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论文结束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08:53

论文结束语

论文结束语第1篇

毕业论文常用结束语

回首往事,心潮难平,感慨良多,但无论如何这些实实在在的经历,是我人生中弥足珍贵的记忆。在此,要个性感谢求学过程给予我无限支持和帮忙的老师、朋友和亲人们。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从日常的学习,论文题目的确定到论文的撰写,程老师都给予我悉心的关怀和耐心的指导,给我鼓励和动力,也正是在她的指导和督促下论文才得以如期完成。

感谢我们一齐在学校努力的同学,我们彼此关心、互相支持和帮忙,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感谢他们对我学习、生活给予的支持和照顾。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还获得了许许多多人的帮忙与先前研究工作者的宝贵资料,论文的研究成果离不开你们的协作和帮忙,在此对你们表示深切的谢意。期望能够以本文向你们汇报,以感谢你们对我的关怀与帮忙,感谢一向以来对我的支持与鼓励。你们永远是我的精神支柱和继续前进的动力。

所有帮忙和关心过我的人们,尽管与你们为我付出的一切相比,所有的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我仍要真诚地说声:谢谢你们!

毕业论文写作常用结束语

经过了两个多月的学习和工作,我最后完成了《##########》的论文。从开始接到论文题目到系统的实现,再到论文文章的完成,每走一步对我来说都是新的尝试与挑战,这也是我在大学期间独立完成的最大的项目。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也有很多感受,从对博客一无所知,对ASP,ADO等相关技术很不了解的状态,我开始了独立的学习和试验,查看相关的资料和书籍,让自己头脑中模糊的概念逐渐清晰,使自己十分稚嫩作品一步步完善起来,每一次改善都是我学习的收获,每一次试验的成功都会让我兴奋好一段时间。从中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博客这一新兴的出版方式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在属于自己的网络空间上,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把自己的想法与他人分享,我也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博客空间。

虽然我的论文作品不是很成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能够自豪的说,那里面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的劳动。当看着自己的程序,自己成天相伴的系统能够健康的运行,真是莫大的幸福和欣慰。我相信其中的酸甜苦辣最终都会化为甜美的甘泉。

这次做论文的经历也会使我终身受益,我感受到做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潜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那也就不叫论文了。期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

毕业论文常用结束语范例

踉踉跄跄地忙碌了两个月,我的毕业设计课题也终将告一段落。点击运行,也基本到达预期的效果,虚荣的成就感在没人的时候也总会冒上心头。但由于潜力和时间的关系,总是觉得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譬如功能不全、外观粗糙、底层代码的不合理数不胜数。但是,我又会有点自恋式地安慰自己:做一件事情,不必过于在乎最终的结果,可贵的是过程中的收获。以此语言来安抚我尚没平复的心。

论文结束语第2篇

毕业答辩开场白范文: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叫***,是**级**班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基于C/S的图书销售管理系统》,论文是在**导师的悉心指点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我的导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对三年来我有机会聆听教诲的各位老师表示由衷的敬意。下面我将本论文设计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图书销售管理系统对图书销售进行管理,具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极大地提高图书销售管理效率及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因此,图书销售管理系统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和实际的应用价值。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综述。这部分主要论述本系统开发的目的和意义,与业务相关的管理原理,以及与系统相关MIS系统开发原理与方法。

第二部分是系统分析。这部分分析用户需求,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目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和资源条件,以现状为基础,确定新系统的逻辑模型,即从抽象的信息管理角度出发,为使用户满意,系统应对哪些信息做怎样一些存储、变换与传递,具备哪些功能,从而明确系统应该做些什么。

第三部分是系统设计。通过系统总体设计及详细设计对系统分析的结果进行整合,目的是要得到一个令用户满意的良好的实现方案。

第四部分是系统实现。根据系统设计的内容,讨论了该系统对人员与平台的要求,以及数据库表结构的建立与数据输入,并进行应用程序设计与测试。

毕业答辩结束语:

论文结束语第3篇

关键词:话轮;重叠;自由辩论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1-0210-02

会话分析研究的创始人Harvey Sacks认为,口语交谈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大多数情况下在一段时间里只有一人说话。①在一段时间里,不止一人说话的情况也时有出现,但这是短暂的。他将这种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说话的现象称为重叠现象。Sacks所说的重叠现象指的是在同一场合,在同一个交谈中,在同一段时间里几个人同时说话的现象。②笔者从1999—2011年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中选取了二十场辩论赛作为语料,着重探讨在同一场辩论赛中,同一个自由辩论环节里,围绕着相同的辩题,几个人同时说话而产生的话语重叠现象。

一、“自由辩论”话语重叠的类型

根据对话轮转换规则的不同运用,笔者把自由辩论环节的话语重叠分为四种类型:

(一)自选的说话者同时抢先说话引起的重叠

自由辩论环节要求双方交替发言,一方在结束话轮时一般不会指定下一个说话者,此时另一方的几位选手有可能同时起立,竞相抢先说话。这种情况是同一方辩手的话语重叠。

例如:200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好马要吃回头草

反方一辩:……,您到底在论证您方观点还是再论证双方观点啊!

正方一辩://对方辩友/

正方四辩://既然回头草/给你了一个机会……

(注: //表示重叠在此开始,/表示重叠在此结束。……表示声调提高。下同。 )

反方一辩结束自己的话轮后,并没有指定下一说话者,自选的说话者正方一辩和四辩同时开始说话,这时话语重叠。

(二)误判当前说话者话轮结束引起的重叠

辩论赛中,一方误以为另一方的发言已经结束,然后开始阐述自己观点。但是另一方此时还不愿交出话语权,便与其争夺,话语出现了重叠。

例如:2005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善有善报

正方四辩:……你为什么都看不到呢?(停顿)//再请问您了/再请问您了,您放所论证的必然究竟使得是一种必然关系,还是豁然关系呢?

反方://但是/

正方四辩提出了一个反问,反方误以为正方话轮已经结束,便开始发言。实际上,正方话语并未结束,于是提高声调加重语气与反方展开争夺,此时话语重叠。

(三)正确判断话轮即将结束而有意抢先说话引起的重叠

辩论赛明确规定,双方必须交替方言。然而,由于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各有时间限制,为了争分夺秒阐述自己观点,在一方队员在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对方即将结束话轮,有意抢先说话。

例如:2004国际大专辩论赛——内在美能够代替外在美

反方一辩:……在法律上蓄意毁容和恶意杀人,都是会被判死刑,请问为什//么呢?/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今天说来说去还说能够代替必须要让被代替物离开现实……

反方一辩抛了一个问题给对方,想以此来结束话轮。正方二辩准确地判断了反方在问完“为什么”后即将结束话轮,而在反方话语没有完全结束时抢先开始说话。此时,双方话语产生了短暂的重叠。

(四)明确话轮未结束而打断介入引起的重叠

听话者明明知道当前说话者的话没有说完,但由于某种特殊原因,不得不打断介入当前说话者的话语。在辩论赛中,这种重叠一般发生在主持人与辩论队员之间。

例如:200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好马要吃回头草

正方二辩:……我们说生病了要吃药也不是减肥药都要吃吧,这样吃没病都//有病。/

主持人://好,/ 时间到。

正方辩论时间已到,主持人在正方二辩话轮尚未结束之处,便打断其发言,这时主持人的打断话语与辩手的话语重叠。

二、“自由辩论”话语重叠类型的分布特点及解释

笔者从1997—2011年举办的国际大专辩论赛中选取了二十场辩论赛的自由辩论环节,经统计,共出现92次话语重叠。上述四种类型的话语重叠分别出现50次,4次,16次,22次,所占比例图示如下:

由上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自选的说话者同时抢先说话引起的重叠所占比例最大,超过了总数的一半,其次是明确话轮未结束而打断介入引起的重叠数量,所占比例最小的是误判当前说话者话轮结束引起的重叠。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分布特点呢?

