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2-23 00:30:22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第1篇

解落三秋叶——风

逐舞飘清袖,

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

吹花送远香。

“谁见过风?你没有,我也未曾见过,但每当大树点头鞠躬,那便是风的行踪。

如果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大漠,那边是风飞奔在漫天黄沙里;如果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浩瀚长江,那便是风遨游子猛浪湍旋中。

风使无影无踪的,走到哪里,停到哪里。正式那句“*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百花红紫斗芳菲——花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古诗词吟唱了最后一曲,从容离开,成就了一曲《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诗圣杜甫写下了令人魂牵梦绕的《江畔独步寻花》而有在江南另遇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瑟瑟西风,满地寒香来。正是那幕“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辉煌绚烂不由得使诗人黄巢吟叹“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林盖白色一片——雪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路边赛著名诗人岑参写下“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的大雪纷飞。描绘了“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往里凝”的八月飞雪奇景。更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烂漫奇异。

天涯共此时——月

李太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自古拖月寄情。思乡之情远隔一方,正是“我寄愁心与明月”这样的苦苦思念,把所有的哀伤,忧叹融入到月色中。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四海之内,月下当空,月夜思乡,月光如水。

又逢中秋佳节,秋露打湿了月光,想必“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水家。”“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第2篇

摘 要:“雪月花”是日本自然美的缩影,象征了日本四季时令变化之美。这根源于日本平安贵族王朝的审美意识,更与中国文人白居易有着不解之缘。将这二者联系在一起的便是《和汉朗咏集》。《和汉朗咏集》是日本平安中期的诗文选集,首次将汉诗与和歌并列编排,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将对《和汉朗咏集》中的“雪月花”诗歌进行考察,探究平安王朝的审美情趣。

关键词:《和汉朗咏集》;雪月花;审美情趣

(一)《和汉朗咏集》与“雪月花”

《和汉朗咏集》是平安中期的诗文选集,由著名文人藤原公任编撰。藤原公任,通称四条大纳言,是平安贵族名门出身,在和歌、汉诗和管弦等方面都显示出卓越的才能,是“中古三十六歌仙”之一。有家集《大纳言公任集》、私撰集《金玉和歌集》、和歌理论书《新撰髓脑》、《和歌九品》等。在众多著作中,最广为流传的是《和汉朗咏集》。

《和汉朗咏集》是以摘句的方式,集中国诗文、日本汉诗文以及和歌于一体的诗文佳句选集,分为上下两卷,上卷由“春”、“夏”、“秋”、“冬”四个部门构成,下卷为杂部,包括风、云、闲居、行旅等类目。其中中国诗文234首,日本汉诗文354首,和歌216首,共计804首。中国诗文包括出自《史记》、《汉书》等史书以及白居易、元稹、谢观等人的诗赋。其中以白居易135首居于首位。日本汉诗文则多出自菅原道真、菅原文时、大江朝纲等著名文人之手。和歌以纪贯之、凡河内躬恒、柿本人等歌人之作为代表。

《和汉朗咏集》所选中国诗文带有明显的平安贵族的审美印记。尤其对于白诗的选择,回避了白居易最为擅长的讽喻诗,而独爱其描写风花雪月、闲情逸致的作品。对于日本诗歌的选择以菅原道真作品为代表,更是基于“雪月花”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观念。

“雪月花”即“春之花”、“秋之月”、“冬之雪”,象征了日本不同季节之景,是自然美的缩影,也是日本传统美意识的集中表现。“雪月花”在日本诗歌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最早可见于《万叶集》中大伴家持的和歌“雪の上に照れる月夜に梅の花折りてらむしきもがも”。在后来多部和歌集中,以“雪”“月”“花”为题材的和歌都居于首位。然而“雪月花”成为一种审美的标志流传下来,却与汉诗有着不解之缘,这在《和汉朗咏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和汉朗咏集》直接以“雪”“月”“花”命名的类目有春部的“花”、“落花”,秋部的“月”,冬部的“雪”。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雪、月、花题材的诗散布在各个类目中。据文章统计全集共有雪诗54首,月诗101首,花诗197首,约占总数的40%,足以看出“雪月花”诗歌在《和汉朗咏集》中的重要位置。这些诗歌有的独写雪,月,花,有的则描写雪与月、雪与花、花与月的自然氛围。如:

(莺70)新路如今穿宿雪,旧宿为后属春云。《莺出谷》菅原道真

(花120)花飞如锦几浓妆,织者春风未叠箱。《花开如散锦》源英明

(夏夜152)空夜窗闲萤度后,深更轩白月明初。《夜阴归房》纪长谷雄

(庆贺771)花月一窗交昔,云泥万里眼今穷。《赞在衡》橘正通

(白802)庐州月色随潮满,葱岭云肤与雪连。《白》源顺

(冰384)冰封水面闻无浪,雪点林头见有花。《腊月独兴》菅原道真

所选中国诗文中亦不乏这样的佳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白居易《寄殷协律》中的诗句“琴诗酒友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交友734),正是白居易最先将“雪月花”的意象提炼出来,成为一种美的符号,在日本文化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二)“雪月花”与平安朝审美情趣

“雪月花”诗歌之所以备受推崇与当时日本人的自然观照意识是分不开的。自古以来日本人就亲近自然,对四季更迭、万物消长有着极其敏锐和纤细的观察力。他们眼中的自然是瞬息万变、协调有序的,文人们最善于捕捉大自然细微的变化,所以日本文学作品中有着明显的自然美的烙印。而“雪月花”正是自然美的极致体现。雪的纯粹与消融,月的空灵与盈损,花的灿烂与宁静,将四季变化与时节之美浓缩在“雪月花”的意境中,从而获得美的感动,诱发内心最为细腻的情感。尤其到了平安时代,政局的稳定和贵族文化的繁荣使得文人贵族们多了一份风花雪月、吟诗作赋的从容,“雪月花”则成为吟诵的主题。

如(一)所述,在《和汉朗咏集》中,有众多以“雪月花”入诗的佳句,一一读来,不觉就在眼前展现了一幅“雪月花”美景图。如:藤原笃茂的“池冻东头风度解,窗梅北面雪封寒。”(立春2)立春之日,东风徐徐而来,冰封已久的池面也自东岸随暖风而融化,春意萌动的同时,窗外梅花北侧的枝干却仍被白雪覆盖,寒意未消,春雪压梅,妙趣横生。又如菅原道真的“冰封水面闻无浪,雪点林头见有花。”(冰384)冰封水面不闻波声,雪花点缀在树林的枝头,却好似枝梢上绽开的白色花朵。再如菅原文的“西楼月落花间曲,中殿灯残竹里音。”(莺71)破晓时分,月落西楼,花丛中夜莺奏曲,沁入竹林深处,勾画了一幅花鸟风月之图。

在平安朝的贵族生活中,赏雪、赏月与赏花皆为风雅韵事,在各种诗宴和宫廷的岁时节会中吟诗作赋更是文人之雅趣。“雪月花”正是这种高贵风雅的格调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和汉朗咏集》中也收录了许多唐代诗人描写“雪月花”的名句,如

