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放射医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1:02

放射医学论文

放射医学论文第1篇

在进行肿瘤放射治疗时,采用影像技术已经成为了共识。影像技术贯穿于放射肿瘤治疗的全过程中,对放射治疗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影像技术可以对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进行具体的信息分析,从而能够得到准确的信息,对放射肿瘤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成像技术以及影像信息源,并且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极大的推动了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有出现了组合型一体化设备,这些组合型一体化设备的应用,为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得到极大的突破,并且极大的改善了医学影像与诊疗效果之间的传统界限,使得两者之间的联系性不断的加强,对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线性能量传递治疗机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Y线能量与X线能量得到提高,在利用两者进行放射治疗时,能够有效的杀死大量的癌细胞,阻止癌细胞的扩散,从而增强治疗的效果。但是,当着两个射线进入到人体之后,会沿着轨迹行进,其传递能量比较的小,被称为低LET,在静止期细胞、缺氧细胞方面,要通过低LET将其杀灭是不可能的。为此,人们开始注重对高LET射线的研究。对于细胞分裂、细胞氧含量各期的依赖,高LET射线的生物效应程度比较的小,即使在低氧、缺氧的状态下,杀灭肿瘤细胞都是可以实现的。近年问世的仪器包括重粒子、快中子、质子等,虽然已开始应用于临床,但多为研究阶段。在国内,临床对中子刀的应用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治疗经验。而质子的治疗还处于试运阶段,由于器械的造价较为昂贵,为此在短期内普及还比较困难。在高LET治疗中,能量释放最为猛烈的是硼中子俘获治疗系统,它是利用原子核爆炸,将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细胞摧毁,得到有效治疗的一种手段。在治疗过程中,对一种含非放射性的自然元素硼进行注射,其与肿瘤细胞的亲和力非常的强,作为一种特殊的化合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在肿瘤细胞内迅速凝聚,之后借助超低能中子射线进行照射,硼元素在肿瘤细胞内与中子射线发生核反应,而一种具高线性能量转换的α粒子由此得到释放,即使α粒子的释放是少量的,也能够起到杀死肿瘤细胞的作用。

3近距离治疗(后装机)

自1898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Ra)元素之后,1905年开始了第一例组织间Ra插植治疗。1930年Paterson和Packer建立了Ra针插植规则及剂量计算方法,正式开始了近距离治疗。直到20世纪80年代近距离放射治疗技术(后装机)取代了传统的近距离放射治疗。后装机采用远距离操作,计算机控制,能够勾划出清晰的图像和剂量曲线分布。无论从安全性、可靠性、防护性和病人舒适程度考虑,明显提高了精度和治疗效果,从而迅速推广。近距离治疗有多种方式,因肿瘤位置或解剖结构的差异,可采取不同的照射技术,空腔脏器常用腔内治疗,实质性肿块采取组织间植入,近几年又开展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配合其他治疗手段治疗前列腺癌、胰腺癌、甚至某些类型的肺癌、脑瘤等,取得良好效果。这也是继近距离放疗后的进一步发展,过去有些模具或敷贴器治疗现在已为浅层X线或电子束所取代,术中置管术因受条件限制,国内仅有少数单位作过报道。近距离治疗常用的核素种类繁多,源型各异,(管、针、液、胶囊等剂型)能量和半衰期也不同,除钴能量较高外,多数为低能含γ和β的混合线。放射线经金属外壳过滤后成单一的γ线能谱。它照射的范围有限,损伤危险性很小,是重要的辅助放射治疗工具。

4结论

放射医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放射免疫分析;核医学;教育

核医学是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并进行医学研究的综合叉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图像融合技术和放射性靶向药物的发展,核医学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涵盖了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因此,核医学作为一门基础考查课程,成为医学院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基础核医学理论部分知识点相对偏多、偏杂,绝大部分都是抽象概念,学生课后普遍反映比较难掌握。掌握好基础理论知识,对于之后临床核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至关重要。但是,核医学课程课时普遍偏少,其中基础核医学理论部分课时不足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因此,充分利用好核医学课时,在学生对于核医学技术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强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对于核医学课程教学的开展和加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RIA(Radioimmunoassy),放射免疫分析,是由美国科学家Berson和Yalow在1959年发明的一种超微量分析方法。RIA是将免疫反应的高特异性和放射检测的高灵敏性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手段,灵敏度可达10-9~10-12g。放射免疫分析在实际临床应用上,是检测体内含量极低的激素及生物活性物质浓度的常用手段之一。放射免疫分析是核医学实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有本科专业的核医学实验课程都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操作也不断规范化、自动化,对学生动手能力要求简单,容易掌握。由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流程耗时较长,除了学生实验操作时间,还需要大量的孵育等待时间,这些时间可以用来介绍实验原理和相关知识。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将核医学理论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实验课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核医学相关教学要点,提高教学质量。

一、从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和诺贝尔奖谈起,提高学生对核医学的实验兴趣

放射免疫分析是将免疫反应的特异性和放射分析的敏感性相结合的一种检测方法,是Berson和Yalow在1959年首先发明的并用于检测人体胰岛素浓度。由于放免分析方法的开创性设计及其在临床检验上的重要作用,Yalow获得了197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奖。从诺贝尔奖谈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联系我国的屠呦呦女士由于在20世纪70年现抗疟疾特效药青蒿素并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事例,介绍屠呦呦女士多年来不求名利、潜心科学研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的志向和兴趣。

二、介绍放射免疫分析原理,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

一般本科生的临床核医学实验都是安排在基础理论课程结束之后,所以关于放射免疫的基本原理学生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实验课教学时,根据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的组成和说明,利用板书和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于实验原理、试剂使用等内容的理解。在原理介绍时,突出强调放射免疫分析的关键特点――标记抗原与限定量抗体的竞争性反应,使学生对于放射免疫分析和免疫放射分析之间的区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

