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5:0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五年级数学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第1篇

所有成功都离不开汗水,离不开勤奋。无论是否拥有天赋,勤奋永远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我们扬起生活的风帆,用勤奋去攀登智慧的巅峰,用知识这金钥匙去打开成功的大门吧!

1、口算。

多看多学,才会进步。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要求: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教学重点: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投影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2 7 2 .0 4

× 0.3 2 × 1.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2

9 1 5 2 4.9 0 5 5 7 1 2

三、运用

1、P.13页2题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

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体验: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

P.8页1

六: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5 8 6 .2 5 2 .0 4

× 4.2 × 0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的复习题表格一张(投影)。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孩子们喜欢放风筝吗?今天我就带领大家一块去买风筝。

1、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算理。

出示例1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得出:

⑴例1:风筝每个3.5元,买3个风筝多少元?(让学生独立试着算一算)

(2)汇报结果:谁来汇报你的结果?你是怎样想的?(板书学生的汇报。)

用加法计算:3.5+3.5+3.5=10.5元

3.5元=3元5角

3元×3=9元 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用乘法计算:3.5×3=10.5元

理解3种方法,重点研究第三种算法及算理。

⑶理解意义。为什么用3.5×3计算? 3.5×3表示什么?(3个3.5或3.5的3倍.)

(4)初步理解算理。怎样算的?

把3.5元看作35角

3.5元

扩大10倍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缩小10倍

105角就等于10.5元

(6)买5个要多少元呢?会用这种方法算吗?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象这样的3.5元的几倍同学们会算了,那不代表钱数的 0.72×5你们会算吗?(生试算,指名板演。)

⑴生算完后,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板书: 0.72

× 5

(2)强调依照整数乘法用竖式计算。

(3) 示范: 0.7 2 扩大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100倍

(4) 回顾对于0.72×5,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使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72扩大100倍变成72,被乘数0.72扩大了100倍,积也随着扩大了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100倍。(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注意:如果积的末尾有0,要先点上积的小数点,再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5)专项练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0.34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10倍是多少?缩小100倍呢?1000倍呢?

③判断

13.5

× 2

2.7

(6)小结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

l 计算 7 ×4 0.7×4 25×7 2.5×7

观察这2组题,想想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被乘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l 专项练习 练习一 4

二、运用

1、填空。

4.5

( ) 0 .7 4 ( )

× 3 × 3 × 2 × 2

( ) 1 3 5 ( ) 1 4 8

2、做一做

书p3 2

三、体验: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2)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四、作业: 练习一 1、2、3

五、板书: 小数乘整数1

3.5元

3 5角

× 3 × 3

1 0.5 元 1 0 5角

例2

0.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第2篇

                                      ***县***乡中心小学     ***

【情景说明】首先,虽然本套教材不是从过去的整除定义出发,而是通过一个乘法算式来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但在本质上仍是以“整除”为基础,只是略去了许多中间描述。因此,要注意,只有在这个乘法算式中的因数和积都是整数的情况下才能讨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其次,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单独存在。第三要注意区分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中的“因数”和本单元中的“因数”的联系和区别。第四,要注意区分“倍数”与前面学过的“倍”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时我一开始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概念出发求18的因数,也就是让学生明白:那两个整数相乘的是积是18.找到时候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等学生把18的所有因数都写出来,再让他们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做准备。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P12一14,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与关键】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本12页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操作空间,初步感知。

1.同桌用12块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要求: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才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

2.学生动手操作,并与同桌交流摆法。

3.请用算式表达你的摆法。

汇报:1×12=12,2×6=12,3×4=12。

【评析】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想象、表达等环节,既为新知探索提供材料,又孕育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

二、探索空间,理解新知。

1.理解因数和倍数。

(1)观察3×4=12,你能从数学的角度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根据学生的表达完成以下板书:

3是12的因数

12是3的倍数

4是12的因数

12是4的倍数

3和4是12的因数

12是3和4的倍数

(2)用因数和倍数说说算式l×12=12,2×6=12的关系。

(3)观察因数和倍数的相互关系。揭示: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指的数是整数(一般不包括O)。

