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安全发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7 16:47:21

安全发展论文

安全发展论文第1篇

安全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国家而论有领土、领海和领空的安全。以行业分有建筑施工安全、矿山(煤矿)安全、危化品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以类别讲有消防安全、质量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但不管何种行业类别的安全,都是以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和财产损失并将人身安全作为第一的原则。因为,人是生产力,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生产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是通过人的劳动和创造才能得到具体的实现。鉴如此,只有在安全得到保证的前提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才能有保障。

安全发展是一种理念。作为一个国家,安全发展应是一种战略理念,只有国家利益不受侵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方可富庶强盛。作为一个企业,安全发展的理念更应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假若一个企业只注重效益而忽视安全,认为生产任务的圆满完成,经济效益的增长就视企业为发展,这应是一种片面而又短期的效果,因生产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或工序上出现不安全的因素,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其发展必将受到影响,或停滞、或后退。作为矿山企业,更应将安全发展的理念践行于生产系统中的各个细节,因细节决定成败。换言之,即细节决定企业的发展,如产生“蝴蝶效应”甚至于破产关闭。或许有人认为这是危言耸听,一个小的细节能决定企业的成败?有这样一则故事:在古代的一场重要战役中,一位将军的战马后铁蹄在战役打响之前出现了一点点小问题,那位将军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自已身经百战、勇猛无敌,根本就没将这点小问题当回事,当战役开始双方经过几番搏杀后,由于战马后铁蹄的缘故,移动没以前那样灵活,最后那位将军被对方所杀,从而导致整个战役的失败。因这场战役极其重要,那位将军又非常勇猛,战役的失败、勇猛将军的不再,最终造成一个国家的灭亡。这只是一个故事,但多少能给我们一点启迪,那就是坚持安全发展的理念不能有半点的麻痹大意,那怕是一个很小的细节。

安全与生产是矛盾的对立而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其目的都是为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安全发展、长治久安的局面。安全服务于生产,生产必须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进行,离开生产也就谈不上安全。安全关系到各行各业,关系到千家万户。生产创造财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而生产必须由人实施。因此,保障人的安全是发展的首要条件。假如企业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其家庭遭受痛苦、企业遭受损失,有的家庭或受伤的员工还进行上访,严重影响其家庭生活,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给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企业如何安全发展?只有企业员工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企业才能健康有序发展,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在现时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和谐社会中,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指出:“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发展的稳定大局,要坚持安全发展、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并强调:“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三个“不能”,铿锵有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更体现了对人的生命的关爱。

那么,在党和国家关爱生命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家矿山企业应怎样关爱员工的生命安全呢?除国家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外,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应严格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

一是在制度上预防,建立健全完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严格地讲,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如同立法一样,是通过各种假想去约束员工的不安全行为。而安全操作规程虽是规章制度的一部分,但操作规程是通过血的教训而总结出的。也就是说,一方面,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应有漏洞,一旦存在漏洞,员工就可能从漏洞中失去约束,释放自己的不安全行为,久而久之最终酿成事故。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后,要认真落实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有制必依、有章必循、违章违制必究”。切不可将制度建立后“喊在嘴上、挂在墙上”,时间一长就变成了老鼠听猫的录音,“初听胆战心惊,再听神情怡然,反复听像一曲悠扬的艺术花腔”。

二是从思想上预防。其一,要加强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教育培训和事故案例及违章行为的后果分析,不断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提高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能力,并对所识别出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预防、控制和消除。通过案例和违章行为后果分析,可让员工对照自己是否有类似的原因和违章行为,从中吸取教训,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二,要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等方面的情况,最大限度为员工排忧解难,使员工在工作中不三心二意而一心一意,达到“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从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其三,要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后勤保障工作的好坏,有时影响到员工一天的心情,或将满腹牢骚、情绪带到工作中去,造成一些不安全的行为或干扰正常的生产作业。譬如选矿车间破碎工段的粉尘相对于其他作业场所要大,员工下班后当然想舒舒服服地洗一个热水澡,假如洗一个热水澡都有困难,员工就有可能脱岗、离岗逃避粉尘沾染衣物或身体,如机电设备发生故障,就不能及时发现或处理,势必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三是各级管理人员要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上的关系。在坚持安全发展理念时,各级管理人员要克服对安全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不良习惯,要正确认识“安全与文秘站:生产、安全与效益 、安全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在指挥调控生产过程中,强化自身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切不可心存侥幸违章指挥或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同时,要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对员工的违章行为要勇于制止,不可为生产任务的完成而对员工的违章行为熟视无睹,真如此,应视同违章指挥,因你在场默认了员工的违章作业。

四是做好班前的预知预测及对策措施和作业前后的安全检查确认。班前预知预测及对策措施应在班前会或在布置当班生产任务时进行的一项安全工作,是事先对作业区域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综合的假想分析,进而对分析出的危险有害因素采取对策措施,如巷道掘进施工,当爆破作业完毕进入下一循环作业时,事先就要分析爆破所产生的飞石是否将风筒砸破损了,若砸破损了进入作业面后可及时更换,保证通风顺畅;若未砸破损,也做到了有备无患,还可根据施工进度将风筒延伸挂接。作业前后的安全检查确认是一项实地检查工作,根据作业种类不同,其检查确认的内容也不相同,但归根结底是在作业前对作业区域内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是否良好进行的一项检查,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处理,经确认安全后方可进行作业。因生产是一种动态过程,事故隐患是随着生产的变化而萌发。所以,除加强作业前的安全检查确认外,还应做好作业过程中的安全检查确认,从而保证当班整个作业过程中的安全。

五是要员工之间相互团结友爱。矿山井下在客观就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而大部分井下作业人员都是民工,在班组成员之间,相互沾亲带故或为老乡,是真正意义上的战友加老乡或亲戚之间的关系。因此,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更应团结友爱,对身边的违章冒险作业行为更应相互提醒、相互监督和相互督促,共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切不可置若罔闻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安全发展论文第2篇

关键词安全发展和谐建设指导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要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胡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会上强调指出,把“安全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理念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战略,这是我们对于科学发展观认识的深化。

“安全发展”指导原则的提出和确立,反映了我们党以人为本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理论体系。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当具有持久和后续能力,既要以资源、环境能够承载为前提,也要建立在人力资源合理利用、安全状况不断改善的基础上,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损害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

坚持安全发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统揽安全生产工作全局,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实施“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只有生命安全得到切实保障,才能调动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和生活热情;只有使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大幅度减少事故造成的创伤和震荡,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只有顺应客观规律,全面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有效防范事故,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从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安全为基础,前提和保障。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必须自觉遵循党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把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状况持续改善,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切实保证的基础上,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和谐社会首先要关爱生命,这要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为抓好安全生产这个世人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安全发展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安全文化、安全理论的引导,也要有人才技术的支撑,又要有安全体系、管理机制的保障。大量实践证明,没有安全发展,就没有安定的社会秩序,就没有健康的社会环境,就没有稳固的社会发展基础,所谓“国泰民安”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只有搞好安全生产,实现安全发展,国家才能富强安宁,百姓才能平安幸福,社会才能和谐安定,因此,“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笔者从三个方面发表自己的初浅认识:

一、准确定位,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

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上任伊始,提出安全文化五要素,将安全文化列为五要素之首,应当说体现了一种立足根本,把握关键的深远眼光。安全文化,指人们为了安全生活和安全生产所创造的文化。社会的进步靠先进文化的引导,安全是人们最基本的需求,是意识的反映,文化是人们生活、生产和意识的积淀,安全包含于文化之中,安全文化源于生活、生产,安全文化又作用于生活、生产,引导人们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文化是一种独具特性文化现象,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和规范人的行为。安全文化的落脚点是全面实现人生的价值观,并为人类生命繁衍与健康成长,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不受或少受损失服务的。同时,安全文化也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产生,并渗透于人们一切生活及生产活动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实践表明,包括安全生产在内的所有实践都离不开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其一,提高对安全工作的认识,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方针提供保障。强化企业干部职工“安全高于一切”的观念,实现思想的安全化,增强做好安全工作的责任感,把“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自觉行动。其二,改善安全管理,实现安全管理的合理、有效和科学。安全文化具有规范人的安全行为,组织及协调安全管理机制,实现安全管理现代化的功能,对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变被动的安全管理为主动的安全管理,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激发职工主动创造精神。通过安全文化的学习宣传教育,在企业形成一种人人重视安全、时时讲安全、处处保安全,安全高于一切的安全文化氛围,从而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谐协调的生产环境,进一步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热情、责任心和自我完善的工作态度,努力实现安全这个共同的目标。其四,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 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把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和各项安全操作规程文化化,使他们的安全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为全面系统地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实现安全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载体,寻求安全发展的有效途径

安全发展要解决人的基本素质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对全员的参与意识提出要求。创新载体,正确处理好安全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重在要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启发自觉,两者为两个相交的圆,目的一样,相互渗透,缺一不可,都是为搞好安全生产服务的,都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安全文化是安全生产在人们思想观念和具体行动上的综合反映。创新载体,就是通过构建安全文化,唱响主旋律,将全体公民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的文明人,将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及全体职工塑造成现代安全观的安全生产力。我们在具体实践中着力从三个方面来实现:一是规范人的安全行为。立足创出一个特色——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年”活动,叫响“安全发展”的理念,按照“高标准、全覆盖、创特色”的要求,深入灌输,做到“三入”(入耳、入心、入脑),旨在营造安全发展的强烈氛围。大力宣传“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关于安全生产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大力宣传贯彻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大力宣传安全责任制,大力宣传依法治安,严格执法,大力宣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社会安全意识和安全法制观念,动员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和支持安全生产工作。建好“四个阵地”,即安全生产培训中心,安全生产协会,编发《安全生产信息》,管好用好安全生产信息网站,以开展一系列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如六月份安全生产月、夏季安全生产百日赛、“安康杯”安全知识竞赛,浓墨重彩地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同时继续开展乡镇安全生产达标活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达标创优活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基本状况普查等,把监管触角向“双基”(抓基层、打基础)延伸,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意识到安全的涵义,对安全的责任,应具有的道德,从而既能自觉地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也能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二是组织安全文化活动。我们深化两个创新,即领导方法和活动形式创新,在“三个转变”上下功夫,思想由传统思维定势向开放的思维方法转变,方法由传统固有的模式向多元化、灵活性转变,领导方式由人治向法治转变,构建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贯穿、全员参与的服务格局。以“安全生产月”活动为契机,精心筹划、细心组织了颇具匠心的有形、有象、有声的安全文化活动。举办“安全文化周末大舞台”,以快板书、小品、大合唱、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说安全、唱安全,让市民在欢快娱乐之中接受安全知识教育;举办安全文化书画笔会,借助知名书画家的神来之笔,泼墨挥毫,抒发对“安全发展”的盛赞之情,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跃然纸上,让人们在欣赏高雅艺术中增强安全意识;在高邮安全生产信息网上开辟“安全生产知识有奖竞猜活动”,增进网民互动,让安全知识更加贴进实际、贴进生活、贴进科学。三是加大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力度。不断强化对安全生产各类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各层次人员的本质安全文化水平。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深入企业一线培训员工,对高危行业和特种作业人员实施“全员培训工程”,把安全技能培训纳入农民工就业技术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大培训教育力度,每年培训人数以千人以上递增,扩大受益面。还与总工会、供电公司等部门联手,在职工中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警示教育和电工、焊工技术比武,使广大职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安全意识。安全教育还要向青少年延伸,在中小学开设公共安全知识课,从青少年抓起,夯实基础。因此,弘扬、倡导、开发、利用和发展安全文化,使之更加精粹、丰富和繁荣,直接关系到人类发展、社会文明,国家兴衰的大事,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主题。

三、建立机制,推动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安全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尊重人、关心人和爱护人。精神文明创建的目的正是为全面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国民的整体素质,两者殊途同归,目的一致。安全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安全发展观,是满足当代人的基本社会需求,当今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对安全保证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将安全生产纳入“平安建设”,使安全文化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落实到三个文明建设中来,尤其是采用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因此,安全文化追求的正是人的第一需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有必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努力实现:

——具有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各级党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进一步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我们党是执政党,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党和政府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是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最好体现。我们从事的是拯救人生命的事业,肩负重任,不辱使命,应以一腔热血,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是安全价值观、信念、最高目标、道德理想、传统风尚、行为准则的复合体。在安全管理中,人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没有先进的安全文化作基础,没有全民安全文化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搞好安全生产,要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一句空话。通过开展“安全生产月”等系列活动,全力营造“以人为本,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良好社会氛围,普及安全哲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法规,让“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意识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落实在每个人的行动上,人人都能自主管理,真正达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不被别人伤害”,人人事事保安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安全发展论文第3篇

科学发展观促使油田安全生产指导思想得到延伸与改进石油行业因为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特点,尤其需要一种正确、科学、较为实用、完善的指导思想来管理和控制油田作业的安全生产工作,长久以来,很多石油企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当中,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全面,过于冒险和盲目,导致建设和管理之间存在着严重脱节的现象,当采用了不合理的施工技术方法的时候,甚至会引发人员生命财产的事故,导致经济效益损失惨重,这种缺乏理性思考、不够人性、科学化的生产指导思想显然已经不再适用,科学发展观思想的引用正是基于纠正错误理念的目的,从安全、人性化、系统化等多个方面予以生产工作的引导管理,进而做到与时俱进,使得油田的安全生产指导思想得到延伸与改进。

二、油田安全生产工作中科学发展观的应用体现

1.坚持科学发展观中“以人文本”的体现在油田的安全生产工作中,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理念需要做到“以人文本”,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现代职工队伍,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地计划和管理,这也是科学发展观能够在油田安全生产过程中发挥出真正作用的有力保障。同时,不断增强企业全体员工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弘扬铁人精神,增加企业凝聚力,转变不良工作态度,进而从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能两个角度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油田企业可以定期安排有关科学发展观、企业文化精神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演讲和培训课程的活动,进而在交流与学习中让员工有所收获,为构建全面、复合型的油田员工队伍奠定基础。同时不断维护和实现企业员工的根本利益,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要求。

2.以“科学发展观”为思想理念的协调全面可持续体现油田的安全生产作业的整个过程阶段较为复杂多变,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技术、设备、材料、人员、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等各个环节做到协同配合,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样需要体现在油田安全生产工作当中,企业管理人员应该紧密围绕安全生产的要求,依据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加强完善和落实油田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定期对油田工程作业的管理进行全方位地检查和控制,及时排查生产安全隐患,做到精细化管理,做足安全生产的预防工作准备,尤其针对一线生产工作的质量、安全状况,应注重事前、事中的有效控制,完成跟踪监测的任务,同时,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使油田安全生产向网络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加强考核与监督体系的建立,严把质量安全关,避免制度规定的形式化现象出现,构建合理的生产作业标准,增强实用价值,以突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3.实施“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兼顾体现油田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坚持走“科学发展观”路线,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要求,也是企业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原则,进行油田生产运营中的行为规范和制度改善,这便需要利用统筹兼顾的方式加以管理和维系,所以在油田的安全生产过程中,需要管理者具有较强的协调组织能力,调动生产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从人员的任务安排到材料设备的分配使用,做好科学合理,并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利益考虑,保持安全生产工作与社会稳定之间的良好关系,从而避免重大安全事故的出现,维持油田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状态。

