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暗示教学法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9:04

暗示教学法论文

暗示教学法论文第1篇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潜力 整体性原理 暗示 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9-0079-02

暗示教学法是以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从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一角度出发,把认知与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由保加利亚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奥尔基・洛扎诺夫发明的。最初,它是成年人学习外语的速成教学法,后来推广到各种教学中。自1969年推广以来,暗示教学法很快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还专门成立有关研究机构进行研究和实验。暗示教学法已成为20世纪后期出现的教学流派中不可忽视的一支。

一 暗示教学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及其特点

暗示教学法最早是由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洪丕熙教授和外语教学专家吴棠教授率先引入我国的。在当时便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一些大学教授开始研究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原理和技术,一些中学英语和语文教师也开始在日常教学中实践这种教学方法,有人还在物理、珠算、算术等学科领域进行了尝试,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国学者对暗示教学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我国学者对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原理和方法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比如,石林老师提出了暗示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愉快而不紧张原则”“有意识和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潘海燕老师则在《论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价值》中系统地阐述了暗示教学法中所体现的新的理念以及对我国当时教学改革的启发;王章雄老师在《论暗示教学法的启发式内核》中详细地论述了暗示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的区别和联系;廖坤老师在《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中对洛扎诺夫在实践中所总结的六种有利于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产生的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王敏勤老师通过具体的教学实验研究论述了暗示教学法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中的重要位置。

2.在其他学科的应用研究

鉴于暗示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显著效果,部分研究者开始尝试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运用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原理和方法技术。例如,王敏勤老师曾做过在数学课中运用暗示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的实验,主要借用暗示教学法中的暗示技巧和音乐的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王学义老师倡导在德育中运用暗示有关的原则、条件和方法。此外,还有研究者尝试在体育、音乐等课程内运用暗示教学法。

3.注重暗示教学法的中国化问题

对音乐的选择和教室的布局等一些学习条件的设置,研究者针对东西方文化思维差异的因素,对暗示教学法加以改进,以便更好地适合国内学生。

4.暗示教学法实证研究极少

尽管国内学者对此研究也不少,但多数研究为介绍理论和谈授课时运用暗示教学法中的部分方法技术时的感受,进行实证研究的很少,所以研究不及国外细致,取得的效果也不及国外那么显著。

二 暗示教学法的本土化研究

综观暗示教学法在我国的发展,有一种高开低合的趋势,由刚开始的得到广泛关注,到后来的逐渐离开人们的视线,再到最后的几乎无人问津。究其原因,暗示教学法当时之所以受到广泛的关注,是由于其在实验室内所得到的显著效果,是“它能使人一个月学会外语”,但由于暗示教学法本身对教师水平以及各种外界学习条件的要求过于苛刻,而当时国内课堂教学的条件远远达不到其要求,因而限制了这一教学法的推广和普及。另外,暗示教学法建立在生理学、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的理论基础上,而国内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所以国内研究者在引进这种教学法时并不能完全领会它的原理、模式、操作注意事项以及本土化问题,再加上国内中小学教育一直受困于应试教育,导致教育单一化、机械化,暗示教学法就失去了得以繁衍的土壤。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要使学生快乐地学习,高效地学习,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很累,并且效果不佳,而暗示教学法中许多理论和实践的精华值得我们再次研究和借鉴。

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对暗示教学法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简化,进行中国化改造,配合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相信会创造出切合我国实际的、高效的外语教学法。要解决暗示教学法的中国化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转变对暗示教学法的传统认识

要转变对暗示教学法的认识,暗示教学法不是一种简单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个教学体系。暗示教学法是暗示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它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它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教学原则和教学程序,甚至对教材的编写也有一定要求,是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以往许多教学研究者在对暗示教学法进行研究时,仅仅对暗示教学的一种或几种方法进行移植运用,在达不到预想效果后就归咎于方法本身的不当,放弃对暗示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究其原因,就在于许多研究者对暗示教学法的研究仅仅是由于受到其高效性的吸引,而实质对暗示教学法的原理和技术没能完全理解,不能深刻体会到它的科学性和操作的严格性。运用暗示教学法教学,一定要深刻理解暗示教学法的理论基础,灵活使用暗示教学的各种方法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只进行简单模仿。

2.对暗示因素的元分析和再分析

在影响暗示教学法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是主要的,如暗示性教师行为、音乐背景、双层面交流、放松练习、词语联想、双语课文、角色扮演等,我们可以改造并加以利用;而有些因素是我们难以把握或次要的,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时灵活采用,如呼吸技术、身体语言学习、注意的主动态与放松态交替等。因此,教师应透彻知道每个因素的作用,以便依照不同目标、对象、内容、课型、条件和活动采用不同的暗示手法。同时,对于暗示因素的划分我们可以从其他不同的角度进行,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一定的营养,如关于放松练习、呼吸技术等可以借鉴太极拳的练习。

3.对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安排

因为暗示教学法具有“高速度、高难度而又要面对全体学生”的特点,考虑到如何使学生容易理解、记住而又能够运用,课程的安排不可能随便设置,而要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和教学活动的需要;教材也是如此,对已有课文要重新编排,特别是按照学生认知和瞬时记忆特点编写。这一点在过去是阻碍教师运用暗示教学法的重要因素。而如今,由于我国近年来在认知心理学和脑科学的迅速发展,相应的研究成果为课程与教材的编排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

