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体育产品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2 17:45:46

体育产品论文

体育产品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 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中国体育用品业面临着激烈的国际竞争,如何提高体育用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分析了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发展现状,探讨了制约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论文关键词】 经济危机 体育用品业 国际竞争力 一、引言 体育用品业作为体育相关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并积极采取措施抢占市场,努力使自己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大型跨国体育用品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中国体育用品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在竞争中争夺生存空间,这就意味着,中国体育用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成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尤其在近些年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了解当前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不足与差距,深入分析影响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对培育和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 我国是体育用品业的“世界工厂”。近几年来,我国体育用品业得到迅猛发展,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已经成为日常基本生活消费之外的重要消费支出,而且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据了相当份额的国际市场。2006年,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65%,我国已成为了世界上少有的名副其实的体育用品“产量大国”。 1、我国体育用品企业规模小、国际市场占有率低。规模是实力的象征,规模对提高经营效率非常重要。当前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档次低、质量差等问题,在几十万个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不过十几家,市场集中度明显偏低。近些年尽管涌现了李宁、康威、安踏等一些国内知名企业,但其规模和质量与国际知名体育用品公司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一种工业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表现在其市场占有率上。世界上最大的两家体育用品公司耐克与阿迪达斯分别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21%和15%,而我国销量第一的李宁仅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低于1%。 2、我国体育用品标准化程度低。世界体育用品联合会对全球体育用品业现状所做的调查报告指出,中国拥有全球绝大多数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但生产的体育用品的标准化程度还很低。产品的检测标准、质量标准、订价标准、安全标准和环保标准等不是空白就是低于发达国家的同类标准。全国绝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未通过质量体系的认证。 3、科技含量低,创新力不够,缺乏国际知名品牌。科技含量是体育用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我国大多数体育用品企业生产的产品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科技含量低,更新换代速度迟缓;对于体育用品企业而言,创新则意味着技术进步,它推迟了企业边际收益的递减,鼓励了竞争,从而促进了体育用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缺少深层次的、对体育用品业产生深远影响的创新活动,因此体育产品竞争力弱;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是一种信任,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是一种竞争手段,所以品牌的竞争力不容忽视。近年来虽然涌现出如李宁、鸿星尔克、安踏等国内知名品牌,但与国外的阿迪达斯、耐克等品牌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再加上假冒产品充斥着市场,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品牌建设形势严峻。 4、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产业利润率较低。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效益的重要指标,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尺度之一。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体育用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286美元,人/年,而美国为68210美元,人∕年,世界平均水平为5420美元。不难看出,我国体育用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世界存在较大的差距。产业的利润率是反映产业投资效益的指标,也是一个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平均利润率为19.36%,比美国低5.77%(美国为25.1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5.2%(世界平均水平为24.56%)。可以说,我国体育用品业的总体利润率较低,我国体育用品业发展很大程度上走的是粗放式的经营路子。 5、我国企业管理、营销技术水平滞后且体育用品消费不足。我国体育用品企业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企业效益和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特征的、适应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企业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营销方面,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普遍忽视市场定位与细分市场的重要性,造成营销能力严重滞后于制造能力;相较于国外,我国的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人们的消 费观念还不成熟。体育用品的消费仍居于子女教育、电器、住房、书报、高档服装之后,体育市场的培育,还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三、影响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1、企业因素。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大多为中小型企业,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专业化和专门化生产程度低,产业内不同规模的企业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这影响了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低,人力资本水平低。我国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低,高素质管理、研发、设计、营销人才以及熟练工人不足。对我国体育用品业而言,如何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使人力资本水平与先进技术相匹配至关重要。 2、经济因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民的收入和物质文化水平越高,对体育用品的消费量也越大。美国和欧洲各国是世界上经济与科技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世界体育用品主要消费市场。我国体育用品虽然产量占世界的2/3左右,但在世界体育用品销售总额中还只占其零头,体育消费需求不足也是影响我国体育用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之一。 3、市场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市场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混乱无序状态。与中国体育用品业的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除了纺织业外,其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不强。另外,依靠标准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已是国际贸易的重要手段,许多发达国家的体育用品企业都已通过了国际标准的认证。与之相比,中国体育用品标准化工作起步晚、水平低,绝大部分沿用的是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国家强制性标准少。中国在标准制定和运用上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中国生产的360多种体育器材和设备,仅有29种被国际体育组织批准为正式比赛使用器材。 4、体制性因素。市场体系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尽管在加入WTO后,取缔了一些阻碍我国法律法规统一实行的地方规章,但不正当竞争、市场垄断、假冒产品充斥市场等行为依然存在;为了解决出口贸易的不平衡,保护本国利益,在国际贸易中纷纷由关税壁垒转向设置技术壁垒(技术标准、环保标准、安全卫生规定等)。 5、国际市场因素。在国际竞争中,一些资本雄厚的跨国大企业率先占领了国际市场。目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处于低水平徘徊状态,这就更加拉大了与跨国企业的差距。体育用品产业是一个出口依存度很高的行业,其生存与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出口形势的好坏。但目前我国体育产品价格低、出口量大,时时面临着反倾销压力,层出不穷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不断威胁着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加之国内企业对跨国采购商的依赖,使其在发展功能升级方面有很大顾虑,这也极大影响了中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高。 6、机遇。机遇是指那些超出企业控制范围的突发事件,如技术的重大创新、战争、金融危机等。机遇可以打破现存的竞争环境、竞争秩序,创造出“竞争断层”,这种断层的出现虽然可以使原有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的国家竞争优势丧失殆尽,但也提供了新的机会,使原来竞争力弱的国家可以后来居上。比如中国举办第29届奥运会是中国体育用品业的重大发展机遇。奥运会的申办、筹备和举办,激起了民众参与体育的更大热情,从而极大地带动体育用品的消费;面临近年来的全球经济危机,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我国体育用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一次重要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将给中国体育用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四、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1、企业结合自身实际采用现代管理体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利用好传媒、网络等营销手段降低成本,提升国际形象,增强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中小型企业加大合并、整合力度,加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合作,组建大型企业集,提高市场集中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研开发,提高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2、发挥利用好比较优势,提高竞争优势。完善本土企业销售渠道,培养相关体育人才,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创新,同时向高、新科技市场进军;发挥社会制度的优越性营造品牌营销与延伸的良好环境,挖掘潜在消费群,扩大消费市场。 3、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部门的服务功能。做好宏观调控,给予适当的政策引导,完善法律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规范竞争秩序,积极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企业产权;有效的扶持促进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规范同行业的竞争,建立和完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体系加速相关 产业链的整合;加强体育用品生产和经营的法律监督和加强标准化和质量认证建设。 我国体育用品企业应抓住2010年上海世博会契机,积极宣传、展示自己的产品,扩大知名度,从而提升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国际竞争力。 【

体育产品论文第2篇

产业集群的另一显著特点就是在整个产业集群内存在着众多共同合作、合理分工、分头行动的企业。对于体育用品的生产,常常是以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主导,细分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不同企业有都具备自身专业化的生产分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整个集群的生产效率。比如在中国的鞋都晋江,存在着关于鞋底、鞋面、鞋扣、鞋带等不同生产环节的众多生产企业,明确的生产分工早就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1.3社会化的生产合作产业集群在具备了相关的生产能力后还需要同一地理区域其他领域企业的合作,如对整个大环境中信息、人力、资金等资源的整合利用,形成了一个前期生产、中期销售、后期反馈的良好合作体系,形成了社会化的生产合作,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比如,以运动服装加工为主的石狮市,虽然只有30万的人口,但是从事体育用品产业的人却多达20万,形成了社会化低成本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

2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

核心竞争力是体育用品产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G.Hamel曾指出,核心竞争力是先进技术的一种和谐组合。体育用品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是指体育用品研发技术、体育用品产业体系、体育用品产业价值的一种有机组合。笔者通过相关的调查,结合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特征,对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作了如下分析。

