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6:10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第1篇

责任是一种永恒的职业精神。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了用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民族就将不会有希望;一个团队如果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团队就很难得到其他企业的信任的;一个人如果缺少勇于负责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就会被人轻视,得不到团队与企业的重视。如今社会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真正缺少的是有责任感并勇于负责人的人。只有用于承担责任的人才能够被上级赋予更多的使命,才有资格去获得更多的荣誉。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必定是敬业、热忱、主动、忠诚,并努力将细节做到完美,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团队也必定是一个努力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的团队。责任为本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将责任渗透到团队管理中去,从而形成一种充满责任的氛围,使得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被这种氛围所感染,进而使得每一个人都能够勇于去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样就能够使得整个企业永葆激情,并为企业树立好一个良好的值得信任的形象。企业文化中的责任文化能够让企业的员工时时都受到熏陶,将责任落实到行动中去。在团队管理中渗透责任,有效落实责任制,不断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切实转变员工的工作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员工生活、环境治理等发生很变化的同时,需要注意员工在执行规范标准、履行岗位责任方面是不是没有能够做到与新形式相符,并增强培养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的完善企业团队的各项管理制度,对员工的心智模式进行改善,激发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并激励他们发挥自身的巨大潜能,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努力夯实企业和谐发展的基础。责任是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将责任渗透到团队管理中是一项根本性、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对于员工而言只有拥有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才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有更好的个人发展;对于企业和团队来讲,如果不能够自觉的承担起对股东、对社会、对员工的责任,就很难实现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然后是积极的构建起企业责任文化体系。

二、“沟通”融入团队管理,增强凝聚力

沟通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沟通融入到团队管理中,能够有效的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内部必然会遇到许多的问题,只有加强沟通才能够更好的解决内部问题。解决了沟通问题,才能够使得团队更加的和谐,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沟通是一种机会,即是给别人的机会,也是给自己的机会。对于公司和团队而言,就给了企业和团队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沟通是一种双向互动。沟通过程中不仅仅是要将自己的观点陈述出来,还需要去聆听他人的立场和、意见和需求。沟通是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来树立起全员沟通理念,为人人沟通、时时沟通、事事沟通创造出良好的氛围,将管理沟通的有效性与企业文化直接相连。在团队内部建立起一个开放的沟通机制,管理者需要以身作则在企业内部构建起开放的、分享的企业文化。团队中必须要鼓励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的相互交流、协作,以此来强化成员的团队协作意识,促进相互之间的理解,改善人际关系。要加强沟通就必须要提高沟通自身的沟通技能。首先,沟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心态,沟通的过程中牢记“五心”沟通,即平等的心、欣赏的心、包容的心、合作的心、分享的心。平等的心指的是沟通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保持平等的心态。沟通中的上位者(管理者)需要适当的放低姿态,这样能够更好的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不会让他人产生出敬而远之之感。平等谦和能够帮助管理者赢取更多的信任和尊重。普通员工则在沟通的过程中则不能够认为自己低人一等,要该质疑就质疑,自信、自尊,往往会赢来更多赏识和掌声。欣赏的心指的是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对待他人,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之处,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的表达自己的赏识,使得他人能够得到更多的鼓舞与激励,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包容的心指的是要能够在沟通的过程能够在对待对待异已之见,要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相互讨论,而不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如果是横加指责、口诛笔伐,不仅交流不能顺利进行,反而还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矛盾,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谓合作的心,指的是在团队目标的实现要依靠每一位员工,在遇到问题时应该主动的去沟通,大家一起度过难关。分享的心则是要学会与他人分享知识、信息、体验与感悟。其次,必须要学会倾听,倾听能够使得沟通更加的全面和深入,倾听不仅仅需要用耳,还需要用心。管理者用心的去倾听将能够使得员工感觉到上级的关心,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三、“包容”融入团队管理,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包容”的企业文化能够博采众家之长,为企业融入更多新鲜元素,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从整个企业文化来讲,包容就是每一个子公司、下属企业都能够有自己不同的企业文化;从团队来讲,就是团队要有“包容性”,团队具有积极接收各种新事物的能力,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融入到团队管理中,就要求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换位思考。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喜欢对他人的工作进行品头论足,总是对他人的成绩嗤之以鼻,不以为然,但是对于别人的过错却是非常苛求。这种想法与做法是错误的,十分不利于团队的和谐。在团队中,不管是管理者还是普通员工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思考别人的困难之处,思考如果自己处于对方的情况下又该如何想,多进行换位思考更加有助于团队之间的和谐。团队的包容需要相互之间的信任。一个团队之内每个成员对团队内的其他成员的品行和能力都要确信无疑,并且能够遵守承诺。要明白的是,高薪虽然能够招来人才,但不一定能够留住人才,如果感受不到来自于团队、企业的信任,那么就会使得他们产生出离开团队、企业的想法。同时包容的团队,并不是指的团队能够包容那些故意损害团队利益的成员。团队只有包容才能够有前进的动力,才能够推动企业更好的发展。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第2篇

诺基亚在中国的投资超过17亿美元,拥有员工超过5,500人。在什么样的领导和团队文化熏陶下,诺基亚可以实现全球手机销售领先者的目标。

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下,诺基亚移动电话的增长率持续高于市场增长率,从1998年起它就位居全球手机销售龙头,目前占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几乎是位居第二的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的两倍。诺基亚在中国的投资超过17亿美元,建立8个合资企业、20多家办事处和2个研发中心,拥有员工超过5,500人。中国目前是诺基亚全球第二大销售市场。

诺基亚在中国生产与销售的产品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中国移动通信系统以及固定网络设备;二是诺基亚的消费性移动电话产品。在这多样化的业务项目与组织,诺基亚的企业竞争优势除来自对高科技的大量投入外,还在于大胆实践领导力变革。在诺基亚,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不仅仅是雇佣关系,而且还是一种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公司视员工的发展为自己的成就。本文主要对诺基亚中国公司,在领导力开发与团队建设上的理念和作法进行探讨。

一、由下而上开发领导力

NoelM.Tichy和EliCohen在1997年的著作《领导引擎》(TheLeadershipEngine)一书中指出,一个具有高度竞争力的企业,其领导力应是由下而上,而非传统认为的只是由上而下,唯有能持续地在各阶层培养出领导者的企业,才能够适应改变,生存竞争。诺基亚正是这一理论的最佳实践者之一。

有效的领导力和管理团队建设被视为企业成长、变革和再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领导力是一种能够激发团队成员的热情与想象力,一起全力以赴,共同完成明确目标的能力。领导者总是激励人们获取他们自己认为能力之外的目标,取得他们认为不可能的成绩。

在诺基亚并非只有顶着经理头衔的领导才需要具备领导能力,领导能力是每个员工通过日常工作与生活经验的培养积累而得。目的是让每一个人都是主动者,是他自己的领导。

优秀的企业都高度重视培养员工的工作能力与团队精神。诺基亚每年花在培训方面的费用超过25.8亿欧元——约为它全球净销售额的5.8%.根据员工的特殊需要来进行教育培训,可以让员工看到自己有机会学习和成长,那么员工对组织的责任感就会加强,它的热情就会产生。

诺基亚的领导特色首先是体现在鼓励平民化的敞开沟通政策(opendoorpolicy),强调开放的沟通、互相尊重、使团队内每一位成员感觉到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

公司的高层领导人率先身体力行,努力倡导企业的平等文化。比如诺基亚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玛.奥利拉(JormaOllila)每次到中国来访问,从来不要前呼后拥,这远远胜过说教,充分体现了公司的平等文化。

诺基亚中国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对公司强调平等的管理文化也深有体会。据诺基亚的政府关系经理王颖介绍,诺基亚在组织机构上,不是上下级等级森严,而是很平等,有问题可以越级沟通。而且有许多具体制度来保证下情上达,下面的意见不会被过滤。在这方面,诺基亚的具体作法有三种:

1、每年请第三方公司作一次员工意见调查,听取员工对自己的工作和公司发展的看法,并和上年的情况做比较,看在哪些方面需要做改进。

2、公司每年有两次非常正式的讨论,经理和员工之间讨论以前的表现,今后的目标,除了评估员工的表现,也是沟通彼此的想法。

3、公司在全球设有一个网站,员工可以匿名发送任何意见,员工甚至可以直接发给大老板,下属的建议只要合理就会被接受。

除了建立正式的开放沟通渠道之外,公司的管理层也会利用适当的时机与员工沟通。

比如诺基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康宇博(UrpoKarjalainen)对员工所反映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如果牵涉到某个经理人,除非是另有考虑,否则马上把人找来,双方当面讲清楚,这样做让下属看到,上级领导的门永远是敞开着的,沟通是透明的。既保证沟通的透明度,又保证沟通的有序管理。掌握两者的平衡,是领导的艺术。

