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荷叶母亲教案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4:43

荷叶母亲教案

荷叶母亲教案第1篇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用杨万里的诗来描绘故乡春天的荷是再好不过的了。刚栽罢水稻,大伯们又忙活起藕的栽种了。藕种才种下去不过几天,便冒出细细尖尖的芽来。叶是蜷成小筒状的,好似一位害羞的少女。更妙的是偶尔真的有蜻蜓在上面小憩,红色的,绿色的,如童话故事中睡在玫瑰里的精灵一般。蜻蜓,便是荷之精灵了。可这时,母亲们是不许孩子下田玩耍的:一是怕踩着刚睡醒的蛇,二是不想让孩子们去打扰那单属于荷与蜻蜓的宁静。

夏日里,急性子的知了叫得最为欢快,却还不及荷长得那般热烈。长在田里的荷,是开不出“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而“接天连叶无穷碧”倒是有的,使得仅有的几枝娇羞水嫩的荷花只能“低面深藏碧伞中”了。这又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母亲们此时也放心孩子们下田了。但这还不是玩,每人要在腕上挂一只小桶,还有勺子,到荷田里捞“漂”给鸭子吃。孩子们总是很乐意做这份工作,因为美丽的荷田不知要比暑假作业有趣几多了。

母亲们是早嘱咐过不准摘荷叶、荷花的,因为那下面连着藕,连着秋天的收成。可孩子们并不管这许多,裤脚往上一卷就下田找荷花去了。找到了的,就兴奋地大叫,却也舍不得摘,招呼着伙伴们一起小心翼翼地拨开层层花瓣。那里面,真的有花之精灵吧?若一时得不到肯定的答案,调皮的孩子就会摘两片荷叶顶在头上作遮阳伞用,继续打闹着、嘻笑着,黄昏来临时就提着早已打好的“漂”回去“交差”。而此时,定少不了母亲的责备:“怎么回来得那么晚!什么?还摘了荷叶了……”接着母亲就收去我们游戏用的荷叶,晚餐桌上却多出了一道香喷喷的米粉蒸肉,底下垫的,正是那荷叶。此时的荷叶已变得暗绿而皱巴,却又多了一种浓郁的香味。那香味,浸染了肉,浸染了餐桌,也浸染了孩子们的金色童年。

到了晚上,最热闹的地方仍是荷田。月光下的荷虽有些黑黝黝的,却并不妨碍她的美。桂华流瓦,也倾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雾蒸腾起来也不立即散去,而是在荷的上方萦绕,似一层轻纱,又像是轻灵缥缈的梦。可田里的蛙却不甘于这一片寂寞的美丽,扯开嗓门开起了“露天演唱会”。几只爱凑热闹的萤火虫也在一旁翩然起舞,像是散落银河之中的星星。一阵风过,荷也顾不得“矜持”了,随着蛙鸣快乐地扭起身子。仿佛是忘记了,或许是根本没有计较过我们白天对她的伤害。你瞧,这荷有多好!

开心的日子总是很快就过去。夏天一过,孩子们就得背上沉甸甸的书包上学去了。课业一忙便把荷田给疏忽了,等到猛地想起她的时候,却只能见到光秃秃的杆和孤零零的叶子。是因为我们的不理睬而伤心、生气了吗?我想不是的。不信?就尝尝此时母亲端上的藕烩,是不是格外爽口、香甜呢?看来,荷是原谅我们了,否则又怎舍得将精华奉献给我们呢?秋雨急急赶来,窗外沙沙作响的不正是枯荷为我们演奏的最后的乐章吗?“留得残荷听雨声”,你瞧,这荷有多好啊。

冬天的南方很少下雪,余下的枯荷便卧在寒冷的田里。她们是在等待,等待着温暖下一个春季。写到此处,我几乎要被故乡的荷感动得落泪了。

荷叶母亲教案第2篇

误区一:有“幼”无“师”

这是一种缺乏教师指导的课堂,为突出幼儿“主体性”,教师选择了“失声”。

案例:小班“绘画――美丽的花”

教师把幼儿带到户外,告诉幼儿今天的主题是“画花”后,幼儿自由作画。

师:草地上有很多漂亮的花,请小朋友自由地观察,并试试画下来。

师:请小朋友把自己的画和大家分享一下。

幼儿自由交流……

师:今天小朋友们很棒,我们下次再继续。

分析:这一活动看似“自主”,实则随意,教师目标空泛,对为何画、如何画以及画得如何都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无原则的“自由”将导致“教”“学”失衡,幼儿的经验和能力也难以提升。