2.1品牌发展水平低品牌发展水平是体育用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外在体现,“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则是衡量品牌发展水平的两个重要标准。驰名商标,意味着某类体育产品已经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是能获得全世界认可的;名牌产品,意味着某类体育产品的品牌发展范围还仅仅停留在国内,认可度没有驰名商标高。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中只有27个品牌被称为“驰名商标”,仅占其总数的4%,这一比例明显表明了品牌发展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世界范围内的核心竞争力。

2.2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现阶段,我国体育用品产量已占世界体育用品产量的65%,被称为世界体育用品的加工厂,但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国体育用品的出口依存率平均值均在60%以上。这说明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是受国外市场的影响的,同时在出口时市场的结构分布也很不合理,大多集中在欧美等地的国外市场,如果这些市场经济下滑,那么也会随之导致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也会受到影响。

2.3缺乏自主研发能力研发是推动企业继续发展重要力量,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研发投入普遍是企业总收入的2%左右,这个比例只能勉强维持企业的发展,根本不具备其他企业难以超越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国外的技术,使得我们的生产变得很被动,缺乏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不断升级的重要原因。

3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步接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但是却缺乏核心竞争力,严重限制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我们必须要解决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目前存在的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具体措施,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对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3.1加强产业集群的品牌战略纵观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我们不难发现,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主导品牌效应有助于整个集群中的每个企业都享受由品牌带来的溢价。品牌战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对品牌的定位。在进行市场分析时,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企业应该充分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诉求和内在需求,精心定位企业品牌,最大限度博取消费者的认同;其二,品牌的质量。企业对所塑造的品牌的质量应该严格把关,提高企业整体品牌质量,让消费者可以充分信任企业;其三,品牌的文化效应。优良的品牌文化有利于增强品牌号召力,让消费者从内心上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

3.2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近年来,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逐渐意识到创新对于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为:其一,资金来源的创新。国家在政策上应鼓励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支持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扩大和发展,提高企业的资金实力和内在竞争力;其二,服务体系的创新。在传统的销售过程中,企业往往对消费者的服务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常常表现的粗线条化,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只有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创新体系,才能让产业集群保持持久的活力。3.3建立产业集群的行业环境良好的行业环境有利于产业集群中各企业间相互信任以及创新发展。建立产业集群的行业环境主要体现在对行业内部质量标准以及价

格的相关规定,避免产业集群内部进行没有意义的恶性竞争;加强对行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从根本上保证产业集群内部每个企业的切身利益;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惩治危害产业集群发展的行为。

4结语

体育产品论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公益性 信息复杂全息人 负熵

对于职业教育公益性的问题,有人认为职业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从而使人产生了一些困惑。本文根据人的“信息复杂全息”特性,并从教育的产品和教育过程两个方面来分析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论述了教育的“产品”――具有知识和创造性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其超出了纯公共产品的特性,可称为“超公共产品”。目前,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仍然是稀缺性资源。

一、职业教育的定义

本文认为,教育是褒义词,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益的实践活动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是满足受教育者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有组织的、持续的、交流的、系统的传递信息以实现增加受教育者负熵的实践活动,包括培训、各种宣传和文化活动。

韩愈在《师说》中讲:“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受业可理解为进行职业教育,巫医乐师百工则可理解为具体的职业种类的岗位,各种职业的学习应是岗位培训。姜大源定义的职业教育是:“一种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本文认为职业教育的内涵一定要分别体现职业和教育的内涵,教育的本质是增加“负熵”、实现和创造幸福人生,职业教育是在全民教育体系或终身教育体系中,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从事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观念、态度、道德、知识、技能等素质及后续学习能力而传递有效信息以增加其负熵的实践活动,包括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甚至文化活动。负熵表示生物系统的有序性,人类社会的一切生产与消费实际上就是“负熵”的创造与消耗。

二、人性假设理论――“信息复杂全息人”

西方哲学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儒家认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冯友兰说:“人是天然界之一物,人生是天然界之一事。”根据耗散结构理论,人体就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耗散结构,其必须依靠从环境输入负熵(如信息熵、负物熵)才能维持生存。有人认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型“信息系统”,“信息人组成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场’空间或称‘信息场域’”。张锡纯认为:“信熵能用以消除人们对事物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故信息也表征有序度。”信熵是另一种非常重要的负熵。负物熵和信熵构成负熵。

张柳青认为:人体大脑信息控制和神经系统构成人体复杂巨系统中的巨系统;五脏是人体复杂巨系统的五个子系统。

张颖清指出:“人体的体细胞,具有发育成新个体的潜在能力,即全能性。”从干细胞培育出全体的克隆技术表明,小小的干细胞是全息胚,由此可以推论,人体是全息性的。

本文认为由数十万亿个人体细胞(其含有20多种性质和功能不同的成分,细胞核内的DNA遗传秘码更有复杂的内部结构,)组成的人,是一个“信息化的全息性的复杂巨系统”――“信息复杂全息人”。对其而言,信熵可分为意识信熵、知识信熵和技能信熵。

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并未改变自身的形态,甚至也没有从教育者处得到物质或能量,而获得的几乎全部是信息,如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增加了自身的负熵。人力资本理论告诉我们:接受义务教育是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收获,而付费教育则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受教育者获得的知识丰富、智力开发、技能提升,对其就业后服务的对象则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利润的增加,以及新的知识和信息的产生。

三、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内涵

1、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由文化和科技知识的公益性决定的。科技文化知识具有非稀缺性,非分割性,非排他性,非消耗性,外部效应性,无限增殖性等特征。那么公众、社会、国家、民族、乃至于整个人类,就可从文化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中获益。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指出:“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可以获得发达生产力与核心竞争力,社会可以实现稳定与和谐,企业可以获得产品竞争力和附加价值,个人可以提高生存力和工资收入水平。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符合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职业教育是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的一项公共产品,是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由政府主导供给的一项公共服务。”

笔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由职业教育的“产品”特性决定的,――具有独立个性、首创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信息复杂全息人”,其是“超公共产品”,其对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都是有益的,所以,职业教育的公益性是本质属性和客观属性,而且并不依举办者或资金来源而改变。

2、对教育公益性的不同理解

第一,教育公益性是本质属性论。朴雪涛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一个基本领域。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文化功能、社会功能、公民和道德功能。教育保证社会的延续。第二,教育公益性是客观属性论。邢永富认为公益性是教育内在具有的一种客观属性,“私立教育也具有公益性,教育的公益性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第三,教育公益私益的双重属性论。劳凯声认为教育是可以进入市场和通过市场来运作的。教育兼有公共消费和私人消费的双重特性。第四,教育公益性不定论。袁振国认为:“教育的事业性和产业性,并不是教育的固定属性。事业性和产业性是一根坐标轴上可变的连续体”。沈有禄对袁振国的“一维模型”进行了“二维模式”改造,构建高等教育的二维的无差异效用属性模型。第五,教育公益性递减论。唐安国认为公益性随着教育的类型而变化,其公益性程度,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教育结构中是递减的。第六,教育公益私益复杂论。原青林认为:教育的公益性和私益性极其复杂的;公与私可以互相吸纳和结合。第七,公益性和产业性共存论。杨晓霞认为教育的公益性和产业性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是可以共存的。教育是一种特殊的产业。第八,公益性与产品性质无关论。傅八军的观点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属性是培养人,教育的公益性是体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第九,公益性是社会属性论。范兆娟看来:教育的公益性是追求平等的一种价值属性,是教育的社会属性,并认为不是所有教育都具有公益性;与产业性不是对立关系。第十,公益性与私益性、产业性、经济性相对论。陈运超认为公益性是教育的自然属性,是与教育的私益性、产业性、经济性相对的一个最基本属性。第十一,公益性的“三品”总和论。尤莉认为教育是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这三种不同形式的总和,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第十二,鲁昕副部长的研究。鲁昕把职业教育可分为四类,三种产品:“一是纯公共产品;二是准公共产品;三是非公共服务产品。”

