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留学生教育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3 15:20:47

留学生教育论文

留学生教育论文第1篇

1.1制度建设缺少针对性和合理性

中国人的老话讲“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度建设是保障,没有规章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就无法可依。有了制度自然要遵照执行,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现有些管理规定缺少可操作性,有的时候更是生硬地套搬了对中国学生的管理制度,没有针对这些外国学生设定操作性强的管理办法,更是缺少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1.2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单一

没有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模式。一般民办高校留学生管理机构基本不是独立的,没有独立部门没有专人负责,原因在于规模不大,投入不足,经了解基本是由外事办或者国际合作交流处兼顾。加之留学生工作尚处起步阶段,在学校的影响力也比较小,受重视程度不高,各部门在配合留学生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普遍认为留学生是某个部门内部的事情,没有与外事部门站在同一个立场上,这给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没有抓住课外教育管理的机会。一般在民办高校的来华留学生大多是语言生,多为合作院校选派或者自费生,这些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汉语,学习的时间相对又比较短,一般在一年以内。有的学校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却忽视了课后的辅导和文化交流的机会,不仅导致语言学习和应用的效果不好,还给留学生的日常管理增加了难度。

2.针对民办高校在留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2.1提高认识,更新观念

留学生当然是和中国学生一样是学校的“学生”,那就应该遵守学校制定的相关管理规定,不能允许他们特立独行,更不能把他们视为完全的外国人而不与中国学生融合,在这方面要采取趋同化的管理。当然,我们还要认识到留学生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具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种族和等成长背景,我们要在工作中尊重他们的特殊性,接纳并理解他们的不同,使留学生在学校得到认同,这样才能使留学生稳定并健康发展。留学生来到异国他乡会经历一个漫长艰难的适应过程,作为学校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缩短适应期,从而使留学生实现最大收货。

2.2不断提高留学生教育管理队伍人员综合素质

一线的教育管理人员是直接与留学生接触的工作人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工作效果的好坏。热情周到并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管理人员可以让留学生很快放掉戒备心理,打开心扉来交流,更加容易适应学校的留学生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留学教育本身培养的是国际人才,那么作为这一行业的从业者首先应该是具备这样素质的人。本文认为学校要培养吸纳具有留学生工作热情,有良好的语言沟通及表达能力,有良好的统筹协调能力,思想观念进步的留学生管理者,打造素质过硬的留学生管理团队,从而推进留学生工作的进步和发展。具体做法可以是经常选派一线的留学生工作人员参加相关的培训,也可以是到国内外高校参观学习,也可以是给予更多的实际工作锻炼的机会,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让他们感到工作的动力和压力,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

2.3建立有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

关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理曾经说过:“政治上积极引导,不强加于人;学习上严格要求,热情帮助;生活上严格管理,适当照顾。”这是对留学生管理工作原则与标准的精辟概括。我们说留学生是具有不同成长背景的群体,留学生来到中国有个异国环境的适应问题也有留学生之间的异国文化的适应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把握大原则的情况下,让制度更加符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注意措辞即要意思明确又要避免生硬,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也就更容易管理。

2.4加强部门之间的协作,课上课下紧密联系

如果有条件,成立专门的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当然是最好不过。若是资源有限,由外事部门兼管的话就要在留学生工作所涉及的所有部门中协调好。首先是态度正确,留学生教育管理是学校工作内容的一部分,不能有任何偏见。其次在具体工作中,切实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例如在后勤管理上适当给予住宿和饮食方面的关心,让留学生能够体会到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与关爱,而不是完全推到外事部门来生硬管理。充分利用课下的学习交流的机会。留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也是理论占主导,课外时间对他们来说作用更大。我们可以组织留学生参与中国学生的日常活动,给留学生创造与中国学生交流的机会,例如参加学校的各种文艺演出,给活动本身增加亮点也提高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了解;组织留学生参观学校所在地的文化古迹、自然景观等等;组织校际留学生的交流活动,提高学校留学生工作的知名度,扩大留学生视野;在留学生入校之即安排留学生与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或相应外语语种的中国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子,帮助留学生结交中国朋友实现中外学生互相学习的双赢目的。

3.结语

留学生教育论文第2篇

来华留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留学期间应做到学法、懂法以及守法。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留学生的法制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对留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和留学生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缺失等。

1.注重留学生的文化教育,轻视法制教育

自2005年教育部联合其他部门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后,我国各高校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该课程主要面向中国学生,而面向来华留学生的专门法制课程几乎是一片空白。综观我国当前各省高校来华留学生的课程计划,无一例外地开设中国文化教育相关课程,内容包含中国文化、历史概况等。即便是医学专业的留学生,教育部同样要求高校对其开设中国文化课。由此可见,中国各高校对留学生的中国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之下,留学生的法制教育就相形见绌。首先,留学生法制教育理论课缺失。几乎全国各高校都未设置相应的法制教育课程,包括留学生教育走在全国前列的北京语言大学、浙江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天津医科大学等高校。其次,适合留学生法制教育的教材短缺。当前高校采用的法制教育教材无一例外的只针对中国学生的中文教材,留学生因为中文水平低下,对中文法律知识教材阅读的能力有限,通常通过阅读学校颁发的中英文《学生手册》来了解相关制度规范。

2.语言沟通障碍和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担任中国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师,既有法学专业科班出身的教师,又有法律素养较高的政工干部,可谓师资力量雄厚。因为语言原因,留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主要落在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身上。留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主要由普遍未接受过系统法律专业培训的留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即便他们开展一些法制教育活动,内容也往往局限在法律常识或涉及日常工作的内容,如签证、外住安全、交通法规等。与留学生息息相关的《民法通则》《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以及中国的法律常识等,由于他们自身的法律素养的薄弱,致使无法有效地进行施教。

3.留学生校园法制文化建设的缺失

良好、浓郁的校园法制文化氛围,会对留学生法制教育起积极作用。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法制文化氛围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以法律知识为载体的法制宣传活动缺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举措,一直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大多集中于青年志愿者服务、文艺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社团等活动,而以法制教育为内容的文化建设却相对缺乏。第二,留学生缺乏参与学校法制教育活动的平台。综观全国各高校所举办的各类普法活动,不管是学校层面开展的普法宣传,还是各二级学院开展的一些法律知识竞答、法律讲堂,均以中文为主。由于语言的障碍,致使留学生无法参与到这类活动当中。此外,在普法内容的宣传上基本不包含任何的涉外法律法规,尤其与留学生息息相关的出入境管理条例、交通条例等。可以说,留学生基本上被排除在校园法制教育的门外。

二、加强来华留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1.开设留学生法制教育公共课,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应该高度重视留学生的法制教育,让留学生法制教育贯穿于留学生培养的全过程。良好的法制教育必须立足于课堂,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对此,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法制教育公共课,结合留学生所学的专业性质和特点,设置相应比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内容,如此才能使留学生在理解法律框架的基础上有所侧重,满足其所学专业的发展要求,为留学生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法律基础。比如医学专业的留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医患关系,应当增设“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业医师法”等章节,以便来华医学留学生对将来在医院实习或工作中所涉及的具体法律有一定的了解,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良好的法制教育的效果,离不开理论教材的支持。鉴于我国当前所采用的普法教材中未涉及外国人的法律知识点,且大部分为中文教材,并不适合留学生进行阅读学习。对此,学校在日后对留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可以组织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编写符合留学生实际情况的法制教育中英文版教材并推广应用,以此推进留学生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2.坚持法制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发挥德育无形手的功能