4.对授课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培训

在国外,暗示教学老师的培训课程有一半以上的内容涉及理论研讨,因为观念、理论学习不到家,很难领悟暗示教学的精髓,在具体的教学中也难以灵活应用。所以,我们对实验老师或授课老师的培训应该在传授方法技术的同时,更注重其包含的思想、理论和原则的解释,使他们逐渐具备教学的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

5.制定一套新的教学效果评价标准

暗示教学重视终结性评价,但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因此评价的次数不能太频繁,但反馈要多样化,要重进步,讲效率,“抓大放小”,高密度输入,低难度输出,特别注意能力的形成而不是零碎的知识记忆,注意学生掌握的词汇、语言的应用能力,如说话的流畅性和得体性、听力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阅读的速度和写作的质与量等。

6.注意弥补暗示教学法的局限性

暗示教学法对发展学生语言的精确性可能有一定的局限性,必要时也要采取其他方法配合暗示教学法,使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相得益彰。同时,并非每节课都得重复使用暗示教学法完整的程序,而是视目标、条件、情境和学习者的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石林.暗示教学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发[J].当代教育科学,1988(1)

[2]潘海燕.论暗示教学法的理论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0(2)

[3]王章雄.论暗示教学法的启发式内核[J].教育科学,1992(3)

[4]廖坤.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5]王敏勤.暗示教学法基本原理刍议[J].当代教育科学,1990(2)

[6]王敏勤.暗示教学法在数学课中的应用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1988(1)

暗示教学法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针对高中生这一特珠群体,在思怒政治课教手中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让毕生白我暗示、用环境来暗示、用人格来暗示能有效提高忍怒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效果。

1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初中要求不同,初中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也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使其“知其然”即可,可不用“知其所以然”;而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高中阶段在重述初中政治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怎么样”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就必须发挥高中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内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wwW.133229.coM

2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2.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学情)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研究、挖掘教材,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可以完全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这本身也是新课程改革实施所追求的目标。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而象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只适当暗示即可;但如果教学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讲解、论述,因为高中政治教材中有很多理论知识,凭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是很难理解正确的,这样往往比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会更好些。可见,研究、挖掘、熟悉教材对于暗示方法的运用和可能产生的效果有重要作用。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高二《文化生活》中“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一课时,对普通班学生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而给实验班的学生讲这一框时,我采取的是启发、引导、循循深入,含蓄地暗示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分辨,去判断,去领会,收到了很好效果。

2.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竟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笔者在讲授高二《生活与哲学》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个知识点时,出了一个辩题:能否将梳子卖给和尚?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辩论,激发了学生思维,也使同学们真正懂得了“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必须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观念”,并适时地进行点拨,做任何事情,要想成功就必须努力,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如笔者在讲授高一《政治生活》中“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这个知识点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也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当然,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在讲高二《文化生活》“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知识的时候,我就立场坚定、态度鲜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因为政治课必须弘扬正气,而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甚至即便是暗示都难以达到预定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2.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暗示教学法论文第3篇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 教学过程 应用途径

1.暗示教学法的原理

暗示教学法一词,又称启发教学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乔治•洛扎诺夫也叫格奥尔基•洛扎诺夫(Georgi Lozanov)于60年代未70年代初首创的,因而亦称“洛扎诺夫教学法”。 以后由东欧各国传到苏联、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近年,被介绍到我国。 洛扎诺夫给暗示教学法下的定义是:“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结合起来。”暗示教学,就是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更好的效果。实验证明,此教学法在发掘人的学习潜力方面有着异常功效。

2.暗示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几条有效的应用途径

2.1环境暗示法。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暗示的环境之中,许多活动从本质上说都是人们无意识地对外界环境的各种暗示所作出的反应。教学中的环境暗示,就是指通过营造某种场景、氛围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自觉地投入学习,主动地参与活动。广而言之,社会习俗、校园环境、教室布置等都可给学生以不同程度的暗示。

洛托诺夫指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结合,并且和他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以及需要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可能产生暗示的效果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全部信息总是在一定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进行传递的,而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通过教学情境的创立,可以排除学生因教学信息高容量而产生的困难感,又能激发学生掌握教材的动机,能引起学生接受信息的兴趣,调动认知潜能,形成课堂知识传递的有效心理空间,从而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灵活应用知识的心理动力。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大多借助于课前的预习、教师的导入语、课前学生的听说读写短时训练等手段来完成。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手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多借助于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更为直观可感,具体可闻的影象、图片等资料来完成,利用实物、图画、音乐、影像、表演、环境布置等学习环境因素,实现“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情境的创设。与传统的情境创设相比,具有更直观、生动、信息量更大、吸引力更强等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新的课型的出现,教学情境的创设必将有更多更新的手段,但无论运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完成学习前生活场景的设置,都必须努力做到:①与课时内容吻合;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③适度而不喧宾夺主;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⑤情境富于变化。

2.2体态暗示法。所谓体态暗示,就是教师用体态语言(即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非言语行为)对学生加以暗示。体态暗示手段在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课堂言语交际中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和实用性,能起到感染、传递、调控、激励 等多方面的作用,往往教师的一束目光、一个手势,就能使某个学生或者整个班集体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形成某种心理状态,因而能有效地提高课堂言语交际的效果。

