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审计抽样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6:38

审计抽样论文

审计抽样论文第1篇

统计抽样的理论基础来自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当我们面对大量同质性非常强的审计项目单元时,各项目单元组成的数据可视为服从正态分布并且各个单元随机且独立。根据概率论中的大数定律,我们可以通过随机抽取样本结果来估计和推断总体的特征。数理统计理论则补充和深化了概率论的理论,它提供了收集数据和统计推断的具体方法。在具体的实务中,统计抽样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就是属性抽样,这种方法通过对总体中某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推断,主要应用于控制测试中。定量评价就是变量抽样,这种方法通过对总体金额进行推断,主要用于细节测试中。

二、统计抽样审计的基本步骤

我们在进行统计抽样的时候,一般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样本设计阶段、样本选取阶段和样本评价阶段。

(一)样本设计阶段

此阶段我们需要确定审计抽样的目标、确定好抽样总体的范围和构成总体的单元项目、准确地定义构成误差的条件,并根据以上元素确定最佳的审计程序。在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的目标一般是为了能够获取公司的某项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我们在确定该测试的抽样总体和个体时,应考虑总体的同质性、适当性和完整性,其个体可能是一份文件资料、一个记录或者数据中的某一行。我们应该依据自身的专业性,预估和选取能够显示被测试控制运行情况的最合适的内部控制特征,并定义误差条件。控制测试的实施通常发生在期中,我们可能有必要针对剩余期间获取足够充分的证据。在细节测试中,测试目标一般为获取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的金额的正确与否的证据。总体范围可能是某类交易或账户余额中的部分项目或者所有项目,而抽样单元项目可能是实物项目或者货币单元。在实施细节测试时,如果总体的变异性大,通常需要根据总额对总体进行分层,以使审计资源偏向于金额更大的项目中。我们需要提前确定哪些情况会构成错报,以定义误差条件。

(二)样本选取阶段

样本选取阶段主要是要确定选取样本的方法和样本的规模。统计抽样选取样本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有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和分层抽样。

(1)随机数表法指的是首先对总体范围的各个项目进行一对一的编号,然后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表中选择一个比较随机的起点和一个路线,依次查找,选中号码所对应的总体范围项目就是选取的样本项目单元。

(2)系统抽样法指的是先确定选样间距和起点,然后从总体中等距离地按顺序选取样本。

(3)分层抽样法在前面两种方法的基础上改善了一步,就是首先针对总体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若干子总体,然后在子总体中采用前面两种方法进行抽样选取样本。

确定样本规模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接受的抽样风险。在控制测试中,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信赖过度风险,而在细节测试中,可以接受的抽样风险指的是可接受的误受风险。可接受的抽样风险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2)可容忍误差。在控制测试中,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偏差率,在细节测试中,可容忍的误差指的是可容忍错报。可容忍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也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3)预计总体误差。在控制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偏差率,而在细节测试中,预计总体误差指的是预计的总体错报。预计总体误差与样本规模的大小通常是同向变动的关系。

(4)总体变异性。总体变异性指的是总体的某个特征在各个项目单元之间的差异程度,一般在细节测试中才需要考虑。总体变异性与样本规模大小一般成同向变动的关系(。5)总体规模。样本规模几乎不会受到总体规模的影响,除非总体范围很小的情况下。

(三)样本评价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根据数理统计理论进行统计推断,根据样本的误差来推断总体的误差,进而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在控制测试中,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误差率来推断总体偏差率,然后将推断的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进行比较。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者等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总体不能接受;如果总体偏差率加上抽样风险的和小于可容忍偏差率,那么总体能被接受。在细节测试中,应该根据抽取样本的错报推断总体的错报,扣减被审计单位已经更正的错报后,将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加上抽样风险,然后与该类交易或者账户余额的可容忍错报比较。若调整之后的总体的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大于或等于可容忍的错报,那么不能接受;若调整之后的总体错报与抽样风险的和在可容忍的错报值域范围以下,那么可以接受。

三、大数据时代下的统计抽样审计

审计抽样论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财务报表审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改革发展和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审计任务越来越重,而审计人员相对不足,这一矛盾日益突出。传统审计方式产生的一系列棘手问题使审计人员深感困惑:详细审计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会计资料,虽然能够保证审计质量,但所消耗的人力和时间却令审计人员难以接受;而抽取部分会计资料进行审查,无论是凭经验抽样还是按概率抽样,虽然减少了业务数量,节约了审计资源,但却无法保证审计结论的可靠性。所以,如何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计效率,便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抽样审计取代详细审计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银行信贷的扩张,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及跨国经营活动等,促进了资本所有权和管理权的进一步分离,因而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者就有责任将能够反映企业资产和负债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公布于众,以满足股东对有关财务信息的需要。为确保资产负债表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需要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审计人员进行审查和确认,从而产生了资产负债表审计。审计的这种变化,使抽样审计技术开始得到了应用。

审计目的发生的重大变化,导致了资产负债表审计的产生;强制性审计的实施扩大了社会对审计的需要;注册会计师考虑审计成本效益。这一系列审计变革,不仅为详细审计向抽样审计的转化提供了可能,也为这种转化提出了必然要求。从此,抽样审计开始取代详细审计方法。

二、抽样审计的事实

抽样审计方法的应用适应了一定时期的审计目的和其他审计因素的变化,极大提高了审计效益,推动了审计工作的迅猛发展。但必须注意到:单凭资产负债表无法反映出企业真实的应变能力,因为资产负债表只是一种静态报表,表中项目余额仅仅反映了一定时点上企业资产负债状况,而无法反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业绩和获利能力。因此,单纯依靠负债表所披露的企业有关财务状况的信息,股东和债权人已无法对企业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做出准确的判断,这样,社会开始要求企业不仅公开资产负债表,还必须公开反映在一定时期内经营情况和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特别是损益表,以使股东的债权人从动态上了解企业收益形成和分配的情况,并能据此准确地判断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为保证这些财务报表的真实、正确,并符合会计准则要求,更需要独立、客观、公正的审查验证。这样,资产负债表审计就发展成为以损益表为主的,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财务报表审计。

