列曲线之间的几何相似度来判断二者之间相似程度的,利用灰色关联系数来比较参考序列曲线和比较序列曲线在各点的差异[9,10]。

二、数据来源和统计方法

本研究以《灾害学》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学科来看,《灾害学》是进行综合性研究的学术期刊,它以各种自然灾害,包括自然灾害和人文灾害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各种灾害事件的分析讨论,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从研究内容来看,广泛交流灾害科学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从研究方向来看,注重关于灾害问题的研究动态和防灾减灾对策、人类抗御灾害的科技水平和能力等等的探讨。因此,通过对该期刊的研究,能够全面筛选出各灾害学相关研究的被引次数。

本研究引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2004―2015年的数据。其中以2004―2013年的数据作为数据来源,同时参考2014年和2015年的数据。普赖斯认为,科研论文一般在其发表后1―2年即达到被引用最高峰,因此选用2004―2013年10年的数据,2014年和2015年的数据仅作为参考数据。

本研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以被引次数最多的50篇论文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基础,从论文的被引次数与该论文的下载量、论文作者的职称、的时间、论文研究范围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被引用率灰色关联度分析

(一)确定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

本文选取论文的被引次数作为参考数列,以该论文的下载量、的时间、论文作者的职称、论文研究的区域作为比较数列,如表1所示。

表1 影响因子及变量设定表

其中,职称按照从高往低赋值:设正高=1,副高(博士)=2,中级(硕士)=3,初级=4;研究范围从大到小赋值:设世界性=1,全国性=2,地区性=3,市县等=4,则被引次数最高的50篇论文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

(二)无量纲化

由于系统中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可能因计算单位的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标准化 (无量纲化)的数据处理。本文利用公式(1),以P50的数据为基准,对原始数据数列和比较数据数列进行初始化运算,以消除量纲或数量级的影响,得到标准化后的数列(表3)。

(三)产生对应差数列表

将无量纲化后的比较数列与参考数列进行差值计算,并求绝对值,将之列如对应差数列表,内容包括与参考数列值差(绝对值)、每列最大差和每列最小差。然后计算最大差值和最小差值。

四、灰色关联的结果分析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可知:

1.论文的下载量、的时间、论文作者的职称、论文研究的范围四个方面的相关度都几乎接近于1,说明这四个方面与论文的被引次数相关度非常大。

2.从论文的下载量、的时间、论文作者的职称、论文研究的范围四个方面来说,相关度大小排序为:研究范围>时间>作者职称>下载数量。说明论文被引用率影响较大的还是论文本身研究范围。也说明论文刊出时间越长,关注的学者越多,被引的可能性也越高。作者职称和下载数量低于前两个因素。

3.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结果对把握期刊的服务对象和办刊理念有极大帮助。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克服了传统数理统计方法中对样本需要量大、计算量大等缺点,有利于分析期刊研究过程不完全信息中随机因素的显著性和关联性,开拓了期刊研究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雪立.10 种国际权威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构成特征及其启示[J].编辑学报,2014,26(3):296-300.

[2] 毛国敏,蒋知瑞,任蕾,等.期刊论文被引频次的幂律分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5(2):293-307.

[3] 叶鹰.高品质论文被引数据及其对学术评价的启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36(1):100-103.

[4] 方红玲.我国科技期刊论文被引量和下载量峰值年代――多学科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5):708-710.

[5] 黄鹂.从论文被引频次分析看高校学报在学校科研发展中的作用――以长江大学及其主办的学报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2,35(9):184-186.

[6] 任胜利,柴育成,姚玉鹏,等.地球科学国际主流期刊的引文分析[J].科学通报,2002,47(1):74-79.

[7] 李斐然.如何创作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J].创新科技,2012,(1):58.

[8] 曹惠玲,黄乐腾,康力平.基本AHP及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发动机健康评估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45(2):122-129.

