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轻工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20 16:22:35

轻工业论文

轻工业论文第1篇

轻型钢结构主要应用在不需要承受大载荷的建筑中,目前轻型钢结构已经在工业建筑设计得到了应用,这是由其本身诸多的优势性决定的,例如抗风性、抗震性、保温性、耐久性、健康性、隔音性以及环保性等等。轻型钢结构在应用点较为突出,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首先,轻型钢结构具有自重轻的特点。自重轻是支撑轻型钢结构得以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轻型钢结构之所以自重轻是因为该结构在制作中采用的是轻型焊接的H型钢,其具有较高的截面利用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钢材。其次,轻型钢结构工业化程度高。轻型钢结构整体构造比较简单,并且在制作中所使用的材料也较为单一,因此与其他结构相比更容易实现自动化与标准化生产。不论是从生产角度来说还是从安装使用的角度来说,利用轻型钢结构所建造的建筑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工业化程度,符合工业建筑要求。最后,轻型钢结构在建筑现场施工速度快,所使用的工期较短,所以在工业建筑中应用该结构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成本以及生产成本,并且轻型钢结构本身质地较强,对技术要求标准也不是很高,因此在工业建筑中应用较为便捷经济。

2工业建筑轻型钢结构设计的要点分析

2.1适用性

轻钢结构工业建筑的适用性是指在室内物理环境上满足职业规范和生产人员的劳动安全的要求,在空间上要满足生产工艺的需求。在实际的工程设计中,室内物理环境设计往往被人们忽略,它的质量没有得到充分的保证。相反空间设计得到了设计人员的重视。空间设计一般体现在声环境、热环境、光环境等几个方面。

2.1.1声环境

工业建筑中取消钢结构建筑室内噪声的来源主要为三类:振动噪声、雨水撞击声及空气噪声。由于噪音的来源不同,采取的阻断方式也就不同。对于振动噪声,一般采取的办法是采取阻断振源。主要是两种方法:(1)设备自身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震动。(2)在主体钢结构与振源间设隔振沟,可以大幅度提高隔震效果。对于雨水撞击声,一般采用采用具一定的有隔断声音性能的材料来达到减少雨水噪音的目的。为了减少空气带来的噪声,轻钢结构建筑一般采用的是50mm厚的岩棉夹芯板。采用岩棉夹芯板可隔声降噪,使厂房外的噪音达到30分贝以内。

2.1.2热环境

热环境是指由太阳辐射、气温、周围物体表面温度、相对湿度与气流速度等物理因素组成的作用于人、影响人的冷热感和健康的环境。轻钢结构工业建筑主要是通过采用通风和保温隔热来调节室内的热量。在靠屋脊的位置安装通风器可以起到通风效果,采用特殊的隔热材料可以满足要保温隔热的要求。

2.1.3光环境

轻钢结构工业建筑对于室内的采光要求较高,一方面可以节约室内照明,一方面可以保证生产的安全。采光材料的选择应与采光要求和其他围护构件的耐久年限相适应,常用的采光材料为玻璃纤维聚酯(FRP)采光板和聚碳酸酯(PC)采光板。

2.2安全性

轻钢结构工业建筑安全一般指的是防腐、防火、抗风、抗震、防爆及防雷等,文章主要结合结构专业的经验,对轻钢结构工业建筑防火设计进行简要的分析。安全设计是轻型钢结构工业建筑设计中较为重要的设计内容。工业建筑的火灾危险性等级是根据产品的性质特点、原料在整体中所占面积比例和生产工艺及其原料来确定的。而工业建筑的耐火等级还需要结合实际工程的规模来确定。通常,戊类厂(库)、多(单)层厂房在设计中采用轻钢结构时是可以不做防火保护的,这可节约工程造价。对于那些需要做防火处理的结构构件,可以在其表面刷薄涂型防火涂料,以达到防火隔热目的。另外,在建筑中所采用的防火涂料的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满足《钢结构防火涂料应用技术规范CECS24:90》中的相关要求。其施工技术也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实施,并且所有钢构构件的耐火极限都需要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的要求。在设计中,可以根据轻钢结构工业建筑的规模大小,来确定防火等级,采用相关的防火措施。规模较大的轻型钢结构厂房一般为综合性厂房,需按照相关规范分成多个防火分区,采取有效的防火隔断措施。

2.3经济性

采用合理的建筑方案的是控制轻钢结构工业建筑造价的最有效手段。这需要设计师不断的优化方案,使其满足轻型钢结构的生产特点和企业的要求。优化方案设计就包括项目的选址、规划总图位置、划分防火分区、选择建筑材料、确定建筑耐火等级和耐久年限、控制单体规模和设计建筑造型等方面。除了需要满足结构上多方案的比较、得出最优的柱距和断面之外,还需要结合建筑美观、保温隔热等要求选择强度较高的夹心板。为了降低用钢量,结构设计人员需配合建筑、电、水、工艺、暖通等专业的要求适当增加吊挂荷载(尽可能均布)。在结构设计中减少异型构件引起的造价增加,尽可能的采用定型的产品。尽可能的使用建筑模数,以压型钢板等构件的模数尺寸基准设计的结构,材料损耗最少。总之,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需要满足建筑功能的和业主的相关要求,在此基础上,尽可能采用最经济、可行的方案来构造材料。

2.4美观与立面

轻钢结构工业建筑的特点是形体简洁、规格统一、体量较大、构建的类型较少,因此轻钢结构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尽可能的采用较少的构架。它对避雷针、点支玻璃雨棚、企业名称等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外墙板,如弧形彩钢板、大型氟碳涂层水平安装夹芯平板、高(低)波压型彩钢板、小型彩钢竖直安装平板等材质的变化、光影效果和线条对比也会形成韵律感。

3工业建筑设计中轻型钢结构的设计方法

3.1工业建筑设计中轻型钢结构屋面设计方法

在轻型钢结构屋面设计中,首先是建筑材料与坡度选择,现今我国工业建筑轻型钢结构中的屋面材料主要有太空钢板以及压型钢板等,目前我国工业建筑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是金属压型复合保温板、夹心板以及金属压型板,这三种材料各有其不同之处,它们之间的用途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就一般工业建筑而言,建筑屋面坡度越大,那么对屋面排水则越有利,然而若坡度过大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坡度过大会提升排水速度,易产生溅水现象。相应的若坡度过小,排水速度也会相应变小,水流速度过于缓慢易造成积水状况,因此在轻型钢结构设计中一定要合理控制屋面坡度。另外,轻型钢结构屋面材料也是影响工业建筑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屋面材料选择中相关工作人员应明确工业建筑对材料的实际需求,以此为基础选择价格适中且质量较好的屋面材料,为后期工业建筑奠定基础。本还应该对金属压型钢板屋面构造设计进行合理把控,金属压型钢板屋面构造设计中主要包含板型选择、屋面开洞方式、采光带设置以及压型金属板选择等等,一般情况下大多采用轻型钢结构的工业建筑,为使建筑具备良好的采光与通风效果,会在屋面上部位置合理设置通风孔与采光带。

3.2工业建筑设计中轻型钢结构墙体设计方法

工业建筑中的墙置一般可分为两种,分别是外墙和内墙,根据其不同的受力特点可以将工业建筑墙体分为自承重式轻型墙体以及非承重式轻型墙体,通常情况下我国工业建筑墙体设计中所运用的墙体材料大多数以轻质材料为主,例如彩涂金属压型板夹心板、彩涂金属压型板以及PC板等等,在应用中设计人员应根据建筑要求、设计标准及不同板型材料的优缺点进行合理选择墙体材料。金属压型板墙面系统构造设计的重点在于压型板具体的长度选择以及钢板墙面系统细部构造设计,在墙体金属板选择过程中应全面考虑板块单位面积的覆盖率以及板块承载力水平,在使用中应尽可能的减少或者不出现压型板长向搭接,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施工材料。另外在夹心板墙板构造设计中需要对夹心板的节点做法以及及结构布置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科学选择板块的放置方式,在设计中要懂得把握重点,需要对墙体的转角处、窗洞口以及踢脚处进行重点设计,以此来提高轻型钢结构墙体设计整体水平。