对策:美术活动既要给予幼儿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学前教师首先应明确这是否是一个值得探究的内容。对小班幼儿而言,模仿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示范、讲解非常重要;中大班一些较复杂的绘画、手工等,也不适于肓目探究,以免白白浪费幼儿精力和时间。其次,引导幼儿有日的地探究,即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出发,对探究什么及通过探究要提升哪些美术知识、经验和能力做到心中有数。第三,采取有效策略保持幼儿探究和教师讲解之间的平衡。如以问题为向导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创作欲望;改传统的“教师讲授”为师幼共同猜测、假设和推断获取、使用工具及材料,设计美术方案;通过“幼儿操作在前、教师小结在后”的方式引领幼儿探索具体的美术技巧的方法并丰富创造;在观察比较、师生互动中反馈制作过程,提升创作经验和技能等。

误区二:有“花”无“果”

这是一种有过程而无结果的教学,是一种缺失审美“成果”的探究。

案例:大班美术欣赏――“格尔尼卡”(毕加索)

师:母亲抱着谁?他怎么了?

幼:是她的孩子,他好像睡着了。

师:真的在睡觉吗?你为什么觉得他在睡觉呢?他还有可能怎么了?

幼:是睡着了,他的眼睛闭着。

幼:画面上黑乎乎的,晚上妈妈抱着他睡着了。

幼:可能还在做梦,这个画面有点恐怖。

幼:他可能梦到什么可怕的事情,画上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

师:你们睡觉时是这样的吗?

幼:老师,我睡觉时也是这样,我也会做梦。

幼:我昨天就做梦啦,我梦见一只大老虎,哈哈!

幼:我昨天也做梦了,我梦见……

分析:这一教学环节中,幼儿发言积极踊跃,课堂气氛热烈。但探讨的中心由作品所表达的“苦难中的人民”偏离去了“睡觉和梦”,显然探究的主题已与作品脱节。

对策:尊重幼儿和幼儿的发现并不等于自由发挥,漫无边际。基于幼儿的认知心理具有经验性和形象性,即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想象往往只根据经验或看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为使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画面,可考虑从以下两点改进:

一、创造条件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教师平时应鼓励幼儿多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在头脑中形成丰富的表象素材。对于某些特定的主题,如上例中的《格尔尼卡》,可借用载体如通过影视、录像、多媒体、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多种手段,使幼儿接触到与作品背景相近的场景与环境,帮助幼儿丰富背景知识,激发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力和想象力。

二、鼓励幼儿细致观察,提升对事物本质特征把握的能力。通过启发提问,如“你从哪里看出母亲很伤心?”“我们一起学一学她的动作和表情!”“她为什么这么伤心?可能发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她的孩子究竟怎么了?”等引导幼儿认真观察捕捉画面所隐藏的各种信息。另外,教师还可用生动、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营造氛围,如上例中模仿母亲的语气:“天啦,快救救我可怜的孩子吧!”引起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需要,使探讨深刻又紧扣主题。

误区三:有“形”无“神”

这是一种有“操作”形式,但缺乏“探索”内涵的教学。

案例:中班手工“拓印树叶”

师:这是老师拍下的叶子照片(展示树叶的压印画),照片主要拍到了叶子的什么地方?

师:请你们猜猜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幼儿推测树叶照片的制作方法。)

师(介绍材料):请小朋友自己制作一张树叶照片,,

幼儿非常投入地尝试制作。

师(小结):这是xx和xx的叶子照片,你们看他们的照片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xx的照片会清楚些呢?

师(自问自答):你们看,因为xx把颜料涂在凸出来的叶脉上,所以印出来的照片就清晰了。

师:我们在制作照片前,可以先拿着叶子,摸一摸哪一面是叶脉凸出来的地方,找到后,给这一面叶子均匀地涂上颜色,注意要刮笔,涂完后把笔放好,把叶子压在纸上,每一个地方都要压到,这样叶子才不会缺失,像被虫子咬了一块,这样就有一张又清晰又漂亮的树叶印画啦……

幼儿按教师的方法再次印画。

分析:从教学设计表面看,似乎是丝丝入扣,整个环节贯穿了幼儿在前、教师小结在后。但仔细推敲,便不难发现本次活动重点应是幼儿自主探索“树叶印画”的方法,并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构建“印画”的基本技能和经验。但教师在活动流程上显得有点操之过急,用简单的小结替代幼儿的亲身感受币¨体验,再次操作也只是验证教师强加的厅法,幼儿反应冷淡。

荷叶母亲教案第3篇

1 俯下身子。平等对话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语文教师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转变观念更新自己,而是一言堂的自我表演忘乎所以,又何谈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平等对话呢?

