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6:10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第1篇

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含有致病微生物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致病的血液、体液污染了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护士是一门特殊的职业,在日常工作中,临床护士每天都会接触侵入性治疗和护理操作,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但目前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工作中接触的各种传染源防护意识不到位,使职业暴露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威胁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护士的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现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并提出相应防护对策。

1一般资料和方法

调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47例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情况。

2结果

职业暴露主要分布:急诊7例、门诊6例、病房22例(其中实习生2例)—锐器伤发生35例,污染血液喷溅12例。

3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3.1针刺伤针刺伤是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主要途径。国内职业针刺伤发生率为80.6%,其中74.5%为污染针头所刺伤,护理工作中针刺伤造成职业损伤引发血源性感染危险最严重,其中最常见的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爱滋病等。

3.2化学因素护士在配制各种化疗药物时,药物颗粒释放到空气中,部分药物通过皮肤黏膜、呼吸道被人体吸收,可引起脱发、白细胞下降等。

3.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危害护士的健康,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有细菌、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和通过与传染病人的直接或间接接触而致护士感染。

3.4社会心理因素目前,住院病人数大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数,护士与床位比例未达标,形成了工作量大、超负荷工作,如超时的走动,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弯腰用力不当,易造成肌肉骨骼的损伤、腰椎间盘的膨出或脱出等。同时护士在家庭、单位担任不同的角色,承受来自病人、家庭、社会及心理等多方面的压力,易造成免疫力低下,更易感染疾病。

3.5护士自身因素护理人员本身防护意识淡薄。比如针刺伤的发生原因往往是由于一些护士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工作中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操作时不习惯戴手套,对针刺伤带来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等造成的。

4加强护士职业暴露的防护对策

4.1提高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关键要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人员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使每名护士真正认识到职业损伤的危害性和自我防护的重要性。

4.2加强锐器伤的防护管理特别是抽血针头、注射针头、安瓿等刺伤。工作中应注意预防,及时处理锐器物品。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能有效地预防锐器伤,有报道:使用锐器盒收集锐器可使锐器伤发生率减少50%。

4.3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正确的洗手方法是预防感染的最简单、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但也是护理工作中最易忽视的环节,护士必须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护理操作前要彻底规范洗手。同时规范着装,可以防止护理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污染。

4.4强化标准预防理念标准预防是WHO推荐预防医患间血源性疾病传播的方法。护士应当学习、应用标准预防的措施。标准预防强调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需要进行隔离。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手术室、产室、ICU的护士要更多地进行标准预防。

4.5药物伤害的预防,强化护士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意识护士在配制化疗药物和护士操作时,应戴好口罩、手套、帽子、防护衣。配药场所要有良好的通风设备,有条件尽可能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定期检测空气中药物浓度,严禁超标。如果操作时不慎将药物溅到皮肤或眼睛时,应及时用清水彻底冲洗。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正确使用各种消毒剂,防止外溅。注意通风,祛除消毒剂残留在空气中的浓度。

4.6加强对医疗废物及一次性医疗用物的管理病人用过的棉签、棉球、敷料等要装入密闭黄色垃圾袋内。针头、安瓿等,放于专门的锐器盒,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必须按要求包装,并按当时卫生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参考文献

[1]李晓红,潘敏琴.护士的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9):3115.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如何识别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以及如何加强风险的自我防护。方法:于2009年1月对我院18名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法规、职业暴露因素及其防护处理方法等4个方面共18个条目。结果: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的意识普遍不足,识别能力较差,对职业风险的防护及处理措施知晓度较低,其中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最低,仅为55.5%。对护理相关法律知晓率稍高。结论:妇产科护士应充分识别和预防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从而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风险;防护

医院是具有潜在职业危险的工作场所,面临发生医院感染等职业危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病人法律观念的增强,病人维权意识增强,妇产科的护患纠纷越来越多,护士所面临的护理风险越来越高[1]。因此本文就如何识别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以及如何加强风险的自我防护进行了探讨,并于2009年1月对我院18名妇产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为评价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与防护情况,我们于2009年1月对我院18名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护士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4岁。初级职称12例,中级职称5例,高级职称1例。未婚8例,已婚10例。

1.2 调查方法: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18例护士的职业风险认知情况及防护情况进行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法规、职业暴露因素及其防护处理方法等4个方面共18个条目。所有护士均有效完成问卷,问卷收回率为100%。

2 结果

由表1看出,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的意识普遍不足,识别能力较差,对职业风险的防护及处理措施知晓度较低,其中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最低,仅为55.5%。对护理相关法律知晓率稍高。

表1 妇产科护士职业风险认知度

项目知晓率[n(%)]

护理相关法规及规章制度16(88.9)

职业暴露因素11(61.1)

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10(55.5)

风险发生后的处理方法12(66.7)

