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5:44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1篇

【关键词】流动科技馆;展览;展教资源;开发

作为我国科普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科技馆以其灵活、高效的方式,覆盖我国未建设科技馆的市县级地区,弥补了基础科普设施数量有限、辐射范围不足等问题,在目前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科普资源分布不均的国情下,有效缓解了基层科普资源匮乏的现状,推动了我国科普服务的公平与普惠。在中国科协的积极推动下,2012年12月中国流动科技馆(下文简称“中国流动馆”)项目获得财政部立项,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推动了流动馆事业的蓬勃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7月,中国流动科技馆共巡展903站,受到公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受益观众达3734万人,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教育效果与社会影响。

1 展览资源现状

目前,中国流动馆主要以“体验科学”为主题,通过50件左右的互动展品与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相结合,组成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流动科普资源,项目开展以来,历经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已形成Ⅰ型、Ⅱ型、Ⅲ型三种展教内容:

Ⅰ型流动馆,围绕基础科学,主要展示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与应用,设有声光体验、电磁探秘、运动旋律、生命奥秘、数学魅力五个分主题展区,共计45件展品,科学表演3项。

Ⅱ型流动馆,在保留部分“Ⅰ型”展品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健康生活、安全生活和数字生活三个分主题,向公众揭示生活中的科学,引导公众以更加健康、安全、科学的方式生活。同时增加了简易棚房及相关配套设施,可适应老少边穷地区复杂的展览条件,展品共计38件,科学表演和科学实验5项。

Ⅲ型流动馆,在Ⅰ型、Ⅱ型基础上,不仅增加“移动科普影院”,将展品数量提升至50件,同时强调展览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根据场地情况进行不同组合,使展览面积在300-800m2之间变化。2014年流动馆则重点对Ⅲ型展览进行了细致梳理,优化展品展示方式及设计图纸等设计资料,并推行图纸的标准化以降低制作成本。

2 问题与反思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国流动馆基本实现了“广覆盖、系列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形成以互动展品、科学表演、科学实验、科普影视四者结合的展览内容,受到各地观众的普遍欢迎,也给大家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但是目前流动展览开发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展教资源上尚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科学素养层级的观众的差异化需求;专题内容较少,缺少对公众关心的科技热点、节能环保、心理健康、航空航天等方面内容的展示,地区特色科普资源有待挖掘;高新技术展示的可靠性、稳定性等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展品表现形式难以突破;展教活动重视不足,活动形式缺乏创新;开发过程社会资源介入不多,创新模式需要完善。

3 未来发展建议

展教资源是中国流动馆项目提供展示和教育内容的核心支撑[1],因此展教资源开发的创新能力是中国流动馆不断发展的源动力。未来中国流动馆项目开发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更多地探索与实践。

3.1 建立模块化开发模式,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

流动展览开发的模块化设计,是指采用围绕某一核心主题的展示内容模块分割和组织展教资源。每个模块单元围绕一个特定主题展开,分别具有展品、活动、影视等不同的展示功能;在资源系统中,主题模块单元可组合、分解或更换。模块化设计将打破展教内容整体升级更新的模式,提供了另一个开发思路。未来流动馆的更新将主要聚焦开发新的主题展示模块,主题模块单元可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需求实现自由组合,形成整体展览,适合不同展览面积、多种场地条件下展出,使流动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地方各省市可根据当地公众的科学素质水平和需求、已有的场地大小,在已有展示内容模块中针对性的选择适宜的内容和数量,组合形成整套展览,充分实现按需配置,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观众群体的个性需求。

3.2 关注社会热点,增加本地特色,研发专题展览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目标中提出,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健康生活等观念和知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在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综合地方的需求和国家的规划,今后流动馆展教资源开发应重点向航空航天、身心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当今世界热点科技问题拓展。在传承经典基础科学展示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聚焦社会热点,将前沿科技作为展示亮点,一方面增加地方特色展示内容,增强展览对当地民众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看点”。同时,借鉴国外流动展览的策展思路,设计真正的故事化、主题式的专题展览模块,采用主题故事引起观众的兴趣,将学科综合知识或科学方法进行结合,营造环境氛围,引导观众探究。

3.3 加大高新技术应用研究,丰富展览展品表现形式

随着国家加大对科普产业的重视与投入,先进的全息投影技术、虚拟现实技术[2]、人脸识别[3]、智能机器人[4]等技术在科普传播中的应用引起了很多科研院所的关注,为流动科普展品创新带来强大的推动力,然而流动馆的流动性为高新技术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成为未来需要攻克的关键难题。2015年7月,由中国科技馆联合部分企业、科研院所等申报的2015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馆展品创新关键技术与标准研发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5BAK34B00)获得科技部立项资助,国拨经费2231万元,项目主要通过对基础科学原理解读与探究、高新技术互动体验、机器人技术互动展示等系列展品关键技术的研发,进一步拓展公众互动体验功能,丰富科技馆展教资源,这将有助于攻克部分前沿技术应用的难题。

国外流动馆的展览设计起步较早,尤其在主题流动展览和展示形式上都已形成一定的特点。我们应积极收集和研究国际上的优秀案例,吸取好的经验为我所用。2012年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工作启动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的科普硕生们,也在积极尝试将现代工业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引入流动馆的创新研究,这将为探索更加新颖、更具特色的、适合和满足流动需求的展览展示形式打开了大门。流动馆在展览形式设计上期待更多突破,结合前文所述主题模块的开发思路,将流动馆展览开发视作微型专题展览的开发,围绕主题,采用互动展品、活动、影视、多媒体、艺术形式、静态模型、环境设计等多种展示形式与技术,全方位、多角度、深入诠释主题,使展示整体氛围感更强,主题更加突出。

3.4 重视展教活动的策划组织,充分实现展教效果

关于教育活动与展品的关系有过很多研究与探讨[5-6],但在展览开发项目操作中教育活动与展览并未达到实质性的融合。对于流动馆这类巡回展览,可以考虑以策划一个科普传播活动的思路策划展览,对于展品硬件无法更好表现的本地化、特色化内容,通过活动中表演者的演绎和与观众的现场互动,传递展览想要表达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以及深层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最好的选择,而且能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今后流动馆教育活动一方面需加强对地方活动策划、组织和开展的培训,通过活动融合地方科普宣传需求、展示本地特色、提升展教能力;一方面积极引导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试点高校的科普研究生们,将流动馆教育活动开发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实习体验项目激发和带动地方展教活动的创新。

3.5 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创新科普资源开发的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靠内部资源进行创新活动,已经难以适应科技馆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观众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式创新[7]”就颇具意义,将外部展览创意和外部市场化展览研发的作用上升到和的内部研发同样重要的地位,均衡协调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不仅把创新的目标寄托在基础展品的研发上,还积极寻找外部的技术支持、委外研究、技术合伙等合适的模式来尽快地把创新思想变为现实的科普资源,只有打破专业壁垒,加强各方深度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实现流动展教资源的创新发展、规模化发展和规范化发展。为鼓励展品创新,丰富展览内容,中国科技馆8月底启动了中国流动科技馆展品研制项目的申报工作,面向社会征集展品创意,迈出了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科普资源开发的第一步。

中国流动科技馆项目投资巨大,建议今后对重点高新展示技术、展览形式设计、科普影片成果转化等成立专门项目,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流动科普资源研发与建设平台。同时组织行业交流会议,就当前开发中的先进理念、技术、做法以及存在问题、发展趋势等共同研讨,形成行业齐心推进的局面。

4 结语

中国流动馆项目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已经初步建立了一定的展教资源开发体系和模式,也积累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展教资源,然而面对新形势下科技馆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基层观众不断变化的、多样化的需求,今后流动馆资源开发应仔细思考和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创新设计思路和展览形式,挖掘鲜明特色,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开发体系,提高流动科普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流动科普设施子课题组.我国科技馆流动科普设施发展研究[R].中国科技馆,2014.

