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四有教师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1 17:15:32

四有教师论文

四有教师论文第1篇

论文摘要: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健康浓厚的师范性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整体、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师职业技能有机结合的新思路。

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环节,是直接影响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校园的每个人,因此,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必备氛围。

一、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的一道风景线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等院校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即凝聚力和向心力。生活在校园内的大学生、教师、管理者是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

高等院校是从地域上相对独立的教育社区,它既是一个教育环节,同时又是一个文化环境(即校园内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既包括教育者的主观努力,还包括更多的客观因素。它与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文化传统相联系,对人的成长既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反面的影响,且与人的发展的一切方面相联系。在文化环境中,教育者—教师和管理者,受教育者—学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动、双向影响的,且两者都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环境的营造注重各学校的个性,指导各个学校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培养不同层次规格的各种人才。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存在方式,它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人们对象化活动的一种产物。它既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又是高等院校精神文化的必需物质载体,是体现一定价值目标、审美意向的物态文化,是富有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可以起到控制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的作用。主要有三种形态:1.环境文化:主要是校容、校貌。如校园设计、建筑群布局、室内外的美化、绿化等。2.设施文化:行政装备、教学设施。如办公设备、后勤设施、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等。3.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精神文化的载体,如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在适当场合张贴的标语、名言、名画,科学家、领袖画像等。

(二)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群体心态。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你是否有意识去构建,它都存在变化与发展着,它是学校长期的文化演变与发展中,对各种文化要素的选择、抽象、积累的文化构建,可以内化为学生内在的品格,从而形成理想化人格。

(三)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包括学生组织规章制度、校园校纪、道德规范。一切文化对其主体都具有约束功能,校园文化也是如此。校园规范文化可以对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管理,是树立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保证,良好的风气和氛围又必然对其主体产生约束和规范,从而使在这种氛围中的每个成员逐渐养成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一)自我教育性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校园文化中生活着的每一个人,既是文化所影响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无论是教师、管理者还是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同时又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使人产生心灵感应和人格升华。

(二)渗透性

校园文化作为高等院校所特有的环境力量,渗透于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贯穿于各个方面,从学校组织的大的活动,到每个成员的交流,以及各自的形为方式中,均可见校园文化的影子,这就使它的作用具有全面性的特点。

(三)个性化

不同的高等院校由于各自发展历程不一致,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校园文化,一般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不仅表现在不同学校之间,就是同一所学校的不同时代也具有了不同特色,使校园文化富于时代精神,校园文化的个性化导致各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各具特色。

(四)多样化

高狡校园文化在活动内容、组织形式、目标类型等方面都呈现出多样性特征。活动内容既包括学术讲座、知识竞赛、科技制作、文学欣赏、电影电视等活动,也包括具有校园特色的闲暇娱乐,以及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群体氛围等。组织形式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个人、小组、跨院系、跨校际的参加人数的多层次,又有学生自发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组织等多种多样的组织活动的部门层次。目标类型多样性体现在既有以满足个体兴趣需求的求知型,也有完善个体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自身能力的提高型。

二、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力

理想的大学校园文化包括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术气氛、文明的生活方式、丰富的文化生活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且具有多种教育功能。

(一)人格陶冶

健康的校园文化对受教育者的身心产生重要影响,陶冶着他们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格作为由观念、情感、动作等要素结合起来的而且与社会环境有关的行为倾向,来自于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交往,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以及自己对他人的反应,来自于把社会作用内化的过程。校园文化正是通过个体与同辈和教师群体的交往,通过学生对学校情境中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的认识和了解,而形成一定人格。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的人格魅力、知识的力量和真理的博大等都有利于陶冶学生的人格,因此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起到观念认同、心灵感应、精神升华的作用,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炼和人格塑造。

(二)开发潜能

健康的校园文化具有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的功能。校园文化包括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广博的文化内涵,因而充满了丰富的创造活力,积极向上的开拓进取精神。大学生经过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科学研究精神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有力促进学生各方面潜能的开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激励进取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励学生向前人看齐、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为学校争光。同时,它还能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广大师生行动与心理上有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调节生活

健康的校园文化娱乐活动有助于避免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和疲劳,保证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果,调节学生精神状态,活跃学生生活、增添生活情趣。在娱乐的同时,可以开发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情操,在娱乐中受到教育,从而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人格升华,做到寓教于乐。

三、高师校园文化的教师职业色彩

高师的校园文化与高师教育活动密切相联。高师院校以培养人民教师、塑造人类灵魂工程师为天职,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高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一切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性,形成了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1.高师校园文化主体的特殊性。高师院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必然要受到主体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它作为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特殊体系,有其固有特征。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人民教师,高师院校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教师的职业角色决定了校园文化的主体之一—受教育者(学生)具有了特殊性。由于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使高师学生对朝夕相处的教师有了更高要求。对教师的心理期望更高,教师被要求为为人师表的楷模,未来职业追求的榜样。教师的学术水平、敬业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因此高师院校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高师校园文化的另一主体—教育者(教师)也具有特殊性。

2.高师物质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由于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决定了校园设计,建筑群的布局,教育科学场所的精心布置,人文景观的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师范特色。

3.高师院校制度文化的特殊性。高师院校的规章制度、校园风俗和行为规范等也具有特殊性,以保证形成优良校风,使学生的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更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高师校园文化的特殊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高师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辅相成,而高师德育工作的核心环节是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因此高师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对高师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还具有进行献身教育的事业心、、责任感教育的“教师人格”教育功能。

高师院校由于文化主体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需要,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要求更高,校园文化活动也更为丰富。具有师范特色的系列教师技能训练活动,教育家讲座、特级教师报告、实习基地的实践作用和具有师范校园氛围的校训、雕像、碑铭等,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教师人格、情操风尚、言行规范、素质水平等。

(三)系统构建高师校园文化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做到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相结合培养的有效载体。

教师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有利于有效实施高师培养目标。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职业技能培养的思想基础和依据,有了牢固的职业理想和信念,有了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刁‘有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动力,而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坚定教师职业道德和理想信念,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因此两者相结合培养有利且更为有效。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应体现“师范性”,把强化教师人格的培养和教师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诸方面建设都应突出师范特色。

高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中各种组织、社团和群体的活动等一切教育活动共同作用,从而构成高师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整体影响作用,这些活动在系统中应是目的一致,前后相联,指导思想相关。因此充分发挥高师校园文化的整体作用有助于实现高师的培养目标。

1.营造物质文化环境,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和保障。

高师院校物质环境文化营造既要体现高等院校的学术中心地位,又要符合师范院校的办学特色。所以说,环境文化的营造既要体现出庄重、严整的学术氛围,又能体现青春活力和高雅的美,让人感到不同其他场所的整洁、朝气、幽静的学习氛围,表现出文化的气氛,文明的空气,促使人精神振奋、健康向上,为实现高师培养目标服务。校园设施文化如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运动场等校园公益设施、后勤服务设施等都要围绕环境育人这一中心,结合高师的培养目标、整体规划。校园方式文化主要是传播特定精神文化的某些物质载体,比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育教学场所,张贴在适当场合的标语、名言、名画,领袖、科学家、教育家的画像,有意义的碑铭、人物塑像等以师范特色为主题,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