法律与道德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们之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在对留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应当结合德育,发挥其教育指导功能。虽然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他们本国的法律体系与道德价值评判等方面与我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是古今中外在遵守法律法规、他人人身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的平等性等价值标准方面是具有许多相通之处的。而这些普遍性的要求,超出了国家、地区、民族以及文化背景的限制。可见,在留学生法制教育的环节当中,结合德育,适时地引入我国的传统美德,规范留学生道德品质,以道德内化提升自觉守法的意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正如李交法在《法治建设论》中指出,“法律与道德作为规范人们行为的两大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任何外在硬性的社会规范只有诉求于人的心理情感,并获得人们的真正的道德支持,才会真正扎下根来,而单纯依靠外在的推动力或强制力则是远远不够的”。

3.实现留学生法制教育的主体多元化,全面提高法制教育质量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知识性都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必须由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执教。高校可以通过法制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形式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一方面,高校通过加强对留学生管理教师进行法律专业培训,提高其法律素养,实现业务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建立一支以法学专业出身为主的教师队伍讲授法律知识公共课,并对其进行英语培训。另外,邀请专业人员如法官、检察官、出入境公安人员等人担任课外辅导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就法律实践问题进行专题讲座或案例剖析等,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留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

4.依托社会资源开展第二课堂,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

留学生法制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的理论知识学习,开设课外实践活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有目的地开展法制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留学生有效地将法律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开展第二课堂,寓教于实践之中。一要依托校园法制文化建设,以中外学生社团为基础,以中英文法制宣传活动为契机,以中外学生志愿者为纽带,建立法制教育活动平台,提升法制教育和法制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地位。二要加强学校与公检法机关的沟通合作,与其建立法制教育基地,通过法院旁听、知识讲座或假期实践等方式,用真实案例促进法制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三要借助社区、街道和居委会,通过相关活动扩大法制教育宣传,同时鼓励留学生参与其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以此来转变其法制观念,增强其法律意识。

5.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辅助留学生法制教育

留学生教育论文第3篇

湖南师范大学创建于1938年,位于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中国政府重点建设的百所“211工程”学校之一。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是湖南师范大学负责面向海外留学生进行汉语言和中国文化教育的机构,设有汉语言专业,来华留学生多在此学习中国语言与中国文化。随着我国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近几年,来学院学习中文的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加,按学历划分,有短期语言培训生与四年制学历生;按国别划分,有亚洲、北美、非洲等国家的留学生;按来源划分,有自费生、交换生以及各类奖学金生。在同等性质学院中,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留学生人数处于湖南省各大院校的领先地位。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模式

彭庆红与李慧琳在《高校来华留学生事务现行管理模式分析与分层管理模式探索》一文中,通过实地考察、网络查询、电话询问等方式,对大陆地区30所高校的留学生事务管理机构设置与运行模式进行查询,综合考察后,认为可将我国大陆地区的高校留学生事务管理模式分为两类:一是综合学院模式。即学校设立集招生、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对外文化交流学院),全面负责学校各类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对外宣传、咨询、招生、录取及留学生入学后的学籍管理、签证管理、教学教务及日常生活管理。二是隶属于或独立于学校国际交流合作处的留学生管理办公室与单独的汉语文化学院并列的模式。湖南师范大学对留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所采取模式的优势在于分工明确,职责的划分更到位;不足之处在于各部门之间经常存在沟通不到位的情况,处理事务的效果不佳。

三、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方法

1.拥有一支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由此可见,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是吸引留学生并推进留学生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现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30多人,均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识渊博,熟谙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大多数教师拥有赴国外学习与执教的经历。课堂上,他们悉心指导,耐心讲解,课下还会热情地辅导水平较为薄弱的同学,正是他们的出色工作与无私的奉献精神,使得学院深受留学生的一致好评,促使留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

2.举办各种类型的文体活动,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留学生除了可以学习汉语言专业知识外,学院还为他们安排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引导留学生了解湖湘文化,更好地适应在校生活。例如,每学期开学初都会举办迎新联欢会,让他们相互认识,增进友谊;学期中,还会为他们开设语言实践课,参观湖南各地的名胜古迹,提高其汉语实践能力,加强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另外,学院也会组织留学生参加校级运动会、中文歌曲比赛等。

3.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做到发现问题立即解决。为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郑兴星(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00)摘要:为了对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首先介绍了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概况,其次对该专业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的运行模式与基本方法进行阐述,最后提出今后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几点思考。关键词:留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19-02-19-教育教学论坛EDUCATIONTEACHINGFORUM2015年2月第7期Feb.2015NO.7了及时了解与掌握留学生的动态,笔者作为一名学生助理,协助授课教师进行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随时与授课教师保持联系,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上课及出勤情况;经常与他们交流谈心,努力做到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对于经常旷课的学生,要对其进行警告,屡教不改者要上报给上级部门。另外,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留学生开放,若发现他们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时,也可以咨询专业心理咨询师。通过多方面的协作努力,学院的留学生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是湖南师范大学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学院,而留学生的教育管理是一项特殊却又非常重要的工作。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其文化背景、语言、、生活习惯等与中国学生存在较大差异不同,虽然近年来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取得很大进步,但仍有一些地方值得思考,需要改进。

1.当务之急是建立标准统一的留学生入学评价体系。目前湖南师范大学对基本上将留学生的招生工作归纳为:确认留学生的身份是否安全,一旦完成注册,便进行分班考试(笔试+口试),根据考试成绩将他们分到不同的班级中。因此,借鉴国外大学已有的优秀经验,制定一套成熟的入学评价体系,是改进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2.优化留学生的生源结构。2010年9月28日在全国来华留学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公布《留学中国计划》,提出“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规范管理、保证质量”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近年来,来华留学教育层次有了明显提高,从最初单一的本科生发展到本科生、普通进修生、高级进修生、研究生、研究学者和短期生等6个层次。湖南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当前的留学生主要包括学历生和非学历短期生,且后者占据绝大多数。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国家及遥远的非洲国家,且大部分是中文水平为“零基础”的自费生。为了提高留学生的教育质量,学校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优化学生的生源结构:首先,严格要求入学门槛。根据规范的入学评估体系,筛选出高中毕业成绩优秀和素质高的学生入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全面提升,让高层次优秀的留学生融入校园,培养更多的了解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并传播中国文化的国际型人才。其次,本着巩固亚非国家,延伸至欧美国家的原则,积极扩大欧美国家生源。

3.创新留学生教育管理体制,采用趋同管理。趋同管理,指的是对来华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趋向于与中国学生相同的管理,是比较教育本身的含义和国外对留学生教育所采取的方式而提出的一种留学生管理模式。趋同管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地让留学生和中国学生一起上课、学习,和中国学生一起住宿、一起活动的同化管理,而应该是在教育国际化产生的多元化背景中的趋同管理。由于各种条件的约束,湖南师范大学目前对留学生仍实行特殊管理政策,由独立的留学生管理部门管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一切事务。留学生的中国高校学习生活,应该是和中国学生吃住一起,使用统一的书本学习同样的知识,但他们又与中国学生不同,体现在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惯,因此对留学生进行趋同管理是必然趋势,构建留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也迫在眉睫。

4.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留学生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保障。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留学生教育作为产业来办的国家,已习惯于以产业经济的思维方式看待留学生教育。如美国成立了多个国家和民间的基金会,最著名的如富布莱特基金会、福特基金会,它们会以完全市场化的操作方式,支持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不但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奖学金,还实行自费留学生贷学金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学费问题。湖南师范大学要想使留学生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必须要完善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首先,增设奖学金类别。例如,日本为了吸引外国留学生,十分重视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各级政府、社会团体、民间企业及个人均设立了各种类别的奖学金,帮助留学生。相比之下,湖南师范大学的留学生主要会获得来自中国政府、孔子学院、省市政府及外国政府的奖学金,几乎很少会获得院校、社会团体、民间企业及个人设立的奖学金。为了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缓解他们的经济实力,增设奖学金迫在眉睫。其次,允许来华留学生勤工俭学。

