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6:32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1篇

[关键词]“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实效

[作者简介]曾骊(1975-),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浙江丽水32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项目编号:yb2010132)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典型示范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创新”(项目编号:Y20090814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50-03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研究成果甚众,但其实效性仍值得探究。本文亦解析“基础”课教学现存问题,以“‘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改革实践做出应对。

一、“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情:“三个垄断”导致“三个不强”

首先,话语权的“垄断”导致实效性不强。教学方式上,抽象性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远景性的概念描绘与逻辑阐释,一二百人大中课堂的限制,师生间互动交流少。这种“独白”式教学模式,忽视网络社会的开放性,忽视学生自主体验,忽视交往对人道德发展的重要性,忽视学生个体需求的多样性,成为学生对“基础”课厌倦甚至逆反、教学效果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次,内容权的“垄断”导致时空性不强。教学内容上,一些“基础”课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教学,由于篇幅限制,教材内容具有系统性、原则性、高度概括性等特点。在社会发展变革快、价值趋向多元化、知识更新快的背景下,教材信息难免受时效性的限制。“基础”课教学内容有明显的局限性,它既受时空的制约,也受到课时的制约,不可避免地让学生感到单调、枯燥。

最后,考核权的“垄断”导致实践性不强。考核方式上,“基础”课以开卷为主,于是出现学生“上课无笔记,考前划课本,考中狠抄书”,教师“上课口讲干,考前圈范围,考后烦阅卷”的现象。分数考核让学生错误地认为:“基础”课的成绩是考出来的,可以不重德行实践。学生面临个人和社会公众利益冲突时,很可能变成“两面人”。课程内容停留在理论层面的讲解、考核,不利于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讲授与实际行动不能实现对接,导致学生践行能力的培养雪上加霜。

(二)生情:认同与否定并存

2009年和2010年10月,我校社科部教师对“90后”大学生“基础”课学习状况进行调研。在浙江丽水、金华、台州等地高校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1985份,回收率为99.25%;有效问卷1961份,有效率为98.79%。

1.开设“基础”课的必要性评价。思想认同与学习目的功利性并存。一方面,76.4%的大学生认为开设“基础”课有必要,认可度较高;另一方面,34.8%的高职生认为“基础”课对人生成长影响大。说明大学生学习功利性强,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思想道德修养是“虚”,专业技能才是“实”,对找工作有好处。所以,大学生上“基础”课完全是实用主义态度,对理论内涵及人生指导意义不求甚解。

2.学习“基础”课的态度分析。求知欲望强烈与学习行为懒惰并存。一方面,大学生成长的需求让他们关注国家问题、社会变革,对“基础”课是有期待的;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学习习惯、自控能力较差,学习惰性较强,主动参与意识不强。所以,出现18.8%的学生上课基本不听,14.3%的学生作业抄袭或索性不做的状况。

3.“基础”课教学方法的选择。理论分析与实践体验并存。一方面,15.4%的大学生认同讲授法是“基础”课的主要教学方法,14.8%的大学生喜欢“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另一方面,大学生愿意接受新事物,对兴趣话题参与讨论积极性高,希望通过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所以,选择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的分别达30.7%和39.1%,表明学生喜欢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

4.影响“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学习主体意识强烈和对教师期望值并存。34.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学习态度是影响“基础”课最重要的因素,33.3%的大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和方法也非常重要,其后分别是课堂纪律和气氛占15.4%、教材内容占17.2%。

5.获取“基础”课信息的媒介认识。认同教材内容与浅阅读并存。虽然47.8%的大学生选择了“基础”课教材是获得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的最重要来源,但一些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可读性不强;不少学生课程学完,教材一遍未看。排在第二的网络占25.9%,第三是电视和广播占17.6%,第四是报纸杂志占8.7%,大学生在学习上潜移默化地被网络“快餐化”。

二、“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内涵

现代汽车技术为提高汽车的行驶能力,采用“四轮驱动”的模式,让汽车前后轮都有动力,按行驶路面状态不同而将发动机输出扭矩按不同比例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轮子上。笔者认为“基础”课教学,也可采用“四轮驱动”的方法。“‘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就是通过“实践教学、时政研讨、专题案例和网络平台”四个 轮子,同步推进、互相融合、逐步递进,师生共同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性(见图1)。

图1“‘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第一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接――言行合一的途径

坚持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服务社会。“基础”课以教学课堂、校园课堂、社会课堂为切入点,实施“教学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做法:课堂实践矫正不良行为―学校“爱心园”基地―社会实践,深化理论认识。

第二轮:时政研讨与教学内容相对接――弘扬主流价值观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基础”课的实际效果。在课堂安排10分钟时间进行时政要闻教学,联系教材内容安排时政专题,立足国际视野,拓展学生胸怀。做法:一周时政要闻热点介绍―学生提问―师生研讨―教师总结―告诉学生热点要闻相关链接。