数量关系论文第5篇

武器装备作战需求论证质量评估系统主要辅助需求质量评估,使用本系统的人员主要包括需求分析人员、系统开发者、技术人员、装备使用人员、项目管理者、质量评估人员和决策者。在装备作战需求分析过程中,需求论证人员通过对作战活动和作战过程及其相关的业务流程仔细研究,从中提取武器装备系统的作战需求,或通过与军事人员的交流获得作战需求,管理人员与评估人员则要对项目的进展及质量进行信息收集,了解、掌握论证的进展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采用合适的模型进行论证质量评估。对应于作战需求论证质量评估系统的主要工作过程,可得出其主要功能需求如下:

1)需求分析数据管理需求

包括装备作战需求分析中的各类需求模型及其元模型数据,这些数据主要是以图形、表格、文字等形式表示,必须以某种形式将这些数据存储并管理起来,以方便评估人员在质量评估过程中提取各类需求数据,进行质量评估。

2)质量评估模型管理需求

实现对论证质量评估模型的管理,包括模型的表示、模型的存储组织结构、模型的查询和维护及模型的调用。

3) 需求质量评估文档管理需求

评估系统需要提供各种评估模板,以便于要求论证人员按一定的格式编制文档以及评估人员按固定的模型开展评估,另外对一些与图形相关的文档,也可根据图形的描述内容直接生成,再由使用人员完善。

4) 研讨功能

在论证质量评估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专家通过研讨方式确定,如关键控制点的选取,系统需要提供研讨支持功能辅助分布在不同地方的专家进行研讨。

2 系统框架与功能模块

2. 1 系统总体框架

系统总体框架,质量评估系统由项目管理模块、需求过程质量评估模块、需求方案质量评估模块、需求数据管理模块、质量评估模型管理模块、研讨模块和人员管理模块组成。该系统以装备需求分析过程模型和质量评估模型库为核心,在研讨厅系统支持下,通过模型的组合使用实现装备需求论证过程和需求方案的评估。

2. 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武器装备作战需求论证质量评估系统以系统工程、军事运筹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数据库、研讨厅、质量评估模型为手段,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人机交互系统,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1)装备需求论证过程质量评估模块

该模块采用关键控制点思想,将需求论证过程分为作战任务分析、能力需求分析、非装备途径分析、装备途径分析四个关键控制点,通过建立这四个关键过程质量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模型,能够进行论证过程质量评估。论证过程质量评估结果可以由量化数据或图表的形式显示,以帮助管理者和开发者分析作战需求开发状况,及时对项目做出调整,改进论证过程,最终保证论证质量。

2) 装备需求方案质量评估模块

该模块从多视点角度出发,通过建立需求方案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多视点的质量评估方法,能够进行装备需求方案质量评估。

3) 项目管理功能

该模块实现对质量评估项目整体信息的记录,包括新增项目、修改项目、删除项目等功能。

4) 数据管理模块

在需求论证质量评估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数据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存储和管理。主要包括以下数据:

① 需求分析模型数据,包括作战任务分析模型数据、能力需求分析模型数据、非装备途径分析模型数据、装备途径分析模型数据,这部分数据是质量评估的基础数据;

② 评估指标数据,包括论证过程质量评估指标和需求方案评估指标数据;

③ 质量评估模板数据,主要指事先设定好的评估模板文档;

④ 质量评估过程数据,包括评估指标量化数据、评估数据、结果数据;

⑤ 质量评估进展数据,包括质量评估进展及达到的阶段;

⑥ 需求方案数据,包括质量评估生成的作战任务清单、能力需求清单、非装备解决方案、装备需求方案。

5)模型管理模块

目前常用的质量评估模型包括神经网络、层次分析法、模糊评判法等,专用的论证质量评估方法包括基于关键控制点的需求质量评估方法、基于多视点的需求质量评估方法、基于作战实验推演的装备作战需求方案质量评估方法等,模型管理模块实现评估模型的表示、存储、查询、调用及模型的组合。