财务报表审计的出现,使审计工作又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首先,审计的目的有所变化,不仅在于查证财务报表是否真实、正确,更重要的还在于证实财务报表以及相应的会计记录是否依照会计准则的要求公允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其次,审计目的的转变也扩展了审计范围。审计人员不仅要审查有关资产负债中项目的结存情况,还要进一步检查大量的与损益表有关的成本、费用、收入等日常的业务活动;再次,人们开始认识到明确注册会计师对保证财务报表审计可信性的社会责任,对于保障财务报表真实性和公允性的重要意义,并通过了法律规定注册会计师在审查财务报表方ICI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得到了明确和加强。与财务报表审计这些变化相比,传统的审计方法因其固有缺陷而显得不能适应财务报表审计的要求了:第一,当时所采用的抽样审计是按经验进行判断抽样,即审计人员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选定样本的范围和重点,这就可能会因为审计人员的判断失误而遗漏重大事项,产生审计人员无法对财务报表做出准确评价的风险。第二,在抽样数量和样本选择方ICI缺乏理论依据,无规范可循,导致抽样数量和样本选择的盲目性,使审计人员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抽样审计的结果,也无法用这一结果来正确判断财务报表的总体特征。从而使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的评价难以自圆其说。第三,判断抽样着重对结果的检查,而忽视了对企业经济业务的检查,从而无法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舞弊行为,特别是这些舞弊行为直接影响到财务报表的真实准确性时,这种失察可能使注册会计师承担极大的风险。注册会计师认识到企业资产的安全与否,会计资料的正确与否和发生错弊的多少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内部控制有效,企业资产就比较安全,会计资料也就比较正确,各种舞弊和技术性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就比较低;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存在重大缺陷,资产流失就比较多,各种舞弊和技术性错误发生就比较频繁,会计资料的准确性也比较低。可见,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过程中,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与信赖,加速了现代审计的变革,节约了审计费用和审计时间,扩大了审计范围,完善了审计职能。三、结论

在评价内部控制基础上抽取样本进行实质性审计,将审计导向由经济业务资料转换为内部控制,从根本上引发了审计方法、审计程序乃至审计观念和实践的全方位改变,而被视为传统审计发展为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内部控制不仅加速了现代审计方法的变革,节约了审计费用和审计时间,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质量,同时也扩大了审计范围,完善了审计职能。因此,在评价内部控制基础之上进行抽样审计,标明了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审计抽样论文第3篇

关键词:统计抽样审计;企业;原理分析

《抽样审计准则》的实施,明确指出了在实施审计程序时,务须从审计的总体对象中抽取一定数量的项目进行样本审查,并以得到结果进行推论[1]。目前,抽样审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统计抽样审计在单位机构的运用,提高了审计效率,改善了审计方法,对促进审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统计抽样审计的原理分析

统计抽样审计法是使用统计概率论分布的随机原则,总体项目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审计,从而根据审计结果推断总体结论的一种审计方法[2]。

1.1 统计抽样审计的种类

统计抽样审计按随机抽样的组织方法不同分为以下几类:①简单随机抽样。即按预定比例或采取随机抽签的方式来对项目进行标号抽取。②机械随机抽样。即个体项目按顺序并保持一定间隔距离进行样本抽取,间隔距离由项目总体除以所需样本数所决定。③分层随机抽样。即把总体项目分为若干组,每组为一层,并按简单随机抽样与机械随机抽样进行分层抽取,所得样本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总体审计趋势。同时,分层随机抽样还可以采取实用的抽样技术,做到分层区别对待,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④整群随机抽样。即对总体项目划分为若干群,随机进行群抽样,抽样后进行群的全面审计。这种审计法样本集中,审计程序简捷,但科学实用性较差。

1.2 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的共点

以上四种不同组织方法的审计法有着以下四点共性:①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均采用随机抽取,主观性强,且抽样样本几率相等,能充分体现总体体征。②均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抽样,避免样本不足造成的审计失真,节约了审计过程环节的浪费。③所有统计抽样审计法所得出结论的计算出总体项目审计的结论可靠性和误差性,并能事前预防控制。④统计抽样审计法加强了审计工作覆盖面及审计效率,加速审计工作现代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健全了内部控制与防治信息失真,提高了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2  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

2.1 统计抽样审计的适用范围

审计的目的与对象决定了统计抽样审计适用于财务收支审计的大部分项目,例如内控的制度、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原材料、真实合法的费用支出,等等。被审单位状况决定了统计抽样审计适用于组织机构与内控制度健全、财会工作基础性较好的单位,且审计总体越大越能体现统计抽样审计的好处。统计抽样审计的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决定了单位机构在实施统计抽样审计时需要拥有一定的统计知识与经验,并能熟练运用概率原理进行科学的选取样本进行抽样,并能使各项结果综合运用进行总体审计结论的判断。

2.2 统计抽样审计的局限性

统计抽样是需要一定的公式进行计算,其运用过程复杂,要求审计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其次,统计抽样审计得出的审计结论只能无限趋于实际,而不能完全准确,只能将误差控制在某一范围之内[3]。统计抽样审计需要在制度与内容比较健全的企业,才能审计出完整,更趋于实际的审计结论,而其他小型企业或内控制度不健全、财会工作薄弱的单位,实施统计抽样审计则不能真实反映出被审单位的实际情况,会产生较大的误差与失真。

3  统计抽样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应用中的几个具体要求

对统计抽样审计应用影响因素最大的是审计内容,由于审计的目的与对象的差异,决定了审计技术方法的多样性,以不同审计内容应用不同审计技术以达到最佳审计准确性[4]。

3.1 统计抽样审计的审计内容与目的适用于基层金融机构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财务收支审计在现金上占据比重较大,因此实行统计抽样审计能对传统审计进行项目改革,既能在保证审计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审计质量,又能为全面应用统计抽样审计的现代化起到推动作用。

3.2 统计抽样审计符合基层金融机构财务基本要求

由于企业内部审计金额较大,且内部财务制度健全,财会基层工作较好,档案管理信息全面,因此在运用统计抽样审计能使审计过程环节简捷,使收支呈现规律性,达到保证审计结论更趋向于准确数值。

