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终身学习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7 16:46:52

终身学习论文

终身学习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论文第2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60 "cultural participation-education-lifelong learning" associated projects collected by WGEL. Cultural participation has profound influence on individual, cultural institutions, communit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in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blueprint, the real function of cultural participation has long been neglected, so it needs special attention in the future.

关键词: 文化;文化参与;终身学习

Key words: culture;cultural participation;lifelong learning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8-0260-02

0 引言

文化获取平台(Access to Culture Platform)为参与到欧盟、国家、地区或者地方政府的文化工作的各方提供一个数据和政策支持,有权将社会各方的声音整合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进一步改进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该平台作为欧盟的一个全新的、有效的咨询平台,提高关键问题对话上的开放程度、并给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进而开辟各级政策发展的新领域。该平台目前有欧盟的36个不同文化机构的48个,覆盖艺术、遗传学、建筑学、文化中心、学校、少数民族语言等领域。

教育和学习工作组(The Working Group on Education and Learning,WGEL)是该平台的三个主流之一,专注教育、学习和文化的交叉领域,以及不同教育环境中文化参与所扮演的角色。研究发现,文化参与不仅仅在传统教育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在社会发展、个人能力提升以及终身学习概念的精细加工中也占据着一席之地。对WGEL过去三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发现:

“文化参与-教育-终身学习”之间的铁三角关系对个体、组织、社区以及整个社区有着变革性的长期影响和冲击;无论是参与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人们的创造力都是可以被培养、激发和发展的,尤其是在教育和创意关联的环节;文化机构对教育有着强大影响:能够生产基于文化契约的新颖的、有效的教育课程;文化机构能够有效促进终身学习:能够创建实现人们终身学习和生活广泛意义上的学习活动。

1 案例分析

采用文化参与的方式开展终身学习发挥着无穷尽的潜能,然而目前还没有给出具体的论证。让所有参与机构中的人员寻找一些使用文化参与的学习达到的效果优于普通学习方式的有趣案例,并且形成活动报告,WGLE采用这种方式共收集了教育和文化具有变革性关联的60个最佳实践案例。通过分析发现,这些案例对多样化受众群体有着巨大影响,并已经证实对个人、社会和经济体的发展有着长期的、持久性影响。这些案例都采用了严谨的方法和运行机制,使得其能够在其他环境和国家中得以实施和推广。最后的总结材料包括不同学科门类,比如说遗传学和博物馆学(23个案例),音乐(10),戏剧(1),成人教育(13),文物保存以及建筑学(5),图书馆学(1)以及现代艺术(1)。在所有的案例中,都关注了儿童和青少年,有的还关注其他的受众群体。下面介绍下几个典型案例,它们增强了人们对文化参与和终身学习之间如何相关、相关度如何的理解。

1.1 提供儿童的特殊教育需求 巴克莱银行的特殊教育需求项目是为适应儿童特殊教育需求而设立的,关注的领域包括:莎士比亚,工作帮手以及与“火、光和收获”相关的主题活动。他们有两层目标:为特殊教育群体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活动课程,这些群体包括身体上、智力上以及行为缺陷的儿童;激励巴克莱银行的员工到博物馆做义工。达到的效果是:提高儿童的社会参与和社会交往能力,激发员工参与到社区活动和自愿者行为的兴趣。

1.2 提高12-15岁青少年对建筑遗产以及相关学科的认知 瓦隆文化遗产组织的项目是以四天的授课或者短期暑期学校的形式开展的,这些课程一般是在西多会修道院举办,该修道院成立于1244年,目前正在修葺。在遗产保护和修护专家以及业内人士的指导下,与遗产网站共同生活和学习几天,能够逐渐渗透其对文化遗产及其价值观的理解,开启专业领域探索的一扇门。

1.3 提高学校水平的艺术表现 英国(2007-2011)的音乐宣言之全民歌唱项目(The Music Manifesto National Singing Programme)由Youth Music,AMV-BBDO, Faber Music and The Sage Gateshead主办,英国政府提供支持,目的在于增加学生日常生活中享受音乐的机会,并帮助所有的小学成为“歌唱学校”。该项目能够显著增强小学生的自尊心、归属感,并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合唱能够创造相互协作以及团队工作的感觉并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1.4 鼓励边远年轻人参与,提高其活跃性与民主化

“教育中的戏剧”项目鼓励匈牙利、斯洛伐克和塞尔维亚的不同年龄群体、不同社区的孩子参与进来。该项目为居住在边远社区的年轻人进行艺术表演提供平台,帮助他们深化对核心民主观念的理解。该项目不仅仅跨越艺术和教育的边缘,也涉及到国家、社会和民族领域。该项目为这些年轻人举办艺术展,并将相关成品出版发行,对他们的艺术投入给予反馈,并把他们推向更宽阔的世界平台。