3 讨论

3.1 妇产科的职业特殊性: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高危险人群,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乙型肝炎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护理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由于妇产科患者的特点,尤其是产科患者的特殊性,妇产科护士在日常护理操作中需完成大量注射、抽血、输液、输血等工作,不可避免较多的接触到羊水、尿液、血液、分泌物,容易感染HBV、HIV等病毒。产程观察、肛诊、内诊、破水、接产时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概率是100%,也就是说妇产科护士职业风险非常高,无论何时都有可能被感染。

3.2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妇产科的护理风险是指在妇产科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不安全事件[2]。本研究结果显示,妇产科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的意识普遍不足,识别能力较差。比如妇产科各种介入性检查,会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这时患者就很容易对护士产生不满,造成护患纠纷[3]。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造成妇产科护士风险较高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3.2.1 护士自身原因:表1显示,妇产科护士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最低,仅为55.5%,说明护士的个人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急待加强。

3.2.2 卫生安全因素:护士作为医院中接触病人最频繁的职业人员,医院交叉感染是常见的影响护士职业安全的因素,各种医疗器材的消毒是否到位、是否准确按照各项手术的操作步骤严格操作等,均可能造成护士的意外感染。妇产科护理工作任务繁重,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容易使护士产生疲惫、烦躁的心理,此时就更容易忽略护理的安全操作制度,为院内感染埋下隐患[4]。

3.2.3 病人方面的原因:随着妇产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越来越复杂,各种介入性操作越来越多,带来的护理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

3.2.4 妇产科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目前妇产科普遍对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做的有所不够。比如护士对护理文书的写作缺乏规范化,不重视护理文书的用语。交接班制度不完善,无法落实到实处,护士在交接班时未做到书面材料、口头交流和病人查房三者均交代清楚,值班护士对病人的病情了解不充分,紧急情况时不知如何处理,就容易产生护患纠纷风险。

3.3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防护

3.3.1 加强护士责任心的培养:作为一名护士,首先应培养对病人的责任心,这是提高护理技术,防护自身职业安全的前提。交接班时是最容易造成护理风险的时间,妇产科护士职业压力较大,交接班时已十分疲倦,尤其容易忽视重点病人护理资料的交接。

3.3.2 加强专科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首先应做好妇产科常规护理知识的培训。值班护士细致的了解病人个人史、症状、体征等基本情况,以便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在药物的使用和注射上,应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缩宫素等特殊药物应贴上醒目标签,加以鉴别,避免注射时将药物混淆[5]。

3.3.3 加强护理法律知识和培训:护士查房时,应识别具有潜在高风险,可能引起法律纠纷的环节。每周可召开例会,对可能存在高危职业风险的环节进行讨论、整理并归类,并对护理文书的记录以及护理操作进行规范。护理查房时,应避免漏记病人的关键信息,以免造成病人对护理工作不信任。定期进行护理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

3.3.4 建立合理的妇产科护理规范:妇产科的护理管理,应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从而有效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完善妇产科护理规范,是从源头上减少护士职业风险的方法。

总之,妇产科风险是无时不在,而无法预知的。妇产科的工作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其工作的特殊性,尽早的识别和预防工作中潜在的护理风险,防范于未然,通过规范妇产科护理操作制度,实施规范化护理操作,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新进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强化护理团队的职业意识,从而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4

[2] 李晓惠,邹晓清,等.临床护理风险事件分析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75-377

[3] 岳梅红,韩文平.从妇产科学角度看现代医学的进步与缺憾[J]. 医学与社会,2002,15(5):22-23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第3篇

为做好实习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减少和降低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及其伤害,我院对2012-2014年全院发生职业暴露进行了监测,对相关登记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并研究探讨干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2012-2014年发生职业暴露的48名实习护士。

1.2 方法 日常工作中对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科室、年龄、岗位、发生地点,关联操作、暴露方式、局部处理、暴露源血清学、暴露后处理及随访等进行登记,将48名实习护士职业暴露按登记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干预对策的研究与探讨。

2 结 果

2.1 职业暴露实习护士发生科室分布情况 发生职业暴露的实习护士主要分布于内科系统,其中以急诊输液中心、神经内科及肿瘤科、骨外科为主要发生病区。

2.2 发生职业暴露的关联操作

2012-2014年,全院发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125人次,实习护士发生48人占36.4% 。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48名受伤实习护士关联操作中,居于前三位的关联操作是注射/拔针(占20.83%)、处理废物(占20.83%)、采血(占12.5%)详见表3.

2.3 暴露源血清学状况

48例次暴露个案中,乙型肝炎(占43.75%),丙型肝炎例(占4.17%),不明暴露源例(27.18%),梅毒例(占20.83%), 见表3.

2.4 暴露部位 以手指伤为主,占87.5%,见表4.