高师院校应加大投人,改善文化环境和文化设施建设,营造学生必要的活动场所,积极扶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习惯,建设好与高师培养目标相一致的校园文化设施系统,为建设健康校园文化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2.加强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是系统构建校园文化的核心。

建设高师的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的形成上。校风既是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又是一个学校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风一经形成,对师生的思想、意志、品质、情感等发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师校风的形成,依赖于高师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和高师独特的培养目标,确定校风的内容,并纳人管理目标进行长期培养和引导。高师优良校风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包括以献身教育事业为核心的崇高职业理想,刻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

要形成优良校风,首先,领导和管理者教师应有效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领导和管理者以身作则,教师为人师表,影响和推进高师优良校风的形成和巩固。其次,高师院校的领导不仅要起表率作用,还要积极倡导和强化优良校风的形成。第三,由于校风建设是综合、立体、全方位的,因此在校风建设时应注意领导作风、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建设,三者是校风的具体表现形式,只有建设好“三风”,才能形成高师优良校风。

四有教师论文第2篇

关键词:四阶段教学方法;引导课文教学方法;比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133-02

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四阶段教学方法,在职业教育培训教学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实践特性所决定的。四阶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演”,学生“练”以及教师“评”的教学过程,是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试误说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的应用,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的典型应用。

引导课文教学方法是职业培训中很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法在现代培训中的发展和完善。它要求学生借助由教师制定的引导课文(包括任务描述、引导问题、工作计划和评估表等)完成工作任务。其教学过程与步骤以“完整行动”理论为基础。引导课文教学方法体现了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观: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根据自己的经验,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自身的图式不断地建构个体对世界的认识,即知识建构。

四阶段教学方法、引导课文教学方法是两种基于不同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它们的应用需要依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环境。在一定条件下,两种教学方法可以互补,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简单进行比较。

教学过程

在以示范—模仿为核心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信息传递一般在教学起始阶段进行,信息由教师直接给出,学生的行动范围受到教师的限制。在引导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和合作工作能力是教学行动的基本出发点,教师的行动主要在准备和收尾阶段,而不是教学过程中。引导课文教学法与四阶段教学法相比较有其独特的长处,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性。表1中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授方法进行了比较。

教学实施策略

许多社会学家认为,合作的交往较之竞争的交往在当今及未来世界更为重要。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兄弟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与他人的合作性互动之中的话,那么这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无用的,这种教育就是失败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教学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非认知品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实效显著,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绝不仅仅是教师通过书本形式的教材将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而是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发展性活动过程。学生在与教师的教学交往中不是被动地复制或承受外界影响,而是有选择地接受教师的影响,积极主动地选择、形成与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在我国,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问题比较普遍。引导课文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合作形式为主,由师生双方共同决定、完成,创设了和谐、民主、合作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技能。四阶段教学法的学习过程与人类认知学习的规律极为相近,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正确做法掌握学习内容,从而达到学习目标。由于学生学习基本是独立完成,限制了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尽管学生也可在各阶段之间进行讨论,但讨论的内容一般仅限于操作步骤和技能,对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有限。引导课文法和四阶段教学法在学习方式上的区别,如表2所示。

教师角色

四阶段教学法的四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基本处于主导地位,引导课文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如表3所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而是具有一般社会特性和社会品质的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关系没有制度上的“支配”与“从属”,而是一种富有情感体验的精神协作。这可以建立和发展师生之间的相互认识、接受和理解,从而产生和谐、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 要求教师做到:(1)相信学生具备理性决策, 甚至自我否定的能力,相信学生能胜任学习任务。(2)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尝试自己的想法,只要不是根本性的错误,教师不予以阻止。准许学生犯错误、走弯路。(3)提倡大家共同负责,而不是一人对所有的事情都要负责。(4)鼓励学生自己制定计划和控制学习过程,而不是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教师来确定。引导课文教学方法不同于四阶段教学法,将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主导地位转变为咨询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特殊角色,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教学评价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力至少可以分成七个范畴(后来增加至八个)。加德纳认为,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八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八种智力的发展不具有同步性,优势智力在不同的生命阶段会有不同的表现,对不同的生命个体也会有不平衡的发展,每一种智力又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所以,我们很难找到一个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与成功与否。

多元智力理论主张的教育评价应该是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境下进行,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引导课文教学方法的评价由两部分组成:小组工作过程检查(见图1)。学习成果检查—小组工作结果(见图2)。采用的原则:(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生、小组、教师)。(2)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小组备忘录、监督备忘录、谈话等)。(3)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四阶段教学法主要采用教师评议,在最后阶段进行。

应用范围

按照赵志群从知识传授和职业能力培养的角度对教学方法进行的分类,四阶段教学法是目标单一的知识传授与技能教学方法,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包括引导课文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与迁移教学法等。四阶段教学法适用于学生技能操作训练的初期,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快速掌握,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后教师引入培养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引导课文教学法如同所有综合能力培养方法一样具有如下特性:(1)实施的时间不易控制;(2)对教师的跨专业和综合能力要求高;(3)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量大。

通过对四阶段教学法和引导课文教学法的比较,可以加深对两种教学法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合理选择教学法,提高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德合作江西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综合项目组.行动导向教学实务[Z].2006:75-76.

[2]王坦.谈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3]赵志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J].职教论坛,2009(9下).

四有教师论文第3篇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思政育人;四史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1〕。认真学习好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好“四史”学习教育的总要求、总布局,在建党百年之际,成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也为理工科院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契机。

1充分认识理工科高校思政育人嵌入“四史”教育的必要性

“四史”的学习,贯彻到全党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构筑坚强的堡垒,其中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帮助青年学生转变身份,步入社会的桥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环。理工科高校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和学生学科特点,思政育人还需要合理建构,与当下“四史”教育相融合显得尤为重要。理工科高校,大多以工科为主,文科为辅,人文知识课程不及文科院校系统;“四史”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上也不及文科院校全面。理工科教师,多数是工科出身,在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上,往往轻人文重理科,这对于嵌入“四史”教育会有一些影响。所以,理工科高校把“四史”教育嵌入到思政教育之中尤为重要,也更具挑战性。诸如,纯工科教师如何自身嵌入“四史”教育,以便更能帮助学生认识历史,担当使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与专业老师、学生开辟“三全育人”,把理工科院校打造成一个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基地。当前各理工类高校都在大力践行落实思政育人政策,构建思政课程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理工科高校思政教育中嵌入“四史”教育,可以巩固思政教育的基础。只有认真研究如何更好地将“四史”学习教育贯穿于高校人才培育全过程,才能让“四史”学习教育充分融入高校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环节,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才能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构建新时代课程思政工作体制机制,必须让育人理念和课程思政意识先行,同时发动全员参与、确保各环节衔接协同,以实现体制机制的高效运转,达到课程思政育人目的〔3〕。

2以“四史”教育为纽带,营造校园文化

2.1营造人文精神氛围,让学生学会抬头仰望星空

人文精神可以引导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走向。作为理工科高校,要用人文精神引领教育和研究,规避唯科学理论的负面影响。可以有效利用重点文化设施,国家重大活动等契机,以重大活动为载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进理论创新,将思政育人落到实处,加强和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

