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生活统计学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9:12

生活统计学论文

生活统计学论文第1篇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 三段式科技创新

一、前言

多元统计分析是一门研究统计应用方法的统计课程,是高等院校统计专业的重要基础课,对于训练与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统计应用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统计软件的开发,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该课程本身具有理论推导繁琐、计算强度大、实际操作复杂等特点,不仅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其理论方法难以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失去了多元统计分析课程应用性的作用。

为培养学生对多元统计分析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多元统计统计真正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发挥其应用性课程的作用,本研究将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实施面向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元统计分析》“三段式”应用教学模式的研究。分别包括:一段:统计案例的构建,重点阐述在科技活动中如何构建统计模型;二段:问题情景设计,让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实际问题进行情景模拟;三段:统计创新实战,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辅助以专门的技能培训。

在国外大学的应用统计专业课程中,案例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模式之一。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问题提炼并模拟。因为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提炼出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恰恰符合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因此,为了增强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统计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应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竞赛。通过竞赛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撰写科研论文及归纳总结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沟通,表达等基本技能。

二、“三段式”应用教学模式的内容

(一)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科技问题为引,以三段式立体教学模式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的,改革传统的《多元统计分析》教学模式。

一段:统计案例的构建,重点阐述在科技活动中如何构建统计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将实际问题提炼并模拟。因为实际问题的复杂性使得提炼出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这恰恰符合统计学课程的应用性和操作性的要求。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即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提炼,进而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

我们在借鉴国外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我国实际背景出发,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最终学会思维、分析和推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统计思维能力。由于《多元统计分析》旨在学生统计能力的养成.而统计能力又主要体现在统计思想、方法的应用上,因此统计的教学过程不应局限于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应注意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多提出“what”、“why”、“how”等系列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并当堂回答,采取这种学生参与式教学方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能力,不仅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敏捷反应,答辩口才,更能进一步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非常有益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科技创新方法、增强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及文献检索与收集能力。

二段:问题情景设计,让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实际问题进行情景模拟;

本阶段采用学生与教师并重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挖掘和提炼能力、统计数据搜集、数据整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教师将科研项目、社会商业项目为主,设计模拟实践,带队指导学生参与整个模拟流程,在流程的每一部分详细指导其中所用到的统计方法、统计知识、统计原理。结合实际问题,尤其是商业经济问题,适当介绍所用的经济知识,给出经济意义解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如对大学生网购现象调查分析、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感受的调研、大学生创业观念及意愿问题的调查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与实线结台,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培养学生的统计应用条件反射能力,促使学生将实际问题与统计方法之间建立一些直觉的联系,即学生在接触某些具体问题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处理这些问题能够应用的统计方法。如:怎样知道这些问题,可以选用数据、图形、表格等来描述、界定这些问题;怎样了解这些问题的规律、趋势,可以选用推断统计、多元统计等方法。

三段:统计创新实战,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竞赛,辅助以专门的技能培训;

本阶段采用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每年都会有各级学科竞赛,在比赛前一个月左右时间,通知学生开始为竞赛做好准备,根据往年比赛惯例,提前构思,用1-3天的时间初步选定方向,用4-7天的时间设计调查问卷,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各自特长组成团队参与科技竞赛,团队为主、团队完成竞赛的全程,教师为辅、只为团队提供思路、方法的指导,使教学活动由被动的执行任务变为主动的创造性劳动。

通过竞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学习沟通,表达等基本技能。

(二)研究创新点

1.打破了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传统的案例教学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而我们所进行的案例教学是希望通过案例教学培养统计思维能力、掌握科技创新方法、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和文献检索与收集能力。

2.改进了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实施以科技创新活动流程为参考,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传统的实践教学,虽然称之为实践,但是实践的过程只是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完成论文,不能够真正做到理论与实线相结合,我们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对实际问题进行统计调查,如对大学生网购现象调查分析、学生对课程教学改革的感受的调研、大学生创业观念及意愿问题的调查等,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将理论与实线结台,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3.以科技创新竞赛为工具,教学并重的统计专业技能培养。传统的检验教学效果的途径是考试,或者通过论文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项目继续延续论文考核形式,并进一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好的课业论文可以作为学生毕业设计的基础。同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撰写科研论文能力,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研究主要成果及推广价值

(一)主要成果

“挑战杯”活动在全国高校中的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衡量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既是学生科技训练的重要平台,也是反映高校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2009年,学生参加河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即“挑战杯”,获得特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2010年获得一等奖一项,2011年获得三等奖一项。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强,完成多篇学术论文,如07级统计专业学生王彦的文章被EI检索,06级统计专业学生魏志星发表的文章已被JICT(EI源刊)录用;

(二)推广价值

为了适应社会、科技、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深入开展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提出了“三段式”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挑战杯”竞赛,均取得了好成绩,这对全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在省内各高校中,我校的成绩也是屈指可数的,特别是统计专业学生在同类专业学生中表现优异,屡次获奖。说明我们的教学模式有很大的成效,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四、研究前景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即能够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又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本研究就是将课外科技活动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内外内容完美的结合起来,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国家的未来靠创新,创新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参考文献:

[1]郭玉珍,凤启龙. 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1)

[2]冀相奎,刘文婷.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探析[J].科技信息.2008(23)

[3]扬卫,依凡. 关于“大学创新文化”的讨论[J].新华文摘.2007(13)

[4]田喜洲. 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2002(6)

生活统计学论文第2篇

关键词 统计 教育数学 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统计学的原理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地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统计学主要又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论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

2 统计学的教学与应用

我们了解了统计学的原理,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教学;而教学是为了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更好地把统计学应用于实践。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多样性灵活性的要求,学校也开始重视实践性学科,统计学就成为有前瞻能力和眼光的学校首选的编外科目。我们的教师也不能一味地按照本本来向学生传授客观的实践性科学,这样不但不会有好的效果,还会增加学生对统计学的反感,而呈现一边倒的现象,学生只学习需要的学科而摒弃统计学。教学中我们要把实际案例与统计学的各个门类相结合,用大量的事实诠释统计学,让学生在活生生的实例中,把统计学融会贯通,这样对于他们以后的应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真正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这样才达到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3 统计学的实践

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统计学学习之后,同学们基本掌握了统计学的原理和应用,但是那样他们还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我们要引导学生走出去,到各地方、企业和个体小单位参加实践,这样也有助于锻炼学生的交往和原理实践能力,为以后学生步入社会做准备。作为教师,我们也应当积极地联系实体企业,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讲解,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可以弥补很多教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索能力,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实践是教学的最终目的。带领学生去实践,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个锻炼的机会,同时增加了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把对生活工作的积极态度传染给学生,教会学生不气馁、互相帮助、对新的课题力求探索,开辟新思路,立志把自己事业做得更好。

4 统计教学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渗透思想

统计的基本思想是研究如何从样本的统计性质去推测相应总体的统计性质,即如何根据样本去探求有关总体的规律性。它有以下几个特点:(1)统计学研究的基础是数据,依据数据进行推断。方法更多的是基于归纳,而传统数学更多的是演绎。统计学是以归纳推理或归纳思维为主要的逻辑方式的。即以整理所掌握的数据信息为依据,归纳得出具有一般特征的结论。归纳推理是要在数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偶然性去发现必然性。(2)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是一种集体规律,必须在大量同类随机现象中才能呈现出来。样本越小,所发现的规律变异越大,样本越大,规律的变异越小。(3)从结果上来看,统计学关心更多的是好与不好,而传统数学关心更多的是对与错。概率统计思想实质是“随机”、“变化”、“个别”与“规律”、“静态”、“整体”的辩证统一。

可以说统计的这种由局部到整体、由特殊上升到一般的思想方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教学,应当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统计思维和确定性思维的不同之处。

4.2 突显过程

统计学习的过程性不仅表现在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体现在《标准》倡导其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经历和体验。

鼓励学生积极投入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在这些活动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例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数学》(北师大版)第五册的“条形统计图”,课前让同学分别数一数自己课外读物的数量,在课上汇报,通过课前调查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含义。接着把各自小组成员的课外读物的数量整理成统计表,展示学生的统计表,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学生亲自绘制,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统计全过程的体验中,学生参与调查,小组交流、讨论怎么样把几个人的数据绘制成统计表、条形统计图,学生自然地充满热情,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进一步的学习之中。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得到的一定是更大的发展。

4.3 重视活动

义务教育统计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课,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调查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开放和形式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统计活动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所谓整体性,就是统计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彼此相连的,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调查统计“最喜欢的水果”、“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活动)、“买气球” (最喜欢的颜色)等等,不管是课外的调查、实践活动,还是课内的分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和深入。

4.4 强化观念

什么是统计观念?统计观念有人称为“数据感”或“信息观念”。观念是一种需要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引发类比思想,产生解决问题的导向机制。

5 结论

统计学相对于语文数学而言,貌似小学科,但它在实践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我们要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理能力、对数字的考核检索能力、对工作的严谨认真和探索的态度。同时还要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以后融入社会、发挥自己的价值和确立社会地位打好基础、铺平道路。其教育要与时俱进,同时也任重而道远。我们教师也应用百倍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探索的精神,把统计学的教育事业发展起来,与其他科目相交融,培养出更多的社会人才。

总之,统计教学的真正价值不是简单地以统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而在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获得一种策略,经历一种过程,学会一种眼光,建立正确的观念,为以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贾俊平.统计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2] 邓华玲.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1:34—35.

