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金融期货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0:49

金融期货论文

金融期货论文第1篇

关键词:金融期货交易所;法律性质;独占权;比较研究

金融期货交易是在商品期货交易兴起与盛行达100余年之后开始产生的,实际上肇始于在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1972年推出的外汇期货。①[注:1972年5月16日,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hicagoMercan-tileExchange,CME)开设了国际货币市场(InternationalMonetaryMarket,IMM)作为其属下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金融期货交易,首次推出了英镑、加拿大元、德国马克、日元、瑞士法郎、意大利里拉、墨西哥比索等七种外汇期货(foreigncurrencyfutures),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融期货交易。外汇期货交易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展开。参见张学森:《国际金融期货市场的法律问题》,载徐冬根主编《国际金融法律与实务研究》第287页。]当时,一整套调整和规制商品期货交易市场的法律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存在,并趋于完善。金融期货交易产生和兴起后,随即被纳入到期货市场的法律规制体系之中,并根据其特点对有关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规范做出若干修订和补充,形成了各国对商品期货市场和金融期货市场进行统一监管和规范的法律体系。

可以认为,金融期货交易与商品期货交易在法律规制上是一脉相承的,期货交易所是期货市场的核心和枢纽。本文将探讨金融期货交易的法律含义、法律性质以及交易所对金融期货交易的独占权问题。

一、金融期货交易的法律含义

从国内外著述和立法来看,对金融期货交易含义的概括与对期货交易含义的概括是一脉相承的。但是时至今日,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在期货交易的定义问题上依然莫衷一是。我们认为,期货交易是指期货交易当事人依法在期货交易所以买卖标准化期货合约的形式买卖实物商品、金融商品和期货选择权的行为。由此出发,金融期货交易是指期货交易当事人依法在金融期货交易所通过买卖金融期货合约的形式买卖金融期货商品的行为。可以认为,期货交易当事人双方以期货交易所提供的标准化金融期货合同为基础达成协议时,该金融期货合同就转化为金融期货交易形式上的对象,即金融期货合约。在形式上买卖金融期货合约的行为,实质上是买卖该合约中载明的金融期货商品的行为。而所谓金融期货商品是指具体的金融工具,如钞票、股票、债券等或其价格指数。从金融期货交易的品种来看,目前主要有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票价格指数期货。对于外汇期货,到期可以外汇进行实物交收;对于利率期货和股价指数期货,到期无法交收利率和指数,则以现金交收差价。

关于金融期货交易的法律含义,美国联邦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的概括和日本《金融期货交易法》的定义,尤其值得借鉴。美国CFTC编制的《派生市场、产品和金融中介的国际管理:共同分析框架和管理规定提要汇总表(1993)》,不仅把期货、期权交易规定为派生产品交易,还认为“派生物是规定以某些基础手段、投资、货币、产品、指数、权利或服务(基础权益)为基础的权利和义务的协议。派生物本身并不授予或转移基础权益;当基础权益到期或履行(这视派生物的种类而定)时,才产生基础权益、权利的转移”。“转移是作为一项单独交易的组成部分而发生的”②[注:InternationalRegulationofDerivativeMarkets,ProductsandFinancialIntermediariesCommonFrameworkofAnalysisandCrossReg-ulatorySummaryChart,1994edition,CompiledbyCFTC(U.S.A)。]。这一概括对于现代期货交易,特别是金融期货中的指数期货,涵盖得更加深刻和简明。1988日本《金融期货交易法》第2条第4项规定:“本法所称金融期货交易,是指依循金融期货交易所规定之基准及方法,于金融期货市场中,为下述交易:a.当事人于将来一定时期内,约定接受通货等及其对价之买卖交易,而于转卖或买回该买卖标的之通货等时,得接受差额以为结算之交易。b.当事人约定,就作为金融指标之数值,预先约定之数值(下称约定数值),与将来一定时期该金融指标实数值之差,而基此差额计算金钱接受之交易。c.当事人授与他人金融选择权,而他方支付对价之交易。”由该规定可以看出,金融期货交易虽在形式上是金融期货合约和金融期货选择权的买卖,实质上却是通货等及金融指标、金融选择权的交易。

观察我国现有的金融期货交易立法,对理解金融期货交易的含义,亦大有裨益。例如,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本办法所称国债期货交易是指以国债为合约标的物的期货合约买卖。”①[注:该办法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于1995年2月23日,参见其中第三条之规定。]由此可以看出,国债期货交易是通过国债期货合约买卖的形式以实现买卖国债的最终目的。再如,正在起草中的我国期货交易法,其草案中关于期货交易的规定有:“本法所称期货交易,是指在期货交易所进行的期货合约的买卖。本法所称期货合约,是指按照期货交易所规定的标准条款和方法订立的下列合约:当事人双方约定在将来一定时间交收根据标的物约定价格与当时实际价格之差计算出来的款项的合约。”②[注:参见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期货交易法起草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交易法(草案)》(第三稿)第二条之规定。]因此,金融期货交易是指在期货交易所进行的金融期货合约的买卖,而金融期货合约是指按照期货交易所规定的标准条款和方法订立的当事人双方约定在将来一定时间交收根据标的物约定价格与当时实际价格之差计算出来的款项的协议。不难理解,金融期货合约具有双重身份:其一是金融期货交易据以进行的当事人双方按照期货交易所规定的标准条款和方法所订立的合同形式;其二是金融期货交易的形式上的对象,而事先约定的标的物才是实质上的交易对象。笔者认为,我国未来的《期货交易法》,应对期货交易的法律含义作出明确的界定,以立法形式统一对期货交易的认识,促进我国金融期货交易的规范化发展。

二、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法律性质

深层意义上的金融期货市场是指围绕金融期货合约交易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经济关系的总和,它由金融期货交易市场参与者在金融期货合约交易中形成的相互关系构成。在一般情况下,将金融期货市场等同于金融期货交易所,虽不全面,却也有一定道理。事实上,凡是经申请被指定为某一金融期货合约市场的交易所,均可称为金融期货交易所。从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各国家或地区除专门成立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外,有的证券交易所和商品期货交易所亦开展某些金融期货交易,它们均属于一般所称的金融期货交易所。

关于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法律性质,一般由法律直接规定,属于重要法律问题。这在实质上又表现为金融期货交易所的组织形式及是否营利的问题。

(一)法人地位

金融期货交易所作为专门进行标准化金融合约买卖的场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具有高度系统性和严密性、高度组织化和规范化的、在“三公”原则指导下为市场交易提供服务的经济组织,各国法律普遍赋予金融期货交易所这一经济组织以独立法人地位,我国亦不例外。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原来1999年8月1日颁布的,还是后来2002年5月修订颁布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都予以确认;即使在《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中没有直接规定期货交易所的法人资格,但在其第9条第2款中规定“总经理为期货交易所的法定代表人”,也可间接反映出期货交易所具有法人地位,因为“法定代表人”与法人资格具有必然联系。因此,期货交易所的法人性并无可争议,金融期货交易所的法人地位也是无须讨论的问题。但是,在未来《期货交易法》或金融期货交易专门法规中,应对交易所的这一法律地位予以明确规定。

(二)组织形式

交易所在组织形式上有非营利性会员制和营利性公司制两种,而近年来公司制交易所成为国际上的发展趋势。我国正在筹建的金融期货交易所,应当顺应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学习与借鉴新加坡交易所(SGX)的先进经验③[注:新加坡交易所(SGX)成立于1999年12月1日,由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SIMEX)和新加坡证券交易所(SES)合并而成。2000年11月,新加坡交易所改制为新加坡交易所有限公司,成为亚太地区首家通过公开募股和私募配售方式上市的交易所,注册资本为10亿新元。SGX衍生品种包括利率、股指、外汇和股票等金融期货品种及中东原油、咖啡等商品类期货,其中大多数为外国产品。为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SGX通过合并重组与公司制改造使其活力无限,在全球竞争中占尽先机。参见胡俞越、李宏涛:《从SGX的成功看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法发展》,载《期货日报》,2006年6月15日。],建立一个高起点的有竞争力的公司制交易所。