三、在指导实验操作的同时,加强核医学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放射免疫分析具有高灵敏性的特点,这对于学生的操作手法来说就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由于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及随之而来的媒体宣传的影响,公众对于射线和辐射普遍有恐惧心理,谈核色变,临床本科生也不例外。虽然核医学实验所用的放射性物质的量都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依然会存在心理阴影,经常出现学生之间互相推诿、不愿意操作放射性核素实验的现象。因此,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放射性,消除恐惧心理,才能更好地完成实验课的任务。笔者在讲授实验课程时,将放射免疫试剂盒的放射性活度与人体本底放射水平做了类比:实验所使用的试剂盒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微居里,折合到每次取样的放射性活度不超过300贝克,而正常成年人自身本底辐射大约为4000贝克,所以试剂盒的放射性对于人体是安全的。在做对比的同时,会涉及放射性活度常用单位居里(Ci)和国际单位贝克(Bq)之间的换算,教师引入相关知识的讲解,在消除学生对于放射性恐惧心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放射性活度以及放射医学发展史的记忆和掌握。

实验中要加强学生对于辐射安全的理解和把握,避免因疏忽大意造成不必要的安全事故。由于放射免疫分析实验使用的是125I标记的抗原,属于非封闭源。可以通过提问及提示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于概念封闭源与非封闭源之间的区别理解。由于临床核医学所涉及的放射药物大都是非封闭源,所以重点放在非封闭源使用的安全防护方面,结合发生过的临故引起学生的警醒,加强个人放射防护安全意识。实验操作过程中涉及的枪头、试管、废液等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也是放射防护的重点之一。在指导学生按照实验室要求分类处理各种不同废物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于放射性废物处理原则的记忆。

本教研室所开展的临床医学本科放射免疫分析实验都是检测甲状腺素,但学生往往会将治疗甲状腺疾病的131I和125I相混淆。因此,介绍实验操作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试剂盒的有效期,从而引入125I的半衰期知识,提问学生几种常用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使学生加强对于半衰期的记忆。此外,还可以引入半衰期长短与放射性药物用途的关系(短半衰期做治疗,长半衰期做检测),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记忆。

四、在结果测量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核医学仪器的了解

在核医学理论课程中介绍相关的仪器,仅仅介绍仪器的原理和构造,学生难以有感性认识。通过放射免疫分析实验,测量免疫复合物放射性活度,可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核医学仪器,加深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通过学习不同仪器(固体闪烁器和液体闪烁器)检测原理的区别,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各种不同射线特性差别的认识。

各种医学知识都是建立在人类实践的基础之上,核医学更是如此。因此,在实验课程中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提高核医学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充分利用好实验课程的每一分钟,将理论知识融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严谨的科研态度。

参考文献:

放射医学论文第3篇

【关键字】放射科工作;放射技术;应用意义;应用影响。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003-02

1 引言

放射科是医院的临床医技科室,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其间主要应用的放射技术是为准确的完成医学诊断而服务的,通过放射技术的合理应用,放射科的工作有了真实准确可靠的影像依据,为临床上的进一步诊断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放射技术的重要性可见,一个医院放射科放射技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了该医院的整体治疗水平。技术和诊断两个词语是放射科工作中离不开的两个部位,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就现在放射技术的发展形势来看,由于放射技术一直被人么们误认为是一种被动的机械劳动而不被各位医疗工作者所重视,但是事实上,放射技术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运动,它充分的应用了各种先进的技术,为诊断病变提供了很多有力的理论依据,应当引起医学工作者的注意。

2 放射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应用要点

2.1 通过放射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成功的制出高质量的x线胶片:放射技术是放射科工作中的主体部分,只有通过相应人员灵活的应用放射技术才能获取所需的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并使之符合甲级片要求。为了充分的发挥放射技术的作用,医院必须保证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及业务水平,能够充分的在工作中运用放射技术,其次,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按照预先制定的工作流程自习仔细的进行工作,首先要审核好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摄影位置,准确的为患者编号,接着在摄影时要根据患者的拍摄部位而选取合适的摄片位置,最后还要结合患者的病症特点来选取曝光条件。摄影完成之后,要进行暗室工作,这一环节的工作是保证优质x线片的重要环节,暗室的工作主要分为胶片的选择及显影和定影液的应用两个部分,其中洗片机要定期清洗以保证胶片的完好,同时要注意显影液的温度,防止其影响胶片的质量。综上所述,放射技术对高质量x线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需要工作人员娴熟的操作技能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2.2 放射技术为准确的诊断提供了保证:通过放射技术制出的高质量x线片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从这一点上来看,所生产出的x线片必须满足位置正确,条件适宜,范围适当等要求,这样才可以清楚的显示患者发病部位的具体的组织结构从而显示病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为任何情况的病人拍片都要保证有适当的密度,对比度,锐利度,较低的失真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医生根据x线片分析病情时要结合病理学,解剖学,组织器官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种知识,再加上对病人临床反应的具体观察才能准确的做出诊断并及时的对症治疗。相反,可以想象,如果所得的x线片质量较低那么即使是医学功底很深的专家也不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同时一些效果不好的x线片还很容易误导医生,使之做出错误诊断,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放射科技术人员必须重视自己的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保障。

3 提高放射技术的重要措施

3.1 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放射技术的基本措施,只有从工作人员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放射技术的应用水平,使之适应现代化医学的脚步。近年来,有大量影像设备引入到放射科的工作中来,如DR,CT,DSA等等。这使得放射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的放射学到现代的高科技的影像学的转变。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和PACS技术的普遍应用,对放射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需要他们具有简单的x射线拍摄技术还必须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操纵高科技影像设备的技能,因此也就必须要全面的提升放射科技术人员的素质,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人员要详细的了解人体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相应的投照条件。(2)技术人员要掌握并有效执行放射防护条例,在进行放射操作时要保护好自己及患者的安全。(3)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进而提升技术人员的处理图像和使用设备的能力,这是因为大多数处理语言和操作语言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的。(4)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其可以熟练的使用查询,处理,存储及打印等操作。(5)使技术人员掌握对现代高科技设备维护和使用的相关知识,提升其业务水平。

