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审计方向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4 15:15:25

审计方向论文

审计方向论文第1篇

一、内部审计模式向“隶属于查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发展

我国目前的内部审计模式是采用“双重领导模式”,既受本企业主要领导的管理,又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但长期以来,内部审计无论是在业务安排上,还是在审计结论上都完全依附于国家审计。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管理结构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转向对董事会和董事会下设的委员会负责这一形式。该形式能减少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使股东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公司管理结构的要求,使得内部审计既能作为企业自我钓来的机构又能代表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利益,对企业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审计。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将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

“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适应内审建立初期,其作为国家审计的基础,服从于国家审计,受国家审计的监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以及时代的要求,由“监督导向型”向“服务导向型”转变并与国际接轨是其根本出路。“服务导向型”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侧重于“服务”,即“经济评价”,内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组织管理当局报告有关差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之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措施,合理使用房间,以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导向型过前本质并非排除放弃监督,相反,其目的正是通过对分”职能的有效发挥,促使其监督职能的到位,从而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的工作在点转向经济效益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

当前,经济效益低下和亏损的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大,而且,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大。为了加以识别和控制,迫切需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要服从于企业的总目标。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促使实现企业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而风险管理是识别风险共设计控制风险的方法,其核心是将没有预期到的未来事项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另外,国外审计实践也表明,现代内部审计的重点是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并且风险管理也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内。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最新定义也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内容。

四、内部审计技术将向计算机网络审计的信息化方向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的经营环境与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内部审计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中,经营业务要由系统处理与控制,绝大部分的会计记录要由计算机自动编制。计算机系统是否合法、安全、正确与高效,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安全与效益。内部审计人员必须认识到新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方式的特点和风险,掌握降低这些风险的控制和对这些控制进行审计的方法。另外,内部审计部门也要适应企业的信息化要求,抓好企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软件开发,选择适合的计算机设备、通讯网络、数据库、操作系统和管理软件,为促进我国内部审计向信息化方向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五、内部审计将逐步向规范化轨道发展

目前,我国还缺少完整的内审法律保障、法律级次明显偏低,内部审计的准则和工作规范等尚未制定。近几年来,我国已认识到《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在内部审计规范化和提高审计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在对其积极了解的基础上开始着手制定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另外,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一直是内部审计职业规范的积极探索者和倡导者,至今已陆续了13条关于审计标准的说明,被世界上的许多组织采用或作为其制定执业标准的基础,并被证明是具有综合性和适用性的。随着审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内部审计也将逐步采用适合其自身发展的国际审计惯例,再加上国内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中国内部审计必将走向规范化道路。

六、环境审计成为内部审计必不可少的内容

近几年来,由企业经营活动的扩张所引起的环境灾难和污染,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企业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赔偿代价。投资者认为有污染的公司会有更高的风险和成本。因此,在评估企业的业绩时,有关环境利用方面的经济信息正变得日益重要。WTO组织四项宗旨之一就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各成员应促进对世界资源的最优利用(保护和环境维护,并依据不同组织发展水平下各成员需要的方式,加强采取相应的措施。而目前我们的企业内部审计在审计环境方面还几乎是“零的记录”。要想在国际经济团中站住脚,创造效益,持续发展,环境审计就必须纳入我们企业内部审计的正常议事日程。

七、内部审计从业方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1990年对内部审计的修订定义中明确内审通过向机构成员“提供分析、评估、介绍、建议和有关被审查活动的信息”来达到内部审计目标。而1999年的新定义对内部审计的从业方式仅仅做了“系统的”和“合规的”两方面的规定。任何从业方式,只要符合这两个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均可采取。新的审计方式并不防碍内部审计人员的有效从业,他们可以借助最新技术,将其运用于审计过程中,更为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内部审计将由原来的一种考察、评价的职业转变为通过监督机构的整个价值流程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职业,取消从业方式的限制,以有利于拓宽内部审计的范围。

八、内部审计主体和内部审计人员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1世纪内部审计主体和内部审计人员将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其表现为;一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多元化。毫无疑问,与企业融为一体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仍将是内部审计的主体,但在一些没有内部审计的小规模企业中,会由外部审计人员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在一些没有内部审计机构的大型企业中,很多情况下仍需要借助于具有特殊技能的外部审计人员的力量;二是审计人员结构的多元化。不仅有财务会计人员,还要有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专家、企业管理人员、风险管理专家等;三是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多元化。审计人员除具有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以外,还需具有企业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九、内部审计管理将走向职业化管理的道路

从世界范围来看,内部审计普遍采取了通过职业组织进行管理的方式。美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于1941年成立。随后,许多国家相继加入,逐步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组织,它通过制定《内部审计实务标准》、《道德准则》来规范审计人员的执业行为,通过对违反标准和准则的人员注销“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证书”的办法,增加其约束力。实践表明,通过职业组织管理内部审计组织是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我国自内部审计产生至今,一直采用国家行政部门管理的方法,这一做法不利于内部审计的发展。正因如此,我国正准备把内部审计由行政部门管理改为由内部审计的职业组织进行管理,并拟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改组为中国内部审计的职业组织——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可以预见,中国内部审计将是一个完全由内部审计职业组织——内部审计师协会管理的审计职业。这一方式的采用必将大大促进我国内部审计事业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审计方向论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一、引言

随着安然、世通、帕马拉特以及“银广夏”事件的出现,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为关注。近年来,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在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还是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陈毓圭(2004)在分析了国外职业界以及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历史后,提出了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急需修改的观点。目前,西方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进入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但是,在中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其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和困难。

因此,本文将从相关文献的回顾入手,在了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提出几点建议财务论文,以进一步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框架。