会员制交易所是由全体会员共同出资组建,缴纳一定会员费作为注册资本的非营利性会员制法人机构。会员制作为一种传统的期货交易所组织形式,已经有150多年历史;截至目前,世界上大多数期货交易所仍然采取会员制。④[注:例如,日本《商品交易所法》第3条规定,商品交易所应为法人,会员组织,并不可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业务;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法》及CFTC管理规则对期货交易所的性质,虽未作规定,但从实际情况看,目前美国的期货交易所原来都是非营利性组织,但自1999年CME公司化改组以来,形成了公司化改制趋势。参见张学森:《国际金融期货市场若干法律问题初探》,华东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997年5月版,第75页。]会员制期货交易所的特点是,会员缴纳会员资格费是取得会员资格的基本条件之一;交易所的建立和营运资本由会员以缴纳会员费的形式筹得;交易所收入有结余时,会员不享有取得回报的权利;而当交易所出现亏空时,会员必须以增加会费的形式承担;交易所会员投票权分配,实行一人一票制,与会员出资多少无关,因而会员相互之间享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公司制交易所是由投资人以入股形式组建并设置场所和设施,以股份有限公司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设立的经营交易市场的营利性企业法人。⑤[注:如香港期货交易所,根据其组织章程,它可以派发股息。虽然利润记录并不突出,但期货交易所一直以来是作为一家牟利公司运作。一般来讲,英联邦系统的期货交易所多采取公司制;而在美国,只有位于纽约的商品交易所和咖啡、糖、可可交易所以及费城交易所等少数几个是公司制交易所。参见张学森:《国际金融期货市场的法律问题》,载徐冬根主编《国际金融法律与实务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385页。]交易所不参与合约买卖交易,但按规定对参与交易者收取交易费用,投资者从中分享收益。交易所会员是持有交易所股份者,即交易所的股东,而交易会员只是交易商;交易所按会员出资多少分配投票权,实行一股一票制。公司制交易所的主要特点是,在交易中完全中立,其人员也不参与交易;重视营利性,所以注重扩大市场规模,提高经营效率,但忽视公益性,影响市场稳定;成本观念更强,有利于提高市场效率,加大市场投资建设;收取交易费用较多,交易商负担较重。

近几年来,世界上许多大型的证券交易所都由会员制改为公司制,公司化成了全球交易所发展的一个新方向。①[注:参见中国期货业协会:《期货市场教程》(第二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2月版,第56页。]股票交易所的公司化浪潮,波及到了期货交易所和金融衍生品交易所,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交易所的公司化改制与上市频繁发生。②[注: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IPE)等先后改制,香港期货交易所与香港联合交易所改制合并为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后于2000年6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新加坡交易所(SGX)公司化改制后于2000年12月在自己的市场上市。]例如,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是美国第一家进行公司制改造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所,2000年11月13日从一个非营利的会员制组织成为一个营利性的股份公司,开始将其会员及其权利进行分类管理,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认为,我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应该顺应国际趋势,借鉴SGX及CME公司制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采取营利性公司制组织形式。③[注:③据悉,新交易所将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5家机构平分股权。中国证监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透露,“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股权肯定是各占20%。”参见胡天舒:《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五分天下”,上市交易品种待定》,载《南方周末》,2006年3月10日。]

三、对金融期货交易的独占权

现代金融期货市场是一个规范化、有组织的市场,具有高度系统性和严密性的特点。各国法律明确规定,所有的期货交易必须在依法成立的交易所内进行,不允许场外对作交易(bucketing)。例如,按照其1992年修订后的《商品期货交易法》的规定,在美国期货交易所,即期货契约市场(FuturesContractsMarket),其国内期货契约市场必须经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指定,而指定的方式则是以契约(即合约)为基础。换言之,每一个期货契约市场的指定系个别核准,所以一个期货交易所可能是好几个经核准的期货契约市场。[6]这就是期货交易所对期货交易的独占权,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期货交易必须在依法成立的期货交易所内进行,不得从事场外期货交易;二是某交易所对经监管机构核准并指定的某一特定期货合约产品的交易拥有独占权,其他任何交易所未经批准不得擅自从事该期货合约交易。由此可以认为,一个依法成立的交易所要成为某一期货合约的交易市场,需要其在设计该期货合约后向主管机关提出申请,经主管机关核准后予以指定。

我国承认期货交易所对期货交易的独占权,并先后颁布了若干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予以规范和控制。但由于实践中对这一原则坚持不够,对这一制度实施不力,曾经导致金融期货交易重大违规事件发生,教训深刻。我国《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条规定:“期货交易必须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禁止不通过期货交易所的场外期货交易。”《国债期货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第6条规定,国债期货交易场所是指中国证监会会同财政部批准进行国债期货交易的交易场所;未经批准,任何交易场所不得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我国的国债期货交易曾于1993年10月25日经财政部同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推出,至1995年5月17日暂停。当时,上海证券交易所作为惟一经批准的合法的国债期货交易所,对国债期货交易具有独占权。国债期货既不能在未经批准的其他交易所进行,更不能在场外进行。而事实上,继上海证交所正式推出国债期货之后,深圳、武汉、广州、沈阳、海南等地的14家证券、期货交易场所自发地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这不能不说是导致“3.27”重大违规事件④[注:④1995年的“327事件”,直接导致国债期货暂停,这使我国在金融衍生产品上的第一次试点以失败告终。“327”国债期货事件的主角,是1992年发行的三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为240亿,1995年6月到期兑付,利率是9.5%的票面利息加保值贴补率,但财政部是否对之实行保值贴补,并不确定。1995年2月后,其价格一直在147.80元和148.30元之间徘徊,但随着对财政部是否实行保值贴补的猜测和分歧,“327”国债期货价格发生大幅变动。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主力认为1995年1月起通货膨胀已见顶回落,不会贴息,坚决做空,而其对手方中经开则依据物价翘尾、周边市场“327”品种价格普遍高于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财政部决策动向等因素,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位。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种上联合做空的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抢先得知“327”贴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为做多,使得“327”品种在一分钟内上涨2元,十分钟内上涨3.77元。做空主力万国证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当时的持仓量和价位,一旦期货合约到期,履行交割义务,其亏损高达60多亿元。为维护自己的利益,“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后,在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万手、价值1400亿元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327”国债交易中的异常情况,震惊了证券市场。事发当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关各方紧急磋商,最终权衡利弊,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参见罗培新、卢文道:《反思327国债期货事件》,载《南方周末》,2006年3月30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国债期货“327”事件给我们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使许多专家至今担心金融期货的风险监控问题,对我国当前筹建金融期货及金融衍生品交易所持保留态度。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汲取历史教训,极其重视金融期货交易所对金融期货交易的独占权,即监管机构核准或指定进行某种金融期货合约交易的场所,对该种金融期货交易拥有独占权。一方面,要完善立法,依法确立这一独占权制度,明确规定交易所独占权的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实施机构、责任主体等。另一方面,要强化法律法规的实施环节,确保独占权制度的严格执行,避免类似国债期货“327”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姜洋.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系列丛书[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

[2]张国炎.期货市场法律问题初探[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4.

[3]李明良.期货运作管理的法律实务[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

[4]张学森.国际金融期货市场若干法律问题初探[M].上海:华东政法学院出版社,1997.

金融期货论文第2篇

在现实中,物流金融的风险主要与质押物有关,由于物流企业在发展前期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往往忽视了业务的后续管理,比如缺乏对质押物的有效监管,融资企业以次充好,掉包货物的现象频频发生,企业工作人员缺乏职业道德,与融资企业内外勾结出具虚假仓单、虚假入库单,加上企业的过程监督不力,信息化水平不高,很难监管到质押物的出入库异常情况。在对企业授信的时候,也没有科学合理的质押物价值评估体系,质押物面临价格波动剧烈和物理化学性质不稳定的风险。往往当融资企业无力偿还贷款,物流企业需要变现质押物时又发现没有良好的变现渠道。针对质押物本身的风险大致有几下几个方面:

2.1质押物的合法性

质押物的合法性是指融资企业质押在物流企业的货物的所有权是否归出质人所有。要判断该质押物是否是重复质押,是否属于违禁物品及禁止交易物品,是否足额缴纳了关税、增值税等税费。

2.2质押物的价格稳定性

物流企业在选择质押物时要考虑质押物市场价格的稳定性,在商品持有期间,一旦市场价格下跌,商品的实际售价很可能远远低于预期售价,这样物流企业面临的风险将会增大。质押物价格波动剧烈也会导致物流企业对融资企业的授信额度不准确,如果没有一个平台可以让物流企业锁定价格风险和及时预测判断价格走势,物流企业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2.3质押物的变现能力

质押物能否销售出去直接影响着融资企业的还款能力,流动资金充足的企业违约的可能性比较小,如果质押物的变现能力很好,就算融资企业不能及时归还贷款,物流企业也可以将质押物变卖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2.4质押物是否投保

