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三角贸易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7:58

三角贸易论文

三角贸易论文第1篇

珠三角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一)1978~1990年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采取“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补偿贸易)的模式。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的1978年8月底,东莞市虎门镇就正式成立了中国内地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编号为“粤字001”。尽管这家企业的规模不大,设备较落后,产品档次也不高,但在春潮萌动的中国内地却抢吃了第一只“螃蟹”,从此揭开了珠三角直接利用外资的序幕。在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管理经验和国外销售渠道,但珠三角也有自身的优势,劳动力丰富而且便宜,土地资源多而且价格低。不仅如此,改革开放之时正是香港产业升级换代之日,香港商人受厂租、劳动力价格居高不下的困扰,急于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迁出香港,转移到生产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珠三角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优势以及生产成本优势,成为港商的首选地区。珠三角人则因势利导,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加工贸易。

(二)1991~2000年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计算机及软件、通讯、微电子及基础元器件、新一代视听产品、机电一体化、重点轻工和家电等七大主导产业快速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和产品逐步提高。一大批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来珠三角兴建高新技术企业,世界500强IBM、飞利浦、杜邦、惠普、三星、施乐、康柏等跨国公司相继在珠三角设立独资或合资企业,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在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发展阶段,珠三角人从实践中逐步意识到“三来一补”的局限性和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人们主要还是关注提升外资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采取的措施是在淘汰低档次、技术落后、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三来一补”企业的同时,有选择地引进了一大批高科技的加工贸易企业。珠三角在提升外资加工贸易科技含量的过程中,自然也带来了技术的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第一,加工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高对珠三角地区的同行有很强的竞争作用和示范作用,本地企业通过学习和模仿产生了大量的技术溢出效应。第二,加工贸易与本地产业有密切的关联程度。这一时期,加工贸易的生产料件已经完全改变了全部依靠进口的格局。第三,加工贸易企业普遍重视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培训。在加工贸易企业中,外商出于劳动力成本及其它因素的考虑,往往选择和招聘当地的优秀人才加以培训和管理,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国内外市场的人才。经过技术培训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员一旦由外资加工贸易企业流向其他企业或自创企业时,所学的各种技术也随之外流,从而引起溢出。

(三)2001年至今是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飞跃阶段。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第三阶段的最大特点是不少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落户珠三角,并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趋势初见端倪。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跨国公司纷纷在珠三角设立研发机构。截至2005年底,杜邦、本田、日立、三星等知名跨国公司在珠三角就已设立了研发机构243家。这些研发中心上接研发源头,下连规模生产企业和市场,为珠三角吸收和承接国外高水平技术,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研发平台。在珠三角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飞跃阶段,技术溢出效应有实质性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大规模引进成套设备逐步被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所替代。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为了能进入珠三角市场,竞相以各种方式向珠三角输出技术,技术引进的结构在不断优化。随着珠三角企业技术引进水平的不断提高,引进的目的逐步从单一生产技术的引进转向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的技术引进,引进技术方式多元化。跨国公司向珠三角输出技术,除了有技术许可、技术服务、入股投资等传统方式之外,还有相互交换技术使用权、特许专营等新形式,加工贸易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本地化。重用本地管理和技术的精英使不少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业绩明显上升,促使跨国公司向人才本地化转变。

二、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主要路径

(一)技术模仿的路径。技术可以通过模仿和示范产生溢出效应。珠三角生产规模较大的本地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在加工贸易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示范效应下,通过学习、模仿和竞争,逐渐发展壮大,甚至超过了竞争对手。美的、科龙、格力就是在西方跨国公司的巨大压力下,跟踪跨国公司的技术,经过模仿和创新,不断提高家电业技术水平的典型代表。

(二)配套生产的路径。发展珠三角配套产业是珠三角外向型经济实现技术外溢的直接渠道。在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料件已经完全改变了改革开放初期全部依靠进口的格局,产品本地化水平逐步提高。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例,珠三角已集聚了5万多家电子信息企业,打印机配套率达91%、PC机达80%、激光视盘机达64%,稳压电源达53%、计算机主板及功能板达41%。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世界级的IT业制造基地。不少与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合作、为外资厂提供配套加工零配件的本地企业,在加工配套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原始资本和掌握了生产技术以及市场营销网络,由“配角”地位逐步转化为市场的“主角”。

(三)人才流动的路径。在通常情况下,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当地化比例越高,流动性越强,向内资企业流动越多,技术外溢效果越好。掌握技术的人员的流动可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这是珠三角取得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形式。珠三角加工贸易企业聘用了当地大量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普通的员工,实际上就是间接地向珠三角提供技术转移。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不少人在加工贸易企业积累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资源,成为自身创业的重要资本。昨天的“打工仔”,今天成为大大小小的“老板”,在珠三角地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

三、珠三角地区提升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启示

(一)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珠三角地区的经验表明,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创新是后进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经济和技术赶超的关键所在。没有对转移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在此基础上的模仿创新,该地区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换代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如果加工贸易带来的技术溢出长期停留在低技术、低层次的水平上,只会强化经济发展对外来资本的依赖性,这样虽然可以使某一地区的经济出现暂时的繁荣,但有可能由于生产成本上升,加工贸易企业人走楼空,最终导致经济出现“空心化”的现象。

(二)缩小与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的根本途径是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跨国公司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的利润最大化。以技术垄断为前提,跨国公司进行的技术转移都是成熟性技术。不论处在全球化生产链条的哪个环节,从事加工贸易的东道国企业都不可能获得最先进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依靠技术转移和技术溢出也就不可能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即使位于核心的产业链条,依靠核心技术的转移与溢出也是十分有限的。进入21世纪,珠三角人发现,外资加工贸易企业可以向国内转移一般性的先进技术,但真正核心、领先的技术是绝对不可能转移的。利用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是一个地区产业技术升级的一种办法,但真正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最终还得靠本土企业的自主研发。

(三)开展深加工结转是实现技术溢出的有效方式。深加工结转是指加工贸易企业将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结转至下一家加工贸易企业深加工后复出口的经营活动。据统计,目前珠三角七成加工贸易企业采购配套以深加工结转的方式实现。在全省IT、计算机和家电行业中,80%以上的手机部件、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和100%的彩电部件都可以在珠三角地区内实现配套。

(四)产业集群的形成是技术溢出的有效载体。仅仅在加工装配环节取得成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向上下游环节延伸,并获得更多的技术转移和后向联系,才能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和加工贸易利益,否则,劳动力成本上升之时就是加工贸易利益丧失之日。加工装配产业是无根工业,即本地劳动力成本上升之日,就是加工装配产业转移之时。如果不能在加工装配活动中获得技术溢出,不能培养出具有相当素养的产业大军,现时加工装配活动中所得收益将会随着加工贸易产业向外转移在瞬间化为乌有。如果该地区形成了产业集群,即使加工贸易企业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而向外转移,本地仍可通过向增加值相对较高的前向或后向生产环节转移,实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双重升级,继续分享加工贸易利益。

(五)大力扶持民营企业是实现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是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亮点。民营企业不仅有与大型加工贸易企业配套生产的强烈愿望,而且初步具备了接受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能力。灵活的经营机制有利于民营企业融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体系,并通过与跨国公司的配套互动,逐步上升到附加值较高的产业环节。民营企业与大型加工贸易企业合作不仅能实现优势互补,而且能促使加工贸易落地生根,使“候鸟经济”变为“榕树经济”。

(六)承接技术溢出效应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企业是技术溢出效应的直接受益者,理应成为推动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主导力量。提高技术溢出效应是地方政府应关注的事情,但企业才是承接技术溢出效应的主体。地方政府与企业在提高技术溢出时的职能不能错位,更不能“越俎代庖”。地方政府对于提高技术溢出效应不能不急,但也不能太急。地方政府操之过急就可能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破坏市场机制。如何让企业行为的结果与政府的目标相吻合?一种比较理想和有效的方式是,“政府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三角贸易论文第2篇

关键词:香港;离岸贸易;贸易中间商;珠三角地区

中图分类号:F746.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3)02-0058-10

一、引言

离岸贸易(offshore trade)是指本国(地区)的贸易商经营的货物直接由关境外的生产地付运到客户,而不经过该贸易商所在国家(地区)。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离岸贸易的显著特点是交易所涉货物并不进出贸易商的经营所在地。离岸贸易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是全球贸易分工进一步细化的必然趋势和结果。离岸贸易实质上是一种中间商贸易方式,中间商主要利用其庞大、发达的贸易网络在交易领域内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凭借完善的基础设施、极富吸引力的简单税制和高度的贸易便利化等优势。香港一举成为全球贸易中间商的集聚之地。贸易中间商的汇集催生了香港离岸贸易的繁荣,据最新的《香港服务贸易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香港离岸贸易所涉货物贸易额达3.89万亿港元,超过同期转口贸易额(2.96万亿港元),继续成为香港第一大贸易方式。

香港离岸贸易的快速增长与中国大陆经济的崛起密不可分,随着大陆与香港紧密经济合作的推进,大陆已成为香港离岸贸易所涉货物最主要的来源地和目的地。如表1所示,2002~2010年间香港离岸贸易所涉货物销售价值中来自大陆和销往大陆的平均比重为38.2%和56.5%;而且,以大陆为货物来源地的香港离岸贸易所涉货物中,经分判加工安排生产(Manufactured through sub-contract processing arrangement)的比重超过40%。