自选的说话者同时抢先说话引起的重叠,是由话轮转换规则造成的。辩论赛中,一方发言过后,并没有指定对方的下一个说话人,加上每队辩论时间有限,几位辩手生怕己方无人发言,浪费时间,所以竞相抢夺话轮。另外,正反双方面对面各坐一边,同方队员肩并肩并排而坐的,辩论过程中,同方队员很少能注意到身边队友的体态。因此,经常会出现两人同时起立、同时抢先发言的现象。

明确话轮未结束而打断介入引起的重叠,是由辩论赛本身的规则决定的。在自由辩论环节,双方发言分开计时。为了比赛公平,一方时间耗尽时,即使当前说话者的话语未结束,主持人也不得不打断介入。这种类型重叠几乎每场辩论赛都会出现。

正确判断话轮即将结束而有意抢先说话引起的重叠,是因为在辩论过程中,一方队员的某些话语标记可以预示自己的话轮可能在此结束。而另一方的队员较为准确地判断了当前发言人的话轮可能结束之处,为了争取时间,还没等对方的话语完全结束,抢先一步说了话,形成了短暂的话语重叠。但是,这一行为违反了辩论赛的规则和礼貌原则,所以只是个别少数现象,所占比例较小。

误判当前说话者话轮结束引起的重叠现象出现最少,是因为每一方队员在即将结束自己的话轮时,都会留下较为明显的话语结束标记。另一方队员可以通过这些标记对话轮的可能结束之处作出判断。

三、常见的“自由辩论”话语结束标记

(一)句法特征

1、祈使句

经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祈使句有“请您论述一下”“请比较一下”“正面请教对方辩友”“请对方辩友告诉大家”等。如:

有朋友为您两肋插刀,可谓是顺境吧。但有朋友插您两刀,可谓是逆境吧。请比较一下。

当正在发言的一方希望对方对某一观点进一步论述时,一般不会采取强硬的语气,为了表现出礼貌色彩,辩手往往采用祈使句更加委婉地向对方提出要求。一方辩手在获得了对方辩手提出的要求后,便可得知对方的话轮即将结束。

2、疑问句

常用的的标记有“……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我想请问您……”“是不是呢”“要不要呢”“一定会……吗”等。

(1)请问一个好汉三个帮,和众叛亲离哪个更有利于成长呢?

(2)请问, 人们去救济战乱饥荒地区的孩子,是不是让他们摆脱逆境更好地成长呢?

(3)对方辩友,饥民快饿到了生死关头了,你对他表示羡慕,这是不对的。我们去拯救他们去帮助他们,是去怜悯。对方辩友怎么可能相提并论呢?

例(1)是选择问,例(2)是正反问,例(3)是一个反问句。无论是哪一种,当一方辩手提出问题后,都期望得到对方的回答,从而向对方表明自己的话轮即将结束。

(二)语音特征

语音方面特征表现为,最后几个字语速放慢、语调加重。

那么孟母第一次发现自己搬错房的时候就应该很后悔,原来赌场是个逆境我们应该搬回去让孟子在赌场里面好好成长,那不成了千—王—之—王—了—吗?

辩手在最后几个字上不但把语速放慢了,而且还每个字都加重了读音,以此来提示对方自己这一轮的话语即将结束。

(三)伴随语言特征

1、局部的手势动作

辩手在发言过程中,通常都会伴随着手部动作,如手在胸前来回晃动。但是,当他要结束一轮话语时,他的手往往会摊向对方,并固定非常短暂的一段时间。这种手势就是提醒对方自己的话轮即将结束,准备把话语权移交给对方。

2、整个躯体的方向

辩论赛的规则要求双方交替发言,发言时需要起立,发言结束后立即坐下。且正反双方是面对面各坐一边,因此,辩论双方能够清楚地注意到彼此的动作。一方发言结束后身体向下的趋势也可以提醒对方自己的话轮已经结束,成为话语结束的标记之一。

四、对“自由辩论”话语重叠的处理

辩论赛中,重叠者在重叠出现后会有不同的反应,其共同点是总有一方会让出话轮,不跟对方争夺。这是因为,主动让出话轮是礼貌的一种行为。另外,只有自己让出话轮,才能所有人听清楚对方在说什么,才能让辩论赛顺利地进行下去。

如果几个人同时说话,话语重叠在一起,就会产生种种问题。辩论赛中话语受损会影响自己观点的论述。所以,在重叠消除后,重叠者通常要对受损的话语进行修复。辩论赛里,受损话语的修复一般是重叠者主动作出的。重叠者意识到自己原来话语受损,可能会影响对方、观众的理解,就在自己后来的话轮中准确地重复一遍原先被重叠的部分。

例如:2005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半决赛第一组——善有善报

正方四辩:……你为什么都看不到呢?// 再请问您了/ 再请问您了,您放所论证的必然究竟使得是一种必然关系,还是豁然关系呢?

反方: // 但是 /

上例中,正反双方的话语重叠,反方主动让出了话语权。正方四辩意识到重叠的话语可能受损,于是在反方退出后,再次重复了一遍自己原先被重叠的部分。

本文先总结了“自由辩论”话语重叠的四种类型,然后从辩论赛规则、话轮转换规则等多方面解释了四种类型的话语重叠出现频率不同的原因。除此之外,笔者还探究了辩论赛中几种常见的话语结束标记,包括句法、语音、伴随语言特征等方面。最后,又进一步阐述了重叠者在重叠出现后的反应。

注释:

论文结束语第4篇

关键词:束? 自 行 以上 自省精神

对于《〈论语·述而〉》“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章的解释,治《论语》的学者们长期聚讼纷纭,由于争论的焦点一直集中在对“束?”一词的训诂上,为获得对它的定诂,人们的视野往往不能超越“束?”一词,因而忽略了对本章其他语词词义的厘定,或者对其他语词曲为之说,以求合于“束?”的既定诠释,思考过程中常常存在着方法论上的错误,那就是缺少对整个章句的训释是否符合整部《论语》文本、先秦语用实例和孔子的总体思想的权衡。鉴于此,本文拟在综合前贤对“束?”一词综合阐释的基础上,求索本章其他语词可能的词义,同时将本章放在《论语》文本和孔子为人及其总体思想上去理解。

一、 束?

历来对“束?”一词的解释大略有以下几种:束带修饰;年十五;拜师的礼物。如果细心考索可以发现,几家早期有代表性的注家(值得注意的是,因为他们去古未远,后来各说大抵由此生成或者从中找到佐证)对于“束?”一词的解释并不象后来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泾渭分明,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互相承认,同时并存。

西汉孔安国《论语注》有云:“束?,束带?节。”I然而曹魏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则谓:“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以上,则皆教诲之。”对孔安国这一段话,萧梁皇侃《论语义疏》是这样理解的:“孔注虽不云?是脯,而意亦不得离脯也。”如此,在孔安国那里,“束?”兼具动作束带?节和名词肉脯二义。

东汉郑玄《论语注》:“束?,谓年十五以上也。”II而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则有以下记载:“自……(省略号为缺文,本段中以下省略号仿此)酒脯。十五以上有……经说曰臣无意外之交弟子有束……与人交者当有所教诲以忠信之道也。”壬本有“自行束?……施遗焉”字样III。根据文中有“酒脯”、“施遗”语词,可知在郑玄眼中,“束?”又可释为弟子拜师的礼物。如此,在郑玄那里,“束?”一词又兼具表十五岁年龄和名词肉脯二义。

上引孔颖达解释《尚书·秦誓》“如有束?一介臣”句原文如下:“孔注《论语》以束?为束带?节,此亦当然一介谓一心耿介,断断然守善之貌。”而在《礼记·少仪》“其以乘壶酒、束?、一犬赐人;若献人,则陈酒、执?以将命,亦曰‘乘壶酒、束?、一犬’”一段的正义中,孔颖达谓“束?,十?脯也。酒脯及犬皆可为礼也。”准此,孔颖达之释“束?”就全与孔安国同,也兼束带修节和肉脯二义。