(霜368)三秋岸雪花初白,一夜林霜叶尽红。《般若寺别成公》温庭筠

(鹤447)双舞庭前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赠鹤诗》刘禹锡

(山家554)遗爱寺钟欹枕听,香炉峰雪卷看。《寺近香炉峰下》白居易

(交友734)琴诗酒友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寄殷协律》白居易

其中白居易的诗句最受喜爱。被称为日本随笔文学之祖的《枕草子》中记载了中宫定子赏雪一事,当她想让侍女把帘子卷起来赏雪时,就用了白居易“香炉峰雪卷看”一句,问道,“香炉峰的雪怎么样了?”侍女心领神会,马上卷起了帘子。由此可见,“雪月花”是平安贵族高雅趣味的体现,“雪月花”诗歌的创作和运用更是贵族修养的重要部分。

读这些诗句,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们笔下的“雪月花”意境之美,感受贵族生活的审美情趣。但很多时候,“雪月花”的宁静背后还藏着一颗跳动的心,透过“雪月花”的面纱,我们可以探寻到诗人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倾听平安王朝的真实声音。其中有恋之歌,如纪齐名的“闻得园中花养艳,请君许折一枝春。”(恋784)此处将妙龄美女比作园中的一枝春花,委婉而巧妙的表达了爱慕之情;有交友之情,如橘正通的“花月一窗交昔,云泥万里眼今穷。”(庆贺771)作者回忆了昔日与友人花前月下同窗苦读的时光,由衷祝贺友人如今飞黄腾达。另外还有很多感怀时光流逝的诗句,如菅原文时的“金谷醉花之地,花每春而主不归。南楼玩月之人,月与秋期而身何去。”(怀旧745)与同收在集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常791)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三)结语

日本古典诗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不胜收的“雪月花”画卷,传达了诗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愫。正如川端康成在诺贝尔文学奖颁奖仪式的演讲中所说,“雪月花”是日本文化的特征,最能代表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追根溯源,“雪月花”美意识离不开日本人的自然观照意识与风雅的审美情趣,也离不开中国诗文的滋养。(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参考文献:

[1] 川口久雄、志田延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大系73和朗集,梁秘抄[M].东京:岩波店,1978.

[2] 松尾聪、永井和子校注.日本古典文学全集11枕草子[M].东京:小学馆,1978.

[3] 宋再新.和朗集文化[M].济南:山文芸出版社,1996.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在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古诗文。所谓“积累”就是指在诵读古诗文时要有意识地牢记所学的古诗文。

近年来的中考基本上是将《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背诵的80篇优秀古诗文作为默写出题的范围,所默写的诗文名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代表某种物象或描写景物的占诗文名句。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写“鸟”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抒发感情的古诗文名句。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忧民之情的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表达心志的古诗文名句。如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中表达诗人胸襟的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试题演练

一、在下列各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不愤不启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2.采菊东篱下,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4.居高声自远,_________。(虞世南《蝉》)

5.______,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

6.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7.______,在河之洲。(《诗经》)

8.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_______,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崔颢《黄鹤楼》)

11.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2.小大之狱,_____,_____。(《曹刿论战》)

13._____,_____。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4.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5.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16.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17.感时花溅泪,______。(杜甫《春望》)

18.明月松间照,_______。(王维《山居秋暝》)

19._____,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

20.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2.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______?______。(朱熹《观书有感》)

二、根据题目的提示,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王国维在《人间同话》中提到了治学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引用了辛弃疾《青玉案》中的句子:“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 。”

2.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高雅庄重,应像《爱莲说》中的“莲”那样“_______,_______”。

3.在古诗文中,“萧”常表示萧索、萧条之意,如“______,洪波涌起”;“箫”则指一种乐器,如“_________,衣冠简朴占风存_________”。

4.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描写月映水中、云霞飘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总能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朱熹面对一池碧水,感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龚自珍凝视一地花瓣,顿悟__________,__________。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咏雪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7.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表明作者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杜甫在《春望》中表达思亲人、盼音讯的心情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表明诸葛亮淡泊名利的性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感和寄托美好愿望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心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以“一帆”小景,写出大江直流、平野开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14.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一诗中,真挚而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根据题目的要求。写出相关的诗文名句。

1.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______,______。”

2.“树”是文人雅士笔下的爱物,请任意写出古诗词曲中带有“树”字的两个连贯的句子:“______,______。”

3.诗言志。从李白“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的诗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客居洛阳的思乡之情:从杜甫“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中,我们能领悟到诗人身处茅屋却心怀苍生的济世情怀。

4.月亮的圆缺象征人间的离聚。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发出“共看明月应垂泪,______。”的悲苦慨叹;而苏轼在《水调歌头》中吟唱“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借月抒怀,尽显洒脱旷达。

5.古诗常以景寄情。同是秋景,刘禹锡笔下“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充满了豪迈乐观之情:而范仲淹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感。

6.乡村美景,总是令文人墨客流连忘返。请写出古诗词中描写乡村美景的句子(连续的两句1:“______,______。”

解析指导

在古诗文积累考查中,最常见的失误表现为写错别字。写错别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误解诗文的意思而写错别字,如将“何当共剪两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烛”写成“竹”,将“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中的“行”写成“形”。

2.没有准确理解诗文意思而用同音字替代。如将“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尽”写成“进”;将“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写成“汉”。

3.没有准确理解诗文的意思而与形近字混淆。如将“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中的“冽”写成“洌”,将“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掣”写成“擎”。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第4篇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一):

一、关于描述春天的诗句: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二、关于描述夏天的诗句: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关于描述秋天的诗句: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关于描述冬天的诗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二):

一、关于春的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二、关于夏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6、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12、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三、关于秋的诗句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四、关于冬的诗句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8、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9、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1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11、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2、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三):

(一)描述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描述夏的诗句

(二)描述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述秋的诗句

1、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四)描述冬的诗句

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3、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6、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八日风雨大作》)

8、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第5篇

关键词:同形语 雪 中日

中日同形语是在汉字传到日本之后,在两国语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磨合中逐渐形成的。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参照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彩陶上一些文字模样的简单刻画,就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认为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而汉字传入日本的历史,据《古事记》的记载,应神天皇十六年,即公元285年,五经博士王仁携带《论语》、《千字文》来到日本,汉字始传入日本。进入六世纪之后,随着遣隋使遣唐使的来华,大量的汉学典籍和佛教经典涌入日本。汉字在日本实现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上层社会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普及。这一时期,在日本出现的大量的汉字词,对日本汉字词汇的影响很大。镰仓时期,由于汉学与汉诗在日本的盛行,坡等宋朝诗人的诗和文章在日本受到推崇,这些诗与文章中的汉字词也有不少成为现存的中日同形语。这些来源于古代汉语的中日同形语,在后世各自的发展中,意义有的有所添加,有的有所减少,也有的意思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本文将以日语中“雪”的别名为例,考察一下中日同形语的释义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一、雪的别名之 “六出”

