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7 16:46:28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

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也曾说过: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但没有品行,光有知识是危险的,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可以说在对人的整体评价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最为关键的。个人品质不过关,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残缺品、废品甚至是危险品。

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他们崇尚奋斗,渴望成才。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以及一定程度上大学教育对德育的忽视,使一些大学生在观念、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如缺乏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贪图安逸,追求生活享受等。这些错位和倾斜既使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难以实现,也使一些大学生难以承担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

如何进一步做好大学德育工作?如何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何为国家培养品质过硬的人才?这是高校教育始终面临和探讨的问题。对大学生德育教育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重要资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历经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与当前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相一致。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精神,深藏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基本的精神,是中国人的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倡导“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老子强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进取、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现代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对今天的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史上,一直强调民族至上、国家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倡导“天下为公”、“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这种爱国主义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从孟子的“以天下为己任”,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东林书院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等等,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深入挖掘这一资源,可以促使学生以前人为榜样,懂得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从而自觉地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和而不同,执用两中”的处事原则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它的基本含义是和谐,主张“和为贵”、“天下一家”、“以和为贵”、“持中守和”等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美好境界。孔子强调的“允执其中”告诉人们,“持中”就能“和”。“中和”观念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定势和特有品格,并造就了中国人处世性格的鲜明特点。挖掘这些文化资源,既可以帮助学生以一颗平常心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又可以帮助学生在多元世界中学会包容和体谅。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的宽厚之道

主张宽厚,推崇“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老子讲“报怨以德”、“心底无私天地宽”,孟子提倡“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包含了理解、宽容、善待他人的精神。这种宽厚之道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已融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性格情感,支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挖掘这一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见利思义,坚守气节”的思想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主张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必要时“舍生取义”,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视气节和人格的体现。千百年来,这种坚守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挖掘这一资源,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尊自立的现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证。

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以诚相待,言而有信”的优良品德

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是中国人的道德信条和优良传统。以诚相待,言而有信,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这是一个人人格必备之义,也是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睦,业无诚信不兴旺,国无诚信不稳定,世无诚信不安定。古人说“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这些思想和原则,从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依然是个人处理与家人、他人、社会等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新阶段,讲诚信、重承诺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呼声。在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和弘扬传统诚信思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涵着“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

修身养性,重视人的道德修养是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儒家特别重视心理感化对道德修养的作用,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慎独”和“内省”。“慎独”是指一人在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地遵守道德操守。“内省”是指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通过自觉的“省察”使自己日臻完善。一个人良好品德的形成,应该通过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的修养方法,把道德由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心的自觉,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从而较好地解决知与行的问题。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继承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10-041-02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高度评价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它的态度和方法。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性的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句话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国家和人民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应该采取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通过遵循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作为当今中国的执政党,其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而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党实施和贯彻落实社会意识形态要求的一个重要工具,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源和基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其中的内容和方法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在我国虽然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才成为较为统一的标准术语,但它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它是随着国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时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制定了一些规章制度并加以宣传教化,它其中包含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身。在内容方面,我国自古以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丰富的优良品德,不仅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社会氛围,而且它其中的许多观点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推动着社会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发展,这对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方法方面,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为人处事等方面的阐述可以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提供一定的借鉴。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通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让当代青年人更好地理解、领悟和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

二、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的重要性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沉淀,在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可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以借鉴和应用。例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儒家理想人格、道家个性自由、墨家兼爱利人、法家法治等思想进行吸收,可以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由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自于人民群众和社会的实践中,使得这些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因此我国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系统完善的分析、整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老百姓喜闻乐见和广为熟知的民族语言讲出来,并把反映当今时代的思想内容融入传统文化之中,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当今社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面对现在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社会参与性不断提高,思维越来越活跃,对国家和世界大事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种纯粹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显然已经不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教学方法是值得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借鉴的。例如“因材施教”、“言传身教”、“一日三省吾身”、“知行合一”等思想就可以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加以应用。只有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载体并坚持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