1.1语文教师应放下架子,和学生“心连心”。亲其师而信其道,加强师生问的平等对话,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建立融洽、和谐、宽松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不仅可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也能让我们的师道真正潇洒地尊严一回。在语文的背诵教学中,班上学生常有畏难情绪,背诵的任务有时不能按规定完成,怎么办?针对这一问题,我先是自己背诵,从中感受背诵文字的脉络并提取背诵过程中的诀窍,接着背诵给全班同学听,让他们看看,老师都能按时完成任务,学生怎么就不能“更上一层楼”呢?至于实在无法按规定完成的个别学生,我就让小组组长降低难度使他们闯关成功。

1.2放飞课堂,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在教《荷叶·母亲》一文时,我让每组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时第四小组的后进生小杰同学站起来,他说道:“老师,为什么不把荷叶比作父亲呢?”此言刚落,引得全班一阵发笑。这时的我,却镇定地先是给小杰同学一个肯定,说:“小杰同学肯动脑筋,不错,希望下次更勇敢一些。”接着就对全班同学说道:“小杰同学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义,值得探讨,现在就请每组组长组织本组学生围绕这一问题在文本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时班上其他学生脑筋来了个急转弯,他们不再笑小杰的“愚”,而是欣赏起他的“智”了。有同学从文中的“勇敢慈怜”的语句上解释,也有同学从文章的结尾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加以分析,我则引导学生从“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这些句子上面去找到荷叶与母亲之间的相似点,让学生既明白了比喻的用法,又对冰心的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体会。不可否认,小杰同学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课前没有准备到的,可正是这一问题,让我当堂的语文课有了新的发现,新的知识生成。

1.3放眼多元解读,让语文课堂与众不同。身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自由课堂,“怪哉”课堂,让课堂成为有故事的“百草园”,而不是“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的“三味书屋”。当然,放眼多元解读,绝不是提倡天马行空的纵读,而是要力主以文本解读为根本,对文本进行科学的解读,与文本展开科学的对话。

2 以文为本。科学对话

教师、学生、文本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这三者的相互关系构成了语文课堂教学对话的基本形式,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文本的对话等等。而如何使这些对话有效,“科学”二字实为必需。因为,只有科学对话,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科学’二字太抽象了,有没有哪些规范呀?”结合个人语文课堂教学经验,我把科学对话归纳为下面三个方面。

2.1主题式对话。语文课堂上,有些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的思维而任由学生的思想游离,也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说着说着就扯远了,偏离了主题,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科学,而且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序低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对话应该是主题式的对话,对话的双方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深入、共同成长。

2.2多向式对话。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这真是“明知有答案,偏要戏学生”呀。

2.3系统式对话。要做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对话,除了主题式对话、多向式对话之外,系统式对话更为必要。我把这种系统式对话简要归纳为三个系统:规划系统、实施系统、反思系统。先说规划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积极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按学生的初读理解来组织课堂教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应适时适量地拓展和文本有关的资源,以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规划之后,就进入实施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语文教师要选择富有内涵的对话话题,可能是一对矛盾、也可能是一种现象,一个问题;可能是教师预设的,也有可能是学生课堂上提出的,与学生展开对文本的深层次对话。在这个系统中,我们要认真思考:实施过程中对话的“低效”在哪里?是错误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时间?是教学设计不切实?还是对教材钻研不透,无法满足学生的质疑?对话“高效”的地方在哪里?是运用了新的教学手段,是找到了文本的要害解析?是愤而启之、悱而发之?还是尊重丰富多彩的对话结果,师生之间建立了情感空间站等等。总之,针对问题,及时反思,变教训为经验,化经验为理论,使得下次上课时,有法可依,变低为高。

3 人文统一。精神对话

荷叶母亲教案第4篇

一、钱面:钱文“咸丰重宝”

1.鹤发童颜老者。居于钱面上端,头顶祥云,脚下灵芝。似为《二十四孝》中老莱子,相传此公年七十,常穿五色彩衣作婴儿状,以娱父母。老莱子为古代孝子典范。

2.鹤与鹿。鹤居右,脚踩岩石,头顶灵芝,《淮南子・说林训》:“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自古以来鹤一直是长寿的象征。鹿居左,站立于岩石上,头顶一灵芝。鹿性温顺,形态秀美,古代神话中鹿为真善美的瑞兽,如“九色鹿”故事等。鹿与“禄”谐音,禄原义为官员的俸禄,如“高官厚禄”,禄与财不同,还代表地位。

3.五针松。松树四季常青,任凭风霜雨雪,傲然挺立于悬崖峭壁,形态挺拔俊俏,象征坚毅刚强。松柏常青。

4.岩石。色泽、形态奇特。观赏奇石为古代文人雅兴,观赏赋予石头文化和精神。聊斋志异中“清石虚”一段,故事主人公愤把石头看得比自己性命还重要。优秀观赏石须瘦、皱、透、润,此石有此特点。石代表意志和久远。

