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青少年心理论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6:09

青少年心理论文

青少年心理论文第1篇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青少年心理论文第2篇

摘要:我国当前开放的社会环境论文为青少年呈现了一个多元的社会。开放与多元,在使得他们的视野更为开阔的同时,也让他们陷入了较难适应的境地之中。开放社会环境的双重作用要求全社会通过强化认知、加强管理、加强教育来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帮助青少年顺利的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健康人格。

关键词:社会环境;青少年;心理发展

一、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

我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我们的社会由单一、保守走向了多元、开放,这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政治方面,我国进入了一种从“总体性社会”向“多元社会”过渡的转型期[1]。

在经济方面,我国从供给型经济转向需求型经济,从封闭和半封闭的经济转为开放型的经济,从温饱型经济转为小康型经济[2]。

在文化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文化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迅速与国际接轨,文化的功能、形式、内涵、传播等由单一走向了多元。

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人的一生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在青少年时期(处于11、12岁到17、18岁的个体)[4],这种发展变化是暴风骤雨式的,个体的生理特征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个体的第二性征在这一时期出现显著的变化),由此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发展。

(一)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表现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主要表现为随着生理特征的剧变,个体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情绪情感也发生着显著的变化。这决定着个体的社会化发展。[4]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体的生理发展为社会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蓬勃发展、急剧变化。这一时期,个体的身体外形更具有自己的性别特征了,个体的体魄更加强健;内脏的机能健全了,大脑的发展已基本成熟,心脏等器官的功能加强,个体的精力更加旺盛;性的发育成熟使青少年开始意识到自己已向成熟过度,同时给个体带来对性的好奇心和新颖感。[4]

2.认知能力的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脑机能发展迅速,趋于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神经元完善化和复杂化,传递信息的神经纤维髓鞘化已完成,保证信息传递畅通,不相互干扰。[4]个体在大脑和神经系统上的一系列变化大大促进了个体心理的发展特别是逻辑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在青少年时期逐步发展起来,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在看待事物时渐渐地由表象深入到本质,开始喜欢探究事物的本质属性,开展系统的理性活动,能变通思维方式,能用新异独特的思维观点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能够比较自觉地对待自己的思维活动,能够有意识地调节、支配、检查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能力的发展使个体开始用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开始注重自己的社会形象,逐渐由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为社会化的个体,开始学习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逐步适应社会的要求。

3.情感发展与社会化的发展

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情绪情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稳定性,易出现极端情绪。他们时而唯我独尊,时而又沮丧万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个体对这种不断增加的需求时而感到满足与认可,时而又否定,使得他们的情绪出现摇摆不定的状态。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心理发展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过渡性青少年处于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独立性与依赖性错综复杂的时期,充满矛盾的时期。2.动荡性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思维比较敏捷,他们的情绪发展更为激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因此在行为、情绪上表现得很不稳定。3.闭锁性青少年自我与社会的同一性仍处于发展之中,因此青少年只会向外界展示他认为的对他的社会化有利的内容,而将一些矛盾的、迷茫的心理困惑等他们认为对自己不利的心理特征隐藏起来,因此他们具有较多的心理问题,这会给他们带来一些烦恼。4.社会性青少年的这些特征归根到底是因为个体必须经历由单个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过程,青少年发展中的危机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则是个体的自我成长与社会环境共同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一)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影响

1.经济的蓬勃发展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让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改善,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出大量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仪器,这为青少年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提供了优良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2.开放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多种思想都会在社会中交汇、碰撞;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让青少年可以便捷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丰富的信息,对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十分有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思维的深度,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易盲从与偏激。