马克思曾经指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的历史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中华民族有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是我国的宝贵资源,对它进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是我们应有的根本态度。我国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创新,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加当下化、现代化,最终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整合。所以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实现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一方面使我国人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例如受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腐蚀,一部分人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从而导致对国家和民族的意识淡薄、对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足、社会责任感缺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在一些群体中的影响越来越少。此外,我国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在制度方面缺乏系统化的规定,使得人们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度不高,缺乏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一部分人甚至否定中华文化、盲目崇拜外国文化,更谈不上树立和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形成强烈的国家意识了。换句话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是当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不足,为了更好的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重视和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

三、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之中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作为国家对人们从小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主要地位。为了更好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国家在进行教材的编排时应该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编入学科的课本中;第二,在开设精品课程和选修课程中,学校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列为其中的一门,供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第三,教师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学科素养和道德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巧妙的方式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不仅只是重视学生们的成绩,而且也要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该言传身教,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带头作用,用心对待学生,让他们认真认识、自觉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广泛宣传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实质,让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学生应该充分发挥在课堂中的主动作用,对所学的显性和隐性内容进行融会贯通,把外在的社会意识内化为自身的优秀品质。只有这样,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不仅有效地利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能使当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对民族的自豪感和对文化的自觉、自信,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这段话说明了我们在进行宣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时不仅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且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宣传。如可以在国家政策方面加以重视并进行引导;可以在学校、社会中比较醒目的地方写一些表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标语或是用形象生动的图画诉说人民群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崇敬和敬仰;针对网络传播在当代社会的普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来广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设有关专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创立网上课堂,全面完整的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等等。总之,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们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在社会实践中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在于教育,另一方面也在于自身的实践。要想真正的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把理论付之于实践。在实践中恰当的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其自然而然的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去中,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最终形成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崇高爱国热情的中国人。社会应该鼓励人们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学习并进行弘扬。我们可以在重大节日或纪念日开展主题类型的教育实践活动,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让人们在节日或纪念日的氛围里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还可以有计划的组织人们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或参观有一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旅游景观中去学习,在进行实地观赏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而加深对中国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认识,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情操。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让人们在具体环境中将传统理论和现实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有针对性的吸收适合个人成长、成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终实现自身真正的发展,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今天,我们在进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成果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结合,提高人们道德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促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更高的阶梯迈进。

参考文献:

[1]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

[2] 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临汾 041000)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法治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文化基因

任何新思想、新理论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某一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必然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基因。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法治思想,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新理念。“法治中国”新理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法治思想的精华,既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蕴含深刻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探讨“法治中国”新理念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对于深刻理解“法治中国”新理念的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建设“法治中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四个方面阐释“法治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一、科学立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2013年2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学习时强调:“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①把科学立法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要求在立法工作上不仅要批判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又要批判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精华。强调“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②科学立法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部分,也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指出:“提高立法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同时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和程序,使法律准确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③提高立法的科学化不仅要求立法者在立法活动中使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使立法成果科学化,还要求在立法过程中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立法内容必须符 合客观规律的要求,具有科学性。科学立法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保证立法的民主化。人民是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主体,而法治中国建设实践中,科学立法也离不开人民,人民群众的参与是立法民主化的表现,只有在立法过程中得到人民群众的有效参与,才有利于法律的实施。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通过完备的法律推动宪法实施,保证宪法确立的制度和原则得到落实;国务院和有立法权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紧制定和修改与法律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实施”。④

强调立法的科学与民主,保证立法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同当前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而这种立法的指导思想表现出来的“与时俱进”,正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早在战国时期,法律作为一种能“定争止纷”的统治工具而得到了统治者们的关注,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开始渗透到立法领域,掀起了引经注律的高潮。因为这时的儒家思想开始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统治者认为儒家经典即为当时最为科学的经典,所以在立法时提倡引经注律,春秋决狱就是这样形成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也确实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所以这种立法形式确实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清朝入关时,在立法上推崇“详译明律,参酌时宜”,既要求对明律仔细参详、认真研究领会,又要求在立法时结合清朝当时的实际情况,考虑当时的实际要求。这种与时俱进的立法思想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立法要符合国家实际,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出科学立法要做到“与时俱进”,正是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我们在建设法治中国,进行科学立法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推动立法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现代化。