3.3 统计抽样审计要求审计人员素质符合抽样审计要求

企业审计人员多数具备较高文凭,专业相对对口,且有着多年的财务会计工作实践,因此在确定统计抽样审计人员时可稍加培训就可以掌握统计抽样审计的理论与技术,使人员在审计实践的优越性能明显体现。

3.4 统计抽样审计在抽样过程中应注意抽样前提条件

企业统计抽样审计的抽查总体必须是特定的同质总体[5]。例如在应收账款审计过程中不包括账户为负的应收账款,账户为负的应收账款只能在预收账款中反映。同时在进行审计时还要按照概率的随机原则,保证抽样样本机会均等。

3.5 统计抽样审计在审计过程中要使审计影响因素多方联系

一般在金融项目统计抽样审计过程中的抽取项目样本时,应在确定抽取项目样本数额及确定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审计需要的各方因素,以审计人员的素质经验为契合点,进行审计的多面结合,确保审计质量取得更好效果。

3.6 在审计时还需要注重的审计风险的判断

对审计结果与抽样样本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都被称为审计风险。因此在审计时应该注重对审计风险的判断。如在进行项目的变量抽样时,关注信赖不足与信赖过渡的风险因素,同时还需要综合审计过程中的向他审计证据,进而使审计结果的风险性小,审计质量更高。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卢春泉.审计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姜长文,简家进.统计学原理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张以宽.研究审计基础理论 建立审计科学体系[J].审计研究,2002(1):37.

审计抽样论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抽样;工作流程;运用步骤

一、审计抽样的含义分析

审计抽样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一项比较实用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和审计非统计抽样技术。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的区别的,主要体现在:统计抽样是依靠数学模型来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的,而非统计抽样是依靠审计人员的自身工作经验来判断的。因此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很明显的显示出来。这也就意味着。统计抽样在样品的选取、结果的测算和误差等方面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性依据,可以处理数据的结果相对来说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而非统计抽样由于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必要的判断,因此误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二、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流程分析

1计划过程

审计统计抽样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对相关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进行计划。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计划工作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也不例外,它的计划工作主要是确定此次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目标、对象、方式等。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计划过程对接下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样本选取过程

样本选取过程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第二步需要完成的工作。在进行审计统计抽样工作样本选取的过程中,选取的样本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首先是样本应该具有随机性。样本的选取应该是随机的,而不是人为的进行一些样本的选取。如果人为的选取一些样本,那么对审计的结果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其次是在进行样本的选取过程中,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样本被选中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如果刻意的去增加一些样本选取的概率,那么会对审计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3样本审核过程

接下来就是样本的审核过程。样本的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样本的审核工作主要是对已经选定的样本进行相关的审核与考察。确定所选择的样本是否在研究的范围内、是否符合此次研究的内容等。可以说样本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一个安保过程,有效的保障了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结果的准确性。

4评估过程

评估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的最后一个)工作。主要是对选定的样本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与总结工作。通过对选定样本的研究Ⅲ,从而得出此次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有效性。

五、审计变量抽样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抽样时运用的前提条件一是被抽查的总体必须是特定的同质总体,如在进行应收账款审计时,不能包括应收账户余额为负的账户,应收余额为负的账户应在预收账款里反映。另一个是要按照随机的原则,保证审计总体中每个项目被选中的机会是均等的。2注意剔除重要项目在审计时,一定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对重要的项目,包括金额和性质重要的一定要重点审查或100%审查,以便降低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3在审计抽样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在抽样过程中抽哪些,抽多少,在确定审计重要性的基础上,要结合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把二者结合起来,方能取得更好的效果。4在进行抽样时,还要注意抽样风险对审计结果的影响与抽样相关的因素造成的不确定性称为抽样风险。在进行变量抽样时,应关注信赖不足风险和信赖过度风险。所以,对抽样结果注册会计师还应结合在审计过程中获得的其他相关审计证据综合得出结论。

六、结论

以上内容就是本文对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相关研究,通过本文的介绍,想必大家对这方面的内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审计统计抽样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逐渐成为了信息时代一项不可替代的技术。然而审计统计抽样技术还是有一些地方是需要完善的。希望相关的人士能够致力于这方面内容的研究,使得审计统计抽样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周勤业,尤家荣,达世华.审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2]陈婉玲.计算机审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

[3]娄尔行.审计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审计抽样论文第5篇

[关键词] 会计资料 市场秩序 经济资料

一、审计统计抽样及技术介绍

审计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是对会计资料及其他经济资料进行审核,并审查相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务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合理性。审计抽样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下几种:

1.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用于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其目的是确定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每个样本的审查结果只能是“符合”或者“违反”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总体的评价以误差率表示。常用的属性抽样方法有固定样本量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1)固定样本量抽样。也叫固定样本规模抽样,是一种基本的应用最为广泛的属性抽样方法。他根据公式或表格确定固定的样本数量进行审查,并以全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

(2)停-走抽样。也叫行止抽样、连续抽样,是固定样本量抽样的一种改进形式。固定样本量抽样应该等到某一确定的抽样规模全部选取、审查完毕后,才作出审计结论。停走抽样采取边抽样边判断的做法,一旦能作出审计结论时就中止抽样审查。在总体错误率较小的情况下,停走抽样会使审计效率更进一步提高。

(3)发现抽样。发现抽样是指在既定的可信赖程度下,在假定误差以既定的误差率存在于总体的情况下,至少查出一个误差的抽样方法。发现抽样主要用于查找重大舞弊事件或极少出现的例外事件。

2.变量抽样

变量抽样用于账户余额或报表项目的实质性测试。根据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不同,变量抽样又可分为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和比率估计抽样。

(1)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单位平均数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单位平均数作为总体的单位平均数来推算总体数额的一种抽样方法。适合于被审总体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值将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的平均值情况下。

(2)差额估计抽样。差额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账面值之间的平均差额作为总体真实值与账面值的平均差额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在总体各项目的误差较接近于正态分布,样本的平均差额能较好地反映总体的平均差额情况下。