[2]李锋.混合现实技术在科普展示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08):246-248.

[3]田锋.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人脸卡通化科普展品的设计与开发[D].东北大学,2008.

[4]赵姝颖.科普中的机器人――人工智能技术在科技传播中的应用探索[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4(1):37-41.

[5]常羽.科技馆教育活动组织过程的思考[J].科技馆(中国科技馆内部刊物),2009(3):20-22.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2篇

【关键词】流动科技馆;基层群众文化;推动作用

1 流动科技馆的发展促进基层群众文化建设

科普大篷车是为贯彻“宏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精神,由中国科协根据国情及基层科普工作实际,创新的一种新的科普形式,被形象称为“流动科技馆”,大篷车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偏远地区科普投入不足,各类基础科普设施匮乏并且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问题。科普大篷车的展品与科技场馆的有所不同:体积变小,数量减少,涉及的多是基础学科。主要涵盖声、光、电、磁、力学、数学、化学、机械等多学科,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可参与性、互动性的特点。由于体积小、重量轻、便于移动,能使更多的青少年特别是偏远山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观看、操作,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助力不少。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公众对科学科技的需求日益迫切。同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也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2010年,总结近几年科普大篷车的运行经验,我们切实感到大篷车的运作模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社会的需求,也认识到提高基层的科学素养刻不容缓,一种新的科普宣传模式――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应运而生。

实施“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是山东省科协、省财政厅、省教育厅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精神,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开展的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一项具体行动。通过扎实推进,进一步弥补县级城市科普阵地的不足,对加强基层科普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尤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是乡村文明行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以“科学、体验、流动、共享”为主题,建立了约150件展品的科普资源库。由互动展品、平面科普知识展览、数字科技馆、科技体验项目四个板块构成,每套流动科技馆每年巡展4~5个县(市),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流动科技馆县县通”工程。经过几年运作,山东省已经建立七套流动科技馆,通过三年时间已在全省100多个县巡展,受众人数也达到550万人次。

2013年,3家再次联合启动“县域流动科技馆”项目,计划在3年内为每个地市配备1-2套流动科技馆,其后探索为每个县(市、区)配备一套。这样的一套流动科技馆,包括互动科普展品50件,数字科技馆、科普智力游戏体验展项,机器人表演等科普演示项目,以及具备四维特效影视系统的流动科普影院等,完全跳出了早期大篷车展品的构成模式。目前,已为17市配备了9套,2014年再配8套,2015年为人口较多的地市增配一套。每套科技展品之间有2/3的展品是不重样的,在每个县展览时间为2至3个月,每套科技馆每年约在4个县展出。照此发展下去,流动科技馆每年受众人数可达到近400万人次。

2 流动科技馆对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 基层群众文化的现状

党的十之后,各地的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加强文化建设对于我们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意义重大,一个国家的兴盛,不仅仅只是物质方面的富足,文化方面的匮乏,没有文化的繁荣,就没有小康社会的实现,更没有中华民族的复兴。但是应当看到,城市和乡村两级分化的现象十分突出。一方面是城市文化生活愈来愈丰富,一方面是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萎缩,出现荒漠化的倾向,已严重影响到农民素质的提高,基层的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影响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严重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文化建设,难点是在农村,重点也应该放在农村,加强农村的基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对文化的不断需求,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我们要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引导群众抵制不良文化侵袭。要让先进文化、主流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同时还应该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农村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文化精神需要。开展农村文化活动,以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变农民对文化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主流文化的热情,通过科普知识的传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业务技能水平,掌握科技知识并学能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掌握一技之长,发展致富奔小康。

2.2 科技馆的作用

科技馆作为非正规教育机构,承担着政府所赋予的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教育工作的责任。公众通过在科技馆参观、培训、观摩、互动等,学习正规教育之外的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理解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基本方法,陶冶科学精神和情操,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培养良好的科学兴趣和习惯,从而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促进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不断和谐和进步。这也正是政府投资建设科技馆的初衷所在,为此,科技馆要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承担应有的责任,要扩大受众的范围,不能单单局限于实体馆。

2.3 流动科技馆的作用

一是,流动科技馆丰富了传统科普工作的手段和形式。以其鲜明的形象、功能强大的科普宣传教育手段以及互动式的参与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公众参与科普、走近科学的兴趣和热情,成为科普宣传的一面新旗帜。这些展品、展览资料和先进的传媒手段不仅给公众带去了科学知识、实用技术和科学生活方法,还向公众大力宣传科学精神和方法,使他们学会用科学精神去思考、用科学知识去分析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二是,流动科技馆项目起到了整合科普资源的目的。流动科技馆整合了科普经费资源,带动了各地增加对科普的投入,还较好地解决了科普投入的短期性与长效性、推动科普工作与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协调问题。不仅为今后的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各地探索科普新模式提出了新的方向。

三是,与传统科普工作有机结合,促进了各项传统科普工作的创新。每到一地,都根据当地公众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为基层群众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和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实现了各项传统科普工作的有机整合,形成了集成效应,起到了单项科普工作难以起到的影响。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3篇

关键词:“三对接”;实践教学;博物馆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10-0040-03

“实践教学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是有学生亲身体验的一项实践活动。它既包括认识、探索自然规律,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验证性实验,也包括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的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1]

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工作需要具备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所以博物馆学专业培养的不是匠人,而是能够进行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人才。高校博物馆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不是单纯的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深度消化,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建立与课程知识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劳动和岗位技能训练相结合,学习、研究、生产劳动能力共同培养的“三对接”实践教学模式,是进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深化开展实践教学的新方向,有益于实现以实践教学为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目标。

一、与课程知识学习相对接的“课程实践”

“博物馆学专业课程教学兼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特性,尤其是关于藏品管理、展览设计、观众调查、展览讲解、博物馆参观服务、文物保护等方面,在这些环节上必须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接触博物馆实体的机会,以及对相关博物馆工作的体验机会,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该学科的感性认识,才能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比较中产生新的认识和思考。”[2]利用校外博物馆与文物考古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结合学生的课程学习内容组织课程实践教学和实验性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消化理解。

课程实践的开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教学的总体设计,明确每一个实践环节的目的、内容和要求,注重课堂实践、课外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的独立性、系统性、完整性,使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有机整体。”[3]课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进度开展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项目。教师作为学生完成教学项目的指导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师负责进行教学的课堂进度设计和教学环境的设计,以及策划组织教学项目和所要完成的任务。学生负责参与具体实践活动,完成教师拟定的项目任务,从而达到对课程学习内容感性和理性的双重思考。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博物馆学专业的主干课,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涉及陈列理论和方法,其中关于陈列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学生掌握撰写陈列大纲的理论和方法,并能够自己独立撰写一份陈列大纲,实现对主题的提炼和阐释,是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这项教学目标的实现,可发挥校外博物馆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结合博物馆举办的具体展览,将其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在观摩和分析博物馆陈列的基础上,向学生传授陈列大纲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课程实践围绕如何撰写陈列大纲进行,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具体实施。“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4]

