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生阅读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3 11:23:22

学生阅读论文

学生阅读论文第1篇

将阅读文本不足以提示其含义但又影响学生阅读过程,学生猜词亦有困难的词划为A类词汇。将词汇表中的这类词尽可能地归入到以主题词或核心词为中心的语义场中,为学生创设一幅幅形象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问题讨论等形式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语境教学这一类词汇,为阅读适当地减少障碍,降低难度。

二、根据上下文语境教学B类词汇

1.将学生可以依托上下文语境理解的词划为B类词汇。英语中有些词汇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要想确定这些词的准确含义,语境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12年使用的新目标七年级-文本中出现的和属初中阶段较为常见的一词多义词汇。我不急于阅读前就教这两个单词而是让学生借助文本语境来猜测具体词义。小姐B.思念C.错过希望B.祝愿对于这类词,教师应在复现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从意义入手,根据相关信息选用词汇,同时提供多个不同的语境拓展目标词汇的用法。只有学生学会在语境中正确选用词汇,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2.还有一群词汇教师也不用急于在课前呈现,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上下文,借助各种构词来推测词义学会语用。现行新目标八年级下册。我围绕话题设置情景以旧带新,呈现词汇继而设计有效的读后任务,尽量提高目标词汇的复现率,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目标词汇和已学词汇的不同语用。3.词汇不仅是单词还包括由多个单词组成但表示整体意思的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作为融合形式和功能的综合体,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体现出语义、句法及语用之间的关系,对它们的学习能够促进语法规则的发展,有助于语言表达的地道性和准确性。教师可以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有意识地凸显它们,精心设计问题,通过问题聚焦词块。现行新目标八年级上册课时词汇表中出现了7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仔细研读教材不难发现,教材编者很注重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在教材阅读文本后刻意设计.这一环节学生会依次输出:我在阅读教学中也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效仿编者对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教学做类似的简单而有效的处理。

三、设计有效教学任务,输出词汇

学生阅读论文第2篇

在初中生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在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也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独立自主的开展学生探索。初中生生在开展阅读学习的时候,应该始终以自我生活经验为基础,强化自身审美能力的欣赏,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在阅读学习中,教师要妥善处理教与学的之间的联系,主要起到引导作用。例如在《背影》一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感情转移的方式,给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生活环境来用心阅读,并且说说作者所描写的“父亲”为何会流泪。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就对作品的感受来讲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们通过沟通与交流能够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深沉的父爱。突破情感思维,增强阅读审美情感的本质就是学生能够结合自我生活实际经历的事件,通过阅读作品来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与含义。

二、感知审美,重视阅读体验

初中生语文阅读教材中包含着各式各样的美,思想、情感、艺术等。不仅深刻的体验了作品的内容与思想,还通浅析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江苏省扬州高邮市送桥镇天山初级中学杨安琴过优美的文字来展示了各种美。例如人物美、自然美、结构美等。

(1)人物美。展现人物的高尚情操,体验作者的审美理想与体验。作者通过外貌、心理、行动等来展示作品人物中的性格与品质。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就能够感受到美的感染,是一种积极向上的驱动力。例如詹天佑、白求恩等。他们身上有着光辉的高尚品德,无时不刻的鞭策着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与坚持高尚的品质;

(2)自然美。《济南的冬天》就是表现自然美的典型作品。作者审美对象中的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在作品出现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所存在的物质,而是包含了作者深刻情感与健康审美情趣的代表,是一种人性化的自然美。其明亮、澎湃、温暖人心,充分展现了作者积极向上的精神品格;

(3)结构美。阅读作品中的精妙结构也会给读者带来一种感叹作者的水平。有的作品以时间为序,有的以空间为序;或造势整齐,或对称错杂。学生在阅读作品时要善于发现那些精妙的结构。

三、通过朗读来感受体验

学生阅读论文第3篇

对文章句意和段落大意理解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整体把握。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运用提问技巧,引导学生思考阅读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词句,勇敢提出自己的疑惑与不解。首先,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分析阅读文章中的重、难点词句的过程中,应积极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将文中词语与现实生活中的词句进行对比分析,实现“提出疑问—创立设想—分析设想—理解设想”的良好转变。通过实施这样一种引导式的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阅读技巧的逐步养成,为后续阅读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其次,注重文学内容的提问。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通过提出有关文学作品主要内容的若干疑问,提升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重视度,激发学生对于作品内容的质疑,进而主动探究。“提问—质疑—探究”这一教学过程的有序实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充分掌握作品内容,提升快速提炼文学作品主要信息的能力,从而顺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二、不断优化教学方式