(3)比率估计抽样。比率估计抽样是以样本的审定值与账面值之比作为总体真实值与帐面值之比来推算总体的一种变量抽样法。适合于被审总体中各项目的真实值与其账面值近似于有一定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

(4)分层抽样。当总体分布出现倾斜时,使用分层抽样比使用非分层抽样可靠得多,而大多数会计账户呈右斜分布。在分层抽样时,将总体样本划分成几个区间,使每个区间的分布更接近理论的正态分布,以每个区间作为一个新的抽样总体,抽取并审核样本,最后由计算机根据一系列的数学公式汇总数据,推断总体结论。

3.货币单位抽样

货币单位抽样在有些书上又称元单位抽样。所谓货币抽样是指以总体中的每一货币单位(如1元)作为一个抽样单位,并根据抽出的货币单元样本钩出其所在的物理单元(如一张凭单、一笔业务或一个明细账)作为审计样本的一种统计抽样技术。因为每一元作为总体的一个抽样单位,即每一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金额越大的项目被选出审查的概率就越大。

二、抽样样本的设计与选取

上述的统计抽样方法,我们都已经了解并使用很多,但是其每一种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其优点所在,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适用于所有的情况的。因此,依照何种固定的方式来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是很重要的,以下几种因素将使我们需要考查的重点内容。

1.样本的设计——样本设计

审计人员在具体计划指导下,围绕样本的性质、样本数量、抽样方法、抽样工作质量要求所进行的计划工作。在设计样本时,要考虑以下基本因素:

(1)审计目的。

(2)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位。审计对象总体是指审计人员为形成审计结论,准备采用抽样方法审计的经济业务及有关会计或其他资料的全部项目。抽样单位是指构成审计对象总体的个别项目。在确定抽样单位时,要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审计目的。

(3)抽样风险与非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非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因采用不恰当的审计程序或方法,错误运用审计证据等而未发现重大误差的可能性。

(4)可信赖程度。可信赖程度是指预计由样本的推断结果能够代表总体特征的百分比,如抽样结果有95%的可信赖程度,就是指抽样结果有95%的可能性代表了总体的特征,有5%的可能性没有代表总体的特征。

(5)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是指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在进行符合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是审计人员不改变对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所愿意接受的最大误差。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是审计人员能够对某一账户余额或某类经济业务总体特征做出合理评价,所愿意接受的最大金额误差。

(6)预期总体误差。预期总体误差是指审计人员应根据前期审计所发现的误差,被审计单位经营业务和经营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及分析性复核的结果等,来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的预期误差。如果存在预期误差,则应当选取较大的样本量。

(7)分层。分层是指将某一审计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特征的次级总体的过程。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分层着重审计可能有较大错误的项目,并减少样本量。

2.样本的选取

在选取样本时,可采用以下方法:利用随机数表选样、系统选样、分层选样、整群选样、金额单位选样等。

三、选择合适的审计统计抽样方法

选择适当的统计抽样方法时,要全面考虑以上诸因素。要确定哪种统计抽样方法最为适宜是不容易的,这要求审计人员对每一种可供选择的统计抽样方法都要有所了解,掌握它们各自的优点和运用条件,充分了解实际情况,再与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做好选择后,审核人员需要重视到的各种问题的对策方法,主要重视以下几点:

1.要做好统计与审计的有机结合

《审计统计软件》报表对审计查出的问题分类很细,很明确,客观上要求审计检查和审计结论文书也对查出的问题进行规范的定性和分类,并使《审计统计软件》报表与审计结论文书对问题的分类口径完全一致。这样,统计报表才能完整、真实地反映审计情况。除此之外,每个审计项目要按《审计统计软件》报表口径向专职统计人员报送统计表,由专职统计人员汇总和统计上报。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专职统计人员工作量和工作难度,而且可以把审计与统计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统计工作质量。

2.要进一步重视审计统计工作,加强审计统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统计人员审计业务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统计人员既要掌握各种审计业务知识,又要熟悉相关的法规政策,还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

3.要做到统计与统计分析的有机结合

统计人员要善于运用统计资料和审计案例,做好综合分析,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深刻揭示其原因,为领导加强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要善于结合审计案例,做好分析和预测,及时向有关领导和部门上报信息,以引起重视。

4.要进一步完善审计统计软件

统计软件应突出直观、方便、实用的特点。笔者认为,《审计统计软件》季度报表中,还应增加一些必要的栏目,如增加“需跟踪落实的问题”栏目很有必要,因为有些问题的处理不能一步到位,如被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归位的问题,还有多少没落实到位、需跟踪督办的,最好在报表中直接反映出来,可以提醒审计机关加强跟踪。使统计报表填报、阅读和运用更为直观、快捷。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现代的审计统计抽样给人们带来的应该不是单纯的事情的分析,而是审计统计后的思索,然而这些正是现代审计统计抽样所缺乏的。审计统计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他蕴含着许许多多人们不断在思索的道理,而这些道理正成为我们寻找中的真理。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应该得出针对不同的审计的对象,采用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就能够面对出每一次审计中出现的难题。

参考文献:

[1]毕港峰编:《审计》[l].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审计抽样论文第6篇

[关键词] 审计抽样 内部审计 应用

现代企业已经逐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部门可以获得比较完整的业务数据,在审计实务中可以充分运用现代经济统计技术和方法,以抽样审查代替全面审查,以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在内部审计发展的初期,多数审计人员在审计中采用全面详查的方法,对所有经济业务和会计凭证进行详细核查。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经济业务总量的不断增长,无论是从审计成本还是审计时间上考虑,详细审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内部审计的发展,审计人员逐步在工作中运用审计抽样技术,规范审计抽样工作,提高审计抽样工作的质量,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不断提高。

一、内部审计抽样概述

(一)审计抽样在内部审计中的定义

在内部审计中,审计抽样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采用适当的抽样方法从被审查和评价的审计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样本审查结果推断被审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技术方法。