二、严格执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法律的实施主要依靠国家机关,“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执法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专业的执法队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有法不依的情况,或是执法不严,甚至腐败不作为。针对当前国家机关在执法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多次要求严格执法。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六十周年上,他强调“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是法律实施的重要主体,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坚决整治、以权压法、询私枉法问题,严禁侵犯群众合法权益”。⑤这种严格执法的精神古已有之,早在《吕刑》中就有记载,要求执法的官员熟悉法令、严格执法。中国历史上也出现了一大批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官员。汉文帝作为国家政权的制高点,在自己的舅舅薄昭犯了罪后,并没有徇私枉法,而是依法惩处,并不因为他的背景而宽恕他。而在历代皇帝中“罪己诏”的例子也很多,在出现问题后,他们并不因为自己作为统治者而不承担责任,而是依照法律严格惩处自己。正如“虽有贞观之法,苟无贞观之吏,欲其刑善,无乃难乎”。只有严格执法,才能使法治得到有效施行。

还提出:“要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坚决惩治腐败现象,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⑥关于执法从严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执法如山”的精神。我们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必须做到“执法如山”,从严执法,才能克服、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公正司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公正司法,主要就是在司法过程中体现公平与正义。公平与正义作为现代法治的标志,在司法过程中必须得到落实。由于我国现在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期,所以在司法上也存在各种矛盾,公正司法既是人民所肯定的,又是人民所诟病的。因为在司法过程中,司法程序、司法结果中都存在着许多不公平的现象。一些司法不公、冤假错案、司法腐败以及金钱案、权力案、人情案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必须做到司法公正。

多次强调公正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如果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可以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每一份权利上都能得到保障,违法犯罪活动都能得到应有的制裁,冤假错案就不会发生,那么司法的公信力就自然而然得到增强。如果人民群众的权利得不到保障,那么司法自然就无公信力可言。所以无论是司法程序上的公正,还是司法结果的公正,都要求司法工作者们重法而轻利,把公平正义摆在司法的首要位置。在政法工作会议上就说过,“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核心价值追求”。⑦而这种追求法治上的公平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很早就有体现了,商鞅在推行法治的过程中就主张取消奴隶主贵族法律特权,要求法律平等适用,强调“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法经》)韩非子还强调“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信赏必罚”(《韩非子・有度》)。这种司法公正的思想对于我们贯彻落实“法治中国”新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坚持以公开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洁,增强主动公开、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让暗箱操作没有空问,让司法腐败无法藏身”。

关于公正司法的要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在建设“法治中国”过程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司法公正思想,体现司法活动的公平正义。

四、全民守法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明史・刑法志》)自古以来,统治者就清醒地认识到法律设之于官府,主要是给人民群众看,让他们来遵守的,只有做到上下都守法,国家的统治才能够安稳起来,从而“吏安职业,民无怨尤,而天下已平矣”。(《明史・刑法志》)

“法治中国”新理念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全民守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民守法,发挥人民群众在“法治中国”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人人守法,建设法治社会。因此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原则,坚决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保证宪法和法律的全面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这与封建社会中要求官员守法为先也有几分类似。因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只有做到领导带头、全民守法,才能营造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文化生态。只有做到领导带头、全民守法,才能营造出法治社会的文化氛围,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法治中国”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总之,文化是民族的精神纽带、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建设“法治中国”进程中,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精华,营造科学立法、从严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法治文化氛围,才能将法治思想融于我们的精神血液中,增强建设“法治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法治思想之花在当代中国发扬光大,并结出丰硕的“法治中国”之果。

[注释]

①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1.

②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

③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57,98.

④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5.

⑤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0.