二、相关文献的回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严晖(2004)从管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出现,促进了内部审计由管理导向迈向风险导向阶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深受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迈克尔·哈默及詹姆斯·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的影响。并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风险、内部审计等相关概念的定义出发,构筑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王晓霞、孙坤、张宜霞(2004)通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首席审计师的概念以及剩余风险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01年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新变化,指出了2001年版本始终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并在研究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程序。

徐德(2005)立足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分析风险的特征以及多种分类模式,提出内部审计的开展要与经营风险管理的要求,与公司各级风险管理组织相配合,并且要全过程参与风险审查,进而研究了规避和减少风险的措施与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孟焰、潘秀丽(2006)分析了风险的实质和分类以及风险管理的内涵,认为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公司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审查和评价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指出对公司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在公司内部审计的一个新的领域免费论文。

路媛媛、袁洋(2008)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产生的背景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动因出发,阐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ERM的互动关系,指出公司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并且从4个方面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

邸丛枝、于富生(2009)梳理了国际和国内有关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认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的对象。并且从内部审计的目标、服务对象、职能、方法等6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的框架。

国内学者们历年来的这些研究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的实施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献比较重视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关注风险导向审计目标、内容和程序的分析,很少有文献对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两者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很少出现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以及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的研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模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4个阶段的发展(胡春元,2009)。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度膨胀的经营风险,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的变化财务论文,经营风险的大大增加,同时,对公司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维持公司可持续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有效和灵活的审计模式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一)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意义

为了适合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能全面关注公司的经营情况,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又能有效配置公司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只关注公司报表的错报风险,忽视了对公司经营环境与经营风险的评估,已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

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适应公司目标的多样化,它能对公司的这些目标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使公司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在事后,对这些风险进行后续评估,可以了解到防范措施的有效程度,有利于公司将来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

作为公司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部分,而且非常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流程。由他们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展开审查,而且还可以深入到公司经营中极其细微的环节,及时了解公司日常管理中的缺陷,更有利于公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增加公司价值。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公司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早在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就开始强调内部审计要参与工地风险管理过程,这对促进和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扩大,经营内容的日趋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突出对风险的识别、计量和预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公司风险管理过程,对公司面临或者将要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更了解,就更有利于公司健康快速地发展,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

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在日常经营中推进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但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困难。不同经营范围,不同规模的公司,其所推行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应是有差异的财务论文,其所负担的成本也是有差异的。因为不同的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是不同,其内部审计人员对经营风险的划分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同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是不同的,公司所能负担成本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防范。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配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风险识别知识,不具备指导管理的意识。

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处于发展阶段,缺少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支撑,也没有配套的全面的运作模式。虽然很多公司已经大力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但审计方法并没有跟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上,也没有学习国际上有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完全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对在中国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政策建议

近几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推动了中国很多公司开始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内部的需求。由于这种审计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其与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公司要全面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注意很多问题。

(一)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公司应在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同时,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免费论文。独立性是对开展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最低要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任何审计质量可言。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经营管理部门之外开展审计工作,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前提。只有在独立于公司其他部门的情况下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全面参与公司的日常运作,客观地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有效地提出改善建议,降低公司的风险,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公司才能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因此财务论文,公司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胜任能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审计模式,对风险识别和公司治理领域等相关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公司治理相关领域的知识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参与到公司日常运作中,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审计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还取决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主要是对公司所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出防范措施。因此,要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只有公司拥有比较健全的内部治理机制,才能明确每个审计人员的工作范围,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降低公司的成本。只有公司拥有比较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全面参与到公司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去,及时地发现风险,提高公司价值。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国外对其理论研究与实践也处于初级阶段。中国公司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比西方国家要晚很多,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理论与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其理论体系和实际应用将得到完善。

责任编辑: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

(2)胡春元:《风险导向审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

(3)张坤、李嘉明、周和生等:《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北京工业出版社,2004年。

(4)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5)陈武朝:《内部审计有效性与持续性改进》,《审计研究》,2010年第3期。

(6)邸丛枝、于富生:《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财会通讯》,2009年第12期。

(7)高伟、李晓慧:《风险导向审计与独立审计准则的运用》,《审计研究》,2004年第3期。

(8)刘峰、许菲:《风险导向型审计·法律风险·审计质量──兼论“五大”在我国审计市场的行为》,《会计研究》,2002年第2期。

(9)黎志刚:《提高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质量的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8期。

(10)孟焰、潘秀丽:《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审计研究》,2006年第3期。

(11)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背景分析与框架建构》,《财会通讯》,2004年第6期。

(12)王咏梅、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及运用研究》,《审计研究》,2005年第6期。

(13)王晓霞、孙坤、张宜霞:《论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研究》,2004年第2期。

(14)汪月祥、杨文蔚:《金融危机下的风险导向审计对策》,《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年第11期。

审计方向论文第3篇

《国家审计管理创新实践与思考》一文,在对国家审计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国家审计管理模式现状与弊端,结合陕西审计管理工作实践,从计划管理创新、现场管理创新和审理稽核创新等三个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和探讨,在法律政策、机制制度、组织管理和技术操作层面,对国家审计管理创新进行了梳理提炼和经验归纳,针对国家审计管理创新的构成要素,提出了进一步强化审计管理创新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技术、制度和人力保障机制,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政府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与实现机制》一文,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视角,从金融危机理论及其生成机理分析入手,提出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目标;对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免疫功能进行了定位;分析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发挥免疫功能的自身优势;在描述当前我国金融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了政府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路径;构建了政府审计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安全的机制框架;并从审计理念、方式方法与技术手段等层面提出相应策略和建议。

《经济案件线索审计研究及其案例分析》一文,以研究经济案件的本质属性、特征、表现形式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点上,探寻挖掘经济案件线索的有效路径,并通过大量的审计案例,对审计在发现经济案件线索的总体思路、主要方法和技巧等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分析和论证,运用多种学科及相关理论,归纳、梳理和提炼发现经济案件线索的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为审计查找经济案件线索、加大审计执法力度、提高审计监督水平提供了思路。

