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军事气象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8:02

军事气象学论文

军事气象学论文第1篇

空军转业军官###基本情况

本人概况: ###,男,1970年7月生,湖南常德人,大学本科学历,1988年8月入伍,1990年10月入党,原空军上海基地司令部侦察处正营职参谋,工程师,空军少校军衔。2004年因部队精简整编确定转业,按照有关政策安置到上海落户。 教育培训情况: 学历教育: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卫星探测专业本科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88.08-1992.07); 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2000.08-2002.12) 其他培训: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计算机硬件维修班进修(1995);上海电视台非线性编辑影视制作班进修(2001);中级程序员培训(2001);在复旦大学进修“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课程。 外语水平: 大学毕业时为英语国家四级水平;2000年通过全军专业技术职称英语水平考试。能看懂英文报纸和电脑类技术说明书,能进行简单对话。 电脑水平: 从事网络管理和电脑维护十年,能用多种计算机语言编写应用软件,对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管理、维修很熟悉。网页制作很熟练,曾为多个单位制作主页。利用电脑进行声像后期制作较熟练。 爱好特长: 新闻写作。曾在《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文章,曾获新闻报道三等奖。 小号吹奏、游泳、足球。 入伍后简历: 1988.08-1992.07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学员 1992.07-1995.06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助工 1995.06-1995.12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卫星室主任 1995.12-2000.12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电信室主任 2000.12-2002.12 空军上海基地气象中心工程师 2002.12-2004.03 空军上海基地司令部侦察处参谋 求职意向 根据本人的工作经历和特长,愿意到机关从事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政治思想等工作。 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39****0927 Email: *** 个人情况推介: 入伍十八年,长期在军级机关工作,既懂机关参谋业务又有科室领导经验。在每个岗位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较好地完成了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政治上坚定纯洁,多次受到表彰。 善于组织协调。在基层和机关工作过较长时间,积累了许多管理工作经验,机关工作程序熟练,培养了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运筹谋划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组织计划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指挥决断能力。担任科室主任期间,多次组织重大军事行动的装备保障工作,成功地协调组织过大型技术交流会议。担任侦察处参谋期间,对当面敌情特别是对台湾的政治、军事、社会情况较熟悉,圆满完成了在重大军事演习和上海要地防空作战以及上海“APEC”会议等活动中的情报保障工作。 擅长文字写作。善于总结工作经验,亲自拟定或参与起草的十几篇经验、研讨材料被上级转发,曾在《解放军报》、《空军报》、《中国气象报》、《新闻晨报》等多种军内外报纸以及从总部到军区的各级专业刊物发表新闻报道、经验总结和学术论文。两项科研成果分别获空军科技进步二、三等奖。 注重学习提高。有很强的革命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坚持学习不辍,注意吸收新知识新技术,坚持业务训练,曾获得上海市第一批计算机技术中级证书,对计算机维护维修较熟练,同时具有多种计算机语言和数据库的编程能力,为长征医院编写的“病历查询系统”和为杨浦长白街道武装部编写的“兵役登记软件”都已经投入业务使用。对制作网页有较深的研究,曾为多个单位制作主页,能做网上论坛和查询系统,为第二军医大学制作的“在线教室”也投入业务使用。 生活乐观开朗。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为人忠诚,作风正派,谦虚谨慎,胸怀袒荡,尊重领导,团结同志。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具有军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质,群众基础好。

军事气象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化学知识;国防意识;军事;运用

一、前言

本文针对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研究,将从国防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我们学到的化学知识,对军事武器的研发进行研究,进而列举出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重要运用。希望能够用本文浅要的分析与老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更多军事中的奥秘,同时为对军事武器感兴趣的同学们提供一份参考与借鉴。

二、国防教育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国防事业的建设是为了保障我们国家的。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更应该关注国防建设,正确认识学校设置的国防教育课程。通过国防教育老师的讲解,我们深刻认识到,国防事业离我们并不遥远,国防事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我们平时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也有较大的关联。而学以致用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老师市场教导我们,学习需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需要在学好理论的前提下进行。在国防事业的建设中,与其最相关的学科要属化学了。并且,我们从国防教育中了解到,国防军事中的所有武器都有化学的成分。因此,结合我们所学的初中化学知识,分析国防军事中的化学应用,对我们的进一步的军事武器研发具有重要意义[1]。

三、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

(一)烟雾弹

无论是军事的真实上,还是在电影中烟雾影视效果,都有利用化学的成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军方使用烟雾弹将军舰隐藏在烟雾中,避免了敌军的轰炸。烟雾弹不仅可以隐蔽被保护事物,还可以躲避红外线与微波的扫描,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军事中的烟雾弹,很有可能有白磷的成分。因为在是实验中,白磷燃烧的现象与烟雾弹的现象具有一致性。老师告诉我们,“烟”是固体小颗粒,“雾”是小液滴。烟雾弹就是通过化学反应在空气中制造烟和雾的过程。装有白磷的烟雾弹引爆后,白磷迅速燃烧,形成的五氧化二磷与空气继续反应形成磷酸物质,磷酸物质带有毒性,并与遗留下的五氧化二磷一起留在空气中,形成烟雾朦胧的景象。另外,四氯化硅也可制作烟雾弹,与水发生发硬形成盐酸雾态。

(二)石墨炸弹

石墨炸弹是在1992年的海湾战争中第一次登入军事战场,当时,美军方向伊拉克投掷了石墨炸弹,攻击其供电设施,导致伊拉克国家80%以上的供电系统受到破坏。90年代末期,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中,型号为BLU-114/B的石墨炸弹,导致南斯拉夫70%的地区发生断电[2]。因此,在军事上,石墨导弹可以对电子设备、发电厂等产生大面积的破坏。在学习石墨性质时,老师为我们介绍了石墨炸弹是经过处理的碳丝制成的,碳丝非常细,可以漂浮在空中,碳丝经过流体研磨加工和化学清洗后,碳丝传导性能增大,可以依附在物体表面。通过爆炸的形式散播在敌军所处范围内,甚至进入到电子设备内部与系统管道内,破坏敌军的发电设备[3]。

(三)燃烧弹

在学习燃料与应用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燃烧弹的成分。燃烧弹在现代地道战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汽油密度非常小,热效应较高,而且经济成本较低。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燃烧弹原料中,加入与能够与汽油结合的胶状物,制成凝固状态的汽油弹。为了有效攻击水中的目标,有的固体燃烧弹中加入了碱金属等成分,金属与水发生反应释放出氢气,氢气燃烧发生爆炸效应,提高了爆炸的威力。在矿物基础材料的学习中,铝热反应原理可以制作燃烧弹,尤其是对坦克具有破坏性作用。铝粉与氧气的化学反应,可以释放出足够的热量使坦克的钢铁融化成液态。而且,铝热反应在没有空气的情况也可燃烧,加大了其爆炸效能。

四、结论

本文针对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运用研究,是从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入手,结合课堂中学习的化学知识,进而列举出中学化学知识在军事中的重要运用。包括烟雾弹、石墨炸弹、燃烧弹等。除此之外,军事中的应用还包括了火药。在有机物的课程学习中,老师还介绍了甘油炸药与无烟火棉炸药等。军事上火药的成分包括硝酸钾、硫化物、木炭等物质,黑火药非常容易发生燃烧,产生的热气体能够迅速膨胀,发生爆炸。总之,还有更多的军事化学应用等着我们去开发和探索。因此,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尽快实现这个任务。

参考文献:

[1]江强,周细应.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军事上的应用[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2(03):489-492.