2.2重视校园人文氛围的打造,形成行为文化

学校可以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四史”方面著名专家学者、其他学校优秀思政教师进校园,进课堂,开展思政教育。同时校内可以组建学生“四史宣讲团”,变学生的被动为主动,通过理工科学生自己的角度来学习和宣扬“四史”,在组建中学习,在学习中组建。

2.3建立帮扶机制,形成制度文化

校党委书记作为总抓手,制定高校整体规划纲要,设立总体推进目标,做学校的“四史”总体设计师;各二级院系党委书记,肩负起责任,对各教职工、各班级学生做指导和监督工作,做师生的“四史”工程师;各班级党团支部书记,发挥一线带头作用,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身作则,做好积极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做同学的“四史”建造师。三位一体,动员起学校各级学生会,班级干部,党团员等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形成一帮一机制,精准育人,全面提高。

2.4加强红色基因建设,形成物质文化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收集当地“四史”文化素材,挖掘思政文化内涵,发现红色基因。在精神建设过程中,稳步推进校园人文景观的建设,除学校整体文化建设外,各二级学院应开展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教育,从理工科课程中发掘,在产品设计中添加,让文化从书本中走到学生中去,鼓励跨学科设计,理科是文科的载体,要让理科在文科中浸润,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5建立校园育人共同体,形成精神文化

高校是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重要阵地,扣上它,往往并非一劳永逸,我们要不断地、反复地扣。在高校内,要动员起全校的有生力量,形成全方位育人的态势,营造育人共同体。除思政课堂、理工科课程之外,对于学生宿舍、活动中心、学生食堂,甚至是校园超市,方方面面的工作人员,生活环境,都要多角度,立体式的进行“四史”的嵌入,做到思政育人,发挥各个岗位的育人功能。引导思想信念,让学生浸润在精神文化中。

3以“四史”教育为题材,开辟新的对话渠道

3.1加强课程内容调整

目前既有的思政课程,包括但不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5门课程。他们并非根据“四史”教学内容设计,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应该得到修改和完善。近年新开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做了很好的补充,可结合相关的纪录片、党史党课的视频内容,进行课上和课后的互动,展示“四史”中中国共产党的磅礴力量,国家体制的优势特点,引导学生大胆的发言,参与讨论。在日常教学中,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理工科课程形成于自然认知的基础上,缺少人文社会科学的引导和启示。“理工男”往往更注重加强技术的掌握、科学思维的培养,缺少家国情怀和政治观念。应该加强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占比,调和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这并非在完成教学工作后,做“四史”相关的拓展和教学,“四史”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教育,而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融的思想洗礼〔4〕。而在理工科高校,更是要从理工科课程内容中进行挖掘,比如一些代表人物的历史回顾,理论提出的历史环境,成果达成的历史背景,充分运用学科历史、相关人物历史的丰富教育资源,放在“四史”话语体系中来谈,在课程中,形成文理互助,寓教于乐,在课程中深化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在循循渐进中,将“四史”教育融入理工课堂,逐步提高理工科高校师生的相关素养与基础。

3.2招聘大量文科老师,每个院系驻派文科专干,负责思政教育、“四史”教育

各学校要按着教育部的要求,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要统筹好“八支队伍”上思政课讲台〔5〕。结合院系教学内容、教学安排,适当的计划与安排。建立评比机制,掌握水平提升的过程与程度,方能因地制宜开展思政育人教育。对于其他育人主体,科任老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在其内心要构建全面育人,“四史”育人的整体大局观念。提升其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尤其以理工科科任老师为重点,有些老师自身都欠缺思政水平,更不用谈课程思政与思政育人。

3.3提高客体接受意愿

目前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学生们基本离不开网络和手机,尤其对于“95后”“00后”学生,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已经成为常态,获取课程知识也往往走向碎片化,对于网课的接受和认可度普遍增高。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手机,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教师的课上教学内容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渠道和来源。如果老师能够借此渠道加强与学生的课上与课后的互动,顺畅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帮助同学们解决课程问题,可以拉动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同时也可以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也就是说,混合式教学和课程思政,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再稀缺的移动互联时代,都是教师必须要主动开展的教育教学改革〔6〕。

4以“四史”教育为契机,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以辽宁科技学院为例

4.1发挥历史沿革优势辽宁科技学院(以下简称辽科),地处辽宁省本溪市,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技术大学。辽科办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907年的本溪县立师范传习所。1948年东北解放后,更名为本溪工科高级职业学校,1958年升格为本溪钢铁学院。辽科见证了本溪市的成长,可以大力借助这样的历史沿革优势,构建校史馆,把学校自身的历史讲好,同时要搭配“四史”内容。比如学校建立时,辽科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哪些贡献,在中国共产党过去一百年中,得到了哪些成长与启示;“明道明德,求新求实”的校训揭示了哪些人文理念;学校的历史人物,辽科的人文精神等都可以浓缩到校史馆进行展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发挥这样独特的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展“四史”教育,引导师生了解学校的传统文化,更能认同“四史”中的伟大精神。

4.2发挥学校区位优势

以辽科的冶金和生物医药专业为例,可以就地取材,发挥区位优势。对于冶金专业的师生,可以组织到本溪钢铁各厂区进行参观学习,沉浸式体验本溪钢铁厂的历史沿革、本钢精神。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同时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了东北人民的热情和力量;对于生物医药专业的师生,中国药都近在咫尺,方便师生了解他的伟大建设,伟大工程孕育伟大精神,让学生们在历史中体悟历史,在实践中升华理论,提高自身认识水平。还可结合本溪市当地特色,比如东北抗日联合军的诞生与发展,本溪平顶山上的军事碉堡群、掩体(对于平顶山战役,解放本溪战争的历史见证)等。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可以变为学校思政课的丰富教材,组织师生到纪念馆、遗址参观学习。走进历史,了解历史。同时可开展历史剧的重现,重走抗联路,徒步百里行,红色手工制作等活动,同“四史”教育联系起来。让师生在一次次情真意切的活动中,加强对“四史”的深切感悟和学习。

4.3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

总书记指出:“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7〕辽科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刚刚成立不久,未来进步的空间还很大,在正确的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下,要切实把党的“四史”教育,其他创新理论带入课堂,带进学生的头脑中。可以大胆尝试为学生开辟辅修第二专业,尝试对本科生的培养,为将来本科生的招生打下教学和教资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学好“四史”,永葆初心、永担使命〔J〕.求是,2021(11):4-9.

〔2〕陈绍辉.推进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四史”学习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4):1.

〔3〕张红玲,王晓娜.艺术类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体制机制的新时代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21,4(06):138-141.

〔4〕虞志坚.“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重逻辑〔J〕.江淮论坛,2020(06):17-21.

〔5〕周苏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J〕.思想教育研究,2021(04):106-110.

〔6〕于歆杰.理工科核心课中的课程思政:为什么做与怎么做〔J〕.中国大学教学,2019(09):56-60.

四有教师论文第4篇

为了强化学校教研活动氛围,提高课堂授课水平,我们昨天借语文教研日,对初四讲课教师进行了评课活动。老师针对初四毕业班课堂教学的实效与常效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研讨气氛非常热烈,主要针对如下问题作了集中讨论。

一、毕业班的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实效性

怎样在有限的 45分钟内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这不只是任课教师的严谨、认真的授课态度问题,更要在课前对授课的内容千锤百炼,精讲精练,前后联系,举一反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燃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关于议论这种文体,我们初四语文教师应该怎样上得更好?