经分判加工安排生产的比重如此之高,表明香港的离岸贸易与其对大陆的FDI输出密不可分。香港贸易中间商凭借全球贸易网络优势承接海外订单,并通过FDI的方式在大陆投资建厂,利用内地的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行产品加工、组装和制造,然后将制成品出口到世界各地,考虑到运输成本因素,这些产品通常在大陆产地直接付运,不会进出香港,从而形成离岸贸易。

基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成熟度等原因,珠三角地区一直是香港FDI流人大陆的主要目标区域。本世纪初的前几年里,珠三角地区吸引香港FDI金额占大陆吸引香港FDI总额的比重甚至一度达到50%左右,尽管近年来该比重有所下降,但从存量上看,珠三角地区吸引香港FDI的规模仍然大大超过内地其他省市。如图1所示,2000-2010年广东累计吸引香港FDI总额达840亿美元,占全国吸引香港FDI总额的比重达28%,明显高于江苏、浙江等其他沿海主要省份。因此,珠三角地区是香港离岸贸易对大陆经济发展的主要辐射区域,研究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显得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和待检验理论假设

当前,国内外关于离岸贸易的研究文献较少,但不乏关于离岸贸易的行为主体——贸易中间商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贸易中间商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向展开。

第一,强调贸易中间商的信息网络效应,认为贸易中间商利用其庞大的全球信息网络优势,将专业化的贸易信息传递给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商,减少了贸易领域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促进其产业发展(如Samiee,1993:Feenstra&Hanson,2004;Ellis,2010);第二,强调贸易中间商的市场创造效应,认为专业的贸易中间商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引入了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唤醒了它们沉睡的生产潜能,并为它们的生产开拓了新的国际市场,从而促进了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发展(Casson,1997;Hsing,1999;Guex,1998;Sluyterman,1998);第三,强调贸易中间商的经济催化剂效应(Catalytic Contribution),认为贸易中间商会将信用机制、营销技术、分销基础设施等先进要素引入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分销渠道,从而克服这些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的分销体系不完善和效率低下的劣势,进而促进其产业发展(Sharma&Dominguez,1992;Ellis,2003)。

由于离岸贸易的主体是贸易中间商,因此不管采用何种贸易方式,贸易中间商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机理是一致的,即离岸贸易将对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但是,现有关于贸易中间商的研究文献中,背后几乎都隐含了一个同样的假设,即贸易中间商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局限于制造业,这可能因为贸易中间商总是伴随着FDI的输出进入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早期的FDI流入通常都是投资于制造业。

事实上,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地区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影响比较复杂,它对不同城市的产业发展影响可能存在差异。一方面,由于珠三角地区是我国主要的制造加工基地之一,并且在县、镇一级区域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如佛山南海大沥的铝材产量已占全国的40%以上,中山古镇的灯饰销量已占全国的60%以上,江门恩平的麦克风已占全国销量的70%以上,因此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县、镇一级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并且通过发挥香港贸易中间商的信息网络效应和市场创造效应,将显著推动这些地区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由于离岸贸易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货物在产地直接付运,原来需经过香港转口的相当部分的货物现在不再经过香港,因此珠三角地区的货物将选择在深圳和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港口清关,从而推动这些中心城市的国际物流、货物保险、质量检验、贸易展示等与贸易有关的服务业的细分和发展,所以香港离岸贸易对深圳、广州等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服务业上。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提出两个待检验的理论假设。

理论假设一(H1):香港离岸贸易将对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产生促进作用。

理论假设二(H2):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地区不同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它对珠三角中心城市深圳、广州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服务业上,对其他非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

三、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构建

由于本文是以产业规模(GDP)作为产业发展的衡量指标,所以可以将传统的柯布一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作为理论模型构建的基础。根据现代经济增长理论(Solow,1956;Romer,1986;R.Lucas,1988),生产要素的范畴得到广泛的延伸,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不仅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而且还包括全球信息网络、国际市场渠道、商业环境等现代经济要素,而后者将直接影响生产效率水平的高低。因此,虽然离岸贸易本身不是一种投入要素,但它通过发挥贸易中间商的信息网络效应、市场创造效应和经济催化剂效应,显著地改善了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商业环境,促进了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升,从而成为影响其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Barro&Sala-I-Martin,1997)。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借鉴熊俊(2005)对索罗经济增长模型进行扩展分析的基础上,将离岸贸易看作是影响投入要素使用效率即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并将其纳入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得出拓展后的新生产函数:

Yit=Aeλ*OTKαitLβit (1)

上式中i表示产业,Yi为i行业的GDP,此处只分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行业:t表示年份;A为效率系数;K和L分别表示资本要素投入和劳动要素投入;OT表示香港离岸贸易额;α、β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λ代表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地区城市产业GDP的影响系数;A、α、β、λ为常数,A>0,0

为了获取更多的观测值,增加估计量的抽样精度,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Panel Data)进行实证分析,(1)式计量模型的对数形式表示如下:

LnYjit=LnA+αLnKjit+βLnLjit+λ×OTjit+εjit (2)

式(2)中,j表示横截面,包括珠三角地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9个地级以上城市下辖的48个区县;t表示年份,包含2000~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εjit表示残差项。

同时,为度量香港离岸贸易对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影响的差异,本文将原始数据分成两组分别进行回归,分组如表2所示。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采用2000~2009年珠三角地区48个区县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被解释变量Y表示各区、县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GDP值,以消除价格变动后的实际GDP值作为变量;劳动投入L的指标为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各区县制造业和服务业GDP数据和年末单位从业人员数据均来源于国研网一区域经济数据库,以及各地市统计年鉴;香港离岸贸易额(OT)的数据来源于香港政府统计处的历年《香港离岸贸易统计报告》。

此外,在度量产业发展的要素贡献时,对资本存量的估计略显复杂。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资本存量K广为使用的估算方法是1951年Glodsmith创立的永续盘存制,其计算公式为:

Kt=It+(1-η)Kt-1 (3)

其中K1和Kt-1分别表示第t年和第t-1年的资本存量,It表示第t年的投资,η表示第t年的折旧率。如何确定该公式中的基期资本存量、折旧率和当年投资显得非常重要,因为采用方法的不同通常会导致差异明显的结论(张军等,2003)。由于以下计量分析中使用面板方法,涉及到各地市数据,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可获得性,本文估算基期资本存量数据时,使用“资本产出比”方法进行推算,以1999年为基期确定资本产出比为2.5,即各地市基期资本存量K1999定为样本第一期2000年实际GDP的2.5倍;各期投资I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以1999年为基期。

在折旧率方面,由于各区县的资本消费存在较大差异,采用国家统一的折旧率无法反映出这种差异性,本文借用宋海岩等(2003)的方法,以官方公布的3.6%的折旧率为基础,通过引入各地市GDP实际增长率来反映地区间折旧率的差异,因为资本的物理折旧程度与经济增长率成正比,于是公式(3)演变为公式(4):

Kit=Iit+(1-η-Git)Ki,t-1 (4)

其中i为区县,Git表示第i个区县在时期t的实际GDP增长率。区县资本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各区县历年统计年鉴,根据公式(4)计算。

(三)实证分析结果

本文根据公式(2)进行面板模型回归,就面板数据而言,对模型形式的设定十分重要,如果模型形式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与所要模拟的经济现实相距甚远。面板数据模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混合数据模型、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本文根据公式(5)和公式(6)构造的F1、F2统计量来选择模型。

当F2的值小于临界值时,选择混合数据模型;当F2值大于等于临界值时,继续看F1值大小,当F1值小于临界值时应选择变截距模型,否则应选择变系数模型。基本模型设定后,对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方法的取舍则参照Hausman检验值进行判断。

1 对珠三角地区城市群48个区县全体样本的回归。

对珠三角地区城市群48个区县全体样本的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的模型回归,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t检验,系数分别为0.65和0.69,这与包群等(2003)和姚树洁等(2006)估算出的全国资本产出弹性处于0.6~0.7之间的结果相吻合。

制造业和服务业中,LnLjit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1和0.35,这表明劳动力投入每增加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GDP将分别增加0.41和0.35个百分点,略高于姚树洁等(2006)估计全国劳动产出弹性处于0.26~0.31之间的水平,这可能因为珠三角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使得其劳动产出弹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OTjit对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影响系数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通过t检验,系数分别为0.23和0.14,表明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地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一(H1)”得到了验证。当然,从比较结果来看,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制造业产出的正面影响要显著高于服务业。

2 对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区县两组样本的回归。

为进一步分析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区县产业发展影响的差异,本文分别对该两组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系数比较。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中心城市组的资本产出弹性(0.72和0.70)都显著高于非中心城市组的资本产出弹性(0.64和0.67),这主要是因为投资环境的差异,导致资本相对更倾向于集聚区域中心城市。与之相反的是,非中心城市组的劳动产出弹性(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为0.41和0.40)要明显高于中心城市组的劳动产出弹性(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为0.36和0.35),这主要是因为珠三角非中心城市的区县形成了诸多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从而需要大量劳动力与产业发展相匹配。