2.求一个数的因数。

(1)出示2,5,12,15,36。从这些数中找一找谁是谁的因数。

学生汇报。

师:2和12是36的因数,找1个、2个不难,难就难在把36所有的因数全部找出来,请同学们找出36的所有因数。

出示要求:

①可独立完成,也可同桌合作。

②可借助刚才找出12的所有因数的方法。

③写出36的所有因数。

④想一想,怎样找才能保证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几种答案。

生1:1,2,3,4,9,12,36。

生2:1,36,2,18,3,12,4,9,6。

生3:1,4,2,36,9,3,6,12,18。

(2)比较喜欢哪一种答案?为什么?

用什么方法找既不重复又不遗漏。(按顺序一对一对找,一直找到两个因数相差很小或相等为止)

师:有序思考更能准确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

完成板书:描述式、集合式。  

   (3)30的因数有哪些?

【评析】学生围绕教师出示的思考步骤,寻找36的所有因数。既留足了自主探索的空间,又在方法上有所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猜测。通过展示、比较不同的答案,发现了按顺序一对一对找的好方法,突出了有序思考的重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3.求一个数的倍数。

(1)3的倍数有:——,怎样

有序地找,有多少个?

找一个数的倍数,用l,2,3,4……分别乘这个数。

(2)练一练:6的倍数有:

,40以内6的倍数有:一o

【评析】由于有了有序思考的基础,求一个数的倍数水到渠成,本环节重在思考方法上的提升。

4.发现规律。

观察上面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例子,你对它们的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

根据学生汇报,归纳: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I,最大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评析】通过观察板书上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放手让学生发现规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三、归纳空间,内化新知。

师生共同总结:

(1)因数和倍数是相互的,不能单独存在。

(2)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应有序思考。

四、拓展空间,应用新知。

1.15的因数有:——,15的倍数有:——。

2.判断。

(1)6是因数,24是倍数。(    )

(2)3.6÷4=0.9,所以3.6是4的因数。    (  )

(3)l是l,2,3,4……的因数。    (  )

(4)一个数的最小倍数是2l,这个数的因数有l,5,25。(    )

4.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

5.举座位号起立游戏。

(1)5的倍数。

(2)48的因数。

(3)既是9的倍数,又是36的因数。

(4)怎样说一句话让还坐着的同学全部起立。

   【评析】本环节的前3题侧重于巩固新知,后2题侧重于发展思维。通过“说一句话”和“起立游戏”,展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体现了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求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体验有序思考的重要性。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留足空间,让探索有质量。

留足思维空间,才能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充分发挥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探索成为知识不断提升、思维不断发展、情感不断丰富的过程。第一,把教材中的飞机图改为拼长方形,让同桌同学借助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由于方法的多样性,为不同思维的展现提供了空间。第二:放手让每个同学找出36的所有因数,由于个人经验和思维的差异性,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但这些不同的答案却成为探索新知的资源,在比较不同的答案中归纳出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思考方法。第三:通过观察12,36,30的因数和3,6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由于提供了丰富的观察对象,保证了观察的目的性。第四:让学生“选用4,6,8,24,1,5中的一些数字,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一句话”。不拘形式的说话空间,不仅体现了差异性教学,更是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

二、适度引导,让探索有方向。

引导与探索并不矛盾,探索前的适度引导正是让探索走得更远。探索12块完全一样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教师提示能想象的就想象,不能想象的可借助小正方形摆一摆。这样的引导,是尊重学生不同思维的有效引导。

在找36的所有因数时,教师出示4条要求,既是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又是提醒学生探索的任务。在让学生观察几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引导学生观察最大数和最小数,有什么发现?这样的引导,避免了学生的盲目观察。可见,适度的引导,保证了自主探索思维的方向性和顺畅性。

第3篇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上网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身份证号码中各个数字表示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体会编码编排的特性及应用的广泛性,