6)研讨模块

论证质量评估问题极具复杂性,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人员共同协作完成,研讨是必要的研究步骤和手段,研讨功能是解决复杂问题支持系统必备的重要功能。7)用户管理模块。用户管理实现了用户登录、注销、用户和用户组的增加、删除和修改。用户组是一组用户的集合,比如选定的一组评估专家。所有系统角色都使用用户登录和注销功能,系统管理员使用用户和用户组的增加、删除、修改功能。

3 武器装备作战需求论证质量 评估系统流程

质量评估系统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需求论证过程质量评估和需求方案质量评估,其中,需求论证过程质量评估主要采用基于关键控制点的评估方法,对作战任务分析、能力需求分析、非装备途径分析、装备途径分析过程进行质量评估,过程评估的结果是生成作战需求方案。然后,采用面向多视点的评估方法对需求方案进行质量评估,得到质量评估结果。系统工作流程所示。

4 基于多 Agent 的需求论证质量评估模型管理设计

在需求论证质量评估过程中涉及到很多评估模型,任何一个环节的评估可能需要多个模型组合使用,因此,在系统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如何实现这些质量评估模型的管理。本文采用基于多 Agent 的模型动态管理方法,通过一个管理 Agent 和不同质量评估模型Agent 之间的协商来解决论证质量评估问题。其中,每个质量评估 Agent 代表一种评估模型,它不仅封装评估模型,还包括事先设定的知识库,用于和外界进行交流,管理 Agent 负责协调各质量评估模型组合完成一个评估任务。基于多 Agent 的质量评估问题求解过程所示。对于一个待评估问题,首先判断是否存在求解模型,如果没有,将问题进行分解后继续判断;如果有求解模型,将问题发送给此模型,进一步判断是否能够独立求解,如果不能,需要寻找合作模型,此时需要借助管理 Agent 模型进行协调,直到得到结果。

5 武器装备作战需求论证质量评 估系统实现

为了使整个系统体系架构具有良好的跨平台性和较强的扩展性,为今后系统功能的扩展留有余地,本系统使用基于 J2EE 软件架构的 MVC 模式开发,系统开发工具是 Visual Studio2010。下面以基于关键控制点的装备作战需求论证过程质量评估方法实现为例进行说明。对于某次装备作战需求论证活动,采用层析分析法建立基于关键控制点 A、B、C、D 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然后对指标进行两两判断矩阵比较,得出需求评价方案 1、方案 2、方案 3 的 4 个关键控制点的过程质量评估值。

6 结束语

数量关系论文第6篇

关键词:灰色系统理论;研究现状;预测

一、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我们都知道,如果有这样的一种系统,可以准确地获取我们要的一切信息,那么就定性为白色的,相反,如果在一个系统中我们找不到任何可参考的信息,那么就定性为黑色的,灰色系统就是在这两者之间的一种,即既有已知信息,也有无法获取的信息。例如人口、经济、社会等就是所谓的灰色系统。灰色预测理论即对系统内的不确定变量未来的趋势进行差异性的比较,与此同时,对能够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建模,以此来找到系统未来发展的规则,使它能够转变成有着很强规律的一组数列,并且建立正确的常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从而对事物进行预测,得到它即将发展的趋势。具体如何构建这样一种模型,我们隔着相同的时间来观测,得到一组能够显现出被调查的变量特性的这样一组数列来建模。简而言之,第一步假设如此这般的量和它的数据之间拥有一些这样的形式之对应的关系,采取数学方式来表示此种形式之关系,即为数学上的统计回归模型。然而,灰色系统预测认为,变量的数据和它的其他变量与它们的数列之间,甚至是一个变量和其他多组的数据之间,并非是一种准确的数学回归关联,相反,它们总带有它的内部关联,但是这样的一种联系并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出来,只能表现出这样一种关联。因此,这样的关联,实质上是很多个数据值之间产生相互影响而发生的结果。灰色预测的数据理论基础,简而言之,集成了中等数学中的数列理论、高等数学中的微分方程、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理论。总的来说,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就是通过不完整的、部分未知部分确定的信息,建立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变量的发展规律进行中短期的准确预测。