第三轮:专题案例与团队研讨相对接――引导明辨是非

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人”。依据“典型发现、培育、示范―选择典型案例―编写教学案例―提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撰案例教程―课堂运用―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库”路径,采取“大班上课,小班研讨”方式,进行耦合理论与专题案例结合分阶段教学。

第四轮:网络平台与教学改革相对接――参与平台互动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探索思政课教学新途径。创设“社会―人生”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是学生实现灵活选择知识、评价人和事,关注社会新闻、社会热点、重点的重要渠道,也是自我评价、自我修正的途径。

三、“基础”课“‘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的实施

(一)一个中心:以“育人”为中心,在“人”的培养上强化“爱”的教育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直接影响“基础”课实效性。在“基础”课教学中,“‘四轮驱动’教学做合一”整体建设以教学理念创新为前提。教育不仅要培养人,更要培养充满“爱”的人。所以,这个理念强化就是“爱的教育”,内涵是“民情国情世界情情情关切,爱心信心报国心心心相传”。“基础”课教学中,教师要爱学生、爱这门课才能上好课。教师的爱体现在关注、关心和关爱学生,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引导大学生将小爱与大爱相结合,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二)两个丰富:以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联系民情、国情和全球情况为着力点,丰富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基础”课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直接影响教学成效。“基础”课教学内容要有国际性,紧密联系全球发展趋势和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实际;要有时代性,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要有价值性,紧密联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有针对性,紧密联系有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

1.“时政热点面对面”专题小论坛。大学生成才环境、身心特征、认知特点都在发展变化,在多元化的开放社会中,时政形势教育能依据教育者所传递的价值观进行自我选择和自我构建。在课上设立“新闻厅”,内容应是社会热点与焦点,是大学生关注的国家建设中遇到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学生充当“新闻发言人”,介绍民生、外交、体育、军事、科技、交通、三农、卫生、教育、经济、文化、人物、时尚等某一专题,接着请学生补充、提问、讨论。最后教师结合教学做有说服力的回答,并交流相关链接网址。

2.高职生典型专题案例导读。我院注重典型示范工作,学生先后获得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①。笔者编印了教材《爱的教育――丽职院高职生典型案例教学导读》,分八个专题――爱的缘起、爱的承担、爱的力量、爱的信任、爱的奋进、爱的传递、爱的分享、爱的荣耀,用身边榜样引导学生的奋发态度和高尚精神。

教学过程需要内容与形式的吻合性,好的教学内容配合适合的教学形式更精彩。“基础”课的案例教学将专题案例与教材章节相对应,坚持情理交融,就能讲出热情、讲出眼泪、讲出感动。在“基础”课一年的授课周期内,可以采用“耦合理论讲授与专题案例教学法”。首先,对初涉专题案例的学生,采取“案例+理论”的综合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巩固”。其次,采取“标准化+本地化”案例来源和“多样化”的案例展现方式:让学生对专题案例产生兴趣,就及时从理论讲授为主转入“理论精讲与案例精讲并重”,教学程式是“理论精讲―案例精讲―理论深化”。最后,采用“角色扮演”“项目参与”和“小组化”等体验式案例教学方法:学生掌握了专题案例教学基本技能后,推行“案例讨论为主,精深理论为辅”,教学程式“学生课前自学理论―上课案例讨论―教师的内容提升”。

(三)三个融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突出道德、知识、能力之间的教学目标导引,创建“教学做五步训练法”

1.融合之一:网络教学平台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部分学生对“基础”课认同感不强,处于强制性认同和功利性认同的状态。原因是传统课堂教学既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也受课时限制,更受传统教学角色限制,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网络平台可以突破时空、内容的限制,改变教师的功能定位,增强教学引导力。

创建“社会―人生”网络平台,分设“大国崛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校园文明、法律之窗、网络人生、创意创业、企业文化、微博互动”等板块,引导学生了解、分析社会现象,包括为人之道、成才之法、报国之路等。在此基础上,开展网络平台专题研讨拓展教学,即教师通过平台布置专题内容,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PPT演示解说、课堂讨论,每个小组形成论文后师生评议考核。现在“基础”课多为合班上课,每班派一组上台进行 擂台赛,既竞争又合作,很能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个性化较浓和开放性的网络学习环境(见图2)。

2.融合之二:三个课堂的融合。一是教学课堂实践教学,引导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对照教材内容,写出不道德、不文明行为,在课上评选“十大校园不道德、不文明行为”,让学生找出理论不支持依据,承诺改正时间,找出方法纠正,对效果学生互评反馈。自认为没有不道德或不文明的学生要接受同学评议,并结对帮扶“行为问题学生”。制定“矫正不良行为课堂实践考评表”,自我和帮助他人改正努力程度、效果计入期末总成绩。从重理论灌输的教学观念转变为重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学习思政课提供感性基础、理解契机和思想的内化机制,最终达到“进头脑”。