《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研究》,主要从聘用审计的委托关系、聘用审计的动因、聘用审计的作用、聘用审计的过程管理和基本指标评价等方面构建出了一套国家审计机关聘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充实和丰富了现有国家审计理论,同时为构建合理科学的聘用审计风险防范体系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这次由审计署组织的2010年至2011年全国审计机关优秀审计论文评选活动中的参评论文共193篇,其数量与规模较以往明显增多,经专家评委匿名打分评审,通过审计署领导批准,共评选出优秀审计论文70篇(其中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三等奖40篇)。从这次论文评选结果的分布情况看,主要包括审计署机关7篇;地方审计机关40篇;特派办和派出局19篇;审计署4篇。

审计方向论文第4篇

本次论坛,主要围绕国家审计与国家治理、当代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及审计实务等内容为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110篇,经过专家认真评审,共有38篇论文获奖,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10篇,优秀奖15篇。12名青年代表在论坛上作了主旨发言,西北大学冯均科教授和西安财经学院薛小荣教授分别对代表的发言作了精要点评和分析。特约审计员李云鹏、郭艳敏等出席会议并对此次论坛给予高度肯定。会上,李健副厅长等领导和专家向获得一、二、三等奖与优秀奖论文作者颁发了获奖证书。此次论坛,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相互提高的预期效果。

在论坛上,12位代表就不同研究方向和命题进行了研讨发言。作者李丽就不断加大国家审计问责的力度,构建我国国家审计问责制度进行分析和探讨,认为针对目前我国国家审计问责制度的缺陷,需要从以下路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是对审计问责主体的规范,一是扩大问责主体;二是充分发挥异体问责的作用;三是形成多元问责主体的协调互动;四是加强对问责专门机构的问责。另一方面要对问责客体权责进行界定,包括对相关责任人、责任承担的具体划分、问责范围、问责程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段成钢作者以国家治理为分析视角,阐述了当前的国家审计在实现国家治理价值中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应从六个方面推进国家审计的创新与发展:重新定位国家审计目标;适时创新国家审计体制;构建公共服务型审计;重塑国家审计理念;创新国家审计方式方法,重构审计法律法规体系;创新审计管理和审计发展。

作者禄茵运用新的理念建立了数据模型,预测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结余将会出现负值,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将难以维持可持续性,并从制度、管理和资金三个层面深层次分析了将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措施:1、健立健全法律制度体系;2、建立健全保障机制;3、 丰富资金筹集渠道;4、 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作者宁晶在国家动态治理的视角下,从剖析国家治理和国家审计的内涵及其演变入手,认为在国家治理的视角下审视我国的国家审计,仍需要在审计项目、范围、方法、方向、观念和效果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改善和创新,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经济社会现实、国家治理需要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解耀魁作者在深入分析国家审计、国家治理与跟踪审计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论述了加强跟踪审计的措施:一是科学制定跟踪审计项目计划;二是合理安排审计组织方式;三是提高审计人员综合能力;四是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作者张廷林结合实际,针对政府投资重点领域——工程建设领域内面临极大的审计风险这一现状,认为一方面需要从制度对策层面加以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也需要从时限问题、审批程序、数值、实质条件及内容等审计方法方面进行改进。

针对“青年审计人核心价值观”这一话题,席海昕作者探讨了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意义,阐释了审计价值观为审计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方向和行动指南,在审计文化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进而对当代中国青年审计人审计核心价值观从诚信和创新两方面进行了再认识,最后从理念建设、制度建设、传播体系建设、建立优秀审计工作者库等四个层面提出了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路径。马笃祥作者结合刘家义审计长的“十二字”核心价值观,认为青年审计人应从勤勉学习等七个方面正确理解和把握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

作者马庆国和作者赵彧分别就“审计文化建设”这一论题就行了分析和阐述,马庆国认为审计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行业文化,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赵彧围绕青年人的审计文化目标构建,就审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新时期的审计精神以及青年审计人如何提高审计文化修养展开论述,认为青年审计人应具备爱岗敬业精神,刻苦钻研业务,敢于并善于坚持原则,廉洁奉公,大公无私,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也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

杨积平作者和高洁作者分别就“经济责任审计”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述,杨积平指出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在推动国家治理方面还面临着现实困境,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高洁认为“提高质量”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要求,是维护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生命力的需要,应从审计评价、队伍建设、审计模式等方面提高质量。

审计方向论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转移支付;绩效审计

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的重要的政策手段,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缩小各地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随着政府对绩效审计的重视,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政府绩效审计在我国刚刚起步,政府转移支付也不很规范,对政府转移支付进行绩效审计既缺乏实践经验,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支持。本文初步探讨、归纳了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理论框架、绩效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为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支持。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基理论框架主要包括:审计目标,审计模式的选择,审计程序,审计方法,以及相应的审计程序。

一、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目标

1.绩效审计目标

通常说来,政府绩效审计包含的审计目标有三个: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3E审计。但是就财政转移支付来说,不能能不涉及到公平性的评价。政府转移支付对提高各地区之间的相对公平起着重要作用。在许多政府机构的管理中,公平比效率更重要。

对经济性的审计,主要是关注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资源消耗量;对效率性的审计,主要是对比产出或服务与资源投入的关系,以一定的投入实现最大的产出或实现一定的产出应使用最少的投入,保证资金支出的合理性;而对效果性的审计,则主要是通过对比资金支出后所实现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关系,保证资金达到理想的效果。

