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esp理论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6:27

esp理论论文

esp理论论文第1篇

“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是会计学的一门专业课,主要是帮助会计专业的学生提高阅读会计英文文献、了解中外会计差异和使用英语处理常规会计业务的能力。“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因此,针对现阶段我国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应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1.教师方面

①教学目标不确定,根据对湖南省内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调研发现,“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已成为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但由于各高校的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要求和对未来职业规划的不同,不同的高校会把“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分别设置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因此,在制定“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时会不一致。一种观点认为,“会计专业英语”就是大学基础英语的一种简单延伸,因此,该课程应仍以“英语”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对其会计专业内容只是一带而过,在学习中主要学习对会计专业词汇及句子的简单翻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会计专业英语”应该注重“会计”,英语只是作为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因此,该课程应该主要讲的是会计专业内容,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国际会计,如国际会计准则、国外常规会计账务处理和国外财务报表分析等,课堂上讲解则以中文为主、英语为辅。这两种不同观点的存在,导致了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无法有统一规范的教学目标、课程定位和高质量的教学大纲,从而无法有权威的教材,影响教学效果。②教学方法单一,很多高校的会计专业英语课堂上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翻译+词汇学习”,与大学基础英语教学模式一样。“会计专业英语”课堂上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对课本进行逐字逐句地进行精讲,大量的课堂时间侧重于对语法的讲解和对课文内容的翻译。因此,教与学常常呈现出一个“口头授予”的过程,无案例分析,无团队讨论,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很少,其主体性难以发挥,各种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没有得到恰当的应用,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③师资队伍不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由“谁”来讲授,一直是该门课程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高校普遍认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应该由既具备丰富的会计专业知识又能够熟练地运用英语的教师担任。但从高校的调研现状来看,会计专业的老师上课,英语基本功欠缺,教授过程就是把课文翻译一遍,词汇中文解释一遍;英语专业的老师上课,其会计专业知识也欠缺,由于会计学有很强的专业性,英语教师教会计专业英语时往往会显得词不达意,无法正确理解和表述会计分录、会计报表等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因此,无论哪一种现象,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效果都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2.学生方面

经过调研发现,在本科院校中,许多会计类专业的学生对会计专业英语课并不重视,有学生认为,会计专业英语就是“会计+英语”,简单地把会计科目由中文变英文;也有学生认为,自己毕业后根本不会有机会用到会计专业英语,因此他们认为会计专业英语这门课程实际用处不大;更有同学为了毕业,只注重四六级的英语学习,完全认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不必开设。因此,由于学生本身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对该课程不够重视,从而导致本课程的教学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ESP理念下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思考

引入ESP理念到“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优化,能让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未来工作所需的能力和知识。因此,针对目前会计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会计专业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明确教学目标

语言学家Strevens提出,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别要求而设计的课程,因此,课程内容必须要与通用英语有所区别,是为了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而设计。基于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会计专业英语教学目标应培养学生了解国际会计准则、掌握国际会计理论、处理涉外会计实务的能力,从而构建起“会计”知识与“英语”语言之间的桥梁。因此,会计专业英语应是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掌握西方会计的专业知识,加强英语语言与会计专业之间的整体联系,从而能够在英语中体会和理解会计,在会计中学习掌握英语,达到能够熟练阅读英文会计文献和使用英语处理会计工作的目的而开设的一门课程。

2.教学方法多样化

基于人们开始强调学习者个人的需求和兴趣,良好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引入ESP教学理念的会计专业英语教学改革需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一方面,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教学方法还是需以讲授法为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课堂上对一些高难度的专业词汇及句子予以解释和翻译。同时,每堂课开始时,老师设计好问题进行上次课的复习提问,从而促使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工作,达到学生熟悉记住会计专业术语的英语表达和了解国外会计理论及实务的目标,使学生能认真对待会计专业英语课程。另一方面,采用讨论法和任务驱动法加以辅助教学,如在一学期的授课中,应至少安排一次全英文的案例讨论,要求学生查找最新的会计专业的英文文献进行团队分析讨论,然后,由各团队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英文分析总结,从而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同时也可促使学生了解最新的会计专业领域研究动态,以及了解国内外会计处理差异,增强课程的实用性,达到ESP教学目的。

3.提高教师水平

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授课水平有直接的关系,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ESP教学理念实施的保障。作为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主讲教师,他们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会计理论与实务处理的异同,同时,又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经过对师资现状调研发现,会计专业的老师上“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比例居多,因此,加强会计老师的英语培训是改善会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一方面,利用假期让英语基础较好的会计专业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大学进行针对性英语强化培训,主要学习国外会计理论与实务,以及了解会计方面的最新研究趋势;另一方面,可以直接聘请外教,同时配备本校的会计专业老师进行跟班听课,这样,对本校的会计专业老师而言,既可提高专业英语水平,也可学习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学方法,开拓视野。随着CPA(注册会计师)考试中的专门英语测试考试的增加,以及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考试在我国的不断扩展,高端领域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适应未来工作需要,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专业英语的学习。

三、结语

esp理论论文第2篇

1.1ESP教学的特点

ESP(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特定目的英语,是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分支。早期研究者如Dudley-Evans和StJohn(1998)等对ESP进行了各方面的定义,其中Strevens(1988)系统分析了ESP教学的特点,提出了绝对特点和变量特点的区别。绝对特点(AbsoluteCharacteristics)包括:(1)满足学习者的特定需求;(2)教学内容集中在特定科目、专业或社会活动;(3)目标语言的学习在词义、语法、语义、语篇以及文本分析等方面符合所涉及目标活动中的实际使用情况;(4)此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普通英语而言。变量特点(VariableCharacteristics)包括:(1)针对某一技能集中学习;(2)没有既定的教学法。