诺基亚有一个突出的做法,就是利用员工俱乐部,组织和管理员工的活动。俱乐部在管理上体现诺基亚的文化,尊重个人,让员工自己管理自己。

员工俱乐部体现了诺基亚尊重个人,自我做主的文化传统,以人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团队建设,把员工的兴趣融化在团队建设的活动当中,并以此提高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

二、关心伙伴成长鼓励尝试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产品的生命周期和研究发展重点、顾客的要求以及人才流动的速度等,都改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假如还用老的领导思维应对新的市场变化,难免会失败。所以现代领导力的核心应该是如何进行领导变革和管理创新。

就诺基亚的实践方式,它具有三个特点,可供借鉴:

第一、鼓励尝试创新。给下属成长空间,让他们敢于去尝试,并允许犯错误。否则,下属畏首畏尾,什么都请示领导,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就没了。

第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授权下属负责某一个项目,定下大方向后,就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求下属事无巨细地汇报,而让他们自己思考判断,发现了问题由大家共同来解决,如果做出成绩是大家的。

第三、关心下属的成长。公司关心的是市场竞争力和业绩,而员工关心的是个人事业的发展和对工作的满意度。经理人应当充当协调员的角色,将员工个人的发展和公司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如果只是对下属硬性压指标,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虽然诺基亚是一家大公司,很注重团队精神,但也非常强调企业家的奋斗精神。希望它的员工都能有一些企业家的思想,就是创新想法,不要墨守成规。这样可以更快地面对市场挑战,加强竞争力。

三、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移动通信行业发展快速,手机历史大概只有10年,手机产品几乎每18个月就更新换代。为反映这一行业特性,诺基亚在全中国的5,000名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诺基亚希望他们能跟上快节奏的变化,增加公司竞争力。为体现这个目标,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采取“投资于人”的发展战略,让公司获得成功的同时,个人也可以得到成长的机会。

诺基亚中国公司注重将全球战略与中国特色相结合,其次在关心员工、市场营销、客户服务等方面考虑到文化差异,提倡本地化的管理能力。

在诺基亚一个经理就是一个教练,他要知道怎样培训员工来帮助他们做的更好,不是“叫”他们做事情,而是“教”他们做事情。诺基亚同时鼓励一些内部的调动,发掘每一个人的潜能,体现诺基亚的价值观。

当经理人在教他的工作伙伴做事情、建立团队时可以设计合理的团队结构,让每个人的能力得到发挥。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唯有建立健全的团队,企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围绕企业文化开展团队建设

诺基亚公司的企业文化包括四个要点:客户第一、尊重个人、成就感,不断学习。公司的团队建设完全围绕企业文化为中心,不空喊口号,不流于形式,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诺基亚强调要把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变成公司与外界竞争的优势,要提升诺基亚的员工成为一个工作伙伴,不仅是停留在一个雇主与员工的劳动合约关系。唯有这样,工作伙伴们才会看重自己,一起帮助公司积极发展业务。

诺基亚中国公司媒介经理施炳强介绍,公司的团队建设活动一直在持续进行,各个部门都积极参与。公司会定期举行团队建设的活动,并具体和每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业务紧密相连。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第3篇

一、团队精神的基本含义及其表特

一个优秀的团队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在工作中的氛围,促进企业向正面发展,在团队中,员工和管理层都是相互作用的,管理层起到带头的作用,带动每个员工的发展,而员工全面的配合管理层工作,使整个团队协调发展,达到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共同进步。想比较集体,团队更具有目标性和合作性。

而在一个团队中,如何看待它是否是朝正面发展的,主要是体现在它的团队精神上。所谓团队精神就是顾大局、有团结意识、相互合作、有服务精神等集中的体现。在团队中主要是以集体目标为主,有集体荣誉感,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团队精神主要强调的是相互合作,凸显内部各个成员的自身价值而有组织、有集体的奋斗。在团队中以团员为基础,尊重各个团员的兴趣和成就,以合作为主,实现共同努力,完成共同目标。

在团队精神中最主要是关键的是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只有在团队都能够做到以最终目标为个人奋斗目标,就能满足组织的高效的运转,发挥团队精神是组织进步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依照团队的概念,在企业组织中,团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我们各个企业可以理解为是由一个个小团队组成的,这一个个小团队就是我们的各个部门。团队在企业的组织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项目团队。项目团队主要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成立的,是有目的、有时间限制的。它是由于某种任务各个成员聚集在一起为任务奋斗,是凸显各个成员自身的技巧能力,显示他们之间的配合能力,和组织能力。

固定团队。这种团队一般都是稳定的、固定的。主要是专业性的人才管理专业的节能,满足流程的正常运行,团队成员一般背景较接近,比如存在于我们企业的综合管理部门:办公室、人力部等都是固定工作团队。

功能团队。这就是一些突发时间而组织起来的团队,具有应变能力强,解决事物快等特点。如:应急领导小组等等。

二、企业团队精神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团队效绩曲线图)

团队不是简单的人的组合和罗列,而是由合适位置上合适的人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组成的具有共同责任心和协作意识的有机整体。如果工作中大家都很努力忙碌,但是对于为什么干(整体目标)、怎么干(办法)、由谁干(职责)、在什么地方干(岗位)、干到什么程度(标准)却各有理解,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成员之间信息闭塞、各自为战,缺乏强有力的领导和统一策划,其结果将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最终形成一个假团队或伪团队。如上图所示:

上图的团队绩效曲线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团队都是高绩效团队。高绩效团队首先是一真实团队,在此基础之上才有高绩效团队的产生。企业在团队精神的塑造上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目标规划重眼前、轻长远。在企业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从对团队目标规划的重视程度来看,往往过多地注重眼前、局部的利益,缺乏深入的调研、科学的分析和定性的、可量化的团队目标子项。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受人为因素特别是领导因素的干扰较大,制定方案缺乏程序和规则,过多地强调灵活性和变通,甚至以“计划没有变化快”等理由随意变更组织目标,使团队的目标缺乏刚性。

(二)价值取向重平均主义、轻区别对待。在团队精神培养中,应对不同能力的团队成员进行“区别对待”,有效地发挥成员的独特个性,做到合理配置、优势互补、以人为本,而不是简单地同等对待。

(三)建设实践重形式、轻内容。在企业企业中,传统的企业习惯依然影响着企业人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如将团队文化建设等同于职工文体活动建设,将团队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等同于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以为提几个口号、做几个方案、搞几次培训、来几次聚会就可以完成团队建设,塑造一个高效绩团队。

三、企业团队精神培养的路径选择

企业文化建设即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改革发展中,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其中,把理念与成果转变成具体的实践行动,最终化为企业的良好形象。企业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注重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自愿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团队。形成一种真正的企业凝聚力,从而形成企业的价值观及文化。打造一个高效绩团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该着重从以下方面培养团队精神:

(一)构建适合企业企业特色的团队组织文化和激励机制。有效团队应时刻有人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只有根据企业自身的“行情”,打破传统组织模式和管理机制,才打造企业的高效绩团队。一是要积极引入先进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使企业的组织文化建设从传统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过渡,实现从静态向动态、成本向资源、被动向主动、局部向全局转变,努力发掘员工所具备的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把人的问题与团队问题综合考虑起来,进行人力资源规划,形成建立在公开、公平、公正基础之上的组织机制。二是要通过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增强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尊重人的个性,使团队成员主动而自发地把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为企业企业团队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和制度保障。

(二)提升职工参与目标体系的制定和管理的话语权。对目标的认同和共识,是形成坚强团队、鼓舞团队成员团结奋进的条件。在传统的企业团队建设中,领导干部由于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不仅是团队目标制定的指导者,也是具体实践者,他们认为广大职工是团队目标制定和管理的受动者,因而往往只按照自身的意愿来建构团队目标。然而广大职工同时也是团队目标实践的主体力量,他们的客观需要、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团队目标发展变化的方向。企业广大干部职工参与目标的制定与管理,不仅可以确保目标最终得以实现,而且能够培养职工的主人翁心态,如果说共同的情感是产生团队精神的软件,那么,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则是产生团队精神的硬件。职工在参与目标制定和管理的过程中,能够将自我的利益与团队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使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得以树立,进而使自己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的动机得到激发和维持。