1.5 不断扩大的可获得性和包容性创意进程 在过去的三年,伦敦市政厅音乐和戏剧学校通过提供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工作室环境来不断的扩大音乐制作的可访问性,保证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在导师和专业学生的指导下参与到包容的、生动的音乐创作过程当中。这种交互增强了社会凝聚力,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1.6 以跨文化的方式深化本地居民和移民的对话 变化的视野——新城市的秘密(Changing Horizons:Secrets of the New City)是处理移民问题的一种跨文化、跨学科艺术项目。通过使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群体的剧组分享最近的移民历史、合作制作和表演戏剧。该项目旨在深化本地居民和移民之间的对话,将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通过跨文化的方式进行戏剧创作,试图建立不同文化间的艺术对话,进而构建“天涯咫尺”的氛围。

1.7 重返受人尊重的居民:帮助老人克服老年痴呆症

在奥尔胡斯的露天博物馆,丹麦详尽的阐述了其对老年人的所有感觉器官的整体刺激项目。老年人可以听流行音乐,政治演讲或者品尝他们从儿童时期到现在的食物。该计划允许参与者的特殊需要,但是这些需求是已经通过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参与该项目的老年人,其身体各项指标都已好转,他们拥有了更高质量的生活和尊严,减少暴力行为倾向的趋势。

2 案例总结

这60个案例证实了文化参与、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关联项目对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长远来看,这些项目也会带来社会变革以及经济增长。

2.1 对个人的影响 作为终身学习的一部分,文化参与能够:提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并全面积极的影响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变得更幸福和快乐;提升不同年龄群体的艺术素养,创造力和技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帮助个人了解更多的社会问题,以及解决他们所需要的凝聚行为;激发不同年龄群体对艺术的更大热情,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将他们从创作过程的“局外人”转变成“专业人士”;提高个人通过经验、工作以及主动参与进行学习的能力,提升团体学习能力。

2.2 对推动力量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通过终身学习,个人能够获得其收益终身的能力,这个过程不仅仅增强自身的幸福感,从长远来看也能带来经济效益,改善社区生活水平。WGEL收集的个案表明,社会和公民素养、文化意识和表达能力以及学会学习三项素养的整合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2.3 对文化机构的影响 上述终身学习和文化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专业素养、研究方法、变革、高效的规划和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从组织视角,这些项目很重要,它们帮助一个文化机构:构建组织层面上的深层次发展策略,探索新的组织机构发展模型;探索、开发以及吸引新的观众群体,包括贫困地区;提升文化机构在本地、国内以及世界范围内的形象;扩展寻找新同事和合作伙伴的范围,进一步的开展创造性协作工作;加大对艺术和文化力量的宣传,创建新的支持群体和朋友圈,进一步提升宣传水平。

2.4 对社区的影响 对改善生活水平和居住条件有着重要的影响:帮助移民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积极参与到协作性创作过程中;使移民参与到社区生活中,并增强其跨文化的理解能力;改善教育水平,通过创造力和协作能力的提升帮助人们重返校园;提高社区居民的社会和经济参与度,使他们与社会发展同步。

3 结论和建议

通过对成员间的协作工作、公开讨论的备案、已经执行的研究项目、对“文化参与-教育-终身学习”连接的案例进行分析,得出以下10项结论和建议:①有必要增强文化机构和教育院校之间的联系,进而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文化管理部门证实个人和群体有着不同学习风格需求,尤其是将创造力、变革能力和参与度作为学习过程一部分的相关群体。②激励儿童和年轻人在他们的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中参与到变革性和交互式的创作过程,这对发展艺术和文化的未来观众和支持者非常重要。③通过跨文化项目培养年轻人的民主意识,探索公开对话的新模型是构建民主社会的重要支撑。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平和集体主义意识。④为易受到攻击的群体提供个人表达的开放空间,参与者可以感受到主动性和重要性,提高自信心、自尊心。⑤交叉艺术举措、创新元素和高响应性的变革需要给与特别关注。提高个人和组织对不断变化的世界的适应性是生存和战略改进的一个重要工具。⑥“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的连接需要纳入大片移民课程中,进而提高其适应性。通过跨文化方式进行艺术创作是不同民族、不同以及不同背景人群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方式。⑦“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的连接拓宽了参与者对文化和教育产品以及服务的可访问性。同时也为文化组织带来经济效益。⑧“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的关联项目可以改善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如果结合相关的企业培训,这样的项目是可以为企业能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催化剂,进一步促进未来经济增长。⑨在文化行业或者文化部门从事相关工作,需要在很早的时期对儿童和年轻人灌输这样的思想。这一过程的长远影响在于改善文化部门的就业,并带来经济效益。⑩创新政府、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在“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稳定关系相关项目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对这些项目给与鼓励和支持。提高利益相关者的社会问题参与意识是“文化-教育-终身学习”连接项目成功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通过学习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群体的文化参与,似乎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有效方式。利益相关者、文化机构、教育院校、公民和决策者需要持续寻找进一步发展“文化-教育-终身学习”稳定关系的有效和创新的方式。教育和终身学习蓝图中,文化参与的真正功能一直被忽视,未来需要给与特别关注,就像它所带来的各层次的积极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Access to culture[EB/OL].2013,09,09.

http://lidiavarbanova.ca/tag/access-to-culture/.

