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美容技术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5 11:25:56

美容技术论文

美容技术论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系列教材 中医美容 教学改革 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181-01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标

进一步发展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加强教学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教材建设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医疗美容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提高医疗美容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教材是教学灵魂,是培养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是教师组织教学最重要的依据。教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内容,也决定了教师的教授内容和教学方式。学生以教材为依据进行学习,掌握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通过教材传授知识和技能,体现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有建设符合高职教育实际情况的教材,才能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载体和支撑。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建设中存在的缺陷

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各门课程,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培养和训练职业能力的系列课程。然而,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系列教材存在一定缺陷。

(一)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系列教材选用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专业的教材

高等职业教育中,医学教材主要是为了培养临床医生和技术为目标,注重中医学各科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中医临床各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缺乏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在知识内容的构架上缺乏中医美容知识的介绍和中医美容技能的培养,更缺乏现代美容市场上不断更新的中医美容的新项目、新技能和新的诊疗手段,不适合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人才的培养。随着医疗美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医疗美容事业对中医美容专业人才的需要,有很多中医药类院校都增设了此专业,有很多学者和专家投入到医疗美容的教育事业上来,也着手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编写和改革创新,但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二)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实训教材和中医学理论教材分裂,中医学教材讲授的是中医理论知识,而医疗美容的实践技能培训应单独成体系。实训教材独立形成,自成体系,与理论教材无法配套,不能衔接,造成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步调不一致,不能达到“教、学、做”为一体,达到理论与技能操作的融合。

(三)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结构不合理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教材建设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以各个学校内部教师参加编写为主,所以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各种学派、各种系列的中医美容教材。这些教材的撰写者是为了评职称编写,东拼西凑,缺少实际运用。并且年轻教师大都从大学毕业直接到高等职业院校任教,没有工作过程和工作经验,对中医美容技能把握不准,要编写中医美容教材,缺少职业技能支撑。部分年轻教师对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和高职教育改革的相关理论知之较少,要编写中医美容系列教材,缺少高职理论支撑。

三、讨论

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虽然是中医学专业的边缘学科,与中医学在教学内容上有大量相同的内容,但是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更突出于中医美容教学,培养学生对损容性皮肤问题、皮肤的亚健康问题、型体缺陷问题、身体亚健康问题、养生保健等医学内容的掌握与运用。这是针对目前医疗美容市场的需求而设定的,随着医疗美容事业的发展,这个行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更加专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医学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营销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对医疗美容技术(中医美容方向)专业知识要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而随着行业的发展,用于美容、美体、养生的技术越来越广泛,涉及到中医、现代医学、物理、心理等多个学科,必须将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编写更加适合于医疗美容(中医美容方向)的创新型、实用型系列教材。

【参考文献】

[1]张惠玲.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出版,2010(10).

美容技术论文第2篇

关 键 词:美术理论 课程 教学 改革

美术理论,顾名思义,是对美术之理的思考与论述。广义指美术史、美术基础理论和美术批评,是研究美术作品的材料、工具、制作技术和方法以及美术理论自身,是对美术学科规律的见解和探讨,是一个关于美术的知识系统。美术理论课程通常指“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美学”等,是普通高师美术教育(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根据国家新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以及目前中小学美术教学需求,单一的技能教学显然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长期以来,普通高校的美术教育教学中普遍重“技”轻“文”,重“术”轻“美”。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教学方面的主要原因是美术理论课程被“边缘”化,专业技能教学和专业理论教学不能平衡发展,课时比例失衡,课程安排不尽合理。这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倦怠情绪。

高师美术教育主要是培养胜任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师,是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高尚情操、完善人格的教学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如何坚持“宽口径”地培养出“艺术型”通才,如何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如何正确处理美术理论教学和美术技法教学的关系,已成为目前美术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目标和内容

美术理论从属艺术理论体系,课程的涵盖面广。粗略统计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艺术概论”“美术概论”“中国画论”“现代美术史”“美术批评”等。高师美术专业不同于专业院校的专业理论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并在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应该考虑师范性特点,结合总课时的安排,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要求和实际出发,在遵循美术教育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以大教育目标要求为标准,更加合理明确地开设美术理论课程,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如何体现课程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可以选择“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美学”为主修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宜由浅而深、循序渐进,按不同学期依次开设,如“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艺术美学”等。这样,让学生从中外美术史入手,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美术流派、代表画家、作品等了解掌握去分析美术的内容及其特殊性个性,去研究美术的现象、原理、规律;去探讨、揭示“艺术美”的发生、存在、活动的规律。这样才能为学生进入艺术世界提供多种途径,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观,提升学生整体的美术理论素质。

此外,高师美术教育还要认真选择配套教材和适宜的教学内容。由于普通高师美术专业学生的美术理论基础参差不齐、起点较低,因此,教材的选择很关键。目前出版的教材版本繁多,据统计不下十余种,就美术史而言就有:通史、简编、简史、史纲等。什么样的教材才适合呢?笔者认为,教材选择应关注教材的起点、广度,深度要求,除应具备一定权威性外,要能体现师范性和实用原则。教材内容的纲目、章节条理清晰、内容简洁,而且配有大量附图、参考资料和思考练习题。有了合适的教材,还要考虑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由于课时量有限,各门课程不宜全面铺开,应注意突出重、难点,讲授的重点要与学生未来的实际工作相关,从而做到精炼、精简,对于部分内容有交插重复的,只要简要概述即可,非重点内容还可以安排学生自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深入学习和掌握最有价值的理论知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深入浅出,有紧有弛,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比如中国美术史课程教学,可以把内容重点放在绘画、雕塑和书法以及各艺术时期的主要美术成就上,建筑和工艺美术的内容就不必全面接触,仅仅突出明清建筑、家具和陶瓷即可(因为它与当地及周边地区建筑、工艺美术内容、风格、年代相近)。其实美术史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艺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出现,所以教学必须还要关注国内外美术研究的新动向,不断吸收新成果,搜集整理和补充新内容,使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

二、重视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美术理论课一般是大班课,多是一个班或两个班集中在大教室、多媒体教室。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起着主导作用,精力放在“教”上,强调的多是教材的内容。由于教师要忙于完成教学内容,往往容易忽略学生艺术思维和感受力的培养,忽略学生“学”的感受。加之教学的容量过大,学生只能一味地接受而缺乏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其结果造成学生对美术理论的学习由不喜欢到厌恶,从而产生抵制心理和情绪。的确,美术理论课较之技能课而言更抽象,近玄虚,但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具体的、直接可感的视觉形象来帮助学生感悟和理解。比如适当融入一些实践环节,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够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作用。实践环节可以是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博物馆、各类美术文化遗迹,也可以是观摩美术展览和美术创作活动。这样在实践中进行理论教学就能使学生更充分感受和理解古今美术造型形态特点,了解美术与生活、生产关系,了解美术审美的本质等诸多内容。这种“知识——实践——学术”的美术理论教学模式延伸了课堂理论教学,打通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社会活动、科学实验的通道,把学生带回知识的源头,使知识复归实践,从而促进学科的学术思考。