生活统计学论文第3篇

一、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视统计信誉为生命”活动,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精神,把学习贯彻统计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始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服务意识。

通过开展本次活动,要实现以下目标:

(一)统计数据权威客观、真实可信的形象进一步确立。活动重在实践。要在活动中推动统计改革和建设,特别是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和落实提高统计信誉的措施,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统计信誉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统计工作者的职业荣誉感进一步提升。通过此次活动,使广大统计工作者更加热爱统计事业,以从事统计工作为自豪,更加忠诚统计,甘于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统计人员的法律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通过认真学习贯彻统计法和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在实践中加强磨练,提格执行统计法和恪守统计职业道德的自觉性、坚定性。

(四)统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视统计信誉为生命”活动的过程,就是加强统计队伍建设的过程。通过活动的开展,用共同的理想信念、职业精神把统计队伍凝聚起来,增强各级统计局、调查队的战斗力。

(五)强化五种观念,切实解决五大问题。要通过开展活动,在统计局、调查队广大干部职工中大力强化五种观念,切实解决五大问题:一是大力强化以人为本的观念,着力解决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淡薄的问题;二是大力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着力解决部门利益、单位利益至上的问题;三是大力强化实事求是的观念,着力解决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严重的问题;四是大力强化对外开放的观念,着力解决视野不宽、开放思维欠缺的问题;五是大力强化改革创新的观念,着力解决管理体制、工作机制不活的问题。

二、活动的参加对象和主要步骤

此次活动的参与对象为全市统计局及调查队系统的全体干部职工。

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视统计信誉为生命”活动,要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组织学习讨论,提高认识阶段(**年9月—10月)

主要任务:召开活动动员部署会,组织干部职工学习有关文件和重点书目,搞好思想发动,深入进行讨论,全面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统计人员充分认识到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提高和维护统计信誉活动的重大意义。

1、明确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深入的思想发动,引导统计工作者深刻认识此次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意义,深刻理解统计信誉是统计工作生存和发展之本。提高和维护统计信誉,是在新形势下实践统计报国理念的需要,是凝聚统计人、鼓舞统计人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党和政府的信誉以及中国国际形象的有力举措,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要论述的实际行动;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规范行政权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发展“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通过维护和加强统计信誉,更好地发挥统计“信息、咨询和监督”的作用,提高为社会服务的水平,为我市打好“库区牌”和“直辖牌”奠定思想基础,从而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家统计局相关会议和市委全委会精神上来,不断增强投身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深入进行思想发动,认真开好动员大会。在精心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的基础上,9月19日召开活动动员大会,传达国家统计局及市委、市政府相关会议精神,全面安排部署。各处室负责人要按照活动领导小组的要求召开处室会,及时传达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进行动员部署,明确本处室各阶段学习计划和方法步骤,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努力增强干部职工对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3、认真组织学习、培训和讨论。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学习<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邓小平、、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文选》、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文件、书记近期有关讲话等;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统计职业道德规范、“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并对照统计法和统计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查找本单位和个人在维护统计信誉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开展座谈活动;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学习统计法,普及统计知识。

在学习形式上,要创新方法,坚持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研读原文与专家辅导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反思工作相结合,切实做到学习安排科学合理,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效果明显,并要认真撰写心得体会。要紧密联系改革发展实际、单位工作实际、个人岗位和思想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专题讨论,切实解决干部职工对活动开展的思想认识问题,着重解决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执政理念、服务意识等问题,使干部职工思想认识有新的深化。

(二)查找问题,深入研讨阶段(**年10月—**年3月)

主要任务:这一阶段,重点做好两个“查一查”和有关研讨活动。两个“查一查”,即一查本单位和本人是否发生过违反统计法和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二查统计机构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维护统计信誉、提升统计服务等方面还存在哪些制度上的漏洞和不足,应如何完善和改进。开展两个“查一查”活动,应采取多种方式征求各级政府机关、统计用户和社会各界代表的意见。在两个“查一查”基础上,要组织开展好“视统计信誉为生命”为主题的大讨论。通过开展讨论活动,增强以维护统计信誉为荣、以损害统计信誉为耻的意识。

要着眼于“大力强化五种观念、切实解决五大问题”,从本部门、本岗位的职能职责出发,采取自我对照检查、公开征求意见、内部进行评议等方式,深入查找影响发展的思想观念及具体表现。力求找准那些过时的、落后的、影响加快发展的思想观念;力求搞清这些思想观念存在于哪些部门、哪些岗位、哪些人身上;力求理出相应部门、相应岗位和相应干部中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在工作上的具体表现。

1、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邀请相关报表企业、服务单位等进行座谈、设立征求意见箱,收集相关单位和人员及服务对象的意见和意见;在单位网站活动专题和设立意见征集电子邮箱,广泛征求被调查单位和社会各界群众对工作人员勤政廉政、职业道德、行业作风、执法规范、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等各个方面意见和建议。

2、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各处室根据专业特点,结合第一阶段的集体讨论,对照国家统计局局长和书记讲话精神,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查找在依法统计、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三)明确责任,建立制度,整改提高阶段(**年3月—6月)

主要任务:根据统计法、统计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和查找出的突出问题,结合推进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明确每一个统计人员在提高和维护统计信誉方面的责任,提出具体整改方案,细化工作措施,修改完善规章制度,制定新的工作规程,建立健全落实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体制机制等。

1、制定整改方案、扎实开展整改。针对征求意见、自我剖析中查找出的突出问题和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和问题,及时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并制定相应整改方案。整改方案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认真按照整改方案分解任务,落实具体责任人,扎实整改。

2、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切实巩固和扩大整改成果,在统计系统形成科学统计、依法统计、阳光统计和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组织宣誓,总结表彰(**年6月—9月)

主要任务:组织广大统计人员进行视统计信誉为生命主题宣誓活动,对长期以来在统计信誉建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者给予表彰,并对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

