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医师师德总结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4:10

医师师德总结

医师师德总结第1篇

临床教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是不能深入研究教育哲学、钻研教学法,即使履行教师职责,也是敷衍了事,以至教学过程中不讲究授课艺术,教育教学水平不高。总之,“教育者必先受教育”,临床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除了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教育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存在以上问题,主要根源在于:第一,社会环境的因素。社会环境无疑对临床教师的影响是深远的。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和复杂化,这对临床教师的传统价值观念形成了冲击。再加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崇尚利益最大化、个人享乐等价值观也会弱化教师的师德意识和理想情操,从而使师德失范现象比较明显。第二,医学院校及教学或附属医院对师德教育不到位。学校方面,相关部门和领导只重视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对加强临床教师师德建设需要专门教育的意识不强。医院方面,由于师德建设制度不完善,临床教师接受的师德教育更为匮乏,使得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利于师德建设的导向,如重视业务水平,轻视思想道德;对教师业务方面有质的要求,但对师德却无法量化。第三,教师自身的因素。临床教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神圣职责,但是在当前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及特殊的教育环境下,作为医师与教师双重身份的临床教师的职业压力明显增大且有其特殊性[1]。在具体工作当中,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医疗、科研的工作压力使教师职业压力过大,这也是临床教师师德失范的心理根源。

床教师师德失范现象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规范和明确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临床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加强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强化针对性,完善制度建设。临床教师师德建设要结合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实际情况及临床教师身份的特殊性,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完善临床教师师德制度建设,不断提升临床教师师德水平。首先,确立领导制度。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必须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机构专门负责师德建设的方案制定,使师德建设各项制度落实到实处。只有完善师德建设领导制度,才能为落实师德建设各项措施提供有效的保障。其次,教育培训制度。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事管理和师资管理部门要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临床教师工作实际构建师德培训体系,将师德教育培训制度化、常规化。师德培训教育要着重研究如何增强临床教师的道德生长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纠正以往道德宣讲中的盲目性,使得教育培训具有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考核评价制度。学校要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临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确定可操作性的师德考核评价指标,如建立由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督导评价三位一体的临床教师师德评价体系[2],这种方法可以对临床教师师德进行科学化的考核评价。同时要将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奖惩和聘任选用的重要依据,使其产生激励作用,真正为临床教师师德建设注入动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以促进师德建设。临床教师作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特殊的群体,其医德医风状况直接影响到师德的养成。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在一定意义上,临床教师师德和医德医风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医德医风对师德的形成和培育,对医学生道德的培养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因此医德医风是临床教师师德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教育,德育为先。在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医德医风教育的实现途径不能仅限于学校,应该延伸到临床实践阶段。要让医学生进入教学或附属医院后,体验医院文化,使知识、技能、素质教育融合在医院文化的氛围中,强化医学生职业道德在职场环境中的养成,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医德原则、规范内化为医德医风信念和品质,牢牢确立“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价值取向。

陶冶师德情感,强化角色意识。临床教师师德的建设和培养,要强化他们的角色意识,使其能履行教师职责,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陶冶对教师这一职业的情感。首先,可结合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教学实际,设立专门教材、专人讲评等形式对临床教师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品质为核心与内容的师德教育,深化职业理想培养,使临床教师对自身所承担的教育角色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3]。其次,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他律必须转化成自律。要提升临床教师师德水平,必须将师德规范内化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无论是否有外在的约束和监督,临床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自愿地遵守师德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与教师的职业相适应的职业良心,这才是师德建设的理想境界。总之,临床教师师德建设对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建设一支高素质临床教师队伍至关重要。要大力加强临床教师师德建设,教育引导临床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风范影响学生。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临床教师的师德建设任重道远,要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办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服务,为行业服务,为区域性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徐雪平 单位: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

医师师德总结第2篇

[关键词] 医学;学生;临床实习;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b)-0144-03

Investigations of management work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medical students

ZHAO Lijun SU Chunyan SUN Yongsheng

Wa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Beijing 100102, China

[Abstract] Clinical practice is a key link of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s for medical students, and an important step in transition from medical students to clinical doctors.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of clinical practice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irection, implementation, organization, coordin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linical teaching work, and is one of important leverages for both smooth implementation and accomplishment of education work for medical student clinical practices. The following factors play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both teaching of clinical practice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medical education: instruction on medical ethics,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ranks, pre-job training, clinical assessment, holistic estimation, and correct treatment of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linical practice, employment and taking part in the entrance exams for postgraduate schools.