物流企业一般会要求融资企业为质押货物购买保险,并将银行作为受益人,这种操作降低了不可抗因素带来的风险。

2.5质押物的损耗

质押物的物理与化学性质的改变会影响到物质的价值,还有的风险源自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导致货物丢失、毁损。

二期货市场功能

在质押物融资中的应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帮助货物持有者规避现货市场的价格风险,锁定货物成本。如果融资企业判断持有货物面临市场价格下降的可能比较大时,在实际操作中融资企业存入质押物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现货品种相当,数量相当,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商品。以一个市场的盈利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以达到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

3.1融资企业购买

期货合约提高融资额度银行在分配贷款额度时要计算质押率,质押率为贷款本金与质押货物价值的比率,质押率一般根据期货和现货的价差及价格波动幅度、趋势等因素合理确定。价差大、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价格趋跌时,质押率相对应低一些,反之,则质押率可以高一些。物流企业要求融资企业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质押物数量相等,交割日期和贷款到期日相近的期货合约,并用合同约定当质押物市场价格下降时融资企业应将在期货市场上获得的权益转给物流企业。物流企业在协助银行评估贷款风险时,通过这种操作方式提高融资企业的质押率,融资企业可以获得更高额度的贷款,物流企业也降低了因为对质押物的占管所面临的价格波动风险。

3.2利用期货交易交割环节

实现质押物变现当融资企业贷款到期不能偿付本金和利息的时候,物流公司可以通过期货交易交割环节以交割结算价卖掉商品,以弥补融资企业违约造成的损失。物流公司代期货公司收缴交割手续费。虽然操作方式对质押物的品种和质量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但是却拓宽了质押物变现的途经,增加了融资企业的信用等级。

三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虽然利用期货市场可以降低融资风险,但是这种操作方式还有很多缺陷需要完善。比如当后期质押物市场价格走势与前期预测的下跌相反,那么在期货市场上的卖出操作反而会带来亏损,而对价格的走势判断完全依赖于分析人员的经验和分析。动产质押融资的质押物由于行业的不同一定是种类繁多,但是期货市场上的期货合约涉及的交易品种却是有限的。针对这两个问题笔者提出两个改善方案。

4.1利用期货期权减少

预期价格走势反向发展的损失期货期权规定买方有权在将来特定时间以特定价格买入或者卖出相关期货合约的标准化合约。在看跌期权中,该期权买方有权按事先约定的价格和规定的时间向期权卖方卖出一定数量的相关期货合约,但是不是附有必须卖出的义务。如果质押物市场价格上涨,物流企业可以卖掉该期权或者让它自动到期,损失的仅仅是权利金。如果质押物市场价格下跌,物流企业可以执行该期权,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卖出期货合约,这样一来可以对冲现货市场上的亏损。

4.2借鉴“交叉套期保值交易”的做法

选择期货合约由于不是所有商品都能成为期货交易品种,当融资企业的质押物在期货市场上没有对应的期货合约,就可以选择另外一种与该质押物种类不同但在价格走势具有相关性而且走势大致相同的相关的期货合约来操作。一般而言,选择作为替代物的期货商品最好是质押物的替代商品。

四总结

金融期货论文第3篇

通货膨胀主要是在外汇储备、人民币以及中国资本市场三个方面造成对我国金融经济严重的影响。在外汇储备上,由于中国将美元作为外汇进行储备,加之当前世界经济呈现美元不断贬值的趋势,我国的外汇储备也必将随之贬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无法保障其外汇价值增加反而不断减少,中国金融经济必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对于中国人民币,由于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中国市场的供需失衡导致中国人民币不断升值,从而导致大量热钱涌入到有涨价趋势的商品等待价格更高在抛售出去从而获得利润分红,这毋庸置疑会给部分人在短时间内带来一笔财富,但也严重影响了中国价格市场的秩序和金融经济。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由于通货膨胀导致中国资本市场的负利率,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人民币升值。这时便需要中国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干预和调节,保障我国金融经济的健康繁荣发展。通货膨胀对金融经济主要呈现负面上的影响,一旦全球范围内引发通货膨胀,相关的应对措施和政策也会扑面而来应对通货膨胀。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通货膨胀也不是个例外,在通货膨胀时期,对金融经济也会有积极方面的影响,比如房地产“荣升”为投资品、增加资本市场的流动资金、货币政策的收紧以及给证券行业带来发展的契机等。通货膨胀对中国金融经济的影响同样如此,在积极的方面抓住机遇,消极的方面力求寻找转机才能保障我国金融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通货膨胀时期我国金融经济采取的措施

(一)调整制度,进行改革。面临通货膨胀对金融经济带来的影响,为了让中国金融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应对通货膨胀促进市场经济有序的运转,从而解决经济在通货膨胀中所收到的冲击,就要因时制宜对金融企业各方面进行干预和调节,尤其是对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保障其有序发展。对金融企业的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和开展。第一,有效的构建对金融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的运作的效率,于此同时,对金融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能够及时了解其运营的实际情况并规避风险从而提高我国金融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仍然有序持续的发展运作。第二,通过网络有效的管理金融经济信息,在面临通货膨胀冲击时,通过金融信息网络化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在进行制度调整改革时的效率。于此同时,通过网络化的管理,能够及时的了解企业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并规避或解决,对通货膨胀时期的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处理。第三,公开经济信息,共同监督管理金融经济。在诸多企业管理制度中,信息公开化管理是较常见和普遍的管理方式之一。在通货膨胀时期,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都极为重要,因此,将其发展的信息公开,从而对其规范发展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的运行,保障经济的健康运作。第四,通过将我国金融经济与国际接轨合作,从而将通货膨胀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影响减缩到最小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我国金融与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在缓解我国金融经济在通货膨胀中受到的冲击的同时,抓住机遇学习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发展管理经验,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金融企业管理监督制度和模式,有效的促进我国金融经济高效、持续、快速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立法在稳定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秩序的作用。我国作为法治大国,在通货膨胀期间,更需要加强法律对我国金融经济的保护作用,充分利用法律来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保障经济市场稳定健康有序的运行,为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稳固的基础。充分发挥立法在稳定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秩序的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第一,要明确法律在金融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需要立法机关把其基本目标定位于维护金融秩序上,对其发展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相应的调整法律在金融经济发展上的指定的政策。充分发挥立法对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作用,保证其无论是否收到通货膨胀的冲击都能够有效稳健的发展。第二,充分发挥立法机关的引导作用,为金融经济建立经营目标。在我国,在充分发挥执法为民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为金融企业确立时效准确的经营目标,比如,在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期间,充分发挥立法机关的职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企业经营模式,因时制宜将分业经营模式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从而使得金融经济适应通货膨胀时期的经济环境,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发展。第三,大力实行鼓励金融业务创新政策。在通货膨胀扰乱市场经济发展影响金融经济正常稳健的发展时,立法机关可以充分发挥政府“有形的手”进行干预和扶持,从法律的层面上来鼓励扶持企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促进企业经营模式与时俱进、因时制宜的发展。第四,有效的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与此同时,还需要立法机关在根据当前的法律法规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通过对其不断的优化,从而为金融经济持续有效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总结

金融期货论文第4篇

【关键词】 金融创新 货币 产出

货币与产出关系的本质是讨论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过去的学界对此主要做了分别在长短期中货币是否中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中加入了金融创新的变量因素考量其对于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影响,相关金融创新、货币与产出关系等主题的研究成果如下。

一、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讨论在国外起源较早。古典经济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萨伊,他认为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不会对产出水平带来任何影响。随着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经典巨著问世,他倡导政府通过扩张性的政策、增加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在此后60年代时期,货币学派、以及卡尔.E.瓦什在《货币政策与通论》中都得出了相近的结论,即短期内货币供应的变化会影响产出水平。

在对于长期货币与产出关系的讨论中、国外的研究者们则存在了较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是Mc Candles等(1995)在对于将近30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长期范围内货币供应量和产出水平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相关性。与此同时,弗里德曼和库特纳对于长期内货币供应和产出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是,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长期内货币与产出之间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戴维斯等(1997)使用美国自19世纪以来的月度数据研究发现,货币供应的变化能够对产出水平的变化进行很好的解释。Sims(1972)在《Money,output and causality》中引入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发现货币供应的变化是长期内产出变化的显著原因。

