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3:40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第1篇

(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

地理生态被破坏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巨大,想要短时间内的实现城镇化是不可能的,农村人口仍旧还会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城镇化进程中高速公路、铁路的建设使原本联系密切的村落被隔开,政府规划失控等城市空间布局不规则,许多文化赖以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被分割开来,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多个村落或者集体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支撑,地理生态上的分割意味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失去了空间,现代通信科技并不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此,城镇化导致地理生态格局的改变,也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存环境。

(二)外来文化的冲击当今社会上

很少能看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人们喜爱的是篮球、足球、跆拳道等国外的体育竞技项目,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他们所喜欢的体育项目都很少会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活动,随处可见的篮球场、足球场、跆拳道兴趣班让中国本土的民族体育显得十分冷清,武术馆、象棋馆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了。日常生活中只有一些老人会打太极拳健身,而传统武术、摔跤、龙狮等项目则只会出现在一些民族节日的表演中,表演者也都是一些业余团队,他们的演出极具功利性,根本没有领悟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现代竞技体育不断发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大多是出于功利、名誉,就算体育表演也充斥着商业化的气息,没有从根本上继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得不到弘扬与发展。

(三)学校教育落后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

是传统体育走向规范化、普及化和科学化的必经之路。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体育教学缺乏自己的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都是从苏联时期引进过来的,不管是大学体育教育,还是中小学体育,其教学内容主要是西方的现代体育项目,很少涉及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授。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教育改革使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有了起色,但是还是缺少理论指导,相对于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依旧十分缓慢。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国家教育改革中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到学校学科建设中来,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而且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也得到了完善。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广泛的引入进来,极大的丰富了学校的体育教学的内容。但是,相对其他学科建设,民族传统体育不能严格的按照学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民族传统体育学也只是初步建立了应有的门类和框架,并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学科结构,研究方法不明确。此外,外国的体育文化流入对传统体育教学造成冲击,像韩国的跆拳道,已经成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热门体育项目。

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一)正视发展困境

认知传承的意义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始走向消亡,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和发展困境。在功利思想盛行的今天,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性,这使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传承中变了味,许多传统文化的功能完全消退。而我们强调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指其内容上的保存,更注重的是其蕴含的精神的延续。因此,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要正视现在的困境,认清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本质意义,端正态度,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精髓。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创新传统文化发展途径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保护,更重要的是创新。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必须加快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首先,应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次,要结合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利用国内国际市场来传承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民族体育项目“走出去”和“引进来”,吸引外国人学习民族体育项目,借助外国的成功经验,保护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后,创新体育管理制度,由以前的行政手段向借助市场、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的管理制度转变,切实提高体育文化的管理水平,发展传统体育文化精髓。

(三)重视学校教育

在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很多现代竞技体育项目都是通过学校传承发展而来,学校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中介。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将其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教材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这是对学校体育教学的一个补充。重视理论基础的完善,切实促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

三、结束语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第2篇

1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1.1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契机,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的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传承下去,以人为传承的载体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利用传承人的动态性、活动性最能将民族传统体育的“活”的特征完整体现。贵州省各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建立专项的资金对传承人进行资助,采取各种活动对传承人予以支持。政府可以依托当地资源,通过开办“文化馆”、“学习班”等形式,加强对传承人的管理和教育。规范传承人传承体系,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进行法律保护。据调查,目前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大多年岁已高,部分传承人体系被打断。因此,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2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为依托,加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开发与传承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是地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体现。目前,民族传统体育基地所传承的项目大多是一些当地较为人们所熟悉的项目,这些项目基本上已经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发展模式,并且部分项目是民运会和一些大型运动会的竞赛项目,在群众心中已经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而其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相比之下则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这些项目往往因为无人问津正面临失传的边缘。

为此,应当加强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基地的管理,加大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对其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力度,将当地一些还没有开发出来或已经开发但发展状况不理想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基地中进行保护。实现传承与开发共同进行的民族传统体育基地传承体系。

1.3以贵州省民运会为平台,实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规范化传承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范化是传承的必然途径。运动员通过民运会将各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的眼中,通过此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传统体育文化,让公众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检验和筛选。贵州省民运会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规范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途径,成为民运会必须是规则体系健全、具有观赏性和便于操作与控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发和整理的过程中规范性的确立。注重传统体育运动员的培养,提高民族传统体育比赛的科学性,借鉴现代体育成果,对一些竞技性、娱乐性不强的民族民间体育进行技术改造和整合,使其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保持原始氛围。

1.4以学校教育为基础,提升贵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软实力”将部分优秀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进行教学,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民族认同感,促进民族团结。尤其像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地较多的省份,应当充分挖掘当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学校应当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纳入到体育教学计划中。

通过学校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从心底里接触和喜欢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理性对待现代体育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同之处,让学生具备传承本土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识和责任感,自觉为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努力,实现传统体育文化年轻化传承。这样才能提高全民体育文化素质,实现民族体育文化长远发展,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贡献力量。

2结语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第3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 西部地区 传统体育

2002年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体现了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改革的时代要求,提出了教改内容和要求,确定了改革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其中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等原则,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改革提供了指导性意见,也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进入了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课余锻炼,为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体现西部地区高校民族体育特色等提供了改革依据。

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理论、文献资料和个人研究成果,深刻认识、理解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文化价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其民族在社会生活、生产方式、、战争、迁徙等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演化而成,并世代沿袭相传,表现出民族生活的一种文化模式。作为流行在特定地域的民间文化内质,它产生在特定的民族社会生存空间,反映了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模式和文化心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浓缩了不同时期的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

传承性和民族性。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世代沿袭的传承性和民族性。任何民族的任何一种传统体育活动都经历过一段漫长的产生、演变、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狩猎、战争、生产方式、生存繁衍、宗教祭祀等群体、民族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生产方式的改变逐渐被群体或民族中的多数人接受并世代相传下来,成为一种在一定范围内对民族生活具有一定影响的比较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

稳定性和封闭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非常明显的稳定性和相对的封闭性。在民族传统的节日庆典和大型的活动中都有举办具有浓郁的本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民族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使得一部分民族传统文化失去了存在价值,而传统文化内质的优秀成分不与现代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发生直接的激烈冲突,依靠其巨大的传统惯性和民族在心理上对它们的适应和依赖,就能比较稳定地保持和传承下来,成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新疆赛里木湖畔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大会已发展成为融民族文化交流、旅游、商贸等多种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盛会就是例证。

独特性和地域性。它表现为不同地区的民族在传统体育文化内质上各具鲜明的特色和明显的地域特征。维吾尔族的摔跤、拔棍、达瓦孜,哈萨克族的赛马、叼羊、姑娘追等传统体育活动,表现出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文化艺术等,也反映了保护传统文化独特性的强烈意识,正是这种民族意识使得传统体育文化对本民族而言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可以显示民族独特性的深刻内涵。

通过实地调研和多年在新疆地区高校任教的老教师、专家以及少数民族、汉族学生的专题座谈,教师和学生对在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表现出了极高的期望。新疆本土成长的少数民族、汉族学生也表现出很高的兴趣,其中民族学生67人、汉族学生12人,认为他们从小就生长、生活在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喜闻乐见、亲身参与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部分汉族学生表示他们的少数民族语言有很多就是和民族同伴在民族传统的游戏、娱乐活动中学会的,并且与民族同伴的感情、友谊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座谈会的一个共同点是,大家认为,他们熟悉的、会玩儿的、能发展个人体能、体现个性与智慧、促进民族团结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游戏,如果能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将会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汉族学生参加,同时对现行的传统体育教材内容提出了意见,普遍认为教材内容陈旧、单调,重复中学教材,有相当一部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的体能基础弱、运动技能差,在学习像田径、体操这类运动强度大、技术难度高的教材时表现出学习困难和不感兴趣的现象。这说明现行的传统体育教材不利于发展、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对健身、娱乐、人际交往的需求。少数民族学生生活在民族文化浓厚的社会环境中,民族独特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游戏等深深地植入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中,在课余、休闲、聚会等活动中他们会自发地、尽情地、欢乐地举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和游戏以衬托活动气氛、抒感、交流信息、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巨大的开发潜力。