2.财政转移支付审计目标

转移支付资金审计需要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金是如何使用的,这是目前进行的合法合规审计的层面,二是资金是否得到合理地使用,三是通过资金的使用是否达到既定的政策目标。第一个是基础,后两个方面是绩效审计目标,三者统一构成转移支付资金审计的全部内容。资金不能按照规定的用途使用,必定会悖离原定的转移支付政策的初衷,这是不容置疑的,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是在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实施的。但是,尽管资金的使用合法合规,但是这基金安排不符合实际,或者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政策目标还是不能实现或不能全面实现。在这两种情况下,通过存在的各种原因的分析,就成为评价转移支付及其社会效果的一项重要内容。转移支付资金绩效审计的过程是判断地方政府在使用转移支付资金过程中是否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和手段保证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从而进一步实现对现行的财政政策可实现性的评价,并提供有关进一步改进转移支付政策的有关信息的过程。同时,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应该为达到转移支付政策目标提供决策信息。通过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和效果的审计评价,将产生一系列有关转移支付政策相关的信息,这种信息最终将反馈到转移支付政策的决策部门,他们将作出对转移支付政策是否继续执行或作出相应调整的决策,因此对转移支付政策是否实现是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最重要的环节,它的重要性在于,审计部门通过提供信息将影响转移支付政策的决策过程。

在前述绩效审计目标的基础上,财政转移支付审计同样具备上述绩效审计的目标,同时,由于转移支付的政策性较强,均衡各地经济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目标,因此,转移支付的审计目标更加重视公平性这一目标。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认为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审计目标有四个: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和公平性,其中公平性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公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审计主体活动本身的公平性,即审计执行程序的公平与否;二是审计对象的公平性,即被审计单位在履行其法定职责的过程中是否遵循了公平性原则。

具体说来,审计目标主要是:转移支付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政策目标;转移支付的规模是否合适;转移支付的各地区分配比例是否与相应的政策目标相匹配;转移支付产生的社会效果如何;转移支付的投入产出比率情况;如何改进转移支付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

二、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模式选择

就审计模式来说,有着不同的表述,在民间审计中,根据审计不同特点有帐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以及风险导向审计的划分方法,根据审计时间不同,有事前、事中、事后的说法。就绩效审计来说,并不存在账项基础等相关的模式的划分方法,账项基础、制度基础并不适用于绩效审计;但是,风险导向对绩效审计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上述理由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将审计模式划分为以下四种:结果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以及风险导向等四种模式。

1.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就民间审计来说,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突出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以充分识别和评估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从而针对风险点设计和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

对于政府绩效审计来说,是否适用风险导向审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但是近年来不少学术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杨妍(2006)认为,政府绩效审计应当引入风险导向审计。随着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自身风险,政府可能要面临的风险成为政府审计选择审计项目以及确定重点审计领域的依据。为了更好地应对风险,政府绩效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成为不错的选择。联系到政府绩效审计,主要表现为对重大风险领域的识别、评估和应对。通过对被审计对象风险的考察和关注范围的扩展,试图增加风险分析的同时减少盲目的实质性测试,从而提升绩效。

2.结果导向模式

《世界审计组织效益审计指南》指出:“效益审计一般是事后审计”(审计署外事司,2003),相比较其他审计模式来说,结果导向审计模式易于进行,审计成本较低,使用最为普遍。在实际运用中,这种方法可分为四种具体方式:

(1)简单前后对比法;

(2)“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

(3)“有-无政策”对比分析;

(4)“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

“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审计程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把项目立项文件中确定的项目建设内容和应实现目标与项目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和评价,把对项目实现的目标和产生的社会影响等项目最终结果进行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作为审计的起点向前追溯,直到发现问题存在的原因。该审计程序与“以过程为导向”的审计程序为:收集所有与项目成果有关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协议和其他立项文件,确定项目应实现目标,研究确定审计评价标准;对项目建设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项目运营管理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对项目还贷情况进行评价。

3.过程导向审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审计活动为导向,考虑审计对象的行为过程,围绕特定的审计程序,全面搜集审计证据的一种审计模式。目前过程导向模式应用较多的是全过程审计。“以过程为导向”的绩效审计程序是沿着项目实施过程的时间顺序,把项目从立项审批、实施、竣工、运营等各个阶段的实际投入、产出、成果、影响与项目文件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比较和评价,对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健全有效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系统中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等重大风险的环节和存在问题的原因。一般包括下列步骤:选择和确定绩效审计项目;进行审前调查,编制绩效审计方案;确定重要性水平;分析审计风险;测评内部控制;进行效益比较和评价;对可能产生的审计效果进行中期评估,以决定是否改变审计思路和比较方法,或是否进一步审计,以避免浪费时间和没有审计成果不大;分析造成效益不好的原因和证据;与被审计单位交流审计结果;编写审计报告;后续跟踪。

4.问题导向模式应用并不很多,主要是美国绩效审计实践中有所应用,在这种审计模式下,问题是审计的起始点,而不是审计的结束。该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关注问题的确认与分析,即核对问题的存在性,深入理解该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原因。它与结果导向模式的最大区别是以独立分析为特点,而结果导向模式则主要以其对既定规范和标准是否得到遵守的公正评价为特点。

三、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程序

通过计算GDP及财政收支和转移支付资金增长比例,特别是财力性转移支付和政策性转移支付增长比例,分析转移支付资金对该地发展经济所发挥的作用;通过计算转移支付资金占当地财政收支比重,分析当地财政自给能力;通过计算转移支付资金总额中各结构比重,分析转移支付资金主要去向和地方财政支配自;通过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中的重点项目、重点资金的跟踪审计和重点解破,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作出客观评估。

Christopher Pollitt(1999)对部分欧洲国家的绩效审计进行了比较研究,应用较多的绩效审计程序有:文件检查,访谈,二手资料评价,问卷调查,行为观察,国际比较,案例,统计技术,向第三方/外部专家组咨询等。

中注协课题组(2005)对澳大利亚一个州的审计局出具的19份绩效审计报告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应用较多的审计程序分别是:访谈(12份),检查(9份),鉴定和检验(7份)、调查(6份)评价(6份),查阅(4份)。