[Key words] Medical science; Student; Clinical practic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临床实习教学是医学生教育的关键环节,不仅是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也是医学生初步完成向临床医生转变的一个重要环节[1-4]。临床实习阶段的教学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医学生能否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高等医学教育能否达到既定目标。因此,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在医学教育中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有着深远的意义。其中,临床实习的教学管理在对医学生临床教育工作的指导、实施、组织、协调和评价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医学生临床实习教学工作顺利实施和完成的重要保障之一。笔者在医学生医德教育、临床教师队伍建设、进入临床前的岗前培训、临床工作考核和临床实习的总体评价、正确处理实习与就业和考研之间的矛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

1 加强医德教育,培养良好职业道德

医学生在进入临床实习之前,首先要进行医德方面的培训,使学生初步具有基本的医学职业道德,为其良好职业操守的培养奠定基础。医德即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就医学生及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来说,“医德”主要指四个方面的美好品德,即爱心、正直、敬业、合作[5]。对患者及家属要学会换位思考,急患者所急、思患者所思,一切为患者着想,带着爱心和耐心去接诊他们,尊重他们。要培养团结合作的的精神,学会与患者合作、与其他同学合作、与其他科室合作、与带教老师合作、与护士合作等。在临床实习教学中注意渗透医德教育,让医德教育始终伴随整个教学过程。专业技能是学生最看重、最认真学的内容,因此利用临床带教的契机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最为有利,效果也会更好。教师要树立“教书育人”、“以德为重”的教学理念,在讲授医学知识时要同时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尽力使专业技能培养和医德教育充分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他们热爱医学事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自己的患者。使学生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至上”的从医理念。

医师师德总结第3篇

关键词:传统医德;医学生教育;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2-0157-02

引言

医德作为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泛指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总和。现代医德源于传统医德,而中国传统医德则植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之中。中国传统医德深受儒家“仁”的道德观念和墨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以及道家“清静无为”“归真返璞”的自然观和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教义等的影响,具有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的结合、强调医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倡导天人合一的和谐医患关系、讲究中庸之道等特点。中国传统医德作为历代医家行医实践的基本道德规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千年的历史流变和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包含着医乃仁术的基本医学价值观和大医精诚的医学职业理念[1]。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医学人文思想,对当代医学生成长及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均有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一、当代医学生接受中国传统医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受中国传统伦理型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医学从一开始就充满着人文关照。与之相伴而生的医德以医乃仁术为核心,以大医精诚为要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大家。这种充满人性关照和人情温暖的医德思想,是对当前“技术丰满、人”医学的重要补偿。因此,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当代医学生的教育过程,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健康卫士”在其从医生涯中投射出更多的人文色彩和人性关照,既有助于自身修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

其次,医学教育不是要将医学生培养成高水平的“人体”修理工程师,而是要将其培养成怀“恻隐之心”且拥有“仁术”的“仁医”。医生面对的不是一台运转失灵的冰冷的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和尊严的生命体――病人。因此,医生对病人的诊疗过程应该充满情感沟通和亲切关怀,而不能凭借医术任意摆弄病人和指使家属。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如果缺失了应有的医学人文教育,将会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存在先天缺陷。如果能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人文情怀必将有助于德才兼备医学人才的培养。

最后,中国传统医德有助于推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医乃仁术”“性命为重,功利为轻”“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一心赴救”、清廉行医、尊重同道、忠于医业、注重道德自律和修养等传统医德思想及规范,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养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倘若当今的医生能遵照古训,当前的医患关系也不至于如此紧张。“医者父母心”,说明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充满温情和关爱的亲密关系。患者在生病无助时,最信任的便是医生,他们不惜花重金以性命相托,向医生求救,这是一种怎样迫切的心情在向医生求救。然而现实中,一些医生的冷漠却使得本该亲密的医患关系变得疏远,甚至恶化。在当前的医疗模式和环境下,患者及其家属很难从医生那里获得必要的情感上的关照,这已经成为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因素。在市场化环境下,不少医生受利益驱使或承受繁忙的工作压力,面对病人心若冰窟,冷漠行医,对病人及其家属的咨询缺乏耐心周到的解释,甚至对他们冷言冷语,这已经成为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重要诱因。如果能将医乃仁术和大医精诚的思想贯穿于医学生的教育,使医学生将传统医德中的精华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将能使他们走向从医生涯时更具人文精神,能仁爱行医。

二、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的路径选择

中国传统医德在历代医者那里,一是通过师承关系言传身教来实现的,二是大量从前人的医学典籍中获得的医德警告和诫勉,三是通过对儒、释、道等各家经典著作及道德思想的学习修习而成。但在现代大规模、标准化培养医学生的院校教育中,要将中国传统医德融入医学生教育,必须结合高等医学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以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当的教育路径实施教育。