留学生教育论文第4篇

[关键词]留学生教育;地方文化;文化驱动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9-0022-05

[作者简介]李徽昭(1975―),男,江苏泗洪人,淮阴师院国际交流处副处长,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孙茜(1987―),女,江苏涟水人,硕士,淮阴师院国际交流处秘书。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与各个高校致力于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与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当前,京津沪等地的众多高校中,来华留学生数量占在校生的比重正在逐年增长,尤其是学历学位生受到奖学金的吸引,更是大幅度增长。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给本地的高校带来了异国风情,带来了不同的意识形态观念,带来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但对中国高校及地方教育而言,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留学生也势必学习和了解到更多、更深的中国地方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观念与意识以文化相对性影响来华留学生思想上的多元性,尤其是在各地方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所带来的直接而深刻的地方文化体验,给来华留学生留下独特印象,并产生新异的文化认同。这种地方文化体验势必对来华留学生回国后的继续学习或升学、就业等产生影响。因此,留学生教育应该重视地方文化,利用高校办学所在地的文化资源,发挥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留学生教育。

一、留学生教育与地方文化

来华留学生主要是进入高校学习,他们大多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心理特征已基本成型。这些留学生来华学习的原因多种多样:欧美日韩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多数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或者因为生源国受到过中华文化的直接影响;东南亚国家的来华留学生多是因为长期以来受到中华文化圈的潜在影响。中国高校所在地的文化与文明是这些已进入成人阶段的来华留学生感知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第一站,高等教育独特的地方文化属性是留学生教育的直接文化因素。地方文化应该成为留学生教育的重要着力点,让来华留学生长期体验当地文化,以促进他们对当地文化的热爱与认同。

(一)留学生教育的文化属性

教育与文化是一个联合体,二者相辅相承。大学有四个基本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人才培养是文化传承的基础,科学研究是文化的创新,服务社会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一种表现形式。因此,文化问题是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1]由于中外不同的文化体系,来华留学生教育必然受到异质文化的影响,留学生教育与文化休戚相关,高校发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文化问题。受到地理环境、社会风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中华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各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作为高校栖身的文化场域,也直接影响学校的校风、学风和学校文化。来华留学生进入中国不同地区的高校学习也势必受到所在高校的校风、学风以及地方文化的影响。因此,留学生教育具有一定的地方文化属性。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地方文化属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留学生教育具有地方文化的传播功能。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与来华留学生本身所具有的外来文化产生碰撞、融合,不仅让来自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留学生认识、了解中国的地方文化,而且使地方文化迈上了国际舞台。来华留学生作为地方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将中国文化大家庭中的地方特色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诠释了“教育国际化”的理念。第二,地方文化确保留学生教育的独特性。中国的地方文化如万花筒般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来华留学生教育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受到语言所在地的地方文化影响。因此,来华留学生教育除了要重视语言教学外,还应在语言教育中挖掘当地文化的特色,以地方文化特色吸引来华留学生参与到地方文化特色的独特体验中,让留学生教育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性。

(二)留学生教育中的国际化与地方化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理解。从狭义上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中的文化“异化”。来华留学生初期教育阶段以语言学习为主,这一阶段可适当偏重这种“异化”的教学。处于这一阶段的留学生,其心理状态有着深刻的海外文化背景与个人心理、思维习惯的烙印,应以留学生的个体文化背景、、人生观、价值观等为出发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语言教学。从广义上来看,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是相对所在高校的教育而言的。当我们称一所高校的教育事业国际化的时候,就意味着该校的教育及文化具有相当深厚的学术水平和宽广的文化特质,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和重视;与此同时,该大学所承载的地方文化也具有了国际性,并且具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能够培养面向世界的优秀人才。比如北京与上海两个城市的高校所承载的文化既有国际性也有地方性。[2]因此,留学生教育质量的好坏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直接体现。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一起学习与生活,体验到了异域文化,也开阔了中国学生的国际视野,有利于学校形成多元文化的氛围。

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地方化是指把留学生教育放在当地的文化环境背景下进行考量。无论是对学历生还是对语言进修生等非学历生,他们首先需要掌握的是汉语语言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而语言学习只有放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地方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留学生慢慢熟悉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后,教学的侧重点由“异化”转向“归化”,在教学过程中向其“输入”当地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学习语言,了解语言的真谛;另一方面,留学生作为中西文化连结的桥梁,当他们对当地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在学成归国后可在更大范围内“输出”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建立中国良好的形象。

(三)地方文化是留学生教育的着力点

文化可分成“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s)和“低语境文化”(low context cultures)。美国人类学家霍尔(Hall)认为,东方文化属于高语境文化,在交际中尤其依赖语境,其交际行为的特点是婉转含蓄,注重礼貌却不够真诚;而属于低语境文化的美、德和北欧诸国人则坦诚和直率,其信息的传递溢于言表而很少依赖语境[3]。语言的学习是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远远不够,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并熟练地运用语言。语言教育是来华留学生教育实施的起点,地方文化作为体现高语境文化的重要场域,对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来华留学生在地方文化中直接体验、感受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利于他们初期的语言学习与文化感知。

来华留学生在对地方文化的感知中,也有效地传播了中国的地方文化,这一传播过程也因其地方特色促进了当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向留学生传播地方文化,可以让留学生一边学习一边了解当地文化,使其文化体验拥有较高的满意度,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状态学习语言等课程;另一方面,中国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可以丰富留学生教育教学的内容,让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学生群体。通过来华留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感知和传播,让更多的外国友人认识和了解中国地方文化,进而促进当地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

二、留学生教育的地方文化驱动

来华留学生教育需要重视地方文化,各个高校的留学生教育机构应该注意以地方文化驱动留学生教育,在招生宣传、课程设计、师资配备、过程管理等方面注重融入地方文化,以地方文化为特色发展留学生教育。

(一)招生宣传

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是弘扬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在以地方文化驱动留学生教育的过程中,地方的著名景点、文化特色等均可作为招生宣传的重要着眼点。招生宣传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宣传

通过网络进行留学生招生宣传,不受纸张篇幅的限制,可对学校情况做全面详细的介绍,且图文并茂,能够满足各种专业、各种层次的外国学生的需求。[4]在学校官方网站或是留学生招生网站上,可根据逻辑关系排列学校及所在城市的特色图片、影像资料、重大节日等信息,同时配以多种文字说明,吸引世界各地的学生参观浏览。除此之外,各高校还可在招生网站上放置能反映学校办学特色及当地城市文化的外文视频资料,如各种晚会、纪念日活动的视频影像,城市节庆活动、人文传统简介、园林与人文景观的宣传动画等。通过图文并茂、以外文形式传递的有声资料吸引留学生的注意力。

2.纸质材料宣传

制作精美的留学生招生宣传手册,是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的传统手段。招生宣传册上除了涵盖学校简介、招生要求等必备信息外,也可包括学校与城市文化相关的图片,或是学校与城市有关的热点新闻节选,让留学生看到招生信息的同时,对自己即将学习的学校及城市有个美好预期。这对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意义重大。