3.先进的社会文化能够激发青少年求知欲望和发展意识

青少年时期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得到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探求外在事物的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发展。开放的社会环境满足了他们的这一需求。大众传媒能及时地将社会发展的最新动态传播给青少年,向青少年展现多元的文化现状,丰富的知识、精彩的技艺能满足青少年的求知欲,让他们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社会文化的多元发展也为这种自主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4.多元的社会文化能够促进青少年社会化的进程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文化信息有助于青少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社会,正确地评价社会,学习到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社会文化规范;有助于激发个体的社会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有助于个体正确的评价自我,帮助个体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再盲目地乐观或绝望。

开放、多元的社会能为个体提供更为优越的成长环境,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都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开放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1.良莠不齐的社会信息与青少年过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物质生活的丰富使得青少年不再为衣食担忧,奢华的物质生活对于青少年存在极大的吸引力,容易使他们迷恋物质生活,使他们缺乏进取心。有些格调不高或不健康的文化内容会让青少年意志消沉,耽于享乐,不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与健康的人格。

2.多元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动荡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心理发展呈现出动荡性的特点,他们思维比较敏捷,对社会的看法容易极端与片面,容易受外部环境的感染与影响。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各种价值观、思想观念都会通过大众传媒来争夺市场,如果缺少必要的引导,相互矛盾、冲突的社会思想观念就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惑或迷茫,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这些对处于自我同一性形成时期的青少年有不良的影响。

3.虚拟的社会文化与青少年闭锁性的心理发展特点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不用面对压力的文化空间。在这种相对安全的文化空间里,社会被用高科技手段或多元的形式表现得唯美浪漫或黑暗恐怖。这种表现手法容易吸引逐渐将内心世界关闭起来的青少年,而沉迷于虚拟文化中的青少年会看不到真实的社会,失去对现实社会的感受力,失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认识

开放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所面临的问题是前人所不曾遇到的,旧有的一些经验对青少年的成长不一定是有帮助的。青少年时期是个体一生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发展的过程拥有独特的规律,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工作,能够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还需要教育者和家长积极与青少年一起了解社会环境,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感受问题,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强社会文化的研究工作

教育工作者要在青少年的生活中构建起抵御社会文化中负面影响的“防火墙”。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积极地了解社会,对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社会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认真地思考与探索,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青少年中可能出现的失范现象和经常出现的偏离行为进行预防性研究,做到未雨绸缪;社会、学校和家庭都要共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尤其是学校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三)社会文化管理机构要加强对文化传播的管理

加强文化传播的管理,主要是实施文化管理的监督职能、引导职能、规范职能、惩戒职能。同时要加强对社会文化的生产消费、传播方式的研究,以及加强对社会文化传播的伦理、道德的研究。对传播文化中出现的偏离行为、一般性误导行为进行合法跟踪和监管,对违规行为进行公开的处理。推进法制化进程,就是要对信息的生产、交换、传递、消费进行单独立法,即使初始阶段不很周全,但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历史经验值得借鉴,贻误了青少年就贻误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

参考文献:

[1]沈立新,吴新叶.中国政治转型的理论研究:综述与评价[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4).

[2]李曙光.中国的经济转型:成乎?未成乎?[J].经济战略,2003(3).

[3]何少林.当代中国文化的转型及发展趋势[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

[4]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362~374.

[5]续冰.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2005(4).

[6]吴彩云.信息网络对学生的影响及对策[J].青海教育,2005(7).

青少年心理论文第3篇

青少年是人类发育过程中的一段时期,介于童年与成年之间。因此,本文研究的青少年孤儿是在12-18周岁的孤儿群体。

二、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本文从青少年孤儿的认知和情感方面做了一些调查,采用访谈法和问卷法。总结出以下特点:

(一)认知方面的特点

孤儿学生的认知特点表现在思想偏激、固执,看待问题角度单一。他们往往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且过度概括化,并坚信不移。如一些同学上课积极发言,会被有的同学认为是为了向老师表现自己,争得老师表扬的谋取利益的行为。在这些学生眼里,发言不是一种正常的课堂活动,而是为了争取个人利益的自私表现。