基于传统阅读教学存在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弊端,语文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化被动为主动,让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式趋于多样化、丰富化、灵活化与高效化,在一种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落实生本理念。目前,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探究归纳法”“小组讨论法”与“话剧教学法”是最能体现“生本理念”的先进教学方法。

1.探究归纳法

由于“生本理念”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探究归纳法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并未预先告知文学作品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特点、写作背景、作品内涵等),而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首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学作品,然后带着问题展开探索之旅,逐行逐句反复推敲,对作品的精华之处进行归纳。通过“探索—推敲—归纳”的活动过程,逐步深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观点、体会与感悟,促进分析、探究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良好形成。

2.小组讨论法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显著不足,小组讨论法被广泛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成员之间在课外针对文学作品展开讨论与思考,对于一些小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问,在课堂上提出,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解决。通过这样一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阅读讨论中来,还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互助与良性竞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不教自学”。

3.话剧教学法

正处于身心高速发展时期的高中生具有充足的想象力与强烈的表现欲,如能善加引导,将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当前,一些高中语文阅读文本具有故事完整、人物鲜明、情节生动等特点,十分适合进行话剧表演。通过表演话剧的形式重现文学作品,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揣摩人物特征,以自己的形式展现主人公的行为表现与内心世界。在学生表演完话剧之后,师生之间可就表演展开讨论,探讨作品内涵与角色特点是否有良好的展现,在一种愉悦的交流与对话中,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文学作品内涵,让学生爱上阅读。

三、积极扩大阅读量

传统阅读教学多为“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的“阅读”权利被剥夺,而这显然是与生本理念相违背的。首先,建立正确的阅读教学观。秉承“一切以学生为本”的生本教学理念,高中语文教师应建立阅读教学重在学生的“读”,而非教师的“教”的阅读教学观,充分重视学生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自身阅读、思考、感受和领悟,学生才能更正确地理解文章内涵,更真切地获取生活领悟,更真切地产生情感共鸣。其次,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课外阅读能在形式与内容上补充、发展和完善课内阅读,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性情、培养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对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度,积极扩大课外阅读量,有效提升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正确度与深刻度。一方面,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延展学生的阅读深度。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学生能够获取除教材(教本、读本)之外的大量信息与知识,促进了阅读技巧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从旁辅佐,发挥引导作用,避免学生阅读的随机化、不健康化。在深层次解析教材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教材文本阅读的有效迁移,良好掌握语文阅读的“内引”与“外连”,将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生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内引”,就是将课堂上所积累的阅读经验迁移至课外阅读中,从而正确把握课外读物的中心思想;所谓“外连”,则是将课外阅读过程中所总结的阅读技巧运用至课堂阅读中,从而深刻理教材文本的内涵。另一方面,增大教师的阅读量。教师同样应增大阅读量,拓展自身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深度。在日常工作中,应有意识地注重从各种媒介(报纸、刊物、网络、广播等)中获取信息与知识,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不断增大自身的知识储备量,逐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持续增大,教师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广度与深度上透彻分析教材文本重点、难点,从学生特性与阅读材料特点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进而实现高效阅读教学。

四、结语

学生阅读论文第4篇

1.体验是语文课程的致知途径

人文科学,注重的是人个体的人生经验,学习领悟更多是靠体验他人的经验,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理解自己。因此对文本中具体感情形式的体验也就成为人文科学致知的途径。高职语文的阅读教学就必须要强调个体体验,因为在以人为对象的文本中,没有自身的体验,其中蕴含的知识不可能内化和存储,更何况人文科学中的很多知识是难以言传的,只能反复感受,以自己的情感、情绪与心灵直接领悟。阅读教学中体验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内化存储的过程。