OTjit对中心城市和非中心城市区县产业影响系数的比较。中心城市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OTjit系数分别为0.09和0.18,表明香港离岸贸易每增加1个百分点,珠三角中心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实际GDP将分别上升0.09和0.18个百分点;而非中心城市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OTjit系数分别为0.28和0.04,意味着香港离岸贸易每增加1个百分点,珠三角非中心城市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实际GDP将分别上升0.28和0.04个百分点。这表明,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反映在服务业上,而对非中心城市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则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此处的实证分析结果与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二(H2)”相吻合。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00~2009年珠三角地区48个区县的面板数据,就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区域城市群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地区产业的总体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明显大于制造业,与之相反的是,香港离岸贸易对珠三角区域非中心城市制造业发展的正面推动作用要显著大于服务业。

三角贸易论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优化升级;珠三角地区;区域外贸;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085-02

1.引言

科技创新驱动和区域对外贸易升级是当今国内外经济学领域的热点,引发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和区域对外贸易升级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不仅仅是创新经济学所关注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是国际贸易学和区域经济研究的交叉课题。科技创新驱动和区域对外贸易升级之间有着十分明显的互动关系而且非常紧密。区域对外贸易现状的变化决定着该地区外贸的转型与升级,而地区外贸的转型与升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驱动。科技创新驱动和区域对外贸易升级的协调发展对一个区域贸易乃至全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重大的实际意义。在后危机时代,我国许多沿海地区外贸面临“衰退式”增长,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外贸要塞地区,也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因此,本研究以珠三角地区外贸为例,结合当前的“供给侧改革”大背景,研究科技创新驱动与区域对外贸易升级的作用机理和实证分析,探索珠三角地区外贸“供给侧改革”中如何凸显科技创新驱动这一要素的作用,对于促进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升级与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为珠三角地区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提供建议与对策。

2.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学者主要是从Value chain整合和升级视角出发对区域外贸升级进行研究。Grossman(2012)通过建立相似区域间的模型证明区域外贸转型升级与Value chain攀升相关。Mayer(2014)进一步指出,Value chain攀升的潜力将影响区域外贸转型与结构优化的速度。Koopman(2014)通过研究全球Value chain分工对贸易成本的放大效应,指出Value chain整合是区域外贸转型的有效途径,能够有效加快区域技术创新。另外也有学者如Ranjan(2014);Costinot(2014);Berkowitz (2015);Levchenko(2016)等从动力、创新和支撑等角度研究构建区域外贸转型升级的机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19 世纪初供给学派的“鼻祖”萨伊提出“供给创造需求”的著名论断。之后学界与政府展开大量研究与实践。Rosmailis(2014)进一步将供给因素归纳为两类:第一,质量好的产品往往运输的距离更长;第二,需求增加也可能会使新产品种类进入出口市场,从而导致出口增加。近几年也有学者基于异质性理论研究,如Mayer (2014); Melitz(2014); Ottaviano(2015)等指出,贸易顺差不仅仅反映产品质量,所以应该剔除广度边际的影响。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区域外贸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和对策做了大量研究。薛荣久(2012)认为全球新贸易保护主义造成了对中国外贸发展的巨大冲击,提出外贸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孙亚平(2015)研究区域外贸转型升级的措施,提出外贸在加大技术投入实现转型和优化外商投资结构等政策建议。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国外的供给学派的供给理论存在明显差别。因此国内学者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大量结合我国实际的研究。贾康(2013);滕泰(2015)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有学者从宏观政策角度进行研究,厉以宁(2016)指出供给调控是产业技术政策调整,供给侧发力是增加供而不是抑制供给。也有学者从外贸供给侧改革角度进行研究。张二震(2016))指出区域外贸亟待转型发展,加快推进外贸供给侧改革,是促进转型的有效途径。薛荣久(2015)指出服务外包产业是外贸供给侧改革的有力支撑。尤聪(2016)指出区域外贸必须持续强化政策供给,推进外贸供给侧改革,增强中间端政策扶持,推动外贸增长。

2.3 评述

区域外贸转型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外贸转型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内容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但从供给侧改革这一角度研究区域外贸转型目前还比较少学者研究。本项目尝试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的实证研究来探寻对科技创新驱动和区域对外贸易升级优化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以珠三角地区2011-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对珠三角地区出口量,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专利申请数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客观实证分析,通过采用VAR模型构建和JOHANSEN-GRANGER检验等研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希望可以弥补相关研究在这方面的缺失,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3.实证研究

3.1 变量

本研究构建3个变量:珠三角地区外贸出口总值,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专利申请数。基于此3个变量构成回归模型。数据主要来自来源于《珠三角地区统计年鉴》2011-2016年间,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和外贸企业专利申请数分别设为X1、X2,出口总值设为Y。这与前面对外贸易状况及三次产业Y构变迁的阶段划分一致,数据主要。为了消除原始数据中价格因素的影响,本研究设定2010年为基年,对数据进行“滤化” 和“Log-Transfer”从而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问题。

3.2 ADF检验

本研究采用ADF方法对序列的平稳性进行相应的检验。研究发现,这3个变量的 ADF 值分别为:lnX1=-1.529822, lnX2=-1.55963,lnY=2.692123分别小于各自的临界值-2.98565,-1.786632,-2.523102。这证明该 3 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具有显著的平稳性。

3.3 模型构建和JOHANSEN-格兰杰检验

本研究构建1个 VAR 模型由 ln X1、ln X2 、ln Y 组成。为了进一步确定这3个变量之间的均衡关系是否稳定,我们接着进行了JOHANSEN协整性检验 ,把JOHANSEN作为研究检验这3个变量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协整关系的主要判断依据,结果如表1所示。

如表1结果所示,最大特征根统计量和迹特征根统计量检验都在0.05 的水平上具有显著的协整关系。这证明了这3个变量ln X1、ln X2 、ln Y之间呈现出线性协整性关系,同时表明了珠三角地区出口量(区域贸易升级)与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专利申请数(科技创新驱动)之间不仅是互相紧密联系的,并且存在长期稳健的高度相关性。基于以上发现,我们对HORIZONTAL下的 VAR 模型进行3个变量ln X1、ln X2 、ln Y之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可以得知,在ln Y、ln X1、ln X2的关系中,滞后1到3期5%的显著性水平上,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专利申请数(科技创新驱动)均是珠三角地区出口量(区域贸易升级)的格兰杰-CAUSE。这表明在一定时期内,珠三角地区出口量(区域贸易升级)与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专利申请数(科技创新驱动)存在线性的单方向格兰杰-CAUSE关系,也就是说,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专利申请数(科技创新驱动)的增加能对出口量(区域贸易升级)发展起到正驱动力作用。

4.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新经济学、供给理论、国际贸易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采用计量经济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科技创新驱动和区域对外贸易升级优化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探索,以我国外贸要塞地区和开发前沿的珠三角地区2011-2016年的数据为基础和数据来源,对珠三角地区出口量和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专利申请数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客观实证分析,具体通过采用VAR模型构建和JOHANSEN-格兰杰检验等Qualitative & Quantitative研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JOHANSEN结果显示,短时期内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值对珠三角地区出口量(区域贸易升级)具有十分显著的驱动和促进作用。立足长远来看,珠三角地区政府应分步骤扩大和深化其对广东外贸实体企业特别是服务业,高科技产业的投资力度与支持力度,在实行珠三角地区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凸显科技创新驱动的作用,促进珠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在外贸升级优化的带动下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提高整个外贸结构的升级优化乃至整个华南区域经济升级优化、引领全国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性意义。格兰杰-Cause检验结果显示,目前广东乃至华南区域,特别是珠三角一带的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变化是促进科技创新驱动进而促进珠三角地区出口量(区域贸易升级)的 格兰杰-Cause,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迅速推动加速了科技创新驱动的加速度,从而激励了大批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蓬勃兴起和大量珠三角地区外贸企业专利申请数,且专利制度对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有着稳健持续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在外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改革政策推动下,科技创新驱动通过外贸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外贸企业专利这两者形成一个“合力”作用于区域对外贸易升级优化,最终形成一个科技创新驱动与区域对外贸易升级的互相作用的机理。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迈克尔q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李明轩,邱如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洪银兴.关于创新驱动和创新型经济的几个重要概念[J].群众,2011-8;

[3] 魏江等.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J].中国软科学,2015-11;

[4] 张银银,邓玲.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升级:机理与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13-5;

[5] 易露霞,尤聪.广东外贸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研究 [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5;

[6] 尤聪.比较优势、交易成本与广东外贸制度创新驱动路径实证研究[J].社会科学,2016-12;

[7] 张来武.论创新驱动发展[J].中国软科学,2013-1;

[8] 尤聪.价值链视角下广东外贸技术创新驱动出口结构优化实证研究[J] .经济管理2016-11;

[9] Johnson, Robert, Trade and Prices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16-11;

[10] You Yu-cong. An Innovation Research on Education Statistical Work Mode in Big Data Era[C] .2016ICEMS( ISTP Compendex);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到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6年度学科共建项目(广东外贸“供给侧改革”驱动发展路径分析,项目编号GD16XYJ30)、广州工商学院2016年课题(广东对外贸易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A201602)、广州工商学院2016年本科“质量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在线MOOC示范课程,项目编号ZL20161226)、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共建课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阈下的广州外贸企业资源配置和创新驱动路径研究, 项目编号007762)的资助。

