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设计人才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6 16:36:13

设计人才论文

设计人才论文第1篇

1灯具专业实践性强、专业化程度高。灯具专业课程所包含的设计理论、生产工艺及项目实训有利于学生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认识本行业,对灯饰产品和相关服务形成深度认知,进而发现或开发相关产品或服务,能够为基于灯饰行业的创业行为打好基础,同时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2本学科学习、研究、设计的事物非常具体,即“灯具产品”,这与创业实践的内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同一性,有利于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因为创业实践需要研究产品对象,而专业教育内容正是有关产品(具体为灯具)的方方面面,如材料、结构、形态、生产工艺、成本等。因此,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具有内在联系和某些内容上的契合,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3灯具专业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创造”能力: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理论讲授、实训辅导等无不围绕这一能力目标而展开。因此有理由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开展创业实践具有创新理念和开创意识等无形资产,具有自主创业的先天优势。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

1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与开拓精神,以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时代和人力资源全球化趋势下,具有创新创业复合能力与开拓进取精神的劳动者将更具有择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在当代,创业行为并不单纯来自生存本能,更多的是具有强烈事业心的人们实现抱负的途径和方式。创业成功率的高低除了环境和运气外,还取决于创业者的内在因素,如创业知识、技能、素质等,内因起着决定作用。任何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无不来自后天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亦然。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技能、传递创业知识、激发创业精神的重要途径。

2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拓宽就业渠道,创业带动就业,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生特质各有不同,具有创业素质和潜能的学生只有在合适的创业环境和条件下才能脱颖而出。学校提供创业教育的平台,发掘学生的创业潜能,引导有潜质的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一方面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企业发展壮大后,还能面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社会价值。

3培养创业人才,为灯饰行业创新成果的生产、流通和价值实现提供人才资源。因为灯饰产业具有很多子行业,如灯饰设计、绘图、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展示、物流等,所以接受过创业教育的毕业生能够在与灯具相关的行业中创业,选择是很多样的。培养“懂设计”,又具有创业技能的毕业生,更容易将灯饰设计概念产品化及商品化,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

基于创业教育的目的,灯具专业的创业教育应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可设置创业通识课和创业核心课两大模块,其中后者应融合“基于灯饰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环节”的多项专业技能。

1创业通识课课程包含在不同行业和领域里创业需要具备的一般性、通用性创业知识。可开设课程:创业心理学、创业管理学、创业财务、创业法律、创业文化等。开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创立企业、合法经营、培育企业的创业文化和企业如何应对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各种基本知识。

2创业核心课是为培养学生适应“灯饰产品在设计、生产、营销环节”的技能岗位而开发的课程。课程实践为创业项目,专业教育融合创业教育。可开设课程(群)如下:“灯饰设计”课程群:灯饰外观设计、灯具结构设计、灯饰产品CAD制图、三维效果图制作、照明设计。“灯饰生产”课程群:首件灯制作、模具制作、三维打印、三维扫描、数字雕刻。“灯饰营销”课程群:灯饰产品网店运营、网店页面设计与制作、产品摄影。各“课程群”的课程,既可以培养学生从灯饰产品研发到销售的必要技能,同时又是独立的项目,能面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在项目化教学中实现创业。简言之“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融合”。

四灯具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在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人才培养实践基础上,结合灯具专业特点,提出该专业“工作室、工场、市场三结合,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论证其可行性:自愿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可通过“工作室”平台参与实际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学习设计与创业知识,提升设计与创业能力。“工作室”包含教师工作室和学生工作室两种类型,学生在教师工作室实现“岗位型创业”,即在灯饰设计的具体岗位上(如外观设计、CAD制图等)施展创新创造才能,开创事业,实现个人价值。教师工作室的“岗位群”对接灯饰设计“课程群”,学生在相应岗位上的工作过程即为专业课程的实训过程,岗位创业与项目实训一致。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可在学校提供的平台上组建学生工作室,实现“自主型创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创新创业项目,自主建立、运营和管理团队,在实战中锻炼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来自不同“工作室”的学生都可在“工场”完成灯具样品制作或模型制作,工场的“岗位群”对接灯饰生产“课程群”,在工场环境中实现三维扫描、三维打印、数字雕刻、首件灯制作、灯配件模具制作等。通过上述过程,在完成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灯具制作、工程控制和项目执行能力。“市场”的岗位群与“灯饰营销”课程群相统一。学生的灯具设计作品可通过市场创造价值、接受市场检验并反馈改良信息。除了面向企业自荐作品,还可利用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电子商务网站、灯饰博览会等渠道推广设计成果,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五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标准,改变以知识考核为目标的评价。成绩评估应强调学生个体整体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不仅要评估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评估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改革考核内容和手段,增加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考核内容。在考核相关知识的同时,要特别强调考核与创新相关的能力与素质。考核内容应具有挑战性和竞争力,要以考核为指挥棒,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和学习热情。在评价标准方面,创新因素应视为主要评价指标。可采用开放灵活的考核方式和评价手段,如开卷考核、过程评估等。改良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方法,将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在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应有科学、公正、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能对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多方面的发展做出定量评价。