(三)锻造和谐的领导艺术,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领导是一个团队的核心所在,领导者在团队建设中不仅是平衡外界环境、协调与其他团队关系的外交家,还是将团队理念与目标深入到每个队员心中的宣传员,更是促进团队不同意见交流和整合的调解人。领导艺术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提升凝聚力。一个领导者的凝聚力,主要体现在思想修养、只是经历、胆略才干、公正待人、与员工同甘苦等方面。威望的领导者,会提高自己团队的向心力,把员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二是要增加感情投资。有人际亲和力的领导,离不开感情的投资,这主要体现在:真诚的肯定,实事求是的赞扬,热情的关怀等。三是要进行适当的授权。团队领导适当授权,对团队的向心力有很大影响。适当授权,要以团队利益为重,信任下属,因事设人,善于与下属合作,从而促进团队向心力的形成。四是要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团队成员之间合作的基础就是沟通,增强团队凝聚力也是离不开沟通的,沟通有很多方式。管理者要和员工之间进行沟通,把自己的任务、指示等向员工做出解释,这样员工在充分了解该任务后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目标。管理者还要注重员工的建议和想法,使管理者和员工之间互相了解和信任。员工之间,通过沟通,交流下经验,从而促进团队成员的合作。最终提高工作绩效。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第4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团队建设 团队精神 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小的群体到大的国家集团;尤其是经历漫长的量变积累后,在近代实现了质的飞跃——社会组织高度复杂化,社会生产空前规模化,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社会形态繁盛多样化,社会沟通飞速信息化。进入21世纪,伴随着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纷呈时现、跌宕起伏,竞争也如影随形、激烈残酷。

处于经济风口浪尖、市场波峰潮头的我国企业,在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对的竞争,是人才至上、以人为本的竞争,是对企业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验。但是,面对庞杂的社会分工、浩瀚的数据信息、分秒必争的工作节奏、强大的生存压力,个人的才能、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独行侠”式的企业创业和运作日益被本身高度系统化、信息化的社会所摒弃。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发达国家的公司在上世纪后期的竞争实践中,尤其在日本经济奇迹的启迪下,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了“团队(team)”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理论,逐步取代以个人业务为基础的陈旧组织形式,推动企业系统开始进行一场深刻的重大进化。当今企业只有把团队建设作为自身在新时期发展的核心,才能各尽其能地配置人员,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加成效应,有效的去把握机遇,群策群力的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了使我国企业紧跟先进管理理论,迅速实现团队化,本文分析了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开展有我国企业特色的团队建设。

二、团队建设与团队精神

知识经济强调以人为本,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最缺乏的就是人才。但是对现代企业而言,仅仅依靠招募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显然,简单的人才堆砌不仅难以发挥个人的才华,而且往往因为优秀个体的碰撞而导致企业运转失灵。事实上,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可以说就是团队间的竞争,就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竞争。

所谓团队,是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2];是通过某种正式关系形成的、结构有序的人员集合。团队理论是国际企业系统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顺应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大企业管理幅度、精简企业管理层次、提高企业对变化环境的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而形成的,是企业生态系统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必然进化,也是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结构形式优化和核心竞争力更坚实的重要标志。

团队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具有强大的机能:

1.团队可以产生巨大的群体效应

团队强调其成员的目标统一和职责明确,切实具有各方面功能互补地专业技术,善于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能够解决冲突及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当代企业复杂的任务要求和多变的环境条件,团队比个体或传统部门更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尽量发挥成员的不同特长,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可以使企业灵活迅速地做出恰当反应。

2.团队模式的结构简单

团队内部没有确定性的机构和等级区别,所有成员都具有决策权。团队成员为了实现特定的共同目标,强调合作和互补,在行动上交互作用,在心理上也相互尊重,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合作精神。

3.团队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对于企业,由于团队为成员们树立起共同的目标,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冲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团队提高了企业组织的灵活性

团队建设就是有意识地在企业中发展有效的工作小组,以强化企业内部的团结氛围,填补由于现代企业组织扁平化所造成的管理空缺,有效地变革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并克服信息传递中的障碍,从而更能通过创造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5.团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团队的工作方式更能在企业中营造较强的民主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励员工的自主决策。

6.团队更能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

由于团队注重对成员的培养和扩大化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鼓励一专多能,可以使其成员迅速进步。团队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有利于个人的完善与发展。

团队精神对团队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有效进行团队建设的关键。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整体的价值观、信念和奋斗意识,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识,是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以协同合作为核心,反映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在工作作风上,团队精神反映为团队凝聚力、集体士气、成员间的高度信任感和为团队目标而协同合作的意识。团队凝聚力使成员以其全部力量尽心于团队事务,表现为归属意识、亲和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豪意识;团队士气是指成员对自身所在的团队感到满意,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并协助达成团队目标的一种态度;团队信任表现为成员间相互认可对方的正直、可靠、忠实和能力;协作意识则是团队精神的核心,是成员动机、需求、驱动力和耐力的结合体,是推动团队前进的强大力量。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曾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五大特征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显然,团队精神就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把企业变成了一个同命运、共患难的整体,通过营造团结、和谐的气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绩效。

团队精神也是区分团队与一般群体的根本标志。群体可以是若干个体因为某项事务而聚集在一起,而团队的所有成员则不仅拥有共同的目标,更在思想上渗透着团队精神。这使得团队能够比群体更加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人员,更能做到人尽其材,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应该通过把握具有自身特色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精邃的团队精神,精心打造企业团队,从而推动自身良性发展。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团队精神建设

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对团队精神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围绕其最高目标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外在表现等的总和,是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或服务中的特色文化标志。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指出,企业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的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团队精神就是其重要的基本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宣传企业理念,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帮助树立和贯彻企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就决定了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所孕育和催生出的团队精神的性质和特色,从而有利于有企业特色的高效团队建设和成长。当然,精良的团队精神反过来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和有效沉淀。

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基于企业文化进行团队精神建设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建国初期,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家。在艰苦创业的岁月中,它们就是依靠集体主义精神、凝聚广大职工群策群力来克服重重艰难困苦,就是依靠强大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物质方面的匮缺,就是依靠精神财富的沉淀来推进物质财富的积累。

在几十年的风雨中,很多国有企业都经历了自身特殊的发展历程,有着辉煌的企业历史,凝结了富有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精神财富有些根植于“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有些来源于“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创业精神;有些则直接来自于国企行业的自身积累,比如石油行业的“大庆精神”,航天行业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的核心就是集体主义,共性凸现了要求成员对集体忠诚和热爱、成员间团结和合作、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乃至牺牲自我等思想意识。

此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文化内核中还包含有仁爱、思义、守礼、智慧、诚信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理念以及我们民族历来推崇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些国企文化中闪烁的精神火花都是跟团队精神相通、和谐和一致的,正是团队精神所推崇的本质所在。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醇、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经历了数十年发展创业的洗礼,拥有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思想理念,应该充分发掘沉淀的精神财富,结合自身特色、时代特点和现代企业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凝练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推动团队精神建设。

四、新时期我国企业的团队建设

面对知识经济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将企业文化发展、团队精神形成和企业团队建设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它们的关系;用我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传统中的积极内容引导和充实企业文化,体现特色和比较优势;以企业文化为土壤,大力培育弘扬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进而构建高度组织的企业团队。具体而言,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吸收和消化现代管理学中国际先进的团队建设经验和理论,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理论水平。

由于管理始终以人为核心,为了促成国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顺利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模式,我们就必须广泛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努力学习国外优秀的团队建设学说,准确认识以团队建设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和运行规律,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组织结构的日益科学化、合理化。

2.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一分为二地看待团队和集体的关系。

国外的企业团队学说,把团队归结为由寥寥数人组成的精锐小组(一般在12人以内)。这与欧美崇尚自由、鼓励个人奋斗的社会文化,社会人力资源相对稀少而国民教育水平高,社会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的社会和历史传统,则推崇集体主义的观念和管理模式,即管理或设想管理的对象数量习惯于远超出团队的“理想”规模,个人也倾向适应于大集体的生活和心态定位。而且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国民素质、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人口压力等,也往往使得我国企业必须面对大集体的现状。

对此应该辨证地来看待。尽管在计划经济中后期,大集体意识的泛滥引发了平均主义、浮夸风、好吃懒做、“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严重削弱了职工积极性,使得人浮于事,造成了“大锅饭”的局面。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认识的偏差,忽视了监督、考核、激励、竞争等调控手段,导致宏观和微观管理失调,造成了失控。这并不能否认集体主义思想和理念本身的积极性,而是被滥用了,导致形成的不是集体,而是混乱松散的群体。集体主义的本质是整体、宏观、系统和综合,是对成员的宏观控制和战略指导。绝对的摒弃集体主义,就容易导致小团体和山头主义;绝对的执行精英化的团队思想,又可能导致脱离群众。只有把宏观和微观都协调起来,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当代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再是单纯的提口号、贴标语等,而是需要企业每位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要把所倡导的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开拓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变成团队精神的深厚底蕴、培育沃土和催化剂。