三、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

(一)成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视统计信誉为生命”活动领导小组,要把这项活动作为当前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日程;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牵头抓总、全面负责,带头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带头搞好思想发动,带动参加学习讨论,带头边学边查边改。

(二)统筹兼顾,确保主题实践活动和统计业务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当前统计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要把主题实践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结合起来,与统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与统计“五五”普法工作结合起来,与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结合起来,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相结合,以“执政为民、服务发展”为目标。要通过主题实践活动促进统计改革和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用统计工作者的实际行动和统计工作的优异成绩来检验主题实践活动的成效。

(三)采取多种形式,把主题实践活动引向深入。要采取多种有效形式,把主题实践活动作为加强统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如征文、演讲、讲座、培训、知识竞赛、论坛和“三创建”活动等载体和形式,把主题实践活动逐步引向深入。

生活统计学论文第4篇

教学设计[1]是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问题解决策略,以学生的最优发展为目的,教师与学生共同策划教学方案的过程。

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大学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论基础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信息传播理论及系统理论。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教学设计要广泛了解学习及人类行为,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中揭示教学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教学理论能够指导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是由信息传播者、信息内容、信息通道与信息接受者为主要成分的系统。教育活动是一种双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双向的动态过程,传播过程中,教师、学生、媒体、设计构成了教学设计过程的基本要素,师生之间要排除各种干扰,实现有效交流以取得教学成功。

(四)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对教学设计产生的影响较大。系统方法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方法,是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所形成的方法。按照教学本身的特性,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

三、教学设计要把握的几个方面

教学设计依据相关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的安排。在进行高等教育的教学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是要把握高等教育的特点。

首先,专业性是大学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在某一方面的学术才能或专长。一方面专业知识要以宽厚广博的文化修养作为知识背景,拓展思维空间,促进知识、技能之间的正迁移,灵活地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迅猛,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日益广泛,同时学科之间的联系又日益紧密,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以及在高度分化基础上高度综合的趋势。因而大学的教学目标必须同时体现出通识性和专业性。其次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创造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应把创造力的培养作为大学阶段学生智能发展的重点,努力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性素质。第三健全大学生的独立性是高等教育的鲜明特征。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人感”进一步增强,是走向成熟的最后阶段。总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务必要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的特征。

(二)二是要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体现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即现代教学观。当代的教育改革都是以教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当前必须树立的教学观念有素质教育观、系统方法观和教育效能观。

1.素质教育观。

一是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从身体、心理、文化科学三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交往素质等七方面构建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二是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通过有效的教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正常发展。三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上要着力为学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平等和谐、积极参与和探索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情景。四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做人和生存,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

2.系统方法观

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系统,组成要素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系统方法应用于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有序性、最优化三个特征。教学设计整体性就是通过分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协调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使系统功能得到最佳发挥,使教学达到最佳的预期目标。教学系统有序性是指教学要结合学科内容的逻辑结构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进行,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既包括知识教学要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也包括能力、情意教学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教学最优化指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强调在正确的方向指引下,设计合理的投入,获得最大可能的产出的教学工作方案。

3.教育效能观

教育效能根据公式“教育效率 =教育产出/教育投入”来计算。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的投入教学资源,追求最大的教育效益产出。

(三)三是要把握教案和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主要包含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授课环境及授课教师几个因素,在具体制定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时,按照标题、署名、正文三大部分来设计格式。

标题要精炼、具体、明确。正文按照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与手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知识结构或板书设计、作业设计及课后反思流程设计。设计思想要简要说明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和设计特色。教材分析部分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和本章节的地位、作用;一是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二是分析本课内容的组成和在教材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情分析则是具体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教学目标要用具体、明确、实用的语言,描述本课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的。教学策略与手段主要描述本课教学中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课前准备包括教师学生的教学准备、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及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其中教学过程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须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分环节具体说明教师指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及师生交互活动。课后反思属于教学自我评价的性质,用来总结反思目标达成情况(学生参与度、参与热情、参与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对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教学反馈",有必要时及时改进、回授、甚至于纠正,进行强化巩固,同时为下一轮备课及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

生活统计学论文第5篇

关键词:概率统计数学教学文化性

数学的文化性特征应该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概率论是研究大量随机现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分支。而随机现象的两个重要特征即不确定性和规律性,却经常使得学生在直觉与科学之间无所适从,给学习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正是因为如此,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概率统计的教学,既能促进教学,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1.概率统计理论的发展史略

纵观历史,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医学教授Cardan在其热衷的赌博游戏中开始思考获得7点和在一副牌中获得“A”的概率开始,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概率论,便在对游戏的思考中展开了它的宏伟画卷。我们知道,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随机现象十分普遍,它表面上杂乱无章,但在多次实验后却隐藏着规律性。续Cardan之后大约100年,另一位赌徒Mere继续研究了上述赌博问题,但是由于他数学知识的局限性,不得不求助当时数学奇才Pascal,而Pascal在与Fermat的通讯讨论中逐步明确了概率值的确定方法等理论问题,从而将游戏问题上升到了数学问题。而十七、十八世纪之后,由于商业保险、产品检验,以及军事、选举、审判调查和天气预报等大量随机问题的涌现,概率论逐步从最初为给赌徒提供咨询,转变成为急需解决的数学理论问题。自1713年Bernouli到1917年Kolmogorov,以及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凯特勒更是将概率统计理论不断系统化、公理化,从而确立了概率统计成为数学的一个逻辑严谨的分支。