3.口碑宣传

各个高校可组织本校的留学生参观当地的景点。一方面,可以让留学生更加全面地感受当地的文化,增加文化体验的满意度,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另一方面,当留学生的文化体验有了较高的满意度时,可鼓励他们向其他留学生介绍该学校和城市,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增强学校的影响力。

(二)课程设计

留学生教育的课程基本围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设置,文化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少。毋庸置疑,这种以语言技能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的综合能力有着很强的优势,但这种强化式的训练依据固定模式,受限于教材,缺少文化背景知识,不利于学生语言水平的全面提高。[5]留学生教育的初期应该注重训练语言四大基本技能,到教育的中、后期,留学生掌握了语言的基本技能后,现有的课程设置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应该增设文化艺术方面的课程。据统计,大部分的留学生都有意向或兴趣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据学生的需要,课程设置可分校内与校外两个部分。校内课程除了加强语言学习的课程外,还可以开设凸显地方文化传统的艺术课程,如书法、剪纸、捏泥人、陶艺制作;此外,还可开设介绍地方文化、历史人物的课程。校外课程注重留学生的课外实践,可以组织留学生参观当地的名人故居、文化遗址等,亲身感受当地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学习语言,用汉语表达地方文化,形成语言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

(三)师资配备

留学生教育对师资有较高的要求。留学生教育中的对外汉语教师不仅应具备基本的教学技能,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文化知识,并具备传播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除了教授基本的词汇、短语和句子,还应该把这些语言知识放置在地方文化的语境中教授。例如,当老师在解释生词时,可以通过造句的形式来解读生词,让留学生体会在不同的语境下,词语表达的意思可能大相径庭,这能对留学生理解生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留学生教育离不开教学辅导及管理人员。留学生身处异国他乡,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加上语言沟通的障碍,心理上必定会产生诸多不适与迷茫。他们喜欢独自活动,常把自我封闭在个人世界里,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此时,需要教辅及管理人员与他们及时沟通,帮忙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教辅和管理人员可以组织各种以留学生为主体的地方文化活动,将他们带入当地中国学生的群体里,让他们走出自己的世界,切身感受当地的文化。当他们有了稳定的心理和积极的情绪后,就全身心投入汉语的学习。

(四)过程管理

留学生教育必须重视管理,尤其应该注重以地方文化驱动管理的各个环节的运行,并注重柔性管理及趋同化管理。柔性管理是指发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注重人文关怀。留学生来到一个文化、宗教和风俗习惯不同的国家,难免会出现各种文化适应问题。采用柔性管理可有效地降低文化不适的负面效应。管理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与留学生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或者组织各种帮扶与交流活动。例如,让中国学生与留学生组成一对一的帮扶小组,缓解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帮扶小组的中国学生在平时应多与留学生进行交流,周末可以邀请留学生到自己家里做客,通过家庭寄宿(homestay)的形式,让留学生体验当地的家庭文化,消除适应问题。

所谓趋同化管理,是指在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方面的管理采取与中国学生相同或相似的管理模式,这是参照教育本身的含义和国外留学生教育管理方式而提出的一种留学生管理模式。[6]趋同化管理能够让留学生尽快融入中国的当地的文化,享受学校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留学生既不会因为对地方文化的陌生而感到格格不入,也不会因为自身具有的文化定势而自我封闭。趋同化管理可以让留学生迅速调整好心态,全身心投入学习。

三、留学生教育地方文化驱动的意义

以地方文化特色驱动来华留学生教育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各学校的招生不会因为争夺留学生资源产生冲突。中华文化是融多元文化为一体的文明体系,各地方文化均有其独到之处。东部沿海与西北内陆,沿海发达城市与运河沿线中等城市,西南高原与北方平原地区,这些地域之间有较大的文化差别,也因此形成了各自的地方文化。在不同特色的地方文化驱动下的留学生招生渠道互不冲突,各个高校的留学生教育可以形成不同的特色。例如,如果留学生青睐于“京派文化”,对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具有浓厚兴趣,那么他们可以选择到北京地区的高校留学;如果留学生更喜欢“淮扬文化”,那么可以选择到江苏地区的高校留学。高校以突出的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来吸引留学生,对留学生的招生有着重大意义。

此外,各高校以地方文化特色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不仅弘扬了当地的特色文化,也有效地展现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留学生是中外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既是外来文化的输入者,也是中国文化的输出者。留学生对高校所在地的文化体验将影响其回国后的学习和工作,这既可以让更多外国人感受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也使留学生的思想多元化,这也是留学生教育的独特意义所在。

更为重要的是,以地方文化驱动留学生教育可以使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力全面扩大。留学生在中国不同地方的高校学习语言和文化,感受中国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特色,他们回国以后势必将这些文化体验和知识带回自己的国家,推动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而各个高校也通过留学生教育融汇了不同国家的文化,增强了自身的文化吸纳力,推动自身教育体系的完善,也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一席之地。因此,以地方文化为着力点推动留学生教育发展是中国高等教育扩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徽昭.地方高校国际化的理念误区与文化认同[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2(6).

[2]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跨世界的大趋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3]宿红.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浅析[J].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2013(1).

[4]曹树平.充分发挥优势和特色 创新留学生招生工作思路[J].北京教育:高教,2006(2).

留学生教育论文第5篇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经典课程;教材

“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是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育,目的是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并且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该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设置课程能指导他们更好了解中国文化。文化经典课程就是基于此而设立的,其教学效果与教材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教材是教育思想和教学原则、要求、方法的物化,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中介物。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依据,也体现了对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

一、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实质

文化经典课程的教材,其实属于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范畴。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指专为开设文化课程而编写的课本或教科书,依托文化而编写的汉语语言类教材则不属于此列。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如下特点:种类和数量逐年增加,但缺少经典性教材;内容相当宽泛,取舍上随意性很大,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体例自由多样,但不分水平等级,缺少共识;使用对象涵盖面较宽,但定位失据。

随着对外汉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这些情况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将会阻碍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教学效果。而这些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文化”的概念和“文化课程”的定位存在着理解上的差异。“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编写者的理解往往影响着对内容的选择,结果或者泛而无边,或者深而过窄。而文化教学到底是“文化搭台,语言唱戏”合适,抑或相反才合适?不同的理解在体例上就会造成差异,甚至可能在实践中混为一谈。

笔者认为既然教材是教学大纲的体现,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科性质、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具体化,成为实施教学的凭借。那么编写留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中的文化经典课程教材至少应考虑四个方面的因素:文化的基本结构、学习者的汉语水平、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特色。

文化是一个浩如烟海的庞大系统。一般而言可以从认知的角度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表层文化,即可以视听或直接感知的文化现象;二是深层文化,即思想、观念、制度等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本质。由于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是在非母语状态下的异文化教学,对于缺少中国文化背景知识的留学生来说,文化的传授自然会受学习者汉语水平和培养目标的限制。对初、中级阶段的留学生来说,中国文化的学习是以“了解”为主,是一种感性认识,教材的编写主要帮助学习者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是怎么样的。而“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这个阶段的留学生,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汉语知识,也具备了熟练的汉语应用能力。对他们而言,仅仅“知其然”是不够的,教材的编写更主要的是解决“知其所以然”,帮助学习者理解汉语背景下的社会和社会生活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此外,虽然讲授内容都与中国文化有关,但是文化经典课程与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并不完全相同。概论性质的中国文化课程主要从文学、历史、书法、社会习俗等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当代文化发展现状,让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概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如果说这是面上的横向扩展,那么文化经典课程就是点上的纵向深入,不仅要求能够以点带面地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感性了解,而且要求能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作理性的思考和阐述。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一点,编写文化类教材时教学双方很容易出现“供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华东师范大学2007级(本科)对外汉语专业陈××等7名同学曾以该学院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为调查对象,就对外中国文化教学做了一份调研报告。调查显示中国学生心目中,外国留学生最需要学习的是如饮食文化这样的低端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其次是中国的历史、思想和汉字文化等,再次是建筑、地理、古代文学等,至于音乐、舞蹈和中国古代科技则不是考虑的重点――这和留学生反馈的信息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不同语言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需求度基本一致,到硕士阶段对深层文化的关注度则有明显上升。