3.基于我国集体主义传统,积极建设企业的高效团队组。

现代企业的运作往往并不是单个团队所能承担的。一个成功的企业,至少应该在管理、生产和市场等方面保证队伍的优秀;也就至少需要经营、研发、生产、销售等团队。事实上,在企业运作的很多方面,所需的团队远远不止一个。比如产品的形成分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需要一支生产队伍;技术研发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需配置课题小组;产品发售到各地,每个区域都应有精干的销售梯队……

因此,我们应该把企业整体视为一个团队的集合,该集合由若干个针对不同业务、相互协调运作的团队组成;每个团队则由不同分工、协同合作的个人组成。本文认为,我国当代的企业管理应该迅速将单纯的团队建设发展为构建规模化的团队组,即考虑如何针对性地建设不同分工、不同领域的各个团队,如何把它们有效配置,保证合理的梯次分布,促成团队间有效的竞争和能够及时替补出现意外问题的某个团队。为了锻造高效的团队组,我国企业就应该发扬集体主义的传统,以此为核心建设企业文化,培育相应的团队精神,围绕企业中心目标,全力打造团队的团队,实现企业发展的腾飞。

4.吸纳传统文化理念,建立有效地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保障团队建设。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当代国外企业管理往往强调规章制度约束的法理性,而忽视了对员工符合人情的仁爱;追求成员的平等性,而忽视了上下级之间应遵循的礼节。我国企业应该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引入企业文化,体现国情特色,建立科学而又符合国人习俗的工资制度、授权机制、约束机制、考核和奖惩制度,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将提高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同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团队精神的鲜活和与时俱进,从而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培育优秀团队,锻造学习型的企业。

5.团队建设理念的国际化拓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日益广泛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分工、经济贸易和交流(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这使得我国企业的运行空间不断延伸,市场范围迅速扩大,竞争对手则增多和增强。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正视团队建设国际化的问题。

对此,本文认为还是要文化先行,即需要先做好跨文化管理工作——在尊重各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在适应市场当地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推广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这样培育国际主义团队精神就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从而打造企业国际团队。

五、结论

我国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对此,国企应该积极采纳先进的团队学说和来借鉴外企的相关经验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注重与我国文化传统和精神理念相结合,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构建有国情和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团队精神,推动企业团队乃至团队组的形成,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世纪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许晓青景立人等:团队建设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劳伦斯·霍普(美):管理团队[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梅德迪思·贝尔宾李丽林(译):超越团队[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2年1月

[4]翁维玲:浅议现代企业的团队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总第62期

[5]于涛:构建企业高效团队的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0,总第446期

[6]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年11月

[7]支有凤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j].企业天地,2002.2

[8]林坚章志平:论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当代财经,2005.9,总第250期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团队建设 团队精神 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小的群体到大的国家集团;尤其是经历漫长的量变积累后,在近代实现了质的飞跃——社会组织高度复杂化,社会生产空前规模化,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社会形态繁盛多样化,社会沟通飞速信息化。进入21世纪,伴随着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纷呈时现、跌宕起伏,竞争也如影随形、激烈残酷。

处于经济风口浪尖、市场波峰潮头的我国企业,在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对的竞争,是人才至上、以人为本的竞争,是对企业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验。但是,面对庞杂的社会分工、浩瀚的数据信息、分秒必争的工作节奏、强大的生存压力,个人的才能、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独行侠”式的企业创业和运作日益被本身高度系统化、信息化的社会所摒弃。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发达国家的公司在上世纪后期的竞争实践中,尤其在日本经济奇迹的启迪下,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了“团队(Team)”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理论,逐步取代以个人业务为基础的陈旧组织形式,推动企业系统开始进行一场深刻的重大进化。当今企业只有把团队建设作为自身在新时期发展的核心,才能各尽其能地配置人员,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加成效应,有效的去把握机遇,群策群力的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了使我国企业紧跟先进管理理论,迅速实现团队化,本文分析了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开展有我国企业特色的团队建设。

二、团队建设与团队精神

知识经济强调以人为本,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最缺乏的就是人才。但是对现代企业而言,仅仅依靠招募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显然,简单的人才堆砌不仅难以发挥个人的才华,而且往往因为优秀个体的碰撞而导致企业运转失灵。事实上,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可以说就是团队间的竞争,就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竞争。

所谓团队,是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2];是通过某种正式关系形成的、结构有序的人员集合。团队理论是国际企业系统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顺应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大企业管理幅度、精简企业管理层次、提高企业对变化环境的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而形成的,是企业生态系统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必然进化,也是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结构形式优化和核心竞争力更坚实的重要标志。

团队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具有强大的机能:

1.团队可以产生巨大的群体效应

团队强调其成员的目标统一和职责明确,切实具有各方面功能互补地专业技术,善于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能够解决冲突及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当代企业复杂的任务要求和多变的环境条件,团队比个体或传统部门更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尽量发挥成员的不同特长,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可以使企业灵活迅速地做出恰当反应。

2.团队模式的结构简单

团队内部没有确定性的机构和等级区别,所有成员都具有决策权。团队成员为了实现特定的共同目标,强调合作和互补,在行动上交互作用,在心理上也相互尊重,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合作精神。

3.团队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对于企业,由于团队为成员们树立起共同的目标,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冲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团队提高了企业组织的灵活性

团队建设就是有意识地在企业中发展有效的工作小组,以强化企业内部的团结氛围,填补由于现代企业组织扁平化所造成的管理空缺,有效地变革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并克服信息传递中的障碍,从而更能通过创造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5.团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团队的工作方式更能在企业中营造较强的民主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励员工的自主决策。

6.团队更能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

由于团队注重对成员的培养和扩大化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鼓励一专多能,可以使其成员迅速进步。团队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有利于个人的完善与发展。

团队精神对团队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有效进行团队建设的关键。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整体的价值观、信念和奋斗意识,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识,是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以协同合作为核心,反映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在工作作风上,团队精神反映为团队凝聚力、集体士气、成员间的高度信任感和为团队目标而协同合作的意识。团队凝聚力使成员以其全部力量尽心于团队事务,表现为归属意识、亲和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豪意识;团队士气是指成员对自身所在的团队感到满意,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并协助达成团队目标的一种态度;团队信任表现为成员间相互认可对方的正直、可靠、忠实和能力;协作意识则是团队精神的核心,是成员动机、需求、驱动力和耐力的结合体,是推动团队前进的强大力量。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曾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五大特征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显然,团队精神就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把企业变成了一个同命运、共患难的整体,通过营造团结、和谐的气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绩效。

团队精神也是区分团队与一般群体的根本标志。群体可以是若干个体因为某项事务而聚集在一起,而团队的所有成员则不仅拥有共同的目标,更在思想上渗透着团队精神。这使得团队能够比群体更加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人员,更能做到人尽其材,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应该通过把握具有自身特色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精邃的团队精神,精心打造企业团队,从而推动自身良性发展。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团队精神建设

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对团队精神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围绕其最高目标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外在表现等的总和,是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或服务中的特色文化标志。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指出,企业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的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团队精神就是其重要的基本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宣传企业理念,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帮助树立和贯彻企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就决定了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所孕育和催生出的团队精神的性质和特色,从而有利于有企业特色的高效团队建设和成长。当然,精良的团队精神反过来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和有效沉淀。

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基于企业文化进行团队精神建设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建国初期,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家。在艰苦创业的岁月中,它们就是依靠集体主义精神、凝聚广大职工群策群力来克服重重艰难困苦,就是依靠强大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物质方面的匮缺,就是依靠精神财富的沉淀来推进物质财富的积累。

在几十年的风雨中,很多国有企业都经历了自身特殊的发展历程,有着辉煌的企业历史,凝结了富有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精神财富有些根植于“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有些来源于“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创业精神;有些则直接来自于国企行业的自身积累,比如石油行业的“大庆精神”,航天行业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的核心就是集体主义,共性凸现了要求成员对集体忠诚和热爱、成员间团结和合作、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乃至牺牲自我等思想意识。

此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文化内核中还包含有仁爱、思义、守礼、智慧、诚信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理念以及我们民族历来推崇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些国企文化中闪烁的精神火花都是跟团队精神相通、和谐和一致的,正是团队精神所推崇的本质所在。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醇、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经历了数十年发展创业的洗礼,拥有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思想理念,应该充分发掘沉淀的精神财富,结合自身特色、时代特点和现代企业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凝练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推动团队精神建设。