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优势

在高等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和高校体育改革的形势下,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在西部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改革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为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部地区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广泛的基础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高校有比较完善的体育场地、运动器材、教学设施和完备的教学管理体系,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有极强的教育性、健身性、娱乐性等特点,为改革与创新高校传统体育教材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提供丰富的体育课程开发资源,可以充分展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的特色和区域特点。

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提高体育能力,为推动西部地区大众体育和全面健身活动深入、持久的发展培养社会体育后备力量,为发展西部经济、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服务。

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丰富高校体育内涵,逐步在有条件的高校建立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训基地,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和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的专门人才,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水平和观赏价值,与全国民运会接轨,扩大对外民族体育文化交流、竞赛活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

高校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体育文化传播的关系

在人类社会众多的文化现象中,体育是一种最易沟通人们的思想、促进民族交流的社会文化形式。体育具有超越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语言障碍的特质,被世人公认为是沟通人际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纽带和桥梁。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美国的NBA、足球世界杯等世界级体育盛事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影响之大、范围之广、参与的人数之多是任何一项文化活动都不能比拟的便是例证。纵观世界体育发展史,当今在世界上盛行的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项目都是产生于某个国家的某个地域,与某个民族的社会生活环境、生产方式、宗教、民俗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并且在开始时只在极狭小的地域空间开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和的加强以及教育领域的拓宽,使这些具有生命活力的民族体育活动不再只从属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在民族文化和传统体育的发展、传播过程中,一些具有民族特点,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观赏性等较强的体育活动便从该地域向外扩展,逐步向周边地区、国家之间的体育交流方向延伸,经过各种文化传播因素的协调和民间组织的运作,具有民族传统形式和特点的体育活动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完善,为不同的国家、民族所接受并成为其文化的组成部分。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传播的文化内因在于它本身内在的价值功能,即人类社会共有的文化价值因素。这种文化价值体现在满足人类的身心发展需要,满足整个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例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艺术、军事、医疗等发展的需要,并沿着人类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方向向前延伸,不断地拓宽内涵、发展完善。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传播的范围、效果和进展的程度,除了其本身所具有的健身、竞技、娱乐、医疗等内在的动因外,外部传播的途径、方式和文化动因也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外部传播的途径一般有移民迁徙、教育、大众媒介和组织地区之间、国际之间的运动竞赛等。其中教育在传播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能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这是因为教育的独特功能所决定的。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具有很强的传播和深化文化的功能。任何民族要想使他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保存、传承、发展下去,就必须通过教育这一中介方式。

教育不但具有传播和深化文化的功能,还具有构成社会文化本体的功能。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现象,任何社会都把发展教育看成是构成其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本体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能共存于一个文化体内,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互相依从、互相适应和互相发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教育具有活化文化的功能。文化的活化是指从储存形态的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形态的文化。我国西部地区有很多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较高的健身、医疗、娱乐、竞技、观赏等价值,可以通过挖掘、整理、完善等推广到学校和社会,使之融入大众体育活动中。历史的发展证明,教育是把储存形态的文化直接转移到人的载体上,使之呈现出参与人类生活和生产高度活跃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

结论与建议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独具特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发展、弘扬民族优秀体育文化是时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深入发展的需要。在西部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中,在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开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活动有以下几点积极意义: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教学或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教育。

各民族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的活动中分享民族体育完美的艺术、精巧的技能,有利于增强民族团结,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通过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想、陶冶情操,促进高校体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有利于贯彻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丰富高校体育教材和活动内容,体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的特点和地域特色。

有利于建设民族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与全国民运会接轨,为西部地区和国家培养民族体育人才,为西部经济建设服务,为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作出贡献,推动大众体育深入发展。

有利于传播民族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向世人展示西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风采和民族精神。(项目来源: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批号:FLB030661)

参考文献:

1.傅继利:《文化变迁与教育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2.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徐万邦:《少数民族文化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曾于久:《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年版。

5.陈青:《学校民族体育》,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年版。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第4篇

(一)科研机构层面

从科研机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方面进行考虑,其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在实际的生活中研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科研人员一般都分布在大城市的高校或是科研机构,基层这方面的人才有很大的欠缺,这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尽管地方的科研人员或是管理者置身于当地的传统文化中,但是由于其知识水平的局限性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很好地保护,并且很难肩负起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的研究。此外由于大部分科研人员很少对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考察,这样也就使得科研人员无法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真实情况,给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在我国的很多博物馆或是纪念馆中缺乏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的资料,这样也说明了我国在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方面的保护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好传统的体育文化,需要培养更多的研究人员,并对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情况进行很好地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二)法律法规层面

我国在“十一五”规划中对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十一五”规划中指出需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人才,加强推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力度,通过在不同地区根据民族文化的实际,建立相应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培训基地,对濒临消失的传统体育要进行保护。此外还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中使用的器材进行了相关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得到保护的前提下更好地发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规范还不够明确,没有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建立相应的法规,如在《关于加强对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工作意见》中并没有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工作进行详细的论述,这也给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仅是提到了需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扶持以及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人才方面的培养,但是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问题没有进行考虑。由上可见,我国目前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做到有法可依。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应坚持的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其中涉及到很多的体育项目,并且每个体育项目的价值是没有办法进行估量的,有的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可能相对较小,但是有的可能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为了保护好我们的民族文化需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这就需要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搜集和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再将其中有价值的传统体育进行整理,吸取其中的精华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受到影响。

(二)重点性原则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做得面面俱到,也不可能对所有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或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进行全面保护,必须坚持重点性原则。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的主要目的是使具有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很好地保护,并且使其能够健康地发展,但是其中并不是所有的体育项目都可以得到很好地发展,这还需要结合时展的需要,以及是否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符合现代社会的标准,只有符合以上标准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是需要保护以及发展的对象,只有这样明确需要保护的对象,再加强对其保护,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地发展。

(三)民俗原则

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民俗的特点,因此其体育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俗对于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民俗将会形成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传承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对其中体育部分进行保护,而忽略其中的民俗特点将会使得体育文化的传承失去其意义,因此在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保留民俗的特点,这样才使得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有意义。

(四)整体性原则

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时需要考虑到整体性原则,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于所存在的自然环境、周围的社会环境以及当地人们的精神信仰。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在不断地超越这些因素并且在不断地影响这些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精神信仰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决定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以及特点,与体育形式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因此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整体性的原则。

(五)人本性原则

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要充分认识到其民族性特征,保护活动应该依靠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群众,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最浓厚的感情,因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态度以及精神方面的需求都会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注重少数民族群众在其中的作用,遵循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追求,并且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协调文化保护与商业盈利以及资源的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只有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观点考虑在内,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

(六)现实性原则

在发展以及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必须符合时展的需求,将其中不合理的部分去除,保留其中的合理部分,并且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创造出新的文化元素。此外,还需要保护其中的民俗特点,适应当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被大家所接受,并且坚持这样的原则也是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中所必须做到的。