六教师结构优化和教学团队建设

优化教师结构,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创新创业教学团队。注重师资培养,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应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逐步形成“三高一低”的结构,即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低年龄。充分发挥优秀教师传授、帮助、带领的作用,并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同时,安排针对教师的创业教育培训,邀请创业教育专家开设短期培训班,传授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实战技能和创业教育方法。鼓励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教师,特别是实训教师多参与企业、政府机构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积累实战经验。引进优秀人才,实现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根据专业发展的需求及学科建设需要,制定专门的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在灯具创新创业方面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努力建设成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提高学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加强与企业合作,充分吸收社会创业资源,邀请成功创业人员、企业家、职业经理人、投资专家和管理专家在学校兼职授课,或不定期的发表演讲或讲座,建设成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教师队伍。

七结语

设计人才论文第2篇

第一、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研究。

明确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是实现艺术设计改革的前提,也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的保证,更是提高教育效益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中,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系统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需要在应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不是仅仅局限在教室的范围之内,倾听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就可以达到培养目的的。所以在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来研究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近年来,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可以表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其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创业意识等都比较弱。其中一部分毕业生不能脚踏实地,安心工作,而是频繁跳槽,好高骛远,这些情况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因为无法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不能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而处于再就业状态。由此可见,培养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目前各高校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艺术设计的地位有所提升,艺术设计专业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教学资源充足的教学体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传统绘画技巧的教学占据了教学的主要过程。在无形当中,绘画成了所有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公开课和必修课。此时,绘画技巧的传授就脱离了各个方向的特点,和专业之间缺少了必然的联系,也体现不出专业的差异性,模糊了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

第二、在创新创业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的培养方法。

1)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下,改革艺术设计类的教育举措。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决定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环节,也是高校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工作的重点。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学科动向是教育者一定要首先深入调查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学科的现状来构建完整的、科学的、健全的课程标准体系是高校培养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所以,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自由化、开放化、与实际相结合的工作理念,是目前艺术设计类专业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也是促进艺术设计创新创业教育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所以艺术教学必须要以现代生活为土壤,扎根于实际生活之中,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所以艺术设计教学要与人文、自然、社会等全面接触,将艺术教育融于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此外,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之间的关系要恰当处理,对于二者之间的比重要进行规划安排,既要突出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又要给予专业课程以足够的课时,来培养学生在艺术设计方面的专长。

设计人才论文第3篇

以往的艺术教育模式与社会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脱节,艺术毕业生与企业需要不能无缝对接,供需矛盾尤为突出。发展艺术文化产业,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迅速培养一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显然,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技术型大学是培养文化产业人才的中坚力量,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最重要的途径,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高校艺术教育必须构建以实践教学为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重心的应用型艺术教育模式,才能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只有开展应用型实践教学模式,才能够培养出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创意设计能力,又能胜任各种岗位技能操作和岗位群管理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重新审视、优化高校的艺术教育,从艺术学科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规划、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逐步构建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新模式。

二、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兴起给艺术教育提出了十分严峻的任务。应用型艺术教育的内涵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遵循基础扎实、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培养目标。

1.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首先要根据院校的具体办学定位和社会的人才需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与地域文化特色,使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相吻合。这就要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与探索,认真调研当地的产业现状,深入了解企业对其艺术设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需求,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使得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准确、理念清晰、方向统一。

2.实践教学体系的科学构建与课程设置的优化整合

实践课程是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和运用设计技能的水平,决定了学生毕业能否适应企业需求。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设置上,要加强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这样才能让人才培养和人才实践挂钩。首先,加强艺术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上的比例,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艺术理论课、基础课的安排要根据实践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和课程比例进行科学规划,围绕实践课的技能需求开设,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模式。除了加强本专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培养之外,要结合本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岗位的工作能力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设计创意能力。其次,根据实践性教学需求,积极采用“艺术项目教学”或“设计案例教学”模式,实行“模拟项目”和“实际项目”并行互补的教学方法。项目(或案例)设计是教学机制中的实践性环节,这种模拟企业工作的设计任务,能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项目设计的氛围,包括市场调查研究、分析设计任务要求、制定设计目标、探讨设计创意、实施设计方案、开展后期制作工作和分析反馈信息等。实践教学用市场意识指导设计教学,注重设计的原创性,有利于学生探索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元素、材料和工艺制作过程等。在设计实践活动中,学生综合应用艺术基础知识,掌握单项和综合的艺术设计技能,锻炼并提高了各种设计潜质和素养,为今后参加工作必备的能力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再次,优化整合传统设计专业及课程,开设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特色鲜明的新专业与新课程,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着力优化设计课程结构,把相似或相近课程进行合并重组,艺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前后连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穿行,使其更符合实践课程的需要,课程的连续性与关联性更加紧密。积极申报和开设具有时代特色并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新专业、新课程,引导新专业和市场、企业需求对接,大量建设与专业对口企业联系的实践培训基地,给学生实践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和实训机会。