本次上课匡老师讲了小说《孤独之旅》,,董和苏老师教的是议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其他教师分别上的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虽然现在的课堂强调淡化文体,但中考阅读题仍是按文体分类,不同文体的文章,做题的思路答题的术语要求也是不同的,为了让学生学会阅读议论文,在教学此类文体时,老师们一致商定,由议论文知识入手,条理清晰的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以科学严谨的语言,教会学生树立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信服自己的观点。议论文本就是以理服人,以理性的授课思路教会学生读议论文,这样哟扑实效也有常效。

三、针对本单元有争议的几个知识点。老师们在经过激烈争论后,达成了思路的共识。

本次听课,老师们提出了两个有争议的问题:

1、《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种》的论点究竟是什么?

针对这个问题,老师们提出了三种不同的意见倾向。匡、董老师认为题目就是论点,徐、韩老师认为题目只是个引子,引出论题——人的创造性思维主要的要素。张、范、苏老师认为最后一段的结论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各位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论据证明自己所持论点是有道理的。但最后终因为各有道理,谁也没能说服对方,最终一致形成这样的教学思路。按自己的观点讲课,但把其他的两种意见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心中有数,不迷信老师和权威,真正把“事物正确答案不只是一个”运用到生活中去。

2、是《鱼我所欲也》的论点是“舍生取义”还是“不失本心”?

四有教师论文第5篇

关键词:作文教学;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95-01

传统作文教学的评改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一方面是教师在批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艰辛的劳动;另一方面,学生大多只看看评语和分数,而学生的作文兴趣和作文水平却难以提高。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如今新的课程观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不但在课堂教学上是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评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以上原因,本人从2004年起就顺应新课程改革要求,采取“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评改作文的方式,将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经过近几年的尝试,现已略见成效,下面就此评改模式叙述如下,请诸位同仁斧正。

一、“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模式的措施

“两导”指写前指导和改前指导;“四改”指自改,四人学习小组互改,班子作文评改小组复改和教师重点批改;“两评”指作文评改小组成员讲评和教师重点讲评;“一讨论”指在学生讲评和教师重点讲评的基所谓两导础上师生共同开展的讨论。

二、施行“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的准备工作。

1、摸清学生的写作水平

影响“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作文评改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作文评改教学之前必须做好这两方面的调查与调整,以帮助学生在自由组合小组时提供必要的参照,形成科学组合,确保合作评改的效果。

2、建立合作评改小组

做好学生写作水平的全面调查与测试以后,根据掌握的材料,以写作水平相近为原则,四人一组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推选一名组长,全面负责设计本组的评改活动。合作小组在活动时围成一圈,这样有利于集体意识的形成,也便于开展合作型活动。

3、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批改、评价标准

作文的批改、评价标准,均以优秀作文(如高考作文中的一类文)为参照。严格按照现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两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小组采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进行客观的批改和评价。

三、“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评改模式的具体步骤

1、明确目标,指导方法

教师要将教学任务转化为学生具体的课堂目标。每一堂作文评改课,教师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侧重点确定相应的具体内容。教师在实施合作型作文评改时,要根据教学目标从不同的侧面对学生进行评改方法的点拨,使学生在评改中能切中要害,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评改质量。

2、分组讨论,适时点拨

小组讨论的时间一般不超过25分钟。首先要求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认真品读,并作简要评价,再精读其他同学的作品。在集体评析时,每位作者必须先发表对自己文章的看法,这类似于鉴赏文学作品时,对作家的思想及时代背景的介绍,然后小组讨论,形成一致意见。这种评改既促进了学生对自己文章的深入反思,同时也提高了对他人作品的鉴赏能力,即批评与自我批评。

3、班级交流,品评佳作

在小组活动大体完成预定任务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全班大范围地交流,对部分佳作进行精细的赏析。这样有利于推广好的评改经验和取得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内共享同学们的智慧结晶。方式可采用组长汇报、组内推荐代表或教师指定等等。其发言人要向全班报告本组讨论的情况,既总结出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班级交流,品评佳作,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进行多次撞击,各种独特的甚至是标新立异的思想都会迸发出来,从而点燃更多的思维火花。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缺陷,对于在作文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可能处理不到位,需要教师在总结时结合学生的汇报发言,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就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探讨,使交流得以升华。

4、抓好总结,注重检测

“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合作,其最大优点在于“三最”,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以及最大限度地聚集学生的智慧结晶。为了确保所有学生都能扎实地参与合作并在合作中受益,教师必须要把握好这最后也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四、“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作文评改法的价值及意义

1、缩短了作文批改周期,提高了学生写作兴趣

以往一次大作文收上来,两个班的作文,教师最快也要两个星期才能反馈下去,这样学生早已没有了新鲜感,甚至忘得一干二净了,至于修改的兴趣更无从谈起了。而上述作文批改模式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能及时反馈,缩短周期。如果学生作文的长处不能及时的肯定,作文中的问题依然存在,那么作文水平是难以提高的。而采用“两导四改两评一讨论”的评改模式,一周内就能够把作文反馈给学生,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依然存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有教师论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改革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45-02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环节不仅是贯彻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使命的主要渠道,而且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依托。只有确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思路,才能协调好四门课关系,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真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注度以及对理论教学内容的接受度。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一体化

思想政治理论四门课是有机联系的思想教育课,四门课教学活动各自有侧重,又一脉相传。教师要集思广益谋划特色创新,发挥团队精神,凝练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限于课堂、书本,更要扩展到社会实践,通过四门课这四个点,辐射甚至延伸至整个学生四年的大学生活,由点到面形成一体化,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有旺盛的生命力。

1.实现教学方法要多元并用。教学中必须突出团队意识,加强团队合作。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各自为战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联手攻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教学内容上必须环环相扣,教学活动上优势互补。培养学生从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再到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这方面黑龙江科技学院的做法非常好,实现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转变,改变过去一本教材从头讲末,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内容、教学时数、学生关心的问题把教材融会贯通,四门课分别采用专题式、3w式、全景式、问题式教学法。通过一个循环的教学实践,这四种方法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启发了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增加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使学生在动态和创造中接受教育并得到理论提升和思想升华。

教师实施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成长与成才的过程,情感教学法、互动教学法是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同时探讨多元并用的方法,即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对话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2.教学案例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实际。实现一体化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教师就必须在一起集体备课,使用的教学案例必须是学生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教学案例可从远到近,从全国的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到本校的考研代表、就业先进代表及航模、英语大赛获奖者。从没有看到的闻名全国的华西村、、到学生去过的黑龙江阿城红星村、黑龙江三精制药。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的教学案例必须反映各自课的教学内容,不能重复使用,既体现各自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又要对理论形象、恰如其分地说明。

3.教学课件、网站要凸显艺术性、科学性、现实性、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站进行立项建设研究,建设目的是利用网络辅助课堂教学,在加强指导学生自学的同时,提供师生交流的新渠道,建成既能辅助教师课堂教学又能为学生课余自学提供大量参考资料,并能扩展学生学习兴趣的网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积极开发网络资源,提供师生互动平台,及时解决教学疑难问题,为学生自学提供保障。