项目教学的实施由四个部分构成,即确定项目任务、项目计划的制订、项目实施、项目完成结果的评估。确定项目任务要遵循三个原则:实效性,即项目任务必须能够被学生感知,并与实际相结合,可通过操作来完成。多面性,即项目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运用多元的理论知识来完成,由项目带动学生多元思维。延展性,即项目任务的设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扩展,激发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项目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制订,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组建项目小组,项目的实施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作为指导者,从旁给予必要的技术支持,结合项目计划实现的效果组织项目评估,由教师制定评估标准,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价。

以“撰写博物馆陈列大纲”的项目教学为例进行具体分析。第一步,向学生明确项目教学的任务,即以具体博物馆的藏品为资源,策划并撰写一份文字表达的主题陈列大纲。第二步,布置项目计划。这个步骤包括将参加项目学习的学生以4人为单位组建项目小组,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陈列大纲的撰写;组织观摩考察博物馆陈列,教师结合具体的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考察和研究博物馆中的某类收藏,作为提炼主题、策划陈列的资源;指导学生项目小组完成一份主题陈列大纲。第三步,项目实施。首先,确定小组成员分工,包括对藏品历史、艺术、科学信息的搜集、整理;提炼陈列主题和策划陈列内容框架;策划设定用以说明藏品价值和陈列主题的辅助展品(包括陈列标题、部分、单元、展品的说明文字,以及图表、沙盘、绘画等科学或艺术类的辅助展品)。其次,观摩学习,带领学生考察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分析一个具体陈列的特点,并结合该陈列讲解陈列大纲的撰写方法。再次,分析和研究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由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一份某类藏品的登记卡,学生根据登记卡上的藏品信息、藏品图片,并到博物馆展厅中具体观察展出的此类藏品,运用文物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知识,撰写藏品说明,并提炼一个陈列主题,设计陈列内容框架。最后,基于藏品研究撰写陈列大纲,包括标题―部分―单元―藏品组合―藏品和辅助展品的说明文字。第四步,学生展示项目完成情况,由小组成员制作课件在课堂上演示陈列主题和陈列大纲的构思特点,以及撰写陈列大纲的程序。第五步,教师组织项目评估,评估以百分制的方式进行,制定各项评估标准及得分标准。(1)陈列主题突出且新颖,并能够高度概括藏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30分);(2)陈列大纲内容框架充分体现主题,各类文字表达精练、有感染力,达到雅俗共赏(30分);(3)展品组合关系紧扣主题(20分);(4)辅助展品的选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20分)。以上各项评估包括小组自评、小组间互评、教师讲评三个方面。

师资历来是教学组成的一个至关重要部分,建设与培养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建设的保证。博物馆学陈列设计的课程实践教学,除本校主讲教师外,还可以邀请博物馆资深的陈列设计人员,以其设计的陈列内容为案例,进行技术操作方面的具体讲授。高校博物馆学教师和博物馆陈列工作者的教学队伍组合,可以达到教学相长,丰富教学队伍成员的知识水平并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授课。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建立对专业知识的理性和感性的双重认识,进一步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领域。

二、与科学研究相对接的“申请与实施‘大创计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简称“大创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创造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建立创业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目前国内各高校除了组织学生申报省、教育部的训练计划,学校本身也提供这方面的训练项目,供教师指导学生申请。探索研究实际问题,并开展创新研究是“大创计划”的宗旨。“大创计划”是通过资助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高等院校应将该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大创计划”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鼓励与现实紧密集合的项目选题。博物馆学专业学生未来要进入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工作,“大创计划”项目的选题和实施都必须以文化遗产保护、遗产价值传播的博物馆发展现实为考察对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一项实际问题的研究,需要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进行分析解决,是一项高层次思维活动。“高层次思维不是简单的感知、记忆、复述或应用,而是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需要发散、研究判断和反思等认知活动的复杂思维,它包括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判断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等思维活动。”[5]

教师在指导“大创计划”这项高层次思维活动的完成过程中,可采用“基于问题式教学”理论。“基于问题式教学”主要包括设置问题情境、组建问题研究小组、启动问题、进行问题解决、研究成果展示和评估等环节,是一个由问题的提出、分析思考、解决、评估解决效果构成的高层次思维训练过程。由于“大创计划”需要项目团队通过答辩才能够结项,“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实施可以保证学生项目完成的质量,并顺利通过答辩。

博物馆学的理论完全来自于对博物馆具体实践的研究,通过对现实博物馆活动的考察,提炼问题进行申请,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探索研究,并通过成果评估的反思活动,最终形成有价值的成果,是“大创计划”的指导实施流程。例如围绕博物馆教育功能开展“大创计划”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功能,也是博物馆机构服务社会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这项功能的实现决定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博物馆能否履行好“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使命,提出“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的“大创计划”选题,指导学生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基于对该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情况的调查研究,为博物馆设计科普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并将方案应用到博物馆教育工作中进行效果检验,最终完善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

现以本人曾指导过的部级“大创计划”“博物馆科普教育策划与开展”为例,具体阐释问题研究的过程。第一步,设置问题情境,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考察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考察内容包括:观众对展览吸引力的评价、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程度、博物馆教育学习活动内容、观众参与活动后的评价、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需求。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思考问题:博物馆如何开展科普教育。第二步,形成研究小组,对问题研究感兴趣的学生,自发地组建“大创计划”的研究团队。第三步,启动复杂的问题,设定项目研究课题:博物馆的科普教育策划与展开――以某个博物馆为例。第四步,解决问题。(1)访谈:组织学生与实践教学基地博物馆的教育部门工作者访谈交流,包括对从事这份工作的体会,博物馆开展教育活动的情况,教育工作者与参观学习者的关系;开展与观众的访谈,面对面地了解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学习体验和需求。

(2)调查:组织学生运用博物馆教育学理论和学习心理学理论设计一份“观众参观学习需求与体验”调查问卷,并在博物馆中发放给观众,进行回收分析;跟踪参观学习行为,组织学生在博物馆中对参观者的参观行为进行跟踪了解,并倾听参观者的交流。第四步,完成研究。包括:课题研究组利用研究所积累的图文资料、影像和语音资料制作课件,汇报研究过程;为所考察的博物馆编制“博物馆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指南;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第五步,研究成果评价及完善。包括观众评价,组织学生将设计策划的教育项目,在博物馆的支持下开展学习活动,观察观众参与过程的行为、情感变化,并在观众参与后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学习者的体验和意见、建议;指导教师点评;小组自评;在观众评价和教师点评基础上,进行研究报告、研究论文的修改和完善。

三、与生产劳动相对接的“专业实习”

所谓专业实习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从事社会实践工作的初步尝试,其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化、综合化运用、总结和深化的过程。通过实习,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它是学校和社会为即将毕业的本科生提供的就业实习机会,是从理论学习到实际应用的一条纽带,为学生未来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履行岗位职责打下良好的基础。

树立岗位意识,了解岗位价值,掌握岗位操作技能是专业实习的主要内容,能否获得和提升岗位操作技能的水平,是由工作者的岗位意识强弱,对岗位价值是否具有科学认识所决定的。博物馆学专业实习,学生将被安排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博物馆,从事某个岗位的具体工作。为了使学生通过专业实习获得良好的技能训练,树立岗位意识,培养对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的热爱,专业实习过程中需要组织岗位技能培训和操作技能考核。通过在博物馆中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可以使实习学生很快熟悉工作岗位的特点、工作职责、工作要求(见表1)。通过岗位操作技能考核,可以刺激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操作要领,强化岗位意识和建立科学的岗位价值观(见表2)。

表1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岗位技能培训流程

表2 博物馆藏品库房管理操作考核

参考文献:

[1]翟慧卿.对完善大学财务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考

[J].经济师,2010,(1).

[2]刘俊勇.博物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辽

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9).