2.体验让知识转化为能力

在高职语文阅读教学中,注重知识的灌输而轻视学生的体验是普遍的现象。一上课,教师没有给学生时间充分阅读感悟,而是急于把自己的领悟全部塞给学生。这样让学生兴味索然,还增添了沉重的记忆负担。阅读没有经过学生的体验感悟,许多东西还没听进去就丢了,更谈不上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阅读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去体验其中的情感,说出属于自己的感受。如:朱自清在《背影》里用这样一句话描述父亲爬上月台的模样“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缩”“微倾”和“努力”这几个词太平常了,然而,朱自清却把这几个最平常的词用得出神入化了!为什么?因为朱自清从父亲的“攀”“缩”和“微倾”的“努力”中,发现和感觉到了父亲对他深深的骨肉之爱。是互相关切、互相理解的父子的骨肉至爱,使“攀”“缩”“微倾”和“努力”这几个平常的词,变得出神入化了。如果我们在《背影》的教学中,只讲几个动词“攀”“缩”“微倾”和“努力”,用得如何准确如何巧妙,学生不仅很快就会忘记,而且听的时候就烦腻了。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从朱自清描述的父亲“努力”的形象中,去体会从中表现的父子间的骨肉至爱,认识到一切感情都是从最微小、最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动作、表情)中表现出来的,并且进一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去发现、开拓和留住学生们灵魂里也同样存在的父子、母女的骨肉至爱,这就是从经典作品中发现和认识自己,也更有利于学生对语言的把握和运用。

3.体验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阅读的价值除了认知以外,还具有多属于“体验”范畴的更高层级的意义。长期的体验阅读不但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现实生活,而且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重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经验、判断会转化和重新组合,认识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阅读体验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读不只是读,更多的是思。例如:诗歌《错误》的教学,教师少进行讲解,多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体验。整首诗展现的画面由大到小,从近拉远,在体验中体会到幽美的意境,产生无尽的联想。反复朗读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感受一动一静之美。两个句子一个短句,一个长句,不仅仅具有节奏美,短句还暗示过客之匆匆,长句则暗示思妇的绵绵情思。第二节的意象“城”“扉”“东风不来”“柳絮不飞”“跫音不响”“春帷不揭”充满古典的风韵,但是最传统的意象拨见最现代的敏感。第三节“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归人”读出的是“盼归”,“过客”读出的是“速离”,强烈的反差,产生了高度的戏剧性,形成了跌宕之势。这就是“错误”?反复读,多思考,再把联系旧知识传统的“美人香草”式比兴手法,学生会对“错误”有多种解读,即使不太合理,但通过阅读体验思考,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了阅读能力。这样摒弃了概念化的讲解,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的阅读才会升格。

二、阅读体验是形成学生人文素质的催化剂

1.体验有助于学生确定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

高职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培养学生更多地体验作品,注重个人的阅读感悟,尽量少进行干预,或单方面的灌输,让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比如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四行诗,作者用生活中常见的“桥”“楼”“明月”“窗子”景物,却创造了象征性的画面,给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学生阅读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不同的诗意:诗描绘的是个美人;抒写的是一种人生的悲哀;揭示的是“相对”的哲理种种不同,只要是学生的阅读感受,都可以合理的存在,不必教师统一认定某一观点。这样的阅读学生才能把读和生活社会联系起来,才能在阅读中找到自我独立存在的价值。

2.体验是个体独立、自主的生命感悟

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中,不同的人因融入个人的人生经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所以理解感悟是不同的,这也是阅读的丰富性、个体性。另外,就是读同一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的人生阶段,理解感悟就会不同。如鲁迅在《〈阿Q正传〉的成因》中说,他创作这部小说,经历了由“开心”到“不很开心”到“认真”的过程。读者阅读这部小说,也会经历一个由乐到悲的过程。正如王冶秋的“读书随笔”所说: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砸一点不是笑得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

3.阅读体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读书其实更多的是读自己,真正的体验阅读在读过去、读历史的同时,融入更多读者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的感悟理解。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都能在经典名著中吸取所需的精华,这就是靠阅读者在阅读中结合时代精神,揣摩领悟出前人没有感受到的新东西。所以人们才会说作品常读常新。而这些新东西是读者在阅读中体验所得,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不可能有新的感悟。如《雷雨》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挣脱把周朴园的形象定位在“虚伪的资本家”和“专制的封建家长”的樊篱中,要用人文的精神考察他的丰富个性,而不应简单地打上阶级的烙印。

三、结论

学生阅读论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发散思维

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教学首先要抓住习惯的培养,阅读教学之目的,首先要养成好读书之习惯,教学在加之辅导,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善读,最终不待教师辅导而自臻于通晓全篇。”可见探讨阅读教学开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一、实施阅读教学开放