上述孔安国、郑玄、孔颖达于“束?”一词皆持二解,且其义项互相交叉,看来不能认为这三位大学者皆系模棱两可之辈,也不能简单地从语境上强生分别心,只能看作这三个义项本可相通,事实也正如此:其时持十?脯去拜师,一般在十五岁左右IV,如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尚书大传》:“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嫡子,年十三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年二十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余子十五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要之,不拘泥于十五岁这一年即可。V而弟子行拜师礼之时,自然恭敬有加,必要束带修饰而后可,日久相沿成习,“束?”遂成为人生特定年龄段的一种仪式或着装,而后又反过来用这种特定年龄段的仪式或着装来指代这个年龄段,汉语中“及笄”、“弱冠”皆此类也。又因表修饰的“修”与表肉脯的“?”相通,如今本《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敦煌出土唐写本《〈论语〉郑氏注》“修”作“?”VI又如今本《颜渊》:“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其中的“修”字,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敦煌写本《论语郑氏注》也作“?”VII,上述二字显然系“修”的异体字。又如《孟子·尽心上》“?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墨子》中“修”多作“?”。“束?”于是具有了三种义项,在具体语用过程中,则视使用者的需要或仅取其一,或兼取其二,于是出现纷然杂陈的局面。这就是后世研究者无论执持哪一说都能找到足够例子但又不足以说服持论对方的原因。

二、 自、行、以上

前人于本句解诂,多以解决“束?”一词为目的,从上述三说中择取其一,然后援引文献以证明,文章也就打住。其实,本句训诂的难点还不仅仅在“束?”,还有“自”、“行”、“以上”和下文的“诲”字。

“自”字在《论语》和与之相先后的其他典籍中无甚深义,除本义“鼻子”、后起义代词“自己”和介词“自从”外也无更多歧义,问题是今人极容易与今天的“自行”相联系,于是解读成如“人洁己以进”VIII之义,似乎于《论语》文本有证。但笔者检索了《周易经传》、《论语》、《老子》、《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春秋》及《三传》等典籍,未见第二处将“自行”用作一词的语例。IX孤证不立论,因而也就不便将二字连读。

关于“行”字,有学者释为“行年”,从句义言,这与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吻合,于理也能通。然而,尽管《庄子》、《荀子》、《韩非子》三部先秦典籍中“行年”一词凡九见,但同是这些典籍,却未见有一处以“行”代“行年”之例,《论语》、《孟子》中则连“行年”一词也未见。增字释义在此就显得不甚合适,既如此,“行年”一义就与本句无涉。

再看“以上”。“上”很早就有二义,一作动词,一作方位名词及其引申义。“以”字意义的生成也随“上”字而变化。如果将“行束?以上”作为一个动作,与“洁己以进”语法功能相同,本句意义也能说得通,事实上也确有学者作过这样的解释X。但在笔者检索过的先秦文献中,如《周易经传》、《论语》、《老子》、《墨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春秋》及《三传》等,“以上”二字连读时,“上”作动词仅《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一例:“(叔向)下,执其手以上”,XI而作为方位名词的“上”则所在多有,仅《墨子》中就达三十四处之多。就是《论语》中也有一例:“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再者,从句式上看,本句与先秦其他典籍中出现过的“自有生民以来”、“自三代以下”“自中人以上”结构极似。XII第三,“上”作动词,本句应是“自行束?以上者”而不是“自行束?以上”,此点允下文展开。

至此,“自行束?以上”可作如下解读:自从十五岁毕恭毕敬地行了拜师礼之后……

三、 诲

一看到“诲”字,很容易使人想起同在《述而篇》中的两处“诲人不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前者体现出孔子虚以下人的美德,后者则是孔子客观的自我评价。但这偏偏是个很具迷惑性的字眼,若作如字读,“诲”谁呢?人们自然想到了那些主动提着礼贽上门求教的弟子。以此立论,且不说上文已论“自行”不作一词,更不作主动解;验诸《论语》文本和孔子为人,穷困如颜回,未必能付得起这在别人看来并不昂贵的学费;更何况这话听起来太不象出自一个喻于义胜过喻于利的君子之口。于是又有人提出另一种解读:那些十五岁以上的后生,我都曾教诲过他们XIII。这又遇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这般骄矜不实的言词与孔子一贯的谦躬态度相距甚遥,譬如《泰伯篇》“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夫子的言说无疑胜过后人的猜测;第二,依此立论,前半句应是“自行束?以上者”,如:

子曰:“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学而》)

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八佾》)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

上述除第四例“者”字结构在意义上作为介词“与”的受事者外,其他皆作动词的受事者。而在《论语》一书中,这样倒置的受事者除了以下二种情况外一般都是“者”字结构,一是本身是具体的人名如《泰伯篇》的泰伯、尧、舜、禹和《季氏篇》的齐景公等,二是主语部分过长,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但是,迄今所见的《论语》各种版本中,本章并未发现有“者“字的异文。需要作补充说明的是这个问题在第一种解读中同样无法克服。由此可见前文对本章上半句的诠释无误,于“诲”字,则只能另作解释。

唐初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郑玄《论语注》云:“(诲)鲁读为‘悔’字,今从古。”这是一条很关键的信息。陆氏《经典释文》叙录谓“郑校周之本,以齐、古正读,凡五十事。”近代王国维从《经典释文》勾稽出二十四条,得出结论道:“郑氏所据本固自鲁论出之张侯论,及以古论校之,则篇章虽仍鲁旧,而字句全从古文。”XIV一旦“全从古文”,难免有所差池。如《乡党篇》“瓜祭”,鲁读“瓜”为“必”,郑注从古论;《卫灵公篇》“好行小慧”,鲁读“慧”为“惠”,郑注也从古论,其实二者皆不可必。回到本章,“诲”既不能作如字读,依鲁论作“悔”,其义却能豁然贯通,曰:自从十五岁毕恭毕敬地行了拜师礼之后,我还不曾有过没有遗憾的日子呢。其实,正如上述《卫灵公篇》的“慧”与“惠”一样,“诲”“悔”二字系本有其字的通假,如《易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中的“诲”字,陆德明《经典释文》引卜虞本正作“悔”。汉代经师于本有其字的假借造诣精深,于本无其字的假借则有未曾深研处,这也许正是郑玄从古论作“诲”又作如字读的原因所在。然而在清人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母”部中,却收录了周秦汉典籍中大量以“母”字为声旁的字相互通假的语例:悔,字亦作“?”,《尔雅·释诂》:“?,病也。”《诗·伯兮》“使我心?”、《十月之交》“亦孔之?”,《释文》本作“悔”字。又为“侮”,《诗·抑》“庶无大悔”笺:“慢也。”《书·洪范》“曰悔”,郑注“悔之言晦也,晦犹终也”。《诗·生民》“履帝武敏”,《尔雅·释训》谓“敏,拇也”。《老子》“澹兮其若海”,《释名·释水》:“海,晦也。”……由上述诸例可推知,“诲”“悔”因同声而通假。而在本文所讨论的“自行束?以上”一章中,根据意义和语法通例,则以鲁论“悔”作本字读为优,通行本之“诲”仅一借字耳。

孔子有“悔”,这是实践的孔子日新其德的好学精神和强烈的自省意识决定的,有《论语》文本为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按:曾子的参省精神无疑是乃师思想的忠实继承。

子曰:“过则勿惮改。”(同上篇)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

按:对弟子自省意识的肯定可以看出孔子心目中参省精神的地位。而在《中庸》之中,孔子对于颜回的激赏却是紧接在对于自己缺点的反省之后的:“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 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按:对弟子作“无悔”的要求,正是因为极富参省精神的孔子心中有一“悔”字在,并把无悔作为一种境界在追求着。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

(陈司败)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同上)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按:在后人眼中的圣人,自我感觉照样大过小过不断,难怪志于学之后,“未尝无诲(悔)焉”。但这并不影响孔子的光辉形象,因为能够在明明德的过程中做到“不贰过”,那么,正如子贡所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注释:

I 见唐孔颖达《尚书正义·秦誓》引。

II 见章怀太子《后汉书·延笃传》注文引。

III 见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第82页,文物出版社,91年11月。

IV 这话也可以倒过来说,其时人们在十五岁左右去拜师,作为拜师的礼物,习惯上都以十?脯充当。

V 如西汉桓宽《盐铁论·贫富》:“余结发束?,年十三,幸得宿卫。”