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措施

(一)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分级保护体系

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建立不同的保护体系,主要是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来进行分级,一般分为四个等级:国家、省级、市级以及县级。在个等级中有不同的保护重点,这样将会帮助相关部门更加有针对性地根据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级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这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的保护以及发展有很大帮助。这四个等级中的部级主要是由文化部牵头,体育部门以及其他的相关部门进行协调配合,其中主要是由体育总局负责,其主要职责是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保护,涉及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审计以及资助等内容。

(二)进行数字化整理与编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涉及到的项目众多,这就需要对所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挖掘以及整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理的过程中,最好采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以及编目,因为这是最科学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方法。采用数字化的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处理以及分析,这样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加方便、快捷地掌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现状,也有利于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相关资源的保存,对于以后的科研或是在教学中使用都将会有很大的好处。在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理以及编目中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需要成立专门的小组,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整理;第二,需要从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支持,这也是保证传统体育文化保护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第三,任务明确以及做好具体分工。这就需要对基层工作深入开展,全面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相关信息,将这些信息进行汇总再进行编目,这样才能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好地开展以及得到保护。

(三)打造民族地区特色体育文化旅游品牌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或者要想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应该大力打造少数民族特色体育品牌,通过打造体育文化旅游品牌等形式来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吸引力,进而强化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当外来游客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旅游时,他们自然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从而形成文化传承与文化宣传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发展。当然,在以旅游开发的形式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民族地区群众的生活习惯,尽可能沿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本真的内容成分,避免误传、误导,要从传承的视角坚持保护的理念进行适当的开发,才能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真正保护。

(四)开发学校体育文化教育资源

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需要借助一定的文化力,这种文化力作用主要是借助学校的教育来实现。现在很多外来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民族文化受到冲击,通过学校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适合在学校进行教学,因此在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一定的选择。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引进学校一般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高等学校将引进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编成相关的教材,并在学校成立相关的专业;另一种是少数民族地区学校应该根据当地的文化特点,将其中一些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纳入教材课本,由此扩大其文化宣传面,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力,这样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价值。

(五)开展民族地区传统体育竞赛娱乐活动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第5篇

关键词:体育文化 特质 儒、道、佛 传统文化

任何体育文化都是体现民族、本土的传统,民族心理的文化,都显示出本土、民族的特色,这种根植于本土的民族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较稳定、坚韧的形态,世代相承,从而成为一种文化模式,积淀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成为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儒、道、佛等传统理论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儒、道、佛三家思想已深深融入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中,中国的武术,养生及其娱乐性体育文化,如围棋、蹴鞠等与儒、道、佛等传统理论主要方面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质和基本精神

宏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极其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古时代的易经八卦,汉唐前后,儒、道、佛、墨四大流派,经过碰撞和整合形成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基本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德服人”、“刚健有为”和“贵和尚中”等。从总体上来看,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无论是儒家的“三纲要”,还是道家的修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中国传统体育以“天人合一”、“气一元论”为哲学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崇尚礼让,宽厚平和为价值取向的体育形态。

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都反映了身与心,机体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之整体效益的价值观,但缺乏积极探索自然的精神,缺乏对人体单项技能的开发。中国的传统体育由于受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影响,在体育的价值取向上重视伦理教化而忽视其他,如为儒家先哲推崇的射礼,要求射者“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牢固,然后可言中”。唐代木射,将“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作为取胜的标记。西周的射礼,不仅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之分,而且对同属于统治阶层的不同等级身份的人,所使用弓箭靶、伴奏乐曲及司职人员都有严格的规定和区别,目的在于“明君臣之礼,长幼之序”。这种竞赛的不平等性,运动的过于伦理教化性,不仅有损于公平竞争精神,也不利于人的智能和体能的开发。在儒家学说里,体育的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显得微不足道。崇礼风尚,等级制度,使中国围棋也蒙上了“温、良、恭、俭、让”的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竞技围棋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宗法性使中国吸收异质文化的能力较弱。孔子曾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但,从汉代起“崇文尚柔”的风气开始流行,文武严重失衡,到宋元时“重文轻武”之风愈演愈烈。

二、佛家的“禅”道与道家思想在中国武术的内涵

儒、道、佛等传统理论对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影响非常深远,宗教以佛教影响最为广泛。“禅”是佛教的一派,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和儒家思想合流,成为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门派。中国的少林武术,都是以“禅”为体,以“拳”为用,“禅拳一体”。假如习武者无“禅”之修养,则为偏离正道,必定从超然于胜负,生死之上的“禅机”,堕落到奸诈毒辣的“杀机”中去。正如姚广孝大师叹息的那样“禅机末了说戒机”。少林拳以“禅门心法”为指导思想和拳术灵魂。达摩祖师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宋圆悟克勤大师曰:“损诸如见,拔弃妄缘,长教胸中洒洒落落,无一尘事。”这些大师所言,无非教人在坐禅或立禅时,放下一切思虑,湛然平静,不为善恶、生死等两种对立的矛盾景象所动而已。

中国武术思想的认识论,就直接来源于道家的本体论。老子曰:“道者,万物之奥”,“似万物之宗”,老子认为万物之本的“道”即是“无”。王宗岳《太极拳经》说:“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这个“理”也就是老子所谓的“道”。中国武术的意境、神韵,武术之道的精微和真谛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是“道”的体现,武术的种种外在形态如功能、神韵绝技等,均为“气”的演化与体现。练功中的“元气”即易经的“太极”,亦即老庄的“道”,天人合一的观念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所谓“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然”代表,所谓“天人合一”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相通,强调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天人合一”在老子看来与“道”无本质差别。庄子更认为天人本是合一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记》)。中国武术在长期实践中认识到武术运动的客体――人体自身和宇宙自然和客体是内在联系着的。有着深厚内功的养生兼技击的《峨眉十二庄》其《天地庄合诀》说:“象天法地,圆空法生,大小开合,唯妙于心。”古人象天法地,体会到“圆”与“空”是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征,因此是动功的最佳方式和境界,圆则灵活多变,空则轻灵无滞,圆而又空则能作到活泼自如,变化无穷。故不少拳种以圆空为基本架式与手法,太极拳、少林拳亦以圆、空为技击特色。

三、先秦尚武精神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包含着大量的禅宗和儒家思想,其道德内容来源于儒家经典,中国先秦武士时代对武士已有:“礼、义、忠、敬、勇、死”之说。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仁”是一种道德品质,一种处世之道,“仁”成为儒家的修身之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止于善”。“义”即荣誉的意识,孟子言“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先秦武士,人人带剑以示“义”。如中国之士所言:“士可杀不可辱。”“知书达礼”是儒家思想所要求的,礼就是维护等级制度,注重尊卑有别,礼即是法,要知礼,得读书修身,做到“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勇则害上,不登于明堂”(《左传、襄公二年》)为下犯上是头等罪恶,强调无条件服从,“敬”是一种“持诚”之道,“敬”的意义是自敬而敬人,“敬”与“忠”相配合。勇是一种“致诚”之力,勇是一种实现之力,所谓万恶怯为首。

朴素廉洁,追求享乐是人之常情,动物也有此本能,作为人中俊杰的武士必须压制自己的欲望,这是何等痛苦的事,武士们按照孔子的“君子居不求安”的精神来造就自己,把朴素廉洁看作一种追求,而不是一种负担。