作者简介:

三角贸易论文第4篇

摘要: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大局,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脸。在区域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始终坚持国家政策指导方针,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籍要实现长三角贸易投资的联动发展,依托长三角腹地,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对长三角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长三角区域贾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又将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中国论文联盟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概述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贸易与投资的一体化结合不仅可以对贸易波动产生的风险的进行分散,而且fdi通过其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作用,可以促进出 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四大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对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长三角和服务全国,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三角地区己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军区域。近年来,长三角地区16城市继续克服人民币升值、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摩擦升温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剧增,区域贸易投资发展迅猛。

在对外贸易方面,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占据极其重要地位,为我国出口创汇,加入国际市场竞争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长三角区域全年进出口贸易额9255亿美元,增长14. 4%,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36. 1%,占包括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内的三大经济圈贸易总额比重的47.1%0 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长三角地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8043. 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 1%,低于全国下降率0. 8个百分点,外贸总量占全国36. 4%,较2008年略有提升,外贸吞吐量总体加快回升。

在利用外资方面,长三角区域外商投资规模稳定增长。随着长三角投资环境持续改善,长三角在基建与服务资源、社会文化及资源环境等方面优势尤为明显,长三角地区以其完善的产业布局和强大的经济活力,令外商投资企业对投资该地区充满信心,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重要的驱动力。另外人民币的升值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更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截至2008年底,长三角地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3万户,占整个东部地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36. 6%,到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合计458亿美元,占全国的51%,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旺盛,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呈迅猛增长态势。

在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上,苏浙沪三地依据各自的特点,实行错位发展。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引资区域,长三角区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区域贸易投资发展迅速,外商来长三角区域直接投资的比例逐年上升,同时,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资结构在不断变化,越来越侧重于大型项目,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高智”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这些对长三角能够推动全国服务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概述

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为全国提供服务、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不仅关系到上海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上海如何为全国的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平台,为获得贸易利益提供服务。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建设任务,不仅对上海贸易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是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还会更大地发挥上海口岸的功能作用,带动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而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能进一步推动上海航运行业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使之更具国际竞争力,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健康蓬勃发展。与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相互促进发展。

因此,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应该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承载体;要素齐全、交投活跃的大平台:连接国内国外市场的主通道。这个中心应该具有辐射和服务长三角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功能。三大中心的统筹规划、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必定会使上海成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

二、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建设

近年来,贸易投资一体化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发展趋势,将投资与贸易的方向相结合是这个时代新兴投资方式的一大发展特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将使得企业由公司间产业内贸易发展为大型公司内产业内贸易发展,这将使公司内贸易中高科技精密零部件的比重不断增加。跨国公司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为了壮大自身规模、降低经营风险,往往采用横向购并的形式,在某一产业内开展多元化经营、系列化生产。为了在全球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往往采用垂直一体化战略,其形式既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也有借助品牌进行的非股权控制的虚拟一体化形式。

(一)贸易投资一体化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贸易投资的增加对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贸易投资一体化能打破区域间贸易的隔阂,这为长三角区域内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长三角的资本存量将会有很大的增加,这十分有利于长三角的发展。

1、吸纳大量就业

在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呈现的贸易投资一体化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维持社会的稳定。fdi的涌入,将使这个区域的经济投资更加的活跃;三资企业的发展,政府采取的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贸易投资;大型企业的建立为长三角的贸易带来更大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直接效应是提高了就业水平,间接效应体现在大型企业通过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了投资,就有了发展的第一步。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2、促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升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同时,与fdi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该地区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中国论文联盟

3、扩大了外资规模,改善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长三角的产业分布也因外资的投入发生了变化,规模有所增大。同时外企的加入使长三角的经济更加繁荣,经济形式更加多样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fdi企业的加入,有助于我国外贸产品的质量与技术提升,这就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外商投资开始从以产业结构转换导向和资源开发导向转为技术创新导向投资和产业国际转移导向投资,在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特色的区域,外资更多的倾向于电子电气机械行业。这和该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趋于制成品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外资企业为政府提供了一笔较为可观的税收收入,是政府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二)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长三角建设的重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可以借用这个平台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尽管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加强长三角区域的建设,但是长三角区域间还是存在着一些瓶颈,如地方保护主义及市场分割等问题。要打破这些瓶颈,首先就要内外贸易一体化,消除各省市间的隔阂。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投资环境,首要条件就是贸易投资体制的一体化,这是上海贸易中心建设与长三角区域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必须以长三角区域作为腹地支撑,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力与集聚力,促进地区之间贸易资源共享与联动发展,使上海长三角区域对接国际市场的主要据点,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并使这一区域的实体经济能同时适应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因此,在依托长三角的背景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发展及贸易体制的一体化来保证。

三、结论及建议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目标下,区域内贸易投资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又将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提供契机。同时,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实现长三角区域合作,在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中争取共建共赢,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因为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还因为只有满足了各地的需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才能顺利建成。因此,_仁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需要实现长三角贸易投资的联动发展,依托长三角腹地,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为实现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建设,应该做到:

(一)长三角服务贸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长三角服务贸易要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服务产品。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度,金融、保险、电信等行业逐步放宽市场准人限制。在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行业,让外资充分参与,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劳务市场。长三角企业积极利用外资进人我国服务领域的溢出效应,提高长三角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

(二)加强保税区的建设和发挥其作用

目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建设日益完善。为了进一步推动保税区的发展,国务院和国家海关总署正在推出新的政策,新政策将着眼于促进出口采购型物流发展。保税区的建设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举足轻重。_上海洋山港保税区自2005年获批复建设以来,目前仍处于建设中。建设洋山深水港区是一项国家战略,是上海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加速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关键性举措之一。同时,洋山保税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

(三)加强长三角国际贸易协调政策管理

长三角区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管理经验,建立长三角服务贸易政策协调体制与机制。统筹规划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与长三角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平衡长三角区域的服务贸易的利益,统筹长三角服务贸易对外谈判和市场协调,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贸易规制和休系。

(四)加强“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角贸易论文第5篇

论文摘要: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大局,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脸。在区域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始终坚持国家政策指导方针,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籍要实现长三角贸易投资的联动发展,依托长三角腹地,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对长三角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长三角区域贾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又将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概述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贸易与投资的一体化结合不仅可以对贸易波动产生的风险的进行分散,而且FDI通过其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作用,可以促进出 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四大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对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长三角和服务全国,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三角地区己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军区域。近年来,长三角地区16城市继续克服人民币升值、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摩擦升温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剧增,区域贸易投资发展迅猛。

在对外贸易方面,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占据极其重要地位,为我国出口创汇,加入国际市场竞争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长三角区域全年进出口贸易额9255亿美元,增长14. 4%,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36. 1%,占包括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内的三大经济圈贸易总额比重的47.1%0 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长三角地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8043. 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 1%,低于全国下降率0. 8个百分点,外贸总量占全国36. 4%,较2008年略有提升,外贸吞吐量总体加快回升。

在利用外资方面,长三角区域外商投资规模稳定增长。随着长三角投资环境持续改善,长三角在基建与服务资源、社会文化及资源环境等方面优势尤为明显,长三角地区以其完善的产业布局和强大的经济活力,令外商投资企业对投资该地区充满信心,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重要的驱动力。另外人民币的升值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更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截至2008年底,长三角地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3万户,占整个东部地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36. 6%,到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合计458亿美元,占全国的51%,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旺盛,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呈迅猛增长态势。

在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上,苏浙沪三地依据各自的特点,实行错位发展。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引资区域,长三角区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区域贸易投资发展迅速,外商来长三角区域直接投资的比例逐年上升,同时,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资结构在不断变化,越来越侧重于大型项目,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高智”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这些对长三角能够推动全国服务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概述

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为全国提供服务、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不仅关系到上海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上海如何为全国的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平台,为获得贸易利益提供服务。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建设任务,不仅对上海贸易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是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还会更大地发挥上海口岸的功能作用,带动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而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能进一步推动上海航运行业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使之更具国际竞争力,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健康蓬勃发展。与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相互促进发展。

因此,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应该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承载体;要素齐全、交投活跃的大平台:连接国内国外市场的主通道。这个中心应该具有辐射和服务长三角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功能。三大中心的统筹规划、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必定会使上海成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

二、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建设

近年来,贸易投资一体化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发展趋势,将投资与贸易的方向相结合是这个时代新兴投资方式的一大发展特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将使得企业由公司间产业内贸易发展为大型公司内产业内贸易发展,这将使公司内贸易中高科技精密零部件的比重不断增加。跨国公司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为了壮大自身规模、降低经营风险,往往采用横向购并的形式,在某一产业内开展多元化经营、系列化生产。为了在全球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往往采用垂直一体化战略,其形式既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也有借助品牌进行的非股权控制的虚拟一体化形式。

(一)贸易投资一体化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贸易投资的增加对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贸易投资一体化能打破区域间贸易的隔阂,这为长三角区域内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长三角的资本存量将会有很大的增加,这十分有利于长三角的发展。