二、灰色系统理论的决策方法和研究现状

灰色系统理论是一门用处极大的前景广阔的学科,在我们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有较大的作用,由此也显示出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简而言之,灰色预测理论就是对系统内的不确定变量未来的趋势进行差异性的比较,与此同时,对能够得到的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建模,以此来寻找系统未来发展的规则,使它能够转变成有着很强规律性的一组数列,并且建立正确的常微分方程的数学模型,从而对事物进行预测,找到它即将发展的趋势。

简而言之,第一步假设如此这般的量和它的数据之间拥有一些这样的形式关系,采取数学方式来表示此种形式之关系,即为数学统计的回归模型。然而,灰色系统预测以为,变量和它的数据以及其他变量与它们的数列之间,甚至是一个变量和其他多组的数据之间,并非一定表现一种准确的数学回归关联,相反,它们总带有它的内部关联。但是这样的一种联系并不能准确无误地反映出来,因此,这样所变现之关联,实质是很多个数据值之间产生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结果。

三、灰色系统理论在公路里程预测方面的设想

近年来,公路里程的准确预测也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灰色预测理论做出精确的预测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公路通车总里程发展的预测对于区域经济资源分配,投资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巨龙教授所提出来的灰色系统理论模型预测方法,有效地避开了复杂的关系,他所关注的是灰色系统中现有的有限信息并找出系统存在的内部规则,来达到准确的灰色系统目的。相对于其他变量,公路总里程应该说是相对较复杂的,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也为如何获得预测模型的相对精确的参数制造了困难。灰色的预测理论其实应该是一门穿插在其他学科中的理论,无论在天文、军事、文化、经济等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因为它是在只需要“部分信息已知,部分信息未知”的极少样本情况之下对变量进行的预测,并且能够获得可行度极高的预测结果,通过对少量的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计算提炼,得到精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第三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陈洁,许长新.灰色预测模型的改进[J].辽宁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8(3):262-264.

[3]李翠凤,戴文战.基于函数变换的灰色建模方法[J].系统工程,2005,23(3):110-114.

数量关系论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协整,格兰杰因果

 

一、引言

交通运输业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经成为纵多经济发展因素中的重要因素之一。[1][2]交通运输业如何在经济发展产生作用?与经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已有学者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的探讨。刘建强、何景华(2002)以1949―1999年间中国的GDP、客运量和货运量为样本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检验方法分析了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货运量与GDP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也就是说交通运输业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刘秉镰、赵金涛(2005)以1978―2003年间的数据位样本,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我国东中西部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发现GDP增长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原因。张学良(2007)用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不同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张学良、孙海鸣(2008)以改革开放以来的时间序列为对象,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稳定关系工商管理论文,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怎么写论文。

从对上述文献的分析来看,当前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主要集中在整个中国,很少有针对某一区域或某一省份的研究。

本文力图在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以重庆为研究对象,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分析重庆的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二、计量方法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主要是检验变量是否是一个稳定的时间序列过程。根据协整理论,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要相同的单整阶数。因此,在本文中,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分析之前,必须检验三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目前,最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是由Dickey和Fuller提出的ADF(Augented Dickey-FullerTest)检验。ADF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将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n次差分变成平稳的时间序列。基本方法如下:

(1)

其中表示常数项,,,表示待定参数,t表示时间趋势因素,表示随机误差项。该检验中的滞后阶数由AIC(赤池消息准则)和SC(施瓦茨准则)来确定。

(二)协整检验

由于本文涉及到三个变量,因此本文将采用Johansen(1988)和Juselius(1990)提出的一种似然法进行检验的方法。该方法是基于向量自回归VAR(P)模型的分析技术进行检验,可用于检验多个变量,能同时求出各变量间的若干种协整关系。它的基本思路是在多变量向量自回归(VAR)系统回归构造两个残差的积矩阵工商管理论文,计算矩阵的有序特征值(Eigen value),根据特征值得出一系列的统计量判断协整关系是否存在以及协整关系的个数。