VI 见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第175页,文物出版社,91年11月。

VII 见上书第136页。

VIII 《述而》:“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IX 仅见有以下三个不能作为词的例子:“以此教人,恐不爱人;以此自行,恐不爱己。”(《庄子·天下》)“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不举而自藏,不迁而自行。”(《墨子·耕柱》)“四面之吏亦皆自行其守。”(上书《号令》)前二例不作一词,而系一词组;最后一例“行”与“其守”构成动宾关系,恰好证明“行束?”亦系一动宾关系。

X 如姜可瑜《〈论语)“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正义》(见《中国语文》1983年第5期)和黄金贵《〈论语〉“束?”句解诂》(见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杭州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合编《古典文献与文化论丛》中华书局1997年2月出版)二文即持此说。

XI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故兹郑之踞辕而歌以上高梁也”一语中,“上”与“高梁” 构成动宾关系,“以”字连接“歌”与“上”两个动词。

XII 上述姜可瑜、黄金贵二文皆将“上”释为上进,在这样的语法结构中其说于文献证据不足。

XIII 孔广森《经学卮言》即持此说:《汉书·王莽传》“自初束?”,《伏湛传》“自行束?,迄无毁玷”,《延笃传》云云,盖并同郑解,是言成童以上皆教诲之也。

XIV 见王国维《观堂集林》卷四《书〈论语郑氏注〉残卷后》。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何晏集解、邢?m疏《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本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8月出版

董季棠《论语异解集说》,台湾太冠出版社1975年出版

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文物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

王泗源《束?非从师之礼敬》,见王著《古语文例释》第287──2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8月出版

黄金贵《〈论语〉“束?”句解诂》,见《古典文化与文献论丛》第189──200页。杭州 大学古籍研究所、杭州大学中文系古汉语教研室合编,中华书局1997年2月出版

论文结束语第5篇

摘要: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构建了以管辖的概念为基础的一套约束理论。文章应用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对英汉反身代词从语法功能、共指特征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讨其在两语言中的异同。

关键词:约束理论;英汉反身代词;语法功能

一、引言

语言学中较系统的照应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其中以Chomsky的管辖与约束理论为代表的生成语法理论,借用逻辑术语“约束”来表示照应关系。 “约束理论”中的约束原则所关注的就是这一照应关系,它明确指出照应语必须受到管辖语域的约束。但是汉语反身代词汉语反身代词“自己”却经常逾越该管辖语域,与外部先行语发生长距离约束关系。

文章拟用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对英汉反身代词从语法特点、照应特征两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尝试综合其在语法功能上的相似性和特性。

二、约束理论概述

根据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一个词语的管辖语域指一个包括中心语、主语和补语,可以体现一切语法功能的最小的“完整功能体”,即含有该照应语在内的最小名词词组或句子。先行语与照应语必须在同一语域内,或长距离约束,即先行语与照应语可以在不同语域内。乔姆斯基把约束范围称为管辖语域,并总结出三条约束原则,其中第一约束原则,即照应语必须在管辖语域里受约束。

三、反身代词

英语的反身代词有完备的屈折特征,与先行词在性、数和人称上完全一致。在形态上不具有最简性,而在指称上具有最简性,并与代词在分布上呈现互补性,英语的反身代词具有照应用法兼有强调作用。

根据形态分类的标准,英语反身代词只有一种,就是由第一、第二人称的所有格和第三人称代词的宾格形式加后缀-self(复数selves)构成。其表现形式为myself,ourselves,yourself,yourselves,himself,herself,themselves,oneself和itself。

汉语反身代词不具备屈折特征,不与先行词要在性、数上保持一致,但人称必须一致;在指称形态上都不具有最简性,汉语反身代词不但可以局部区域内与代词形成互补分布,还可以出现在词所不能出现的非主目位置上,兼有照应和强调两种用法。与英语反身代词有所不同,它在局部区之外和代词存在严重的指称重叠,而且在主目位上与代词的分布完全相同。汉语反身代词分为两类:一种是简单形式的反代词“自己”;另一种是复合形式的反身代词“代词+自己”。本文中汉语反身代词指的都是前者,即简单形式的反代词“自己”。

四、英汉反身代词的对比分析

(一) 语法功能对比。

1.相同点:英汉语反身代词都可以做宾语、同位语和主语补语。

(1)英汉反身代词作宾语,英汉语反身代词作宾语的用法是英汉两种语言体系中最普遍的,既可以做动词的宾语,又可以做介词的宾语,如:

a. He blamed himself. (动词宾语)。

b. 我责怪自己。(动词宾语)。

c. 对于自己,他没勇气想那么多。(介词宾语)。

(2)英、汉反身代词作同位语。

英汉反身代词既可以做主语的同位语也可以做宾语的同位语。

a. The president himself will come. (主语同位语)。

b. 总统自己会来。(主语同位语)。

c. The man he saw was the president himself. (宾语同位语)。

d. 他看见的是总统自己。(宾语同位语)。

2. 不同点:

(1)英语反身代词不能做时态句的主语,而汉语反身代词则可以做时态句的主语。

根据约束理论和反身代词的定义要求,在英语中,反身代词作为照应语,必须与先行语相照应,并与之保持严格一致的关系,即反身代词必须在管辖语域里受约束。因此,反身代词不能做时态句的主语。但是在汉语中,反身代词却可以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做时态句的主语。

当上层主语是量化名词词组,如“某人”等,或是疑问短语时,下层主语必须是自己才能与其共指。而在英语相应结构中用普通代词即可取得共指效果。如:

a. 他们都认为自己上当了。

b. I think I am right. (我认为自己是对的)。

第二种情况是“自己”在表示泛指,即“自己”在泛指任何人时,反身代词可以做时态句的主语,如:自己的东西自己拿。

(2)汉语反身代词可以作定语,而英语反身代词则不能。

a.约翰喜欢自己的书。

b. John likes himself’s books.

(3)英语反身代词可以作表语,而汉语反身代词则不能。

英语中,当句子的主语是人时,反身代词可以作表语,来说明主语的状态,诸如人的感情、身体状况等,如:He’s not himself today.

做句子的表语是英语特有的现象,而且充当表语时,英语反身代词不再只是某个代词的反身形式,其意义也发生了引申,表示人的健康状态以及心情。而在汉语中,反身代词并没有这样的用法,句子成分中没有表语这一成分。

(二)英汉反身代词的照应特征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反身代词的例证,张宁,那洪伟认为,Chomsky的约束论和Wexler及Manzini的参数理论具有普遍意义,不论是对英语还是汉语反身代词都适用,汉语复合反身代词只可以与近位先行词共指,不能与远位先行词共指。

a. 玛莉i送给苏珊j自己i/*j的相片。

b. 玛莉i送给苏珊j她自己i/j的相片。

c. Mary i gave Susan j the photograph of herself i/j。

在句上句a中,“自己”只能指主语“玛莉”,不能指宾语“苏珊”。相反,在下面的b中“她自己”可指“玛莉”或“苏珊”;同样,在c中,herself可以指Mary或Susan。

英语中反身代词只能与近位先行词共指,而不能和远位先行词共指,即英语反身代词必须与先行词同处于一个分句或者一个名词短语中。同英语反身代词不同,汉语反身代词既可与近位先行词也可与远位先行词共指。如:

a. John i said that Mary j hurt herself j.

b. John i said that Mary j hurt himself i.

c. That John i criticized himself i surprised Mary j.

d. *That John i criticized herself j surprised Mary j.

由上可以看出,英语反身代词的复指受到严格的限制,能以所在限定分句的主语(或非限定分句的逻辑主语)为先行语。同英语反身代词不同,汉语“自己”则可不受此限制,它可以以自己所在分句之外的成分为先行语,即长距离约束。

五、结语

通过运用乔姆斯基的约束理论,对英汉语反身代词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语言中的反身代词存在着句法结构的限制。对两种语言中反身代词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两语言在这一语法现象上的差异,以利于对外汉语教学和英汉语之间的互译。当然仅从句法结构考察不可能充分描述和说明所有的反身代词的照应关系,而必须考虑语义、语境和语用等因素,才能从更深层次上去全面认识反身代词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On binding [J].Linguistic Inquiry, 1980.

[2]林家庆:乔姆斯基约束理论述评[J]. 山东外语教学, 1996, (3):31-34.