(二)情感方面的特点与成因

在消极情感方面,主要表现在自卑和孤独方面。有的学生虽然表面上与大家有说有笑,但心里却认为无人关心自己,不被关注。在学校自己组织的各种活动和与校外学生联谊时,部分孤儿学生不敢正视对方,不敢与人对话。在积极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热情不足,情感冷漠。[1]在学校活动中,一些学生缺乏热情。例如,学校组织高中生观看中超足球联赛,无论比赛有多激烈,学生在球场里的情绪过于平淡,与现场的氛围不符。在情感调节方面,主要表现为缺乏情绪情感的自控和调节能力。[1]部分学生在受到老师批评或同学指责时,表现出过于激烈的情绪情感反应,如大喊大叫、动手泄愤。

三、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建设

针对以上调查结果,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了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

(一)加强青少年孤儿心理健康帮扶体系制度建设

制度是维持体系正常运转的规范和保障。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一个规范的孤儿心理健康帮扶制度势在必行。学校现有的职能科室如下:教务处、生活处、政教处、行政科、综合办等行政部门,都与孤儿学生养教息息相关。在制订本部门职能时,要充分考虑到青少年孤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从这方面入手强化日常事务和工作流程管理,切实做到按章行事,做到科科有目标、人人有责任。同时密切配合其他科室,做好青少年孤儿的养教工作。

(二)利用各种资源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现在采用面面咨询、团体咨询、宣泄疏导等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此基础上,应结合学校具体实际,整合资源,多方面、多角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从课堂上到生活中都要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思想,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活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加大宣传力度,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进行投入,开展心理健康课的校本教研,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知识等。开展青少年孤儿的教育工作不能闭门造车,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比如积极调动校内外的心理学专业的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爱心人士和团体,以来校做义工的方式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堂不再是主要的教育阵地,取而代之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吉林省孤儿学校现有书法、围棋、国学、篮球、足球、心理游戏、微机、十字绣、钢琴、手工制作、英语情景剧、音乐、名著欣赏等课堂。在这些活动中,蕴涵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机会。因此,课余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非常重要的阵地。通过定期举行各种课余活动,积极组织青少年孤儿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找到家的感觉,增强生活和学习的动力,体会到健康成长的快乐。

(四)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对学生起到熏陶和感染的作用,面对孤儿学校的校情、学情,可以从校园建筑、文化设施和环境布置等有形环境和校风、教风、学风、文化生活、人际关系、心理氛围、集体舆论以及校园群体观点、信念等无形环境入手,切实发挥校园文化的魅力和作用。

(五)建立健全教师与孤儿的谈心制度

青少年心理论文第4篇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方法:对门诊首诊青少年120例进行SCL一90心理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测定结果显示9个因子的阳性率均超过50%,其中强迫症状最多,104例,占86.67%。女性阳性均分/恐怖均分与男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早诊断、早治疗,可促进儿童健康教育;有效的心理干预可缓解其面临的成长,减少自毁行为的发生。

2005年1一12月,我们对门诊首诊青少年120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进行调查分析,并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120例,男66例,女54例,年龄15-18岁。文化程度:小学17例,初中79例,高中24例。

1.2方法测定由经过专门系统训练的专业评定人员。对前来我院就诊的首诊青少年采用惠诚儿童青少年心理测验软件按操作要求在计算机上完成,结果由计算机分析并打印报告单。量表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90条项目,每一项目均采用5级评分,即1,2,3,4,5分别代表没有、轻度、中度、偏重和严重。该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和信度。

2结果

2.1本组采用SCL一90测定结果.