现今,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性为主,摒弃原有的单一、被动、枯燥、僵化教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自主性”这一特点,对学生实行开放式阅读教学。

(一)开展学生“意境”阅读教学

学生意境的培养就是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意境教学是依据教育学、认知论、心理学和教学论的原则,在认知过程中以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为指导,从而实现愉快教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意境时,应诱发学生对课文产生审美联想,体会文章所包含的自然美、生活没、形象美和艺术美;根据学生爱想象的特点,引入学生触发感情、启动思维、促进联想,从而进入文章图文并茂的意境,使感情在陶冶中升华。如小学人教版五年级十册中《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理解,教师可以播放一段夜色幽静道路的录音,让学生感受到录音中所出现的情景,随之在让其朗读《夜行黄沙道中》并融入录音情景中:词中有“蝉鸣”,有“稻花”,可知作者是在夏天的夜晚行于黄沙道中。作者着力描绘了夏天夜晚的静谧,想象了秋天的丰收景象,表现出一种恬淡喜悦之情。

(二)以“多媒体”辅导阅读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愿望;就是让学生感受美、理解美,使教材中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优美画面,以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审美因素让学生从字行间去体味、感悟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色彩,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得到舒畅的体验。如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中表达思乡之情的《小桥流水人家》,教师可以在课前制作一个小课件,包含有农舍、小桥、溪流、林木等,让学生感受到乡下风情---小溪潺潺绕村庄、杨柳依依垂水面、水鸟流水相和唱,色彩清新而明快,情调美丽而缠绵。使学生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体会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怀恋和思念之情。

(三)创设“问题”提升阅读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形象性,为此,教师承担的主要功能就是将教学的重难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几个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着重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和主动提问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索、创造、追求的科学精神,达到阅读对学生的语言文化熏陶感染力。如小学人教版语文六册学习《最后一头战象》一课。课文许多地方对嘎羧的行为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如,“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需要指出的是,对课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把握,要提示学生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勾勒出来,并对课文中需重点体会的部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思维

思维是在一个基点向多方位多角度幅射的过程,人在形成思维习惯和能力的时候,当接触到一个思考基点的时候,马上就会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并进行创新。有了这个习惯和能力,思考就有了多向性,思维就活跃了起来,思想就有了宽度,就有了依托,它是人具有高强能力的基础。

(一)更新观念,改进教法

新的一轮课改已经进行六年,但还有部分教师采用“填鸭”式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火花。因此,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培养学生自主性。在阅读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以新理念、新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如:讨论式、启发式、自助式、探究式等。

课文《向往奥运》,教师可以改进教学方式,播放奥运录像,摒弃原有单一的阅读,通过奥运录像播放,使学生快速理解“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这种感受,从而领悟我国申奥成功的重大意义。

(二)尊重学生,鼓励学生

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新见的,就表扬;有道理的,就鼓励。不要轻易否认学生观点,把激励语言带入课堂,鼓励学生勇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使学生有成就感,对自己充满信心。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理解全文的学生就可以简明回复:李大铡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答案准确明了,教师就应及时给予鼓励。

(三)启发想象,挖潜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了他的创新力,思维的发散和创新对一个人做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摒弃陈旧观念,创新新的理念,是成事之基。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发现和挖潜学生自主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异想天开的想象力,使思维得到续写、扩张。

如阅读陆游咏梅词,启迪学生发散思维,说说作者其创作背景。乾道二年,陆游因“力说张浚用兵”,受到了卖国派的打击,被罢免了隆兴通判的职位。在山阴寂寞地度过了四年,便开始了西行万里的远游。通过思维发散,让学生理解到作品里“风雨交加的黄昏、孤独绽放的梅花”,正是陆游受打击后心境的写照。

结论

总之,小学阶段是阅读能力、习惯、兴趣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即是一个引导者,也是一个欣赏者,时时参与阅读活动,言传身教,才能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参考文献】

[1]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六年级教材纲要

[2]娄金龙-在阅读课中实施研究性阅读的几个着力点[J]-《吉林教育: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3期