三、总结

安全发展论文第4篇

[5]首先提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1998年他研究发现,幼鼠食用了转基因土豆之后,其免疫系统和内脏都受到了损坏。这一发现轰动了科学界。后来经审查发现这项研究结果不够详实,不足以证明转基因食品具有危险性[6]。转基因食品的风险尚未有定论,迄今为止也没有因食用转基因食品而导致重大的事故伤亡。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逐渐加强,各国开始了对转基因产品的监控和管理。转基因技术的安全管理世界上主要分为两大模式,这两种模式在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和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分别是开放鼓励型的美国模式和严谨限制型的欧盟模式,其他国家实行的模式介于两者之间[7]。欧盟对转基因食品一向严谨。尽管欧盟的研究表明目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但欧盟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估需要靠长期的实验和观察才能得以进行。欧盟的管理模式以转基因食品的工艺过程为基础,所有的转基因生物,都要接受安全性评价和监控[8]。转基因食品管理的理论基础是“预防”原则。其目标是保证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健康、保护环境免遭破坏。其管理政策是确保欧盟市场健康正常的运转[9]。欧盟很重视转基因食品的立法。自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制定了新食品定义和主要成分、安全评估机制和成分标识。从田间到菜场制定了全方位的食品安全管理体制。所有转基因食品在上市前须通过欧盟的强制性安全评估和批准程序,同时进行标识,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追溯性,使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障,确保转基因食品监督有效,并能及时采取适当的风险应对措施。欧盟的转基因食品管理机构是欧盟食品安全局。欧盟各个国家在管理上存在差异,没有完全依照欧盟转基因食品管理体系来实行。与欧盟管理模式相似的有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10]。美国提出,必须有可靠的科学证据证明风险的存在,才会采取适当的管制,即对转基因食品的法律管制须建立在“可靠科学”原则基础上[11]。美国管理模式以产品为基础,认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之间没有本质差别,具有同样的安全性。美国在国内对转基因食品进行自律管制、在国际上推行转基因产品贸易自由,管理模式宽松。美国没有制定完整的法规来管制转基因食品,仅纳入到现有的法律管制范围内。美国的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机构有:美国农业部、环境保护局、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美国对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很是乐观。加拿大对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与美国相似,运用自律性管理。中国拥有大量的人口,随着环境的急剧恶化及耕地不断的被征用,耕地面积却在大量的减少,中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转基因食品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了转机[12]。中国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晚,但国家对转基因技术非常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6年启动的“国家高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中,大力支持发展生物技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批准转基因产品商业化生产的国家。近年中国在转基因技术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13]。中国对转基因食品采取较为严格的管理模式。中国的管理机构有:农业部、科技部、卫生部、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和国家环保总局,中国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的是农业部。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技术

DNA在提取的时候会产生的应抑制因子、产品深加工时破坏了核酸等因素会使PCR结果呈假阴性;作物受到病毒感染、实验室污染等因素会造成PCR结果呈假阳性[16-18]。所以,定性PCR只能初步检测转基因食品。为了解决PCR存在的问题,消除检测干扰,在试验中引入内部对照反应,从而可以半定量地检测样品[19]。(1)竞争定量PCR:其主要的过程是将一种人工构建的相互间竞争模板,使这种模板能够具有一致的待检测基因所具有的动力学特点,能够在同一反应体系中同引物和底物相竞争,之后进行电泳检测。将结果制成标准曲线,计算待测基因的含量。该方法容易产生误差,比较难使用[20]。(2)实时荧光定量PCR:该技术是普通PCR的升级,主要思想就是把一个标记了2个荧光基团的探针加入到反应体系中,根据探针上的荧光信号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然后将结果制成标准曲线,计算未知模板的含量[21]。实时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很高,它的最小检测量为2pgDNA/g样品。检测要求低、范围广,可以检测一些已经加工,或者还未进行加工以及混合样品。实时荧光PCR检测技术能对PCR反应进行有效地实时的监测。在实时荧光PCR技术中加入闭管分析,不需要加入PCR后处理过程,能使核酸的交叉污染有效的降低甚至消除。此方法的挑战就是定量标准物的滞后发展。(3)多重PCR:在同一反应体系中的多个靶点能同时进行PCR检测,试验结果可靠,操作简单快速,降低了检测的成本。多重PCR法的应用前景很广阔。(4)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对与特异性探针结合的基因组片断内或其周围序列进行酶切,研究基因内部的序列。该技术检测结果准确可靠,但要求样品的纯度高,检测费用也较高。Southem杂交的检测对象是DNA,而Northern杂交是RNA。基因芯片又叫DNA芯片或DNA微阵列[22]。是美国的Affymetrix公司开发的,世界上第一块商品化的基因芯片在1996年问世。基因芯片技术是目前转基因食品检测的前沿技术,是一种高度集成化的反向杂交技术。将探针分子固定在载体上,用PCR、末端标记等方法对待测基因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基因与固定了的探针杂交。借助放射自显影或者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或CCD相机检测并读出各个不同斑点信号的强度,将所获得的杂交信号用相应的软件处理,得到被检样品的遗传信息。该方法可实现样品大量序列的检测和分析,同时完成样品的定性定量。将抗原和抗体反应的特异性结合酶对底物的高效催化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完成ELISA的检测。酶作用于底物后,颜色会发生变化,抗原结合抗体时,可以通过比色过程或者根据荧光反应来测定。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判断样品中含有抗原的的数量。ELISA检测可以同时完成样品的定性和定量检测。该方法选择性和灵敏度较高,但复杂基质对它的准确度有干扰,外源蛋白质含量低或被热处理变性,该方法的检测能力就会下降[23]。3.2.2Western杂交Western杂交又称蛋白质印迹法,是将抗体的特异性、蛋白质电泳的分离能力、显色酶反应的灵敏性结合在一起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可用于检测复杂混合物异蛋白质的含量。用于检测特异性目的蛋白质,检测灵敏度可达1~5ng,还可用于检测不可溶性蛋白质。其检测的关键是抗体的制备[24]。