3.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更新拓展

应用型教学内容是根据市场与产业需求决定的,市场信息瞬息万变,产业需求应时而动,艺术设计又是实践性、时效性较强的专业,所以教学内容要根据实践课程的要求及时调整。首先必须围绕实践教学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大纲,编写较为实用的艺术设计教材、讲义和教案。教学内容的更新不是简单的删减,而是要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和创新意识。应用性强、操作性强并符合时代思维的内容要充实、完善,并在教学中大力推广。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改变,在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要综合使用,讲授法、图示法、讨论法、情景互动法、案例示范法等互为补充,不仅要配合图例、案例讲解,而且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创意思维。

4.校企合作、学研结合等配套体系的建设

应用型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学校与市场对接,教学成果与产业需求融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同时引进企业兼职教师,推动“双师型”结构队伍建设;建设配套的设计工作室、实验室和校外艺术实习基地,展开校内校外互动教学的模式,真正做到课堂与实验室融合,校内实践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逐步形成“校中厂”或“厂中校”的局面。实践教学的重要渠道是让企业进驻校园,让市场参与教学,实现教学与企业研发的双赢,增强校、企、学生的交流,这样既提升了学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又减少了企业培训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融入工作的速度,增强了学生全方位的专业素质与技能的培养。另外,艺术设计教师经常需要专业实践进行“充电”,即关注设计领域和艺术市场的最新动态,汲取并掌握最新的设计科研成果,积极参加实践教学的培训,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工程项目的研发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三、结语

设计人才论文第4篇

1.创新设计项目小组培养模式

创新项目小组培养模式是鼓励外聘教授、行业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优秀设计团队,将最新成果带进学校,与本土设计界进行宽广和深入的合作,引进国际品牌的设计方法和理念,注入现有的设计教育中来。学界名师是兼职项目导师,行业导师和专业教师是专职项目导师,从学生中选拔具有较强的设计创新意识和专业表达能力的学生组成创新项目小组,参与三方导师的科研教研项目,特别是行业企业的产品研发项目。项目导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个人发展构想,按照专业方向制订相应的特需人才培养计划,提供自主实践项目选择,开展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养,使学生的设计特质得到最优发展。

2.创新专业课堂培养模式

创新专业课堂培养模式是以所有在读学生为培养对象,改变传统的理论讲授、专题训练的两步走模式,结合大展、大赛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对学生进行启发式讲授、针对性训练、创新性实践三步走的普及型培养模式。目的是优化课程体系,拓宽培养口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多渠道创新型学习方式。第一“,展赛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每年常态的大展、大赛或校企共同研发的设计项目,让学生在掌握设计基础理论和表达方法之外,直接参与展赛和项目,将理论和技能在实际项目开展中得到提升和锻炼。另外,由学生自主策划,充分利用学院展厅,举办师生系列作品展览活动。第二,创新实践学分。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前一定要拿到创新实践学分,学生可根据个人基础、能力、志趣和特长自主申请项目,或者参与学校、学院的各种项目,鼓励学生在四年的学习中至少有一次独立完成项目的训练,学院按照学生完成的情况给予学分认定。第三,学生“设计沙龙”活动。根据学生兴趣,每个专业都设有“设计沙龙”,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使其成为“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平台。沙龙聘请行业资深专家,与师生围绕设计主题进行互动交流,沙龙成为学生了解行业设计动向的窗口、创意思维训练的重要交流平台。第四“,多导师制”评价体系。利用产学研修平台、校内外设计工作室,建立交互式多导师机制,对参与实践环节的学生进行多导师、跨界联合指导,建立起理论实践紧密结合、校内校外交互配合的指导机制。毕业设计由行业校外专家和校内教师共同评价。

二、三业共建,促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有效对接

1.行业对接,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平台

根据各个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要求以及合作行业的发展规划,本着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在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之间搭建桥梁,为设计教育成果的转化提供孵化和产出平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陆续和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促进中心、北京市家居行业协会、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行业协会联合共建设计研发中心、联合培养人才基地等产学研修孵化平台,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到行业组织的与产业相关的各种活动,既通过国内外各种大展大赛了解设计研究前沿,又可以通过企业活动了解设计生产的一线需求,拓宽设计视野的同时也积累设计经验。