5.灵芝、桃、荷花、竹。

①灵芝(钱面背右下及钱面外缘)。菌类,寄生于枯木,似云朵状,质坚不腐朽,冠柄光泽如漆,有青、赤、黑、白、黄、紫六色。古人奉为仙草。

②桃(钱面背左下)。传桃为仙人主食。《汉武说事》:王母娘娘于瑶池开蟠桃会宴请各路神仙,王母仙桃三千年一熟,食之长生不老。桃木辟邪,道士用桃木剑驱鬼斩妖。桃主寿。

③荷花(钱面背左上)。荷花也称莲花,古名芙蕖,荷花艳丽华贵,荷叶如华盖。古代文人赞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奉为廉洁正直的偶像。莲花是佛教的标志,如来、观音诸佛均立或乘坐荷花,荷花还代表净土,高贵吉祥。

④竹(钱面背右上)。竹历冬寒而枝叶不凋,翠绿清秀,虚心有节,为梅竹菊兰四君子之一。竹代表高洁、茂盛。

二、钱背:当十,满文“宝苏”,五针松、岩石、灵芝、荷花、桃、竹与钱面相同。

手持仪仗的童子,财神赵公明与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合称五路神,是人们求钱财、富贵、生意兴隆礼拜的神仙。旧时有招财童子和利市仙官年画,二少年舞蹈状,一手执一串铜钱,二人五官、外形、穿着完全相同,实际是一个人被“克隆”成对称的一对,即为利市仙官姚少司。

松鼠(钱背上下各一)。十二生肖中老鼠行大,还是十二时辰和地支之首。汉代铜镜上就有了十二地支铭文,隋唐时铜镜更出现了老鼠的形象。在佛教造像里,多闻天王(四大天王之一,也称四大金刚)手掌上的鼠鼬代表财神、财宝和保护神。用可爱可亲与人无害的松鼠,寓意财神、财宝和纳吉,在一些雕塑和风俗画里时有出现。而花钱上除生肖有老鼠外,绝少发现松鼠。

花钱内容都有主题,文字、图案相互关联,代表吉祥、祝福、辟邪或者为典故、神话故事。刻花钱不是批量铸造,镌刻者可以随心所欲(也可能是定制者的要求),依个人嗜好、观念左右刻花钱的内容。因此,多数刻花钱构图不拘一格,极少见两枚完全相同的刻花钱。此钱上松鼠图案从未在花钱谋面,笔者找遍多本花钱钱谱,几千枚花钱中没有找到松鼠踪迹,它的近亲老鼠倒是屡见不鲜。特点之二是罗列内涵异常丰富,我们无法将其中内容整合成成语典故、神话故事。涉及面异常广泛,人物―财神、孝子,动物―松鼠、鹿、鹤三种,植物―荷花、桃、灵芝、竹、五针松,岩石、祥云。整个背景全部刻成向外鼓起的圆点,似松树杆,在花钱刻花钱中绝无仅有。然而,精彩何止于此,精湛的刻工更让人叹为观止。

精:所刻景物惟妙惟肖,人物、动物五官清晰可见,童子紧握仪杖,杖头铜钱外圆内方;五针松树干、针叶错落;鹿、鹤、松鼠毛发齐全,松鼠尖嘴、利爪,生龙活虎,呼之欲出;钱币内廓及外圆完全被规矩纹覆盖,线条工整一丝不苟。

细:细微之处须放大镜观看,如松鼠的毛发,物体背景处圆点,岩石褶皱。

深:人物、动物、树、花与背景有几个不同层面,在挖出的深层刻出背景花纹,如此精细的深浮雕刻花钱极为罕见。

荷叶母亲教案第5篇

冬日里,老师父分给本、静、安三个小和尚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本性情急躁,把种子埋在雪地里,结果,等不到种子发芽就不干了。静将种子种在精选的金花盆里,用了最名贵的药水和花土,还用金罩子罩着,结果种子发出的小幼芽没几天就枯死了。只有安等待最适宜种植的季节(春天)将种子种在最适宜的地方(池塘的一角),最终看到千年莲花的盛开。安在整个故事中,似乎没做什么,他只是耐心地等待,等待着属于种子适宜生长的季节,将它种下。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的特点。师生问答,火急火燎,大多数学生还没有来得及思考,答案就匆匆揭示,这不就是“本”的态度吗?过渡衔接,快马加鞭,教师常常争分夺秒赶进度;再加之画面、音乐、视频的快速切换,多种媒体的反复冲击,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课堂鼓鼓囊囊,没有一点缝隙;师生马不停蹄,没有一丝停歇。一个“静”的翻版又出现了。

尊重生命,让学习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感悟的过程,一种自我审视、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要遵循规律,客观地去做事,让学生全面均衡发展。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实现“慢炖”,最终达到“飘出浓浓语文味”的境界呢?