二是校园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基础”课校园实践教学包括参加校园的文化环境、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生活环境建设等。我们创建“爱心园”:爱心超市、晓丽爱心传递站、暖春行动、阳光爱心行动等,关爱社会弱势群体。通过特定的人文活动熏陶、渗透和升华,引导学生在建设校园文化活动中继承、培育和创新大学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三是社会课堂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在寒假采取分散实践的方式,在暑假采取团队立项集中实践方式,“基础”课教师组团带队,和学生一起参加社会实践。开学时,综合分析调研报告,围绕热点、难点引导学生思考,组织汇报会,优秀团队到班级开展面对面交流。志愿服务也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包括校园志愿服务、社区志愿服务、赛事志愿服务等。

在实践教学中,方法设计为“课程内容前置‘教学做合一’五步训练法”。一是教师指引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我想学”;二是教师分配任务,学生“我明白”;三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素质和运用的方法,学生为“我会做”;四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我在做”;五是师生评估学习成果,学生“我行了”(见图3)。

3.“教学做合一”与考评方式相融合。从考试到考评的转型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问题,也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三维立体考核评价体系”不局限课程基本知识,注重问题解决和应用能力,以及实际学习、生活、发展能力。因此,“基础”课要注重理论考试与日常行为评价相结合,学生案例参与度与案例分析准确度相结合,社会实践效果与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见图4)。

(四)四个保障,从制度、人员、经费、基地上加强保障

1.制度保障。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任副组长。将“教学做合一”安排纳入“基础”课教学计划,在内容、时间、成效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制定具体的考核制度、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

2.人员保障。(1)“基础”课专任教师。(2)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3)校外实践基地工作人员。“基础”课教师紧密配合形势需要调整教学内容,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教育支持;党团组织工作者、辅导员和班主任开展思政教育,主动邀请“基础”课教师的参与。

3.经费保障。将“基础”课教学与学生工作、课题研究、教改实验相结合,争取学生专项经费、课题经费、教改经费的支持,建立完善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严格经费使用审批程序。

4.基地保障。建设以科研单位和企业为依托的创业、就业基地;以经济社会发展典型、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革命旧址为依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社区、农村、血站、捐赠站、福利院为依托的服务基地;以心理协会、音乐培训、琴棋书画中心为依托的素质教育基地。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2篇

本课教学内容范围是第三单元第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整个链条上极其重要的一环,但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重点就在于如何将课本理论的东西用生活中的现实情景再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本框共有三部分(1)中华民族之魂(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教材内容围绕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个中心,分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结构严谨。第一目承接上一课中华文化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二目具体阐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第三目承接第二目,是对第二目的深化,进一步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具体的、历史的,爱国主义在新时期有新主题。

【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1)民族精神的含义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1) 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关系

(2) 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

(3)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

(二)能力目标: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2、联系历史和现实,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能从古今爱国事例中概括出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从中把握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提高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的认识,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2、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策略:

"引发其兴趣、激发其关注"是上好本堂课的关键。特别在中日因为""问题关系紧张化和我国嫦娥3号探测器成功登月的背景下,正好作为一堂专题探究课,通过提供丰富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创设真实的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加深对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为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2、 教法:

(1)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教会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

(2) 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感性材料、影像、歌曲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3)问题探索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讨论,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4)演绎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各种感性材料进行分析与归纳,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学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观念,自觉外化成为自己的正确行动,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让学生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4、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声、有色、有形来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他们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对本课内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3分钟):歌曲导入《五星红旗》

今天,让我们一起在一首高亢激昂的歌曲声中进入我们今天上课的主题:第七课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歌曲,并注意观察歌曲中给我们展示的一幅幅画面。

设计意图:这首歌既契合了本框题的主题,又是一首学生熟悉的高亢激昂的歌曲。作为新课导入能够迅速调动学生的精神状态和上课激情

讲授新课(35分钟)

探究一: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呢?

探究二:中华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歌曲和交流讨论让学生明白:中华民族能战胜一次次的磨难与危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伟大民族精神的鼓舞和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探究三:请同学们结合课前的预习,阅读课本第72页------74页,举例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设计意图:1、通过交流讨论,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成果,并举出具体的事例来加以佐证,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内涵的理解

2、结合相应习题来巩固落实,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探究四:观看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录像"嫦娥3号"成功登月,五星红旗第一次出现在地外天体,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的层面理解爱国主义的具体性、历史性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对比和视频案例,让学生不仅从感性层面感悟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力量,更从理性层面理解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既有共同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探究五:结合""这一热点事件,让学生观看因""问题引发的示威游行相关图片和新闻,使学生明白爱国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的头脑,倡导理国。

设计意图:通过新闻背景的介绍和图片内容的展示,一方面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广大人民的爱国激情;另一方面也理性的认识到爱国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冷静的头脑,要懂得理国

小结新课(2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框题的知识结构

设计意图:在新课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来小结本课知识结构,更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

升华新课(3分钟):播放歌曲《龙的传人》,在歌声中升华本课教学。教师寄语:

国家的发展强大才是硬道理。作为国家公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学习中刻苦努力,兢兢业业,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这就是爱国。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传承和弘扬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设计意图:歌曲《龙的传人》正好凸显本框主题,达到对教学内容的升华,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在生活中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实践新课(1分钟):根据本框教学重点,设置一道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第七课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之魂(为什么)

(1)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二者关系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

(3)永不泯灭的中华民族精神

3、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怎么做)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3篇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情达意的载体,“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挖掘教材,随机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和小学语文教学,不是按照德育知识和德育能力发展序列来组织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只能根据学生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发展序列的认知结构,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中德育因素的具体特点,随机进行。多年的教学使我感到,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幸福是什么》《落花生》等课文的教学,让学生反复阅读,充分挖掘蕴藏着的德育内涵。又如在教授《罗盛教》《我的战友》《》《舍身炸碉堡》《小英雄雨来》等课文,组织学生观看《地道战》《平原游击队》《小兵张嘎》等电影时,用课文中、电影里高大的英雄人物形象去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文预定的情景,入境进而入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憎,甚至能受到震撼心灵的效果,从而形成强大的思想动力。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这些作品中的政治倾向、思想观点、品德情操等,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到祖国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是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白杨》一课,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领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上,高大、挺秀、笔直而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不单单是白杨树,还有那些像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们。本文中最能启迪学生心灵的是结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种“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能唤起学生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的西部、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与这种高大挺秀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便促使学生经常产生类似的道德行为。

二、把握过程,全程渗透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我在教授《詹天佑》一文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采用渗透理论,课文第三段写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工程师詹天佑不怕帝国主义国家的嘲笑,敢于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为中国人民“争了一口气”,不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吗?教师在导读第三段时,结合每一段的具体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在导读第四、五自然段“勘测线路”时,引导学生学习詹天佑对工作严肃认真,遇困难身先士卒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导读五六自然段“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领悟詹天佑高超的智慧、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创举,进一步感受詹天佑行为的强大动力。《翼中的地道战》一文,教师在导读第四至七自然段“地道的结构特点”时,引导学生领悟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来的顽强斗志和无穷无尽的智慧,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授《夜莺的歌声》一文的过程中,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和表演课本剧,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从而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教育。……通过类似课文的学习,教育学生对祖国衷心地热爱,同时也是刻苦学习的强大动力。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4篇

【关键词】爱情观 实践教学 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30-02

、教育部在2015年7月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中,再次强调,各高校必须“努力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由此,在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然而,一些教学专题,譬如“理想信念”、“爱国”、法律常识等比较容易涉及实践环节,而在大学生恋爱观教学中,我们无法让学生去进行一场恋爱体验,因此针对如何设计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接受教学理念,笔者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一、传统课堂的“爱情观”教学模式及其弊端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大纲,结合书本,从爱情的定义、特征以及大学生恋爱中的行为规范进行讲解。虽然内容很重要,但纸上谈兵的空讲模式,很难让理论“内化于心”,更不要说“外化于行”。毕竟,每个人在恋爱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无法在理论中一一找到答案。关于爱情的懵懂和一知半解,使很多学生在处理情感问题上有很多随意性,导致一些错误的发生,影响学业甚至改变了人生。

二、“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的设计过程探索

正确恋爱观的灌输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也不能只为单纯的“走出课堂”而实践,必须要明确理论实践教学的目标和原则,科学而周密地策划实践教学方案,使其既有可操作性又有实际效果。为此,本理论的实践教学分“课前准备”“课堂授课”及“课堂延续”三个环节。

1.课前实践准备

一方面,为了更好的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恋爱心理,在正式授课前,布置学生分小组制作恋爱问卷,在校园里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出的数据,引导他们总结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教师要向学生交代清楚“调查什么”“如何调查”,实践所关联的恋爱观理论内容等。教师要对课前的实践活动有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进行清晰指导,这样才能保证课前实践活动的实效。

另一方面,在课前开展“我父母的爱情”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回访自己的父母,回归自己成长的家庭,反观父母的恋爱与婚姻,总结通过成功恋爱走向成功婚姻的必备特质。

2.课堂实践授课

课堂内的实践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由一场“故事会”来引入新课,在故事中引发他们理解恋爱的含义。由调查问卷,引发学生自己总结当代大学生恋爱的动机,以及这些动机的好坏。由学生课前的实践结果来总结新课理论,无疑对学生有更直接的吸引力。第二,抓住学生的情感点。根据大学生情感丰富而波动的心理,设计诸如“大学里谈恋爱会得到什么?”“大学里谈恋爱会失去什么?”这样的实践讨论主题,唤起学生参与实践讨论的激情,满足学生的正当感情需要,形成正确的选择。比起教师直接告知大学里该不该谈恋爱,这样的实践性讨论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实践教学更是学生理性情感体验的场域,情感深化和发展的载体。第三,抓住学生的困惑点。 从什么是爱情,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大学到底要不要谈恋爱,怎么谈恋爱,以及区分异性友谊与爱情这五方面展开课堂大讨论,通过各种情景假设,让学生去实践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爱的能力。譬如,在讲授“选择对象要冷静”的知识点时,设置“网恋可以尝试吗?”“该如何拒绝他人的追求?”等场景;在讲授“表达爱情要含蓄”的知识点时,设置“如何表白最能打动她?”“在校园里搂搂抱抱合适吗?”等场景;在讲授“爱情要忠贞、理智与和谐”的知识点时,设置“男友约我周末出去开房怎么办?”“女友老是耍小脾气怎么办”等场景;在讲授“失恋不失志不失德”的知识点时,设置“表白被无情的拒绝了怎么办?”“我们的爱情不被家人认可怎么办”等场景,以上场景通过文字描述或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情景再现,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内体验到恋爱中的种种困惑,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3.课后实践延续