军事气象学论文第3篇

【英文摘要】theartofwarbysunziisnotonlyabookconcerningwars,butamasterpieceonshi.fromthecommentsonshi,wecaneasilyfindouttheinfluencewhichthebookhashadonthedevelopmentofartaesthetics.shiisusedbysunziasnaturalcondition,innerstrengthandwar-situation,embodyingthebeautyofnoumenon,reasonandstrength.fromanaestheticperspective,thegreatvalueofshiisthetranscendenceoverthetraditionalviewpoints,andtheaesthetictransitionformnatureandhumantothesocietyincludingwars.duetothecontinuousexplanationbymanytheoristsinlatergenerations,shifinallybecomesatypicalaestheticcataloguewith profoundsignificanceandnational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孙子兵法/势/本体美/理性美/力量美/theartofwarbysunzi/shi/beautyofnoumenon/beautyofreason/beautyofstrength

提起《孙子兵法》,人们都知道它是一部研究军事谋略和作战技巧的古代兵书,具有很高的地位、深刻的价值和广泛的影响,以至于人们把这部著作奉为“兵经”或“武经”,而把其著者孙武封为“兵圣”。wWW.133229.cOm事实上,从文本的价值阐释和实践品格来看,这些评价绝非溢美之词。然而,《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绝非仅限于军事领域,在哲学美学特别是艺术美学领域内,它的影响同样不可低估。但目前很少有学者愿意涉足甚至根本不屑提及,这确乎是一种已被长久“遮蔽”了的“存在”。《孙子兵法》对后世艺术美学发展的审美向度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最鲜明而集中地体现在对“势”范畴的论述上。

一、“势”在《孙子兵法》中的多重所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势”是一个被广泛应用的重要范畴之一。《孙子兵法》从军事学的角度,较早提出且颇为系统地论述了“势”的各种类型及其特点。从《孙子兵法》全书来看,直接提到“势”字的有15处之多,涉及《计篇》、《势篇》、《虚实篇》、《地形篇》等篇章,其中《势篇》是论述“势”的专篇。尽管在其他篇幅中并未直接提到“势”字,但都程度不同地和“势”相关联,讲的都是治军策略、用兵技巧、军事实力、虚实关系、战场地形、攻守方式、间谍运用等对军势、战势直至战争结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不妨说,“势”才是《孙子兵法》的核心范畴,《孙子兵法》其实就是一部论“势”的兵书:作战前应善于判断形势、驾驭局势,作战中应巧妙地利用地势、山势、水势、火势,善于造势、积势、任势、变势、化势,调动全军的气势,占据战势的主动权,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最大可能地夺取战争的胜利。显然,《孙子兵法》并非是在同一个层面上用“势”,由此便形成了《孙子兵法》中“势”范畴的多重所指。

一指自然之形势,具体表现为战争中应巧妙地运用地势、山势、水势、火势等。这是孙子论势的第一层次。《行军篇》提出了处于不同地形情况即“处山”、“处水”、“处泽”、“处陆”条件下不同的“处军”方法,得出了“好高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的驻军原则,强调了“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等地形的隐患,这些旨在说明作战时要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地形篇》从军事地理学的角度,详细地考察了“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和“远形”此“六地”的利弊,并探讨了应相应具备的战术原则,说的也是地势对战争形势的巨大影响,孙子认为此乃“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九地篇》在开篇便提出了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和死地等“九地”,论述了战场地形地势对士兵心理、诸候态势和敌我形势的影响。《火攻篇》虽然表面看来是在讲“以火佐攻”,实际上是说火攻同样可以对战争局势产生重要影响。可见,在孙子那里,“自然之势”已成为影响战争结果的不可低估的重要因素。

二指内在之气势,具体表现为为赢得战争的主动权而具备的全军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孙子论势的进一步深入。

如果说自然之形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外部因素的话,那么“人”才是战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在因素。《孙子兵法》从内部因素即人的素质、人的心理等方面加以阐述,认为从将帅到士兵必须打出气势、拿出信心,同时应消解和压制敌人的气势。

“用兵任势也。”(曹操语)孙子认为,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将帅就必须善于激发全军的气势。一方面将帅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即谋略冷静而幽邃、管理公正而严明等)和运筹帷幄的指挥能力(奇正变化、避实击虚等),给全军做出表率,从而激发士气;另一方面又要靠深入敌军(“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重击敌军(“故杀敌者,怒也”)和激励奖赏(“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等手段,做到“与众相得”(《行军篇》)。在他看来,“齐勇如一”(《九地篇》)才是真正的为军之道;只有戮力同心,才能得战争之“势”,进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因为“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

全军内在气势的获得,既要靠“我军”士气之激发,又要靠对“敌军”士气的消解和争夺。《军争篇》深刻指出:“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作为将帅,必须善于“观势”,即所谓的“相敌”。孙子在《行军篇》中列举了32种“相敌”方法,包括饥、渴、劳、虚、恐、扰、乱、倦、穷、失、窘、困、不精、乏、怒,以及静、挑、安、来、隐、伏、覆、车来、徒来、薪来、营军、敌卑、辞强、陈、谋、期、诱等。在孙子看来,“任势”必须“观势”,正所谓“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地形篇》)。

三指战争之局势,具体表现为由自然之形势和内在之气势而形成的对作战形势的控制力与对敌人无形的打击力。这是孙子论势的核心和落脚点。

“势”在虚为“气”,在实则为“力”,体现为作战时的一种爆发力、冲击力。有的学者指出:“‘势’就是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由于实行正确的作战指挥,从而在战场上所表现出的实际作战能力。”[1](p54)孙子也提出:“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势篇》)在孙子看来,“势”具有“转圆石于千仞之山”和“激水漂石”所形成的“势能”,依靠此“势”,“其战人也,如转木石”(《势篇》)。但这种“势能”究竟缘何而来呢?除了前述的巧妙利用自然地势、调动全军内在气势以外,孙子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他认为,“势”贵在“变”,“战势不过奇正”,要善于在“奇正”之间寻求不断变化,“以正合,以奇胜”,唯其如此方能“不可胜穷”。“势”贵在“造”,造出声势,给敌军以假象,“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势”贵在“化”,《用间篇》讲的就是化势的问题,即通过用间和反间扭转战争形势,化被动为主动,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效果。“势”贵在“度”,即审视实力、把握时机、巧妙安排。孙子在《地形篇》论述“远形”时提出“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的观点,在论述“六败”时又提出“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也就是说在地势均等、平分兵力、实力相当的情况下作战就非常不利。“势”还贵在“积”,经过长期而有准备的蓄积和贮存,就如同火山爆发、剑拔弩张般蕴藏着极大的动力和能量,所以他说“势如弓广弩”,王皙则提出“势者,积势之变也”。总之,作战应“求之于势”,“择人而任势”,方能形成“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般之“势”或曰对敌打击力。

基于上述理解,很显然,孙子之“势”绝非简单的“形势”二字可以全部说清。它固然最终指向战争的局势,因为《孙子兵法》原本就是谈论战争的,孙子就是想证明应通过一切办法取胜战争,但同时还要看到,把握战争的局势、赢得战事的主动权,不可能唾手可得,而应善于利用自然之势,巧妙地营造内在之势。只有做到内外结合,才能真正得“势”,“因利而制权”(《计篇》),否则只能落个“用之必败”、吾乃“去之”的结局。孙子以其气派非凡的“论势”,给予当时的为政者和后世的军事作战以深刻的启示。