3.3工业建筑设计中轻型钢结构加层构造设计方法

轻型钢结构加层设计与建筑中的普通加层存在一定的区别,其不仅具有普通加层的功能,同时还兼具了轻型钢结构本身的特点,在轻型钢结构加层构造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轻型钢结构加层的个性特点。轻型钢结构加强的主要方式是在原有建筑主体结构上进行直接性加高,在原有建筑结构的基础上得到加固以及优化主体结构的目的。当然要实现此目的需要一个经济完整并且合理的设计方案,所以做好轻型钢结构加层构造设计十分重要。由于轻型钢结构的刚度比较小、重量轻,因此在加层构造设计中应科学设置足够的横向与纵向支撑,以此来保证轻型钢结构原有的刚度与稳定性。与此同时,在加层构造设计中还要充分考虑轻型钢结构加层构造的地震效应,使板块刚度均匀分布在结构之中。

4轻型钢结构维护结构的细部构造措施

现以某沿路厂房车间为例,介绍轻型钢结构维护结构的细部构造措施。此车间东临次干道,在建筑方案创作中,立面设计成为建筑外观的主要因素。在主体构思中主要借助于护体系的设计而体现。车间立面主要是通过四角柱的T字造型、压型钢板表面的凹凸变化、梯形窗、以及色彩的变化(选择了象牙白、瓷兰色、将军红等较为醒H的颜色应用于墙而)等形成建筑外观的韵律,彰显出工业建筑的卓越品质,并产生较好的效果。

4.1墙体护构造

墙体护表面凹凸变化明显,这在护构造上就提出了与常见厂房不同的构造措施。瓷兰色压型钢板墙体突出象牙白墙体200mm,该处的解决办法是通过在墙内檩条边缘增加附加构件与压型钢板形成特别的连接构造形式,同时做好凹凸部位压型钢板折件的收边处理。

4.2墙面转角处构造

立面墙面转角处采用专门的包角折件进行包边处理,力求达到比例协调、防止渗漏、经济性等设计要求。设计师根据立面高度、压型钢板板型为包角折件设计了合适的收边形式及尺寸,避免收边过大或过小。而且还预留出多的延展宽度,确保折件收边在遭遇环境的冷、热变化时不遭受破坏。

4.2.1窗上、下口

本工程窗口凹凸部分的设计采用两个截面相同的檩条并列焊接在一起,再配合彩钢板板折件包边,从而达到较好的凹凸效果。其他部位的窗上口与墙体的连接处设计了独特的彩钢板折件,并用防水自攻螺丝钉与墙板固定,在窗框处采用密封胶密封,防水效果良好。窗下口与墙体的连接和窗户上口的连接相似,在有些部位也需根据立面效果设计彩钢板折件。

4.2.2窗侧口

窗口与侧墙体的连接和窗户上下口的连接相似,此处不重复表达。

4.2.3檐口构造

檐口的主要作用是汇聚并排出屋面雨水,檐口的构造措施应满足相关要求。本工程采用了女儿墙内置钢天沟的做法,此处处理的重点是钢天沟与屋面板及女儿墙内墙板的连接构造。钢天沟与内墙板之间采用铆钉连接,连接处需加设通常的密封条,为了防止雨水溢出,预制天沟侧板与内墙板搭接要较长一些;在屋面板与钢天沟的连接处应设置与屋面板型号相适应的堵头封填,需将屋面板伸入天沟内不得小于100mm,并在屋面板上面安装滴水挡板。

5结束语

轻工业论文第2篇

纸浆纤维表面对轻质碳酸钙的吸附量有一定局限性,且随加填量的增加,其留着率降低,以及如何改善成纸的施胶度、抗张强度及表面强度等等。因此,人们通过粉末改性技术对填料进行改性处理,以改变粉体表面物理、化学性能,如表面晶体结构、官能团、表面能、电荷性、吸附性等,能提高填料的留着率,并改善纸张的强度性能,对实际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纵观分析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改性轻质碳酸钙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技术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陈均志等用自制的阳离子型铝-锆有机金属络合物偶联剂(用量为1%)来改善轻质碳酸钙表面性能使其与纤维之间产生较强的结合力,填料的留着率增加,但纸张性能下降;韩晨采用淀粉胶对PCC浆料颗粒进行包覆的预絮聚处理技术,使PCC颗粒表面生成一层淀粉沉积膜,间接保证纸浆纤维与填料颗粒的良好结合。相比灰分提高2.7%,纸张的不透明度略有下降;沈静将羧甲基纤维素和硫酸铝用于沉淀碳酸钙填料的有机包覆改性研究,发现羧甲基纤维素和硫酸铝对沉淀碳酸钙的包覆改性效果与硫酸铝用量密切相关,使填料留着率、纸张白度、不透明度提高了,但纸张强度性能下降了;罗松琴制备了两种复配改性剂改性轻质碳酸钙,硬脂酸与淀粉复配改性剂、油酸钠+月桂酸钠与淀粉复配改性剂,能显著增加纸张纤维与纤维、纤维与填料的结合强度;但改性填料的纸张的白度与不透明度却要低;莫虎明采用磷酸化壳聚糖改性PCC,改性PCC填料在纸页中的留着率平均提高而加填纸的白度平均降低,磷酸化壳聚糖改性后的PCC在造纸湿部环境中与纸浆纤维具有有效的结合。轻质碳酸钙粒径与形态控制技术的发展使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促使碳酸钙产品的产量、品种、质量和档次有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造纸技术由酸性向中、碱性抄纸方向发展,改性轻钙在造纸填料中的应用比例得以不断提高。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较,虽然是碳酸钙生产大国,而不是生产质量强国,每年高端碳酸钙产品进口量居高不下,美国、日本这方面的技术发展更为成熟。例如,美国特矿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碳酸钙的大型非矿深加工企业,年产量超过百万吨,市场上应用的品种已有两百多种,涉及造纸、塑料、油漆、涂料及皮革、化妆品、水处理、药业等20多个领域,其中提供造纸业用流体碳酸钙占公司销售的30%。笔者走访该公司,发现其为了降低高档超细PCC的生产成本,最成功的经验是将大型纸厂与纸用轻钙生产厂集中建设为互为一体式的卫星工厂,并且已开发出聚集状像偏三角形PCC和菱形六面体填料级PCC系列产品,能赋予纸张更好的白度、不透明度和松厚度,公司的生产规模与效益国际领先。