四、职业教育公益性研究的范围和角度

1、研究的范围

若用公共产品理论来研究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的公益性问题,这种情况下所谓教育的产品则形式上就是招多少学生、有多少教职工、教育组织或机构的软件、硬件情况如何、举办者投入多少钱、年度收支状况,等等。

本文认为:利用公共产品理论来研究教育(含培训)的公益性问题,逻辑上讲,只能从教育的结果或产品的角度来考虑,而不能从教育的过程或教育活动本身来考虑,教育的产品是受教育者本身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提高。对于职业教育除丰富知识和增强智力之外,还包括技能的培养,受教育者获得更多的负熵。职业教育的“产品”只能是人的外观形态没有改变的产品――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其非一般意义上的产品。一是其生产过程不同一般的物品,工厂企业生产的产成品与原料相比时,其在形态是要发生改变的,而教育培养出来的产品――人才,其与进入学校时的形态几乎没有改变。二是教育产品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交易,尽管符合等价原则,但不是买卖关系,而是雇用的合同关系。在法律上,教育产品应该是人身自由的;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教育产品能生产出其它产品都不具有的能力或性质――创造性,尤其高等教育产品和职业教育产品,这些产品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推广是可以惠及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国家或者整个人类,其公益性远远超出了纯公共产品,理应把教育产品当作“超公共产品”。从另外角度讲,由于人不是商品,市场规则失灵。人是信息产生和传递的源,使信息量增加,人能提供大量的负熵;人是技术创新的中心,使社会的财富增加;人的创造性是其它任何公共产品或纯公共产品都不具有的。对于教育产品而言,经济学的公共产品理论是失灵的。

若运用公共产品理论研究教育的过程或教育的实施,就不能把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当作研究对象了,则必须对教育的产品重新界定,找出什么是教育过程中的“产品”,其相当于工厂企业的生产的在市场进行销售的物品。这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2、研究的角度(教育举办者角度、教育实施者、教育要素、社会角度)

职业教育的举办者可以是政府、社会力量、行业、企业、团体组织等,从举办者的角度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来探讨职业教育的公益性,则招生规模、收回学费、支付教师薪金和管理费用、收支结余情况等等就成了教育的“产品”。也就相应的产生了产业性、营利性、公益性、私益性、规模化、集团化等概念了,也就要去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了。

从管理者或实施者角度来看,有多少教职工是优秀员工,有多少学生是优秀学生,各项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能否正常开展,就成为管理者的“产品”了。教育质量、管理效果和效率是考虑的主要内容。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的“产品”可能包括:学校的在校生规模、教职员工数量、为社会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为社区提供了多少服务等。

对于教育要素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而言,教育的“产品”就是教师上多少课、取得多少报酬、完成了多少科研或技术服务项目。而学生则是学了多少门课、学到多少知识、增长了才干没有,付出的学费有多少收益等。

五、职业教育的资源性短缺及解决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满足不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需要,呈现出职业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如总量性短缺、财政性短缺、体制性短缺、质量性短缺、结构性短缺和制度性短缺,等等。一是总量性短缺,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68万人;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264万人次,中等教育培训注册学生5292万人次。但总量仍然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还必须继续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二是财政性短缺,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例如:除非个别的国家示范院校,广东省财政对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几乎没有实行按生均拨款;社会、行业、企业以及私人资本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也不多。三是体制性短缺,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筹资机制等方面没有形成政府、行业、企业有机统一的体制。四是质量性短缺,职业教育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其中数量充足、素质全面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要健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五是结构性短缺,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还不充分,除中职培养技能型人才、高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之外,对技术本科、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的培养还要进行探索和实践,从而构造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六是制度性短缺,《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要修改和完善,制定相应法律的实施细则,提高职业教育法律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对于职业教育公益性的研究,要区分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在逻辑上,运用公共产品理论就必须是教育结果或教育“产品”才合适。教育的产品――“信息复杂全息人”,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商品,被称为超公共产品,就本质地决定了教育的公益性是基本的客观属性。公益性是教育内在具有的社会属性,而与办学形式无关。至于由谁主办、如何筹资、管理体制如何,是否引入市场机制等,都是实施教育的手段而已。

注:本文第二作者张李良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社会学、金融服务业管理和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1年专项课题(批准号:2011GZZX026);2010年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立项编号:JG201007)。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2):5-9.

[2]冯友兰,新原人.冯友兰文集(第五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8,1:9.

[3]张锡纯.二熵――源事理[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0:33.

[4]张柳青.中医人体复杂巨系统理论科学建构[J].光明中医,2009,24(11):2189-2193.

[5]张颖清.二论全息胚学说在哺乳动物克隆领域具有理论优先权[J].科技导报,2000,(12):12-17.

[6]鲁昕.要强化职业教育公益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0,(24):25-29.

[7]朴雪涛.我国高等教育公益性弱化的根源及其对策分析,复旦教育论坛,2008,6(1):5-10.

[8]邢永富.教育公益性原则略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51-54.

[9]劳凯声.面临挑战的教育公益性[J].教育研究,2003,(2):3-9.

[10]袁振国.发展我国教育产业的观念创新与政策创新[J].教育研究,2002,(4):10-14.

[11]沈有禄.再议高等教育公益性与营利性的效用属性图解[J].大学教育科学,2005,(6):77-79.

[12]唐安国,唐瑞.再议教育的公益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6(1):14-18.

[13]原青林.论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与私益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8):43-48.

[14]杨晓霞.教育公益性的重新解读[J].中国教育学刊,2002,(5):11-14.

[15]傅八军.高等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再辨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7(6):59-62.

[16]范兆娟.我国教育公益性内涵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10,(5):23-25.

[17]陈运超.高等教育公益性的现实理性[J].复旦教育论坛,2008,6(1):10-13.

体育产品论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1.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界定

公共产品是与私人产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区分他们的标准主要是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较之于一般公共产品,其特殊之处在于供给区域主要限定在农村,其产品类型主要是体育设施和服务等。因此,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应是指以农村为服务区域的,在消费和使用上具有一定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体育设施和服务。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在既定的产出水平下,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意味着,若按边际成本定价,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必须免费供给。而且,由于其非排他性,无法排除打便车者毕业论文提纲,私人部门供给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成本无法通过市场获得补偿,市场无法有效提供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但由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可以改善亿万农民的身体健康状况,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因此,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主要由政府承担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并辅之以其他供给方式。

2.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现状分析

2.1城乡二元发展战略所形成的城乡分割的公共产品供给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以农补工”、“重城轻乡”的二元发展战略,以二元社会制度下城乡一国两策的“体制内、体制外”公共产品供给体制。重点或优先把财力、社会资源用于城市公共产品的供给,在“以农养工、以农哺工”制度安排下,一些“重城抑乡”、“重工轻农”的不公正政策措施名正言顺、大行其道。而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渠道则是主要由农民自行解决,国家仅给适当补助。而且在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差别政策的作用下,国家通过工农价格的“剪刀差”等非经济手段提取农业剩余提供工业资本积累及城市建设,逐渐形成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职能加强的同时却弱化了公共服务职能,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完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正是由于城乡二元发展战略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资金流出多、补偿少,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存在投资的“城市偏向”情况下,农村已形成了“城乡收入分配存在差距,农村公共产品投资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经济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缺乏资金来源、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建设更加滞后”的恶性循环现状。因此,我国传统二元社会制度下农村公共政策的偏颇性和不公正性是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总量上供给严重失衡以及城乡极大差距的首要因素,同时也反映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初级性和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

2.2“举国体制”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形式的弱化

我国体育“举国体制”产生于20 世纪50 年代初。在半个多世纪中,这一体制对我国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提纲,是我国制定和实施奥运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虽然经历了人民公社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以及现在的农村税费改革后时期二个阶段的变迁,但本质上都是一种以政府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的“单中心”供给体制。在政府内部,各级政府之间的公共责任划分不清,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错位。在以政府为供给主体的单一供给体制下,我国的农村公共产品是由各级政府联合供给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全国性的农村公共产品应由中央政府供给,地方政府只负责地方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划分很清楚。然而直接提供农村公共产品的县乡财政目前困难重重,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便失去了必要的财政支撑。由此,处于边缘状态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更是首当其中成为“弱化”的对象。