(三)因果关系检验

利用协整检验结果判断了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关系之后,对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因此,需要在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利用因果分析((Granger Causality Test)对问题继续进行研究。

目前,最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是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怎么写论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基本思想是:如果变量x是y变化的原因,那么x变化之后,y才发生变化,因此可以通过x来预测y。如果在y关于y的滞后变量的回归中,加入x的滞后变量作为独立的解释变量后,能使整个回归方程更加显著,这个时候,我们称x是y的格兰杰原因,但是在添加x的滞后变量后并没有显著增加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不是y的格兰杰原因。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模型如下:

(2)

(3)

检验和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假设是::=0,j=1,2,...,k;:0,j=1,2,...,k。直接用F―检验来检验上述假设关系,检验的F统计量为:

F=~F[m,T-(m+k+1)] (4)

其中工商管理论文,和分别表示表达式(2)和(3)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得到的残差平方和,m表示自由度,k表示()滞后项数,T为时间序列()的观测值总数。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重庆市1985―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反映重庆市的经济增长的指标,反映重庆是交通运输业的指标确定为货运量(HYL)和客运量(KYL),数据全部来源《重庆市2009年统计年鉴》。为了尽可能得到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真实关系,减少序列的波动以及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各个变量取对数形式,分别用lnGDP,lnHYL和lnKYL表示。

(一)交通运输经济增长的态势分析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1985―2008年这23年间,重庆市的货运量、客运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趋势表现出一致性,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1985―1995年间,三个指标的变化趋势都不是很平稳,但是在1995年后的变化趋势都是不断上升的。通过对图1的大致分析,我们猜测重庆市的交通运输与重庆市的经济增长呈现出相关性。

图1 GDP,HYL和KYL对数化的趋势图

(二)单位根检验结果

在现实经济中,大多数经济指标的时间序列是不稳定的工商管理论文,因此,在用OLS进行回归前,先要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确定各个序列是否是平稳序列,以避免回归出现虚假回归。下面是用本文第二部分所论述的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客运量、货运量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时间序列数据的稳定性进行检验,运用软件为Eviews6.0。在检验过程中,根据各个时间序列的时序图来确定检验形式是否含有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客运量、货运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ADF检验

 

指标

变量

ADF统计值

1%临界值

5%临界值

检验形式式(c,t,k)

结论

lnGDP

水平值

-2.9723

-4.4407

-3.6329

(c,t,3)

不平稳

一阶差分

-2.6211

-3.7880

-3.0124

(c,0,3)

不平稳

二阶差分

-3.6678

-3.7880

-3.0124

(c,0,3)

平稳**

lnHYL

水平值

3.2413

-4.6162

-3.7105

(c,t,6)

不平稳

一阶差分

-3.7792

-3.7696

-3.0049

(c,0,6)

平稳**

二阶差分

-5.7662

-3.7880

-3.0124

(c,0,6)

平稳*,平稳**

lnKYL

水平值

-2.4482

-4.4407

-3.6329

(c,t,1)

不平稳

一阶差分

-3.3052

-3.7696

-3.0049

(c,0,1)

平稳**

二阶差分

-6.3579

-3.7880

-3.0124

数量关系论文第8篇

[关键词]SPSS;成交量;持仓量;价格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0053-03

1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992年,我国期货市场正处于建立初期,期货商品的发展不甚明了,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从宏观的经济环境下,还是从当前的期货行业的内部发展,其市场环境都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改善。期货市场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国内外对期货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法律法规、交易机制等方面,而并没有十分强调对于期货市场量价关系的研究,此外,参与调研相关内容的专家学者多数是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本文采用了数据挖掘的方法,运用SPSS统计分析方法,从期货市场最为活跃的铜以及白糖入手研究其成交量、持仓量与价格的关系及其波动性,进而验证当下期货市场结论的可靠性。