2.2.1教师的教态是教师品格修养、学识水平、风度气质的外在综合表现,每时每刻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凡是优秀的教师,没有一个不是十分注重“身教”的。于漪、魏书生、钱梦龙等老师就是我们的楷模。他们的教态亲切自然,极富吸引力。他们脸上总是带着和蔼的微笑,眼中总是饱含激励的目光,他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无声地向学生传递着师爱的信息,使学生如坐春风,心旷神怡,因而课堂气氛总是那么愉悦和谐,学生对他们的课总是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2.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体态暗示的艺术手段,可以巧妙地表达出“弦外之音”,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样,学生可以把言语信号和具体形式结合起来。

2.2.3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体态语言应该注意蕴涵性、针对性、示范性。教师的体态言语具有丰富的蕴涵性,它通过表情、动作、姿势等传递的非语言信息具有隐蔽性。因此,在体态言语活动中,教师要注意研究学生的知识背景,选择最佳手段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库,促进文内联系和文外联系的生成,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2.3语言暗示法。所谓语言暗示法,就是在课堂上,恰当、灵活、有针对性地运用语言暗示,激励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例如,胆小的学生上课不敢发言,老师就有意识地对他说:“老师知道这个问题你会回答。”“你一定会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大家的。”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胆小的学生加强与教师、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另外,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之后,老师用一些恰当的表扬和激励的语言,如“你表现得很好,再接再厉!”“你是积极动脑的好学生!”“你的回答总会给大家带来惊喜!”等,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调动学生在学习中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很有裨益。在教学过程中,含蓄、幽默的语言能起到较好的暗示作用。再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如何写议论文时,对学生说:议论文其实并不神秘,我三岁的小孩儿也会作文。有一次,小孩儿说:“爸爸我喜欢你!”(论点)“爸爸喜欢我,不骂我,买豆奶给我喝,还讲故事给听,教我写字,数数。”(5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爸爸。”(结论与开头呼应),这个例子一举,整个教室充满一片笑声,在笑声中,学生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情况选择富有幽默色彩的教学方法,这样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中掌握知识。

语言暗示是一种特殊语言表现形式,掌握了它们特点,对引导学生更积极融入课堂,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意义,丰富自己的语言信息量,发挥语言艺术品的特点,加强想象能力培养,对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其分析理解能力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4人格暗示法。这种暗示,也可称为从教威信暗示。教师的从教威信主要来自于社会成员对他们的模糊评价,这个评价是教师本人的师德修养、思想境界、敬业精神、教育教学能力和成就水平的综合反馈。威信高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往往在课后落实得好,其原因主要取决于学生对教师的信赖与敬仰,教师的威信越高,给学生的暗示也就越强烈。人格暗示的强弱与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关。同一教师,由于与学生相处的关系不同,暗示效果也会出现明显差别。坐在教室前面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强,坐在后面的学生接受暗示较弱。因此,不少班主任常把在后位易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调到前排,以增强其接受暗示的强度,使纪律意识得到强化。再有,教师在和不在,其人格暗示的强度也有很大区别。教师身在教室时,暗示较强,教室很安静;教师离开教室后,暗示会减弱。当教师再度出现时,其暗示又会油然而生。由此可见,教师的近体距离暗示的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首先必须在加强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大功夫,只有做学者型的、具有人格魅力的人,才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以你为师,从而把更多的健康暗示带给学生。

2.5自我暗示法。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形象就像一部电脑,要由自己来编排数据和输入程序。你的生活环境,你的经历,别人对你的评价和反应,你从过去的成功和失败中获得的经验都会为你提供有关的数据信息。你通过反复编排把自己的形象输入“电脑”,于是,在你心灵深处就出现了一个能够指引你思维方式的自我意向。是谁在为你控制操作?就是自我暗示。自我暗示的方式主要有:写名言警句提醒自己、自我形象设计、经验总结、教训启迪、自我激励等。成功教育表明:任何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而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挖掘他们的潜力,善于运用暗示手段,给予激励和引导,激发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学会认识自己、欣赏自己。例如面对考试,我们也不妨采用积极的语言暗示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充满自信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考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我是最棒的!”“只要我保持冷静,我肯定能做好这份答卷。”

总之,教师要及时地、不断地暗示学生坚持与放松,用良性语言激励自己奋进。通过一次次反复地自我暗示,同一思想的不断敲击就会使它铭刻在潜意识中,学生的大脑和行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射,从开始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到后来的自觉行动,学生将会沿着良性的轨道不断奋进。

3.结语

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沟通的桥梁,暗示能使人意识中最有力量的意念转化为潜意识,从而产生有所为或有所不为的行动力。暗示教学中的那种积极暗示,没有命令和强制,因而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记忆潜力,使他们处于学习的最佳状态,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反之,对学生讥讽、挖苦、侮辱、漠视,都会对学生产生消极的暗示。我们的学生很需要别人的认同,尤其是教师和家长。家长、教师如果对学生失去信心,给学生于消极暗示,学生在经历数次失败之后,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自我否定的后果是严重的,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警惕和注意。总之,课堂教学中的暗示作用主要体现在暗示时机的选择、对象的选择、方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傅荣.暗示心理学研究在中国,赣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 年

