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诗教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4:50

古诗教学论文

古诗教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体会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新理念指导下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意境美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

(1)介绍作者背景。每一首古诗的作者都有他特定的生活背景和个人阅历,学生了解了这些以后,就能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

(2)联系现实生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

(3)运用直观形象。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实景实物进行观赏,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和音乐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就容易理解诗意。

(4)丰富情感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再现能力、想象能力,又帮助学生弄懂了诗意,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二、古诗教学必须注重课题操作策略

(1)自主感悟,读准诗句。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

(2)自主理解,画诗意图。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象,画诗意图。古诗把诗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造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给古诗教学鉴赏者留下充分的再创造的余地。

(3)画演古诗,探究诗意。古诗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画出的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和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4)讨论交流,体悟情理,品味语言美。进一步启示和激发学生深入地体验和审视感受,领悟诗句中蕴涵的深沉的情感和深刻的事理。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引导学生放宽思维,说自己想说的,不要盲从于书本。

(5)创设情境,感悟朗读,感受意境美、音乐美。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训练重点在朗读指导上,而朗读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应引导学生感受情境,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发挥自己的创见性去表现古诗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要求教师范读,学生领读,教师学生讲读,指名朗读和熟读成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受到美的教育。

(6)改写古诗,体验创新。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美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三、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四、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古诗教学论文第2篇

让学生较快进入年代遥远的古诗的情境中,氛围的营造相当重要,聆听情境俱佳的范读是一条捷径。范读是古诗课堂教学中的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听专家标准化的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现场范读、学生有模有样的模仿范读是教学中的常见方式。专家范读,主要是借助音频、视频媒介来引领学生走进诗文世界,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专家范读,有助于营造艺术的氛围,有利于引感的反应。教师范读,教师以饱满的感情专注的态度来朗读,全身心沉浸到诗文中去,把自己对古诗情感内涵的感悟传达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生范读,就是教师遴选班级中普通话素质好、朗读技巧高的同学来示范朗读,同龄人的精彩表现,更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听读激感,情感挑动求知欲。而求知欲的满足得从“知人论世”开始,“知人论世”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诗人与我们相隔久远,他们的身份、家世、经历、思想,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都决定着他们作品的内涵价值与情感思想。不同朝代不同际遇的诗人,自然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同一朝代相同际遇的诗人,也会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和不同的情感体验,即使是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期不同际遇时,也会有着不同的思想内涵不同的情感体验并诉诸于作品。所以,“知人论世”是读诗的必要步骤。“知人论世”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浓厚兴趣,有利于古诗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还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正确理解诗歌的意境,精确分析诗歌的形象。笔者在教学古诗文前,都要指导学生并和他们一起广泛收集,了解诗文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本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不但为课堂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还丰富了他们对于诗文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的认识了解,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为他们以后再去赏读该诗人的作品以及其他诗人该时期的作品打开了一条路径。

第二步:想读徜徉诗境,畅说诗景画意

宋代大儒朱熹提倡读诗要“心到、眼到、口到”。听读诗文,知人论世,让我们走近了诗人,走近了诗文,而要进入诗人所描述的情境中,必须“想读”。这里的“想读”,意思是在朗读时,张开想象的翅膀,施展联想的能力,想象诗中的画面景色、设想诗中的人物活动。这个环节的朗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笔者觉得自由朗读更能利于学生想象和联想,学生可以读得摇头晃脑,可以读得眼神迷离,可以读得低沉缓慢,可以读得高昂急速。可以读一遍,可以读多遍,可以读整首诗,可以读某几句,读到如置身诗中的画面中,读到如身临诗中的情境里。朱熹说:“大抵观书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得之于心,述之于口。在学生读后,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用具体生动形象的语言畅说所想象到的画面景色以及所设想到的人物活动。可以畅说整首诗带给他的想象,可以畅说某一句激发起的联想,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诗句畅说,也可教师有的放矢指定诗句畅说。当然在让学生畅所欲言之前,教者可将诗文中的关键字词加以讲解,在学生畅说诗意之时,若有欠妥之处,教者可及时纠正完善。