2.企业对接,构建多层次产学研修基地

很多艺术设计院校都与企业有合作的经历,或者由专业教师带队,支持学生和企业做横向课题,或者由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课程的实训资源,在技术技能、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给予学生锻炼机会。第一,联合共建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园区。学校和企业联合共建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园区,以学生为主体,成立创业中心,把企业的经营模式完全融入学校,模拟企业的培训、财务、电商、市场营销等职位,进行创业训练,给学生提前进入职场、培养职业素养、打造自己的职业品牌、成长为合格职业人的机会。目前,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已经和北京尚潮创意纪念品开发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学生创新创业试验区,由该公司提供方案和需求,学生项目小组参与设计与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兴趣。第二,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指按照企业的岗位素质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特定专业素质的职业人,并结合行业资格考核拿到相应的技能证书。“订单式”人才培养并不意味着毕业后一定要从事相应的职业,而是让学生掌握职业技能,提前了解企业文化,为将来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做好准备。第三,协同创新特色校外实践基地。目前,依托北京国际设计周、广东设计日的资源平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艺术设计系已经和歌华集团、广东工业设计城签订了协同创新型校外实践基地的协议,为推进设计教育与设计产业的有效对接,实现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另外,学院还成立了工艺美术行业的“大师工作室”,聘请部级、北京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为行业导师,定期举行对话大师沙龙活动,使学生在学习传统设计文化的基础上,将传统工艺技术融进现代生活方式。第四,普通的校外实践基地。普通的校外实践基地是满足学生某一课程或者某一方面实践需要的最常见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三师协同三业共建”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三师协同三业共建”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力地提高了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毕业生就业面广,社会适应性强,毕业生的职业精神与动手能力获得企业普遍认同。特色协同创新平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体验前沿性产品,开阔了眼界。有一部分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到社会两三年就取得不错成绩,受到业界的认同。具体来说“,三师协同三业共建”对人才培养有以下几点意义:

1.满足了多元化的卓越艺术设计人才培养需求

卓越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不是精英人才培养模式,而是指能够应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变性、学生个体成长的差异性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形成学业企业产业一条龙

毕业就业创业无缝衔接。北京联合大学秉承“学以致用”的校训,为首都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就业是衡量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三业共建所构成的多层次社会服务平台和多功能的实践基地恰恰提供了毕业就业创业的个性化就业途径。

3.实现文化传承的根本任务

设计人才论文第5篇

(一)基础教育对学生美术理论的忽视。我国的高考体制大多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高中阶段都过于重视文化课成绩,忽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进入大学前较少有系统地学习过美术理论。学校对艺术课程的重视不足,造成了学生艺术修养的落后。

(二)高职广告课程设置存在的偏差。广告是一个更新特别快的学科,设计内容必须跟上步伐。目前,高职广告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从美术基础开始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利用大一阶段对学生进行美术基础画和美术理论教育,从而广告设计学习中的广告学、广告策划、广告营销学、消费者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教学时间难以保证。

(三)实践与理论脱节。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但现在学校与社会是隔离的状态。学生已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教授,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与创作,导致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较差,难以进行独立的广告设计创作,难以胜任就业岗位。

二、实现高职广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一)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广告专业教学已得到广泛普及,应当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去解决问题。合理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任务驱动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操作,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彰显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设计方面要灵活应对市场需求和形势变化并迅速作出反应,调整课程设置。一是提高专业课、实践课的比重;二是建立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展示职业教育的优势。对于广告设计专业,可以设置诸如基础理论、平面处理、制图、办公自动化、行业规范等教学模块。在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其专业技能,实现知识“兼容性”和人才可持续性发展。

(三)加强人文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广告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教育者应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采用人性化教学方式,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专业实践,在创造和实践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四)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校必须加大投入,加快实训基地建设,引入广告业界和社会优质教学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推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定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把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紧密结合,避免专业教学和职业实践相脱节,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设计人才论文第6篇

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和“设计之都”的战略目标,为艺术设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建设氛围。2012年,上海CCI中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业增加值分别达196.54亿元和301.93亿元,共占CCI增加值总量的22%,分别比上年增长15.3%和11.8%,对CCI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7.1%(见表1);从表2、表3中CCI服务业总产出以及增加值比重来看,艺术业和工业设计、广告及会展服务业年增长率均超过15%以上,带动了整个CCI的迅速发展。2013年上海CCI增加值对本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产业新业态发展迅速,产业发展氛围浓厚。动漫产业初具领先优势,如:上海入选文化部“2013年国家动漫品牌建设和保护计划”的动漫品牌和动漫创意项目达11个,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设计产业与品牌建设、科技创新、文化原创等方面呈现加速融合趋势,一批上海原创设计产品获得IF、红点、红星等国内外知名奖项;上海家化和指南设计两家企业获得首批部级工业设计中心、老凤祥获评“最具价值中国品牌100强”第58位,位列中国珠宝首饰业第一;上海动画制作企业形成联盟,通过与海外企业开展合作,开创中国原创动画电影集结进军海外市场的新里程。