[2](美)唐纳德.H.舒斯特等.《暗示速学法》,新华出版社,1989 年

[3](美)珍妮特.沃斯等.《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

[4]沈开木著.《现代汉语话语语言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12月出版

[5]张大均.《教学心理学》,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年8月第一版526页

暗示教学法论文第4篇

关键词:暗示教学法;中学;听力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20-0162-01

一、引言

暗示教学法有一系列的理论基础,如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神经生理学理论、精神治疗学理论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心理学理论。洛扎诺夫的理论基础是,学习应成为一种趣事,应当在无紧张的状态下进行。作为人,其思维是在自觉意识和潜意识两种意识层面上进行的。

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也就是说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听力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比较有难度的一个环节,一般是高节奏、高效率,要求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全神贯注,在极短的时间内抓住关键词,对有效信息作出迅速反应。然而,近些年来,听力的教学方法却一直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只是放磁带、对答案;学生也只是为做题而去听,十分被动;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沉默中度过,老师与学生缺乏沟通交流,导致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产生厌倦、紧张和消极的情绪。在传统的听力教学中只注重听力做题的结果而忽视了听的过程和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下降。效率就明显的低了,不仅如此,学生对听力课没有了兴趣,甚至产生恐惧感,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就低了。

二、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是一种“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它从整体性原理出发,挖掘学生学习的潜力,讲究方法而不强调刻苦,以此调节学习者的心里紧张状态,是一种建立在人体生理和心理研究基础上的综合性教学手段。从人的心理特点来看,兴趣是构成求知欲的主要成分,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学习效果与兴趣高低有着密切关系,而暗示法教学正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运用环境暗示、体态暗示、活动暗示和自我暗示,使学生的大脑和行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条件反射,从开始的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到后来的自觉行动,激励自己不断奋进。

三、暗示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一)人的潜力

是指潜藏在人的大脑里和身体里的还未发挥出来的能力,也就是人深藏着还未动用的生理能力和心理能力。古往今来,世界上一切成功的科学发明、文学创作,无不是作家、科学家最大限度地挖掘并发挥了自己的潜力而做出来的。人的潜力的挖掘不是很容易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它都潜藏于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深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即特定的环境压迫下,在某种强烈的动机、愿望、目的及需要的促使下,才会显露出来。人的潜力一旦挖掘出来,就可以使人产生超常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暗示教学法正是用各种方式创造一定的环境和情境,迫使人发挥出自己潜在的各种能力。

(二)愉快而不紧张原则

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气氛是利用无意识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只有消除了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况,人的思维活动才能最活跃。因此,暗示教学法要求教学不应带有任何紧张气氛,要使学生在愉快、自然、轻松的情境中学习。在暗示教学中,愉快情绪不是来自要求学生掌握繁多的知识,而是来自学生主动索取知识的愿望。

(三)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

无意识心理活动使人们能和环境保持平衡,而且一切有意识的活动都建立在无意识的组合之上。“个人的见解、动机和记忆都受感情、想象以及其它无意识活动的影响”。只有当有意识与无意识和谐统一时,学生的智力和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洛扎诺夫认为,如果教学过分相信理性的力量,不顾及感情调节理智,无意识节有意识,最终只能造成理智和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矛盾,加剧彼此间的不平衡,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四)师生互相暗示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师生之间建立一种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不但能把握学生的情感,而且能使之与理智趋于一致,使学生通过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心理活动渠道去更多更快地接受知识。上述三条原则之间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缺少任何一条,都不能称其为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论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暗示教学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暗示教学法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职生;网球教学;培养;技术提高

1.前言

网球运动是一项富有乐趣和观赏性很强的体育运动。网球运动孕育在法国,诞生在英国,开始普及和形成高潮在美国,现在盛行全世界,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球类运动,如今已成为学校体育课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素质的重要教学手段。本文通过对当今中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分析及积极心理暗示的运用,发掘出我校教师如何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来培养中学生的网球专业技术技巧。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东莞市东城职业技术学校网球协会学生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论文书籍以及网站,为文章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2.2 观察分析法

通过教学过程观察,并进行相关分析,为文章研究提供实践依据。

3.结果与分析

3.1 积极心理暗示的含义及作用

3.1.1 积极心理暗示的含义

积极心理暗示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中的意识思想的发生部分与潜意识部分之间的沟通媒介。简单来说,就是对个体积极的鼓励、鞭策或安慰。

3.1.2 积极心理暗示的作用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①。认知心理学认为,面对同样事件,在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下,人们会积极评价和看待事物的多面性和启发性,能保持弹性的思维方式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并提供更多具有积极意义的防范措施与合理的行为选择。②

人类学习过程有两种模式,一是从无知到有知,即在这个领域中本来是空白的,无旧概念、旧习惯以及旧有的思维定式,教授的内容较容易被接受,我们把这个模式称为纳新模式;二是在这个领域曾进行过学习,有旧有的概念和操作习惯,甚至已形成思维定式,在教学时必须否定原有的错误或陈旧的观念和操作习惯,以新的内容替之,这个模式较为费力,我们称之为更新模式。③

网球教学是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一门课程,属于技能学习。它是教师向学习者传授网球技艺的双边教学交流活动,旨在通过面对面的技能教学训练指导,帮学生全面掌握各种接球技巧、击球技巧等基本战术,切实提高其网球技能,充分发掘他们的潜在运动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心理素质。

网球教学的技能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球课程所应采用的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而网球教学的自身特点,又在一定层面上决定制约了网球教学方法。