第三步:赏读感悟诗美,品评精妙华彩

教师引导学生品味古诗词的语言艺术,领悟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有助于形成高雅的语言素养。一番想读,一番畅说,诗中画面如在眼前,诗中人物如在对面。诗人如何以最精准的文字描述如此动人的意境,如何以最简约的语句表达如此丰厚的内涵,若要体悟到这些,赏读必不可少,也就是朗读时,带着想象,带着联想,带着欣赏,带着品味。这一环节的朗读,教师可加以指导,读出节奏停顿,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语气语调,读出抑扬顿挫。可形式多样地朗读,可多次反复地朗读,让学生在听读中徜徉诗境,在自读中浸润诗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充分印证了反复朗读对于语言学习的重要功能。在反复朗读中,学生对古诗词的遣词造句的技巧、谋篇布局的章法会有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的领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结合具体诗句教给学生古诗鉴赏的一些方法,如意象的含义、鉴赏的角度,鉴赏的术语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作者情感的寄托,思想的载物,它们表达着诗人的情感,倾诉着诗人的心声,寄寓着诗人的情趣,承载着诗人的意志。因此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寻出其中的情感旨趣。古诗词的语言精美,表现多样,所以鉴赏古诗词的角度自然也多样,遣词造句、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表达方式、表达情感、蕴含哲理、诗人风格等。不仅如此,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相应的专业术语,以提高学生鉴赏的准确性,品评的精炼性,表达的流畅性。学生可选择多角度赏析,也可选择一个角度赏析,可赏析整首诗,也可赏析某句诗,只要言之有理,都该鼓励赞扬。

第四步:吟读体会诗情,表述情感思想

古诗教学论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精粹,代表了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平,是古典文学中最为精彩的一笔。中学是接受母语教育、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重要阶段,如何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感受、汲取精神的养料、提升其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呢?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要求学生理解和准确背诵名篇或名句的同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自己的感悟,最终到达运用古诗词的层次。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地位毋庸置疑,但教学现状却并不令人满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浩如烟海,但对中学古诗词教学却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学生对学习古诗词普遍缺乏兴趣,部分学生感觉到很难体会老师所说的古诗词中的“美”。中考对学生学习的导向作用极其明显,许多同学只是“诵读”。一些学生认为存在理解上的障碍,觉得背诵大量的古诗词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很多学生除了用以应付考试外,不能学以致用。

二、加强学生主观体验教学的必要性

读者的主观体验和认识是诗歌鉴赏的主要环节,古诗词讲究语言的凝练、含蓄,追求“韵外之致”,“味中之味”,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中国古典诗词的特点决定了对它的鉴赏要求读者的积极介入,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要求审美主体深入其中,并且要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初中教师不仅仅要在古诗词课程中把作品的光彩呈现给学生,还要注重渗透鉴赏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渐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这样才能把诗歌教学落到实处。在引导学生赏析古诗词的时候,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鉴赏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不断拓展阅读视野,把学生的审美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审美能力。

“感悟”是较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增强自己对作品的主观体验,这也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

三、加强学生主观体验的教学模式探究

在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主观体验,即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和诵读。

1、结合生活,感悟古诗词的形象美

中国古典诗词凝练、含蓄,语言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诗(词)人往往是以某种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表达他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与体验,欣赏者需要调动的是经过长期相关审美实践后形成的一种能够敏锐感知作品形式美和形象美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和有效的生活和阅读经验,提高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使他们能顺利进入审美过程,并产生较高的“阅读期待”。