教学是由“教”和“学”的师生共同完成的。理论课中穿插适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可以搭建起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构建平等、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参观、考察和观摩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眼光去观察、判断、思考、体会和总结。这样就促进了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既培养了学生们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又使学生避免了学习上的盲从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去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才能产生对知识价值的认知,从而对学科知识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这样就会改变学生学习的状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将地方美术资源纳入课程教学体系

美术理论的教材编著者基本立足于全局,比较宏观地序列、类此、阐述,其课程教学也习惯一统论。而基层教学的习惯往往不能脱离于教材的纲目、章节和内容的要求,对当地的美术资源、文化漠不关心。实际上,我国历史悠久,美术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各地的美术除具有传统的传承而存在着共同的特性外,还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又呈现出不同的区域和地方特色。因此,作为地方普通高师院校在相关课程教学中,如不关注重视地方的美术资源、不挖掘地方美术遗产,可以说是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浪费和亵渎。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课程中,课程的资源已作为一个被关注的热点。新试行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明确提出,地域素材美术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单一的国家美术课程的不足。地方普通高师培养的学生都将是当地中小学教师,因此,作为研究和阐述美术发展、美术特征、美术现象、艺术本质的美术理论课程都应该纳入地方美术教育资源,去发挥地方艺术资源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满足本地区学生学习美术的需求,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多样性的美术知识。

就美术的多样性而言,全国各地的地方性美术资源是十分丰富和各有特点的。从福建的地方美术资源看,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就具有典型的区域、地域性特色,其内容十分丰富。比如福州的脱胎漆器、寿山石雕、软木画;泉州的石雕、木偶雕刻;闽西北的明清民居、客家土楼以及建安版画、四堡版雕等。由于福建三明是客家祖地,这样就遗存了大量的客家文化和美术资源。三明属闽西北区域,当地原居民的先祖自古以来虽从中原迁徙,带来了中原文化,但由于地理、交通的因素和影响,形成了相对封闭而富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形式,因此,三明及周边一带保留了大量的美术遗产和资源。如“十八寨古民居”“安贞堡”“尚书弟”“回窑古瓷窑遗址”。此外,还有考古新发现的“万寿岩”古人类遗址以及在尤溪、将乐附近新发掘的宋元古墓中的墓室壁画等。所有这些美术资源,从美术特征看,除了自身独具的艺术特点外,同时又具有文化的传承的延续性。它们既是宝贵的美术文化遗产,又是十分难得而又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因此,将地方美术资源纳入教学内容体系有其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这让学生了解到当地美术文化资源,为今后基础教育中普及和弘扬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奠定了基础,同时又补充了高师美术理论课程的内容。其二,这为美术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实践场所和现实资料。

四、要关注实践性和当代性,关注学科研究前沿的新成果

美术理论是美术实践活动的科学总结,是研究与考察美术活动、美术现象,探求其规律的人文学科。美术理论课程如美术史、美术概论,都是探讨美术的发生意义、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关系,以分析美术创作、欣赏、美术家和作品以及美术同社会、生活关系的。美术理论是美术家长期艺术实践后的理论成果,同时又对美术实践产生一定影响,两者密不可分。正如著名美术理论家梁江所说:“理论和创作关系,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二者有机互动,缺一不可……”美术理论教学要特别关注、分析各历史时期美术家的创作实践活动,这样才有助于理解各历史时期美术家总结的各种理论学说和观点。

美术理论还要特别关注当代美术创作,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认识,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创作观念、表现技法、形式上。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种科技手段被应用到美术创作中,如对多媒体艺术、影像艺术、材料艺术、装置艺术的借鉴和运用使美术创作形式更加丰富而多样;随着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公共艺术已成为当代美术创作的重要门类等。由于受到艺术观念、艺术思潮的影响,现代艺术已渗透到生活,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传统的技能、技艺开始出现危机,人们对中国画传统的认识开始出现分歧。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美术评价体系也从单一向多元转型,市场运作下的美术展览、美术批评非常活跃,这已成为官方美术活动的重要补充。当然还有考古新发现以及在各种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的鲜为人知的美术作品等。新时代,美术理论研究的领域、方法也在不断拓展变化。作为担任理论课程教学的教师不可避免地要去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了解美术的发展情况,把握美术理论研究的新动向,更新知识结构,以适应教学需要。

美术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产生的。美术理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美术史,还是美术概论、艺术美学,都不能局限于原编著者的视野范围和学术观点,及时补充、吸纳当代艺术思想、思维、观点。另外,补充新知识,要围绕不同的历史时期,要将美术放在时代的背景中,既要立足过去又要面向当代,让学生全面、全方位地了解、分析、认识美术,培养学生的艺术观、审美观和文化意识。由于美术实践是多元的、多层面的,而且是不断发展的,故美术理论体系同样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所以,美术理论的教学不应该是独尊一说和凝固不变的,不能采取“本本主义”“按图索骥”地照本宣科。美术理论教学要紧跟时代,与时俱进。

结语

著名美术批评家、教育家陈传席先生说:“只有技能的学习,没有理论学科的学习,不能叫美术教育,文化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技能则不能。”艺术学科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质的课程,单纯的技术教育是缺乏人文意识的。由此可见,美术理论课程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改变美术理论课不被重视的状况,首先要从教学改革入手, 我们要面对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修正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法,把教学改革作为思考、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美容技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美容中医技术 教学方法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1

《美容中医技术》是在中医学和美学理论指导下,研究防衰驻颜、强身健体的理论、原则和技术方法,采用药物、饮食、针灸、拔罐、按摩、刮痧等养生保健手段,对人体进行内外综合调理,以达到预防疾病、延缓衰老、驻颜美形之目的的专门技术课程[1]。它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笔者认为要教好学好这门课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阴阳五行、藏象、气血津液、病因等美容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代表性的美容中药与方剂;常用中医美容方法;美容经络与腧穴。熟悉:病机学说;诊法辩证;中医保健美容;中医美容与养生等知识。了解:美容中医发展史。常见损美性、衰老性皮肤病的中医诊治。(2)能力目标。培养自学能力,归纳与总结能力;学会拔罐、刮痧、艾灸、推拿等美容操作方法;学会驻颜、润面、美齿香口、美目、聪耳、健鼻、香体、美手等中医保健方法;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的损美性皮肤病做出初步的诊治。(3)素质目标。学生在学习与体验中,逐步培养对美容中医课程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具有运用所学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自我保健意识;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将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与美容临床紧密结合,融会贯通,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健康、亚健康人群美容与养生做出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指导。