2研究方法

在证券、期货及金融衍生品的波动特征研究方面,国内外专家已做过多项相关研究,并得出了期货市场普遍接受的结论。通常研究者会从固有数据入手,对一些已有模型(GARCH、ARIMA等)进行分析与扩展。因此,本文将现下期货市场普遍接受的结论――量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作为假设,以全新的角度和方法对于已有的结论进行了研究,即采取了基于数据挖掘的SPSS软件分析方法。

3相关理论

1963年,Granger等通过对每周数据的分析,最早开始了对交易量之间关系的研究,他们采取了谱分析方法,发现了交易量与价格指数之间并没有存在必然的联系;1970年,Crouth等展开了市场个股的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他发现价格变化的绝对值与交易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966年,Ying使用方差分析等方法,发现小额的交易量通常会伴随着价格同步下跌,而大份额的交易量也会伴随着价格的上升,但是交易量幅度的增加与减少却与之相反;1973年,Clark首先开始针对价格变动与交易量的关系的调研,特别对于期货品种棉花的价格变动的平方与累计交易量之间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1986年,Carcia验证了价格变动与交易量之间的引导关系;1988年,Liewl利用GRACH模型得出了针对棕榈油的价格波动与交易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4对国内白糖、铜期货市场量价关系的实证研究研究的基本假设:本文以期货市场普遍认可的结论――量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作为研究假设。研究对象:本文选取国内白糖、铜两类期货品种的量价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利用白糖以及铜期货合约的日收盘价格和每日的成交量、持仓量,借助SPSS软件的一些模型对国内白糖、铜期货市场的量价关系进行对比研究。

4.1指标选择与样本数据

本文选择上海期货交易所合约白糖和合约铜作为市政研究对象,并且选取每日数据作为分析样本。本文期货数据均来源于南华期货经纪有限公司。本文选取的样本期间为2007年1月1日至2012年4月5日,样本总数为1258个。在本文中,选取的每一组数据均为后一天的数据减去前一天的数据所得到的数据取绝对值,且删除其中含有零值的数据组(含零值的数据组一般代表当天没有交易的情况)。其中,本文用PRICE表示收盘价,用VOLUME表示成交量,用OPENINT表示持仓量,用C表示铜,用S表示白糖。

4.2国内白糖期货市场的量价关系的研究

数量关系论文第9篇

学术期刊质量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学术理论的发展。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技术和计量方法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研究表明,学术期刊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现出来,各种指标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别。学术期刊的管理者和编辑人员,可以借助这些指标分析期刊质量,并以此为指导提高学术期刊质量。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质量;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5009004

学术期刊(以下简称期刊)质量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对学术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中,学术期刊发展分化明显。有人按照期刊的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把期刊分为部级期刊、省级期刊和地市级期刊,但这种划分方法不仅不科学,还存在很多弊端。目前,有关部门和一些机构运用相对科学的方法对期刊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有关评价指标,把期刊分为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与非CSSCI来源期刊。提高期刊级别,向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发展就成为许多期刊努力的方向。期刊的分类是根据期刊质量评价指标确定的。那么,期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许多期刊在提高质量时必须关注的方面。

一、期刊质量评价的方法

期刊评价是有关机构和部门通过一系列指标对期刊质量优劣进行的考量,从而促进期刊提高质量,科学发展。它的意义非常明显,通过期刊评价可以促进期刊的重组,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通过期刊评价,还可以了解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了解不同专业期刊的发展状况、学术水平、在本学科中的影响力,从而为期刊的宏观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我国期刊评价活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它由期刊编辑工作者和期刊管理人员对各种类型的期刊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对期刊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进行评价。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估法、文献计量评估法和综合分析评价法,也有引文法、文摘法、科学计量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评价方法逐步向网络化和数量化发展,特别是数据库的统计评价功能日益完善和增强,为期刊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1]。

