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软件产业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7 18:08:30

软件产业论文

软件产业论文第1篇

为打破几十年来,国内“硬件不做CPU,软件不做操作系统”的现象,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专家组日前以国家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联合攻关,这为新世纪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大发展吹响了世纪的号角。

中国科技大学的金西老师,获邀参加了中国国家高技术智能计算机系统(863-306)专家组主办的第一届中国自由软件发展战略研讨会,并作了演讲。现在我们将其在会议演讲文稿及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发展动态综述出来,答谢读者多年来对我刊的支持与厚爱,同时衷心祝贺我国的软件与集成电路产业在新世纪蒸蒸日上。

1国家鼓励的主要产业政策

国家鼓励的有关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主要产业政策如下:

第十条支持开发重大共性软件和基础软件。国家科技经费重点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重大关键共性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大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开发平台、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大型应用软件等基础软件和共性软件。属于国家支持的上述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应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选定项目承担者。

第十一条支持国内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外国企业联合设立研究与开发中心。

第四十二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按鼓励外商对能源、交通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执行。

(一)投资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二)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μm的。

2软件产业

2.1我国软件业现状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将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软件将会成为突出体现一个国家经济优势的产业。我国软件业在1990年软件的销售额仅为2.2亿元人民币,1999年中国软件市场总销售额增加到176元亿人民币,增长79倍,每年的发展速度都在20%以上;2000年中国软件市场的销售额约225亿元人民币左右,较1999年增长27.8%。软件产业做为支柱产业的形象越来越明显。

2.2我国软件业与印度软件业的差距

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和国外软件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独立自主开发的软件所占比例还很小。早在1998年的统计资料就表明软件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38亿元人民币,约占当年世界软件市场份额的1%;软件产品出口约为6500万美元,而同期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已达到26.5亿美元,约是我国的40倍。2000年印度软件产业销售额达57亿美元左右,出口达39亿美元,这比我国2000年销售总额要多40%左右。

2.3我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态度

软件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各国保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在发达国家,软件业已超过钢铁、汽车和石油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而在中国信息产业中,软件市场尚不及硬件的20%,软件产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引起我国政府和有志之士的高度重视。

科技部副部长徐冠华谈到,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令人目不暇接,国际信息产业结构正在进行战略调整。由以硬件为主导向以软件为主导过渡,软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在软件产业方面,正在发生着由销售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以Linus为代表的共享软件的出现,促使软件由垄断封闭型开发,向社会开放型的开发方向演化,这代表已在网络上合作进行研发的新趋势。这种趋势迫切要求不甘落后的国家,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软件开发实力,壮大自己的软件产业,在未来经济和产业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软件园在国家整个软件产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牵引作用和示范作用都已得到体现,软件园的建设发展,已成为当地开拓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方向,集中发展是实现软件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战略选择。

软件产业是以智力和人力为主要经营资源,以知识和信息为经营载体,以创新为主要经营特色的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知识产业,是知识经济的核心。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指出,软件产业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软件产业以人才为本,高素质、高水平、稳定的软件技术人才队伍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2)软件产业以创新为主要发展动力,必须在技术、产品、市场和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取得发展。

曲副部长还指出:我国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为软件产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经济环境:

(1)尽快制定配套的软件产业政策,推动我国软件产业的快速发展。

(2)通过设立软件专项基金等措施启动市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

(3)重视对软件的产业化、软件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培养。

(4)强化行业管理、严格质量控制。要在系统集成商与软件开发商中大力推广ISO9000和CMM认证及软件企业的资质认证,以及对系统集成工程要实行工程监理制度。

(5)开展国际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3CMM模型

3.1CMM的由来

软件是知识产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软件系统的复杂程度也是超乎想象,不同于一般的生产过程。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研究所(CMN/SE)受美国国防部的委托,开发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为软件工程过程管理和实施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CMM主要用于评估和改进软件企业中的以软件能力为标志的软件活动。它能帮助软件企业改进和优化管理,在提高软件开发水平和效率的同时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实现软件生产工程化。根据软件生产的历史和现状,CMM框架用5个不断进货的层次来表达软件组织活动的行为特征及相应问题,其中初始层是混沌的过程;可重复层是经过训练的软件过程;定义层是标准一致的软件过程;管理层是可预测的软件过程;优化层是能持续改善的软件过程。在CMM框架的不同层次中,需要解决具有相应层次特征的软件过程问题。因此,一个软件组织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处于哪一个层次,然后才能针对该层次的行为特征解决相关问题。任何软件组织致力于软件过程改善时,只能是循序渐近地向相邻的上一层进化;而且向更成熟层次进化时,原有层次中那些已具备的能力还应该保持和发扬。

3.2CMM的国际地位

CMM已得到了国际上普遍的认可,并对计算机软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可以通过对软件组织软件能力的评价、软件过程的评估及改进,提高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和质量,是我国软件企业走向世界迅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软件业和印度相比出口额差别很大,其中原因很多,就企业自身管理而言,我们比印度差得更多。从行业本身角度来看,印度软件行业导入CMM模型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目前,全球已有72家企业通过了CMM4级和5级评估,其中印度就有24家,通过CMM模式的管理,印度大幅度提高了其软件开发能力及软件产品的质量,保证了向美国和欧洲软件出口的高速增长。与此相比,我国软件企业2000年前只有北京鼎新公司通过CMM2级认证。

我国的软件开发整体水平是印度十年前的水平,软件生产方式普遍是手工作坊的软件生产过程,处于有章不循和无章可循的混沌状态。外部环境的改善、政府的支持和保护、资金问题的改善,给软件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但外因是要通过内因来起作用的,在我们抱怨资金缺乏、不堪税赋、人才流失等问题时,应该好好的反思软件企业的自身问题,用CMM作为一面镜子去发现、查找、评估企业在软件生产过程中的问题,我们缺乏的是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也就是突破CMM2级的问题。实施CMM是软件企业加强自身管理,提高素质,摆脱困境的必经之路,是软件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

3.3中国的CMM认证

令人欣慰的是,在这次2000年中国自由软件发展及应用战略研讨会上,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的经理在演讲中公布,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个基于“软件能力成熟模型”(CMM)开展其业务的软件开发机构。CMM由五级组成,第一级为最低,第五级代表最高水平。目前,大部分软件组织通过的认证属于一级或二级。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已于2000年9月通过了顶级(五级)评估,成为中国首家达到顶级的软件企业,也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印度之后第三个拥有顶级企业的国家。那位经理特别强调整个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完全是由中国人组成,中国人也能做到CMM顶级。

会上,有不少软件开发商质询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说,CMM2级认证过程需百万美金以上费用,有没有这个必要吗?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用一组数据展示其在向争取高级别认证过程中的大幅提高效率作了肯定的答复,也就说明了,随着项目复杂度的日益增加,“软件能力成熟模型”已经成为及时和高品质软件产品的保障,是企业竞争力提高的象征。摩托罗拉中国软件中心不仅在公司内部使用“能力成熟模型”,而且积极倡导并推广该模型的应用,同时为国内外其他软件组织提供软件工程方面的咨询服务。

CMM的思想、原理、工具、方法无疑对我国软件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必将对我国软件产业的评估、认证、引导以及软件企业内部的优化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4集成电路产业

4.1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已推进到深亚微米领域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进入深亚微米领域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1.加工微细化

微细化的关键是光刻。据研究,光学光刻的极限是0.12μm。通过开发短波长光源、大数值孔径镜头、变形照明、移相掩膜以及先进的抗蚀剂工艺技术等已将光学光刻推进到实用线宽0.25μm,可满足256MDRAM制造的需要。日立公司已用这些技术实现了0.13μm的线宽。

2.硅片大直径化

芯片尺寸随着集成度提高而增大,使圆片能分割的芯片数减少,导致成本增大。世界各大IC厂商集团经讨论决定将新世纪第一个主流硅片直径定为12英寸。

3.加工环境、设备及材料超净化

随着加工微细化、超净要求越来越高,如线宽为0.25μm时,要求硅片缺陷尺寸小于0.05μm,工艺气体>0.02μm的杂质每立方英尺少于1个,对生产环境、设备以及各种气体、化学品、原材料等的尘粒及杂质都有严格的限制。

4.生产线自动化、柔性化

加工的复杂性、精度和净化的要求不断提高,生产线自动化4.2新材料、新器件研究

除了Si和GaAs、InP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器件之外,近年来SiGe、SiC和金刚石材料及器件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SiGeIC在高速、高频、低噪声、低电压工作等许多方面其特性比GaAsIC更优越,而且成本低、对环境污染小。特别是与Si工艺兼容,可沿用成熟的Si工艺技术和设备。目前SiGeIC技术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商品生产。IBM已建立了SiGeIC制造线,1994年中已可商品生产。IBM已采用0.25μmBiCMOSSiGe工艺和HBT工艺进行IC设计。据报道SiGe器件能在高达125GHz的频率下工作。而且还可用于制作太阳能电池及其它光电子器件。AnalogDevices公司已可提供1GHz12位D/A转换器,据说其功耗仅为GaAsIC的1/4。SiGe技术将扩大市场,并经济地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性能应用的要求。

SiC的材料性质使它适于制作高频、高功率、耐高温、抗辐射的器件,并可制作发光器件。近年来在材料和器件研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已对SiC的MOSFET、MESFET、JFET(结型)以及双极晶体管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还在进行实用化研究,在SiC衬底及外延层质量、肖特基接触、低阻欧姆接触、刻蚀技术及SiC/SiO2界面等器件制造工艺方面都还需做大量实用化工作。

作为Si器件后的新型晶体管的研究也在广泛地进行,如量子器件、超导晶体管、神经网络器件、单电子器件、塑料晶体管及柔韧型晶体管等等。

4.3国内集成电路设计与投片

国内通过引进、吸收,已经有了可以投产0.35μm甚至0.25μm线宽的集成电路工艺线,正在建设中还有更小线宽的工艺线。集成电路设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已具有几百万门级集成电路的前端设计能力。相信通过类似像CPU一类大型集成电路设计、投片试制,将对我国微电子事业起到实质性推动作用。

5信息家电的发展与动态

目前,最有量产效益和时代特征的信息产品应是与Internet上有关的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如Web可视电话、Web游戏机、WebPDA、WAP手机、STB(机顶盒)、DVD播放机、电子阅读机等。

5.1信息家电的定义

在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下,加上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嵌入式软件的应用,一些产品的形态变得更加轻薄短小、简单易用且价格低廉,我们称这些产品为信息家电(InformationAppliance,IA)。一般可认为,那些低单价、操作简单、可通过因特网发送或获取信息,将逐步分割或替代PC的某些功能,并能与其它信息产品交换资料或讯息的产品可统称为IA。

5.2信息家电的分类

IA产品按类型可大致分为:

(1)网络电视(NetTV)。(2)网上游戏机(Internetgamingdevice)。(3)智能掌上型设备(Internetsmarthandhelddevice)。(4)网络电话(InternetscreenPhone)。(5)ConsumerNCclient等。

因此,综合市场上对于IA产品的认知条件与需求要素来看,IA产品具下列4点特性:

(1)处理器发展趋向低成本、高整合性与低耗能。

(2)整合数字与模拟处理的技术。

(3)较PC更强调通讯能力。

(4)利用软件增加产品的差异性(高附加价值的关键)。

5.3我国IA产品的应用情况

据计算机与微电子发展研究中心市场信息中心(CCID—MIC)分析和预测,到2003年我国有4723万人需要不通过计算机而实现联网,嵌入式操作系统作为信息家电的核心,仅机顶盒一种产品的市场容量就达2000万台,市场估值达到40亿元。其它家电如VCD、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等,如果都实现信息化,嵌入式操作系统每年将带来上百亿元的收入。

CNNIC最新统计我国上网人数1680万,每半年可增长100%,2000年底将达到3000万,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目前,机顶盒(Set-TopBox)是最接近家电的IA产品,从增加电视遥控选台功能,到配备MPEG解压缩功能、数字加密功能,未来可能整合在数码电视中,很可能成为家庭信息、娱乐中枢。

目前,国内有很多IA的开发厂商正加大投入、开发和研制新产品,特别是一些外资大公司积极和国内电器方面的大公司合作推出很具竟争力的IA产品。

5.4嵌入式Linux在IA上的应用开发前景

(1)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新世纪的智能设备已经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SOC系统(SystemOnChip)的发展就是这种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的明证。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可能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

嵌入式Linux的一大特点是:与硬件芯片(如SOC等)的紧密结合。它不是一个纯软件的Linux系统,而比一般操作系统更加接近于硬件。嵌入式Linux的进一步发展,逐步地具备了嵌入式RTOS的一切特征:实时性、与嵌入式处理器的紧密结合。

(2)开放的源代码

嵌入式Linux的另一大特点是:代码的开放性。代码的开放性是与后PC时代的智能设备的多样性是相适应的。代码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源代码可获得上,Linux代码开发就像是“集市式”开发,任意选择并按自己的意愿整合出新的产品。

对于嵌入式Linux,事实上是把BIOS层的功能实现在Linux的driver层。目前,在Linux领域,已经出现了专门为Linux操作系统定制的自由软件的BIOS代码,并在多款主板上实现此类的BIOS层功能。

嵌入式Linux技术的普及发展,为国内单片机工程师在软件功能方面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为软件引入了TCP/IP网络特性,引入了软件操作系统的健壮性,这都极大增加了系统的功能和极大提高了系统的性能。

(3)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

对于许多信息家电的应用来说,嵌入的性能指标是最难满足的,只有靠提高芯片的集成度与装配密度来解决。

嵌入式Linux与标准Linux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嵌入式Linux与硬件芯片的紧密结合。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难点,也是嵌入式Linux技术的关键之处。嵌入式Linux和商用专用RTOS一样,需要编写BSP(BoardSupportPackage),这相当于编写PC机的BIOS。这不仅仅是嵌入式Linux的难点,也是使用商用专用RTOS开发的难点。硬件芯片(SOC芯片或者是嵌入式处理器)的多样性也决定了代码开放的嵌入式Linux的成功。信息家电的发展,必然导致软硬件无缝结合趋势,逐渐地模糊了硬件与软件的界限,在将来可能出现SOC片内的操作系统代码模块。

随着处理器片内微码的发展,在将来应出现在处理器片内嵌进操作系统的代码模块,很显然模块将具有安全性好、健壮性强、代码执行效率高等特点。着眼于未来的信息家电等智能设备的发展,我们基于对嵌入式Linux技术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对嵌入式处理器以及SOC系统的深刻理解和研究,发挥对EDA技术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模拟数字混合集成电路芯片的深入研究,正在对SOC片内进行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代码的植入研究。此类的研究有可能减轻系统开发者对BSP开发的难度要求,并使得嵌入式Linux能够成为普及的嵌入式操作系统,而大大提高嵌入式Linux的易用性,大大提高其开发出的高智能设备的安全性、稳定性,同时也大大提高智能设备的计算能力、处理能力。

(4)解决好软件开发问题

目前,中国众多的家电厂商以制造业为主,当投身IA领域之际,首先面临了不擅长的软件开发工作,找到容量小、稳定性高且易于开发的操作系统对于大家至关重要,嵌入式Linux核心则扮演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的角色,这是一个跨平台的操作系统,到目前为止,它可以支持二三十种CPU,众多家电业的芯片都开始做嵌入式Linux的平台移植工作,在网络方面一般要支持TCP/IP和标准的以太网协议,支持标准的X-Window和中文输入。建议开发商选择一个成熟的方案提供商,从而达到降低开发平台门槛的目的。众多的开发商在成熟的开发平台上可以较为容易加入用户的应用程序,形成个性化、系列化的应用产品。

(5)自身开发实力的评估

我们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有没有技术积累优势?有没有将待开发IA产品有关领域的整合能力?产品有没有可重用性、模块化?有没有成系列化的可能?有没有市场和售后服务保证?最终用户群的拓展范围有多大?

解决好这些问题后,关键就是开发人才梯队的建设,资金融入等运营管理问题。

软件产业论文第2篇

所谓的市场结构,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产品的质量优劣以及成本高低而造成的市场竞争力对于市场行情的影响,市场结构对于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有着根本的决定作用。市场结构不但直接决定了产业内的市场行为,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市场绩效。而市场结构又包括了市场集中度、市场中产品的经济效益和规模以及产品的质量和类型等多个方面。软件工程建立工作对于软件产业的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也就意味着,对于市场结构中的这几个方面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一)软件产业市场集中度受软件工程监理的影响。市场的供需关系既与企业的生产有关,又与用户的需求不可分割,从市场的整体状况来看,依旧是供应决定需求。而由于我国的软件产业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不但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软件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许多用户也不知道该如何从市场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这就导致了我国软件产业市场的集中度分布不合理。一方面我国的软件产业市场较为分散,基本上只存在于一些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的确,软件的应用也只是运用在一些高端设备中,并且一些较为常用的软件都是由几家大的软件企业所开发出来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软件开发技术与一些先进的国家相比来说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当引进相同类型的国外软件时,一些国产软件在市场中就会失去竞争力。这些都是导致我国软件产业市场集中度低下的原因。而通过软件工程监理工作来对软件的开发和市场销售进行监管和调控,就会大大改善这一状况。

(二)软件产业的经济效益和规模受软件工程监理的影响。我国的软件开发企业还没有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市场上所出现的软件大多数都由一些中小型企业研究开发出来。企业规模不够大,在这个竞争力极强的市场中难以站稳脚步,一旦市场出现动荡,最先遇到风险的就将会是这些中小型企业。且由于我国的软件企业还处在发展阶段,其开发出来的软件并非十全十美,需要不断地进行改进。如果软件工程监理不能发挥其足够的影响力,那么软件的开发研究就达不到国际化的水准。如此以来,这些国产的软件必然会受到一些国外软件的冲击,不但企业难以进步,发展壮大为更大的规模,取得不了应有的经济效益,用户对于软件的使用也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而软件工程监理工作,就是为了能够提高我国软件企业的生产规模,使其开发研究走向标准化,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竞争力,使其开发研究的软件能过得到用户的认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软件产业产品的质量和类型受软件工程监理的影响。一个软件企业能否开发研究出高质量的软件,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软件开发方面的专业型人才,同时,软件工程监理对于软件开发的质量也有着掌控把关的作用。另外,企业所开发研究出的软件类型是否普遍适用于大多数用户,也会受到软件工程监理的影响。目前,我国一些软件开发企业所生产出来的软件,技术含量不足,难以形成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而企业对于用户的服务质量也难以达到用户的期望程度。再加上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对于软件的使用需求不同,企业在开发软件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够开发研究出高质量、合适类型的软件。而软件工程监理工作,就是要洞悉这些情况,并向企业管理者反映,从而决定软件企业的发展方向。

二、软件产业市场行为受软件工程监理的影响

软件企业会根据自身的软件开发特点、软件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做出相应的活跃行为。而软件产业的市场行为又与市场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软件工程监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软件企业的市场行为。

(一)企业软件生产创新能力受软件工程监理的影响。一个软件开发企业是否能够不断地发展,不但受到其自身说具备的人才、管理、经费等方面的影响,更重要的一点是这个企业是否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软件行业,其接触的都是社会中最为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足够的创新能力,就会被日新月异的软件市场所抛弃。随着软件行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软件企业开始意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开发研究中不断地提高其创新能力。软件工程监理工作,能够平衡企业对于软件开发方面所投入的资金、所聘用的专业人才等各种事项,使企业增大对于创新能力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能力,开发研究出更为先进的软件。这样,该软件企业才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企业软件生产的标准及规范度受软件工程监理的影响。软件企业要想能够使自身所开发研究出来的软件能够符合用户的要求,并在市场中取得更大的竞争力,那么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生产标准。企业在研究开发软件的过程中,需要极强的技术含量,更需要有一个规范的开发研究过程。软件工程监理的出现,能够帮助企业对软件开发所使用的技术标准、开发过程中的操作规范进行把关,使企业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能够发挥到更大的作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中软件开发中的成本。现在的软件市场情况极为复杂,不但是企业开始逐渐重视软件开发的标准和规范,国家政府部门也开始参与对于软件开发的调控。为了加快我国的软件开发,保证软件开发的质量,软件工程监理开始集合企业与政府等多方面的力量,为软件的开发制定一个合理的、规范的标准,保障软件开发能够与国际接轨。

三、软件企业产业的绩效受软件工程监理的影响

我国软件产业的现状是,企业的生产规模还不够强大,难以形成能与国外软件行业竞争的力量,软件开发技术与国际标准也有一定的差距。要想扩大软件产业的规模,加快软件研究的技术进步,就必须依赖软件工程监理工作的强大影响力。

(一)软件企业产业规模经济性受软件工程监理的影响。就目前来看,我国众多软件开发企业规模较小,且未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没能站在统一战线上进行软件的研究开发,如此一来,依靠单个的软件企业难以形成足够的竞争力与一些国外企业抗衡。软件企业的规模经济性也难以令人满意。软件工程监理工作,就是要对这些方面进行管理和调节。一方面软件工程监理工作能够推动软件企业将服务的方向由单一的软件开发向多种服务并重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软件工程监理工作能够加大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提高其在市场中抵御风险的能力,使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另外,软件工程监理工作能够通过对软件质量和开发方向的监管,使企业开发出更符合用户和市场需求的软件,增强软件产业的规模经济性。

软件产业论文第3篇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专业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8)06-0029-02

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开发领域近5年以来一直以50%的增幅持续发展,会日语并懂得国际软件开发规范的中国IT人才已成为国内对日软件外包企业的最热门人才。为适应时展需要,北航软件学院把握时机,从实际现状出发,依托自身强势的品牌优势,为国家发展及学子前程量身打造特色的专业,成为中国目前唯一能提供日文应用软件开发方向硕士学位的正规教育机构,并摸索出一套以“产学研”为主体的教育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的设计思想

“产学研”模式是一种从实际到理论又到实际的全新教学模式,这种人才培养过程要求培养机构与生产企业进行紧密联合,从而从生产、管理的一线前沿了解最新的、最为需求的工程技术、工艺方法以及新的应用理论;同时从企业那里得到设备、项目、技术。然后,利用这些教育信息和教育资源按照企业实际的要求,通过制定课程体系、编写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来培养学生,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是最新的、最实用的。

在培养过程中,学生在校不但可以学习到技术,而且可以参与学校或者企业的科研项目,实现第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由于该专业的学生有较多机会在日企或中日合资企业实习、就业,因此在完成了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之后,学生又有机会到国外企业中实际工作,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这样就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结合。通过以上两次理论联系实际、工与学的结合,培养学生将来在企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素质。