在国外对于货币与产出长期关系存在争议的基础上,国内对此进行了继续深入的研究。丁佳等(2005)在《我国近年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1994--2004》文中分角度地从M0、M1、M2来分析我国从1994年到2004年十年内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M1、M2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而M0与GDP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杨余(2006)在《中国货币政策与产出关系研究--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在不同v史阶段不同层次的货币与产出的关系密切程度具有不一致性,具体来说就是M0、M1、M2与产出的相关性在长期看来具有不一致性,而且这种相关性在慢慢减弱。李嘉琳(2007)在《我国货币供给与物价、产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构建了一个我国货币供给量、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间的动态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对物价、产出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产出对货币供给具有反馈作用。郑挺国等(2008)在《我国货币--产出非对称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运用平滑迁移向量误差修正(STVEC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关系具有非对称性,同时也依赖于我国所处的不同经济周期表现。肖卫国等(2013)在《中国货币结构与经济产出:基于1952年--2010年宏观数据的实证检验》文中从货币结构的角度研究发现,我国货币体系中的高流动性货币和准货币之间往往难以达成合意比例,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在金融创新方面,国外的研究多集中在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角度上。例如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研究集中在了讨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以及到90年代后期深入讨论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等。具有代表性的有Mayer和Tobin从货币供给方面建立了资产选择模型,说明了货币供给并非能由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Ireland(1995)从货币需求的角度说明了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且得知了货币需求将与金融创新技术及金融资本存量一起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此外,Kuttner,Mosser(2002)也研究得出金融创新的发展增强了金融资产的替代性和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国内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于金融创新与货币供求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丁东祥、周丽莉(2003)、陈涤非(2006)、尹继志(2007)等人,他们所得出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放大杠杆效应的方式、影响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另外,杨向阳、彭超英(2004),杨伟、林海(2006)为代表的学者深入研究了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且近乎一致地认为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还有学者对于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等课题进行了研究。

三、总结

本文梳理了金融创新以及货币与产出二者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首先,虽然方法与角度不同,但大多数学者还是支持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存在相关关联的;然后,大多数国内外的学者研究的注重点主要是金融创新是否影响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创新是否影响货币供求这两点,而很少有直接对金融创新对货币-产出关系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的,因为金融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来就是一个渐进式持续推进过程,而且涉及面过于广泛,这些原因都加剧了对其衡量的困难程度。

金融期货论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期货品种创新;科学发展观;煤炭期货

中图分类号:F7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1―0097―05

一、引言

当前从华尔街开始的金融海啸愈演愈烈,目前已经造成全球房地产的持续下跌、诸多全球大型投资银行倒闭、各国股市暴跌、欧美金融机构亏损和全球经济增速急速放缓等严重后果,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政府被迫启动了大规模的救市措施,全球商品期货市场也随着金融危机的恶化而展开一轮较大幅度的调整。金融过度、过度创新、金融滥用等词一时成为人们当前讨论的焦点,金融衍生品被认定为“坏孩子”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第三代货币理论中关于金融中介机构道德风险转化为证券金融资产的过度积累,会导致经济泡沫破裂产生金融危机的论述最终得到了验证。

受到金融危机蝴蝶效应影响,我国商品期货市场价格也发生了大幅度波动,强减措施数次启动,投资破产者屡屡见诸报端,国内学术界为此从各个角度对此次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开展了大规模的讨论,诸如中国金融业要从华尔街海啸中吸取教训、限制包括期货在内的杠杆化金融工具的品种创新发展、施行对商品期货等金融工具及其衍生品的严厉监管等一些声调不绝于耳。

那么,在当前金融危机肆虐、实体经济受困的宏观背景下,期货行业发展到底还需不需要品种领域的金融创新?如果是肯定的答案,金融创新设计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尺度,在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与做好风险防范乃至服务实体经济等诸多方面寻求利益结合点以求得平衡?这些都是我们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亟待回答的问题。

二、期货品种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要义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期货市场发展情况回顾

我国的期货市场是整个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本市场不断改革、完善离不开期货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20年以来,我国期货市场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指导性文件颁布和实施,在中国证监会的正确领导下,监管层全面总结了我国期货市场十几年来的实践经验,借鉴了国外成熟市场的先进做法,在健全市场法制、加强市场监管、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稳步推进市场创新与发展方面等积极探索、深化改革,进行了大量适应我国期货市场新兴加转轨时代特点的基础性制度建设,使得我国期货市场呈现出规范发展的良好局面,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市场套期保值和发现价格功能日益发挥,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2007年,我国期货市场呈现跳跃性发展态势,成交额首次超过GDP,达到40多万亿元人民币。截止到2008年12月19日,国内三家期货交易所总共拥有19个期货交易品种,成交量达到了131181.72万手,成交额达到了698435.67亿元,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其经济功能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二)期货市场发展尚处于“新兴加转轨”的基本阶段

国内期货市场在成绩斐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发展模式、风险控制体系、营运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尽管我国资本市场取得了转折性的变化,获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现阶段“新兴加转轨”的基本阶段性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体到期货品种研究工作,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现有交易品种发展不均衡,煤炭、石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品种尚未推出,难以适应相关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寻求,制约了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的功能发挥;二是现有交易品种还存在一些体制性、机制,对市场高效运行还存在影响。

特别是在2008年十一长假结束后,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国内所有商品期货品种全线跌停,国内投资者竞相平仓离场,各交易所纷纷采取强制减仓措施,我国的期货市场稳定运行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国外期货市场的暴涨暴跌,也使得传导到国内的期货市场风险急剧扩大,面对新一轮迅速变化的市场形势,不由得引发了期货市场品种研究者的警醒和深思,在新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和增强期货市场的稳步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在繁荣现有品种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在标准合约设计阶段即开始动态完善各项风险保障措施,以便更切实的保护好投资者利益,完善期货市场经济功能,为实体产业稳定发展保驾护航,从而促进期货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面对新情况下的诸多新问题,我们认为,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精神,将科学发展观思想切实运用到期货市场开发的实践工作中,这无疑是统领我们深入思考和正确认识金融工具发展的最重要的理论方法。

(三)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期货工作的重要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第二,全面发展观;第三,协调发展观;第四,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对期货品种研究领域而言,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中国衍生品市场体系建设,应该首先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三方面相结合,将重心放在发展上面,深刻认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对期货市场的迫切需求,大力丰富商品期货品种。冲国经济近年来取得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产业界对期货认识由可有可无逐步过渡到渴望能够得到更多的避险工具选择,我国商品期货市场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在未来都是潜力巨大的。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继续把研究,开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性、资源性商品等期货品种作为当前工作重点,进一步完 善我国的能源系列商品市场,为我国的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服务,满足促进能源产业发展对避险金融工具的需求,推动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增强我国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最终体现为期货领域的发展可以促进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社会福利的提高,而期货交易品种的拓展,企业套期保值范围和深度的增加,有利于解决企业的财务困境,减少债务成本,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健经营,增加企业价值,这在当前国外经济动荡影响国内企业经营特别是中小企业生存的特殊时期,具有更显著的意义。因此,期货的品种发展即期货品种的创新也就成为期货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发展要义的重要一环。

三、期货品种创新与金融过度的辨析

(一)创新是金融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面对2008年中的美国华尔街金融危机,一度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创新必要性和管理的讨论,首要的问题就是――现阶段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麻烦的金融创新,在未来社会还是发展的动力和值得鼓励的举措吗?

实际上,金融创新和金融危机都是金融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简单地阻止金融业地发展只会隐藏金融体系的瑕疵,不能完全屏蔽引致金融危机的各种因素,只要发展,就必然会遇到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金融业不能过度创新,但同时也不应该因为金融危机而放弃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们对此早已经取得共识,创新对金融业发展作用也是如此。在国际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中国金融机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持续性创新才能生存并谋求发展,做大做强。今天中国因为缺乏金融创新,所以没有金融危机之虞,这本身并不能说明中国的金融业欠发展是正确的,是对中国经济更有利的事,各种深层次的矛盾依然亟待解决。如果中国或任何国家从此限制金融创新、过度强化金融管制,那无疑是犯了因噎废食的错误。只有进一步鼓励自发的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市场的合理调整,中国的金融市场才能深化,进一步发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功能。对广义的金融市场是这样,对狭义的期货市场品种创新更是如此。

事实上,经济学界已经有有识之士给出了明晰的答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经济学家樊纲等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金融创新应该鼓励“交易先于制度”的原则,银行等机构是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手段转移和分散了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如果没有金融衍生产品,银行所聚集的风险将会更大,从而肯定了金融创新的积极意义。中央银行《2008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也明确指出,在经济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改革和创新,可以改善公司治理和经营机制,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转变业务增长方式,更好满足社会需求,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在近期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会议文件亦明确提出一方面要吸取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金融业加快改革步伐,通过创新增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竞争力。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过度的评判标准