3讨论

青少年期是一个在身体、性格、智力、情感及心理等方面都面临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上急剧变化对其心理发展的冲击容易使青少年身心发展失去平衡,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精神障碍及类神经症样表现川。有研究表明:5%以上的成人患者首次发病于15岁以前[2]。因此,首诊青少年心理健康测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反映精神病门诊首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精神症状,为儿童精神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依据,对促进儿童健康教育提供帮助,还可以发现首诊青少年的住院率的情况,便于及早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和治疗。

国内有调查发现青少年的起病是以慢性起病为主,发病年龄较小,可能是就诊年龄高于发病年龄。据统计,儿童精神病患者中,15岁前发病者占4%,10岁前发病者占0.5%-1.0%}Z}。有调查发现16.79%的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初中生13.76%,高中生为18.79%,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问题有上升趋势〔’〕。本测定结果显示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异常情绪,其程度中度以上为抑郁症状58例,占48.33%,其次为强迫状态、焦虑和敌对,与临床观察结果也一致。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在快速成长期比较重视自我身份的确认,在不能确认自我中就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感。我们的测定结果中偏重和严重程度的精神症状也是以焦虑为主要症状。

青少年期作为向成年的过渡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又有许多的心理冲突,易出现自卑、抑郁、焦虑和孤独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青少年认知的不协调、不一致和认知冲突是产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近年来,抑郁的素质一压力模型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即当面临一贯的、易产生抑郁反应的压力源时,具有易产生内部问题素质的个体可能产生抑郁情绪冈。因此,对于精神科门诊首诊青少年患者首先要进行及时的心理干预。对于轻度患者指导其掌握一些应对压力的方法和生活技巧,如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等。对于中度以上的患者应采用认知治疗,纠正其对自我的错误认识,同时配合适量的抗抑郁药物;而焦虑情绪是一种更为复杂的模式,它可能含有恐惧、厌恶、内疚、羞怯和痛苦的成分。高焦虑状态的产生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与环境适应困难和频繁的考试有关。要克服焦虑,首先要很快适应新环境,提高社会应对技巧,提高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可减轻紧张情绪。学习焦虑者,要正确认识人脑的活动能力,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避免持续的疲劳状态,分散对自身状况的过分关注。超级秘书网

青少年心理论文第5篇

一、提高家长自身素质,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现代社会,父母不能一味的对子女采取高压政策,致使子女不堪重负,产生怨恨或反抗心理,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父母与子女间应当像朋友般互相尊重,互相关心,敞开心扉,加强心灵的沟通;少一些溺爱,多一点磨练。现代的青少年遭遇的痛苦和挫折都比较少,所以应当适当增加一些痛苦的体验,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让孩子们一味的受苦,而是让他们增强抗痛苦的能力。

二、学校教育应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一)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心理测验。具有片面性,甚至是很危险的。由于缺少专业人员的指导与训练,许多学校在心理测验量表的选择、实施心理测验的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校对测验结果缺乏科学的认识与正确的处理方法,将结果随意公开,或以此给学生分类、贴标签等等。这些都可能在有意无意间伤害学生和家长,结果完全违背了教育原则。因此学校在进行心理测验时,首先要明确测验目的,有的放矢地选择测验项目;其次要注重测验实施过程的科学性和测验结果的保密性;最后还要科学地分析、解释测验结果,提出有价值的教育建议。

2.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要求,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为此,他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派出教师参观、学习,并要求教师尽快面向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事实上,由于专业能力的限制及时间、精力的局限,很多开展心理咨询的教师承担不了这一责任。他们感到力不从心,并产生较大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需要在开展心理咨询的实强中不断总结和提高。对中小学教师来讲,在短期为完成这门专业的学习、并很快投入工作是不现实的。此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而学核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当体现“重全体、重预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应仅面对个别学生和家长的特殊需要。因此。心理咨询只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方面,它不应成为全部内容。

3.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开设心理课。首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许多属于非知识性的内容,它需要让学生通过活动、实践、训练等亲自体验才能获得,而课程所能提供的活动空间、实践机会是极有限的。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题内容外,还包括测验、咨询、班队会活动、野外训练等,而这些内容是无法由心理课来涵盖的。再次,心理课侧重解决一般性、整体性及共性的心理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总之,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化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3个层次:

第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具体包括:加强青少年智能训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基本素质的训练;培养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教会青少年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如敏感性训练、自我表达训练、放松训练等;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指导青少年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冲突解决、合作与竞争等;对青少年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训练,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品质的训练;帮助青少年培养自信、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等;另外还应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教育,应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早恋的危害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第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具体包括: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

第三,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是心理潜能开发的最佳期。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青少年心理论文第6篇

我国有关机构近年来所进行的一系列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心理疾患的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一大突出问题。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中约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因此,应当普遍倡导和广泛开展心理训练,帮助青少年不断完善自我内在机制,缓解心理冲突,消除心理疾患,增进其心理平衡和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人的一生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特定的困惑和修身养性的要求,“通过自我冲突,达到自我完善可列为人的一种欲望,即列为在实际上是潜在的一种趋势,人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也可以成为自我完善的人”。例如,怎样提高学习效率,怎样使自己有开朗的性格和社交能力,怎样使自己出类拔萃、怎样才能使自己走出困境、走出“误区”,怎样才能使自己多些欢快幸福,少些烦恼忧愁,等等,这些都是人们时时面临而又必须经常解决的问题。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处于选择和抉择人生道路的关键时期,可能困惑更多,更迫切需要不断解决面临的“心理纠葛”,了解和掌握自我心理控制与训练的方法及策略。通过持之以恒地开展心理训练,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自发加以限制和调控,主动热情地开展有意义和有益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意义和有害的行为,长此以往,就能使他们的心理素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起来。

心理训练主要是通过接受师长指导和通过心理状态与行为方式的自我调控进行某一特定的心理素养方面的训练,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解决自己在认识、情感、人格、社交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具体地讲,对现代青少年进行心理训练主要是为了解决:l心理成长问题

通过有目的的全面训练,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2心理缺陷问题

个体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以纠正自己不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3心理障碍问题

个体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通过接受专家的指导性训练或逐步开展自我训练,逐步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通过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对外界的和谐适应。4挖掘心理潜力问题

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个体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未予充分挖掘。人的一生训练越多,自我活动越活跃,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因此,经常进行心理训练,

是有效地自我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就学校教育而言,怎样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训练呢?一般来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找准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就能选择突破口,推动自身整体心理功能趋向最优化的目标;找准了弱点和不足,才能掌握自身前进的主要内在障碍,从攻克“自我”着手,重点进行训练和“再造”,以完善和发展自己。这里重要的就是要善于深刻剖析自我,找到自我心理训练的“起点”。

其次,要教育和指导学生学会努力自我创造“氛围圈”。心理训练要高度重视环境的作用,要努力自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最大可能地发挥外界对自己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力,借助客观力量以推动自身心理状态、心理素养的发展与提高。为此,心理训练者必须注重从人际关系与环境氛围方面创造有利条件,为进行有效的心理训练提供良好背景条件。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氛围中生活,而不同的环境氛围对人的精神、心理与情绪所产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因此,为了使自己始终保持振奋的精神、宁静的心理与饱满的情绪,每个人都应自觉地、主动地去努力创造一种美好的环境氛围,这也是自我心理训练、自我心理调控的重要方面。

第三,要增强学生优良素质的自我建构意识,激励学生自我完善。心理训练需要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施意识。只有具备了自我建构良好素质的要求和愿望,并主动寻找自身心理素养中的弱点,积极探索有效方法去攻克这些弱点,教师的教育与指导才能卓有成效。因此,要使学生懂得优良的心理素质是个体主动建构的结果,从而增强积极开展心理训练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心理训练的过程是个体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过程,这种交换过程越充分,越主动,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就越完善。