第一,构建全方位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在医疗商业化、看病技术化的现实环境中,要培养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医生的确不容易。但是,要实现医学的人文关怀,医生的素质的改善无疑是关键一环。如果能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对其实施一以贯之、不间断且全方位的医德教育,就一定能培养出“有时治愈、常常帮助和总是安慰”患者的“良医”。这种全方位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不是仅多开设几门课程而已,而是要进行系统设计,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多个维度、多个层面进行总体规划和设计,使传统医德真正能通过这种教育,在医学生那里“内化于心、外化于性”,真真切切地发挥显示作用。

第二,开展系统的现代医生职业精神的养成教育活动。传统医德思想是我国古代医学发展的精华之一,是历代医家的“医魂”,贯穿于传统中医药发展的全过程。在现实中,如果没有良好医德的滋养,医术很容易沦为敛财的工具。在市场经济医疗商业化的模式下,必须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使其树立起正确的行业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在医学生培养方案中,还要给医学生课设专门的医生职业道德、医生职业法规和生命伦理等课程,并在这些课程中渗透和融入中国传统医德的思想。传统医德思想无论从职业规范还是职业精神方面,都是可以融入并构成现代医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的医生价值观、义利观、行医规范、职业精神,以及其中对同行关系和医患关系的认识等,可以作为现代医生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及素材。

第三,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医学生教育中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肩负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也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法规、职业精神等的培养任务。因此,医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也应将传统医德的重要思想观念渗透其中。在对医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学生的实际,依托具体课程教学,从备课到讲授、从作业到考试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意识地将传统医德的内容作为重要素材和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在讲到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相关内容时,应及时有效地渗透传统医德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在讲到新文化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的相关内容时可将中医药文化及中医药的作用渗透其中,将革命精神和传统医德联系起来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将中医药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与哲学部分的辩证法思想结合,可以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评价历代名医的贡献及其医德的价值和意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讲学中,可以讲对中医药的认识、利用和发展,可以将传统医德与当前的医疗改革及看病难的问题结合起来讲。这样做可谓一举多得,既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又紧密结合了医学生的实际;既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又达到了对医学生进行传统医德教育的目标。

第四,发挥医学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对医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培养,绝不能仅靠几门人文教育课、职业道德教育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其相关教师来完成,对医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共同做好育人工作,培养德才兼备的医疗人才。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要在各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渗透和融入医德教育的内容,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临床指导教师,也要发挥好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特别是在临床带教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学生面前也一定要谨言慎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医生是一个严肃、认真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神圣职业。从当前的实际来看,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更大更深刻。在医学生的内心里,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教给他们的才是“实货”“干货”,对他们今后找工作和从业才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因此,学生对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所讲的往往深信不疑,甚至言听计从,更愿意去模仿。但是,如果有的教师在教学和带教过程中有不当言行,也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不良影响。可见,专业课教师和临床指导教师的选配非常重要,必须给学生选配师德医德高尚的教师,并且要定期对教师的师德师风、医德医风进行系统培训和严格考核。在师德和医德方面,学校一定要严格把好关,实行师德医德一票否决制,对有问题的教师一定要加强监管和培养,不纠正、不达标者,决不允许再继续授课或带教。

总之,将传统医德融入以学生培养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不可简单草率或流于形式。只有当教师们认识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去实施。因此,学校还要形成刚性的制度要求,以保证各种途径及方式能够得到具体落实。

参考文献:

[1] 朱亚杰,张艳清.中国传统医德现代转化路径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1):1-3.

医师师德总结第4篇

本研究以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师德现状为研究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调查对象为张家口学院医学专业教师及北方学院医学部教师(包括临床带教教师)。统计显示,该市高校医学专业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由于存在各种因素的阻碍,问题也是难免的,尤其在少数教师身上问题突出,这从整体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不清楚

部分教师把“稳定”作为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主要原因,对职业理想的追求逐渐变为对第二职业、“走穴”的追求。对于他们来说,大多是因为高校教师的自由度比较大才选择这一职业的:完成本职工作后,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可以做一些兼职,这就导致了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心不足、精力外流,进而影响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对于临床教师来说,他们的职业观念淡薄,在内心深处医生身份大于教师身份。另外,部分临床教师,为追求职称岗位,急功近利,重科研论文的发表,轻临床教学工作,甚至将临床教学工作看作是谋求职称岗位的手段而不是责任。

(二)教学运作的适应性和有序性不足

肩负临床工作的医学专业教师因医疗任务繁重、突发事件而对教学工作难于投入更多的精力,常会出现上课迟到或旷教等现象,也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上课照本宣科,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三)教学实施缺少重要的教育专业等基础的支撑

对于教师来说,把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职业来看,需要教育理论作为指导,来进行教学。教育专业的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的知识——学科专业的知识、条件性的知识——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的知识——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个体经验。从我国医学专业教师的培养现状来分析,他们还未能完全掌握这些内容。对于多数的医学专业教师来说,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比较浅显,即只停留在初始的水平,未能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教学往往单一、呆板,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年龄结构欠合理,出现断层现象