四、新时期我国企业的团队建设

面对知识经济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将企业文化发展、团队精神形成和企业团队建设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它们的关系;用我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传统中的积极内容引导和充实企业文化,体现特色和比较优势;以企业文化为土壤,大力培育弘扬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进而构建高度组织的企业团队。具体而言,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吸收和消化现代管理学中国际先进的团队建设经验和理论,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理论水平。

由于管理始终以人为核心,为了促成国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顺利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模式,我们就必须广泛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努力学习国外优秀的团队建设学说,准确认识以团队建设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和运行规律,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组织结构的日益科学化、合理化。

2.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一分为二地看待团队和集体的关系。

国外的企业团队学说,把团队归结为由寥寥数人组成的精锐小组(一般在12人以内)。这与欧美崇尚自由、鼓励个人奋斗的社会文化,社会人力资源相对稀少而国民教育水平高,社会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的社会和历史传统,则推崇集体主义的观念和管理模式,即管理或设想管理的对象数量习惯于远超出团队的“理想”规模,个人也倾向适应于大集体的生活和心态定位。而且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国民素质、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人口压力等,也往往使得我国企业必须面对大集体的现状。

对此应该辨证地来看待。尽管在计划经济中后期,大集体意识的泛滥引发了平均主义、浮夸风、好吃懒做、“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严重削弱了职工积极性,使得人浮于事,造成了“大锅饭”的局面。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认识的偏差,忽视了监督、考核、激励、竞争等调控手段,导致宏观和微观管理失调,造成了失控。这并不能否认集体主义思想和理念本身的积极性,而是被滥用了,导致形成的不是集体,而是混乱松散的群体。集体主义的本质是整体、宏观、系统和综合,是对成员的宏观控制和战略指导。绝对的摒弃集体主义,就容易导致小团体和山头主义;绝对的执行精英化的团队思想,又可能导致脱离群众。只有把宏观和微观都协调起来,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当代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再是单纯的提口号、贴标语等,而是需要企业每位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要把所倡导的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开拓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变成团队精神的深厚底蕴、培育沃土和催化剂。

3.基于我国集体主义传统,积极建设企业的高效团队组。

现代企业的运作往往并不是单个团队所能承担的。一个成功的企业,至少应该在管理、生产和市场等方面保证队伍的优秀;也就至少需要经营、研发、生产、销售等团队。事实上,在企业运作的很多方面,所需的团队远远不止一个。比如产品的形成分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需要一支生产队伍;技术研发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需配置课题小组;产品发售到各地,每个区域都应有精干的销售梯队……

因此,我们应该把企业整体视为一个团队的集合,该集合由若干个针对不同业务、相互协调运作的团队组成;每个团队则由不同分工、协同合作的个人组成。本文认为,我国当代的企业管理应该迅速将单纯的团队建设发展为构建规模化的团队组,即考虑如何针对性地建设不同分工、不同领域的各个团队,如何把它们有效配置,保证合理的梯次分布,促成团队间有效的竞争和能够及时替补出现意外问题的某个团队。为了锻造高效的团队组,我国企业就应该发扬集体主义的传统,以此为核心建设企业文化,培育相应的团队精神,围绕企业中心目标,全力打造团队的团队,实现企业发展的腾飞。

4.吸纳传统文化理念,建立有效地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保障团队建设。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当代国外企业管理往往强调规章制度约束的法理性,而忽视了对员工符合人情的仁爱;追求成员的平等性,而忽视了上下级之间应遵循的礼节。我国企业应该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引入企业文化,体现国情特色,建立科学而又符合国人习俗的工资制度、授权机制、约束机制、考核和奖惩制度,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将提高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同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团队精神的鲜活和与时俱进,从而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培育优秀团队,锻造学习型的企业。

5.团队建设理念的国际化拓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日益广泛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分工、经济贸易和交流(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这使得我国企业的运行空间不断延伸,市场范围迅速扩大,竞争对手则增多和增强。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正视团队建设国际化的问题。

对此,本文认为还是要文化先行,即需要先做好跨文化管理工作——在尊重各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在适应市场当地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推广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这样培育国际主义团队精神就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从而打造企业国际团队。

五、结论

我国企业在新时期的发展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对此,国企应该积极采纳先进的团队学说和来借鉴外企的相关经验指导企业管理实践,注重与我国文化传统和精神理念相结合,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构建有国情和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培育企业团队精神,推动企业团队乃至团队组的形成,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新世纪的飞跃。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许晓青景立人等:团队建设与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劳伦斯·霍普(美):管理团队[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3]梅德迪思·贝尔宾李丽林(译):超越团队[M].北京: 中信出版社,2002年1月

[4]翁维玲:浅议现代企业的团队建设[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4,总第62期

[5]于涛:构建企业高效团队的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0,总第446期

[6]李慧波:团队精神[M].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4年11月

[7]支有凤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J].企业天地,2002.2

[8]林坚章志平:论企业文化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当代财经,2005.9,总第250期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第6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团队研究;综述

1团队构建研究评述

周鹏飞对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指出虚拟团队是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要因素,分析了动态竞争环境下的虚拟团队影响因素和虚拟团队分析模型,以及制约团队效能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构建高效虚拟团队的理论和方法[1]。

柳洲,陈士俊,张颖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研究中,从团队内部的学科交叉障碍和外部环境制约因素两方面入手,对跨学科科研团队的建设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即营造以人为本、相互关爱的工作氛围、建立科学高效的激励评价机制、加强适合学科交叉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2]。

柳洲,陈士俊根据我国产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指出应合理设计创新团队的宏观布局,建立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域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团队。科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的分类管理和科学的多层次目标系统管理,建立健全灵活合理的选人用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3]。

团队构建是团队发展的前提,它必须依托团队构建原则和机制。目前团队构建是一种建立在高效虚拟、学科交叉、智能互补、思维各异基础上人员的互相配合协助。

2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评述

对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方面,Hambrick和Mason(1984)提出了经典的“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组织的战略选择和绩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背景和特征,所以对高层管理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成员的研究。即:成员传记性与企业业绩、个体特征与企业业绩、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团队内薪酬差距与企业绩效、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等研究。

王智慧、魏利群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传记性特征与企业业绩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得出了:现阶段高管团队的平均年龄较高对组织绩效的提高是有利的,年龄的多样化程度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着负相关[4]。

王瑛、官建成研究发现:企业高层管理者的个体特征与企业的竞争策略及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不同的学历在企业战略的选择方面会出现很大的区别[5]。

吴维库,富萍萍,刘军在以价值观为本的领导行为与团队有效性在中国的实证研究的论文中,提出团队成员角色的明确、智力开发与魅力型领导与团队的有效性存在正向相关关系[6]。

庞金勇在国外团队理论视角下的高管变更研究综述的论文研究中,从团队特征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忠诚与高管变更、团队内部权力争夺与高管变更、团队外部环境与高管变更四个方面论证了团队理论下的高层变更[7]。

李超佐,孙贻文在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影响企业绩效的因素分析方面得出如下结论:(1)企业的多元化程度与高管团队内的薪酬差距成正相关关系;(2)公司规模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3)企业的投资流出比率越大,高管团队内薪酬差距越大;(4)高管团队人数与薪酬差距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实证结果既不支持锦标赛理论也不支持行为理论[8]。

黄宏斌,秦辉,涂少伟在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研究探讨中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教育、任期、职业背景、社会经济地位等。研究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对组织革新、战略、领导者更替以及组织绩效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从以下方面:规模大小、年龄、教育水平、任期研究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9]。

张平探讨了高层管理团队的年龄、任期、教育、职业经验、认知等异质性以及不同文化环境对企业绩效、战略的影响,分析已有研究的局限和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高层管理团队的异质性是指团队成员间人口背景特征以及重要的认知观念、价值观、经验的差异化[10]。

欧阳慧、曾德明、张运生研究表明团队异质性与公司战略、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这种关系同时受到企业、团队所在社会背景、行业环境的影响[11]。

3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评述

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持久发展的关键实力,从什么方面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是团队研究的关注点。对团队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对科技创新型团队的研究。

曾德明、张运生、陈立勇对新技术企业R&D团队研究中指出,高新技术企业的竞争更多的表现为连续、高效、敏捷的,核心能力的竞争。其中,团队的有效治理机制是关键,认为从组织机制、冲突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知识管理机制、产权机制等五个方面9来构建团队治理机制,来提升团队的核心竞争力[12]。

汪择分别通过八个方面对团队的核心竞争力展开论述,即企业的规范化管理、资源竞争分析、竞争对手分析、市场竞争分析、无差异竞争、差异化竞争、标杆竞争和人力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指出团队核心竞争力是对手短期内无法模仿的,企业长久拥有的,使企业团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13]。