1、吸纳大量就业

在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呈现的贸易投资一体化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维持社会的稳定。FDI的涌入,将使这个区域的经济投资更加的活跃;三资企业的发展,政府采取的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贸易投资;大型企业的建立为长三角的贸易带来更大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直接效应是提高了就业水平,间接效应体现在大型企业通过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了投资,就有了发展的第一步。

2、促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升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同时,与FDI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该地区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3、扩大了外资规模,改善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长三角的产业分布也因外资的投入发生了变化,规模有所增大。同时外企的加入使长三角的经济更加繁荣,经济形式更加多样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FDI企业的加入,有助于我国外贸产品的质量与技术提升,这就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外商投资开始从以产业结构转换导向和资源开发导向转为技术创新导向投资和产业国际转移导向投资,在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特色的区域,外资更多的倾向于电子电气机械行业。这和该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趋于制成品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外资企业为政府提供了一笔较为可观的税收收入,是政府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二)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长三角建设的重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可以借用这个平台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尽管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加强长三角区域的建设,但是长三角区域间还是存在着一些瓶颈,如地方保护主义及市场分割等问题。要打破这些瓶颈,首先就要内外贸易一体化,消除各省市间的隔阂。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投资环境,首要条件就是贸易投资体制的一体化,这是上海贸易中心建设与长三角区域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必须以长三角区域作为腹地支撑,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力与集聚力,促进地区之间贸易资源共享与联动发展,使上海长三角区域对接国际市场的主要据点,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并使这一区域的实体经济能同时适应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因此,在依托长三角的背景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发展及贸易体制的一体化来保证。

三、结论及建议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目标下,区域内贸易投资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又将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提供契机。同时,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实现长三角区域合作,在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中争取共建共赢,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因为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还因为只有满足了各地的需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才能顺利建成。因此,_仁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需要实现长三角贸易投资的联动发展,依托长三角腹地,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为实现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建设,应该做到:

(一)长三角服务贸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长三角服务贸易要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服务产品。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度,金融、保险、电信等行业逐步放宽市场准人限制。在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行业,让外资充分参与,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劳务市场。长三角企业积极利用外资进人我国服务领域的溢出效应,提高长三角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

(二)加强保税区的建设和发挥其作用

目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建设日益完善。为了进一步推动保税区的发展,国务院和国家海关总署正在推出新的政策,新政策将着眼于促进出口采购型物流发展。保税区的建设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举足轻重。_上海洋山港保税区自2005年获批复建设以来,目前仍处于建设中。建设洋山深水港区是一项国家战略,是上海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加速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关键性举措之一。同时,洋山保税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

(三)加强长三角国际贸易协调政策管理

长三角区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管理经验,建立长三角服务贸易政策协调体制与机制。统筹规划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与长三角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平衡长三角区域的服务贸易的利益,统筹长三角服务贸易对外谈判和市场协调,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贸易规制和休系。

三角贸易论文第6篇

论文摘要: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大局,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脸。在区域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长三角始终坚持国家政策指导方针,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大战略,籍要实现长三角贸易投资的联动发展,依托长三角腹地,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对长三角联动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长三角区域贾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又将推动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概述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贸易与投资的一体化结合不仅可以对贸易波动产生的风险的进行分散,而且fdi通过其出口导向与进口替代作用,可以促进出 口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四大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对上海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服务长三角和服务全国,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服务全国,带动周边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长三角地区己成为世界所承认的全球第六大都市圈,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领军区域。近年来,长三角地区16城市继续克服人民币升值、国际金融危机和国际贸易摩擦升温等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高位增长的良好态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剧增,区域贸易投资发展迅猛。

在对外贸易方面,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占据极其重要地位,为我国出口创汇,加入国际市场竞争做出了重要贡献。2008年长三角区域全年进出口贸易额9255亿美元,增长14. 4%,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比重的36. 1%,占包括珠三角和京津冀在内的三大经济圈贸易总额比重的47.1%0 2009年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长三角地区完成外贸进出口总值8043. 1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 1%,低于全国下降率0. 8个百分点,外贸总量占全国36. 4%,较2008年略有提升,外贸吞吐量总体加快回升。

在利用外资方面,长三角区域外商投资规模稳定增长。随着长三角投资环境持续改善,长三角在基建与服务资源、社会文化及资源环境等方面优势尤为明显,长三角地区以其完善的产业布局和强大的经济活力,令外商投资企业对投资该地区充满信心,外商投资企业成为长三角地区经济重要的驱动力。另外人民币的升值和跨境贸易人民币的结算更增强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截至2008年底,长三角地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13万户,占整个东部地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总户数的36. 6%,到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合计458亿美元,占全国的51%,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需求旺盛,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呈迅猛增长态势。

在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上,苏浙沪三地依据各自的特点,实行错位发展。作为国内最为重要的引资区域,长三角区域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区域贸易投资发展迅速,外商来长三角区域直接投资的比例逐年上升,同时,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外资结构在不断变化,越来越侧重于大型项目,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及“高智”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这些对长三角能够推动全国服务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概述

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是为全国提供服务、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平台,不仅关系到上海在全球城市竞争中的地位,’而且关系到上海如何为全国的贸易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平台,为获得贸易利益提供服务。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建设任务,不仅对上海贸易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起到重要作用,而且是我国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还会更大地发挥上海口岸的功能作用,带动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而货物贸易规模的扩大,能进一步推动上海航运行业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使之更具国际竞争力,促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健康蓬勃发展。与国际经济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相互促进发展。

因此,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内涵应该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承载体;要素齐全、交投活跃的大平台:连接国内国外市场的主通道。这个中心应该具有辐射和服务长三角及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功能。三大中心的统筹规划、互为支撑、协同发展,必定会使上海成为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都市。

二、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建设

近年来,贸易投资一体化已成为国际投资的主要发展趋势,将投资与贸易的方向相结合是这个时代新兴投资方式的一大发展特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将使得企业由公司间产业内贸易发展为大型公司内产业内贸易发展,这将使公司内贸易中高科技精密零部件的比重不断增加。跨国公司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为了壮大自身规模、降低经营风险,往往采用横向购并的形式,在某一产业内开展多元化经营、系列化生产。为了在全球竞争中保持核心竞争力,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往往采用垂直一体化战略,其形式既有独资、控股、参股的直接股权控制,也有借助品牌进行的非股权控制的虚拟一体化形式。

(一)贸易投资一体化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贸易投资的增加对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贸易投资一体化能打破区域间贸易的隔阂,这为长三角区域内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长三角的资本存量将会有很大的增加,这十分有利于长三角的发展。

1、吸纳大量就业

在金融危机的国际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呈现的贸易投资一体化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从而缓解就业压力,维持社会的稳定。fdi的涌入,将使这个区域的经济投资更加的活跃;三资企业的发展,政府采取的各种优惠政策如税收减免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贸易投资;大型企业的建立为长三角的贸易带来更大的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直接效应是提高了就业水平,间接效应体现在大型企业通过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了投资,就有了发展的第一步。

2、促进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升级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第二、三产业,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例也不断上升,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同时,与fdi相伴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及其扩散效应和示范效应,促进了该地区利用外资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提高,也间接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变。

3、扩大了外资规模,改善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长三角的产业分布也因外资的投入发生了变化,规模有所增大。同时外企的加入使长三角的经济更加繁荣,经济形式更加多样化,市场竞争更加激烈。fdi企业的加入,有助于我国外贸产品的质量与技术提升,这就提高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外商投资开始从以产业结构转换导向和资源开发导向转为技术创新导向投资和产业国际转移导向投资,在长三角地区以制造业为特色的区域,外资更多的倾向于电子电气机械行业。这和该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趋于制成品是相辅相成的。此外外资企业为政府提供了一笔较为可观的税收收入,是政府一项重要的税收来源。

(二)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是长三角建设的重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可以借用这个平台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尽管我们国家一直致力于加强长三角区域的建设,但是长三角区域间还是存在着一些瓶颈,如地方保护主义及市场分割等问题。要打破这些瓶颈,首先就要内外贸易一体化,消除各省市间的隔阂。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的发展需要稳定的投资环境,首要条件就是贸易投资体制的一体化,这是上海贸易中心建设与长三角区域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

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提供坚实基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必须以长三角区域作为腹地支撑,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力与集聚力,促进地区之间贸易资源共享与联动发展,使上海长三角区域对接国际市场的主要据点,带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并使这一区域的实体经济能同时适应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的需求。因此,在依托长三角的背景下,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需要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发展及贸易体制的一体化来保证。

三、结论及建议

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目标下,区域内贸易投资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又将为长三角区域经济的发展,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提供契机。同时,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实现长三角区域合作,在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进程中争取共建共赢,应成为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中的指导思想。这不仅因为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是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还因为只有满足了各地的需要,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才能顺利建成。因此,_仁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需要实现长三角贸易投资的联动发展,依托长三角腹地,实现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为实现长三角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发展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联动建设,应该做到:

(一)长三角服务贸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

长三角服务贸易要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服务产品。加大服务贸易的开放度,金融、保险、电信等行业逐步放宽市场准人限制。在软件开发、跨境外包、物流服务等行业,让外资充分参与,促进发达国家开放更多的劳务市场。长三角企业积极利用外资进人我国服务领域的溢出效应,提高长三角的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