(二)审计抽样的分类

1.判断抽样――判断抽样是指根据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专业判断能力来确定需要抽查的样本量、选取样本和推断总体的审计抽样方法。判断抽样的有效性和风险程度取决于使用这项技术的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职业判断能力。

2.统计抽样――统计抽样是根据概率论的原理确定抽查的样本量,随机选取样本并由样本的审查结果推算评估总体的审计抽样技术。

(三)审计抽样的特征

1.审计抽样抽取的是详细审计资料中的一部分。详细审计是指百分百地审计对象总体中的全部项目,并根据审计结果形成审计意见。而抽样审计是从审计对象总体根据统计原理选取部分样本进行审计,并根据样本推断总体并发表审计意见。

2.审计抽样不是审计抽查。抽查作为一种技术,可以用于审前调查、确定审计重点、取得审计证据,在使用中无严格要求。而审计抽样作为一种审计方法,需运用统计原理,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抽样方法的要求实施。

(四)审计抽样的程序

审计抽样一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抽样方案――在审计项目开展前,先根据本次审计的目标及内容,确定审计重点,据此制定审计抽样的方案。

2.选取样本――根据确定的审计方案,在开展审计项目时,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从审计内容中抽取其中的部分作为样本,进行审计。

3.对样本的评价――对选取的样本按照审计内容、审计程序、个人判断等方法进行评价的过程。

4.对总体进行推断――根据样本评价结果对本次审计的总体情况进行推断。

5.形成结论――根据推断的结果最终形成审计样本的结论,以此确定本次审计的结论。

二、内部审计抽样的适用范围

审计抽样虽然广泛应用于内部审计工作实务中,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但它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审计抽样项目选取有特点,项目风险大不考虑。

审计抽样是一种现代审计方法,但它不适用于所有的项目审计,当审计对象总体中的项目都很重要、被审计的项目具有较大的审计风险、或从成本效益考虑并不有利时,一般不应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审计师在确定审计对象时,应充分考虑其相关性和完整性;相关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具体的审计目标;完整性是指在选取审计总体时须包括为实现审计目标所涉及的所有项目。审计风险较大的项目宜采取详查方法,对审计内容较多、审计风险相对较小的项目宜采取抽样审计,并结合分析性复核手段,将审计风险降至最低。这其中的关键在根据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做好抽样样本的设计,主要根据审计经验做好审计误差、评估抽样风险、确定总体误差等设计工作。

(二)审计抽样适用范围有规定,主观判断阶段不能用。

抽样审计一般可用于逆查、顺查、函证等审计程序,也可用于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但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询问、观察、分析性复核时则不宜运用审计抽样。

(三)审计抽样技术应用有限制,企业内控制度要完善。

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必须以企业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前提,企业具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则经济活动中发生的错误和弊端的可能性必会减少,即使发生了错误和弊端也能迅速发现。

(四)审计抽样技术有要求,审计人员计算机知识要掌握。

但统计抽样要求审计人员有较多的抽样专业知识,并需要较为繁复的计算和处理,目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有专门的抽样软件,利用计算机进行随机抽样,繁复的计算和处理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尽管统计抽样具有较多的优点,并解决了非统计抽样难于解决的问题,但在某种情况下,判断抽样仍有具运用的必要性。

三、内部审计抽样的样本设计

审计抽样的样本设计,实质上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确定样本量地过程,即从总体中抽出的测试样本量。在进行样本设计时,应主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因素。

(一)明确审计目的,确保抽样的规范性。设计样本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具体审计目的,并考虑将要取得的审计证据的性质、可能存在误差的条件以及该项审计的其他特征,以正确地界定误差和审计对象总体,并确定采用何种审计程序。

(二)确定审计对象总体与抽样单位,保证抽样的相关及完整性。在确定审计对象总体时,内部审计人员应保证其相关性和完整性。相关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符合于具体的审计目的,完整性是指审计对象总体必须包括被审计业务和资料的全部项目。审计对象总体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抽样单位,样本设计时抽出来的抽样单位都是样本。

(三)分清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降低审计风险。抽样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样本得出的结论,和对总体全部项目实施与样本同样的审计程序得出的结论存在差异的可能性。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某些与样本规模无关的因素而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得出错误结论的可能性。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样本所得出的结论确定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审计过程中选取的样本量越多,抽样风险越小。

(四)提高样本可信赖程度,降低抽样风险。可信赖程度是指样本性质能够代表总体性质的可靠性程度,即审计结论正确的可能性,或合理保证的程度。可信赖程度与抽样风险是互补的。可信赖程度越高,抽样风险越低,要求审计结论越正确或保证程度越高,则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多。

(五)降低可容忍误差,达成审计目的。可容忍误差是内部审计人员认为抽样结果可以达到审计目的而愿意接受的审计对象总体的最大误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在审计计划阶段合理确定可容忍误差,可容忍误差与样本量成反向关系。在符合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不改变对内部控制的可信赖程度的条件下所愿意接受的最大误差。在实质性测试时,可容忍误差是内部审计人员对某一账户余额或某类业务总体特征做出合理评价条件下,所愿接受的最大金额误差。

(六)分析预期总体误差,确定审计抽样比率。预期总体误差是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项目时预计的总体差错是多少,它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内部审计人员确定样本量,实施审计项目前,根据已有的信息估计审计对象总体的误差,预期总体误差与样本成正比例关系。预期总体误差越大,样本量越多。

(七)明晰审计对象分层,减少审计抽样数量。分层是指将某一审计对象总体划分为若干具有相似特征次级总体的过程,分层可以减少样本量,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复杂项目审计时减少工作量。

四、审计抽样的样本选取

审计抽样样本选取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随机数表选样法、系统选样法、分层选样法、整群选样法、金额单位选样法等,在采取抽样方法时,首先要确定样本量,然后选择恰当的样本选取方法。样本选取的过程要遵循操作性强、代表性强、符合成本收益的原则。在油田审计的实务中,以金额单位选样法和分层选样法为主,下面对这两种抽样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货币单位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货币单位抽样是指在内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按照总体金额作为抽样单位抽取样本,再根据样本错误数或错误额推断总体的错误额和正确额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货币单位抽样其基本思想是:不以一个账户、一种凭证或一笔业务作为抽样总体的一个单元,而是以货币单位,即货币金额作为抽样总体的一个“单元”,其抽样总体就是由多个货币金额集合而成的总体对象。