4虚拟团队的研究评述

虚拟团队往往是动态的,并由具有不同能力、不同文化或教育背景并跨时间、跨地域的人员组成。对虚拟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虚拟团队的界定、虚拟团队的一般管理策略、虚拟团队的成员管理、虚拟团队的薪酬激励、影响虚拟团队有效性的因素、虚拟团队和传统团队的比较等几个方面做出研究。

Lipnack&Stamps(1997,2000)提出的,他们将虚拟团队定义为“一个由跨时间、跨空间和跨组织界限,依靠技术,为某个共同目标而相互独立工作的人们所组成的团队”。这个定义强调的是,区别于传统团队,虚拟团队要跨越种种界限,通过网络交流技术联系起来[14]。Janvenpaa对全球虚拟团队定义为“短期的、文化多元的、地域分散并进行电子化沟通的工作群体。”[15]

王重鸣,唐宁玉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国内近年来出现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检索、编码和分析,从研究设计和方法、研究主题和内容的角度对国内的虚拟团队研究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国内和国外虚拟团队研究上的差异,最后指出了未来国内虚拟团队研究的努力方向[16]。

颜士梅通过对虚拟团队和实体团队的区别研究指出团队成员的临近程度、互动特征、资源利用、控制和责任、文化和技术存在很大的差异,由此得出对虚拟团队进行管理时,需要从文化差异、沟通、技术和团队协调等方面入手[17]。

赵祥宇虚拟团队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有效管理虚拟团队人员应该注意改变员工的角色定位、明确团队战略目标、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18]。

邓靖松和王重鸣根据虚拟团队的特点,提出了虚拟团队自行申报挂钩奖励制度、惩罚和奖金相结合的两种不同设计框架下的薪酬方案。这些显示出国内研究者对虚拟团队实际过程中的难点和人员管理的关注[19]。王小琴指出虚拟团队的绩效管理与激励要采用外部激励和内部激励相结合,不管内部激励还是外部激励,都必须与团队的工作绩效挂钩,并形成一个完善的反馈体系,并且将外部激励分为团队地位和团队成就,内部激励分为团队文化、团队融洽度和团队成员激励[20]。

5团队绩效与激励的研究评述

团队绩效与激励是从团队管理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团队构成(人口特征背景,包括教育水平和经历等)和组织绩效与激励密不可分。在这一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团队绩效与激励和报酬的合理性研究。

张长征,李怀祖从研发团队的异质性出发,将报酬模式与研发效率联系起来,提出了研发团队异质性对研发效率的影响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研发团队异质性与报酬模式的匹配对研发效率的影响[21]。

金泉,丁栋虹对团队创业绩效的研究中指出,团队创业绩效影响因素:创业团队成员的能力与观念、创业团队成员的关系状况、创业团队的文化特性,对创业团队进行激励[22]。

王艳梅,赵希男对团队协作最优激励模型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建生产委托模型,研究了激励结构与团队协作之间的关系,得出了委托人最优的激励系数设置,分别就人关于自身努力及帮助努力相互独立及相互替代两种情形下人及委托人的最佳选择进行了分析[23]。

刘光辉,吴先金对团队激励模式进行了研究,指出将激励理论与团队工作相结合,根据学习型组织激励模式构建学习型团队激励模式,并分别对基于团队整体的激励模式、基于团队成员个体的激励模式、团队综合激励模式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力图使团队激励模式更趋完善、合理[24]。

6团队管理研究结论及其研究趋势

从以上文献综述看出,在团队研究的领域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人力资源团队是高知识密度的团体,它构建了人力资本优势;团队内部知识转移促进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形成了人力的知识溢出效应。从这个角度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要保持这种高知识密度和强互动强度的团队,培养和开发那些可能转变为战略人力资源的团队。

对团队能力的研究和战略人力资源团队的有效管理,是未来能力研究的新趋势。企业战略管理团队作为团队的一种形式,是维持企业有效运转的动力源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管理企业的能力。就国有企业而言,战略管理团队正处在由行政干部任命式向规范化的职业经理人方式转换的阶段,普遍存在着能力结构性缺损的问题;而大多数民营企业正处在由创业阶段向发展阶段过渡的时期,开始由依靠领导个人管理向依靠高层团队管理的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周鹏飞.动态竞争环境下的高效虚拟团队的构建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9:19-22

[2]柳洲,陈士俊.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4):92-95

[3]王智慧,魏利群,我国上市公司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4):16-22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第7篇

1.1团队的机制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双师”团队建设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缺乏保障机制,其中包括人事管理制度、职称评定等多方面。

1.2团队结构不合理。除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不合理外,更主要的是“双师”结构不合理,来自行业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或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较缺乏。而有的学校把“双证书”、“双职称”作为判断和界定“双师型”教师的标准而忽略该教师是否真正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或企业工作经历的作法也是有失偏颇的。

1.3团队凝聚力不够。以专业教研室为单位的教学团队,人员是按所教专业行政编制的方式组合的,人员有时较多,知识技能不一定互补,而且目标定位松散,难以采取一致的行动;教师对团队目标的认同感不足,教师相互信任度不够,严重影响了教师对团队的忠诚度和奉献精神,因而有的教师力求轻松,不愿探索,从而团队的集体绩效无法体现。

1.4团队成员下企业挂职流于形式。高职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高校教师、应届本科毕业生、硕士毕业生、部分中职教师和少量生产一线人员。大部分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这使得教师下企业锻炼显得尤其重要。

2上海电机学院高职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

2.1教学团队构成。本教学团队机械教学部组成,有5名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后继有人。职称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2人,“双师型”———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资格的教师2人,另外又聘请了上海电气集团所属企业技术人员1人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职业能力与教学水平俱佳的教学团队。

2.2教学团队工作。贯彻“保证基础、拓宽专业、注重技能、工学交替、强化证书”的专业建设思想,从学历导向转为能力导向、证书导向,通过课程体系创新,构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全面地改造。制定了以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学计划,并且通过了职业教育专家和企业的专家的研讨和论证。同时构筑专业基础的课程平台,加速课程建设的步伐。

2.3教学团队教学。理论教学基础化、案例化。理论教学根据形成技术应用能力的需要进行归并、优化重组,突出基础(即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改变传统理论教学以学科为主要线索设置课程,实现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增加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尽可能向现代制造技术方面拓展。在规定的理论教学时数内,划出10%~20%的学时进行实例分析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例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应用知识,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加强分析、判断、综合、评价的思维过程,是高职高专特定的培养模式所必须的,也是开发学生潜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实例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针对性、综合性,并有适当的容量。实践教学课题化、项目化对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课题和项目进行情景模拟和仿真,有利于再现技术应用过程,它是能力形成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载体,可获得较为具体的过程真实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4加强团队制度建设。(1)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教师培养和进修深造是课程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提高专业水平。例如:选派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安排教师去兄弟院校学习取经,学习先进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最新职教理念,并在教学团队中推广学习并用于课程改革与教学,极大地提升教学团队的专业理论水平。(2)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制度。为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点,教学团队尤其注重教师职业技能和能力的提高。鼓励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制定了挂职锻炼制度,现在每学期选派一名教师到企业,接受企业技术项目,在工程师帮助下,基本要求独立完成。进一步提高了教师本身的实践能力,以培养更多的适应高职教育的双师型人才。(3)集体备课制度。教学团队规定每星期二下午为教研活动时间。提出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集体讨论解决;教学的经验、手段、理念能互相交流学习。现在我们的教学团队不再是一人一套电子教案,一人一种教学手段,而是集体讨论的一套教案,提升了团队的整体教学能力,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作风过硬、教学质量高、教科研成果多、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4)课程建设制度。教学团队成员每年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有成果展示,论文、课件、课程改革方案、项目开发、技术服务等。教学团队再分成若干课程建设团队,每个团队有一名兼职教师参加。一年校级课程建设,汇报展示,评选排序,头名第二年申报市级精品课程。(5)队伍带教制度。教学团队成员按照年龄、学历、职称、经历等分成若干个带教队伍,老教师带教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兼职教师带教“学生教师”,提升职业能力。

2.5教学团队成果。近几年来,教学团队取得省级以上得奖项目多项,完成企业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横向课题10余项,到校经费100余万元,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1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1部,获得上海市精品建设课程1门,专利10余项。创立校企合作企业30余家。通过二期高职高专机电一体化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支高水平的的师资队伍。实施了五届学生校企合作的培养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3高职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3.1建立“双带头人”制度。我们所进行的专业建设必须由校企双方共同建设,由企业人员始终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此我们在专业建设中要坚持做到专业必须有校企参与的双专业带头人。