1.2ESP教学理念与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的关系

双语教学(BilingualEducation)在某些双语运用程度特别高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印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教育体系中是主流的教学模式。根据我国教育部对双语教学的规定,“双语教学”课程是指“采用了外文教材并且外语授课课时达到该课程课时的50%及以上的课程(外语课除外)”。由于该定义的界定比较模糊,而我国各个高校根据自己学校师资、生源以及课程开设的情况进行调整,我国高校双语课程教学的实际开展模式并无统一范式。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双语课程开展的主要模式有:(1)浸泡式教学法,即采用原版外文教材英文授课的方式,让学生在全英文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2)采用原版外文教材,以英文教学为主,中文教学为辅;(3)采用自编或原版外文教材,以中文教学为主,专业英文为辅。鉴于学生和教师情况的不同,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大部分高校往往采用第二或第三种模式。然而,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模式,专业英语的学习和应用是双语课程中的关键环节,甚至成为了某些高校双语课程的主要教学目的。基于以上分析,结合ESP教学的特点,关于ESP教学理念的研究的确能够给现阶段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教学提供参考。首先,两者都是将专业知识与英语能力两者相结合开展教学;其次,两者的教学目的都是让学生在专业领域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要求;再者,两者在教学模式上都没有形成既定的范式,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因此,探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时采用ESP教学理念具有启发作用。

2.ESP教学理念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分析

课程设计是一项综合性活动,包括了确定教学目的、学科内容、课程安排、教学方法以及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根据ESP的教学研究,影响课程设计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需求动机、教学资料和教师角色。

2.1需求动机

学习者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首要考虑因素(Harding,2007)。在ESP教学中,确定学习者需求动机可以分为三个范畴:目标情景分析(Targetsituationanalysis,TSA),当前情景分析(Presentsituationanalysis,PSA),以及学习情景分析(Learningsituationanalysis,LSA)(Dudley-Evans&St.John,1998)。目标情景分析(TSA)指学习者的客观需求,即学习者在目标情景中应该要了解的知识和技能。在目标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1)目标语言的使用动机;(2)目标语言的使用方式;(3)目标语言使用时涉及的内容;(4)语言的使用者是谁;(5)使用目标语言的地点或环境。当前情景分析(PSA)指学习者的当前缺失,即学习者所欠缺的知识和技能。在当前情景分析中,分析的主要范畴包括:(1)学习者目前的目标语言水平;(2)学习者目前最急切需要提高的目标语言技能;(3)学习者采用目标语言的交流对象;(4)目标语言学习和分析的地点或环境。学习情景分析(LSA)指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即学习者主观上认为自己应该学到什么。学习者的主观欲望取决于个人认知,因此个体差异性较大。通常情况下,学习者的主观欲望也往往与客观需求相结合。作者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21名学生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问题包括了自我评价、课堂体验期待和教学效果期待三个方面。其中挑选了有效问卷200份,进行数据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对课程开设的客观需求,即TSA维度:(1)双语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国际贸易行业对专业外语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2)主要涉及内容与外贸实践有关。其次,当前情景分析方面,即PSA维度:(1)语言水平:被调查对象接受双语教学的时间集中在大三第二学期,已经完成两年大学英语教育,多数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个别通过了大学六级考试,英语水平比较参差,但总体符合双语课程基础要求;(2)专业水平:被调查对象均已完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并均在大三阶段开设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双语课程的开展与其他专业课程基本同步。最后,对学习效果的期待,即LSA维度:(1)81%的学生在问卷中提到了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2)问卷答案中,被调查对象希望通过双语课程的学习实现交流的对象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在英语面试过程中与面试官交流表现一定的专业素养,二是外贸工作开展时与外国客商交流顺利。

2.2教学材料

学习者需求分析可以帮助教学者决定教学材料的设计和选择,而教学材料的选择对教学过程的影响至少有三个方面。首先,教学材料决定了学习者将会学习到的语言技能;其次,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方法产生影响;第三,教学材料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采用的教材良莠不齐的现象十分严重。除了教材,真实的教学材料也对教学效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合格的真实材料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点:(1)跟课程大纲一致;(2)应该反映不同学生的需求;(3)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符;(4)曾收到材料使用者的积极反馈。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经济管理类和外贸实践类,这两大类课程的双语教材选择有比较大的区别。首先,经济学和管理学相关教材多采取国外原版教材,理论论述相对严谨,但需要教师搜集相关的本土化教学材料作为补充;外贸实践课程如外贸实务、外贸谈判等,由于对本土化要求高,而由于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差异,国外教材所提供的案例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不太实用且难以理解,所以大部分院校采用的是国内出版或教师自编的外文教材。

2.3教师角色

ESP的教学者在教学中发挥了多重角色:教师、组织者、课程设计者、资料收集者以及研究者。为了同时满足这五重角色的要求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者必须参与这些活动的实践。其次,ESP的教学者应该创造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环境(Tudor,1996)。为了创造这样一个环境,教学者需要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和偏好,准备结合实际运用的教学材料,并构建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渠道。此外,为了使课程的日益更新的知识领域,并且使语言技能跟学习者的专业知识提高相匹配,教学者应该提供实时真实的教学材料。我国高校国际贸易双语课程的教学主力主要分为两大人群:一为国际贸易专业研究者或教师,这一类教师的要求往往需要具备海外背景;二为高校英语教师,兼外贸英语等实务类课程。大部分双语教师对自己在双语课堂中的定位往往比较困惑,主要矛盾包括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传授专业知识点之间的矛盾,各个学生英语水平之间的矛盾,以及双语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矛盾等。

3.ESP教学理念指导下国际贸易双语课程设计的策略

明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是课程设计的基础。教师们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对课程教学大纲、课堂模式、评估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面规划。基于上文中对ESP课程设计要素分析在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中的启发,结合国际贸易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经验,本文提出以下一些策略:首先,构建以学习者需求动机为基础的任务式双语教学模式。我国国际贸易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与双语教学中以学生为出发点的理念相违背。教师们可以运用ESP对学习者需求动机的三重分析法,采用多渠道了解学生需求,具体问题具体解决。其次,“教产研”三位一体,完善双语教材和教学资料体系。双语教学是普通专业教学和语言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它不是单纯以语言能力提高为目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平衡两者关系成为了教学中的难题。教学材料作为教材的补充,具有灵活性和实效性等优点。教学者应该与行业变化接轨,尽量采用真实的资料和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再者,师资队伍构成多元化,构建课程设计团队机制。由于我国高校双语师资相对缺乏且背景构成不一,可以推行团队课程设计的方法,将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进行有机结合。