四、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从汤商到春秋战国的先秦时代,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尚武文化经久不衰。到春秋末期,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旧贵族的统治越来越腐败无能,礼崩乐坏,新兴地主阶级的出现,造成先秦贵族时代的土崩瓦解,文武分离的局面的开始呈现。鉴于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现状,孔子大力倡导礼仪教育,孔子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重文轻武”教育的肇始。到了汉以后,重文轻武的思想才得以发展,并逐渐形成一种社会风气,汉高祖提倡文治,汉武帝采用董仲舒之策,崇尚儒术,“重文轻武”之风根深蒂固。汉代儒家提出“去武行文,废力尚德”批评“角抵戏”是“玩不用之器,”蹴鞠是费力劳体,不合“君子勤礼,小人尽力”之训。两汉之后,“重文轻武”的思想的日甚一日,好文者常为父兄所爱,好武者常为父兄所恶。南北朝时,不少贵族子弟,“肤脆骨柔,不堪行步,”宋明以后,由于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重文轻武之风达到极至。儒家的“崇文尚柔”、“中庸”、“贵和”、“寡欲不争”、“以柔克刚”的思想,极大影响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以致射礼演变成投壶,蹴鞠变成“不以勇敢,不以力争”的捶丸等。中和之道使得极具观赏和技击的体育运动变得面目全非。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和身体活动的社会整体功能,而对单纯的体能性竞技活动不感兴趣。在中国古代“以礼法至上”的社会,严重缺少竞技体育所需要的自由、民主、平等原则。唐朝时期,是消闲娱乐性体育文化最昌盛时期,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如蹴鞠,马球等。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体育异常兴盛。清朝是民族传统体育的衰落时期,有些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消亡。由于其封建王朝的宗法性,保守性,封闭性,非理性的影响,体育竞技性几乎消失殆尽,直到近代随着西方入侵,洋务运动,维新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新文化运动等,中国体育才有所起步。

随着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日益融通,通过碰撞、同化、调节、吸收,有的走向成熟和现代竞技相联系,有的通过挖掘、整理、保护、转型使传统和现代相结合,有的逐渐走向消亡,这些演进推动了共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承载几千年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武术,已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符合体育原理的、适合于改良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加以科学整理,譬如:武术、中国象棋、围棋、龙舟竞渡等,将实行“奥运战略”,真正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但是,为了适应现代国际竞技运动而自我摒弃,它所蕴含的许多东方优秀传统文化也将面临较严重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黄文仁:《体育文化发展的历史曲线》,《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

[2]盖世才:《少林“禅”与太极“韵”》,《武林》,2002.9。

[3]肖 冲:《从社会文化诸因素看先秦尚武精神》,《体育文史选集》(1984-1991),成都体育史所。

[4]周西宽、胡小明:《体育文化泛论》,《体育文史选集》(1984-1991),成都体育史所。

[5]王铁新:《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理性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悖谬》,《体育文化导刊》,2002.1。

[6]何云波:《儒家与围棋》,《体育文化导刊》,2002.1。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98-03

前言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起源、生存、繁荣和发展一脉相承,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融汇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的发展历程之中,是中华儿女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经验的沉淀和整个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积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影响,对于如何在现阶段与未来弘扬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共同信仰和民族精神,是对各自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科学概括,同时在年代的递增上又保持着鲜明的继承性和民族性。民族传统文化只是一种维系民族共同体延续与发展的工具,它既是民族内部的生存方式,又是对外区分不同民族的标识,它的物质与制度文化追求适用与理性,易于接受外来文化,与此同时精神文化的对外标识性作用明显,成为对抗外来强势文化的工具,并被不断再造。

2 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是长期流传在各民族民间的以强身健体和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各种竞技与游戏活动,又是以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主体,融合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是各民族传统养生、健身和娱乐等体育活动的总称。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与古代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民族传统体育存在于一定的背景之下,当前社会的劳动生产、军事战争、风俗习惯、等都深刻影响着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性、娱乐性和健身性。它不仅体现着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人文主义精神,增添了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在体育活动中继承与发扬了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的宝贵资源,在现代社会人类健康、和谐发展的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我国众多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生活习俗,以及从古至今的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使得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丰富多彩,体育项目种类繁多,运动形式千变万化。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具有栖身于社会生活中的体育活动相关赛事程序、器材制作、比赛规则的运动形式,同时汲取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文化营养,成为体现人类生活方式、行为特征、运动规律的一种文化形态。

民族传统体育是在人们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提炼发展起来的,它具有一定的健身、表演、经济和教育功能。民族传统体育既是身体锻炼的手段,又是娱乐身心的有效途径。这些体育项目使人体通过感官、感触,以及全身各肢体、各部位的运动,起到娱乐身心的作用,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使人们在生活工作之余,体力得到锻炼,精神得以调节。每逢节日,人们喜着节日盛装,踏着音乐,跟着节奏,踩高跷、扭秧歌、跳竹竿舞,这些都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得以充分展示。把民族体育项目融入生产劳动、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之中,不仅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推动了和谐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在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越来越受到社会与人们的关注,在传统儒家思想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体育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可见传统体育文化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我国传统民族体育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现代教育中体育已成为教书育人的一门必修课,武术、八段锦等进入学校体育教材,很多高校也增加了武术、摔跤、围棋等体育项目的教学。

3 传统文化性格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传承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核心性质,它体现着作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力,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性。小到一种国家的语言、服饰、风俗,大到一个国家的政治、体系、经济,无不体现了其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是一个国家从时间的先后上文化的一种继承与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传统性深刻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例如汉族的秧歌,最初起源于汉民族古代耕地、插秧的劳动生活,也是与人民的祭祀活动相关的一种舞蹈形式;蒙古族的摔跤运动体现了蒙古族人民豪迈好斗的民族性。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环境错综复杂,这就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地域性。中国不同的地域自然条件决定了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地域环境的不同导致了风俗习惯的差异,因此必然也会引起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异。同时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体育文化。北方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干燥,疆土辽阔,人迹稀少,在历史上保持了比较剽悍、勇猛的民风。因此骑马、射箭、摔跤成为北方地区的爱好与生活之一。南方由于雨水充足,河流众多,少数民族多以村寨或部落为单位,因此民传统体育以集体活动为主,活动的内容多表现出生活的情趣,活动的项目有“抢花炮”、“赛龙舟”、“舞狮”等。这些实例都很好的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域性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之一的深刻影响。

3.3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传承性和地域性决定了它的多样性。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它同时影响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变化。例如舞龙、舞狮、秧歌、斗牛、龙舟、赛马、毽球、高跷等这些民族传统体育的不同技术特征,风格迥异的运动形式又给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填上了浓浓的一笔。此外,植根于几千年华夏文明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文化思想、组成形式更是丰富多样。儒家、道家、佛教思想的不断碰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更加增添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4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我国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风俗习惯、息息相关,融为一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文化结晶,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民族传统体育之所以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由于它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这个共同体中衍生出来的,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社会价值。

4.1 中国传统文化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与指引作用

民族传统体育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深受了社会各个领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天人合一”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在诠释其内在的独特的文化价值的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

4.1.1 “天人合一”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它生动地揭示了包括人在内的宇宙的辩证统一性和协调性,表现了淡漠宗教的人文精神和超越现实的理性追求。“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它阐明人的自然本质,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人要尊重自然,不要试图改变自然的本性;就现代社会而言,“天人合一”就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它承认人与人之同的对立统一关系,同时强调用和谐的方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中国传统体育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引下,注重以整体的概念描述人体的运动过程,追求身与心,神与形,机体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受这种整体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主张通过与自然界相适应的运动锻炼来由表及里,以内达外,自有形的身体运动来达到无形的精神境界,从而达到身心并修,内外结合的目的。尤其在中国武术、气功等养生健身类运动中尤为突出。