二、《孙子兵法》中“势”范畴的美学意蕴

《孙子兵法》的军事学价值自不待言,但其美学价值却常常为学者们所淡漠和忽略。从审美角度来审视《孙子兵法》,我们不难发现,其所反复论及的“势”范畴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和独特的美学价值。

《孙子兵法》之“势”首先具有显明的本体美。《孙子兵法》一书的核心是什么?可能更多的学者都倾向于一个“计”字,认为全书都是讲谋略的,“先计而后战”理应成为全书的核心。但笔者以为,事实并非如此。如前所述,《孙子兵法》全书直接或间接论“势”的篇章占据相当的比重,甚至可以说,全书13个篇章都与“势”有关,或造势,或用势,或变势,或积势,或观势,论述的焦点或终极旨归直指对战争总体局势的驾驭和把握。也就是说,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势”是一个更具本体意义的范畴。有的学者甚至从“势”本身所蕴含的强劲锐利的力量进一步推论,“势”这个概念“既来自于对生命形式的感悟,又概括着生命的基本特征”[2]。更有意味的是,《孙子兵法》还将“势”与中国古典文化中另外两个经典范畴“道”、“气”联系到了一起。在孙子看来,得“道”者方能得“势”,得“势”也就是寻得了作战之“道”。《计篇》有“存亡之道”、“五事”之“道”,《谋攻篇》有“知胜之道”,《九地篇》有“齐勇如一,政之道也”,《火攻篇》有“安国全军之道”,说的都是“势”与“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此外,孙子还将“势”与“气”勾连在一起,认为得“势”就要长我之士气、灭敌人之威风。孙子还在“自然之气”与“内在之势”之间找到了逻辑契合,认为“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他还进一步指出,占据作战的有利态势就是要善于“治气”:“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其实,《九地篇》、《地形篇》等篇章对自然之势的重视,不恰恰能够印证作战要善于得自然之“精气”吗?如此看来,孙子之“势”的确非简单之“势”,而颇具本体性的美。

《孙子兵法》之“势”同样具有辩证的理性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非常发达,这可以从《孙子兵法》、《易经》、《老子》等著作中清楚地感受到。但与古希腊哲人的思辨美迥然不同的是,后者更多地体现为抽象、空洞、玄奥的逻辑推演,一种言语式的论辩甚至是诡辩,一种神性、顶礼膜拜和遥不可及。从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为代表的一批古希腊文论著作中便足可窥见一斑。相比之下,《孙子兵法》所体现出的辩证法思想更具世俗性而少了些神秘性、更具理性而少了些非理性。正如《用间篇》所言:“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或许是出于对战争特有性质的深刻认知,尽管孙子生活在神秘主义依旧盛行、科学思维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但他却能够在论“势”时体现出高度的理智与惊人的警省。他论敌我、虚实、奇正、强弱、勇怯、众寡、动静、进退、治乱、攻守、胜败等,总能给人以纵横捭阖、滴水不漏之感。可以想见,如果没有对战争经验的厚重积累与长期积淀,如果没有对战争的入微洞察与深刻领悟,恐怕难能以这般气势写出如此之“势”。应该说,孙子之“势”更自然实在,更具亲和力,更能体现出一种旷达的理性美。李泽厚先生在论及《孙子兵法》时深刻指出,该书最值得注意的便是表现在兵家思想中的理性态度,即“一切以现实利害为依据,反对用任何情感上的喜怒爱憎和任何观念上的鬼神‘天意’,来替代或影响理知的判断和谋划”[3](p83)。这一点恐怕也正是孙子论“势”的独特高明之处。

《孙子兵法》之“势”还具有流动的力量美。孙子之“势”是一个流动的范畴,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转化性。对此,孙子多有论述:“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勇怯,势也”;“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正因为如此,“势”可以造、可以化、可以积、可以变,因而在变化中呈现着“美”,体现着“用兵如神”,并最终指向战争的胜利。这分明是孙子所着意描画的运筹帷幄、指挥自如、势在必得的审美境界,鲜明地展现了孙子的战争美学和军事美学观。此外,“势”原本就是一个与“力”有关的范畴。《说文解字》对“势”的解释便是“盛力权”,显然与“力”有关。其实,在孙子看来,无论是“自然之势”还是“内在之势”抑或是“战争态势”,都内含着一种无形的“力”。“自然之势”总是蕴藏着天然的势能,并能通过一定的方式转化为战争的有利态势;“内在之势”可以摧枯拉朽,以弱胜强,制敌于死命;而依靠巧妙地运用自然之势和内在之势,就可以占据和把握有利的“战争态势”,进而形成强大的爆发力和对敌人致命的打击力。综合运用这几种势能和力量,战争的结局便可胜券在握。无疑,这是一种强悍的美、力量的美、颇具冲击性的美。

三、《孙子兵法》“势”论在美学史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典文化传统中,“势”起初被广泛地应用于哲学、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但“势”范畴最为成熟也最具影响力,却是在它被移植、拓展到艺术美学领域以后的事情。《孙子兵法》在“势”范畴的发展历程中无疑起到十分重要的“关节点”作用。

首先应引起关注的便是《孙子兵法》对传统“势”论的多元化突破。有的研究者指出:“孙子之势已经生发成熟。其系统所涉及的领域是从自然界现象到人类社会,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而上的最高境界到形而下的具体度、量、数等,显然是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4]从前文论述来看,《孙子兵法》的“势”论已不仅涉及地势、山势、水势、火势等“自然之势”,更把视角拓展到人本身,关注战争主体的“内在之势”,并把它应用到社会实践领域即战争实践中。俨然,孙子是在“自然—人—社会(战争)”的逻辑构架中展开其“势”论的。从另外一个层面来审视,孙子还把“势”范畴进一步由“实”(自然之势)变“虚”(内在之势)再变“实”(战争之势),从而给予“势”的虚实特性以较为完整的揭示。

不容置疑,任何范畴都是过程性的,都要历经不断的发展才日臻定型、走向成熟。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回视“势”范畴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势”范畴的鼎盛期出现在艺术美学领域,但“‘势’这一范畴的发展,首先在政治军事等领域中,然后是书论、文论、画论”[4]。也就是说,“势”范畴的发展、成熟和壮大,与此前的《孙子兵法》等著作的重视、阐发有着紧密的关联。我们不难看到,孙子之“势”对后世“势”论的拓展与深化所带来的深刻影响,可以从两方面得到直接体现和印证:一是后世论“势”的范围已由孙子的“自然—人—战争”进一步转入艺术实践领域,从而大大拓展了“势”范畴发展和艺术发展的新空间,凸显了“自然之势”向“人文之势”的转变。顾恺之的一席话足以佐证:“《孙武》……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也。”[5]二是顺着《孙子兵法》的“势”论,后代的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围绕“势”范畴进行理论抉发、体系建构和意蕴拓展。卫恒的《四体书势》、刘勰的《文心雕龙》、顾恺之的《画论》等,都对“势”范畴的完善与成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随着“势”在书论、画论和文论中的广泛应用,“势”逐渐成为与“意”、“气”、“神”、“韵”、“味”等同等重要的、具有深刻审美蕴含和华夏民族特色的经典美学范畴。我们也完全有理由相信,是《孙子兵法》使“势”范畴进一步走向自觉。从这个意义上说,《孙子兵法》不仅孕育了大智慧,也推进了“势”范畴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黎波,王新华.孙子兵法今读[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2]杜绣琳.论《四体书势》中势的生命意蕴[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军事气象学论文第4篇