⑥.之江新语[M ].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7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融入 传统文化 作用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职业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及道德教育非常重要的方式。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最重要的方式之一。那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对于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范围界定。

我们认为,从广义上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那些祖先遗传下来的,让人们世代传承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从狭义上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指中国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本文从狭义的方面去探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所要融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相关文件的支持。在2004年,国务院发出的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发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要对当代大学生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2007年,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012年,十报告中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见,党中央非常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课本内容的相对欠缺。高职高专主要开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选取也是非常少的。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只有1页内容讲到了“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二节专门讲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仅占据了7页的内容。在《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的第八章第二节中讲“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仅占了6页的内容。总体而言,内容相对比较单薄。

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我们认为,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以下几个重要作用:

(一)从基础层面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或者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内容过于抽象,概念化丰富、生活性不足。如果在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不但对中国优秀文化是一种传承与弘扬,同时,也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起到拓展作用。

(二)从中间层面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观念的养成。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比如说,《诗经》中的“夙夜在公”,《尚书》中的“以公灭私,民其允怀”,《治安策》中的“国以忘家,公而忘私”,《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强调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一个人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三)从高端层面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其一,可以提升伦理道德素养。如在《左传》中就讲“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学生学习了才知道什么是敦伦尽分的家庭人际关系;其二,可以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古代,有诸多爱国人士的历史记载。如“存君兴国”的屈原,“精忠报国”的岳飞,“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等,在他们身上都突出地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通过阅读关于他们的历史故事,感悟爱国品质,传承爱国精神;其三,可以树立勤俭节约的生活观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这样的话:“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当前,在学生生活中有诸多的浪费现象,如食堂里,没有吃完的快餐被学生扔在餐桌上等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树立学生的勤俭观念;其四,可以培养笃志好学的求学态度。如在《论语》中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可见,古人非常注重笃志好学的态度。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笃志好学的求学态度;其五,可以培育正确的金钱观。如在《论语》中讲道:“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学生树立了正确的金钱观,就能自觉抵制金钱万能论,懂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创造美好的生活;其六,可以更好地规范学生行为。《弟子规》中,句句都是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如“冠必正,纽必结”等,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而且,朗朗上口,容易记诵。

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思政课中更好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思政课教师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一所院校,一流的师资,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是否能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那么,有一定国学基础的教师,更容易把这门课讲得生动,减少这门课本身的枯燥性,而且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启迪。这样,学生不但接受了马列主义的思想,也传承了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

(二)在课堂中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高校,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照本宣课,而是要挖掘课本的深层内容,补充课本所欠缺的内容。我们认为,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三种方式:其一,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穿插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这种优秀的思想文化在学习中分享,在分享中传承。其二,在实践课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种融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比如说,在实践课中,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与璀璨的文明等。其三,在课外实践作业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中,我们更多地只是在口头上讲道德,而忽了怎样让学生去做。如教师要给学生讲解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就要精选一些这方面的影片让学生观看,观后以做一次家务为实践作业,如帮父母做一次饭,给父母洗一次脚等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孝心。

(三)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要通过课堂,更需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领悟。比如,在学校可以开展书画比赛,演讲比赛,参加慈善活动,参观名胜古迹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受益。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6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主题班会课 班主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92-01

1.前言

党的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社会上重新掀起了研究、应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笔者尝试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主题班会课,创新主题班会的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课的结构和内容

主题班会课一般从班会背景、设计思路、班会准备、实施过程、班会反思、拓展资源等六个方面思考和准备。实施过程根据不同的主题可以有不同的环节,如在班会《孝敬父母,践行》中,分为创境激趣、学习新知、诵读经典、亲子互动等环节。

3.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课案例

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主题班会课的几点建议

4.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主题班会课是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活动、自我教育的良好舞台和渠道,班主任可以从旁帮忙出谋划策、总体把握,但不宜事事躬亲。特别当学生在班会准备、班会进行等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而暂时停顿的时候,不要急于代劳,要给学生思考和改进的时间和空间。

4.2提高班主任的传统文化素养

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把握着主题班会课的大方向。只有班主任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在班会的选题、素材、设计等方面给学生具体而有效的指导。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班主任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班主任可以开放的心态、谦虚的学习态度,从现在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学习,与学生一起进步。