3.2培养双骨干教师。针对专业面向工作岗位的总体工艺流程,对企业生产全过程典型工作环节进行分析分解,确定专业培养的岗位核心能力,针对岗位核心能力,重点建设核心课程,围绕核心课程建设配置由校企人员组成的双骨干教师。

3.3形成双向兼职机制。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相互渗透,深度融合,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团队教师要在企业中有实质性的兼职,企业也相应的派出人员到学权钱交易兼职,双方人员都做到有职、有责、有任务。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第8篇

[关键词] 企业文化 团队建设 团队精神 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发展进化中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小的群体到大的国家集团;尤其是经历漫长的量变积累后,在近代实现了质的飞跃——社会组织高度复杂化,社会生产空前规模化,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社会形态繁盛多样化,社会沟通飞速信息化。进入21世纪,伴随着以知识经济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机遇纷呈时现、跌宕起伏,竞争也如影随形、激烈残酷。

处于经济风口浪尖、市场波峰潮头的我国企业,在渐趋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对的竞争,是人才至上、以人为本的竞争,是对企业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验。但是,面对庞杂的社会分工、浩瀚的数据信息、分秒必争的工作节奏、强大的生存压力,个人的才能、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独行侠”式的企业创业和运作日益被本身高度系统化、信息化的社会所摒弃。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发达国家的公司在上世纪后期的竞争实践中,尤其在日本经济奇迹的启迪下,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形成了“团队(Team)”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理论,逐步取代以个人业务为基础的陈旧组织形式,推动企业系统开始进行一场深刻的重大进化。当今企业只有把团队建设作为自身在新时期发展的核心,才能各尽其能地配置人员,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人才的加成效应,有效的去把握机遇,群策群力的克服困难,迎接挑战。为了使我国企业紧跟先进管理理论,迅速实现团队化,本文分析了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和企业文化间的关系,探讨了如何开展有我国企业特色的团队建设。

二、团队建设与团队精神

知识经济强调以人为本,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最缺乏的就是人才。但是对现代企业而言,仅仅依靠招募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显然,简单的人才堆砌不仅难以发挥个人的才华,而且往往因为优秀个体的碰撞而导致企业运转失灵。事实上,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可以说就是团队间的竞争,就是团队协作能力的竞争。

所谓团队,是一个组织在特定的可操作范围内,为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相互合作、一致努力的、由若干成员组成的共同体;是通过某种正式关系形成的、结构有序的人员集合。团队理论是国际企业系统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顺应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扩大企业管理幅度、精简企业管理层次、提高企业对变化环境的反应速度和适应能力而形成的,是企业生态系统为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所做出的必然进化,也是企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结构形式优化和核心竞争力更坚实的重要标志。

团队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具有强大的机能:

1.团队可以产生巨大的群体效应

团队强调其成员的目标统一和职责明确,切实具有各方面功能互补地专业技术,善于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能够解决冲突及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当代企业复杂的任务要求和多变的环境条件,团队比个体或传统部门更能够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尽量发挥成员的不同特长,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从而可以使企业灵活迅速地做出恰当反应。

2.团队模式的结构简单

团队内部没有确定性的机构和等级区别,所有成员都具有决策权。团队成员为了实现特定的共同目标,强调合作和互补,在行动上交互作用,在心理上也相互尊重,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合作精神。

3.团队增强了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对于企业,由于团队为成员们树立起共同的目标,从而可以减少企业内部的冲突,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4.团队提高了企业组织的灵活性

团队建设就是有意识地在企业中发展有效的工作小组,以强化企业内部的团结氛围,填补由于现代企业组织扁平化所造成的管理空缺,有效地变革和完善企业组织结构,并克服信息传递中的障碍,从而更能通过创造成本领先和产品差异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5.团队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成员的主观能动性

团队的工作方式更能在企业中营造较强的民主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励员工的自主决策。

6.团队更能体现人本管理的思想

由于团队注重对成员的培养和扩大化知识与技能的训练,鼓励一专多能,可以使其成员迅速进步。团队的文化氛围可以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更有利于个人的完善与发展。

团队精神对团队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是有效进行团队建设的关键。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整体的价值观、信念和奋斗意识,是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和目标而相互协作、共同奋斗的思想意识,是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以协同合作为核心,反映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在工作作风上,团队精神反映为团队凝聚力、集体士气、成员间的高度信任感和为团队目标而协同合作的意识。团队凝聚力使成员以其全部力量尽心于团队事务,表现为归属意识、亲和意识、责任意识和自豪意识;团队士气是指成员对自身所在的团队感到满意,愿意成为其中一员,并协助达成团队目标的一种态度;团队信任表现为成员间相互认可对方的正直、可靠、忠实和能力;协作意识则是团队精神的核心,是成员动机、需求、驱动力和耐力的结合体,是推动团队前进的强大力量。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张维迎教授曾指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五大特征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流不掉”。显然,团队精神就属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把企业变成了一个同命运、共患难的整体,通过营造团结、和谐的气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提高管理效能和工作绩效。

团队精神也是区分团队与一般群体的根本标志。群体可以是若干个体因为某项事务而聚集在一起,而团队的所有成员则不仅拥有共同的目标,更在思想上渗透着团队精神。这使得团队能够比群体更加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人员,更能做到人尽其材,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见,现代企业应该通过把握具有自身特色和富有时代气息的、精邃的团队精神,精心打造企业团队,从而推动自身良性发展。

三、基于企业文化的团队精神建设

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是相辅相成的,企业文化对团队精神的形成具有决定意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围绕其最高目标所形成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管理制度、外在表现等的总和,是蕴涵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或服务中的特色文化标志。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托马斯·彼得指出,企业能够长久生存下来的最主要的条件“并非结构形式或管理技能”,而是“称之为信念的那种精神力量,以及这种信念对于组织的全体成员所具有的感召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文化以精神文化为内核,团队精神就是其重要的基本内涵。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宣传企业理念,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帮助树立和贯彻企业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就决定了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所孕育和催生出的团队精神的性质和特色,从而有利于有企业特色的高效团队建设和成长。当然,精良的团队精神反过来也促进了企业文化的良性发展和有效沉淀。

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基于企业文化进行团队精神建设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建国初期,国有企业基本上都是在“一穷二白”基础上起家。在艰苦创业的岁月中,它们就是依靠集体主义精神、凝聚广大职工群策群力来克服重重艰难困苦,就是依靠强大的精神动力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来弥补物质方面的匮缺,就是依靠精神财富的沉淀来推进物质财富的积累。

在几十年的风雨中,很多国有企业都经历了自身特殊的发展历程,有着辉煌的企业历史,凝结了富有特色的宝贵精神财富,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精神财富有些根植于“长征精神”、“南泥湾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有些来源于“北大荒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等创业精神;有些则直接来自于国企行业的自身积累,比如石油行业的“大庆精神”,航天行业的“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这些精神的核心就是集体主义,共性凸现了要求成员对集体忠诚和热爱、成员间团结和合作、为了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而努力拼搏和无私奉献、乃至牺牲自我等思想意识。

此外,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文化内核中还包含有仁爱、思义、守礼、智慧、诚信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理念以及我们民族历来推崇的美德和优良传统。这些国企文化中闪烁的精神火花都是跟团队精神相通、和谐和一致的,正是团队精神所推崇的本质所在。

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根植于中华民族博大精醇、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经历了数十年发展创业的洗礼,拥有了经过实践检验的思想理念,应该充分发掘沉淀的精神财富,结合自身特色、时代特点和现代企业要求,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凝练形成优良的企业文化,推动团队精神建设。

四、新时期我国企业的团队建设

面对知识经济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必须将企业文化发展、团队精神形成和企业团队建设统一起来,充分认识它们的关系;用我国文化背景和社会传统中的积极内容引导和充实企业文化,体现特色和比较优势;以企业文化为土壤,大力培育弘扬集体主义的团队精神,进而构建高度组织的企业团队。具体而言,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积极吸收和消化现代管理学中国际先进的团队建设经验和理论,大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理论水平。

由于管理始终以人为核心,为了促成国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从传统的管理模式顺利过渡到现代企业制度和模式,我们就必须广泛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努力学习国外优秀的团队建设学说,准确认识以团队建设为核心的企业管理理论和运行规律,促进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和组织结构的日益科学化、合理化。