“六出”在日语中是雪的别称。而在中文中,“六出”的意思要丰富一些。《汉语大词典》中给出的释义如下:(1)花分瓣叫出,雪花六角,因以为雪的别名。《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六出。雪花曰。”南朝陈徐陵《咏雪》:“M若天庭瑞,p雪эL斜。三r喜盈尺,六出舞崇花。”唐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飞舞先春雪,因依上番梅。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宋王禹《贺雪表》:“靡神不e,有感t通,遂令六出之祥,大副三r之望。”清赵翼《戏作》诗:“凝寒所成固其理,何以片片六出俱?”(2)谓一花生六瓣。南朝梁任P《述异记》卷上:“东海郡尉于台有杏一株,花杂五色,六出,号六仙人杏。”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广动植之三》:“诸花少六出者,唯栀子花六出。陶真白言:栀子剪花六出,刻房七道,其花香甚。”宋陆游《二友》诗:“清芬六出水栀子,坚瘦九节石菖蒲。”(3)古代妇女有“七出”之条,犯其一条即被休弃,唯帝王、诸侯之妻,无子不出,称为“六出”。《仪礼・丧服》“出妻之子为母”唐贾公彦疏:“七出者,无子一也,淫u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盗窃五也,妒忌六也,恶疾七也。天子、诸侯之妻无子不出,唯有六出耳。”

二、雪的别名之天花(天华)

“天花(天华)”在日语中用作佛教用语,意为“天上灵妙的花”。《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如下:(1)亦作「天华。佛教语。天界仙花。《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南朝陈徐陵《麈尾铭》:“既落天花,亦通神路。”宋辛弃疾《江神子・闻蝉蛙戏作》词:“病维摩,意云何。扫地烧香,且看散天花。”清姚鼐《惠照寺见禹卿于此写维摩诘经》诗:“钟堂一饭成遗迹,回首天花丈室空。”(2)指雪。唐熊孺登《雪中答僧书》诗:“八行银字非常草,六出天花尽是梅。”宋陆游《拟岘台观雪》诗:“山川灭没雪作海,乱坠天花自成态。”金高士谈《雪》诗:“簌簌天花落未休,寒门疏竹共风流。”闻一多《雪》诗:“夜散下无数茸毛似的天花,织成一片大氅。”(3)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为先发高热,全身起红色丘疹,继而变成疱疹,最后成脓疱。十天左右结痂,痂脱后留有疤痕,俗称“麻子”。本病现已消灭。

三、雪的别名之风花

“风花”日语中的释义为“雪花、飞雪”。《汉语大词典》中对“风花”的释义有:(1)风中的花。《南齐书・乐志》:“阳春白日风花香,趋步明月舞瑶堂。”唐卢照邻《折杨柳》诗:“露叶疑啼脸,风花乱舞衣。”宋陈师道《奏酬应物》诗:“生世如风花,高下亦偶然。”(2)指天空斑驳散乱的云气。宋晁补之《祝家墩阻水旦起舟人云天上风花顺矣作一绝》:“明日扬c应复驶,蒸云散乱作风花。”明杨慎《田家喜晴谣》:“风花闪日日笑云,云气烘为雀头色。”自注:“俗以云气斑驳谓之风花。”(3)指起风前的大雾。宋陆游《自开岁略无三日晴戏作长句》:“雨脚稍收初见日,风花忽起又遮山。”自注:“风欲作,则大雾充塞,谓之风花。”(4)指用华丽辞藻写景状物的诗文。唐白居易《答故人》诗:“读书未百卷,信口嘲风花。”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杜少陵五》:“《诗眼》云:‘世俗喜绮丽,知文者能轻之;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清龚自珍《歌筵有乞书扇者》诗:“天教伪体领风花,一代人材有岁差。”

四、雪的别称之青女

“青女”在日语中意为掌控霜雪的女神,转义为雪;同时又可以指代那些青涩的、涉世未深的少女,或是宫廷中没有官阶的女性。而在《汉语大词典》中有如下含义:(1)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至秋三月……青女乃出,以降霜雪。”高诱注:“青女,天神,青霄玉女,主霜雪也。”南朝梁萧统《铜博山香炉赋》:“于时青女司寒,红光翳景。”唐杜甫《秋野》诗之四:“飞霜任青女,赐被隔南宫。”清姚鼐《问张荷塘疾》诗:“今年青女慵司令,九日黄花未吐枝。”郭沫若《东风吟》:“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竞芳菲。”(2)借指霜雪。唐寒山《诗》之一一五:“屡见枯杨荑,常遭青女杀。”宋王安石《红梨》诗:“岁晚苍官才自保,日高青女尚横陈。”元张可久《一枝花・冬景》套曲:“玄冥不出权独占,青女三白势转严。”清纳兰性德《浪淘沙・秋思》词:“霜讯下银塘,并作新凉,奈他青女忒轻狂。”(3)喻指白发。明顾大典《青衫记・乐天赏花》:“繁华易陨,恐青女又侵青镜。”

五、雪的别称之玉屑

“玉屑”在日语中,意指雪花,又可以指代玉的碎屑或是灵丹妙药,同时又用来描述妙词佳句。与此相对,《汉语大词典》里的“玉屑”意为:(1)玉的碎末。《周礼・天官・玉府》“王齐则共食玉”汉郑玄注:“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郑司农云:‘王齐当食玉屑。’”《三国志・魏志・卫觊传》:“昔汉武信求神仙之道,谓当得云表之露以餐玉屑,故立仙掌以承高露。”宋谢翱《后桂花引》:“修月仙人饭玉屑,瑶鸭腾腾何处k。”(2)碎末的美称。唐李贺《题赵生壁》诗:“大妇然竹根,中妇舂玉屑。”此指米粉。《群音类选・双忠记・张母忆儿》:“又节届端阳,酒泛菖蒲玉屑香。”此指香粉。(3)谓华而不实的文词。汉桓宽《盐铁论・相刺》:“故玉屑满箧,不为有宝;诗书负笈,不为有道。”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元暨成,降意图籍,美玉屑之谭,清金马之路。”(4)转以喻美好的文辞。元许有孚《观雪冷然台》诗:“坡诗诵得聚星堂,字字珠玑飞玉屑。”清梁章钜《归田琐记・叠韵诗》:“话旧尚能霏玉屑,延龄端不藉金丹。”(5)比喻雪末。金元好问《读书山雪中》诗:“似嫌衣锦太寒乞,别作玉屑妆山川。”《群音类选・升仙记・复度文公》:“万里云彤,玉屑银砂乱洒空。这雪声敲窗纸,势压梅梢,色映帘笼。”茅盾《新疆风土杂记》诗:“纷飞玉屑到帘栊,大地银铺一望中。”(6)纸名。即麻纸。产于蜀地。南唐李后主请蜀笺工制造,因与玉屑无异,故名。参阅宋高晦叟《珍席放谈》卷下。

此外,日语中的雪花,还可以称为“六出花”“六花”等。汉语中,雪花还被称为“寒酥”“玉龙”等。《汉语大词典》中对应的解释如下:

寒酥,喻指雪花。明徐渭《谑雪》诗:“一行分向朱门屋,误落寒酥点羊肉。”明徐渭《梨花》诗之三:“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酥未肯消。”