2碳酸钙在池州地区应用现状与展望

池州市非金属矿资源十分丰富,在我国非金属矿行业中有“全国资源看华东,华东资源看池州”之说。其中“方解石、石灰石、白云石”三石资源不仅储量丰,品质优,且分布集中、开采方便,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此,池州市委、市政府强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先后创建了池州非金属矿工业发展研究院、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施以资源配项目、以项目促产业战略,旨在努力把池州打造成为全国非金属矿产业及科研基地,这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基础和成效。全市规模以上非金属矿工业产值平均增速持续达到10%以上,碳酸钙生产企业已成为池州市工业经济主打产业。但是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严重:小型加工企业多、能耗高。大型深加工企业少,80%的企业是以生产超细粉为主,轻质及改性等附加值较高产品少,利用超细粉为主辅料的新材料产业发展缓慢,方解石终端产品应用企业几乎空白;产业集聚度、企业关联度不高,缺乏产业集聚的共性平台;绝大部分非金属矿企业技术装备差,生产工艺落后,无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突出。因此,尚无法满足我市及周边地区需要碳酸钙下游产品的高新技术和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需要。池州学院作为一所以服务地方为天职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年来非金属材料研究中心以池州非金属矿工业发展研究院为平台,有效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紧紧围绕碳酸钙类非金属矿深加工新材料研究,现已获得了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新近针对池州有青阳九鼎环保纸业、贵池市唐田造纸厂、池州秋浦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石台县安平造纸厂、东至县纸品综合厂等30多家小型造纸业,还有安庆、芜湖、铜陵等沿江一带像安徽华泰林桨纸业有限公司这样一批大、中型纸业,目前都需要用高价从江苏、浙江、广州等外地购买改性优质碳酸钙桨料的现状,笔者所带领课题组通过对外科技合作联合攻关,在纸用高固含量高稳定性碳酸钙流体的制备及其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中,初步取得可喜地进展。寻找到聚羧酸钠盐类A520等改性剂和相关流体动力学稳定技术,制备出供用所需55-65wt%改性轻钙流体,65-75wt%改性重钙流体,经华泰集团上市公司安徽华泰林桨纸有限公司的初步试用,基本上达到了各项应用指标,研究工作现已得到了当地多家碳酸钙生产企业的关注和青睐,有望进一步深入研究,优化配方和工艺流程,早日投入实际生产和应用。

3结语

轻工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轻化工程;生物技术;学科交叉;专业硕士;培养策略

专业硕士与学术型硕士不同,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于2013年11月公布了《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强化了专业硕士应以实践为导向,重视理论水平与实践的综合应用[1]。江南大学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侧重于染整方向,即以纺织纤维制品为原料,探讨、研究与纤维制品相关的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新方法与新技术,以培养染整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兼备的人才。

1培养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必要性

染整作为纺织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对提升纺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有重要影响,但近年来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并日益成为制约本行业发展的瓶颈[2]。这主要包括:(1)染整企业生产中水、电、汽能耗高,导致能源紧张和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净利润下降,影响了可持续发展;(2)染整废水排放量大(占纺织行业污水排放量的60%),且废水处理成本较高;(3)部分企业仍以粗放型和低水平方式生产,产品多为常规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因此尽管国内染整行业产能水平不低,但从纤维制品前处理到染整废水处理各环节成本不断上升,导致多数染整企业利润走低。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将相关学科的新技术与传统染整生产技术相融合,借助于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应用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来改造和提升传统的染整生产,通过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助剂的应用,促使染整行业向着高效率、低能耗、少污染的方向发展[3]。近年来江南大学发挥学科门类较齐全的优势,在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教学中推行了基于学科交叉互融的教改研究。目前通过与机械工程、颜色技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交叉,培育出了包括新型染整装备、纳米印染技术、纺织生物技术等多个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的教学和研究方向。其共同点在于培养具有复合技能的应用型专业硕士人才,立足于从纺织纤维制品前处理、染色、印花及功能化整理环节,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过程中水、电、汽等资源的消耗,降低生产排放,实现纺织品的清洁化生产。

2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复合型专业硕士的培养策略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制,以生物工程技术加工底物为原料来提供所需的各种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新型跨学科技术。生物技术与纺织纤维制品的染整加工具有相关性,尤其在最近30年得到了快速发展。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交叉研究的思路是借助于生物酶进行纤维前处理、染色后处理和功能整理。与传统纺织品化学加工相比,生物技术与轻化工程相结合后能降低染整生产排放,实现温和条件下高效节能加工。江南大学在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学科方面具有教学与科研优势,其中生物工程为部级一类特色专业、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为顺应生态染整的发展要求,我校结合这一优势将轻化工程与生物技术相交叉,形成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并构建了应用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体系。具体包括下述四个方面。

2.1导师队伍建设

由于生物技术在染整中的应用以酶技术为主,因此对导师队伍组成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导师熟悉纤维的原料特点,染整加工原理,工艺和设备,纤维制品质量评价;另一方面也要求导师对生物技术的相关专业知识(如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应用效果评价方法等)有相当的了解,力求同时拥有两个学科的知识结构。通过近10年的建设,我校纺织生物技术研究方向已建成了符合上述要求的导师队伍。目前纺织生物技术方向的导师队伍由10人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具有轻化工程专业背景的博士4人、具有生物技术相关发酵工程专业的博士3人。在与生物技术交叉的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中,能从生物酶的菌种筛选、酶作用机理与酶学特性等方面,与纤维制品酶法加工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企业课题实施效果,鼓励专业硕士导师走进染整企业,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解决企业遇到的现场技术难题。另一方面依托企业设立的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聘请企业内硕士生导师共同参与到课题实施中,以充实师资队伍。

2.2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

培养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和研究平台建设是基础工作。为体现专业硕士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科交叉性,教学改革中对原有课程组成、学时分配、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优化。除了与纺织化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外,增加了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纺织生物技术基础、仪器分析等,其中纤维素与蛋白质化学区别于一般的纺织材料学,更多从分子和超分子结构层面分析其结构组成与其化学加工、生物酶处理的相关性;纺织生物技术基础是专业知识交叉的主要课程,阐述生物酶种类、酶学特性、酶对纤维的作用机制、纤维结构与酶整理效率相关性、纺织品生物酶应用等内容;仪器分析课程除介绍常见的高分子及纤维材料分析方法外,还补充介绍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测试手段如凝胶电泳、氨基酸分析等。通过上述理论课程学习,为后续纤维制品化学和生物酶加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我校生态纺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于生物技术交叉的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提供了保证。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不仅拥有常规的纤维材料相关实验设备与仪器,还建立了与生物技术相关的检测与评价手段,满足了常规从菌种筛选到纤维制品酶处理应用研究的大部分实验需求。以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为基础,我校还联合葡萄牙米尼奥大学成立了生态染整国际联合实验室,通过定期召开纤维生物加工技术学术会议,拓展了轻化工程专业硕士生的研究视野。

2.3构建以染整企业需求为导向的论文选题策略

由于轻化工程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论文选题应强化理论与应用实践技能的结合,优先考虑源于工程实际且对节能、减排和降耗有促进和引领作用的课题。我校论文选题立足于企业需求的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研究,确立了纺织生物技术研究三个子方向:生物酶前处理;生物酶染色后处理;酶促功能化改性加工。(1)生物酶前处理包括纤维制品的酶退浆、酶煮练和漂白脱氧加工等。其中酶退浆是指采用商品淀粉酶和自主菌种筛选得到的PVA降解酶,取代烧碱法或氧化法进行棉型织物退浆,通过酶制剂水解布面淀粉或PVA浆料来降低前处理废水的COD值。酶煮练应用于棉麻织物和彩棉织物,不仅可达到用碱法精炼的果胶去除效果,而且还避免了传统碱煮练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对彩棉织物还可减少碱法易造成的色素流失和布面色变现象。在真丝织物加工中,生物酶前处理主要是借助于蛋白酶去除桑蚕丝表面的丝胶。(2)生物酶染色后处理旨在去除深色织物表明的浮色,提高织物的湿处理牢度。与传统高温皂煮相比,采用漆酶与较少用量的净洗剂复配,不仅能有效去除织物表明未固色或结合力较弱的浮色染料,而且生物酶能有效对水洗液进行脱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染色水洗残液的色度值,降低了染色废水处理的负担。(3)生物酶功能化改性是借助生物酶进行纤维制品的功能化加工,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酶法纤维制品功能化改性的内容较广泛,包括以纤维素酶改善棉麻织物外观光洁度和织物仿旧整理;以蛋白酶提高羊毛纤维制品的防毡缩性能,以谷氨酰胺转移酶催化接枝氨基整理剂进行羊毛抗菌阻燃整理加工;以酪氨酸酶进行真丝织物抗菌防皱整理等。相较纤维制品的化学法功能化加工如高温焙烘(如阻燃整理)、含氯整理剂(如羊毛防缩)、含醛树脂(如防皱整理),尽管酶法加工成本略高,但在赋予纤维功能性的同时,能减轻化学法整理易造成的纤维损伤和环境不友好性。在上述子方向论文选题和实施前,专业硕士要先制定课题初步实施方案,探究酶法纤维制品染整加工工艺的可行性并开展预研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定期汇报课题进展情况。在研究中既要考虑纤维制品酶法加工的效果,同时也要兼顾在企业应用中工艺设备、生产成本和加工效率的匹配性。