学生阅读论文第6篇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入选新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声情并茂的好文章,这为儿童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图、录像等各种直观教学手段,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去读书、品味、欣赏,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引起变化,使学生产生“目视其文,耳醉其音,意会其境,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教学第5册《爬天都峰》一文,为诱导学生感悟“我”与老爷爷两次心灵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爬上峰顶。教学时,我是这样进行创境悟情感悟文本的。1.谈话启情。你们登过高山吗?爬过家乡名景双髻山吗?如果有,请你说说自己的感受?2.设境创情。回放课文插图,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图会文,引领学生步入课文意境,进入课文角色,并能单刀直入文本的“聚焦点”创设情境:如情境之一“:我爬得上去吗?”让学生说出“我”当时的内心感受以及文中所表达的意境。情境之二:“真叫人发颤”从中可以看出“我”当时怎样内心?为下文品读课文,启发学生领悟其情作好铺垫。3.品读悟情。指导学生精读品味“我”与老爷爷两次感悟心灵的对话:“小朋友,你也来天都峰?”句中的“也”表现了老爷爷对“我”这么小的孩子来爬天都峰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句话中“也”又表现了“我”对这么大年纪的老爷爷还来爬天都峰又持怎样感情呢?这样,谈话启情,设境创情,让学生在体验中动情,在品读中悟情,使学生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从而使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二、在“理性分析”中感悟文本

语感强调的是在具体语言环境与特定教学情境中对无声语言的一种直觉与顿悟,但并不排斥教师必要的理性分析。特别是对一些含义深刻的语言文字,教师恰当地点拨和精当的分析,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揣摩品味,能使抽象语言文字变得鲜明具体的生活画面,这样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例如教第9册《落花生》一文中,为了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到父亲说的两句话含义,我对课后3题阅读思考分别作了这样修改与补充。1“.我们”与父亲对落花生的议论有什么不同?2.在今天的生活中有像落花生这样“默默无闻、为民办事、对社会多作贡献”的人吗?请你说说看。3.父亲说的话,对我们今天或明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文本结尾写到:“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可以看出“我”悟出什么道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体会句子的含义。这样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交流讨论3个重点问题,让学生抓住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把文中的人物事情与现实中的人联系起来,把明理与导行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不仅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还能实现语文教学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三、在“对话交流”中感悟文本

现行的人教版新教材,在文章或训练项目的关键处有出现文本对话框。它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小泡泡”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这些对话框的内容,或提示文章内容,或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用及文章写法,或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本。其功能是: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教材变为学本,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对应起来,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因此,我们根据“对话框”的内容、形式、发挥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主要分为三种方式,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感悟。①交流感悟式。从学生角度说出自己某些方面读书心得和发现,表示要和学习伙伴交流,但具体内容藏而不露,这就需要我们相机诱导,并给学生共同探究、交流感悟预留空间。②探究释疑式。从学生角度,而且是大部分学生都可能提出阅读中产生的某种疑问,表示要和学习伙伴共同讨论,对这类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培养学生读书方法上,提供了思考的价值。③资源共享式。从学生理解和欣赏水平的实际出发,表达了学生阅读文本后的某一方面内心体验。引导学生交流共享情感体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激发他们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论文第7篇

(一)英语阅读中所需的词汇量严重不足

阅读文章生词多会是学困生阅读受阻的原因,这在课堂观察中很容易发现。导致生词多的原因首先就是不能掌握英语词汇,学过的词汇不能很好地吸收为自己的知识,无法将其巩固,即便学过去了,但是也是很快忘记;其次就是不能用很好的逻辑思维去有效地掌握相关词汇之间的联系,造成阅读中障碍重重。

(二)阅读中利用语境寻找线索的策略欠缺

在实际的阅读中,无法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去进一步的理解相关词汇的语境含义,只是单纯的停留在对自己知道的几个单词的生硬记忆中,不能进行阅读时,一般采取的就是查字典的方式,并不会去考虑这个词对文章的影响或是通过语境线索猜测词义,致使英语文章阅读效率低下。

(三)不能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阅读方式单一

学困生在英语阅读中,通常都是逐字逐句地阅读,往往理解为只要读懂全文每个词语的意思就能理解全文,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像遇到浏览的阅读任务,不能变通阅读方式就会造成事倍功半。

(四)对于相关文化的背景知识严重缺乏

在阅读中,有时背景知识也起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学生缺乏文化背景知识而影响阅读理解,甚至根本就没有养成背景知识参与阅读理解的意识,而使得英语阅读成为一种文字解码和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所学知识对阅读理解不会起到促进作用。