玉龙,(1)龙形的玉雕。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梁大同八年,戍主杨光欣获玉龙一枚,长一尺二寸,高五寸,雕镂精妙,不似人作。”元乔吉《水仙子・廉香林南园即事》曲:“玉龙笔架,铜雀砚瓦,金凤笺花。”(2)传说中的神龙。宋刘克庄《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词:“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金高庭玉《天津桥同李之纯待月》诗:“跳上玉龙背,抱得银蟾光。”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四:“永安寺壁上有梅田女史题诗云:‘灵妃齐驾玉龙回,留得清阴满绿苔。’”(3)指龙形的漏壶。宋张孝祥《菩萨蛮》词:“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余残雪。”元萨都剌《章贡道中》诗:“忆得当年曾夜值,玉龙银箭漏声长。”(4)喻剑。唐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王琦汇解:“玉龙,剑也。”唐吕岩《化江南简寂观磨剑赠侯道士》诗:“欲整锋敢惮劳,凌晨开匣玉龙嗥。”(5)喻笛。宋林逋《霜天晓月・题梅》词:“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元张翥《孤鸾・题钱舜举仙女梅下吹笛图》词:“闲拈玉龙自品,爱冰姿与花争洁。一阕霓裳乍了,又落梅初叠。”(6)喻雪。唐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宋张元《雪》诗:“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水浒传》第十一回:“玉龙酣战,鳞甲满天飘落。”清秋瑾《齐天乐・雪》词:“朔风萧瑟侵帘户,谁唤玉龙起舞。”《念奴娇・昆仑》词:“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由上述举例可以看出,日语虽然在历史上深受汉语的影响,但是伴随着同形词在后世使用语境及使用频率的差别,中日同形语在各自的发展历史中,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轨迹。有的词,如“六出”、“风花”、“玉屑”等,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了丰富的释义,但是在现代日语中的释义却相对单一;有的词,如“天花”,其在现代日语中完整的保留了古代释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却添加了新的含义;同样,又如“青女”,中日两国语言在其后世的发展中,都添加了新的含义。

参考文献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第6篇

关键词:梅花;诗人;象;意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朝宋人陆凯《赠范晔》)古往今来咏物的诗词歌赋,或杨或柳,或松或柏,或竹或梅,或桥或庙……而在浩如烟海的咏花诗词中,则以梅为题者最多,或言其风韵,或吟其神形,或赞其品格,或颂其节操,或代指爱情,或寄赠友人。

千百年来,梅花一直作为岁寒三友之一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其傲霜斗雪的坚强品性,已经成为某种伟大品格的象征,她不似牡丹富贵逼人,也不似莲花娇羞无比,更不似昙花一现而休。在古体诗高峰时代的唐朝,歌咏梅花的更比比皆是。唐人的咏梅诗,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也出现了不少以象托意,以意达蕴的佳作。及至宋以后,借梅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吟梅咏志之风日盛。中国文人笔下的梅花,并非简单的写景摩物,往往是其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即所谓以象指意。但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的差距、所要表达的旨意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各别,以物托意的趣味各异。唐•王适《江上梅》:“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表达了春天来临的愉悦。宋•陈亮《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落后。”这昭示着梅花独领的品位,是遗貌取神的感慨之吟。林和靖的《山园小梅》以象托意:“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境幽深,志趣旷远。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喻指梅花之高洁。元•王冕的《墨梅》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颂了梅的清雅高洁的内在美。清•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借超凡脱俗的梅花,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

探讨古往今来诗人词人的咏梅佳句,分析显露于字里行间的梅花之象与诗人之意,厘清二者的关系,大致可以梳理出几种不同的“意象关系”。

一、情动于中,以梅颂春

西方文学理论认为,诗歌是受情感激发的诗人与接受的读者之间的一种神秘和不可言喻的交流。郎吉弩斯认为,崇高的诗或含有伟大的思想,或含有伟大的情感。17世纪以后,“情感”(emotion)、“激情”(passion)和“感觉”(feeling)等术语由于受到各种心理学的塑造而越来越具有复杂的内涵和用法。但“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则获得了很大的认同感。这里的“强烈情感”限定了对诗歌中纯粹情感的强调。而在东方,“情”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的词汇,往往是当作“文”之本体出现在作品之中。如“宣寄情志”(张衡《思玄赋》)、“荡涤放情志”(《古诗十九首》),“情动于中”(沈约),“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刘勰《文心雕龙•体性》),俱强调文章兴作,情动于中。

诗人因情动于心,而把梅花当作春天的象征,当作赠友的珍馐:“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蔚宗》)利用通感的手法,以梅喻春,折梅赠友,非赠一枝梅,而赠一枝春,情之醇厚,可以意会。“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珍重多情关伊令,直和根拨送春来。”(坡《红梅》)苏轼则异曲同工,“珍重多情”,“直和根拨”,目的同样是――送春来!“忽见寒梅树,花开汉水滨。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王适《江上梅》)“华发寻春喜见梅,一株临路雪倍堆。凤城南陌他年忆,香杳难随驿使来。”(王安石《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溪山深处苍崖下,数点开来不借春。”(清•宁调元《早梅》)也无不体蕴了情动于心而以梅咏春的情感。

这些诗都是以梅花宣寄情志,作者都从寒梅中体蕴到春天的气息。把自然之景和作者之情巧妙结合在一起,多有喜悦之意,旷达之情。

但也有例外。因情动而思动,因思动而笔动。但情动于中,以梅写春,唐•蒋维翰的《梅花》则认为“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表达一种对春天的渺茫思绪由然笔端。宋代豪放词人辛弃疾的《临江仙》:“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如画的意境,精炼的语言和美妙的韵味紧密结合起来,既表情达意,又意韵生动,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

二、雅人深致,以梅衬景

据钟嵘《诗品序》:“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说”认为,诗人要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中寻章摘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梅与雪为何不同――因为暗香浮动使然。“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宋•王曾)梅上百花,景致优美,意象高远――作者何尝不想“百花头上开”?