2 课程内容选取与组织

(1)内容的选取。①本课程教学内容应紧跟医疗美容行业发展趋势,并参照“美容师”职业资格考试,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突出实践在课程中主体地位,并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再就业能力。②强化实践教学,将技能操作作为学生本门课程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加以严格训练,使他们的操作做到既规范又娴熟。③加强素质教育和职业情感培养,培养学生树立为人类追求身心健康、整体和谐美服务的专业思想。④融入双证书教学。⑤重难点的确立应突出职业性和适用性。我们确立的重点为:藏象学说,美容经络与腧穴,各种美容保健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及应用,常见损美性、衰老性皮肤病的中医诊治。难点为:美容经络与腧穴,各种美容保健技术手段操作方法及应用,常见损美性、衰老性皮肤病的中医诊治。(2)内容组织。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构建模块化递进式课程模式。①基础理论模块以验证性学习为主,共40学时。包括概述、中医基础理论、常用美容中药与方剂、美容经络与腧穴,中医美容与养生,常见损美性及衰老性皮肤病的诊治等内容。②基本技能模块:以实训为主,共44学时。包括中药美容,针灸美容,推拿美容,刮痧美容,拔罐美容等常用的美容中医技术及常用的中驻颜,润面,美发美齿,健鼻美手等常用的中医保健方法。③岗位实际工作模块以顶岗实习为主。

3 课程实施

(1)教学模式。①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完成实训项目,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了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实训地点与职业环境一体化。②将“工学交替”有针对性的运用于课程的整体设计。(2)教学方法。理论部分: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推进以多媒体为重点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并将本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引入于教学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实训部分:主要运用示范教学、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职业岗位亲身体验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做一体化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①示范教学法:主要应用于学习技能的初期,特别是学习一些基本技能时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方法。②角色扮演法主要用于实训操作提升阶段。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体验岗位能力对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较以往单纯的老师授课,学生听课教学效果更好。③分组讨论:通过实训分组,建立小团队,团队人员自动分工,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讨论完成教师提供的案例。分组讨论多与案例分析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结合运用。④职业岗位亲身体验:真实感受职场环境,有助于提升职业修养,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3)教学手段。①多媒体教学,课程多媒体课件;②DVD教学光盘:③教学做一体化中医美容实训室。④针灸挂图,石膏模型人,拔罐器,刮痧板,美容床,艾灸条等实验教学用具。(4)师资培养。①提高职教理论水平 通过岗前培训、新老教师、结合教育理论讲座、加强职教素养。②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通过集体备课和业务学习、提升自身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结合行业企业培养“双师”人才及科研能力。③教学能力培养:通过互帮互学、督导与指导来实现。④职业能力培养:通过优秀课竞选、开展公开课来提高。

4 课程评价

(1)学生考核。实训考核占45%,培养职业道德和实际操作技能;理论考核占50%,为基本理论储备,培养职业理论素养。平时出勤及课堂回答占5%,提高出勤率及课堂教学效果。(2)教学效果评价。教学效果的好坏通过督导评教、同行评价、学生评教、校外专家四个方面综合评定,这样使教学效果评价更全面更合理。

5 课程改革思考

(1)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走出去”和“走进来”等多种方式,各院校也可选派人员赴师资力量强的老院校进修深造,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2]。(2)加强素质教育和职业情感培养。目前美容市场比较乱。为了规范美容行业,作为高校我们更应加强对美容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树立为人类追求身心健康、整体和谐美服务的专业思想。(3)注重与现代医学现代科技相结合。高等中医美容的教育应当重视与现代科技、现代医学有机的结合,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手段挖掘祖国医学美容的财富,从而开发出无毒副作用的效果很好的中医美容化妆品及美容产品。

参考文献

美容技术论文第4篇

“第五次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大会”于2010年3月21~26日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会议由马亚西亚万仪驻颜美容学院承办。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和《中华中医药杂志》社将组织中医美容行业的专家参加会议。现将征文内容通知如下:

1.征文范围:①中药化妆品、中药美容产品、养颜药膳、外用中药的临床应用研究及实验研究;②中药在药浴、外敷、香薰、灌肠、内服排毒中的应用研究;③中医各种诊疗方法在美容、保健及治疗中的应用研究;④中医美容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⑤中国民族医药及世界其他民族传统医学在美容领域的应用研究;⑥中医美容人员资格教育、培训制度研究及课程设计;⑦中医美容行业标准化方案研究;⑧美容院中医服务项目范围研究与限定;⑨中药化妆品、中医美容仪器、中医美容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研究。

2.征文及参会要求:①未正式公开发表过的论文;②稿件篇幅在3000字以内,关键词3~8个,附400~600字中英日文摘要,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③论文请发送电子版,邮件以“作者姓名+马来西亚会议”命名。收到必复,若无,请与我部联系,请自留底稿,恕不退稿;④报名截止日期:2010年1月18日,请自血因私护照并填写出国人员情况表;⑤费用:论文翻译费300元,报名费每人500元,因故不能成行者报名费不退。

3.省略

第五次国际传统医学美容学术大会筹委会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

股骨头坏死修复与重建国际研讨会暨辉瑞骨科镇痛高峰论坛

第二轮通知

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和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主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承办的“股骨头坏死修复与重建国际研讨会暨辉瑞骨科镇痛高峰论坛”将于2010 年4月8日~10日在上海市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会议邀请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并举行《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第5 届“三优”评选的颁奖仪式。参加本次研讨会可获部级医学继续教育Ⅰ类学分10 分。会议将邀请美国杜克大学Virginia Flowers Baker 骨科主任、骨与关节外科杂志(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JBJS)董事长James Randolph Urbaniak 教授、Current Opinion in Orthopaedics 杂志主编Vincent D. Pellegrini 教授和总医院骨科王岩教授、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李子荣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外科王坤正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王义生教授等多位知名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1.会议内容:①吻合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②股骨头坏死研究新进展;③表面置换与保留股骨颈的人工关节置换。

2.省略,联系人:张老师,电话:028-85422431;截稿日期为2010 年3 月15 日。优秀稿件将优先在《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正式发表。欢迎广大骨科临床、教学、科研人员及在读研究生踊跃投稿及参会

3.报到时间:2010 年4月8日(8:00-20:00);报到地点:上海市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66号B座)。

4.会议时间:2010 年4月9日~10日;会议地点:上海市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66号B座);会务费:800 元。

5.省略;燕晓宇 13671725441,E-mail:。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2010年《中国美容医学》征订启事

中国美容医学杂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部级医学专业学术期刊,是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和国内外多家大型数据库和检索机构收录期刊。主要栏目有:基础研究、整形美容、皮肤美容、颌面美容、齿科美容、眼耳鼻美容、中医药美容、护理美学、综述、讲座、国外美容最新动态、国内最新书讯会讯等,并将继续增设美容医学焦点研究专栏。本刊为全彩铜版印刷,图文并茂、内容涵盖面宽、信息量大、理例兼容、实用性强,是从事美容医学及相关专业医务人员的必备读物。

2010年征订工作现已开始,定价15元,全年180元(含邮费),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邮发代号:52-27,编辑部亦可直接订阅和投稿,地址:西安市188号信箱 《中国美容医学》编辑部收,邮编:710043。咨询电话:029-82218513,82251091-8833,网址:省略,E-mail:zgmryx@163.省略。投稿时请寄稿件审理费30元,并在稿件后附第一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包括详细通讯地址和手机号码)。