终身学习论文第3篇

1.1英国1995年,英国就创设了学习型城市网络组织(LCN),与教育与就业部、成人和继续教育国家研究所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英国的学习型城市运动。英国政府1997年以来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技术支持体系的投资已超过百亿英镑。英国的学习型城市运动总体来看,有如下特点:第一,制定资源质量标准,保障资源开发品质。第二,儿童阶段开始抓起,注重终身学习运动。第三,建设优质资源平台,促进终身教育应用。第四,提供多种基金资助,支持学习资源采购。

1.2美国美国政府重视和推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主要利用政府引导,建立灵活的运营机制,带动了整个资源建设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并积极促进学校、公司、政府部门之间的多方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优势、公司的资金优势和政府部门的决策优势,共同推动网络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形成联合各级院校、文化传播公司、新闻媒体、图书馆、学术团体及政府各部门的资源整合体系。美国在学习资源平台的设计非常人性化和完善,特别是资源请求服务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美国在终身教育方面的成果很多,如:“金字塔表现性模型(PerformancePyramidModel)”、“eThemes信息化教育资源”项目都引起了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关注。在理念研究、技术实现、教学应用、发展展望等方面的“基于标准、反应性支持、用户参与、动态长效”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机制,会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3欧洲委员会2006年欧盟资助的旗舰教育培训项目欧洲终身学习项目启动。该项目是早起数字化学习项目苏格拉底、达芬奇等项目的后续项目,项目总预算为69.7亿欧元,实施周期为7年,即自2007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底。资助资金将被用于资助数百万个人在线学习、培训、教学的项目与活动,以及用于促进教育与培训机构和欧盟内部各体系之间交流、合作,加强事务处理的机动性和发展。同时,2007开始,欧洲委员会启动的eTwinning数字化学习项目融入了终身学习项目。eTwinning门户网站利用通信技术促进欧洲学校之间的合作,为教育者提供有关学校对活动的建议、帮助和资源。五年中,有17000多个会员单位和超过5324个学校参与此项目。

1.4亚洲泰国于2005年成立了泰国网络大学(简称TCU)以解决高等教育危机。TCU致力于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与应用,并以门户网站的方式呈现数字化教育资源,提供近500门课程和十几个在线资格认证培训。与国内外28所大学和6个机构有了合作交流。在日本,开放课件联盟(JOCW)致力于推动日本教育资源的共享。JOCW的成员从开始的6家大学,发展到2010年的42个成员,课程数量也从开始的150多门发展到近1500门。

2国内学习资源整合和共享现状调查

2.1上海上海市在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方面非常成功。上海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了教育电视台、电大教育馆以及十余家国内外供应商的资源,以基础资源为主体,同时涵盖了学前、职业、高等及继续教育领域,构建了较完整的平台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源制作、管理、应用和服务的支持平台。

2.2天津天津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开展包括党员培训、滨海新区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红十字会远程培训网、中小学课外教育、社区教育、幼儿教师培训等10大方面的远程教育应用,整合课程3105门,视频资源长度达到100万多分钟。

2.3长春长春广播电视大学与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中心、超星、奥鹏学习中心及十三所城市电大签订了资源共享协议。学习资源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生活课程、学历教育等等;开通了“全民学习接待中心”、“市民学讲堂”等服务系统。3.4广州以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广泛汇聚社会优质资源,创建了以“SSRCS+T+P”为核心的广州数字化学习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3学习资源整合现状分析

通过对国内外学习资源整合的现状调查,我们不难看出世界上很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数字化终身学习方面进行了研究与项目实践,很有成效。相比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基础环境建设方面已趋于成熟,并且有大量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和相关质量控制机制。另外,发展中国家的终身教育基本还集中在学历教育层面;而发达国家已走在前列,已经在终身学习的开展方面做了大量的项目实践。很多终身学习开展比较好的国家在线教育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学习者被其全球优质资源共享、免费、互动体验等特点吸引;设立了数字化学习中心或社区,很多终身学习项目都很重视国际合作。我国的终身学习数字化资源成果较显著,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终身学习资源总量不足,优质好用的资源缺乏;资源有效利用共享水平较低。优质数字化资源的良性建设模式尚未建立,资源开发体制单一,市场力量参与不足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些有益的工作:

3.1政府主导学习资源的整合①政府注重投入,夯实全社会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和平台建设在全国展开。无论是学校教育的信息化还是社会公众信息化的建设投入稳步加大。②注重全国一盘棋战略。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整合全国各地终身学习平台资源,提供丰富的非盈利性的优质资源共享。③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量高新企业参与,主持选定平台和资源制作的专业团体,通过投入、引导、制定标准,保证数字化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终身学习论文第4篇

高等职业教育应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传统机制实施“破”与“立”。首先,进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调整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内容,以便协调两者的教学目标、教学成果和评价方法。对职业教育教学资源的利用、职业教育途径选择及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建设乃至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等等都要进行一个全方位的调整,最终能够适应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其次,建立“学分银行”。学生通过非学历教育所取得的成果,如资格证书、结业证书等,不仅在正规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教育机构中得到认可,还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取代学分资格的确认,即通过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学分成果转化机制,可以直接实现免修对应的课程。

学生通过非学历教育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在学历教育考核中得到承认。参与非学历教育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提升接受教育的人在行业、职业某些特定方面的技能,这种学习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动力非常强,但是非学历教育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短期性的培训和实训,这样的学习会使获得的职业教育专业知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打破了“双轨”的转变可以促进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及诚信体系的建设。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历教育本身就很注重知识传播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系统性,职业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适应专业技能的资格考试,以获取相关证书,缩短“拿证”时间,简化“拿证”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应该鼓励他们参加相对适合的非学历教育,并以此来抵扣相应的学分。

参加短期培训或非学历教育的人主要是企业的一线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高等职业教育通过设置相应的标准,将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职在岗期间的职业经历或工作成果经相应标准检测置换成学分后,可免修相关课程。非学历教育具有教学目标明确性、教学对象针对性、教学方法灵活性和教学内容实用性的特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相关课程的内容免修与职业成果相互代抵扣的做法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技能的提升。实施课程豁免和学分信用转换,体现了职业教育中的知识和经验价值等同原则,同时也反映了教育的价值规律。接受职业教育的人在顶岗在岗期间取得成果,如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等,同样是接受职业教育的人的智能、体能的综合运用。对此类工作成就的肯定和认可,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中技能的应用和知识的升华。

二、“订单”模式“双证”培养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条件

就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来说,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问题比较严峻,另一方面,具备某些专业技能的人才又非常缺乏。面对这样的人才供需结构,高职院校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法,按照行业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重新规划设计职业教育的内容,签订校企合作合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长期合作。高等职业院校不仅仅要为用人单位输送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工作人才,还要持续地跟踪每一批量身定做培养出来的学生的发展情况,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听取反馈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所谓的“双证书”指的是正式的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要求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具备正规学历教育的学历文凭,还要获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如电子商务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会计电算化证书、外语等级证书、数控技术员证书等其他种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这些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证书的获取是职业教育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真正体现,体现了现代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学历+技能”的本质。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师”团队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前提

培养人才靠教育,强固教育之本靠的是教师。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与建设,尤其是专兼职教师、培训师队伍的建设,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培训是高等职业院校的先决条件。高等职业院校需要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勇于开拓创新、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培训师队伍,因此,需要定期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聘请专业职业人员和教育专家来充实师资队伍,并通过进修和培训的方式,定期选派部分教师到高校、研究院和相关企业“回炉”“充电”,使其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激励和启发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双师”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一种以能力为中心、以满足社会岗位或市场需要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生不仅要有能胜任某种岗位的职业能力,而且要有团队合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乃至创业能力,这些将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终身学习理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实在在学到了知识与技能,学习动力足、动手能力强,拿过来就能用,为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持续学习、持续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终身学习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学校除了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自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引人终身教育理论以后,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人人心。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我国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的工作目标。因此,加强终身学习思想的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经验总结,着手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加快我国学习化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关系到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方向,而且与我国经济建设所依靠的人力资源质量息息相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涵义

    各国教育专家关于终身学习理念的论著浩瀚,观点各异。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负责人郎格朗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1972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对“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的观点作了精辟论述,强调人必须“在一生的一切时间和空间中学习”。1994年在意大利举行了“首届世纪终身学习会议”,提出了“终身学习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界限面向真实复杂学习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分享、协作、共建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景与虚拟情景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为强大学习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