中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改善措施

中国缺乏系统的法规来制约转基因食品的安全,因此需及时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纳入到法律的框架内。需要建立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制度,建立相应的部门并明确它们该承担的职责义务和管理权限,对一些经过转基因技术加工的产品和借助转基因技术进行研究的行业开展全方位的正规的管理体系[25]。许多发达国家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立法方面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中国立法时可以借鉴。在对待转基因食品风险的不确定方面,学习欧盟等国采取审批制度和强制性标识制度。鉴于转基因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和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许多发达国家均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中国在确保安全的提前下,也应使转基因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转基因食品从研发到消费这一系列的过程都必须采用标识、通报等措施保证消费者知情同意权的实现。当前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很不完善。普遍存在未办理转基因生物标识,并私自进行转基因种子生产、经营的行为。由于缺乏完整的农业转基因生物成分的检测体系,监督市场产品时,无法准确判断农产品是否有转基因成分,缺乏奏效的监控手段。因此,通过市场调查了解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实际情况,掌握转基因食品的种类、来源和加工后的形式等,制定相应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条例。建立转基因食品标识的定期监督制度,借助已建的转基因食品管理机构,加强农业转基因食品标识管理。中国境内销售的转基因食品必须实行标识,不标识和不符合标识规定的一律不得进口和销售。标识目录由农业部和国务院相关部门制定并公布[26]。目前相关部门的职责配合不够,很难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有效的监管。因此应设立专门的系统的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对转基因食品的研发、生产加工、运输、进出口和销售等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督,确保转基因食品产业安全规范的运行[27]。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不能确定,应理性对待转基因食品。因此,政府应设立专业的独立行政监管机构,全程跟踪,并建立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有效的追踪制度,详细记录每一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可以速度的找出危害关键控制点,便于及时采取措施,将危害降至最低。针对转基因食品存在的风险不确定性,制定安全评价标准以保证转基因食品行业正常稳定的发展。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需要合适的检测技术。转基因食品品种繁多且数量大,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成分复杂、待检测成分被降解或破坏,检测难度大[28]。目前的检测手段有:人工检测、仪器检测和生物芯片,但不能满足当前的检测需要。因此,需加大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力度,使检测快速、准确、可靠。在发展自身技术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加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防范[29-31]。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评价需做到公开透明。需制定一整套针对转基因食品的法规、安全评价标准、方法及规则。对转基因食品的生产源头开始,以及对其生产、加工、成品、销售等一系列过程进行详细的存档化管理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存档,使记录和标识具有可溯源性[32,33]。以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营养上的要求和质量上的评价以及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等标准作为是否决定进口及进口的数量、方式等的判断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上要建立有效且实时的预警机制,在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处理上,要防患于未然。监管部门对进口的转基因食品实行跟踪检查,将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及时公布于众。政府应重视和加强对国外转基因食品相关政策信息的收集和研究,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一些必要且合理的咨询服务,以减少国际贸易中的摩擦[34]。

安全发展论文第5篇

摘要: 当前整个集团工会正在全面开展《员工岗位安全风险描述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员工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每个员工从自己岗位环境、作业过程、设备操作等环节全面审视了岗位作业环节存在的安全风险。通过职工活动,有效的辨识、控制了作业全过程活动中所存在的风险,体现了安全活动不忘初心,回归原点的管理本质。本文主要结合企业现场安全管理特点,剖析分析问题,最后总结得出安全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发展以职工为基础的自主型安全管理文化在当前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主型     安全    文化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发展,企业生产竞争环境日趋激烈。生产质量、成本的控制只是当前企业生存的基础。但凡是要生存长久,健康成长发展的企业,内部文化建设更是凸显到引领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而安全文化建设更是重中之重。通过企业自主型安全管理文化的创建,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安全管理的被动局面,让员工“要我安全”真正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保安全”观念转变。

2. 什么是自主型安全文化

从网络上搜索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如果非要把文化简单比喻的话,中国百姓都知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也是一种默认的文化,大家都知道这么做,而不会相反。所以文化具有一定的 传承性,体现大家公认的一种习惯。自主型安全文化就是基于文化的基本特性而提出,它以依靠职工自行主动参与安全管理,识别并控制现场安全风险,最终形成大家共同遵守并自愿执行的安全工作准则。如有违背准则,就如是端午吃月饼,中秋吃粽子,除自己难以启齿外,也不会得到公众认可。自主型安全文化对传统企业安全管理中基层员工的定位进行了颠覆,形成了现场安全人人管、人人抓、遵者荣、违者耻的价值观。

3. 企业自主型安全文化发展的作用

自主型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管理发展的趋势

目前企业在安全管理各种活动中一直在强调基层员工参与率,如何能有效让员工参与到企业安全生产策划中来,提高活动效果,一直是困扰企业安全管理部门的一个难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45001-2018版在本次标准修订的时候重点强调了基层员工参与,这也侧面印证了员工主动参与安全管理活动对支撑整个安全体系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前期宝武集团工会正在开展《员工岗位安全风险描述活动》,活动的核心内容就是让员工自己书写提交身边存在危险源。这一活动方式,除了让职工自己主动去辨识作业危险并采取措施防范外,更让员工掌握了一种科学的危险预知管理方法。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活动成果得以显现,一个个原先没有认识到的危险源浮出水面,它们中很多都具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在作业过程中动态产生,这对我们日常静态的安全管理辨识模式而言是根本无法想到的。其实很多企业都有一个通病,对安全工作的认知还仅停留在依靠让小部分人去完成,缺乏全员参与的意识。企业创建自主型安全文化建设,能有效弥补现有存在的管理缺陷,只有让员工自主参与管理,企业才能将安全的大网织密织牢。

发展自主型安全文化有助于消化职工对管理者的依赖性

通过观察,发现现有基层队伍中职工依赖心里逐渐加强,工作中体现在自我了断能力不强,各种问题寄希望于他人来解决,辅操依赖主操,主操依赖班长现象并不偶发。如果说员工在生产、质量过程活动上的依赖最多对企业竞争力有影响外,那么员工在安全上的依赖将直接威胁员工的健康。应该说现在形成的这种问题与我们日常管理思路也是有一定关系。安全管理在日常一直以“被”的工作方式进行,员工安全意识靠强制被灌输、被检查、被考核形成,职工日常主动的安全活动空间逐渐减弱,逐渐形成了安全管理上职工对管理者的依赖局面,认为安全管理就是管理者的事,既然事不关己,也就高高挂起了。这种安全管理模式下,安全互动空间得到压缩,而现场部分问题靠管理者一时的检查往往是无法及时发现的,致使很多现场隐患无法在第一时间得以消除,事件的根源就是我们在管理上把最基层的职工主动力量给忽视了。创建企业自主型安全管理文化的必要性就是要建立以员工为核心的安全网格,充分激发员工潜能,将以往安全管理上员工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员工的主动行为。

发展自主型安全文化有助团队和谐

安全发展论文第6篇

1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么再好再快的发展都失去了意义。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正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使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高度和谐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于拉动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受制于行业特点、社会发展水平、管理乏力、工人素质、文化观念、监管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较低,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根据住建部的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384起、死亡478人,比2012年同期事故起数增加20起、死亡人数增加25人,同比分别上升5.49%和5.52%。有效解决工程建设过程的安全问题,是摆在各个建设参与主体面前的一项艰巨课题。由此可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非常重要。必须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求,高度重视建筑安全生产工作,加大重大环节的安全检查力度,确保较好的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安全风险管理迫在眉睫,具有极其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建立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根据我国的现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应该是全员参与,全过程介入,全方位控制,集中各方面的力量消除安全风险的影响。因此,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方法是全员参与、贯穿全程和全面管控。只有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渐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之路。

3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的应用分析

应用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关键在于从法律上界定各个责任主体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范围,充分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各个主体进行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其中,政府是建筑安全风险管理各个责任主体的核心。从政府的角度出发,牵头建立适合风险管理模式的高效管理体系,并制定配套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大建筑安全风险监管力度,有效约束建筑安全参与各方的安全行为。从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角度来看,首先应增强建筑安全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建筑安全风险应对措施,把握好安全与质量、进度、投资之间的关系,各自履行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主体职责,始终把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作为主要任务来抓。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看,全社会都应高度关注建筑安全生产问题,始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同时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形成人人都重视建筑安全的良好社会风气。做好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更具有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现阶段,新的安全生产法已经实施,正在推行落实建筑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并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质量安全终身负责制,极大地提高了重视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各级政府行政首长是安全生产监管责任的第一责任人,各参建单位法人代表是安全生产实施责任的第一责任人。每一起建筑安全事故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而且对于相关家庭都是无法接受的悲痛。建筑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建筑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只是一个框架性的模式,在实际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努力将建筑安全风险控制到无限接近于零的最低限度。