我市医学专业教师出现两头重的现象:年轻教师比例过大,聘请的退休专家比例过高,呈现出新老交替、青黄不接的现状。因缺少中间层传、帮、带的作用,医学院校的教师队伍凝聚性较弱。另外,年轻教师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不满足于现状,对物质利益看得重,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

(五)对病人、学生缺乏爱心少数

临床教师爱心不足:作为医护人员,未能关爱自己的病人;作为教师,未能关爱自己的学生。这影响了医患关系、师生关系的良好发展。

(六)教师创新精神不强,因循守旧

调查结果显示,某些教师的知识方面结构变得退化,教育教学方法不新,没有创新思想和创新意识等,未能适应素质教育所提出的要求,这是影响我市师德建设的重要因素。

(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教育合力差

部分教师崇尚个人奋斗,对同事及领导出现文人相轻的现象,难以团结协作。此外,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常出现各自为战的分散现象,如任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专业课教师与临床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二、师德建设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自身因素

首先,部分教师的认识不足,不能加强对自身职业道德的修养,尤其是部分年轻教师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其次,因业务的繁重和工作压力的巨大,高校医学专业教师往往过于忙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自身道德修养。

(二)学校因素

学校师德建设机制工作乏力,部分高校行政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没有重视教师的利益、要求,而对于学校的管理缺乏民主性,从而阻碍了教师工作的热情。此外,把医疗、教学和科研变为一体来对待,这是发展职业生涯的一种方式,但却造成医学专业教师的精力与时间得不到合理分配,影响了他们规划发展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三)社会因素

首先,社会存在浮躁的现象,往往追求的是名和利,严重影响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对于医学专业教师来说,养成一个自律、自觉的品性会更加困难。其次,国家扶持力度不足,使得人们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教师对教育的热情不高。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医学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师德建设的良好文化环境

可通过主题教育、座谈学习、经验交流、典型宣传等多种活动形式,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让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二)严把临床教师选派的双重道德关

临床教师在医疗实践中除了教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外,其言行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医德、品质。学校要严把临床教师选派的双重道德观,既要注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他们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准。

(三)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机制

1.建立医学专业教师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医学专业教师的水平和素质,应建立特殊的医学专业教师执业资格考核制度,不仅要考核教师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确保他们具有一定的医学人文素养,具有较高的教学能力。

2.要完善医学专业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通过各种培训,来指导教师的学习和成长,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

3.建立阶段性的脱产带教制度

让医学专业教师暂时脱离紧张的医务工作,把心思放在教学活动中,这既可暂时摆脱疲劳所致的职业倦怠,又能够保证教育质量。

4.健全师德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我们要重视对师德的考核,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从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个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并把师德作为评价临床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增强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工作自觉性。如建立教师教学和医疗工作档案,达到水平晋级,并且和岗位聘任、职称评聘相挂钩,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四、总结

医师师德总结第5篇

[关键词]医学院校 体育教师 角色期望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有什么样的期望,是医学院校体育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改变医学院校传统教学观念,树立新的体育教师形象,是目前医学院校体育教师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学生主体出发,对医学院校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望进行研究,为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齐齐哈尔医学院大一、大二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72份。有效率为90.7%。根据体育学科特征与体育教学特点,角色期望分为6个指标。问卷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经专家检验。认同率为85%。问卷信度采用重测法.两次调查的皮尔逊相关系数r=0.897,P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

三、结果与分析

1.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的总体期望,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望是指大学生对体育教师应表现的一些特定行为的期望。调查显示: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望依次是职业道德、人格形象、课堂教学、师生关系、角色类型、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不同性别大学生对角色期望具有不同的趋向。女生对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人格形象、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等的期望略高于男生,而男生对角色类型、综合素质的期望略高于女生。

2.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期望,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修养而形成的一种获得性内在精神品质。调查表明: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人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望的首选,公平公正、敬业精神、责任心强是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期望,对此不同年级、专业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女生对具有爱心、以身作则和公平公正的期望高于男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x2=22.360;x2=30.734;x2=22.948;P

3.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人格形象期望,教师人格是指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的情感及意志结构、合理的心理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的行为倾向性。[2]调查表明:完美的人格形象是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期望的第二位.热诚乐观、富有激情、富有耐心是人学生对体育教师人格形象的主要期望,对此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但在情绪乐观、平易近人、富有耐心期望值上女生高于男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x2=28.134;x2=15.808;x2=17.584;P