[3]许烈炯:生成语法理论[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37-55.

论文结束语第6篇

冲突话语 结束 面子 结构类型 语言特征

一、引言

冲突话语,即争论性话语,指言语交际过程中产生的争执类话语,可以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研究:诱发、激化和结束。所有的冲突话语在经历诱发和激化之后,都会以特定的方式结束,称为冲突话语的结束。由于冲突话语的复杂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引起国外话语分析者如Gary Collier& Donna DiCarlo等的研究兴趣。国内学者如赵英玲(2004)、赵忠德(2005)对冲突话语分别从语篇分析角度和关联理论角度进行分析。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为冲突话语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启示。但是毋庸置疑,对于冲突话语的研究不论是从广度还是从深度而言都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对冲突话语结束阶段的研究更为少见。在此背景下,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冲突话语的结束机制进行深层剖析显然十分有必要。

二、研究方法

夫妻之间的冲突话语属于个人隐私,真实语料较难收集。因此,本文选取最近美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欲乱绝情妻》前40集作为研究文本,将剧中三对夫妇(Bree和Rex, Gabrielle和Carlos, Susan和前夫Karl及情人Mike)冲突话语作为考察对象,期望揭示夫妻冲突话语的结束机制和常用的言语策略,希望对于丰富语言研究、化解社会矛盾产生积极影响。

通过对文本的转录和定性研究,论文发现,面子是驾驭局势的关键。充分的面子功夫或拯救措施可以有效地平息夫妻冲突话语事件;而不充分的面子功夫甚至面子攻击则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出现夫妻对峙的僵局。也就是说,Brown & Levinson的面子理论对于夫妻冲突话语的激化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解释力。

三、理论基础

Brown &Levinson 于1978年提出面子理论,把面子定义为“人的基本需要”,并区分了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人人都有面子需求,但是交际中却充满了面子威胁行为,而且一个人的面子是建立在维护别人面子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交际中有必要做一些面子功夫来维护面子。他们提出了五大面子补救策略(裸地公开实施,积极面子策略,消极面子策略,间接实施,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并指出,对于不同威胁程度的言语行为,应采用不同的面子补救策略,即面子威胁程度越高,应该采用越有效的面子补救策略,直至不实施该行为;相反,如果面子威胁程度低,就可以采取面子功夫较少的策略,直至不采取补救措施,直接裸地公开实施该行为。

在夫妻冲突话语的结束阶段,为了平息面子攻击带来的伤害,必须有一方积极实施面子拯救行为。因此,夫妻双方是否为对方做出面子功夫,以及做出的面子功夫充分与否,成为决定夫妻冲突话语结束方式的关键。

四、夫妻冲突话语结束的语用机制分析

夫妻之间的冲突话语最终都有哪些结束方式?又是什么导致了夫妻冲突话语在结束方式上的不同?冲突话语的结束又表现出哪些语言特征呢?这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一)夫妻冲突话语的结束方式

文本研究发现,夫妻冲突话语结束的方式有两种,和平解决式和积成宿怨式,而面子功夫是驾驭局势的关键。如果冲突的一方积极考虑对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需求,并采取相应充分的面子拯救策略,那么对方有可能接受这样的解决方式,家庭恢复安宁;反之,如果双方均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强调自己的面子需求,置对方的面子需求于不顾,或者即使考虑到了对方的面子需求,却没有做出充分的面子功夫来消解对方的怨恨或委屈,问题就无法额得到解决,双方形成对峙僵局。以下文章将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分别阐释两种结束方式的具体类型及其背后的深层语用原因。

1.和平解决式

文本分析表明,夫妻冲突话语事件的最佳解决方案应该是妥协-接受型,体现出面子关爱性的应答策略特点,达到和平解决争端的目的。在妥协-接受模式中,说话人充分考虑到对方的面子需求,采取积极面子策略,提出一个他/她认为双方都能接受的中间立场;如果听话人能够接受其中的面子功夫,冲突话语就可以和平解决。此模式并不要求任何一方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所以不会有人面子受损,这也是这种解决方式较受欢迎的原因。

①[C][Ep 3,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Tom 提出中间立场,消解Lynette的怒气。

1.Tom: Fine, you know what? Let's go to that party. (goes to the fridge, and takes out a pack of jelly and a spoon).

2.Lynette: Can't, I already cancel the sitter.

3.Tom: Okay, well we'll throw the next one.

4.Lynette: Throw a dinner party? I don't even have time to wash my face. No, you know what? I'm gonna go to this one. You can stay home and baby-sit the kids.

5.Tom:Fine.I can handle that.

在这段对话中,Lynette指责Tom独自享乐,抛家不顾。Tom在话轮1和3中两次采取积极面子策略,提出补偿建议作为中间立场,可惜由于其中面子功夫不够,均被妻子否决。但是Lynette看到了Tom解决问题的诚意,于是在第4话轮中,她也采取积极态度提出另外一个建议,让Tom在家带孩子,而自己去参加派对放松一下,得到了Tom的认可。在此例中,Tom首先表现出解决问题的诚意,Lynette也停止指责,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双方的相互妥协顺利的终结了夫妻冲突话语。

2.积成宿怨式

相反,假如双方态度不够诚恳,不愿损害或者牺牲自己的面子去满足对方的面子需求,甚至继续肆无忌惮地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夫妻之间就会形成僵持、冷战等消极局势,甚至导致夫妻感情破裂。

文本研究表明,积成宿怨的结束方式体现为以下两种结构类型,均体现出面子对抗性的策略特点。

(1)各持己见

如果交际双方根本不顾及相互的面子,也无意于为对方采取面子拯救措施,继续裸的公开实施面子威胁行为,冲突话语无望和平解决。相反双方对立情绪高涨,冷战僵局由此产生。夫妻冲突话语表面上似乎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实际上,夫妻之间仍然心存芥蒂,这悬而未解的冲突话语事件也非常容易成为日后类似事件的导火索。

②[C][Ep 17,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Bree 和Rex讨论他们是否送儿子Andrew去感化中心。

1.Rex: "I'm, I'm not comfortable with this."

2.Bree: "All right, what about this one. It's in the desert and it's very reasonable. Barracks are a little bit bleak, but that recidivism rate is to die for!"

3.Rex: "Bree, I'm not doing it. I'm not sending my son away."

4.Bree: "It's easy for you, isn't it? You're not the one he's openly rude to. You're not the one he challenges every day. You're not the one he hates."

5.Rex: "I'll talk to him, all right? I'll sit him down for a little old-fashioned heart to heart."

6.Bree: "You talk to him all you want. I'm gonna check out the place with the electrified fence."

在此例中,Rex认为他和Bree应该以交谈的方式解决儿子的问题;而Bree却认为谈话已经无济于事,应该把儿子送到感化中心。二人均不愿意考虑对方的积极面子需求,导致僵持局面产生。

(2)提起冲突话题-转换话题/离开

当听话人面子受损、没有心情参与争论时,他/她会选择逃避该话题,推迟回应,或者离开的方式来敷衍对方。在下面的例子中,Bree不愿意离婚,因此当丈夫违背她的面子需求在话轮2中提出离婚话题时,她在话轮5中选择转换话题――“我帮你拿些沙拉吧。”来逃避现实问题。

③[C][Ep 1,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Rex想和Bree离婚。

1.Rex:(interrupts BREE) I want a divorce. (BREE looks at him, stunned) I just can't live in this... this detergent commercial anymore. instruction(The SERVER stops beside their table.)

2.Server: The salad bar's right over there, help yourself.

3.Rex: Thank you.(watches as the SERVER walks away).

4.Bree: Um. Think I'll go get your salad for you.