3.2 提高x线片质量,为放射诊断奠定基础:放射科的x线片质量对诊断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放射技术作用的一个检验环节,因此提升x线片的质量非常重要,医院可以采取质量检查体系,从对比度,清晰度,准确度。投影范围,摄影位置等多个方面对x线片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的完善放射技术,提高x线片质量。

参考文献:

[1]L. Bresolin;G.S. Bisset 3rd;W.R. Hendee;F.A. Kwakwa;李志明;;关于放射科住院医生物理学教育计划的方法和资源:调查结果[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1期

[2]于天林;;探讨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与维修[A];山东医学会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放射医学论文第4篇

【关键字】放射科工作;放射技术;应用意义;应用影响。

1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行业也随之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相应的人们对医疗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21世纪是一个以“质量”为核心的时代,人们对各个行业的质量要求都有了更高的标准,医疗领域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领域自然引起了许多人的注意。放射科一直都是医院比较重要的部门,随着各种医疗新技术和新手段的出现,放射技术也就更多的应用在了各种医疗场所中。就目前的应用状况来讲,放射技术的理论模式还不够先进,医院对其重视程度也不够,这严重的制约了放射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本文就从放射技术在放射科工作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入手,重点分析一下放射技术的重要影响以及应用放射技术的意义。

2 放射技术的应用优势及应用要点

2.1 通过放射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成功的制出高质量的x线胶片:放射技术是放射科工作中的主体部分,只有通过相应人员灵活的应用放射技术才能获取所需的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并使之符合甲级片要求。为了充分的发挥放射技术的作用,医院必须保证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具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及业务水平,能够充分的在工作中运用放射技术,其次,每位工作人员都要按照预先制定的工作流程自习仔细的进行工作,首先要审核好患者的个人信息和摄影位置,准确的为患者编号,接着在摄影时要根据患者的拍摄部位而选取合适的摄片位置,最后还要结合患者的病症特点来选取曝光条件。综上所述,放射技术对高质量x线片的产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需要工作人员娴熟的操作技能和高度的工作责任心。

2.2 放射技术为准确的诊断提供了保证:通过放射技术制出的高质量x线片可以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从这一点上来看,所生产出的x线片必须满足位置正确,条件适宜,范围适当等要求,这样才可以清楚的显示患者发病部位的具体的组织结构从而显示病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为任何情况的病人拍片都要保证有适当的密度,对比度,锐利度,较低的失真度,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医生分析病情。医生根据x线片分析病情时要结合病理学,解剖学,组织器官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多种知识,再加上对病人临床反应的具体观察才能准确的做出诊断并及时的对症治疗。相反,可以想象,如果所得的x线片质量较低那么即使是医学功底很深的专家也不能对患者的病情做出诊断,同时一些效果不好的x线片还很容易误导医生,使之做出错误诊断,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放射科技术人员必须重视自己的工作,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为临床治疗提供保障。

3 提高放射技术的重要措施

3.1 提高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这是提高放射技术的基本措施,只有从工作人员入手,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放射技术的应用水平,使之适应现代化医学的脚步。近年来,有大量影像设备引入到放射科的工作中来,如DR,CT,DSA等等。这使得放射技术实现了从传统的单一的放射学到现代的高科技的影像学的转变。随着图像处理技术和PACS技术的普遍应用,对放射技术人员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不仅需要他们具有简单的x射线拍摄技术还必须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以及操纵高科技影像设备的技能,因此也就必须要全面的提升放射科技术人员的素质,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人员要详细的了解人体身体的各个部位以及相应的投照条件。(2)技术人员要掌握并有效执行放射防护条例,在进行放射操作时要保护好自己及患者的安全。(3)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英语水平,进而提升技术人员的处理图像和使用设备的能力,这是因为大多数处理语言和操作语言都是以英文的形式出现的。(4)进一步提升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使其可以熟练的使用查询,处理,存储及打印等操作。(5)使技术人员掌握对现代高科技设备维护和使用的相关知识,提升其业务水平。

3.2 提高x线片质量,为放射诊断奠定基础:放射科的x线片质量对诊断结果具有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也是放射技术作用的一个检验环节,因此提升x线片的质量非常重要,医院可以采取质量检查体系,从对比度,清晰度,准确度。投影范围,摄影位置等多个方面对x线片的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的完善放射技术,提高x线片质量。

参考文献:

[1]L. Bresolin;G.S. Bisset 3rd;W.R. Hendee;F.A. Kwakwa;李志明;;关于放射科住院医生物理学教育计划的方法和资源:调查结果[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1期

[2]于天林;;探讨医学影像设备的管理与维修[A];山东医学会医疗器械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放射医学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 现代临床医学的迅速发展,使诸多疑难杂症得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病患生存率大大提高。临床诊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种临床检查手段均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放射线诊断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就临床诊断以及放射线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关系作出论述,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更翔实的依据。



临床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治愈疾病的前提,惟有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才能进行。现代医学各种临床诊断手段均取得长足进步。过去未能发现的许多病例,在先进诊查手段的互相配合下得到早期发现,其中放射线检查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放射线诊断取得了迅速发展,为临床诊断作出了一定贡献。笔者试就放射线诊断以及临床诊断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

诊断是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表现所作出的辩证逻辑的结论。也就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以及特殊检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的判断。诊断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诊断能否正确取决于检查是否周详、准确,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疾病本身的发展进程。