1专家评估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从各部委、各省市所属期刊进行初评,按照期刊总量的百分比推荐参加总评。由专家、期刊主编及期刊管理人员组成评委,按各评委的专业和专长分成若干个专业评审组,分别对应各类期刊进行评比,采用“抽样审读、全面浏览、横向比较、量化打分、核实汇总”的评审方法,评出比较优秀的期刊。这个方法在第二届全国优秀期刊评选中被使用。

专家评估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量化打分法。定性评估就是通过专家阅读一定量的期刊后,进行比较分析并评出各个期刊的优劣。专家的意见就成为评估的标准,主观性较强。目前在各类评估中这种方法已经很少使用。量化打分法就是把评估内容分为若干项指标,每项指标有几级评分标准,由专家审读一定量期刊后,针对每项评分标准进行对比打分,再综合打分情况得出评估结果。这种评估方法增强了对比分析的客观性,但是专家本身的水平和倾向性等主观因素依然影响着各指标权重分配与打分。专家评估法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弊端。因此,这种方法在期刊的评估活动中逐步被更加科学的方法代替。

2文献计量评估法

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布拉德福定律法、引文分析法、文摘统计法和利用率法等[2]。这些方法依靠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的对象是期刊的载文量或所载文献被引证量等数据。

(1)布拉德福定律法

它是依据布拉德福定律,将期刊按其登载的某学科论文数量的多少排列,然后将它们分成三个区域,使每个区域中有关某一学科的论文数量大致相等,使每个区域期刊数量呈1︰a︰a2的关系,则第一区域内的期刊就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其缺点是忽视了期刊质量。

(2)引文分析法

通过统计各种期刊上发表的一次文献被引用次数的多少,靠前被大量引用的期刊就是某学科的核心期刊。由于期刊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极好地测定了论文学术水平和期刊的价值,因此,引文分析法较好地反映了期刊刊载论文的质量。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多,体现了它的学术水平较高,发挥了它的利用价值,客观上体现了论文的质量较高。

(3)文摘统计法

它是根据某种期刊被二次文献摘录的频率来确定核心期刊的一种方法。按照此方法,某种期刊被二次文献摘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就可以成为核心期刊。例如,目前被《新华文摘》、《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等,作为评价期刊质量的一个因素。由于在编制二次文献时,必须在大量的一次文献中进行筛选,只有质量较高者才作为报道和检索的对象。因此,文献统计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期刊刊载论文的质量。但是,受到可选对象选题范围和载文数量的影响,文摘统计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除了以上常用的计量评价方法外,一些机构和单位也用利用率法给期刊进行分类。它们利用读者对每种馆藏期刊的使用频次的高低,也就是利用率的高低,来确定本馆的核心期刊。因为读者对每种期刊的阅读、复制的情况很容易掌握,统计数据容易得到,因此,通过统计可以知道每种期刊的利用率,从而可以给每种期刊排出先后顺序,比较靠前的期刊就是本馆的核心期刊。

3综合分析评估法

综合分析评估法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甚至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对多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从而确定期刊质量优劣的一种方法。在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时,首先,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指标的量化依据和计算办法;其次,按学科进行分类,采集、统计各项指标数据;再次,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定量评价结果;最后,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个别调整。这种方法着重对期刊质量的评价,综合反映了科学研究工作者、专家和二次文献工作者和读者对期刊质量的评价。

二、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来自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展的中国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3]。1999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根据科学技术部“关于建立中国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神,首先确定主要评价指标,经过几年的实践,再不断补充、完善,逐步形成了稳定的、规范化、可操作实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该体系有八项学术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平均引文率、地区分布数、基金资助论文比例、普莱斯指数和他被引率,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中国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期刊经营管理水平、期刊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水平三大子体系,其中期刊学术水平是评价期刊质量的关键,因而本文重点列示了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及指标含义。