(二)加强保税区的建设和发挥其作用

目前,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建设日益完善。为了进一步推动保税区的发展,国务院和国家海关总署正在推出新的政策,新政策将着眼于促进出口采购型物流发展。保税区的建设以及其功能的发挥对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举足轻重。_上海洋山港保税区自2005年获批复建设以来,目前仍处于建设中。建设洋山深水港区是一项国家战略,是上海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加速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关键性举措之一。同时,洋山保税港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载体。

(三)加强长三角国际贸易协调政策管理

长三角区域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管理经验,建立长三角服务贸易政策协调体制与机制。统筹规划上海国际贸易中心与长三角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平衡长三角区域的服务贸易的利益,统筹长三角服务贸易对外谈判和市场协调,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贸易规制和休系。

三角贸易论文第7篇

摘 要: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已经进入由简单的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高的阶段。而外贸依存度作为衡量区域的对外贸易活动的重要指标,对了解该区域的对外贸易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下称蓝区)和长江三角洲(以下称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进行对比分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贸易规模 对外贸易依存度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一、蓝区与长三角的贸易依存度现状

山东省政府2011年1月6日晚间通报,国务院已正式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将形成青岛—潍坊—日照、烟台—威海、东营—滨州三个城镇组群。

根据国务院2010年批准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 21.07 万平方公里。为了与蓝区的统计相对照,本文基于其城市发展情况选取与蓝区发展结构接近的上海、南京、无锡等16个城市作为比较对象进行计量分析。

二、蓝区与长三角出口依存度与外贸依存度的对比分析

1.蓝区与长三角出口依存度与外贸依存度

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可用于评估和衡量区域经济的开放程度。[1]而外贸依存度则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区域的外贸依存度越高,表明对外贸易在该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的地位越重。[2]其计算公式为:

出口依存度=Xt/GDP*100%

外贸依存度=(Xt+Mt)/GDP*100%

其中,Xt为区域的出口总额,GDP为区域GDP总量,Mt为区域进口总量。依据公式,通过对蓝区和长三角的出口额和贸易总额的统计,并进行一些列计算得到如下结果:

2.依据已有知识对以上结果的分析

通常贸易依存度小的地区其贸易发展其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3]通过对图中数据的对比分析:总体上蓝区的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远低于长三角地区;时间上蓝区和长三角的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都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且在08-09年下降趋势明显,蓝区的出口依存度下降幅度小于长三角地区,随后都出现小幅回升。而对于结果产生的原因,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结合蓝区的自身状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经济转型期的政策性调整。据已有研究,高加工贸易引起高贸易依存度。[4]为配合国家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蓝区加工贸易量当前呈现减少趋势;

(2)汇率的间接影响。人民币升值明显,引起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中国的FDI 减少。由于FDI 与外贸存在正的高度线性关系,[5]它制约蓝区的加工贸易产品的进出口;

(3)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产业转移。WTO 背景下,国家分工明显,跨国企业纷纷转向成本低、收益高且更支持外资的地区;

(4)国内需求增加。国内的市场需求巨大,本应外销的企业现在在国内找到了更好的市场;

(5)制造业水平整体提高。像小米、华为等。这些进口产品市场现在已被我们的民族品牌所取代,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可能会引起外贸依存度的进一步下降;[6]

(6)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弱化。由于蓝区的比较优势仍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因此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不是很高;

(7)服务贸易的发展降低了外贸依存度的数值。服务业发展会降低贸易依存度。[7]因此,蓝区服务业也是造成上述结果的理由之一;

(8)受贸易保护主义区域出口受挫。中国目前作为受贸易保护主义影响最大的国家,近年来导致的出口减少已不是个例。

三、蓝区与长三角各城市外贸依存度差距对比

方差分析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手段,可用于对数据比较的分析。[8]其作用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即这批数据偏离平均数的大小)。其计算公式为

E{[X-E(X)]^2} D(X)=E{[X-E(X)]^2}

其中,E(X)为平均值,D(X)为方差。

外贸依存度的方差可从侧面反映出区域内部对外贸易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为指导区域的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用蓝区05-12年区域内各城市的贸易数据作为样本,求出蓝区和长三角各年份的贸易依存度方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

四、结论

由上图对比得到长三角地区的贸易分布明显比蓝区更加不均衡。所以在出口方面,与长三角的出口相比,蓝区的出口在七市当中的发展显然比较均衡,各城市同步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由数据可得在蓝区的城市虽然出口发展相对均衡,但是在贸易总体发展上却落后于长三角。

参考文献:

[1] 罗璇.《山东省对外贸易竞争力评析》[D].山东:山东大学,2009:6.

[2] 揭晓.《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分析与探讨》[J].国际经贸,2007.9:23.

[3] 焦百强等.《长江三角洲地区金融发展与贸易依存度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物价,2012.7:69-71.

[4] 项义军,杜春雨.《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动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0:13.

[5] 吴先智.对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J].市场周刊,2005(8).

[6] 李琳琳.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下降原因的浅析[J].国际经贸,2014(4):67-68.

[7] 王拥军.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发展趋势和策略研究[J].国际市场,2011(11):80.

[8] 杨小勇.《方差分析法浅析—单因素的方差分析》[J].单因素的方差分析,2013.2,11(1):41-42.

作者信息:

三角贸易论文第8篇

关键词:引力模型;内地与香港;贸易流量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度青年基金项目(07JCGAT001);广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78070900054);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课题(07Q3);暨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06JSYJ030)

作者简介:王鹏(1977-),男,福建福清人,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讲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港澳台经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4.46;F127.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8)01-0040-04 收稿日期:2007-11-28

一、引言

自从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最早在国际贸易研究中引入引力模型后,引力模型就被广泛用于评估贸易影响因素、鉴别贸易集团效果以及分析贸易模式等领域。近几年来,引力模型较好地解释了传统要素禀赋贸易理论不能解释的实际贸易现象,如Longo等(2004)在拓展的引力模型中研究了基础设施、经济政策及政治局势对非洲内外部贸易的影响;Antonucci等(2006)认为引力模型适合分析土耳其的对外贸易模式,但其与欧盟间的贸易并非因为签署关税贸易协定而得到改进;Huang(2007)通过引力模型解释了运输成本和不熟悉情况是造成地理距离和双边贸易流量呈负相关的原因等。

我国学者主要从三个角度运用引力模型进行研究:一是研究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流量和出口潜力,如盛斌等(2004)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二是研究中国与主要区域贸易组织(如东盟、APEC)经济和贸易一体化的程度,如姜书竹等(2003)对中国与东盟各国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估计和考察。三是研究中国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相互贸易所产生的效应,如田贞余(2005)将我国大陆与香港地区出口的实际值与模型估计值进行比较,并验证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等。

尽管学者们不断引入新的解释变量来对引力模型进行修正,但有一些学者却认为模型本身缺乏理论基础。在Berg―strand(1985)运用Armington假设并首次阐述了(贸易)引力模型的微观基础之后,Helpman等(1985)、Deardorff(1995)以及随后的一些学者分别从产业内(间)贸易、垄断竞争及偏好选择等角度对引力模型进行了理论拓展,模型的理论根基已日渐稳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分析和预测诸如双边贸易流量等问题。

香港回归十年来,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和合作不断向纵深方向发展,尤其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深入实施,为两地经贸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则进一步加强了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①与香港之间的区域合作关系,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于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规模、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在与香港进行双边贸易时所受的影响因素也不一样。因此,从实证分析的角度,构建相关检验模型,对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总结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的发展经验,更是对新形势下制定进一步扩大两地经贸往来发展战略与策略的超前探索,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是

其中,xij表示国家i(出口国)对国家j(进口国)的出口额;A是常数项;Yi表示国家i的国内生产总值(GDP),Yj表示国家j的GDP;Dij表示国家i与国家j之间的距离,通常用两国经济中心或首都之间的距离来表示。

为了满足线性化估计的需要,并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对(1)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则有

其中,lnXij、lnYi、lnYj和lnDij分别是Xij、Yi、Yj和Dij的自然对数形式;β0、β1、β2和β3,是回归系数;uij是标准随机误差。

若在(2)式中加入反映政策、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一系列解释(虚拟)变量,可以得到扩展的引力模型,而这些变量将起到促进或阻碍双边贸易的作用。本文以Linnemann(1966)引力模型为基础,并对模型进行扩展与修正,构建反映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为

其中,LnXih为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对香港的出口总额,LnXhi为香港对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出口总额。各解释变量中,Yi和Yh表示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的名义GDP,反映出口供给能力或进口需求能力,并且GDP(经济规模总量)越大,潜在的出口能力或进口能力越大,双边贸易流量也越大,因此系数β1和β2的预期符号为正值。Yi/Pi和Yh/Ph表示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及香港的人均GDP,反映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本――劳动比例(资源禀赋差异),系数B,和B。应有正的预期符号。IITih表示人均GDP之差的绝对值,反映由人均收入水平决定的双方需求水平的接近程度,该值越小,相互需求越大,由此产生的双边贸易流量就越大,因此系数B5的预期符号为负值。Dih表示绝对距离,即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省会、直辖市或首府与香港之间的球面(直线)距离,反映运输成本的高低,是阻碍贸易的重要因素(“阻抗因子”),系数B6的预期符号也为负值。PPRD表示虚拟变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贸易双方若同属于该组织,取值为1,否则为0;由于优惠贸易安排的贸易扩大效应,双边贸易流量将会上升,因此B7应有正的预期符号。