4.3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课比赛来进行激励

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也会定期举办班会课比赛,班主任要抓住机遇,挑战自己,充分展示自己和班级的风采,通过比赛来提高班会设计和实施的水平。

4.4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课与其他教育方式相结合,拓宽传统文化培育渠道

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主题班会课只是其中一种,弘扬传统文化也不仅限于主题班会课。我们还可以开展优秀古文的晨读、开设传统经典的选修课、建设传统文化类的社团等,多渠道地培育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劳动过程中、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的思想、政治、道德、宗教、哲学等观念与生活方式的综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它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形成给予影响,使他们成为思想品德合格的大学生。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沉淀的精髓。其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顽强不屈”的革命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天地万物,人之为贵”的人本主义精神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深深挖掘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其提供教育内容上的有力支撑;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继承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精华,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积极作用。

1、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

大学时期是人们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是大学生提升自身修养的有效途径。《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尚书》中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思想,都是关于修身的宝贵文化遗产。也多次引经据典,提出要培养和树立六种意识,其中一种便是自省意识,就是要经常自我约束,经常自我反省,“检身若不及”。[1]这是中华民族重视克己修身的原则,有益于大学生提高自身修养、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此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情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忧患意识、强化其责任感、养成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等,对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深远意义。

2、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文化修养与自身涵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丰富,对高校教师自身文化修养、专业技能的提高及教育方法的完善都有积极作用。韩愈的《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说明教师并不是只需教授完教材中的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这就需要教师自身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品德,才能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论语》中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方法都是很具实效性并可以被教师借鉴吸收的教育方法。高校教师可以结合当代科学技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运用到教学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相结合,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3、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建设离不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可以使学生树立品德意识;又可以使教师提高自身素养,言传身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论是在修身立德还是笃行劝学等方面都有丰富的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体现了其时代价值,迸发着时代光辉,有利于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气氛、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

4、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以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先进思想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至关重要。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基地,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带来的问题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现象严重

首先,高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许多高校只有部分专业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课程,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理念也使此课程较计算机、外语等课程少,不能使大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其次,很多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与能力不平衡,有些教师甚至是刚毕业的学生,其自身对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深,无法给学生深刻的指导。最后,很多高校的宣传栏等成为广告免费地。加之校园流行元素多样化的冲击,致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失。

2、外来文化的冲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挑战

当前,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外来文化,其中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渠道就是新媒体。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和挑战,新旧观念交替、冲突。学生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从而一味认可西方文化,忽视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造成“民族虚无主义”和“”。外来文化中丑化我国民族英雄等不良因子,容易腐蚀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思想境界、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得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

3、腐朽文化的影响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腐朽文化层出不穷。无论是杂志书籍还是网络环境都存在许多腐朽文化,混淆视听,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冲击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的阻碍。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的实现路径

要想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把二者紧密结合。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张耀灿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发展创新,必须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报纸、宣传栏等有利资源,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其次,充分利用新媒体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日常娱乐中也可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再次,高校多开设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使学生系统学习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自觉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自身也成为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力军。最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具体实践活动,加深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提升其思想境界,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行。

2、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有重要意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看待、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相结合,使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提高,减小思想政治教育难度。

3、高校教师加强自身文化素质培养

教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起着关键作用,所以高校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养。

首先,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薄弱环节,在专业技能必不可少的条件下,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以身作则。其次,教师要自觉改进教授方法,借鉴吸收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经验,将其中包含的高尚道德情操运用到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以浅显易懂的方式使学生掌握更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最后,教师多与学生进行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方面的交流,对其感兴趣或者存在疑问的内容,要及时沟通,争取能在沟通过程中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4、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优秀文化渗透

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是最容易聚集大学生的一种方式。社团建设是加强学生民族精神和文化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优秀文化渗透,既能建设社团文化,又能有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锻炼大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的同时,可以使优秀传统思想更快、更有效地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五、总结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影响深远。探析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为发现当前存在问题,找到发挥其作用的实现路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提高W生各方面素质,增强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使其成长为符合时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2] 刘辉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4)55.