4.1.2 阴阳五行学说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下产生、发展、变化的。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两方面,所谓阴阳就是代表着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世界是物质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两个方面,而对立的阴与阳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相互统一的整体。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所构成,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此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相生相克理论也是五行学说的重要思想内容。所谓相生即相互促进,相互滋生;所谓相克即相互抑制。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顺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形意拳是中华武术遗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太极、八卦、少林拳并称为中华武术的四大名拳。形意拳正是结合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学说。在形意拳中认为,人体的上部为阳,下部为阴,外部为阳,内部为阴,左为阳,右为阴,形为阳,神为阴,阳济阴,阴补阳。其中提现了阴阳互补,相生相克的原理。五行拳将金、木、水、火、土,取意为劈、崩、钻、炮、横五拳,同五行相生相克一样,劈拳变钻拳,钻拳变崩拳,崩拳变炮拳,炮拳变横拳,横拳变劈拳;劈拳克崩拳,崩拳克横拳,横拳克钻拳,钻拳克炮拳,炮拳克劈拳;根据五行学说,万物土中生,土是万物的根本,因此,横拳被视为五拳之母,并将横拳称为母拳。

4.1.3 儒家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文明中根深蒂固,谈到儒家思想,就不得不谈到“仁和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就是儒家的“仁和礼”。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也深刻的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中强调的“礼为上”,例如师徒相见徒弟要行见师礼,上台表演要行抱拳礼等,都有力的说明了这一点。中国传统体育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很大一段时间里的首要任务不是倾向于获得比赛胜利,而是考虑在竞赛中遵循比赛规则,符合道德规范,在这种注重道德价值取向的思想下,逐渐演化成削弱竞技意识,更多倾向于追求娱乐性、表演性、礼仪性的体育活动。

4.2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响指导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也从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4.2.1 等级分明对民族传统体育的阻碍

儒家思想虽然使民族传统体育在形式上形成了良好的道德风范,但同时也给民族传统体育带了等级分明。等级分明的制度是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累积遗留的思想制度,这就使很多体育活动从比赛的制定、器械的使用、出场的先后等因素上存在了不公平性。古代皇帝与随从等一起狩猎时,射出第一箭的须是皇帝,然后其他人才可一一出动。宋代的马球,只要有皇帝参加,进第一个球的人必须是皇帝。这样就充分阻碍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4.2.2 传统封建思想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负面阻碍

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多,多则感”的辩证法思想,虽然在哲学上有其合理性的方面,但同时也起到了鼓吹消极退让、否定进步的负面作用。这些思想体现在民族传统体育上就是不思进取,苟且求安的懦弱思想。

5 结语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第7篇

摘要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主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中国体育文化特色的思想源泉。我们有必要对儒家学说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剖析和扬弃,培养中华民族特有的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继承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关键词:儒家思想 中国传统体育 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为重要的传统文化,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在数千年体育文化发展史里,中国的儒家文化思想,在传统文化和思想中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同时儒家的文化思想对我国现代的、特别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体育文化的现状,是儒家思想在我国体育文化圈内的一个现实的、根源性的集中反映。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体育行为都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体育都有着各自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体育逐步在体育思想、体育价值取向和体育体系等方面形成了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一 礼、仁思想与传统体育文化

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是礼与仁。礼是一种正统的社会行为规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人都要控制自己的私欲,按照自己的社会身份行事。这也是当时人们进行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所遵循的通用规范。仁,就是爱他人,爱自己认为应当爱的人。由于过分拘泥于“礼”,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其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体育的竞技性特征被慢慢消磨掉了。正如《礼记・射义》中所说:“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这里礼射被当成了实践仁与礼的手段和方法,仅仅是为了“明君臣之义”和“明长幼之序”,礼射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人的体育竞争精神意识,而只是用以维护礼教和等级伦理秩序。

在礼所容许的范围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有自己的发展。如在体育文化里,没有淫秽、怪异和粗野的运动,没有危险、野蛮的体育项目。运动的参与者都懂得遵守规则,合理竞争,实现了“礼”在“艺”先。再如孔子在谈到射箭时说,比赛的目的是提高技艺,锻炼身体,只要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就行了。此外,都要求要加强友谊,比赛双方要互相尊重,讲究礼节、礼貌。这些思想在当今仍是可贵的体育文化思想。

在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体育竞争所需的最基本的社会环境是欠缺的。其实在体育活动中所进行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有时甚至会发生野蛮的碰撞与冲突,这与儒家学说所宣扬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伦理道德及等级秩序不相融合,是对封建礼教的挑战。在儒家思想观念中,仁是有条件的,超过和违背了礼的仁是不允许的。儒家思想中的这种礼与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从根本上是压制人的个性发展的,个人的独立人格、人的自尊自爱往往得不到尊重和社会的保护,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服从,这是对人创造精神的一种压抑。其实,体育就是要让每个参与其中的个体充分地展现自己,养成自己的独立人格,用一种永不服输的精神,力争上游,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推动竞技项目的发展,这和儒家思想追求的礼和仁是有很大冲突的。

二 中庸思想与传统体育文化

体育运动发展的根本在于竞争。无论什么类型的体育运动都充满了竞争精神。但儒家思想提倡中庸,忽视竞争,与发展体育运动的精神相冲突。中庸所崇尚的是颜回式的准苦行僧般的道德生活模式,强调如何协调宗法人际关系的协调性道德,而不是提倡个人积极向上的进取创新精神。中庸之道强调无原则的调和,安于现状,不为人先,严重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和自我意识的伸张,同时也泯灭了人们在体育运动中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结果导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缓慢、缺乏生机。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儒家崇尚中庸的思想导致了中国传统体育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从而缺乏体育特有的竞争精神,造成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难于顺利发展。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教育,把自已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高度文明,达到至善、至仁、至德、至圣的理想人物,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盛世和世界大同的理想境界。在儒家中庸思想影响下,和谐成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个体和谐、天人和谐,逐步形成了君子之争以和为贵的伦理型体育文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竞争、对抗和有剧烈身体运动的项目在中国传统体育方面的发展。在和谐观点指导下,中庸思想讲究人与人的友善,追求人体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反对人与人的对抗,反对人对自然的独立,挑战和对抗,而强调二者的对立统一,逐步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体育文化体系。

三 天人合一思想与传统体育文化

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另一特色,天人合一思想就是指自然界与人类之间存在一种统一协调的关系。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表现出典型的对立统一特征,始终将人的整体和谐作为健身练习的出发点和最终追求。中国传统体育把世界的两大基本要素,即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对立统一体,强调天人合一;把生命的两个主要标志精神与躯体看成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这种整体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在传统的气功、武术和养生体育活动中随处可见。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人的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主张通过身体锻炼来促进精神升华,从而实现理想人格的塑造。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我国一些以阴柔文化为特征的项目,如中国围棋、气功、太极拳等,都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体育的代表项目,进而传播到东南亚各国甚至全世界,成为人们养生、健身、内修和调节身心的体育活动,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在世界体育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 重文轻武与重义轻利思想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注重文教的国家。儒家主张礼义修身,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鄙视体力活动、视体力活动为低贱之事的文化思想,进一步促使整个社会重文轻武,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并延续到今天。加上科举选仕,强调文章、品德和门第出身,视武学为下品,这样,重文轻武,蔑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逐步成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很少有人在体育活动上去追求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有人对自己本身精通的体育活动也不提倡。更有甚者,封建统治者也抛弃了文武兼备的选仕标准,而以“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为选贤标准,并要求人们以和处世,以静修身,严格按儒家的伦理道德修身养性,把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视为“下技末务”,主张“损人间之末务,息田猎博弈之游戏”。重智力、轻体力,把强身健体、保家习武的体育运动看成“不急之末学”,为封建士大夫所鄙夷。由于封建体育文化受到儒家思想的严重制约,体育运动在中国封建社会遭受冷落。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结果从人们的需要中被排挤掉,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晚期是止步不前的,也可以说是严重倒退的。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是重义而轻利的,主张“行义,远利;义重于利,义高于利”,认为见利忘义是小人之举。《论语・里仁》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抑制了人们对个人需要的追求,把义作为一切利的前提,追求利必须是在义的允许范围下进行的。这种“贵义贱利”的思想对我们正确处理人际间的利益关系、养成正确的价值观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这是积极的一面,但这种义利观反映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又有很大的局限性。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是通过竞争追逐功利的,只受体育活动规则的约束,而不受道德伦理规范的制约,只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各种手段和途径都是可以被认可的。因此,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义”就被抛弃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从而“义”的原则也就失效了,这在儒家思想看来是“不义之举”,是儒家思想所不能容许的。所以,带有竞技性的体育活动也就很难被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封建家长制社会中的上层统治者们接受,带有竞争性的体育活动也就难以找到自身生存发展的土壤,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处处表现出这种思想的影响痕迹。