2.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观念,一分为二地看待团队和集体的关系。

国外的企业团队学说,把团队归结为由寥寥数人组成的精锐小组(一般在12人以内)。这与欧美崇尚自由、鼓励个人奋斗的社会文化,社会人力资源相对稀少而国民教育水平高,社会机械化和信息化程度高等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的社会和历史传统,则推崇集体主义的观念和管理模式,即管理或设想管理的对象数量习惯于远超出团队的“理想”规模,个人也倾向适应于大集体的生活和心态定位。而且当前我国的经济状况、国民素质、社会基础设施水平、人口压力等,也往往使得我国企业必须面对大集体的现状。

对此应该辨证地来看待。尽管在计划经济中后期,大集体意识的泛滥引发了平均主义、浮夸风、好吃懒做、“干好干坏一个样”等问题,严重削弱了职工积极性,使得人浮于事,造成了“大锅饭”的局面。但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认识的偏差,忽视了监督、考核、激励、竞争等调控手段,导致宏观和微观管理失调,造成了失控。这并不能否认集体主义思想和理念本身的积极性,而是被滥用了,导致形成的不是集体,而是混乱松散的群体。集体主义的本质是整体、宏观、系统和综合,是对成员的宏观控制和战略指导。绝对的摒弃集体主义,就容易导致小团体和山头主义;绝对的执行精英化的团队思想,又可能导致脱离群众。只有把宏观和微观都协调起来,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可持续地和谐发展。

当代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再是单纯的提口号、贴标语等,而是需要企业每位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要把所倡导的文化理念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开拓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变成团队精神的深厚底蕴、培育沃土和催化剂。

3.基于我国集体主义传统,积极建设企业的高效团队组。

现代企业的运作往往并不是单个团队所能承担的。一个成功的企业,至少应该在管理、生产和市场等方面保证队伍的优秀;也就至少需要经营、研发、生产、销售等团队。事实上,在企业运作的很多方面,所需的团队远远不止一个。比如产品的形成分为若干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需要一支生产队伍;技术研发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需配置课题小组;产品发售到各地,每个区域都应有精干的销售梯队……

因此,我们应该把企业整体视为一个团队的集合,该集合由若干个针对不同业务、相互协调运作的团队组成;每个团队则由不同分工、协同合作的个人组成。本文认为,我国当代的企业管理应该迅速将单纯的团队建设发展为构建规模化的团队组,即考虑如何针对性地建设不同分工、不同领域的各个团队,如何把它们有效配置,保证合理的梯次分布,促成团队间有效的竞争和能够及时替补出现意外问题的某个团队。为了锻造高效的团队组,我国企业就应该发扬集体主义的传统,以此为核心建设企业文化,培育相应的团队精神,围绕企业中心目标,全力打造团队的团队,实现企业发展的腾飞。

4.吸纳传统文化理念,建立有效地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保障团队建设。

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团队精神形成与维系的内在动力。当代国外企业管理往往强调规章制度约束的法理性,而忽视了对员工符合人情的仁爱;追求成员的平等性,而忽视了上下级之间应遵循的礼节。我国企业应该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引入企业文化,体现国情特色,建立科学而又符合国人习俗的工资制度、授权机制、约束机制、考核和奖惩制度,把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起来,将提高团队成员的知识、技能和业务水平同职业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团队精神的鲜活和与时俱进,从而提升团队整体素质,培育优秀团队,锻造学习型的企业。

5.团队建设理念的国际化拓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的改革开放,使我国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日益广泛地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分工、经济贸易和交流(人员、物资、资金和信息)。这使得我国企业的运行空间不断延伸,市场范围迅速扩大,竞争对手则增多和增强。因此,我国企业应该正视团队建设国际化的问题。

对此,本文认为还是要文化先行,即需要先做好跨文化管理工作——在尊重各种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进行文化整合,在适应市场当地文化氛围的基础上推广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这样培育国际主义团队精神就可以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从而打造企业国际团队。

企业团队建设论文第9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教学团队;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0-01

一、教学团建的建设思路

1.以应用型本科办学目标为导向。教学团队建设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办学宗旨。

2.以优化结构为重点。教学团队建设,应优化年龄、学历、职称、知识和能力等结构,形成合理的梯队,保持团队成员相对稳定,分工明确。

3.以团队精神为核心。教学团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团队精神是教学团队的核心要素和精神支柱。全体成员应有明确的共同发展目标,有风雨同舟、共同进退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不断加强团队的凝聚力。

4.团队与规模相适应。教学团队建设,要与办学规模相适应。依据生师比例、专兼职比例等规定,以及办学预期和优化结构要求,配齐、配足教学、实训一线教师,使教学团队与办学规模相匹配。

5.以“双师”结构为特点。教学团队建设要以培养专、兼职教师“双师”结构为特色,优化团队“双师”结构。对专任教师应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测定,兼职教师应注重理论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测定。

6.以校企合作为桥梁。教学团队的成员应包括企业兼职人员,扩大行业企业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中的影响力,综合利用企业提供的软硬件资源,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

二、教学团建的建设策略

(1)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团队专业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校应用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应用型大学要根据自我发展状况及社会环境条件,采用多渠道与企业进行密切联系,并且建立长期有效合作机制。通过与企业开展“专业共建、课程共担、教材共编、资源共享”,使得企业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在合作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一方面开展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技能;另一方面与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习或企业实训合作协议,满足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企业用工的需求。

(2)建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机制,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效

通过建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机制,可以大力加快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从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积极鼓励各个教学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建立教学团队,依据优秀教学团队的评选标准进行团队建设。定期举办校级优秀教学团队评选活动,对于优秀教学团队成员教师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活动中优先考虑。

(3)创新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团队内部运行机制建设

教学团队的管理体制是决定教学团队是否具有创新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改革学校内部的权利配置模式,最大限度的使行政权利与学术权利分离,由学校管理部门充分授予教学团队的管理自,教师资源调配权、教师业务考核权等。教学团队建设应坚持开放性、动态性,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吸收教学改革的新思想、新模式。在教学团队内部管理上,制定目标考核制度,逐步形成团队内部竞争激励机制,保持团队的动态管理。

(4)建立健全外部保障制度,促进教学团队健康发展

在教学团队建设中,人力资源、教学资源、项目资金等组成要素,往往受控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团队带头人在制订团队任务目标、实施教学计划、内部调控等方面的自得不到充分体现,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包括物质支持和制度保障,确保教学团队的建设不收外部因素干扰顺利开展。

(5)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推动应用型大学发展

双师型教师是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主导力量,是应用型教学团队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有部级高职师资培训计划。同时,还开展了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岗实训计划,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培训平台。学校可以通过校合企业聘请企业的岗位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改善双师型教学团队的结构。学校在人才聘用上用向企业经验丰富,工作技能较高的技术型人才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应用型大学的职业技能特色。

三、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及考核

(1)团队带头人负责制

团队带头人要对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方案、团队结构、考核监督等方面总体负责,并负责团队建设中期检查和结项验收工作。团队的主要成员负责执行团队建设各项任务指标,带头人要做好团队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确保团队建设顺利开展。

(2)建设周期及经费保障

为了保证教学团队建设的质量,实现预期目标,学院要求团队建设的周期一般为3-5年,建设周期内需取得团队建设的预期成果,同时学院给予2.5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启动经费50%,中期检查合格后拨30%,通过验收后拨付20%余款。

(3)建立中期检查制度

对教学团队进行整体绩效考评。对未能按既定计划完成预期目标和不合格的团队,停拨建设经费,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方可申请拨款,否则取消团队建设资格及经费支持。

(4)资金管理

①常规课时补助

教学团队成员课时津贴按现有规定执行。

②实训管理津贴

教学团队参与实训室管理,每个团队整体每月发放实训管理津贴,实训管理津贴标准按规定执行。

③激励津贴

每学年按照教学团队建设任务书提出的建设目标完成情况,给予团队整体每项指标定额奖励。

④教学团队申报市级、部级教学团队成功者,分别给予教学团队5万、10万奖励。

(5)团队奖惩

①实行教学团队教学质量考核否决制,即教学团队任一成员在当学年质量等第出现三等以下等第或出现教学事故,则教学团队负责人和教学团队的激励津贴酌情减发。

②团队建设期满后,教学团队要提交团队建设总结报告,学院将组织校内外专家对团队建设的各项成果进行评价和验收,验收合格将颁发证书。对于建设成果非常突出和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团队应给予奖励和表彰。并优先推荐参与上一级教学团队评选。

③实训管理津贴和激励津贴的分配比例由教学团队负责人根据团队成员绩效拟定,由团队成员、系部主任、分管院长签名确认,报人事部门备案。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2]俞祖华,赵慧峰,刘兰昌.本科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索.鲁东大学学报[J].2008年

[3]潘懋元.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