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只有尽早地诊断疾病,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迟延和错误的诊断必然会使疾病由潜伏状态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由轻症转为重疾,由单一的病变发展成多种复杂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诊断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放射线、心电图、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和放射线检查的应用最为广泛。放射线检查由于教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因其迅速的发展丰富了临床检查的手段,从而对一些早期的隐匿性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

放射线检查相当于临床上的直接望诊。普通望诊只能看到人体各部的外形和表面变化,而放射线检查则可看到内脏器官以及骨骼等的解剖结构与部分功能状态。放射线检查与病理检查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可观察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变化,以了解其病理性质。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病理学除可观察大体病理改变外,还能用显微镜研究细胞和组织结构,但病理学只能在离体器官和组织上进行观察,却不能研究活体器官;而放射线检查却能研究活体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从而通过观察到的影像来推测其病理性质。放射线检查与化验检查也不相同,后者是对所送标本进行客观检查,所得结果供临床诊断参考;而放射线检查则一般须提出具体的诊断意见。在做放射线诊断结论时,必须在系统、周密调查和对各种材料综合分析后,才能提出正确的结论。临床医生若忽略应做的体检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单纯依赖放射线检查来诊断,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同样放射科医生单凭放射线所见,而不结合病史、体检和有关的化验结果即做出结论,也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诊断必须尊重客观,必须经过唯物辩证的思维才能得出。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EBM)正在迅速兴起。循证医学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现有的最佳的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同时患者的积极参与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内涵,他们对诊疗决策的期望、要求、合作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时时关注的课题。在医学影像学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进而发展循证医学影像学,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性、介入治疗性试验和文献评估。

循证医学(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EBM强调医师应深思熟虑地将目前所得到的最佳证据,用于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健康服务时的决策。使提供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EBM旨在将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目前,EBM的应用领域已从最初的临床医学,扩展到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决策、医疗保险、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药学、卫生经济学和医疗服务购买等诸多领域。EBM的概念已被医学界的主流思潮、病人和各级政府广泛接受。

在伦琴于1895年发现X线后的100多年中,大部分影像是以各种模拟的方式记录在X线片上的。自20世纪70~80年代CT和MRI先后问世后,提示了平片数字成像的可能。在今天,除传统的X线片仍是成像中最常用的方法外,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及正在兴起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等几个重大因素将会对成像产生深远的影响。CT提供了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和无重叠的轴面断层,显著地扩大了人们对X线和解剖关系的认识。MRI对放射学最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阐明了心脏的形态和优点,由于它的无射线及能多方位显示病变的优点,对于了解胸部体、肺循环中的血管、胸壁、膈肌区的情况及肺尖和臂丛的关系也有很大作用,对于纵隔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作用也是肯定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病情,分析表现,透过临床现象探索疾病的本质。全面考虑问题,警惕主观臆断,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防止漏诊、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放射医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放射性医学检查;应用;放射性核素;核射线

1、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定义和分类

放射性是指某些发生原子核能变化的物质释放出的一种可以用某种特定仪器观测到的射线。随着医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放射性在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医学领域也不断增多,当前我国的放射性医学检查主要包括X射线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等。

2、当前我国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应用情况

2.1、X射线检查

X射线检查技术是当前医院对人们身体进行检查和疾病监测的常用手段,主要原理就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透视和摄片,常见的X射线检查主要包括X光透视、摄片、造影、断层摄片、CT等,X射线的使用目的主要是来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的病变,使医生对病人身体的内部状况和脏器病变情况有所了解。

2.2、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和具有放射性标记的化合物来对人体疾病进行记录和测算,根据人体反应研究得出结论。

放射性核素在医学检查中的应用首先是测定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将放射性的药物应用于人体,利用放射性检测设备检测其在脏器中的变化,或是人体血液和排泄物变化,对不同时间的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状况绘制曲线,进行测算分析,得出所需的数值。在我国当前的医学检查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算人体的消化功能,吸收功能,人体血细胞的实时状况和功能性等[2]。

放射性核素检查的应用除了曲线参数的获得之外,还包括影像的摄取。具体的说就是将放射性的药物导入人体,观察内脏对放射性药物吸收的反应与正常内脏进行差别比较,并使用能够显像的医学设备,如γ照相机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照相机等,来对病变取像。这种显像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变化过程,因为人体内脏器官对放射性核素药物的摄取,取决于器官的当时的功能状况,包括代谢速度和血流速度等,因此这种显像是动态的。而大多数发生病变的器官,在初期对放谢性药物的反应已经与正常器官有所差异,因此这种检查方法能够检测到人体器官疾病的早期状态。当前这种检查手段主要可用于人类的心血管功能检测,神经系统反应检测,脏器肿瘤显像,呼吸系统例如肺栓塞等的早期检测,人体内分泌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功能性显像检测等等,应用渠道非常广泛。

2.3、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的使用载体是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在当前医学领域我们所使用的同位素大多是人工合成的,也就是通过核反应生成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例如用于示踪剂的131碘、32磷、51铬等,这种同位素的优点就是具有较高的感应度和放射性,易于检测和计算。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通常是将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导入人体,通过人体的血液流通和新陈代谢等过程,进入到人体的内脏器官当中,用放射性探测器来查看和测量示踪剂在人体当中的运行过程、运行轨迹、运行速度,以及最终到达人体的哪一部分,通过计算、观察和与正常脏器运作功能的比较,得出人体脏器的疾病诊断结论。这种检查手段非常方便,而且对人体的损伤很小[3]。

除了示踪剂之外,放射性同位素用于人体的检查物质还有198金、铟-113胶体、碍-99m胶体等,这些是用于扫描的放射性物质,通过肝脏对金-l98的吸收情况,也就是肝扫描,可以来检测肝病变的状况,因为肝脏对金-l98的吸收是一个动态过程,医生通过同位素造影术,就能够检测到金-l98在人体肝脏的分布状况,从而对肝脏的功能性做出诊断。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扫描来得出检查结论的方法,同样能够用于检测人体的心、脑、胆等脏器,使用简单,对患者基本不会造成伤害。