唐•李商隐的咏梅著名诗作《忆梅》:“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可以看作雅人深致的佳品。咏梅而寓意,寒梅早秀而不逢春,以喻人之早秀而不逢时。“定定住天涯”句即有无限人生感喟。商隐大半生奔走飘泊,常为天涯游子,故曰“定定”,无奈而自伤。“最堪恨”者,并非寒梅,而是命运。寒梅开过,一岁又尽,而自己仍浪迹天涯,故有难言之恨。以梅衬景,以景寄情,钱钟书云:“人之非去年人,即在言外,含蓄耐味。”(《管锥编》1484~1485页)

唐•齐己的《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唐•庾信的《梅花》:“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两首“早梅”诗,表述不一,景色各异。

宋•卢梅坡对雪梅情有独钟,两首《雪梅》雅俗共赏,风格迥异:前者说“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后者认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梅争春雪,孰优孰劣?“三分白”与“一段香”,外表内涵遽分,高下优劣立判,真可谓“不假思索,不生分别,不审意义,不立名言”(朱光潜)。

三、立象尽意,以梅为妻

《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说明人们已发现语言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心中的意思,语言所展示的只是人们心中的一部分。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经》),儒家“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周易》“立象以尽意”,庄子“得意而忘言”,他在论述言和意问题时也是从“道”出发。提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辩不若,道不可闻,闻不若塞。”(《庄子•知北游》)王弼“言不尽意”,“夫象,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触类可为其象,合意可为其征”《周易略例•明象》,在《老子指略》里,王弼说:“……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有分则有不兼,有由则有不尽。不兼则大殊其真,不尽则不可以名。……然则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是以圣人不以言为主,则不违其常;不以名为常,则不离其真。”挚虞“文章者,所以宣上下之象,明人伦之叙,穷理尽性,以穷万物之宜者也”(《文章流别论》)。刘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意理应”(《文心雕龙•神思》)。这些古典文论,都阐发了言、意、象的关系。但其主旨都是立象尽意,意在言外。

自古以来,爱情一直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抒写爱情,反映在封建礼教统治下,人们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以及遭到迫害、受到挫折时的悲愁与哀怨,也就成为诗人们的重要内容。一些对爱情的大胆追求与歌颂之“意”往往是以“梅”之象来表达的。在表达时,以象蕴意,以象达意,使得中国诗歌在封建礼教统治下对爱情的表达注重含蓄、反对直露;注重神韵,反对说理。

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喧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这首诗被认为是咏梅诗中第一。全诗不见一处“梅”字而字字写“梅”。全诗着眼“独喧妍”、“风情占尽”、“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偷眼霜禽”、“断魂粉蝶”,几个意象层层推进,立象尽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更是成为千古绝唱。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意广象圆,机灵感捷,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也成为一段文坛佳话。

清代诗人张问陶的妻子林佩环:“修到人间才子归,不辞清瘦似梅花。”也学习林逋通过梅花寄情表意,表达对丈夫一往情深的爱情。

四、意在言外,以梅志节

“意”自司马迁等的“诗言意”开始,正式作为一个文论术语,大概要从陆机《文赋》算起。“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此“意”是指通过构思所形成的“意”,而构思是指才、气、性、情、志、识、审美等主观因素的活动,构思完成,这些主观因素就呈现出一种审美性的凝聚――意。

也许是特定文化氛围的影响,中国人格外喜欢通过梅花这一物象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如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往往以梅花自喻,意在言外,引人深思。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通过雪虐风饕更加凛然之梅花,显示高坚之气节,表达言外之旨意。陆游心仪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明•徐渭《题画梅》:“皓态孤芳压俗姿,不堪复写拂云枝。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孤芳自赏的情绪,跃然纸上。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省修得到梅花。”(谢有《武夷山中》)表现了作者坚持民族气节的高尚追求。“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则表现了朗咏与酣饮于青山绿水之间的隐逸生活,表明只愿诗酒狂放、隐逸终老的心志。“疏技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发,百花皆后春。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宋•陈亮《梅花》)形神兼备,志趣悠远。

王国维认为,诗文“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又无我之境。”同是写梅花,秋瑾《咏梅》与张大千的《梅痴》截然不同。前者写道:“举世竟言红紫好,缟衣素袂岂相宜?天涯沦落无人惜,憔悴欺霜傲雪姿。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玉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后者咏之:“种梅结宅双溪上,总为年衰市中宣。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迟归总恋乡。殷勤说与儿孙辈,识得梅花是国魂。”尽管都有有我之境,但二者给人的感受是相异的:前者欺霜傲雪,独立标格;后者鬓霜写沧桑,迟归总恋乡。前者自傲中有一丝凄凉,后者沧桑中添一份自得。

宋代婉约词善于抒动人之情,写言外之意,描人间悲欢离合,发世上喜怒哀乐。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以梅自喻,抒感时伤世之情,表面看似描摹物象,实际上却别有寄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落脚点在“不与群花比”,表达一种高远的志向。

同样是《卜算子•咏梅》,陆游与的感受因各自的经历、志气、意象不同而有异。前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后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作为咏梅诗词最多(百首以上)的名家,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笔下的梅,风姿各别,寄托的情思也因事而异,其最为著名的《卜算子•咏梅》以孤高寂寞的梅花表现自己的操守和傲骨,被后人广为传颂。这首词真正做到了“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起句就以健笔凌云之势,表现出了与陆游明显的不同的胸襟与气魄,既有一种时间的流动感,又为稍后写雪中之梅作了饱历沧桑的准备,词句挺拔,气势昂扬。“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表明环境的险峻,寒威的酷烈,梅花之艳丽,梅花之傲岸。诗人笔下的梅花充满着自豪感,坚冰不能损其骨,飞雪不能掩其俏,险境不能摧其志,这和陆游笔下“寂寞开无主”、“黄昏独自愁”的梅花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丛中笑”三字,以传神之笔写出了梅花与山花共享春光的喜悦,既谦逊脱俗、又豁达大度;而“群芳妒”的,是他孤芳自赏、离群索居的情绪。以梅志节,同中有异。

同是写梅,或红梅“年年芳信负红梅,江畔垂垂又欲开”(坡),或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或野梅“闻君寺后野梅发,香蜜染成宫样黄”(黄庭坚),或古梅“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萧德藻),或瓶梅“寒水一瓶春数枝,清香不减小溪时”(张道洽),或早梅“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柳宗元),或墨梅“画师不作粉脂面,却恐傍人嫌我直”(赵秉文),或鸳鸯梅“并蒂连技朵朵双,偏宜照影傍寒塘”(冯子振),或枯梅“奇香异色著林端,百十年来忽兴阑。尽把精华收拾去,止留骨格与人看”(吴淇),或落梅“和风和雨点苔纹,漠漠残香静里闻”(律然),或病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龚自珍),或残梅“侯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欧阳修)……相同的梅花,不同的意趣。因诗人才、气、性、识的千差万别,情意的千头万绪,环境的不同,经历的各异,志向的高下,审美的差距,等等,导致千百年来不同的诗人利用“梅”这一亘古不变的物象,生发出千万种多变的意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概括起来,就是“梅”(象)的向度与“意”的向度的多唯综合体而产生的情动于中,以梅颂春;雅人深致,以梅衬景;立象尽意,以梅为妻;意在言外,以梅志节。

参考文献

[1].诗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2]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胡经之主编.中国古典文艺学丛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赵则诚,张连弟,毕万忱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5.

[5]洪治纲主编.王国维经典文存[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第7篇

且以风花雪月为题,看你风一般的潇洒不羁,花一般的倾城绝世,雪一般的遗世独立,月一般的清幽绝俗!

风——潇洒不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狂风呼啸,挟天地之威而来,直破开万里巨浪!乘此飓风,借此之势,挂上云帆,终可横渡苍茫大海、破开重重迷障,直抵理想的彼岸!

何等雄浑开阔的意象,何等宏伟远大的抱负!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不愧为一代诗仙。即使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在仕途失意、满怀愤慨的时候,依旧潇洒不羁、拔剑而歌,唱出了此等豪迈直爽的千古之音!