4我国建筑安全风险管理

安全发展论文第7篇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遵循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贯彻党的“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生产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之一。同志强调指出:“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就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任何以牺牲人的生命和健康为代价的所谓“发展”,都是不健康、不道德、不和谐的,也都不是真正的发展。“科学发展”首先要安全发展,否则什么都是空谈;“以人为本”首先要以人的生命为本,就是人的生命第一,也就是“安全第一”;“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在安全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安全管理机构机制建设、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投入等方面全面协调形成长效机制,也就是“预防为主”;“统筹兼顾”就是在众多安全工作中,要有重点有所偏重,但要全面分析不能顾此失彼,也就是“综合治理”。

科学发展观对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只有树立并真正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用其统领安全生产工作,才能明确安全生产工作的方向,把握安全生产工作的大局;才能抓住安全生产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夺取工作的主动权;才能理清思路、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完善对策,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不断推进、取得实效。无数事实证明,哪个地方、部门、单位真正树立并落实了科学发展观并以此统领安全生产工作,哪里的安全生产形势就稳定;哪个地方、部门、单位没有真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哪里的安全生产工作就被动,问题和事故就多。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好科学发展观,深刻领会其内涵,尤其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对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实践好科学发展观,用以统领和指导煤炭安全生产工作;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沿着科学发展观指引的道路,把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切实抓好、抓出明显成效。

一、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才能发展、发展必须安全的思想,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和政府行政首长两个负责制,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及政府的安全监管两个主体责任,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第一的位置,由“第一把手”负总责,用第一的决心、第一的力度、第一的措施,一心一意、一如既往、一以贯之地抓紧、抓细、抓实、抓好。安全工作人命关天,责任重于泰山。煤矿工作条件差,实现安全生产的难度大,这是一个公认的问题,但为什么在同等的条件下,有的煤矿能够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煤矿却事故频发?在同一个矿井中,为什么有的区队能实现安全生产,而有的区队却屡次发生安全事故?同样是矿工,为什么有的人下了一辈子井都平平安安,而有的人却是经常出问题?关键的一点就是思想认识高低和工作责任是否落实、工作是否到位的问题,只要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责任落实到位,实现安全生产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工人没有安全意识,施工没有相关措施,也没有正确到位的安全监督,整天靠自以为是、靠运气、靠侥幸干工作,早晚都要出问题、出事故。安全工作不是老大难,和生产一样,安全仅仅是煤矿企业的一项本职工作而已,不具备多大的特殊性,只要肯抓,就能管好。抓与不抓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重大问题,决不能有丝毫马虎。全面落实好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搞好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通过责任制的落实,可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必须做到为官一任,既要发展一方经济,更要保一方平安,不能以发展经济为由,不顾安全生产或放松安全生产管理。否则一旦发生事故,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坚持“谁办矿、谁负责、谁受益、谁负责”和“谁审批、谁发证、谁负责安全”的原则,落实企业和行政部门的安全责任,进行严肃处理,不能不了了之。

二、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安全生产意识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关爱生命、关心健康、关注安全。做到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权和健康权放在首位,把煤炭安全生产工作及目标纳入各级党组织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各级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之中,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实施、同步考核、同步推进,进而使煤炭安全生产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真正落到实处。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必须充分认识,一定要把安全工作看重、看大、看急,决不可大意、不可自满、不可乐观,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煤矿经济发展全局统筹把握。煤矿企业、各级政府和监察监管部门必须认真领会好、宣传引导好、贯彻落实好安全发展的理念。“安全第一”绝不是一句空话,没有安 全,就没有搞生产、上效益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安全了,煤矿才会有产量、有效益、有出路、有底气。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首先要从提高人们特别是各级领导、企业法人代表和经营管理者以及广大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入手。要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勇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立场出发,提高思想认识。其次,要把安全宣传教育当作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列入各项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不能图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三是要把宣传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对重点人员、特殊岗位要依法采取强制教育,规范管理的手段,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自我保护能力。四是要采取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遍性、经常性的安全生产教育,做到常抓不懈,逐步建立煤矿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安全生产教育体系。健全煤矿安全培训体系,建立健全煤矿企业安全培训机构,形成市、县、乡多级培训网络。强化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培训,重点抓好农民工、外来包工队的安全培训。

三、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提高矿井抗灾能力

要做到不以牺牲人的生命与健康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一时、一地、一企的发展。真正把发展建立在有安全保障的基础上,夯实微观基础,加大安全投入,配好安全设施,提高安全标准,消除事故隐患,治理存有缺陷的危险源,加强安全管理,杜绝“三违”现象,强化监管监察,促进工作落实。长期以来煤炭价格与价值不相匹配,由于低价格的影响,煤矿的经济效益一直不好,在安全生产上欠帐很大。另外,有一些个体私营煤矿急功近利忽视安全投入,这些因素都在严重制约着我市的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也是造成安全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各级管理部门要引起高度重视,应采取果断措施,督促煤矿企业必须按照规定落实到位各项安全技措资金,必要时各级人民政府还要适当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煤矿企业以保证安全装备和设施的完好,安全系统的完善和职工培训教育的落实。要加大煤矿技术改造力度,进行资源整合重组,增加科技投入,提高矿井生产能力和防灾抗灾能力。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合改造,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采用壁式开采工艺。继续整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浪费资源和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小型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型煤矿。瓦斯、水、火等灾害严重的小型煤矿,要予以整合,难以整合的限期退出。

四、强化安全监督管理,创建齐抓共管良好局面

煤矿安全监察监管部门要认真分析事故规律,摸清薄弱环节,细化安全监察,落实超前防范措施,采取综合与专项、突击与日常、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定期监察。并做到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秉公办事,切实维护好采矿秩序,及时消除重大事故隐患。要按照省政府的总体部署,继续加大整顿、关闭的力度,进一步落实好“十一五”后三年的关闭计划,超额完成关闭任务;已经关闭的绝不能反弹和死灰复燃。要落实“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十二字方针和“通风可靠、抽采达标、监控有效、管理到位”十六字工作体系,加强瓦斯治理工作。要大力推进资源整合,搞好建大关小,提高办矿规模和安全水平。要搞好大矿托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要引导企业狠抓管理强矿,强化企业内功,有效防范事故发生。要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群众、新闻媒体以及工会和职工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监督作用,通过执法监督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逐步形成一个全社会、多方面、多渠道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五、建立以人为本,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并举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要努力改善职工的劳动和文化生活条件,大力提倡文明生产,营造煤矿安全生产文化氛围。要全面落实“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规划,加强安全生产领域的科技创新与进步工作。搞好产、学、研结合,围绕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原始创新、消化创新,力求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并搞好科研成果的转化。着重狠抓科学技术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的应用,努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的新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发展适合于中小型煤矿的机械化装备,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体系,新建中小型煤矿必须采用机械化开采,现有煤矿限期进行技术改造,尽快提升中小型煤矿技术装备水平。完善煤矿“一通三防”、防治水等防灾系统。建立矿井安全监测监控系统,重点煤矿实现企业内部监测监控联网,其他煤矿实现县(区)范围内联网。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建设安全质量标准化和本质安全型矿井。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及使用、风险抵押金、企业负责人和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等制度。