参考文献:

[1] 李力研:《野蛮的文明》,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

[2] 谭华:《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体育的影响》,《四川体育科学》, 2000年第12期。

[3] 唐桂黔:《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影响》,《体育科技》,2004年第3期。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第8篇

关键词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改革 推广

在我国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里,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相对比较传统,并且丰富多彩。在高校体育正在寻求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应在高校中融入一些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将其在高校中进行发扬和继承,并及时的进行推广和普及,这对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改革中推广的现实意义

1、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如蹴球、陀螺、珍珠球、射弩、板鞋、高脚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商业模式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较大,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导致一些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遇和淡化,致使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发展事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因此,如何将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和传承下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为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提供平台,把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纳入教学体系,有利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2、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兴趣爱好的客观要求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是一个小的社会,其生源来自全国各地,汇聚着各个民族的学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体育爱好,继而激发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纳入高校教学改革的范畴,既可以满足少数民族同学的爱好需求,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给广大高校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选择,在不同的选择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可以达到增强体育兴趣,激发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推广措施

1、改革传统教学模式

要想让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立足之地,就应当适当的对体育教学方向进行适当的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要结合当地民族的优势,对传统的体育管理、竞赛、训练、教学的规律进行积极探索,以建设以传统的体育工作作为核心内容,逐渐融入当地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项目,形成一体化发展模式。其他地区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加大对少数民体育传统文化的推广、整理、挖掘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有效明确的实施方案以满足实际需求,以便解决在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此外,高校体育可以办理各种各样的传统体育文化学习班、培训班,以达到加强探讨和宣传传统体育文化的目的。

2、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

在高校体育文化课堂上开设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较强的传统体育文化课程,弥补了高校体育中因为基础设施不足或者受到场地局限受到的影响,对高校体育文化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践上,也要注重理论上。在实践层面,要多开发趣味性、竞技性等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不仅在课堂上传授,而且要加强课外的培训,如开设相应的辅导班等,做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在理论层面上,要加强对少数民族体育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确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观点。同时,做好理论宣传工作,增强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加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广力度

要想将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体育中得到合理的发展,就应将其在高校体育活动中加大推广力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形成一种少强制和多引导的形式去普及传统体育文化。让学生们亲身经历,亲自感受,一方面通过参加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了解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感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培训、开设社团、竞技比赛、广播宣传等等方式,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推广力度,才能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了解、接受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文化,继而将其发扬广大。

传统体育文化论文第9篇

关键词:自然体育;道法自然;道家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17-04

The Concept of “Natural Sport" Based o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SUN Qingbin

(P.E.Dept.,Yulin Normal College,Yulin 537000,Guangxi China)

Abstract:By means of documentary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author excavates wi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named “natural sport” according to the spiri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The natural sport is a kind of sport that its philosophy is “ Tao by the selfso” which belongs to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ts basic sport methodology principle is “acting according natural rules”.The ultimate sport purpose is to promote man to return to nature and can be an integral part of nature.The methodologies of the nature sport include that the sport’s loads are natural,the sport’s actions are natural,the sport’s time selections are natural and the sport’s psychologies are natural.Putting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atural sport" could enrich the theory system of Chinese national sport and could provide a practice selection for the multiply sport societies in China.

Key words: natural sport;Tao by the selfso; Taoism

1“自然体育”的提出

1.1“自然体育”提出的背景每一种人类文明均有其认知世界的基本观点,这恰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之“理念”,亦如葛兆光先生在论述中国传统思想要义时所言之“终极依据”概念[1]。普通中国人体育活动的“终极依据”应是什么?或许我们需要聆听道家创始人老子那穿透2500多年时空的如钟洪音――“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极高明而道中庸,它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浩瀚的中国思想史天空熠熠夺目,放射着智慧的光芒。从战国时期的庄子,到汉代的王充、魏晋的王弼何晏,乃至宋代以后的张载王安石王夫之戴震等,他们的思想成就无不承蒙“道法自然”思想的裨益。今天,“道法自然”不仅成为中国人的重要思维方式,并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共鸣。目前国际上已有250多种外文版《老子》面世,其发行量仅次于《圣经》而排名第二。[2]美国《纽约时报》更把老子推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有西方学者预言:21世纪将是道家哲学的世纪。[2]

凭借深厚的自然哲学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了众多以太极拳(其精髓就是“自然”[3,4])为代表的具有自然性质的民族体育项目。但自上世纪20年代袁敦礼、吴蕴瑞、方万邦等引入西方自然体育思想之后,“自然体育”一词似乎就成了一个表述西方体育思想的专用名词。在中国期刊网,以自然体育为精确的篇名检索词搜索1982-2011年的论文,搜索出的论文几乎都是关于欧美自然体育思想的,似乎自然体育是西方人的专利。海德格尔指出:“如果语言是存在和思想的家,那么东方思想与西方思想就不是栖居在一个家中,这种不可通约性使两者间的有意义的对话变得几乎不可能”[5]。如果海德格尔的观点成立的话,源自西方的自然体育思想对于仍然居住在中国传统的“家”中的民族体育的指导作用就有很大的局限性。

今天,在全球化的喧嚣中,中国体育的主流思想实质上已往西方思想的“家”中迁移,国民的体育价值观日渐扭曲、迷失,民族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不断受到挤压而边缘化、碎片化,一些传统体育文化(如中国射学等)已经湮灭于历史典籍之中,只能供人们作历史缅怀或理论把玩,而无法在现实中得到传承。在此背景下,有必要以中国传统思想为依托,提出一种价值指向明晰、民族主体性鲜明的“自

投稿日期:2011-05-30

基金项目:2010年玉林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石――中道思想及实践运用”(2010YJZD09)。

作者简介:孙庆彬,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体育文化。然体育”概念,希望能为我国日趋多元化的体育社会提供一种本土化的价值选择。

1.2“自然体育”的定义“自然体育”是一种以“道法自然”为终极依据、以“守自然之道,顺自然而动”为基本方法论、以“回归自然,天人合一”为终极目的的体育观或体育形态。“自然体育”的方法论包括:运动负荷“自然”、运动动作“自然”、运动时机“自然”、运动心理“自然”等内容。下文对“自然体育”的内涵进行阐释。

2“自然体育”的终极依据――道法自然

2.1“道法自然”的内涵道,始见于殷周之际的金文,原指路。在老子哲学体系中,道是宇宙的本源,是自然万物(包括人类)的总法则。今天,道已成为真理的代名词,是中国人心仪的最高价值追求。