3 讨论

3.1 临床实习是护理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过程,在实习初期,由于对职业危害认知不足,自我防护未形成自觉行为,不能严格执行规范化操作程序,操作处置中标准预防意识淡薄,使用后输液针头反插、针头帽回套、用污染的剪刀敲无菌用水、手术过程中意外、处理医疗垃圾未作防护、垃圾混装、利器盒封口不严至锐器散落等等,难免导致锐器伤的发生。

3.2 带教老师对实习护士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处理流程培训不够,部分同学对病区上墙的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示意图关注不够。通过加强实习护士岗前培训,建立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强化安全注射、职业防护等标准预防措施,要求实习人员岗前体检及预防接种,能有效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及其伤害。

3.3 暴露后处理

受伤者发生意外暴露后立即进行局处理,再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报告院感科复核,并进行相关体检,院感科按时对伤者进行追踪病原学检查,提供相应的人文关怀,并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3.4 护理实习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及防护手段关系着医院感染处自身健康[2],应通过学校、护理部、院感科、带教老师多方面加强宣教,使之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安全顺利完成实习计划。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第4篇

【关键词】 产科; 护理; 风险; 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79-01

医院中存在如医院感染等多种职业风险,而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患者日益增强的法律观念使患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妇产科护理人员所面临的护患纠纷逐渐增多,护士工作中的护理风险也越来越高[1]。因此笔者在所在医院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名妇产科护士,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了进一步了解产科护理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及其防护情况,本组研究设置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对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工作的20名护士进行相关调查。20名护士年龄20~53岁,平均35岁。其中初中高级职称分别为11例、6例、3例;已婚11例,未婚9例。

1.2 调查方法

笔者自制调查问卷,调查20名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认知及防护相关情况。调查问卷共18个项目,囊括了包括护理规则、职业暴露因素和防护处理方法等4个方面的内容。

2 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收回率为100%。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护士普遍对职业暴露因素认识不足,缺乏职业暴露因素识别能力,对职业风险的防护处理措施了解偏少。其中,仅有50.0%(10例)的护理人员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较高,而护理人员对护理相关法律了解程度稍高,占85.0%(17例)。

3 讨论

3.1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的特殊性

产科护士极易发生职业暴露。居高不下的乙肝感染率、难以逆转的艾滋病蔓延趋势,都使所有护理人员面临极其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2]。妇产科患者尤其是产科患者的特殊性使产科护士需要面对更巨大的挑战。妇产科护士在平时工作中完成大量抽血、注、输血、输液等工作,很难避免接触到患者的尿液、羊水、分泌物、血液,易感染多种病毒。而在产程观察、肛诊、接产时护理人员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概率为100%。因此妇产科护士面对非常高的职业风险,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感染。

3.2 产科护理的职业风险

妇产科的护理风险是指在妇产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不安全事件[3]。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普遍对职业暴露因素认识不足,缺乏职业暴露因素识别能力。具体而言,使妇产科护士职业风险偏高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科护士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最少,了解程度仅为50.5%,这说明护士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2)护士在医院中频繁接触各种患者,最易受医院交叉感染的影响,例如医疗器材消毒是否充分、各项手术的操作步骤是否严格、准确等,均能决定护士是否发生意外感染。(3)产科护士的护理工作强度大、任务繁重,易产生烦躁、疲惫的心理,注意力不能集中,此时更难以恪守护理安全操作规范,为院内交叉感染埋下危险隐患。(4)产科学的迅速发展,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介入性操作的频繁更新和升级,使护理操作难度逐渐增大。(5)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对于预防职业风险非常重要,但各医院产科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如护士书写护理文书不够规范,不重视使用护理文书专业用语。交接班制度难以落实到实处,在交接班时不能做到患者查房、口头交流和书面材料三者清楚交待,值班护士不够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于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正确处理,护患纠纷风险发生可能性增大。

3.3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防护

护理人员对患者高度负责是提高护理水平、加强自身职业安全的首要前提。护士在交接班时大多非常劳累,容易忽略某项重点资料,应予以注意。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是各项操作的基础,所以首先应进行足够的妇产科常规护理知识的培训。理论指导实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护理人员不可避免的与法律打交道,所以应灵敏识别具有潜在高风险、易引起法律纠纷的环节。定期召开例会,对高危风险的环节进行讨论,规范对护理文书的记录和护理操作。另外应定期进行护理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妇产科的护理管理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以预防护理风险的产生。建立护理规范可从根源上减少各种风险。

总之,妇产科护理职业风险时时存在且无法预知。妇产科护理人员应对其工作的特殊性做到充分认识、及时识别并有效预防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妇产科护理人员还应严格要求操作规范,实施准确化护理操作,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新成员操作能力,进而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的各项权益。

参考文献

[1]蒋盘华.产科护理工作中的特殊风险及防范[J].家庭护士,2008,3(5): 43-45.