二、CCI视阈下上海文化创意技能人才占有现状

我国第一个全国人才工作指导性文件——《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升级,提升以技师、高级技师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职业素质教育,预计到2020年,该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达3900万人左右,其中每万名技能劳动力中的高端技能人才占比例为28%,人数达到1000万人左右”。与此同时,CCI视阈下国家产业政策业已由“中国制造”调整为“中国创造”,占区位优势的地方政府,都不同程度的建立了以创意产业为支撑点的CCI长期规划,但是高端技能人才的大量缺乏却是制约这一产业规划品质发展的瓶颈。统计数据表明:日本东京从事CCI的高端技能人才占工作劳动者总人数的15%,伦敦14%,纽约达12%,上海不足于0.1%。由此可见,上海高端创造性技能人才占有缺口较大,目前的人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CCI发展规划的客观要求。根据上海市CC“I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加强CCI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完善该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服务机制,为CCI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CCI是一种复合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端技能创意人才的培养,是上海艺术设计教育界面临的新挑战与机遇。

三、上海市本专科院校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培养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上海艺术设计类技能人才培养现状,项目组收集了2014年上海市本专科院校艺术学科专业的基本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上海22个艺术类学科专业,主要集中在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方向。专业布点共有133个,本科院校的75个艺术设计类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9个)、上海大学(7个)、上海师范大学(6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5个)、东华大学(5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5个)、上海理工大学(4个)等。本科院校的专业体系构建,表现为专业设置数量不多,专业方向少。其中,没有独立设置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珠宝首饰设计与制作、装潢艺术设计、游戏设计与制作、展示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交互媒体设计等专业方向。本科院校中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占到该校全部专业总数的41%,占到本科类院校专业总数的64%。其他综合性院校的艺术类专业设置比例较小,如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师大、华理工等,都只有1-2个专业。高职院校的58个艺术类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14个)、上海出版印刷专科学校(7个)、上海电影艺术学院(6个)、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4个)、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4个)。在专业体系构建上着重反映社会分工的最新职业、产业结构变迁以及经济制度变革所需专门人才的规格和要求,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特征。其中,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所开设的专业占到该校全部专业总数的64%,占到专科院校专业总数的82.4%。由此可以看出,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设置偏重于综合性的艺术人才的培养;高职类院校的专业设置相对更加具体化,比如影视动画、广告设计与制作、装潢、装饰艺术设计、应用艺术设计等,更注重实践和实际的操作技能人才的培养。但是统计数据也显示:上海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的缺乏与CCI发展规划的人才需求类型极不匹配、高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上海CCI十二五规划的战略目标建设存在一定的差距,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主力军的高职院校,急需拓展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思路与模式,以适应上海CCI的发展。

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原则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方针: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纲要提出政府必须切实将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到职业教育体系中去,以促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教育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协调,统筹兼顾职业教育发展。计划到2020年,形成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地方CCI发展规划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依托本地域CCI发展

高职院校必须依托本地的CCI发展架构,结合地方CCI发展政策,培养与地方CCI发展对接的高端高技能人才群体;同时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赢的原则,结合自身强势学科优势,拓展CCI文化项目合作,打造适合本地域CCI发展的特色高端技能专业人才,突出适应地方CCI发展的专业办学特色,构建推动当地CCI发展战略的目标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二)调整专业结构,提高内涵建设

强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内涵建设,依托就业市场需求情况,调整已有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专业课程体系,拓展有利于高技能人才综合素质开发的的人文素养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用能力的协调发展,树立“以技能为依托、以能力为本位、以知识为基础、以素质为目的”的“四位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思路。

五、CCI视阈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服务、生产、管理和建设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重任。艺术类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基础力量,必须结合地方CCI发展规划纲要,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快地方CCI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创新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

(一)制定个性化培养目标

随着地方CCI市场的极大繁荣,社会对高技能人才出现了多元化需求特征,不同层面的CCI规划,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各不相同。比如:设计管理人才、设计创新人才、设计应用人才、设计策划与推广人才等。以上人才在共同的艺术设计学科培养目标基础上,还存在一定的个性化培养目标的要求。比如:设计管理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营销、经营管理等学科背景;设计创新类人才则更加注重“逻辑+思维”的“头脑”服务符号特性,通过借助艺术设计手段,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级原创性创新作品能力;设计应用人才则是需要对新材料、新工艺等具有较高的敏锐性,强调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设计策划与推广人才则更注重把握设计的总体定位、设计成本的测算、营销、拓展传播、以及其他衍生产品的推广等。不同的高端技能人才需要制定相适应的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艺术高职院校必须构建以高技能为导向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目标,推行个性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高技能人才教育的多元化、个性化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实践方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先后与全球华人设计界中规模最大的台湾浩汉工业设计公司、国内数码制作行业标杆企业水晶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和全球最大市场营销传播服务集团WPP合作建立了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和WPP学院。全面对接企业用人标准和工作流程,开展深度的办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突破现行艺术设计专业以单纯设计制作为培养目标的局限,将学生创意设计能力(Design)延及市场分析(Marketing)、策略思考(Strategy)、售后服务(Service),培养基于产业全流程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从业层次。