在教学中,特别是讲授概率统计概念的教学中,还原它的文化性,将历史再现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概率统计的源头,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概率统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科学本质,并了解人类在认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性。

2.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外部表现

2.1丰富有趣的生活问题,为概率统计教学的文化性增加了多元性元素。

概率统计的生活背景可谓丰富多彩,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情景基础。

在概率定义理解教学中,赌博游戏的下注问题、赎金分配问题、比赛优先权问题、无法投递信件比例问题、商场结账快慢问题等。

古典概型教学中,抛硬币问题、生日问题、天气预报问题、男女出生比例问题等。

几何概型教学中,有转盘中奖问题、蒲风投针实验问题、会面问题等。

随机变量及分布教学中,有中奖问题、银行卡密码问题、感冒指数问题等。

正态分布教学中,智力分布问题、线段测量误差问题、一天的气温平均值问题等。

这些问题来自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许多问题都是历史经典问题,因此问题本身的数学思维性加上历史背景性,其文化的气息更加浓厚,甚至童年故事“狼来了”问题,成语故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问题,评分术语“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问题,等等,都渗透着概率统计的思想,这无不体现着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思想。

2.2大量动手操作性的实验学习活动,是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又一体现。

在抛硬币实验中,学生在抛掷中收集数据,通过操作方式学习数学的结论。

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收集同学的体质健康情况,年龄,身高数据进行数据学习。

在变量的相关关系教学中,收集同学使用计算机时间,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等,学习变量的相关性。

在随机抽样教学中,设计调查问卷等。

可以看到,以上这些实验性学习方式,是其他数学学习中较少出现的,然而正是这些带有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丰富着学生的思维,增加着他们的心理感受,认识到所学的东西有用,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热情高涨,从情感上丰富着他们对数学的感受。超级秘书网

3.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内部表现

3.1科学思维的深刻提升。

概率统计的核心是认识隐藏在随机现象背后的统计规律性,强调随机现象的个别观察的偶然性与大量观察中的统计规律性之间的联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通过这种必然性去认识和把握随机现象,而不确定与确定,可能与不可能的集中体现,更是辩证思想的体现,是人类思维成熟的体现。因此概率统计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学生过去习惯的确定性思维的一次挑战,是一次思维文化的碰创。例如抛一次硬币的结果是无法确定的,学生可以理解,但是大量抛掷的结果却是一个概率确定值,这里具有辩证统一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样的事实,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又使得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及归纳的逻辑思维形式。在学生使用概率模型解决问题的同时,归纳思维、合情推理等思想方法与随机思想方法的交融,都是数学化意识的体现,它深入到内部,不断完善他们的思维,使其日趋成熟,这正是数学的学科特征。

3.2人文精神的不断升华。

概率统计的产生就像它的理论那样带着大量的偶然因素,但是因为有众多优秀数学家的钻研,其产生与发展又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并不断系统化、条理化。如今,概率统计已经渗透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而对于大量来源于生活的概率统计问题,必将教会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数学必修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数学选修系列(2-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82-212).

[4]施业琼.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J].教育研究,2009.7.

生活统计学论文第6篇

关键词: 概率统计 数学教学 文化性

数学的文化性特征应该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概率论是研究大量随机现象规律性的一门数学分支。而随机现象的两个重要特征即不确定性和规律性,却经常使得学生在直觉与科学之间无所适从,给学习与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正是因为如此,从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概率统计的教学,既能促进教学,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1.概率统计理论的发展史略

纵观历史,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数学家,医学教授Cardan在其热衷的赌博游戏中开始思考获得7点和在一副牌中获得“A”的概率开始,数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概率论,便在对游戏的思考中展开了它的宏伟画卷。我们知道,在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随机现象十分普遍,它表面上杂乱无章,但在多次实验后却隐藏着规律性。续Cardan之后大约100年,另一位赌徒Mere继续研究了上述赌博问题,但是由于他数学知识的局限性,不得不求助当时数学奇才Pascal,而Pascal在与Fermat的通讯讨论中逐步明确了概率值的确定方法等理论问题,从而将游戏问题上升到了数学问题。而十七、十八世纪之后,由于商业保险、产品检验,以及军事、选举、审判调查和天气预报等大量随机问题的涌现,概率论逐步从最初为给赌徒提供咨询,转变成为急需解决的数学理论问题。自1713年Bernouli到1917年Kolmogorov,以及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凯特勒更是将概率统计理论不断系统化、公理化,从而确立了概率统计成为数学的一个逻辑严谨的分支。

在教学中,特别是讲授概率统计概念的教学中,还原它的文化性,将历史再现出来,既能够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了解概率统计的源头,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概率统计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科学本质,并了解人类在认识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性。