网球教学是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在学生习得网球相关技能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暗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的心灵就像一个银行,如果教师不断贮存肯定、尊重和赞许,那么就能支取进步和成功的喜悦,丰厚的利息不可估量。这些积极的心理暗示,能让成长中的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认知,利于其成年后在社会上找到正确的位置。

3.2 当前我校中学生网球学习的现状

3.2.1 传统的授课方式的制约

我校中学生网球教学中,无纯粹的理论课,一般是由老师做主导在网球场地进行教学。中学生网球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握拍、熟悉球感、正反手击球、中场截击及高压球、上手发球等,加上学生众多,教师在讲解动作后不能顾及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因而学生很大部分时间只能自我练习,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错误动作。

3.2.2 学生积极性不高

由于目前我校中学生网球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等现象的普遍性,造成学生课堂积极性并不高。加上场地和课时限制,每个学生实际在场练习的时间有限,面对复杂动作,多数学生不能完成连贯动作,又得不到教师及时指导,而失去继续努力学习的信心。

综上所述,目前我校中学生网球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根据网球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及网球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一些见解和对策。

4.积极心理暗示在网球中的运用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一种坚强的牵引力。老师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直言不讳的正面教育更佳的教育效果。教学中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时,有很多种暗示的策略,如通过手势、目光、语言、艺术、情绪等方式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等,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两种途径。

4.1.1 情境策略

积极心理暗示教学法要求具备富有趣味性的教材、充分协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等,排除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困惑感,使其充满自信。如合理修订教学内容、运用教学器材等,都是教育途径的有效利用。

4.1.2 心理策略

心理策略要求教师重视个体无意识的知觉,尤其个体的知觉,创造愉快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暗示引向激发人的潜能,创造更高的学习动机。同时通过合理的期望,实现期望效应。这是心理策略进行积极暗示的重要手段。运用“罗森塔尔效应”原理,在教学中有效地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可以使学生个体心理问题能够宣泄出来、表达出来,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寻找方法进行针对性教育引导,在教学中寻找到关键点。同时,在教师合理的期望下,学生对自己定会成功产生了自信,利于学生克服网球学习中的恐惧,激发学生自信心。

另外,教师可以运用积极想象技术,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更高的心理境界:想象——幻想——创造的境界。让学生学习的潜能得以更大的发挥,能够让他们体验到更多的学习乐趣,体会到学习的巨大收效,积极的情感获得更大的激发。让学生经历比较艰苦的学习过程,虽可能面临着困难或困境,但可树立与保持积极的自我信心,积极地地开发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5.结论与建议

总之,无论是醉翁之意还是望梅止渴,都优于不厌其烦的劝说和长篇大论的说教。积极心理暗示的好处,妙不可言;积极心理暗示的力量,不可估量。

在中学生网球教学中,善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中学网球的教学效果、挖掘学生的潜在运动才能,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坚强意志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郑雪,人格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暗示教学法论文第7篇

关键词:暗示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中国分类号:G718.5

引言:暗示法使用了生理学、心理学、精神治疗学的整体性规律,让学生的头脑与身心,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当中,通过理性及感性的方式将其结合成一体。在教学的过程里,使用暗示、联想的方式,将脑力、体力、音乐等方式相结合,不断开发和研究学生心理潜能,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可以在愉悦的环境里学习。

一、暗示教学法的主要原则

1、愉悦且不紧张与精神集中的心理放松原则

心理学研究说明,轻松愉悦、自信乐观的正面情绪可以提高智力活动,而紧张、忧愁、悲观等负面情绪会对智力的开发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暗示教学法就是要营造出欢快、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里采取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例如:营造教学氛围、使用艺术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有意识及无意识的统一原则

暗示教学法判定大脑在参与学习的过程里不只是左半球在运动,同时右半球也在运动。不只存在有意识的活动,还具有无意识的活动。不只是有理智的活动,还具有情感活动。暗示法教学需要老师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情感和理智的统一体看待,通过暗示法,激发出学生的无意识潜能,因为人的潜能只要被开发出来,就会让人获得无法想象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3、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给予尊重和信任。比如老师可以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极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给予学生关爱,激励学生获得自信心,而学生也要学会尊师重道,这样才能够让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才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并且还可以让老师认可自身的工作价值,拥有成就感。

二、暗示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老师和教材的权威性

此处的权威性并非指老师在学生面前有多么严肃、多么严谨,不让学生对老师有任何质疑。而是需要老师在专业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可以使用一些艺术的方法较好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可以和学生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材的权威性指的是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是十分权威的,由于人们通常对权威的任务或者信息较易记住,所以这样的信息来源可以提高记忆的暗示作用。

2、暗示法里明显的暗示方法就是幼稚化

幼稚化指的是学生具有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受大人的看法、思维所影响,从而可以更加快捷的吸收知识,提高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为小孩的心理屏障相对较低,心理阻碍相对较少,由于年龄的增长,心理屏蔽会越来越高。所以,暗示法提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孩子,并且老师也要将学生看成是孩子,让他们可以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学习。在操作过程里,通常采取听音乐、做游戏、讲故事、表演等方式激发出学生的潜力[2]。将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要求以及表现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发出最好的教学效果。

3、双平面意识

双平面指的是人们对周遭明显的刺激物有反应,对潜意识的刺激物也同样有反应。人的个性能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产生很多刺激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让接受者产生很多信息。这样的第二平面成为了最直观的印象。在学习过程里,头脑的两个平面如果可以相互协调,就能够将潜意识的智力能动性发挥出来。