我们将研究生培养思路确立为“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坚持教学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具体做法是:把当前成熟的软件工程理论成果和思想,凝炼成基础课体系的核心,整合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学科交叉与融合;同时加强学生现代工程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外语实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教育质量,使学生具备自主创新的潜力。

作为对日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日语不仅是这类人才的专业工具,而且是领会日企文化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毕业生:日语水平达到国际交流基金日语能力考试二级以上,且具有较强的英语能力;训练有素且深谙日本企业文化、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熟悉日文软件开发流程与规范,具有使用全日文软件开发环境、编写日文开发文档能力,可以胜任日文软件开发各个层次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基本培养模式

2.1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采用先进的工程化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生产,是实现软件产业化的关键技术手段,这就需要培养大批软件工程领域的实用型、复合型软件工程技术和软件工程管理人才。设计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上述培养目标的基本保证。

应用领域广、技术更新快是当代软件工程技术最显著的两大特征,因此在设计对日软件开发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我们遵循了先进性、灵活性、复合性、工程性和创新性五个基本原则。

2.2实用外语教育

在日本的企业或对日外包的企业,不会日语几乎无法进行沟通,限制了发展和培养机会。通过学习日本的企业文化,学生不仅了解了中日文化差异等问题,以后在日企实习、工作中可以更快适应并融入到公司中去,而且可以全面了解日本文化和设计风格,熟练掌握软件开发技能和软件管理,这对日文应用软件开发设计有莫大的帮助。

在具体实施日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由中国教师教授日语语法,日籍教师教授会话和听力练习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没有放松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加强,成为能掌握中、日、英3种语言的短缺人才。

3“三级”实践教学体系

3.1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核心课程

产学研合作应贯穿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在理论教学中,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知识与应用的结合。例如,专业核心课程“双语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既包括从需求到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四项主要基础技术,即需求分析、设计法、文档、和设计审查,同时还介绍了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工具、环境、工程中的成熟技术、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分析、软件工程最新话题等前沿性内容,实现了在软件工程领域中的理论联系实际。课程的学习强调了与工程的结合,由日籍一线软件工程师在全日文开发环境下讲授,配备实训教材并提供日文软件实训。在教师指导下以团队形式完成一定规模的项目,实施规范化的项目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及维护各环节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日文文档的撰写能力,培养协作交流精神。培养学生能真正掌握一门实用外语,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对于致力于软件外包领域的专业学位获得者,应精通外语,了解外包国文化和软件工程规范。

3.2配合核心课程的系列教材

配合核心课程,我们还主编并由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了软件工程所急需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软件工程设计与实践”、“计算机日语”、“软件工程规范化设计”、“软件工程设计案例与分析”等。学术界和工业界专家对系列教材给予较好评价:“这种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我国已出版的软件工程专著和教材中不多见,此系列教材可以为我们树立应用性著作的范例。”

3.3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综合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在学生毕业前还安排了三级实践性教育。学生应能满足面向产业和领域需求,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运用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从事软件研发,以及担负工程项目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一级实践:用来测试学生基本掌握的编程能力及使用基础工具的能力;比如用C++来编写程序,使用Oracle数据库等;通过这级实践的同学可以进入二级实践的考核。

二级实践:通过团队协作来完成。实践项目大都来自于各个企业,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按照日企的标准分当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最后要在有日本资深专家的现场,用日语来讲解自己做的项目,通过二级实践的同学有资格去企业实习。

三级实践――企业实习:

(1) 与Fujitsu、NEC、RICOH等200多家日文软件开发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日文应用软件开发专业实习基地。NEC日本总公司、NTTdata(日本电信)、理光、富士通等公司提供专业奖学金,金额累计高达4000余万元日元/年。

(2) 学院在日本建立了30多家实习基地。

(3) 福建最大最成功的软件企业――福建富士通信息软件有限公司是北航软件学院的战略合作伙伴。学院已在福州富士通开设了该方向软件工程硕士点,于2004年12月正式开学。

(4) 与日本Kinsoft株式会社、NETCOM株式会社以及系统综研株式会社等公司组建合资企业,在学院内部建立“零距离”学生实习与就业基地。

学生通过企业的面试后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在企业中完成实际项目,同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设计或论文。

4工程技术与研究兼并的论文要求

(1) 两种类型论文特点的对比分析

工程型论文要有产品;研究型论文要有理论价值。

工程型论文强调实用性和社会效益;研究型论文则需要有关调研、问题分析、方案选择、创新验证等的严格根据和论据。

工程型论文书写格式要按国家规范;研究型论文书写格式相对自由。

(2) 两种类型兼有的论文要求

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实际应用意义和社会效益。

将以工程背景的项目,做有关调研的同类产品的对比分析、问题分析、方案选择、创新结果汇报。

将工程规范和研究书写格式进行合并。

论文选题一般应直接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和实用价值,同时应具有先进性、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知识较好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事软件项目研发和管理的能力,以及创新和研究的意识。

论文一般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需求选择研究题目。对这类项目,除需指定学校指导教师外,还需指定一名企业指导教师共同负责指导,由软件学院负责监督和管理。我们的研究生培养在毕业设计(论文)的环节中采用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以保证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毕业环节上的有效实施。

论文要求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讨论研究论据充分,写作认真,文图标准规范,数据详实准确,软件文档符合标准规范。

5教学效果分析

北航软件学院从市场的需求出发,与国外大学和领导性的企业联合办学。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学院已经安排了200多人出国实习/就业),吸引了大量的学生。通过对毕业生情况跟踪调查看出,我们的毕业生已分布在国内的诸多大中型企业、政府部门、科教院所、外资企业。根据我们的初步统计,2005、2006年工程硕士研究生达到了98%以上就业率,平均起薪达到了6000元/月。

参考文献

[1] 王建华. 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 提升高校服务社会能力[J]. 中国高等教育,2006,(17).

[2] 徐辉.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论大学与工业的关系[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0.

[3] 蔡克勇. 论教学、科研和生产联合体[J]. 高等教育研究,1986,(4).

[4] 刘力. 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及成功经验[J]. 教育发展研究,2006,(7):16-22.

[5] 王庆. 校企合作:高校办学的有效途径[J]. 上海高教研究,1997,(2).

软件产业论文第4篇

软件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软件理论方法技术在不断演进,软件产业在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软件产业也在由低端向中高端发展提升。由于软件产业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高,产业规模越来越大,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日益加剧。软件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软件人才的竞争,软件行业企业核心职业岗位对软件人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高端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科软件人才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和专业能力达不到这样的层次,而学术学位软件硕士研究生侧重于科学研究,实践动手能力、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等难以快速适应软件企业对技术骨干的现实要求,软件工程专业硕士正是针对这样的人才需求,为软件企业发展培养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软件人才。

教育部规划建设的应用科技大学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职业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中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当前我校正在创建南京软件科技大学,我们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办学定位就是要针对江苏省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南京市打造“世界软件名城”对高层次软件人才的迫切需求,为软件企业培养能将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改进、创新和再创造的软件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满足软件企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地方软件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

二、培养目标和规格

学术学位培养主要面向学科专业需求,针对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培养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学校、科研院所等,人才目标定位为专家、学者、教授、研究员等。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特定行业的职业岗位需求,培养的是能将知识、技术应用到特定职业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就业去向主要是专业知识技能要求高、职业素质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培养出来的人才目标定位为职业领域高层次人才。

学术学位培养强调理论修养,重视知识的创新,注重探索研究能力和理论创新能力,核心是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旨在培养相关学科的研究型人才。而专业学位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知识的应用,培养以理论知识、方法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为核心的实践能力,旨在培养具有高层次职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服务分会(简称ITSS分会)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下,研究制定信息技术服务标准,并力求标准服务于技术、产业发展,服务于市场需求,最终实现我国信息技术服务的标准化和国际化。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简称ITSS)中“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能力规范评价指南一一设计与开发服务”中将信息技术服务从业人员设计与开发服务的职位体系分为六个职位系列,每个系列又分为不同的级别,具体包括:

1、软件项目管理:

4级——项目经理,5级——高级项目经理,6级——资深项目经理

2、软件架构设计:

5级——软件架构师,6级——资深软件架构师

3、软件需求/系统分析

3级——需求分析师,4级——高级需求分析师,5级——系统分析师,6级——资深系统分析师

4、软件开发

1级——助理软件开发工程师,2级——初级软件开发工程师,3级——软件开发工程师,4级——高级软件开发工程师,5级——资深软件开发工程师

5、软件测试

1级——助理软件测试工程师,2级——初级软件测试工程师,3级——软件测试工程师,4级——高级软件测试工程师,5级——资深软件测试工程师

6、软件交互设计

4级——交互设计工程师,5级——高级交互设计工程师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的就是各个职位系列中的4级及以上软件人才,培养规格是以软件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以软件企业高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标准,培养具有宽厚扎实的计算机和软件理论基础与知识水平,具有一定软件工程实践经验,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善于团结合作和组织协调,具备很强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将软件理论方法和技术应用到软件企业生产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在生产实践中进行改进、创新和再创造的应用创新型高级软件人才。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学术学位培养以学校为主,主要是理论教学和参与科学研究。专业学位应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过程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突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引入企业的实际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企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把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紧密结合。

在信息产业、软件行业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南京、江苏、长三角区域的信息产业和软件行业的蓬勃发展为我校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一方面我们要针对软件行业、软件企业对高层次软件人才的需要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我们要依托软件行业、软件企业的资源和力量来培养人才,借助企业的环境条件和资源,把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岗位实习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相融合的办学道路,探索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新途径,形成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机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软件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软件产业人才需求的匹配度。

具体而言,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校企合作

(一)校企联合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通过成立校企联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可以把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格,技术应用前沿和热点等引入学校,指导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促进学校教学内容的更新。

(二)企业科研项目驱动学校人才培养

企业为赢得市场往往需要不断技术攻关和研发投入,而学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攻关和科研能力,可以将企业的研发项目引入学校,驱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同时也可为企业降低成本,这对中小企业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三)学校人才定向服务和支持企业发展

学校按照企业所需定向培养高层次人才,人才毕业后即可投身该企业,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企业资源服务学校人才培养

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专业,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要较好的实验环境、条件、技术和设备支撑,并最好能有实际生产环境来进行实习实训,为此,可以将企业资源引入,服务于学校的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降低学校的实验条件投入,避免浪费,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使用效率。作为回报,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人才、科研、技术等服务,实现合作共赢。

四、人才评价标准

学术学位人才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学位获得者是否具备了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能够开展科学探索、研究和创新,可以满足科学研究工作的学科知识和科研能力需要。而专业学位人才评价标准的核心是学位获得者是否具备了特定社会职业所要求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备了从业的基本条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满足特定领域高层次职业岗位的能力和素质需要。

具体而言,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与学术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在以下方面应有所不同:

(一)毕业论文

学术学位论文的质量评价主要以科研能力考核为主,学位论文强调理论价值和在未知领域的原创性发现和探究。而专业学位论文应侧重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可以结合生产生活具体问题或者实际需求选题,强调创新性的设计和应用,突出实践过程、应用价值和实际意义。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的毕业论文,可以结合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研发、产品创新等,采用系统设计、方案设计、产品设计、项目开发、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来体现,主要考核毕业论文工作的技术含量、创新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成果