(二)夫妻冲突话语结束阶段的语言特征

夫妻冲突话语的结束阶段涉及到多种言语行为,如表达勉强、接受、拒绝、建议、自责、保证等。文本分析发现,以上几种言语行为的表达体现出特定的语言特征。

1.提出建议

建议的目的是解决冲突,形式有“let’s”或“we’ll”,如例1话轮1和3所示。通过这种句式,说话人暗示听话人与自己属于同一阵线“we”或者 “us”的成员,由此拉近双方距离。实际上建议是说话人做出的一种积极面子拯救行为,补偿了听话人的部分面子损失,在听话人身上会起到一定的安慰作用。

2.表达自责

自责表明说话人放弃实施面子威胁行为,承认自己的错误,等于牺牲自己的面子来补偿听话人面子,通常在听话人身上具有良好的安抚效果。在例4中,当Mike因为Susan把自己的儿子送走一事而大为光火时,Susan就通过自责来表达自己深深的歉意。自责通常采用虚拟语气的形式,如话轮1,有时也采用直接自我否定的方式,如同例话轮6所示。

④[C][Ep 6, 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Mike责怪 Susan送走他的儿子。

1.Susan: "I, I should have told you right away. I, I know that. But you know now, so can we please talk about it?"

2.Mike: "No."

3.Susan: "Mike, stop."

4.Mike: "Susan, you said you wanted to help me, and I believed you. That's it. We're done."

5.Susan: "No, no, no, no, no!"(She stands in front of Mike's truck blocking the way. Bree comes out of her house to see what's going on.)

6.Susan: "I screwed up, okay? I want to fix it! Please let me fix it! Tell me how to fix it! Mike, I love you!".

3.表达保证

保证使听话人感觉受到尊重和重视,能够较好地满足听话人的面子需求,属于积极面子策略。夫妻冲突话语结束阶段中的保证通常体现出以下特点:重复使用“I”,如下例话轮1所示,以表明自己心迹,充分满足听话人的面子需要;重复使用“you”,以彰显听话人的重要性,如下例话轮1所示;或者伴随以强调词,如“even”, “any”, “always”。

⑤[C][Ep 11,Desperate Housewives (Season 1)]

Tom安慰吃醋的Lynette。

1.Tom: "Lynette. Claire is attractive, yes. But I am not attracted to her. Look, if I thought for even a second that there was any danger in having Claire around, I'd be the first to get rid of her. It's you! You're the one! You always have been and you always will be."

2.Lynette (laughing): "All right, hold your water."

由此可见,采取表达自责、保证等补偿对方面子需求的语言策略,能够起到安抚作用,有助于平息夫妻战火。

五、结束语

通过对剧本的分析,本文归纳了夫妻冲突话语的常见结束方式及其深层的语言机制。面子功夫是能否解决夫妻冲突话语事件的关键。面子功夫足够的话,冲突可以和平解决;如果面子功夫不足或者根本没有面子功夫,那么争端很可能继续,出现僵持局面。此外,文章还总结了夫妻冲突话语结束阶段常见的语言特征,包括以肯定词表达接受、以虚拟语气表达自责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应该学会巧妙地运用面子策略和使用恰当的语言策略来处理夫妻冲突话语事件,以提升家庭生活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Gary Collier, Donna DiCarlo. Emotional Expression.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85.

[2]Corsaro W.Rizzo T Dispute in the Peer Culture of American and ltalim Nursery-School Children[J].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90,67:126.

[3]赵英玲.冲突话语分析[J].外语学刊,2004,(5):37-42.

论文结束语第7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转换生成语法 理论运用

一、转换生成语法的概述

1.转换生成语法的初始提出

转换生成语法(简称TG)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主要用来描述语法。乔姆斯基认为语法主要包括基础和转换两个部分。

2.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对象

乔姆斯基把人们在特定环境下所使用的话语叫做外表化语言(Externalized language),简称E-语言,把大脑中的语言知识系统叫做内在化语言(Internalized language),简称I-语言。生成语法认为,语言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知识(I-语言、语言能力和语法)。

3.转换生成语法与语言习得

生成语法家们总是把语言研究与儿童习得的现象紧密连接在一起。其实语言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儿童在四五岁时便能轻松掌握母语,这种能力不可能完全与生俱来,但也不是完全通过后天经验形成的。以乔姆斯基的观点来看,语言是人脑的产物,我们能学会、使用语言,与大脑本身的机能有根本的联系。在生成语法学中,人类与生俱来的那部分语言知识必定含有世界上所有自然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具有普遍性。

4.原则与参数理论

生成语法学假设普遍语法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原则”和“参数”。与人类语言的共有现象有关系的叫“原则”,与语言特有现象有关系的叫“参数”。实际上儿童的语言习得就是参数的设定。

二、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1.题元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题元理论属于原则与参数中的一个理论。在生成语法中,把关于题元角色分派的理论叫做题元理论。我们可以借用以上原则和理论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句子,让他们更了解为什么有些句子不合语法。

2.约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约束”(Chomsky,1981),是指句中两个名词性成分之间指称意义上所依赖的关系。在约束理论中,名词短语分为三类:指称语言、照应语和代词。例如:

(1)Mary hated himself.

(2)John welcomed the criticism of herself.

(3)He said [that Jim is coming].

(4)John doesn’t want himself laughed by Mary.

句(1)中的反身代词在管辖语域得不到约束违反了第一约束原则。根据这一原则,照应语(在此句中为反身代词himself)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主语Mary和这个反身代词不同指,所以这个反身代词在管辖语域内就没有受到约束,这个句子不合法。如果在此的反身代词是herself,这句话就合法了,因为Mary可以约束它。句(2)中照应语herself的管辖语是介词of,包含该照应语及其管辖语的分句是整个句子,在这个约束域,照应语没有找到先行语,与句(1)的情况一样。如果把herself换成himself,就合乎语法了。在句(3)中,根据第三约束原则,指称语(Jim)不会受到来自何处的约束,不管是来自管辖语域内还是管辖语域外,Jim都不会受到主句主语的约束,所以不合乎语法。句(4)违反了第二约束原则,此句中的反身代词himself在管辖语域得不到约束,所以不合语法。

3.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新的句型,我们采用反复训练法。但是学生只知道有些句子从表层结构来看是一致的,并不知道它们是由其他句式转换过来的。句子的结构首先由词库中的词项经过推导产生D-结构,D-结构经过转换又产生S-结构,S-结构又经过转换形成逻辑式(LF)和语音式(PF)。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句子的推导,告诉学生句子的结构,这样便于他们理解句子。

(1)a.Jim is hated.

b.[IP e Infl[VP is hated Jim]].(D-结构)

c.[IP Jim Infl[VP is hated t]].(S-结构)

(1)b是D-结构,主语位置是空的,宾语Jim,在这里不能获得格,因为过去分词hated没有赋格的能力,并且没有格的名词短语在句子中是不能存在的。为了获得格,在S-结构中,Jim由宾语位置移到主语位置得到主格,如c所示。

(2)a.Jim seems to be clever.

b.[s.NPe seems[s Jim is clever]].(D-结构)

c.[s.Jim seems[s(t)to be clever]].(S-结构)

(2)b是深层结构,(2)c是表层结构。Jim在表层结构里其实是限定分句的主语,在深层结构中是to be clever的主语,它经过NP移位,把主语提升到句首的空位,而Jim原来的位置空了出来,形成了转移后的语迹。主语移动后,谓语动词就不必保持一致,所以在表层结构中就必须用不定式。由此可见,提升结构让深层结构的主题意义都保留在表层。

论文结束语第8篇

关键词:名词短语移位;管约论;最简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22-02

一、引言

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也叫生成语言学,是典型的解释性科学理论。按照生成语法的观点,人类大脑的语言器官中,有一个词库和一个推导程序。推导程序也叫演算系统或计算系统。推导程序从词库中选择词项,推导出句子的结构描写形式。但是句子生成后不是静止不变的,有些句子成分还会发生移位。移位的运用极为简单,就是把结构表达式中的一个结构成分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外一个位置。但是移动不是任意的,是有条件的。这些移动条件是普遍语法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当移动成分是名词短语时,就叫名词短语移位。

二、六个发展阶段

乔姆斯基语言学理论主要有六个模型,它们分别是:1957年的“Syntactic Structure(SS)模型”、1965年的“Standard Theory(ST)模型”、1972年的“Extended standard Theory(EST)模型”、1976年对EST的再次修正、1981年的“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GB,管约论)”模型和1993年的“Minimalist Program(MP,最简方案)模型”。虽然这些模型的设计思想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但是实现的技术在不断的改进。“移动”作为句法演算中的最基本操作,在以上提到的各个模型中均有所涉及。在“SS模型”中,乔姆斯基提出一套转换规则。利用这些转换规则,可以把根据短语结构规则生成的简单的核心句转换成一些相互关联的句子。在“ST模型”中,乔姆斯基认为转换语法可以插入、删除和移动语言成分。在“EST模型”中,乔姆斯基对转换的范围和能力进行了修改,减弱了原有的转换能力,使其变成了移位规则。现在,移位理论已成为“GB模型”(管辖与约束理论,简称“管约论”)和“MP模型”(最简方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三、“管约论”和“最简方案”对名词短语移位的解释

在“管约论”的框架下,英语名词短语移位主要涉及两种结构:被动结构和提升结构。被动句中的名词短语移位主要是指动词的补语被移到了主语位置,或是不定式分句的主语被移到了主语的位置,例如:(1)The puppy was kissed.(2)He was supposed to be a doctor.提升结构中的名词短语移位主要有两层含义:一层为普通含义,主要指“提升动词”――使其补语分句中的名词短语发生移位,一类含有和“提升形容词”――使补语分句中的名词短语发生移位,例如:(3)The man seems to have met the girl.(4) This team is likely to win.