[2]甘明霞.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818.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入职护士; 锐器伤; 职业危害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0053-02

新入职护士一般工作在2年内,对手术室工作及环境不很熟悉,受到伤害的几率较大。医护人员的锐器伤害是指在工作中被针头、手术器械、玻璃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医疗废弃物及其他锐利物品刺伤、割伤皮肤而导致有被病原微生物感染风险的意外事件[1]。是医护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面临的多种职业危害之一,同时也是医护人员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的重要途径[2]。而新入职护士由于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熟练,临床经验匮乏,工作中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性会更大。本文通过对2011年5月-2013年1月在临床工作的护士对锐器伤的认知以及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以便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减少职业危害。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手术室工作的新入职护士28名为研究对象。女25名,男3名,年龄20~25岁,平均23岁。学历:本科5名,大专23名。

1.2 方法

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护生一般资料、接收锐器伤知识的途径、锐器伤知识掌握情况及对职业防护的态度以及实习期间发生锐器伤的情况等内容。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8份,有效回收率为93.3%。

2 结果

2.1 新入职护士对锐器伤知识掌握情况

新入职护士接收锐器伤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医院,对锐器伤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详见表1。

2.2 新入职护士工作期间发生锐器伤的情况

28名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占60.7%。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新入职护士前3个月,占50.8%;锐器伤发生地点在手术室的居多,占40.6%;锐器伤以发生在白班为主,占70.2%;锐器伤发生环节主要为使用、清洗器械和“掰安瓿时”,占30.1%以及“去针帽”占30.6%。

3 讨论

3.1 新入职护士对锐器伤认知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新入职护士接收锐器伤知识主要来源于医院,而在学校获得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新入职护士在进入临床前,学校应加强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教育,开展各种学习途径,加强新入职护士的职业安全意识。文献[3]报道,加强岗前培训工作,可有效降低新入职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和有效提高锐器伤后正确处理的几率。由表1可知,新入职护士接收知识后,仅对锐器伤的危害掌握相对较好,而对锐器伤的其他方面掌握不牢固,尤其是对锐器伤的防护措施。研究显示,职业防护知识掌握程度与锐器伤发生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加强新入职护士培训、提高其理论及实践操作考核的合格率,能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4]。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新入职护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减少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重要措施。

3.2 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性较高

本次调查显示,临床实习过程中,28名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为16名,发生率60.7%,调查结果低于刘海波[5]报道的83.33%。分析原因可能一方面与近年来有关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报道日益增多,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本次选择研究对象时以儿童医院为入选条件有关。但是新入职护士在临床工作期间由于缺乏经验,操作不熟练等各种原因发生锐器伤的几率仍较大,是引起各种血源性疾病和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献[6]报道,被HBV、HCV、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的相应病原感染率分别为6.0%~30.0%、0.4%~6.0%和0.25%~0.4%。因此,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新入职护士自身的防护意识,减少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的发生率尤为重要。

3.3 新入职护士实习期间发生锐器伤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新入职护士发生锐器伤主要集中在前三个月,这可能新入职护士刚到临床,操作不熟练、不规范有关。因此,新入职护士进入临床后,医院应进行有关职业防护的岗前教育。文献[7]报道,医院通过采取集中对新入职护士进行岗前职业防护教育这一措施,可以提高新入职护士对职业危害及自我防护意义的认识,掌握锐器伤的防范技能,并明显降低锐器伤的发生率。另外新入职护士在进行操作时,应注意严格防护,当手或其他皮肤黏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洗净双手,督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除工作前三个月发生锐器伤几率较高外,其余时间也均可发生,且发生锐器伤的环节主要是清洗器械、针刺伤和“掰安瓿时”。而使用更加安全的医疗设备可以减少62%~88%[8]。

总之,医院和手术室必须制定各种锐器安全操作使用规程,将教育及培训贯穿于各个操作环节中,使护生的操作得到规范。另一方面,建议新入职护士在操作时可选择使用预防锐器伤的医疗用具,如盒式安瓿助断器、离心管掰安瓿、无针密闭输液接头等,带新护士的老师要严格要求,规范操作,耐心热心的教育新护士,以避免和减少医疗锐器伤的发生,使新入职的手术室护士工作放心、生活开心。

参考文献

[1]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23(4):150-153.

[2]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5.

[3]袁春莲.岗前培训对减少中职护生锐器伤发生的效果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8(16):90-92.

[4]张东红,胡玉霜,陈聪,等.护理实习生职业防护知识与锐器伤的关系[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0):1697-1698.

[5]刘海波.护生锐器伤发生影响因素及伤口处理情况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8):3411-3412.

[6]黄勋.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8.