2.4构建学科交叉复合型轻化专业硕士质量评价体系

传统上对硕士质量与水平高低的评价主要是参照论文,包括完成的硕士论文、发表的期刊论文(SCI、EI、CSCD)的数量与等级。而轻化工程专业硕士是要培养掌握染整专业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阔专业知识、拥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因此专业硕士在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与学术型硕士有所不同,不能简单照搬其评价体系[4]。参照既有部分高校实践经验[5-6],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我校主要从专业知识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四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在研究生阶段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成绩,在实验工作中表现出的对染整、生物技术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是指在实验室或生产现场,对纤维制品酶处理加工过程合理安排和现场操作的技能,此方面企业导师的评价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研究能力评价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评价学位论文阶段性进展和完成情况,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果、预答辩和答辩情况四阶段,结合平时例会课题汇报来综合评判课题工作量与论文水平;另一方面考察是否有与课题相关的学术或发明专利申请。由于多数论文课题与染整生产的相关度较高,因此专业硕士是否可公开或专利需与课题合作企业商榷确定。创新应用能力是指专业硕士在课题研究、实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个人综合拓展能力。在纤维酶处理研究和实践中,对能提出新方法、新工艺并有突出业绩表现的创新型专业硕士,纺织生物技术研究室会给予适当的激励与表彰。

3交叉复合型轻化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成效

轻工业论文第4篇

关键词:重农;轻商;中国;西方;比较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3 9841(2012)04-0162-11

在工业文明诞生前的人类经验中,重农是所有农耕文明世界的不二选择。所以,重农思想的形成是一种自然而直观的存在反映,举世皆然。同样,在早期经济思想史的绝大多数时段中,与重农思想直接而密切相关的轻商观也是中西共享的。重农轻商具有历史的普世合理性。但是,从重农轻商走向重农抑商的极端,却显然是中国古代产业经济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求索这种始同终异的原因并非是纯粹的经济思想理性可以胜任的。

一、普世共享的“重农”

美国的经济思想史名家韩讷(Lewis H.Haney)指出:“东西两洋之经济思想不同,学者所公认也。”无论东西方经济思想有多么不同,重农都是早期东方和西方的不二选择。遍观农耕文明世界诸国各族早期文献中有关经济的言论,无不盛赞农业,重农思想一目了然。中国乃早期第一农业大国,也是第一重农大国,自无须赘言。东方和西方的早期经济思想无不秉持“重农”观,且西方丝毫不落东方之后。希伯来人的经济思想;上古希腊的色诺芬、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和古罗马的贾图、瓦罗、科伦麦拉、西塞罗、奥古斯丁的著述;中世纪的日耳曼人经济观念、基督教寺院文献、代表经院学派的阿奎那思想;直到18世纪名噪一时的重农学派的洋洋大观,无不直接或间接充满了将农业奉为首要产业的溢美之词。

论及15到17世纪中叶的重商主义时代,情况则较为复杂。当时的英国思想界视商人为“最利于国之民”,但绝非如重农而轻商的时代那样地重商而轻农,其法令政策中仍有“奖农律例”。重商学者蔡尔德在其《贸易论》一书中指出:“以余观之,商人,工人,与农人(注意其所言之次序)……实为一国之精华……”,这一表述诚可被确认为一种重商且尊农的产业观。被视为重商主义最后一人的斯图亚特受重农主义的影响,对农业剩余甚是重视。

韩讷总结道:“上古及中古以农业为第一,今则以商业为第一……中古之时,农业之优势甚盛;十七世纪之秋,商业之权衡日增;迨至十八世纪中叶,……农业复见重于世;及工业革命兴起,工业遂超乎各业之上矣。”即便如此,这里仍须补充说明,在现代社会中,举凡禀赋农业资源条件、且工业文明的形成由农业文明转型而来的国家和地区,重农依然是天经地义而顺理正道的基本经济观念。一种产业是否受重视,主要不是由其在整个经济中的规模大小所决定的。自工业革命开展至今,欧美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均显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所受重视的程度从未因一波接一波的工业化浪潮而弱化,尽管比之工商各业的强劲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规模和所占比例下落到了次要的地位。从原理上讲,重农思想的地位不可撼动。一方面由农业所具有的内在自然属性所决定,另一方面由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越走近远古,农业对自然环境条件的依赖越具有刚性;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自然属性又决定了农耕社会依赖农业的刚性。由这两方面的自然刚性相结合所决定,农业必然被视为各种经济活动中最不可或缺和最不可轻慢的部分。农业的自然刚性最容易为直观朴素的早期产业经济思想所认知和敬畏,而这正是集重农观之大成的重农学派奉自然主义为圭臬的缘由。显而易见,农业的自然刚性奠定了其“本业”的地位。早期经济思想的任何演进都不可能与农本思想背道而驰。由于农业的本位性从未受到过质疑和挑战,所以,孤立的重农主张本身不能成为一个思想命题,至少不是一个富有弹性的经济思想命题。

“只要是经济过程简单到不需要特别解释的时候,对于经济过程的推理便无从开始。”。当经济领域只存在原始朴素的农业部门时,就不可能存在重农或农本思想。重农思想不可能孤立地产生和延续。按产业形态来界定,农耕文明是指以耕畜业为主体而主导整个经济活动的文明。耕畜业自产生后,延续其惟一经济部门的地位至少有四千年。在耕畜业最初发展的四千余年中,考古和文献均没有留下足以证明工商活动与农畜活动分离的证据。实际上,工商活动真正从农耕业中分离出来而形成专门的行业或职业——手工业和商业,几乎是在国家产生以后的事情。工商业的形成和初期发展仍然立足于农业的发展,且对农业的影响作用限于单纯而微弱的正相关范围。在“农重工商轻”的现实中,重农思想无由所生。尽管农业与工商业产生先后相去甚远,但是重农思想与轻商观却是同时降生的。重农思想一定是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形成的:耕畜业失去惟一经济部门的地位;工商业独立壮大,对农业的影响作用日益复杂而强大乃至触动了既有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由此可以解释这样一个普遍事实:最早表达重农思想的早期文献尽出现于东西方各国上古文明的中晚期。在这个时期之前,东西方各国已分别经历了至少五千年农业发展和至少五百年工商业发展。无工商而独农畜,则无产业轻重比较之虑,从而,重农思想乃无的放矢。只有在农工商业并存、工商业日益繁兴的情况下,才存在各种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对比的可能性,才能形成比较思考,才能引出农业轻重的问题,最终形成重农思想。重农思想既然是由多种产业比较认识而产生的结果,且奉农业为首要的产业,与之对应,工商业理所当然是次要的产业。韩讷指出:“既重农矣,工商不能不为其所轻视。”。可见,重农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不孤独,而是与轻工商观或轻商观深深地纠缠在一起,最终完全融为一体而成就了重农轻商的命题。