2010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

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

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20周年庆典暨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主办,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亚韩国际医学美容医院承办,总医院、湖南省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协办,会议定于2010年6月3-6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大会期间还将举行第三届“两岸四地美容医学学术论坛”和第二届“医学美学艺术展”,颁发第四届“学科贡献奖”。举办本分会各学组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手术演示等活动。本次大会是中华医学会全国Ⅰ类学术会议,也是部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参会者可获得部级Ⅰ类学分。欢迎广大专家学者踊跃投稿,征文内容如下。

1.征文内容:学科建设:①美容医学整体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经验、前景;②美容医学学科发展的国际化方向等; 美容外科学: ①美容外科程序标准化探讨;②面部年轻化、面部轮廓美容;③吸脂、美容;④常见美容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防治等; 美容皮肤科学: ①非手术面部年轻化技术疗效评价;②损容性面部皮肤损害及修复;③化妆品与皮肤美容科学等; 美容牙科学: ①牙齿正畸与面部轮廓美容;②牙齿修复美学;③种植牙美学;④牙齿色彩学;⑤牙周美容等; 美容中医科学: ①中国针灸与中胚层疗法的关系探讨;②黄褐斑中医药治疗进展;③中医抗衰老;④中医减肥等;美容医疗技术: ①色素沉着性皮损的光学治疗回顾与展望;②血管性皮肤病激光治疗进展;③无创嫩肤除皱技术的评价;④局部注射美容技术;⑤文刺与祛文刺技术的安全性;⑥美容术后护理效果的评价等;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人文科学: ①中国人的美容心理评估;②美容心理,美容医学心理学;③中国人面部轮廓特征的美学探讨;④各类艺术形式学;⑤医学审美教育;⑥美容医学伦理等;⑦美容医疗中的医患关系及相关法律问题;⑧美容医疗纠纷及事故的定性与处理等。

2.征文要求:①文体形式不限,论著、综述、评述、个案等均可;②来稿请寄500字以内的摘要1份;③投稿方式,一律采用网上投稿,网址:省略.省略;④投稿截止日期:2010年4月30日(录用与否恕不退稿)。

・消息・

《中国美容医学》被以下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知网)、万方数字化期刊群、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国内外读者可以在:省略、 省略、 zgmryxzz.省略等网上查阅、下载《中国美容医学》全文。其中中国知网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同时收录中外各类医学期刊近百种,可查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医院管理等医学论文资料。欢迎登陆查阅《中国美容医学》,并欢迎国内外作者读者积极投稿!

联系地址:西安市新科路1号东兴科技大厦12层《中国美容医学》编辑部,邮编:710043,联系电话:029-82218513,82251091-8833;网址:省略,投稿E-mail: 。

・告作者读者・

投稿数字写作须知

根据《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本刊采用三位分节法(即从小数点算起,向左向右每三位分一节,节间留出一定空隙),不用千分撇分节法(如3,216改为3 216)。但年份、页数、仪表型号、标准号不用三位分节法。中文出现的数字,凡属计数数值,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关于中英文摘要书写格式的要求

本刊中的论著文稿正文前应附300字以内的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并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得使用“作者”、“我们”等主语。关键词3-8个,撰写应正确选用中国医科院情报所出版《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SHAAL)内所列的词语,必要时可采用自由词语,每个词组(汇)间用逗号(,)隔开。英文摘要要与中文摘要基本对应,略有扩展以便对外交流。英文摘要格式要求:文题首字母为大写,作者需要全部列出,姓名及省、市名用汉语拼音,姓氏每个字母均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文题及单位用英文书写英文关键词均小写,不能使用缩写词,应与中文关键词序一致。

希望作者读者在投稿或(和)修改稿件时,按上述要求认真补充完整,并注意规范使用医学专业词汇。

版权转让声明

凡向本刊所投稿件,全体作者需在收到编辑部发出的稿件回执时签署《论文投送介绍信》,将该论文的复制权、发行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被《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凡被本刊录用的稿件将同时通过因特网进行网络出版或提供信息服务,稿件一经刊用,将一次性支付作者著作权使用报酬(包括印刷版、光盘版和网络版各种使用方式的报酬),并赠送当期杂志两册。

常用参考文献书写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请选您亲自阅读过的最近5年以内发表的文献(经典文献除外),序号请按正文中引用先后排序,并与原文仔细核对、在原文以相同序号标注。文献书写格式如下:

1.如果参阅的是期刊其书写格式为(除了虚线部分其他包括标点符号都按以下格式书写,不能缺少):

[序号]作者名(三位以内者全部列出,超过三位作者的只列前三位,中文后加“等”,英文加“et al”;尤其英文文献要求名在前,姓在后,如“Morris PJ,BradleyJA”等). 文题[J]. 刊名(外文缩写按Index Medicos格式),年份,卷(期):起页-止页.

示例:[1]杨 瑛,顾伟英,杨彩霞,等.凡能斯提尔美容切口在妇产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美容医学,2003,12(5):509-510.

2.若参阅图书:

[序号]作者(主编姓名).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者, 年份: 起页-止页.

示例: [2]王 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473-474.

3.若为析出文献:

[序号]章节作者. 章节文题. 见: 作者(主编姓名). 书名[M]. 版次. 出版地: 出版者, 年份:起页-止页.

示例:[3]刘德伍,吕润华.抗瘢痕增生药物研究进展.见:蔡景龙.现代瘢痕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42-444.

4.若为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美容技术论文第5篇

[关键词]医疗美容技术;工学结合;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R-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06-068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的医疗美容保健服务需求迅猛增加,然而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医疗美容技术人才的缺口甚大。

1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特点

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区别于一般的职业技能培训,研究它的历史与发展,要面向就业市场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1.1 历史与发展:1993年国内开始开展医学美容教育,2005年美容专业正式更名为“医疗美容技术”。为了规范国家美容医疗市场,2006年卫生部规定医学技术类专业不能报考临床助理医师和护士资格,导致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既不能从事临床医生工作又不能从事相应护理工作,就业的职业领域有医疗美容服务、生活美容服务两大职业领域。人才培养方案就要随之做出相应变化,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校内学生主要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校外学生参加实训基地相应各项实训,即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并没有把理论和实践相互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容专业可以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培养方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就业方向面向各级医院与医疗美容机构的医疗美容技术岗位从事激光美容师(士)、医疗美容治疗师以及医疗美容咨询师等岗位,毕业后能够从事注射美容、激光美容、美容皮肤治疗、化妆品营销、物理美容以及纹刺美容等工作。

1.2 人才培养目标: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心理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从事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 工学结合模式

在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开展“工学结合”的具体方法是以推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校内学习面向实际工作需求,校内成绩考核结合企业工作考核,课堂与实习地点融为一体(见《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以就业工作技能为目标,以学生、企业、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校园化和社会化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校园教育和直接获取从业经验的社会化工作环境结合起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之中。