例如,某单位有应收账款明细账户2000个,共有余额1000000元。通常,每个明细账户为一个抽样单元。若采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则以为抽样总体含有1000000个“单元”,而不是2000个。假如其中账户A1、 A2、A3……的余额分别为200、400、800……元,则A1占的货币区间为l-200;A2占 201-400; A3占401-800……在抽样中,假如第600个货币单元被选出,则第600元所在的账户A3(401-800)就被选出作为审查的样本。即通过抽取货币单元(第600元),从而钩出了相应的物理单元(账户A3)作为审查对象。在总体中,每一个单元被选出的概率是相等的,所以在货币单位抽样中,金额越大的物理单元被选出的概率就越大,越轻易受到内部审计人员的关注。运用货币单位抽样法,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只用较少的工作量(例如只审查10%的业务)达到实际审定了较大部分的金额(例如可查实70%的金额)。货币单位抽样是在实质性测试中最常用的统计抽样方法之一。

(二)分层抽样在内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分层抽样,就是将总体单位按其属性特征分成若干类型或层,然后在类型或层中随机抽取样本单位。特点是:由于通过划类分层,增大了各类型中单位间的共同性,容易抽出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样本。该方法适用于总体情况复杂,各单位之间差异较大,单位较多的情况。

1.分层标准:⑴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⑵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⑶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2.分层的比例问题:⑴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⑵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例如,进行内部控制评审时,对于同一个控制点,我们不打算采取详查的方法,对所有的涉及单位进行审计,那么就要用到抽样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分层抽样就很适合。涉及单位有几种类型:如石油工程类单位,采油厂单位、社区单位等,可以确保每个单位归属不同的层,并且每个层内部同质性强,即都是同一类别的单位。选择好分层变量,就可以根据审计重点,结合掌握的被审计单位在内控管理中可能存在问题,决定每层抽取的样本数。

五、分析审计抽样误差,评价样本结果,形成审计结论

(一)分析样本误差。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考虑样本的结果、已识别的所有误差的性质和原因,及其对具体审计目标和审计的其他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无论是统计抽样还是非统计抽样,对样本结果的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一样重要。即使样本的统计评价结果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对样本中的所有误差进行定性分析。

(二)评价样本结果。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将样本中发现的偏差数量除以样本规模,就计算出样本偏差率。由于样本的误差率就是整个总体的推断误差率,内部审计人员无需推断总体误差率。当实施测试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根据样本中发现的误差金额推断总体误差金额,并考虑推断误差对特定审计目标及审计的其他方面的影响。

(三)形成审计结论。内部审计人员应当评价样本结果,以确定对总体相关特征的评估是否得到证实或需要修正。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将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比较,但必须考虑抽样风险。

1.统计抽样。在统计抽样中,计算在内部审计人员确定的信赖过度风险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偏差率上限的估计值。该偏差率上限的估计值即总体偏差率与抽样风险允许限度之和。

2.非统计抽样。在非统计抽样中,抽样风险无法直接计量。内部审计人员通常将样本偏差率(即估计的总体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相比较,以判断总体是否可以接受。如果样本偏差率大于可容忍偏差率,则总体不能接受。如果样本偏差率低于总体的可容忍偏差率:如果样本偏差率大大低于可容忍偏差率,内部审计人员通常认为总体可以接受;如果样本偏差率虽然低于可容忍偏差率,但两者很接近,内部审计人员通常认为总体实际偏差率高于可容忍偏差率的抽样风险很高,因而总体不可接受;如果样本偏差率与可容忍偏差率之间的差额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以至于不能认定总体是否可以接受时,内部审计人员要考虑扩大样本规模,以进一步收集证据。

参考文献:

审计抽样论文第7篇

关键词:抽样技术 审计工作 判断抽样 统计抽样 综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9-186-01

一、审计抽样技术的应用现状

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按一定的抽样方法从被审计的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样本测试结论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审计抽样有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三种类型。其中判断抽样是审计工作中应用较多的一种抽样方法,特别是在目前非现场审计技术日益推广和普及的情况下,判断抽样技术成为各级审计机构快速确定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资源的重要工具。但由于判断抽样的成效取决于审计人员的经验和判断分析能力,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因为主观性强、判断分析不准、抽样结果可能代表审计人员个人的意愿等,而导致所抽取的样本不能较好地代表总体,最终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果。利用统计抽样技术抽取的样本能较好地代表总体特征,并且能量化审计抽样风险,但由于统计抽样技术较为复杂,其操作起来有较大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很少应用。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的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一起应用。

二、判断抽样技术的应用

判断抽样是审计人员凭经验和主观判断确定样本规模和选取样本,测试样本的结果并据以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抽样方法。应用好判断抽样技术,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熟悉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以往审计成果和被审单位内部控制专项评价资料,熟悉被审单位各项业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2.充分利用和发挥非现场审计的技术和作用,为判断抽样提供客观依据。随着非现场审计软件的应用和推广,审计人员应通过非现场审计定量分析被审单位业务数据,进行数据的多种对比,查找和确定审计重点和疑点。

3.合理确定抽样规模。在前面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还应结合审计目的和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情况,根据被审单位内控状况和非现场审计分析结果以及业务总量确定各审计分项的抽样规模。

4.合理选用样本的抽取方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样本抽取方法:

(1)故意偏差选样。按一定的判断准则选取样本:一是可能有错误的项目,如经过非现场审计分析发现有疑点的项目;二是金额较大的项目。

(2)区域选样。将整体划分为若干区域,将选中区域的项目作为样本。

三、统计抽样技术的应用

统计抽样是审计人员运用现代数理统计理论,在被审计单位审计事项中随机地抽出一定数量的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审查,用统计方法对审计事项总体作出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抽样方法。统计抽样有属性抽样和变量抽样,前者应用于符合性测试,它主要通过测试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执行来估计总体差错的发生频率;后者应用于实质性测试,主要通过测试账户数据的真实性和正确性来估计总体的差错金额。两者的最后审计结论只是对总体差错的推断,只能作为审计人员对总体评价的基础,不能将其作为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差错,也不能据此提出审计意见。但统计抽样技术中确定样本规模和选取样本的方法却是科学的、规范的,将其应用到审计工作中,可以提高审计抽样效果,规范审计抽样行为。