加快金融创新并不意味着可以无所顾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认真辨别金融创新与金融过度之间的差别,将两者区别对待。第三代货币理论认为金融过度即为金融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转化为证券、房地产等金融资产的过度积累,此举加剧了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外部条件转化时,会产生金融危机,最终损害实体经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推进金融创新需要一整套高效的外部监管体制相匹配,才能抑制金融创新向金融过度的演化。通常,监管体制的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需要一个时间过程的,而此时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创新的冲动,一方面是监管制度的缺位,那么该如何判断某项创新的性质呢?或者说,判断一项创新是金融创新还是金融过度的标准究竟应该是什么?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的经济理论对于金融创新和金融过度的判定有深刻的借鉴价值。他认为,无论是从事国际贸易还是增加“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企业亦或削减他国的竞争力,都对提升一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影响甚微,而要增加一国百姓的福祉最关键、最根本的因素还是提高该国的国内生产效率。此外,在他的理论中还重点强调了金融外部性(供给和需求外溢)的重要作用。克鲁格曼的理论也可以较好解释当前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原因,即好的金融创新可以促进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而一些只能减少自身损害的举措而无利于国内生产效率的创新就可以定义为金融过度了。

米塞斯・哈耶克的商业周期理论从反经济周期的角度厘清了对拯救金融危机的认识。他认为信贷和货币发出的错误经济信号是有代价的,虚拟经济的泡沫破灭是实体经济失调的一个表现,应对经济危机不应该将注意力仅仅放在如何降息、如何控制实际利率上升、如何修补资金窟窿、如何防止银行流动性短缺等问题上,而是更应该注意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和构建社会保障,只有生产结构的扭曲要尽早得到解决,金融危机才能得以解脱。实际上,分析哈耶克的基本观点可以得到一个明显的结论,即促进实体经济正常发展的虚拟经济是不存在泡沫破裂问题的,而虚拟经济泡沫破裂肯定是实体经济失调的显现,解决之道依赖于生产结构的调整,而不仅仅是所谓的“信心”,从而从侧面佐证了金融创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必要性。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这方面看,科学发展观和克鲁格曼理论两者殊途同归,都把提高国民福祉作为理论分析的最终归宿,而发展路径一个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个则是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强调的方面有所不同,本质却是一样的。因此,对于判断金融创新的性质就可以依据上述理论归结为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促进实体产业发展,有助于实体经济实际生产效率的提高的问题了,此论断也可以成为判断金融创新和金融过度的依据了。

从完善中国衍生品市场体系的选择角度看,商品期货新品种开发无疑也是一种金融创新。新品种的开发可以拓展期货品种的覆盖面,扩大金融外部性的范围,特别是增加涉及国计民生的以煤炭为代表的能源类期货品种,对于调整目前扭曲的价格机制,优化国家能源结构的资源配置,促进能源使用效率的提高,为能源生产企业与消费企业提供选择性期权,从而促进其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企业价值都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大品种的、涉及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类期货品种的健全和完善,通过上述方法和手段,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势必会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能力,从而有助于国内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提升我国人们的生活水平。因此,从这个标准上判断,期货新品种的开发应该是一项应该鼓励的金融创新。

四、期货品种创新的发展策略

依照中央提出的“有好又快”的发展思想,期货 品种研究工作应结合期货市场的实际情况,在保持市场稳健发展基础上,以服务、服从于国民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市场发挥为主体,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目标,以此作为制订规划、确定发展的出发点。国内的上海期货交易所等期货交易组织机构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品种发展规划。具体而言,主要的发展策略可以为:

(一)优化市场结构,增强金融属性,做深做精现有品种

通过修改合约和交易规则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吸引更多的现货企业入市进行套期保值、实行个性化品种管理等手段来增强现有品种的活力和功能,不短延伸和扩大其利用价值,做深做精现有品种。

(二)加大品种创新研究力度,形成系列化和层次化的品种结构体系

目前,交易所的结构体系尚不完善,基础性的农业品种居多,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品种没有上市交易,也没有期权、指数等衍生产品。存在的这些不足,使得商品期货交易品种在服务国民经济的深度和广度、保障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能力等方面受到限制。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国民经济的能力与水平,就必须加大产品创新力度,研究开发适应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品种,使交易品种不断系列化和层次化。结合政策环境和发展实际,品种研究工作需要根据具体品种的市场化程度,继续深入拓展农产品期货品种序列,大力培育能源产品序列,加强研究化工品种序列,积极开发期权、指数、排放权等衍生产品。

五、结论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在当前爆发国际性金融危机的状况下,中美两国的金融体制背景、金融机构发展状况、金融产品结构、金融发展阶段、金融市场结构、金融监管方法都有本质的不同,就两国比较而言,中国是金融创新不足,美国是金融创新过度;中国金融监管过度,美国金融监管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美国金融海啸对中国的启示”,“别人生病、中国吃药”――结果会造成保守思想抬头,反而延缓了中国金融创新的步伐。

对包括期货市场衍生品体系建设在内的金融创新等行为,应当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基础上重新建立对其的再认识,正确辨别金融创新与金融过度的本质区别,为期货等金融市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金融业不能“自娱自乐”式发展,必须建立在信用与杠杆放大的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发展,但也不能因此就放慢速度。

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期货领域一切工作的纲领

期货衍生品体系的建设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状况下,减小和预防金融危机的途径可以是加强金融监管,发展根本手段应该是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具体到期货市场,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放在指导工作的首位,而大力拓展直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商品期货交易品种,促进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稳定发展,健全衍生品市场交易体系,最终实现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战略即是金融创新的表现,也是科学发展观观点的在期货市场建设实际工作中的直接体现。

(二)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应该把握好金融创新与金融过度的辩证关系

金融创新如果过分脱离实体经济,势必向金融过度演化,而依据科学发展观区别二者的根本标准即是创新是否以人为本,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而不是单纯的为提高本部门、本行业的经济利益而去发展创新。与科学发展观异曲同工的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克鲁格曼理论同样也把能否有助于促进企业金融外部性、提高国内生产效率、提升国民福祉程度等内容作为分析经济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本文认为,金融创新与金融过度的界定应该是以是否服务于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的实际效率作为最终的判断尺度。

金融期货论文第6篇

金融期货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自诞生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其交易量占整个期货交易总量的比例不断攀升。目前,在许多重要的金融市场上,金融期货交易量甚至超过了其基础金融产品的交易量。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在股权分置改革继续深入、金融危机负面影响继续存在的背景下,市场波动性加剧,风险日益放大。金融市场对规避风险的需求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金融期货市场来规避风险

一、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金融期货市场的发展环境

2008上半年金融危机爆发,对全球的金融市场带来了严重的冲击。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导致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主要是美国的消费模式和监管的松懈。从微观E来讲,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金融当局的监管不力,让大量风险贷款债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从而扩散到整个国际金融体制,引发了危机

虽然金融危机对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是个沉重的打击,但由于金融衍生品市场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风险的重新配置过程中能发挥积极作用。所以危机不可能终止其发展。而目前正是我国金融期货发展的关键阶段。我们不能因为此次危机的爆发而中断金融期货的创新发展。中国金融期货市场通过将近20年的努力走到今天,从理论到实践、从创建到稳步发展,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绝不能裹步不前、固步自封

二、中国金融期贷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我国金融期货交易立法滞后、不健全,致使中国金融期货市场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目前我国金融期货市场上法规欠缺,立法层次低,金融期货市场中的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或者是因对方破产等原因,使合法的合约无法执行而造成的风险

(二)管理机构过多,从而导致管理混乱。中国现有诸如中国证券会、国务院有关职能部门、地方政府、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等管理机构。而且这些机构还存在着一定的权属不清,政出多门现象,使得金融期货市场难以适从,这势必会造成市场混乱,竞争无序等现象的发生

(三)缺乏真正的市场均衡价格。使得金融期货市场面临着价格风险。由于金融期货的杠杆作用,它们对其相关联的基础金融工具如股票指数、汇率、债券价格的变动极为敏感,波动的幅度比基础市场变化大。由于金融期货市场发育不成熟或是突发事件导致金融期货的转让很困难,或要转让就要面对价格大幅度下跌的风险。而由于政府的宏观政策或对相关市场的调控都会影响到金融期货的价格,也会使其收益产生不确定性。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几点对策

金融期货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很大,控制不力会引发金融风险

“327”国债期货风波、东南亚金融危机都证明,期货市场是把“双刃剑”,监管不力、利用不好,会给现货市场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加剧危机的发展。后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今天更是如此