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就要培养学生具有医疗美容技术相应理论知识基础,并具有突出的专业职业技能,毕业后具有专业毕业证书又具有中级美容师证书;邀请美容机构全面参与人才培养工作,使原来纯粹的实训室改造成工学结合的模拟实训室或虚拟美容机构。校企双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用人”,企业与学校成为紧密的合作体,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打下坚实基础。

2.1 课程建设-凸显专业特点:有关医学基础、临床课程可以分别整合成《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满足必需够用的原则,构建凸显专业特点、职业化鲜明的理论课程体系。面向就业依托专业特色开展针对性的课程教学改革。与国际前沿接轨开设一些具有学科前沿的课程,如《美容礼仪》、《服饰美学》、《美容新技术》等课程。

2.2 专业建设-优化课程结构:首先根据专业定位和行业特点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以及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对理论课程增加实训课程的教学学时,教学设计融入“工学交替”方法,教学内容体现双证书需要。由相关课程教师和美容机构人员进行沟通,共同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发掘专业设置内涵,强化技能培训。

2.3 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交流:医疗美容技术教师到美容机构深化培训,聘请美容机构经验丰富的技师授课示教。校外实训基地接收校内教师的轮流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独具特色并有开创新的教改和科研,参与国内外的各种技能培训和教科研交流活动。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课教师同时具有美容技师职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2.4 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突出实践要求: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环节中的比重,把实践教学考核成绩作为学生平时课程考核、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医疗美容技术用人单位和学校作为主体共同参与教学管理,营造美容机构和学校两种学习环境和考评体系。

2.5 实训教学模式-体现工学结合:与医疗美容技术用人单位联合,组建全新的实际工作需要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并对外开放。在学生中组建不同的兴趣小组,在学校两年期间学习基本美容操作技能,半工半读、产学结合。第三年在医疗美容机构或大型美容机构进行顶岗实习,深化培训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专业技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美容技术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口腔修复工; 口腔工艺技术;医学美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 R782.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4-269-01

21世纪,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意识的加强,人们日益意识到未来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修复技术,还必须具备扎实的美学和人体审美知识。在口腔工艺技术教育中,要求将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融入口腔医学美学知识,能使将来的口腔修复工以全新的审美观、价值观,推动口腔工艺技术实践、教学、科研向更高、更快的水平发展,使口腔工艺技术教育在新医学模式的背景下,开拓出一个崭新的领域。

1 实施口腔医学美学教育的必要性

1.1 是培养口腔修复工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时展的要求。高索质人才应该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广博的文化知识、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独到的创新意识、良好的心理索质和外在美及内在美的索质体现。同时,作为口腔高级修复工还要有审美能力、透视能力、索描能力、雕刻能力和美学修养、艺术修养等。实际上,在学生德智体美培养目标中,医学美学是医学教育中一种最为基础性的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最高形态的素质[1]。它对其它方而素质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催化和助推作用,可成为提高和扩展专业技能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强美学教育,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由单一型向复合型、由技能型向艺术型、由匠人型向文化型的转变。

1.2 是口腔工艺技术教育模式转变的重要内容

随着人类对疾病认识的深入,21 世纪的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模式转变为生理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这一转变,激发人们全方位地认识人类的生老病死和健美问题,要求现代口腔工艺技术必须努力去适应人对美的追求。新医学模式的出现,促进了新医学及分支学科的诞生。口腔医学美学就是其中之一,它填补了口腔工艺技术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空白。口腔医学美学在实现口腔工艺技术最高目标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3 是深刻体现口腔医学美学价值的必然要求

口腔医学美学是以美学和口腔医学的基础理论为指导,应用医学方法,维护和增进口腔颌面健美的一门学科。它常以正颌、矫正和整复口腔颌面部外形与功能作为诊治手段,提高整体生命活力和生命质量[2]。因此,在口腔工艺技术目标的实现过程中,精细的操作技术成为了决定成败的关键行为。由于口腔在解剖生理上的特殊地位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特点,口腔工艺技术与医学人体美的关系十分密切,无论在基础理论、科学实验,还是口腔修复体制作中,都蕴合着十分丰厚而深广的美学思想及基本原理;而患者(求美者)对口腔颌面部的美学体验也更加深刻,因此口腔工艺技术学科的美学价值体现远非其它医学技术学科能比拟。在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育中,有必要反复强调治疗目的是要恢复患者口颌面部的正常功能和形态,树立良好的口腔审美习惯和审美观念,形成创新汰旧的开拓性意识,从而使口腔修复工在口腔修复治疗中自觉地考量到患者的美容效果,明确地提出取得美容效果为重要目标,使口腔工艺技术在医学美学原理的观照下,达到审美经验的累积和审美能力的升华。

2 实施《口腔医学美学》课程教学的思考

2.1 精心设计课程内容

在提升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学校医学人文课程人才共用、资源共享的优势,精心整合、设计《口腔医学美学》教学内容。《口腔医学美学》课程设计为34学时:理论课程30学时:第一部分为美学基础和医学美学基础,由《美术学》和《医学美学》的教师承担;第二部分为口腔医学美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美学课程,由口腔各亚专业教师讲授。实训课程4学时:第一个实训内容色彩构成实验,由口腔比色技师指导;第二个实训内容视觉原理实验,由眼视光学专业的教师指导。

2.2 切实加强师资培养

师资培养与建设是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合格的师资队伍结构,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对于口腔医学美学教育,应加强专业教师医学美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和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理论等综合素质的培训;提升教师学历学位;鼓励参加全国性口腔美容医学年会,鼓励专业教师加强与义齿加工中心的经验交流,尽快造就适应口腔医学美学教育需要的“医文兼容”、“医美互通”的“双师型”的教师。

2.3 逐步改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建设、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实施口腔医学美学教育,可根据高职高专学校的定位、特色和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的定位、特色及培养目标,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在初期,可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的口腔医学美学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材编写研究、参与教材编写,着重突出口腔工艺技术的特点,建设独具特色的教材。

2.4 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应认真对待口腔医学美学课程设置,积极探讨口腔医学美学教学改革思路,尤其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革。深入义齿加工中心、医院口腔科进行调查研究,了解专业岗位群的具体要求及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培养体系,解决教学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3]、案例教学[4]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在口腔医学美学的授课过程中,培养学生真正享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从而为今后口腔修复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和审美技能基础,使学生真正成为复合型、艺术型、文化型的口腔高级修复工。

参考文献

[1] 彭庆星.医学美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 24.

[2] 潘可凤,张秀华.口腔医学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0-31.