    二、终身学习理念与传统学习理念的对比

    在社会经济的剧烈变迁、资讯科技加速进步的情况下,传统的学校教育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儿童、青少年完成社会化的准备,使其在接受知识及文化的熏陶之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变迁,成为社会成员中的一分子。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知识不断翻新,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在进人社会之后可能已经面临淘汰的命运。同时,随着个人生涯发展历程角色的复杂化,个人在离开学校后才是学习真正的开始。终身学习的观念,强烈挑战了以学习为主体的学习观念,使学校教育面临必须改革的境地。终身学习的观念,打破了以往将学习活动局限在学校教育的阶段,使学习活动能够贯穿人生全程的各个阶段,帮助个人适应快速变迁的社会。终身学习的方法,注重“学习技巧”的培养,而不像传统学习观,注重既有知识的熟练。终身学习的内容,是以人类生活及社会角色需要为范围,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终身学习的对象,是以社会上的全民为对象,强调人人均应拥有学习机会,而不像传统学习观,将学习机会局限在学校,主要以青少年、儿童为对象。终身学习的目标,是以培养终身学习者为目标,注重终身学习的态度及习惯的养成,而不像传统学习观,以文凭或学历的获得,以及一技之长的习得为主要的学习目标。

    三、现代教育中。怎样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应该首先解决两个问题:

    1.教育者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作为教育工作者,贯彻落实《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地讲,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的价值问题首先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传统教育培养的是被动听话的学生,是能够把已有知识记住的学生。现代教育要求教育培养能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主动、自主、不断地学习,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具有独特的个性、自我意识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生,是能改变和完善外部环境同时又能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学生。

    (2)树立新的知识观。尽管教育理论的研究对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作出了精辟的论述,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仍然将传授“过去的、陈述性的知识”作为教学的重要知识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我们应该树立一种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3)树立新的学生观及学生发展观。新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和多样性的统一,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把他们作为起点而不是重点来看待,要对学生的个别差异给予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学生的发展,绝不仅仅是学生知识的增加,而是使学生各种发展潜能开发、人格发展、良好的意识与习惯养成。

    (4)树立新的学习观。建构主义主张,学习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程,别人无法代替。

    2.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

    在终身学习观念下,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终身学习者。学校干部、教师们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压力,改革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志趣。另外,学校还要放眼社会,为社会服务。

    (1)课程结构及内容的调整。在终身学习观念之下,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还必须在课程结构及内容方面有所调整。首先,学校课程应该将重点置于知识“创造”与“探索”的历程,而非着重既有知识的“传递”。其次,学校课程应朝向学习技巧训练的方向调整。最后,学校教育在课程方面的第三项变革,是要打破学术与休闲的界限、博雅与职业教育的界限及年龄的界限。学习可在休闲中获得知识,休闲时间也可用来学习,学习与休闲不必截然分开。

    (2)学习资料与学习方法的扩充。为了达到培养终身学习者的目的,学校教育不仅应在学习机会方面作结构性的调整,以及在课程结构和内容方面作多方向的统整,还应在教材与学习方法方面作多元化的扩充,引用各种多元化的学习辅导教材。学校教育应该将更多社区教育资源引进作为学习材料。因为生活中的教材,往往被认为是学校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资源。只要是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与终身学习的资源,均可当作学习的材料。

终身学习论文第7篇

论文摘要:学习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伟大任务,构建学习型社会巳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的主体,理应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构建学习型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丁新要求。

一、学习型社会的理论发展和现实要求

(一)理论发展

“学习型组织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一个概念,并在联合国的倡议下得到深化。近年来,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国很快普及并被广泛认同。但把它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相联系,在目前还是一个新的探索‘在这方面,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专家组,从国家战略层面展开深入研究,并于2002年推出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研究成果,包括: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政府、学习型城市、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人才和学习型社区等,推进了学习型理论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结合。在此基础上,经过一年多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新的发展提出,使学习型社会理论的研究有了新的开阔空间,使学习型社会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理论基础,那就是把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小康目标紧密结合起来,与20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选择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由此引导学习型社会理论进入了一个全面创新的阶段。

学习型社会理论提出了学习型社会的学习理念、学习特征、总体目标和战略选择,并从学习型政党、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家庭、学习型军队等领域人手,全面构建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基本框架,实现了中国学习型社会理论的全面创新。

(二)现实要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包括科技、经济、文化等高度发展的现实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和学习的需要,普遍感受到了发展、竞争的压力,如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就可能成为信息时代下的“功能性文盲”,由此产生了终身学习需求。(2)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调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不可能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我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职工的问卷调查,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换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1—2次岗位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3—4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96,变换过5次以上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6.196,O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加强。(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指标之一是人们的受教育程度。2000年我国25至64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97年,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如1998年美国为12.7年、日本为12.3年、英国为11.9年、德国为13.5年。可见我们的从业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普遍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健康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了。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

二、继续教育在学习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的最好体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思想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产物,科学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具体途径。终身教育就其本质而盲,是指“人的一生中所受教养、教育和训练的总和”。而终身学习则是强调人的学习的自主性,整个一生都在自主学习,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显然,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思想不等于继续教育。但是,无论从学习内容还是形式,继续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思想在实践中的最好体现。