[3]张秀鸯.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5,(2).

[4]刘俊勇.博物馆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辽

宁师范大学学报,2011,(9).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4篇

科学技术馆(简称科技馆)是以展览教育为主要功能的公益性科普教育机构,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16―2020年)》与《“十三五”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16―2020)》聚焦的重点工程。主要通过常设和短期展览,以参与、体验、互动性的展品及辅展示手段,以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为目的,对公众进行科普教育;也可举办其它科普教育、科技传播和科学文化交流活动。

科普展教是科技馆活动的核心基点,几乎所有的科技馆活动都围绕此开展。展览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场馆功能的发挥,是否能吸引观众、得到启发并取得积极收获,这离不开展览设计。当今展览设计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吸引观众眼球。

关键词:科技馆;工艺美术展览设计;运用

一、科技馆展览设计的特点和目的

科技馆的展览设计具有对现有科学发现成果展示及启发创造的特点,在展览设计时,就要求不仅是为了展览而简单设计,工艺美术的独特审美性将贯穿于整个展览中,从整体构架到具体细节,都将展项本身与美的创造相结合。

二、科技馆展览模式

科技馆的展览模式大致可分为四类:固定展览模式、互动展览模式、情景展览模式及剧场展览模式。

三、科技馆展览设计的阶段

结合科技馆的展览模式,展览设计一般分为方案设计、概念设计、深化设计、施工设计及完善设计。

四、云南省科技馆“科学的探索”科普展览实践

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展览投资1000多万元的云南省科技馆“科学的探索”科普展览项目,是云南省单个科普项目投资最大的一次,也是我馆面对新馆建设一次锻炼的机会。

(一)展览主题

“科学的探索”科普展览

(二)展览目标

通过这个项目把省科技馆作为全省重点科普教育基地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为提高我省全民科学素质、实现我省科学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展区分布

“科学的探索”科普展览共设计10个展区,100多件展品,分别为:

四大主题展区:“古代智者的探索之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宇航天地”、“信息及新能源技术”;六个配套展区:儿童天地、光影魅力、科学影视及表演、健康诊室、“梦工场”动手园地,军事高地。

(四)设计思路

以科学发展史为线,以重点项目和云南特色为点,来统筹考虑和规划设计;四大主题展区设计:

1、“古代智者的探索之路”,展示中外古代智者们的成就,展现古代人们智慧与经验的结晶,如:“仰望星空”、“算筹”、“倒灌”等展品的呈现。环境装饰设计上,我们考虑中国建筑元素的运用,如古代房屋建筑形式和古长城的体现,最终我们采用石膏板等材料,让古代皇宫的黄色墙面、棕红色窗格和长城城墙相结合的形式,作为第一大展区的装饰风格,展现我国古代建筑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2、“从实验室到工业化”,主要展示中国“四大发明”之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里,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在欧洲出现了对人类社会起深远影响的发现,比如电的发明。在环境设计上,即考虑独特的时代特征,也考虑与第一展区的结合,我们把思路放在两个展区之间交接处的通道上,采用石膏板制作一个圆拱门,在一展区这边的造型是我国长城上圆拱门的设计,进入二展区,回头望时则进入欧洲哥特式建筑上的圆拱门,利用圆形拱门为突破点,巧妙的将中西建筑风格连接起来。第二展区内部的原方形柱子,采取包裹的形式后,呈现给观众的是罗马柱造型,展现古代欧洲建筑风格。

3、“宇航天地”,从“鸟人”的出现到莱克兄弟的飞机,从人类第一次涉足太空到我国“神九与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旨在让观众了解人类“飞天”梦想的实现过程,体验飞行原理,展现空间技术的运用;

4、现代信息技术及新能源新材料的运用,如“计算机工作原理”、“GPS定位原理”的展示,节能地板、太阳能、风能的互友菔镜日逐渐进入我们生活并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高新技术;

三、四展区的环境装饰设计上,我们觉得可以考虑统一风格,信息技术传播速度已是很快,再无明显的国界区分,“世界大同”的理念促使我们不在明显划分三四展区环境装饰风格,主题风格以现代、简约为主,颜色以蓝色为主,必要的地方采用石膏板隔断或是半透玻璃封闭。

六个配套展区设计:

1、儿童天地:充分考虑儿童的审美观,即清新、夸张、卡通等元素,我们在环境装饰设计上,采取与展品搭配、颜色纯净鲜明、赋予卡通元素的原则,运用石膏板和背胶写真,对整个区域墙体进行装饰,画面线条大胆,明快,让儿童步入其境,犹如真正进入“儿童卡通王国”;

2、光影魅力:该区域展品以人的正常视觉经验,与特制的展品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成相反的现象,有些“不可思议”;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该区域墙体保留原来样式,只在部分地方设计补充说明;

3、科学影视及表演:根据该区域功能,依然运用石膏板和背胶写真的方式,对整个区域墙面进行装饰,画面依然追求清新、卡通和夸张,满足播放内容和表演内容的氛围渲染;

4、健康诊室和“梦工厂”动手园地:区域位于两个相对且靠窗户的廊道内,因考虑都需要充足光线,两个展区都未进行大的装饰,只是对窗户间留下的墙面进行一些装饰画的张贴,如3D视觉画及与展示内容相关的宣传招贴画;

5、军事高地:“军事高地”及“宇航天地”展区里的“中国宇航历程”,为我馆工作人员自行动手布展的区域,脚手架搭建、墙体打孔、膨胀螺丝的安装,吊线连接,墙体装饰、展品摆放等,从材料购置到安装布置,均由我馆在编职工完成,以达到不会就学、现学现用、共同掌握布展技能的目的,为培养合格的科普展教人员而适时练兵。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5篇

为了更好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有必要加强对多媒体技术在科普场馆展示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和总结其在科普场馆展示中应用的基本规律和规划要求,发挥其对科普展览的辅助作用,促进我国科普场馆展示水平的整体提升。

1多媒体技术的定义

由于“多媒体”概念的标准定义还没有统一,一般理解为“多种媒体的综合”,而多媒体技术也就是“进行多种媒体综合的技术”。这个定义道出了多媒体的实质,但还太笼统。本文所讨论的多媒体是指通过对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数字媒体元素加以灵活应用,深度挖掘展览对象所蕴含的背景、知识,实现普通展示手段难以做到的既有纵向深入解剖,又有横向关联扩展的动态展览形式,这一新的展示方式能更好的促进观众视觉、听觉及其他感官和行为的配合,创造崭新的参观体验,提高其观赏、探索的兴趣,从而最大程度地领略展品所要体现的科学原理,形象生动的多媒体展示已成为科普场馆展览的重要表现形式。

2常见多媒体技术的组成

多媒体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是把多种技术综合应用到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等多种功能。一个完整的多媒体系统由多媒体硬件和多媒体软件两部分构成的。

科普场馆展示中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大致有:音频技术、影像技术、多媒体场景合成技术、多媒体触摸屏技术及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它们共同搭建了面向参观者的展示媒体技术平台,包括展览内容诠释,图片、影视、音响、文字数据处理,互动体验设计,触摸屏信息传播,音效环境,舞台灯光效果,多功能剧院,互动游戏,导览系统等。在展示中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画龙点睛的功效,强化展览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增强展览内容的表现力度。

3多媒体技术的特点

多媒体技术在科普场馆展览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其自身固有的各种特点是分不开的。一般多媒体技术具有多样化、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非线性、实时性等特点。

4多媒体技术在科普场馆中应用的优点

多媒体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兴技术,对如何抓住展品展示原理,体现展品的知识点,更大优势的应用于科普场馆具有独自特色的优点。