另外一层为特殊含义,主要是指“主语提升”,即名词短语从一个主语位置移到另外一个主语位置。在“管约论”的框架下,名词短语移位主要和题元理论和约束理论相联系。按照题元理论,句子是以动词为中心的结构,动词本身的词汇信息决定了句子的基本结构,也就是不仅句中动词的每一个题元角色都必须分派出去,而且句中的每一个名词短语都必须得到一个题元角色。约束理论由三个原则组成,分别涉及三类名词短语:照应语、代词和指称语在句中的约束关系。第一原则照应语在管辖范围内必须受到约束。第二原则代词在管辖范围内不得受到约束。第三原则指称语在任何范围内都不得受到约束。移动的名词短语在原位留下了一个痕迹,叫做“语迹”。“语迹”被认为是隐性的照应语,必须遵守约束理论的第一原则。在“管约论”的框架下,被动句是由D-结构经名词短语移位转换而成的S-结构。被动形态变化使动词丧失了分派外题元角色的能力,造成主语位置的空闲;但屈折词I仍能给主语位置授格。被动形态变化也使动词丧失了给补语或作补语的不定式分句的主语授格的能力,使有关名词短语失去了得到格的来源。因此,为了通过格的检验,无格的名词短语被迫移到有格的主语位置上。这就是说,被动转换过程中名词短语移位是在格的驱动下进行的。在提升结构中,当提升动词的补语由不定式分句充当时,由于分句的主语在分句内得不到格,又不能得到例外授格,被迫进行提升,移到主句的主语位置。在含有提升形容词的提升结构中,补语分句内的名词短语在不定式分句内得不到格;也不能从分句外得到例外授格,因为形容词根本不是授格成分。因此,名词短语在格的驱动下提升到没有题元角色但有格的主句主语位置。根据“主语在VP内假设”,「Spec,VP是句子主语的原位,同样是在格的驱动下,在该位置上的名词短语通过移位出现在(Spec,Ip)的位置上。

和“管约论”相比,“最简方案”相对来说更加优越,它用更为简单普遍的原则解释了名词短语移位。在“最简方案”的框架下,结构的建立用了合并和移位两个句法操作手段,这两个操作手段的运用使得“最简方案”对名词短语移位的解释不再用到D-结构和S-结构。此外,名词短语移位的根本原因是核查名词短语的语法特征,格核查理论的使用使得“标志语―中心语一致关系”替代了“管辖”。

四、结语

在“管约论”和“最简方案”的框架下,名词短语移位都是有限制的。名词短语的移位要遵守某种局部限制,它必须在某个局部范围内进行,一次不能移动得太远。名词短语移位要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地进行。对于这一现象,“管约论”用了约束理论中第一原则给出了解释,而“最简方案”用了一条更为普遍的语法原则――“经济原则”,从而简化了对名词短语移位的解释,更加合理,更加符合人的心智反映。

参考文献:

[1]Andrew Radford.(2000).Transformational Grammar:A First Cours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Noam Chomsky.(1957).Syntactic Structure[M].Mouton:The Hague.

[3]胡壮麟,姜望琪.语言学高级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沈强.汉语名词性短语中名词移位与明细短语移位[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2).

[5]马玉波.英语名词短语修饰语的认知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张志红.名词性词组在汉译英中的运用[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论文结束语第9篇

关键词:汉泰 反身代词 约束理论 句法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2

现代汉语“自己”一词在语言学理论界引起很多争议,因为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简单的反身代词,而是一个集反身代词和泛指代词特征于一体的词,与其他语言里的反身代词不同,有性质上的区别。现代汉语“自己”和泰语“เอง”在各自语言当中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词,两者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作为泰语教学和研究人员,除了了解和掌握两者的异同之外,还应该对造成两者差异的原因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了解汉泰两种语言的共性与差异,为泰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等方面提供参考。

本文根据Chomshy的约束理论从约束特征、长距离约束和阻塞效应三个方面对汉语反身代词和泰语反身代词进行对比。

一、约束特征对比

(一)汉泰语反身代词于管辖语域内受约束特征对比

乔姆斯基的约现代汉语和泰语两种语言中都有反身代词,两者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但也存在着差异。做出如下定义的约束关系:

约束:

如果(1)A统制B;且(2)A和B同标;则A约束B。

统制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两个句子成分之间除了有前后关系以外,还有统制关系、支配关系和管辖关系。统制的定义:

统制:

如果A、B互不支配,且支配A的C也支配B,那么A统制B。

C

AB

管辖语域:A是包含B的最小语域,且A受B管辖,则A是B的管辖语域,A=名词短语或句子。

1、在简单句中汉泰反身代词的管辖语域内受约束特征对比

我们比较下面带有反身代词的例句:

(1)小明喜欢自己。

(2)小黄在为自己工作。

(3)มานะเกลียดตัวเอง

马纳讨厌自己。

(4)มาลีเรัยนหนังสือ เพื่อตัวเอง

玛丽为自己读书。

(1)“自己”在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回指“小明”;(2)句“自己”回指“小黄”;(3)句“ตัวเอง”回指“马纳”;(4)句的“ตัวเอง”回指“玛丽”。

通过比较发现,根据Chomsky约束理论的第一原则,照应语必须在本管辖语域内受到约束,作为照应语的反身代词必须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例句(1)-(4)中不管是汉语反身代词还是泰语反身代词,都直接受其先行语的管辖,此时的汉泰反身代词的反身代词都只有一个,具有相同的约束特征。

2、在复合句中汉泰语反身代词管辖语域内受约束特征对比

(5)小莫知道老张不喜欢自己。

(6)张三说李四害了自己。

(7)มานะพบมาลีที่ห้องของตัวเอง

马纳在自己的房间遇见玛丽。

(8)มานะพูดว่าเธอเกลียดตัวเอง

马纳说你讨厌自己。

在比较这些复杂句时,我们发现,汉语的反身代词既能在本管辖语域内受到先行语的约束,也可以跨出管辖语域外受到先行语的约束,即可以受到长距离约束。汉语例句(5)理解可能有歧义,“自己”的先行语既可以是“老张”,与老张同指,“自己”在管辖语域(“老张不喜欢自己”)内被约束;但同时“自己”也可以选择“小莫”作为先行语,此时“自己”的回指超出了其管辖语域,称之为“长距离约束”。(6)句中“自己”可以是“李四”,也可以指“张三”。(7)里,“ตัวเอง”回指“马纳”;(8)句中,“ตัวเอง”可以选择“你”作为先行语,也可以选择“马纳”作为先行语。

综上所述,汉泰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完全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在复杂句中,汉语既可以严格遵守约束理论的第一约束原则,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也可以在管辖语域外受约束。由于泰语语法是定语和状语后置,当“ตัวเอง”做句子的定语,而要把泰语翻译成汉语时,“ตัวเอง”要根据语义来选择照应的先行词。