为了防止学生课后没多久就抛之脑后,专T设置课堂延伸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分两步,一是在听课后给未来的自己写一封信,把当天听课的感想和决心对未来的自己做个提醒。这封信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对课堂的体验感受进行总结,要求主题明确、独立思考、感悟深刻。写好交给老师,由老师一年后统一寄出;二是在每年思品课的教学学期结束时,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新生,把自己在爱情上的经验教训或感悟寄语师弟师妹。这样,在给下一届学生讲授该知识点时,又多了一份来自同龄人情真意切的嘱托,这样的现身说法往往比教师的言语更有影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与反思。

三、“爱情观”教学师生互动贯穿实践主题

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更加考验任课教师的责任和智慧。爱情是伴随每一个人一生的主题,教师在课后要随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答疑和互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微信、微博、QQ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需要教师付出大量时间与心血。譬如可以要求学生关注其微博或微信公众号,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诸如“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后笑”“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等言论,教师要在公众平台上摆明观点,展开讨论并密切关注学生的留言,发现不恰当的言论,及时沟通。这样的实践教学需要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才能长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四、“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的评价

“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的评价应该注意全方位、综合性并贯穿全过程。既要综合考核学生对待课前实践、课内实践以及课后实践活动的态度与参与热情,又要考察他们能否把所学道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不但要关注调查问卷等实践成果的质量,还要关注他们在参与过程中的投入与表现,尤其是检查他们在解决实际恋爱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以及所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评价者可以是任课教师,也可以班级小组成员。比如那些在课堂上信誓旦旦远离不文明恋爱举止,课后却抛之脑后,恋爱行为不雅,恋爱观念扭曲的学生,是要在学期末的小组成员互评中降低分数的。

笔者在“爱情观”创新实践教学探索上的感受是,课堂教学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同学们热情高涨,不会将教师作为普通的“说教者”而加以排斥。学生们积极参与到各项实践活动中,授课效果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好。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突出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正确恋爱观的感受和体验。这样的专题创新实践教学,可以经一步推广运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其他专题上,这需要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模式,不断提高课程的时效性,使实践教学不再是简单的走出教室进行参观访问,而是贯穿每一个专题的课前、课中与课后。

参考文献:

[1] 白海燕.“我从何处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第12卷123-127.

[2] 张慧敏,杨帆 .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情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4.10 56-59.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5篇

【关键词】师生平等 观照内心 爱语雅音 语默中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7-0068-01

人生真善美,学校德智艺,彼此相联结,发展呈全面,德为众根本,和谐不可缺。德育有教学,育人从心理,教学心理妙,初探引玉珍。

一 师生重平等,互相结善缘

教学千里行,路从脚下始,德育课堂上,为师首重道,行为先示范,平等师生间,身教胜言传,人格和法律,彼此双照顾,倡新型关系,互相结善缘,尊重福彼此,情感多温暖,德智光明耀。

二 注重应当下,观照契内心

德育有教材,常规须备课,依三维目标,据学生实际,瞄学科前沿,追相关历史,古今相贯通,中外互借鉴,课前多斟酌,内容巧连接,探讨有预案,讲解理思路。准备虽许多,注重应当下,避照本宣科,免无端尴尬,课堂意满怀,运用关眼前,中心把得定,举目多环顾,耐心观动静,细心察异常,观照从庄严,了然契内心,真切得交流,学生尽掌握。

三 爱语并雅音,课堂播温馨

爱语真诚语,爱语恳切语,爱语平静语,爱语和善语,爱语无戏言,爱语多庄重,爱语善为心,爱语德为魂,爱语德之需,爱语交往语,爱语教学语,雅音和气生,雅音德之形,声抑扬顿挫,听高低分明,雅音艺术音,德育美其中,教学情悠悠,课堂播温馨,心弦易拨动,德理孕其中,悠哉亦幽哉,润物细无声,甘露育心田,孰不乐接受?