美容技术论文第7篇

关键词:艺术;审美泛化;传播生态;思考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和社会不断进步,社会民众的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愈来愈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迅速发展,促使艺术生态图景更加丰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艺术生态圈中衍生许多艺术姿态和艺术形式,虽然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但是也给艺术管理与艺术理论研究带来巨大挑战。

1 当代艺术审美泛化的主要体现

一是艺术的外在表征,主要体现为影像世界与符码价值。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形式更加丰富,目前,艺术创作容易受到符码价值的影响,部分艺术家在艺术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后,可能会大量复制自身的作品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就可能会导致自我艺术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影像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影响,出现“高技术和低手艺”的消费现象,导致艺术内容浓度更加稀释。

二是艺术的创作目的,艺术美学和商业需求有着紧密关联,艺术美学主要是为商业需求服务,而商业需求必须倚赖于艺术美学创作。其中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商业化,现阶段来说艺术美学作品的展示场所不再限制于博物馆和艺术厅,逐步向公关广告和工业设计等阵地转移,艺术美学作品也逐渐成为实物商品提供给社会广大消费者。在此阶段,艺术审美活动已经逐渐向市民化和可消费性方向发展,特别是电影艺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艺术审美活动更加多种多样,电影艺术便是当代市民化和可消费性的审美艺术产物之一。电影创作采用新奇的题材、宏观场面、情感细节、娱乐桥段、冲击力视听等来丰富电影内容,美学艺术中融入许多商业和营销概念。美学艺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向社会展现新型的美学内容,让社会普遍大众都能够解决到艺术美学作品。

三是艺术的接受方式,传统艺术接受方式和古典艺术含蓄的审美特色有着密切的关联,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现出古典艺术含蓄之美。为了感受美学艺术作品中的精髓就要求接受者通过反复吟咏和揣摩来想象美学艺术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感受到民族艺术文化的特色。现阶段来说,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着艺术载体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而艺术审美接受方式也逐渐从“思考”向“观看”转变,经过迅速发展再演变到“浏览”,当前“浏览”的方式俨然成为社会大众接受艺术的方式。

2 现代艺术美学认同危机和传播生态

2.1 注重艺术美学和现代科技的精神契合

长久以来,艺术美学和现代科技共同生存和发展一直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要话题,互联网信息时代到来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艺术生态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前艺术创作不再限制于艺术家发挥想象力来作作品,更多的是利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来创作艺术作品,而如何正确处理艺术创作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是目前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探讨话题。例如江苏省昆剧院在发展昆曲传统艺术时,提出高铁昆曲和微博昆曲等新型的概念,所谓高铁昆曲是通过利用高铁科技手段来将快速的生活节奏与传统艺术联合起来,增强社会大众对传统艺术内涵的理解;而微博昆曲主要适合通过利用社交平台微博的快捷性与影响力来不断拓宽昆曲的影响范围。

2.2 艺术传播应具备“耐度”与“适应度”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传播范式产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者的结构系统和传播行为的发生环境,具体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融入艺术内容使得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例如经典艺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诠释艺术美学内涵。在2009年8月14日,北京开展“世界经典艺术多媒体互动展”,会展主题是“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各种3D技术和全息技术以及声音识别技术诠释经典艺术的内涵和魅力,实现跨时空的对话。不仅能够有效宣传现代化先进技术产品,而且还能利用经典艺术来提高科学技术产品的高雅品位,促使受众群体和艺术作品实现零距离接触。面临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应当要具有“耐度”,并快速适应高新科学技术诠释艺术作品内涵的形式,接受市场经济发展的考验,从而有效维护经典艺术品格与精神。

2.3 不断挖掘美学艺术传播的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形式多元化与艺术载体数字化促使艺术传播速度和艺术数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艺术美学在快速传播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巨大危机,其中艺术美学危机主要体现在审美泛化和认同差异化以及意义空间局促等方面。在2013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对抗日神剧进行点评,当前许多抗日神剧忽略公共理性,无法体现出英勇抗战的精神。同年4月11日央视新闻认为许多抗战神剧完全不尊重历史,为了博取眼球和市场经济胡编乱造历史内容,使得抗日战争充满戏剧性,此类抗日神剧已经完全辜负抗日启蒙和抗日鞭策的重要使命。作为美学艺术传播的主流媒体,电影和电视应当要肩负着传承文明和理念的责任,纵观影视行业,主流媒介艺术传播的责任已经荡然无存,伪造历史和忽略公共理性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为了避免艺术空间扁平空洞,应当要正确认识艺术事件和历史内容,传播正向的艺术文化和历史。

3 不断优化艺术传播生态的有效措施

3.1 不断健全艺术传播系统和制度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艺术审美泛化,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正以市民化和消费性融入寻常百姓生活,因此应当要把握艺术美学的发展时机,将艺术的社会功能融入社会大众的衣食住行中。同时还需充分发挥出休闲娱乐、沟通协调、净化激励以及审美救赎等功能。此外政府部门应当要快速完善艺术传播系统和制度,艺术传播系统主要包含有艺术意识形态系统与艺术时市场,构建艺术博物馆和影剧院以及艺术品拍卖机构等,健全艺术传播系统制度,以推动艺术传播生态系统的发展。

3.2 增强对草根艺术作品的重视

当前社会中衍生许多草根艺术作品,其中社会草根艺术作品主要体现了社会大众的生存期待和普通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草根创作的愿望等。其中艺术理论研究者应当要增强对优秀草根原创作品价值引起重视,草根艺术作品不仅是社会大众文艺情感的释放,同时还是社会各阶层声音的共鸣。草根艺术作品的大量创作和交流促使社会更加稳定与和谐,草根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代表着社会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并成为当前社会文化认知和大众审美的纽带,所以增强对优秀草根原创作品价值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互联网信息实时代的到来促使创新成为艺术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当要紧密贴合生活、实际、社会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艺术理论的创新发展。

3.3 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优势,实现文化群体的信息共通

多种多样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障碍,而这种阻碍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保护了文化利益和文化精神,但是实际上却对各个艺术群体交流造成很大阻碍,各种文化圈都存在着各种障碍。如果跨越阻碍来进行不同群体文化的交流,可能会对逾越者产生伤害。而这种跨越伤害不仅表现在尴尬自嘲,甚至还会表现在艺术群体冲突上。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群体交流障碍可以借助于社交媒介来构建多群体文化公共区间,增强各种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全面实现差异文化群体的信息共通。在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于魁智和羽泉组合精彩夺目的反串表演,不但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还实现了音乐和京剧的有效融合,同时也模糊了音乐受众和京剧群体的障碍和隔阂,实现了不同艺术的共通。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艺术美学可以充分利用大众媒介来传播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向受众群体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所以在进行艺术理论研究过程中,应当要注重社会实践和贴合社会生活,不再局限于自身学科理论研究的领域,而是增强对文化建设现实背景和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视,紧密贴合实际积极展开各项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和分析优秀艺术作品的研究理论和美学内涵,并对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类型的基本特点和创作原理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通过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思维来研究艺术美学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内涵以及赋予情感,从而促进社会多元化艺术形式的理性发展。

4 结语

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美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何结合现代化先进技术来推进美学艺术作品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美学艺术作品传播过程中应当要注重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来传播艺术作品,建立健全艺术传播生态系统和制度,增强对草根原创艺术作品的重视和研究,紧密贴合实际生活,利用现代技术与科学思维来开展各项艺术学理论研究,从而推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宝军.价值论阈中的当代中国之“审美泛化”现象[J].理论导刊,2014(11):48-51.