(1)多媒体展品具有投入小、更新快、使用便捷等优点,对于更好地表现、注释展品,梳理科普场馆中的纷杂信息有着重要作用。

(2)生动性和感染力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传统媒体有三种承载的信息形式,即文字形式、图形形式和图像形式。而多媒体则还包含了音频信息、视频信息和图形动画等信息形式等,传统的“实物、图片加说明牌”的方式已无法充分满足受众探索的欲望(或猎奇的心态)。

(3)可以较好满足个体参观环境的要求。在个体参观环境中,受众主要面对一些小型化的多媒体展览设备,受众可以长时间地关注某个问题。在展品实体与数据相结合,汇聚音视频、信息技术、自控技术的互动展示环境中进行交互体验。

(4)多媒体的应用拓展了展示手段,使一些原来较难演示的科学过程和科学原理得以重现。科普场馆不仅是普及科学知识,更要把知识转化为观众可参与、可互动、有趣味的科技体验。譬如针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的核泄漏事件进行科普教育,如何表现核物理的基础知识,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是最合适的。

(5)多媒体展示项目拥有多种视觉表现形式,可以最大化凸显主题所在达到较好的展示效果和目的;多种互动模式,可以达到与展馆主题特色相匹配,能够使观众深度体验展馆的魅力;多媒体展示项目具有科技感、档次感,可有效改善传统展厅格调,满足受众对展览体验、探索、猎奇的要求,提升参观的兴趣。

(6)倡导科学方法和弘扬科学精神上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科普场馆使用互动体验设施、多媒体互动和演示设施来传播现代科技知识,强调个体的参与性和体验性,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科学方法和思维的启迪 ,让观众亲身感受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将科学技术与环境艺术有机集合、科普展品的展示理念由单一原理向多学科综合发展。

(7)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新颖创意的实现有赖于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在多媒体展览中引入最前沿的数字媒体播控技术,科技所创造的新感知形式,不仅给观众带来超感官的特殊体验,沟通与互动的速度加快,甚至使观众成为展览的一部分,许多呈现的结果也都因为参与者的不同反应与操作而有所差异,为展览项目塑造和诠释全新的意义。

5科普场馆中多媒体展品存在的弊端

用现代信息科技发掘隐含在展品内部的科学内涵是多媒体技术在科普场馆中应用的使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成为科普场馆发展的新动向,对科普场馆的管理和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科普场馆展览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却不甚理想,甚至存在粗制滥用现象,并影响其在科普场馆展示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

(1)多媒体展项缺乏明确的传播目的;

(2)多媒体技术手段与展示内容契合度不够,重技术,轻内容;

(3)多媒体展示内容系统结构的逻辑性不强;

(4)多媒体展项的设计制作缺乏学术研究和形象资料作为支撑,胡乱演绎和创造;

(5)多媒体技术运用的对象和场合不当,生搬硬套技术;

(6)多媒体展项的可操作性差;多媒体技术和设备的稳定性差维护更新不便等。

6选择多媒体展品时应注意的问题

科普展品真正要展示的是展品本身,而不是技术手段。科普场馆展示中任何一项技术的引入,都需要根据展览规律和内容表现的需要进行一个转化和适应的过程,任何多媒体技术在科普场馆中应用都需要充分的理由,不能脱离展览内容、抢夺表现主题、干扰受众的参观思维和行为,不能成为纯粹展示技术本身的“技术秀”。

(1)多媒体技术作为展示的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传统展品的主导地位。在传统展品不能充分、有效地传达信息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多媒体手段。

(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要恰当,必须贯彻“功能第一”的原则。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必须服务和服从于展览主题和内容传播的需要。作为科普场馆展示的一种形式表现手段,多媒体技术必须以内容解读为基础,发挥准确、完整和生动传播展览主题和内容的作用。需根据特定的内容、对象、场合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所谓恰当,即要以最能表现或传播展示内容为标准。多媒体技术绝非越先进、越昂贵越好。明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点,真正做到画龙点睛,力求技术应用与内容表现达到无缝融合,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没有技术手段应用的突兀感,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多媒体技术所表达的展览环境中。

(3)多媒体展项的设计制作必须以客观真实的理论知识和形象资料作为支撑。科普场馆展示的是一项集知识、文化、艺术与技术的集合,理论知识和展品形象资料是设计、制作多媒体展项的依据。多媒体展项设计人员万不可凭个人想像任意演绎和创造。

(4)传播内容是多媒体展项的核心。科普场馆展览传播的是经过筛选和加工的知识。因此,多媒体展项内容的取舍、编排和策划,需满足展览传播的需要,同时适应观众的需求:既考虑展项内容必要的知识点和信息点,同时也照顾展项内容的通俗性、生动性和趣味性,以适应普通观众的参观习惯和审美情趣。

(5)多媒体展项制作成型之前,必须经过专门的设计论证阶段。从理论上讲,进行科普场馆总体规划之初,即需邀请多媒体专业团队就将来馆内媒体手段的应用进行规划,并与科普场馆展览内容策划、形式设计、建筑设计等团队进行对话磨合,以做出合理、有效的设计。

(6)谨慎选择多媒体技术服务商作为合作伙伴。多媒体展示项目是一个动态开发的系统,技术服务商必须深入了解科普场馆展览环境,熟悉多媒体展览展示设计流程,确保多媒体项目架构与不断变化的观众需求完全同步。科普场馆与技术服务商的合作将贯穿多媒体展示的整个设计与展览过程,这就需要选择那些经过实践证明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服务能力(二次开发能力)的技术服务商,才能够有效避免在展览设计过程中走弯路,保证多媒体展览项目高质量的如期设计制作与投入使用。

以上粗略地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科普场馆中应用的诸多方面的因素,是基于我们在参与诸多科技馆建设中所得到经验基础上进行思考的结果,分析还非常的粗浅,因篇幅所限也未能展开详述。衡量一个科普场馆建设的成功与否,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重要的因素;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十分有限,与目前科普场馆建设的热潮存在有巨大的反差。希望能借此文引起同行关注,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以促进我国科普场馆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作者简介: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6篇

关键词:自然科学;博物馆;科普教育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不同的博物馆拥有独立的主题与内容,我国对于博物馆的分类与设计具有一定的进步,为了顺应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现状,自然科学博物馆也应当完善自身的发展计划与科普教育功能。自然科学博物馆本就是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如何运用有效的方法,提升观众的科学文化修养,成为了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我国自然科学博物观发展现状及科普教育功能介绍

(一)现状分析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机构,它是面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常设机构。自然科学博物馆以研究与欣赏为目的收集大量的先进科学设备,为参观者演示与欣赏科学变化的过程。目前,我国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主要以讲解与操作辅导为主,由于参观者大都习惯被动的接受事物,因此在参观的过程中会通常不会主动提问,因此选用辅导操作与深度观看的方法无疑是一种吸引人的教育活动方式。而学习单、导览图的等能够对参观者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目前,参观自然博物馆的主要群体为亲子家庭与学生群体,但博物馆中的分众化设计不够,儿童参观者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学生团体的放羊式参观现象严重,此外主体的衍生化不够,虽然博物馆中涉及到的主体较多,但对于教育的深度发掘不足,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科普教育的功能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博物馆中收藏植物、动物与矿物质化石等都能够代表一个历史阶段,通过解说员的介绍,使参观者能够还原出当时的地理环境、气候、生物特征等信息,这些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都直接可用,通过借鉴博物馆中的参考资料,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决策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现代社会提倡素质教育,青少年到博物馆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学习科普知识,更是实现精神上的教育。儿童进入到博物馆中,感受到科学的奇妙,了解不同事物产生的原理,并能够自己动手去实践,馆中可以安排讲座、视听欣赏、3D影院、动手做等项目,参观者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受到浓郁的科学文化气息的熏陶,参观者的心态上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对于自然科学也更加的感兴趣。