一、“慢炖”是一种等待,给予学生自我修剪的空间

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成尚荣先生曾说:“教室,学生犯错的地方。”语文课堂,是允许学生出现错误的,或者这样说:没有错误,何需教W?

比如,在教《安塞腰鼓》时,学生普遍不能读顺,甚至出现读错字音的现象。于是,我心平气和地对学生说:“这篇课文很长,确实拗口,大家读不通畅很正常,现在就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特别要读好自己还不太熟练的语句。”过了五六分钟,待全班同学读完,我才继续讲课,而后的教学非常顺利。课堂上,这样的等待是针对教学实际做出的灵活调整。

表面上,教学进程似乎“慢”了,实质上却促成了教学的“顺利”和“快速”。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说不清楚、读不准确、写不工整时,我们教师千万不能视而不见,让“错误”不经意间“溜”走,而应该慢下来,甚至停下来,指出并纠正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这样的慢一点是值得的!

二、“慢炖”是一种适时的点拨,带给学生举重若轻的酣畅

语文教学不能只是在文本的表面打“水漂”,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处,我们要舍得下慢功夫,花大气力。围绕笔法赏析的难点,师生开展了深入的读书和品析活动,进一步校补了个体赏析的缺漏。

如《少年王冕》一课中,运用比较鉴赏法,将课文的写景部分与原文对照,深入品读,赏析语言,既丰富了学习资源,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咀嚼文字”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赏析能力。

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如果这就是一幅画,你看看先画了什么,后画了什么?

生:先画了天空的云,接着画了阳光照耀下的湖水,山上的树木、树枝,最后画了湖里的荷花。

师:你觉得这幅画美在哪儿?

生:我觉得美在云,黑边边上镶着白云,我觉得很美。

生:我觉得湖里的荷花很美,我仿佛看到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

生:我觉得这幅画美在色彩,你看有黑、白、青、紫、绿等,真是五彩缤纷。

……

师:在《儒林外史》原著中,有这么一段景色描写:须臾,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黑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上山,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师:对照课文读一读,你觉得两段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觉得原文最后一句“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让人感觉动感十足。

生:“渐渐散去”“透出”这两个词语也让我感受到了那种动态美,读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流动的画面。

生:原文中的“须臾”“镶着”“一派”这几个词有浓浓的古韵。

生:原文中的“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这种句式让人读起来更顺口,感觉也更美了。

师:好的作品要品,好的文章我们就要把它积累下来,这段文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三、“慢炖”是一种境界,与学生一起经历真情的洗礼

在语文教学中,即使再充分的预设,也无法阻挡意外的生成。有些“生成”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就得慢下脚步。

比如,《第一次抱母亲》教学的片段:

师: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或一句话读给全班同学听,并告诉大家你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准备点评。

生:我喜欢的一句话是“我坐在床沿上,把母亲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母亲无数次抱我那样。为了让母亲容易入睡,我将她轻轻地摇动。”因为我感受到了母子的亲情,“我”孝敬母亲。

师:多年之后,这美丽的一幕会发生在你的身上吗?

生:(不确定)……

师(语气加重):为什么?

生:因为在当前社会中根本就见不到这样的一幕,所以即使我想这样做,也会不好意思的。

师:可是你的母亲真的老了,生病了,你会怎么做?

生:那我就用轮椅推着她。

师:轮椅?轮椅给我们的感觉是冰冷、生硬的,没有一丝的温度,哪比得上你温暖的怀抱。你的母亲老了,趴在你的怀里,她就有了依赖,她就有了温暖,所以你一定要勇敢地抱起你的老母亲,好吗?