二、提高学困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学困生词汇意义学习并且逐步扩大自身的词汇量

词汇的学习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达到了一定量的词汇量,对于破除阅读障碍也非常有效。由于没有有效掌握词汇的方法,学困生在对词汇的学习上习惯性的机械重复记忆,但是由于不用心或者排斥,效果并不好,时间长了更是没有了兴趣和动力。因此必须要加强词汇的意义学习,树立英语学习信心。在词汇掌握上可以有主题词汇联想记忆,对学困生进行旧词的复习和巩固,新词激活相关联象记忆。同时加强对背景文化知识的普及,尽量多的传授知识,尽量减少阅读障碍,使得阅读过程更加顺畅。还有就是加强词汇的构词分析,掌握一定的构词法,另外还有就是进行词义猜测,作为词汇加强记忆的拓展策略。

(二)在英语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困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实际的教学中,教材中有很多优良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善于用好这个工具,加强对学困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以此来达到对阅读技巧的训练,提高学困生理解能力。不同的阅读材料要采用相应的阅读技巧,以提高阅读效率。在平常的英语学习中,也要注意学校教材,教材是一种很有利的学习工具,要利用这个加强阅读的训练,作为基础,加强学困生进行理解词义和句义的训练,也要注意加强文章细节的阅读理解。

(三)学会运用欣赏性的阅读方法,对学困生进行阅读指导,加强阅读策略的训练

要让学生加强对于英语美词美句的学习,并且要用一种欣赏的角度去看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去多多地接触。教师要依据学困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制定一个严密的训练计划,确定培训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根据具体的训练选定阅读材料,在实践中鼓励学困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而总结计划,精心改进,通过学困生学习自主性的提高,真正做到阅读能力和水平的提高。

三、结论

学生阅读论文第8篇

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高难度创造,是学生通过已知知识对这一阅读信息进行有用信息的筛选、判断、解释和分类的技能。经过笔者多年在一线教学实践,认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还存在着阅读速度慢、推理判断能力差、做题错误率高的现状,而导致这一现状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困境所引起。

(一)学生阅读活动盲目,对阅读推理判断错误理解

实质上,学生只要从阅读材料只截取三种信息就可以:一是构筑整篇阅读材料的单词进行理解,包括句法和词汇的理解;二是对阅读材料的信息进行理解,即作者的意图、观点,通过整篇阅读材料传达的意思;三是对阅读材料中包含的社会文化的理解,即阅读材料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理解。实质上,通过学生掌握的词汇、句型语法、背景知识、语篇知识来理解阅读材料过程的能力就是阅读理解推理判断能力,同时,学生阅读活动的盲目性还体现在阅读速度慢、做题速度慢、难以抓住文章主题关键等方面。

(二)教师教学方式落后,重语法知识而轻语篇讲解

课改后,英语阅读教学方式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以往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过多注重语法知识的教授,即重视语法,重整体阅读材料翻译,以翻译为指导的教学方式,进而轻视对语篇知识的评析与讲解,过多地对英语阅读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强调,而轻视材料中蕴含的语篇特点和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同时,教学重点仍然放在让学生记忆教师所讲解的重点而忽视学生应该在阅读材料中自行处理信息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三)强调教师结论权威,缺乏教学过程学生自主探索

现今英语教学课堂中仍然强调教师、教材知识的权威性和绝对性,而轻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教师仍然习惯“灌顶”,即直接告诉某一语法用法,词义等等,忽视了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实际生活情境的应用,使学生在知识的构筑上形成思想僵化,知识转移灵活性差,没有自主探索精神和阅读兴趣,在自我解决问题上没有形成自我思维,在分析问题、总结问题上往往是占用他人观点来替代自己观点,缺乏对问题的判断、检验与推理。

二、优化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阅读即对材料所蕴含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筛选的认知心理语言过程。英语阅读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加强学生语言运用并加以实践的重要途径,为此,优化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即是提升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也是全面贯彻新课程中学英语大纲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诠释。

(一)加强阅读指导训练

多年一线教学实践发现,多数学生在英语阅读材料上使用材料浏览、背景文化、重点语句、推力判断、筛错选对等策略上偏少,有的甚至无意识对文章进行判断,凭主观意愿去选择答案。我们知道学生假使能有效利用教师在课堂中讲解的解题技巧并灵活加以运用,并利用这些策略对整篇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并不难把握其语篇的深层含义和材料的文化背景。因此,教师要促使学生明确语篇文本意境并加强阅读各方面问题的指导,譬如加强学生对材料中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等关键词汇的理解,从而可首次把握文章主题内容;其次对学生进行对材料中情态动词、介词、短语等句型的理解,可从中推测出材料中作者想表达的意图、立场及文章的逻辑关系。例,“LiLeiisnotgoodathislearningbutheisaverygoodstudent”这句所表达的真正意图从but才开始出现,主要的内容是后半句,因此,材料后面内容肯定是围绕“heisaverygoodstudent”进行写作。