(二)汉泰语反身代词于管辖语域外受约束特征对比

根据对约束理论和管辖语域的定义,反身代词不可能在管辖语域外受到约束,但我们在实际运用语言中,汉语和泰语都会遇到反例。

1、在简单句中汉泰语反身代词的管辖语域外受约束特征对比

(9)小红的傲慢害了自己。

(10)小莫做事谨慎的态度救了自己。

(11)ความภาคภูมิใจของเขาทำให้เจ็บตัวเอง

他的骄傲害了自己。

(9)里的主语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句中的有生名词“小红”内嵌于一个名词组的领属语位置上;(10)句的“小莫”是句子的主语,但它们都能够约束位于宾语位置的“自己”。这在文献中被称为“次统治约束(sub-command binding,见Tang,1989)”,是反身代词“自己”的长距离约束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11)句子翻译成中文后,“自己”跨过管辖区域受到句子的主语“他”的约束,属于长距离约束,而在泰语原句中,“ตัวเอง”在管辖语域内,受到“เขา”的约束,属于局部约束,而不是长距离约束。这是因为在泰语语法中定语要后置,“他的骄傲”中“他”要放在“骄傲”的后面,所以出现同一个句子,汉语受到长距离约束,而泰语则符合约束原则,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汉语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可以在管辖语域外寻求先行语,而泰语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不能在管辖语域外受约束。

2、在复合句中汉泰语反身代词管辖语域外受约束特征对比

简单句中只出现一个子句,而复杂句中至少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那么汉泰反身代词就会有在管辖语域外寻求先行语的可能。

(12)小强不相信大虎说自己的老婆漂亮。

(13)小陈说小张对自己没有信心。

(14)มานะ รู้ ว่า มาลีรักตัวเอง

马纳知道玛丽爱自己。

(15)มานะ พูดว่า มาลี ไม่ เชื่อตัวเอง

马纳说玛丽不相信自己。

(12)句中的“自己”可以指管辖语域内的“大虎”,也可以指管辖语域外的“小强”,即受到长距离约束。(13)中“自己”受到小句主语“小张”的约束,还可以受到大句子的主语“小陈”的约束。(14)和(15)的“ตัวเอง”可以在管辖语域内受到“玛丽”的约束,也可以寻求管辖语域外的“马纳”作为先行语。

比较上面的句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汉语还是泰语的反身代词都能够在管辖语域受约束,可以在管辖语域外寻求先行语。

二、长距离约束对比

在本章节的第一部分,我们提到了长距离约束,下面我们将对汉语反身代词和泰语反身代词的长距离约束现象进行比较。

例如,在(16)中,“自己”可以回指小句中的主语“大虎”,还可以回指根句主语“小强”:

(16)小强不相信大虎说自己的老婆漂亮。

与此相同,泰语反身代词也能够受到长距离约束。例如在(17)中,小句中的“ตัวเอง”可以回指本小句里的主语“玛丽”,同时也可以回指大句子的主语“马纳”:

(17)มานะพูดว่ามาลี ไม่ เชื่อ ตัวเอง

马纳说玛丽不相信自己。

汉语反身代词“自己”长距离约束的另一种表达是“次统治约束”。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8)他的骄傲害了自己。

(18)中主语的结构复杂,由代词“他”内嵌于一个名词词组的领属语位置上,但是却能够约束位于宾语位置上的“自己”。

我们来看泰语是否存在这样的现象:

(19) ความภาคภูมิใจ ของ เขาทำให้เจ็บตัวเอง

他的骄傲害了自己。

(19)中,“ตัวเอง”在管辖语域内,受到“เขา”的约束,属于局部约束。这是因为在泰语语法中宾语后置,使得泰语反身代词不受到次统治约束。

总之,汉语和泰语反身代词都能够受到长距离约束,汉语反身代词“自己”还能够受到次统治约束,而泰语反身代词的次统治约束则是禁止的。

三、阻塞效应对比

80年代中很多研究反身代词的学者们发现了这一现象,即在反身代词“自己”比较远的名词或代词会受到离反身代词较近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阻挡,反身代词则优先选择第一人称代词或第二人称代词作为先行语。这个现象后来在文献中被称为阻塞效应。这个容易理解为可能是因为语用的因素造成的,我们平常说话一般都从说话的一方或者听话的一方来叙述的,很少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表达。那当句子里出现第一人称代词或者是第二人称代词的时候,反身代词就会指向说话的一方或是听话的一方。如果这样的话,反身代词选择哪个词作为先行语,则取决于句子的表达功能,而不是句子的结构主次了。例如:

(20)我觉得你对自己没有信心。

(21)小红觉得我对自己没有信心。

当根句主语和反身代词之间被另一个不同人称的名词词组阻断时,长距离约束就会被阻断了。(20)“自己”和主语“我”被第二人称代词“你”隔断,所以“自己”只能受到“你”的约束,不能与“我”同指,长距离约束不成立。(21)“自己”和主语“小红”中间插入了第一人称代词“我”,“自己”只能被“我”约束。泰语中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如:

(22)ผมรู้สึกว่าคุณไม่มี ความเชื่อมั่น ในตัวเอง

我觉得你对自己没有信心。

(23)แดง รู้สึกว่า ผมไม่มีความเชื่อมั่น ในตัวเอง

小红觉得我对自己没有信心。

(22)中离“ตัวเอง”最近的第二人称代词“你”阻挡了句子的主语“我”与“ตัวเอง”的照应关系,“ตัวเอง”只能选择“你”作为先行语。同样(23)的“ตัวเอง”与句子的主语“小红”也被第一人称代词“我”阻挡,而只能受到离其最近的“我”的约束。

那么阻断效应是不是对所有汉泰反身代词句子都适用呢?我们看下面的一组句子:

(24)①我知道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②你知道你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③他知道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这组句子的主句主语都是单数,从句主语都是复数,按照阻断效应,主句的单数代词被从句的复数代词阻挡,不能约束反身代词。①和②“自己”与主句主语之间的照应关系被不同人称和不同数量的名词词组人称所阻断了。但是我们看③的“自己”可以与句子的主语“他”同指。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第三人称代词与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不同,它的所指对象比较宽广。“我”肯定是“我们”里面的一员,“你”也肯定是“你们”里的一员,而“他”可以但不一定是“他们”中的一个。泰语反身代词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25)① ผม รู้ ว่าเรา ไม่มี ความเชื่อมั่น ในตัวเอง

我知道我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② เธอรู้ว่าพวกเธอ ไม่มี ความเชื่อมั่น ในตัวเอง

你知道你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③ เขา รู้ ว่าพวกเขาไม่มี ความเชื่อมั่นในตัวเอง

他知道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

①和②的反身代词“ตัวเอง”跟汉语反身代词“自己”一样,与主句主语的照应关系受到阻挡。但是同样的,③句“ตัวเอง”能够违反阻塞效应,越过“他们”受到“他”的约束,即长距离约束。由此可见,无论是汉语还是泰语,每句话中反身代词具体指哪个人,不能简单地用单复数或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及第三人称代词的语法特征来判断。下面的句子就可以说明阻塞效应是不适用的:

(26)他让我站在自己的旁边。

(27)เขาให้ผมยืนข้างๆตัวเอง

他让我站在自己的旁边。

按照阻塞效应,(26)中的“自己”只能与“我”共指,但是没有人能站在自己的旁边,泰语也是如此。那么在语法上对此的解释是不通的,我们可以从语义和语用现象上对其处理。

四、小结

相似之处:1、汉泰反身代词在管辖语域内受约束时,只有一个合格的先行语,并受其约束;2、无论时汉语反身代词还是泰语的反身代词都能够在管辖语域受约束,还可以在管辖语域外寻求先行语;3、汉语反身代词和泰语反身代词都能够受到长距离约束;4、无论是汉语反身代词还是泰语反身代词,阻塞效应说都不完全适用。不同之处:1、汉语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可以在管辖语域外寻求先行语,而泰语反身代词在简单句中不能在管辖语域外受约束;2、汉语反身代词“自己”能够受到次统治约束,而泰语反身代词的次统治约束则是禁止的。

参考文献

[1]程工:《评黄衍语用照应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2]程工:《语言共性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3]徐烈炯:《共性与个性》,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4]程工:《生成语法对汉语“自己”一词的研究》,《外国语言学》,1994年第一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