4.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期望,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实施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和最集中地反映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与价值的实现。[3]调查表明:女生对体育教师讲解示范、激发运动兴趣和信心、课堂组织能力的期望高于男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x2=8.050,x2=22.913,x2=27.855, x2=10.299,x2=29.220,x2=14.193,P

5.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师生关系期望,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合理的、理想的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表现为师生心灵上、情感上的融洽,这种心灵上的交往可促使师生间产生相互感知、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相互吸引的互动效应。体育教育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平等、民主、愉快、温馨、和谐、活跃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增加体育教学的情感色彩,提高教学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调查表明:理解学生、倾听学生意见和师生间有较好的亲和关系是大学生对师生关系的主要期望,而传统意义上教师的权威地位、专制型的师生观将让位于平等、和谐、共享共创的师生关系。

6.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角色类型期望,将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划分为5种类型:知识性、技能型、严师型、家长型、朋友型,让大学生选择自己最期望的体育教师类型。调查结果显示:272名大学生中,有140人选择朋友型,占总数的51.5%;有79人选技能型,占总数的29.0%;有31人选知识型,占总数的11.4%;有16人选严师型,占总数的5.9%;有6人选家长型,占总数的2.2%。

由此可见,比起传统上教师一直扮演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医学院校大学生更加希望老师能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他们期望体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技术的传授者,更是自己的好朋友,能真正了解自己,并在教学中关心、帮助自己,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不仅有利于教学工作地顺利进行,而且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从而真正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7.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期望,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教师智力因素与知识、技术技能等的有机结合。调查表明: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角色期望主要从关注自身作用出发的理性而客观的选择。但女生对丰富的体育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期望高于男生,且具有显著性差异(x2=16.656; x2=17.324;P

四、结论与建议

1.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应不断提升职业角色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乐于奉献的高尚师德感染学生,使体育教育成为学生高尚人格生成的熔炉和圣地。

2.体育教师应从“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出发,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3.医学院校体育教师应转变以“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培养合作精神,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课堂运行新体系。

4.医学院校大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角色期望由单纯的知识、技术传授者转变为多重角色的扮演者,教师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体育、关心体育、热爱体育、终身参与体育。

参考文献:

[1]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专业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2]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2002.

医师师德总结第6篇

关键词:医学解剖 教学 德育渗透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充分把握医学专业课课堂教学特点,适时开展德育渗透教育,让课堂德育教育孕育于课本、取材于教材之外,掌握好德育渗透教育要点的切入时机和火候,让教育教学能够达到无声胜有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渗透效果。

一、德育渗透原则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医学解剖课教学德育渗透原则因视角不同,教师要实施方式必然有所不同,但始终要遵循和符合时代的需求和形势。

(一)科学性原则

在中职医学解剖课教学中,教师要将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德育渗透合理也结合起来,既不能忽视了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和任务,也不能错误盲目地进行德育渗透,要树立科学自觉的德育渗透意识,在教学设计中进行研究和准备。

(二)有机性原则

针对中职医学德育渗透要与医学解剖课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思想教育因素和成分,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精心谋划,制定计划,巧妙设计,恰当引导。

(三)渐进性原则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提出了“积善成德”的名句,可见,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要使学生就有正确的观点、理念、信条和品德,教师就必须进行反复的实践和学习教育。

(四)自律性原则

古语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是对教师最高的褒奖,体现了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在教育教学、实验操作、日常管理中要对学生一视同仁,要风趣幽默、言语文明,这些人格魅力的示范作用虽不能立竿见影,但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五)从属性原则

教师要把握好分寸,不能将德育渗透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忽视专业知识,本末倒置,要把医学解剖学知识课堂教学和德育渗透主宾时确,切不可喧宾夺主。

二、德育渗透的内容

课堂教学自身包含着充分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找到、发现能够有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德育渗透相融合、贴切的教学内容,避免生拉硬扯,让学生对课堂德育教育产生厌烦,形成负面影响。首先,通过第一课培养学生对本专业课的兴趣。教师要能够很好地对课本进行研究,结合课本的序言整合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好序言中的德育内涵。第二,职业道德教育也是德育渗透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教师要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和年纪差异,结合卫生职业教育特点,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第三,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人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正视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善待病人。第四,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要充分发挥能量。

三、德育渗透的课堂切入

(一)课堂教学特点

分散性、附属性、多样性、隐蔽性是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特点,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医学解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做好充分的准备,提炼和升华课本知识,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多变,处理好衔接。

(二)课堂切入的时机

在医学解剖学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还是要体现“润物细无声”的概念,要不被学生察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角落这无疑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典范。

四、德育渗透的教学意义

(一)明确目的,激发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新生大多没有接触过任何医学知识,很多学生因对医学课程的学习有困难而产生消沉低迷的情绪。结合这些情况,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注意结合生活、临床实践等,如举一些触目惊心的医学病例,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医学生的责任重大,只有学好医学专业知识,才能更好的服务患者,才能让枯燥的医学知识生动起来。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学习医学知识的重要性。