2.3责任主体角色“缺位”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挤兑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基础性、效益的外溢性特征,决定了政府必然是公共产品的责任供给主体。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职责来看,全国性的公共产品由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应由地方政府负责提供。但农村基层政府、权力部门在各项达标考核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以及目前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监督制度、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的还不够完善,体育公共产品资源配必然成了他们挤兑首选的对象。其次,农村实行分税制后,因制度变更改变了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没有相应的财权作基础状态下下级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方面承担过多的责任,本已捉襟现肘的基层政府,势必再次陷入与上级政府在税收激励和自筹边界确定问题的矛盾之中。虽然税费改革后农村的“一事一议”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供一定制度空间,但广大农民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需求的非迫切性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根本得不到多数人的统一和有效的供给。可见,在这一不公正公共财政制度和财事权不对应的裁判框架下,其必然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责任角色的长期“缺位”。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包办”单中心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在我国地广人多农业社会环境下毕业论文提纲,以及人们多样化与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与服务面前,不仅显得杯水车薪,而且“缺位”现象越来越严峻。当然,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观念和体育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影响中国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

3.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创新

3.1改变传统观念,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政策体制

历史地看,中国举国体制既反映了中国国情特定的发展道路和背景,也反映了人们在特定时期对于优先与兼顾、效率与公正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基本施政纲领是公民享有均等化的社会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公正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以及协调社会利益机制的立足点,从以往注重竞技体育走向两者之间的“同步化”或“相对平等度”,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和最好结合点,建立合理配置体育公共资源的新制度和公共政策体系。基于社会公正基本理念和规则,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应改变长期以来重城市轻农村的体育观念,以政府再分配职能的正当性,通过专门性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公共政策的出台,制定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以公共政策所特有的权威性、强制性和持续性,来确保农村体育公共产品建设资金具有稳定的来源,以制度和法规的手段保障农村这“边缘群体”享有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权益。

3.2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实现供给主体的多元化

一方面,政府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有责任也有义务提供那些市场调控失灵的体育公共产品,而地方政府主要负责提供那些与本地区的农业、农村和农民自身发展有关的体育公共产品,政府作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中的最重要一元,是由政府自身的属性和本质决定的。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应该成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优先的供给者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另一方面毕业论文提纲,私人及企业可以提供一些产权归属明确、能够市场化运作和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在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需政府的引导、扶持和监管。还有各种非政府合作性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和组织也是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提供主体之一,可以提供收益界限清晰、可以排他性收费的体育公共产品,主要是某一领域或生产环节所需的重要的技术和生产信息。优化供给结构,实现由政府单一主体向政府、私人企业、农村社区和农村非盈利组织多元主体的转变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供给主体的资金、知识、技术等优势,较好地使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发挥开放系统的整体功效。

3.3实现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决策机制创新,建立有效的需求表达机制

加快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真正实现农村村民自治,首先要实行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多中心决策体制,必须坚持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过程中政府决策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关系地区农村村体育发展大局的,如农民体育活动组织规定、农村体育场地建设方案等体育公共产品的决策中,要不断整合其决策程序,从而真正体现和维护农民的利益。其次,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深入基层了解农民需要什么,进行市场调研,科学论证,增强对农民需求的反馈,做出反映农民真实需求的决策。建立关于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重大决策的听证制度。这样可以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保证资金的合理流向,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3.4建立有效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监督、评估与反馈机制

首先,要改革现行的农村干部考核制度毕业论文提纲,将农村基层干部的晋升与本地区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状况直接挂钩;其次,政府要加强对私人企业、非盈利组织供给体育公共产品的监管力度,保证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性供给。完善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绩效评估制度,制定科学的组织方法、操作规则、评估标准及指标体系,建立相对独立的评估机构,配备多学科和具备政策科学知识的评估领导队伍,对农村体育公共产品供给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评估。此外,要加大对偏远农村和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培养,采用“走下去”和“走出来”两种方式来进行培训;对投资西部偏远和贫困地区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企业,除上述政策上给与优惠外,国家可对其企业的发展和运行给与一定的税收减免政策;农村也可利用自身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资,采用共用、共管模式进行有效管理。农村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团体以及农民朋友自身的大力合作来共同完成,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2]赵艳芹,等.论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农业经济,2006,5.

[3]闵健,李万来,卿平,等.社会公共体育产品的界定与转变政府职能的研究[J]. 体育科学,2005,11.

[4]楚永生,丁子信.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与消费水平相关性分析[J]. 农业经济,2004,7.

[5]姚轶蓉.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政府创新[J]. 理论导刊,2005,7.

体育产品论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儿童教育;书画艺术;交互产品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83-01

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数字广播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内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互联网、无线通讯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和创新模式内容为主的新媒体已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进入21世纪以来,新媒体互动技术已成为最活跃、发展最迅速、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领域之一。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让儿童接触现代媒体技术,运用媒体互动技术进行艺术教育教学、促进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和审美素养的发掘是儿童艺术教育的新趋势。

目前,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儿童书画艺术教育媒体交互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推广上相对较为成熟和完善,大量的国外相关产品占据中国市场。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在相关的领域和市场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理论研究较为完善,产品科技性、互动性较强。

国外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理论研究较为深入,完善,以美国为例,在理论教育方面较为著名的有杜威提出的“艺术即教育”、“从做中学”等理论,罗恩菲尔德提出的“以个人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和学前儿童艺术创作的“涂鸦期”和“前图解期”理论,以及帕森斯提出的关于人的审美理解发展理论等理论体系。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和评价方面也独具特色,特别是在内容和途径方面,注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艺术教育内容结合新媒介,新技术,开发出大量以媒体互动为特征的内容产品。

2、产品内容丰富,科技含量高,在国内占据主导市场。

由于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在儿童艺术教育方面的研究开展相对较早,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完善,加上国外特别注重将教育内容和当今新的传播媒介、新的互动技术相结合,将市场经济和媒体互动纳入到儿童艺术教育中,所以目前与之相关的媒体互动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

国内本项目相关的研究与产品的开况,则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产品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

儿童艺术教育产品形式单一,互动性不强,对年轻父母来说缺少足够的吸引力。自主开发和创新的能力不强,能够以自创品牌出口的还为数不多,依附式发展导致我国目前相关教育产品利润低,处于该行业产业链最低端。

2、产品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不够紧密。

在儿童教育产品方面,我国是生产大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型是我们的目标和责任,但是目前在儿童艺术教育互动产品的设计上我国常常追随国外,如欧美、日本和韩国,缺乏自身特色。

3、儿童群体市场细分不明确,针对性不强,缺少有品牌效应的产品。

每一阶段的儿童对教育产品的需求都是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国内相关产品对于儿童群体细分不够明确,每个年龄段的针对性不强。开发者、设计者应该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去设计出符合不同阶段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的产品。

通过对国内外儿童书画艺术教育媒体交互产品的开发和市场推广的研究,我们清晰的发现,目前国内相关行业、产品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产品的研发、品牌的知名度还是在市场的推广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针对以上的客观情况,在儿童书画艺术教育媒体交互产品的相关领域,我们应该立足根本,在内容上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积极吸收先进的新媒体技术,融入创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设计,同时还需围绕市场进行相关的延伸设计和品牌推广,助推企业产品升级,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树立品牌效应。以优秀的产品、知名的品牌和良好的推广策略作为国内相关企业在未来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家庭、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都将儿童教育提升到国民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儿童接触现代信息技术,运用新媒体技术改进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儿童艺术能力的培养和审美素养的发掘是目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新趋势。因此,以科学的研究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技术,打造出高质量的儿童艺术教育产品,才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帮助儿童全方位、立体地感知艺术世界。

本文为淮阴工学院青年基金课题:新媒体视野下,视觉传达设计趋势与变现方式研究,成果研究,项目编号:HGC1227

体育产品论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网络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1)04-0014-06

On the logic of interaction between and strategie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industry and the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XIE Xue-fang

(Depart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 In terms of theory, the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port industry and the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is a new topic. Boosting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industry and the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is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ort industry and the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is the core and mainstream. We should utilize the innovation of the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to boost the progress of networking of the sport industry, primarily boost the fusion of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industry and the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utilize the advantages of the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to innovate sport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uple with network marketing to build up the influence of brands in the sport industry, boot the innovation of the sport industry based on the “experiencing style” 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thus realize the grand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industry.