攻读学术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参与纵向课题申报和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等,而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参与横向课题申报和研究、解决企事业单位实际问题、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社会服务、自主创业等。对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学生的成果考核,还可以将获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设计开发的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等纳入考察范围。

(三)职业资格

专业硕士学位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是针对特定领域高层次职业岗位培养人才,职业性是专业硕士学位的特征之一。软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可以将是否获得软件类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才评价的参考指标之一,引导学生积极对接职业需求,获得职业资格,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五、结语

软件产业论文第5篇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苟仲文、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推广应用组陈小筑司长,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司、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的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为期三天的软博会主要分为展览和论坛两部分。展览设立地方和骨干企业两个主要展区。全国20多个省市代表团、300多家企业参加了展览,全面展示国内外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动态,新技术、新产品及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的主要成果。本届软博会参展面积、参展厂商和展团数量比往年增加近一倍。

11月6日,展会还设有专场。国家领导人李岚清、陈至立和胡启立等,以及各部委的领导冒着北京今冬的第一场大雪参加了本次专场。这是有史以来软博会第一次举行了领导专场,充分显示政府对软件产业的关注。

今年是国务院18号文件《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颁布3周年,本届软博会是18号文件对产业促进作用的一次全方位的产业规模检阅。与此同时,它让人从国家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角度审视与思考软件产业与整个产业及社会的互动关系,这恰是软件产业与企业所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

本次软博会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方针,全面落实18号文件的各项政策,为实现我国软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服务信息化而奋斗。

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以“软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12场软件产业发展论坛,充分体现了软件产业是战略性产业。软件产业发展的意义不仅在于产业自身有多少价值,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最广泛的渗透性和增值性,能够为传统产业的改造、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乃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软件无处不在,它产生的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远大于它自身的产值。主办单位的五部委领导及各省市相关领导、行业专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家等业界人士,就软件产业与应用发展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讨。掀起了全社会关注软件产业和企业发展的新高潮。

开幕式后举行了“部长、省(市)长、IT领导谈软件产业”的高峰论坛。软博会期间,还举行了11场软件产业发展的专题论坛。

Linux,中国软件产业振兴的杀手锏

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11月6日上午举办的“Linux产业及应用论坛”。

本次论坛主要讨论了Linux产业及其应用的有关问题。论坛由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丁文武主持,与会人员包括有关部委领导、企业级用户、Linux专家、技术人员、IT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共200余人。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李武强、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俞慈声、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等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苟仲文部长做了题为《鼓励配套协作,营造应用环境,加快Linux产业发展》的演讲。他指出Linux产业将是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中国作为世界政治、经济大国,不能没有操作系统这样的关键软件产品,依靠我国的科技能力和产业应用环境,国内企业完全可能在Linux核的基础上,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操作系统。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快Linux商用化和产业化步伐,解决能用的问题和如何推广应用的问题。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李武强说,通过几次到国外考察,看到国外企业对Liunx很感兴趣,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对Liunx的发展非常重要。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俞慈声的发言为《中国桌面操作系统发展模式探索》,针对“扬帆工程”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和反思。她指出,Linux是中国发展自主操作系统的最佳选择。

中国工程院倪光南院士也运用他广博的专业知识向与会人员做了报告。他认为,通过政府采购可以看到,国产软件和Linux完全可以符合国内企业的要求,所以应该大力发展国产软件。

会上,IBM、南昌先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惠普、新华科技、中软、中科红旗等厂商代表也纷纷发表了自己企业在运用Linux系统方面的经验之谈。

与会各方进行了热烈而又友好的讨论,气氛活跃而且融洽,很多问题达到了共识,达到了论坛的预期目标。

中国移动通讯业迎来增值服务时代!

中国移动通讯业“必须”进入增值服务为王时代!

中国移动通讯业“可以”进入增值服务为王时代!

中国移动通讯业“这样”进入增值服务为王时代!

这是长达5小时之久的“移动与电信增值服务论坛”讨论的主要内容和得出的主要结论。鉴于移动用户在我国快速增长的猛烈态势,由软件世界杂志社承办的2003’第七界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移动与电信增值服务论坛”吸引了包括信息产业部产品司副司长赵波在内的政府领导、移动运营商、通信制造商,以及咨询公司共100多人参加。

赵波副司长开篇首先肯定了中国通讯业这几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赵波副司长也指出了国内通讯业与国外移动通讯业相比,在提供增值服务的广度、深度和专业程度上仍存在的严重不足。

围绕赵副司长提出的上述问题,各方代表分别做了发言。电信管理局发展规划处陈家春处长指出,造成目前我国通讯业增值服务在广度、深度上不如国外通讯业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相关企业在市场推广上的不足。她的观点也得到了电信院标准所副所长王志勤女士的认同,王副所长同时认为正是由于当前运营商标准的不统一才造成了当前处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得整个行业来共同制定统一行业的标准。

随后发言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负责人也承认了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也承认了推广增值服务的难度,但苦于无法控制最终消费终端也暂时束手无策。联通还指出了在技术上实现“多点接入,一点结算”的难度,而这一难题恰好被最后发言的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提出的ASB、NGSE解决方案给解决了。

会上,中国卫通、天地通、杭州东信北邮、中兴、新浪网也分别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行业、专业解决方案,回答了中国移动通讯业怎样进入增值服务为王的问题。

一句话:中国移动通讯产业必须进入增值服务为王的时代!

电子政务与政府采购

自从去年,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大力号召实施电子政务战略以来,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加快行动步伐,加大对电子政务的投资、组织、规划和管理力度,而且把发展电子政务列入到当地的社会发展规划中来。

在此次软博会的“电子政务及政府采购”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软件厂商及第三方服务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对我国电子政务在新时期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参加此次论坛演讲的有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推广应用组司长赵小凡、财政部国库司周成跃副司长、信息产业部产品管理司巡视员陈冲、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政府采购中心处长高志刚等政府主管部门领导,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厅长张洪、山东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石明泉等地方信息产业领导,以及SUN(中国)公司高级顾问姜荣峰、IBM软件部大客户销售经理刘洪、浪潮齐鲁软件总裁阎英科、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刘惠教授、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黄子河等等。

与会专家的讨论集中在当前几个比较热门的问题上――在已经建立的比较完整的信息系统基础上如何重组政府业务;如何提高政府业务的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等。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政务一直在边建设、边探讨、边前进的状态中进行。在论坛上,各方领导和专家在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阶段方面,将电子政务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替代现有政务;第二阶段利用一些应用系统将政府内部的信息集中起来;第三个阶段,也就是将集中起来的信息进行充分利用,支持政府决策。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电子”与“政务”应该是一个合作的关系。另外,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经过了3年多的政府上网工程之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基础建设已趋完整,电子政务应用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在未来数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每年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投入将达到千亿人民币数量级。

对于长时间相对缓和的信息产业来说,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犹如一针强心剂,电子政务市场也必将成为中外IT企业竞相争夺的热点。

城市化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

“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期间举办了“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论坛,这是12个分论坛之一。

会上,信息产业部产品司司长张琪从国家政策上作了总体发言,南宁市信息办、北京市信息办、深圳市信息办、成都市信息办相关负责人则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对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并对实施软件企业提出了比较明确的需求,而中国卫星通信、中电科技电子信息系统公司、大唐电信、黎明网络、长城计算机软件公司、浙江科华科技、太极计算机股份、北京曙光天演科技、摩托罗拉等相关软件产业也在会上提出了各自的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张琪司长的发言从五方面论述了我国城市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情况。张司长在发言中说道:一项公共事业,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和应对突发、紧急、重大事件的快速反应和管理能力。同时,张司长也提出了几点建议:加强统筹规划,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力度;多渠道妥善解决系统建设资金和运行维护费;统筹建设大中城市的城市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城市应急联动运行和管理机制;统一城市应急联动的特服号码。

随后,南宁市信息办副主任张佰成做了《南宁市城市灾害管理联动机制建设情况及体会》的发言。南宁市是国内第一个建立城市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体系的城市,可谓“第一个吃螃蟹的”,南宁模式为其他城市建立应急联动系统做出了榜样,提供了路子。

深圳市信息办副主任贾兴东、北京市信息办电子政务处副处长唐玮、成都市信息办特别顾问郝杰也先后介绍了各自城市的应急管理机制的做法和经验。

此外,与会的IT企业代表,如中国卫通、中电科技、大唐电信、黎明网络、浙江科华、太极公司、北京曙光天演科技、摩托罗拉等公司的企业代表也都一一发言,表明了企业在促进城市应急联动和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建设方面会不遗余力地推动国内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宁波看企业信息化

第七届软博会的“从宁波看企业信息化”论坛的召开还有一定的“因缘会际”。一个星期前,信息产业部副部长苟仲文率领调研组在浙江考察信息化,对宁波市的企业信息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宁波市政府和信息产业相关部门的领导在企业信息化的推广工作中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为了使浙江宁波企业信息化的宝贵经验得到分享、推广,于是在软博会中增开了“从宁波看企业信息化”论坛。

在论坛上,苟仲文副部长首先根据在浙江的调研作了“营造环境、推广经验、大力推广企业信息化的”报告。

苟仲文副部长指出,宁波的制造业信息化经验值得推广。第一是政府和企业相互促进,第二是注重营造企业信息化的环境和条件。宁波的信息化经验告诉我们,企业信息化要注重实效,以应用为先解决实际问题。在今后的企业信息化推广中要做到以下几点: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突出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

宁波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陈刚介绍了宁波市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和特点,陈刚主任指出,宁波经济在改革以后形成以下特点:民营经济发达;块状特征明显;“宁波制造”实力雄厚;经济外向度高;市场意识强;“小政府、大社会”。

与宁波经济发展总体状况和特征相吻合,宁波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宁波企业信息化的优秀代表:镇海炼化公司、雅戈尔集团、宁波富达以及金蝶也在会上介绍了各自企业信息化的经验。宁波的企业信息化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而宁波经验对于今天中国的企业信息化应该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面向应用,大力推动我国嵌入式软件的发展

11月7日上午,作为2003‘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嵌入式软件发展与应用论坛”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

在这次论坛上,与会的众多部委领导、用户、专家、技术人员、IT企业代表等都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于当前嵌入式软件行业的发展现状的见解和对嵌入式软件发展前景的预测以及趋势分析。给记者最深的印象就是,与会者几乎全都强调了两点:即我国发展嵌入式软件要基于Linux系统和嵌入式软件技术的独立自主的重要性。

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丁文武副司长做了报告。在报告中,丁司长还特别强调,中国企业在嵌入式技术的发展上一定要“以我为主”。

大家在谈到将来嵌入式软件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大约总结了以下的几点: 一是嵌入式软件应具有网络支持能力;二是嵌入式软件与硬件的结合日益紧密;三是无线通信技术将提升嵌入式软件的功能;四是无线通信技术将提升嵌入式软件的功能,五是跨平台技术将增强嵌入式软件的适应性,六是支撑信息家电和传统产业改造是今后嵌入式软件的发展重点。

中软股份、麦克泰软件和新华科技、方舟科技、灵思信息等公司还对自己公司应用嵌入式技术的产品进行了介绍。最后与会人员纷纷表示,相信通过全行业的努力,我国嵌入式软件产业的发展将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逆势而上的中国集成电路产业