轻工业论文第5篇

一、专题听取省二轻局领导同志的汇报

1981年8月中旬,省二轻工业局向省政府请示,拟在当年9月初召开全省二轻工业局、处长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肃清“”以来“左”的思想路线对二轻工业造成的危害,明确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主要任务,尽快使全省二轻工业走出低谷。时任省长的于克同志看到请示后,指示秘书给省二轻局高文同志打电话,要在周五下午听他们的工作汇报。汇报的当天,高文带局办公室主任可宗文同志带了一大袋子材料去见于克省长。见面后,于省长说: “你们召开全省二轻局、处长会议的请示我看到了,内容很好。今天先听听你们的汇报,不用念材料,主要是谈观点,说看法,讲问题,提建议。”听于省长这么说,二轻局的高文等同志消除了拘谨,打开了话匣子。据高文同志回忆,当时他汇报了4个问题:

第一,二轻工业多是小厂小社,国营企业不到10%,大集体企业占90%以上。产品大到家用电器,小到针头线脑,多是人民生活日用必需品和一部分为工农业生产服务配套产品,可以说东西虽小,人人必需,家家必用。多年来,由于“左”的路线影响,目前二轻工业生产很不景气,许多企业盲目搞“一大二公”,追奔“二国营”,生产发展受到了影响,许多企业连年亏损,有的连工资都不能发。

第二,针对这种状况,我们想首先要上下一起从思想上清除“左”的流毒影响,坚决纠正搞“穷过渡”和“一平二调”等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做法。不论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首先要把生产搞上去,不端铁饭碗,不吃大锅饭,迅速扭转企业亏损的被动局面。

第三,我们多年来从正反两个方面认识到:二轻工业要办好,必须坚持大划小;企业规模宜小不宜大,行业宜专不宜杂;核算单位越小越好,直到包到每个人头上。实践证明, “大锅饭,养懒汉,效率低,发展慢。”无论如何不能再搞“一大二公”、“一平二调”,盲目追求“二国营”了。

第四,针对二轻工业发展慢,亏损严重的情况,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代省委、省政府起草了《关于二轻集体所有制企业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讨论稿),请省委、省政府审定。听完高文同志的汇报后,于克省长说: “你们会议的内容针对当前二轻工业的实际情况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我赞成。首先要振奋精神,落实政策,认真解决思想上‘左’的影响,千方百计把二轻集体所有制企业办好,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生产搞上去。”接着他说: “同意召开这个会,但不以省二轻工业局的名义开,要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二轻工作会议,请各市、州、县的主管负责同志到会;请李振江副省长主持,我到会讲话。”于克省长的话使高文等同志深受鼓舞。时间虽然过去了近三十年,但高文同志回忆起当年汇报时的场景,仍是记忆犹新,泪水难抑。

二、第一次以省政府名义召开全省二轻工作会议

按照于克省长的指示,1981年9月1~4日,省政府在通化市召开了全省二轻工业工作会议。会上,省二轻工业局高文同志代表省二轻局党组,就全省二轻工业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做好今后的工作讲了意见。于克省长在大会上发表了长篇讲话。他说,我省二轻工业发展较快,贡献很大。从事二轻工业工作的干部、职工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很大。这一点是应该给予肯定的,因为有事实表现和数字证明的。当然问题很多,困难不小。他指出,关键是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问题的根子找出来。昨天,高文同志代表省二轻工业局党组作了发言,他分析了形势,提出了工作要求,讲了当前的问题,并总结了经验教训。高文同志说他是作检讨,这种批评自我批评的精神是对头的,是好的。如果说作检讨,犯了错误,这是省政府的事。他对二轻部门的工作作风和务实工作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目前暴露出来的矛盾,主要是长期以来“左”的思想影响和、 “”干扰、破坏造成的。多年来,盲目地大搞“穷过渡”,升级转制,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大批“唯生产力论”,硬把二轻集体所有制企业当作产生资本主义的因素去批判,背离了辩证唯物论,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这一套错误的东西,对二轻集体所有制经济破坏很大,灾难深重。粉碎“”以后,不可避免地要有一个医治遗患的过程。但是,我们也有些同志思想解放得不够,对中央的调整方针认识迟,行动慢,步子小,抓得不狠。在二轻工业内部,不同程度存在着比例失调、生产方向不对头、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不善、吃大锅饭等问题,挫伤了广大职工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影响了二轻集体经济的发展。

如何进一步把二轻工业搞上去?于克同志要求二轻战线广大职工继续清除“左”的影响,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认真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的政策。搞好民主管理,勤俭办企业,按照二轻集体经济特点办企业。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加强对二轻工业的领导,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方面要大力支持二轻工业。大家都要振奋精神,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发展我省二轻工业做出贡献。于克省长的讲话对于提振信心,鼓舞士气,增强全省二轻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支持出台一个“救命文件”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仍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当时,二轻工业是生产日用消费品的重要部门,它的发展关系到干家万户。在1981年那个时候,多年形成的“极左”路线的影响尚未消除,人们思想禁锢仍较多。在二轻系统,一些企业还在搞“穷过渡”,仍在坚持“小集体到大集体再到全民”的所谓“过渡公式”,曾一度使集体经济在困境中徘徊。二轻集体企业如何走出低谷?这是于克省长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使全省二轻工业尽快走出低谷,摆脱困境,省二轻局的领导班子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带领工作组深入许多市、县和基层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到了二轻工作多年来存在的问题症结,即:“在办二轻集体企业的指导思想上,多年来一直是在盲目照搬国营模式,否认和抹杀了集体经济的固有特征;在分配上‘端铁饭碗’、 ‘吃大锅饭’,使多数职工养成了‘天塌大家死,过河有矮子’的消极思想;而干部的终身制、委任制,压抑了一部分优秀人才的出现,有的群众形容某些集体企业领导班子的状况是‘木管铁、铁管木,啥也不会去织布,糊涂人管着成衣铺…。在当时许多理论问题还不明晰,思想阻力较大的情况下,于克同志坚决支持省二轻局提出的“办好二轻工业,必须坚持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民主管理,按劳分配”的原则及“二轻要办好,必须大划小;行业宜专不宜杂,核算单位宜小不宜大”的工作思路。

轻工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探究式学习 职业素质 教学方式 n程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近十几年来发展迅猛,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已连创新高,实现了跨越式的大发展。据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但从企业和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实践能力却呈下降趋势,“高分低能”和动手能力差已成社会共识。很多学生毕业后仍然对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或者仅仅停留在“理论水平”。大多数高等院校已充分认识到这一严重问题,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在积极探索中。很多课程开展的“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改革受到了企业和师生的广泛认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的地铁与轻轨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多个城市已建成地铁或者轻轨,高铁建设得到全面发展,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地铁与轻轨作为一门相对较新的课程,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因此应结合课程特点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内容进行深入改革[1],使之尽快适应国内轨道工程建设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输送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一、轻轨课程特点分析

1.课程功能分析

地铁与轻轨作为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在功能上具有“专”的特点,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地铁与轻轨等新型交通方式的设计理念、建设特点及适用情况,要求毕业生能够从事相关行业的工作,在工作岗位中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于轨道交通相关部门[2]。因此,系统的理论学习对学生掌握最新操作技能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非常重要,同时实践技能的培养不可轻视。