3、我国放射性医学检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人们对于放射性医学检查的认知存在误区

放射性的医学检查虽然在当前医学领域已经使用的十分广泛,尤其是X射线、CT、造影等比较常见的医疗诊断手段,但是人们对于放射性检查的认知仍然有很多误区。例如许多患者认为放射性检查的辐射力度很大,会对人体造成很大损伤,因此坚持拒绝接受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而另有许多患者明明不需要进行放射性检查,却为了保险起见,强烈要求医生进行,或是在进行放射性检查时不注意防护措施,超出了安全使用范围,对自身有造成一定伤害的可能。针对这些问题,医生在进行放射性检查项目前,应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对检查的目的性和科学性进行解释,尽量使患者配合,在检查过程中,要随时告知患者的检查状况,做好对患者的防护措施,减少问题出现。

3.2不可忽视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

毫无疑问,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是有损伤的,无论是示踪剂在人体的导入还是射线和影像等医学检测的辐射性,都会对人体和细胞功能造成一定伤害,因此在放射性检查的开展过程中,要重视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确保其的安全使用范围,在发挥放射性检查优势的同时,避免辐射超量的情况,尤其对于孕妇和备孕夫妻,要详细询问状况。对于从事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工作人员,要重视对他们工作规范和操作过程的培训和要求,严格做好放射性物质的存放,检查过程符合要规定程序,积极做好防护。

参考文献:

[1]王荣福. 肿瘤影像核医学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11):55―57.

放射医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医疗纠纷; 放射科; 根源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29-0155-02

医疗纠纷已成为影响医院正常医疗秩序和改革发展必须考虑的要素,医疗纠纷的增加不仅恶化了当前的医患关系,而且严重影响了医院的工作秩序,不利于医院的管理和医院形象的树立[1]。医疗纠纷涉及各级各类医院,不论是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还是乡村服务站和私人诊所,几乎每个医疗服务机构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医患纠纷[2-3]。近几年呈逐年增多趋势,甚至出现了更加恶劣的杀医、伤医事件。

县级医院纷纷巨资引进先进影像设备并迅速投入使用,新技术的开展使放射科已逐步由临床辅助科室向诊断和技术支持转变,在医院的地位和影响逐日提高;放射科涉及对人体有害的X射线检查,具有某些特殊性[4]。放射学的发展使放射科医师的角色从医技人员、诊断辅助人员转变为集诊断、治疗、咨询等于一身的一线临床医师;从前让临床科室医生头痛的医疗纠纷也开始困扰放射科。如何避免和化解这些矛盾成了放射科医务人员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分析放射科近几年的医疗纠纷,逐步寻找和建立放射科医疗纠纷的应对措施。

1 放射科医疗纠纷形成根源分析

1.1 科室布局和功能分区不合理

科室布局和功能分区合理与否,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科室流程运转不畅,造成患者拥堵。在检查前就蓄积了不满情趣,加之候诊时间过长,工作人员安抚欠缺或不到位就易引起医患或患者间的矛盾;致使场面失控,拥堵进一步恶化,为纠纷埋下伏笔。

1.2 工作效率和质量矛盾

技术方面:笔者所在科室每天有100多例患者拍片(有些患者多个部位投照)和50例名患者CT检查,多数都集中在8∶30~11∶30左右,而摄片检查都有个投照过程,尤其是多部位投照,CR检查环节多、耗时长,有个别工作人员手脚慢,易引起患者抱怨。更换DR后,状况明显改善,只有在患者密集时才会有一点小拥堵。CT检查因患者基数小,情况与DR相似。诊断方面:报告实行医师分级审核签发制度,是保证质量的有效方法,目前多数县级医院的实际情况是人员紧张,不能也不可能专设一个岗位来审签报告,否则科室很难正常运转。另外基层医院农村患者多,看病往返路程较远,检查结果需要急出;特别是中、晚班时,只有一个医生应诊,如果有多个急诊集中检查,出事的风险更大,对此类情况,希望临床科室医生严格把关。

1.3 医务人员素质的个体差异

1.3.1 责任心不强 体现在登记录入患者信息错误、投照位置错照、漏照、“张冠李戴”,假如报告医生未仔细核对直接导致错误延续。医生未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阅片不仔细、不全面、漏诊、误诊等。

1.3.2 业务素质不高 少数工作人员不注重知识更新,对疾病征象认识不够,不懂得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影像表现(有些患者或临床医生故意隐瞒病史除外),仅凭经验和主观想像来进行诊断,过于自信,易造成误诊。

1.4 法律意识不强

1.4.1 不注重患者辐射防护 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放射科检查的射线剂量已大幅降低。放射科技师应注重敏感腺体的遮挡,年轻的父母们尤其在意婴幼儿的检查辐射防护,如果专科医生频繁要求患儿检查,易引起纠纷。

1.4.2 对患者隐私保护意识不够 多体现在男技师要求女患者脱衣拍片或在患者面前有意、无意讨论其病情及治疗情况,尤其涉及不当医疗、检查等(不除外言者自身知识缺陷,妄加评论,易给其他科室带来无谓的矛盾)。

1.4.3 特殊检查的风险告知及患方签字不落实 检查前,如果不告知患者及家属检查的风险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一旦发生意外(如过敏反应),无路可退,不容辩驳;另外熟人检查,碍于情面,不履行常规手续,往往好心办成坏事,最后承担恶果。