(二)培养能力,学好知识

医学解剖课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医学基础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的医学知识是零基础,虽然渴望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却学习难度很大。对比,教师可以在医学解剖课的教学中使用一些解剖学图谱,同时可以布置学生亲自去绘制某重要器官的解剖学图谱,通过绘制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真正掌握基础医学知识。

(三)医德教育,树立专业思想

高尚的职业道德是医护人员最基本的医德,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设计中要注重医德的培养,这是责任也是义务教师要教育学生关心、体恤患者,换位思考体谅患者的不稳定情绪。通过医疗实力的解说教师要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医护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在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医学专业课中开展德育渗透是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它既是一门教育艺术,又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其教学过程中的切入是实现高标准课堂德育渗透的关键,需要广大医学教育者结合学生、专业、课程特点,发现其德育渗透的规律,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医学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晓平.浅谈医学院校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西北医学教育.2010(6).

医师师德总结第7篇

1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轨统一,提高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管在培养内容、学习课程、培养模式,还是在对科研能力的要求方面都有明显的相似性,如果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将会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临床医师具有重要意义。与用传统方式培养的研究生相比,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综合理论、临床技能考核成绩均较传统方式培养的研究生有较大幅度提高。对已毕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使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有所提高。作者认为目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1建立并完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基地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切入点,不断完善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基地建设,加强临床技能培训力量。以提高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为主线,以基本技能操作、专科技能操作、综合技能操作为基本内容,使模拟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实施开放式临床实践教学新体系。同时加强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查房时,或新患者入院后,在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地考核,使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感受到提高临床技能的必要性,自觉加强临床技能培训。

1.2建立健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转制度制定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轮转培训计划,各科室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规范化培训领导小组,严格要求轮转研究生必须到岗,并监督指导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认真完成各项临床工作。科室或医院应尽自己最大努力组织临床理论讲座及临床技能培训,并硬性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参加,同时要求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科时,必须严格按照培训计划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进入下一轮科室培训。

1.3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临床技能培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医院应组织技术骨干编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教材》,定期或不定期举行临床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在培训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规范化培训总考核挂钩,防止其流于形式。定期邀请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以多媒体课件、临床实例教学等形式,对典型X射线片、CT、心电图、外科手术方式及手术操作等进行形象生动的讲解,提高阅读影像学资料、心电图、基本手术操作等基本临床技能。《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教材》既可以指导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针对性地、系统化地学习,又可以使考核小组有一份更系统、操作性更强的评分细则,为教学医院长期开展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不断总结经验。

1.4制订科室、内外科系统、全院病例讨论制度科室、内外科系统、医院可分批、分阶段举行病历讨论讲座,鼓励研究生们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其观察病情、总结病史资料和临床逻辑推理能力。通过疑难、典型病例讨论,训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鉴别诊断能力,巩固理论知识,提高疾病诊疗水平。

1.5举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比武每学期举行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大比武,并将临床技能考核与奖学金、助学金等评定相结合,激励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建立临床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

虽然目前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还有来自技术、组织管理、社会可行性等诸多方面的困难,但是如果将二者很好地结合,并将研究生学位证书、研究生学历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和执业医师资格证书结合起来一并发放,将会对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技能方面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更能激发临床研究生的学习热情。

2面对目前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教育不容忽视

医生的职业道德即医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导医务人员从事医疗活动的行为准则。外科大师裘法祖院士生前曾经说过:“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重要”。但目前普遍存在医德教育得不到医学生充分重视的现象,考试型医德教育相当程度上流于形式,对于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许多医学院校只开设半年的医学课程,余下两年半全部为临床实践时间,对于即便是流于形式的医德教育课程,几乎都没有开设。针对以上问题,要加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教育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2.1研究生导师要自觉加强自身的医德修养,做好表率作用针对目前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教育现状,对于已经走上临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来说,要加强其医德教育,除了自觉加强自己的医德修养以外,主要还是要靠在曰常临床工作中,临床带教教师以自己高尚的医德情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指正其在医德方面的不足。

2.2要从体制方面改变对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医德教育要在半年的临床课程学习中加入有关医德方面的课程,增加他们的医德理论知识,教学医院要注重其医德教育的实践,加强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医德方面要求,并把医德方面的表现作为出科成绩的一部分,与其阶段考评,甚至毕业考评相结合,督促他们培养良好的医德,教学医院或者各科室,可定期或不定期举行医德教育专题讲座,或者专题讨论,介绍先进事迹,发表对医疗行业中不良之风的看法等,增强其医德观念。