六、立足治本,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安全发展论文第8篇

国防产生于国家形成之后,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奉行不同政策的国家,其国防具有不同的特性。当代霸权主义国家的国防,无不具有侵略、扩张的性质。中国则一如既往地坚持国防的防卫性质,并不断加可是国防现代建设,以维护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历来与国防息息相关。生存与发展构成国家的两大基本利益,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生存是人类繁衍延续的第一需要,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途径,是生存的条件。中外历史反复证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独立、领土完整、完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涉、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裂和占领,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中华民族素有重视国防的传统。但是,自近代以来,主要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国力日衰,铸成了近代百年“有国无防”的屈辱历史,使得炎黄子孙无不因此而感到切肤之痛。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侵略过中国,迫使中国先后签订了1000多个不平等条约或协定,致使中华民族国土沦丧、任人宰割,人民惨遭蹂躏、备受欺侮。国家不可一日无防,国防不可不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当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同样包括国防力量的竞争。正在世界范围兴起的综合国力竞争,集中体现着当代条件下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国强要以国富作基础,但国富并不等于国强。一个国家虽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而无强大的国防力量,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国际地位,也难以巩固已有的经济建设成果,甚至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受制于人。当今世界,尽管各国的社会性质,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所处地位及国家利益目标不尽相同,但都在致力于增强包括国防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以谋求新世纪的战略主动。中国是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解决中国现阶段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所有问题,关键是要把经济发展起来。经济建设及其发展状况,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一个大局问题。离开这个大局,社会主义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中华民族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国防建设的根基就有崩溃的危险。因此,国防现代化建设必须在这个大局下行动,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同时,国防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国防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完整的。国防现代化建设是保证国家安全需要的一项不可或缺的伟大事业。可以断定,今日中国,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要想拥有重要的国际地位,成为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就是一句空话。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离开了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就不足以成为地国际事务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之一,就不足以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足以振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大的现代化国防力量,始终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坚强后盾,是国家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宁的可靠保障。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已经成为适应世界军事发展趋势的迫切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犯发展,人类社会正在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一场新的军事革命正在兴起。增强国防力量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渐进的过程。无论是武器装备的改善、军事理论的创新,还是部队官兵的训练、后备力量的组织和动员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其根本利益的驱动下,充分利用相对和平时期的宝贵机遇,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不断加强国防建设,抢占新世纪的军事制高点。超级大国在两极格局解体后,仍然保持并继续加强着在全球范围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所需的扩张型军事力量,保持高强度的军事投入,以维护其军事上的超强地位。世界上一些有影响的大国,在积极发展综合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国防实力,以便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处于更加有利的态势。即使一些并不富裕的中、小国家,在积聚国防力量方面也不敢稍有懈怠,把增强国防实力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手段,以求在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中争取相应的地位。相比之下,中国的国防建设还存在着国防现代化水平与高技术战争不相适应的突出矛盾,国家可能提供的财力、物力还难以满足国防建设的客观需求。如果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建设可以“自我保障,自我发展”;或者认为“经济发展了,国防就会自然而然地强大起来”;甚至认为反正大战打不起来,国防建设可以“缓一缓、放一放”等思想,都是十分有害的。不仅会导致国防建设停滞不前,进一步拉大同发达国家国防现代化水平的差距,而且会丧失经济建设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既是新形势下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又是促进和保障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国防建设作为国家整体利益的一个内在需求,可以而且必须同经济建设协调一致地发展起来。世纪之交,中国正在致力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世界大战和危及中国命运的全面战争可以避免。但是,中国在按照自己的模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国家领土和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中,还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压力,面临着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威胁,面临着国内外敌对势力制造分裂、破坏稳定的挑战。由此决定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我国生存与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中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正确的认识和抉择应该是:把国防现代化建设纳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历史进程之中,借助科学的国家总体战略布局,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相应改善武器装备,加速国防现代化,不断增强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和应急作战能力;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努力探寻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特征的国防现代化建设道路。

安全发展论文第9篇

从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的角度对金融全球化进行反思,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无法逃避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问题.

一、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在于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

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是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自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20多年里,金融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它的规模大约是真实经济的30-50倍。

金融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制度和政策以及发达国家私营机构的金融创新决定的。

第一,1971年美国黄金窗口的关闭造成了储备货币与黄金的脱钩,这使得货币这一传统上真实而具体的财富变成了一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和新兴债务,从而使得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成为可能。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的价值与黄金脱钩,这不仅重新定义了货币,而且拆散了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最后联系。

第二,货币这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或新兴债务脱离真实经济发展需要的过度创造,使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与背道而驰成为现实。

中央银行创造货币非常容易。创造货币的方式有大杠杆和小杠杆之分。大杠杆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小杠杆指中央银行改变银行存款的准备金比例和调节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间接增加或者减少进入经济体系的货币。

商业银行也有创造货币的巨大能力。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传统方式是贷出存款。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海还可以通过创造"近似货币"来增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最典型的"近似货币"是信用卡。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平均信用额度是2000美元,如果发行3000万张,花旗一家银行就可以创造600亿美元的近似货币。还有很多种近似货币,全部由私营金融机构创造出来,而且除了市场力量以外不受任何约束。

从国际方面来看,欧洲美元市场形成后的二十多年中,数以千亿计的欧洲美元在银行和银行间不断流转,反复贷出,随着欧洲美元贷款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不过欧洲美元终究不是具体的纸币或金属货币,而是一种电子货币。虽然这些货币的创造过程与国内银行的货币创造遵守同样的规则,但在1987年以前,这种无国界的美元代表一种自治的货币,完全由民间控制,因此与它们的美国表亲相比更少受到限制。例如,欧洲美元没有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经营欧洲美元的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就比国内银行要大的多。此外,在近20多年里,美国政府又通过巨大的贸易赤字把成堆的新美元送往国外。

第三,养老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崛起,金融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布莱克-肖期权定价理论的完成使金融投机资本通过组织效率的提高、现论的指导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高杠杆率的运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

第四,电子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货币或资本流动速度的增长潜力。科技的进步已使得每一笔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作为购买力的货币或资金可以以光的速度在属于全球市场组成部分的各地市场间流动。在金融经济和真实经济的距离不断扩大之时,科技更造成两者间迅速的疏离。

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示意图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如上图所示)。今天,世界经济巨大的财富价值,其形成如一座倒置的金字塔,在底层是实际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在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最后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衍生期货和其它虚拟资本。金字塔的维持和扩张,有赖于各层的适当比例以及上一层结构有多大能力从下一层汲取收入。在整个财富体系难以维持所需的日益增长的收入时,整个金字塔就会轰然解体。由于连锁反应,庞大的金融体系可能就要顷刻垮掉。

世界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货币资产转化为实物(含知识和信息)。但是,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使得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外汇交易额大于世界市场进出口总价值的60倍,并且还在不断繁衍。目前美国对金融和房地产投资的新信贷是制造业的3倍,美国实物贸易额不到期货贸易额的一半。跨国债券和股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分别高达151.51%、196.8%、690%和120%。其中衍生交易市场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1987年以来,每2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就要翻一番。根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在11个国家67家银行的调查,这些机构手中持有的衍生交易合同总值在1995年以来已高达63.6万亿美元。这是全球GDP的总和的两倍多。1997年初,仅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持有25.7万亿美元的衍生合同,这是美国GDP的三倍以上。与此同时,世界真实的实物生产,不论人均和地均计算,均比过去20年有实际的缩减,而实物生产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服务于虚拟经济的运作。美国劳动生产率近20年来仅为1%左右,即使是在经济最为景气的20世纪90年代,整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仅为1.1%,为战后甚至1870年(至1970年为2.3%)以来的最低水平。

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经济过度扩张所带来的大量的纯粹的"虚拟"的金融资产近年来无节制地增长,结合整个世界真正物质生产的停滞和下降,已使金字塔严重变形、失真,为全球性的金融崩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美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尼鲍姆指出:

"事实上,除了中国和其它少数国家以外,全球的实物经济都在持续的衰退。所有这些都表明,榨出更多的资本以支撑泡沫的可能性已经到了尽头。与此同时,泡沫自身已经攀升到几乎无限大的地步。"