更新内容 完善体系 加强管理 促进我院的教材建设严金余 (6)

部队思想政治工作要促进军人的全面发展李青 (10)

在政治理论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颜军海 (14)

浅谈法学课程中探究式“案例教学法”吴晓东 (18)

关于实施“问题教学法”的探讨叶怀义 张雁 (20)

教好《高等数学》课的几点做法刘常昱 (23)

《大学语文》教学与思想道德教育吕爱丽 (27)

论色彩词语的丰富文化内涵管维洁 (31)

参加“优质课堂教学”竞赛活动的体会刘高飞 (34)

建设“气象水文装备研究实验中心”的策略考虑张云生 庄卉 (36)

知识管理对军校图书馆的重要启示闻年喜 游大鸣 朱福萌 (40)

军校图书馆如何做好为读者服务工作王向婷 田红梅 (44)

努力提高应届毕业学员报考研究生的录取率唐伟年 朱相富 杨坚 (46)

探索研究生学员队管理的新途径李正则 张红雷 陈鹏 (50)

新一代天气研究预报模式WRF简介李毅 潘晓滨 (54)

亚洲夏季风与地气系统净辐射加热的奇异值分解法分析朱敏 黎伟标 (60)

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红外窗区资料反演海面温度孙增肖 李培军 石汉青 (66)

一次台风暴雨的诊断分析王欣颖 (69)

长白山小高压对柳河地区天气的影响宋传华 (73)

矩阵秩的等式证法周华任 廖洪林 李配军 (76)

一种大时间步长求解抛物型方程的显—隐式格式的数值试验向新华 史汉生 (80)

新机改装部队气象保障特点及对策高长春 (85)

飞行气象保障中如何正确掌握气象条件张炳春 张均良 邵 (90)

山东半岛春季沙尘天气的气象保障毛景润 (93)

部队气象预报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许金城 王广成 周松山 (95)

振奋精神 开拓进取努力开创教学科研新局面——在新学期开学时全院教学科研工作布置大会上的讲话秦松寿 (3)

面向二十一世纪培养高素质的军事气象人才严金余 (9)

重视能力培养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张瑰 夺女 滕加俊 (13)

认真学习深入理解“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李湘德 朱康有 (17)

关于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贾利芳 孙太红 赵俭 (20)

多维互动专题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颜军海 (24)

远程教育系统及其实现方法顾大权 蒋林 金光明 侯太平 (28)

论色彩词语的丰富文化内涵管维洁 (31)

运用图式理论解决听力教学中的问题任莉 (35)

浅析军校图书馆的读者群及其阅读需求王向婷 (39)

重视与学员笔谈 做好谈心育人工作蔡胜 (42)

对士官学员素质教育的思考冯伯康 高太长 (45)

准地转Q矢量的分析寇正 (48)

副热带高压强盛期汉中强降水成因探讨刘学军 (52)

飑的观测和发报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柯燕琼 (55)

线性等式约束二次规划的矩阵算法许扬灵 (57)

伴随矩阵的若干性质及其解题中的应用周华任 (61)

初探有限集的不同划分类张荣荣 张庆海 张雄 (65)

关于Runge--Lenz矢量的方向和大小的讨论王骁勇 朱文熙 (68)

初探机动支援作战气象保障王田 巩曰芝 (70)

适应新装备特点努力做好气象预报保障工作王天亮 (74)

浅谈航空兵训练基地飞行气象保障宋传华 (77)

飞行气象保障中天气突变的处置潘立人 (80)

导弹部队气象保障的实施陈松 (84)

谈谈航空气象预报员的八项素质许金城 肖长虹 (86)

不稳定天气形势下的飞行气象保障侯业勤 (90)

认真贯彻全军院校教学改革会议精神为完成全年教育训练任务而努力奋斗(开学时在全院教学科研工作布置会上的讲话)秦松寿 (1)

论教育创新张相轮 钟平黎 (6)

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学员头脑钱振勤 (11)

“三个代表”与人的全面发展孙太红 孙晓梅 等 (15)

加强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周虹 (20)

《军事气象水文数据库》建设对专业教学的影响胡友彬 孔璐 (24)

《高等大气物理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尝试魏阳春 (27)

重视教学反馈提高教学效率张洁 (31)

英语语义修饰中的逻辑方向性王义明 (34)

浅谈军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荆琳 (40)

办好气象干部继续教育短训班的体会严金余 (43)

Q矢量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寇正 (45)

雷暴云的卫星资料定位何明元 石汉青 等 (49)

蒙古气旋对涿保地区天气的影响及预报许金城 (54)

华南沿海地区对流层顶的特征分析周长清 (58)

皖南山区降水特征分析和预报张俊宏 李成群 (61)

一次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金步圣 孙锦汉 (66)

一次诱发泥石流的大暴雨过程分析郁淑华 (68)

联合战役气象水文保障的任务及方法卢军治 宣友汉 (73)

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气象保障陈伟 孙立潭 等 (76)

人工增雨飞行的气象保障王首志 解佃春 (79)

一次弹体转运的气象保障杨献文 朱立世 等 (82)

气象条件对阿富汗战争的影响程永存 王舒畅 (85)

着眼未来培养通才型气象保障人才周湘红 (88)

谈谈部队气象预报员的能力培养杨军 (90)

军事气象学论文第5篇

现代战争;高空气象探测;装备需求【中图分类号】P41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42-02

所谓高空气象探测,指的是利用物理学方法和高科技的现代技术手段,探寻一定空间内的气象要素瞬态分布情况,探测区域主要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近地面区域、外太空行星周围气层、对流层等,所要获取的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层温度、湿度、风力及方向、大气压、臭氧层相关要素、太阳电子、空间辐射原子场等。我国是拥有高空探测站比较多的国家,每天都会对高空大气环境各要素进行探测分析,并有一部分对外进行资料交换,是全球探测站密度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1高空气象探测手段及装备

高空气象探测属于精细探测,高科技含量很高。常用的探测手段主要包括雷达探测系统、专用于风场探测的GPS和导航探空系统、无线电经纬仪探空系统、声雷达、等,当然为了满足更加精细的探测任务,火箭探测手段、超声波探测、激光气象雷达、红外辐射计、无人机探测等手段也会被应用到高空气象探测中。

以上诸多手段中,经常会用到的探测设备有用于测无线电、风、辐射的雷达高空探测系统、声雷达系统、激光遥感探测器、红外感应装置、漂浮气球探测设备、火箭探测装置等。2高空气象探测在现代军事战争的重要性

现代战争和传统战争最大的不同,就是应用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武器。这些武器具有效率高、精密型、强机动等特点,高科技手段的应用衍生出了高端的战争组织手段和高快节奏的战争模式。战争往往一触即发,一日千里,所以军事气象探测必须时刻保持信息的畅通,并且能够及时而迅速的判断高空环境,继而提出应对措施。而作为军事气象探测中的重要一环,高空探测对于空军、伞降兵、火箭导弹系统、轰炸机等作战系统具有天气上的预报和指导意义。