二、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发展对策

(一)实现现代化管理

国内现阶段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即基本教育活动、辅助教育活动以及学校教育活动。笔者认为,现代的解说可充分的利用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例如将展品演示、语音讲解等融为一体,并编排成情景表演。进而激起青少年的学习欲望,在此基础上设置更多的动手类活动,使参观者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开展研究活动,例如实时演示类主要通过实况转播,并提供专家解说与面对面沟通等项目。

从人群上还可以进行细致的划分,例如青少年教育组、家长教育组等,并将上述的项目设计成一张图纸,让参观者能够对博物馆中的项目一目了然,从而节省展馆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二)开辟新的发展途径

博物馆本身蕴含大量的管理学、自然科学、地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相关研究人员应当重视对博物馆资源的利用,大力开展博物馆学研究建立独立的研究课题,并结合本博物馆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管理与发展方案,将研发的成果作为载体,使用博物馆语言传递出去,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博物馆科普学习活动当中,进而感受到人类文明的伟大,提高青少年的专业素养,实现科普与创新的共同发展。

(三)构建“展教合一”的教育展览体系

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当细致的划分观众主体,以便于为不同群体提供不同的科普服务。例如,中小学生组、青年组、中年组、老人组等。从关系上可以分为个人、朋友、亲子家庭以及学生团体。根据参观动机又可以分为体验者、爱好者、朝拜者等等。讲解者应当在了解参观者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科普教育计划。

博物馆应当树立衍生化科普教育理念。从一个展览主体出发,设法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使受众能够对主题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徹。此外,还可以向参观者提供科学前沿发展动态讲座,满足爱好者的需求。在活动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需要事先告知参观人员具体的安排,使参观者能够了解具体行程。注重计划的全面性与间接性,切不可让参观者感受到繁琐与恐惧等。引导参观者正确的使用学习单等材料,并在参观结束后提供馆内活动,以鼓励受众进一步探索。工作人员还要注意保留失败的实验案例,因为失败比成功更有教育意义。从而不断的引发参观者进行思考,提升学习兴趣,使自然科学的科普教育更具有实际价值。从而加强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最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需要制定展览学习效果评估计划。使设计者能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升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普教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促进我国历史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兴盛发展,博物馆相关工作者应当加强对本馆文化的研发力度,加大宣传力度,与政府通力合作,实现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的创新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融注新的血液。

参考文献: 

[1]徐旭良.科技馆中后期展项维保方式探讨[J].科技风.2017(14)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7篇

[关键词]梧州学院 宝石博物馆 青少年 科普 价值研究

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内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平台。梧州因其地域的特殊性,弘扬宝玉石文化是梧州宝玉石博物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是提升地方特色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平台。

一、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建设的必要性

1、宝石博物馆的意义。宝石是人类文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在漫长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对宝石开发应用的历史久远。由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历史局限,宝石作为一门专门学科――宝石学(Gemology),通常被认为从十九世纪初叶才发展形成的一门专门科学。随着宝石业市场繁荣和宝石科学的进步,促进了现代宝石学的发展。在现代宝石学领域,欧洲和美国都要比中国发展进步得更早更快些。然而,进入二十世纪,特别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民经济各行各业的大发展,带动并促进了宝石市场的大繁荣,宝石学知识的普及和宝石教育、找矿、科研、出版业的蓬勃发展。地质类博物馆凭借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宝石科研、宝石展览、宝石出版物,以及延伸的珠宝首饰设计及加工的编著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普及宝石知识、推动我国宝玉石行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梧州学院建馆的地理优势。梧州是全国人工宝石之都,占有世界人工宝石的60%左右产量,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的筹备与建设全面展现了地方特色的宝玉石产业与文化。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未来不仅为宝石学的发展提供了多样性的展示标本,也为广大参观者提供了认知宝石的活动场馆,尤其是青少年的成长学习。

梧州学院作为当地高校,肩负高等教育的责任,W院具有宝玉石鉴定与珠宝设计专业,一直为珠宝业界培养输送高等专业人才,而学院也将专业化特色化的宝石博物馆建设作为最重要社会普及功能与教育核心价值的对象。在专业宝石介绍与宝石矿标陈列的博物馆开放中实现对社会大众的科学化普及,尤其针对青少年的成长,了解宝石文化,研究宝石特征,宝石矿标的多种互动活动中,潜移默化宝玉石与首饰设计作品的加工制作过程。珠宝首饰成品信息以观众更易理解接受的方式予以传达。宝石博物馆教育执行者从青少年教育对象角度,拓宽青少年认知发展宽度,实施具备鲜明主题和目的性的宝玉石社会科普教育活动,着重以青少年作为主体科普对象,为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基础。

3、青少年成长阶段对事物认知的能力特征。青少年随着脑部组织发育与累积,一方面在这个阶段已经具有了重体验的特性即实物性与参与性,给感官带来分析运用能力,体验所获得的发展进入同一性形成。另一方面如能有机结合可以确保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责任感和亲密感。此时他们的关注度已在社会受众中发展为寻求社会印证的先锋,例如对某类兴趣表现出极度热爱忠诚,或坚持某种选择。

二、梧州宝石博物馆对青少年及社会的科普责任功能分析

1、宝石博物馆对青少年的社会科普责任。博物馆是社会科学文化普及的承担者之一,梧州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学府在具有人工宝石之都的地域优势之上建立宝石博物馆的社会科普功能将更为突出。学院本身具有珠宝专业涵盖了宝玉石鉴定与珠宝首饰设计与加工专业,对于科学推广珠宝类知识更有建设性的意义。青少年是未来文明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文化的继承者,其素质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整体素质,也关系到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最具可塑性阶段,宝石博物馆对于他们知识的积累、道德与人格塑造都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君子以玉比德,宝石博物馆从这个意义上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参观中,宝石博物馆在自身的稀有性,瑰丽性,持久性条件下实现了,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类不断努力的方向。宝石博物馆之于青少年的教育有别于其它诸如少年宫等社会教育机构,更大程度地展示了高校风采,宝石教育特殊性,实现完成人类对美好的不懈追求。

2、宝石博物馆对社会的科普范围。当然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的教育对象不仅是青少年,也是开放宝石科学普及整个社会的,各年龄阶段均可在宝石博物馆中酣畅互动认知,国人好玉传统与当代珠宝品类更新一并进入到新领域。在梧州学院的宝石博物馆中从一般群众到特殊群体,从国内游客到外国友人,博物馆都为之敞开大门,梧州学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乃至全国中占有的人工宝石之都的优势地理,宝玉石为地方经济以及进出口贸易都做出巨大贡献,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进入梧州学院学习。来自泰国,越南等外籍学生在梧州学院留学,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也多,可见人工宝石之都的地域优势带来的影响力,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不可推卸地肩负着科学普及的责任,任重道远的承担对宝石常识,珠宝行业贡献力量的当代奉献。