在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其中“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就给呈现了鲜明的村落美景。在教学,我让学生扣住“暗”和“明”两个字来体会诗句所描绘的优美的画面,并结合身边农村的见闻,写一段赏析文字。作为农村的孩子,学生们很容易理解了诗词的意境和美,浓郁苍翠的树林重重叠叠,耀眼的野花点缀其中,而临近的村落就在这片浓郁中和炊烟中若隐若现,并写出了很棒的赏析文字。在解析学生理解时,我把诗词中两个重要的关键词,“明”和“暗”点出来,一明一暗,看似普通,却让人有意境鲜明、豁然开朗的感受,作为对孩子们自己结合生活理解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体验了诗歌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美,更感受到了家乡农村的真实美。

2、放声诵读,领会作者思想感情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诵读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它在语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于许多浅显而意蕴丰富的古诗词,古诗文的诵读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对于作品,通过诵读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对学生的人格境界、审美情趣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能产生较强的主观体验,教师只需加以适当的点拨。

在语文教学中,我特意在每天的早读给学生安排了古诗词诵读时间,此外,还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并推荐了课外书籍,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学习古诗词。

古诗教学论文第4篇

一、形态为手段

古诗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以强化表象的建立、组合、转换,其教学手段形态化。

1图画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借助图画将古诗词语形体化,更易于学生清晰理解诗意,深刻领悟蕴含的哲理。如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教者出示庐山的正面图,侧面图,让学生观看、比较;再诵读诗句,图文结合揣摩、推敲,使学生体味出多角度、多视野观赏庐山,其面目确是各不相同.

2悦耳有时比悦容更重要,不能悦耳就不能悦容。特别是古诗教学,教者语言要绘声绘色,生动形象,并恰当地使用态势语言。教者的语感、态势给学生以声感、形感的刺激,使冰冷呆板的文字符号活化,学生获得形象化的感知。如教“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时,教者娓娓动听的描写以及遮眼远看,低头细看的动作,似乎使学生看到在丝丝微雨中,朦朦胧胧,隐隐约约看见一大片一大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但走近仔细看,地面上只是稀稀朗朗纤细的针状似的草芽,根本看不到青是什么颜色。学生进入了情境,感悟早春的美既柔嫩又富有生机。电化教学的直观性、形声化,表现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对小学古诗教学心理学化具有很大的优势。如《示儿》中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是全诗的诗眼、诗魂,如何使学生进入意境,升华情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难点。教者在学生意读全诗后,让学生边听录音边看投影,再仿谈遐想推敲,一遍两遍……学生与诗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深切体味:这“悲”字是诗人悲自己终生的意愿没能实现,没能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悲祖国大好河山破碎,中原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形声组合对学生感官的刺激,增强了形象性的感知,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使学生升华了情感,陶冶了情操。

二、想象的借助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这心理过程的作用,还原再现诗中描绘的场景,使学生进入诗境,解决因古诗时空跨越度大……而给小学生带来的学习困难。

1古诗词语凝炼,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因此,小学教学古诗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并使其强化(建立)、活化(转换)、优化(加工)。即在意读诗文时,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将词语在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如教“遥看瀑布挂前川”这诗句,教者紧扣“挂”字,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似乎同诗人一同观赏庞然的瀑布凌空直泻而下,领略其雄伟的气势。2古诗是诗人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借物喻理……富有高度想象力的产品。探究古诗创作的本原,小学教学古诗要借助诗人的想象,启迪学生思维,感悟其诗情画意。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诗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被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教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3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采用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教者引导学生紧扣这设问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

三、情感的纽带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教者要以情感为纽带,竭力缩短学生与诗人的心距,唤起情感的共鸣,促使学生从诗中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分享美的蕴含。

1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一种与其相应的情境,使学生披文入情,缘情融情,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三衢道中》,诗人以新颖的构思:先记叙后描写,既绘色,写出了绿荫;又绘声,写出了鸟鸣。教者运用形态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迷人山区,观赏初夏的风光:梅子黄黄、绿荫重重、溪水淙淙、黄鹂声声。领悟诗人热爱祖国美好山河的喜悦之情,从而产生愉悦之感,与诗人一同感受意境美。