4、语调和节奏是暗示法最普遍使用的方法

语调属于双平面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里,使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让学习效果特别是记忆效果明显提升。比如:老师在讲课时,可以让内容变得极其生动,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语调进行讲解,就一定会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节奏可以加快潜意识的反应,还可以让头脑吸收更多的知识。节奏感尤其适合使用在诗歌、谚语以及较富有节奏感的篇章当中。老师有意识的使用节奏方式,就可以让文章更加优美、动听,让学生具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也加强记忆力。

三、暗示教学法的启示

暗示教学法理论体系同当前教学论紧密相连,对于采用哪种理论进行指导教学并提升教学的质量,具有以下几方面观点:首先,由教育目的来看要强调发展论;其次,由教学效果来看要重视最佳论;再次,由教育对象而言要注重学习论。暗示教学发的基本思想以及以上理论观点是十分契合的。

1、在教学观方面暗示教学法的建立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由老师教学生,而是透过老师不断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行为达成教学的目标。

2、在教学的过程里暗示教学发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动性,建立自然情景让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自然的、真实的情景交际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如此获得的知识才会十分牢固,使用起来也会非常便捷,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教学成效。

3、在教学方式上,暗示教学法透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启发学生的潜力[3]。暗示教学法不赞同苦学,注重的是教学氛围是否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氛围,并通过不同的暗示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一个非常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将学生的潜意识以及积极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最大程度的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将学习过程中的苦变成甜。只有真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才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意义。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里,所有教学方法都存在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如果想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由教学实际出发,使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进行利用。所以,只要将暗示法的理论实质进一步明确,将学生对学习的潜力和能动性激发出来,综合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实践的过程里有效的运用,就一定可以让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Phan Le Ha.The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identity,resistance and negotiation.Clevedon,UK:Multlingual Matters, 2008.pp.71-103

暗示教学法论文第8篇

关键词:暗示,表情,动作,氛围,活动,音乐

 

在当代的教学改革中,暗示法愈来愈为大家所重视。因为恰当地运用暗示法,能有效地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较好地培养幼儿直觉思维能力;同时,教师还能以含蓄的方式帮助幼儿直觉调整某些不符合常规的行为,从而起到无声胜似有声的效果,通过学习暗示教育理论,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我觉得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运用以下几种暗示法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论文参考,动作。

一、 表情暗示

表情,可以从分表现出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幼儿对教师的表情更为敏感,因为在孩子心目中教师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注意教师的一举一动,因此教师适当的、必要的表情暗示,会为你带来想不到的效果,每位教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但你行云流水般地按照你精心设计地教学过程教学时,突然发现几名孩子注意力放散,甚至在轻声地讲话,你的心里一定很着急。如果你朝着这几位孩子直视几秒钟,再轻轻地摇头,脸上做出不高兴地神情,孩子一定会懂得你的意思主动地坐好听课。另外,对某些孩子出色地回答问题,或一丝不苟地进行操作活动,你都可以面带微笑地点头称许,这样可以让孩子更有信心地去完成自己的事。

二、动作暗示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以此教师形象化的动作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所学内容,加深记忆。我上过一节诗歌课《我家小池塘》,幼儿对诗歌里的几个动词“抱”“摇”“捉”总也分不清,我反反复复地解释了好几遍词义,幼儿还是模糊不清,我心里很着急,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办法,幼儿再念儿歌时,一到哪个词,我就做哪个动作。如念到“白天抱着金太阳”时,我就做出“抱”的样子,经我这一次暗示,幼儿竟然很快地把二个完整地朗诵出来了:连续朗诵三、四遍,幼儿自己也能边做动作边朗诵了。论文参考,动作。再比如在一次音乐活动中学习歌曲《修鞋》,本课活动的重点是练习用不同力度演唱歌曲,可孩子唱来唱去都是一个样子。这时我稍稍加了些动作,当幼儿唱到“小狗用一个钉锤”时,我就用一个拳头按节奏指挥,当唱到“两个钉锤”时,我就用两个拳头按节奏指挥,同时我还配上适当的表情,这样一来,孩子们唱得可来劲了,力度区分的也十分准确。由此可见,动作暗示在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而且可行的。

三、氛围暗示

教师如果能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并把教学意图渗透于其中,那么这节课的成功与否不言而喻的。记得我曾观摩过这样一节教学活动:走进教室,墙上挂的是圆柱体的雪碧瓶做的娃娃,窗台上放的是几个圆柱体积木围成的公园,就连教师的胸前也配戴了圆柱体的小电子表,当时所有的老师都明白了,这是一节数学活动“认识圆柱体”,当教学进行到:“请小朋友找一找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是圆柱体的呢?”教室里的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孩子们四处找啊找啊,每找到一处,他们都会惊喜地喊到:“老师,老师,我找到了!”看着孩子们兴奋的笑脸,听课老师都被感动了,环境

的暗示给孩子们带来了多少成功的感受!