4.结语

esp理论论文第3篇

关键词:ESP理论 高职英语教师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14-02

当前,为适应和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人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生产工作的效率。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之下,各行各业对工作人员的外语技能也要求越来越严格,英语水平也随之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然而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学生很难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由此ESP理论英语教学的关键与教师队伍紧密联系在一起,ESP理论下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1 ESP的概况

1.1 ESP的概念

ESP指的是专门用途英语,又称特殊用途英语,翻译为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最早形成时间是在20世纪60年代。

ESP理论教学指的是以英语教学和学习途径定的目标作为教学导向,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需求分析作为基础,对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进行分析。

1.2 ESP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ESP理论教学的产生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的需求,语言学中的革命以及教育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同时在ESP理论中有五个重要的角色,它们分别是教师、课程设计者与教材提供者、合作者、研究者以及评估者。

在各行各业的认同中,ESP理论教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范围广阔、形式丰富多样的英语教学领域。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教学中,在不同的阶段中开设了不同的ESP理论教学,例如外贸英语、金融英语、化工英语、商务英语以及科技英语等类别。

2 ESP理论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ESP教学仅仅处于起步状态,不仅在资金、设备硬件上存在不足,而且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模式以及教材教学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特别是师资问题。

从当前实际情况分析来看,在ESP理论教学中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欠缺专业知识

高职院校中虽然有着雄厚的教师队伍,但是完全运用外语在专业课程上进行教学的教师却严重不足。教师们往往是会外语的却不懂专业知识,擅长专业知识的教师又不懂外语。特别是在教学中开设ESP的理论课程,任教的外语教师虽然具备较强的语言基本的听说读写以及翻译等能力,同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在计算机、金融以及外贸行业中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2.2 教师欠缺外语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在选择ESP教师的时候,高职院校往往从外语水平较佳的专业课老师中选择,例如计算机英语将由计算机系的老师来传授课程。这些老师比较擅长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教学,而且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与翻译能力,但是在他们的教学中,培养方式也多是哑巴英语。这部分老师的英语水平以及英语能力的发展并不平衡,例如发音不标准、听说能力的严重不足,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自我缺乏信心。

2.3 对培养ESP教师不够重视

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对ESP外语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不仅仅要求他们要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同时还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以及在相关专业中所具备相应的从业经验。

教师队伍的建设,不仅要依赖教师自身的储备,同样也离不开学校相关政策的支持。然而当前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高职院校对ESP教师的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学校对ESP教师师资的建设和培养缺少足够的资金与时间。同时,在课程设置、教材设计以及师资配备中尚未做到国际化与规范化,这种人员严重不足的ESP师资后备人选,最终也没有形成梯队化和专业化的模式。

2.4 教师在向ESP教学转变过程中意识淡薄

ESP理论下高职院校中的英语教学对于英语教师而言,其指的是跨学科的教学,很多教师在对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在思想以及心理上并没有做好准备。此外,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还会缺乏长远的目标,也缺乏稳定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缺乏自信心。

3 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的建设及方法

加强和提高高职院校ESP理论英语教学,打造一支专业过硬的ESP教师队伍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只有建设一支专业的、稳定的ESP教师队伍才能为ESP教学研究、教材编写、课程设计以及评估提供相应的人才支持。

3.1 ESP理论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高职院校中,ESP理论与以往的英语教学存在着差异性,其对英语语言的专业化格外重视,从而对教师的要求以高层次与专业化语言为重。换而言之,ESP教师必须是语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教学基础和素质。同时,专业的教师也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质,语言素质与知识素质的结合造就的ESP教师才能胜任教学工作。

此外,在高职院校中任教的英语教师,还要不断的提高自己在思想、专业、科研、教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3.2 关于ESP教师队伍的组建

一个ESP教师应具备一定的职业背景、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经历,但在实际教学中,这种要求又倍显苛责。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组织一支合格的ESP教师队伍,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实现和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工作中目光要放远,在培养和扶持ESP教师队伍的时候,还要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

3.3 ESP教师队伍的培训方法

3.3.1 合格的ESP教师要不断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由公共英语教师转变为ESP教师,这种角色的转换是一种必然,因而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自身能力:

(1)教师要广泛的阅读,对ESP专业书籍进行系统学习。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对该专业理论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分析,以此实现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最终实现自我的完善。

(2)要主动与专业老师合作,并在专业老师的帮助下,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分析,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掌握和学习专业知识。此外,还可以利用高职院校内部的丰富资源,对相关的课程积极的旁听学习,在学习与合作中不断的提高自身能力。

(3)通过校本培训与业务进修向ESP教师的角色转换,与国际ESP教育或者培训机构加强合作,是培养ESP教师最有效和最方便的途径,在这些机构中的培训学习,将有效的开阔教师的眼界,了解专业发展动向,并能使其很快的适应ESP教学。

(4)通过行业协会或者俱乐部关注行业动态,ESP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教学信息的补充与充实,都可以在这些机构中得以实现,并且有机会与行业中的从业人员结识,通过沟通和交流来获取ESP行业信息。

(5)学校或者相关教育部门要对ESP教师进行培训,学校或者相关教育部门也可以聘请优秀的双语老师,或者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对ESP教师不断进行培训和传授,将国外先进的ESP教学理念和方法引入中国,并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合中国ESP英语教学发展的道路。

3.3.2 教学主管部门的相关鼓励机制

教师自身准备成效的好坏,很多时候受时间、精力以及学校支持等机制的影响,因此在ESP教师培养中,学校可以通过相应的体制来鼓励老师的学习和发展。此外,这种鼓励机制的建立可以使ESP教师在企业中借助实践来提高认识。

3.3.3 对ESP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证制度

在教育教学中,不管是公共英语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若是要做一个合格的ESP教师,都必须拥有相应的教师资格证。因此设立相应的ESP教师资格证制度成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应考虑的事情,以加强对ESP教师队伍的规范管理。

4 结语

通过本篇论文对ESP理论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具体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只有在观念、知识以及机制上不断改进和努力,才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最终能让学生受益,提高其就业率,在ESP理论教学下,学生能尽快适应社会、适应具体的工作并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张惠.国内近五年高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2.

[2] 胡艳芬.ESP教师素质、现状及培训[J].湘潭示范学院学报,2005(2).