四,进行心理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技巧是多种多样、灵活多变的。随着现代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度发展,也带来了心理学方法,包括心理训练方法的更新。现代心理学十分注重运用和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移植其他不同学科而形成的心理训练方法主要有:1物理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强调运用物理学的语言和方法来研究心理学,强调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强调环境以及环境调控对人的影响作用。为了增强心理训练的效果,训练活动中,个体应自觉遵循心理物理学的原理,注意调控环境力度与自身心理承受力之间的对应关系,主动地投入周围客观环境之中,注重主动接受和承受环境的影响,从而增强自己的思维、感知和行为方式等素养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生物一心理法

这一方法重在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揭示心理及其发展的生物机理,在身心统一不可分的原理指导下,致力于改变自身的生理状态、生理素质,进而达到改变和改善人的心理素质。这是现代心理训练中应高度重视和积极采取的策略和方法。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高度重视科学进食、体育锻炼,以及食物治疗、药物治疗等等,都是自我改变生理状态,强化生理功能,进而优化心理素质的体现。实践证明,这些自我活动,如果能遵循科学原理,讲究科学的方式方法,将具有显著的“激发性”,不仅是引起积极活动的原因,而且是引起行为抑制的原因。不断地训练和强化,能够显著地增强人的心理功能,使人的某些优良心理素质得到稳固的提高与发展,不良心理品质得以逐步“淡化”和消除。3信息加工方法

青少年心理论文第7篇

1.1造成青少年道德法律意识淡化

目前网络文化造成不健康的网恋盛行,特别是在青少年当中已经习以为常,网络上黄毒肆掠,宣传暴力的思想也吸引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注意,同时近年来网络文化诱导的自杀也时有发生。一些违法网站也在宣传封建的迷信思想,极大地冲击了青少年的道德意识。

1.2造成青少年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连续长时间的上网会造成青少年视力下降、情绪低落,使其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这些都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

1.3造成青少年思维力,注意力的下降

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在经历了自由散漫的网络聊天和轻而易得的网络购买之后开始逐渐下降。由于网络的便捷以及网络知识的丰富,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遇见书本的难题时,他们不愿再花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迅速求助于网络,照搬别人的方式方法。这样无形之中他们的潜意识就作祟,注意力开始不集中,思维能力也开始逐渐下降。

2应对网络文化对策探讨

2.1社会层面上

2.1.1要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大网络文化立法力度,预防青少年网络犯罪。同时相关法律部门应着力建立健全有关未成年保护法,以及网吧网络的监管法,同时要开发高端信息技术,有效地对网上的信息准入事项进行过滤与监督,确保网络文化的健康有序。我们还要呼吁社会给予青少年足够的关怀和爱。

2.1.2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要使青少年明确认识到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会对身心产生不好的影响;教育青少年提高网络信息的鉴别力,有选择的采用、学习,培养健康的应对网络文化心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1.3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对各种网络文化犯罪进行打击,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从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

2.2家庭层面上

2.2.1家长要懂得运用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充分的认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健康的网络交流与知识运用,给孩子做好表率。

2.2.2家长要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时刻了解学生在心理上面的变化,做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衔接工作,以便做好对孩子的网络文化的教育工作。

2.2.3父母可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要培养他们的兴趣,多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抵消网络文化的侵蚀。

2.3学校层面上

2.3.1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对青少年教育方面必须发挥其作用。学校应积极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校园制度建设以及校园规范建设。从制度上加强对青少年接受网络文化的监管。

2.3.2学校应该积极开展有关健康网络文化传播的活动,利用活动向青少年宣传健康的网络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真正从思想上引导青少年正确利用网络。让青少年认识到上网的目的及其意义,认识到网络文化存在的不良信息,从而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2.3.3教师最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因此教师在对青少年的引导方面很重要,作为与青少年学生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时刻保持敏捷的判断能力与洞察能力,并且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渗透与影响,从而使青少年青年拥有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拥有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高尚的品德。