古诗教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意义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古诗是中国文学遗产中的宝贵财富。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精炼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成为渊源流传的艺术瑰宝。新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教学的重要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小学古诗教学有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要采取一定的模式和策略。

一、古诗教学的意义

古诗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古诗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

古诗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等诸多美学因素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由于知识、阅历和理解能力有限,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审美价值体系,对于好坏、美丑、善恶只是凭借表象去观察捕捉,而不能通过内在分析发掘实质的审美价值。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种缺陷,因为古诗词反映的往往是一种经过诗人内化的、比较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人生经历、意志和感情寓含在古诗中,学生可以通过对古诗的学习获得更深层的美的享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帮助学生了解正确的审美标准。

(二)培养个性化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我国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来抒发厚重的感情,由于古诗多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背景下,诗人在特定的心境下抒写的,在今人看来,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不必拘泥于教师的特定理解。学生在诵读古诗词时,可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借助审美体验进行再造组合,进而在大脑中营造出一个新的画面。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诗意,而且能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三)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通过古诗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逐积累古代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知识,而且在一次次的学习和积累中,学生的语言和文字功底会不断深厚,领悟理解力才会渐渐地得到提升。此外,除了课堂教学的课后拓展阅读外,还可以帮助学生从对课本知识的兴趣出发,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当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知识储备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古诗的自我探究式学习。学生的品味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会一步步提高,从而感受到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激起更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二、古诗教学的教学模式探究

在小学古诗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教师可以借鉴以下教学模式。

(一)自主探究式。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防止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教学更要充分运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自学古诗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去读懂诗文的意义,体会诗人的感情,从而达到知识的迁移。

(二)以读为主式。

诵读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古诗音韵铿锵,节奏鲜明,通过反复吟诵有助于小学生体会感情,进入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更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诵读来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把诵读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进而加深对情感的把握。

(三)情境创设式。

情境创设式的教学模式多用于一些形象生动、意境清新的诗词。通过运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营造出一个形象、浓烈的诗歌氛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感悟诗意、诗情。其主要方法有:通过教师描绘和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构造一个诗境的直观图;教师运用形象的、情感充沛的语言,营造诗境的氛围;引导学生对诗歌词句品味,想象诗境的美。这种模式容易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久而不忘。

三、古诗中情感教学的教学策略

目前的古诗教学,多半是填鸭式地讲解诗歌的字面内容,而忽略了对情感的把握。针对这一问题,我提出以下教学策略。

(一)注重诵读,在诵读中抒感。

诵读有利于学生增加对古诗的整体感知和把握,更有利于学生对古诗情感的深层体会。而且学生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二)抓住“诗眼”,在想象中体会情感。

我国古诗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而有限的文字则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发挥想象力。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的想象自由驰骋,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从语言入手,在理解句意、诗意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启发学生发挥想象,使古诗所塑造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鲜明、栩栩如生的画面,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进而进行探求和艺术的再创。

(三)分类整合,抓住感情基调。

诗歌按年代、作者、题材、流派来分类,学生可以通过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古诗的深入理解来推知同类诗歌,也可以对具体作品进行对比,进而发现古诗之间的不同。从年代来看,比如作于安史之乱期间的唐诗,多有一种感慨唐王朝的腐败、社会的乱离之感。从作者来看,李白的诗歌多豪放飘逸,有一股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气息;而杜甫的诗歌却有“沉郁顿挫”的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色彩。从题材来看,“送别”这一题材,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的题材,在不同的诗人笔下是各有特色。从流派来看,又有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等独具特色的诗人团体和诗歌流派。通过分类整合,还可以将古诗学习进行课外拓展阅读,让学生把所学知识消化并学以致用,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江平,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论[M].上海三联教材文库,2001.