2.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外部表现

2.1丰富有趣的生活问题,为概率统计教学的文化性增加了多元性元素。

概率统计的生活背景可谓丰富多彩,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情景基础。

在概率定义理解教学中,赌博游戏的下注问题、赎金分配问题、比赛优先权问题、无法投递信件比例问题、商场结账快慢问题等。

古典概型教学中,抛硬币问题、生日问题、天气预报问题、男女出生比例问题等。

几何概型教学中,有转盘中奖问题、蒲风投针实验问题、会面问题等。

随机变量及分布教学中,有中奖问题、银行卡密码问题、感冒指数问题等。

正态分布教学中,智力分布问题、线段测量误差问题、一天的气温平均值问题等。

这些问题来自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许多问题都是历史经典问题,因此问题本身的数学思维性加上历史背景性,其文化的气息更加浓厚,甚至童年故事“狼来了”问题,成语故事“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问题,评分术语“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问题,等等,都渗透着概率统计的思想,这无不体现着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文化思想。

2.2大量动手操作性的实验学习活动,是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又一体现。

在抛硬币实验中,学生在抛掷中收集数据,通过操作方式学习数学的结论。

在义务教育阶段,通过收集同学的体质健康情况,年龄,身高数据进行数据学习。

在变量的相关关系教学中,收集同学使用计算机时间,物理成绩与数学成绩等,学习变量的相关性。

在随机抽样教学中,设计调查问卷等。

可以看到,以上这些实验性学习方式,是其他数学学习中较少出现的,然而正是这些带有操作性的学习方式,丰富着学生的思维,增加着他们的心理感受,认识到所学的东西有用,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热情高涨,从情感上丰富着他们对数学的感受。

3.概率统计教学文化性的内部表现

3.1科学思维的深刻提升。

概率统计的核心是认识隐藏在随机现象背后的统计规律性,强调随机现象的个别观察的偶然性与大量观察中的统计规律性之间的联系。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偶然性背后总是隐藏着必然性。通过这种必然性去认识和把握随机现象,而不确定与确定,可能与不可能的集中体现,更是辩证思想的体现,是人类思维成熟的体现。因此概率统计的学习实际上是对学生过去习惯的确定性思维的一次挑战,是一次思维文化的碰创。例如抛一次硬币的结果是无法确定的,学生可以理解,但是大量抛掷的结果却是一个概率确定值,这里具有辩证统一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这样的事实,实验是必不可少的,这又使得学生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及归纳的逻辑思维形式。在学生使用概率模型解决问题的同时,归纳思维、合情推理等思想方法与随机思想方法的交融,都是数学化意识的体现,它深入到内部,不断完善他们的思维,使其日趋成熟,这正是数学的学科特征。

3.2人文精神的不断升华。

概率统计的产生就像它的理论那样带着大量的偶然因素,但是因为有众多优秀数学家的钻研,其产生与发展又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并不断系统化、条理化。如今,概率统计已经渗透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而对于大量来源于生活的概率统计问题,必将教会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数学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数学必修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人民教育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高中数学选修系列(2-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大连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文化[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182-212).

[4]施业琼.在概率统计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J].教育研究,2009.7.

生活统计学论文第7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教学;创意手法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69-01

一、广告设计教学概述

对于一个好的广告设计来说,它具有的创意性的、艺术化的手段,其界面形式,精炼的设计方法寓意较为悠远的意境,以及鲜明的形式与风格等等,这些都是一个成功的广告所具备的。在教学中,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一种良好的艺术性审美力与表现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这也是广告设计教学中的一个根本性的宗旨。因此说,在广告设计教学中,运用一种创意的手法进行教学,就是每一个广告设计教师要努力的方向。

二、传统的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误区

(一)与生活相脱离

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传统的案例进行讲授,重视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没有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没有做到对学生的观察生活以及体验生活的能力进行培养,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懒惰的习惯,在进行改革创意的时候,不是针对于生活中的产品以及受众与了解,而是仅仅坐在电脑前,简单的搜集一些关于广告设计的资料,然后进行模仿,或者是闭门造车,挖空心思,尽管对于积累一些优秀的作品是很重要,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还是应该善于观察生活,对生活做到真正了解并体验,在生活中激起创作的灵感,而想象力以及创作力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见识,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生活,培养创新思维。

(二)盲目模仿西方广告,忽视传统文化

对于西方一些精彩的创意以及成功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习,但是不能盲目的模仿,学习并借鉴西方的东西,最终也是为了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变成民族的东西,而一味的模仿是根本不能够做出好的作品的,在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作品的优秀之处,但是忽视了对于西方的作品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忽视了对于传统文化的讲授,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在讲起西方的作品时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而对于我们传统的文化却有一种麻木的表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广告设计面对的是中国市场,只有将民族个性以及优秀文化进行充分的展现,广告创意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够在自己的国家里找到生长与生存的土壤。