2.1高空气象对制导武器的影响: 信息化战争重在精确击打,而依托激光红外等高科技手段的制导武器终端,是现代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作战模式,它可以对敌军重要军事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而精确打击的顺利开展,当然需要准备的环境情报,而高空气象信息作为影响制导武器运行环境的重要部分,是最需要关注和改进的一环。一旦高空气象信息出现误差,那么复杂的高空环境势必影响制导武器系统,不仅会影响发射条件,还会对打击效果产生不良的影响。

2.2高空气象对弹道的影响: 弹头从发射以后,到击中目标之前,一直都受到空中飞行的大气环境影响。发射之后能否准确击中目标,对于运行轨道的预估,都受到高空大气环境的影响。在实际运行中,炮兵都需要根据实时的高空风力风向和空气湿度等因素来调整弹道,来实现精准极大的现代特征特点。在统计的各影响精准性的要素中,气象因素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

2.3高空气象对飞行的影响: 空军的主要活动地点就在大气中,无论是战机还是子弹都受到大气环境的影响。它们在飞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高空探测也显示出,风向是快速多变的,这时就需要及时而准确的探测编译来对高空飞机进行飞行指导,根据风向和风力的变化来调整飞机运行的轨迹和上升下降高度,避免出现事故。

2.4高空气象对军事活动的影响: 军事活动中常见大规模的空投战争、空军基地的大量战机降落,无论是炸弹还是物品,或者高速下降的飞机都会受到高空大气的影响,尤其是风,不同的风力和风向会严重影响炸弹和空投物的准确度,所以这时应该根据高空风的情况,对炸弹、战机、空投物或是火箭等来对发射运行的轨道方向、击打地点进行实时修正和优化。

高空探测还对天气预报有比较大的影响,而天气预报一直都是军事行动的指导参考因素之一,综上可以看出高空气象在现代高科技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3现代战争对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信息化的高科技战争,拼的就是精准度、快节奏,所以不容任何不利因素影响军事行动,这时高端精密的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就会显得越加重要。

3.1无电磁波发射高空探测系统: 未来战争,是属于信息化和高科技的。各种先进的侦查手段层出不穷,将来的战胜双方可能会在高空、海洋等空间的任何一个角落展开,战场的一切情况都趋向于透明化。电子信息设备是战场上的主角,但是电磁脉冲装置可以在瞬间毁灭大范围内的电子设备,而在被动防御的时候,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的高端精准性武器会在一经锁定之后,持续追击,直到成功击打。所以要想保持高空气象信息的持续精准传递,就必须提升高空气象探测系统的存活能力。

3.2机动性高空气象探测系统: 现代战争具有机动性强的特点,通过高端机动作战,战场随时可变,敌我双方将展开迷惑性极强的战争模式。双方会用超强的机动性牵引对方,抢先击打对方军事目标。这就要求高空气象探测系统能够适应高机动性的现代战场,加强战术型气象探测保护设备的开发和运用。传统的无线电经纬仪已经不能够满足现代战争了,在复杂的野外环境中应该多多开发像便携式高空气象探测设备这样的系统,体积小易携带,只是目前来说其采集的气象信息的精准度还有待提高。

3.3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空气象探测系统: GPS系统被广泛应用于战争中的气象探测系统中,可以采集风力风向的要素信息,但是GPS的知识产权为美国所有,在严酷的现代战争中,实时的准确性难以保证,导航测风还需谨慎运用。好在我国已经开发除了具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导航定位系统,它可以取代GPS来进行风力风向探测,毕竟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在未来还需通过分析“北斗一号”导航系统的运行情况,完善和开发更加优秀的导航系统。

综上所述,高空气象对于现代战争中制导武器、弹道、飞行、军事活动和天气预报都有较大的影响,准确的气象信息能够给予军事行动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科技手段在现代战场上的应用,对于高空气象探测设备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熊超超,韩小冬,谢丽萍等.高科技战争对高空气象探测装备的需求分析[J].气象水文海洋仪器,2010,27(2):60-63.

[2] 陆静,陆洪涛,孟博等.对多普勒天气雷达的欺骗干扰方法分析[J].现代雷达,2010,32(2):100-103.

军事气象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军事外宣;历史考察;启示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8-0015-03

党的军事外宣工作,从来就是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就十分重视军事外宣。90年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军事对外宣传,向各族人民广泛宣传革命理论,唤起千百万群众,建立了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认真研究党的军事外宣工作发展的历史,进行深度理论探索,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党军事外宣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军事对外宣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军事外宣的历史考察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的一两年里,就确立了在夺取革命胜利的革命工作中“宣传更重于组织”、“宣传更重于军事”的指导思想,在遭受严重封锁的情况下,经过科学的领导指导和不懈的奋斗拼搏,艰难地闻出一条军事对外宣传之路,为党的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党的宣传工作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革命战争年代摸索基本路子

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宣传思想来源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实践,始于建军以后。说:“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因此,他十分重视党的外宣工作,迫切地想让更多的民众乃至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纲领,他亲手创办了《新时代》月刊等一系列党办刊物。建军后,十分重视党的军事外宣。1929年12月,他在《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中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由于受到的严密包围和封锁,中国共产党人与国际社会的直接接触完全断绝,国内民众在的舆论宣传下也无法真实地了解共产党。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外交主张和对外政策。认为,我们的抗日战争需要国际的援助,过去一个时期内,中国的革命力量与国际革命力量被隔断了,造成了我们的孤立。现在形势变了,变得对中国共产党人有利,今后这种形势还会继续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实施“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翻开了中国共产党军事外宣新的一页。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到达延安。特别重视他的来访,亲自出面同斯诺进行长谈,向这个美国人宣传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在斯诺访问苏区的4个多月时间中,他们或促膝讨论,或彻夜交谈,甚至“时常搁下大堆报告和电报,取消一些会议”而与之谈话,借此指点江山,纵论世界,借叩开红色中国大门的第一位西方记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神秘面纱”。斯诺关于中国苏区和的新闻报道,打破了长达10年的新闻封锁,在西方和统治区引起强烈反响,一举了诬蔑“共产党人是‘土匪’”的论调和“中国共产党人是莫斯科的傀佩”的言论,有力驳击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共产党的严重偏见。到中国苏区去,采访那里的独家新闻,一时间成了在华的外国学者和各新闻机构最热门的话题。抗日战争期间,军事外宣工作一是向国际宣传,揭露日本侵略暴行,增加国际同情与援助,瓦解法西斯侵略阵营,以达“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效;二是向日本民众宣传,促使其觉醒,发起反战运动;三是向在华日军宣传,粉碎日本法西斯在军队中的欺骗宣传,促使其认清形势,瓦解其士气,削弱其战斗力,为巩固抗日统一战线、赢取战争最后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期间,中共军事外宣有了重大进步。1937年底筹建了专门负责对外联络宣传的交际处,职责是所要求的“宣传出去,争取过来”。随后又建立健全了各级专职对外宣传机构,充实和培训了对敌宣传干部,县级以上各级党委的宣传部分设宣传科,“管理党外宣传、鼓动工作及研究敌、友宣传政策。”为的“”宣传,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先后接待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观察团”和20多批近200人次的“中外记者参观团”,通过《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争取国际友好人士和进步群众到边区参观,并派人积极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开启了军事外宣的胜利之门,使国际社会和国内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希望之所在。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军事外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内战爆发后,在接见美国著名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时提出了著名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在美国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华社、《解放日报》和解放区的对外广播也有计划地宣传我军必胜蒋军必败的思想,以此促使敌军降低士气斗志,增加其恐慌动摇,从而达到瓦解敌军的目的。此后,在还都南京后,中共中央派出得力干将前往南京开辟外宣阵地,创办了一系列报刊及英文版《新华月刊》,加大军事外宣力度。在战略决战阶段,为了加强军事外宣的时效性,强调“新闻第一,火速报道”,中央宣传部门的同志被安排参加军委会议,及时掌握战役进程,合理选择宣传时机进行对外宣传,以强大的舆论攻势鼓舞士气,争取同盟,瓦解敌军。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舆论宣传上也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让斯大林彻底改变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赢得了苏联的支持。