科普与提高大众对宝玉石的鉴别和鉴赏能力。通过原石与宝玉石成品对照,让大众了解宝石的切磨、加工、设计、制作、雕刻及镶嵌、电镀、抛光、特效等一系列的宝石常识到珠宝加工成品的过程工艺。从各个环节突出宝石展品中重点展示介绍具有历史意义或纪念意义的宝玉石标本,特别是宝石精品和镇馆之宝。如新疆的羊脂白玉、山东的钻石晶体、克什米尔蓝宝石、哥伦比亚的祖母绿、塔希提黑珍珠、斯里兰卡的金绿宝石猫眼、俄罗斯碧玉、津巴布韦的变石、缅甸的翡翠与红宝石、福建的田黄、阿富汗的青金石等。当观众进入宝石展厅时,仿佛置身梦幻多彩的世界。

因此,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对社会大众接受的宝石知识洗礼与累积的重要科普部分,不断制定积极工作计划及活动策划,宝玉石矿物标本不断充实与互动,推动青少年乃至社会大众的专业认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特色宝石科学推广目标在梧州实现,博物馆是重要的青少年教育平台,也是他们在学校之外最好的第二课堂。国际上目前诸多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墨西哥等都将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结合,建立长期广泛的沟通,将学生的自然科学课、考古课、历史课等都搬到博物馆。博物馆知识容量是青少年获取各种课外知识的理想场所。但同时,不同类型、不同地域、不同规模的博物馆,各自采用普及适合青少年的教育活动。如部级、省级、地方、综合类博物馆或专题类博物馆,由于资源类型不同,服务的地域范围和参观对象有差别,在开展青少年教育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是有区别的,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属于专题类博物馆,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需要特色化方式传播珠宝玉石专业知识。

三、博物馆创特色活动带来青少年可持续性教育意义

1、国内博物馆同行的特色活动分析。树立主题特色意识,特色活动引导青少年广泛参与博物馆的教育活动是科普教育的持续性前提。从和谐自然中开展宝石博物馆的活动,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才能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因此博物馆自身需要不断创新创意活动,开辟青少年教育的途径。国内博物馆的各种活动,例如西安半坡博物馆的史前工厂、河南博物院的编钟古乐活动、辽宁省博物馆情景剧活动、宁波博物馆开展的青少年探索体验3D立体拼图活动、甘肃省博物馆从开展的“亲子快乐营系列活动”,已经逐步成为青少年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暑期夏令营――野外模拟考古等活动已逐步形成品牌特色活动,在定期开展的博物馆活动中培养青少年的全方位能力,保持博物馆的活力和吸引力,成为青少年欢迎的社会教育阵地,推动社会科普的进步。

2、国外博物馆与学校联合活动借鉴。在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墨西哥等国家都将学校教育和博物馆教育结合,建立长期广泛联系,相关课都直接带学生在博物馆上。博物馆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它为社会的进步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其博物馆的丰富性容量是青少年获取课外知识的理想场所。不同类型例如航天博物馆、航海博物馆、天文馆等应则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特征,采用不同的措施来组织实施m合青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活动。

3、梧州宝石博物馆的特色活动号召力。发挥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项目和梧州市科普教育基地的作用,立足于人工宝石之都弘扬宝石文化,创立宝玉石教育品牌,培养宝玉石文化薪火传人,使青少年加深对宝玉石的理解,激发对宝玉石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开展体验式的宝石切割加工打磨活动,亲自动手在指导下完成一件首饰的制作,镶嵌宝石的各种技术现场比赛等,都是极具宝石博物馆特色的传播方式。通过动手感受宝石与金属之间的关系如何逐步建立,最终成为一件光彩照人的珠宝首饰艺术品。建立一种开放式参与性的品牌特色活动,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的特色活动,吸引与号召大众的参与积极性,在动手中感受到宝石切割打磨、珠宝设计、珠宝加工的各种乐趣,还可以带动珠宝商业活动的开展。真正让梧州学院宝石博物馆成为学生学习体验宝石文化的乐园,充分利用五光十色的宝玉石本身的色彩,以此调节观众的视觉体验,为了加深大众对宝石玉石的深刻印象,加深对东西方珠宝文化的深刻了解,创新意识,树立以人为本思想,大胆使用设计宝玉石新材质、新工艺传播珠宝文化知识,提高大众对珠宝品质的认知。

四、梧州宝石博物馆未来的引导性科学普及发展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8篇

一、科技馆教育传播的要素分析

教育传播学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重要交叉学科,对科技馆教育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传播学一般包括四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因教育信息和教育媒体与本文研究的内容关系不大,下文将重点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角度阐述:

1.教育者。科技馆教育者应该由三类人群组成:教育管理者,负责研究科技馆教育理论、策划和组织实施教育项目等;资源建设者,研发学习资源,包括展品及配套的学习单、教材和指导手册等;学习指导者,包括辅导员、实习生、志愿者等。教师群体有丰富教育经验和教学资源,应充分参与科技馆教育传播工作。

2.受教育者。科技馆的受教育者,依年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及需求不同,可重点分为以下几类群体:①学生群体,可细分为儿童、少年和青年三阶段,是科技馆最为重要的受众群体。科技馆应依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心理特征及需求特点等进行教育活动的开发和实施。②家庭群体。据统计,科技馆参观受众中有超过50%是亲子家庭,即“家庭群体”。③科普教师群体。是科技馆受教育者的重要部分,他们一方面接受科技馆各种教育资源并参与教育培训;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流动展的种子教师,承担起教育传播者的角色。④社区群体;⑤其他群体。如偏远地区的受众、行为能力障碍人群、有特殊需求的专业人士等。

国内科技馆发展的30多年,一直将学生群体以及以青少年为主的家庭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忽略了教师群体的作用。本文重点围绕教师群体进行分析。

二、国外部分科学中心科普教师项目的情况介绍

(一)美国探索馆的教师项目

1.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启动于1998年,其对象是初、高中的科学科教师,包括初教者项目(两年以下初、高中科学或数学科教师)、暑期学院(新教师和在职教师)以及领导者项目(丰富教学经验的教练和导师)三个层级。这三个项目相互重叠构成对科学教师的完整培训体系,通过持续的周末讲习班、先进的暑期学院以及互联网资源在线支持来实现。

2.探究学院。这是职业发展项目中最受欢迎的项目,将探究式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授课。探究式学习工作室和研讨会适合职业进修者、管理者、首席教师、国家教育改革领导者、校外教育者、大学社团等各种学习者。此外,该项目还在线教学指南供课堂教学实践者使用,指导探究式教育实践。

3.展览教育资源共享。成立于1999年,其目的是帮助每个合作方学会如何将展品作为教学工具进行使用并设计活动或展品。该项目还会依合作方需要开发工作室,包括如何加强讲解员素质、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开展教师职业进修项目。

(二)芝加哥科工馆的教师项目

1.教师教育课程,面向学校教师免费开放,包括连续5天的暑期培训课程和学期中6次课程培训,内容涉及生命、地球、环境和宇宙科学等。通过该课程,老师可获得科学课程的课件、材料和视频。参与系统培训的教师还可获得科学教育专业硕士的学分并得到中学科学教育机构的认可。

2.教师实习项目,面向伊利诺斯技术学院和芝加哥州立大学学习教育的学生。他们在芝加哥科工馆工作6周时间,参与教育项目的策划实施、观众辅导等。

(三)安大略科学中心的教师项目

1.教师专业发展项目,通过体验式讲习班,加深教师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再传给学生。这为教师提供提问、讨论并分享的机会。

2.教师学习资源提供项目,提供教师指南、展览查询、课程、电影或展厅相关资源等供教师下载,还提供若干活动,如新型教师资源,提供展厅展品的探索指南;展览/项目探究,为部分项目、讲习班等提供专题展览探究活动;同时还包括如实地考察小提示、学校课程评估表等其他信息。