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一个红字把四门课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的建设目标,实现网上师生互动,把四门课的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拓展了教育教学空间。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占领网络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实现理论课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课件要从静到动,从平面到立体,从单机板到网络版,由只有文字和图片到图、文、音、视频、动画并茂,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艺术性。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上课低头不听课都很难。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配合教学内容,提供整套教学课件,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演示、课后思考题、课后练习题、在线能力测试以及师生在线交流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要信息量大:有学习目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答疑、自学指导、学术交流、哲学家简介、名句分析、重要会议文件、趣味知识等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网站形式生动、新颖,有文字、图片、录像等。

4.教学活动要与学校多部门联合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融入学校大德育建设之中,要积极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宣传处、保卫处等多单位联合开展德育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与教务处、校团委联合指导大学生人文素质科研立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学生处共同考核学生的德育践行情况,把学生处对学生的综合测评纳入基础课考核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与校团委、学生处共同申报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专项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还可以与校团委共同开展纪念建党90周年知识竟赛、开展举办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周,播放电影《辛亥革命》、《建党伟业》、《太行山上》、《建国大业》。还可以向保卫处索要本校学生违法案件,在课堂进行案例分析。向宣传部索要优秀毕业生采访的专辑,在课堂有选择的播放,这些是学生最关心的,也是他们看得见够得着的,很有激励作用。这些教学资源利用好了,也就实现了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

5.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承载着意识形态传播与巩固的历史使命,教学中需要始终秉承“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理念。理念指导行动,行动导向效果,教学中既要遵循普遍的教育规律,又要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尊重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关爱学生,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注意从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环节入手,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有效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教学以它特有的直观、生动、感性等特点起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这些年来,我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

(1)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融合历史、理论与价值观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的教学若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解决学生的思想疑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一定能触动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终身受益。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都有实践教学安排,有实践教学的时间、地点、活动主题、学生人数并严格按计划组织实施,确保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2)建立稳固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为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不断开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例黑龙江科技学院与大庆铁人纪念馆、东北烈士纪念馆、侵华日军第731部队遗址陈列馆、哈市三精制药厂、省新建监狱、黑龙江省博物馆等单位建立实践基地。目前,该院有比较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15个。

(3)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新形式,四门课分别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中进行了哲学论坛,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进行了经济论坛,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组织学生进行纪念建国60周年、建党90周年知识竞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组织学生法律知识辩论赛,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基础》课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原理》课组织学生参观阿城金上京博物馆、《纲要》课参观日军侵华731遗址;《概论》课组织学生参观了大庆铁人纪念馆。

(4)实践教学效果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生动真实,教育性强,深受学生欢迎。几年来,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上万人,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布工厂、乡村、要塞、边陲,学生受到的教育至深致远。实践证明,校外社会实践熏陶了学生思想感情,充实了学生精神生活,提高了学生道德境界,激发了学生时代的使命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老师在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黑龙江科技学院毕业生以“思想道德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的育人作用是分不开的。

二、实现科研、教学一体化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始终不可能是孤立的教学,教学与研究相辅相成的理念是推动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把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体系和信仰体系。教师教学的同时研究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学生的思想实际及其对理论和教学的接受状况。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挥集体力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专题研究: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摸式研究、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到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等内容进行专题研究。为学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进一步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

三、实现师资队伍建设一体化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想有一流的教学质量,必须有一流的师资作保障。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为人为师的道德修养,使教师从内心热爱理论课,从内心研究理论课,让理论课真正发挥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热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师资队伍的一体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导师制、开学初开课答辩制、课前课中的集体备课制、公开课制、评课制活动提高了团队的整体素质。通过盯课制使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提高,方式可以是采取盯名校名师的课与盯校内骨干教师课结合起来的方法。要经常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风采。通过这些方式使新老教师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蓉,湖江东.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会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9)

2.常春红.提高“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5)

四有教师论文第7篇

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2 厘米, 左边距为2.7,右边距为2厘米。

二、论文装订页码顺序

1、封面(按标准格式装订)

2、论文摘要、关键词(中、英文单独成页,不标页码)

3、目录(要求至少有两个层次,各层次需注明其在论文中的页码)

4、论文

①引言或绪论(单独成页。页码从1开始标注,连续标注页码,至参考文献止)

②正文

③结论(单独成页)

④参考文献(单独成页)

三、章节目序号

章节目序号的级序规定如下: 一、    (一)     1.   (1)     ①

四、排版格式

1、封面题目用三号楷体,居中;专业、学生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等用三号楷体,居中。

2、“摘要”,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关键词” 小四号黑体,加粗。

3、“目录”,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目录下的各章节标题(前面无空格(顶格)),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

4、“引言”,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不空行。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

5、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所有段落和标题前均空两格。第一级标题字体加粗。

6、结论,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不空行。内文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23磅。

7、“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内文小四号,宋体,每段前面空两格。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规定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了加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毕业论文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或实践性、创新性,份量和难度要适当,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讲师以上的教师拟定提出,经系学术委员会审核,由系主任批准公布,并报教学管理工作部备案。毕业论文的选题,除少数切合培养目标要求并能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的可作保留课题外,一般课题的选用不要超过两届。

(三)选题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能独立钻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方法。

(四)各系应在毕业论文写作开始前一个月(即毕业年级开学一周内)公布论文的题目。毕业论文课题在落实到学生之前,指导教师要根据每个课题制定出更加具体、实际的课题及指导计划。

(五)学生在本系公布的论文题目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长进行选定,如无适合自己选择的题目,也可以自行拟题,但必须通过上述选题的审批程序。

二、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各系应做全面、统一的安排,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教师应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履行相应的职责:(一)指导学生立题,并对课题中的关键性问题向学生讲解,同时对课题制定出具体的指导计划。

    (二)指导学生研究课题并做开题报告,向学生推荐参考资料、文献,指导学生制定论文撰写提纲和进度计划。

(三)指导教师应按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耐心指导,及时掌握论文撰写情况和学生思想情绪,解决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对所指导的论文质量及撰写进度情况写出评语。

三、毕业论文撰写

(一)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各系应开设以“怎样撰写毕业论文”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解论文选题和制定撰写计划、查阅资料、论文撰写及答辩等环节的要求和方法。

(二)各系应安排两个月时间进行论文撰写。学生的论文应于当年五月底完成(于六月份完成论文的审阅、答辩和评定工作)。

(三)论文写作结构大致分为标题、摘要、目录、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1、封面:封面是论文的表面,应有学院、系、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与职称、论文完成日期。由学院统一印制发放,学生用计算机套印输出。

2、摘要: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一般不少于300字。

    3、关键词:每份毕业论文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包括中文关键词和英文关键词。

    4、目录: 由论文的章节附录等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章节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其组成部分的标题。

5、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该论文的目的、意义、设想、方法、选题依据等。应当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

    6、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各专业方向要求字数为:音乐学专业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4000字以上;其他各专业方向3000字以上。内容要符合专业的要求,实事求是,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

    7、结论: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炼,也可以提出建议、设想等。

8、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文献如是期刊,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页,期数,页码;文献如是图书,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页码。