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另一个必然后果便是投机活动的普遍化。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阿莱所指出的,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大赌场,外汇市场每天20,000亿美元的交易中,真正与生产相关的不超过3%,其余97%与投机活动有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为了规避风险和逃避管制而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加剧了全球经济泡沫化的趋势。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从金融系统来看,它们只能起个别风险的转移和分散作用,而不能从整体上减少风险。首先,避险性创新只能降低个别风险,无法消除和减少系统风险。不仅如此,当代以衍生金融工具为特征的金融创新,在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还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金融创新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机构同质化,使金融业关系盘根错节、日益复杂,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加深了金融业机构之间、机构与部门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强化了系统效应。其次,金融创新的风险性还表现在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保证金仅为4-10%,这种"以小搏大"的功能,同时蕴含着将风险放大的可能。特别是金融创新当立足点不对时容易产生泡沫经济,使创新严重脱离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从而加大金融和经济风险。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市场越来越为少数造市者(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济公司等)所控制。这样,金融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风险过度集中和相互关联使风险的发生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旦其中的一个造市者违规,则主要市场参与者之间更大的风险暴露会加剧动荡的相互作用,直接威胁到整个金融衍生交易体系的稳定,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二、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形成

浮动汇率体系下,金融经济和实质经济的严重脱节得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为神经质、更为情绪化、更为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货币的过度创造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已使稳定的利率为大起大落的利率所取代。这种汇率、利率、商品和资产价格频率加快、振幅加大的急剧波动为跨时期、跨国界的金融投机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每一天有太多的金钱在全球投机市场上转手。另一方面,新科技的运用、新形式的货币以及新的交易工具以使得全球金融市场更容易为市场情绪的变动所左右。同时,金融经济或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不安和急剧波动已经通过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变动传递到真实经济中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将近30年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但是自1974年开始的10年里,全球出现了两位数的持续通货膨胀,以拉美出口价格计算的实际利率则在-29%和+27%巨大空间波动,主要储备货币间的汇率更是急剧而大幅度地震荡。在真实经济领域内,发达国家出现过多次经济衰退,高负债的发展中国家则出现了10多年的发展危机。不确定性也已成为真实经济的自身属性。真实经济与投机经济之间的拉锯战为投机经济储蓄利润并使真实经济增加成本,真实经济在金融风险上的成本正在持续不断地攀升。

然而问题还远不只如此。事实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于实质经济的巨大影响远非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能解释。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银行和其后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家古勒莫·卡尔沃(GuillermoCalvo)在很多会议上的提问:"如此小的过失,怎么会导致如此大的惩罚?"墨西哥和阿根廷根本没有出现严重的政策失误。如果有失误的话,也是墨西哥政府在紧张地处理问题时暂时走到了市场情绪的对立面,然后引发了一场可以自我衍生的恐惧过程。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来:为什么一个小国的货币贬值在如此广阔的地区造成投资和产出的崩溃?显然如果忽略了恐慌机制和传染机制的形成就很难理解90年代历次金融危机对各个经济体实质经济的打击。

恐慌指的是在部分投资者中出现的,无法由现实来调节的非理性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学中,不管恐慌是如何发生的,它一旦发生,马上就有一种自我正名的机制,因为恐慌本身就可以为恐慌证明其合理性。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倒闭:当所有存款人同时提款时,银行被迫以低价出售自己的资产,于是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会倒闭,因此,那些不恐慌的存款者比早恐慌者要蒙受更大的损失。

不过,只从银行倒闭来理解恐慌未免小题大做了,但是从发展中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实际情况来看,恐慌自我正名的机制是一个金融混乱和信心下跌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的过程,传统的银行倒闭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金融危机恶性循环的过程

上图描述了这个循环,这一情形在遭受危机的有关国家都出现过。以泰国为例,当市场对泰国货币和经济的信心下跌时,国内外的投资者都会将他们的资金从泰国转移出来,泰铢出现贬值的压力,由于泰国中央银行无法从外汇市场上购买泰铢以维护其汇率(因为它没有更多的美元和日元的外汇储备了),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利率和减少流通中的泰铢数量,以缓解泰铢汇率下降的速度。不幸的是,货币贬值和汇率提高都会给企业造成财务问题,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其它公司都是如此。一方面,那些有美元债务的公司发现自己的财务负担加重了,因为每个美元所对应的泰铢数量增加了;另一方面,那些有泰铢债务的公司也发现自己的财务负担加重了,因为利率大幅度上升。由于高利率和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银行体系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安全地贷出资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得不削减支出,从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中出现这些坏消息时,一定会让信心进一步下跌,经济终于崩溃了。

克鲁格曼在他最新的著作中将这一过程作了一个形象的模拟。会议室中的麦克风总有回音,麦克风发出的声音会被扬声器扩大,这个声音又会进入麦克风,如此循环往复。如果会议室的回音不大,扬声器放大出来的声音也不大,这个反馈就会逐渐"缩小",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麦克风的音量放到最大,这个过程就会"爆炸":麦克风会将任何细微的声音放大,这个声音又会再次进入麦克风,再次被放大,于是会变成令耳朵难以忍受的吱吱声。这里的关键在于,不是反馈的质量变了,而是它的数量增加了,让人们耳朵难受的原因是麦克风的音量被调得太高了。同样,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市场对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失去了信心(即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良好),强大的市场情绪能够引起自我正名的恐慌,从而引发一连串反应,直至对实质经济产生爆炸性的打击。的确,从20世纪90年代的历次金融危机都表明,国际金融体系的恐慌机制能够将一国政府政策的微小失误无限放大,给该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三、市场的双重标准

恐慌意味着市场情绪的失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讲,没有一个国家对恐慌具有完全的免疫力。但是,由于市场的双重标准的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对于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抵抗能力非常脆弱。

我们可以用同样存在着货币贬值的压力时,澳大利亚和巴西所面临的不同处境来说明这一点。1996年,1澳元差不多相当于0.8美元,到了1998年夏末跌至0.6美元多一点的水平。这毫不奇怪,澳大利亚的出口大多数流向了日本和出了问题的东亚国家。但除了1998年夏末短暂的一段时间外,澳大利亚没有想办法去维持其汇率水平,它既没有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澳元,也没有提高利率;相反,汇率水平下降居然自动停止了。当澳元下降时,投资者认为这是买便宜货的好机会,因为他们觉得澳大利亚的经济相当稳定,因此这种信心成就了"澳大利亚奇迹"--尽管澳大利亚严重依赖出了问题的亚洲经济,但1998年它实现了经济繁荣。

然而,当1998年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崩溃,触发了对巴西货币雷亚尔的攻击时,澳大利亚让汇率贬值的方式被排除在外了。雷亚尔和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是巴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它使巴西历经数代人的恶性通货膨胀转化为价格的稳定。巴西和华盛顿都害怕取消固定汇率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确实,人们可以想象雷亚尔的比值被高估了20%,如果汇率调低20%,对经济的好处会大于坏处,但无人相信20%的贬值是一个可行的策略。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贬值引起的恐慌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打击。

通过让货币的汇率实现浮动,发达国家可以实现经济调整,因为市场完全相信这些国家,当然会令它们从贬值中获益。但1994年后,一个接一个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到最近的巴西,发现自己无法享受到这种待遇。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些国家令汇率适度贬值的努力演变为信心崩溃。因此,市场相信在这些国家实行贬值是常灾难,也正因为市场相信这一点,结果就如此。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小幅度的贬值。"

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的逻辑便是,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中性的机制,市场只青睐强者。而且我们将会看到,在预期的范围内,心理因素可以重要到哪怕投资者的偏见就可以左右实质经济,也就是所谓的"信则灵"。

四传染机制与发展中国家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受到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攻击而爆发金融危机时,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不会局限于该国,而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扩散到其它的一些国家,这就是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