美容技术论文第8篇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着重于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实现创业的准备教育。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兴专业中医美容应运而生,美容业岗位人才市场的巨大需求使得高素质的美容专业人才显著匾乏。依据高职教育的性质、特点,中医美容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应是高等应用技能人才,即注重对学生美容中医师和高级美容师双重技能的培养,造就出适应美容市场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中医美容人才[1-2]。未来发展中,随着国家中医药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进一步实施,国家职业大典的修订,中医美容保健岗位的增补,中医美容应用技术类人才培养在一段时期内仍会成为高职院校的积极选择[3]。

目前,中医美容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一些院校其专业的设置一般均为中医学或针灸推拿学专业的一个方向[4],专业建设尚无可参照性标准,培养理念不清、课程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与目标脱节;重理论轻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培养与岗位衔接不够等。所以,成熟科学的中医美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研究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准则

课程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岗位能力需求而建立的课程模式及结构,是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一项具体的教育活动。作为高职层次的中医美容专业来讲,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既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还应体现中医特色。

2.1以围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4]。课程体系构建时必须以中医美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指南,确立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课题组通过调研及反复论证后,确定了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即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美容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能从事中医美容医疗、中医美容保健、美容教育培训、美业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的中医美容专门人才。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高素质、高技能这样的人才性质而进行思考。

2.2以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特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着重于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线培养学生就高职教育中的“高”、“职”二字。一方面说明高职教育属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培养出的人才应是高素质的;另一方面表明高职教育要求学生专业知识体系应相对完整,突出职教特色[5],强调技能操作。构建课程体系时则既要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又要着重体现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首先学校、美企联合培育,校内专业教师与美企兼职培训教师共同施教,学岗直通,突出实践教学。其次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将素质教育贯穿始终,提升学生岗位执行力。学生毕业即考取美容师职业资格证,充分体现“高职”二字含义。

2.3以强调中医特色为重点:中医美容应是以中医学为理论指导,强调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辨证施治,突出人体内外和谐的整体观,并进一步整合传统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材料、新技术来发展中医特色的美容医学[6]。因此,构建中医美容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应有别于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应以强调中医特色为重点,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均应以强调中医特色为原则,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美容师和中医师的思维与技术,既可以走进生活美容与保健市场,又可以走进医疗美容市场。

3 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架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子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可将课程体系分为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三大模块。

3.1理论知识模块:依据中医美容高职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课程体系中既要体现医学与美学相融合的特点,又应突出中医特色,在课程设置时以突出“夯实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与“相关的美学基础知识” 三条主线为原则,如需设有中医基础理论、美容解剖学基础、医学美学等课程。

3.2专业技能模块: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中医美容保健技术应用能力、中药美容化妆品调配与营销基本能力等五种能力目标要求,设置核心课程,通过对五类技能的传授与培训来实现人才培养的能力目标。如:设置针灸学、推拿学、美容保健技术、美容皮肤科学、化妆品与调配技术等课程。

3.3职业素质模块:中医美容高职学生需具备中医美容岗位技术能力、企业营销策划能力以及职场就业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其中包含优秀的思想品德、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里素质、一定的审美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等。为达到素质目标的要求,除了开设必要的公共基础课外,设置了美容礼仪学、美容业经营与管理学、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课程,同时定期邀请美容企业对学生进行能力拓展训练。此外,通过美容企业的定期培训,瑜伽小组、中医美容保健等小组的实践活动,以及搭建文娱演出、演讲征文、各种美容技能大赛、课前宣讲十分钟等素质教育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缩短了学生实习就业的适应期。

4 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

本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30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安排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以及企业培训等,是一套体现了医学、美学、美容学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课程体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4.1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中“高素质”的含义:高职教育虽然强调职业技术教育,但仍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本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在中医美容专业中的指导作用和运用功能,结合美学基础课程等,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突出有别于生活美容教育中只重视短期技术培训,医学理论含量少,学生发展没后劲的状态,提高了学生继续学习的能力,体现了高职教育中“高素质”的含义。

4.2突出职业技能教育及中医特色:在本课程体系中,突出以中医美容技术课程为体系核心,着重培养学生运用针灸、推拿、中药保健、膳食调理、体质调养、经络美容等中医药美容保健技术或方法对亚健康状态进行保健调治及对损美性疾病进行防治的能力,既强调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养,又突出了中医药美容的优势。同时,通过与企业联合办学,充分利用企业单位的教育资源优势,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兼职教师讲课,让学生了解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及新方法,了解美容市场,熟悉职业角色,把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引入人才培养主体,把人才培养融于生产、服务、管理环境中。科学利用第二课堂开展美容师、保健按摩师等职业资格培训的系列课程,开设就业指导课、宣讲课等,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能力及岗位适应能力。

4.3 反映出 “四性”特点:“四性”特点即先进性、系统性、实用性和临床性。先进性,本课程体系除了强调祖国传统医学在美容领域的优势之外,还将国内外最新的理论实践成果关联到相关课程当中,体现了在学术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系统性,本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由基础-专业-实践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体系构成,做到基础知识够用,打好根基,稳步前进;实用性,美容医学是一门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专业,它可以与实际有诸多方面的交集,如美容保健技术、美容实用技术、美容业经营与管理等课程均具有极高的实用性;临床性,虽然某些程度上美容医学的服务范围会超过传统医学,但是不可否认它依旧扎根于临床、依附于临床,所以课程设置方面临床性亦得以很好体现。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中医美容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包括课程体系)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将是摆在医学美容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吴景东.美容中医学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5-10.

[2]刘宜群.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华中医药杂志编辑部,2008.

[3]段亚楠.医学美容燃起医学教育新亮点[J].科技资讯,2009, 95:214.

[4]甘宁峰.中医美容人才培养若干问题与对策[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1):106-107.