[3] 人民日报评论部.用典[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79.

[4] 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创新[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4.13.

[5] 张健.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报业,2013(7)16.

[6] 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7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概况;研究视域;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0-0198-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号角。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品质,是全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理论界十分重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研究。加强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新的理论生长点,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概况

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我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大出版社纷纷举办各类研讨会,共同搭建传统文化研究平台。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众多中华经典古籍经过整理和编译逐渐面世。1995年出版的《中国传统文化读本》(北京燕山出版社)三辑共30册,1999年出版的《中华传世名著精华丛书》(山西古籍出版社)共25册,2011年出版的《青少年国学修养必读丛书:中华圣贤经典》(长江文艺出版社)包括仁、义、礼、智、信共5册等。

理论界中百家争鸣,一大批经典学术著作和高水平科研论文相继出版。学者们从各方面出发,对“中国文化全局、中国传统哲学、西方文化交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文化价值”进行研究,出版了许多优秀经典著作。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进行研究的科研论文相继出版。笔者对1979年至2013年之间发表的科研论文进行收集与整理,发现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自1979年开始至今从未间断,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中研究走向了高潮,以“主题”搜索项为例(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人文与社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2000年至2009年十年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近3 000篇,是1979年至1999年二十年间发表总数的近24倍,而自2010年至今过去的近3年间已发表5 000余篇,达到了过去十年(2000年至2009年)研究成果的近2倍。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视域

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视域进行梳理。

(一)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传承的探讨与思考

1.对“传统文化”范畴的相关探讨

我国著名文化学者庞朴站在时空对“传统文化”进行界定,顾冠华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形成、积累和流传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活’的中国古代文化”[1]。

关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学术界存有几种不同视角的阐释。何劭h以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内涵论证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文化资本”,并从“文化资本再生产”和“文化资本转换”的角度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肖瑜用模因论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演绎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2];余清臣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本身也是对特定生态进行适应的结果,它的核心特质都能在其与特定生态环境的关系中得到深入理解[3]。

2.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理性思考

(1)传承的具体方式

众多学者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提炼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批判继承:张岱年认为“传统文化之中既有优秀传统,也有陈腐传统,对于其中的陈腐传统需加以批判,对于优秀传统则要加以弘扬发展”[4]。2)抽象继承:冯友兰(1957)首先提出对中国哲学史中某些具有抽象和具体两层含义的哲学命题,只需要继承其抽象意义即可。3)现代解释:汤一介提出对儒学的传承就是对儒学现有内容的现代解释,从而“使其有可能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得以发展”。4)宏观继承: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是成中英,他认为儒家伦理中宏观伦理拥有较高的创造性和进步性,应当继承;微观伦理仅是封建集团的具体道德习俗,阻碍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应当摒弃。

(2)传承过程中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关系

科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关系。1)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文化结构中“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文化、主流意识形态”[5],优秀传统文化是全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支持,两者之间体现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文化具体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2)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当代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具体再现,也构建着“未来的传统文化”,两者仅是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将两者对立即割裂了文化传承的历史联系;3)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中既定地蕴有外来文化因素,同时传统文化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全世界,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交流对话、碰撞摩擦中相互吸收各自需要的养分,实现共赢。华中师范大学章开沅认为,“传统文化和现代化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文化传统大部分是保留的”,“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绝不意味着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6]。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文化资源

1.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荣启、唐骅等学者提出: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步骤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展开;采取多种形式,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进行生产性保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设施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蔚然成风[7]。

2.巨大的精神文化宝库

张岱年把中国文化传统的基本精神划分为四项基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自强、以和为贵。舒金城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分为“朴素的唯物主义无神论传统和注重现实、讲求实效的求实精神;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自强不息、胸怀博大的民族精神;尚中贵和的思想;重视人的价值和理想人格的培养;贵民、重民的思想;道德文明和礼貌待人的传统”七个方面。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境遇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不断利用各种传播途径进行文化渗透,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思潮乘虚而入。