感受数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从而初步学会编码。

2.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猜测、网络平台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网络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编码、应用编码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数字编码的实践应用

【教学难点】了解身份证号码的编码特点

【评价目标】

能大胆质疑,清晰、流畅地表述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同伴发言,能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合作使用网络平台,筛选正确的信息,能通过合作交流,探索身份证各个数字的奥秘以及编码的实践应用。

【教学准备】平板电脑、课件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第六单元《编码》的第1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从序数、基数、运算、量、计算器的角度来认识自然数的多重意义之后的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是从代码(编码)的角度来完善对自然数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数字编码有了简单地了解,如:邮编、门牌号、商品条形码等。学生也简单的知道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节课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时间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评价内容】

一、谈话引入

1.通过课前学习、收集资料,交流有什么收获

学生边说,老师边在PPT上揭示

地址码

生日期码

顺序码

校验码

(18位)

2.关于身份证,你有什么问题?

认真倾听,勇于发言,大胆质疑

善于思考

二、探究认识身份证上各数字表示的含义

出示某位同学的身份证号,知道哪些信息?

320921

20060811

2046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调换顺序)

1.生日期码

2006表示年,08表示月,21表示日,它们称为生日期码,用8个数字表示

2.顺序码

1)性别码

怎么看男性女性?

表示男性的单数有……

表示女性的双数还有……

2)派出所:性别码前两位表示申报户口的派出所

两者统称为顺序码

3.地址码

1)

你知道这里的地址码表示哪里?怎么样才能知道?

2)用百度这个工具搜索地址码

3)介绍地址码

4)上网搜索自己的地址码表示哪里,并在组内进行交流

外省市:

前两位表示哪里?第3、4位表示哪里?第5、6位表示哪里?

本市:

310116,表示上海市金山区

还有哪个地址码也表示上海市金山区?(310228)

5)观察四个地址码,你有什么发现或者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

都是上海市金山区,为什么一个为310228,另一个为310116?(小百科:撤县改区)

为什么外省市的地址码是两位两位看的,上海市的地址码是三位三位看的?(小百科:直辖市)

4.校验码

校验码的作用简介

5.身份证号的特点

1)规范

所有的身份证都是按照地址码、生日期码、顺序码、地址码这样的顺序排列的。

2)

简洁

请学生完整介绍黑板上的身份证号,之后跟身份证号主人验证信息。

这么多信息能用文字来表示,为什么用数字来表示?

3)

唯一

有没有完全相同的身份证号?

猜测双胞胎的身份证号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

出示两对双胞胎的身份证号进行验证。

6.揭示编码定义

表示一定含义的数字组合就叫做编码

大胆发言

大胆发言

合作学习,正确筛选信息

大胆发言,表达完整

合作学习,正确筛选信息

合作交流

敢于发言,大胆质疑

完整介绍身份证信息

大胆猜测

三、感知生活,体会编码作用与应用

1.身份证号码的用处

生百度搜索后汇报

原来身份证那么重要,它是我们目前用于证明本人身份的唯一证件,涉及个人隐私,以后一定要注意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不要随意借给他人使用。

2.生活中的编码

身份证号码是编码的一种,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也是编码?

(电话号码、条形码、车牌号、门牌号、邮政编码)

小结:原来编码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处处可见。

正确筛选信息,敢于发言

敢于发言,表达清晰

四、实践运用,尝试编码

用编码的知识能给自己编一个借书卡号

思考:需要哪些信息?准备用几个数字?尝试写下来,看谁编得最好最简洁

编码简洁,规范

五、总结全课

1.解决课前疑问

2.今天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你们小组谁表现最佳?

第4篇

小学数学

年级/册

五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2单元《质数和合数》

教学目标

把握自然数按因数个数的分类法,理解和掌握质数和合数的特征,能应用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因数、倍数、奇数、偶数、2、3、5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涉及的概念多,“质数和合数”是一节概念课。概念抽象易混淆,在生活中运用较少,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

难点分析

本节课难以结合生活实例或具体情境来教学,这使得学生理解起来比较艰难。

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新课标精神,我采用了探究发现、启发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特点我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归纳、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思考:

(1)2的倍数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2)5的倍数呢?