(四)新加坡科学中心的教师项目

1.专业教师研修班,以实验室为基础并包括大量的动手项目,教师可以依据一定的规则设计不同活动项目,学科内容包括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厨房科学和数字媒体等。同时,还会分享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2.科学交流与创新教学研讨会,这为教师提供与专家进行科学交流的机会。它与传统课程不同,除注重教学策略、课程评估外,还关注其教育理念如何应用于实践;并鼓励教师创造新的、展示科学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兴趣。

三、我国部分科学中心科普教师项目的情况介绍

(一)台湾地区科技类博物馆的教师项目

1.台湾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科老师项目

科博馆设置科老师(自然科学辅导教师),高、中小学内担任自然科学教学或具有服务热忱的老师都可申请成为科老师。其职责包括担任义务联络员,负责学校与科博馆之间的联系;协助师生到馆参观或研习活动,随队辅导教学活动,促使学校运用馆内资源开展活动;推广科学教育活动,参与活动规划与推广。

2.台湾自然科学教育馆的科普师资培训课程

科教馆举办常态化的科普师资培训课程,主要面向全台湾的国小教师或本馆科老师免费开放,性质上是国小教师的在职进修课程。内容上配合自然与生活学科各学期单元进度设计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延伸。培训课程分三类:①主题式师资培训,围绕某一大主题进行为期3天的培训课程,采取滚动轮换方式更新;②科普式师资培训,开展一次性体验活动,完成某一知识点的小制作任务;③种子教师培训:接受科技馆的先期培训后,负责培训学校教师,教会他们如何利用科技馆的展品和教育项目资源,进行科技馆教育项目的推广。

(二)中国大陆地区科技馆的教师群体活动

在中国大陆,仅中国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及厦门科技馆开展教师群体活动。中国科技馆的教师活动分两类:(1)科普教师专项培训:对象为各区县青少年科技馆工作人员和北京市中小学科学课老师;内容包括教育理论及演示实验、科技小制作、科技魔术等。(2)团体预约教师培训:针对学免的团体教师进行培训,介绍科技馆可提供的教育资源,如参观路线、实验演示、学习单、活动室活动等。

广东科学中心的教师群体活动也分为两类:(1)在线资源提供,如学生工作纸、专项探究活动、室外展项定向探寻活动等电子资源;(2)联合教育部门、师范高校、中小学等开展交流培训活动,内容包括科普教育资源介绍、交流校外科学教育活动的教育理念以及探索课余科学教育的方式和内容等。

厦门科技馆会对其培训中心外聘的科学课老师进行教学培训,这些外聘老师多为各中小学的科学课老师。对其进行的教学培训也会提高其教学水平和能力。

四、国内科技馆学校教师项目的发展建议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国内科技馆教师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内容和形式较为受限。而国外科学中心的教师项目则呈现出专业化、多样化、层次化的特点。本部分结合我国科技馆发展现状,对教师项目提出如下发展建议:

(一)明确科技馆(科学中心)的功能定位

国内科技馆应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学校科学教育资源的提供中心和科普教师群体的培训中心。欧美科学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学教育资源已成为馆校结合合作模式的重要保障。如展品资源可作为教学用具,课程、培训等是教师技能发展的重要途径,科普教育人员成为学校的重要合作伙伴,网络资源成为教师学生自主探究的知识宝库。我国科技馆要想与学校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应努力将自身打造为学校科学教育的资源提供中心。同时,科技馆应担负起中小学科普教师培训的职责,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升科普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水平。

(二)充分认识到教师项目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项目的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是正规教育中的重要群体,拥有完备的知识体系、教学经验和媒体使用能力。同时,他们也将成为科技馆科普教育的传播者,一方面,参与科技馆组织的科学教育培训;另一方面,承担起“种子教师”角色,完善科普教师的培训链条。他们既是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实施者和评估者,对活动开展的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分阶段、分步骤的组织教师活动

国内科技馆应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科学中心在教师项目的先进经验,在结合本馆可利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发层次化、多样化的科普教师活动。

1.初级阶段应努力将科技馆打造为科学教育资源的提供中心。基于此,除了开展对团队预约教师的培训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等(如官网、微博、微信)新媒体手段来完善学习资源提供项目,如学习单、展项信息、活动信息、电影或展厅等资源;还包括专题探究活动、活动评估表以及问卷调查等。

2.中级阶段应努力将科技馆打造为科普教师群体的培训中心,包括教师交流会和教师培训两种形式。在这一阶段,应与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及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充分利用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领作用、高等院校的优秀科研成果和教师资源及中小学校的科普教师力量,推动科普培训和交流活动的开展。

3.高级阶段应开展如美国探索馆的师范学院、探索学院等内容。此时,培训对象已不局限于培训科普教师,学校管理者、国家教育改革领导者、校外教育者都可能成为培训的对象;活动内容扩展至完整的课堂活动、系列化的培训体系、结合探究理念的探究工作室和研讨会等。这是对科学中心的高水平要求,目前在我国科技馆中还比较难以实现,是一个较为长远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创新我国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对策研究》课题组.《创新我国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对策研究》结题报告[R].中国科学技术馆,2011.

[2]白宗新,陈竞蓉.科技馆的社会教育功能[J].科技论坛,2005,(03).

[3]PhilipBell.LearningScienceinInformalEnvironments[M].theNationalAcademiesPress.WashingtonD.C.2009

[4]GeorgeE.Hein.LearningintheMuseum(MuseumMeanings).1998.

科普体验馆工作计划第9篇

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高勘在会上表示,2011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科普工作的具体目标和任务。要充分认识制定《实施方案》的重要意义,认真领会核心内容,明确科普教育基地定位,认真落实《实施方案》相关任务,加强宣传交流、不断提升科普服务能力。科普是全社会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正是社会力量中重要的一环,担负着开展社会性、群众性、经常性科普活动的重要任务,潜在的社会价值无法估量,需要大家共同发掘。

会议邀请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牛灵江、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大连团市委书记赵宏等5位专家就科普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做了主题报告。牛灵江从广西科技馆科普活动资源包为例谈起,介绍了如何设计开发科普活动资源包。通过分析了解科普活动的教育特点、科普活动资源包的构成、特点等方面,讲解科普活动资源包的设计开发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任福君通过科普基础设施的界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等方面介绍了我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大连团市委书记赵宏结合实际工作,详细介绍了如何设计受欢迎、有实效的活动。广西科技馆馆长梁春花以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为例,介绍了创新科普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叶兆宁就为什么要在科学教育中关注大概念进行报告。5位专家充分利用多媒体介绍,通俗易懂,精彩迭出,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

会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中国铁道博物馆、厦门科技馆等7位科协领导和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作了典型发言,分别介绍了发挥资源优势,探索适应多元化的科普平台、火车探秘――中国铁道博物馆少儿探究式科普教育实践、科普活动开展的几点体会、创新管理,全面提高为科普教育基地服务的能力等。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介绍了如何立足丰富的标本资源,发挥优势,建独具特色的精品科普基地。他们在对昆虫博物馆、蝴蝶园、植物馆、动物馆、土壤博物馆等场馆不断补充实物,更新馆藏的同时还组织进行教授与观众面对面,开展内容丰富的专题讲座活动,并与中学联手年年举办生物科技夏令营,实现双赢。铁道博物馆通过对探秘火车主题活动的案例分析,全面剖析了活动的背景、设计方案、目标、活动过程等并通过实景照片等方式展示了活动的效果。

会议还组织了分组讨论,与会代表分别就科普场馆常设展览开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校外活动场所科普教育新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热烈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会后,参会代表参观了广西科技馆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