2.3加强对医学专业型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其医患沟通能力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德教育的重要方面。如今,随着社会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趋于平等,患方要求更多地参与诊疗方案制定过程。这种医患关系的变化与医疗服务从“提供者导向”到“患者导向”的转变相一致,在曰常临床工作中要求临床研究生树立“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

众所周知,目前医患关系极为紧张,各大媒体及网络时有对重大医患矛盾的报道,作为医疗工作者,也切身感受到这一矛盾的存在性及尖锐性。导致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根源,除了临床诊疗工作的原因外,很大一部分都与医护人员医德医风存在问题有关。这就需要医护人员使用自身高尚的医德与患者做好沟通,在医疗工作中取得“双赢”。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未来临床医师队伍的主力军,医德教育就尤其显得极为重要。

3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及循证实践应用到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际教学中,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传统医学实际上是经验医学的范畴,即上级医师依据自己的经验、教科书和医学期刊的零散报告指导研究生,是医师知识经验的临床再现、验证和重复运用,强调知识的吸收和经验的积累,因而可能出现部分概念不严密,结论不准确甚至出现错误。而循证医学是寻求证据和应用证据的医学,能“慎重地、准确地、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临床经验,参考患者的要求,将三者合理结合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措施,。

3.1用循证医学的理念指导曰常临床工作,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思维如果把循证医学的理念很好地应用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曰常临床工作中去,就会引导他们在疾病的诊疗方面寻找各种客观存在的医学证据,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及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指导医疗实践,使得临床医疗决策更加科学,而不只是根据经验、书本的知识等去诊疗疾病,从而形成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更加缜密的临床思维。

医师师德总结第8篇

【中图分类号】R9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06-195-1

医院药学管理是医疗机构中医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服务理念的提升,医院药学管理的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基层医院由于硬件设施,人员配置和人员素质的局限性,与医院药学管理发展不相事宜。如何从传统的药学管理模式中走出来,探索适合基层医院的药学管理发展模式,使基层医院的药学管理也能得到健康均衡发展。

1药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是实现基层医院药学发展的基础

药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关系到基层医院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充分实现药师在医院药学中的作用,尤其在基层医院里要培养药师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将药师的奋斗目标与管理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和服务转型,是基层医院药学管理发展的前提。

1.1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药师药学服务理念。通过教育和激励方式,培养药师药学服务理念和他们的奉献精神。在完成药品管理任务之余,关注病人的药物治疗结果,使药剂科形成一种工作氛围,将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与病人的安危和健康联系起来,承担起道德和义务的使命和责任。在工作、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胜任转型后的药师工作内容。

1.2不断完善药学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把设置临床药师职位作为健全规章的内容。不仅通过教育和激励,还要靠制度来约束,通过专职或兼职的方式设置临床药师,开展力所能及的临床药学工作,定期将临床药学内容在全科范围讨论、学习。有计划、有步骤带动全科室药学服务管理意识,鼓励药师关注药物治疗过程和结果,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和方向。

2加固基层医院药房工作质量管理规范

2.1将基层医院药品质量管理工作做实,实现目标管理。包括采购、调配、储存、使用各环节药品质量控制,设置药品供应、处方量、差错率,帐物相符率、损耗率库存量资金占用率和利润率指标。定期考核,明确奖惩。最大限度保证发出的药品的安全及质量的准确。

2.2强化基层医院药房人员配置。基层医院往往重医轻药,药学人员素质跟不上,人员配置不足问题。必须改变观念,提高药学管理在医院管理的重要性。加强专业人员及相应专业素质人员的配置,不间断进行在职人员再教育,提高人员素质,提高药品质量管理水平。

3药学管理重心向“以患者为中心”转移,量力而行,逐步向药物治疗结果管理过渡

3.1加强对临床药物不良反应的收集、分析和报告管理,对差错、意外、药疗事故的汇总与报告管理。及时汇总、总结临床发生的各种药物反应,分析原因,属药物不良反应,按反应级别定期上报,采取措施;是人为差错事故,应总结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以减少甚至避免产错事故。