四 遵规且循律,广大植德本

就学青少年,成长有规律,专业有不同,年龄各参差,艺术有理想,人文需培养;德育从心理,悲智复愿行;教材有逻辑,章节费思量,论说需严谨,分析应缜密;师生教和学,过程同遵道,循序而渐进,耕耘待收获。德育为课程,学生有想法,家长有指望,学校有期待,德艺双馨宝,国家有要求,做四有新人,风范大国民,德为一切本,做人做事先。种种诸因素,执教皆考虑,责任重泰山,寻觅复寻觅,钻研复钻研,精益更精湛,奇峰搜尽时,广大植德本。

五 互动往亦来,随机能应变

德育课堂上,济济数十人,阅读看情境,体验促思考,分析求知识,讲解善明理,有问复有答,交流双相间;鼓励多提问,助主动探讨,发挥主导性,发挥主体性,有往亦有来,教学展民主。语言善表达,思想定一境,能力得锻炼,论辩得真诠;言行迷失者,更随机拨正,委婉多曲折,夸奖引向善;出言不逊者,冷静使改过,错误教忏悔,教学好氛围,语言重文明,时时善教化;琢教学用语,谨慎复谨慎,贴切再贴切,追求真善美,影响达本源,磨教学形态,诚恳复诚恳,敬畏履薄冰,感化助德育。

六 实际常关爱,善行益身心

课堂众学子,成长因缘异,教育背景杂,表现各不同,入信息海洋,玩手机不休,心神难集中,上课少专注,特别艺术生,晨早多练功,生活不规律,专业课延时,冲击德育课,考勤起冲突,纪律难要求,教室当饭堂,随时吃零食,功利价值观,轻德育文化;眼前教学中,存在诸问题,突发诸状况;作为德育师,应既有坚守,尊普适价值,提周遍要求,有教而无类,端正大方向,又深入实际,走近各学子,因才而施教,个别能指导,耳畔说好话,身旁巧发现,冷暖多提醒,本领常赞叹,不足善分别,关爱细呵护,顽皮得收敛,令恶心消除,令不善成善,悬崖者勒马,放逸者上进,善者更完善,善调伏其心,清净身语意,完善无止境,善行益身心。

七 语默恰中道,解悟双圆融

德育课堂中,教师需言说,表达德之知,表达德之情,表达德之意,表达德之理,表达德之真,表达德之善,表达德之美;德育即智育,智育即德育,德育智如海,德育道似渊,德育恒亘古,德育贯长虹;人无德不立,事无德不成,民无德不发,国无德不兴,世无德不继,无论何时处,无论何人际,道德须当先。课堂讲德育,语言自必需,耳濡目亦染,教材书面语,现实生活语,网络时髦语,学生实际语,德育规范语,教师教学语,语语恰衔接,融合课堂语,聚焦眼前景,内容包万象,教学有计划,层层而递进,具体而灵活,表达富感染,论证重铺陈,段落细剖析,意义重理解,推导和概括,归纳并总结,叙述尽庄重,抽丝剥茧中,认知得提高。然说非全部,学习重感悟,德育重实践。语默刚刚好,动静合中道,课堂各学子,留思索空间,即当下情境,各个观自身,各个再体验,德本不在远,自觉能自律,课堂好秩序,德育真明白,德行真落实。

八 课堂上和下,贯彻终如一

课堂自有限,德育终无极。稳关键环节,固德行养成,无分上和下,作业并练习,学养在经常,评价应多元,事实胜雄辩,操行应重视,勤学好结果,考试自必须,立体全方位,多样而准确,师生关系中,掌握范围内,课堂上和下,贯彻终如一,律己以严格,待人以宽善,相互多尊重,德育心灵魂,育人先育心,育心养习惯,外在行礼仪,内在崇德本,尊师重道成。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6篇

关键词: 积极情感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教学运用

列宁曾经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1]因此,重视情感教育是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理想,积极情感运用不足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在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积极情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使教育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则势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积极情感的表现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情感是伴随人的认知活动一起出现的,并且和认知过程交织在一起。积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满意态度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情感。教师的积极情感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教师能认识到自己从事的工作对国家、个人和社会的意义,认识到为自己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价值。同时热爱自己的专业,能够深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认识到自己唯有深深爱上自己的专业,全身心投入专业的进修、钻研和提高之中,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教学,才能在课堂上真正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要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生、热爱学生。高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底蕴不深厚,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和精神风貌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同样有梦想,有追求,同样怀有爱国、报国之心。

2.高职学生的积极情感。高职学生的积极情感一方面体现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识上。高职学生只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才会有认真听讲的想法和行动,才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才会开始思考人生、社会问题,才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目的。另一方面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认可上,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人格得不到学生的认可,那么即使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意义,也无法激起他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在访谈中有学生坦言,不喜欢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要,而是因为老师的课上得不好。

二、积极情感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要求教师通过积极情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一门专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这样的课程性质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道德信仰、政治信念和政治认同等主观观念进行培养塑造,引导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教学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做人的思想工作和塑造人的主观世界,首先就要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情感上亲近、信任,否则任何教育都不会成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实现既定目标,前提是受教育者在情感上认同教育者,进而接受其传授的理论观点和政治观念等内容,只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等积极情感,赏识学生、表扬学生、尊重学生,主动和学生沟通交流、做朋友,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3]。

2.高职学生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极情感的运用,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高职学生在思维特征方面,形象思维强烈,文化基础薄弱,自我意识强烈,很少对某种价值观产生盲目认同,对空洞的说教和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却喜欢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显露才华;在学习方面,学习主动性不强,大多数学生没有认真听讲和记笔记的习惯,也少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因此,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全身心投入专业的进修、钻研和提高之中,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选用及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方面都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多交流互动,少照本宣科;多表扬鼓励,少讽刺挖苦;多情境教学,少理论说教。教师的这种积极情感的运用和发挥,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在课堂上真正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以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提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积极情感策略

积极情感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有帮助,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如何运用积极情感呢?