[7]万小超,刘涓,崔霞,等.岗前职业防护教育在实习护生锐器伤预防中的作用[J].华北国防医药,2010,22(6):598-599.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第6篇

陕西省结核病防治院,陕西西安 710100

[摘要] 目的 调查结核病院护士对职业暴露因素、自我防护行为等认知现状,为结核病院护士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表对该院随机抽取的100名护士进行职业暴露知识、自我防护意识和因工作感染结核情况调查。结果 结核病院护士对职业暴露知识认知率为55.4%;自我防护行为掌握率为33.7%;因工作感染结核者占9.8%。结论 职业损伤状况与职业暴露、自我防护行为有关,需定期对其进行培训,提高防护能力。

[

关键词 ] 结核病院护士;职业暴露;自我防护;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c)-0121-02

由于结核病院环境的特殊性,使临床医务人员面临严重的职业暴露危害。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性而与危险因素接触较多,易导致许多相关的职业损伤。文献表明[1-3]:在医务人员的职业损伤中,护士的损伤率较其他人员高。如果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且缺乏相关知识,不仅是损害自身健康,还可能成为院内感染的传染源和传播介质[4]。为了解结核病院护士自我防护现状,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对该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92名结核护理工作>1年的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该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在岗护士采取随机法抽取100名进行问卷调查,把护龄>1年的纳入标准。

1.2方法

调查方法。自行设计并经专家审核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①性别、年龄、学历、护龄等资料;②对职业暴露危害的认知状况;③自我防护行为现状;④因工作感染结核情况及原因。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纳入标准的为92份。

1.3 统计方法

采用Excel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的92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49岁,平均31.5岁。护龄:1~3年16名,3~10年37名,11~20年27名,>20年12名。学历:中专7名,大专56名,本科29名。

2.2 认知状况

具体认知状况见表1。

2.3自我防护现状

具体防护状况见表2。

2.4 因工作感染结核情况及原因

感染结核者占9.8%,其中结核性胸膜炎占3.3%、颈部淋巴结核占2.2%、肺结核占4.3%。主要原因是防护意识淡薄,认为工作繁忙而防护措施落实不到位及病房通风不良等。

3 讨论

3.1结核病院护士自我防护现状

①结核病院护士职业暴露特点。护士的职业暴露分为化学、物理、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等[5]。林焕新[6]等表明,导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传染的最主要因素为锐器伤。该文调查结果75%与之吻合。其次,护士的工作大都为输液治疗,对抗生素的接触较频繁,目前虽未见其对护士影响的相关报导,但有过因接触青霉素致过敏性休克、猝死的报导[7]。该次调查中有40.2%的护士认为抗生素的接触为职业暴露的范畴。此外,护士对职业暴露的相关知识认知较少,仅为55.4%。

②结核病院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调查显示,护士掌握普通预防和标准预防者仅占23.9%,了解自我防护相关知识的仅占33.7%。具体表现在:体检及疫苗接种者占20.7%,针头使用后回套针帽或收集盒占57.6%,正确洗手、消毒者仅占67.4%;在配制化疗药物、抗生素时不戴手套以及锐器损伤后正确处理者不到一半,且登记上报者仅占23.9%。由于近1年来护士不当防护措施且工作繁忙等原因,导致9.8%的护士感染结核,给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因此,医院应加强监控力度,责任到人;对在岗护士应加强教育,提高其自我防护能力。

3.2结核病院护士自我防护能力培养

护士是医院基层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由于护士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常使其置于各种职业暴露中,而结核病院患者大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较其他院更高。因此,医院及个人应重视自我防护能力的培养。

(1)加强科室管理,提高防护意识:①定期进行自我防护等知识的培训;②规范操作,坚持预防为主和安全控制;③建立职业损伤报告制度及护士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必要时接种疫苗。

(2)护士操作的防护:①在晨晚间护理时应戴带口罩手套,且采用湿法扫床,操作结束后,及时洗手。②在输液、抽血时谨慎操作,避免刺伤,用后将针头卡入锐器盒中。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执行卫生制度。

(3)护士心理健康的防护:①运用角色置换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加强应对挫折的能力。②学会自我调节,通过找人倾诉、听音乐等方法来宣泄消极情绪,并注意休息。③正确面对晋职晋升,处理好与同事、上级、患者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

参考文献]

[1]张明霞,许铮,吴永友,等.职业损伤事件在医务人员群体中引发的心理变化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9):2166-2167.

[2]李惠平.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调查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619-620.

[3]李莉,刁永书,梁亚屏.肾脏内科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原因分析与对策[J].华西医学,2014,29(2):346-347.

[4]刘汉卿,吕新辉. 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理论认知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3,29(4):514-515.

[5]仲爱华.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6):129-130.