1.5 不沟通或沟通不够

沟通包括放射科与其他科室的沟通,放射科工作人员与患者的沟通,沟通是人类相互理解的桥梁,人在生病时情绪、情感波动异于常人,更需要有沟通的技巧[5]。

1.5.1 医院内部各部门缺乏整体观念、协作精神 临床医师申请单填写不规范(如患者基本信息不全、错误)可造成患者来回往返,导致患者的不满情绪蓄积;或者各科室之间配合不够默契,各自为政,处处只想方便自己,随意将医院内各部门之间的矛盾暴露在患者面前,这些情况都可能成为医疗纠纷的导火索,甚至造成事故,需要放射科与临床科室医生协调,对一些问题大家达成共识,不要互相推脱、指责。甚至有些临床医生出现纠纷有意将患者指向放射科,将纠纷扩大化。表面情况不严重的危重患者,由于放射科医师知识的局限,可能对这类患者的病情出现误判,没有临床医生陪护的话,可能会因为先给看似严重的患者检查导致意外发生。还有危重患者临床医生出现病情误判,直接送放射科检查,而死在检查过程中。对于病情不稳定的危重患者不要盲目开单检查,必须检查时,一定要有专科医生陪护。放射科也要时时警惕检查过程中对危、急、重患者的观察。

1.5.2 对患者缺乏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态度生硬、情感冷漠”“话难听、脸难看”是直接表现,爱岗敬业精神不够,缺乏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接诊不同的患者,要有不同的方法,要有行动和语言的交流与技巧;走路不方便的患者给予搀扶,耳背的患者,说话声音大一点,多用肢体语言,最根本的要求是文明用语,动作轻柔,用心服务。

1.6 盲目自信,无应急预案

放射科医师对检查、治疗项目风险缺乏认识或过于自信、疏忽大意,出现意外情况没有应对预案,束手无策。如X线造影检查、CT增强扫描中,可能发生造影剂过敏反应;在CT穿刺活检、放射介入治疗等存在麻醉、出血风险等。

1.7 设备陈旧,图像质量差

放射科设备陈旧,一些检查项目勉强开展,效果差、伪影多;对所用设备的功能局限或缺陷认识不足,草率地超范围使用,获得的图像不能满足诊断要求。

1.8 医院及行政主管部门的无原则妥协

发生纠纷后,患者及其家属找到医疗机构或行政主管部门要求给予所谓的真相并提出赔偿,在患方的强大压力下,许多医疗机构不走法律途径,无论是否具有过错,都被迫接受或满足患方的某些要求;反之,因惧怕或被威胁可能会出现严重扰乱医院秩序的事件而妥协赔付;这无疑也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

1.9 医疗外因素

1.9.1 患者偏执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 某些患者与有些有医疗背景的患者及其家属利用自身片面或不系统的医学认知,对应诊医护人员提出苛求,否定或否认治疗疗效,假如医护人员确实存在不按操作规程执业的情况,会被其无限放大,并以此为把柄与医院“斗争”到底。

1.9.2 无理取闹 患者苛求一种检查就能给出明确诊断,不懂疾病的复杂性及人类知识能力有限,一旦要求进一步检查就认为医生故意让他多花钱。有些患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值过高,有些患者和家属对医院制度规章不理解;对医疗行业的高风险性、不可预测性及存在个体差异完全忽略;不了解放射科影像检查的局限性,自认为不对就在医院无理取闹[6]。

1.9.3 媒体的恶意炒作 部分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报道,为了上头条,歪曲事实真相,利用社会公众同情弱者的心态进行新闻炒作,也是导致医疗纠纷高居不下的重要原因。

1.9.4 国家有关部门打击“涉医”案件的态度不够坚决,在某种程度上也纵容其态势扩展。

2 讨论

放射科诊断是依靠清晰地高质量图像得出的,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明确病因,确保临床诊断、治疗、预后的正确性;又可作为直接证据证明医方在诊疗过程中存在导致患者人身损害的过失。放射科客观、清晰地图象资料,往往成为败诉的证据,且不易翻盘,使医院方处于被动境地。

放射科医师的基本职责是获得清晰的医学图像、提出准确合理地诊断报告并交给指定的人员,如果没有履行好这些职责,致患者产生有害后果,就可能因过失卷入医疗纠纷。认为放射科医师风险小、责任轻,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远离放射科的观念显然已落伍,培养放射科医师的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已迫在眉睫。

医学是一门尚不完善的自然科学,原因复杂、与医疗事业发展如影随形的医疗纠纷是客观存在的,它是由于患者及其家属与医疗单位双方对诊疗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认识不一致而所引起的纠纷,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医疗意外、医疗并发症,它有无法把握与不能确定的特性,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没有任何医疗服务环境可以不受风险的影响,也没有任何医疗专业对医疗风险具有免疫性,这是医疗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7]。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使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放射诊断报告的书写一定要客观:可能的情况下给予准确肯定的诊断;适当的情况给予否定诊断或鉴别诊断;有的情况下建议复查或其他检查。放射诊断报告书需认真校对,把书写或打印错误、漏字减到最小。遇到紧急或重要的意外发现要直接与临床医师联系。细节决定一切,避免因小的差错而造成纠纷[8]。

医患关系除了医务人员和医疗机构改进,政府、社会、民众和媒体的言行改进同样重要。信任、友善的医患关系不仅有赖于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还需要社会、舆论环境的改善,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医药卫生体制的改革[9]。

放射科在医疗过程中,一定要以患者为中心,严格要求,强化责任;加强医德教育,重塑良好信誉;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自我保护;提高技术水平,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保护患者权益;重视人才培养,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医患沟通,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医疗管理,确保医疗安全;落实并做好了这些工作,相信医疗纠纷会逐步远离放射科。

参考文献

[1]武东霞.医疗纠纷增多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4(9):1263-1264.

[2]吴天平.浅析医患纠纷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吉林医学,2011,32(16):3387-3389.

[3]刘霁堂,殷猛.浅析医疗纠纷的根源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142-143.

[4]裴冬梅.对医技科室系统管理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管理,2009,29(4):80.

[5]张芬,王明.沟通技巧对护理工作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3):76-77.