(二)继续教育是形成全民教育;全民学习的具体形式。在学习型社会里,全体公民都是教育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继续教育可以为全体公民提供广泛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三)继续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学历,提高从业人员的上岗能力,能提高从业人员胜任岗位和适应岗位的能力,其最终的目.的则是通过不断的学习,使其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的提高,使其才智得到不断的开发,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继续教育创新的基本途径

(一)引入竞争的发展理念,在新时期,为了实现教育体系的优质性,提供人们享受多重需求的良好教育,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的发展要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优胜劣汰,促进其创新发展。

要竞争首先要更新观念,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将狭隘的学校教育观转向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教育协调发展的大教育观,让继续教育在竞争中发展,为我国实施终身教育,发展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竞争需要健全机制,要充分尊重学校的办学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竞争还要更新投入方式,在我国现实情况下,只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应通过放开价格管制由市场决定继续教育收费、增加学费收入,通过校企合作、发展公司、基地创收等方式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要重视和发挥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争取各界支持,多渠道解决投人问题。

(二)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为了实现教育的全民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学习型社会要求继续教育打破以往的课堂围墙,将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学习场所全面开放。对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和拓展社会教育资源,在继续教育的管理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更多地采取现代教育模式和方法。在学习内容上,强调学以致用,要根据学员的需求,提供各种培训课程,满足学员的基本学习需求,在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倡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在学习方式上;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卫星电视、信息通讯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改革传统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发展网络教育,增加开放性学习的机会,增强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打破学校或教育机构间的界限,使各学校、各行业和各社区间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并相互协作、开展教育活动;在学习时间方面,向终身性、全程性的方向努力,具体课程时间安排则可以采用滚动式或选修式教学以便于学生工读结合;在学习场所方面,要进一步开辟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开放教室等公益性文化场所并发挥其作用,深化其功能;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创新,强化“以人为本”,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终身学习论文第8篇

终身学习 教师教育

论文摘要:“终身学习”大有取代“终身教育”之势。然而“终身学习”的提倡是否就是理论上的进步,从而在实践中有利于终身教育的推进呢?尤其对于教师教育来讲,是否更有利于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呢?文章认为对待“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化应做进一步的思考,在重视学习者主体性的同时更要强调政府的职责。

一、终身教育向终身学->j的转化

“终身教育”概念化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倡导者为时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的法国活动家保尔·郎格朗。他认定:数百年来,社会把个人的生活分成两半,前半生受教育,后半生工作,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教育应是人的一生中连续不断地学习的过程。今后的教育应当是能够在每一个人需要时,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其于1970年发表的《终身教育引论》奠定了终身教育的理论基础。以1970年的“国际教育年”为契机,“终身教育”理念被广为推广,成为国际教育舆论的焦点。时至20世纪90年代,有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或在法律文本中列入终身教育条款,或制定终身教育专门法,或把终身教育列入教育政策文本。

在终身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概念也在不断发展,“终身学习”的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按照《学会生存》一书中的陈述,这个发展的轨迹是:最初,终身教育只不过是成人教育的一个新术语;后来,逐渐地把这种教育思想应用于职业教育;随后,又涉及到在整个教育活动范围内发展个性的各个方面。到现在,终身教育这个概念,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来看,已经包括整个教育的过程了,可以说成为了“终身学习”。

“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变化说明什么问题呢?一是“终身教育”一词已经从指称成人教育,变成一个涵盖人生从生到死全过程学习的概念。而“终身学习”要领主要是指“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被如何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二是终身教育原指成年人或未成年人的职业教育,后来把普通教育也纳入其中。不过,更加重要的问题不在于人生各阶段教育内容的区别,而在于各阶段“教育”(或“学习”)内涵的变化。这就是各阶段的“教育”(或“学习”)不再局限于掌握知识,而在于“学会学习”。三是“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扩展,其内涵可以说并不是现行各阶段的教育,都堪称“终身教育”,从学习现成知识到“学会学习”,应是现行教育变革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主要是指学校制度的调整,尤其是发展非制度化的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人获得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

二、对“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化的质疑

严格来说,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在概念上并不完全一致。就终身教育而言,其着眼点侧重在教育的服务与提供上,而终身学习的着眼点则侧重于学习者个人内部的变化。而由终身教育逐渐向终身学习转化的最为突出的原因立足在究竟由“谁”来成为终身教育的主体,以及又应通过怎样的方式和手段来确保终身教育能有效地实行。由此,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相区别的焦点就在于两个概念所涉及的主体不同。终身教育侧重于由政府和社会采取一系列主动措施,向民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各种教育机会,为民众实现终身教育创造条件,所以终身教育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政府的作为,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终身学习则侧重于民众自身作为学习的主体,主动发现、利用学习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个人修养,它更多体现的是学习者作为生命主体的个体行为,民众自身对实现终身学习负有绝对的责任。众所周知,在终身教育的推进过程中,作为公权力的政府力量在各种社会因素中起着最为有力与权威的作用,国家权力所担负的责任也是任何其他力量所不能比拟的。由此,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化,到底是理论上的突破还是实践上的退步还有待进一步商榷。如果,因为对终身学习的盲目提倡,而导致政府在推动终身教育上行政责任减弱,甚至不作为,那笔者认为这种理论上的转化可以休矣。