(3)3的倍数呢?

(4)把1~20这些自然数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哪两类?

(5)你能写出1~20各数的因数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一.出示:写出1~20各个数的因数。

1.

观察分类。

请打开你写的1-20个数的因数,对照一下,你写的对吗?

思考:1~20各数按它们的因数的个数可以怎样分类?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一定要按照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同学们请暂停视频,独立思考。

2.

教学质数的概念。

先观察有两个因数的数。有哪些数都有两个因数呢?2,3,5,7,11,13,17,19。他们都有两个因数,一个是1,另一个是它本身。

所以,我们将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归为一类。

请对照你的作业纸,读出只有两个因数的数。我们称这一类数为质数,也叫素数。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质数吗?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也叫素数)。如2,3,5,7,11等。、

你还能找出一个比20大的质数吗?

例如23,它只能分解成1×23,也就是说,23只有1和23这两个因数,所以我们称它为质数。

3.教学合数的概念。

找完了质数,我们看看剩下的数字,剩下的数有一些数有3个因数,有一些数有4个因数,还有例如12有6个因数,那我们就将含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归为一类,哪些数都有两个以上因数呢?读一读,4,6,8,9,10,12,14,15,16,18,20,

这些数都有两个因数,也就是说,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它们都还含有别的因数,

那我们就将,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统归为一类,

请对照作业纸,读出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

我们给这一类的数也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合数。

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样的数叫做合数吗?我们说,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8,9,10等。

你还能举出一个比20更大的合数吗?

例如34,它既可以分解成1×34,也可以分解成2×17,也就是说,34除了1和34这两个因数以外,还有2和17这两个因数,所以34是合数。

4.教学数字“1”。

我们把所有的数都找完了吗?

一起来看一看吧。还有一个数字很特殊,就是1。

它只有一个因数,所以我们说,1,它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87

93

质数:

第5篇

教学内容:

北师大五年级数学下册2、3页

折纸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折纸操作与通分的活动的过程,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体验数学直观模型和“数学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

2、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及解决相关相关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习惯,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究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折纸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准备正方形纸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主题情境图。

师:从情境图上你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决这些问题吗?

生1: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生2:笑笑比淘气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生3:还剩下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探究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加

解读问题他们俩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生明确数学信息后,并用纸折出1张纸的1/2和1张纸它的1/4)

列出算式:列出算式:1/2+1/4,并结合情境理解1/2+1/4的意义

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独立探究(教师提示:可以利用手中的学具折一折,涂一涂,也可以用学过的知识想一想,算一算)

组内交流,整理计算方法

汇报展示

方法一:运用画图法计算(折一折,涂一涂后)。

学生汇报画图计算的过程1/2+1/4=3/4,并引生反思,如果从算式出发,怎么算出答案是1/2+1/4=3/4,3/4的分数单位是1/4,就启发我们把1/2的分数单位转化成1/4,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出将

1/2再次平均分成2份的意义。这样就能得到脱离直观背景的算法(方法二),并能够沟通两种方法的内在联系。

方法二:运用通分法计算。

1/2+1/4=2/4+1/4=3/4

启发生思考:运用到我们学过的那些知识?

分析比较:

师:观察两种方法,想想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找到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引导生理解面积模型中每个涂色部分所表示的分数,使生理解1/2+1/4表示半个正方形+1个正方形的“一角”即2个正方形的“一角”+1个正方形的“一角”明白只有化成相同单位的分数才能得到它们的和,从而理解异分母分数相加要先通分的道理)

引导学生明确通分是解决异分母分数加法的一般方法。

(2)自主探究异分母分数相减。(鼓励学生探究直观运算与通分法之间的联系,结合方格图说明各自的思考过程,用于理解异分母分数减法的意义)