这就是我心中的你,拥有着风之美,风之潇洒不羁的美!

花——倾城绝世

“秋水横波绝妩媚,花影扶疏乃天姿”一泓秋水,泛起潋滟水波,折射出令人目眩神迷的光芒,恍若女子的剪水双眸,妩媚之极。那清凌凌的花枝,亦在水面投下了秀丽身影,袅娜纤细,乃是自然天成的美丽!

如斯醉人心扉的风景,如斯精雕细琢的语言。以诗为笔,描绘出一幅浑然天成的画卷,不需要颜料的雕琢,亦不必用工笔来修饰,诗歌的魅力足以勾勒出令人心旷神怡的美伦美央。

这就是我心中的你,拥有着花之美,花之倾城绝世的美!

雪——遗世独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一条孤独的小船,静静的躺在清冷的水面,透出孤零零的清寂,却也有着遗世独立的孤高。船上一名渔翁独坐,披着蓑衣,身影凛然,在雪花纷飞的江面上垂钓,钓着那满江晶莹的冰雪。

如此凛然无畏的身影,如此高洁傲岸的情怀。洁、静、寒、凉、净的画面,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不过区区十字而已。一字、一音、一韵,都是诗的魂魄,都是文学的精髓。

这就是我心中的你,拥有着雪之美,雪之遗世独立的美。

月——清幽绝俗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夜,竹林幽深,静谧而又昏暗。诗人独自于幽篁中抚琴长歌,无一人知、无一人晓、无一人扰。只有一轮桂魄,撒下清辉无数,尘虑皆空,明净离尘。人与景抿合无间、安闲自得。

如许空灵澄澈的境界,如许闲远隽永的意蕴。平凡中孕育着高雅,自然里透露出天韵。平平淡淡的文字,造就出清幽绝俗的意境,古诗之美,在神非貌。遗貌取神,方知诗之空灵静明。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第8篇

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终身名誉学部委员张炯在北京举行的《晓雪选集》出版座谈会上说:“晓雪同志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涌现出的最优秀的诗人之一,也是闻名全国并有世界影响的优秀诗人和散文家,杰出的诗歌理论家和文艺评论家。”

我国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也在1995年晓雪作品研讨会的题辞中说:“他的诗和散文风格独具,富有民族特色,为世所称。他的评论文章立场鲜明,见解新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的确,晓雪先生不仅是我国当代创作活跃、成果丰硕、风格独具的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家,也是文学艺术评论,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评论、诗歌美学研究和新诗评论方面见解独到、颇多建树、影响广泛的著名评论家。

晓雪先生于1935年生,原名杨文翰,白族,云南大理喜洲人。1952年开始发表文章,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1957年7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生活的牧歌——论艾青的诗》,是晓雪先生第一部系统评论艾青的专著,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现代作家论文集。半个世纪以来,晓雪先生著有诗集、散文集、评论集25部。其中,长诗《大黑天神》、诗集《晓雪诗选》、散文《绵绵不尽的思绪》和诗论集《诗的美学》、《新诗的春天》、《诗美的采撷》先后在全国获奖。有些诗文被翻译成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西班牙、缅甸、泰国等国文字和维吾尔、哈萨克、朝鲜、蒙古等我国少数民族文字。

1979年3月以来,晓雪先生历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云南省文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云南省作协主席,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云南分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第三和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第六和第七届名誉委员,国际笔会中国笔会中心理事,国际诗人笔会主席团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中国南社暨柳亚子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南社研究会会长,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1996年12月获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特别奖,2003年获第五届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突出贡献奖,2006年被授予“云南文学艺术成就奖”。2010年获“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

中国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副主席,著名的《黄河大合唱》词作者张光年(光未然)同志曾于1995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晓雪作品研讨会”上说:“晓雪同志是我们新中国出色的诗人,是白族杰出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结出累累硕果。大西南的苍山洱海、新中国的日月光华,哺育了这位多才的诗人,而晓雪又用他多彩多情的诗句美化了他的故乡、他的祖国,报答了白族人民和各族人民的热烈期望。”

云南著名作家周良沛在《晓雪诗选》的序言中说:“在写新诗的白族诗人中,晓雪同志的笔墨是倾注热情给故乡的苍山洱海最多的一位。”

是的,晓雪先生从小生活在苍山洱海的怀抱之中,少年时期,他常常在外祖父家小花园的花台上远眺美丽的苍山洱海,踏着月色在乡间的小路上漫步,到洱海边静听海风飘来的白族民歌。多少次,晓雪和同学到苍山脚下的蝴蝶泉捕捉蝴蝶标本;在万花溪清澈的溪水中捡彩石,到风平浪静的海湾泛舟赏月;与村里的小伙伴在路旁的石头下找蟋蟀;到洱海边的沙滩上放风筝、捡贝壳、踏浪;在草坪上看彩云、玩游戏、放鸽……为此,晓雪先生长大后虽离开苍洱故乡,但不管走到哪里、离故乡有多远、见过多少名山秀水,都念念不忘故乡美丽的苍洱风光和勤劳纯朴的白族人民。

“当我还在母腹里躁动/你就通过脐带/带入我的呼吸/我的生命/我的血管/当我第一次睁开眼睛/我就看见你的浪花/你的沙滩/你碧蓝蓝/一片广阔的胸怀……”(《洱海》)

他从小见过洱海“滔滔的巨浪”、“夜归的渔船”,也见过洱海“月光下的温柔、疾风下的暴烈”,还有每一天“铺满阳光的早晨,金光闪闪的傍晚”。后来离开洱海,走遍五湖四海,但洱海仍是先生“心中真正的海”。所以,先生“每次回到故乡/都要到洱海边/到白花花的沙滩上去/拾几个贝壳/捡回儿时/那一串串/飘散在浪花里的笑声。”(《拾贝》)

晓雪先生是喝洱海水长大的,童年时常常“在洱海的涛声中入眠/蓝蓝的海面上/闪光的白帆/把我的梦/引得很远很远”,但不管他“做了多少次梦”,也不论他的梦“飘得多么遥远”,他的梦“总离不开洱海”。后来,先生“走遍祖国大地/走到千里万里之外/经历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见到了多少江河湖海”,但夜梦里“仍响着洱海的涛声”,梦境中“仍带着洱海的色彩”(《梦源》)。

五六十年代,晓雪先生才华横溢、青春焕发,虽然大学毕业后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但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故乡和祖国的诗心诗情仍熊熊燃烧,怀着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先后写下了《洱海之歌》、《苍洱新曲》、《花甸坝诗草》、《苍山洱海》、《苍洱四景》以及《播歌女》、《蝴蝶泉》、《望夫云》、《美人石》、《飞虎山》、《羊龙潭》、《小鹦哥》和《大黑天神》等许多有关大理民族特色的组诗和民间叙事诗。