[6]林焕新,余红梅,梁卫萍.2005~2009年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7):2612-2613.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第7篇

[关键词] 助产士; 实习; 自我防护;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52-01

分娩室工作环境特殊,如果助产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或防护措施落实不严,易致各种感染性疾病发生。有报告指出,助产士是护理人员中最易受血液性传播疾病伤害的人群[1],而实习助产士在实习阶段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技术操作欠熟练,更增加了职业性损伤的危险性[2]。本研究通过对2009年-2011年度在我科实习的56名助产专业护生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教育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强其防护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选取2009年-2011年度在我院实习的56名助产专业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23岁,学历均为大专。

1.2 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3],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研究采用自愿、匿名方式进行,共计发放问卷56份,收回有效问卷56份,回收率为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PEMS3.1统计软件,百分率的比较采用精确概率法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职业暴露发生情况 56名实习助产士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情况,发生率为100%。其中被血液污染者51例(91.07%),被其他体液污染者44例(78.57%),被针刺或刀划伤者41例(73.21%)。

2.2 相关职业暴露环节的防护情况分析 绝大部分实习助产士对抽血、输液、肌内注射、人工破膜、顺产接生、会阴缝合等技术性操作,均有意识进行防护,但正确防护率仅占42.86%-62.50%;对会阴备皮、新生儿沐浴、协助母乳喂养等环节,则无意识进行防护。见表1。

3 讨论

3.1 实习助产士职业暴露的严峻性 实习助产士由于尚处于学习阶段,对职业暴露概念模糊,加之各项技术操作不熟练,防护措施往往不能到位而造成职业暴露。本研究中,56名实习助产士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职业暴露情况,发生率为100%。其中被血液污染者91.07%,被其他体液污染者78.57%,被针刺或刀划伤者73.21%。因此,实习助产士的职业暴露和职业损伤情况不容忽视。调查中发现,对于会阴缝合、顺产接生、人工破膜和抽血、输液、肌内注射等技术操作,绝大部分实习生均具有防护意识,但其中部分实习生防护不当或防护不全,主要表现为会阴缝合时操作不熟练;顺产接生时隔离防护措施不到位,血液、羊水涌出污染头面部及肢体部位;人工破膜时误伤自身手指;抽血、注射时未能坚持戴手套进行操作等。而在协助母乳喂养、新生儿沐浴、会阴备皮中,实习助产士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尤其是协助新生儿出生30分钟内的早吸吮、早接触工作中,实习助产士往往感同于平日中的生活场景或是被温馨的场面所感染,全然忽视潜在的职业危险,直接抱扶、触碰新生儿造成职业暴露。

3.2 实习助产士职业暴露的防护教育

3.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 带教老师应加强对实习助产士上岗前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其防护意识。要求实习助产士如实记录被污染的次数,并查阅资料总结针刺伤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进行七步洗手法[4]培训考核等,使实习助产士在实习初期就具备相应的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并不断强化以达到“标准预防”,从而减少感染机会。

3.2.2 重视操作环节,培养良好防护习惯 带教老师要重视实习助产士各操作环节的培训。①产妇入院时应认真采集病史,详细查阅以往的检查结果记录。②在助产操作中,要重点指导操作时的防护方法。在进行抽血、备皮等可能会接触孕产妇血液或体液的操作时更应特别注意。有研究表明[5],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1层乳胶手套,进入体内的血量会比未戴手套者减少50%。每次阴道检查或肛查前要注意膀胱是否充盈,避免在检查时由于紧张等因素使腹压增加导致尿液或羊水喷出污染自身皮肤或衣物。人工破膜选择在宫缩间歇期,尽可能避免高位破膜,并注意在产妇臀部垫好卫生棉垫,使流出的羊水集中处理[6]。行会阴备皮时,应尽量避免在产妇宫缩期备皮,以免胎膜突然破裂羊水流出被溅污。会阴缝合时,应充分暴露后再进行操作,在阴道裂伤较深时,缝合出针时最好学会使用血管钳夹出,以免针刺伤发生。③产后护理是职业防护中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应加强防护意识教育,让实习助产士了解到产后护理各环节存在职业损伤的可能及其严重性。产后当天,如产妇恶露量相对较多,在会阴护理时尤其要谨慎。新生儿出生首次沐浴时均应戴上手套,如其母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病人,应安排在隔离沐浴室中。协助母乳喂养前,首先要注意是否具有传染性。自身有皮肤破损者,同样要戴手套才能接触乳汁。④意外接触血液、体液后,不论污染程度如何,均应及时进行有效的指导。如手套破损应立即脱去手套,并用肥皂和清水冲洗;皮肤黏膜一旦受伤,迅速按常规脱去手套,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患侧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以相对降低受污染的程度,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水冲洗,然后用碘酊、乙醇消毒后包扎。

综上所述,实习助产士的职业防护意识比较薄弱,产科带教老师应加强职业防护教育,规范其职业防护行为,培养实习助产士的自我防护能力。

参考文献

[1] 袁葵,王艳,郭玲玲.助产专业学生实习前经血液感染性疾病防护知识调查及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9):l17-118.