1.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他人,对自身等主动施以积极有益作用的精神。责任感是积极情感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人有了责任感,才具有驱动自己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感到有许许多多的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责任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才能刻苦钻研业务,全身心培养学生,争创一流教育教学水平。爱岗敬业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更深刻的内涵。“打铁必先自身硬”,由有理想的人来讲理想才能让人心悦诚服。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使命感,真正热爱这个岗位,才有坚定的信念,才能做到忠于职守;只有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自己情愿为之奉献的事业,才不会把从事的教学仅仅当做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会以高度的敬业精神投入到立德树人、培育学生成才的伟大事业中。所以,教师增强责任感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策略因素[4]。

2.要对学生富有爱心。师德是教师之本,师爱是师德之魂。教学与“师爱”犹如生命与空气。夏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教学要取得实效,尤其需要师生间心灵的沟通与交流,需要教师积极情感的投入,需要教师真心关爱学生,建立融洽良好的师生关系。陶行知学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3.多表扬鼓励。爱表扬、激励和鼓舞是人的天性,更是高层次的需要,高职学生尤其如此。高职学生在中学时期大多不是学习成绩优异或良好的学生,较少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关注。老师应面带微笑,用激励的口语和形体动作语言等,多点拨、启发,多从正面肯定,真诚恰当地给予鼓励表扬,给他们以重新爬起来的希望和自信,给他们以再一次振作起来的勇气和行动,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被人尊重的喜悦。“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教师对学生多表扬鼓励,学生的表现就会越来越好,学习积极性会越来越高,行为越来越规范,变得积极进取起来。对此笔者深有体会,在第一节课上,笔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学生表扬和鼓励,告诉他们在老师的心里,每一个学生都是人才,只要他们从现在开始重新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拥有怎样的人生,他们的生命之花同样会开得绚丽,这时我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背挺直了,眼里闪烁希望的火苗。在此后的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能积极配合,踊跃发言。

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纯理论课程,教学内容枯燥,而高职学生本身文化基础薄弱,对理论教学兴趣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一些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当前教材内容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情境创设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要吃透统编教材的基本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系统的学习和深刻的领会,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对形势政策进行既有逻辑性又有说服力的解读。敢于直面现实决不回避矛盾。以改革的态度和务实的作风,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转变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辨析互动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时利用诗歌、歌曲、影视作品等文学艺术形式,结合时事新闻、名人事迹等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最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并终身受益的课程。如在讲授人生价值时给学生观看“两弹元勋”邓稼先事迹的视频,然后请他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什么;讲授社会责任感时,给他们播放歌曲《我的父亲和母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激发他们的责任感,讲授坚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时,结合当前实际,给他们介绍反腐败的决心和打击力度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使他们能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

总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要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自加压力、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的情感力量和人格魅力,就能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17.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7篇

一、“读—议—读”,披文入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一次出现在描写台湾老师和学生上课学习国语的情景中。教学时我采用了这样几个步骤:一读,让学生自由读,尝试揣摩语调情感;二议,启发学生概括情景内容(学习国语),把握情景特点(严肃、认真),感受情景表现(联系上下文理解“一笔一画”“很认真,也很吃力”“一遍又一遍”“火热的”“真挚的”等词语的意思),从而领悟情景内涵,把握朗读节奏、语气和感情基调;三读,通过示范读、对比读、集体读等形式,让学生在反复练读中逐渐加深体会,并真切再现台湾人民心灵深处真挚的爱国之情。

二、“议—读—议”,景中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二次出现在作者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情景中。教学时,我抓住“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一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1)“这动人的情景”是指什么?(2)从哪些表现可看出“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3)“这动人的情景”为什么能吸引我?(4)教师和孩子对“我”的表现有什么反应?为什么?借以承接上文情景,理解本段情景,体会作者此时此景中被唤起的强烈感情,体会台湾师生由此产生的学习国语的光荣感、自豪感。接着抓住“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更起劲”等词语的情感导向,指导学生反复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让学生一步步深入作者此时此景的内心中去。最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第9自然段,对照课文插图,感受课文中老师、学生和作者不同心境和同样深厚的爱国之情。