(二)推行“导师制”模式

“导师制”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分向育人、学科分层施教”,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高职院校需要积极组织动员师生参与、制定具体的“导师制”实施细则、成立“导师制”领导小组、完善“导师制”培养机制、评价机制以及导师的资格认定、学生的选拔、“导师制”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计划的实施等培养模式的论证等。确保导师在学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指导作用的实现。2014年6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家相关部门目前正在制定政策,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将设置本硕博学历体系,这将为我国职业院校的学历教育推广“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政策基础。

(三)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动手实践能力,对于艺术设计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尤为关键。德国的“包豪斯”教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典范,该模式提出了“工厂学徒制”的教学改革理念。“包豪斯”教育整个教学过程历时三年半,他强调重视设计工艺技艺,而非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最初半年接受、预科学习,主要学习“材料研究”“工厂原理与实习”“基本造型”三门课。然后参照学生自身特长,根据学生学习状况,进入后三年的“学徒制”教育学习,学习合格者发给“技工毕业证书”。技工毕业者可继续留下从事职业工作,成绩优异者可继续进入包豪斯的“研究部”进行实践,直至毕业获得包豪斯文凭。包豪斯设立了各种工厂,如同我国现在很多艺术类院校设置的“融合学工内涵的项目工作室”制度,工作室从事指导的既有专业教师也有企业技术人员,以项目为导向,融合的课堂教学、竞赛、项目设计以及实践与一体的应用实践模式。包豪斯对学生的教学强调直接经验,其动态的课程设置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有效保障,也是德国培养高端技能创造人才的摇篮。借鉴该经验,应对数字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水晶石数字艺术学院和WPP学院,取消理论陈旧的《广告概论》等7门课程,新增《移动媒体创意制作》等11门课程;从工作实际应用出发重塑《三大构成》等5门课程;优化6门人文基础课程;引入合作企业高端培训资源编制43本校本教材。同时学院据此改造传统课程体系,在产业全流程及互联网技术之上,整合设计类教学内容,增加营销传播、创意思考、数码技术、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能力培养,适应4A公司岗位需要。实现了三年教育培养业界一流人才的高职梦想。

(四)合同约定模式

“人才定制”强调高职院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主体,紧密结合利益共同点,创建校企、学生融合的长效的、契约式的、合同约束的紧密型的人才培养机制。合同约定学生在企业的培训轮岗、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实训基地的培训等理论、实践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人才定制”旨在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常态的、有利于三方共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方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与广州长隆欢乐世界、深圳欢乐谷、等文化企业构建的实践、实训基地,业已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生以及文化企业三方受益的合作舞台。

(五)借鉴国外的“双元制”、CBE、CBET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设计、控制教学过程

世界范围的国家化人才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CBE模式;英国、澳大利亚技术教育为代表的CBET模式。以上教学理念主要采用以能力为导向的、非学科式的人才培养理念;强调以市场为风向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建设体系;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改革方法;采用目标管理的重视教与学过程的质量控制、评估的教学管理方法;重视“行校企”合作的密切合作,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合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培养理念。

(六)借助“双证制”制度,推进CCI产学研合作

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改革的难点。在高职院校艺术类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中,引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围绕国家职业资格综合考核能力,展开综合职业能力、岗位技能等教学改革。鼓励艺术类高职院校加强CCI学科建设研究,提升CCI岗位实践服务的能力,促进高技能专业人才培养与CCI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深化产学研合作的CCI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如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创演的《一把酸枣》、湖北艺术职业学院通过多家产学研机构联合创作的《家住长江边》等众多产学研合作的CCI高端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六、结语

设计人才论文第7篇

1.室内设计的内涵

室内设计这一新的学科是时展的产物,室内设计是集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实践性强的新兴学科,它以建筑空间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建筑形态与室内设计紧密相连,所以建筑基础课程在室内设计教学的人才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室内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在室内设计工作过程中要求设计人员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而采取不同的设计创新思路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室内环境要求,室内设计人员要不断更新思想学习新的设计技术。室内设计环境的优化依靠设计人才,因此室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室内设计方面优质的创新型人才。