法,即效法、取法、遵循、依循。

自然,其字面含义为:自,自己,非他因而自有;然,这样,这样的状态。老子哲学中的自然是指事物原生原动、适宜合理、恰到好处的本然状态。王安石释曰:“本者,出乎自然,故不假乎人力而万物以生也”[6]。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而然的事物,其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动因必定是内在的,自然就意味着自身具有运动源泉的事物的本性,“本性就是自然万物的动变渊源”[7]。

“道法自然”一词最早出自《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思想内涵可作如下理解:人依附于大地,承蒙衣食恩泽,因此应效法“地”的法则;大地依偎于上天的怀抱,承蒙阳光雨露,故此大地要尾随“天”的法则。“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所以“天”也要遵循“道”的法则而斗转星移,周流不息。“道”隐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欲觅“道”的踪迹,须“法自然”,从自然流变中去感悟。

可见,“道法自然”的要义就是:人之道要效法自然之道,人类的任何行为都应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遵循事物固有的、内在的自然发展规律。

2.2“道法自然”是体育运动的终极依据“道法自然”是人类最佳的生存方式。孕育人类生命的自然大存在,其空间浩瀚无垠,时间无尽无休。一百亿光年,不可穷其遥;一百亿年,不可言其永。老子把这冥然的自然大存在用“道”一词描述,而人类不过是“道”的摹品。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第五章》)。人类在自然面前,除去敬畏、尾随之外别无选择,否则你刚刚跨出违拗的一步,便可能落入凶险的深渊。本本分分地做自然之子,已是人类无上的荣光。人类所有的体育活动,若能做到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般地尾随自然,“以辅万物之自然”(《老子・第六十四章》),便是守本分、顺天理的理智行为。否则,妄自尊大,自作聪明,终将吞食违逆自然的苦果。

“道法自然”应确立为体育运动的终极依据。大道至简,仔细观察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便可领悟“道法自然”思想的高明。在动物界,被视为长寿象征的鹤,其飞行姿态自然舒展,很少做剧烈运动,却得“松鹤延年”之美誉。“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200年,而关在动物园中的大象,则活不到80年;野兔可活15年,而家兔只活4至5年”[8]。野生动物能够自然舒适、无所羁绊地奔跑、嬉戏,符合自然之道,因此活得长久;而圈养动物的身体活动受限,悖逆自然本性,因此存活时间短。古代隐居深山密林的高僧、道人、隐士们,他们的生活悠然自得,率性而为,大多健康长寿。从自然万物的生命现象中不难得出结论:任何体育活动都应遵循自然法则,以自然性质、自然原理来善待呵护生命,排除任何违背生命规律的刻意“有为”。

道法自然,看似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其内在的精义有多少人能真正领会?看世间,有多少人在运动中逆自然而动,损筋伤骨,饱尝苦涩的运动之果;有多少健美先生将自我躯体视为对抗性的改造对象,甚至不惜健康代价,锻造着血管暴涨的畸形肌肉;有多少爱美之人为了瘦身,无节制地节食、运动,即便饥肠辘辘、身心俱疲,仍在苦苦支撑……上述诸端,皆不合“道法自然”之要义。人类躯体是人类唯一的精神寓所,不应被视作对抗性的改造对象,需要人类告别无休止地挑战生理极限的自负,使体育回归自然、中道,从而彰显体育运动的“自然”品性。

3“自然体育”的基本方法论――守自然之道,顺自然而动

3.1运动负荷“自然”所谓运动负荷自然,就是顺应生命自然规律,以适量负荷为原则,恰当地调节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和运动频次,既要保有一定的运动量,也要量力而行,知止知足,不贪不恋,运动有所节制和限度。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说过:“生命在于运动”。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运动方式都能带来健康,只有适宜的运动才符合健康之道。研究证明,适宜的运动不仅能激发大脑分泌更多的内啡肽,使人精神振奋[9],还可以延缓衰老[10]。美国运动专家弗雷德・卡什(Fred Cashier)的一项长达10 a的跟踪试验表明[11]:运动负荷并非越大越好,每天半小时的“温和运动”最为适宜,继续增加运动时间,被试者的有氧能力不再有明显提高。

运动过度,违背自然之道,危害健康。2 4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欧里庇得斯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上帝首先要毁灭那些走极端的人”。为追求所谓的“高、快、强”,频繁地以极限负荷进行练习,固然能使人肌肉强壮,但强壮并不等于健康。运动生理学研究显示,运动过度会加速人体器官的磨损,破坏人体内环境的平衡,损害机体功能。运动过度还有如下危害: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对淋巴细胞DNA损伤[12,13];心肌损伤[14];骨量降低[15];神经损害[16];急性肾损伤[17]等。美国一家保险公司曾调查了5 000名已故运动员的寿命和健康状况,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短,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频繁、激烈的过度运动会破坏人体内环境的平衡,使身体受到不可逆转的伤害。[18]

运动不足,亦不符合自然之道。《吕氏春秋》载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不足,会使人体肌肉松弛,血管萎缩,生命力衰退。国外有试验证实:“身体健康的青年人在床上静卧20 d后,心脏功能下降70%,血压也降到危险程度,肌力极度衰退”[18]。

3.2运动动作“自然”所谓运动动作自然,就是在运动中恰当地权衡刚柔、强弱、动静、虚实、轻重、缓急、进退、快慢、屈伸、收放等对立因子,将它们自然圆融、兼顾两端地揉为一个和谐整体。如此才能展示出刚柔相济、以弱胜强、动静相辅、以静制动、虚实结合、以退为进、以柔克刚、随屈就伸的和谐动作,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以“以柔克刚”为例,普通人在运动中往往趋刚避柔,而根据“道法自然”思想,“刚柔相济”才是正道。“柔”中往往蕴藏着坚韧,所谓“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四十三章》)。没有“柔”相佐持的“刚”,预示着持久力的缺失,容易被摧毁。再看“以静制动”:运动中的“静”,往往对应着冷静、自信和力量的积蓄,是一种伺机待发的守势状态,在紧急情势下,“静”更显可贵。而缺乏“静”相制衡的“动”,往往对应着浮躁、恃强和力量的衰减。

被誉为哲拳的太极拳,其运动的精髓便是“自然”。[3,4]唯有淡泊泰然,无拘无束,凭虚驭风,让动作自然地流动,才能真正达到悠然的太极境界,体悟到大自然的无为状态和圆通无碍的妙境。任何人为的技术动作,包括大师们所讲的技术方法,充其量只是趋向最佳运动方式的一个必要过渡手段而已。“切不可把那些过渡性的技术手段当成追求的目的,虽然并不能抛离那些手段而直接达到目的。”[4]

3.3运动时机“自然”运动时机“自然”,就是根据客观条件的可能性,自然灵活地选择最佳运动时机去从事体育活动,以期收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老子主张做事情要“动善时”,他借喻水的自然特性形容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事善能,动善时”(老子・第八章)。老子认为,水在万物之中最富有生存智慧,水的迂回变通之特性“几于道”(老子・第八章),最接近天、地、人的生存之道。水顺应天时机遇,动静有时,虽有开山辟谷之力和滴水穿石之韧,却不妄动、不勉强,遇阻则让,逢高则绕,进退反侧灵活自如,收缩舒展随机而动,最终蜿蜒入海而成其大。