[3] 罗文丽.浅析ESP教学环境下高职英语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科技博览,2012(19):578.

esp理论论文第4篇

【关键词】ESP;全球化;现状;策略

0.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在不断地增多,既懂专业知识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受到了社会各个行业的青睐。因此,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的学习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英语教学需要从传统教学转向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又被称为专业英语,是指某一领域的专门英语,例如医学英语,贸易英语,科技英语等。我国的专门英语教学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

1.我国专门用途英语学科的现状

近年来,为了实现培养符合现代化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各个大学包括高职高专都在进行英语教学改革。ESP教学是21 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刘润清,1996)。高校开展ESP 教学势在必行,ESP教学应逐渐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流(蔡基刚,2004)。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当毕业面临现实情况时,大部分学生凭借多年所学英语知识仍然无法很好地应对日常工作,这种情况使我们意识到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仍然不少,尤其是ESP教学。1982年3月19日,在上海举行了ESP/EST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的内容涉及“ESP/EST教学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及科研工作等各个方面”(杨惠中,张彦斌,1982)。国内于1988年和1986分别创立了《中国科技翻译》及《上海科技翻译》两种期刊。毫无疑问,这两种期刊的创立有利于ESP教学和研究在我国的发展,但这两种期刊所刊登的文章只局限于科技翻译的文章,所以这个时期的ESP研究文章数量少,研究内容单调,主要集中在对ESP概念性的介绍、ESP存在的理据和课程与教学实践上(占该时期文章总数的78%),实证性研究极少,只有2篇。(张艳,2010)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最近十年我国的ESP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文章数量迅速增多,研究内容明显丰富,这表明我国ESP研究正进入全面发展阶段。2000年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年会的三个中心议题之一就是ESP教学考察,许多院校也加强了对专业英语的投人 (韩金龙,2003)。但是,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ESP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和引进国外的ESP研究成果并且实证性研究相对缺乏,这与国外的应用语言学是恰恰相反的。“由于思辨性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经验色彩,缺乏科学的数据分析及论证,因而近年来许多学者一再呼吁采用实证性研究方法”(高吉利,2005)。与此同时,国外学者已将ESP教学研究范围延伸到了各个领域,而目前我国的ESP教学研究仍然停留在对个别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践的摸索过程当中。许多院校的英语教学只是教学生如何参加各种各样的考试,属于传统单一死板的“填鸭式”教学。在现如今的世界发展大背景下,英语学习不应是上述样子。在现代化大背景下,学习英语不再被看成仅仅是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还应与职业、学业和就业相关的多种需求联系起来(李红,2000)。将来的英语教学是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刘润清,1996)。这就说明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我国ESP教学的发展策略

2.1 ESP教师

国内有关ESP 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文章大都由(英语)语言教师撰写论述,从理据引用到课程实践都试图证实,ESP 应归属语言教学,而非归属专业教学(刘法公,2001;范谊,1995)那么,究竟是由(英语)语言教师还是由专业课教师来承担ESP 课程的教学任务呢?换句话说,ESP课程 的教学范围如何定义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而应考虑到具体的ESP科目的专业化程度。关于EGP和ESP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可以参看下列英语教学学科树形图(Tree of ELT)。

Figure 3 The tree of ELT

(Hutchinson & Waters,1991)大学英语教师都是英语语言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毕业生。他们英语基本功扎实,英语水平较高并且英语教学经验丰富,但如果他们教授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金融、商务、新闻,旅游等),所涉及的学科知识还有所欠缺。现在国内从事ESP教学的英语教师很少能够或者很少愿意从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角度看待ESP教学,懂专业的教师不能够驾驭语言,能够驾驭语言的教师专业知识匮乏,偶尔有能够既驾驭英语又懂得专业知识的教师,他们却很少能够从教育学专业的角度把握教育规律及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ESP这样一门特殊的语言教学课程总是因教师缺乏某一方面的理论指导而变得难以顺畅地进行。(姜毅超 李娜,2009)所以ESP 教师队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这支师资队伍的培养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2.2 ESP教材

就ESP教材而言,我们应当编写选用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强调能力训练的教材。ESP教材编写方面最为重要的原则就是真实性(韩金龙),所以教材所提供的语言材料不应太难,应具有通用性,恰当性,应尽量接近实际交际语言,要体现英语学习的实践性等。再次,我们要在教学过程当中应采用适当的现代技术,例如,光盘,互联网和电子邮件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材料和基于计算机的语料库。

2.3 ESP教学法

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如今,这种教学方法与人才市场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ESP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改变教师的角色。(朱梅萍 沈忆文,2010)。这种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言及学科知识实践的机会,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积极与人沟通,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就可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结语

培养复合型人才是ESP教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尽管目前国内乃至世界学者对ESP的界定,学科性质和教学方法的论述仍然存在着争议,但是这些都不能阻碍ESP教学研究的发展。笔者就国内ESP研究的现状及发展需要提出了个人观点,希望对ESP教学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刘润清.21世纪的英语教学—记英国的一项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J].1996.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外语界[J].2004.

[3]杨惠中,张彦斌.ESP/EST学术讨论会在沪举行.现代外语[J].1982.

[4]韩金龙.ESP最新发展评述.国外外语教学[J].2003.

[5]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外语教学.2001.

[6]张艳.国内ESP研究三十年综述(1980-2009).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高吉利.国内外语自主学习研究状况分析综述.外语教学[J].2005.

[8]陆伟成.ESP课程的特定性研究及任务型设计.中国ESP研究,2010.