(学生有点动心,点了点头。)

课堂上随时都可能出现不在你的教学预设中的“对话点”,而这样的“对话点”又往往是稍纵即逝的。这时候,我们要放慢脚步,巧妙合时地抓住“对话点”,让即时的对话丰富教学设计,使学生对文本的了解更深刻。

荷叶母亲教案第6篇

1 导入生趣

作为语文教师,导入往往十分重要,好的导入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新课伊始切忌开门见山地直接板书课题或干脆转入阅读讲析,不妨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和新课学习内容,精心设计美妙的导人,用风趣的语言、形象的渲染、悦耳的音乐、动人的故事、诗一般的激情将学生带人某种气氛或情境之中,让学生对新课产生一种阅读期待,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

一般来说,新课导入有援引法、图示法、音乐法和故事法等类型。①援引法。导入时援引诗词名句、格言、谚语、摘抄等,例如援引《易水送别》导入《荆轲刺秦王》,援引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吸烟与文化》中关于他对康桥的评价导入《再别康桥》,援引《游子吟》导入《大堰河――我的保姆》等。②图示法。导入时运用多媒体展示一张张直观、生动而形象的图片。如《沁园春・长沙》,让学生欣赏“独立寒秋”“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峥嵘岁月”“中流击水”等精美图片,通过图片加深学生对词意的初步把握,激发他们的阅读期待视野,进而产生审视词中所描绘的美景欲望。③音乐法。导人时播放一段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音乐。例如以歌曲《苏武牧羊》导入《苏武传》,随着音符的跳动,学生很快就被辛酸凄楚的歌词以及悲壮慷慨的歌声所打动,流露出对苏武守节不辱的敬仰之情,在“情”的驱动下,原本枯燥,的古文学起来也会津津有味。④故事法。导人时以故事的形式简单介绍新课中的故事以及所发生的背景。如《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新课中故事发生的背景唤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命运及事件的关注,再对故事本身作“空白”讲解,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课文内容。

2 授谬激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出错,故意给学生错误的观点、答案,往往会造成一种激发学生去研究、辨析、比较、掌握学习内容的态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犯错”,学生“发现”错误并共同“寻找”错误的原因。整个过程促成师生互动,学生主体参与,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他们发现错误、分析错误、纠正错误的能力,而且使教学目标相对集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达到易教、易学的效果。

具体操作步骤为教师故意先“证据确凿”地设立一个错误,引起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判断是老师正确还是自己正确,从而帮助学生从看似无趣的教材内容中发现趣,尝到趣。

例如范读《再别康桥》,读到“那河畔的金柳”时,我故意将“pan”读成“ban”,而且提高声调,有意提醒学生这个地方出错啦。结果还没等我读完,就有学生急不可耐地告诉我:

“老师,那个字要读‘pan’。”我马上反驳道:“不是读一半吗?为什么要读‘pan’呢?”“老师,有些字是不能读一半的,比如‘蒿’要读‘hao’不能读‘gao’,‘葩’要读‘pa’不能读‘ba’,读一半是对一般情况而言是对的,遇到特殊情况就不灵了。”在这样的勘误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畔”的读音,而且分享了发现、成功的喜悦,大大刺激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3 寻美觅趣

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所包含的自然美、音乐美、形象美以及人情美等种种美感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这种“寻美”在学生追求真善美的内驱力以及审美需要的作用下,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表面看这段文字语言非常平实,朴素通俗,但仔细斟酌,某些词语的运用却十分讲究,比如“挡”“央求”。母亲为什么要刻意地“挡”在窗前,并“央求”(央求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儿子?因为背后深藏着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双腿瘫痪、失去人生坐标的儿子看见窗外飘落的树叶一定会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的凋零,陷入伤感绝望之中,于是母亲不但连忙“挡”住儿子的视线,而且转移注意力说北海的开了,想让儿子见花开颜。由于生怕儿子不答应,憔悴的脸上便现出“央求”的神色。其实母亲想挡住的岂止是儿子的视线,更是儿子颓唐、灰暗的情感潮流,她是想引导儿子重筑被猝不及防的灾难――瘫痪击溃的心理防线,在人生道路上真正站立起来啊。一个特别的动作,一个非常的神情,其中蕴藏了母亲的多少细心、爱心与良苦用心!实际教学中当我这样披文人情时,全班同学无不心灵震撼,无不被文中的人情美所感动,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着一份无私而又伟大的母爱。

4 征引添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为了让学生对某一问题有较深刻而又全面的理解,教师应适当地旁征博引。这种征引不仅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渊博,才华横溢,魅力无穷,而且能帮助学生增加知识量,开阔眼界。所征引内容常起到示例的作用,能将复杂而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简单化,给原本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增辉添彩,使学生对教师所教内容兴趣横生。

例如《荷塘月色》:“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然而学生未必知道这是运用博喻。如果开始就讲博喻概念,必定会枯燥乏味,学生难以接受。实际教学中,我细细分析这段文字如何博喻:用“明珠”作比,写淡月辉映下的荷花晶莹剔透的光亮;用“星星”作比,写绿叶衬托下的荷花忽明忽暗地闪烁;用“美人”作比,写月下荷花纤尘不染的美质。并征引一些博喻的例子,如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乔吉《水仙子・重观瀑布》:“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在这些征引示例的作用下,学生对“博喻”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才告诉学生博喻的概念。