三、数据来源与实证检验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即在样本数据中,既包

括2004年和200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又包括每一年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的截面数据。由于内地部分地区的相关数据不全,本文仅选取24个省市(自治区)与香港的双边贸易额作为截面数据(因变量),可行性在于:一是所选取的24个省市(自治区)均是与香港保持密切贸易关系的地区,它们之间的双边贸易额约占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总额的95%以上,有利于对样本数据进行估算与分析;二是这24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规模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并且《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虚拟变量”)的内地9个签署成员均包含在内,因此样本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三是所选取的24个省市(自治区)空间分散范围较广,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显著性特征。

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的双边贸易额数据(Xih、Xhi)取自商务部主编的《中国商务年鉴》(2005年、2006年),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数据(Yi、Yi/Pi)取自国家统计局主编的《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2006年),香港地区的GDP和人均GDP数据(Yh、Yh/Ph)取自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国民收入统计组(censtatd.gov.hk),以上数据均以当年市价或汇率计算(换算)而得。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Dih)数据来源于地理专用软件Win-Globe v2.1。虚拟变量(PPRD)的取值中,除了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及香港取值为1外,其余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均取值为0。

(二)实证检验

首先,运用统计软件SPSSl2.0对包含7个解释变量的引力模型进行OLSE回归检验,结果如下(注:括号内为统计值;**表示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

(5)式和(6)式显示,反映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中,大部分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都具有与预期相符的符号,显著性较高,拟合优度尚可,说明模型可以部分解释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问题。但是,以上回归结果也存在几个问题:一是在两组模型中,香港GDP的对数LnYn的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不符,并且与香港人均GDP的对数Ln(Yn/Pn)的回归系数都存在方差扩大因子很大的特点,因此可以判断这两个变量属高度相关,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二是反映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人均收入水平相似度的LnIITih,其回归系数符号与预期不符,并且t统计值很小,达不到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显著性程度较低;三是两组模型回归结果的DW值都较低(0.5左右),说明模型可能存在自相关问题。

鉴于以上原因,考虑到LnYn与Ln(Yn/Pn)高度相关以及某些变量统计值过低,本文采取“倒向法”对解释变量进行筛除,即从初始模型回归方程开始连续每次减少一个变量,标准是其t统计值不显著且最小,直到新方程中所有变量回归系数均具有较显著的统计值。根据这一原理,剔除不显著的解释变量LnYn和LnIITih,重新进行回归检验,结果如下

(7)式和(8)式显示,在未改变引力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剔除解释变量lnYh和LntlTih后所得到的回归检验结果有了较大改进,各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均与预期符号相符,方差扩大因子都较小,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的拟合优度有所提高,F统计值很大,t统计值显著提高,并且都符合5%的显著性水平。特别是,由于lnYh与ln(Yh/Ph)存在多重共线性,因此随着前者的剔除,后者的统计值明显增加。同时,两组模型回归结果的DW值也相应提高(接近于2),表明修正后模型的自相关问题得到较好改善。因此,剔除解释变量lnYh和lnIITih后的两组引力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双边贸易流量问题。

四、检验结果分析

修正后的两组引力模型的线性拟合结果表明:第一,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Yi、Yi/Pi)、香港人均GDP(Yh/Ph)、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Dih)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PPRD)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在内地对香港出口贸易中,各影响因素按解释程度高低依次是Yh/Ph、Yi/Pi、Dih、Yi及PPRD;而在香港对内地出口贸易中,各影响因素按解释程度高低依次则是Yh/Ph、Y/Pi、PPRD、Dih及Yi。

第二,无论是内地对香港出口,还是香港对内地出口,香港人均GDP(Yh/Ph)与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人均GDP(Yi/Pi)均是影响两地双边贸易流量的最主要因素,这也反映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出口能力相应增强,对进口需求的数量和反映规模经济的差异产品进口随之提高。若从香港人均GDP角度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每增加1%会促使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对港出口或进口分别增加10.121个百分点和7.001个百分点;若从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人均GDP角度考察,其每增加1%对两地双边贸易流量的影响程度相对小些,但也将分别增加1.274个百分点和2.253个百分点。由于香港人均GDP的基数值较高,因此其每增加1%对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引力效应相对就较大。

第三,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Dih)在双边贸易中是明显的“阻抗因子”,成为阻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并且是惟一的负相关因素。绝对距离每增加1%,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对港出口或进口将分别减少0.794个百分点和0.712个百分点。通常意义上,空间距离越大则运输成本越大,信息交流越困难,相互文化差异也越大,从而限制相互贸易往来。从实际情况看也是如此,内地距离香港最近的省份是广东省,粤港贸易长期占据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总额的60%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距离香港相对较远的内地省市(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上海市、天津市等),与香港的进出口贸易额也在显著增加。这种现象除了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相较内地其他地区要高,在出口能力和进口需求方面具有较强的引力效应等内在原因外,交通运输科技的改进、通讯技术的提高以及社会信息化的运用等外在原因,也减少了这些地区与香港双边贸易的(距离)阻隔系数,促使贸易流量不断增加。

第四,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经济规模总量即GDP(Y.)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的紧密程度。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经济规模总量每增加1%,会促使对港出口或进口分别增加0.793个百分点和0.512个百分点。由于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有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之分,因此它

们之间的贸易引力效应来源不同:在直接贸易的情况下,来源于地区间的经济规模总量(GDP)产生的商品供给和需求能力;在转口贸易的情况下,来源于商品最终生产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产生的商品供给能力,以及商品最终消费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产生的商品需求能力。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多属转口贸易,香港经济规模总量对于转口贸易流量没有决定性影响,反而是这种转口贸易流量的大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香港的经济规模总量。

第五,作为引力模型中的虚拟变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PPRD)的建立对于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香港对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出口过程中,这种区域间贸易伙伴制度安排所产生的贸易扩大效应(包括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更加明显,显著性甚至超出绝对距离(Dih)和经济规模总量(Yi)等解释变量。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成立三年多来,各成员纷纷消除限制商品流通的地区障碍,建立起健康、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随着CEPA及其补充协议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全面推进,内地与香港的双边贸易也将更加密切。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引力模型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为基础,构建反映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引力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 通过合理选择解释变量后所构建的引力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香港人均GDP、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2 香港人均GDP与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人均GDP是影响两地双边贸易流量的最主要因素。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双边贸易的紧密程度,但在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的情况下,两地双边贸易的引力效应来源不同。内地各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绝对距离是阻碍双边贸易流量的负相关因素,但其阻碍效应还受到其他内外在原因的影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对于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香港对泛珠三角区域九省区出口过程中,该解释变量产生的贸易扩大效应更加明显。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认为,近年来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的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特别是在CEPA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效应下,内地与香港经贸交流和合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和深化。尽管空间距离制约着内地不少省市(自治区)与香港之间的贸易往来,但在一定时期内,香港作为内地重要的转口贸易中介地区的地位不会改变。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内地与香港只有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进一步扩大两地经贸往来,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繁荣。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提高经济规模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增强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的引力效应,促进两地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发展。人均GDP是影响内地与香港双边贸易流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对于内地来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扩大经济规模总量,以较快的增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同时,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不断提高统筹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内地应充分运用香港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现代物流、金融和商贸服务中心的独特优势,在承接香港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对外投资能力,发挥经贸往来对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自主发展的作用。

三角贸易论文第9篇

【摘 要】现阶段,企业“一才难求”与毕业生“难求一职”已成为人才市场需求的共性矛盾。通过在珠三角区域走访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和数据调研等方式,了解了外贸转型期外贸企业对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有针对性地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校企合作和素质教育等四方面探索高职高专院校外贸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关键词 企业调研;外贸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103-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重点课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与外贸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通研究”(编号:GDGZ12Z018)和2013年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国际贸易实训课程工作任务导向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国家的政策优惠,珠三角外向型经济一直发展迅猛,已成为中国外向型产业密集的区域。据海关数据统计,珠三角区域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其中,2014年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珠三角九市的进出口额达到了6.3万多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外贸总值的25%。可见,珠三角区域外贸经济的持续发展急需大批会外语懂业务善管理的应用型外贸技能型人才。

作为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主体,高职高专院校应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动态,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无缝对接”。

通过参考广东省教育厅的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珠三角地区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应届专科毕业生达到了1万多人,但根据毕业生的就业跟踪反馈信息,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并不高,不少学生想从事与外贸行业相关的工作并非易事。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外贸人才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困难,“人才荒”与“就业难”看似一个悖论,实则体现了城市人才吸纳能力和本土高校人才培养氛围的欠缺。基于此,本文试从企业和市场需求调研入手,探究珠三角区域外贸经济转型期对于外贸人才的需求状况,以便为高职高专院校外贸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