美容技术论文第9篇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高师素描教学;课程改革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深入展开,与之相应的高等师范教育应针对这一改革的要求,培养能适应中学教学需要的人才。素描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样面临着中学美术课程改革的冲击。目前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在这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目标不明确、重技轻理、教学内容狭窄、课程安排与中学课程需求相脱节等。素描课程也不例外,这样培养出来的师范生很难胜任对美术文化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中学美术教学。总体上讲,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主要采用前苏联契斯嘉科夫素描教学体系,至今,高师美术专业素描教学改革实践基本上未发生根本的变化,还是沿用契氏的教学体系和观念[1],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培养人才的要求。高师素描课程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美术教育人才的需求,配合中学新课改目标的实现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师范美术专业学生,这就有必要完善和改革素描课程教学内容,与中学课程内容相结合,以适应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提高高师学生核心竞争力。

1 打破重技轻理的模式,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虽然使学生的素描技能有了提高,但导致学生的艺术修养尤其是理论修养方面欠缺。理论知识的欠缺不仅限制了学生素描技法向高层次发展,也制约着学生未来教学能力、创作能力的发展。所以高师学生在学习素描技法的同时,有必要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

1.1 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提高高师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高师素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大多仅凭个人经验,内容多是如何具体处理画面效果的技法指导,很少运用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去启发引导学生,学生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不能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形体,其结果是素描教学内容在不断深化,而学生的创作能力却不能有效提高,导致学生的画面效果缺乏个性和内涵,且对素描本质理解片面。素描不仅是一项技巧性的绘画,也是作者心灵深处的诉求,作者可以表达美好的情愫、思想和理念,线条和调子等只是实现这种表达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样,素描的创作也需要画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这些艺术修养来自美术理论,而仅仅被动地依赖于教师传授技巧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相对就显得薄弱。由于缺乏个性,导致创作水平相应较低或甚至根本无法进行更高层次创作。理论指导实践,学生正是因为缺少了深厚的理论知识,才会在实践创作中陷入困境,新的思维、新的理念无法产生,只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和模仿,其结果是一批匠人复制出另一批匠人[2]。所以在素描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在获得较强的造型能力的同时,也具备系统深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创作能力。

1.2 增加理论知识的学习能培养高师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美术专业学生是未来的美术教育者或工作者,在重技轻理的教学模式下,有些毕业生到中学后,只能画不能讲,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能力及文化修养等方面不适应中学美术教学的需要。新课改下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有:造型?表现、欣赏?评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四大领域的内容,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内容分为: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五个模块[3],这些内容都少不了理论知识的应用。只有理解了的事物才能真正的认识,有些高师学生到了大三还不知道透视的基本知识,何谈对素描的真正认识?而现代艺术求新求异范围宽泛,有关视觉和触觉造型的美术活动都被列入了学科内容,使素描学科涉及到越来越多的新形态,构成了素描的多样化特征[4]。如比例关系、形体透视规律、光影变化规律、明暗变化规律、虚实对比规律、构图规律;解剖知识、点、线、面、黑、白、灰等知识,以及组合意识、抽象意识、设计意识等问题,这些知识主要偏重于理论讲解,目的是使中学生获得对造型形式和规律的理解,学会认识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美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而不是教他们多么严格、多么专业的素描技法。中学的美术课并不是专门为有志从事美术专业的人而设置的,当然并不排斥这方面的促进作用,但如果过分强调,就偏离了全民教育的总方向,违背了美术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根本目的[5]。蔡元培先生曾说过:“不是为了培养多少天才的艺术家,而是为了艺术的社会化、大众化和生活化。”美术师范学生肩负着普及国民审美文化修养,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中国未来国民的艰巨使命,课程必须要体现美术专业师范性的特点,不能与美术学院或者设计学院的办学方向相混淆[6]。面对中学美术教学实际,高师美术专业若想适应中学美术教学需要的培养目标,教学要求就不能仅局限于技能知识的掌握。因此,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加强理论教学,可使学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既能灵活教学,又能独立创作。

2 拓展教学内容,增加素描欣赏教学的学习

审美教育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说:“人们每天瞻仰完美的艺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情感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他还说:“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就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而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其他课程难以替代的[5]。

中学美术教学不仅仅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绘画技能,更应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培养审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是美术欣赏课自身的特点,无疑欣赏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学素描教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感受美、认识美进一步鉴赏美、追求美、创造美,而不是对学生表现结构素描、光影素描等技法的训练。高师素描教学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适当增加欣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具有代表性的素描作品,按美术欣赏教学的过程进行讲解。通过欣赏优秀素描作品,会使学生逐渐提高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并可通过学生课堂阐述、撰写学习心得或学习感受等方法,对作品进行评述,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融入教学之中,达到审美能力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将会适应中学美术教学,建立更完善地教学方式。

3 合理安排素描课程内容结构,增加速写练习

作为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能力,也应具有一定技能方面的专业功底,高师教育培养出来的中学美术教师在从事普及性中学美术教育的同时,还要指导中学生开展课外美术活动及绘制宣传画等工作的能力。因此,在适当增加素描理论和欣赏教学的同时,技能方面的基础训练也不可缺少。素描技法教学中,速写属单色素描的范畴,常用以记录生活,为创作积累材料,渗透于绘画的各门类教学过程之中,高师专业在素描课中开设速写内容有以下必要性:

(1)适应中学美术新课改的要求

目前高师素描的练习仅限于光影素描,当然高师专业开设光影素描的练习是必要的,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它是训练学生造型能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且富有表现力、创造力和审美价值。但是中学美术教育与专业美术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虽然他们都是实施美术活动,但在中学基础美术教育中技法训练只是全部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中学美术有限的课时中,中学生不可能达到光影素描或结构素描的绘画要求,况且这种基础性强、高素质、强能力的表现方法也不适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美术教育应给予学生信心及适当的表现技巧,不可过分强调“形”、“明暗”、“结构”等的训练,应允许他们适当自由发挥其内在潜能,可凭性情横涂竖抹,任意发挥,直抒胸臆,在绘画过程中允许写实、变形、抽象并存,这样才能起到开发其思维的作用,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速写就是一种运用简洁洗练的笔法,快速概括出物体造型,简明扼要地表情达意的绘画形式,具有简洁性、概括性、夸张性、甚至趣味性等特点,且不需要光影素描漫长的训练时间,是中学美术技法教学中较为实用的练习方法之一。这也符合了中学美术培养目标――不能为了培养画家而学美术技能,重要的是以美术教育造就具有科学、文化、艺术和初具实用技术素质的未来公民。

(2)提高师范生的速写创作能力

高师速写教学,能够扩大基础教学的探索性,也是一种最直接体察生活与感受生活的方式,是学生生活与创作之间不可缺少的桥梁。在教学中适当增加速写教学,能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绘画语言和个性语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创作的能力。因为速写是创作的最初体验,是由造型训练走向创作的必然途径。从创作过程来看,速写是创作的准备阶段,是作者和自然的对话,是生活的体验。如叶浅予笔下的《》,是艺术也是对生活形象直接的启示,简练的几笔就勾勒出了街市无聊的生活状态[7]。学生通过速写能更好地发掘生活的真实美,激发其创作的热情和灵感,通过速写使学生对美的形体、美的构图、美的意境进行判断、选择、加工和表现,也就是说,速写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在美术教学与美术创作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素描教学应立足于师范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学课改的实际相结合,适应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合格的中学美术师资为目标,改革和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王裕亮.高师美术院校素描改革实践与创新意识的同步性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9(01):7375.

[2] 张玉奎.加强素描理论教学 完善美术教学体系[J].成功(教育),2007(06):75.

[3] 高明.美术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 顾森毅.论基础教育改革中的高师素描学科[J].艺术百家,2003.(04):127.

[5] 吴东梁,樊学川.普通中学美术教材教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