3.2通过编写药讯,收集和宣传最新药物信息及药物治疗进展,促进药物合理使用,提高药师专业素质。

医师师德总结第9篇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医学,而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医学。从其雏形乃现时起便与人文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弘扬真善美人性,完备道德修养,对时下医院医师的医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医乃仁术”,这种医哲交融现象在其他学科能够体现的情况屈指可数。故而,在中医院校管理教育中,培养和凝练学生与人文相关的中医药行业核心价值观显得极其重要。诚然,作为一名杏林后辈,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中医临床技术,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一名合格的医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医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和职业道德。所以,医学生阶段的人文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古书有云:大医精诚。第一是精,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要求为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无欲无求,不问其贵贱贫富,万不可恃己所长,经略财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进步的社会思潮,人们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逐渐充斥着医学领域。医学生对物质、名利过分追求,忽视人文精神的提升,种种表现充分暴露出对人文德育肤浅的认识和无知,反映国内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程度严重,国内医疗机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中医学生必须领悟到在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中,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素质。我们作为授业解惑的园丁,基于中医自古以来贯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应该呼吁加强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便今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2.1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相对较大,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社会价值取向普遍是胸怀大志,服务人民,较少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相互结合。这样以来,少数群体开始自我膨胀和满足,导致人文环境恶况愈演愈烈,以至于影响到在校学生。在目前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虽然受到传统教育偏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众多高等中医院校中追求物质,忽视对医学精神追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诸如,随着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校园中不乏追捧者;明星大腕开演唱会,排队打地铺抢购门票者亦是屡见不鲜;约好一起去看书,因为琐事放鸽子……课堂中老师教授的传统医学人文情怀早已忘至九霄云外,更别提去思考和挖掘中医学古籍中经典人文精神。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后果严重将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为此,国家号召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加强人文和医德教育,以大医精诚的理念,提高学生品德素质。

2.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欠合理

现在的中医院校为适应就业的需求,努力培养医学生毕业后解决临床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突出医学知识的灌输,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十分贫乏。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比例偏低。虽然近年来中医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增加,但大多都没有经过系统设计,课程开设呈现随意性,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选修课缺乏系统性。中医院校学生们也都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考取各种证书以及社会实践上。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提高,漠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学习和文化活动。因此,医学生毕业后虽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构成实用化。

2.3人文师资力量及素质欠缺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人文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现在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多数由综合性大学或者师范学院的年轻人文学科教师来教授,缺乏一定的中医文化底蕴;而多数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的教授只是一味教授医学知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使得学生一方面从人文教师中学习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从专业教师中学习专业知识,两者互不联系,很难形成有效而强大的教学合力,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运用于中医临床中更是空谈。除此之外,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当代教育模式下,由于学科和知识结构单一,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的瓶颈,更谈不上特色与优势;而人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层次欠合理,以青年的助教和讲师为主,副教授和教授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梯度团队。

3完善中医院校人文教育环境的举措

3.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据相关报道,国内中医高等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总学时是国外医学院校的25%。由此可见我国在医学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方面关注不够。高校应针对医学领域的发展变化,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从课程设置来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比重,针对我国医学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的情况,应开设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辨证法、医学法学、医学美学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逐步纳入必修课计划。同时也可结合中医特点,开设“五经”“二史”,中国文化、哲学等文化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总之,中医高等院校应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言传身教,全面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往往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言传身教、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为了让更多学生真正领略到人文教育的魅力,就必须把最优秀的教师吸引到教学一线。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学专业课教师,拥有精湛的医技和良好的医德同时,需有意识把人文知识融于教学内容;而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文老师,应该兼备深厚的中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利于在课程讲授中融汇中医学特点。因此,为了改善当前中医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的情况,中医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3.3加强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着示范、教化和熏陶的作用。中医高等院校要结合“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寒热温凉”等独特的中医药元素,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节,养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提高文化修养。同时要重视中医高等院校图书馆馆舍和技术的建设,明确定位人文文化脉络,打造资源与设备、服务与育人互补的求真实和向善美的人文功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接触社会潮流、动态的条件和机会。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为最终目标。

3.4审视医患关系,重视临床带教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满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源头,然而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所付的昂贵医疗费用比例失衡更是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面对日益恶劣的医疗环境,如何缓和医患关系一直是个焦点。医院的公益性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质疑,少数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转变,急功近利、拿来主义的价值观念肆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低收入、高风险、高压力”的医疗行业现状,使得部分中医院校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有所动摇,导致个人人道主义精神淡漠。同时过度的依赖先进医疗仪器和设备使得医患关系的严重物化。美国特鲁多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时常被大家提及,这从一层面上反映出社会呼唤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自古以来中医就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贯彻落实必须以中医临床技术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为前提。真正的人文关怀并不局限在对患者的嘘寒问暖、谈笑家常,而是致力于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提高临床疗效,使他们得到“身心”的舒适。一切以病人利益为出发点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医院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在临床实践中无时不刻不存在着人文知识的渗透,而其中由于临床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他的人文素质则直接影响着所带教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带教老师的言论、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医德医风的好坏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临床教师不仅要做到在医疗工作上教导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5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各高校须组织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中医特色疗法去基层(社区等)进行推广应用,可以使得民众感受到中医的简、便、廉、验。在实践中感受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职业道德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人文素养的丰富内涵,不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底蕴和价值导向,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品位和质量,以科学的人文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铸就终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