(四)毕业论文须打印输出,运用Word格式打字、排版。具体要求为:

1、页面设置要求:纸型:A4;上、下、右页边距2厘米,左页边距2.7厘米。

2、字体:宋体;字型:小四;字间距:标准;行间距:23磅。

3、段落标题编号顺序:一、(一)、1、(1)、①;段落标题部分的设计可酌情调整。

四、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一)先由指导教师检查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查看学生的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进展情况、文献参考查阅情况、对态度不认真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学生要提出指导建议,并帮助其采取改进措施,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的填写任务。

(二)教务管理工作部在各系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撰写论文的有关资料,重点查阅学生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了解学生论文的完成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有关系(教学单位)反馈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三)各系需要向指导教师和学生传达有关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论文的继续写作或修改。

五、毕业论文答辩

(一)普通四年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须答辩;其他层次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须宣讲。

(二)各系要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在系主任主持下由学术造诣较高、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再根据研究方向的特点和学生人数下分若干小组。

(三)参加答辩的学生应事先做好准备。答辩是在宣讲的基础上,根据评委对论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的提问进行回答。宣讲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分析的主要依据和结论、论文的特点和新意、对论文的自我评价及改进意见等。

(四)各系要掌握学生答辩的具体情况,填写《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记录》。

六、毕业论文审阅与成绩评定

(一)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结合开题报告,针对选题的意义及写作难度、内容的质量评价、形式的规范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表》中写出评语及初评成绩。

(二)指导教师负责在学生答辩前,将所指导的论文及评审表提交有关评委审阅,评委对学生答辩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等,在评委共同评定后由评审小组组长写出评语及最终成绩。

(三)对毕业论文的最终评定,主要看论文质量,并结合写作态度、专业基础和答辩的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指导教师不参加自己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评定)。对论文质量要从选题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科学性(观点正确,论证严密),创新性(论文的特点和新意)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结果说明、书写规范)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四)毕业论文成绩应按等级制(90分以上为优,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 60—69分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计算。一般情况下优(90分以上)占该届毕业生总数的20%、良(80-89分)占45%、中(70-79分)占25%、及格(60-69分)和不及格(60分以下)共占10%。

(五)学院成立专家组,对各系毕业生论文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如出现不合格论文,须重新撰写。

七、其他

(一)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不能授予学士学位,不予毕业。重新撰写写作计划在以后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中进行,也可经系主管领导批准后结合工作实际完成毕业论文,在规定年限内成绩合格者换发毕业证书。

(二)学生毕业论文要按照“论文封面、开题报告、评审表和毕业论文”的顺序装订、存档。

四有教师论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性软件;博客圈;学习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08―0054―04

一 前言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迫在眉睫,而传统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途径和模式由于存在周期长、效率低、单一化、成本高、难以持久等弱点,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基于博客和博客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应运而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受到作为博客作者或圈主的教师个人在教育理论、教学思想、信息素养、研究能力、知识结构、精力投入和经费支持等方面的限制,普通博客和博客圈往往显得势单力薄、难成气候,难以突破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长期处于初级应用阶段,急需走出高原期。另一方面,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也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不力等原因显得力量单薄和效果欠佳。

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青少年四结合教育博客圈(以下简称“四结合教育博客圈”),这类新型博客圈以学科教师(或班主任)为主导(核心),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吸收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学生家长、有关专家和社会人士参与,力图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方面的教育力量,为上述教师专业发展瓶颈问题和青少年教育力量单薄和效果欠佳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二 什么是青少年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

一般认为,博客圈是有着相同经历或者相同兴趣爱好的博客们自发建立的网上人际关系圈,圈内博客用户(圈友)基于共同的话题、爱好或者志向搭建起一个交流互动、展示自我的平台。博客圈具有聚合、分享和交流等三大功能。所谓“聚合”就是把与自己有共同话题的人聚集在一起;所谓“分享”就是聚集起来的博友可以相互分享博文以及思想;所谓“交流”就是博友之间能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开展评论,展开交流。博客圈可以建成学习共同体,称为博客圈学习共同体。

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是从青少年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利用社会性软件的思想、技术和方法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和青少年本人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共同打造适合青少年成长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博客家园,使之成为青少年、教师、家长、专家以及所有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社会人士共同的精神家园。它集合了教师博客、学生博客、专家博客、家长博客和有关社会人士的博客,形成综合性的学习共同体,促使学生、家长、教师和专家共同成长。在具体的实践中,就是以学科教师(文化教育)或班主任(德育)为主导(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专家或教育技术专家为技术指导,以学科教学专家为教学顾问,广泛吸收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参与的方式包括发表具有教育意义的博客文章、留言和评论,加入圈子、关注和支持圈子发展(例如担任圈子管理员),回答圈子成员提出的问题、解决圈子成员遇到的难题,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等等。

三 四结合教育博客圈的理论基础

1 青少年教育的特殊性

众所周知,我国青少年教育实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单靠学生本人、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单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日积月累,潜移默化,长期作用,才能达成。

2 社会性软件、博客圈、学习共同体

社会性软件又称为社群性软件,是指任何支持群体交流的软件,其核心思想其实是一种聚合产生的效应,即聚合效应。四结合教育博客圈的聚合效应不同于普通的教育博客圈,其聚合效应更显著、聚合力更全面(来自学生本人、家长、学校、教师和社会)、更持久,与之相适应,其辐射效应亦是如此。

张建伟在《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一文中提出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1]。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其实质就是虚拟的网络学习组织,它必须依托一个稳定并且功能比较完善的网络支撑平台,才能共享资源、交换信息、分享体验,最终达成组织目标。博客圈由于具有“技术门槛低、免费使用、免系统维护、在线更新快、功能日益强大”等优势成为最经济、最合用的平台之一。

社会认知理论是学习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基础。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多数人的学习都发生在社会环境中。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人们获得知识、规则、技能、策略、信念和态度。个体还从环境中的榜样那里了解到某个行为的功能和适宜程度,以及了解到榜样行为结果产生期待,他就会出现榜样相同的行为。[2]在四结合博客圈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教师、专家、家长之间通过讨论和研究,可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圈子中除了专家、教师能够经常性地发挥榜样作用外,学生、家长或社会人士也可以在依托个人特长成为圈子其他成员模仿和学习的对象。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的“场”的概念,用于人类的个体行为和群体性为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的概念。所谓“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要素相互作用的合力[3]。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各种因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决定于内部力场和情境力场的相互作用。事实上,个体成员在心理力场中存在积极因素,也存在消极因素。四结合教育博客圈是一个综合性群体,它由五个子群体组成:学生群、教师群、家长群、专家群和社会人士群。因此,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必须建立一种机制使圈子成员尽可能地把个人积极进取的一面带到圈子中去,以发挥群体互动场的积极效应。

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可以建设成为一个结构良好的知识积累与管理平台,经过圈主和管理员精心筛选和重新组织的精华知识(精华博文)按照一定的顺序、分类存储并显示给知识社区(博客圈)成员。博客圈的知识集聚功能和管理功能可以免除成员在圈中搜索信息的烦恼,为成员提供高效、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