3结语

青少年心理论文第8篇

一般情况下,我们班主任总是习惯在学生学习、行为等方面出现问题时才会和家长取得联系,也有的等到学校组织家长会的时候才和家长联系。过去我也经常这样,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做有如下弊端:(1)学生不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甚至有些学生还会认为教师是故意和自己作对,让自己和家长都没有面子,因而产生逆反心理。(2)家长对教师的做法也不甚满意,家长认为教师应早点和他们联系,不要出了事才通知他们。因此,作为一个班主任在刚接手新班时,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全班学生的家长一一联系,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优点、缺点、特长、性格、基础、过去表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家长平时的教育方式等,并且让学生知道老师和家长在正常联系着,家长和教师对他们都很关注。用好家校联系的备忘录,谁有进步了,谁发言积极了,谁违反了纪律……每天多花一点时间在学生的备忘录上和家长交流,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的同学这项工作更应做细、做实,联系次数应比其他同学更多,这样行为偏差学生才知道教师家长时刻关注自己,他们也才会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有点不好的苗头,立刻就可以被控制、化解掉,就不会向严重的方向发展。例如,我新接手的班中,有个叫小林的同学开学前我就了解到他在行为方面有些偏差,于是早早和他家长取得联系,家长也很乐意和老师配合,使家校形成合力共同对该生进行转化引导。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学期小林就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交流平等化

说得严重些,多数家长对教师有一种“畏惧”感,学习成绩或者行为习惯差些的家长更加厉害。他们害怕老师找,害怕老师和他们联系。以前我常常不理解越是有问题的孩子,他们的家长越是不肯和老师配合,越是不愿意来学校和老师交流。我自己也是做母亲的,能体会到做家长的心情,无论好丑,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宝。因此必须消除家长的“畏惧”心理,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和家长平等交流沟通。无论目前多么落后的同学,他们都有很强的自尊心,甚至比一般的同学更强,他们的家长的自尊心也更强。因此,在和家长沟通时,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心理,调适好他们的心理,做好心理辅导,真诚地和他们沟通交流。特别是不应用有色眼镜看他们,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纯粹朋友式的。例如:我清楚地记得学生军军,他刚上三年级的时候,课堂上发言积极,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但是不久,他在课堂上开始小说话,正好班级又开始全面调整位置。我考虑到军军在二年级下学期时就不太遵守纪律,现在又有点开始了,我就把他一个人放在最后,希望他能自觉点,可是没想到他非但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更加厉害,作业不完成,课堂上还故意捣乱。于是我就找他谈心,和他家长沟通,了解到他认为我给他安排的位置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老师还是用老眼光看他,所以他就故意破坏课堂纪律。我知道情况后,反思了自己的出发点,我的确是做得不对,于是重新给他安排了位置,结果军军真的进步了。军军的家长也不再害怕学校老师的电话,并经常主动来校或者打电话和我交流孩子的情况了。