11月6日,北京正经历着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尽管寒冷,但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集成电路设计与IC产业发展论坛”现场,却是一片暖意融融。与会的嘉宾、众多部委领导、用户、专家、技术人员、IT企业代表等畅所欲言,就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与IC产业发展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打头炮的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副司长郑敏政表示,2003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势头。

与会人士探讨了目前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和现状。在充分肯定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取得进展的同时,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与国内市场的需求以及经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在总体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任重而道远。

加强软件产业基地建设助推软件发展

与往界博览会不同,2003’第七界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设立了“软件产业基地”论坛,信息产业部、国家改革与发展委员会、商务部等政府论领导与全国著名软件园区的负责人坐在了一起,共同商讨“加快我国软件园区建设,助推软件发展”问题。

信息产业部产品管理司副司长丁文武做论坛主题发言说,在18号文件引导、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各地兴起了兴办软件产业基地的高潮,目前共在北京、大连等全国11个地方共建立了中关村软件园、大连软件园等11个软件产业发展基地,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软件产业基地依托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不仅吸引了国内外大批软件企业入驻,同时还吸引了各方资金和人才的汇集,成为培育软件产业成长的“福地”,这对软件产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丁副司长同时指出目前软件产业基地在自身定位上还存在不足,园区今后发展要切忌不能搞重复建设,要摆脱房地产建设的思想,设立专项软件项目。

发改委袁野处长指出,当前软件产业呈现一种聚合趋势:软件产品以地域为中心向环境好的地方聚集。所以今后国内软件产业基地发展要狠抓环境建设,提升自身产业化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丁文武副司长和袁野处长都指出,软件园区应加强引进风险投资的能力,壮大自身实力。

商务部科技司万连坡处长则从大局的角度指出,软件、软件产业基地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推动。

信息产业部产品司巡视员、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认为,中国软件产业基地的建设目前已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以前软件园介绍自己时总是说我这边有怎样怎样的政策优惠,而今天再次介绍自己园区时取而代之的是我这有怎样怎样好的服务,这也昭示了软件园建设的美好未来。

随后,中关村软件园、上海软件园、大连软件园、西安软件园、深圳软件园等软件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自身园区建设经验,并对今后其它地区软件园区建设提出了各自的宝贵意见。

相信,随着此次软件产业基地建设领域盛会的召开,必将掀起一股软件园区建设的新高潮,并促使现有软件园区在做大、做强上做出更多的努力,推动中国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加快中国软件出口的步伐,提升中国软件产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

融合产业与资本谋求发展与创新

本届软博会的“投融资与产业发展”分论坛可能是许多软件公司最有期待的论坛之一。论坛由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副司长陈伟主持。

从2000年的年销售收入593亿元到2002年的1100亿元,中国软件产业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软件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综合竞争实力上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软件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发展不多的亮点之一。

产业自身的特点,注定软件产业必将与资本市场有着更加紧密的联系,必将成为吸引创业投资最多的亮点行业。但目前,由于一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软件和资本市场的很好结合,这值得软件和资本市场双方的努力思考。

由于软件产业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面向软件产业的风险资本市场没有发展起来。软件企业融资渠道不够畅通;中小软件企业急需资金支持。如何形成软件产业的投融资机制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关心的问题。

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周子学、维欣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郝明玮,以及信中利投资、用友软件、新中大、西安华海医疗、北京中和威、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以及赛迪投资顾问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在会上做了精彩发言。

论坛探讨了十六大及“两会”后中国软件产业政策走势、中国资本市场走势、中国软件产业发展与资本市场、软件企业成长性与投资价值评估、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软件产业快速发展、软件企业上市与品牌提升、推动软件企业成长的要素、中国软件产业投资机会与软件上市公司成长性分析等主要问题。

此次论坛大家已经不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二板市场了。周子学司长在论坛上提出,建设完好的软件投资环境,关键在于退出机制的建立。从目前来看,除了二板,在其他方面也应该营造良好的软件投资环境。比如说针对外来投资,在税收上就应该给外资提供优惠。

学者郝明玮指出,发展软件产业,还要充分发挥基金的作用。新中大总裁石钟韶还提出了建设软件产业产业链的重要性。

相信,通过软博会“投融资与产业发展”论坛中各界相关人士针对中国软件和资本两大市场发展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的分析,必将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最大的支持,搭起软件产业与资本市场融合的桥梁,推动我国软件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双重发展。

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

第七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的“互联网产业发展与信息安全论坛”于11月6日上午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等进行了精彩的发言。赛迪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联众电脑技术有限公司、美国网络联盟公司、北京赛门铁克公司、中联绿盟、联想、北京瑞星科技等厂商代表也在论坛上发表了各自对于互联网产业发展与信息安全的观点。

2003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目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攀升至6800万,稳坐世界第二的位置。网络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网络用户的大量增长都显示着中国互联网良好的发展前景。而“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是整个信息化产业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

信息化需要互联网、电子商务、安全及其他。信息化需要互联网。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让企业信息化和信息化企业如何盈利成为新经济潮起潮落的焦点,也是众多企业衡量自身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能否把握先机、建立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毋庸置疑,网络有力地推动了新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

信息化需要安全。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发展,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成为日益影响经济发展、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受到全球的普遍关注。没有信息网络安全保障,就难以实现网络经济的健康持久发展。保护信息网络安全,共同消除网络安全隐患,是网络世界不容忽视的首要问题。

参会人员表示,通过此次论坛,使他们及时得到了“五大了解”:

了解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巨大商业前景和市场;

了解了国家最新的有关互联网商务及信息安全有关政策及规定;

了解了用户的问题及需要;

了解了近年来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的技术成果及应用;

了解了国内外互联网技术及安全软件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们相信,通过本次论坛,通过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个政府部门,众多厂商以及与会人员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让中国的互联网产业迎来百花盛开的更加美丽。

定自己数字音视频技术的标准

11月6日,“数字音视频技术及发展趋势论坛”在第七届软博会期间召开。

论坛以“数字音视频技术的未来发展”为主题,围绕我国正在制定的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AVS),以及如何提高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来自国家科技部、信息产业部、广电总局等政府机关的领导和联想、索尼、松下等知名企业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嘉宾等近人参加了论坛。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李武强在论坛中强调,数字音视频产业一定要建立中国自己的标准。

软件产业论文第6篇

关键词:对日软件外包;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1-0083-06

外包(outsourcing)这一概念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Gary Hamel和C.K Prahaoad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出,之后便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2006年,全球范围内的离岸外包总规模达到8 600亿美元,主要集中在软件、金融等领域。全球软件外包业务总量已超过1 000亿美元。印度、爱尔兰都通过承接国外软件外包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近年来,由于成本问题和跨国公司的战略调整,越来越多的软件外包开始向中国转移。

一、相关理论综述

随着全球外包业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对这一商业形式进行研究。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产品内分工理论。产品内分工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进入90年代以后开始盛行。克鲁格曼(Krugman,1994)将产品内分工现象描述为“分割价值链”(Slicing up the value chain),并分析了在全球领域内的产品内分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冲击;同时得出结论:发展中国家的兴起和其在全球化价值链中的地位不会危机发达国家的经济利益,产品区段全球分工生产是一个“双赢”(Win―win)的过程。接着克鲁格曼(Krugman,1995)又在重新审视全球化产品内分工体系的基础上指出全球贸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间产品贸易的迅速扩张。琼斯和科尔斯克维斯基(Jones & Kierzkowiski,1990)把生产过程分离开来并散布到不同空间区位的分工形态称之为“零散化生产”(Fragmented Production),并得出结论:服务活动对于展开产品内分工是十分重要的;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是推进生产过程分散化进程的主要因素。昂特(Arndt,1997)利用国际贸易常规分析技术对全球外包(Outsourcing)和转包(Sub―contracting)等产品内分工的现象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如果外包在劳动力非充裕国和劳动力充裕国之间发生,并且有同时的产品内分工,将同时提高两国的就业和工资率;此外,外包还可以提高企业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新贸易理论经济学家也开始研究“全球生产组织”(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Organization)和“外包” (Outsourcing)现象,这也构成了产品内分工理论的新的基石。他们在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引入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企业和组织理论,结合博弈论方法,将国际贸易理论涉及到的微观基础表达得全面而清晰,尝试从根本上解释世界范围内产品内分工经济现象的真实原因及其对世界贸易模式的影响。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格罗斯曼和海尔普曼。

目前多数关于外包理论的研究都是针对发达国家,即发包国的经济影响而进行的,关于外包对发展中国家即承接国的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这些理论主要目的在于解释发达国家生产外包对于其国内福利分配及其贸易模式的影响,但很难解释与中国类似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贸易福利及其贸易模式变化问题。

二、中国软件外包的发展现状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它以高附加值、高科技水平的特点,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对优化国民经济结构,推进信息化建设和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和扩大软件出口,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带动软件产业的发展壮大,有利于提高中国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带动中国新兴服务贸易的发展。

自2000年国务院18号文件正式确立软件产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以来,中国软件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2000-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规模从593亿元增加到4 800亿元,年增长率超过30%,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但是,中国的软件产业普遍规模较小。2006年,中国软件产业占全球市场的份额仅为7.52%,而同年,美国、西欧、日本占全球市场的份额分别为39.19%、29.59%和10.70%。中国软件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软件收入前100家企业销售收入平均仅为1亿多美元。软件产业只有在规模发展的过程中才能走向成熟,而外包则是提升国内软件企业国际竞争力和成熟度的最好方式。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目前全球软件产业的1/3是通过软件外包完成的,这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和机遇。我们应当抓住全球软件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通过承接软件外包带动国内软件产业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在国际竞争中站稳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培育出在全球范围内占有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软件企业。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软件企业都将目光投向外包市场。根据IDC最新的报告《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2007-2011年预测与分析》,2006年中国软件离岸外包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达13.8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48.4%;预计该市场未来5年的复合增长率将达37.9%,规模增长近5倍。2006年,日韩市场仍然是中国软件离岸外包的主体市场,贡献近56%的收入。

三、发展对日软件外包的现实意义

日本是中国软件外包第一大国,而中国也是日本软件外包最主要的对象国。在中日两国之间发展软件外包,是国际经济合作的新课题,更是为中日两国带来双赢的好机会。

(一)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具有广阔的市场

就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而言,日本市场是仅次于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外包市场,其规模非常庞大。2005年,日本IT服务市场规模达399亿美元,2006年增加到413亿美元,今后5年内将保持年均3.4%的增速,到2011年,日本国内IT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89亿美元。①2006年,日本软件及相关服务市场规模为459亿美元。②由于地缘接近、人才丰富、文化相似、语言优势及成本低廉等因素,与印度相比,中国承接来自日本的软件外包有着天然的优势。中国已经成为日本软件对外发包的最大基地,在目前日本软件的海外发包总额中,流向中国的比例高达约60%;2005年,日本软件业对华发包规模增长42.8%,2006年则超过50%。③

日本的软件企业近年来不断地将部分业务转移到中国来,一方面是在日本本土开发软件成本过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人才不足。在日本,一个有2年~4年工作经验的程序员年薪平均在3.5万美元(约合400万日元),在印度,同样水平的程序员年薪约1万美元,而在中国只有5 000美元左右,除去管理费用和留给中国软件企业的相应利润之外,把业务外包移到中国至少可以节省60%的成本。因此,许多日本企业都把一些低附加值却又耗时耗力的业务如编码、单体测试等转移到中国以降低成本,并因此在与日本国内的其他企业的竞争中获取价格优势,这也迫使其他企业也只能将业务外包来降低成本,同等竞争。