古诗教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诗歌 教学方法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瑰宝,从小学阶段,学生就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中的精华――诗歌。但是,由于这些诗歌的创作年代久远,语言的运用也和现代汉语有差别,怎样培养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增氧学生的诗词修养,就是小学语文教师在现阶段正在考虑的一个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于这个问题也总结了几点建议,组织成文。

一、利用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古诗教学

通常在学生早读的前几分钟,安排学生背诵一首诗词,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环节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其次,早上学生的记忆力比较好,好没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扰,记忆的效果比较明显。利用早上的黄金时间段,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一首新的古诗,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到压力,又让学生尽快的进入到学习的状态,确实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做法。

而且对于诗词的选择也要尽量的选择一些有经典性的篇目,通常我会选择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诗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隐等等的诗词,还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诗词,而且在最初的阶段,对于诗词的选择往往是比较容易理解而语言韵律也相对比较优美的诗词,用来提升学生对于诗词朗读和背诵的兴趣。

二、古诗学习要有一定的目标性

具体说来,这个目标性就是指为学生规定古诗背诵的任务,而且要求学生按质按量完成,不能只求数量而不求甚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老师虽然也为学生制定背诵的任务,但是缺少监督性,背过的篇目不检查,也不复查,因此很多学生虽然背了很多的诗词,但是记忆效果往往不高,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并且要加以避免的主要问题。

比如,上面说的我们要求学生每天背诵一首古诗,但是,并不是说今天背过的就再也不检查,而是要定期对学生的记忆效果进行一个评估。这个评估即使对上一阶段学习的总结,也是加强重复记忆,让背过的诗词在头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以七天为一个周期,每周的周一要总结上一周的背诵情况,以督促学生复习背诵为目的,还要进行一些相关的测试,不仅要涉及到默写,还要设计关于诗词含义和中心思想。然后再以两个或者三个星期为另一个阶段,深化复习的内容,这样不停地向前"倒带",就能很好的督促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诗词进行一个总结和不停复习,最终将诗歌记牢。

而且这种背诵的任务还要落实在笔头上,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下来一遍比单纯的朗读记忆加深效果更加的明显。而且将诗词写下来也是培养学生的书写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方法。老师定期抽查学生的诗词背诵作业也在无形中加强了对于学生诗词学习的监督作用。

三、引起学生的课堂兴趣

老调长谈的一句话就是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教师。这句话应用在在课堂教学中是非常正确,如果老师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兴趣,那么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更加顺利的完成,课堂的氛围也会非常的积极和活跃。如果老师缺乏必要的教学手段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学生的听课效果不佳,教师的教课过程也会痛苦万分。因此,精心的设置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个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就是,诗词的写作往往都有一个"背景",以讲故事的形式将这个写作背景讲给学生,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而且还是一种文化知识积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学习《静夜思》的过程中,我就向学生简单的介绍了一下作者的相关写作背景,一是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再者就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四、保持课堂学习兴趣

在学习的开始阶段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但是,课堂学习不是几分钟而是四十分钟,怎样在这四十分钟内保持住学生的兴趣,才是对于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考验。

为了坚持不断的的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利用诗歌的内容或者诗歌营造的情境来做文章。

比如在学习孟郊的《慈母吟》时,我首先让学生集体将诗歌朗读了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讨论诗歌的大意,当然这不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从题目学生对于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就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就是对于母亲慈爱的一种歌颂。然后根据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诗歌内涵,我提问学生在自己的诗歌积累中还有没有类似歌颂亲情的作品。学生会想起王维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然后组织学生集体背诵这首诗歌。

针对这个主要的诗歌中心我还会提到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让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中亲人的思念和牵挂。然后让学生将这首诗和《慈母吟》一起进行背诵记忆。

总之,小学语文诗歌的教学就是要求我们充分的小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兴趣和利用学生的记忆特点,合理的运用教学的手段,穿心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诗歌的记忆效率,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单永贵.浅谈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小学),2010(9).

[2]邵侠.视听觉媒体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魅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8).