三、指导个性化

青少年心理论文第9篇

7日下午2时30分许,福清市警方接到受害者家属报案:当日下午2时23分,他家突然接到歹徒打来电话称:“陈某(男,13岁,某中学初一学生)被其绑架要求家属准备20万元人民币赎金,并称不准报案,否则后果自负。” 接到报警后,福清市公安局马上组织警力开展侦破工作。根据现场调查,走访群众,获悉受害者陈某于2009年9月29日晚9时许,从福清市新厝镇某中学晚自习回家途中失踪。其家属经过几天几夜寻找未果,直至10月7日下午突然接到绑匪勒索电话。 警方在大量调查取证的基础上,获悉某中学初三年级学生陈某母亲与受害者家积怨较深,且陈某近期表现十分反常,有重大作案嫌疑,同时查明陈某近期来经常与同学郭某、黄某等人在一起打电脑、玩游戏,行动诡秘。10月8日下午警方决定对陈某等5位涉嫌人员采取收捕审查。 经审查:犯罪嫌疑人陈某(男,1987年12月出生,某中学初三学生),郭某(男,1987年5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黄某(男,1988年1月出生,系陈某的同班同学),李某(男,1987年6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杨某(男,1988年2月出生,系某中学初三学生)供认,他们因长期在一起玩电子游戏机而结为朋友,因陈某母亲与受害者陈某母亲有积怨经常吵架陈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于是犯罪嫌疑人陈某便召集郭某、黄某、杨某进行密谋寻求报复。 9月29日晚9时许,陈某、郭某、黄某三人在受害者回家的途中等候,将受害者陈某殴打杀害后,用两轮摩托车将其尸体载到某水库,用石头绳子捆绑投入水库,然后潜回家中,并于10月7日通过李某打勒索电话到受害者家中索要20万元人民币。 案例二 浙江校园暴力升级:学生组团买枪对抗黑社会 2009年4月25日,永嘉黄田某中学学生柳某因与同校的黄某有矛盾,便叫来徐某等将对方殴打了一顿。柳也因受到学校的严厉批评处理。第二天晚上,当徐某等四人再次来到柳某的寝室里时,被闻讯赶到的值班教师发现,之后徐某等被带到黄田派出所。调查中,这伙人供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他们中间曾相互间传送着一支枪!全体参战干警为此大惑不解,一伙初中人何来枪支呢?他们决心将此案查个水落石出。 原来,就读该县某中学的徐某、厉某等人在校期间经常与当地社会上青少年组成的“十八党”团伙发生冲突。为能何他们对抗,徐某等也组建了一个名为“十三鹰”的学生团伙。去年下半年,柳某想买支枪来去打猎,就通过朋友介绍在其叔叔张某那里,以250元购买了一支单管火药枪,后一直藏在家中。今年2月份,徐某所在“十三鹰”在与“十八党”的对抗中败北,他们觉得如果有一支枪在手便可扭转败势。第二周,徐某等10人便筹资到黄田镇,以同学关系将柳某的那支枪购买过来,并将枪藏到家中,直到26日被公安机关查获。案情至此已初步明了,警方便立即成立专案组,连夜出战,于 4月26日深夜包围制枪犯罪嫌疑人张某并将其逮捕归案。 案例三 北京一少年为偷钱上网 将奶奶砍死爷爷砍成重伤 17岁少年小新(化名)为了偷钱上网,竟然将奶奶当场砍死,将爷爷砍成重伤。事后,小新投案自首。 两年前,小新开始沉浸在网络里,学习成绩陡然下降。初中还没有毕业便辍学。 因担心儿子整天沉迷于网吧,小新的妈妈让他照看家里的台球桌。小新把看台球桌挣的钱拿去上网。后来家里不再提供上网的钱,小新就想到了偷。今年6月上旬,小新偷了爸爸2000多元在网吧呆了一个星期。父亲的一顿打骂对小新来说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仅仅几天后,上网的欲望又像虫子一样噬咬着他的心。此时,爸爸月初给奶奶生活费时说的一番话浮现出来。“爸爸说爷爷那儿有4000多块钱,当时听了也没太注意,后来就想去偷爷爷的钱。6月15日中午我就去爷爷家,晚上,看爷爷奶奶都已经睡了,就去翻,可一想怕把奶奶吵醒了,就想用菜刀把奶奶砍伤了再翻。” 睡梦中的奶奶倒在了血泊中,响声惊动了爷爷。不顾一切的小新又将菜刀砍向了他。爷爷受伤后逃出家门。小新翻箱倒柜也没有找到那4000元钱,只在奶奶兜里找到了两元钱。事后,小新的爷爷说,那是奶奶为孙子准备的早点钱。小新捏着两元钱在村口的一个洞里躲了起来。思来想去,还是投案自首了。 小新告诉记者,奶奶从小最疼爱他,有什么好吃的都惦记着他。他在看守所里最想念的就是九泉之下的奶奶。“我当时只想着拿到钱后就去网吧,根本没想后果。如果让我在上网和奶奶之间重新选择,我肯定选择奶奶。”说到这里,他痛哭流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