(一)确定样本规模

确定样本规模是制定具体审计方案中一个必不可少也是较难确定的一个内容,样本选择过多,影响了审计效率;样本选择过少,将直接导致审计抽样风险。确定样本规模可从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

1.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预计差错发生率就是估计账户或内部控制制度出现差错或异常的频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1)参考前期审计工作底稿;(2)抽查少量样本并在加以测试的基础上确定;(3)根据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来确定。

2.确定精确度。确定精确度就是为抽样误差确定一个容许的界限。精确及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对重要的审计事项应提高精确度,对一般审计事项则可以放宽一些。

3.确定可靠程度。可靠程度表明了样本性质代表总体性质的可靠性程度,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一般在内部控制系统较健全有效时,选择90%的可靠程度,在内部控制系统并不完善充分时,选择95%甚至99%的可靠程度。

4.确定样本数量。确定前三者以后,可以参照《样本量确定表》确定应抽取的具体样本量。

前述确定样本规模的方法适用于属性抽样,由于变量抽样确定样本规模的方法是通过拟定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计算测试样本的标准差来估计总体的标准离差、确定标准正态离差系数,从而计算所需抽取的样本规模,计算方法较为复杂。笔者认为在实质性测试中也可从简参照属性抽样的方法来确定样本规模。

(二)选取样本的方法

统计抽样技术中选取样本的方法是随机抽样,它能够使总体中每一个项目都有相同的被抽取机会,尽量避免人为的偏见,使抽取的样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随机抽样一般有随机数表法、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等,较适合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有随机数表法和分层抽样法。

1.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法能保证总体中各项目都有同等的被抽取机会。利用随机数表先要对总体各项目进行连续编号,其次是建立随机数表与总体编号的对应关系,最后要确定一个或多个随机起点和随机路线,直到选足样本为止。

2.分层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是根据总体项目的不同性质或特征,把总体中各项目按金额大小或其他特征分为若干层次,然后从每一层次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

四、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在审计抽样工作中的综合应用

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还可将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结合一起应用,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其确定样本规模和选取样本的方法可按如下步骤操作:

1.根据审计目的和审计内容,应用分层抽样法,将审计内容按业务性质的不同合理地划分为若干审计分项。

2.根据以往审计资料,分析被审单位相关审计分项的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及以往审计中实际发生的差错率,并结合非现场审计分析结果,确定各审计分项的预计差错发生率。

3.根据各审计分项的重要性,分别确定各审计分项的精确度。

4.根据各审计分项内部控制的状况,分别确定各审计分项的可靠程度。

审计抽样论文第8篇

1审计抽样的含义分析

审计抽样技术是对数据进行处理过程中一项比较实用的技术,它主要包括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和审计非统计抽样技术。两者之间还是有一些的区别的,主要体现在:统计抽样是依靠数学模型来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工作的,而非统计抽样是依靠审计人员的自身工作经验来判断的。因此两者之间的差距可以很明显的显示出来。这也就意味着,统计抽样在样品的选取、结果的测算和误差等方面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性依据,可以处理数据的结果相对来说可信度也是比较高的,而非统计抽样由于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必要的判断,因此误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大的。

2审计统计的抽样技术方法的特点分析

21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与其他的审计方法相比较是有一些优势的。在众多的特点之中,比较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以往的审计工作是需要大量的人和许多的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工作的,每一个人又每一个人的职责、每一个部门有每一个部门的职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进行审计工作效率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而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就无须担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主体是计算机。没有涉及太多的部门和工作人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工作时间,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22能够有效的降低工作风险

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的风险。由于一些需要处理的数据可能具有机密性,因此越少人接触这些数据相对来说工作的安全程度也就越高。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主体是计算机。[1]无论是样本的筛选还是后期的测算,都是有计算机完成的。这也就意味着需要的工作人员数量可以大大的减少。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泄露的风险。提高了工作的安全程度。总体来说,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工作风险。

23审计结果更精准

采用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得出的结果相对来说更加的精准,这也是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特点之一。由于审计统计抽样技术是依靠一些实际的数理模型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测算,因此在工作上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计算的误差。此外,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计算机的准确度要远远的高于人和其他仪器。这也就意味着,采用审计统计抽样技术进行测算的结果与其他方式相比较准确度更高、更可信。

3审计统计抽样技术的工作流程分析

31计划过程

审计统计抽样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是需要按照特定的流程进行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第一步就是需要对相关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进行计划。一项工作在开展之前都是需要进行一定的计划工作的,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也不例外,它的计划工作主要是确定此次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目标、对象、方式等。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计划过程对接下来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32样本选取过程

样本选取过程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第二步需要完成的工作。在进行审计统计抽样工作样本选取的过程中,选取的样本是有一定的要求的:首先是样本应该具有随机性。样本的选取应该是随机的,而不是人为的进行一些样本的选取。如果人为的选取一些样本,那么对审计的结果是具有一定的影响的;其次是在进行样本的选取过程中,要保证总体中的每一个样本被选中的概率都是相等的。如果刻意的去增加一些样本选取的概率,那么会对审计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33样本审核过程

接下来就是样本的审核过程。样本的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样本的审核工作主要是对已经选定的样本进行相关的审核与考察。确定所选择的样本是否在研究的范围内、是否符合此次研究的内容等。可以说样本审核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的一个安保过程,有效的保障了审计统计抽样工作结果的准确性。