[2] 陈嫣红.实习生乙型肝炎防护知识与防护行为的调查及分析[J].护理与康复,2009,8(1):9.

[3] 吕巧芸,高福梅,史月萍.医务人员锐器伤害的现状调查[J].护理研究,2006,20(6):1527.

[4] 方春燕.助产士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J].现代医药卫生,2006,33(13):2081.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第8篇

【关键词】全程护理控制 护理人员 艾滋病 职业暴露

中图分类号:R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91-02

【Abstract】Objectiv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threa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nurses,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prevent HIV infection.Methods Applications for full nursing care and control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training of nurses before the operation of the work environment risk factors, use of security tools, always monit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s of nurses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standard treatment.Results Nursing care before and after full development of basic knowledge of AIDS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awareness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otective of skills to master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oom nurse AIDS epidemic the number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standard treatment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Full nursing care and control will be applied to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HIV prevention,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nursing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prevention of AIDS-related knowledge, awarenes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nurses with HIV and AIDS patients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professional nursing staff exposure protection awareness,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to nursing staff.

【Key words】 Full care control; nurses; AIDS; occupational exposure

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护理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与HIV/AIDS患者的血液和体液接触的机会很多,护理人员的艾滋病病毒(HIV)暴露机会也相应增加[1],但由于目前AIDS还缺乏有效的药物治愈,一旦感染其后果十分严重[2]。为了降低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威胁,将全程护理控制应用于艾滋病护理人员职业防护,以减轻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面临的心理压力及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知晓程度,降低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现报告如下。全院204名临床护士。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照组及对照组分别为2007.10~2009.9及2009.10~2011.9在传染病区工作护士,全院临床护士均参加培训。护理人员年龄、职称、从事本专业工龄及工作性质等方面在统计学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对护理人员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培训方式、防护设备上不做统一要求。

1.2.2 实验组:由课题小组成员对其实施全程护理控制管理

1.2.2.1 事前控制:制定有效的培训计划。①评估护理人员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②开展形式多样培训方式,如采用专题讲课、讨论、开动脑筋、小组活动、示范教学、角色扮演、个案学习、宣传专栏及知识手册,对新进护士必须进行强化培训等。③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④做好护理人员入科宣教,包括科室收治病种,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原因及暴露防护情况。⑤保证足够的医疗防护用品贮存。⑥将职业暴露补救防护药品放在医务人员2小时内能拿取的地方。

1.2.2.2 事中控制:①操作前强调对工作环境因素风险评价,使用安全性能工具,如艾滋病患者输液尽量采用针管回缩式静脉留置针,静脉采血试管用塑料采血试管。②随时监控操作规范及标准预防落实。③保证护士良好的精神状态,及时排除外界的干扰。④医疗废物严格分类处理。

1.2.2.3 事后控制:①职业暴露后要立即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并由科室其他人员监督其完成。②及时报告院感科及护理部,并进行职业暴露备案登记存档管理。③医院及科室加强发生职业暴露后支持系统,对暴露后护士给予人文关怀。

1.2.3 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护士一般资料。②护士对艾滋病知识的态度和行为,被调查者根据问题选择“是”或“否”。③ 艾滋病知识问卷,内容包括艾滋病的基本知识13题、传播途径7题、职业防护知识10题分共30题。问卷均为单项选择题,答案选择是或知晓、否或不知晓,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为0分,满分30分。

1.3 统计方法:采用SOSS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正态资料用t检验,计量非正态资料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护士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见表1。

2.2 护士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情况见表2。

2.3 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比较见表3。

2.4 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理情况比较见表4。

表 1 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X±S)

表2 护士对艾滋病的态度和行为比较(n=204)

表3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比较

表4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理比较

3 讨论

3.1 提高了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率

从表1显示,护士对艾滋病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培训后护士对艾滋病3部分的相关知识知晓率均明显提高,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培训前的(59.2±17.31)提高到培训后的(88.72±16.46),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541,p0.01)。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知晓率有培训前的(50.08±4.64)提高到培训后的(83.33±17.21),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735,p<0.01)。职业防护知识知晓率有培训前的(54.56±16.73)提高到培训后的(93.77±18.2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532,p0.01)。通过规范培训,护士掌握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总体水平均有较大提高,与相关文献[3-5]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3.2 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

从表2显示,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及担心职业暴露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10.588,p<0.01),但仍有51.5%的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及担心职业暴露。造成护士对艾滋病恐惧的原因,首先是到目前为止艾滋病尚不能彻底根治,另一方面,护士对某些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误解,也可导致对艾滋病恐惧。资料显示,护士对艾滋病病人歧视心理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50.790,p<0.01),愿为艾滋病病人提供护理和帮助的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7.905,p<0.01)。护士本人感染了HIV病毒能正常生活者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7.089,p<0.01),会感到绝望、甚至自杀者培训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4.477,p<0.05)。护士本人感染了HIV病毒会选择隐居者有培训前的26.5%下降到培训后的20.6%,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 0.981,p>0.01),但可以看出通过全程护理控制护士在对疾病的接受态度上正向一种积极的方向转变。