二、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功能

基于以上因素,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材至少应具备如下功能。

首先,是目标功能。依据教学大纲所编写的课本,不仅要在总体上能够体现教学的总目标,具体到每一课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其次,是训练功能。虽说汉语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不是该类教材的主要功能,但经典阅读和赏析却离不开这些基本能力,同时也能促进这些能力的提高。第三,示范功能。教材以文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选中的课文应是学生学习汉语的“范例”,将之前学生所接触到的零散的、非系统的文化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新旧联系,以求融会贯通。第四,讲解功能。现代教学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来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因此要发挥教材的讲解功能,让学生凭借教材的讲解进行学习,主动地去分析、去接受。第五,检测功能。检测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教学的反馈,促进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一是强化学习结果,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的共同提高。

三、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内容及排列顺序

考虑到该课程教材应具备的功能,再考虑到课时、学生数量、教学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该课程教材的编写可以分为九个部分,其主要内容及排列顺序如下。

1.生产篇。人类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生产的发展,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时至今日,“科技兴农”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以航天科技为代表的高端技术也迅速发展,因此本篇选取的经典文章都和中国科技发展有关。

2.生活篇。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活资料,本篇所选和中国人日常的“衣食住行”关系密切。

3.情感篇。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形成了各种关系,情感的羁绊由此而生,本篇即以人们的各种情感为主题选文。

4.思想篇。思想即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加工的结果。本篇所选集中在对中国人行为方式有重大影响的思想观念。

5.艺术篇。思想情感形诸于外,于是便有了异彩纷呈的中华艺术,本篇主要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

6.民俗篇。在生产、生活中,产生了许多习俗,并不断演变。本篇所选集中在介绍与节庆有关的习俗。

7.风土篇。中国地域辽阔,人文环境复杂,本篇所选主要是从“城市”角度来看中国各地风情。

8.民族篇。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自然也是重点所在。本篇所选集中在民族文化遗产和民族发展上。

9.交流篇。自古以来,中外文化交流不断,本篇所选将涉及不同时期中外的文化交流。

四、文化经典课程教材的体例

当内容初步确定后,下一步就是教材编写的关键性步骤:设计教材体例――教材各组成部分的搭配、排列及其组织形式。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体例。

1.全书分九个单元,具体内容及先后顺序见上文。每一单元开始都有“概述”,对主题进行简要说明。

2.每个单元分成四章,每一章以点带面,不仅能让学生对中国文化有整体的了解,而且能从这一点出发进行深入思考,以期对中国文化有更深的认知。

3.每章下分为6个部分:导语,正文,理解思考,知识链接,影像阅读,深入思考。

“导语”部分是对每章主题、背景和作者的简介;“正文”部分所选侧重现当代文章,兼顾各种文体;“理解思考”部分着眼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正文”提出文章赏析的相关问题;“知识链接”部分是介绍“正文”所涉及的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影像阅读”部分在与“正文”同步给予学生感性认知的同时,促进学生“听”能力的提高;“深入思考”部分主要结合中国现状提出讨论话题,促进学生“说”能力的提高。

当然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灵活处理教材。就算是硕士阶段的留学生,仅仅凭借书本的抽象知识,也无法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即使是华裔子弟,也会因为生长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出现理解上的障碍。为了避免学习者或者浅尝辄止,或者半途而废,在编写该课程教材时,要避免厚古薄今、重“知”轻“行”,充分考虑到教材的可操作性,使教学更加形象化,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实用。

形象化是指教材的内容能最大可能地通过各种传播媒介转化为可视、可听、可感,甚至可触摸的形象,使教学可以改照本宣科为实践中掌握。譬如“艺术篇”中涉及的书法、绘画、丝竹音乐和武术,单纯的语言讲解有时候让文化背景各异的学习者难免有云里雾里之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供观摩和基本阶段的练习,在观摩和练习中解决难点问题。

针对性是指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围绕某个文化主题的文化考察项目,使学习者对之有切身的体验。譬如针对“生产篇”“生活篇”,笔者围绕“经济发展”这个主题,组织学习者分别参观了广州市经济开发区和粤北的贫困区,让他们切实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以及仍然存在的贫困现象。这种活动的安排,需要事前的了解和事后的回顾,避免考察过程中的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事前对主题的了解,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和形象化展示进行,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题作为考察任务,为事后回顾做准备;事后回顾,一般先以讨论或课堂发言的方式总结这次考察,然后让学生以作文的形式记录自己的感受。

实用性是指教材的内容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让他们具体运用于实际生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练习如何使用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将传统文化知识现代化。如在“思想篇”中介绍中国文化中的“孝”时,不能仅仅只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讲解,应该结合中国当代的家庭生活的实际,像“4+2+1”结构模式、“空巢”现象、“留守”现象等,帮助留学生真正了解中国当代社会,而不只是停留在历史和传统中。

参考文献:

留学生教育论文第6篇

一、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来华留学生安全工作的涉外性特征及留学生学习生活的特殊性,决定它是留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留学生招收单位必须严格做好。

1、涉外维稳工作的硬性要求

从工作性质来说,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的工作对象是具有外国人身份的留学生,具有明显的涉外性。处置不当,尤其是突发事件和危机事件的处置不当,很容易造成恶劣后果,让工作限于被动,甚至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就工作形势来说,随着来华留学生数量规模不断发展,发生在留学生身上的各类交通事故、溺水事故、打架斗殴等刑事案件和安全事故明显增多,有必要进一步强化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2、留学生学习生活的特性需求

来华留学生在多数院校都处于分布教学单位广、所处年级不一的分布状态。同时,各类短期生、进修生学习时限不同;留学生专业实习、参加会议、探亲访友等外出活动多,各院校组织的文化考察频繁,安全管理工作任务艰巨。生活条件上,各院校为留学生配置的公寓生活电器设备相对较多,而且部分留学生还存在自身铺地毯和购置电器的现象。这些学习生活特性决定来华留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任务相比本国学生更为繁重。

3、留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内容

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涉及留学生出入境监管、外出活动管理、学习生活管理等方方面面,是开展我国法律和各院校校规校纪宣传教育的重要途径。恰当的安全管理工作可以促进留学生知晓并遵守有关法纪规定,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热爱在中国的学习生活,不恰当的管理工作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安全教育和管理是留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重点,是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

二、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实践

2007年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招收留学生。经过近6年的发展,逐步建立起了富有一定特色的留学生安全工作体系。

1、构建全方位的安全信息系统

信息工作对来华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先导性作用,及时掌握留学生安全信息,了解有关情况,能够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学校通过多种途径构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及时掌握留学生生活动态。通过对外汉语教师与留管干部的工作联系,及时掌握汉语预科阶段留学生学习纪律,开展违纪教育;通过学业跟踪调查制度,定期掌握留学生专业学习进度、预毕业生毕业情况,及时汇总特殊情况报学校处理。