[9]姜毅超,李娜.国内专门用途英语研究20年:回顾与思考,2010.

esp理论论文第5篇

关键词:国内ESP研究,国外ESP研究,ESP实证研究,ESP理论研究

 

一、高校ESP转型及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国际交流的需要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纯外语专业教学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多数用人单位迫切需要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迫使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下称北外)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下称上外)在内的各高校纷纷向ESP方向转型。论文参考。北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先后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外交、国际新闻、法律、对外汉语、计算机等专业,培养全球化时代国家急需的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上外自1993年秋季起即把全院的专业结构开始向ESP人才培养方向转型:1.复合型,由外语十专业构成(如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国际新闻等);2.方向型,由外语十专业方向型课程构成(如英语旅游管理、英语涉外秘书、英语涉外公关等);3.双语型,由少数语种十英语构成。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除北外、上外以外的其他众多重点高校、普通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也在纷纷探索ESP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以ESP分支中的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 又称EBP,即English for BusinessPurposes)为例。论文参考。据《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1168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共789所,开设率达67%,成为高职英语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也是高职英语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可见,目前我国ESP中最活跃的分支当属商务英语。

二、高校ESP教学和发展的相关保障

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规定:“普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基准的“专业英语”理念在专科学校初现头角。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描述,建议各高校设计包括专业英语(即ESP)在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标志着ESP教学的发展有了可靠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2010年1月7日,北外专门用途英语学院联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召开了《中国ESP研究》创刊研讨会――这标志着中国ESP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ESP正是满足学习者特殊需要的英语,最能体现“个性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高校ESP研究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国内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ESP研究水平、发展情况以及研究重心因学校性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以及英语的学科性质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非英语专业教学领域(公共英语教学),ESP一般尚在探讨和论证阶段,以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为主,在尝试建立“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对ESP的研究情形也大致如此,尽管较非英语专业在ESP研究和应用上略有进步,不过其研究方向往往以 “英语+专项”为主 ;对于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来说,ESP实践研究和实际操作上相对较为成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对高职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较高,往往因偏重其“职业教育”属性,过于强调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导致了对商务英语的“语言学属性”的淡化,以至于对教学主体的需求(尤其是主观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而“以学习者为中心”是ESP教学的根本理念。

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先后开展了人才市场调研、专业论证、专业剖析等研究,明确了本专业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奠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这些前期工作对于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起了铺垫性作用,但是这些前期研究主要依托高职教育“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从满足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角度(而非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研究专业建设内容,对于教学主体本身的需求研究重视不够。ESP教学理论要求以学习主体为中心,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通过进行实证性的需求分析来设计或者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特殊领域的语言需求。

四、高校ESP教学的思考和讨论

Hutchinson&Waters (1989,P53)认为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起点。各院校有必要结合办学实际,借鉴ESP理论的需求分析思想,以及国内外ESP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在充分调查了解各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和实践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ESP教学中涉及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等主要问题,扭转需求目标与教学计划、课程目标以及实施情况之间的错位现象。 这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ESP教学需要彰显ESP的目标导向特色,以目标情境下的英语应用目的和应用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学习者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分析并缓解当前英语教学与学生需求和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任务教学为载体,把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进行合理设计,使工作情境和教学情境有机融合,并结合ESP理论探讨本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所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效果,促进ESP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黛琳. 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 吴亚. 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esp理论论文第6篇

关键词:国内ESP研究,国外ESP研究,ESP实证研究,ESP理论研究

 

一、高校ESP转型及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国际交流的需要对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挑战,纯外语专业教学已难以适应现实需要,多数用人单位迫切需要既懂专业又懂英语的复合型人才。市场需求迫使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下称北外)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下称上外)在内的各高校纷纷向ESP方向转型。论文参考。北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先后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金融、会计、工商管理、电子商务、外交、国际新闻、法律、对外汉语、计算机等专业,培养全球化时代国家急需的既懂外语又懂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上外自1993年秋季起即把全院的专业结构开始向ESP人才培养方向转型:1.复合型,由外语十专业构成(如国际贸易、国际会计、国际新闻等);2.方向型,由外语十专业方向型课程构成(如英语旅游管理、英语涉外秘书、英语涉外公关等);3.双语型,由少数语种十英语构成。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除北外、上外以外的其他众多重点高校、普通高校、以及各高职院校,也在纷纷探索ESP人才培养模式。论文参考。以ESP分支中的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 又称EBP,即English for BusinessPurposes)为例。论文参考。据《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提供的数据表明:截至2007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1168所高职院校中,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高职院校共789所,开设率达67%,成为高职英语专业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也是高职英语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可见,目前我国ESP中最活跃的分支当属商务英语。

二、高校ESP教学和发展的相关保障

1993年国家教委颁发了高等专科英语教学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指导性文件:《普通高等专科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规定:“普通高等专科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实用的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有关的英文资料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以必需、够用为基准的“专业英语”理念在专科学校初现头角。2003年,教育部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并且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专门描述,建议各高校设计包括专业英语(即ESP)在内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这标志着ESP教学的发展有了可靠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2010年1月7日,北外专门用途英语学院联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召开了《中国ESP研究》创刊研讨会――这标志着中国ESP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重要里程碑。作为英语语言教学的一个分支,ESP正是满足学习者特殊需要的英语,最能体现“个性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三、高校ESP研究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就目前而言,国内各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ESP研究水平、发展情况以及研究重心因学校性质、办学层次、办学方向、以及英语的学科性质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在非英语专业教学领域(公共英语教学),ESP一般尚在探讨和论证阶段,以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为主,在尝试建立“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 普通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对ESP的研究情形也大致如此,尽管较非英语专业在ESP研究和应用上略有进步,不过其研究方向往往以 “英语+专项”为主 ;对于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来说,ESP实践研究和实际操作上相对较为成熟,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各专业对高职教育理念的重视程度较高,往往因偏重其“职业教育”属性,过于强调企业需求和社会需求,而导致了对商务英语的“语言学属性”的淡化,以至于对教学主体的需求(尤其是主观需求)的研究不够深入;而“以学习者为中心”是ESP教学的根本理念。

多数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先后开展了人才市场调研、专业论证、专业剖析等研究,明确了本专业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奠定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基础。这些前期工作对于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不断完善起了铺垫性作用,但是这些前期研究主要依托高职教育“以满足企业需求为目的”的办学理念,从满足人才市场和企业需求的角度(而非学生需求的角度)来研究专业建设内容,对于教学主体本身的需求研究重视不够。ESP教学理论要求以学习主体为中心,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通过进行实证性的需求分析来设计或者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学生在特殊领域的语言需求。