Key words: sport economics;sport industry;network culture industry

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国际上,美国体育产业年增加值占GDP总量的2%,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占到11%,我国体育产业的贡献则只有0.7%,贡献率仅为美国的1/16[1],这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作为体育大国的国际形象极不相称。鉴于此,下一阶段如何挖掘我国体育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应考虑借力新兴产业业态的发展。

1推动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战略意义

1.1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的研究是新命题

网络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代表了文化产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3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成为国家层面首次出台的体育产业政策。意见强调“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促进体育旅游、体育出版、体育媒介、体育广告、体育会展、体育影视等相关业态的发展。”①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已经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而今天网络时代的到来宣告网络文化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也赋予了体育产业发展全新的生态环境。网络视频、网络出版、体育网站、网络互动社区延伸了人的肢体,与体育赛事等体育产品的结合为消费者提供了可进行在线即时交流互动的平台,人们可以欣赏到全球高水平比赛,也增强了互动与交流,从而为体育产业提供了新的传播与体验载体。

从这一层面来讲,关于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研究,将突破单一的体育产业理论范筹的探索。把体育产业作为整体产业,将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边界延伸到新兴的网络文化产业理论研究层面,研究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业态间、体育要素与网络文化要素间的种种关系,探索和总结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基本规律和趋向,从而实现对传统体育产业理论内涵与外延的扩展,进而形成全新的体育产业理论体系。

1.2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从实际操作层面来看,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联动研究,将为体育产业开拓网络化发展渠道提供可资借鉴的发展路径。立足国际,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已多被“体育文化产业”的提法所取代。体育文化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绿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发达国家,体育文化产业已是成熟产业,全球每年体育产业总产值已达4 000亿美元以上,并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美国和澳大利亚体育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了铁路、保险、电力等主要行业。实际上,体育运动的国际性和竞技体育的国际化趋势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国际化特征愈发明显,也决定了淡化时空限域、开放性凸显的网络文化产业将彰显其优势,提携体育产业突破国界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经济活动。换言之,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打破了产业边界与国内外区域边界,被赋予了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全球流动性特征,这与体育产业走向国际化的特征不谋而合,在此意义上,推动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将助推我国体育产业全面崛起的步伐。

立足国内,体育的文化产业化是体育自身发展规律和体育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大力推动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是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体育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娱乐需求、提升城市形象和市民文化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体育产业中的多项分支门类产业,如体育健身休闲、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广播电视、体育动漫网游等都表现出文化产业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随着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创意元素的融合度越来越高,通过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研究,将有利于积极发挥体育创意资源的积聚效应,开拓新兴体育文化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快速走向网络化、产业化、社会化。

鉴于此,顺应体育产业新一轮发展大格局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战略,不仅符合国家战略要求、顺应国际体育产业发展趋势,而且对于壮大体育产业、繁荣体育市场、提高体育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也成为当前的重大理论课题。

2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相关研究

2.1在比较视域的逻辑框架下定性分析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问题

文体不分家,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有着很多的交织部分,在国际层面,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学者埃尔菲•米克认为,体育产业主要包括3个部分:一是参与性体育娱乐活动和消费;二是体育产品和服务;三是体育维护组织如协会、市场营销组织等。这一概念本身就体现了体育产业是融入文化产业发展框架中的[2]。在美国,休闲体育产业、职业体育产业、体育健身产业以及体育用品产业构成体育产业的4大主体,而文化创意元素的融入,使其成为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发动机;意大利的体育产业也突出文化元素的重要性,健身娱乐业、体育业和体育广告业等是重要部分,而其中的足球产业就是包括门票、广告、电视转播权、俱乐部标志产品营销在内的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典型[3]。立足国内,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也趋向于提出“体育文化产业”的概念。鲍明晓认为体育与产业结合构成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形成催生出新的体育文化。②从反面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体育产业比重偏低,主体产业不突出,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体育经营实体化程度低,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不紧密;③并缺乏长期稳定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这些困境亟需借力和借鉴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有学者指出: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对体育产业来说有促进作用,体育产业可借鉴文化产业经验和方法,提高自身发展程度;同时体育产业也面临同样的发展契机,《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意见》的出台使得体育产业同文化产业一样得到了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还有学者专门提出现代体育产业文化体系,包括体育竞赛文化、运动休闲与健身文化、奥运教育与公民体育文化、体育道德与法制文化、体育文学艺术与影视文化、体育组织与制度文化、体育文化产业与体育文化推广、体育文化传播与交流[4]。发展体育产业的根本在于体育文化的推广,否则不可能实现与媒体的合作[5]。特别是进入后奥运时代,体育产业中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体育旅游产业、体育用品产业和体育休闲产业成为拉动体育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新增长点,并大有成为体育支柱产业之势[6]。这一研究视角对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走出了体育产业本身的理论局限。

2.2在联动逻辑框架下探索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网络文化产业是较之传统文化产业而言的,是新兴的基于网络平台的文化产业发展业态。一方面,网络延伸了人的肢体,互联网技术和体育赛事的结合为体育爱好者提供新的体验,人们有了自由讨论、交流互动的网络平台,还可以下载、浏览、观看更多的比赛,特别是可以欣赏到全球高水平的比赛;另一方面,作为第4媒体的网络在体育产业营销中起到桥梁和促进作用,它跨越了时空限制,减少了传播的中间环节,使企业和消费者同时受益,从而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7];此外,网络信息在体育管理、体育营销、体育拓展、体育开发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利于体育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有利于体育服务产品的开发[8]。实际上,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体育产业带来诸多启示――事业、产业分开发展,逐步放开相关领域,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政府在其中主要扮演服务、监督以及适当管理的角色,这些都可以被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体制改革和市场完善所借鉴,文体产业共同发展将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

2.3在协调融合框架下研究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路径

这方面的研究较为零散,归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4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研究侧重关注体育产品内容的科技含量。金元浦[9]曾指出,奥运产业是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的文化实践方式,发展奥运创意产业应从高端产业入手,以互联网和数字化媒介促进产业化进程;消除所有制壁垒、行业壁垒、部门壁垒和地域壁垒,实现跨越式发展,推动现代体育赛事的网络传播,这实质上指明了体育赛事的传播需要借力网络文化产业来实现。还有研究强调将网络创新和知识转化为网络经济时代体育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特别是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快速生产出廉价、高质量的体育产品,并充分利用技术推动体育赛事管理的网络信息资源建设。二是结构层面。研究强调要加大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的融合,形成两者更高的关联度,构建综合竞争力,推动体育产业的升级转型,如建设体育赛事网站,开发体育赛事网络直播权――网络在线观看体育节目、体育比赛等[10]。三是传播层面。将网络文化产业业态作为体育传播的重要手段,推动体育产品、体育赛事的网络营销,其模式有网站推广、网络广告、信息服务、在线服务、网上调研等。还有学者关注网络体育赛事转播中的版权保护问题,强调通过网络传播平台的发展和完善促进体育赛事的传播。四是人力层面。强调体育产业应关注提高网络时代体育产业经纪人的网络知识和综合服务运用能力。此外,还有相关研究从战略高度,强调制定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把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体育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到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为政府部门制定文化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依据[11]。由上述分析可见,现有研究提出了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策略,并涉及到不同的方面,但研究未能系统从网络文化产业各个业态全面思考与体育产业联动发展的契合点,还需要对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整体思路与方略进行深入的探究。