人体运动也应效法水的自然特性,择机而动。如:身体强壮时可增加运动负荷,身体虚弱时就减小运动负荷。情绪高昂时可延长运动时间,情绪低落时就减少运动时间。疲劳了就停下来休息,困倦了就回家睡觉。春天阳光明媚,可多野外踏青;夏天烈日炎炎,可多游泳沐浴;秋天秋高气爽,可多登高远望;冬天大地冰封,可多室内活动……一切皆顺应自然,机动灵活。凡是雷打不动的运动时间、十年如一的运动负荷、缺乏变通的运动频次等,皆非善时择机的健身之举,甚至健身不成反以致害。

3.4运动心理“自然”所谓运动心理自然,就是指在运动中保持心平气静、松心凝神、自然无为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是体育运动的重要环节,只有心理自然,不急不躁,方能够做到心动意出,意动形随,确保动作自然圆融、心体谐一。

中国传统体育就讲究心理要中正自然。例如古代典章《礼记・射义》载曰:“射者……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这里的“内志正”,便是指射箭者的心理要自然中正。古代射箭的动作至少由站立、校正姿势、备弓、举弓、拉弓、开弓、放箭等环节串联而成,每个环节都应有相应的“内志”参与构筑。若射箭时心理不自然,肌肉就会僵硬木讷,动作犹豫不决,犯呆滞不活的毛病。只有心态自然,心如止水,才能催生出精湛的技艺。射箭高手大都深谙其中奥妙,力求射箭动作自然圆融,握弓的力道适中,宛如握住一只小鸟不让其受伤,也不让其飞走。再如,和式太极拳的第三代宗师和庆喜在授拳时,要求学拳者在拳架功夫没有达到自然圆转的程度时不能学练推手技术,就是担心拳架的基本功不扎实影响到意念守中。[19]

国内外的心理学研究已证实,大多数的运动心理指标都以自然适中为宜,极端的心理状态不利于运动。例如,唤醒水平与工作效率呈倒U型关系,人处于自然适中的唤醒水平时运动效率最高,而处于较低或较高唤醒水平时,运动效率都会下降。[20]95北京体育大学的张力为先生的研究显示[20]139:唤醒水平过高,周围视觉的敏感性降低,注意范围变窄,会遗漏一些与运动操作有关的信息。再如,运动焦虑水平也以自然适中为宜。张立为等研究认为,焦虑水平过高会限制人在任务变化中转移注意的能力。[20]139心理学家罗伯特・奈德弗(Robert Nideffer)认为,焦虑水平和唤醒水平过高会干扰一种注意方式转至另一种注意方式的过程,造成注意范围过窄。[20]230可见,只有自然中正的心理状态,才能达到最佳的运动效果。

4“自然体育”的终极目的――回归自然,天人合一

“自然体育”之合目的性,就在于它遵循生命之道,追求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根据“道法自然”思想,天地间的自然万物,皆因道而生成,因道而化灭,各循其道,各有其位,生生不息。而人类自身是天地自然的化育之物,属于自然万物中的一类,因此人的所有体育活动理应回归自然,融汇到宇宙大道的运行之中,顺应天地自然的律动,追求万物同律、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体育的真谛就在于以身体运动为手段,适时调节生命的动静、阴阳、刚柔、虚实等存在状态,使生命依其本然的“道”而跃动。只有在遵循“道”的基础上,体育的本体价值才能实现。只有自觉接受“道”的约束,才能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们呵护身心、自我完善、自由发展的最佳手段。

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确立为体育的终极目的,有利于引导体育运动回归其本体价值。从体育项目的起源看,体育的最初目的多与健身、娱乐、嬉戏、宗教生活等关系密切,此时体育的价值无疑指向运动者自身,体育的价值与运动者自身是同一的。但就当今社会现实而言,体育却常沦为沽名逐利的工具,体育的价值往往指向运动者之外的他者,从而导致体育价值和体育主体的分离、体育目的和体育手段的混淆。特别是在竞技体育领域,为挖掘运动者的潜能,频频使用“极限负荷”的高强度训练手段,甚至不惜以健康为代价,这与其说是为了增强体质,还不如说是为了展现运动员的力量以攫取名利。只有自觉坚持“道法自然”的体育观,凭“道”而动,重自然化育,“不夭其生,不绝其长”,才能使体育回归呵护运动者身心的本体价值。

将“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确立为体育的终极目的,有利于矫正人们的健康观。与传统的健康观不同,“自然体育”主张自然的健康观,认为健康的真谛是自然、合道。当生命以合道的方式自然诞生、自然存在、自然发展时,人体就已然处于正常、健康的状态。老子指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老子・第五十五章》)。强壮不等于健康。体育运动不必刻意追求“强”与“壮”,拔苗助长式的“强”与“壮”不是健康,违反常态的肌肉暴涨也不是健康。体育的健康价值在于:当生命的运行状态因各种内外因素而偏离生命固有的“道”时,适时、恰当地运用体育手段对生命状态进行调节,保持生命运动的平衡,辅佐生命依照自然、合道的方式正常运转。

5结语

“自然体育”并非凭空臆造,“自然”确系中国传统体育的特色。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有了崇尚自然的体育思维。如孔子在教授射箭时主张:“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八佾》),即认为一般人射箭的力道不用穿皮(靶子),而是以自然中道为宜,不像军人的武射,以穿破皮候(靶子)为标准,古代已然。中国体育博物馆的体育史专家崔乐泉先生指出:“中国古代体育并不刻意追求超乎自然常态和令别人叹为观止的体格与体能,甚至拒绝仅仅用一些赛场上人为的量化指标,去判定人们的健康水准,特别是在人们为了身体某一部分过度发达而损害另一部分的健康成长时”[21]。

基于中国文化的“自然体育”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很多非西方价值系统所能涵纳的东西,而这些恰恰是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其精蕴所在。“自然体育”从维护人的生命健康出发,善待运动者的身心,虽然其思想源头古老悠远,却可以承载发展个性、丰富生活、关怀生命的现代价值,能够在本质上迎合现代人因日趋远离自然生活方式而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长远看,回归自然是中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必走道路。

参考文献:

[1]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0.

[2] 许建良.道家万物的视野及世纪意义[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9.

[3] 邱丕相.悠悠太极养性情[N].文汇报,2005-1-4(4).

[4] 乔凤杰.由松而静,道法自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4):7-8.

[5]〔德〕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6.

[6] 王安石.王安石老子注辑本[M].北京:中华书局,1979:19.

[7] 〔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89.

[8] 金秋.生命在于运动还是静养[J].健康生活,2008(11):41.

[9] 春生.生命在于适度运动[J].养生宝库,2004(1):57.

[10] 陈万,章岚,谷忠德.衰老的生物学特征与运动健身效果的国外研究进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38-43.

[11] 钱星博.温和运动――健身长寿的法宝[J].体育科研,1997(2):31-34.

[12] 陈佩杰,董静梅.过度运动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的活性氧对淋巴细胞DNA损伤及干预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1(1):29-38.

[13] 王茹,陈佩杰.运动诱导的TH1/TH2淋巴细胞亚群失衡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1):112-117.

[14] 刘铁民,张玉玲.过度训练状态下心肌损伤线粒体机制的研究[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2009(3):300-302.

[15] 陈晓红,郑陆,王智强.过度运动致骨量降低动物模型的建造[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6):660-664.

[16] 赵宇.过度运动锻炼致臂神经丛麻痹4例报告[J].中国临床医生,2007(5):49-50.

[17] 佟强,曹建民,吴翱,等.过度运动对肾脏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7):931-933.

[18] 马寿成.动静相宜寿自高[J].养生月刊,2004(5):455.

[19] 贾澎.和式太极拳的中正、求中、守中、用中[J].中华武术,2004(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