2.教学特点

地铁与轻轨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包括线路网络规划、线路设计、轨道与路基设计、建筑设计、地下车站结构设计、高架桥和车站结构设计、工程施工方法和设备系统等,涵盖交通、土木、电气、机械等学科。学科综合性非常强,课程内容非常丰富,既要求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也又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而课程的课时分配被压缩到32个学时。大容量、少课时的特点导致课堂教学知识点跨度大,知识点密集,无法面面俱到,形成宽而广、粗而浅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学习带来一定难度。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理论知识基础采取精炼的原则,在讲清概念的同时强化应用。

3.教材特点

由于地铁与轻轨在我国发展时间很短,相关教材较少。2000年以来,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的教师出版了几本教材,教材大多面很广但深度不够,有的教材中对地铁施工中具体的施工方法写得非常浅,有的教材对设计概念的剖析不够。教材内容落后比较严重,不能反映目前地铁与轻轨建设中的一些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技术,章节编排也有不尽合理之处。学生学习后总感觉没有学到具体的东西,而且有概念模糊的情况。如果不加以扩充,学生将难以在实践中应用。

4.教学考核

以往地铁与轻轨课程仍然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逼迫学生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点,但不能使学生真正把地铁与轻轨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低下。单一的死板的课程考核方式对于强化课程教学效果不太显著,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很多课程教学中的通病之一。

二、大学生学情分析

1.学习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学业成绩比较好,数理逻辑智力强,语言智力的发展较好,即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而形象思维能力可能会被忽视。理论性课程侧重于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学习问题不大。课程中不少内容涉及形象思维能力,例如实训、实践环节学习效果要比理论性课程差[3]。这会制约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发展与探索,因此引导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学习心态

大学生既渴望开放的学习方式,却又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不少学生的学习心态矛盾。一方面,大学生学风不严谨,较懒散,怕吃苦,学多带有功利性。大多数同学不是为了学习而读书,而是为钱而读书。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于学习的轻重缓急能够客观对待,学习目标明确,这是值得肯定的。因此,引导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使之趋于理性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探究式学习教学方式应用

1.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建构答案、意义、理解或信息的活动过程[4,5]。在探究式学习中,学习不再是知识的传输过程而是知识的建构过程。知识建构是建构主体围绕自身需要的实现而自主完成的,学习成为需要意志的、有自主意图的、自觉自主建构的积极实践[6]。以往课程学习中以传统的授予式教学为主,授受式学习是指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主观能动性较差。探究式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将好奇心转化为持之以恒的探究行动,克服学习中的障碍,成为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最终引导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探究式教学方式引入课程教学

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就需要融合实训、实践环节,开发、应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式教学方式实现课程的“工学结合”。结合当前设计关注的热点问题,例如大中城市的地铁与轻轨建设,以及国家高铁轨道网络的建设,对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以此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1)针对地铁与轻轨课程体系庞大,涵盖多学科,重点不突出的特点,改革课程体系,删减一些科普性内容,例如轨道中扣件的形式及设计、轨道中电气设备部分,增加符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的重点内容,例如工程施工部分,对明挖法、盖挖法、浅埋暗挖法、掘进机法、新奥法、盾构法、沉管法和顶管法进行详细的讲解,结合每种施工方法开展探究式学习。课堂上学生首先对所讲重点内容进行思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师生之间的讨论,以此强化所学课堂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

(2)针对地铁与轻轨课程教材落后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参考多部教材的做法,根据相关的参考教材或文献,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文献检索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补充更新课件内容,形成具有科技前沿的教材体系。教学期间如果学生有好的想法或者观点,可以立即提出,并在课堂上开展积极的讨论。同时在教学中布置思考题,学生除了课堂听讲,课下还要查询相关文献完成思考题,以便于下次课程开展教学。

(3)教学期间多布置课程思考题[7]。思考题需要学生自己动手查阅文献资料才能完成,完成以后在讨论课上学生自己上台作报告。具体方法为:教师拟定几个思考题的题目,将学生分组,每组一个题目,每人对同样题目进行写作,写完后相互检查,最后由一人作总结,在最后讨论课上给全班同学作报告。教师点评并结合一定的评分标准给每个学生打分,得到课程创新内容的成绩。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大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老师从中了解到该学科的发展现状,可谓一举多得。通过两个学期的实践,效果很好。

(4)课程设计结合工程实际。地铁与轻轨课程内容中包括交通线路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等内容。课程设计结合地铁与轻轨的具体设计实例开展教学,例如对我国规划和设计中的某一地铁车站的站台或区间隧道进行建筑设计。而课程实践的考察需要增加学生现场实践的环节,形成对地铁与轻轨设计和施工的感性认识,为上升到理性认识创造条件。在教学期间,结合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安排,专门组织学生针对某城市一条地铁与轻轨线路进行完整的长距离参观考察,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深入施工现场参观地铁与轻轨的施工,进行现场实习。教师根据学生在课程设计和实践中的表现给学生打分。

(5)课程论文严格要求。对于课程论文,学生大都随便抄抄应付了事,一般不可能出现不及格的情况,所以很多学生很喜欢课程以课程论文的方式考查。在教学中,需要增加课程论文的具体定量要求,必须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写作,文献资料至少达到10篇以上,并要求遵照标准的论文格式,教师在评阅时检查是否存在严重抄袭情况,不符合要求的返回重做。通过两个学期的实施,课程论文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

按以上探究式学习方法设置课程教学,考核方式由过去单一的考试,转为课程思考题、课程设计、课程实践和期末课程论文等综合性考察。对培养学生学习、消化知识能力,提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形成综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非常有利。

四、结论

1.分析了地铁与轻轨课程在课程功能、教材、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方面的特点,概括了当前大学生的学情状态,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进行课程改革的紧迫性。

2.探索实现探究式学习教学方法在地铁与轻轨课程的体系建设、教材选用、考核形式中的应用形式,探索适合大学生思维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工作应用为导向,合理安排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自主探索能力。应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强化了地铁与轻轨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胜利,姜楠.地铁与轻轨课程教学改革体会[J].甘肃科技,2010,26(24):173-175.

[2]贾晓云,宋玉香,韩现民.“能力为本”理念下《地下铁道》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9:171-172.

[3]史秋衡,郭建鹏.我国大学生学情状态与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J].教育研究,2012,358(2):109-121.

[4]赵文亚,史彬茹.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21:117-118.

[5]李福华.对高等学校学生权力的探讨――学生主体地位的政治学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4,2:15-21.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15(5):74-81.