中注协课题组(2005)对深圳市审计局绩效审计报告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该审计局所有审计报告中都是用了:文件查阅,文件审阅,访谈,二手资料评价和使用,调查,现场走访,观察,个案资料,分析,统计软件,管理分析,可行性研究报告等几种方法。

下面对重要的审计程序在转移支付绩效审计中的应用进行一个简单的讨论:

1.检查文件和记录。体内各国查阅相关法律文件,寻求审计判断的法律依据。通过查阅相关文件或者记录,作为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审计证据。

2.访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知情人员,相关外部人员的沟通、交流、询问,了解被审计单位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的态度、意见,了解相关内部控制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绩效的重视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访谈前,审计时要进行认真的准备,对有关访谈内容进行设计,避免遗漏需要在访谈中询问的相关内容。有些需要进行问卷调查之后进行访谈,既明确了访谈的内容、方向,也使得被访谈人对访谈内容加以重视。同事,访谈形成的证据相对来说证明力较差,需要借助其他证据进行验证。

3.问卷调查。由于政府转移支付往往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所以公众对转移支付的绩效的关注的意愿较高,有动机配合调查来提高转移支付的绩效,因此,政府转移支付审计中通常可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进行民意调查,收集对转移支付相关项目绩效的评价,获得审计线索或者审计证据。

4.分析。在财务审计中也有分析程序,但是在财务审计中分析程序重要是用来进行风险评估,或获取证据,或者对整个审计结果进行分析性复核,而在转移支付绩效审计中,分析程序重在作评价,找原因,提建议。分析法可以提供总结性或者结论性的证据。

5.咨询。绩效审计需要对相关项目的效果、质量、经济性等进行评价,而某些项目涉及到一些专业知识是审计师并不熟悉的,或者因为保密的原因,审计师并不能全面详细的了解,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专家的意见,通过咨询具有相关知识的专家,或者能够对被审计单位进行调查权的专业人士或者咨询结构进行咨询,获得相关建议或者证据。

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涉及到了比较多的审计程序,这些审计程序需要审计师具备综合性的知识和能力,对审计师提出的要求较高。

四、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过程

根据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特点,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过程,应包括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审计计划的制定、收集与评价审计证据、编写和提交绩效审计报告、后续跟踪检查等几个步骤。

(1)审计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在国家预算支出总额中,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占有很大比例,不仅要对中央本级的支出进行审计监督,还要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纳入审计监督的范围。中国转移支付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对转移支付的审计监督显得比其他发达国家更为紧迫,对地方适用转移支付的绩效进行监督成为绩效审计的重要内容。在转移支付的审计中,选择转移支付绩效审计项目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1、项目的政治敏感性。2、项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审计的必要性。3、项目要具备重要性。4、选择项目时,要量力而行。公共资源用途广泛,政府部门职能各异。无论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很少有纯粹意义上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成为了一项复杂庞大的工作。

(2)审计计划阶段

首先,要做好审前准备工作。审前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审前调查和风险评估,这项工作的进行可以为高效节约地实施具体绩效审计工作提供很好的向导。审前调查是在具体制定审计方案前深入被审计单位进行全面、彻底、充分的了解。

其次,是制定审计方案,其基本内容包括: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以及相关环境;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计划;审计重要性水平和风险分析;审计方法;审计标准;审计时间和进度安排;审计人员构成和安排;具体审计项目和准备收集的审计证据;审计报告的基本框架。

(3)收集与评价审计证据

绩效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获取的用以支持审计意见和结论的证明材料,其收集过程是紧紧围绕审计目标进行的,同时从相关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等方面对审计证据进行分析鉴定,最后通过整理,将零散的审计证据按照逻辑性组织起来,分析得出某些意见和结论。这些意见与结论为绩效审计报告的编写奠定基础。

(4)编写和提交绩效审计报告

经过以上步骤,最终审计人员可以得出初步的审计结论与建议,形成审计报告。在上交绩效审计报告前,为降低不当审计建议和结论的风险,还应做好以下工作:征求专家意见,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并充分征求其意见,复核、修改审计报告。

(5)后续跟踪检查

绩效审计报告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一般会形成建设性的建议,这也是绩效审计的贡献所在。因此,其建议是否得到执行,有必要在审计结束后进行后续监督;同时,如果发现审计决定不符合实际情况,审计建议执行脱离实际,应进行修改甚至废止。

参考文献:

[1]Christopher Pollitt.Performance or compliance?: performance audit and public management in five countrie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125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课题组.中国绩效审计理论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34-135

[3] 杨妍.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的政府绩效审计理论研究[J].审计研究,2006,4期:20-23

审计方向论文第6篇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一、引言

随着安然、世通、帕马拉特以及“银广夏”事件的出现,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国内外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为关注。近年来,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公司面临的风险日益加剧,能否对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而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决定了其在风险导向审计方面的重要地位。无论是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还是中国的内部审计准则都强调了内部审计在公司风险管理中的重要性。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外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的研究,国内学者陈毓圭(2004)在分析了国外职业界以及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改进的历史后,提出了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审计业务的需要,急需修改的观点。目前,西方内部审计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进入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阶段。但是,在中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其框架和具体实施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争议和困难。

因此,本文将从相关文献的回顾入手,在了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构建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体系提出几点建议,以进一步完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框架。

二、相关文献的回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有很多学者开始关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方面的研究,严晖(2004)从管理学角度出发,认为战略管理理论的出现,促进了内部审计由管理导向迈向风险导向阶段。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深受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战略管理理论以及迈克尔・哈默及詹姆斯・钱皮的企业再造理论的影响。并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对风险、内部审计等相关概念的定义出发,构筑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结构框架。