晓雪先生在《我的诗歌观》中说过:“诗心就是爱心,诗人必须对生活、对人民、对大自然及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有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挚、热烈、深沉而持久的爱。”的确,在现实生活中,爱和美相连相生,美从爱而来,爱因美而生。长期以来,晓雪先生把爱与美作为自己诗歌创作的主题,以诗的方式来尽情地表现苍洱故乡的美,抒发对苍洱故乡的爱,所以说他的诗都是苍洱故乡的美和他对故乡真挚的爱而产生的结晶。由于对故乡洱海魂牵梦萦,身处他乡异地,晓雪先生常常想起洱海“皎皎的明月”和“碧波一片”,洱海的每条消息都使他“心情激荡”,洱海的每张图片都使他“浮想联翩”。对于故乡的洱海,先生“想你千百回啊梦你一万遍”。多少次他追忆洱海“绚丽的朝霞”和“高阔的蓝天”,以及“晨雾中渐渐远去的风帆片片”;怀想“沙滩下的水晶宫”,“舍身斩蟒的段赤诚”,“为民除害的杜朝选”,还有“万古长青的玉白菜”;思念“摸泥鳅、斗蟋蟀的好朋友”,“捞螺蛳、捉迷藏的小女伴……”为此,晓雪先生心潮澎湃,写成长达三十四节近四百行的《洱海之歌》,并在其间用复唱的表现手法,三十四次用了“啊,洱海,我的故乡的海!”表达了他对故乡的热爱和依恋。

抒情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古人说:文为情而发。在文学创作中,言志抒情是我国自古有之的诗论,创作中当心物感应、情志合一时,主客体瞬间产生相互作用,便达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晓雪先生以为:“诗是充溢于诗人心灵中的爱的倾吐、爱的喷涌、爱的流露。”因此,他的诗中充满了对苍洱故乡真挚热烈的深情。

百里点苍山雄奇秀丽,十八溪流水清澈透亮,十九峰载雪萦云。五台峰升起的白云诱发着晓雪先生的幻想,万花溪的流水洗涤着晓雪先生的灵魂,先生把心交给了家乡,而家乡也时时刻刻装在先生的心中。

晓雪先生的笔下:下关风“吹绿了树林/吹蓝了湖水/吹起了苍山上片片彩云/吹起了洱海上朵朵浪花”(《风》);上关花“在樵夫新砍的柴担上/在渔女刚梳洗的秀发间”(《花》);苍山雪“带来凉爽/带来芬芳/那么洁白/一尘不染”(《雪》);洱海月“皎洁宁静/明亮温馨/妩媚迷人”(《月》)。先生的心中,家乡的歌声最动听,“故乡像一片歌声的湖/我从小游泳在湖中/数不清见过多少歌手/记不得听过多少歌曲/它像秋夜朗朗的月光/它像暑天温柔的凉风/它像洱海晴天的浪花,/它像苍山淙淙的溪流”(《歌》);家乡的云彩最美丽,“像雪花一样洁白/像棉絮一样轻盈/像丝绸一样柔软/像薄纱一样透明”(《云》);家乡的姑娘最漂亮,“笑声甜、歌声更甜/金花美、银花更美/谁见过这么芬芳的花朵/谁见过这么快乐的美人”(《姑娘们》)。他赞美:蝴蝶泉“泉水晶莹/歌声甜美/彩蝶成串”(《蝴蝶泉》);金梭岛“伴着洱海上欢乐的渔歌/更好的织着最新最美的图画/正织着最美最甜的生活”(《织》);清碧溪“碧绿透明/晶莹清澄/纯净深沉”(《清碧溪》)。还有:神奇美妙的大理石,巍峨秀丽的古三塔,鲜花遍地的花甸坝,传奇迷人的望夫云,洱海上打鱼的渔翁,双鹤桥边卖雪的,在先生的笔下都充满着浓郁的画意诗情。

特别是精神枷锁被解除后,晓雪先生心情舒畅,诗情之火更是熊熊燃烧,在繁忙的领导工作之余,先后出版了《苍山洱海》、《梦绕苍山洱海》、《大理情思》等专集,用如苍山云一样的异彩和洱海水一样清丽的语言,尽情讴歌美丽的苍洱故土。“我的思念是云彩/它缠绕在苍山的腰间/它飘落在十九峰的峰巅/我的思念是情网/它翻动着洱海的浪花/它轻掠过海边的田野。”(《梦回苍山洱海·思念》)

曾对云南文学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冯牧先生说:“晓雪以写作勤奋与涉猎广泛而著称于我国文坛。”是的,晓雪先生的成就来自勤奋、刻苦和毅力。令人羡慕和惊叹不已的是:2008年,晓雪先生煌煌六卷360万字的《晓雪选集》出版。这当然是云南乃至中国现代文坛的盛事,2008年3月,中国诗歌学会、中国现代文学馆、云南省文联、云南省作协和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在北京举行了《晓雪选集》出版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欧阳坚,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中国诗歌协会副会长吉狄马加,以及李瑛、屠岸、邓友梅、张炯、谢冕、雷抒雁、袁鹰、肖复兴、韩作荣等一批在中国文坛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诗人、作家和评论家出席了座谈会。他们在座谈会上高度评价了晓雪先生的文学创作对中国文学所做贡献,认为他的诗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独到的个性特征,形成了一种朴素、单纯、清新、明丽而又含蓄多样的风格;他的散文写得自由自在、平易亲切而又诗意盎然、耐人寻味,他的评论观点鲜明、坦诚直率。大家称赞晓雪是“文学领域的多面手”,是云南文学艺术界的优秀代表。

《晓雪选集》是晓雪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创作心血的成就和总结,不仅是云南文坛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文坛的重要收获。选集无疑足以把晓雪先生推升到中国现代文学的著名画廊里,载入中国现代文学的册页中,并当之无愧地占据了一席之地,每一个大理人都会引以为骄傲。

2009年11月,为进一步挖掘晓雪先生作品所蕴藏的价值,促进云南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建设,由云南省文联、中共大理州委宣传部主办,云南省作家协会和大理州文联承办的《晓雪选集》研讨会在大理召开。11月8日上午,惠风和畅,龙山国际会议中心二号厅里群贤满座,晓雪先生携其夫人白族歌唱家赵履珠和与会代表济济一堂。会议由州委宣传部部长王以志主持,州委副书记王雪峰致辞,省人大、省政府秘书处,中国文联作协党组和省州文联负责人分别讲话。研讨会规格高、气氛热烈,专家、学者、评论家纷纷争相发言,一致评价晓雪先生人品超群,才华出众。

到了晚年,晓雪先生的苍洱之情更是与日俱增。2012年春节,年近耄耋之年的晓雪先生再次回到故乡大理,虽时值早春,但美丽的大理坝子已是柳丝飘绿、菜花金黄,一派盎然春意。在此期间,先生漫步大理古城,进玉洱公园欣赏茶花,徜徉喜洲古镇,与家乡父老用白族话亲切地打招呼,到严家大院观看白族歌舞、品尝三道茶,登海心亭看洱海,去沙滩上拾贝壳……熟悉的海风多情地拂抚着先生的脸庞,东望碧水如镜的茫茫洱海,西眺古雪神云的巍巍苍山,想到钟灵毓秀的苍洱是自己诗的灵感和爱的源泉,先生思绪万千,不觉轻吟:“你的苍山/给了我坚韧的筋骨/和挺拔的身材/你的洱海/给了我澎湃的激情/和广阔的胸怀。”于是一口气写下《故乡》组诗六首。