三、对“终身教育”向“终身学习”理念转化背景下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对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强烈冲击下,教师教育体系也在大力提倡终身教育,以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知识的迅速更新保持一致。对于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现状而言,首要任务,就是要构建一个能够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师终身教育发展体系。当前在我国,这样的发展体系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还有待于完善。

从理论上来讲,终身学习是比终身教育更为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如果以此来思考教师教育体系的实践,笔者认为,弊大于利。如上所述,终身学习较之终身教育更强调学习者自身主体性的发挥,而淡化政府的教育保障责任。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大部分教师都不缺乏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学高为师”,其内在的学习需求是保证教师为人师表的重要条件。并且,由于专业职称评定、教学成果评比、各种教育考核项目的存在,也使得教师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各种方式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政府对教师终身教育的水平和质量负有重要责任,构建完善的教师终身教育体系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同时政府有义务为教师的终身教育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以保障教师教育水平的提高。

(二)对构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思考。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教师的自我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师职后培训制度不健全;教师进修缺乏资金保证以及评价激励制度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制约着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而这些问题归结为一点,就是教师终身教育过程中的角色定位不明确,政府部门和相关教育行政机构未发挥应有的保障作用,对教师终身教育的硬性资源支持不够,从而也就导致本应处于主体地位的广大教师无从发挥自身的主动性,限制了他们追求终身教育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在关注终身教育的实践性推进过程中,在终身教育理念向终身学习转化的背景下,我国教师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应考虑以下问题:

1.对教师终身教育从整体上进行科学规划并

予以制度化。要提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整体模式,要明确各阶段、各教师教育机构的任务,又要从整体出发来制定各阶段的目标、内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方法,各个阶段之间要相互协调一致,各种教师教育机构和教育组织也要从整体上统一进行教育设计,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

终身学习论文第9篇

关键词:社区教育;终身学习;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7-070-03

在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从那时以来,在国家大力倡导、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和社会民众的支持下,社区教育实践在全国各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围绕社区教育进行的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也日渐深入。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的到来,终身学习理念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此背景下,社区教育研究应加强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以使其在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笔者在这里将概述研究现状,剖析不足,探讨研究的未来走向。

一、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围绕社区教育研究陆续出版、发表了一批有学术质量的专著和论文,开展了从市区到国家各种级别的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关于社区教育内涵的研究

凡社区教育研究必然首先阐释社区教育内涵。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视角、理论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对于社区教育的内涵会有不同的解释和演绎,但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点,即空间的社区性(社区范围内)、对象的全面性(社区全体成员)、功能的社会性(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也就是社区教育的特质所在。值得一提的是,吴遵民从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社区教育的定义出发,作出如下界定:中国社区教育是由地区居民自发产生的,为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及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而由政府提倡并与地区基层组织共同推动的,旨在以提高地区居民精神与文化素养,满足他们自我完善的要求,以及切实保障地区居民自主学习权利为宗旨的,自下而上的群众性教育活动。该定义是在借鉴外国学者观点后得出的本土化认识,强调了居民对终身学习的需求和居民学习权利的保障,强调了社区教育与终身学习之间的联系。

(二)关于社区教育与相关领域的研究

近些年,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社区教育与相关领域的研究,涉及终身教育、学校教育、学习社会、学习型城区、构建和谐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这类研究一般都从分析两者或三者之间的关系人手阐述如何相互促进、寻求发展。其中关于终身学习与社区教育的专门研究并不多见,相关研究主要有: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国强研究员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该研究将开展社区教育作为创建学习型社区的主要策略,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该研究指出,从社区教育到学习型社区建设,实现了从教育到学习的突破。这一突破,使社区居民从教育的对象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学习意愿、学习需求、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等都更加受到尊重,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更好的释放。同时,这一突破还体现了从教育范畴到生存范畴的跨越。学习不再是一个仅仅属于教育范畴的问题,而成为一种生存方式,强调学习即生存、学习即生活;南昌大学黄秋生主持的2008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发展社区教育建终身学习体系研究”。该研究将社区教育置于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通过分析江西社区教育发展现状,对江西社区教育发展方向和模式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中日合著的《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家比较》。作为以终身教育为背景论述社区教育的理论专著,该研究对社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探究;厉以贤在《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一文中,着重阐述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区、社区教育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他指出,社区教育是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