古诗教学论文第7篇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一首诗短短几句或包含一个故事,或蕴涵一个道理或影射着一幅画。如果学生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因为每一首古诗中的字音字意与现代文差异甚远,古诗的年代和历史背景又需要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创作都有特殊的时代背景,或源于战乱,或源于隐居,或源于离别。这些都为古诗教学设置了障碍。古诗教学的每个环节都不脱离语言训练,在语言训练的基础上进行情境熏陶、情感教育、想象教育;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解字词的方法,整体理解的方法,推敲品味诗的语言进而想象意境的方法,指导朗读的方法。因此,“以学法指导为骨架,以情境教学为血肉,以语言文字为基础”是古诗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解字词、会诗意、诵诗句促使语言训练

欣赏古诗语言、意境美,必须读懂诗句先过语言关。这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语言训练的方法是:理解、翻译(把书面语言翻译成口头语言)、复述、朗诵,从而达到积累活用,内化为自己语言的目的。古诗语言非常简洁,和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它多是单音节词,所以要教学生逐字落实理解,从而读懂诗句。解字词可以指导学生把单音节词准确理解后翻译成双音节词先明基本义,再理解含义;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望—远看;日—太阳;照—照耀……;先懂在诗句中的意义,再推敲文学意义。如“生”是“产生”的意思。提问“诗人怀疑瀑布是从哪里飞落下来呢?”来推敲出“落九天”的结构及含义。

明诗意是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是一个把一句句精炼的诗的语言译成现代汉语的过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第一环节逐一落实字词以后,通过对每个诗句的串连通释,在整体上把握全诗。

语言训练有识形、解义、运用的训练,也有以声传情的训练,通过诵读,使优美的文学作品深入内心,古诗教学尤其讲究诵读。应注意指导小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如“飞流直下三千尺”,应分作三个音节停顿;读“飞”时声音高扬,以体现瀑布的凌空气势和飘逸情态;读“直下”时快读,体现由高而低的坠落感;而“三千尺”则指导学生放慢节奏,以体会落距之长,诵读的声音、节奏疾徐抑扬,可以使小学生获得非常形象的感受。

二、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可从以下几种方法中帮助小学生进入意境。

1、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在教学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引导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对诗中所写事物的兴趣,再导读回忆讨句,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诗境。

2、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用以下方式赏析诗的语言会取得好的效果。一是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先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让学生从“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的问题中理解意境,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意境中理解到“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去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二是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3、以图配诗,感受情境。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知诗的表现手法,可采用古诗配画法进行教学。《草》的每一句就是一个画面,可分组让学生给诗句配画,然后把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指导朗读,体会情境。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课接近尾声时,边放音乐边让学生朗读,让学生读得如同和诗人一道在观赏庐山瀑布的美景。

运用情境教学法,再现课文情境,较快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文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三、以学法指导为纲贯穿教学过程

“教会学生学习”是当前教育科研关注的课题。任何学习方法,无不呈现为一定的操作程序。所谓操作程序就是学习方法的动态展开。那么学习古诗应是怎样的操作程序呢?按照古诗的内在逻辑,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把古诗的操作程序归纳为:解字词——明诗意——赏意境——诵诗句。学生凭借这一学习程序,就可以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1、解字词、明诗意的方法指导。一般古诗的字词、诗意对小学生来说都不难理解,因此,“解字词、明诗意”这两步的教学并不是难点,在学诗句的时候,先解释古诗的第一、二句中的字义,然后将全句口释一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然后以所教诗句为例子,采用半“扶”半“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学三、四句诗,并以汇报的形式检查学习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举一反三,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讨论中去探索,去解决问题,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节省了教学时间,避免了教师在串讲过程中满堂灌、注入式的出现。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

2、赏意境的方法指导。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古诗讲究的是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创造意境。