三、“议—读—再议—再读”,读中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第三次出现在课文结尾作者参观了小礼堂后的情景中。这次出现,既是与上文呼应,也是全文的总结,更是作者爱国之情的最高升华。而这句话所在的意义段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教好这一段,我采用了两步议读的教法。

1.议—读。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讨论:什么叫民族精神?从哪里看出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引导学生从礼堂中伟人像的更替上理解“民族精神”“爱国情意”;在此基础上,以台湾老师的语言和作者的感受为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5自然段,仔细体会台湾人民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以及作者为之深受感动的情感。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8篇

一、以“两课”(马列、德育)教学为阵地,从理性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育人功能,我们首先加强两课师资队伍建设。除了保证一定数量的教师担任两课的教学任务外,还组织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兼任学生两课教学。并通过脱产进修培训、参加教学研讨会、学术讨论会等形式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其次,认真改进两课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增加新内容,剔除过时的理论观点,使理论教学同现实结合得更紧密,更有时代气息。

同时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施目标教学,使两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两课教学的全过程,并力争做到“五个结合”,即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我国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例如,在革命史教学中,我们着重讲解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中华民族倍受欺凌的。屈辱历史以及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生活。在社会主义教育中,我们着重阐述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的基本道理,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讲明了青年学生必须具备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在国际主义教育中,我们教育学生主持正义、不畏、热爱和平,并把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引导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倡导“看百部电影,读百本图书,知百名人物,唱百首歌曲”等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我们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中专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包含了政治、学术、文艺、体育等文化知识,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几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各项活动中去,如定期举办业余党、团学习班,组织书画比赛、卡拉ok、诗歌朗诵会,创“国优”演讲赛,创建文明宿舍等活动,结合校庆、纪念诞辰一百周年,开展了“校史、国史、国情”、“爱班、爱校、爱国”等系列活动。通过学习《邓小平文逊第三卷,开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对学生进行了“迎国庆、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如升国旗,唱国歌,邀请爱国人士作报告,到烈士陵园瞻仰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正面灌输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每次报告前注意收集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报告结束后,配合团委学生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听取意见,搞好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强化教育。

爱情心理学结课论文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引言

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是教育的首要任务[1] 。初中历史教材德育材料丰富,是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最有利的途径,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在德育教育上,其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学生德育教育的水平就能实现高等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注重死记硬背,忽略对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差,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严重束缚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发挥也具有剧烈的负面影响。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成长不可或缺[2] 。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科学的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教育,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其具体教学方式如下。

1.以小组合作讨论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小组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引下,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分配小组,以交流为主导,给予相应的教材题目,由小组间相互讨论、相互沟通,积极主动的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小组合作讨论既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意识、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从而推动德育教育的发展。比如在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中,教师应在课前做出一系列的问题讨论,首先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引出课题,对儒家学派、道家学派等代表人物进行分类,将任务和学派写在黑板上,抽取学生到黑板上连线,并与学生共同分析正确答案,相互讨论,容易混淆的重点讲解;然后利用理论知识,展开文化、政治与思想间的讨论,认可儒家学派的分为一组,认可道家学派的为一组,认可墨家学派的为一组、认可法家学派的为一组,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深入的讨论,同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问题并对讨论的答案做好笔记,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然后师生间共同讨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评比,评比方式应以学生的总体学习态度为准。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活动中不仅能加深教材内容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加强学生对历史思想的认识,促进爱国主义情感的渗透。

2.借助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多媒体教学是目前新兴的教学模式,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收集教材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的视角中,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比如在讲解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教师课前应做好教学课件。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视频,通过激烈的战火画面和激昂的轰炮声将学生带入到抗日战争的意境中,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视频看完后,要求学生表述自己的观后感;然后进入课堂教学,通过结合课外读本,丰富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对九一八事件认知更全面。课尾,教师还可以通过九一八事件发生原因及各方的战争态度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由学生自行到网上查找资料,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将作业结果复制到U盘上,在下次历史课时,抽取学生要讲堂讲述自己的作业思路及答案,并要求不同答案的同学给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对问题的组织能力,又能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深入。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爱国主义情感教育

对初中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教育,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3] 。多利用历史中的人物楷模激发学生现实生活的情感思考。实践性教学是通过开展历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主观情感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深化理论知识内容,开展多样化的爱国主义情感专题教育,比如在《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的知识讲座,理论知识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通过轮流演讲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讲座完成后,还应要求学生书写讲座心得,并要求学生根据讲座专题出版墙报,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比如在《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后,教师可以开展红军远征途中的故事专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爆发。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红歌演唱比赛,借助历史歌曲中的魅力,使学生愉快的渗入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还可以开展历史知识抢答竞赛等,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使学生对积极并乐意投入到竞赛中;还可以结合林则徐硝鸦片的课堂知识开展禁止吸烟和乱扔垃圾的活动,由班级学生派出值日员进行检查,全力维护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意识。

4.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学时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也不能硬性的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向都极不利。教师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教育的同时,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案,以学生为教学主导,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和爱国主义情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德育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谢登伟.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初探[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13,12(17):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