王晓霞、孙坤、张宜霞(2004)通过从内部审计的定义,首席审计师的概念以及剩余风险3个方面比较分析了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01年版《内部审计实务标准》的新变化,指出了2001年版本始终贯穿着风险审计的主导思想,并在研究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原则、步骤的基础上,提出了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程序。

徐德(2005)立足于COS0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通过分析风险的特征以及多种分类模式,提出内部审计的开展要与经营风险管理的要求,与公司各级风险管理组织相配合,并且要全过程参与风险审查,进而研究了规避和减少风险的措施与决策,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对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

孟焰、潘秀丽(2006)分析了风险的实质和分类以及风险管理的内涵,认为对公司风险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是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结果,风险管理审计的目标取决于对公司内部审计的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对公司风险管理过程的审查和评价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指出对公司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是现在公司内部审计的一个新的领域。

路媛媛、袁洋(2008)从COSO委员会提出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产生的背景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产生动因出发,阐述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特点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ERM的互动关系,指出公司内部审计参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并且从4个方面提出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

邸丛枝、于富生(2009)梳理了国际和国内有关内部审计定义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的关系,认为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管理是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的对象。并且从内部审计的目标、服务对象、职能、方法等6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的框架。

国内学者们历年来的这些研究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的实施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文献比较重视对风险和风险管理的研究,比较关注风险导向审计目标、内容和程序的分析,很少有文献对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两者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也很少出现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实际运用中遇到的问题的探讨,以及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实施措施的研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模式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4个阶段的发展(胡春元,2009)。现代社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高度膨胀的经营风险,促进了风险导向审计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所处的经营环境的变化,经营风险的大大增加,同时,对公司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维持公司可持续发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这种有效和灵活的审计模式便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一)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意义

为了适合经济活动发展的需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被广泛运用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中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仅能全面关注公司的经营情况,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又能有效配置公司的资源,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传统内部审计模式只关注公司报表的错报风险,忽视了对公司经营环境与经营风险的评估,已不能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

其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能适应公司目标的多样化,它能对公司的这些目标进行风险评估,了解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从而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使公司的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在事后,对这些风险进行后续评估,可以了解到防范措施的有效程度,有利于公司将来对这些风险进行规避。

作为公司重要组成部分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的经营管理部分,而且非常了解公司的经营目标和经营流程。由他们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不仅可以随时随地对公司的经营活动展开审查,而且还可以深入到公司经营中极其细微的环节,及时了解公司日常管理中的缺陷,更有利于公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现公司经营目标,增加公司价值。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中国公司里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现状

早在2001年,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就开始强调内部审计要参与工地风险管理过程,这对促进和推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近年来,随着公司经营环境的扩大,经营内容的日趋复杂。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加突出对风险的

识别、计量和预测。由于内部审计部门和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公司风险管理过程,对公司面临或者将要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更了解,就更有利于公司健康快速地发展,实现公司的经济效益。

目前,已经有不少公司在日常经营中推进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应用,但还是出现了不少的困难。不同经营范围,不同规模的公司,其所推行的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应是有差异的,其所负担的成本也是有差异的。因为不同的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是不同,其内部审计人员对经营风险的划分也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不同的,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也是不同的,公司所能负担成本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即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和丰富的工作经验,而大多数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充分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防范。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很难配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缺乏风险识别知识,不具备指导管理的意识。

另一方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还处于发展阶段,缺少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支撑,也没有配套的全面的运作模式。虽然很多公司已经大力推广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运用,但审计方法并没有跟上,还是停留在传统的审计方法上,也没有学习国际上有关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技术和方法,不能完全发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作用。

四、对在中国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政策建议

近几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深推动了中国很多公司开始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适应经济的发展和公司内部的需求。由于这种审计模式还处于发展阶段,且其与传统的审计模式在技术、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公司要全面实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注意很多问题。

(一)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重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公司应在全面推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模式的同时,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对开展公司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最低要求。没有独立性,就没有任何审计质量可言。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独立于公司经营管理部门之外开展审计工作,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前提。只有在独立于公司其他部门的情况下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才能全面参与公司的日常运作,客观地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这样,才能及时地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有效地提出改善建议,降低公司的风险,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充分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满足风险导向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要求,公司才能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公司应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胜任能力。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不同于传统的审计模式,对风险识别和公司治理领域等相关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只有内部审计人员拥有较高的风险识别能力的情况下,才能有效地识别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只有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公司治理相关领域的知识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参与到公司日常运作中,发现公司管理体系的漏洞,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三)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审计的独立性和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还取决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开展主要是对公司所面临的所有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提出防范措施。因此,要有效地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就要建立健全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体系。

审计方向论文第7篇

一、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所爆发的一系列重大财务丑闻暴露了日益激增的财务风险,也暴露了审计失败的严重后果。社会呼唤新的审计技术,这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恰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报表资料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我国新所颁布的1101 号准则——《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将审计风险修订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尽管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表述各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相同的:

(1)审计风险成立的条件相同:各国在审计风险的上述解释中,都强调了审计风险成立的条件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审计人员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同时存在。

(2)审计风险潜在的特质相同:在审计风险的涵义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可能”一词,这反映出审计风险的或然性,而这种或然性主要是由审计人员引起的。

(3)审计风险凸现的需求方相同:上述审计风险均暗示了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担负揭错查弊的任务,并根据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与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意思在审计发展历史上,审计模式的发展演进大致分为3 个阶段:账项导向审计阶段、制度导向审计阶段、风险导向审计阶段。wwW.133229.coM而审计风险真正得到运用的阶段是在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在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90 年代,出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它是以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研究起点,以识别、评估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的一种审计模式。该模式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根基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中,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被视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根基,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框架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提高了认知科学的水平,它与风险导向理论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视角,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倡导的视角观: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由各要素、各个部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同时。通过结构整合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而使得企业的结构根据环境持续的改变,企业内外的关系也在相互改变。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对企业这个复杂系统进行认知,必须事先以经营风险为分析线索,透过各种环境和关系网的分析,把握企业结构的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和整合性,再根据分析结论得出企业的整体风险水平,高风险审计领域,由此进行审计。