3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联动逻辑

所谓体育产业是以竞技健身娱乐业为主,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体育中介业、体育用品业等产业门类为辅,多业并举,经营项目比较齐备完整的产业体系。据统计,我国的体育及其相关产业规模在未来将达2万亿元,发展潜力巨大。④网络文化产业则是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数字化为核心从事互联网文化内容生产、流通和提供网络文化内容服务活动的经营性产业集合,网络游戏产业、网络视频业、网络资讯业、网络电视与网络电影业、网络出版、博客与BBS等都是网络文化产业的重要业态。将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这两个独立的个体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来讨论,实际上主要源于两者存在的契合点――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在内容体系、产品特性、受众对象、管理体制、发展模式等方面相似。

网络文化产业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搭建了桥梁,网络文化产业突破了时空限制,减少了传播的中间环节,以更迅速、更直接的方式满足大众的需求,并实现与体育受众的沟通,对体育产业与国际接轨起到了促进作用。实际上,长期以来,我们对体育产业的认识偏差以及忽视市场消费人群的诉求,导致对体育文化理念的淡化和传播的失利,从而导致我国体育人口增长缓慢、体育产业市场不稳、体育产业竞争力不强[12]。于是,体育产业对体育受众的漠视和网络文化产业对网民的极度关注形成鲜明的反差。网络文化产业的主体是中国4.2亿互联网用户和2.77亿移动网民。⑤网络时代,网民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无可比拟,网络文化产业各业态的变革与产品的创新都需要融入网民的需要和诉求;而体育产业的主体同样是活跃的个体,体育受众的需要和诉求也必然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动力与潜力。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核心和主流,区别与差异应淡化,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必然要建筑在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协同发展的平台上。所谓联动发展是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综合性概念,不仅指体育元素与网络文化元素的联动、体育产业主体与网络文化产业主体的联动,更意指体育产业业态与网络文化产业业态间的联动融合以及其他诸要素的和谐发展。

体育产业的发展正处在体育文化消费激增的新时期。体育产业发展与网络文化产业在战略定位、政策支持、发展模式、产业化程度等比较存在的不平衡性,说明体育产业潜能未能全面释放,不仅不能满足体育文化消费爆发式增长的需求,也限制了体育文化市场空间的扩展,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产业全面崛起提供的良好发展平台,发挥网络文化产业跨跃时空因素全面整合的优势和综合利用体育资源、体育文化元素的集聚效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推动体育产业的网络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

体育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关键在于遵循体育产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挖掘和发挥两者的资源集聚和优势互补,推动网络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融入到体育产业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与运营创新中,整合、搭建网络平台,拓展体育产业发展的空间和市场,全面激活体育产业生产力,实现体育产业做大做强。

4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推进方略

4.1构建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互动发展的理论体系

高度重视把网络文化产业理论应用于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中,从理论层面指导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互动发展实践。建立以联动发展逻辑为分析框架,以互动发展战略体系为内容理论体系,分析推进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方略和路径,并配套体育产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政策法规的创新,以及体育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体育产业组织创新与协作等。这一理论分析体系,要有宏观、中观和微观方面的准确定位。在宏观层面,加大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政策支持,在做好体育健身事业和赢利性体育产业分类管理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体育事业的同时,积极推进体育产业的市场化、网络化进程,激活产业的活力,最终形成多元所有制并存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并在政策上积极推进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有机结合,鼓励两大产业的融合;在中观层面,推动体育行业加速构建体育产业的网络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挥体育协会和体育中介组织的作用;在微观层面,鼓励体育企业生产出具有高科技含量和竞争力的网络化、创意型的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

4.2利用网络文化产业业态创新推动体育产业的网络化进程

1)推动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理念的融合,全面激活体育产业生产力。

从体育产业发展进程看,越来越重视体育的文化内涵、娱乐特征以及关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这恰恰与网络文化产业的多元文化、强互动性特征的吻合。文化的力量是体育赛事的核心竞争力,例如,NBA制造的篮球比赛实际是美国化的娱乐和生活方式的表达和传播;英超、环法自行车赛乃至奥运会等品牌赛事都包含一种独一无二的文化理念的传播,因此,体育产品与网络文化产品的融合创新必须立足挖掘体育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文化营销。一方面,要积极推动体育企业与网络文化企业的合作,寻求产品融合的创新,开发交叉性产品;搭建体育产品网络化的生产、交易、营销、版权保护等的网络平台。另一方面,要配套推进体育产业网络中介服务建设,更好地为推进体育产业网络化进程提供服务。此外,要积极培育网络时代的体育产业经纪人,既要懂得网络知识,还要了解体育产业的运营,具备综合的服务能力。

2)利用网络文化产业业态优势创新体育产品和服务,推动体育元素和网络文化元素的融合。

一是设立专门的体育新闻资讯门户网站、中国体育网络视频网站、中国体育网络电视台、专业的体育社交网站(网络俱乐部)以及开通体育博客、体育微博网,并推动体育作品的网络出版流程,通过专业的体育网络平台24小时更新的特点更好地进行体育产业的营销和体育品牌的打造与传播。同时,需要建立版权保护体系和培育体育产业的版权保护意识,学习和借鉴影视作品网络版权保护的做法,建立起重大体育品牌赛事直播的网络版权保护体系。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加大国际大型品牌体育赛事、体育信息、体育文化的传播,发挥网络传播快捷、多画面、多角度、动态传播的特征,彰显体育现场的互动功能,展现出网络传播的不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中国互联网首个跨领域媒体报道平台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运用,开启了网络文化产业与体育赛事联动的新篇章――网易公司联合百度、迅雷、PPS、优酷、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等战略合作伙伴组成“云报道平台”,以“随时随地、任何信息”为目标进行亚运赛事播报,实现了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亚运信息无障碍、低成本、随时随地的传播,网民在互联网上各个应用中都能及时看到亚运资讯,成为运用最新互联网技术、整合互联网全产品线,开放式跨领域跨、平台的典范。⑥

三是推动网络动漫游戏产业与体育元素的结合,开发新型的体育竞技类网络动漫游戏产品和其他类型的网络化体育产品,迎合体育产业进入“体验营销”时代的大趋势,让体育爱好者在虚拟的环境中,体验体育明星的风范和尝试全新的体育文化。同时,要推动体育健身与网络游戏新业态的融合,网络游戏业人机互动的改革将推动体育健身与人机互动式网络游戏产品的结合,既是对网络游戏产业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也同样会给健身业带来新的发展生机。例如,微软公司开发的Xbox系统应用到网络游戏上,游戏系统无需控制器,它能够通过捕捉游戏玩家的动作模拟体育运动,玩家不再只是单纯观看而是亲身参与游戏的整个过程,用身体甚至语言来控制游戏角色的行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体育健身的元素;同时,X360系统还可以让游戏玩家借助Kinect来观看直播或转播的ESPN体育比赛,用户在观看比赛同时可与其他好友的虚拟化身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对比赛结果进行讨论和投票等[13]。这一趋势足以看见体育健身与网络游戏结合的美好未来。

四是推动将具有中国传统或体现现代化生活的体育项目比赛,如武术、中国式摔跤、龙舟、舞龙舞狮等竞技表演业及其他体育产品或服务,通过与网络视频业,新闻门户网站、网络影视、网络出版等媒介平台的结合,推动这些传统特色体育产品冠名权的网络拍卖、门票的网络平台销售,以及电视转播与网络电视转播的结合,充分利用中国庞大的网民市场规模所潜含的体育市场效应。