(二)和平建设时期主题发生重大转变

和平时期,党的军事外宣工作仍然是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主题发生了重大转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在这个时期,党的军事外宣主要是围绕国际上对我们党和军队进行政治打压、歪曲形象的一些错误观点,展开对外的舆论斗争。朝鲜战争爆发后,党的军事外宣工作再次成为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精彩篇章。朝鲜战争虽然是中美间的一场军事对抗,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场宣传的较量。强调舆论先行,造成美国在国际舆论前的被动。中国出兵参战后,提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外宣口号,各大新闻媒体用大量军事报道宣扬了中国军队不畏强权、敢于胜利的英雄事迹,宣扬了中国人民信守承诺、讲究道义、热爱和平的负责任形象,赢得了国际舆论,美国政府也因此受到了本国媒体

的谴责和围攻。二是十年内乱时期。这个时期,党的事业受到重大挫折,军事外宣工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极“左”思潮的干扰和影响下,军事外宣工作被斥之为是“向帝国主义投降、向修正主义投降、向各国反动派投降、扑灭人民革命”的“三和一灭”路线,“四面出击,打倒一切”一度成为军事外宣工作中的顽症,有时斗争矛头直指国外,使国家和军队形象严重受损,造成了自己的孤立。三是改革开放时期。结束后,党的军事外宣工作主要围绕拨乱反正、支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军队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宣传,大力开展学雷锋、学硬骨头六连、学航空兵一师的宣传,在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响。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现在树立我们是一个和平力量、制约战争力量的形象十分重要,我们实际上也要担当这个角色。”按照他的这一指导思想,党的军事外宣工作主要围绕军事训练、精简整编、执行重大军事任务等军队建设重大事件为主题,进行对外宣传,特别是军队遂行边防自卫反击作战、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进一步丰富了军事对外宣传的实践。随着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同志强调:“搞好对外宣传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分析形势,审时度势,把外宣工作做得更好,我们要在国际上形成同我国地位和声望相称的强大的舆论宣传力量,更好地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祖国统一、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军事对外宣传要向吐界说明我军反对霸权、维护和平、支持国际正义事业的立场,充分展示人民军队的良好形象。在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党的军事外宣工作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新的大外宣格局。在军队执行大兴安岭扑火、长江抗洪及多项重大军事演习等军事任务中,军事外宣工作都能及时跟上,大力塑造军队良好形象,在国际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新的历史时期开创新的局面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军事外宣工作开创了新的局面,为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事业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新世纪新阶段,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其中,代表国家形象的中国军队,也悄悄揭开了曾经在世人眼中的神秘面纱,通过参加国际维和、进行对外援助、举行联合军演、开展军事互访等多种方式,以“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鲜明形象出现在国际公众面前。但是,不和谐的声音依然存在,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强势媒体关于中国军队的报道中,“安全威胁”、“封闭落后”、“压制民主”等负面语言频频出现,中国军队的真实情况被西方媒体有心或无心的“客观”报道所扭曲。_主席指出,如何塑造我军的形象,如何运用好舆论武器,如何增强我军的软实力,是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改进的重要问题。“三个如何”深刻揭示了党的军事外宣工作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党的军事外宣工作指明了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党的军事外宣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一是军事外宣主题突出,着力塑造我军“四种形象”。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党的军事外宣工作提出以塑造我军良好形象为主要任务,着力塑造我军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形象;着力塑造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的良好形象;着力塑造我军珍爱和平、透明可信的良好形象;着力塑造我军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的良好形象。二是设立专职军事外宣机构,强化外宣统筹协调。为完善我军外宣体制,2008年,我军成立了对外宣传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该机构负责人是总政的有关领导,下辖总政宣传部外宣局和总参外办的新闻事务局,并完善和制订了一整套的军队外宣工作运行机制,使党的军事外宣工作能够很好地统筹起来,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三是多角度拓展军事外宣途径,进一步丰富外宣手段。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军事外宣不仅注重传统外宣手段的运用,而且善于借助现代传媒技术发掘新的途径,特别是对于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的运用,使军事外宣工作既注重高层外交宣传,又注重草根民意宣传;既注重传统媒体运用,又注重新兴外宣产品开发,以立体式地、全方位地、形象性地“魅力攻势”向世界展现中国军队的良好形象。

二、中国共产党军事外宣的经验启示

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军事对外宣传工作实践,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这是做好军事外宣工作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球化的今天,党的军事外宣承载着塑造国家形象、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军队软实力等诸多使命,认真研究、继承和发扬这些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对于我们卓有成效地开展军事外宣至关重要。

(一)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军事外宣工作,为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赢得良好的舆论环境

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军事外宣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整体对外交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不同时期,党都高度重视军事外宣工作,大力借助各种信息媒介宣传人民军队的宗旨性质和英雄事迹,对国际社会进行人民军队的持续报道和展示,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改革赢得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通过长期的军事对外宣传,国际社会普遍认同中国人民是一支可以遏制战争、维护和平,英勇善战、百折不挠,以人为本、民主文明的重要力量。在当今信息社会,谁掌握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谁就有能力影响整个世界,谁就能在政治军事斗争中抢夺制高点,掌握主动权。面对这些严峻的形势和潜在的威胁。我们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军事外宣工作,加强和改进我军对外宣传工作,全面提升我军对外宣传的跨文化传播能力,为国家发展和军队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政治和军事环境。

(二)必须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圆满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伴随着国际交往、军事交流的不断扩大,军事外宣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现实挑战。党的军事外宣在革命战争时期,牢牢把握住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对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军心士气、打击敌人气焰、赢取舆论支持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开放透明的舆论环境下,军事外宣具有传播快、影响大、复杂动因多、连锁反应强等特点。因此,必须继承革命战争时期军事外宣的优良传统,统一外宣口径,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军事外宣的舆论引导力。延安时期,党的军事外宣工作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向国际社会全面展示了八路军、新四军抗战的英勇事迹和建设抗日根据地的先进事迹,在国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评价说“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军事外宣工作同样重要。军队执行多样化军

事任务实践反复证明,及时统一外宣口径,加大外宣力度,对军队行动进行客观真实、公开透明、持续不断的对外宣传,不仅能够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赞赏,而且能够很好地鼓舞军心士气,为军队圆满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

(三)必须科学统筹国内与国外两条战线,形成军事外宣的强劲态势

党的军事外宣工作必须借助于国内外新闻媒体,积极占领舆论阵地,牢牢掌握话语权。延安时期党的外宣工作既注重利用党的报刊进行积极宣传,也注重利用报刊进行军事宣传,更注重利用国外媒体进行军事外宣,通过强大的舆论宣传,使国际社会真正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的增长,世界各国的媒体关注中国军队的涉军话题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随着亚太地区世界各大国相互之间的角力,使得中国军队的最新动向成为了热点报道的话题。因此,要统筹好国内与国外两条外宣战线,除了立足本国媒体搞好军事对外宣传以外,还要注意联络其他国际友好媒体,形成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良好态势,客观真实地报道中国国防和中国军队,切实在国际舆论中形成强劲态势。