(二)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有两个主要的模型---产业组织模型和基于资源的模型。产业组织模型强调的是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行动的决定性影响,企业的高额利润是由外部环境特征决定的,而不是由企业内部独特资源与能力决定的。与此相反,以资源为基础的模型认为,企业的独特资源和能力才是企业战略的基础,企业所选择的战略应该使企业最大限度的针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而开发出它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审计理论界借鉴战略管理模型时主要引用的是后者,即基于资源的模型,强调在竞争性市场中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是企业绩效的核心,并从财务报表审计的角度出发,观察一个企业是否缺乏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这样是否会造成其盈利能力持续性的缺乏,是否会因此产生高审计风险等。战略管理理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是:从对战略和环节的了解评估到对业绩和账户的预期,以至于最后对企业整体层面和单元层面的认定,反映的都是基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而实现的审计流程。因此可以说战略管理理论作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支柱,为实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指导。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正式启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2)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意识观。(3)完善审计计划,确保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审计工作中得到真正落实。(4)改进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事务操作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逐步接轨。(5)强调评价列报与披露的适当性,丰富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价内涵。(6)鼓励项目组讨论,强化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头脑风暴法的使用效果。(7)强调对管理当局和治理当局的沟通,树立了禁止管理舞弊的警示标牌。(8)出台专项应对舞弊的审计准则,凸现利用新审计方法对抗舞弊的信念。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写作论文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报社.2005.1.

[2]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

审计方向论文第8篇

一、引言

在世界范围内所爆发的一系列重大财务丑闻暴露了日益激增的财务风险,也暴露了审计失败的严重后果。社会呼唤新的审计技术,这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契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对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恰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错报的财务报表资料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我国新所颁布的1101 号准则——《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将审计风险修订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尽管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表述各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它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是相同的:

(1)审计风险成立的条件相同:各国在审计风险的上述解释中,都强调了审计风险成立的条件是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和审计人员发表不适当审计意见的同时存在。

(2)审计风险潜在的特质相同:在审计风险的涵义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可能”一词,这反映出审计风险的或然性,而这种或然性主要是由审计人员引起的。

(3)审计风险凸现的需求方相同:上述审计风险均暗示了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担负揭错查弊的任务,并根据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与否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意思在审计发展历史上,审计模式的发展演进大致分为3 个阶段:账项导向审计阶段、制度导向审计阶段、风险导向审计阶段。而审计风险真正得到运用的阶段是在风险导向审计阶段。在风险导向审计发展的90 年代,出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它是以被审单位的经营风险为研究起点,以识别、评估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为核心的一种审计模式。该模式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根基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中,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被视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理论根基,对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框架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系统理论系统理论提高了认知科学的水平,它与风险导向理论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认知视角,即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所倡导的视角观: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由各要素、各个部分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同时。通过结构整合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而使得企业的结构根据环境持续的改变,企业内外的关系也在相互改变。也就是说,审计人员要对企业这个复杂系统进行认知,必须事先以经营风险为分析线索,透过各种环境和关系网的分析,把握企业结构的集合性、相关性、层次性和整合性,再根据分析结论得出企业的整体风险水平,高风险审计领域,由此进行审计。

(二)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有两个主要的模型---产业组织模型和基于资源的模型。产业组织模型强调的是外部环境对企业战略行动的决定性影响,企业的高额利润是由外部环境特征决定的,而不是由企业内部独特资源与能力决定的。与此相反,以资源为基础的模型认为,企业的独特资源和能力才是企业战略的基础,企业所选择的战略应该使企业最大限度的针对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会而开发出它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审计理论界借鉴战略管理模型时主要引用的是后者,即基于资源的模型,强调在竞争性市场中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是企业绩效的核心,并从财务报表审计的角度出发,观察一个企业是否缺乏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这样是否会造成其盈利能力持续性的缺乏,是否会因此产生高审计风险等。战略管理理论系统分析方法的具体应用是:从对战略和环节的了解评估到对业绩和账户的预期,以至于最后对企业整体层面和单元层面的认定,反映的都是基于企业的战略管理而实现的审计流程。因此可以说战略管理理论作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支柱,为实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运用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指导。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研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我国应用的研究主要包括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正式启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审计风险模型(2)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贯彻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意识观。(3)完善审计计划,确保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审计工作中得到真正落实。(4)改进审计业务流程,实现审计事务操作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理论逐步接轨。(5)强调评价列报与披露的适当性,丰富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评价内涵。(6)鼓励项目组讨论,强化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头脑风暴法的使用效果。(7)强调对管理当局和治理当局的沟通,树立了禁止管理舞弊的警示标牌。(8)出台专项应对舞弊的审计准则,凸现利用新审计方法对抗舞弊的信念。

参考文献:

[1]王泽霞.管理舞弊导向论文审计研究.电子工业出报社.2005.1.