轻工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轻化工程;化工原理; 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

0 引言

轻化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过程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从基础理论、设备构造、设计方法工程操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训练。主要目的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轻化工程准确实施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及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在轻化工业实际生产操作过程中工艺设计、选型配套、参数优化的能力,这是轻化科技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习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高素质、创新型轻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符合,已经成为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我根据教授轻化工程专业的工作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关于课程特色专业建设

轻化工程是染整科学和工程学的交叉学科,轻化工业就是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天然资源及产品作为原材料,加工成国民经济各相关部门不可缺少的物质材料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要结合轻化工程专业特点,将课程的内容大幅度精简,突出重点,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教学内容上可以增加在轻化工业中应用较多的蒸馏、传热等单元操作。因受学时、教材容量的限制,不可能要求教材或一门课都能及时反映学科最新成果和科技前沿知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新型单元操作选论"的形式,向学生介绍膜分离、吸附、超临界萃取、分子精馏等新兴单元操作的基础知识,以及化工领域一些新的单元操作过程开发、设备开发方面的科技成果,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及前景,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

2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轻化工程是一门理论性、工程性、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它是学生学完基础课后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后续专业性课的学习和培养专业兴趣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采用了多媒体动态模拟教学,将课程涉及的所有章节从单元操作的工艺流程到典型设备的结构和操作全部实行多媒体动态模拟教学。以基于计算机的视、听媒体为特征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能产生、集成、存储信息,运用多媒体灵活、方便,而且视听效果特别好,能把复杂、生硬的教学信息转化成对学生的感官最具有效刺激的、易于接受和形象生动的信号。传统的黑板式教学过程教师主要利用黑板板书、教学模型、工程图纸等来辅助教学,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课件、实物图片、实况录像、仿真动画等多媒体信息来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把传统教学中的抽象阐述转化为立体、形象、逼真的随堂演示,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强烈的实物感,而且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授课信息量、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如在精馏单元操作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图片向学生展示实际生产中的塔设备,还可以利用flas对精馏原理、塔板上的气液接触情况,塔操作时的液泛、液漏等现象进行模拟演示。在动画演示的同时,教师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性,不失时机地对涉及的内容进行讲解,既生动又形象,必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原本枯燥的教学过程变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轻松中和谐自然地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引用生产应用实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化工原理学习过程中,除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之外,我们更要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讲解过程中,我们结合轻化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大量穿插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生产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一种印染助剂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料投料搅拌反应过滤分离提纯产品。这些工序涵盖的单元操作和基本知识贯穿了化工原理的大部分内容,如流体的输送、过滤等单元操作涉及流体力学基础,浓缩、干燥、结晶等,单元操作中热量、水分的传递也都涉及课本中的传热、传质学基础等。在讲解干燥这一单元操作时,可以通过列举衣物固色工艺过程,加深学生对干燥概念、干燥原理的理解。因此,灵活结合生产应用实例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学习兴趣,强化了教学效果,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4 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动手实践环节

为了进一步理解化工原理中的经典实验以及结论,我们结合演示实验模型,如雷诺实验、流体阻力的观察等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化工原理是一门工科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果拘泥于课堂教学及演示实验,很难达到学生会用的目的。对此,我们结合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相关的综合实验及仿真设计实训,使学生对离心泵、换热器、精馏塔等的结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认识了各种显示仪表,掌握了各种阀门及调节器的使用方法,通过在电脑屏幕上的演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较好的应用,为理论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可以自己也可以多人一起讨论,设计方法和流程,并动手实验验证,加深理解,运用实验及仿真实训的实验教学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进一步帮助他们掌握相关知识,效果很不错。

5 结语

综上,本文结合实践,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习方法的传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高素质、创新型轻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王晓婷.关于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的研究[J].高等教育在线,2011,(4):145-147.

[2]陈丹云,何建英,刘勇,邹雪艳,李明静.化工原理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四川化工,2011,14,(2):48-50.

[3]胡芳,赵欣,祖彬,吴学栋,王忠良,孙聆芳.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纺织,2011,(3):29-31.

[4]侯庚喜,姚丽华,李旭.轻化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3):43-45.

作者简介:

1.林健(1992-),辽东学院化学工程学院轻化工程B1206班学生。

轻工业论文第8篇

关键词: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教学改革;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27-02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研究与轻化工相关的工业生产建设过程的课程,它包括研究选择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工艺路线,完成相关的化工计算和设备的选型,以及进行科学的管道布置设计和合理的工厂布局设计等内容,是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成工业生产的必经步骤。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可增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实事求是精神,严谨负责协调创新的工作作风和基本设计技

能,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因此,众多高校将“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列为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是轻化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涉及的专业基础知识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导致学习效果差。本文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对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改革意见。

一、“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的特点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是根据一个化学反应或过程设计出一个生产流程,并研究流程的合理性、先进性、可靠性和经济的可行性,再根据工艺流程及条件选择合适的生产设备、管道及仪表等,进行合理的工厂布局设计以满足生产的要求,工艺专业与有关非工艺专业进行密切设计合作,最终使这个工厂建成投产[1]。该课程主要讲授工艺流程设计、化工计算、轻化工业设备设计与选型、车间布置设计、管路布置设计、非工艺专业设计等内容,其中涉及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O备、化工热力学和轻化产品合成与分离等相关专业知识[2]。课程内容复杂多样,具有知识面广、知识点多,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的特点,设计结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等方面。因此,“轻化工设备与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课,并与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市场需求等领域密切相关。

二、“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通过近几年的实际教学,笔者认为目前在“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时少,内容多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间里主要讲授相关内容、标准和规定,与学生缺乏充分的交流互动,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不能理解掌握足够的设计知识,难以满足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

(二)方法单一

课堂上,教师从头讲到尾,多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的方式,内容枯燥,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三)理论课时多,实践课时少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与工程实际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之一,但目前的教学安排中单纯的理论课占据了绝大部分课时,缺乏足够的动手实践设计时间,导致学生无法对课程有良好认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无法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设计问题,更谈不上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教学要求。

(四)教师实践指导弱

我国高校中现任教师很多都是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他们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擅长科学研究,但由于他们没有进过企业,很少参与实际工程设计,因

此缺乏足够的实际设计经验,对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且在教学中缺少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的传授,使理论和实际脱节。

(五)考核方式简单

据调研大部分学校该课程多以平时成绩结合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指标,但由于期末考试成绩占综合评定成绩的比例高达80%―90%,而该课程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这种单一的卷面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导致一些学生忽略对平时的学习,在考前突击复习,以应付期末考试,所以难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

三、“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针对该课程教学中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轻化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需要对该课程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使学生能够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相结合,提高综合设计能力。笔者根据几年教学实践,提出改变教学方式、加强实践环节、完善考核方式、提高教师水平等建议[3-5]。

(一)改变教学方式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如抛锚式、讨论式、自学式等。

针对课程课时少的现状,教师要合理安排时间,重视备课环节,搜集典型工程设计实例,将工程实例与课堂内容相结合,突出重点难点。笔者采用“先实例,后讲解”的抛锚式教学方式,在每章开始就给出一个涉及本章内容的实例,然后从这个例子出发逐步引出本章的理论内容。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明显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课堂上学生主动寻找实例中涉及的概念或知识点,并发现问题探索解决办法,这样就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理论很好地与实践结合。

(二)加强实践环节

“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因此,加强实践设计环节势在必行。笔者在学校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之际,提出了增加该课程的设计学时的建议并被采纳。实际设计环节中,笔者结合生产实际和科研项目,将学生分为每五人一组,每组安排一个不同的设计题目,几乎涵盖了“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所学全部内容,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与理论教学穿行,使学生在“学习中设计、设计中学习”,学以致用,设计完成之后安排1―2学时进行汇报点评,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分析、合作、交流、沟通的能力,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

生产实习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载体之一,是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结合包头本地实际,笔者带领学生进入制药、酿酒、生物质加工等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通过实习,学生可以熟悉相关产业的实际生产流程、工艺路线及设备等。生产实习是学生对“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内容的深化和提高,学生通过实习能够进一步提高其工程意识。

(三)完善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考核可以衡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选取及考核结果的好坏对学生有重要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指导他们的学习方

式。基于“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具有知识多、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单一的期末理论课考试方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与应用程度,因此往往也不能对学生成绩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为了体现实践性教学在该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建议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将该课程的考核方式确定为“平时成绩+课程设计+期末考试”的形式。其中,平时成绩占20%,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作业完成情况等,根据一学期情况综合评定。课程设计占30%,根据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小组上交的设计作品及最后报告质量给分。期末考试占50%,采用闭卷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程序及内容的掌握程度,根据卷面成绩给分。

通过以上考核方式的改革,首先,学生的课堂表现更加积极认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解决了为应付期末考试而突击背书的问题。其次,课程设计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的能力,体现了该课程学以致用、实践性强的特点。最后,学生通过撰写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纸,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相关办公软件和绘图软件的应用,提高了他们的计算机使用能力。

(四)提高教师水平

一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整体水平密不可分,这一点对于涉及多个知识领域的“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显得尤为突出。该门课程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同时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动手和实践经验。因此,首先应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鼓励教师继续进修,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发挥老教师教学设计经验丰富的特长,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最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教师特别是具有较高学历却缺乏实际设计经验的青年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

,参与工程设计,必要时可聘请有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设计人员来校参与课程教学或开展讲座。

总的来说,“轻化工设备与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较深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实践的课程,对教师业务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通过对该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巩固专业基础知识,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工程意识。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提出几点建议,同时还有必要不断地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如此才能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最终达到课程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娄爱娟,吴志泉,吴叙美.化工设计[M].上海:华东理工 大学出版社,2002:1-21.