人才是IT行业需要面临的永恒的问题,在日本,IT行业的人才缺乏尤为严重。一方面,日本的高校培养出来的IT人才远远不能满足IT行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要想把一个新人培养成真正的软件人才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IT行业人才流失非常严重,日本的多数软件企业都面临着人才危机;另一方面,日本的软件企业在接到客户订单之后往往会在需求分析、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很详细的工作,追求细节和质量是日本软件的一大优势,但这也导致了日本软件企业人才结构的严重失衡,擅长分析、设计的人很多,而真正能够做具体的编程操作的人才却很少。这也是日本企业不得不将其业务外包的一个原因。现在许多日本软件企业不仅将其业务的一部分发包给中国,还经常从中国调用软件人才到日本去直接参与软件编程工作,这也是外包的一种形式。即使是雇用一个优秀的中国程序员到日本去工作,日本企业仍然能节省不少成本,这些外派工作人员在日本能拿到的月薪大约有20万日元左右,而一个本土程序员在新入社时的月薪平均都在30万日元左右(包括分红),同时企业还不必为这些外派人员负担任何的社会福利。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2005年5月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414家日本公司中,有54.8%的公司表示计划扩张他们在华的现有业务。日本的几大IT巨头如NEC、富士通、日立、野村研究所等近年来对华软件外包都有不断扩张的趋势。此外,NTT DATA有关人士也表示,“截止目前,我们已经将许多软件编码业务委托给中国公司;而且我们将在软件设计和综合测试方面加强与中国公司的合作。”④目前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市场规模占日本IT服务市场的比重不及1%,因此中国对日软件外包市场仍有巨大的成长空间,预计未来几年对日软件外包市场年均增速将在30%以上。

(二)日本对华软件外包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软件开发过程中有很多环节,如需求定义和分析、软件功能设计、编码、测试,等等,日本企业通常都只是将业务流程的底端分离出来外包给其他国家(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日本的软件项目经常被分解成几个模块,然后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管理难度低的部分外包给中国的企业,而核心的、高端的设计和系统的集成测试都是在日本国内完成。日本发包商在给中国企业的需求规格说明书中都有很详细的文档,中国的软件工程师只要对着文档编码就可以,根本不知道客户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也不知道系统完成后的整体运行情况如何。这样,中国企业通过完成软件外包项目,除了获得直接的资金收益外,很难学习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提高自身的能力。

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中国软件企业外包能力的不断增强,这一状况开始有所改善。日本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是将低端的编码程序分给中国企业,而重要的管理任务全部都保留在日本进行,不能够彻底地降低成本。日本的一些企业用户开始和中国软件开发商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希望中国企业能多做一些设计方面的工作,甚至要求中国开发商与其一同承担项目风险。对中国企业来讲,能够参与到软件上游的设计和分析工作,既可以拿到更高的利润,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经验,是我们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机遇。

(三)发展对日软件外包的意义

目前中国的软件产业正处在成长期,国际软件外包业务的转移无疑是我们发展的重大机遇。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带来的好处不言而喻。首先是丰厚的利润:从2000-2006年,中国的软件企业数量由1 359家增长到12 374家,软件企业数量的增长速度(150%)远远超过软件产业整体销售额的增长速度(25%),严重摊薄了软件行业的平均销售额和利润,行业平均利润率不到10%,而盗版软件和免费的网络资源更加压低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而承接日本的外包业务通常都可以拿到30%的利润,而且回款周期短,信誉有保证。另一方面,通过软件外包,中国企业可以学习到日本先进的管理技术以及相应的国际化标准,积累做大软件项目的经验,提升企业的综合实力;更重要的是在为别人做项目的同时要加强自主创新,培育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此外,在全球软件外包市场上,70%都是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日本只占到10%,因此,进入欧美外包市场将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现阶段通过对日软件外包积累经验,可以为将来开拓欧美软件外包市场打下良好的基础。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曲玲年认为:中国软件应该有一个10年的发展期,3年~5年内拿日本单子锻炼队伍,5年后进入美国市场,10年后和印度竞争,之后才有可能做自己的软件。”⑤

(四)中国政府对发展软件外包的政策扶持

中国各级政府、各级软件行业协会都高度重视软件外包(出口)工作,这为软件外包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和环境。在国家信息产业部的信息产业“十一五规划”中,有12项重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其中也提到了外包服务。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近日表示,信产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软件外包的政策措施,从出口信贷、促进企业合作、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人才培训等方面对企业予以支持,建立海外市场开拓服务体系,提高软件企业的外包能力,促进软件与服务联动出口,帮助国内企业进入日本、美国和欧洲市场。⑥抓住国际软件和软件外包出口的机遇,促进中国信息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这一点已经在政府和企业之间达到共识。许多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政策,将软件外包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给予软件产业各种优惠政策。

四、克服障碍,发展对日软件外包

近年来,中国的软件产业和软件外包业务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是对日软件外包一直是带动软件出口和提升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力军。但是,软件外包业务远远还不能形成一个产业,它的发展最初是单纯的由于利益驱动,行业发展没有一个很长远的规划,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中国发展对日软件外包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初期发展的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这从软件行业发展速度减缓中可见一斑。2006年下半年以来,中国软件产业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第三季度,首次出现增速落后于制造业的现象,全年软件业发展速度为22.9%,低于制造业1个百分点。目前中国软件产业总体规模偏低,主要原因:一是软件与硬件的融合发展水平不高,特别是基于整机制造业的嵌入式软件发展空间亟待新的拓展;二是软件外包能力仍需增强。⑦发展对日软件外包主要受到规模、人才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因素的限制,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清除这些障碍。

(一)通过兼并重组和构建策略联盟突破规模瓶颈

中国的软件行业发展到今天,软件企业遍地开花,但90%以上都是100人甚至几十人左右的小型企业,人员规模上千的寥寥无几。在2007年5月信息产业部的全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企业中,软件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2家,超过60亿元的4家,超过30亿元的8家;而作为中国软件外包业务龙头的东软集团的软件收入仅为26亿元,这与国际上大的软件外包商的规模相差甚远。规模小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首先是业务能力不足,技术覆盖面也比较小,拿不到大的订单;其次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企业自身的软硬件设施都得不到改善,更没有机会通过承包高水平的业务外包为自己积累经验,扩大规模;再次,从整个行业角度讲,由于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小,布局分散,很难形成标准的行业规范和竞争秩序,一些小的企业为了追逐短期利益,竞相降价,恶性竞争,而自身的管理和技术都跟不上,软件质量得不到保障,就会在与日方合作中丧失信誉,对整个软件外包市场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最后,由于规模小,没有能力承接大的项目,这样就很难在本行业界中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这将严重限制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目前中国软件企业在寻找日本发包商的时候没有充足的信息和通畅的渠道,日本企业选择开发商时只能以企业的规模、知名度和以往的外包业务经历作为评判标准,这使得规模小的软件企业陷入恶性循环中难以脱身。

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发展已遭遇规模瓶颈,通过行业内兼并、并购以扩大规模势在必行。2005年年底开始,从北京、上海到山东、大连的软件园,一股并购整合的风潮正在兴起,大展、海辉软件、软通动力、文思创新、博彦中讯、浪潮等公司均完成了数起购并,有的企业甚至将触角伸向了海外。中软国际继2006年5月收购创智国际、7月收购北京正辰科技公司之后,又于2007年1月上旬,以4.29亿收购了上海和勤环球资源有限公司,使人员规模上升到3 500人,跻身国内三甲。⑧在政府政策引导下,软件外包行业走向集中将成为趋势,在最近两年内将会加速整合,而类似的企业兼并、并购在未来仍将频繁发生。

除了企业间以产权为纽带的兼并、并购之外,通过建立区域性策略联盟也是帮助软件企业摆脱规模困境的有效途径。策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企业组织在面临变动的、复杂的、竞争的以及挑战的环境时,为了解决技术、人力、财力、生产力以及行销力等困窘的情况,以提升组织竞争力、建立合作优势为目的,而与其他企业组织相结合的行动(江明修、许世雨、刘祥孚,1999)。策略联盟不同于兼并、并购,是不同企业间的一种长期合作关系,相比并购而言,策略联盟更灵活,更能保持小企业的独立性。以重大的软件外包项目或大额软件外包出口订单为依托,在区域内组建起企业策略联盟,合作承接大的外包项目,做到一家接单或总包,多家参与或分包,共同分享利润,共同承担风险。以大的企业联盟做信誉担保,中小企业更容易接到外包项目,同时节省了自己独立寻找项目的成本;各个企业之间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也便于在企业联盟内部建立起行业标准和行业规范,以保证外包质量,提升联盟的信誉度。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目前中国已建成11个部级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出口基地,目的就是为了推动软件企业以软件科技园区为依托,通过构建区域性策略联盟而扩大规模,增强中国软件外包的国际竞争力。

(二)培育和吸引更多的国际型的软件人才

软件开发不同于普通的制造业,在开发过程中融入了许多人文因素。软件的离岸外包最大的问题在于沟通。沟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语言交流,二是思维模式和管理习惯。中国企业要想很好地完成外包项目,甚至更多地参与到软件的设计、分析当中去,就必须要深入了解日本的语言、文化以及行业规则。而沟通的主体是人才,虽然中国目前拥有大量的程序员,而且每年都会有来自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几十万,但是真正能适应和从事对日软件外包的人才却少之又少。国内软件外包行业不仅缺少掌握外包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日语的初级软件外包工程师,也缺少具有外包项目实战经验、能够带领外包团队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更缺少熟悉客户语言和文化背景、精通国际外包行业规则、熟知日本IT企业的软件开发规范、开发流程和项目管理、项目实施过程的项目工程师。

随着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才开始关注并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目前许多IT培训机构都开设了对日软件外包人才的培训项目,大力培养能够赴日本或在国内对日外包企业从事软件开发的“日语+软件技术”的综合性人才;还有许多软件外包企业与高校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对日软件外包人才。吸引更多的留学日本并在日本IT行业具有工作经验的高级人才回国工作是对日软件外包发展的重点,因为如果没有亲身在日本工作的经验,是很难理解日本的企业文化和管理规范的。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5月1日,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人数达到8.省略/research/column/market/story/0,2000067181,20346361,00.htm。

②数据来源:日本社法人 子情技会(JEITA)《2006年度ソフトウェアおよびソリュションサビス市模果について》 2007年6月14日 。

③蔡拥军,徐扬:《中国已经成为日本软件对外发包的最大基地》http:省略,2007年4月13日。

④"Outsourcing Development of NTT"Business Communication, 2006, Vol.43,No.1,p.95。

⑤闫辉:《对日软件出口梦想》,《程序员》,2003年第9期。

⑥news.省略/20070614/n250578312.shtml。

⑦《2006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

⑧陈亮:《软件外包拐点》,互联网周刊,2007年2月5日。

参考文献:

[1]曾铮,王鹏产品内分工理论的历史沿承及其范式嬗变[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7,(1).

[2]张苏新国际分工理论述评[J]教学与研究,2007,(1).

[3]刘栋国际软件外包:中国IT企业的发展契机[J]国际经济合作,2005,(11).