[2]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

审计方向论文第9篇

【关键词】 军队 审计文化 审计文化建设

文化之于军队,犹如车之轮,鸟之翼,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伴随着我军日益现代化,必然会出现日益繁荣的军事文化。审计文化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及其人员在履行审计职能,发展审计事业中形成的共同价值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军队审计文化是适应军事经济和军队文化要求,以文化管理为根本手段的思想理念和制度方法,其目的是培养军队审计干部正确统一的价值观念和职业道德,促进军队审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大力弘扬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我军特色、引领新风正气的军队审计文化,不断推进军队审计文化建设,是军队审计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军队审计文化基本内涵

1、军队审计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审计文化就是审计部门及其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发展审计事业过程中培育形成的,是共同认可、遵循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群体意识的总和。军队审计文化的灵魂是姓军,我军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党的重托、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利益。军队审计文化必须植根于先进军事文化的沃土之中,必须维护党的利益、保持军队性质本色和履行历史使命服务。军队审计文化是军队审计理念、价值体系、军队传统和军人作风,表现为全体审计人员的整体精神、共同价值观、统一行为准则,对审计人员产生重要影响,是军队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反映。先进的军队审计文化,能够对审计人员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把全体审计人员的兴趣、目标、追求、需要及行为统一起来,使审计人员振奋精神,把工作热情引导到实际工作中去。

2、军队审计文化内容

(1)审计价值观。审计价值观是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在正确价值观念体系的支配和滋养下,逐步形成和优化出的群体意识。它代表和反映着审计整体的追求、志向和情趣,是审计的灵魂。同审计文化的其它要素相比,审计价值观处于支配地位。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审计价值观表现为:独立、谨慎、依法、公正、公共责任、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崇尚理性与证据、主张证明与公开、建设性等。

(2)审计职业道德。审计道德是审计人员在长期审计活动中信守的、具有继承性和舆论性的审计行为原则和审计行为规范的总和。审计职业道德是一种软性约束,它从道德观念上促使审计人员自觉保持审计职业应有的态度和风范,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赢得社会对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的尊重和信赖。诚实守信,敢说真话,敢于碰硬,清正廉洁等审计职业品格,就是审计道德的人格化。加强审计项目廉政监督检查,建立健全审计部门廉政风险防控工作机制,确保廉洁从审规定落到实处。要加强军队审计干部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的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二、加强新时代军队审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审计文化源于审计实践,又超越审计实践。一方面,审计实践孕育了审计文化,审计文化随审计实践的产生而形成,随审计实践的发展而成熟,随审计实践的深化而完善。审计环境的变化,必将引发审计目标、审计理念、审计思维变化,进而促进审计文化的不断丰富与发展。同时,审计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凝聚、约束、辐射等功能,对审计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1、军队审计文化建设是促进军队审计事业发展的需要

军队审计文化是由审计自身的历史传统、行业特点、人员素质、审计水平等因素所决定的,是作为一种价值观与审计同时存在的一种文化。军队审计文化既有社会文化所赋予的共性,又有军队这个特殊领域的个性。在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防和军队建设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通过不断加强军队审计文化建设,能够全面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水平,推动审计事业良性发展,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筑牢“防波堤”。为此,必须加强审计精神文化建设,倡导科学的审计理念,追求高尚的审计精神,创造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审计方法和思维模式,实现军队审计事业由传统审计向现代审计迈进。

2、军队审计文化建设是加强军队廉政文化的本质要求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文化支撑。军队作为党绝对领导下的武装集团,发展军营廉政文化既是纯正部队风气、实现“三个确保”的现实课题,也是当好先进文化建设表率的重要任务,而军队审计文化则是廉政文化的“重头戏”。不可否认,当前“官本位”“潜规则”等消极腐败思想文化在军内滋长蔓延,少数干部受不正之风、享乐主义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混乱,继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建设军队审计文化,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使廉洁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3、军队审计文化建设是加强军队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要求

恩格斯在《欧洲军队》中谈到:“枪自己是不会动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使用它们”。加强军队审计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这样的“心”和“手”。当前社会发展对审计干部所引起一系列思想冲击,少数干部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全体审计干部职工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入手,寻求具有号召力、凝聚力的价值体系,把全体干部职工凝聚为一体,把共同的目标和理念激发出的内心的热情转化为审计管理的自觉行动,引导干部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成为审计干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及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管子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抓审计干部培养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百年大计,所以需要军队审计文化的长期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塑造新时代军队审计文化的基本思路

军队审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独特新颖的载体,使审计文化建设的触角伸入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以及干部职工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把审计文化建设同审计部门开展的其他各项工作整合起来,将审计文化核心理念贯穿渗透于审计工作的各个环节。

1、用创新的理论发展审计文化

军队审计文化的持续发展,应有科学的理论作支撑。在新时代,既要把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坚持公平正义、诚实守信、民主法制等富有时代特征的新理论、新观念、新道德作为审计文化创新发展的内在核心,与日俱进,为我所用,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积极加强审计理论和业务工作研究。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解放军审计署为全军审计工作的领导机关,加强对全军审计理论和工作研究的领导、指导、统一确定课题、分配任务,把握理论研究主方向。二是要定期召开军队审计研讨会,总结年度审计成果,交流传授理论研究方法,提高审计理论研究质量。三是结合国防和军队建设实际,针对审计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改善审计方法。

2、用信息化载体展示审计文化

近年来,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得到很大发展,无论是应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还是对审计信息的集合共享,都有了长远进步,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还较好地缓解了审计工作人少事多的矛盾,对审计工作发展至关重要。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在硬软建设上求突破,要确定“技术推动、需求牵引、建用并举、军民融合、统一设计、上下联动”的指导思想,以硬件建设为基础,人才培养为重点,软件开发运用为核心,确保军队审计信息化建设紧跟时代步伐。一要利用好已开发研制的成果,推广预算审计软件、装备审计软件,基建审计软件,有重点地开发一些项目审计软件,力争经常性审计项目都有软件;二要实现审计信息管理网络化,把军队审计信息管理的终端计算机设备连接成一体化系统,采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元统计、智能分析、搜索引擎等手段,实行各级、各单位、各部门及面向社会的统一提供和采集、集中管理、互相交换、有效利用、严格审核监督的管理模式,形成了全新的具有先进管理方法和科学管理手段的自动信息化管理体系;三是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网络的基础,只有建立科学、完备、配套的数据库,才能实现信息化。审计部门要有自己的数据中心,包括审计数据、财务数据、装备数据等。通过适用的软件、畅通的网络,科学的数据中心,达到业务工作自动化,数据采集快速化,信息处理电子化,提高审计部门监控军事经济的能力。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