5 对比增趣

语文教师一旦熟悉教材内容,通过对比联系往往能使许多原本少趣甚至无趣且孤立的内容组合,寻找新趣,在探究“横看成岭侧成峰看,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原因时,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为自己的课堂增趣不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比联系一定要建立在学生可以认知但可能被忽视的范围内,而不能牵强附会,刻意追求。否则“强扭的瓜不甜”,加重师生的课堂负担,冲淡课堂内容本身原有的味道。

荷叶母亲教案第7篇

铅山快乐作文学校三年级 陈思磊

星期天的下午,阳光明媚,我兴奋地来到快乐作文班,和丁老师一起去参观河口信江大桥。

河口信江大桥是信江河上最长的一座桥。主桥长572米,引道长2090米,桥面宽22.5米,双向四车道,两旁各有3米的人行道,总投资7500万元,历时2年建造而成。

这座桥不仅让人感到美观,而且十分坚固。

在引道的左右两边,有整齐的香樟树和一个个路灯杆,香樟树和路灯像一排排整齐的仪仗队,矗立在两旁,正欢迎着我们的到来呢!

在桥头的左右两边有两只威武的白色大理石雕刻的狮子。两只狮子的眼睛盯着前方。左边的那只狮子是一只母狮子,在母狮子的脚下有一只小狮子,那只小狮子正高兴地在妈妈的脚下嬉戏玩耍。这表示小狮子在母亲的呵护下长大。右边的那只狮子是一只公狮子,在公狮子的脚下有一个球,嘴里有一颗珍珠,样子挺威武。这两只狮子仿佛一丝不苟地守卫着这座美丽的河口信江大桥。

走上正桥,我们细细观看,在这座大桥的桥栏柱上,雕刻着一朵朵象征吉祥如意的祥云图案。在桥栏板上雕刻着荷花与荷叶。荷叶千奇百怪,有的一角微微翘起,好像被风吹过;有的荷叶平铺着,仿佛像一个大圆盘;还有的荷叶倾着身子,仿佛像一个大喇叭。荷花千姿百态,有的还是花骨朵,正含苞待放;有的已经绽放,向人们展示淡雅的花蕊。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走到桥中央了,我们站在桥心观看江景,江面上,因为水太浅,太清了,所以完全可以看到水里的沙石和水草,有的沙石像一座座小岛一样,浮在水面上,白鹭和小鸟累了,就停在“小岛”上休息。在桥的南岸,阳光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像一块块金子一样,我恨不得跳下去把金子弄上岸来。慢慢的,有很多同学的头上全是汗珠,一阵阵秋风吹来,清爽怡人,在桥的北岸,茂密的树林立刻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座座山连成一片,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蛇一样。

荷叶母亲教案第8篇

中医认为荷叶性平,味苦微涩,具清暑消热、生津止渴的功效。夏日清火,荷叶应算首选。尤其是新鲜荷叶解暑力更强,非常适用于暑热、口干、头昏头痛、小便灼热以及暑湿泄泻等病症。下面介绍几款荷叶药膳:

荷叶粥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白糖适量。粳米淘洗净,加水煮粥,快熟时将鲜荷叶覆盖粥上,焖约15分钟,揭去荷叶,粥呈淡绿色,再煮沸片刻即可。服食时酌加白糖,随时可食。具有降脂减肥、消暑、生津、止渴之功效。

银陈绿豆粥银花露30克,绿豆50克,粳米150克,广陈皮15克,鲜荷叶25克,鲜竹叶20克,白糖适量,把荷叶、竹叶、广陈皮切碎,加水煮沸10分钟,滤渣取汁。把绿豆、粳米放入沙锅,加水用武火煮沸,再用微火煮熟,加入银花露、药汁、白糖,煮片刻即可。每天1剂,分2次服完,连服5剂。具有解表清热、宣肺止痛之功效,对肺炎有疗效。

莲子芡实荷叶粥莲子60克,芡实60克,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将莲子用温水浸泡后去皮、心,芡实去壳,荷叶洗净剪成块,再将粳米洗净入锅中,加入莲子、芡实,荷叶及清水适量,旺火烧沸转文火煮成粥,加入冰糖或白糖调味,每日服2次。此粥具有补中益气、镇静安神、收涩止血之功效,可用于脾虚便溏、体质虚弱、失眠心悸、妇女带下、遗精、等证。

绿豆荷叶粥绿豆30克,粳米100克,银花露10克,鲜荷叶10克,鲜竹叶10克,冰糖适量。将鲜荷叶、鲜竹叶洗净,水煎,滤渣取汁。绿豆、粳米淘净后煮成粥,加入银花露、药汁,用微火熬熟,加入冰糖。每天2次,温热服食。此粥具有清暑化湿、解表清心之功效,对伏暑引起的酸痛、无汗、头痛、尿黄、苔腻。恶寒发热、心烦口渴有疗效。