四、活动暗示

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的各种内容与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意图渗透其中,可使学生受到有益的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论文参考,动作。同时学生在活动中往往处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各种思想及个性特点都在教师面前暴露无遗,针对学生的现实情况进行暗示教学,可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记得我校才搞绿化时,校园里满是花草,姹紫嫣红,十分美丽,孩子们看着看着,总是忍不住信手摘花,我对孩子教育了好多次,有些收敛,但还不彻底,于是我就设计了一节体育活动《种花》要求幼儿先锄地、挖坑,然后撒下种子,再浇水、锄草,每进行一次劳动都要翻过小山,走过小桥,跨过小沟,孩子们觉得太辛苦了,这时我适时地暗示说:“你们看种花很辛苦吧!如果别人把你辛辛苦苦种的花摘掉了或踩坏了,你会觉得怎么样?”孩子们一下明白了我的意图,纷纷举起小手说:“老师,老师,我们再也不摘学校的花了!”通过这一件事,我更加懂得了,亲身的活动要比说教所起的作用大得多,因此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可多采用活动暗示法。论文参考,动作。

五、音乐暗示

音乐暗示是指老师利用形象、生动、赋有童趣的歌曲、音乐指导孩子的活动,固化了各音乐所指定的规范行为,这既培养了幼儿的音乐感受力,提高了乐感、节奏感,又融洽、平等了师生的关系。老师不再提着嗓子用简单、直接的指令性语言,象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指挥孩子做这做那,而孩子必需服从,“音乐”成了老师与孩子之间半公开的“秘密”。论文参考,动作。只要老师轻轻的弹唱,孩子们都会迅速、愉快地配合教师进行各项活动。论文参考,动作。如上课前师生以唱歌的形式问好,很快就集中了孩子的注意力;绘画活动时放一些优美的轻音乐,孩子就不会浮躁,易产生创造力;身体锻炼时放一些雄壮的乐曲,孩子精神百倍。音乐暗示不仅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常规,更令孩子身心愉悦。

从上可见,暗示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用适宜的暗示手段,有时还应多种暗示手段并举,灵活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个人简介:胡永红,女,汉族,1968年3月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教高级,现任江苏省涟水县郑梁梅幼儿园园长,从事管理及教学研究工作。

暗示教学法论文第9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洛扎诺夫教学法的原理和技术特点的探讨,论述了在VB教学活动中如何运用几种暗示策略来调动学生的潜意识、激发学习积极性,并给出了在此教学法下VB教学的设计方法。

关键词:洛扎诺夫;暗示;VB教学;无意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南宋朱熹在《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可见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以及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的各种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相继传入,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受到极大的冲击。其中“洛扎诺夫教学法”便是由保加利亚心理分析教育专家奥尔基・洛扎诺夫(G. Lozanov)首创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洛扎诺夫教学法原理及其技术特点

洛扎诺夫教学法,又称“暗示教学法”(Suggestopedy Teaching),是指“创造高度的机动,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Lozanov,1978)”,通过将有意识和无意识高度统一,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从而产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力。洛扎诺夫认为:传统教学低估了学生巨大潜在能力,认为学习者只能吸收教师、教材和教育管理部门所规定的知识范围,只强调刻苦而不注意方法的引导,忽视无意识心理活动和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因而限制了学生潜力的挖掘。

洛扎诺夫教学法的理论源于无意识心理活动,为了开发学生潜力使之达到充分自我发展的目的,有六种暗示技术可以来促进这种活动。

2.1权威性(authority)

使人信从的力量和威望,既指经过时间考验过的观念和教材,也指获得学生尊敬而产生信任感的对象,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启智作用,正所谓 “亲其师,信其道”。

2.2幼稚化(infantilization)

在教学中使学生退回到小孩似的心理状态中,排除成人的忧虑的干扰,降低心理屏蔽,回复儿童的情感和直觉力,变得更善于吸收知识,轻松学习。

2.3双重面

(double-planeness)

双重面指的是无意识的信号如声调、步态、用语以及身着打扮方面的微妙变化都能对学生产生刺激,可以在教学中取得预期的效果。

2.4语调和节奏

(intonation-rhythm)

说话时语音高低轻重配置而形成的腔调和有规律的运动形式。洛扎诺夫认为,语调节奏有助于潜意识反应的产生,使大脑能吸收、保持并回顾更多的所学的东西。

2.5假消极(concer

pseudopassivity)

是指接受者在深度放松状态时最容易实现暗示的一种状态。假消极的特征是个体身体放松,但心理活动却处于积极状态,是最佳的学习状态。

3洛扎诺夫教学法在VB教学中的尝试

洛扎诺夫教学法在以往的研究中,一般应用于感性思维占主导的语文外语教学中,而理性思维占主导的计算机语言教学却很少涉及此类教法研究。其实不然,实际教学中很多理工课程的教学设计、安排都暗含其中。美国当代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布卢姆说:“当人们把教学法应用于数学、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范围(学科)中十分复杂的新概念时,才会瞥见它的巨大力量。”

3.1环境暗示,激发学习兴趣

VB作为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的一门课程,其可视化、面向对象、事件驱动等特点,使得学生较易上手,然而随后语法算法的学习又是极其枯燥乏味的,如果教师能创建一个特有的外部学习环境,让学生无意识地进入到学习环境中自觉学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便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环境暗示不仅仅是教室的布局、光线、音响等,更多的是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建立学习自信心。如精心制作一份多媒体课件,选择简洁明快、色调搭配和谐的外观模式,将会使学生更乐意关注课件上的内容;课件休息时播放几首旋律优美的轻音乐,或者生动有趣的动画短片和精彩的MTV,都能学生更加地放松,需要注意的是不可为了强化自己班级环境而影响其他班级的正常教学,也不要模仿别的“环境”,毕竟重复暗示对学生来说是会产生厌倦情绪的。