半个世纪以来,出于对故乡的热爱,晓雪先生一往深情地用多彩的诗句尽情讴歌山灵水秀的苍洱故乡,赞颂勤劳善良的白族人民。北京大学著名教授、中国诗歌研究院院长,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谢冕说:“晓雪拥有云南的全部丰富和神奇”,“是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不仅代表他的民族,也代表多民族的新中国。他把白族文化的精髓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中,他的书写是鲜明的民族精神和生动丰富的时代精神的融合。晓雪的诗歌清新明丽,纯净澄澈,其风格犹如苍山峰顶拂晓晶莹的雪光。”

著名作家王蒙这样评价:“白族诗人晓雪同志扎根于自己美丽的家乡,以美好明丽、乐观细腻的笔触,十分投入地抒写了对生活、对西南边疆、对于苍山洱海、对于奋发向前的时代的一腔热情。他的作品于温柔诚挚中见风骨,于明白畅晓中见深情。他的诗作是我们祖国多民族文学百花园中的一个重要的收获。”

古诗中的风花雪月第9篇

梅花先春而开,凌寒冒雪,生长环境独特。杜子梅见梅起客愁,他咏的梅在江边;王安石的梅象征高士,他赞的梅在墙角;陆游孤芳自赏,他赏的梅落寞地立在驿路断桥边;赵希路的梅开在篱外小溪的清幽之所;林逋的梅在小园池边……艰苦的处境造就了梅的精神,赋予梅深刻的内涵。

梅花的意蕴丰富。《荆州记》曾记载,陆凯与范晔交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可见古人已有折梅寄远之意,“一枝春”也含有梅花带来春意之寓。“一枝寒影斜”,梅之月中寒影与客子天涯憔悴之形合而为一,赵长卿词中的梅花隐然为客子之象征。也有以梅喻女子的,词中的“暗消春素”写梅花在春日里悄悄凋残,喻女子为离愁而暗暗消减容姿;姜夔的词“一春幽梦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中的“茜裙”指梅的飘落,也指女子的归去,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在他的另一首词中“问梅开未”隐喻当政者,寄予奋发图强的希望。还有借吊梅以凭悼故国的,借虬干枯枝遍生苔藓的古梅之恨寄寓家国悲凉之感的。但更多的是表达自己的爱梅惜梅之心,以梅抒怀,梅与人已融为一体,梅格即人格。如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尽梅的气质神韵,也是其不慕荣利、博远高逸的人格写照;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体现了他倔强高洁的风骨;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梅的清风亮节,其人高标绝俗跃然纸上;刘翰的“自锄明月种梅花”以清高自比;方岳的“梦寻梅”则是诗人理想情操的象征;刘克庄的“落梅”既是自指,也喻天下孤高而颠沛流离的迁客骚人;萧泰来笔下的梅“赖是生来瘦硬”“清绝。影也别。知心惟有月”,以梅的瘦硬清高象征人的傲骨与傲气;李商隐的“忆梅”与齐己的“早梅”则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的写照。

诗人是如何表现梅花的呢?抓住形。咏物诗,离不开外形特征的描写。对梅的描绘,大多从颜色与气味上来,离不开“香、雪”二字。最早见南朝苏子卿的《梅花落》“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来”,其后的诗词中颇多,如“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因为雪与香除了表现梅花形的特色之外,更重要的是象征了梅花内在之神――高洁与节操,这正是与诗人的人格相通的。还有就是扣住“疏枝”。如苏轼的《和秦太虚梅花》中写梅花“竹外一枝斜更好”,没有雕镂其幽艳丰姿,而侧重勾画它斜倚修竹的幽独娴雅之神,暗合诗人的落寞情怀;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意境清雅,写尽了梅的气质神韵;赵长卿的“无端星月浸窗纱,一枝寒影斜”一笔便写出梅花的清峻神理。写梅的疏枝,给人以清淡之感,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能达到清空入妙的效果。但绘形总觉质实,于是同时写梅影,用极细的工笔,对梅影展开具体形象的描绘,用有生命的形象,状无生命影子,用比拟、衬托、渲染、用典等手法,加上作者的心理感受,创造出一种洗尽铅华的空灵美。如林逋的《山园小梅》中“疏影横斜水清浅”写梅的神清骨秀;周密的《疏影》中“素壁秋屏,招得芳魂,仿佛玉容明灭”弃形取神之笔,得梅之神;蔡冲的《点唇》中“绿冰花,数枝清影横疏牖”写梅上窗,摄梅之魂。

为了表现梅花独特的神韵,古典诗词中常常用到一些表现手法。

比喻。以人比梅花,屡见不鲜。何应龙的《见梅》中“忽惊空谷有佳人”的“佳人”,是借喻梅花,梅花生长在空旷寂寥的环境中,犹如空谷佳人,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于无神处传出梅花的精神。陈焕的诗“方信留侯是妇人”则把梅花比作“留侯妇人”,想落天外,异采惊人。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赞留侯张良说:“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观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这是说张良既具丈夫胸襟。英雄韬略;又有如少女的外貌,更可贵的是他智勇双全,封侯拜相却能摒弃人间富贵,愿从赤松子作方外游,有一种高蹈自守的襟怀,与独处云里溪桥,自甘幽独的红梅相通,而张良恂恂如处子的姣好外貌,又与梅花晓妆初匀的风韵相似,此由梅花及美人,由美人及张良的比喻,奇巧,令人耳目一新。刘克庄的《落梅》中“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是把梅花比作迁客骚人,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同情,也是对迁客骚人的高洁品格的赞美,可谓独辟蹊径。高荷的“只恐春风有机事,夜来开破几丸书”,是把腊梅比作蜡丸,在春风中绽放,不仅春风具有人的情感,腊梅本身也生机勃勃,想象奇特,饶有新意。

衬托。为了表现梅的神韵,诗词中并不直接写梅,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从侧面来表现。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借清澈水边的黄昏月色烘托出梅的清神秀骨,意境清灵幽远。“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则是描绘了一幅玉人月下采梅图,意境高雅优美。刘克庄笔下的“骨冷肌清偏要月,天寒日暮无宜竹”用月、竹烘托出梅的幽独。陈亮的《最高楼•咏梅》中“更朝朝,琼树好,笑当年”“花不向沉香亭上看,树不着唐昌宫里玩”用琼树、牡丹、玉蕊为帝王、万千游人爱赏来反衬梅花的高洁。萧泰来笔下的梅“千霜万雪,受尽寒磨折”则以千霜万雪衬托出梅的铮铮铁骨。

对比。主要是把梅与其它的花作对比突出梅的风貌。郑域的《昭君怨•梅》: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用野外之梅与山中之梅作对比,写出了梅花纯洁而又傲岸的个性和“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尚情操。赵希路的“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将梅花与牡丹进行对比,加上反问,强化了梅花的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