3)联姻网络营销打造体育产业品牌影响力。

体育产业的特点决定了体育品牌的战略要义和衍生力。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知名体育品牌,大量引进国际体育品牌从而处于为他人“打工”的窘状。例如,大家熟悉的F1品牌,自从2004年9月F1进军上海,以后的8年中,上海要向F1上交近24亿元的申办费与电视转播权购买费,3年比赛的广告收入也全归F1囊中;而美国NBA篮球赛事每年从中国拿走上亿元的收入。这些事实都足以证明,打造中国本土的著名体育品牌刻不容缓。充分利用网络营销的全球渗透力和网络营销在年轻一代人中的影响力,借力日益向上的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将网络营销融入到体育产业的打造体系中。据数据显示,未来我国体育用品市场每年的增速不会低于20%,体育产业的增速将不会低于15%[14]。鉴于此,应抓住发展契机,挖掘网络营销的潜力,特别是重点推动大型体育赛事、文化体育赛事旅游和高端的体育文化产品或体育文化服务的网络营销平台的构建,大力打造文化附加值高的体育产品品牌和相关衍生品,提高中国体育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同时,要积极培养超级体育明星,通过借助网络媒体影响与网络文化产业最密切的一批青少年群体,提高体育明星的影响力,提高体育产业的号召力与衍生力,将体育产业链渗透到运动服装、时尚品牌、广播电视、影视娱乐、广告业、体育图书等领域以及网络文化产业的各个业态。

4)基于“体验式”网络文化产业,推动体育产业业态创新。

在网络社会崛起的大背景下,体育产业的发展应赋予更多开放式文化理念,不仅把体育作为休闲放松娱乐的一种健康文化消费方式,还要打造新型的文化休闲娱乐方式,创新虚拟体验式新型体育文化产品或服务,营造以“多元体验”为特征的体育产业新领域,这也是网络文化产业推崇价值分享、彰显网民个体作为主体在体育产业中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众是体育产品或服务的体验和表达的载体,不同特征的人群对体育产品的需求具有差异性,而这些发散着文化气息和特性的体育产品和部分受众就构成了小体育文化族群[15]。这就需要体育产业的发展关注不同小体育文化族群的需求,特别是对“体验”式体育文化的诉求。换言之,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基于“体验”的产业,体育产业已经进入“按需定制”的时代。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结合可以实现优势资源的整合,开发出个性化的体验式的体育产品或体育项目;同时,也需要通过网民来定义一些新的体育元素和体育文化,通过体验式体育打造快乐元素,创造需求、创造独特的价值,突出网民的个人偏好,并配套一些网络原创表演、抽奖活动及其他娱乐体验,增加体育产品的文化内涵。此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体育爱好者提供浏览、观看、下载、讨论、交流、评论的体验平台,要时刻关注其提出的要求、建议、需求和动向,并通过不断的改进、创新、完善体育产品来提升体验的水平,打造出真正的网络体验式体育文化活动和体育品牌。

注释:

① 2010年3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

② 我国著名体育产业领域学者鲍明晓在《体育产业

――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书中明确提出发展体育产业。

③ 上海市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张晖明表示,产业之间的互动联系不紧密等问题,直接困扰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④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何文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体育及其相关产业规模在未来将达2万亿元。

⑤ 根据CNNIC的统计,截止到2010年6月,中国互联网网民规模已经达到4.2亿,手机网民规模达2.77亿。

⑥ 2010年10月19日,中国互联网首个跨领域媒体报道平台“亚运云报道平台”在北京正式启动。易亚运频道将向“云报道”平台各个合作伙伴输出数据,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以便网友在互联网上各个应用中都能及时看到亚运资讯,这是对大型体育赛事报道革新的一种尝试。

参考文献:

[1] 杨帆,齐琳. 体育产业振兴规划有望公布,2万亿市场待唤醒[N]. 北京商报,2010-03-25.

[2] 杨德云. 体育产业研究进展述评[J]. 市场论坛,2007(1):20-23.

[3] 池深,刘建坤. 美国、意大利、日本体育产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35-39.

[4] 鲍宁,刘寅春. 后奥运时期的北京体育文化产业研究[J]. 城市观察,2009,15(3):20-25.

[5] 阴涛,周勇. 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体育文化[J]. 四川体育科学,2006(4):36-42.

[6] 于清,袁吉. 论后奥运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方式[J]. 体育与科学,2009,30(4):105-110.

[7] 张孔军,于祥. 首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定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8):68-70.

[8] 尹博,冯霞. 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研究[J]. 体育学刊,2010,17(6):21-24.

[9] 金元浦. 从奥运经济到体育创意文化产业[J]. 东岳论丛,2009,20(12):72-75.

[10] 罗林. 从产业与文化的互动关系论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2):105-108.

[11] 宋远方. 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产业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5,8(1):1-5.

[12] 张锐,王子丹. 体育产业以体育文化为基础[J].四川体育科学,2006(4):66-70.

[13] Kinect未来路在何方?微软掀起人机互动新浪潮[EB/OL]. ,2010-11-09..

体育产品论文第7篇

>> 论NBA的成功营销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启示 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变革对中国体育组织管理的借鉴 现代奥林匹克理论的缺陷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补位 论我国体育电影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不适应问题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对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继承与发展 试论入世后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浅谈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美国体育产业发展给中国的启示 中国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奥运经济对中国体育产业的影响 论加强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必要性 论新时期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困境与突围策略 对奥林匹克品牌营销的研究 对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思考 体育产业新政背景下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与世界体育的发展 中国传统民族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和谐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现代学校体育的影响研究 德国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⑥ 张念祖.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运动品牌营销发展策略探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2.

⑦ 潘志翔.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研究[J].大家,2011,10:170.

⑧ 焦献策.浅谈体育广告文化的渊源[J].民营科技,2012,03:108.

⑨ 赵永军.体育品牌奥运营销战略研究――以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品牌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06:14-17.

参考文献:

[1]焦献策.浅谈体育广告文化的渊源[J].民营科技,2012,03:108.

[2]赵永军.体育品牌奥运营销战略研究――以伦敦奥运会中国体育品牌为例[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3,06:14-17.

[3]周海斌.“尤伯罗斯”模式与九运思维[N].信息时报,2000-07-28A08.

[4]张念祖.后奥运时代中国体育运动品牌营销发展策略探析[D].西安体育学院,2012.

[5]潘志翔.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营销策略研究[J].大家,2011,10:170.

[6]王庆龄,张昊民.我国体育用品品牌奥运营销研究[J].经济论坛,2008,17:92-93.

[7]胡芳豪.全媒体时代体育广告的营销新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29-30+40.

[8]崔乐泉.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一)[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04:1-6.

体育产品论文第8篇

关键词: 体育产业;网络文化;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302-020 引言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体育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体育产业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据调查,美国体育产业的年增长值能够占到国民生产总值(GDP)的2%,而体育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则达到了11个百分点;反观我国,体育产业的贡献仅有7个百分点;贡献率与美国差距则更大,仅为美国的十六分之一[1]。从上述数据不难发现,我国的体育产业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因此,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市场化的进程,发展体育产业的潜力,借助新的平台推动体育产业的不断更新,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势在必行。

1 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意义

体育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具有与其他产业相同的共性,即注重市场效益、讲求经济效益,而体育产业中的多项分支产业,都具有明显的文化产业特征,比如,竞赛表演类体育项目、体育赛事转播、电子竞技产品等的开发;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体,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和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网络也成为各种产业开展的新领域,因此,网络文化产业也就无可代替的成为了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国务院2010年3月颁布的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一文中明确指出,“协调推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互动发展,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电子信息等相关产业的复合经营”,提出体育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网络产品也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环境。因此,合理借鉴网络文化产业的的有效载体,不断研究体育产业理论边界,对我国体育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形成新的体育产业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2]。