古诗教学论文第8篇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给我们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者,有责任将这份遗产传承到一代又一代人手中,让它生生不息地哺育下一代。首先,对于学生而言,学习古诗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和大脑,深刻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开阔视野,培养情趣。其次,古诗词是历史资料的反馈,可以了解社会的诸多事宜,有助于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学习我们先人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树立振兴中华的雄心壮志,提高学生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最后,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修养,提升人生价值,甚至改变人生命运。古诗词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份额是不能忽视的,诗歌鉴赏题加上名句默写,在整张试卷分值约占8—15分。古诗词名句在作文中恰到好处地出现会让文章增添色彩,提高文章的价值。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不仅要教会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要让学生了解像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的生平及其成就,让学生了解到初唐四杰、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重要诗派的风格与影响……学生拥有了打开华夏宝库的钥匙,能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操。

二、古诗文教学的对策

(一)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入诗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将情境创设与感情朗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创设情境作为学生感情朗读的基础和铺垫。同时又通过读来引导学生领悟诗情,进入诗境。在诗词教学中,应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或多幅画面,从而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现在的高中生,由于年龄特点,对问题能有较强的认识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应让他们在运用中不断地加强积累,把诗词教“活”,让学生学“活”。在进行诗词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多朗诵,让学生多咀嚼体悟,让学生多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并结合适当典故教学,能借助大量的丰富的文化积累来理解,了解内容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描写了什么样的人物,诉说了一个什么道理。比如陶渊明的《饮酒》,知道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诗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如屈原的《离骚》,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忘我的斗争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我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提问学生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通过端午节的民间习俗:吃粽子、赛龙舟,以此来帮助学生回忆起这位伟大的诗人。

(二)想象诵读,关注背景,悟诗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教学,要带着学生读,反复地读,使学生熟能生巧。古诗文中有很多格言警句,如唐代李白的《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左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论语·述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还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如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后世还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古诗词的教学意义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热爱并吸收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精华,还利于语言和文化的积累,语言水平的提高。诗词贵在吟诵,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一种途径,有利于学生揣摩词的音韵和情感,有利于学生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词具有跳跃性、象征性,要想接受这些极强的文学形式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第一,教师可以范读,使学生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指导学生诵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教师还可以配乐朗诵诗句,之后学生齐读诗句,学生自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最后,让学生细读文本,咀嚼字句,品味诗词的思想感情。如教的《沁园春·长沙》,先由教师范读,读准字音、句读,然后通过学生自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再进一步分析课文,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读起来自然有兴趣,效果就不言而喻。又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让学生诵读诗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样的诵读可以使学生理解诗意,整体感知到杜甫的身世飘零,并能体会到他的老病孤愁。可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是进入诗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

(三)激发兴趣,丰富情感,解诗意

古诗教学论文第9篇

(一)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初中课本中的《论语》六则、《孟子》二章等古代思想家的著作、语录,集中体现了这些思想家的政治主张、伦理观念、道德修养、教育原则、教育方法等等。《扁鹊见蔡桓公》不但指出自以为是、讳疾忌医的害处,同时也赞颂了两千多年前我国民间高明的医疗技术。《活板》是世界上有关印刷术最早、最详尽的珍贵史料,从雕板印刷到活字印刷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个飞跃,这是中国人民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及创造精神。《核舟记》中的“核舟”,用现在的眼光看,属工艺美术品,通过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高超水平和雕刻艺人的精湛技艺。

通过这些篇章的教学,学生会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诸方面给全人类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古代杰出人物和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他们不但崇尚自由,热爱和平,追求真理,注重礼仪,而且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御侮,以天下为己任。《曹刿论战》以简洁的文字揭示了曹刿的远见卓识和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陈涉世家》则反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重大影响和革命威力,赞扬了农民起义领袖的革命斗争精神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从而说明了“奴隶创造历史”?的伟大真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在政治上,他严明法度,开发边疆,注重农业,尤其擅长外交;在军事上,他出奇制胜,运筹帷幄而决胜于千里之外。他的才干和智慧,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表”中向刘掸提出的开张圣听、严明法度、亲贤远佞的建议,都是治国安邦之本,直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观沧海》寓情于景,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出塞》、《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诗篇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奔放豪迈而又痛切,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教学这类古诗文时,要引导学生去体会和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崇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