[6]定庆云,赵学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9-10.

[7]梁华仁.医疗事故的认定和法律处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

[8]陆小琼,郭亮,谭贞素.人文关怀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5):73-74.

放射医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 临床诊断 放射线检查

临床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治愈疾病的前提,惟有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才能进行。现代医学各种临床诊断手段均取得长足进步。过去未能发现的许多病例,在先进诊查手段的互相配合下得到早期发现,其中放射线检查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放射线诊断取得了迅速发展,为临床诊断作出了一定贡献。笔者试就放射线诊断以及临床诊断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

诊断是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表现所作出的辩证逻辑的结论。也就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以及特殊检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的判断。诊断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诊断能否正确取决于检查是否周详、准确,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疾病本身的发展进程。

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只有尽早地诊断疾病,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迟延和错误的诊断必然会使疾病由潜伏状态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由轻症转为重疾,由单一的病变发展成多种复杂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诊断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放射线、心电图、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和放射线检查的应用最为广泛。放射线检查由于教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因其迅速的发展丰富了临床检查的手段,从而对一些早期的隐匿性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

放射线检查相当于临床上的直接望诊。普通望诊只能看到人体各部的外形和表面变化,而放射线检查则可看到内脏器官以及骨骼等的解剖结构与部分功能状态。放射线检查与病理检查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可观察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变化,以了解其病理性质。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病理学除可观察大体病理改变外,还能用显微镜研究细胞和组织结构,但病理学只能在离体器官和组织上进行观察,却不能研究活体器官;而放射线检查却能研究活体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从而通过观察到的影像来推测其病理性质。放射线检查与化验检查也不相同,后者是对所送标本进行客观检查,所得结果供临床诊断参考;而放射线检查则一般须提出具体的诊断意见。在做放射线诊断结论时,必须在系统、周密调查和对各种材料综合分析后,才能提出正确的结论。临床医生若忽略应做的体检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单纯依赖放射线检查来诊断,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同样放射科医生单凭放射线所见,而不结合病史、体检和有关的化验结果即做出结论,也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诊断必须尊重客观,必须经过唯物辩证的思维才能得出。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EBM)正在迅速兴起。循证医学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现有的最佳的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同时患者的积极参与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内涵,他们对诊疗决策的期望、要求、合作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时时关注的课题。在医学影像学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进而发展循证医学影像学,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性、介入治疗性试验和文献评估。

循证医学(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EBM强调医师应深思熟虑地将目前所得到的最佳证据,用于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健康服务时的决策。使提供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EBM旨在将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目前,EBM的应用领域已从最初的临床医学,扩展到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决策、医疗保险、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药学、卫生经济学和医疗服务购买等诸多领域。EBM的概念已被医学界的主流思潮、病人和各级政府广泛接受。

在伦琴于1895年发现X线后的100多年中,大部分影像是以各种模拟的方式记录在X线片上的。自20世纪70~80年代CT和MRI先后问世后,提示了平片数字成像的可能。在今天,除传统的X线片仍是成像中最常用的方法外,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及正在兴起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等几个重大因素将会对成像产生深远的影响。CT提供了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和无重叠的轴面断层,显著地扩大了人们对X线和解剖关系的认识。MRI对放射学最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阐明了心脏的形态和优点,由于它的无射线及能多方位显示病变的优点,对于了解胸部体、肺循环中的血管、胸壁、膈肌区的情况及肺尖和臂丛的关系也有很大作用,对于纵隔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作用也是肯定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病情,分析表现,透过临床现象探索疾病的本质。全面考虑问题,警惕主观臆断,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防止漏诊、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放射医学论文第9篇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2)03-0077-02

放射性肺炎是指胸部肿瘤或其他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后,正常肺组织因放射性损伤而出现的炎性反应。一般在放疗后2个月内发生,重者可使肺广泛纤维化,甚至呼吸衰竭,是放疗后多见且危害较大的并发症[1]。放疗是西医治疗恶性肿瘤的三个主要手段之一[2],所以放射性肺炎越来越常见。西医常规治疗效果不显著,而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治疗本病有较大的优势,临床对放射性肺炎的中医分型辨治报道较多,现将近15年文献综述如下。

1中医药防治放射性肺炎的机制

王氏[3]认为中医药防治放射性肺炎的机制有以下几种观点:(1)抗氧化与清除自由基;(2)活血化瘀与抗肺损伤;(3)细胞因子与中药抗肺损伤。临床上常配合应用养阴清肺法、活血化瘀法、清肺化痰法等主要方法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并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并且姚氏[4]、蔡氏等[5]认为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国内一些学者研究的清热解毒、养阴益气、活血化瘀类中药对急性放射性肺炎和肺纤维化预防和治疗都有较好的疗效。