一、珠三角外贸人才需求现状

1.珠三角外贸企业现状。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珠三角发挥了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吸引了不少外资,进出口贸易呈良好发展态势。在贸易主体上,珠三角企业大多以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为主,而且中小微型企业居多;在贸易方式上,进料加工仍然是目前珠三角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但随着近年外贸产业升级,一般贸易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在产业分布上,珠三角外贸企业以进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和箱包为主;在贸易对象上,香港、欧美、日本仍是珠三角外贸企业的主要贸易伙伴,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珠三角外贸企业与东盟和韩国的贸易金额在逐年增长。

同时,近两年受人民币升值、次贷危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珠三角外贸企业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是加工贸易升级或转型的不确定性会影响珠三角外贸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是以机电产品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为珠三角外贸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资源和能源压力;另外,珠三角九市的出口商品结构趋同化明显,势必会造成区域内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因此,随着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珠三角的外贸企业正在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络外贸销售正成为外贸企业开拓国外市场的主要渠道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培养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即不仅具有外贸方面的相关经验,同时具有较高的电子商务技能。

二、基于外贸人才招聘广告的分析

作为用人企业的外在需求信号,外贸企业的招聘广告可以为我们提高强有力的人才需求参考依据。基于此,我们从前程无忧招聘网随机抽取了78家珠三角外贸企业的87条招聘广告,通过数据整理分析了目前用人市场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相关信息,具体如下:

1.在外贸行业分布上,如图所示,招聘企业在五金机械、电子产品、纺织服装和箱包饰品等行业(约占总数的75%)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巨大,这也和近两年珠三角区域外贸企业产业分布近况相吻合。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外贸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专业从事外贸电子商务、外包服务和物流等服务型外贸企业正在呈上升趋势,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增多,这也为我们外贸人才的培养方向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2.在招聘岗位上,外贸业务员(62%)仍然是各家外贸用人单位最急需的人才,而且在招聘条件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强调外贸业务员需熟悉网络外贸平台如ebay,阿里巴巴和亚马逊等操作;紧跟其次的是外贸跟单员岗位(21.8%),而传统的外贸三大员之一的外贸单证员岗位却意外地没有出现在我们此次收集的招聘岗位数据中,但仔细审核跟单员的招聘条件,外贸用人单位都将负责单据制作归为了跟单员岗位的招聘条件。可见随着外贸单据电子化的实现,单纯地以制单审单为工作职责的单证员需求已逐步减少,而替代的是既能跟进客户订单、也能订舱出货和熟练单证制作的复合型外贸人才更能赢得企业青睐。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报关员报检员岗位上,这也是因为绝大多数外贸企业会将报关、报检、退税、保险等一系列繁琐的业务直接外包给货代公司、报关行或物流公司。

3.在具体的招聘条件上,对于学历的要求,明确注明本科学历以上的用人单位只有两家,而其余的只要求应聘者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可见学历并不是外贸企业用人的主要依据。此外,对于应聘者的英语证书要求,绝大多数用人单位还是认可大学英语证书,要求达到四级以上(86.2%)水平,而且一致强调应聘者英语书面和口语表达能力需流利,可见,口语和书写技能是外贸从业人员的必备技能。而对于职业能力证书,不少外贸企业也希望外贸从业人员能具备相关的职业证书如外销员证、跟单员证和单证员证等。另外,对于应聘者的经验年限,外贸企业普遍中意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外贸人才,但也有不少用人单位想培养外贸新人,学习能力强的应届生也是其接受的对象。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问卷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企业对外贸人才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我们通过问卷星向校企合作单位和相关的外贸公司发放了“外贸企业人才需求问卷”共56份,有效回收问卷50份。

通过问卷统计分析,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首先,企业认为外贸从业人员最应具备的三大能力依此为沟通协调能力、接单制单跟单能力、英语听说能力(见图3)。对外贸易是人与人交流的过程,沟通协调能力不言而喻是用人方最看重的方面,而接单制单跟单能力和听说能力是应聘者所需具备的基本的专业素养和语言技能,是从事外贸业务的基础。其次,针对“您认为贵公司聘用的应届毕业生工作时最缺乏什么职业能力或素质”问题时,外贸企业认为外贸新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人际交往能力差、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见图4)。这值得引起我们人才培养主体的重视。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扎实的外贸人才,而更看重的是人才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再者,这也能在“您认为目前高校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前最欠缺的职业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中窥见一斑,企业认为目前毕业生较欠缺的职业教育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行业背景知识指导(94.9%)、职业生涯规划指导(92.3%)和职业道德教育(69.2%)。

由此可见,企业需要的外贸人才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素养,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高尚的个人品质以及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工作精神和态度。这也为我们培养新时期的创新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提供了依据。

四、新时期应用型外贸人才培养的途径

根据以上的调研,珠三角外贸人才市场仍处于供需两旺状态,但结构性矛盾也突显而出,一方面外贸专业技术强的岗位人才难求,另一方面缺乏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却难于就业。矛盾的凸显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方案和模式不无关系。鉴于此,基于新时期外贸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我们就应用型外贸人才的培养提出如下对策:

1.优化课程体系,再造课程模式。企业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也应该跟随市场需求的步伐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在调整时,我们要调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找出其对应的职业能力要求,从而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整合。以外贸业务员为例,首先,其岗位发展对于毕业生来说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见图5),刚就业时,业务助理可能是其从事的岗位,但经过几年的实践磨练,其职业生涯会朝着更高层次而发展。因此,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再者,通过调研了解外贸业务员的典型工作流程(见图6),我们可以得知外贸业务员要完成询盘发盘、接单订单、交易磋商、生产跟踪、租船订舱等典型工作任务。然后,我们要将这些典型的工作任务转换到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而这些工作任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工作任务可以单独成课程,有些需要归并成课程,有些则可以分解成几门课程。基于此,最终确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夯基础、宽口径、活模块”的外贸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实务化的理论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实务等)、实践化的实务课程(如外贸单证实务、跟单实务、报关报检实务等)、整合化的综合实训课程(如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和延伸化的顶岗实习(现场实习、毕业实习)构成,同时,灵活开设“商务”、“语言”、“电商”、“IT”等数个活模块课程,学生按照个人兴趣和将来的就业期望自由选择模块学习。

2.项目引领教学,创建高效课堂。根据珠三角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分析,企业需要的是能上岗更能站稳岗位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要致力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教学开发。具体来说,教学目标要以职业能力导向为目标,教学内容要以实践性为主,教学组织要以工作任务和项目来引领,教学方法要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过程要以工作情景为载体,考核方式上要以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典型的以工作流程为主线的实务性课程,为此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课程内容的框架,按照实际的出口单证业务流程重组教学内容,分为单项学习和综合实训两大模块,涵盖十一个子项目,具体见下表:

可见,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要根据课程特色,寻找“工学结合”的切入点,打破教材的束缚,将人才的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融入到教学设计中,重组内容,再造课堂。对于本身缺少流程的基础课程,我们要按照核心岗位的能力要求,精心挑选知识点,围绕一个个工作任务来开展我们的教学,将理论课程转化为生动的以项目为载体的实务教学。而对于综合类课程,就要以专业核心业务为导引设计教学项目,对学生进行业务工作的系统全面完整的训练,培养其综合应用能力。

3.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基于以上珠三角人才需求的调研数据,有相关外贸工作经验、实操能力强的人才更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因此,我们在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时要将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强化实践教学,实现课岗零对接。在实践项目的设置上,要以能力为本位,以可操作性、可考核性为原则,让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实践教学评价上,可以将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法引入课堂,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和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合作,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我系在和外贸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特训班”的同时, 也积极开展“引企入校”工作,建立“校中企”,引进了两家外贸公司入驻,成立了海外零售研发班,企业提供设备、软件和培训人员,校方挑选优秀学生进行校内企业上岗轮训,“零距离”共育人才。研发班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检验,学生的外贸业务实战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共赢。

4.拓宽培养途径,提升职业素养。珠三角外贸人才市场数据显示,外贸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在具有精良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具备沟通协调、主动学习、吃苦耐劳等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我们在培养外贸应用型人才技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才的素质教育,这也是人才发展的软实力。为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尝试:一是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全程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体来说,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大二阶段,通过校友论坛和企业讲座等方式,让学生能感性认识到良好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大三顶岗实习阶段,学生通过真实岗位锻炼切身体会职业素养的培养。二是将企业文化引进课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我们可以通过课堂环境企业化、课堂管理制度化和课堂项目仿真化等方式,使学生感受外贸企业职业环境,为学生营造外贸企业工作氛围,让学生体会外贸企业管理模式。三是将校园活动和素质教育培养相融合。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进行全方位渗透。学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员系列活动、德育大讲堂系列讲座、校企联谊活动和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商务厅网站[EB/OL].gdcom.gov.cn/wjmtj/201

412.html.2015-01-22.

[2]2014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EB/OL].gdhed.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gdjyt/tzgg/201501/483286.ht

ml.2015-01-26.

[3]龚峰.珠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现状、隐忧与发展思路[J].广东经济,2011,(9):39-43.

[4]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蔡善文,邓胜立.高职外贸实训教学对接外贸企业文化实践探索[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5):62-64.

(编辑:郝婵)

教育快讯

刘延东: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强调,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改革、创新模式、完善政策,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促进大众创新创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