2、开展常态化的安全管理工作

来华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法纪意识不一,决定安全教育在留学生工作中十分重要。立足工作实际,学校积极加强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坚持邀请所在地出入境外事警察来校宣讲出入境法、治安处罚法等,讲解临时住宿登记、限定地区旅游登记等外国人在华应履行的义务。警校联合的安全教育,融洽了警察与留学生的关系,使留学生更乐意接受有关规定,提高法纪教育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3、完善安全教育管理工作体系

学校出台了留学生教育暂行管理规定、违纪处分办法等文件,构建了安全工作的联动机制,逐步建设起了多部门参与的留学生综合服务平台,并在操作层面逐步完善安全管理工作体系。留管部门制定留学生外出请假登记制度,执行专职辅导员入住留学生公寓查房查人工作,确保来华留学生活动监管无漏洞和死角,外出行为全部纳入监管,完善了安全检查和预防体系。注重及时与违纪留学生进行教育谈话,引导学生纠正不当行为,遵守规定;将留管干部分成若干小组,定向联系留学生,了解和掌握留学生的生活动态,构建心理联络工作体系。

三、对来华留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面对来华留学生安全问题日渐凸显的形势,应深入探索如何规范化、制度化地做好留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1、加强安全信息宣传

来华留学生法纪意识和水平不一,对我国法律和各院校管理要求陌生,易导致留学生以“不知道”的借口为不当行为辩护,推脱责任。可以采取制度上墙和安全信息公共场合展出的形式,实现安全信息宣传内容的物化,确保管理制度和规定宣传的硬性覆盖,强化宣传教育的覆盖面;增设《留学生生活指南》、《安全手册》等学习反馈单,与留学生签订宿舍用电防火承诺书,增强安全教育的反馈;开展入学教育和管理规定的考试,检测并强化留学生对管理规定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落实宣传教育实效。

2、强化安全管理教育

因社会文化的不同,留学生对我国法律和学校管理规定不理解乃至于质疑都是留学生管理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如何恰当回答这类疑问,不仅关系到规定的权威性,更影响着留学生对制度的遵守。简单硬性要求性的回答,只能加深留学生对管理制度的不满,起不到批评教育的实效。此外,要抓好留学生新生纪律教育,应充分利用新生刚到中国时对制度的服从和对教师的听从心理,积极抓好第一年的安全纪律教育,及时纠正不当行为,树立管理制度和工作人员的权威,为日后管理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确保安全管理工作可操作化

目前,国家对留学生安全管理具体工作没有明确规定。来华留学生安全工作由谁负责,学校的留管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和保卫部门等职责不清,多头管理,容易使工作落空。各部门各司其责有机协作,有利于强化工作的可操作性。院校留管部门负责来华留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保卫部门负责安保工作,校医院提供医疗服务保障,后勤部门负责后勤设施维修和保障,学生违纪处理由留管部门会同学生管理部门处理,构建来华留学生综合服务平台。具体操作上,学校可向留学生公寓派驻安保人员,实行24小时轮流值班,设置电子监控、漏电保护等,确保留学生安全管理的物质投入和人力保障。

留学生教育论文第7篇

1.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和生源国都保持着较快增长。2011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292611人,同比增长10.4%;2012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328330人,同比增长12.2%;2013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356499人,同比增长8.6%。从2013年留学生生源数据来看,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数量最多,来自泰国、哈萨克斯坦以及印度的留学生人数增长显著。按留学生国籍统计,2013年来华留学生人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韩国、美国、泰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江南大学的来华留学生人数近些年来也是屡创新高;2011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23人;2012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72人;2013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80人;2013年我校来华留学生规模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28名,在江苏高校中排名第9名。

2.来华留学生结构层次不断改善。

在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留学生的层次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学历留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所占比例在不断提高。其中2011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18837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0.6%;2012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33509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0.7%;2013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47890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1.5%。而我校2011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16人,占留学生总人数29.9%;2012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38人,占留学生总人数30.8%;2013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72人,占留学生总人数34.9%。

3.来华留学生专业结构相对集中。

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长和结构层次的持续改善,学历生所选择的专业结构也在改变。目前有西医、工科、文学、管理、经济、中医、法学、教育、艺术、理科、农科、历史、哲学等13学科招收留学生。其中留学生选择的主要专业学科为医学、工科、文学、管理和经济。江南大学凭借其在轻工领域(尤其是食品专业)的优势,来我校就读的留学生中以工科专业居多。2013年我校工科专业的留学生186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68.4%;其中食品专业的留学生达114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41.9%。我校管理学留学生人数仅次于工科专科,2013年管理学留学生人数达46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16.9%。

4.来华留学生规模、层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近些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和教育层次都有持续的提升,但仍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①留学生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仍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围、法围、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此外,来华留学生在全球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以美国为例,2013年美国国际学生人数为81.9644万,我国同期来华留学生人数为35.6499万,仅占美国同期留学生人数的43.5%。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层次相对于教育发达国家偏低,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的比例虽然在稳步提升,但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国共接收专科生2004人、本科生105284人、硕士生30828人以及博士生9774人,学历生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1.5%;而2013年同期美国本科阶段学生340276人,研究生312447人,学历生在留学生中的比例高达80%。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问题。

①沟通障碍: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基本没有经过正规的汉语培训,来到中国后短时间内仍不能以汉语为沟通手段,这种沟通障碍造成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隔阂,对于不同文化的沟通交融有着很大的限制。②文化冲突:由于各国文化环境的差异,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本土学生在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理解中国国家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上,留学生很容易运用自身惯有思维模式去认知外来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最终导致矛盾的发生。

2.部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主要体现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态度僵硬,办事拖拉,遇事相互推卸责任。此外大部分管理人员不会说英语,导致与留学生沟通困难,其中有些管理人员会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无形中给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高校中留学生所就读专业院系和教育层次也越来越广,但大部分专业院系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岗位,在教育管理上基本照搬本国学生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因此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专业院系层面上难以开展。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因为忽略了留学生实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得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效率普遍不高。

三、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在留学管理工作中要加强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

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进行管理的前提就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管理中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和语言禁忌;遇到管理上的问题决不能只是用规章条例来一味的“管”,要学会用理解的态度和他们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信仰和宗教,存在文化差异,只有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才能化解文化冲突,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2.建立留学生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处理机制。

①加强入学安全教育,组织留学生学习校纪、校规、教学管理规定等;定期安排公安部门出入境管理处来校宣讲我国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检疫规定、签证办理程序等条例,让留学生从一开始就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预防留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②建立校园预警机制,通过走留学生群众路线,和留学生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学生情况,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立即进行沟通并处理。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①通过留学生干部了解他们的动态。②与宿管工作人员定期沟通,了解在校留学生的情况。③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引导其多参与“正能量活动”,减少留学生参加违纪、违规活动的可能性。③制订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突发事件管理队伍,可在已有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留学生具体情况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建设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突发事件处理队伍。

3.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捋顺留学生管理思路。

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国家间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交流,也是大国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及国家应给予来华留学更多政策上的扶植,才能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通过加大资助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外国学生来华,逐步提升学历留学生的比例,从而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层次和质量。此外还要进一步梳理留学生管理思路:①建立学校层面的留学生管理协调机制,努力促进学校各管理部门间的协同创新。②完善整套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如学生签证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宿舍制度等。③在课程教育方面,要制订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计划,使用合适的教材,建立留学生教育教学评价体系。④在对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上,要坚持采用以教学管理为中心,行政管理为辅助的模式。

4.建设专业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结构的变化给留学生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以往留学生办或外事处可以包揽从招生到离校全过程的日常行政管理以及教学工作,但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留学生多与教师少,管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管理体制不顺、水平不高的矛盾日益凸显,“趋同化管理”成了当下很多高校采取的有效方式。将管理中国学生的辅导员制度引入到留学生管理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留学生辅导员能更加贴近留学生,因此这也是目前被普遍认为最高效、也是最能体现对来华留学生人文关怀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建设留学生辅导员队伍是留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辅导员给留学生留下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留学生对学校乃至中国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留学生辅导员的作用,让留学生辅导员成为留学生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让留学生辅导员成为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

四、结语

留学生教育论文第8篇

(赤峰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无论是中国的留学生教育还是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产生到发展到成熟到相对完善.目前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留学生教育发展现状,建立了自己独特的管理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的管理模式.权变理论正是主张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到留学生的管理,进行留学生管理改革.