2中医分型辨治

风温袭表型[1]:症见发热微恶寒、咽喉痛、鼻塞流涕、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方用银翘散加减。药用: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风寒束表型[1]: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鼻塞流涕、咳嗽,方用败毒散加减。药用:柴胡、前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人参、甘草。痰热阻肺型:症见发热恶寒,咳嗽,胸痛,咳黄痰,口渴,胸闷,气急或气喘,舌红苔黄,脉数;用痰热清注射液,每次20mL[6]。痰热清注射液是在双黄连方(金银花、连翘、黄芩)的基础上加山羊角、熊胆粉而成[7]。毒热炽盛型[8]:症见发热(常为高热)、汗出热不退、胸痛、气急、咳嗽、痰少或无痰、苔黄或黄厚、脉数。临床表现以邪实为主,治宜清热解毒,宣降肺热。麻杏石甘汤加味。药用:麻黄、杏仁、生石膏、生甘草、桑白皮、鱼腥草、大青叶、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如果毒热伤阴又兼夹瘀滞,可清解瘀毒,养阴润肺,蔡氏[9]自拟肺瘀毒方(方药组成:猫爪草、鱼腥草、夏枯草、仙鹤草、半边莲、蛤蜊粉、炙百部、赤芍、黄芩、西洋参、麦冬、玄参、紫菀、款冬花、川贝母)治疗放射性肺炎18例,治疗结果为痊愈10例,显效3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89%。张氏等[10]以清热解毒、养阴清肺兼顾脾胃法,佐以活血化瘀止痛法治疗本型。药用:金银花、黄连、沙参、天门冬、芦根、枇杷叶、橘皮、百合、生薏苡仁、焦神曲、焦麦芽、焦山楂、生甘草、三七粉(另包冲服)。阴虚燥咳型[8]:症见干咳、少痰、气急、胸痛、咽喉干痛、时有发热(常为中等度热)、苔白或干、脉细数。治宜清肺润燥,止咳生津;药用:沙参、麦冬、石斛、生石膏、杏仁、生甘草、枇杷叶、桑叶、大青叶、鱼腥草、天花粉。李氏等[11]报道,临床养阴生津常用沙参、生地黄、麦门冬、石斛、玉竹、天花粉。蒋氏等以百合固金汤加减(生地黄、熟地黄、麦门冬、北沙参、白芍、百合、玄参、桔梗、川贝母、当归、甘草),同时服用强的松治疗30例阴伤肺燥患者,总有效率为86.6%[12]。何氏等[13]应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桑叶、石膏、太子参、麦门冬、沙参、杏仁、枇杷叶、桔梗、白术、茯苓、黄芩、火麻仁、阿胶、生甘草)治疗放射性肺炎26例,总有效率为85.0%。气阴两虚型[14]:症见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潮红,舌红苔剥,脉细数。药用:当归、生黄芪、丹参、百合、炙紫苑、沙参、元参、石斛、川贝、枇杷叶、薤白、全瓜蒌、杏仁、木蝴蝶、天花粉、炙桑皮、白僵蚕、地龙。阴伤重者,蒋氏[15]用二冬二参汤,药用:天门冬、麦门冬、北沙参、玄参、百合、生地、黄芩、桑白皮、白花蛇舌草、百部、杏仁、三棱、莪术、甘草。张氏[16]应用当归六黄汤(方药组成:当归、黄芪、生地黄、熟地黄、白术、黄芩、党参、百合、莪术、茯苓)治疗气阴两虚型放射性肺炎46例,其治疗结果为CR27例,PR16例,NR3例,CR+PR为93.48%。陈氏[17]应用强的松加参麦贝休汤(方药组成:沙参、麦冬、浙贝、杏仁、桑白皮、连翘、桔梗、蚤休、甘草)治疗阴虚热盛的放射性肺炎28例,治疗结果为显效15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气虚血瘀型[8]:症见不规则发热,持续胸部隐痛、间断咳嗽、气促、动则喘甚、乏力、自汗、或见紫绀、或急性者久治不愈转化而来,呈现虚实夹杂之势,治宜补气活血,生脉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味,药用: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郁金、丝瓜络、黄精、灵芝。刘氏[18]认为肺气虚是本病久治不愈的原因,自拟补肺汤(冬虫夏草、黄芪、茯苓、白术、陈皮、麦门冬、木蝴蝶、西洋参、五味子、炙百合、沙参、甘草)治疗,总有效率为85.0%。阳虚水泛型[8]:症见持续咳嗽、喘促不能平卧、胸闷、烦躁、面色晦暗、唇甲青紫、全身浮肿、舌质暗、苔白滑或厚腻、脉沉或细无力。治宜中西医结合,中医可配合应用温阳利水补气活血,真武汤加味。药用:制附子、桂枝、党参、茯苓、白术、赤芍、生姜、当归、红花、泽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论

综上所述,中医对放射性肺炎通过辨证分型采取相应的治疗,其效果显著。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中医治疗疾病的优势在于辨证论治。辨证,就是运用四诊八纲为主要手段综合临床各种证候表现,来研究疾病的病因、病机及发生、发展的规律,认识和辨别疾病的部位、寒热、虚实以及传变转归等,然后确定治疗的方法。其特别强调治病求本、审证求因,重视内因的主导作用。因此,在治疗放射性肺炎时,要根据不同的病机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从而提高疗效。但临床存在上对放射性肺炎的辨证不准确用药不规范的现象,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霆.放射性肺炎分期辨治探析[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7,23(3):196~197.

[2]董志伟,谷仙之.临床肿瘤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8.

[3]王跃珍.放射性肺炎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2007,16(1):39~42.

[4]姚春筱.生脉注射液防治放射性肺损伤96例疗效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4,24(1):52~53.

[5]蔡红兵,罗荣城.放射性肺损伤的中医药防治方法探讨[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9):958~960.

[6]刘长山,晏勇,金钟奎.痰热清治疗乳腺癌术后放疗继发放射性肺炎30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303):29.

[7]马东阳,王修身,周浩本,等.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急性放射性肺炎51例[J].中医研究,2008,21(8):29~31.

[8]高三成.中医分型辨治放射性肺癌[J].光明中医,2008,23(4):522~523.

[9]蔡小平.肺瘀毒方治疗放射性肺炎18例[J].中医研究,2010,23(1):54.

[10]张代钊,余桂清,段风舞.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有效例选[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63~267.

[11]李学,张代钊.放射性肺炎(肺痿)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4,8(1):60.

[12]蒋邦琴,董雪美,韩敏.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射性肺炎的临床治疗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11):1008.

[13]何建平,严婉英.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放射性肺炎26例[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1(12):1065.

[14]王凤仙,王艳君.益气养阴冲剂治疗放射性肺炎93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8,21(15):1260~1261.

[15]蒋伯刚.二冬二参治疗放射性肺炎4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5):753.

[16]张德元.当归六黄汤治疗放射性肺炎46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6):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