(3)归纳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独立算一算,组内说一说,全班交流

注意:1、交流计算结果;2引导生总结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用画图法要完整的表达自己的计算过程

二、尝试计算,展示交流

算一算-,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

学生自主尝试。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2、思考质疑。

这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优化算法:不特意的强调要求出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在计算的过程中,让生尝试“智慧的偷懒”。体会出用最小公倍数通分的方便,达到算法优化的教学。

3、算一算

指名板演,其余生在本子上做。集体讲评。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2+1/4

1/2-1/4

通分=2/4+1/4

=2/4-1/4

第6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多媒体欣赏了解松树的构造及组成部分,并能够学会并掌握国画干笔中锋勾勒及墨色的变化,提高学生国画的鉴赏能力及绘画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照片和国画松树的对比,了解国画松树的表现方法,并通过教师演示,掌握竹子的绘画方法及绘画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表现国画松树,探索用水墨自由创松树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通过画松树,感受并学习松树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顽强、挺拔、刚毅的品格。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松树干、松树麟以及松针的画法。

教学难点:巧妙运用各种国画技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并能画出有一定意境。三、教学策略

通过上堂课写意动物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国画的基本用笔用墨的方法,但是由于国画这种艺术形式不是一招一式便能掌握的绘画技能,它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练习巩固,这样就需要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容易,更轻松的掌握其方法和技巧,所以在本册国画教学中我采用“欣赏——演示——尝试体验——小组分析——尝试创作——欣赏提升”这样的教学策略及模式,让学生了解国画课的流程,并从中学会掌握国画用笔用墨技巧方法,为以后创作更多类型的国画做铺垫。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接诗游戏

师:上课前请同学们和我玩个游戏,叫接诗游戏。我说上句看看同学们能不能猜到下一句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你知道这句诗是赞美什么的诗句?

生:“松树”。那这句诗说明松树有什么样的性格呢?(顽强、挺拔、刚毅的品格)

师:那今天我们一起用国画的形式画一画松树

引出课题——学画松树

多媒体出示松树照片与国画松树的对比,提出问题:

1.现实中的松树与国画松树有什么区别?

2.国画松树是怎样表现的?

3.你觉得国画松树的绘画步骤是什么?先画什么?然后呢?

利用真实的松树和国画写意松树做比较,分析其中的区别,让学生了解国画画面是怎样描绘真实实物,初步感受中国画给人们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

观察欣赏

1.

一般以扇状、车轮状、马尾状来表现同一单元的密集松针。以“品”字形结构合成一组松针。

2.

画松针时用笔要挺劲,有疏密变化,并有浓淡层次感。

通过教师演示,能够让学生直观的观察欣赏国画写意松树是怎样表现的,包括它的绘画步骤及用笔用墨的方法以及松树的枝干及松针

的绘画方法。为下一步学生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尝试体验

通过刚刚欣赏教师演示,让学生尝试体验其中用笔用墨的方法。(包括中锋运笔、侧锋运笔,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用墨汁调出不同深浅的墨色,焦、重、浓、淡,轻。)教师巡视指导并提出问题。你在尝试中遇到了哪些问题?

你觉得松树哪部分比较适合运用中锋运笔?侧锋运笔呢?(叶子适合中锋干笔,在后面的染色环节可以运用湿笔侧锋来画)

初步用国画用具尝试在生宣纸上创作,体验国画艺术魅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在国画绘画中用笔,用墨的技巧方法。解决重点。

欣赏分析

欣赏

师:请同学们欣赏国画作品,小组交流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教师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放置一幅国画松树。)

分析所欣赏国画松树的作画流程。1.分析运用了哪些松针的表现方法。2.画面中还运用了哪些颜色?在你的国画颜料中找一找叫出它们的名字。(藤黄、花青、曙红、赭石、三绿、酞青蓝等。)学生分析时引导学生可以对照画面举例分析。

通过欣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再次通过观察直观的了解国画的绘画步骤及用笔用墨的方法,欣赏的同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分析能力。

联想创造

通过前面所学及尝试得到的经验,在生宣纸上临摹或写生一幅松树画面。教师巡视指导。

通过学生创作作品,提高学生的国画绘画能力,动手能力。

自评互评

教师请学生展示最后完成的绘画作品,并请学生说说对自己作品的想法。其他同学给他好的建议,教师做最后指导评价。

培养学生学会美术评价语言,能够从美术的审美角度评价作品。

拓展欣赏

欣赏写意山水

第7篇

一.