3.3 提高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减少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

从表3显示,全程控制前后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情况,护士职业暴露由控制前10人,占护士的21.74%,下降到控制后3人,占护士的5.26%,下降了16.48%,控制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6.266,p<0.01)。从表4显示,全程控制前后传染病区护士艾滋病职业暴露后规范处理由控制前的30%,提高到控制后100%,控制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 4.550,p<0.05)。从资料显示,通过全程护理控制,护理人员艾滋病及艾滋病防护知识有了明显提高,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规范了护理人员从事艾滋病护理工作行为,有效地降低了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风险。

小结

全程控制是科学的管理模式,是使整个护理活动中的每一环节实行风险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程序,使整个护理活动的每一环节都能掌控其中,使之不超出管理范围。本资料显示,将全程护理控制应用于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及职业暴露防护相关知识知晓率,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有利提高护理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减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全程护理控制前后护士对AIDS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比较,控制后仍有相当一部分护士对艾滋病存在恐惧心理,担心职业暴露。特别提醒是护理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仍将存在,护理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级别护士选择不同需求培训方式,帮助护士正确理解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不断改进护理安全用具,以提高护士艾滋病职业防护和暴露后的正确应对能力,将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从而更好地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优质、平等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国英,应菊素,王晶,等.急诊科护士针刺伤及其对策的调查研究.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13:428.

[2]刘保池,郭瑞章,李敏.艾滋病临床研究与咨询.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101.

[3]李秀兰,陈征,丁丽英,等.对北京护理人员HIV AIDS的知识、态度调查和HIV AIDS医源性暴露风险评估.中国健康教育,2002,18(2):73-75.

护士职业防护论文第9篇

【关键词】 急诊护士 损伤性感染 护理管理干预 防护措施

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急诊室作为抢救的重要场所,疾病种类多,接触面广,急诊护士常在患者未明确诊断前即投入对患者的处置和抢救,这其中包括处于潜伏期和诊断前的传染病患者。在急诊过程中护士可能因许多不可预知的意外而发生锐器伤。通过一年来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引导和督促防护措施的落实,有效的减少了锐器伤的发生。现将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对减少急诊护士锐器伤的数据对比陈述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以2008年12月-2009年12月在急诊工作的79名护士为研究对象,按所在急诊科室为观察组41名和对照组38名。2组护士工作年限、年龄、职称、学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方法 对照组护士按操作常规完成各项急诊有创操作。观察组护士除按常规外,予以强化护理管理干预以督促防护措施的落实。具体干预措施如下:(1)建立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护理管理者运用心理学“心向一致”的原则[1],以护士为本,了解工作中易发生锐器伤的原因,与护士共同制定有效的安全操作流程,发挥护士的积极性,使其在操作中主动采取防护措施,预防和减少锐器伤的发生。(2)认知干预:对观察组护士进行全面性防护概念的教育和职业防护培训,使护士认识到锐器伤的危害性,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有研究表明[2],加强对医护人员教育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3)行为干预:细化护士操作行为,规范安全操作流程,纠正护士导致锐器伤的高危行为,提高护士个人操作的自律性和慎独精神。护理管理者定期对急诊护士进行安全操作技能培训,使其能够系统、充分的掌握各种防护措施。(4)制度干预:建立完善的锐器伤管理制度。对不慎被锐器刺伤的护士进行登记、报告管理。记录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损伤的具体部位、程度、处理方法等。必要时实施预防性用药,定期进行血液检查。(5)管理干预:护理管理者可采用科学的弹性排班,减少护理人员职业和心理上的压力,尽可能为护士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护理用具。如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安瓿开启器、利器收集箱,真空采血技术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X 2检验,认为P

2 结果

两组进行护理管理干预前后损伤性感染比较,见表2。观察组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 P

3 讨论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职业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医护人员所重视。锐器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具有潜在感染的危险。因此要求护理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锐器伤的防护,形成一套护理管理干预体系,强化全员认识,在科室树立护理安全文化意识,使护理安全操作形成一种科室文化。通过强化护理管理,规范了安全防范操作流程[3],不断增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使护士从认知到服从,从而主动采取防护措施,减少急诊护士在工作中锐器伤的发生,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减少职业感染。

总之,护理管理干预需要管理者与护士紧密配合。本研究结果表明,强化护理管理干预可以规范护士的职业行为,使护士正确认识锐器伤的危害性,主动做到最大限度的规避锐器伤的发生,控制锐器伤所引起的血源性疾病感染,使急诊护士的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高澎苹.护理美学概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96-97.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