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乏力

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容中逵在2008年至2011年期间发表了系列科研论文,站在大教育视野下审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问题,指出“当前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不力主要由于家庭、学校、大众传媒教育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的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影响没有提供足够的传统文化原料和养分所致;更上位的成因,便是国家宏观教育决策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忽视”。

(四)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可依途径

1.明确文化传承的产业化方向

洪瑶提出,我国传统文化只有采取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式,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才能加大传播我国民族优秀文化的力度,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才能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冲破外来文化包围圈,重振文化大国雄风[8]。

2.重视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突出作用

有学者提出,学校教育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当“精心编制系统的传统文化读本,开设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在学生中组织民俗文化的各种社团,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在大学教育阶段适当增加传统教育文化的权重,让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一个相对合理的地位”[9]。

3.更新文化传承的现代传播途径

随着现代传播技术与传播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广泛关注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传播,要及时占领网络、虚拟社区等现代媒介阵地。多元化地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进行传播。

4.配套文化传承的相关政策与法规

还有部分学者提出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加强政府引导与支持,规范传统文化产业市场;同时注重立法保护,不断完善现有法制体系,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事业上升到法治高度。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展望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号角,正是基于目前理论研究与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与欠缺,不难预见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研究趋势将是: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将在全面认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构建立足于现代实践、顺应时代潮流、融会贯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参考文献:

[1]顾冠华.中国传统文化论略[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2]何劭h.从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学理论,2009(14).

[3]余清臣.现代学校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一种文化生态学的视角[J].浙江社会科学,2008(7).

[4]张岱年.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J].中国文化研究,2000(4).

[5]朱兰芝,孙占元.立足社会现实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关键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

[6]章开沅.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7]李荣启,唐骅.新世纪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广西民族研究,2010(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8篇

一、高校要加强课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高校要以专业教育为核心,但更要以人文精神的塑造为目的,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大学生。

1、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因理论性强、政治色彩浓、教学模式僵化等原因,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普遍不高,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传统文化具有渗透力强、形象生动等特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更容易打动人心。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中,可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逻辑哲学、古代中国的“大同”思想以及传统的知行观等内容,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社会实践观;也可以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统一、经世致用等思想去处理相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2、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大学生人文课程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结构单一,且由于学时数少和大课堂教学的原因,使得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之魂,作为高校,对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社会义务。高校应该依据自身情况,结合各学科专业的学习内容,有选择性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修、 选修课,将传统文化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主要讲授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等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逐渐由灌输式教学向讨论式、互动式教学转变,寻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问题的相通之处,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的热情,让学生全面地系统地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

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培养能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广受欢迎,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富于创新精神,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善于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入手。一是校园的基础设施和建筑风格都可加入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大学生们无论走到校园的哪个角落,都沐浴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二是丰富校园行为文化,以多种活动为载体,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开展中国传统节日系列活动。中国传统节日内涵深厚,凝结了民族精神和情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高校发掘传统节日内涵,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将对大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载体。三是发挥校园媒体正面舆论作用,可以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三、高校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队伍建设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高校教师,因此,高校应着重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又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要自觉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并不断更新思想,能够游刃有余地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解决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信服力。另一方面,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道德品质、价值观念等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因此,高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给大学生以人格示范引领。高校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不但能够开阔教师的视野,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要挑选出一批教师精英,要求他们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教学改革的角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有机融合。

四、高校要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开辟优秀传统教育教学的新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第9篇

>> 对两岸青少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中学德育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质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少年教育 加强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技工院校德育教育的实践探讨 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德育教育的融合 小学阶段如何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中职学校德育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模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职生德育教育中的渗透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策略研究 浅析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影响的研究 论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浅谈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的促进作用 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教育 基于发展视角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4-10-1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文[EB/OL].http://.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 3.htm,2010-03-01.

〔3〕乔湘平.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J].求索,2005,(9):105.

〔4〕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

〔5〕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99.

〔6〕周宁.世界之中国:域外中国形象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