34评估过程

评估工作是审计统计抽样的最后一个工作。主要是对选定的样本进行必要的研究、分析与总结工作。通过对选定样本的研究[2],从而得出此次研究的结论是否具有有效性。

4审计统计抽样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意见分析

41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数人员素质偏低

首先,相关的企业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雇用专业的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参与相关的工作。与普通的员工相比较,专业的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的工资相对来说比较高一些,相关的部门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雇用一些专业的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然后,企业有责任也有义务定期的对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审计统计抽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是为了让这些人员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这样可以更加游刃有余的参加审计统计抽样工作;此外,相关的部门也应该定期的对员工的工作水平进行一定的考核,考核主要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员工更加努力的工作,同时及时的发现不适合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

42审计统计抽样的管理制度缺失

审计统计抽样技术运用到许多的领域,包括医学、科研、企业的工作等。因此,一些数据相对来说是比较隐秘的,属于机密文件。如果不对审计统计抽样工作进行必要的管理,那么可能会为企业、科研等一些领域带来一定的损失。不得不承认,在我国一些企业或者部门是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因此制定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首先要对以往的工作进行分析与总结,找出以往工作中出现问题的环节,审计统计抽样在以往的工作中或多或少的都会暴露出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与总结是非常有用的;接着,是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工作。[3]

审计抽样论文第9篇

一、抽查审计的含义

抽查审计是指审计人员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审计(测试),并根据审计(测试)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审计方法。

抽查审计不同于局部审计。抽查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法,它相对于详查审计而言。局部审计作为审计类别的一种,则是按审计工作范围大小不同对审计进行的分类,是相对全面审计而言的。局部审计不一定采用抽查审计,对局部审计中的某些审计事项可以采用抽查审计,也可以采用详查审计。例如:某政府办公大楼工程为一个单项工程,该单项工程总造价由建筑工程、装饰工程、电气工程(强电和弱电工程)、给排水工程、空调通风工程等若干单位工程造价组成,每一个单位工程造价又由若干分部分项工程费用及相关取费费用构成。在审计该单项工程总造价时,若对组成该总造价的每个单位工程造价均进行审计就属于全面审计,若只对组成该总造价的几个单位工程造价(如建筑工程造价、装饰工程造价及电气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就属于局部审计;确定全面审计、局部审计后,对具体单位工程造价审计而言,若对组成该单位工程造价的各分部分项费用及其它相关费用全部毫无遗漏地逐一进行审计就属于详查审计,若只对组成该单位工程造价的部分分部分项费用及相关取费费用进行审计,通过部分审计结果来推断总造价审计结果就属于抽查审计。

二、抽查审计的适用范围

抽查审计能使审计人员从单调、复杂的工程决算审计工作中摆脱出来,极大地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省审计资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于抽查审计是以部分资料的审计结果去推断总体的状况,因而有可能对审计质量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于那些发生频率不高的错弊行为,该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国家审计准则中规定:在审计事项包含的项目数量较多,需要对审计事项某一方面的总体特征作出结论时,审计人员可以进行审计抽查(即抽查审计)。抽查审计用于政府投资项目工程造价决算审计时,特别适用于工程施工过程记录详细、变更签证资料齐全、施工工艺(做法)相同或相类、工程量涉及范围广的分部分项工程费用的审计。例如:某城市市政道路的零星维修工程,每块(部位)维修面积均不大(50M2以下),维修涉及的路段范围广(整个城区约200块),累计工程量大(5 000M2以上),工程资料齐全且每处维修施工工艺相同,适合采用抽查审计方法对该工程造价进行审计;又如,某城市主干道路(全长3KM)两侧建(构)筑物外墙涂料工程,建(构)筑物包括商住楼、办公楼、围墙等,每栋建(构)筑物面积不大,工程量涉及范围广,累计工程量大,工程资料齐全且每栋建(构)筑物涂料施工工艺相同,也适合采用抽查审计方法对该工程造价进行审计。

工程造价决算审计时,抽查审计通常不适用于下列情况:

1.总体工程量较小,核查工程量容易。

2.构成总造价的分部分项多,各个分部分项工程量均不大,且相互之间不相关、施工工艺各不相同。

3.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或要求审计检查保证程度过高。

4.有特殊风险或需要特别关注的事项。

5.使用抽查审计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三、抽查审计的种类

工程决算抽查审计时,根据抽查审计决策依据的方法不同,抽查审计可以分为两大类:统计抽查和非统计抽查(判断抽查)。

1.统计抽查。

统计抽查方法是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与审计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样本的选取,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样本量、对样本进行评估并对总体进行推断的一种审计方法。其具备两种基本特征:一是随机选取样本,二是利用概率论评价样本结果和计量风险。

前面举例提到的某城市市政道路零星维修工程决算审计时对工程量的审核就可以采用统计抽查的方法,先使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抽查的总数量(如按10%的比率进行抽查,应抽查20处维修点),然后在所用维修点(200处)随机选取20处进行工程量审计核实,最后根据抽查范围(20处)内工程量审计的结果(平均核减率2.5%左右)对整个范围内工程量进行推断,得出审计结果(总体平均核减率2.5%左右)。

2.非统计抽查。

非统计抽查也称为判断抽查,一般是由审计人员根据专业判断来确定样本量、选取样本和对样本结果进行评估。因此审计人员可能不知不觉地将个人的“偏见”应用在样本的选取中,而使样本不能客观地反映总体的真实情况。

前面举例提到的某城市主干道路(全长3KM)两侧建(构)筑物外墙涂料工程决算审计时对工程量的审核就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查的方法,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建(构)筑物计算涂料面积时的扣减关系、工程量计算规则会有所不同,可以先在整个建(构)筑物中确定典型代表性建(构)筑物,如商住楼、办公楼及围墙等,然后每个典型代表性建(构)筑物抽查一定数量进行工程量的审核,最后根据抽查审计结果来评估总体的审计结果。

3.抽查方法的选择。

工程决算审计时,究竟选用哪种抽查方法,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对成本效果及工程具体情况方面的考虑。非统计抽查可能比统计抽查花费的成本要小,但统计抽查的效果则可能比非统计抽查要好。审计人员既可以采用统计抽查法,也可以采用非统计抽查法,还可以结合使用这两种抽查方法。这两种技术只要运用得当,都可以得出审计所要求的充分、适当、合理的审计结果。

4.统计抽查与专业判断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