[2]张颖,郝东升.化工设计[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 社,2002:9-15.

[3]陈循军.《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探讨[J].广东化工, 2009,(8).

轻工业论文第9篇

(一)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际需求

2013年5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标志着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表明了我们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2016年11月28,关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批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8年5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在党的报告中,首次将“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党代会报告,且在表述中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并,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和基本方略。

从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形成,可以看到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新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成为我们开展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这一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环保青年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要保证青年干部在新形势下工作中能够继续贯彻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继续发挥主动担当、积极上进、开拓创新等优良品质,就必须重视对年轻干部引导、武装、塑造和激励的实用价值,就必须从源头上进一步加强青年干部的管理和培养。

(二)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要求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现实要求就是立足本职工作,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前提下,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年轻干部作为各级工作中的主力军,要解决现实要求的问题,关键就是勇于揪出年轻干部“皮囊下的意识形态问题”,用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要求年轻干部,用“不忘初心”的要求规范青年干部,真正“牢”字当头、落到“实”处。

对我们年轻党员干部,当前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就是抓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履行好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在市委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下,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攻城拔寨的拼劲,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让成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不断的增强市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具体实施计划工作中,就需要我们年轻党员干部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来作为工作的标尺,通过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来检验每一项工作,同时将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每一项要求贯穿到工作着力点上,就能解决问题。

(三)满足新形势下环保工作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开始进入一个相对成熟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今天,经过多次经济危机之后,我国金融已正式进入经济转型阶段。在经济转型时期,生态环境部门开始面临更加严峻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在内部机构改革和垂直管理改革后期,更多新的任务和职责需要细化落实,必将迫使内部组织形式多样化、工作方式的多样化、分工精细化、管理结构的不断升级。基于此,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现代党员年轻干部既要保证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要肩负起工作方式和解决问题方式的开拓创新。

(四)改进干部队伍现状的客观需求

与新形势、新任务相比,年轻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在质量、数量、层次、结构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思想政治工作水平不高,部分年轻干部对新形势、新问题、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认识不足;二是作风不扎实,部分年轻干部态度简单僵化。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运用新技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薄弱,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四是年龄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和缺乏活力。同时年轻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传帮带效率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改善年轻干部队伍现状的任务十分紧迫。

二、环保系统年轻干部存在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党和人民的高期望值,以及复杂的工作环境条件,对年轻干部自身素质的全面考验和对年轻干部的培养成长将是新的课题。环保系统的年轻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接受复杂环境的锤炼,快速成熟起来。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问题:

(一) 年轻干部存在的自身问题

一是存在不讲原则,不干工作的“老好型”。这类干部就是领导的传声简、留音机,唯领导是从,把领导放前,工作放后,面似讲究原则,实际违法行政;对待上级部门应付了事,属“拨郎鼓儿”,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善作表面文章,无担当精神,面似工作,实际无能无为。二是存在不讲方法,不会干工作的“板板型”。这类干部敢于坚持原则,但万事讲法律、讲原则,不能从实际出发,缺少大局意识,结果为“工作没少干,吃苦又流汗,效果不理想,领导想着换”。这类干部有事业心、责任感,就是工作不讲究方法,不善于协调,费力不讨好。结果工作难于开展,或者开展不好。三是存在不思进取,因循守旧的“头脑僵化型”干部。这类干部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原来的东西好,一切照旧,不能开拓进取,改革创新。不善于分析新形势,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不能突出工作重点、难点,不能创造性开展工作,在复杂环境条件下一筹莫展,致使工作效率不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

(二)年轻干部发展的瓶颈问题

这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组织和人事组织部门都不断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和发展,不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但是由于基数大,大部分年轻干部不得不面对发展的瓶颈问题。例如晋升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中层干部晋升存在论资排辈现象,影响年轻干部发挥积极主动性;年轻干部横向交流较少,特别是业务部门,年轻干部长期从事一项工作,对年轻干部多方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不力;年轻干部外出脱岗培训机会较少,影响年轻干部各项素质提高;受编制规范影响和上升空间局限性影响,年轻干部才能有待进一步挖掘。

事实证明,以上两种问题在环保系统内部各部门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将极大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必须加快打造“有素质、有能力、有韧性、有头脑、能打硬仗”的以年轻干部为主力军的新型环保铁军。

三、完善年轻干部培养的对策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对四川工作特别是对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中心内容的理论教育为主,不断强化“四个意识”,不断坚定“四个意识”,使“四个服从”成为普遍自觉;开展党性教育,进一步扎实信仰之基、从政之基、廉政之基;强调精准有效的开展专业化能力培训,不断健全年轻干部基本知识体系、不断优化年轻干部知识结构、不断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养,使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提升;推进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完善年轻干部素质培养的系统性、持续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突出中心内容理论教育联系实际

一是牢牢把握首要政治任务学习。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四川工作特别是对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作为年轻干部学习的中心内容,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学习教育落地、落实、走心,引导广大年轻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树牢年轻干部政治素养,为业务工作筑牢思想保障。二是着力学习效果工作转化。严格按照省、市理论学习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组织培训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按照干事创业“践行初心”的原则,开展具有环保系统内部实践特点的培训,不断健全内部学习教育长效机制和学习考核激励机制,把学习贯彻情况作为考核年轻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树立年轻干部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

(二)优化内容分类分级培训体系

一是完善培训内容体系。完善以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党性教育、专业能力培训、知识培训为基础的培训内容体系,不断优化年轻干部知识体系结构,提升年轻干部综合素质。二是优化分类分级培训体系。突出思想政治建设、职业道德建设、业务能力和作风建设为重点,结合机构改革和最新人员配置,以提高专业能力为重点,对内部人员进行分级分类的专项培训。针对年轻公务员干部开展综合管理、专业技术、行政执法等培训;针对年轻事业单位干部开展政治觉悟、管理能力、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等培训;针对年轻专业技术干部开展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养、创新创造创业等培训。

(三)健全培养制度体系

一是严格落实组织调训制度。严格执行调训计划申报和备案制度,加强机关内部统筹协调,严格审核把关,避免和防止多头调训、重复调训、长期调训、长期不训等问题。配合市级培训部门,严肃调训纪律,健全调训成果分享制度。二是严格落实《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挂职(学习)锻炼人员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年轻干部挂职及实践锻炼工作,分类实施,确保干部挂职得到有效锻炼。三是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对年轻干部加强考核评价,明确年轻干部学习态度和表现、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情况,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为局党组在年轻干部选拔、培养、管理、使用工作中提供信息参谋,最大限度发挥年轻干部自身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