关键词 :权变理论;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4-0262-02

1 权变理论的内涵分析

权变理论是20世纪60、70年展起来的一种管理理论,该理论主张用“变”的观点来看待管理,提倡根据管理因素的不断变化来调整管理模式,甚至改变管理模式.提出没有一种普遍使用的管理模式,管理工作都受到环境变量、工作变量、个人变量和情境变量的影响,当这四种变量中的任何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都会凸显出已有模式的局限性,并进而影响事务的发展,因此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到管理模式,当管理因素引发量变时,对已有的管理模式进行局部的调整,当管理因素引发质变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各高校的留学生教育都会经历从建立到发展到成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管理模式在相应的发展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留学生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根据留学生的发展特征作出一定的调整,在留学生教育向下一阶段发展时更改管理模式.

2 留学生管理模式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校实行的是自主招生,因此各院校在留学生教育发展水平呈现差异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包括外事部门监管型、留学生部、二级学院型和高等院校型.

2.1 外事部门监管型

我国的留学生教育是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应运而生的,最初的留学生是各国间政治事务的一个附属品,各国为了促进文化的沟通,政府通过指令的方式将留学生分配与各高等院校,学校只负责提供学习和住宿的机会,留学生的涉外事务、学习档案、医疗卫生都有外事部门监管.这样的管理模式,在留学生发展之初,生源不稳定,师资不充足的情况下,节约了办学资本,为留学生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这一阶段,留学生基本上短长期的语言学习,高等院校只需要增添一门课程,因此管理事务也相对简单,所涉及的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较少,留学生事务的办理也算及时,这一阶段的目标是不断提高高等院校的汉语教学水平,能够使留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汉语的表达和使用,能够以汉语为中介与人进行交流.但是,这一模式的不足在于,随着留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受到人员设备、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的限制,导致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造成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瓶颈,影响留学生教育做大做强.

2.2 留学生部

实施这一管理模式的高等院校一般有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留学生,留学生的层次也出现多样化,既有短长期的语言学习者,又有学历生,但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念不够创新.一方面,大批的语言进修生需要更多的汉语教学教师,但是这一时期高等院校对口汉语专业的设置还比较少,毕业的优秀汉语教学者更是少之又少,导致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学历留学生在这一阶段大多都是跟班开展教育,而我国的教师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学习模式与留学生的教育背景产生很大的冲突,留学生在教育上出现很大的不满,同时由于我国的教育是面向内需,教师缺乏国际意识,不能够站在国际的高度向学生传授知识,造成留学生对中国教育和中国教师的不认同.因此,这一阶段,留学生教育奖重点放在师资扩展和师资的培训上,也就是说重点是实现教学的突破.但是,留学生部主要是负责行政事务的处理,在协调行政事务和教学事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限制了教学理念、课程、教师培训等的发展和改善.

2.3 二级学院制

在上述问题的困扰下,高校设立留学生学院,统筹管理留学生的宣传招生、教学、后勤管理,减少因各部门之间因相互推诿二造成的效率较低的现象.在这一管理模式的带动下,高校的留学生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软硬件设备逐渐增加,师资力量逐渐雄厚,学历生的课程设置更加专业,并且实现留学生为主体的班级教学,根据留学生的特征设立独立的特征,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更加关注留学生的个性需求,增加了留学生的服务水平.但是,学历生的专业教育并不是二级学院便可以承担的,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配合,国际交流学院只负责汉语言的教学培养,很难协调学校层面的管理职能,在统筹学院管理和学校管理,教学管理和行政管理、汉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等方面仍存在不足.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中学历生的人数在不断的增加,对留学生专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种模式造成留学生专业教育的发展瓶颈.

2.4 高等院校制

成立留学生高等院校是留学生教育发展的最高层次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针对留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立独立的课程体系,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管理体系,真正实现留学生教育的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独立的体系.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从总体上来看,还没有发展到这一阶段,目前只有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以招生留学生为对象的高校.

3 权变理论在留学生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各高校在留学生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留学生的需求选择不同的管理方式,本身就是权变理论运行的一体体现,但是任何高校都不能拘泥于一种管理模式,要根据形势的变化,以发展变化的眼光在某一模式内做适当的调整,或者向其他模式转化.以下分别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模式应该做的调整和改革进行探讨,由于高等院校发展较为成熟,主要探讨外事监管、留学生处和二级学院管理模式.

3.1 外事部门监管型要以环境变量为中心做好协调工作

留学生管理中的环境变量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指的是与留学生教育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内部环境指的是留学生所在学校的内部管理系统.留学生的管理受到上诉两者因素的相互影响和制约,甚至内部影响因素也受到外部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制约.在留学生的起步监督,来学留学生大多是受到国际间政治事务的影响,是政府以指令性的方面分配到各个高校,这一时期的留学生数量较少,大多以短期、长期的语言进修为主,留学生的管理是由外事管理部门负责监管的,高校只负责对留学生提供教学的服务.因此,在留学生发展的起步阶段,高校各部门之间通过想过沟通和协调来负责留学生教育,可以降低投入资本,也符合留学生发展初期的特征.在这一阶段,来华留学生大都是进行语言学习,但是来华留学生在汉语言水平上也呈现出不同,短期留学生的语言学习只要求最简单的汉语交流,也就是说一些初级汉语的学习,而长期的汉语学习者不仅要求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汉语对话,还要求能够书写汉语文字,并进行简短的写作,教师要不断跟踪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汉语言发展水平,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和评价手段,促进留学生汉语水平循序渐进的提高.

3.2 留学生部管理模式以工作变量为中心做好规划设计工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数量在不断地增加,留学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高校就成立独立的机构——留学生部,来管理留学生的相关事务.留学生部由层次分明的分部门组成,来负责留学生的全部事务,包括留学生的宣传和招生、涉外事务、教学事务、后勤事务以及医疗卫生事务等,都有留学生部通过统筹分配来管理,层次越高,规划越宏观,层次越低,工作越细致.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以长期语言学习生为主,有少量的学习生,留学生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汉语学习的专业化,办出有特色的语言教育.因此,这一阶段,要根据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划分出不同层次的教育,包括初级汉语的学习、中级汉语的学习和高级汉语的学习,学生根据入校的摸底考试进入相应的学习阶段.在初级汉语的学习中,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用英语作为中介来明确汉语词汇所表达的内涵,这一阶段留学生要学习做基础的拼音、音调,使用汉英字典,同时积累词汇,学会最基本的汉语表达;在初级汉语学习阶段,使用纯汉语教学,学生能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能够写简单的汉语文章,读通俗的中文读物;在高级汉语学习阶段,学生需要逐渐消除外语口音,并学习中国的古代文学,学习相关典故,这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读懂一些简单的文言文,理解中国的古诗词.