三、广告设计教学中的创意手法

(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理论知识水平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培养想创意性思维的重要性。这就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说,像设计基础理论、广告心理学、艺术修养、广告传播学、美学理论等一些课程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缺少的一些科目,这些基础的理论以及基础的素养都是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创意设计的基石,拥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够将创意思维予以支撑,如果缺乏这些基础的理论以及素养,即使是欣赏再多的优秀作品也是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来的。在现代的教学中,电脑已经成了一个必备品,我们不排除,但是不能唯它独尊,教师应该及时的端正自己的态度,合理的安排理论课程以及电脑软件课程的关系,要重视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在艺术理论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空泛的僵化的现象,让学生具备理论知识的基础,再利用电脑软件去创造符合市场需求的、符合大众口味的、具有创新、感染力的作品。

(二)让学生养成全方位吸收知识的习惯

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来自于课上,在课外、生活中更能够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对于创意来说,很多就直接的来源于生活,或者是经验,然后将其转化成为一种设计作品。教师就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的、细心的观察生活的习惯,指导他们多阅读报纸、书籍、以及在广播、电影、电脑等一些先进的媒体中来汲取营养。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突然形成的好创意、好想法随时的加以记录,这样在长期的积累中,创意才能够越来越多,在运用时才不会被创意所困扰,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的设计水平与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还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传统的设计的元素,让学生参加一些设计活动等等,这些都是一些好的创意性的教学。

总之,在当今的社会中广告设计地位越来越重要,广告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探求创意的教学方法,更好的促进教学的发展与进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更加富有创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生活统计学论文第8篇

关键词:古典概型 分布函数 多媒体 MATLAB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178-01

在工科院校的全部数学类公共基础课里面,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可以算得上是与实际生活最贴近的一门课程,源于生活,发展与实践,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理论。概率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可能性的大小,顾名思义可能性的大小必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中,最早的由来是因为赌博者的请求,但是这个问题中体现出来概率论的原始思想却引起了数学家门的很大兴趣,成为了数学家们思考概率论中问题的源泉[1]。随着数学家们不断深入的研究,逐渐的形成早期古典概率模型的基本理论,早期的古典概率模型主要研究的问题主要是所有可能的结果为有限多个,并且每种结果的出现都是等可能。集合理论同样间接地促进了古典概率理论的长足发展,使得基本理论得以公理化,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但是此时概率论的基本理论始终停留在早期的古典情况,一直无法与现代数学工具微积分理论建立起来有效的联系,这样古典概率理论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很容易就会被慢慢的淘汰。知道前苏联被称为概率论之父的数学家柯尔摩果洛夫给出严格数学意义下的概率的定义[2],终于完成了概率论理论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行跨越,使得概率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微积分理论建立充分的联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现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本理论得以形成与完善。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分成两类,确定性现象和随机现象,对于确定性现象无从谈起可能性概念,所以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科主要研究的是随机现象中的规律。既然基本理论源于生活,那么我们在讲授及研究基本理论的时候要回到生活中去研究,与实际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探讨几点关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模式改进的见解,希望有助于相关教学参考。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及现状

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保持着“定义定理推导结论应用”模式组织教学[3],这种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时代的发展,针对现在大学里面的90后学生,他们都是电子产品充斥着生活方方面面的IT一代,所以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找到适合新时期学生的教学模式,纸上谈兵已经不是唯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是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他们需要的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内容,他们需要的是反应时代特征的教学模式。

新时期的教学模式若想反应时代的特征,首先要从内容做起,概率论基本理论源于生活,与现代数学工具微积分相结合发展了现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完整理论体系,那么概率论的教学就离不开与微积分的联系,所以要把概率论的教学内容同高等数学紧密的联系起来,这里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教学计划都是首先学习高等数学,然后学习线性代数,再接下来才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所以大部分同学对于微积分基本内容的掌握相对变得薄弱,间接影响概率论课程的学习效果,所以需要将概率论课程的教学与高等数学紧密联系起来。另外就是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有一个环节同学们利用高等数学理论不容易理解,那就是通过分布函数求导获得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这个性质,需要利用高等数学中的积分理论来解释当我们改变一个可积分函数某几个点处的函数值的时候,这个函数在任何区间上积分的值是不会改变的,换个方向来解释这个性质会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2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与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大程度的改进教学方式,讨论是学习的最好方式,所以多媒体技术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学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得到合理的运用,用少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用多了会无法体现教师在教学环节的主导地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好多媒体技术使用的“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这门课程多媒体技术的引用一直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话题,到底用不用众说纷纭,因为内容上既没有线性代数里面的高阶行列式和高阶矩阵,也没有高等数学中的高维抽象图像,那么到底哪里需要多媒体呢?本人认为,因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例题大多来自生活,内容冗长且数据量大,这就是我们需要利用多媒体的地方,将这些形象直观的显示在多媒体上,留下更多时间进行课堂讨论,有助于对于问题的理解分析及解决,间接地加强了对课堂内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这就是我们可以掌握的“度”。

3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

目前工科高校中相对于数学公共基础课来说,基本理论主要的几个应用方面有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实验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同样可以讲授课内容与这些相关的方面相联系,更能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学以致用。数学实验和数学建模里面的问题不光源自生活,而且大多是生活中的经典问题,很多还与实际工程项目相联系,对同学是一种极好的锻炼。在解决实际工程项目相关的数学问题时,应用软件MATLAB的使用时不可缺少的,MATLAB软件是一款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与数值计算软件,随机数据的生成、分析与处理,画成图像更加直观的分析数据;MATLAB软件同样有回归分析功能,可以让学生有效理解统计部分的相关理论,不仅使学生掌握用计算机求回归方程并进行检验和预测的方法,并且使学生们借用软件的使用理解统计理论在其他工程领域的广泛应用。

4 网络教学平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相结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为学生提供全面的自主学习平台,可以在线查阅资料和模拟测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在线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线对全校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辅导答疑,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重点讲解。

参考文献

[1] 于素云.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2(13):56-57.