四、高校ESP教学的思考和讨论

Hutchinson&Waters (1989,P53)认为需求分析是ESP教学的起点。各院校有必要结合办学实际,借鉴ESP理论的需求分析思想,以及国内外ESP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在充分调查了解各专业学生学习需求和实践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重点探讨ESP教学中涉及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等主要问题,扭转需求目标与教学计划、课程目标以及实施情况之间的错位现象。 这对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高校ESP教学需要彰显ESP的目标导向特色,以目标情境下的英语应用目的和应用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学习者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分析并缓解当前英语教学与学生需求和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以任务教学为载体,把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进行合理设计,使工作情境和教学情境有机融合,并结合ESP理论探讨本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所存在的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效果,促进ESP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刘黛琳. 高职高专外语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8)[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2] 吴亚. 英语专业设立商务英语课程的需求分析[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esp理论论文第7篇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蔡基刚,2004)。就其内涵,Hutchinson 和 Waters(1987)把ESP分成EAP (学术英语) 和EOP(行业英语),前者注重学术技能,后者注重职业目的。但他们同时都强调应该把ESP视为一种教学方法而非教学结果,强调技能培养而非知识讲解。

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日益频繁的交流,社会对各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加剧,而ESP教学则成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内大学英语改革的深化,ESP教学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各高校在ESP教材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国内ESP教学的发展。

一、高校ESP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材编写理念过于遵循传统

教材编写必须要有理论作为指导,国内ESP教材编写者大都遵循传统的教材编写理念。(高嘉?Z,2009)主要表现在突出语言点和句法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培养相关专业领域的交际能力。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出版的ESP教材有的以专业词汇、语法句法为重点,有的是国外材料片段的拼凑,有的甚至照搬照抄国外原版教材,没有很好地结合学生和行业的实际需要,所以教材编写缺乏一定的理论性、系统性和易读性,难以真正解决ESP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而阻碍了ESP 特色教学发展和提升。

2.内容选取相对主观

优秀的ESP教师并不一定是合格的ESP教材编写者。国内相当数量的ESP教材是以各校选编或者教师自行编写为主,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有的编写者就是多年从事ESP教学的教师,但是没有专门接受过教材编写理论及实践方面的专业培训,内容偏重语法句法而忽略了语言的应用;有的是国外专业书的片段拼凑,有的甚至照抄照搬国外原版专业英语教材,难度大大超过学生已有语言与专业水平,阻碍课堂交际活动的开展;还有些编写者虽然懂一些专业领域知识,但缺乏英语教学及ESP相关理论,所以编写出来的教材不是普通英语和专业词汇的叠加,就是专业领域翻译教材,学生除了学到一些专业词汇外,语言应用能力并没有得到提升。

3.形式相对单一

众所周知,综合语言技能的学习任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体会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严明调查发现,目前国内ESP教材编写往往缺乏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所选内容多重视阅读、翻译和写作等传统型的练习为主,实用性不强。对语言材料,尤其是口语、听力等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材非常少。即使有少部分ESP教材涵盖了听说训练,但其难度也远远大于学生的实际领悟水平。部分教材的内容主要是专业文献读写为主,没有其它应用语言的形式。还有一些任务形式过于死板,只有阅读理解似的客观题,缺乏培养学生交际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任务形式。还有的在教材内容的展示形式上也极其缺乏现代技术手段,只有纸质教材,没有立体教材。由此,目前的教材与现代意义上的ESP外语教材所要求的要培养学生专业相关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4.教材内容不能完全适应教学目标的要求

只有完全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ESP教材内容才能真正达到提升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然而,当前市场上的ESP 教材在各专业的学科定位上尚存在较大的模糊性,即没有明确将EOP和EAP区分开来。比如,《旅游管理》作为EAP课程与《旅游英语》作为 EOP 课程所面对的应用对象截然不同。前者是针对旅游管理人员各方面能力培养而开展的课程,后者则是专门针对导游从业人员的相关课程。但是在实际的ESP教学中,往往因为课程目标定位不清,模糊了各类专业教材的边界性,从降低了部分 ESP 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据对某大学不同专业 ESP课程和教材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在调查的 11 套ESP教材使用中,仅会计学专业英语教材受到普遍欢迎。由此可见,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极大地影响着高校ESP课程的教学。

esp理论论文第8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专业英语课程(ESP) 企业需求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英语课程(又名专门用途英语,英文为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缩写为ESP)是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与其他职教课程一样,它也具有“行业导向性”的特点(石伟平,2006)。

但是每年到相关企业推荐毕业生就业时,我们总是被老总们的抱怨所困扰。他们反映毕业生们在碰上用英语的场合就束手无策,而他们应聘时的成绩单上却写着“英语:优”。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曾说过:学生是课程的“产品”(钟启泉,2004)。企业老总们的抱怨说明我们的ESP课程没达到课程目的:即发展学生解决企业工作环境下的问题的能力。我们一直在思考下列三个问题:(1)企业需要毕业生拥有怎样的ESP能力?(2)为什么我们的ESP课程不能符合企业需求?(3)如何使ESP课程符合企业的需求?

带着这三个问题,作者开展了调查研究。研究以浙江省丽水市职业高中ESP教师、学生、企业领导、职校毕业的企业员工为对象,以问卷、访谈、课堂观察等方法为主。研究得到了如下结果。

一、企业需要毕业生拥有怎么的ESP能力

在与企业主的访谈中,多家企业的负责人指出:

1.企业需要的不是考试高手,而是具有能用ESP知识与技能来解决工作背景下问题的能力的员工,即突出“做”(即实践)的能力。

2.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就能适应岗位上对ESP的要求,而不需要长期的培训。

3.对ESP有“不断学习”的意愿与能力,能跟上时代与相关技术的发展。

二、目前中职ESP课程的开发与执行存在如下问题

对比企业对毕业生ESP能力的需求,目前中职ESP课程存在如下问题:

1.教师在开发,执行ESP课程时目标模糊,观念滞后

从对ESP教师的问卷数据中得知,ESP教师100%毕业于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但多年来,当地教育科研部门只安排过英语语言课程方面的教学理论培训。虽然他们身在职业学校,但从未涉足过职业教育理论与ESP课程与教学理论培训,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领导都认为ESP只不过是一门语言课程。而且64%的ESP老师原先是普高英语教师转过来的。所以,他们对ESP课程的“职业教育”本质(行业导向性)认识不清,自觉不自觉地套用普高英语课程的目标与模式来执行ESP课程。