3 集成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建构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必须以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其重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整合Web2.0技术、通过建立科学而高效的博客圈管理与运行机制把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种途径即“专家引领,同侪互助,课题研究,学习共同体,反思、交流,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完美地集成在一起,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博客圈强大的整体效应、聚合效应和辐射效应,展示广阔的应用前景。

四 四结合教育博客圈的运行机制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四结合教育博客圈是一个复杂的学习共同体,要想高效率的运转,必须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1 博客圈管理机制

以新浪博客圈为例,圈子中角色划分为圈主、管理员、资深圈友和普通圈友共四种。一位用户只能有一种角色,不能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圈主是圈子的持有人,圈子创建人默认为圈主。圈主可以管理圈子资料、圈子设置、圈子文章、圈子成员等相关事务,也可以添加、删除管理员以协助自己的管理。圈主可以邀请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担任博客圈主编、外联部长、美术编辑、博文推荐编辑、博客推荐编辑、论坛斑竹等等一系列职位。管理员是被圈主赋予一定管理权限的特殊圈子成员,可以管理圈子文章(例如给文章分类加精或删除)、圈子成员(例如批准新成员加入或删除不合格成员)等相关事务。但管理员之间不能相互管理,管理员不可管理圈主。资深圈友是圈友身份的体现,是圈子中的资深成员,没有圈子的管理权限。普通圈友没有任何特殊身份和管理权限。

2 博客圈运行机制

好的运行机制可以保证博客圈高效率地运行。笔者的经验是:

第一,圈主要有号召力和亲和力。圈主应该品德优、学识高、技术精、尽可能多关注和帮助圈友、有奉献精神。圈主的博客要有丰富的内容,并且有思想深度。

第二,圈主要找到真正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采用激励机制,最好能够寻求经费支撑。合作伙伴包括自己的科研团队、教学团队、项目组成员,或通过网络结识并且经过较长时间考察、考验的同行或博友。

第三,制定出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值班制度和安排表

(1) 圈主应先期进行统领性的博客管理。例如确立并发表圈子宗旨、圈子性质(类别)、圈子宣言、接受或删除圈友的标准、圈子接收博文类别、圈子精华文章类别、博文推荐加精和删除的标准,建立圈子论坛等。圈主应使所有管理员明确各类文章加精和删除的标准、接受或删除圈友的标准,并且达成共识。

(2) 管理员严格按照值班表的时间安排登录博客圈进行管理。

(3) 凡加精博文管理员应在原作者博客相应文章下以文章评论的形式留言告知。建议格式如下:××圈××栏目加精!期待您为本圈奉献更多精彩博文!

(4) 圈主原则上应该列入值班安排。值班时除了完成管理员的工作外,还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圈子存在的问题,例如个别管理员出现的某些偏差。尽可能多地关注和帮助圈友,了解圈子的现状,把握圈子的未来。

3 博客圈互动机制

互动是博客圈的精髓。文章推荐加精、圈子论坛、纸条、博客留言、文章评论、互加好友、访问者列表、提升圈友地位都是实现圈子互动的重要手段。当然,还可以利用QQ群、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非圈子互动手段辅助。

4 博客圈激励机制

对于有贡献或表现积极的圈子成员,圈主和管理员应该及时给予合适的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包括提升博客排名和圈子地位,文章推荐加精,评为当月之星,点名表扬,发表鼓励性留言或评论,加入圈友建立的博客圈、以实际行动支持圈友的圈子发展,等等。

5 合作机制

“合作共赢”是博客圈管理、运行的第一原则。圈主、管理员、圈子成员能够聚合在一起,共同的目标和兴趣爱好是前提和基础,“合作共赢”才是长久之道。合作的模式包括:项目组合作模式(即博客圈的开发与建设系项目组成部分和工作内容之一,纳入项目经费预算,实行项目管理),教研室合作模式,教学团队(课程组)合作模式,师生合作模式,以及混合模式。考虑到四结合教育博客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殊博客圈,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是“项目组合作+教学团队合作+师生合作”的混合模式。

五 我们的实践

本文提出的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其原型是“网络作文乐园”博客圈,该圈以教师博客《作文奇葩》为核心,于2007年1月创建(q.blog.省略/hcyzw),截止到2008年3月,已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名圈子成员。由于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博客圈自创建以来一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我们的建构和实践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好核心博客。《作文奇葩》(blog.省略/hcy666)于2006年9月注册、开通。博主黄春燕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兼班主任)、南宁市优秀教师、南宁市我最喜爱的教师。博主之前曾依托“家校通”和专题网站开展网络作文,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比较分析,她决定将网络作文实验转移到博客平台。她首先取得了高校信息技术专家和教育技术专业教师的支持,确立了高起点的博客目标与定位,并且很快熟悉了博客设计与制作技术。之后博主勤于笔耕,发表了大量讲述其教师专业发展历程的博客文章,包括博主简介、博客简介、博主教育教学手记、博主信息化教育之路、博主学校资讯、网海拾贝精品屋。为了有效地指导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博主创建了多个“文章专辑”:名师园地、学生作文荣誉室、造句学习园、篇章学步桥、经典范文库、语文小常识系列、写作小窍门系列、趣味识字系列。

第二阶段:建好小学生作文博客。博主首先与本校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指导本班信息技术基础和条件比较好的小学生率先建立起自己的作文博客,并且利用《作文奇葩》指导他们运用个人博客进行写作。然后,利用已建立作文博客并且取得成效的学生骨干带动更多的小学生建立作文博客。

第三阶段:建立学生博客群,发动家长参与博客建设。

第四阶段:建立“网络作文乐园”博客圈。邀请高校信息技术专家担任技术指导,邀请国内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担任作文顾问,吸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语文教师、信息技术教师、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小学生和家长参加。从2007年4月22日起,创建《网络作文月刊精粹》电子刊物,从学生每月的博客习作中精选出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典范收集,分人物篇、叙事篇、景物篇、情感篇、想象篇、心得篇和应用文篇,逢月底出版,让喜欢和关注网络作文的小伙伴、老师、家长和专家们阅读欣赏,对刊中推出的经典范文给予中肯点评。

第五阶段:建立健全博客圈管理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扩大影响。七位经验丰富的管理员轮流值班,每天及时阅读、点评、指导和推荐孩子们的新佳作,同时分类汇集圈内老师、专家、家长的精华文章。

除了利用博客进行网络作文教学,身兼班主任的博主从2006―2007上学期起大胆地把博客引进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课堂,利用博客的个人性和公共性设立德育论坛,让学生自己阅读理解博客上的德育主题学习资料,并在博客论坛里开展讨论,发表见解,加深对德育主题内涵的理解,之后写学习心得或者相关的专题作文,让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学素养一同提高。设立的《品德与社会》课德育论坛有友谊专题论坛、诚信论坛和科学与迷信专题论坛,学生写的《品德与社会》课德育主题作文有友谊专题和诚信专题的系列作文。