那么。针对本文中提到的问题及风险,作者认为需要采取以下相关措施

(一)完善金融期货市场监管的法律体系

我国正处在金融期货市场发展的初期阶段,要不断推进我国金融期货市场法律监管体系建设,实现该法律体系建设的专业化、系统化、透明化。在后金融危机的形势下,立法思路上要遵循科学借鉴原则,具体说来,一方面是加快立法,在数量上满足金融期货市场自身发展需要;另一方面要针对现代金融发展的快速、复杂、多变的特点,提高立法技术和专业水平,避免体系内部各法律法规出现相互矛盾或产生歧义。以建立一个结构合理、互为补充、协调一致的高质量的金融法律体系。并注意金融法律体系与其他法律法规之间的配套和协调。

(二)规范金融期货市场管理秩序

1.外部监管体系如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交易所要在监管方面保持协调一致共同审定上市期货合约,对从事期货经营、期货结算、咨询等相关机构的设立进行审核并对其业务活动实施监管

2.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和财务公开制度。不论是内部的风险管理制度还是外部的监管制度,其核心均在于发现金融期货交易中潜在的风险,保证期货交易有秩序顺利地进行,而信息披露制度正是发现问题的关键手段

3.加强政府监管和行业管理。尽快建立更具有权威性的全国统一的期货交易管理委员会,其职能部门的设置可参考CFTC组织;在实施期货监管时,政府应注意发挥期货协会的作用。政府自身也应注意保护民主决策机制,不断增强监管行为的合理性

(三)加强基础市场的建设,为期货市场价格的均衡提供有力支撑

基础的稳定为减少金融期货交易中一些不必要的风险提供了一个长期有效的保障。作为一个新兴市场,股市的遗留问题还很多。政策市场和资金推动型的不成熟股市的特征也十分明显,如果证券投资基金控制股票风险都达不到一定的成熟度。把基金的一些市场行为拿到股指期货上,恐怕只能加剧基金和股指期货的风险。因此,有必要加紧完善基础市场的建设。

四、总 述

目前,金融期货市场已是当今世界金融市场中最具活力、不断创新、并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市场,世界许多国家与地区都把发展金融期货市场作为金融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期货论文第7篇

[关键词] 期货;期权;实践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1-0078-03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充分体现了国务院对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高度重视,未来随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稳步发展,其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将日益发挥,这将使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因此在金融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增加金融衍生产品的教学内容也是当务之急。目前各高校金融学专业开设的金融衍生产品课程内容差异较大,有的学校开设了金融衍生产品选修课,有的学校开设了金融工程专业课,而且大部分院校讲授的主要是理论性较强的衍生产品定价内容,介绍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实务的实践教学环节则安排的课时较少,或者由于缺少具有业务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而流于形式。

期货与期权是重要的金融衍生产品工具,目前我国已推出了51种期货品种,其中有46种为商品期货,5种为金融期货,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4月16日同时上市了两个股指期货品种,股指期权的推出也指日可待。随着今年股市“牛市”格局的形成,各机构投资者纷纷利用股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和套利交易,个人投资者也纷纷介入股指期货交易。在2014年底中国证券报对期货行业展开的调查中就提到,近两年期货新品种集中上市,创新业务开展以及员工流失等原因也促使期货公司加快了对外招聘的步伐,高校毕业生成为期货人才重点孵化发展对象。通过对期货公司的招聘条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期货公司要求员工必须掌握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具备对期货市场的分析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意识,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期货市场环境。因此,在期货与期权课程中,通过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通过模拟交易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

一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设计都是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单独安排实践教学周开展实践教学,学生对于部分理论知识点容易出现遗忘的现象,而且在前期的课堂理论教学中,学生缺少对实际市场环境的感性认识而容易渐渐失去学习兴趣。经过改革后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期货与期权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纳入到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期货与期权课程共设54学时,其中36学时为理论课时,18学时为实训课时,实训课的具体时间安排可以根据教师的理论课讲授进程灵活安排,学院考虑到证券期货类课程对于实践教学时间的特殊要求(需要在开盘时间上课),允许为其优先安排实验室资源。同时为提升实训课的教学效果,理论课以大班授课,但是在实训课的周次,则拆分成两个自然班进行授课,教师每次实训课指导人数在30人左右,师生互动环节充分开展,使得教师对于每位同学的实践操作进行耐心细致的综合指导成为现实。实验室同时配备了凌波教室等教学软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理论课的课件,案例资料,实训课程要求等文件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可以监控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每次实训课结束后,再要求学生将实训作业文件存入指定文件夹并统一收回。这些随理论课进程不断展开的实训环节,强化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点的认识并及时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例如在期货市场组织结构这一章,安排学生登陆中国证监会、中国期货业协会、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各期货交易所网站,收集相应的资料、实时了解中国期货市场监管体系。学生完成对期货市场组织结构分析的同时也了解到我国期货市场最新的发展情况,锻炼了学生资料查找和研究分析的综合能力。

二 模拟交易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文华财经是期货行业的主流软件系统服务商,据统计引入文华软件服务的期货公司数已达到140多家,市场覆盖率超过98%。为了更好地与行业接轨,我院在期货与期权教学过程中使用文华财经赢顺期货模拟交易软件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训课开始阶段,教师会指导每位同学登陆文华财经网站,注册模拟交易账号后获取1000万模拟交易资金。很多高校教师都会先讲解软件使用功能,学生利用实验室联网主机跟着逐步学习操作,这种方法的弊端是老师讲授的过程中看不到学生的交易情况,不好把握讲课的进度和节奏;还有部分高校采取的是利用凌波等具有广播功能的教学软件,让学生先看教师演示,然后再进行操作,但由于教师操作环节中,学生机被教师控制无法跟着操作而记不住软件的操作过程。我院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了视频教学的方法,在教师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软件的操作演示视频,教师则在学生中间对个别没有正确进行操作的同学进行纠正,对有疑问的同学及时进行解答并予以实时演示,视频可以反复播放几次,保证每位同学都熟练掌握基本交易方法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制定的交易策略自由进行模拟交易练习。

软件功能的讲解顺序可以结合理论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编排,逐渐增加交易软件功能的介绍,例如从资讯分析、行情解读、下单交易、技术分析、套利交易、期权市场几个方面安排每次课的实训内容。学生在刚开始进行模拟交易时,往往容易对众多的交易品种感到茫然,缺乏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能力,这时教师应当利用最新的市场行情变化,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适合做短线交易的品种,如利用PTA行业生产装置爆炸这一突发事件,判断短期市场供给将受到影响,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从而指导学生进行买多操作,当学生通过市场交易获得盈利后自然提升了学习兴趣,也开始自己寻找这样的市场机会,渐渐地学生就可以熟练掌握资讯查找、行情解读、下单交易、技术分析等实训内容。

三 任务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大部分教科书中对于套期保值和套利交易的介绍都是以案例分析方式为主,根据现货企业或投资者所面临的市场价格走势预测,作出相应的套期保值或套利交易方案,并利用交易策略表分析交易最终的盈亏情况。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实际的业务操作方法,但是对于期货市场功能以及具体的交易策略制定过程不甚了解。然而通过任务型实践教学模式就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掌握从期货知识学习到实践运用的方法,并能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任务进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与交际能力,任务驱动模式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工作压力”,提前感受职场环境,为将来就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以期货与期权课程本学期的任务型实践教学模式为例,学生在开学初即自由组成5~7人的任务组,由组员推选出组长并集体研究一个能代表组员个性的组名,例如“必胜课”、“期货梦之队”等组名体现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热情;“光华滑溜溜”、“马兔可鲜儿”等组名体现了学生式的幽默;“超能陆战队”、“来自星星的女生”则体现了学生们带着理想主义的情怀。这样的组名可以拉近学生与课堂之间的距离,也让学生对于小组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这些都为任务型实践教学模式的开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套期保值任务模块中,学生需要接受如下任务:①选定一个期货交易品种;②查找一家涉及该品种的上市公司;③分析上市公司的风险因素;④对所选品种的未来价格走势做出分析和预测;⑤根据前述分析为企业设计套期保值交易方案;⑥制作PPT并在实训课上进行汇报。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要利用文华财经软件查找上市公司的基本资料,分析所选品种的现货和期货市场行情,对于教材中套期保值交易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才能最终完成套期保值交易方案的设计工作。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各组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加以指导,组员也在不断地讨论和修改方案中提高了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培养了期货业务的实际应用能力。在小组PPT汇报过程中,每个小组都要为其他组进行书面点评并排出名次,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各组可以通过分享实训成果取长补短,最后教师针对每组完成的套期保值方案存在的问题加以点评,鼓励各组进一步完善方案,学生也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真正锻炼了就业技能和职场心态,取得了非常好的实训效果。