2.目前ESP教师在开发、执行课程中过分注重语言知识,忽略了学生“做”(即用ESP解决工作背景下问题的能力)能力

正如调查中对企业主的访谈所显示的:企业主最欢迎的是善于用ESP知识/技能解决工作中问题的人,即拥有“做”的能力。但从课堂观察数据中发现,接受调查的25名教师中,有72%ESP教师把传授语言知识视为课程的终极任务,忽视了学生解决工作中问题的能力培养。著名职教专家石伟平(2006)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做”的能力。而受传统的普高课程观的影响,许多ESP教师只注意到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的“English”(即语言课程)这一半,而忽视了“Specific Purpose”这另一半(即企业具体岗位对学生“做”的能力的特定需求)。

3.教师素质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教师对相关专业不熟悉,导致了无法顺利地开发,执行ESP课程。在接受调查研究的ESP老师中100%是英语教育专业毕业,从未接受过其它专业(如旅游、幼师、数控等)的初级培训,所以有64%的老师反映在开发、执行ESP课程中“备课,上课很吃力”。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学生的知识/技能不是被动灌输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原有的专业知识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与技能(张建伟,2005)。ESP知识/技能也是学生在原有的专业知识、语言知识基础上主动地建构而成。如果教师对相关的专业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以其昏昏,是不能“使人昭昭”的。

同时,访谈中有56%的ESP老师认为“英语老师就是在教室里上英语课”,没必要深入企业。所以他们对职校学生的归宿――企业的需求一无所知。ESP课程的开发与执行中自然难觅“企业需求”的芳踪。

4.与职教课程(包括ESP)密切相关的“校企结合”被忽视

“校企结合”的好处是能把企业需求直接反映到课程中来,通过体现满足企业特定需求的课程“生产”出“产品”――学生,从而受到企业的欢迎(黄显平,2001)。但从对校长的访谈中得知:虽然校领导已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传统的观念(传统的观念认为ESP仅仅是语言课程)使他们认为ESP课程没必要与其它专业一样搞校企合作,所以对ESP的“校企合作”态度淡漠。

三、如何使ESP课程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

根据相关的ESP课程理论,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作者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促进ESP课程与企业需求的结合:

1.开发、执行课程的教师要转变课程观念,以“企业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并提升学生“做”的能力

教师应切实把握ESP这一职业课程的“就业”本质,以我们的服务对象――职校学生为中心,把他们日后就业的场所――企业的需求渗入课程。同时,注重“做”的能力培养。而不是仅仅拘泥于语法,词汇等。应走杜威提倡的“做中学”道路,在“做”的过程中把ESP知识与技能内化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当中去(单中惠,1999)。课堂中应多创设与工作背景相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工作情景中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ESP知识与技能。

2.ESP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熟悉相关专业与企业

(1)教师要积极学习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这样就有“本钱”来引导学生在原有专业知识基础积极、主动建构专业英语知识。

(2)教师应积极熟悉学生的归宿――企业的需求。主动溶入企业,探索企业需要学生具有怎样的ESP能力,针对企业需求为学生“量身定做”ESP课程。

(3)当地教科所、学校领导应组织ESP教师参加职教课程以及ESP课程理论知识培训,而不是像往常一样把职校ESP教师与普高英语教师放在一起培训。应使ESP老师真正意识到ESP课程的职教本质,从而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关注企业对ESP课程的具体需求。

3.加大ESP课程的“校企结合”的力度

(1)校领导改变传统观念,重视ESP课程的校企结合问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走出课堂,进入企业。鼓励教师把企业需求融入课程当中,使学生习得的ESP能力符合企业需求,成为企业的“宠儿”。

(2)建立校企反馈渠道。一来可及时反映企业需求,使ESP课程的发展与企业需求发展同步。二来可把毕业生在企业中应用ESP的工作表现反馈回来。有了反馈渠道,才能根据学生表现、企业需求的变化修正课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显平.课程领导与校本课程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3]单中惠.现代教育的探索――杜威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M].上海:华东师大学出版社,1999.

[4]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esp理论论文第9篇

关键词:ESP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材选择

一、引 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指的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学科或目的相关的英语,也可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1]它把基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与某些专门用途结合起来,如科技英语、商务英语等,其针对性强,实用价值高,能满足学习者对其他专业知识的需求。

专门用途英语是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6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ESP的教学和研究活动。他们认为,ESP将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能解决普通英语教学不能针对特定学习目的这一问题。到了80年代,研究ESP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一大批相关论文和专著。[2]

在我国,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英语教育界开始对ESP给予关注。进入80年代,介绍ESP教学的文章开始多了起来。90年代中期,随着培养复合型人才呼声的高涨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ESP教学成为英语教育界的热点话题。[3]

社会需求推动了ESP教学的发展,对ESP教学模式的研究成为语言学家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将从涵义、教学理念、教材选择等几个方面对ESP的教学模式进行述评。

二、ESP的涵义

什么是ESP教学,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描述。Hutchinson&Waters认为,ESP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需求基础上的语言学习理念,其内容和方法是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4]Strevens认为ESP教学有4个基本特点:①课程设置必须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②课程内容必须与某些特定的学科、职业和活动有关;③侧重点应该尽力使句法、词汇、篇章结构等方面都适用于某些特定场合的语言运用;④必须与“一般英语”(General English)的教学形成鲜明的对照。[5]Robinson认为ESP教学的两个判断标准是:①必须是以“特定目标为导向的”(goal-directed)英语教学;②必须是建立在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的。[6]

尽管学者们对ESP教学内涵的表述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大家广泛认可的,那就是ESP教学将学习者的需求放在了首要位置。

此外,ESP教学还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①教学目标明确。主要是让学习者通过语言去学习某个特定专业课程,使其在将来的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②建立在学习者的需要分析之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采用都要考虑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如学习者在学习和工作中要进行什么样的交际活动,这些交际活动需要他们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等。③注重语用能力的培养。学习者掌握英语主要是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熟练使用,以达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需要。[7]

三、ESP的教学理念

ESP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是语言学家和从事英语教学的工作人员一直研究的课题。ESP教学理念大致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8]

1.语域分析(Register Analysis)阶段

语域是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语言使用的领域有很多,在不同领域使用的语言会有不同的语体,如词汇、语法方面会产生变化。此阶段的教学理论是结构主义理论,教学的重点放在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点的讲解上,课堂注重语言技能的训练,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帮助学生掌握专门用途英语常见的动词和句型结构。这种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有很长的应用历史,但也有许多局限性,如不能有效帮助学生培养英语交际的能力。