选择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A.

B.

C.

D.

2.做一个长方体水桶需要多少铁皮,是求这个水桶的(

A.表面积

B.体积

C.容积

D.不能确定

3.如果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扩大到原来的2倍、3倍、4倍,则体积扩大到原来的(

A.8

B.9

C.12

D.24

4.用8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

)的表面积最小.

A.

B.

C.

D.

5.如图是由(

)个正方体组成的.

A.5

B.6

C.7

D.8

二.

判断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6.两个不同质数的公因数只有1.

.(判断对错)

7.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判断对错)

8.如果a÷b=5(a、b为非零自然数),则a、b的最小公倍数是b.

(判断对错)

9.一根方木,把它横截成3段时,表面积不变.

(判断对错)

10.一堆沙重8吨,运走了,还剩吨.

.(判断对错)

三.填空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

11.填空.

3.85立方米=

立方分米

4升40毫升=

4.3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538

毫升=

厘米3

20秒=

分.

12.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是,原分数的分子扩大为原来的4倍后是96,那么原分数的分母是

13.一个无盖的水桶,长a厘米,宽b厘米,高h厘米,做这个水桶用料

平方厘米.

14.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两位数是

,把它分解质因数是

15.一个长方体的长6米,宽5米,高5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米,表面积是

16.一个真分数,它的分母比分子大33,约分后是,这个分数原来是

17.把一根长2米的绳子平均剪成5段,每段是这根绳子的

,每段长

_______米.

18.五年级(1)班同学做广播操,每12人站一行,或者每16人站一行,都正好排完.这个班不到50人.这个班有

人.

四.计算题(共3小题,19题6分,20题15分,21题12分,共33分)

19.直接写得数.

+=

﹣=

+=

﹣+=

++=

+﹣=

20.

计算下列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1)+(﹣)

(2)2﹣﹣

(3)﹣+

(4)+++

(5)﹣(﹣

21.解方程

+x=

8x﹣0.25×4=0.5

(x+4)×6=42.

五.

解答题(共5小题,6分+6分+6分+6分+7分,共31分

16.在一个长为80厘米,宽为40厘米的玻璃缸中,放入一石块,这时水深为30厘米,取出石块后水深为25厘米,这块石块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17.小强读一本书,第一周读了总页数的,第二周读了总页数的,剩下这本书的几分之几没有读?

18.学校运来一堆沙子.修路用去吨,砌墙用去吨,还剩下吨,剩下的沙子比用去的沙子多多少吨?

19.学校挖一个长5米,宽2米的沙坑,把6立方米的沙子填入坑内,正好沙子与地面相平,这个沙坑挖了多少米深?

20.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展开图如图:(单位:cm)

(1)请计算这个长方体包装盒的表面积.

第8篇

写意动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各种水墨特性,探讨巧妙运用各种技能,手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水墨表现自己喜爱的动物,在造型中体会墨色的变化,提高观察、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表现水墨画动物,通过探索用水墨自由创作动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国画的魅力,学习国画动物的技法。

教学难点:巧妙运用各种国画技法表现有创意的“可爱的动物”并能画出有一定意境。

三、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准备国画颜料、生宣纸、调色盘、毛笔、墨汁,毡子等国画用具。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那种小动物?谁能给老师和同学们介绍介绍?