生活统计学论文第9篇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 教学活动 设计

一、前言

个性化教学是基于学生个性、兴趣的需要开展的教学,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过程。它强调了人的多样性、独特性,即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这种独特性就是“个性发展”。有人调侃大学校园学习:上课的时候,清醒的学生没有发呆的多,发呆的没有睡觉的多,睡觉的没有玩手机的多。对此说法,作为高职学校教师,我虽不完全认同但也深有体会。这些固然有学生学习意识不够,学习懒惰的原因;但是我们也要反思,我们的课堂对学生有多少帮助,有多少吸引力,他们是课堂参与者,还是只是为了学分无奈的作为了课堂教学的道具。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能理,强调了人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方法。因此教师如果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个体差异性,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每一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坐标点,那我们的课堂又会呈现出什么样的面貌?本文以高职高专《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为例,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经验,论述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理论基础

这里首先对多元智能理论及个性化学习理论作一概要阐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博士于1983年在其著作《心智的架构》中首次提出的并着重论述的理论。 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结构由八种智能要素组成,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这八种智力因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而不是以整合方式表现出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优势,这种智力可以在实践中明显的得到体现和开发。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了个体智能的差异化。由于该理论的内涵和我国提倡的素质教育十分契合,国内教育学专家认为“多元智能理论是对素质教育的最好诠释”。同时该理论为个性化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阐明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为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与指导。

个性化学习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想改革的重要标志之一,无论是美国当代所提倡的个性化教育还是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以“个性化养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改革,都体现了对学生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个性的张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这些都说明无论东西方,无论时代变迁,教育的本质就是回归到对人个体生命的提升。该理论强调从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强能出发,采用恰当的方法、手段、起点、进程和评价方式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一学习过程既是个性的展现养成,也是个性的自我实现和追求的过程。当今社会崇尚张扬个性,提倡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就显得更加重要。

三、建构个性化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面向少数精英,侧重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培养,忽略了部分学生的其他优势智能的发展。这种学校课程使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多是片面发展的学生.而且多是循规蹈矩,没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而以个性化学习为核心的课程设计则完全追求每一个学生的基于个性之上的发展.通过学校教育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势智能。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考虑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学习风格的独特性等因素,通过多维度教学活动的设计及学生课程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这个多视角的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自己。

四、课程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课程:统计学基础

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

《统计学基础》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必修的核心基础课程。当今社会已经进入大数据的时代,数据的搜集和处理尤其重要。本课程既介绍具有通用方法论性质的统计理论与方法及其在社会经济管理中的运用,又介绍社会经济领域所特有的一些统计理论与方法。因此,本课程的开设既为学生学习经济与管理类专业课程服务,同时也为日后学生进入工作单位所需的社会经济统计工作提供有力的知识保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掌握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统计工作过程,掌握并能运用统计基本方法和技术进行调查实施、抽样调查、数据处理和一定的统计分析等技能。

五、教学活动设计

统计学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时常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搜集与统计相关的新闻资料,也鼓励学生自行设计问卷并通过网上展开问卷调查,课程终期我们会安排学生外出参与社会统计实践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我始终秉承这些原则:教学基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基于个体自主学习,基于现实生活经验,基于师生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基于对问题的探究。

此外我们还应注意教学中的沟通技巧,做到教师指令的传递简单明确,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的目标及过程;课堂的沟通交流要做到及时的反馈,做到信息传递的双向性;注意沟通中的同理性及非暴力沟通。以下是我在《统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常见几种教学设计,为了直观说明每一种教学活动,特以表格的形式进行表述。

此外需要指出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三点问题:第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状态、学习外的情绪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及形式;第二,注重学习过程的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师生彼此之间教学内容以外的互动交流,我时常与学生交流人生观点、社会热点话题,以此激发他们的情绪,同时也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现人生正能量;第三,适度地给课堂留空白。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提倡粗线条生成性课堂,教师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空,让他们完成对知识的整合,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但留空白并不代表教师责任的“空白”,最好的教师是学生能够做到的时候你需要隐身起来,当学生需要你的时候要及时出现。

教学活动的开展关乎教师的一言一行,有时课堂中教师的一个感叹词都会让课堂生机勃发。每一个教师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体就有区别与他人的很多个不同,即使有再好的教案、课件,每一个教师对他的演绎都是不同的,何况还有时间、空间、受众对象的千差万别。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多钻研,勤思考,广借鉴就一定能找到自己创造性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董晓.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

[3]唐宗明.大学生合作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估初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1(04):62-65.

[4]鞠文.略论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课堂讨论的有效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3):120-12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