(四)必须准确把握时展的特点规律,不断开创军事外宣的新局面

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没有因为遭受新闻封锁而目光狭窄。而是紧跟时展,通过报纸、书刊、电影、外事活动等各种手段进行对外军事宣传,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党的军事对外宣传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军队或文化体系针对其他国家的军队或文化体系进行的跨国传播、跨文化传播、跨语言传播活勘,具有受众国际化、手段多样化、目标战略化、传播快捷化、信息海量化、影响扩大化等鲜明的特点。较之以前,时代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要在遵循对外军事宣传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致力于方法的改进和创新。近年来,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站、手机报、电邮等新兴媒体,通过网络电视、网络电台、手机广播电视等走向全球,突破了传统媒体在国外落地的障碍和限制,成为了军事外宣的又一主要阵地。党的军事外宣工作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变化特征,紧跟时展步伐,及时抢占新兴媒体这一舆论阵地,全面展示中国军队形象、提高中国军队软实力,为国家建设发展和军队建设改革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林之达,从党的宣传史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1],思想研究,2007(1)

[2]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0

[3][4]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6,161

[5]何一峰,对外宣传思想与主要实践[J]浙江学刊,2002,(6)

[6]汪洪亮“政治与军事搅在一起的战争”――抗战时期中共宣传思想工作述评[J],文史杂志,2005,(6)

[7]中共中央文件选编第12册[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08

[8]刘云莱新华社史话[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108

[9]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8

[10]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498

[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799,

[12]房聪,浅析我国对外军事宣传的平台与队伍建设[J],消费导刊,2008年(7)

[13]盛沛林,大众传媒与我军海外良好形象的树立[J]军事记者,2009(3)

[14]赵志刚,张鹏飞,王菲菲我国军事对外宣传的跨越发展[J],对外传播,2009,(8)

军事气象学论文第7篇

 

课堂教学是教员的安身立命之本,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体现出教员自身素质的好坏,以及知识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影响着学员对课程内容的系统接受和深刻理解。因此,作为一名教员,尤其是立志为军队服务的教员,更应该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确保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员有所得、有所思、有所悟。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和保障教学质量呢?透彻地学习和理解教育理论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

 

一、教育理论的特性决定其成为指导教学的关键

 

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的系统性的陈述。教育理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性:

 

第一,教育理论具有完整性。教育理论是由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构成的。因为任何理论必定是通过概念、判断或命题等基本的思维形式来构成的,如果没有教育概念、教育命题,仅仅是对教育现象的系统描述,即使是系统的,也不是教育理论,而只是教育现象陈述。

 

第二,教育理论具有严谨性。教育理论是对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的抽象概括。理论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尽管它在形式上是一种陈述体系,但它在内容上是以浓缩的形式来阐述教育事实和经验的,不是对教育事实和现象的直接复制,而是间接抽象的反映。

 

第三,教育理论具有系统性。单个教育概念或教育命题,不借助于一定逻辑形式,不构成一定的系统性,也不能构成教育理论,即使它是对教育现象和事实的概括反映,那也许只是一种零散的教育观念或教育思想。

 

因此,教育理论的完整、严谨性和系统性,使其涵盖了教育概念、教育命题。并体现出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这些特性决定其成为指导和保障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

 

二、军校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教员深入掌握教育理论

 

军校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军事人才的基本途径,担负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部队的职能。军校教育的本质就是有目的地促进学员素质全面发展,以适应战争和军队建设需要的教育实践活动。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都决定了军校教育具有特殊性和重要性。

 

第一,军校教育有其自身特点。军校教育是依托国民教育的特殊教育,它与国民教育密不可分;军校教育是以高等教育为基础的军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为军校学员的理论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军校教育涵盖了各类系统知识,它是自然科学、人文社科和军事科学相结合的全面素质教育;同时,军校教育还应该适应和满足教育对象的个人需求,它是适应军官职务晋升、知识更新发展需要的继续教育。

 

第二,军校教育有其自身规律。首先,军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军队是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光荣集体,因此军人的知识构成一定要与当先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形势相适应,才能更好地服务祖国、服务社会;其次,军校教育必须与军队建设和战争需要相适应。作为军队就要做好时刻为祖国战斗奉献的准备,因此军队院校的发展方向、办学方针和人才结构都是以军队建设需要为依据的;第三,军校教育必须促进学员素质的全面发展。每个军校学员都是为部队服务的一份子,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部队的悉心栽培,因此军校教育要遵循学员身心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学内容,促进学员素质全面提高。

 

可见,军校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更要求教员深入全面地掌握教育理论,只有在理解理论的前提下,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理论,从而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灵活运用教育理论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

 

要想灵活运用教育理论,必须以贯彻军校素质教育为主旨,努力增强创新意识,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全面地学习教育理论,深入地贯彻实施教育理论,都是为了能够灵活自如地运用教育理论,确保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第一,要适应形势变化,在观念上创新。军校教育要紧贴时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由于现代教学越来越注重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强调学员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因而需要教员从强调“教”到更强调“导”,让学员参与分析、思考,使学员的知识、经验和能力能够统一为一个整体,形成一种整合教育。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理论勇气,更需要实践勇气。作为军队院校教员只有在观念上不断与时俱进,在观念上不断自觉接受最新的教育理论,才能自觉拓展思想领域、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第二,要突出时代要求,在内容上创新。以军队信息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牵引,综合优化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上:一要突出基础化,注重学员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二要突出综合化,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的新型军事人才;三要注重国际化,使其了解本国文化和外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四要突出动态化,紧贴时代特点和要求,丰富教育内容,积极引入最新教育理论成果和部队的最新战略要求,准确把握教育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引导部队教育工作的导向性内容,使教学内容能满足学员的思想需求,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官兵,用最新的科学知识塑造官兵,用最新的教学内容培育官兵,全面提高军校学员的理论素质,充分发挥学员的奋斗精神。

 

第三,要紧密结合实际,在方法上创新。军校教育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抛弃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做法,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科学方法,以求教学工作的最佳效果。要着眼于官兵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状况,简单的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社会生活越复杂,社会发展越快,越要突出部队官兵的层次性和个体之间的差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落实教学工作,保证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只有做到与实际相结合,以官兵切身需要为导向,才能保证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灵活自如地运用,才能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得以显现。教学工作是院校的中心和核心工作,推进现代化教学以及灵活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是院校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尤其是在新军事变革加快,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的时代,我们应与时俱进,真正做到创新适应信息化军队建设需求的现代化教学,为部队加速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军事气象学论文第8篇

一、两宋与前代主流军事思想和兵学发展比较略述

北宋之前,各代进行军事理论研究并有所成就的兵学家,多为直接参与战争指挥、具有丰富临阵经验的军事统帅或谋士墨客。他们的自身素质,无论是文化修养还是军事知识,都足以使他们有能力进行兵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完成军事理论著作,又因其自身群体素质的原因,很容易与现实的军事斗争相结合,从而上升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军事思想。所以其兵学研究的成果一般能够反映出时代的军事思想特征,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研究多呈合流状态。