2.修辞或篇章分析(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阶段

此阶段的ESP教学超越了词汇和句子而注重篇章,研究句子如何组成段落、段落如何组成篇章,研究如何下定义、描写、叙述、论证、说明等。这些语言技巧构成了当时ESP课程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教学法帮助学生在掌握语言点的基础上熟悉英语的用法,帮助他们掌握英语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不同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有助于学生运用这些语言技巧理解文本的意义,准确、简洁地表达思想和说明事理。

3.目标情景分析(Target Situation Analysis)阶段

所谓目标情景分析就是仔细地分析将来使用外语的情景和在这些情景下进行交际的内容、方式、途径等特点以及语言的特点和技能,并根据这些分析来设置ESP课程和制定教学大纲,把语言分析与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什么就学什么,学用结合。此阶段进一步体现了交际法在ESP教学中的重要性,创造逼真情景,注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4.技能和策略分析(Skills and Strategies Analysis)阶段

ESP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第二阶段,即语域分析和修辞、篇章分析阶段,均局限于语言的表层形式;第三阶段的目标情景分析阶段实际上还是一定情景下的语言表层形式。第四阶段,即技能和策略分析阶段,研究和分析的重点从语言的表层形式转向更深层次——语言使用中的思维过程。此阶段的指导思想是:在任何一种语言运用中,有相同的思维和解释过程。使用一定的技能可以应付语言的各种表面形式并从语篇中悟出其道理来。比如使用构词法和上下文可以猜测词义,从其布局和排列形式可以大致确定文章的种类等。除阅读技能外,很多国家也开始注重听、说、写技能的研究和教学。因此,此阶段的教学重点是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学习策略的培养。

5.以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阶段

ESP教学所关心的焦点除了探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外,还要探讨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学习语言。了解了语言的特点和使用语言的过程,目的是能够学好语言。此阶段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强调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目的,用恰当的方法把语言学习和应用结合起来。

目前,“以学习为中心”和“交际教学法”是得到广泛认可与运用的教学法。从ESP教学理念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ESP从单纯的、孤立的语言教学转向将语言与教学内容相结合的融合教学,把学生欲从事的专业与语言学习相结合,以学习者的需求、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主要关注点。

此外,秦秀白[3]教授根据国内外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把ESP的基本教学原则概括为以下几点:

(1)“真实性”原则。真实性(authenticity)是ESP教学的灵魂。教材内容要来自与专业相关的真实语料,练习设计和课内外教学活动也都应体现专用英语的社会文化情景。要根据一定的专业背景采用“真实的语篇”,实施“真实的学习任务”。

一开始,人们对“真实性”的理解仅限于阅读材料的真实性。后来,人们认识到,真实性不仅要体现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还应体现在听、说、写等其它几种技能的训练上;真实性不仅应体现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上,还应体现在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培养上。因此“真实的学习任务”便成为体现ESP教学真实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2)“需要分析”原则。“需要分析”(needs analysis)是制定ESP教学大纲、编写ESP教材的基础。“需要分析”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目标需要”的分析,即分析学习者将来遇到的交际情景,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工作环境等;二是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者缺乏哪些方面的技能和知识,哪些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的学习方法等。

(3)“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ESP教学之所以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是由ESP本身的属性决定的。ESP具有鲜明的目标性,其学习者多为成年人且学习时间有限,教学大纲和教材都是建立在学习者将来工作需求基础上的。这些都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在以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基础上,各高校在实施ESP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些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9],如深圳某学院提出了3S中心模式,即以社会为中心(Society-centered)、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和以学习主题为中心(Subject-centered);有些院校针对商务英语提出的PEB模式,即“以实践(Practice)为核心,以英语(English)为主线,以商务(Business)为背景”;还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互联网辅助ESP教学模式,让学生借助必要的网络条件和信息资源,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助等形式培养专门用途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高校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习者最大程度地受益。

四、ESP教材的选择

国外早期的ESP教材强调“真实性”,如科技英语的课文几乎都选自专业性较强的科技杂志。那时人们对“真实性”的理解仅限于阅读材料的真实性,即使原始材料中出现偏难的单词和句子结构,也不予以简化,只是在保障教材内容完整性的前提下对篇幅进行一些删节。后来,人们对“真实性”产生了广义的理解:真实的材料不仅指科技杂志的文章,而且应当包括诸如“实验报告”和“使用手册”之类的不同体裁的语料;真实性不仅要体现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还应体现在听、说、写等其它几种技能的训练上,如真实的口语语料也可以成为ESP的教学资源。

目前,ESP教材的选择主要是两大类型:一种是外文原版材料。有学者认为被简化和改编的教材会改变文章的性质,影响读者的技巧运用,只有原版的材料才是最逼真、最适合的教材。另一种是经过改编的教材。有学者认为,无论材料是否改编都是根据特定的学习目的从更大的语篇中节选的,是否原汁原味只是相对的概念。

当然,教材的选择应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和学习需求。原版的教材尽管语言情景“逼真”,但是词汇和句法较难,如果学生基础不是很好,则难以保证教学效果。所以,我国不少高校使用经过改编或自编的教材,以适应学习者的水平。

ESP教材“因地制宜”可能更符合ESP教学的多样性,但各个学校自编教材也有不足之处,如系统性、科学性难以保证。所以有学者建议,国家首先要制定针对某一专业编写的、符合国情的ESP教学大纲,然后各个高校在这个框架下对其教材进行调整,组织开展适合本专业、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建设,提高教材质量。

五、结 语

ESP教学是英语教育界谈论的热点问题。国内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更是有向ESP发展的趋势。刘润清指出,将来的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ESP教学是21世纪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10]。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ESP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洪卫.ESP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西安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8.

[2]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

2004,(2).

[3] 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兼谈在我国高校

开展多种类型英语教学的可行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3,(4).

[4] 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

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 CUP.1987.

[5] Peter Strevens,李慧琴、盛建元.ESP教学二十年[J].

国外外语教学,1986,(2).

[6] Robinson,P.ESP Today: A Practitioner’s Guide [M].Hemel

Hempstead,UK: Prentice Hall,1991.

[7] 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

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8] 王琼.对大学ESP教学模式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0,

(31).

[9] 马蓉.ESP 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0,(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