2、欣赏

师: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我带来两张的小动物的照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一个写实,一个写意。一个更富有装饰性,更加简练。

师:动物活泼、可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画家笔下的描绘对象。今天就请同学们一起感受一下国画动物的乐趣。

3、出示课题:写意动物

利用真实的动物和国画写意动物做比较,分析其中的区别,让学生了解国画画面是怎样描绘真实实物,初步感受中国画给人们带来的独特艺术魅力。

(二)介绍绘画大师

1、介绍齐白石

师:说到写意动物,也让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位绘画大师,他就是齐白石。齐白石是在各个方面造诣都很高的现代绘画大师,世界文化名人。他跨越了两个世纪,活到将近百岁。齐白石把中国传统文化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的绘画、诗句、书法、篆刻都出类拔萃。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齐白石画的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

2、欣赏绘画作品,感受水墨画的意境

(三)教师演示

师:欣赏完齐白石老先生的作品,我也来画一幅,大家来看一看!

教师在黑板前面演示写意动物小金鱼的绘画方法及步骤,并在演示时介绍用笔、用墨的方法及名称。

用笔:用笔方法分为中锋运笔,侧锋用笔及中锋侧锋组合的运笔方法。

用墨:墨色分为焦、重、浓、淡,轻。墨色的变化和放水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四)欣赏分析

1、欣赏

师:请同学们欣赏国画作品,小组交流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2、画面中是那种动物?你想画哪种小动物?

(五)尝试体验

作业要求:常试用水墨画表现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通过前面所学及尝试得到的经验,在生宣纸上临摹或写生一幅写意动物画面。教师巡视指导。

(六)自评互评

教师请学生展示最后完成的绘画作品,并请学生说说对自己作品的想法。其他同学给他好的建议,教师做最后指导评价。

第9篇

丁官营中心完全小学

王玉华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2、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在探索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1、里有(

)个,1里有(

)个,2里有(

)个。

2、÷2=

÷3=

÷6=

÷2=

3、教师导语:这节课我们将要探究新的知识。(板书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比较难以理解,希望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真正理解,掌握方法。

设计意图:从完整地认知知识结构的角度揭示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指出学习困难,交代学习方法,可以起到动员学生积极学习的作用。

二、尝试小研究

课前尝试小研究

(1)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400毫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个

400毫升

2升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2)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3)把2升消毒液分别装入升标准的瓶子中,需要几个瓶子?

求需要多少个瓶子,就是求(

)中有多少个(

).列式为

,等于(

)个瓶子?

(4)请认真观察并比较(1)题和(2)、(3)题,你有什么发现和疑惑吗?

我的发现:

我的疑惑:

设计意图:有关分数除法问题的解决采用到方程解答。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即用乘法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课上尝试小研究

1、题中的总重量除了整数,还可以是什么数?自己动手来试一试吧?

2、如果再给你其它的算式,你是否能用这种方法来计算呢?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自己试着来总结吧。

设计意图:数学的概括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学习了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后,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的思维经历概括过程,提高了数学概括能力和交流能力。

三、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讨论交流要求:

1、小组内重点讨论有问题的地方。如果组内不能解决,可以找别的组的同学帮忙,都不能解决的,准备在班级展示中提出,全班交流。

2、组长准备好发言顺序,准备在班级展示中汇报。

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找一个小组汇报,其他组倾听、补充、质疑。

2、引向深入,点拨总结。

课前尝试研究处点播预设:

1、第2小题列式为÷2行吗?

2、为什么这里要用

2×5?

课上尝试研究处点拨预设:

为什么要说0除外如果总结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法则还用说0除外吗?为什么?

五、挑战自我

基础验收

15÷

÷15

÷

能力提升

折一只小船用张纸,用37

张纸能折多少只小纸船呢?

知识拓展

2.一种钢材,1米重吨。

(1)2吨这种钢材有多少米?

(2)一根钢材长米,2吨钢材有多少根?

设计意图:目的是为了及时反馈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等各种信息。

六、反思收获。

七、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2÷=2×5=10(瓶)

2÷=2×=5(瓶)

÷=×=3(瓶)

甲数除以乙数(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服务与支付
发表咨询 润稿咨询 文秘咨询 购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