我们的实践表明,基于四结合教育博客圈的网络作文课、信息技术课和《品德与社会》课不仅受到了实验学校广大师生的欢迎和好评,而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青少年教育方面,博主近年来担任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班级有11人次获部级奖,2人次获省级奖,9人次获市级奖,12名同学的16篇习作发表在《小博士报》、《今日小学生》、《今日小作家》、《学苑新报》等报刊上。学生莫嘉杰先后获得南宁市三好标兵、广西百名好儿童、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和宋庆龄基金会奖。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以博主为例,近2年来,博主除了建立博客和博客圈以外,还承担了省级重点教改课题子课题和南宁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各1项,两次获得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课题研究标兵和优秀论坛一等奖,撰写的文章发表3篇\获全国、自治区和市级一、二等奖8篇,2006年12月入选南宁“21世纪园丁工程”(B)类培养对象。

六 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建构与实践的意义

步入21世纪的教育面临着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环境的急剧变化,中小学教师将不断面临新技术“结构性嵌入”教学已有结构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改革仍是教师的改革,其关键之一,就是熟悉并掌握不断涌现的新教学工具,并以之搭建全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新环境下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四结合教育博客圈建构与实践的意义在于:

一是以技术缝合四种教育的裂隙,探索创造一种全方位的“大教育环境”;

二是在实践中提高教师驾驭WEB2.0技术的专业能力,并探索出基于四结合教育博客圈的网络作文教学模式、网络德育模式和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三是带动基础教育改革在若干“点”上取得一些突破,进而带动辐射较大范围的改革。

四是创新信息技术教育的模式。以作文博客的设计与制作为任务驱动,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例如上网搜索素材,对素材进行编辑处理,建立博客,设计博客主页,发表博客文章,用博客进行知识积累和知识管理,建立和加入博客圈,利用博客留言、评论和博客圈与老师、同学、家长和网友形成网络互动,在博客中应用网页源代码等。

七 结语

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四结合教育博客圈能够依托学科教师、学生、家长、专家和社会人士的积极参与和互动,有效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四个方面的力量,不失为提升青少年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惟存教育[EB/OL].

[2] 申克著,韦小满 译.学习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3, 76.

[3] 徐辉.教师教育研究与评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四有教师论文第9篇

关键词 四个自信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 改革研究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开设,是要帮助高校学生能准确把握、正确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展变化,提高大学生群体利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建党95周年讲话上指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要坚持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及文化自信”。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加强“四个自信”教育,全面巩固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阵地作用。

1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但由于该门课程学时和学分相对较少,没能引起教师和学生足够重视,该门课程有逐渐边缘化趋势。目前,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主要存在“四个自信”教育不明显、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式单一、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

1.1“四个自信”融入教学内容不明显

“四个自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要全方位融入到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中是重点也是难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内容一般是国内外热点问题,如何将“四个自信”巧妙地融入到教学中是需要教师去深入思考的。一些教师对于“四个自信”的教学往往是做简单的描述,融入的广度和深度不够,也不全面。也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四个自信”教学显得穿凿附会、生搬硬套,将毫无相关的内容联系上“四个自信”,其效果不明显。如果不能将“四个自信”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内容有机衔接起来,不但教师授课底气不足,而学生对教学内容也难以理解和接受。

1.2教学方法落后、考核方式单一

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要通过教学来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分析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形势发展变化,全面及深入了解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通过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如果教师仅仅是通过灌输式的教学,就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学时偏少,考核评估也不严格,教师对该门课程缺乏重视,一些教师仅仅是对国内外热点问题进行平铺直述式的解读,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变成了新闻阅读课。问题在于这些“新闻”学生很容易通过网络获取,再加上课程内容陈旧,学生普遍缺乏兴趣。

1.3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队伍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对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同时,教师自身的敬业精神、道德品质及理想信念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首先,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面向高校所有专业、所有年级学生,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思政理论课教师往往把教学重点放在其他思政理论课上,大部分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往往由政治辅导员或其他行政人员来担任,该门课有逐渐边缘化趋势。高校辅导员队伍来自不同专业,一些辅导员老师未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系统和全面的掌握。此外,大部分教师对于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讲授也是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

2“四个自信”视角下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改革途径

2.1开展“四个自信”主题教育

(1)将“四个自信”主题教育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结合起来。形势与政策教育不但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而且要通过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马克思曾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理论彻底”就是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根本,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要能说服学生,就要求教师能够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教育引导学生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2)“四个自信”主题教育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高校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学生的兴趣点及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不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原则。教师最好能结合学生背景来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如给经管类学生上课就可以着重选择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内容,如给理工类学生上课,就可以贴合“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展示我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所取得成就以及发展趋势,同时要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刻苦学习,努力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及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3)“四个自信”主题教育要提高针对性。近年来,社会上存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抹黑中国的现象,特别是网络上出现了“呲必中国”的“网络喷子”,他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视而不见,他们不择手段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四个自信”主题教育就是要主动澄清事实,引导学生自觉抵制“网络喷子”的错误导向。教师也可以布置作业,指导学生去查找客观数据,引导学生学会用事实说话,以正视听。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大规模的沧桑巨变在已知的人类历史而言,是绝无仅有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既要讲道理,更要摆事实,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辨别是非及抵抗“杂音”、“噪音”干扰的能力。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集体备课制度。集体备课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资源的共享、信息的互通,而且经过“头脑风暴”也便于集思广益、达成共识。高校可以在开学之初召开形势与政策教育课集体备课会,就本学期将要讲授的内容、形式及办法开展广泛讨论。如此,每一位教师都能就改良教学效果等问题充分发言及建言建策,既w现教师队伍的主导性,也能增强教师队伍的责任感。

(2)建立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团队。专职教师团队成员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教师组成,他们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力量。兼职教师团队主要由政治辅导员组成,政治辅导员相比思政理论课教师更贴近学生、了解学生,他们是高校最前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专职教师偏重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理论研究,兼职教师则注重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3)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授课信心。为人师者,既要对学生负责,也要对自己讲授的内容充满自信,课堂之上才能理直气壮。讲好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授课老师首先要坚定“四个自信”,对那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经过反复检验的真理,要信心满满地讲,对那些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要敢于理直气壮地辨。“面对当下生机勃勃的中国道路,优越先进的中国制度,与时俱进的中国理论,厚重智慧的中国文化,深谙于此的老师们实在没有理由不自信”。教师只有始终坚定“四个自信”,授课才会有底气,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2.3优化课程设计与考核形式

(1)增强教学内容的政治性与时效性。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接纳新事物、新知识能力较强,而政治上不一定成熟,价值观也未完全确立,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很有必要强化政治性。课程内容上要紧扣“四个自信”,帮助大学生客观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时代责任及历史使命。

(2)注重理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曾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的经院哲学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正确性。理论的灌输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形式,但如果要取得更好的效果,就得采取理论灌输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既授之以鱼,又授之以渔。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育的一种检验与映射,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利用“易班”网络平台,完善学生考核测评办法。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对学生的考核测评主要是采取考查的形式,一般是交个小论文或作业。这种考核方法虽比较省事,但会造成学生对待该门课程比较随意,他们的作业或论文也往往是网上抄袭、拼凑而成,考核难有实际效果。形势与政策教育课一般都是大班授课,授课教师批阅作业的工作量较大,也未必都会认真去细看每一份作业。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考核可以采取更加灵活便捷的方式,可以利用“易班”网络平台进行在线考试,教师也可以在“易班”网络平台上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学习资料供学生下载或在线学习。另外,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的考核测评也应包括社会实践情况,这一部分应占取一定比例,或计入平时成绩。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