在套期保值任务模块开展的过程中,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教与学的要求。教师要转变心态,及时调整授课内容,使实训课任务符合期货行业的发展需要,了解各行业的最新动向,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期货业协会和各期货交易所每年都会举办行业大会、期货业大会、分析师论坛等活动,在现代化的网络环境中获得这些行业最前沿的资讯已经成为实践教师必不可少的功课。在实训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定期关注行业协会、和讯期货、期货日报等媒体对于期货市场的最新报道,把这新动态信息融合到实训任务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读写议等方式加深对于财经新闻的解读能力。

四 以赛促学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金融学院设有学生社团――“金融学社”,以组织学科竞赛、开办证书培训、推荐业务实习等方式促进学生融入到金融市场的实际环境中来。在“金融学社”组织的期货投资模拟交易大赛中,刚刚学习了期货交易方法的学生们对于期货市场都跃跃欲试,纷纷报名参赛。这种竞赛的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讨论和学习的热情,虽然只是模拟交易资金,但是有的同学通过股指期货的模拟交易体验到日内行情快速波动的心跳和刺激,也尝试过商品期货过山车行情带来的盈亏的快速变化,也有部分同学由于风险承受能力偏差而退出比赛(甚至个别同学提出有“密集恐惧症”无法看盘)。挑战总是存在于学生的未来社会生活中,用多元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大学校园中能够提前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也很重要。

无论每日的交易结果如何,参赛的学生都以这样一种方式体验到了期货市场的“杠杆交易”魔力,尤其是“股市”的持续升温,很多同学都是兼而持有股票和期货交易账户,两个市场的实时参与让学生逐渐融入到了动态的金融市场环境中,从一个真正的投资者角度来观察和体验市场的变化。也有部分同学经济条件较好,父母也很支持学生参与股市交易,所以有部分同学在上大学的阶段就已成为父母的投资顾问,增进了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和了解,也获得了不错的投资收益。当期货市场开通了夜盘交易后,这使得原来学生课上的模拟交易实践得以延伸到课外,部分学生也希望在课外能够与教师及时进行沟通,分享投资交易心得或者寻求交易方面的指导,微信、QQ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利,学生寝室不再仅是游戏的天堂,又多了几份期货投资盈亏比拼的热情。参赛同学在实训课上也都是活跃分子,他们在课上热切的讨论交易心得,带动了组内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使得平时很少和教师沟通的安静学生也慢慢地开始关注市场行情的变化。教师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通过讲解投资交易技巧并适时加入一些实用软件功能的介绍,让学生由浅入深地熟悉投资交易实务技能。实践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职责就是为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而服务。

五 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期货公司是小众型的金融机构,无论从经营规模还是营业部数量上看都无法和其它类型的金融机构相比,对于从业人员有专业化的技能要求,而且在期货公司的实习会接触到产业客户的商业资料,为保证信息安全,也无法给高校提供涉及核心业务领域的实习机会,所以目前很多高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往往流于形式,很难开展深入的实践教学合作。民办高校中的教师多是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缺少金融行业实际从业经验,而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也使得教师难以有时间和精力去寻求专门的实践业务锻炼机会;期货行业本身的从业人员流动性较大,也难以寻找到能长期从事兼职教学的实务型人才,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匮乏已经成为阻碍民办高校实践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校外实践很难开展起来,但是笔者也曾走访多家期货公司,多位高管也表达了希望能够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计划的意愿。

高校教师通过与期货公司合作进行课题申报,立项的课题既可以作为教师日后晋升职称的学术成果,同时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参与到期货公司的实际业务领域,如参与产业客户调研,协助期货分析师进行市场数据收集并建立分析模型,发挥自身的科研特长帮助期货公司建立专题研究数据库等工作。笔者曾与吉林省的期货公司合作开展了油脂油料企业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的课题研究,既完成了省级课题和核心论文的科研任务,又通过与期货公司的长期接触了解到期货行业的最新动态,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行业信息和进行期货品种分析的研究资料都成为日后面向学生开展实践教学时的重要素材,在实际业务领域的所见所闻也都经过整理做成案例教学的资料,这些来源于实际工作经历的案例讲解起来生动形象,更易为学生所接受。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教师成为连接学生和金融行业的纽带,长期的社会实践使得专业课教师提升了实践指导能力,而学生也借助于这样一条渠道拓宽了对于行业认知的视野。

总之,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己任,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需要更多具备实际业务能力的高学历人才的加入,因此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以迎合未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期货与期权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将改变单纯依靠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存在的弊端,也将为金融学专业其他课程开展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宏彦.任务型教学模式在经济类实务课程中的应用――以金融理财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

[2]孙志娟.实践导向下的高等教育“4S”教学模式研究――以国际金融学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8).

[3]郝会会.面向市场需求的证券投资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2(1).

金融期货论文第8篇

关键词 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模拟投资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136-02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外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有关股票、债券及其衍生产品的研究不断地趋于成熟,与此相关的金融工程学的研究也不断有新成果涌现。1997年,罗伯特·C.默顿减弱了由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的有关期权定价的布莱克-斯科尔斯公式所依赖的假设条件,与迈伦·斯科尔斯同时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果当时布莱克还健在的话也能得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股票市场不断完善,股指期货成功推出。随着中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建立,金融交易总量得以大幅增长。国内金融工程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加强,我国设立金融工程专业的高校在逐年增多。同时,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都设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为我国培养了许多金融人才。高校中金融工程学的教学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投资实践能力的培养。

李佳颐和宋彤在《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中指出,作为金融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型金融人才数量需求巨大,人才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金融产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事关民生福祉。因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一直备受关注。所谓顶层设计,指的是在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中,从学校及学科建设层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所以,高校在培养金融人才时,除了讲授金融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从而适应当前金融工作实际。同时,要从市场适切度(即适应程度)和知识能力两个方面培养。

1 培养学生投资观念

学生在大学学习的金融工程学是研究利用远期合约、期货、互换、期权等产品进行资产选择、资产定价、套期保值等理论。高校中的学生在接触这些理论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资产投资经验,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应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借助模拟投资系统给学生介绍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基本投资操作,同时关注国债、企业债券、世界股票指数、外汇、黄金走势,了解互换合约的交易方式,借助国内及国外网站了解期权合约的交易规则。互联网上许多网站都提供财经信息,新浪、网易、搜狐、凤凰、和讯等各大网站都有财经频道,时时报道财经信息、股市动态、各股行情、外汇产品、基金盈亏、全球股指、黄金走势以及投资方法和投资计算器。利用网络,学生在课后可以很好地跟踪股票价格变动,了解投资动态,分析经济变化趋势,丰富业余生活。

鼓励学生关注全球金融交易所的交易信息,了解各国主要的交易所的网站,如我国内地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CFFEX,.cn)、大连商品交易所(DEC,.cn)、上海期货交易所(SHFE,.cn)、郑州商品交易所(ZCE,.cn),香港的香港期货交易所(HKFE,.hk);可关注国外的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https://)、伦敦证券交易所(LSE,)、新加坡交易所(SGX,)、芝加哥商品交易所集团(CME,,英文;/cn-s,中文简体)、多伦多证券交易所(TSX,)、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伦敦证券交易所(LSE,)、东京证券交易所(TSE,tse.or.jp)、韩国证券交易所(KRX,krx.co.kr/index.jsp)等交易所的交易;关注几大银行网站,了解利率、汇率、黄金、基金等走势;关注保险的投资方向等活动。

2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利用Excel软件、计量经济学中的Eviews软件、SPSS等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具有现代金融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对金融数据变化的敏感性,研究各种经济变量间长、短期的关系,寻找套期保值或套利的机会。综合各种数据,分析国内、国外经济运行情况,把握投资方向,利用模拟炒股软件、模拟股指期货交易软件、各种理财计算器,计算模拟投资的盈亏。时时检查资产配置,讨论投资方向,根据理论计算敞口风险,确定做多还是做空。

学生的学习不再拘泥于课堂教学。学生根据世界各地工作时间,实时跟踪金融数据的变化,实时了解各国的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前景、金融投资方向、风险状况,了解各国股市、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关注时事,了解汇率变化,分析并预测股市、期市、银行等金融市场中金融产品的价格变化趋势。同时也要关注非金融市场中的相关信息,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建立调研小组,研究当地或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投资情况,走访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了解市场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了解金融人才所必需的知识结构,了解这些银行业务、保险业务、股票、债券、期货等金融产品的知识,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成为具备高素质、高知识储备的综合型人才。