(二)重视材料的背景介绍

在新课标文化意识中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很多地方都必须借助文化知识的帮助,才能理解原文真正的含义。因此在阅读过程当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留心和积累一些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阅读材料去了解异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等,这样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并去其糟粕,化为己用。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一些有异中国的一些文化意识,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譬如在学习AbrahamLincoln时,可介绍材料的时代背景,即美国内战的起因发展及林肯事迹,这样,在以后相似题型中就会轻车熟路,善于选择。

(三)重视英语语篇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学会对语篇的结构进行分析,了解语篇的段落结构,并了解语篇观点是通过何种结构进行阐述,同时根据结构找出材料写作路线,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分析,从而把握阅读材料所传递的信息。

学生阅读论文第9篇

现在的高中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他们对待生物教学不是很认真,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俗话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所以说培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当前的生物阅读教师过多地注重“教”却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由此一来,也就无须谈起学生们学习的效果,长期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就会造成学生们惯于接受知识而懒得自己阅读了。

2阅读教学法及其作用

从本质上来讲阅读教学法就是学生、教师以及教材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通俗的解释就是教师指导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它旨在提高学生们学习能力,以提高生物教学整体素养为目标,注重生物学科的运用能力以及语感的培养。很多人都认为关于学生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科的问题,但是其实这个观点是极为不准确的,也是没有现实依据的,通过大量的统计可以看出高中生做错题目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对生物题目信息的提取错误。阅读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正在改变着人们传统意识形态里的认知,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是很必要的了,这种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将教师也作为阅读教学的主体,这与传统的、单一式教学的主体是不一样的。阅读教学法要求学生们从阅读材料中准确迅速地找出有效信息,而且还要求学生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领悟的信息表达出来。阅读教学法注重学生在精读、略读、快读三方面内容的培养,它所实行的方针是“博约结合、择优而读”,注重学生们对文章主题的感知能力培养。现代的生物考题越来越复杂,题目的要求越来越多,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筛选出最有用的信息是生物阅读教学法实现的目的所在,因为现在很多的同学在看到文字较多的的题目之前从心里面就会感觉这道题很难,但是下笔后却又不知道哪里是重点,这样就会使原有的知识得不到有效的迁移与运用。

3阅读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3.1在课堂教学组织上的应用

生物阅读教学方法讲究的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行以学生自读为根本的合作探索型议读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流程就是:先要确立阅读的中心问题,以中心问题作为阅读的定向;其次就是学生们自主探索新鲜知识,合理筛选有用信息;再者就是教师安排进行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利用争辩的模式来间接地提高阅读能力;最后就是进行交流评价,及时准确地反馈阅读质量。

3.2阅读教学法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课上阅读是改变课堂灌输模式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最有效方法,要想真正的实施下去,作为教师就要先从思想上真正地认识到学生阅读的必要性,其次才是引导学生们进行。在具体的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提前告诉学生们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们以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多的信息,避免出现学生整段划书、胡子眉毛一起抓的现象。教师的课内教学指导也不是说泛泛地将教材读一遍,而是要突出如何理解、如何掌握教材的内容实质,指导学生们在潜意识里认识到阅读教学法的优点。其次就是在每一章节结束之后要及时进行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汇总,以期实现生物章节内的知识链,比如说,在学习完染色体这一章节后,就要引导学生们将染色体与染色质、染色体的化学成分、它的复制与分裂过程、染色体与DNA、基因、遗传与变异联系在一起,实现生物概念之间的互补以及融会贯通,潜意识里强化学生们的记忆。

3.3阅读教学法在生物识图中的应用

虽然说生物这一学科要求背的知识点较多,但是作为理科的它也拥有着许多重要的插图与图表,如何将这些图表转化为容易被人理解的文字是一个着实需要考虑的问题。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将文字与图形结合起来,实现对应阅读。这对于解决学生们在考试中出现的图形题目或者是坐标图题目是非常有帮助的。

4结语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