2.创新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培养创新人才是不断完善室内设计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现代社会对室内设计创新人才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分别是:勇于创新的精神、知识与创新思维结合的能力以及创新思路转化为实践的能力。创新是室内设计中的第一要素,其创新的本质决定了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工程中要围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三个方面来选拔和培养人才。国外研究型大学都建构了以研究为本的本科教育,将室内设计专业设为人才培养重点专业,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资源整合,不断推动了课程体系的创新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培养创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趋势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化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此,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坚持把研究性教学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室内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1.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是教育之本

教师是学生探索求知路上的指明灯,只有不断丰富并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所需的指导和帮助。只有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才能更有力地促进教学发展。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不能仅仅停留在“备课、上课、讲课、听课”这几个层面,要在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积累的过程中,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如教师可积极参与一些科研项目的研究,加强与社会企业之间用人单位的沟通交流,明确社会和企业对室内设计创新型人才的具体要求,在与学生的日常学习交流中,注重对学生这些必须要素的培养,明确专业教学努力方向,教师通过自我知识的不断更新,将新的知识理念贯穿于教学大纲中,以更好的指导专业教学。

2.开展实践教学体系

室内设计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不断培养创新型人才来解决工程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室内设计专业与建筑专业密切相关,这两个专业都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新时期下室内设计产业能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面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必须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在为学生选择高素质老师的前提下,对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更不容忽视。高校可通过不断与企业沟通和不断总结往年教学经验,建立一个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室内设计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要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锻炼。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熟悉了工作流程后,教师可以通过模拟企业工作的实际情境,对学生进行真实项目的模拟训练,不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还让学生在模拟项目中学到了平时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对学生采取以企业要求为导向的理论实践训练模式是学校与企业保持有效联系的重要桥梁③。

3.采取多学科体系相互渗透的先进教育模式

室内设计是一个时尚、新鲜的行业,它秉承最前沿的设计理念,以美化人们的生活为目标。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形成不同时代新的艺术风格,既要引进西方先进的设计理念,又要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汲取各学科的文化营养。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文化与艺术结合的学科,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高校现在存在教学内容陈旧的弊病,为了更好的培养室内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学安排要在以室内设计的专业理论知识课程为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其他艺术学科及人文学科的教学。例如,可增设美术学科,对素描、彩绘等基础课程加以重视,为方便设计工作也可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安排。通过多门学科的综合学习,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为培养室内设计专业的人才创造了条件。

三、室内设计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1.做好专业知识的积累

室内设计专业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在较长的学制时间内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设计能力进行培养,其核心就是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在刚刚接触专业工作时会有不适应的过程,但是从长远来看,学校教育期间进行的系统的学习基础还是为以后的设计创新打下了良好的根基,学生的创新能力会随着不断的实际锻炼慢慢提高。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具有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资源强大的科研机构④。所谓创新,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异想天开,也不是单纯的鼓励学生追求新兴事物,而是培养学生通过正确的途径和合理的目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可通过不断资源整合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大纲,学生自身要重视系统学习期间所接触的各个学科的课程,只有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做好基础知识储备,才能从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古今中外,有不少优秀的设计典范,学生可以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做个有心人,把这些成功的素材和实例积累起来,必然会为以后的创新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学生对室内设计专业学习的兴趣

设计的灵感往往迸发于学习的热情,学生对自身专业的学习兴趣对于其专业成绩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必然的联系。专业成绩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质量上。随着时展,原来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的模式早应该被淘汰,这种传统授课模式效果一般与学生的预期相差较大,导致学生兴趣下降,长此以往学习兴趣丧失⑤。为了仅仅抓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优势,教师对自身教育方式多加反省,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示各种设计风格特点来激发学生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兴趣,学校也可多组织设计竞赛,让学生在参与更多的室内设计竞赛的过程中,增加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增强学习热情和信心。这种方式可以在创造能力的培养中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另外,学生自身也要不断加强课外学习,通过阅读相关专业知识及观看相关视频加强对本专业的兴趣。

四、结语

设计人才论文第8篇

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自招生以来,始终坚持教学模式必须从以知识发展为导向的学科中心.走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生能力中心模式,结合每届学生就业情况,深入就业单位调研,走访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评价,与毕业学生沟通座谈,全面了解行业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分析就业趋势变化,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细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要求,详细研究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注意课程设置的前后衔接及课时安排,对传统课程的经典内容加以强化。

3、加强实践环节针对性

发挥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作用,强化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家具设计》、《工艺与设备》、《模型制作》、《材料学》等课程的实践学习:组织学生参与行业设计大赛.真题真做。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时间、课外业余时间,用他们自己的计算机查找资料,进行作品设计,全过程组织学生进行典型结构分析,大赛作品案例分析,从小组讨论,到课堂全班讨论.从学校机房到下学生宿舍的计算机指导,教师通过课堂全面指导、下宿舍逐个指导,参与学生的讨论等,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应用,学生动手能力得到强化,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不仅强化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学生自信心明显增强;每届召开专场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会,企业与学生直接交流,双向选择,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等.达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过程的紧密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4、用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