在以上基本指标基础上,近年来还有一些指标被用来对期刊进行评价。如被引半衰期、自引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海外论文比例、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扩展H指数和文献选出率等。

2000年,结合中国科学院正在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为了对现有期刊择优支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联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课题组开展了“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与上述体系相似。但又有完善和突破,主要是更加细化和科学化。该体系包括两个系列、两项水平、两个层次和19项评价指标。其中两个系列是静态评价指标系列(优秀期刊评比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系列;两个水平是编辑出版水平和学术水平;两个层次是表明期刊整体质量的层次和体现学术质量在期刊评价总的位置的层次。19项指标中有6项表示编辑出版水平,有13项表示学术水平。

三、期刊评价指标与期刊质量的关系

期刊评价指标是根据影响期刊质量的因素进行的科学选择,反映了各因素与期刊质量的关系。在这些指标中,它们与期刊质量的关系有所不同。有些因素的作用大,有些因素的作用相对小[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扩展版)在其收录的期刊中,使用了期刊被引用指标和来源期刊指标。前者包括扩展总被引用频次、扩展影响因子、扩展即年指标、扩展他引率、扩展被引半衰期、扩展引用期刊数、扩展学科影响指标、扩展学科扩散指标和扩展H指数;后者包括来源文献量、文献选出率、平均引文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海外论文比例和基金论文比例。本文选取经济管理类部分期刊的指标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

参考桂文林等的实证分析[3],笔者认为各个指标与期刊质量的关系是:

在被引用指标中,扩展总被引用频次、扩展影响因子、扩展即年指标、扩展引用刊数、扩展被引半衰期、扩展学科影响指标、扩展学科扩散指标和扩展H指数与期刊质量显著地正相关。具体地说,扩展总被引频次越大,扩展影响因子越大,期刊质量将会越高,学术影响力和作用越大。扩展即年指标越大,扩展引用刊数越多,期刊越受到关注,因而质量也越高。扩展被引半衰期越长,扩展学科影响指标越高,学科扩散指标越大,期刊质量将会越高。而扩展他引率对期刊质量无明显影响。

在来源期刊指标中,与期刊质量显著正相关的指标有:文献选出率、平均引文率、平均作者数、海外论文比例、基金论文比例。说明这些指标越高,期刊质量越高,影响力越大。文献选出率越高,平均引文率越高,表明论文更符合学术规范和有学术深度。平均作者数与期刊质量正相关,表明平均作者数越多,期刊质量将会越高。海外论文比例与期刊质量正相关,表明海外作者比例越高期刊质量越高。基金论文比例越大,表明论文中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越高,由于基金项目的审核比较严格,因此论文的质量一般较好,期刊质量越高。与期刊质量关系不显著的指标是地区分布数,表明期刊质量高,地区分布数反而小。可能的原因是高质量的期刊的载文量不如普通期刊,导致地区分布范围小。与期刊质量显著负相关的指标是机构分布数。说明期刊质量越高,作者机构分布的范围越有限。其原因是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极其有限,导致作者机构分布数较少。

四、结论和启示

期刊评价对提高期刊质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期刊评价的方法经过了定性分析阶段,并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发展,而且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日益提高。

在评价指标方面,被引用指标是期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来源期刊指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弱。被引用指标中,对期刊质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期刊指标中,对期刊质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文献选出率、平均引文率、平均作者数、海外论文比例和基金论文比例。

以上分析表明,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应当重视被引用指标,通过提高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和即年指标等,扩大期刊的影响,加强引用指标管理,提高期刊质量。在期刊编辑出版中,。同时,设法提高文献选出率和平均引文率,努力增加海外论文和基金论文比例。参考文献:

[1]游苏宁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反思[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63-64

[2]陈冠初对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6):802-804

[3]桂文林,韩兆洲,潘庆年基于逐步回归模型的期刊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0,(3):76-78

[4]黄劲松期刊影响因子的偏差分析[J]编辑学报,2004,(1):77-78

[5]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