传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某国在危机期间及其前后,邻国的贸易能力将受到危机国贬值的打击,从而使邻国的货币、进而整个经济体受到冲击。这种危机传染机制实质上是由于国家间实质经济联系所引起的传动机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都向第三地出口类似的产品,当泰铢贬值时会间接造成印度尼西亚出口收入的下降。

所有的估算表明,遭受危机打击的经济体之间的市场溢出效应并不是危机扩散的主要原因。最明显的例子是泰国和韩国的关系,泰国并不是韩国的市场,也不是韩国的竞争对手。它与庞大的多的韩国经济基本上毫无关系。

第二种传染机制是指恐慌情绪的迅速蔓延。此时市场力量有意识地寻求对付其它国家。这些国家与危机国可能处于同一区域,也可能在区域以外,但都有一共性,即经济可能有系统性的弱点,比如:薄弱的银行系统、金融和地产部门容易受到高利率的打击以及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水平低等。在危机之间,这些国家通过高回报率吸引间接投资进行融资,这些系统性弱点尚不碍事。这种系统性弱点可能是确实存在的,也可能只是投资者头脑中虚幻的假象。但这无关紧要,只要投资者对这一经济体失去信心,它便无法抵御传染的侵袭。

所以,在东亚金融危机中,造成东亚经济体在短时间内相继倒下的原因主要不是实质经济间的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头脑中对亚洲经济的印象。投资者的胃口是被这些经济体共有的"亚洲奇迹"刺激起来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再具有传奇色彩时,他们会立刻怀疑其它的经济体,而不会考虑到该经济体的实际状况如何。很明显,不管这些经济体有何区别,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容易受到自我正名的恐慌机制的青睐。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市场信心的丧失,开始造成金融和经济崩溃的循环。这些国家实物经济联系有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投资者的心目中,一个国家的坏消息就是所有人的坏消息,当一个经济体对自我正名的恐慌缺乏抵制的时候,恐慌就降临了。同样,我们可以理解1998年当俄罗斯的经济遭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时,何以与其实质经济并无多大联系的巴西经济会受到危机的感染。传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突然发现两个国家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巴西同样有难以应付的钜额财政赤字--尽管在危机前夕,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生产力急升的阶段,下一个10年它的收入肯定会大大增加,财政赤字还是相当合理的,因而与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有着本质的不同。

因此,20世纪90年代的历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即使对一个成功的经济体来说,市场和媒体对于其管理者的推崇,并不能保证该经济体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有足够的免疫力。对于缺乏国际金融市场信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尤其糟糕。

当经济对自我强化的危机缺乏抵抗力的时候,危机会在没有实质联系的经济体间扩散,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类似齿轮的传动机制,让金融恐慌机械地传遍世界。

五、发展中国家政策选择的困境

恐慌自我正名的机制和危机传染机制的形成,致使各国经济显得非常脆弱,任何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甚至是非常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10多年前,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资深分析员威廉姆·克来因(WilliamCline)指出,当今的国际经济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致于各国政府留给自己的政策空间已十分狭窄。这道出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境。

正因如此,我们应当从国际金融体系的角度来思考发展中国家的困境,而不是赞同所谓的"后遗症理论"(hangovertheory)。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为所犯的错误付出的代价。然而,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并不要求它的政府总是执行完满的政策。令人震惊的是,从日本到韩国这样最近遭灾的国家中,大部分不久以前还被当作榜样。显然,在此之前的推崇者是过度的盲目崇拜。但是它们的经济状况真的是像人们现在认为的那样糟吗?抑或是这种分析只不过是马后炮?我们可以作一个比喻:如果说在亚洲和拉美的经济衰退中高处不胜寒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权威们可以深刻地解释美国经济何以遭此大难。显然,那些不受管制的对冲基金;那些得到错误信息进入高度流动的股票市场的小投资者;过度宽松的信贷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零储蓄率等等,都预示着大难临头。事实上,所有国家都有结构性问题。如果发展中国家没有结构性问题那么它也不再是发展中国家。

一旦发展中国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打击,就不得不在两难选择的抉择:要么冒着国家破产的危险坚持自己的政策的独立性(像马来西亚),要么听从IMF和美国财政部,采用严厉的紧缩政策。即使实施紧缩的经济政策同样会感到左右为难:如果达到了紧缩的目的,会减少需求,加重衰退;如果没有达到紧缩的目的,意味着情况已经失控,又会加深市场的恐慌情绪。

本来,在遭遇危机时,政府政策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平抑市场情绪。但是由于危机是自我强化的,那些理性的对实质经济起作用的政策不足以挽回市场信心,人们要令政策迎合市场情绪,即使是市场的偏见,市场的奇谈怪论。或者说,政府必须要令政策迎合市场的期望。这正是传统凯恩斯经济学破产的原因,国际经济政策居然与经济学毫无关系,它竟然成为纯心理学的试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不得不推行那些它们觉得市场认可的政策,无怪危机到来时,传统经济学的教科书被扔到了窗外。

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没有经过专业化论证的情况下,IMF已经决定在经受着市场恐慌的国家施行宏观经济紧缩政策。以韩国为例,1997-1998年里,韩元贬值了80%,亦即从840韩元兑1美元跌落到1565韩元兑1美元。无疑,货币贬值会使贸易物资的价格越升。然而,尽管如此,IMF仍然要求韩国以保持基本不变的通涨率为首要目标(与1997年的4.2%相比,1998年应为5.2%)。这样,为了在剧烈的货币贬值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的低通涨率,韩国需要一次猛烈的通货紧缩。事实上,这正是IMF所期待的,而且,它也是这样命令的。在这项援助项目签署以后,短期利率从12.5%上升到21%。

对此,IMF辩解说,这些严厉的货币政策及举措的目的在于"恢复并保持市场的平静"。很难想象这样的政策会"恢复并保持市场的平静"。事实上,自从项目协议签署以后,市场上的恐慌气氛愈发加剧,以至韩国银行濒临破产危局。在协议出台后的第一天,韩国银行突然拒绝发放短期贷款,随后,11家大企业集团宣布破产。而近来则有更多的知名公司接连落马。

除了利率的提升,IMF亦坚持1%-1.5%的GDP增长率,以此加强财政政策。在此基础上,IMF要求30家商业银行中的9家停止运转。由此看出,IMF正致力于将韩国1997年6%的增长率在1998年降至2%。这项"减速"计划在1998年将被证明是多于的,因为韩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无声无息地将其经济的紧缩一步到位。过度的杀伤对于几个月前还在追求稳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国家经济而言是毫无意义的。

于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国家不得不接受危机是自身过错带来的惩罚的观点,因为除了以此等待投资者的信心恢复以外,它们根本没有其它任何选择。即使是全力避免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对象的马哈蒂尔,在一定程度上也采取了正统的紧缩措施,接受了由此带来的经济衰退。可以肯定的是,对避免危机处理方案的底线是:没有好方法。新世界秩序的规则似乎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

90年代一连串的金融危机警示人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确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对自我正名的恐慌和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脆弱性。对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认识,必须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成为各个民族国家的共识,这是维护金融安全的社会基础和根本保证。

注释:

1.金融经济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名词尚无明确的定义。根据乔尔·库尔兹曼(JoelKurtzman)的说法,金融经济是一种与权益相关的金融资产及债务的交易相联系的一种投机经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其它债务是金融经济中最基本的金融工具,货币是金融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种新兴债务。有关问题可参见潘英丽:"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变革",载于朱钟棣主编《21世纪世界经济走势预测》,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版。

2.刘劲松:"从东亚金融危机看世界经济的体制性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5期。

3.(美)乔纳森·特尼鲍姆:"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3期。

4.引自《本周金融信息》,1998年第40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