山楂荷叶汤山楂20克,荷叶1张。山楂切片,荷叶切丝,加水共煎,取汁代茶饮。具有祛脂减肥、降压散疲之功效,适用于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等。

荷叶米粉肉取新鲜荷叶5张,瘦猪肉250克,大米250克,精盐、酱油、淀粉等各适量。先将大米洗净后捣成米粉;猪肉切成厚片,加入酱油、淀粉等搅拌均匀,备用;将荷叶洗净裁成10块,把肉和米粉包入荷叶内,卷成长方形,放蒸笼中蒸30分钟即可取出,佐餐食用。具有健脾养胃、升清降浊之功效,可降血脂。

每天吃4只生核桃 轻松排肾结石

虹 军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守杰医生介绍的一则小妙招。

张医生说,他曾诊治过一位肾结石患者,结石排出来后患者告诉他是吃核桃吃好的,每天生吃3~4只,大概2周时间,结石就排出来了,请问是什么道理。当时把张医生气的,心想我用中药给你治了一个月,你却归功于核桃!但是过不多久,又一位患者告诉张医生,说父亲听人介绍,生吃核桃肉,结果肾结石排出来了,也问是什么道理。这爿‘引起张守杰医生的重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来,唐代医书《海上集验方》就有吃核桃排结石的记载:胡桃肉一升,细米煮浆粥一升服用。后来黄文东教授主编的《实用中医内科学》问世,书中也有生吃核桃肉防治结石的内容,并认为其机制是酸化尿液以调节酸碱值,使磷酸镁胺结石、草酸钙结石之类在酸性环境中无以生存。另外也有文献认为,核桃肉中含有丙酮酸,能阻止黏蛋白和钙离子结合。从而阻止结石形成。1986年6月出版的《中药大辞典》有了更详细记载:胡桃仁120克,用食油炸酥,加糖适量混合研磨,1―2天服完(儿童酌减),一般在服后数天,即能1次或多次排石,再连续服用至结石排出后症状消失为止。

后来张医生在给肾结石患者治疗时有意让结石患者每日用金钱草30克煎汤代茶(金钱草能抑制24小时尿草酸晶体的生长和聚集,具有防止含钙结石形成的作用,并能酸化尿液,使结石易于溶解),再每天吃4~5只生核桃肉,1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有很多人因此避免了手术或超声波碎石之苦。

荷叶母亲教案第9篇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荷叶 母亲》一课时,被其中这句话深深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动呢?我布置了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实在的事,如果家长愿意,可以到学校来。

周一,我带着微笑走进教室,欣喜地发现,教室里坐了三位家长,他们都隐约地期待着什么。

前半节课,与平时上课一样,很平静,也很平淡。后半节课,我将完成和未完成作业的同学分成两个组,分别坐好,首先请未完成的同学谈一谈。

生1:我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形式化,父母还年轻,等他们老了再洗也不迟。

生2:我认为小学时做这个作业还可以,现在都上初中了,怪难为情的。

话音未落,完成作业的那一组马上有了反应。

生3:我不这样认为,如果我们等到父母老了,走不动了那天才想起做这些事,才想起回报他们那就太迟了。会留下无尽的遗憾,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做起呢?

生4:开始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后来,我反复想,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小孩。我决定为母亲洗一次脚。妈妈的脚被我浸泡温水里,她的脚黄而且瘦,十个脚趾像竹枝一样。那一刻,我心里非常酸楚,就是这双小脚日日奔走于田地间,为这个家操劳着,永远不知疲倦,我不敢抬头看母亲,因为泪水已经爬满了我的脸,我……

那位同学哽咽着,说不下去了。教室里安静极了,同学们都低下头,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盈满泪水的眼眶,三位家长的眼角也有泪光闪动。

于是我说:“在外面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们就会到父母那里吸取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难道为日夜操劳的父母做点小事都鼓不起勇气吗?”

二、案例反思

课后,据反馈“效果很好”。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我认为本课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点:

1.新的语文课程观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课,我更加注重人文性的教学,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把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阅读教学中,更体现了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思,能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新的语文素养观

过去,我们谈论语文素养,往往只是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认识,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善,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对于本课及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情感素养的处理是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学习重在感悟,重在积累,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新的语文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尝到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相融合,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将有形的课堂无限扩大,感受了作者的真挚感情,体会到人间至爱亲情,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课堂只是一个中介,师生在共同作用于话语文本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