3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通过课上的理论学习,已经掌握无套利原理、风险中性定价原理、积木分析法等理论。如何将这些理论运用到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定价、投资分析,规避金融风险,金融创新是关键。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金融数据分析,结合相关理论进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验。将学生分组,利用模拟软件进行模拟投资,根据市场上基差的变化,寻找投资机会和套期保值机会;根据相关系数和β值确定套期保值合约的份数;研究利率的变化,利用利率合远期约、利率期货合约进行投资实验。建立投资的风险测评系统,计算投资风险系数,评估投资风险。组织学生参加模拟投资大赛,与投资公司合作,定期组织培训,使学生了解新的投资产品构建方法,了解最新的投资动态。学校可以建立金融实验室,通过模拟银行业务实务、模拟金融期货交易实务、模拟证券投资实务、模拟财务会计实务、模拟保险实务等实验,实时跟踪金融信息,实时监控金融风险,实时了解国际经济发展状况、投资趋势。与金融机构合作,分析金融风险,为当地经济服务。

同时,改革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将传统考试模式转换成传统考试模式与实验考试、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法,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金融工程学的教学不只是讲授金融投资知识,还要培养对金融数据变化的敏感性、对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际投资的动手能力。因此,许多大学都设立了金融工程实验室,这是为我国培养金融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学生可以边学习理论边进行投资模拟,理论指导投资,投资又可补充理论。所以,金融工程学的教学必须采用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佳颐,宋彤.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顶层设计[J].中国金融,2013(10):87-88.

[2]何启志.金融工程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证券期货,

2011(9):215-216.

[3]文忠桥,李阳.金融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0(1):107-109.

[4]刘向华.关于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思考[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9(5):68-70.

[5]王鹏.金融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金融天地,

金融期货论文第9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货币银行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229-02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是金融学最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以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课程知识为基础,研究有关货币、信用、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市场运行、宏观金融调控等经济金融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同时介绍了西方货币金融理论及国际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课程涵盖内容广,信息量大。对于初次接触金融学知识的学生来说,学习上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对非金融专业学生来说,前期专业课程知识衔接不连贯,同时没有后期金融类课程巩固货币银行学相关课程知识点,对货币银行学知识的理解及应用上较金融专业学生有一定差距。如何在有限的一个学期内将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内容教给非金融专业学生,让他们能用货币银行学知识解释社会生活中的金融现象,熟知社会融资方式是教师在针对非金融学专业学生授课时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类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性质决定了需要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以掌握相关金融市场运作、货币交易、国际金融市场等知识。在多年的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的学情、考试成绩、课堂教学效果反馈情况等因素,认真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我校属地方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通晓最新的国际贸易业务运作方式与基本操作技能,实践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在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货币供需理论、货币政策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理论在外贸行业无直接应用性,上述教学内容又属于理论教学难点。因此,学生学起来有难度,教师讲解难以推进。同时,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上,货币银行学课程与宏观经济学同时开设,还存在上述内容重复讲解的问题。在已有的货币银行学教材中,权威教材均为针对金融学专业的货币银行学、金融学或货币金融学教材,课程体系完整,内容严谨,但其完整的课程体系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显得理论有余,应用性不强。

(二)缺乏实践教学环节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外贸行业前能够对一国乃至国际上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机构体系运作方式有一定认识,从而为今后工作中的需要的融资、投资知识打下基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大多在学完货币银行学课程后再无其他金融学专业如商业银行经营学、中央银行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等课程,没有后续课程的衔接,学生就很容易将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忘记。并且,商业银行业务的运作流程、证券公司的交易业务、证券交易、外汇交易等教学内容无实验、实践教学的加入,宛如纸上谈兵,学生难以形成感性认识。现有的货币银行学的课程教学一般没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等实践课,对于该专业学生来说,学完所有教学内容,仍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缺乏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方式单一

在现今的大学课堂教学中,已基本普及多媒体设备,普遍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了教师课堂讲课效率。但也出现了教师过度依靠多媒体,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货币银行学课程是一门金融学的入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为学生讲授金融学的基础知识,内容多、理论性强,实务性不足。该课程理论教学占据课程内容95%以上的时间,需要教师将各篇、各章间的逻辑关系讲解清楚,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教学内容多,“满堂灌”往往是最省时的教学方法。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利率及货币时间价值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采用习题课的方法进行辅助教W,仅突出了学生的课程主动性,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单一的教学方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能有效调动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课程效果差的重要原因。

(四)课程教学考核方式单一

在现有的货币银行学教学中,仍采用“一考定成绩”闭卷考试的方法,学生通过一个星期甚至三天的复习,就能强制性的记下书上的重要知识点,从而通过考试。考试并不能达到督促学生学习,全面检验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目的。同时,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方式,使得学生期末考试同时应付几门课程学习,考试的负担较重。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没有其他金融课程衔接,学生对知识掌握欠牢固,假期过后对货币银行学的教学内容就忘掉三分之二了。单一的考试模式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更不能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持续学习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自学学习的能力。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改进建议

(一)调整课程教学内容

1.针对现有教材体系进行调整

现有货币银行学教材中,较权威有黄达主编的《金融学》简明版教材,中央财经大学李健主编的《金融学》教材有丰富的网络共享资源,复旦大学胡庆康教授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此类权威课程多针对具有一定金融学习基础及能力的金融学专业学生。为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货币银行学需要,现采用的是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编写的由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蒋先玲教授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此教材对金融学基础知识的表述较为浅显易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完整。在此教材基础上,因与宏观经济学重复可对货币供求理论、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知识点可作为选讲内容,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知识点可结合中国近20年来的宏观经济形势及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手段的实际状况进行讲解,要求学生能理解一国货币政策的传导及货币政策目标。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仍会与金融机构有业务往来,将课程内容的讲解侧重于利率、信用及信用工具、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等知识内容,注重金融原理与实务相结合。同时,为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应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入金融时势热点及案例解读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去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

2.使用自编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库

统一的教材内容不能适应不同的院校教学层次及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在使用出版教材的基础上,应鼓励教师自行编写适应本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情的讲义,再整理成校内自编教材提供使用,自编教材时效性强,针对不同专业可在案例及教学内容编写上进行调整,也可成为学生课后复习的辅导资料。建设校内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货币银行学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提供网络资源库。

(二)建设货币银行学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及课内实验室

积极与当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行业接触,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提供实地参观及业内交流的场所。通过货币银行学课程课内参观学习,让学生对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商业银行运行、证券交易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巩固课内知识,同时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今后就业选择提供行业参考。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增加实验软件购买,通过银行类国际结算软件的使用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对贸易结算的认识,利用证券模拟交易软件的演示让学生掌握证券交易的知识。

(三)转变教学方式,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货币银行学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应采用案例法、研讨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金融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考金融理论在现实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应用,比如信用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的演变、商业信用形式等都可通过多样的实例吸引学生;针对利率理论、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危机等理论内容,可通过课前知识点拨,课后布置讨论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搜集资料解决如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如何避免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等问题,有了问题答案后可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教师再点评。通过研讨式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针对应用性教学内容,如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工具收益的计算、金融衍生工具风险规避、货币供给量的计算等内容,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课后布置作业方式进行学习,加强学生对金融基础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采用多维度的课程考核方式

通过考试督促课程学习是取得课程学习效果手段之一,为考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学知识应用能力,对金融时势热点的分析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可将课程考核分为几个部分。第一,用平时成绩考查对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观测点包括出勤、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二,要求每一位学生在课前知识进行金融知识或金融时势热点分享。通过此内容调动学生关注金融热点及现象的主动性,并通过向全班同学的陈述分享,交流金融信息,锻炼学生的陈述表述能力。此项占期末总成绩的20%;第三,期末个人知识展示。要求在学期课程结束后,每一位学生用5分钟PPT陈述自己最熟悉的货币银行学课程知识点,要求嵌入F实金融案例对知识点进行引证。通过此项内容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占期末总成绩的30%;第四,开卷考试。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卷考试,主要考查习题课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课程知识点,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及计算能力,占期末总成绩的30%。通过以上多维度的货币银行学课程考试体系,加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货币银行课程的积极性,力图真实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让考试过程成为督促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谢丽华,谢伟杰.货币银行学“学生参与型”教学改革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39-141.

[2]崔晓蕾,何婧.货币银行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0):73-75.

[3]李晶.《货币银行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21-122+13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