[4]胡万进中国软件外包国际化遭遇瓶颈[J]信息系统工程,2006,(9).

[5]闫辉对日软件出口梦想[J].程序员,2003,(9).

软件产业论文第7篇

关键词:CDIO;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志码:A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和支撑,软件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就是软件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世界知名的软件企业规模都在万人以上,且从业人员的层次呈金字塔结构,如美国微软公司拥有约九万名的全职员工,印度塔塔咨询服务公司更是拥有24万余名雇员。软件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尽管中国的软件人才较多,但是真正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建设和软件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依然严重匮乏。因此,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是一项迫切而长期的任务。

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国内外的实践表明,CDIO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是适合工程教育特点的,已经成为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向。

本文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遵循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全过程为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个人素质和发展能力、协作能力和工程一社会大系统适应与调控能力的思想,对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立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内的课程体系,使课程体系能够满足软件产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1、对于软件工程教育的认识

工程是综合运用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以创新思想对现实世界发展的问题求解。而软件工程是应用计算机科学理论和技术以及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按预算和进度实现满足用户要求的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和维护的工程,或以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因此,软件工程教育具有以下特点:①软件属于横断学科,软件的渗透性和软件的服务性,不断催生新学科,发展新产业。软件工程是软件产业的支撑学科,具有交叉应用性和工程实践性。②软件工程教育兼具科学教育属性和工程教育属性。软件工程的科学教育属性是引导学生对人类意识与智慧进行科学理解,增强学生运用软件本质特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的是软件工程基础研究人才;软件工程的工程教育属性是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学等科学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与方法,提炼、固化知识来创建软件,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标,培养的是软件工程技术、管理和服务人才。③随着软件技术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产业的逐步优化升级,软件人才的结构和人才需求也产生了新的变化。软件产业不仅需要编程、测试人员,更需要设计、方案架构人员,还需要具有领域知识的复合型技术、销售和管理人才。因此,软件工程教育必须依据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先于市场变化预测和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和层次结构。

2、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CDIO以产品研发至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标准体系的教育目标与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哈尔滨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以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为目标,突出体现复合型、多层次和国际化特点,遵循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强化基础、注重实践,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以软件产业或行业的实际需求为导向,从技术知识、个人、团队交流和系统制造4个层面,建立并优化课程体系,具体方法是:①面向软件产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确定能力培养目标,定义能力等级,使工程能力的培养遵循一个有序的能力增长过程。②以能力等级为线索,形成层次化、系列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和“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③课程体系包含相互支持的课程,通过课程之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④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规范与软件产业或行业需求的高度统一。以软件工程专业规范为基础,合理选择知识点和知识单元,以覆盖软件工程核心知识体系,强调软件工程的根本性和永久性原则保持稳定,以适应学科的发展;结合软件产业或行业的领域需求,设置若干个有应用背景的专业方向,以适应企业需求。⑤“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内容与要求突出循序渐进、渐次推进。在校内实验教学基地,培养学生的基础工程能力;在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和工业化素质。

3、构建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3.1 定义能力培养目标

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先进的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全面掌握软件系统知识和必要的硬件系统知识。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①知识结构要求:掌握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工程学、专业技术基础及专业知识,掌握软件产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产业和市场发展规律,了解社会科学、计算机法律法规。②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软件工程师从事工程实践所需的工程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专业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获取知识、适应学科发展的能力。③素质结构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具备良好的工程素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因此,定义能力培养目标,如表l所示。

3.2 理论课程体系设计

本着体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原则,将能力划分为基本个人能力、人际能力、过程与系统的构建能力等3方面,设计了9个课程系列,每种能力对应的课程系列为:基本个人能力含数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软件工程理论等3个系列,人际能力含人文素质,外语等2个系列,过程与系统的构建能力含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管理,软件开发应用等4个系列。

(1)人文素质系列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军事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毛、中、特概论,企业管理基础等课程,通过人文素质系列课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使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软件工程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并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身心素质。

(2)在外语系列中开设两门课程,通过加强外语知识的学习,以及阅读、写作和听说强化,增强学生运用外语进行沟通的能力和文档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3)数学系列开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离散数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扎实的数理知识,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一定的建模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方法研究、处理事物现象的意识。

(4)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等3个系列覆盖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EEK的十大领域知识,突出专业知识的集成性,能够满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求,使学生掌握软件需求、软件建模与分析、软件设计与构造、人机交互、软件测试、软件过程、软件进化、软件质量和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软件分析、设计、构造和实施能力和良好的工程素养。在计算机基础理论系列开设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及逻辑、片上计算机系统、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课程;软件工程理论系列开设软件工程过程、系统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等课程;软件开发工具系列开设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软件工程技术系列开设数据库、统一建模语言等课程;软件工程管理系列开设软件项目管理、质量保证与测试技术等课程。

(5)为满足学生的能力、个性、兴趣和爱好的多样化需求,使学生在某一专业方向上具备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结合主流软件技术和应用领域,在软件开发应用课程系列中设置软件开发J2EE技术方向、软件开发.NET技术方向、嵌入式方向、物联网方向、移动计算方向和金融保险方向等多个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形成一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均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软件开发J2EE技术方向的必修课包括JSP程序设计,ERP原理及设计,轻量级J2EE框架spring,基于MVC的Web开发,软件开发.NET技术方向的必修课包括C#.NET程序设计,ERP原理及设计,程序设计,NET客户端框架结构,嵌入式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嵌入式微处理器结构及应用,嵌入式操作系统,数字系统设计,嵌入式软件开发技术及应用,物联网方向的必修课包括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中间件技术原理及应用,通信与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移动计算方向的必修课包括移动通信与无线网络,移动云计算导论,移动云计算的移动增值服务概论,Andriod平台移动云计算开发,金融保险方向的必修课包括金融学,保险精算,JAVA高级编程,保险理论与实务。

3.3 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软件工程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CDIO强调学生的工程能力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或直观的技能,而是二者的综合经验。因此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只靠理论课程实现,而是更加强调“案例牵引、项目驱动、团队合作”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学院积极与国内著名的IT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工程实践基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积累项目经验。“两段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以“流水线”方式渐次推进,内容与要求渐次深入、提高,其结构如图1所示。

(1)校内实践教学基地: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学年综合设计三位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系统,培养学生的基础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实验:完善课程实验的教学规范与技能要求,保证单元实验之间的连贯性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分析和总结能力。

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内容具有真实项目成分,涵盖课程核心知识点的综合运用,提高学生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

学年综合设计:根据每学年所学课程,设计横跨多门课程的综合设计性实践活动,以实际项目为依托,要充分贯彻软件工程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施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校外工程实践基地: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的校外工程实践体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项目问题的能力,以及工业化素质。

生产实习:以真实项目内容和环境为背景,并根据软件企业所需要的开发工具不同、软件架构不同、操作系统不同、应用领域不同和就业岗位不同,使用项目案例进行项目实训,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工程经验、实用技能和职业素质问题。

毕业设计:学生在软件企业进行毕业设计,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工业化素质,使毕业生了解企业文化,满足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4、结语

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色:

(1)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软件产业或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将实践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将理论和技术作为实践的背景,突出强调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不断地反复应用和加强,强调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经验体系。

软件产业论文第8篇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做了题为“高端软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的主题演讲;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所长、计世传媒董事长李颖则围绕“搭建政产学研交流平台,促进高端软件快速发展”的主题发表了精彩见解。

在本次高峰论坛上,来自腾讯、百度、盛大、UCweb、中标软、金蝶、超图等企业界的10余位演讲嘉宾围绕“十二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信息安全中的高端软件,以及软件产业政策等内容展开了精彩的讨论。

深圳市科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陆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处处长姜广智还分别介绍了本地软件产业发展情况,以及对高端软件发展的长远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软件与信息服务研究部高级分析师陈新河就我国软件产业政策在加速国内软件企业成为世界级企业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产业高端发展引擎

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陈英表示:“十五”、“十一五”期间,由于国务院颁布的18号文件的落实和推进,中国软件产业迎来了黄金的十年。2010年,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重点培育和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而“高端软件”是其核心内容之一。今年,国务院为了更进一步推动软件和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又颁布了“国发4号文件”即《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了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也是我国推动高端软件产业发展的一个纲领性的文件。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组织研究进一步落实政策的具体细则。

李颖则表示,推动我国高端软件的发展,要以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为驱动,以国家重大专项为抓手,以重大工程为依托,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建立高效的产业创新体系;要以重点引领发展,大力支持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与服务、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工业软件、高端信息技术服务,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培育一批龙头企业;要“政、产、学、研、用”结合,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增强用户体验,形成多方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

众议高端软件

在本次论坛上,盛大副总裁、盛大云计算公司CEO季昕华、腾讯副总裁吴军、金蝶中间件副总经理张勇、北京超图软件助理总裁李绍俊、绿盟科技首席战略官赵粮、百度高级科学家王海峰等都从不同的角度谈到了对高端软件的理解和规划。

高端软件就是高难度、高复杂度的软件吗?腾讯公司副总裁吴军并不这么认为。他说:“在中国做高端软件,不在于软件多么复杂,而在于很容易被海量的用户所接受,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事情。软件的高端与低端,不在于它的难度,而在于有多少人使用。”据腾讯公司的数据,QQ的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1亿。

UCweb公司总裁俞永福就认为,UC浏览器是货真价实的“高端软件”。“因为手机浏览器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中是核心基础软件,是移动互联网的‘门’和‘枢纽’,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格局。”据介绍,截止目前,UCweb浏览器已经有两亿用户。2011年,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专设了一项“新一代的引擎和浏览器”,UCweb是承担单位之一。

中标软总裁韩乃平则提醒大家,发展高端软件要强调“自主可控”。什么是自主可控呢?韩乃平解释说,“自主可控是指在遇到紧急状况时,自己对软件系统是可掌握、可修改的,系统本身是可定制、可服务的。有了自主可控,才能保证国家工业体系、IT体系以及软件产业体系的安全、稳定、可靠。”

说到高端软件,大家谈得最多的还是云计算。盛大副总裁、盛大云计算公司CEO季昕华说:“盛大为什么要做云计算呢?首先,云计算是盛大的基础,云计算平台可以有效地支撑我们的文学、音乐、视频等所有业务;其次,我们可以运用云计算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增加我们的广告收入;另外,云计算平台还可以加快我们产品的研发速度。”

金蝶中间件副总经理张勇也分享了对于云计算的理解:“云计算对于国内的软件厂商是很好的机遇,希望国内的软件厂商联手进行云计算技术创新,一起打造中国‘云’。”

软件产业论文第9篇

为什么是成都?