2 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途径

2.1 构建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联动发展的理论体系 任何方案的施行,都需要理论基础做支撑,因此,要告诉重视体育产业与文化网络产业联动发展的理论架构,以体育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作为理论体系,分析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式和途径,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理论体系进行定位。首先,在国家政府的角度,要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体育产业的网络化发展,做好体育事业的分类管理,形成多种形式共存的体育产业发展局势。其次,在社会的角度,形成多元的网络体育文化产业服务体系,提升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促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2.2 网络科技技术运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体育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融合将能够发挥体育产业创意资源的积极效应,利用网络技术推进体育产业的信息资源建设。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以来,体育赛事的转播很大程度上需要借助网络文化产业来实现,因此,将网络产业的创新能力和传播能力有效的转化为体育产业进入网络经济时代中重要生产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借助互联网,实现体育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提升体育产业的科技信息含量,是体育产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真正实现体育产业的网络化,就要使体育产业和网络文化产业高度融合,高度关联,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态,推动体育产业的转型,突破行业壁垒、地域限制、推动体育产业的网络化,按照市场化的模式,使体育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3 促进体育元素和网络文化元素的融合 发挥网络传播的优势,加强重大国际比赛的传播,多画面,多角度的展示体育赛事的品牌效应,发挥体育品牌功能,这是网络传播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网络所具有的“随时随地”,“任何信息”能够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无障碍、低成本甚至是无成本的传播,使消费者能够及时的获取各种资讯。

2.4 注重电子竞技业的发展 网络动漫产业与体育产业相结合,是未来体育产业进入“体验营销”发展的一大趋势,玩家可以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到体育明星的风范。我们可以将“电子竞技运动”理解成: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信息技术营造的虚拟环境中、在统一的竞赛规则下进行的对抗性益智电子游戏运动。正是因为电子竞技运动这样的内涵和功能,国家体育总局才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将之列为中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在wcg2011世界电子竞技大赛中,中国队以1金3银1铜的成绩仅次于韩国队,位居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消费者的加入,影响到与体育文化产业最密切相关的青少年群体,发挥体育产业的号召力,给电竞产业的发展带来发展生机。

2.5 打造多元体验的体育产业 在网络社会化的的背景下,打造多元体验的体育产业,例如,我们可以通过X360系统的kinect来观看ESPN的众多体育赛事节目[3],此外,我们还可以在观看比赛的的同时与其他观众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发表自己对比赛结果的意见以及发起各种投票等。因此,大众参与是体育产业消费的重要环节,而不同特征的消费人群对体育产品的需求也不完全一致,而这些差异就构成了众多的小体育文化族群[4]。因此,体育产业的网络化发展归根就是满足这些系体育文化族群的需要,特别是互动式的体验需求。在增加体育文化产业自身内涵的同时,合理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满足体育消费群体浏览、观看、评价、讨论、下载等各种需求,完善体育产品的体验需求,发展真正的网络体育产业,打造体育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帆,齐琳.体育产业振兴规划有望公布,2万亿市场待唤醒[N].北京商报,2010-03-25.

[2]阴涛,周勇.浅析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体育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06(4):36-42.

体育产品论文第9篇

关键词:京津冀一体化 体育旅游 协同发展

1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是经由位于全球商品链不同环节与地理位置的众多企业间相互适应调节的结果,体育旅游供应与采购网络表现出全新的供应链特征。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占据网络不同位置的体育旅游服务供应商表现出各自为政的发展态势,这种情况亟待政策整合与实践改进。在体育旅游最末端的景点,其景况是控制设计和营销的品牌买主同时坐拥全球商品链利润最高的部门,以及上游委托的体育旅游弹性供应。在这两个横跨全球的节点中,体育旅游产业与其贸易伙伴忙碌于隐形的跨国交易网络,以整合和协调劳动、材料、货币的流通。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实际上体现了西方先进国家长期以来在体育、技术和传播等各项重要资源的优势地位。不仅如此,经济全球化也深受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其实一种不平等的地理发展过程。基于此,打造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机制,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经济创新发展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服务价值。

2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策略研究

2.1 加强地方体育旅游品牌建设

加强地方体育旅游品牌建设,其目标在于建立品牌形象,扩大京津冀体育旅游消费市场的占有率。也就是说,地方体育旅游品牌左手打造公关计划与慈善事业,右手必须承担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体育人士就要善用品牌企业的左手(因剥削而创造的反品牌体育)打击品牌企业的右手(因品牌形象而获利),让全世界的品牌与劳动水准达到符合社会的标准。在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契机下,要突出冰雪体育产业的品牌建设,紧密结合三地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资源,打造互利共赢的体育旅游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互联网+”战略提速工程建设,建立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地方体育旅游服务品牌。

2.2 建立稳定的政策保障协同发展机制

要建立稳定的政策保障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服务于地方体育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并始终坚持以体育产业体育消费为价值导向,通过京津冀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实现互补,积极开展分工合作,重点打造功能协调的体育休闲旅游区域布局,制定地方体育休闲旅游产业规划,充分借助互联网的平台优势,搭建体育休闲旅游服务的投融资平台,促进京津冀地区体育旅游协同发展。

2.3 坚持体育旅游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坚持体育旅游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必须实施体育旅游项目的精品战略。针对地方体育文化资源优势,结合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协调各地体育旅游文化政策配置,打造体育旅游项目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推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尤其在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背景下,要把握冰雪体育产业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冰雪体育产业项目,发展跨区域联合、跨行业整合、跨产业发展的协同组织形式,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和社会资源,实现体育旅游产业的经营主体多元化,让市场形态丰富起来,最终打造体育旅游产业消费的全产业链,形成体育旅游产业功能的相互补充格局,促进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

2.4 优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方体育旅游项目布局

优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方体育旅游项目布局,必须加强区域联合体育休闲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突出以冰雪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为中心,地方体育产业发展特色和地方体育民间文化特色为辅助的项目体系,从而形成京津冀体育旅游发展的大格局部署。在优化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地方体育旅游项目布局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就是要全面发展体育赛事产业、休闲旅游项目、历史文化探索与自驾游活动、冰雪体育旅游经济、环渤海体育产业规划等各级各类项目布局,努力将京津冀体育旅游圈打造成全国的旅游名片。

2.5 发挥互联网平台信息保障工作

发挥互联网平台信息保障工作,必须依托信息网络化背景下的传播技术创新,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模式创新方面,加大宣传力度,使冰雪体育旅游项目广为人知,打造产业品牌发展名片效应,提升区域联合体育旅游品牌的竞争力。除了依托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播途径,还要加大互联网的宣传力度,互联网宣传具有以小博大的特性,投入小、见效快、宣传效果好。在宣传形式的定位方面,要注重品牌共享,口碑传播为主,服务质量第一位的原则。在宣传形式上,力求丰富多元,通过体育文化旅游博览会等传播途径,广泛宣传京津冀体育旅游项目品牌,以及冰雪体育旅游项目特色品牌。与此同时,可以与国内大型的旅游网站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联盟化发展。

2.6 加强京津冀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科学管理

加强京津冀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科学管理,不仅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提供体育旅游品牌管理的途径。必须进一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为打造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机制,建立强大的行政支撑体系。

3 结论

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是经由位于全球商品链不同环节与地理位置的众多企业间相互适应调节的结果,体育旅游供应与采购网络表现出全新的供应链特征。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占据网络不同位置的体育旅游服务供应商表现出各自为政的发展态势,这种情况亟待政策整合与实践改进。基于此,打造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体育旅游协同发展机制,是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经济创新发展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1]陈静飞,袁书娟,许晓峰.基于京津冀区域论述体育休闲业协同发展[J].湖北体育科技,2016,35(10):862-864.

[2]黄先锋,李晖,谭惠芳,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体育协同发展内在机理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6,35(5):86-88.

[3]张剑峰,高绪秀,王怡雯,等.京津冀网球产业协同发展策略研究[J].山|体育学院学报,2016,32(3):49-52.

[4]黄璐.体育学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概述与展望[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2):28-32.

[5]黄璐.足球改革与社会变革――对《体育与科学》学术工作坊活动主要观点的评论与回应[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6,31(1):6-12.

[6]马道强,许凤洪.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1):1-4.

[7]黄璐.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的思维陷阱――李宁品牌困局的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4,35(1):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