(三)关于社区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

关于社区教育发展对策的研究,目前多从树立大教育观、加强国家立法、建立完善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打造社区教育人才队伍、建立社区教育评价机制等角度加以论述。也有一些研究将社区教育发展对策与终身学习、学习型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叶忠海教授在研究我国社区教育发展对策时,提出了八种对策――“形成以终生学习为导向的新学习文化”、“积极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运用多种举措激励民众学习”、“积极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学习型社区构件的建设”、“社区教育机构能力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评价制度”和“强化社区教育的科学研究”。其研究考虑到了终身学习与学习社会的时代背景。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季国强研究员,在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学习型社区建设与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中指出,社区教育是创建学习型社区的基本手段,社区教育的发展应从社区学校、工作队伍、出版各类专业刊物的层面进一步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好地推进学习型社区建设。

(四)关于国外社区教育的研究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社区教育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已日趋成熟和完善,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历程不同,各国对社区教育的界定也有所不同。我国学者认为,所用术语虽各不相同,但国际上对社区教育的理解还是可以归纳为三个基本点: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社区教育是社会所有教育机构、教育力量的协同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社区所有成员提供的教育服务。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外社区教育时,较多地关注了社区教育的实体设置,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北欧的民众学校、日本的公民馆、英国的“生涯发展贷款制”和“个人学习账户制”、新加坡的社区中心等。其中,对美国社区学院的介绍和研究最多,也最详尽,涵盖了社区学院的渊源、发展历程、特点、职能、课程体系、领导体制、投资体制、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国外还非常重视相关法律的制定,比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均有相关法律来保证社区教育机构的完备和社区教育效果。国外社区教育的实体设置和法制建设为其全体社会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值得我国借鉴。

(五)关于区域社区教育研究

社区教育的区域研究多为实证研究,研究者往往以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背景,结合社区教育开展现状,研究社区教育的整体发展问题或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而寻求发展对策。这些研究包括社区教育管理体制、结构模式、运行机制的建构,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资源的整合和配置,社区教育认证制度等方面。我国发展相对成熟和完善的社区教育主要

在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在区域社区教育研究中,有些研究将社区教育与学习型城区建设、促进市民终身学习联系起来。

二、研究的不足

虽然我国在社区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对促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发展社区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

从研究的视角看,目前多从终身教育、学习型城区建设、学院建设的角度进行探讨,有一些研究虽涉及终身学习的理念,但缺乏深入、专门的研究。比如,南昌大学黄秋生主持的课题“发展社区教育建终身学习体系研究”。该研究对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二者关系的阐述不够深入,对策研究也缺乏终身学习理论的指导。

从研究的内容看,社区教育发展对策涉及课程开发、管理体制、实施模式、资源整合、队伍建设、评估机制等各方面,但目前研究成果中多为专题研究,或仅围绕几个方面展开,缺乏终身学习理论指导下社区教育发展的整体策略研究。

从研究的成果看,现有研究成果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一是理论研究或脱离实际或缺少深度,很难为终身学习背景下社区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践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提升,多为就事论事,缺乏富于开创性的结合实际的深入探讨,研究成果缺少普遍推广价值;三是国外关于社区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或引进多转化少,或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没有真正促进我国终身学习视野下的社区教育发展。

三、研究的走向

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已由终身教育逐渐转向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推进、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重要思潮,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而社区学习则是各国公认的实现其目标的关键环节。我国国务院转批的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努力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历史性任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为建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积极推进社区教育,形成终身学习的公共资源平台。”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国家这些重要教育文件指明了社区教育发展要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终身学习侧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强调个人在一生中能持续地学习,以实现个人在一生中各个时期、各个阶段的各种学习需求的满足,是学习权和发展权的实现,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视角。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给社区教育研究带来新的思维空间,也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从终身学习的视角来看,时代赋予当代社区教育的历史使命是,社区教育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关注人的终身学习,促进我国学习型社会(城区)的构建。在这一背景下,社区教育的发展应贯彻终身学习的原则,为所有年龄的社区居民提供正式及非正式的学习机会,为所有社区成员提供服务。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后应加强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社区教育如何定位发展的研究,以使社区教育能够真正发挥促进人们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应崧,等.各国社区教育概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2]叶忠海.社区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3]黄云龙.社区教育管理与评价[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4][日]小林文人,末本诚,吴遵民.当代社区教育新视野:社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国家比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厉以贤.社区教育原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6]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7]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8]陈乃林,杨向群.现代社区教育理论与实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9][英]诺曼・朗沃斯.终身学习在行动――21世纪的教育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成人教育的使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1]吴仲良,吴晓川.建设学习型城市[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

[12]叶南客.中外社区教育比较研究的三个向度[J].学海,2002,(5).

[13]昊遵民.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出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9).

[14]冯晖.我国社区教育研究综述[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3).

[15]杨荣,陈仕培.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策略探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7).

[16]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5).

[17]华敏.美国终身学习的实施策略及对我国的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