3.2关联暗示,树立学生自信心

对于刚接触计算机语言的学生来说,程序设计的逻辑思维和概念都是非常陌生的,如果没有任何背景知识,一开始便引入大量抽象的名词/术语,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认为课程很难掌握,难以学好。通过与以往知识的衔接关联,暗示课程并非晦涩抽象,有利于消除学生紧张、恐惧等感觉和情绪。VB与以前学过的Office软件同属微软产品,可以参照对比学习,并引入趣味例题,让学生对学好VB充满信心。如利用VB实现“伦敦眼”的工程演示效果,清楚使用VB语言可以设计出如其他软件一样的界面并能应用于实际工作;利用VB实现“汉诺塔”移位操作,清楚程序执行需要耗费系统资源(如内存和CUP),如我们选择10个盘的汉诺塔移动可能只是一眨眼的时间,但选择15个盘可能需要十几秒,选择20个盘需要几分钟,通过移动次数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执行程序是有时间性的。这种关联暗示可以消除心理和生理上的紧张状态,学生的思维活动才能活跃起来,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才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3.3“旁逸”暗示,激发求索欲望

洛扎诺夫认为教学中最难克服的是学生的记忆问题。VB中的概念术语和算法思想是需要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然而仅仅围绕课本只能是“填鸭”式的短时记忆,如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不仅要考虑学生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的特点,还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意志、喜好等心理过程。

所谓“旁逸”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故意从书本字面意思跳脱出去,引入带隐喻性质的事例、经验,再巧妙地联系当前所学知识,使学生顿悟。VB理论课上讲到“对象”概念时,笔者在课件中插入一张图片幻灯片,第一幅图片是一对男女在咖啡屋面对面喝茶,第二幅图片是这对男女各自在家回想对方的样子,讲述的是男女约会之事,学生自然听得津津有味,“对象”很容易被学生所联想成男孩或女孩,此时引出“对象”的抽象概念是具有某种特征行为的物体,表现在上述故事中便是人,而表现在VB程序界面中便是具体控件。再有,讲解文本框LoseFocus事件的例题时,首先向学生痛诉QQ密码被盗的经历,在引起学生共鸣后打开QQ聊天程序,在密码输入错误时提示学生程序是如何响应这种错误的,从而引出LoseFocus事件的原理,使学生恍然大悟。事实证明,通过巧妙地使用“旁逸”暗示这种教学艺术,可以控制学生的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4语言暗示,强化教学效果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说的便是相同的教学有时仅仅是语言的差异便会导致天壤之别。语言暗示是指通过语言形式给对方以暗示,在所有暗示中,是最普遍、最常见的。计算机知识有些是难理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运用打比方、类比等方法暗示教学,同时不失时机地通过言语暗示启发和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VB程序学习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清晰的脉络,即以“建立用户界面的对象DD对象属性的设置DD对象事件过程及编程--运行调试程序--保存程序”的程序创建过程为主线,以三种控制结构为发散点辐射,而这种思维并不能很快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来,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暗示提醒回忆,使学生的无意识和有意识结合,强化教学效果。语言暗示还要结合语调和节奏的暗示技巧。在语流上,应语速适中,顿挫有序,以利于学生的思考和跟进;在语气上,应以简明,清晰的陈述、解释、论说为主,间有必要的提问与讨论,以不断提高学生思考和参与的兴趣;在语调上,应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兴奋的思索状态。

3.5体态暗示,彰显教师魅力

洛扎诺夫指出“不管哪种暗示和权威,即使它的语言在逻辑上是可接受的,倘若和与之相伴的特定信号相背反,还是达不到效果。”说的便是教师要特别注意教态教貌,得体的衣着,微笑的神情,从容的步伐,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非语言的暗示,会产生无意识的刺激,能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气氛达到“愉快而不紧张”,活泼而又严肃,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自觉地接受暗示,并从中获得知识。而对VB这种相对“专业”的课程来说,教师更是要注重自身修养的塑造,精神饱满、充满自信,辅之以轻松洒脱的手势,如有条件甚至可以沐浴更衣,或者清洗手脸,保持旺盛的情绪,以讲台为舞台,充分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强化教师自身和所授内容的权威性,稚化学生,使之感觉轻松愉悦,进入假消极这样一个最佳的学习状态。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觉内心充溢、如沐春风,也能让教师感觉通身舒畅、畅快淋漓。

4洛扎诺夫教学法下的VB教学设计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无论是智育还是德育,无论是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都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洛扎诺夫教学法的VB教学设计可用图1来示意。

5结束语

洛扎诺夫教学法是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教学法之一,其理论和应用实践还在继续研究中,但在诸如协同能力培养和发展方面的效果是否显著等方面还有待科学验证。而在VB教学中借鉴这一教学法也只是浅显的尝试,在今后的工作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参考文献

[1] Georgi Lozanov. Review of Suggestology and Outlines of Suggestopedy[J]. TESOL Quarterly,1979,(13):255-266.

[2] 龚沛曾等.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廖坤. 洛扎诺夫暗示教学法的技术特点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3,(6):65-69.

[4] 李咏天. 暗示教学法与非指导性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探讨[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2-8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