“如果100个软件精英围看一张中国版图,其中会有几个人的目光落在‘成都’呢?答案可能是一个都没有。即便有一个,恐怕也是成都本地人。”

这是5年前记者采访成都软件企业时听到的一句话,虽说半是调侃,但也透出了几分对于现实的无奈。当时,这位成都银海软件公司的经理人用近乎文学的语言向记者描述,“海洋才是最适宜孕育软件企业的母体。”微软、甲骨文、IBM这些软件大鳄,还有后来的雅虎、Google,无一不是吹着海风长大的;中国成气候的软件企业,也几乎悉数在东部沿海地域扎堆儿。如此说来,远离海岸线数千公里的成都,在中国软件业的版图上,似乎注定只能扮演小角色了。

然而奇迹之所以是奇迹,就在于它的出现出人意料,包括发生在出人意料的地点。2001年还默默无闻、销售收入不过三十几个亿的成都软件产业,2005年的销售收入就超过了130亿元,达到2001年的4倍,年均增速35%以上,风头之劲,直逼沿海“一线城市”。2006年成都软件业销售收入更是高达183亿元,软件出口5000万美元,同比增长59.28%。其中,软件产值在全国各大城市中跃居第六,排名甚至超过了东部的大连、天津和杭州。据称,今年成都软件业的目标是销售收入280亿,出口2亿美元,实现更大的跨跃。

与产业规模并驾齐驱的,还有企业生长和集聚的速度。截止2006年,成都市已有认证软件企业450余家,拥有集成资质的企业102家,从业人员6.5万余人,形成了软件、信息安全、通信、集成电路、数字娱乐产品的研发生产以及IT人才教育等七大产业基地。

国内外软件巨头们也似乎在一夜间突然“发现”了成都。从2005年开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有甲骨文、SAP、BEA、赛门铁克、东软、金蝶、用友、神州数码、金山等企业先后在成都筑巢落户,GGL公司把中国区总部设在了成都,IBM的服务执行中心以及微软中国的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也都设在成都,东软则斥资4亿元在都江堰打造以培养教育人才为主旨的“青城硅谷”……

早在2001年,成都软件园区的负责人就曾向记者说起过市委、市政府勾勒的“软件名城”规划,当时的印象还是“远景”,没想到短短5年,蓝图就已经从纸上走了下来。

不过,真正值得关注的,应是数字背后的故事。这些年软件产业已成为彰显城市竞争力的“形象大使”,国内声称要把软件作为“支柱产业”甚至“一号工程”的城市,少说也有数十个。然而几年下来,不少地方政府描绘的产业蓝图依然是纸上富贵,“一号工程”在一些地区甚至成了烂尾工程。相形之下,成都创造的数字背后的故事和经验,对于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着标本般的珍贵价值。

重振“中国IT重镇”

在成都采访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都人喜欢和杭州人比“休闲”。说起杭州打造“东方休闲之都”的计划,成都人说他们那儿根本用不着“打造”:“你到府城河边走上一走,活脱脱一个现成的休闲之都嘛。”

好在休闲与务实并不矛盾。喜欢休闲的成都人,在发展软件产业的决策上很是务实。2003年,时任成都副市长的郝康理(现任成都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群,成都是“追赶型城市”,成都选择发展软件,一是基于历史传统,二是基于现实条件,三是基于比较优势,“与跟风潮追时尚无关”。

郝康理介绍,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一大批“三线”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入驻,成都成为“中国IT重镇”。虽说最近20年成都落在了一些沿海城市的后面,不过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犹存,重振“中国IT重镇”的雄风完全有可能。“关键是找准切入口――制造业?服务业?还是软件业?”

成都市政府组织专家排队摸底,逐项论证。“论证来论证去,选中了软件业”。 IT服务业与软件业结合紧密,可同步跟进。至于IT制造业,则需要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体系,而“东南沿海城市已先行二十年”,成都固然不会放弃,但追赶起来难度较大,因此暂未列入近期重点。

对于发展软件产业的决策,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葛红林的观点是:软件产业具有投资规模小、产品周期短、边际成本低、与其他产业渗透性及关联性较强等特点,而成都具有文化、教育以及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优势,发展软件的条件不说得天独厚,也与沿海城市好有一拼。

以人居环境来说,成都虽然地处中西部,却是被岷江水滋润了千万年的一方绿洲,环境和气候条件不逊于东部沿海城市,且比沿海城市多了几份悠闲与安静。

同时,成都又是“人才大市”,集中了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等20多所大学和一大批科研院所,另有3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4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人才培训中心,每年可向社会输送一大批高质量的IT人才。

在刘勇看来,成都软件人才的“比较优势”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含义,那就是人力资源成本低廉。因为成都的物价便宜,生活成本低,成都一个软件工程师一年的薪水只相当于日本和新加坡软件工程师一个月的薪水;二是成都的人才心态平和,“能吃苦、跳槽率低”。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企业辛辛苦苦培养了一个人,知识都装在他的脑子里,项目进行了一半,他拍拍屁股走人,企业的成本损失就难以估量了。

基于成都的多种优势,进入新千年后的成都就把振兴信息产业列为“一号工程”,而其中的重中之重便是软件产业。

从“低端”崛起

主攻方向确定后,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路径选择了。在这方面,成都同样表现出务实态度,从最低端的“外包”开始了自己的软件之路。

这在当时曾引起了不少非议,“有的人嘴上不说,心里也不屑”。软件本是高科技产业,产品创新才是正道,现在却给人打工,终归是不痛快。

尽管有非议,成都人依然坚定不移地往前走,并且坦承自己是“二包”――“一包”是北京、上海这些沿海城市,“他们接海外的单子,我们再接他们的单子”。从产业模式看,成都与沿海一线大城市的关系,是那种“前店后厂”的样式――一级城市是前店,成都是后厂,好比大制造中的来料加工。

在这样一个发展框架下,成都的做法在当时看来很有些另类,其中一个理念是“决胜在蓝领”。很多成都软件企业招聘最多的是软件蓝领,为此成都构筑起了培育这类人才的教育体系,包括创办了10多所软件产业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和软件职业高中,还有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高新区副主任刘勇告诉记者,“这个旨在降低软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的教育体系,应该成为我们打造‘中国软件第一城’最重要的基础。”

在刘勇看来,目前国内大部分软件企业的人才结构不合理,“至少中端和低端这两类人才的招聘使用还没有细化”,这样既不利于专业分工,又造成了人才浪费,并且抬高了成本。而降低成本才是外包工厂“接包”的最大砝码,“发包方的动机简单而明确,就是为了省时省钱”,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承接国内的项目。“软件一旦踏入大规模产业化领域,降低成本就成了最重要的事情,这一点与硬件别无二致。”

成都巅峰软件公司CEO张玮认为,一家“做包工活”的软件工厂,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5%博士、10%硕士、其他85%“什么都不是”(软件蓝领)。高端人才当然是少不了的,但用不了太多。正确的做法是构建一种宝塔式人才结构,即在系统分析和架构设计等岗位使用高级人才,而在编程等面广量大的岗位大量使用软件蓝领。张玮认为,在软件走向大生产的今天,软件企业的管理也应当向传统制造业学习,强化成本核算的理念。

让成都人欣慰的是,他们的“苦力”没有白出。几年下来,成都软件业不仅争得了大量订单,还锻炼了队伍,产业规模也上了一个新台阶。4月6日,刘勇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如今成都软件的主体业务已经从“二包”进到“一包”了,“直接从国际市场上接单,以欧美为主,兼顾对日”。业务内容,除了基于技术研发的服务外包,还有BPO(业务流程外包)。“现在我们的定位是走综合、阶段式发展道路”,即以服务式外包为突破口,带动自主创新,实现外包和国内信息化市场两手抓的模式。

对于软件外包,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曾有一个精彩的总结:“这十几年走下来,我们发现中国许多追求创新的企业在创新上没有成功,却从市场上消失了;而那些扎扎实实做外包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从事创新的活动,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孟子曰:“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对此,成都的外包之路应是一个佐证。

软洽会功不可没

从地理、人文环境到确定外包之路,再到政府的扶持,成都软件产业的崛起是合力推动的结果。其中的一个环节不能不提,那就是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简称“软洽会“)。这一在成都举办的软件盛会已历经四届,众多软件巨头涌入蓉城落户筑巢,应当说软洽会功不可没。

因为网络的冲击,会展经济这些年在国内有些萎缩,但有关软件产业的会展却依然活跃。知名度最高的软件会展国内目前有三个:北京的软博会、大连的软交会和成都的软洽会。

虽然上述三个会都冠有“中国”头衔,却因举办地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北京是首都,是IT产业的中心和桥头堡,其软博会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凸显“展览”主线――产品展览、品牌展览、企业形象展览;大连软件产业定位于“中国IT外包中心”,并借助地理优势形成了对日、韩外包的特色,因此软交会突出的是外包;成都软洽会则不炒冷饭,以软件外包中的产业链对接为红线,突出“洽谈”和产业互动――组织各种形式的论坛和头脑碰撞活动,进行项目的洽谈与对接。

成都高新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的软洽会,该区将组织企业整体亮相,推出IC设计、外包、信息安全、数字媒体和数字动画、应用软件、通信、IT人才培养等七大软件产业集群,展示成都软件产业的生态链,为产业联合推波助澜。

链接:第五届软洽会新看点

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随着会议影响的扩大和主办者的开拓,今年的第五届软洽会,无论规模还是内容都有着显著不同于往届的新看点。

今年的软洽会主办单位,除了中国国际贸促会和四川省政府之外(成都市政府承办),增加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并由信息产业部作为支持单位,进一步增加了大会的行业权威性和号召力。

“软件两会”提升档次

今年软洽会有别于前四届的最重要的特点,当属“首届中国软件百强企业高峰会”与“首届

中国软件应用及服务大会”(简称“2007年中国软件两会”)的召开。这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连续八年成功举办中国“IT两会”之后,在本届软洽会上打造的又一个业界顶级行业盛会。

目前,确认出会主论坛的演讲嘉宾包括:美国微软公司高级副总裁、微软公司国际业务总部总裁古德华,美国IBM全球服务执行中心副总裁托马斯,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中国)总经理、惠普软件工程学院院长黎德光,日本NEC株式会社常务董事寺尾,美国甲骨文公司亚太区高级副总裁斯通,东软集团总裁刘积仁,美国EMC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范承工等。确认到会的总裁30名,包括:用友集团董事长王文京、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金山软件总裁雷军、美国IDG集团全球副总裁熊晓鸽、北京赛门铁克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郭尊华、方正电子总裁刘晓昆、山东中创软件董事长景新海、新中大软件董事长石钟韶、联想网御科技董事长齐舰、南大苏富特软件公司总裁谢立、南京联创集团总裁孙力斌、重庆金算盘软件董事长杨春、太极计算机总裁刘准松、北京中科红旗软件总裁赵晓亮等。

论坛、展览、赛事色彩纷呈

论坛部分,除“软件两会”外,还有各类分论坛近10场,包括: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的2007企业信息化九州行启动大会、服务外包圆桌会议、2007中国-欧盟信息社会暨软件人才专题论坛、GGL国际数字娱乐生活论坛、知识产权与软件产业发展国际论坛,以及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播火行动――全球背景下的呼叫中心产业及全国攻略论坛等。

展览部分,将启用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2号馆约1万平米用于企业展示。其中,成都高新区以整体组团形式参展,汇集了区内近百家品牌企业按照专业分区方式亮相。

武侯区、都江堰市则以“以高新区为软件产业聚集区,联接武侯区、都江堰市的成都软件产业发展带”的战略布局亮相。

知名的参展企业包括微软、爱立信、阿尔卡特、飞思卡尔、新波电脑、新电信息、迈普通讯、巅峰软件,以及新加坡高科技之窗及其下属企业等。

电子竞技大赛是由全球最大电子竞技公司之一的美国GGL(全球竞技联盟)主导。GGL除了展示游戏软件产品外,还将举办可口可乐全球游戏竞技中国区比赛(启动仪式),这些赛事也将同步在全球游戏网站直播。

宣传推广声势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