北宋兵学发展水平并不能如实反映社会主流军事思想特色,两者呈现出异域分流的发展态势。一方面,北宋兵学发展取得了部分成就,具体表现在设立武学和著述兵书上。国家建立武学,设置武举,开始有组织、有规模地培养军事人才,这相比传统通过实际战争与行伍实践培养军事人才具有很大进步。同时,政府出面组织编写、校订大型兵书,鼓励和支持军事学研究,加之私人著述也为数不少,流传下来的不乏兵家名作,军事学术获得重大发展。另一方面,宋朝主流军事思想与以往相比,保守的重内轻外意识取代了积极进取、外向的精神。在汉唐雄风和博大开放的“尚武”精神辉映下,以“文治”标著史册的宋代,军事上却显得分外怯懦和萎缩。在对外战争及内政外交上,其主流军事思想所呈现的消极被动和内向保守特点十分明显。

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发展同为社会军事方面的重要因素,两者本应在整个社会氛围之内,沿着同一轨道有序发展,那么,在北宋,是什么原因导致二者呈现完全不同的发展状态呢?下面我们就此予以分析。

二、北宋社会主流人群出现“文武分途”现象

北宋时期,兵学研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理论研讨的层面,并未能发挥重大的现实作用,社会主流军事思想与兵学研究处于分流状态,究其原因,笔者觉得它与北宋特殊的政治制度有密切的关系。

北宋统治者长期贯彻“崇文抑武”、“以文驭武”的统治方针,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造成了北宋社会主流人群的“文武分途”现象。

北宋以前,文人武将并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军队里往往集中了优秀的社会精英人才,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出将入相”之说,文臣武将可以经常换职,其间界限并不明显。但是到北宋以后,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文臣武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职业和精神鸿沟。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况,如范仲淹等,还保留有些许“出将入相”的痕迹。文臣不愿充任武官,武将更难转为文职,彼此间换职已不多见。推究其因,即在于“重文轻武”政策及风气的影响。文臣武将职位上失去了自然地流动互换,武人地位沦落,社会精英人群从事文职或跻身于文臣行列,客观上造成了军事将领(即武人)群体素质普遍下降的趋势。文臣武将开始逐渐由职业差异演变为素质差异,随着“崇文抑武”倾向的加深,这种区分日益明显,到北宋真宗时出现了“文武分途”的社会现象。

三、“文武分途”现象对北宋军事的负面影响。

首先,“文武分途”使武人及军事将帅趋于平庸化,难以产生杰出的兵学家和军事家。

“文武分途”对北宋军事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军事将领素质群体不断下降。正如清人王夫之所说,宋军在西夏战事中相对被动,军队里“其所用以直前者,刘平、石元孙、任福`茸轻脆之夫也”。宋朝除种氏以外,无一人可将,中枢之地,无一策可筹。仅以王德用徒拥虚名,而以“貌类艺祖,宅枕乾冈之邪说摇动之,而不安于位。狄青初起,抑弗能乘其朝气,任以专征,不得已而委之文臣”。

与以往汉唐盛世猛将如云的状况相比,北宋军事人才可谓江河日下、日暮途穷了。一方面,能够直接参与军事实践的军事统帅们,客观上拘于自身才能所限,并不能像前代一样,产生出由优秀军事统帅完成的战略军事著作;另一方面,他们也未必能够领会军事理论的成果,并运用到实际的军事行动中。无将可用、缺乏军事人才的尴尬境地往往致使宋室不能在对外战争中取快一时,因而客观上也无法出现由军事统帅将领完成的兵学理论研讨。

其次,“文武分途”的另一个影响,就是大批社会精英人士跻身文官队伍,兵学理论研究与军事实践运用之间出现断层,兵学发展并不能反映主流军事思想的特色。

北宋中后期,一大批优秀文人专门从事军事理论的探讨和研究工作,经政府提倡和鼓励后,形成了“士大夫人人言兵”的社会氛围。脱离具体战争实践的文人参与军事理论研究,他们沿袭数千年来的优秀军事理论成果,立足对以往战争经验的总结,或许可以部分发现战争规律,但是,其兵学研究的成果却并不能反映社会主流军事思想的发展状况。

尽管可以脱离战争实际进行兵学理论研究,但北宋社会先进的军事思想却难以转化为具体战争中的方针战略,其原因还是文人不识兵造成的结果。进行军事理论探讨可以要求文人不识兵,但是在残酷的战争中,文人若不识兵,后果不堪设想,文人的军事谋略也仅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而在实际战事中却显得无可适从。宋神宗时徐禧“竦犷有胆略,好谈兵……素以边事自任,狂谋轻敌……”,最终酿成永乐之役的惨败。对于军事理论,徐禧等辈并非无知,而如果将理论知识机械地运用在战事中,情况就会大相径庭。

军事气象学论文第9篇

Abstract: The personnel cultivating model of junior commanding academy should be changed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roops developm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formatization. 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elements of cadets' military quality founda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strengthening cadets' military quality foundation, the thought and approach of enhancing cadets' military quality foundation cultivating, which has the certain function of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new-type junior commanding personnel cultivating.

关键词: 军校学员;军事素质基础;培养模式

Key words: military academy cadets;military quality foundation;cultivat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4-0236-03

1 军事素质基础的内涵和构成要素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广泛应用,未来战场更加激烈残酷,战争环境变得错综复杂,对军人的军事素质提出严峻挑战。总部《关于军队院校指挥生长干部“合训分流”实施意见》中明确:“合训”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前三年按军种打牢指挥生长军官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军事素质基础”、“人文社科基础”、“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第四学年按照兵种打牢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笔者认为军事素质基础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丰富的军事基础理论、娴熟的军事基本技能、强健的身体素质、过硬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军人气质和较好的组织素养。

1.1 丰富的军事基础理论 军事基础理论是学习、研究军事专业和学科前沿理论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军事基础理论的内容应包括:战争史、军事思想、军事战略、军事谋略、军兵种知识、外(台)军知识、联合作战基础知识、军事训练学基础、军事训练体制法规、训练组织与实施、信息化战争概论、军队指挥学基础、军制学基础、军事教育理论基础、非战争军事行动概论、军用标准化知识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军事基础理论知识,才能丰富头脑,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才能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为掌握军事专业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为顺利成长为初级指挥军官铺平道路。

1.2 娴熟的军事基本技能 军事基本技能是人类从事军人职业的基本条件,是军人的看家本领,也是初级指挥军官履行职责的必备素质。在装备技术越来越先进的信息化战争条件下,初级指挥军人才如果没有与任职需要相适应的过硬的军事技能,就不可能带领所属分队很好地完成作战、值勤、训练、维稳平暴和抢险救灾等艰巨任务。军事基本技能包括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技能,如轻武器射击、手榴弹投掷等;二是单兵战斗和生存技能,如单兵战术基础动作、防护、救护、筑城、伪装、格斗、攀登、野战生存等;三是履行指挥基本技能,如地形图使用、通信装备操作等。

1.3 强健的身体素质 古人云“德智皆寄于体,无体便无德智也。”说明身体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军营生活和军事训练比较艰苦,相当一部分部队驻扎在大漠戈壁、边疆海岛、雪域高原,对军官的身体素质都是严峻的考验。信息化局部战争中,信息化武器装备的运用,先机制胜的战争规律,对人的体魄和心理提出更高要求。在信息化战场上,战场空间扩展、战争进程加快、打击精度提高、战场环境恶劣,要求军官的身体素质必须首先过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