3.3 二级学院管理模式要实现各个变量的协调发展,共同推进

处于本阶段的留学生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具备较雄厚的师资力量,实行的是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管理模式.这一时期的留学生已经由短长期的语言学习生向学历生转变,因此所涉及到的变量也在不断地增加,环境变量、工作变量以及个人变量等都在影响着留学生的管理,也更加需要兼顾不同因素,由发展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作为学历留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不仅包括汉语言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习专业知识.这一方面要求学校要根据留学生的汉语言水平设置不同的培养模式,已经基本掌握汉语言的学习实施3+1模式,即三年的专业学习和一年的实习,不能够使用汉语言沟通的留学生,实行1+3模式,即一年的汉语言知识学习和三年的专业学习,在专业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为实习期,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这期时期的留学生已经可以实现独立的班级授课,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国际意识,从留学生的教育背景和所在国家的文化出发,从总体上统筹安排国际课程,例如在语言的学习中增加比较语言学习,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增加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课程,并结合留学生的学习客店,改变课堂教育方式,实现理论学习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给予学生在课堂中表达观点,勇于质疑的发展,真正实现留学生的服务管理.

参考文献:

〔1〕荣丽春.权变理论对留学生教学管理及其培养模式的启发[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03):461-466.

〔2〕陈巧玲.浅析权变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127-130.

留学生教育论文第9篇

1清末译书的内容和种类

据《中国近代出版史料》统计,1880—1904年,汉译日文书共2,200多种,其中自然科学260多种,应用科学近400种,社会科学近1,400种,其他200余种,社会科学约占60%。由此可以看出,清末译书主要是以社会科学为主,而在社会科学中又更侧重政治理论读物,这显然是与译书学人的政治要求是相一致的,因为这些人留学日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日本先进的政治制度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故而他们充分利用通晓日文的优势翻译了大量政治法律方面书籍,如《论》(菊地学而著、林桀译)、《日本议会史》(工藤武重编、汪有龄译)、《万国宪法比较》(辰巳小二郎著、戢翼译)、《欧美政体通览》(上野贞吉著、巅涯生译)、《国家学原理》(高田早苗著、稽镜译)、《国民公私权考》(井上馨著、章宗祥译)、《政治泛论》(永井惟直著、范迪吉等译)等。仅次于政治学的是教育学。留日学生把教育看成振兴中国的基础,大力倡导兴办学校,而新学堂的设立急需大量的教科书,因此解决教科书问题成为当务之急。这种客观形势直接促进了留日学生对教育类书籍的翻译。《游学译编》《译书汇编》等期刊专设教育专栏,介绍世界流行的教育理论,风格流派,企图以其开民智,促进中国教育。例如刘揆一翻译了日本高等师范学校教师内藤庆助编著的《小学教育法》,“于教育之原理,修理之方法言之尤为亲切”[11];湖南编译社翻译了《学校实践管理法》,所刊广告直接切中中国教育界之要害“中国言学校数十年矣,而造就无人……是故因学课之不高亦管理未善有以致之也”,并强调翻译该书的目的是“以饷国民”[11]。除了一般的教科书、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留日学生还翻译了有关教育管理方面的论著,如编译出版了日本的教学大纲《新译普通学科教授细目》,日本中野礼次郎的著作《十九世纪欧洲教育之大势》等等,其根本目的在于让中国人了解“欧洲各国教育发达之原因”[11]。可以说,留日学人翻译的这些图书,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蓝本,在当时的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批图书也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好评。除了政治学和教育学,留日学生还翻译了大量其他学科的著作,如哲学、史学、宗教学等等。学人们编译了数十部亡国史,如《近世亡国史》《波兰衰亡史》《印尼灭亡史》《朝鲜亡国史》等,冀图以史为鉴,唤醒中国人的救国热情。倾向革命的留日学生则大量编译资产阶级革命史书,如《美国独立史》《法国革命史》《意大利独立史》等,这些书籍为中国革命青年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此外,学人们还编译了许多理论书籍,如哲学方面编译出版了《哲学纲要》《哲学大观》等;史学理论方面有湖南编译社出版的《史学原论》;宗教学方面有留日学生编译的《世界宗教史》《宗教研究》《伦理与宗教之关系》等。除了上述译书种类,留日学生还翻译了包括经济学、军事学、社会学、人类学等数十种类别的书籍,内容广泛,他们通过翻译活动将世界上最新的知识带到中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2清末译书活动的影响

2.1推动了清末教育变革的进行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推动了清末教育变革的进行,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据许多参与编译图书的学生回忆,那时他们在学堂用的教科书,多为这些留日学生的译本。留日学生对教育变革所做的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将各种新式教科书引进学堂。1900年以后,由留日学生组成的翻译团体,如译书汇编社、湖南编译社、教科书编译社等,都曾编译过大量教科书,涉及历史、地理、教育、法制、经济等方面内容,一些留日学生回国后仍继续从事教科书编译工作。1903年,京师大学堂刊有《暂定各学堂应用书目》,其中不少都是由留日学生所译,如箕作元八等著、胡景伊等译《欧罗巴通史》,失津昌永著、吴启孙译《大地平方图》及《五大洲总图》,杨廷栋著《理财学教科书》,何橘时译补《中学生理教科书》,水岛久太郎著、陈榥译补《物理学》等。当时出版界的龙头———商务印书馆甚至“招聘不少归国的留日学生,出版各种新式教科书。这批教科书大部分以日文书为蓝本编纂而成”。虽然留日学生所译的教科书总体看来比较粗糙,如“取材过于日本化”,“日文语气太重”等,但晚清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毕竟迈出了由旧教育走向近代教育的重要一步。他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内容,为中国教育注入了一丝新的活力,更提供了更多新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极大地震撼了中国传统教育界。同时,这批译书满足了国内新式学堂发展的需要,推动了清末教育变革的进展,为更好地改造传统教育积累了经验。

2.2促进了新思想、新概念的传播留日学生的译书活动,使西方文化广泛传播,让中国人民接触到外国各种先进思想和理念,是又一次重要的思想启蒙。这股译书热潮,对提高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水准无疑是不能低估的,许多新思想、新概念都是通过译书得到传播的,一些新兴词汇都是由留日学生首先使用,并经由他们传到中国,并被中国人民广泛接受。如“帝国主义”一词,就是由留日学生首先使用的。1901年,《开智录》在“论帝国主义之发达及二十世纪之前途”一文中痛斥帝国主义就是“侵略主义”“扩张版图主义”“膨胀主义”,此后“帝国主义”一词被广泛使用。另外,“经济学”“社会学”等词也是由留日学生首先使用的。《译书汇编》第七期在翻译日本法学博士失野为之的《经济学研究之方法》一文时,首先使用了“经济学”一词;而戊戌时期严复等人在介绍欧洲社会学时一律称为“群学”,直到1902年留日学者章太炎在翻译日本岸本能武太所著的《社会学》一书时首次使用了“社会学”一词。上述数个新名词的出现都为当时中国迂腐陈旧的思想界注入了一丝新鲜活力。可以说,留日学生对这些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吸收,促进了新思想、新概念和新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思想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2.3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留日学生所译书籍广泛介绍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学说,冲击了中国封建文化,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如湖南留日学生杨毓麟撰写的《自由生产国生产史略》在《游学译编》上连载,详细介绍了美国的诞生和发展,同时结合中国实际,畅谈体会和感想,他写到,“欲造国民者,必先造其魄力;欲造其魄力,必先造其思想;欲造其思想,必先造其根性。”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发动之前,为其做了大量的舆论准备,直接反映辛亥革命前的历史的译作,有日本宫崎寅藏著,金一(金天翮)译的《三十三年落花梦》[15],此书秘密流行在民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起到了强有力的革命宣传作用。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