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建设,根据企业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增加IE工业工程内容、出口产品全过程的检验内容的学习,聘请企业优秀技术员到校授课。课程内容中增加企业最先进设备视频教学等,课程内容丰富,针对性强,实用性强,真正将校内与校外、教室与实验室、协会与企业都融为一个“大课堂”,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社会的距离,做到“了解行业,适用岗位,创新发展”,校企建立共同育人、合作就业,完成了真正的教育和训练,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达到家具人才培养与家具企业人才储备目标相一致。

5、研促进教学

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革中注重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关键环节,强调教师科研为人才培养服务,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协会活动,专业教师主持科研项目.教师参与专业评审,及指导学生进行专利设计、等。教师把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环节中,通过科研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市场调研、撰写论文、专利申请等,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增强。

6、家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坚持产学研用

设计人才论文第9篇

1.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时至今日,我国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大多还是沿袭以往的美术基础技法训练课程。从本质上来看,这种教学模式仍然是一种模仿能力的提升训练,谈不上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相关专业课程纷繁杂多,但事实上,每一门课都只是涉及皮毛,在一部分课程之间甚至根本没有任何关联,其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也完全是割裂开的。而且,现有课程只注重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却忽略了艺术设计专业应重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2.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培养模式有待优化,学生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培养模式都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设基础课教育,大学二、三年级时,学生真正开始学习专业课,而到了大学四年级,学生基本上是忙于实习、毕业论文、找工作等与毕业相关的烦琐事物中。这种僵化的体制式培养模式使得当前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并没有真正地接触社会。众多用人单位反馈当下艺术设计专业的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平时过多依赖于电脑,在实际操作中则常常是束手无策,而对于一些设计,因其本身创新性思维的缺乏,他们的大多数作品都是将国内外的一些流行元素进行重新组合,缺乏个人的思考与创新。

3.艺术设计专业缺乏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全能型”教师。由于各高校的盲目扩招,一些高校纷纷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而实际上,这些学校并没有相匹配的师资,却因急于去招揽生源,而不得不在本校的部分毕业生中择其一二留校任教,有的则是引进一些专门从事绘画教学的教师或让从事绘画专业的教师直接转到艺术设计专业领域来教学。这种做法不仅使艺术设计专业的标准无限降低,而且教师本人也谈不上具备真正的实践能力,更不要说引导学生将个人设计应用于实践中去了。

二、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措施

1.确立科学的培养方向,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确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必须要先明确当前社会对这一类人才的市场需求,同时,结合这一行业的发展走势,最终确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较为恰当,始终贯彻实践与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对他们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此外,还要增设一些能体现其专业发展趋势的课程,借以强调实践教学对理论学习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深化课堂改革,更新教学方法。当前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单方面的课堂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教育理念上进行深层次的课堂改革。首先在教法上,要鼓励教师敢于创新,可将实验与情景教学相结合。同时,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来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而在实践应用方面,则采用分组的形式来开展具体的实践教学,教师要对学生的设计以启发的形式,运用演示或引导的方式来予以对应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从而促进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开放、自由的实验模式。借助开放、自由的实验模式的多层次性、多样性的特点,不仅能够拓宽原有实验室的知识覆盖面,也最大限度地激起了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开放、自由式的实验教学模式,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开启其创造性思维提供优质的实验环境。在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教学中,还要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开放学生的实验内容与实践活动,重视学生彼此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使得他们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经过个人的实践,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与探索,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技能的生成。在实验开展的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此,学生可随时到实验室开展自主实验,他们可以自选项目和题材,不受课堂限制,选材面向社会,充分利用校内图书馆及网络资源,进行相关调查,全力将课内延伸到课外、学校延伸至社会,继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培养模式。

2.课题研究模式。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某一问题的提出,通过开展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形式,最终探索出应对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案及其解决方法。而这一点,于当前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是对于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一些问题,需要通过他们自己去观察、分析,并逐步用探索、实验等方式查找原因,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和途径。借助课题研究培养人才的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敏感度和研究能力。同时,还能将个人所学的内容灵活地应用到艺术设计的实践中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建立工作室的模式。作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高层管理者,还可以定向与相应专业的企业设计师进行“校企联姻”,建立工作室制的培养模式。可根据企业的市场需求,确立工作室的相关研究及课程,再借助企业的真实案例和运作模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融课程、教室与企业实践于一体。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通过借鉴企业的先进管理流程,再以合作小组的形式,结合其工作流程及所定项目的具体要求,进行组内讨论,形成方案,再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这一项目。在这种环境氛围中,个人的知识和能力都会得到全面而显著的提升。而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继而去不断地探索,并从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创造。这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对其未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