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优选九篇

时间:2023-03-10 15:03:42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第1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 财务管理 水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私营企业作为一支强大的经济增长主力军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我国的私营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缺陷严重阻碍了私营企业的发展。要想促进私营企业不断发展,无论是国家财政部门还是私营企业都应该积极重视自身财务管理的问题,提出和实施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措施,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一、影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高的原因

1、会计基础工作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的私营企业因为受到规模、人力物力、财力等限制,在财务管理方面没有建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更缺乏专门的会计人员,会计的核算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很难得到保证。此外,因为对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很多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稽查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等都没有得到建立,这就使得企业的资金流失严重,财务管理水平低下。

2、财务管理地位不高

目前的很多私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地位不高,主要表现会计人员很难真正参与企业信息分析和决策,私营企业内部的决策权力过于集中,随意性较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科学的决策,而科学的决策需要真实可靠全面的信息,因此掌握信息的会计人员作用巨大。但是,在目前的私营企业中,会计人员的职能仅仅存在于记账报账,真正参与收集分析数据和民主决策的机会很少,使得决策准确性和科学性受到了影响,因而影响了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真正作用的发挥。

3、财务管理模式落后

目前很多的私营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处于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集中的阶段,企业的经营业主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权利过于集中,再加上任人唯亲、唯友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就给私营企业的管理效率构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财务管理方面,私营企业没有通过严格的选拨和考试,很多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被自己人长期占领,真正有用的人才却不得重用,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文化,还阻碍了企业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此外,影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因素还有财务监督不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二、如何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效率

1、完善企业外部约束,有效控制财务管理

国家的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督促私营企业抓好自身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强化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的职能,以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控制有效性。

首先,财政部门要加大力度,全力抓好私营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财政部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督促私营企业规范化会计基础工作:第一,结合相关法规,要求私营企业建立比较完整的账簿体系,并进行检查督促;第二,针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私营企业不合格地方,应该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并报送财政部门进行处理。第三,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为私营企业提供指导和服务,帮助私营企业不断纠正自身会计工作的错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人员,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第四,财政部门要努力帮助私营企业引进先进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帮助他们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性,并提高财务管理整体水平。

其次,财政部门要强化自身的职能服务,有效地控制好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第一,财政部门要积极更新观念,扩宽财务管理视野,将私营企业纳入到财务管理的范围中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务管理系统。第二,要抓好私营企业的业务培训工作和考核工作,提高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第三,要加强对私营企业会计人员的监督,要求私营企业坚持持证上岗和依法履行职责,对于违法的私营企业应该加大处罚力度。

2、提高企业内部水平,强化内部监督

私营企业应该提高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明确好自身承担的法律责任,规范好会计核算工作,强化内部监督功能,努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系统。

首先,要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改变财务管理的陈旧观念,建立好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以提高财务的管理水平。在很多私营企业中,很多财务管理人才并没有得到重视,而他们的职能也仅仅停留于记账和算账上,这大大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营企业要转变传统的亲兄弟上阵、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现代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的特点,积极避免家族经营模式,采用灵活创新的人才引进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优秀财务管理人才的作用,私营企业应该在管理上不断创新,鼓励财务管理人员参与信息分析收集工作和决策等,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来发挥财务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为企业助推新动力。

其次,要加强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强化内部控制的效力。第一,要在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环节建立完整、严密和可操性强的规章制度,以强化私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管理,让权利、责任和利益结合起来,法定代表人在享受权利和利益的同时也要肩负起责任,进而约束代表人的行为,避免损害企业员工利益的情况出现。第二,要优化财务管理部门的结构,不仅要建立会计实务系统,还要建立会计管理系统,如内部控制制度、稽查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等,充分发挥起财务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作用,积极监督企业内部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合法合理性,以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第三,要建立起企业内部的信息网络系统,以会计数据处理为中心,并与销售、财务报表分析等构成完整的信息系统,以及时反馈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秦少卿.论私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弊端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3,(12)

[2] 张兆国,宋梦丽.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三大新变化[J].财会月刊(会计),2005

[3] 罗成德、周晶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研究综述》,《财会通讯》(理财)2008年第12期.

[4]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J].财会研究, 2006 (1)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第2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家族制制度创新

近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但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私营企业许多自身固有的先天不足,如低水平重复投资;经营上急功近利,缺乏长远发展规划;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短期利益等等,导致发展后劲缺乏。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企业制度方面私营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采用家族制严重地阻碍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使私营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就必须摒弃家族制,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笔者认为,制度创新固然是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阶段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来说,现阶段还不应急于摒弃家族制,家族制还有其存在的必要。

一、我国现阶段中小型私营企业家族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目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仍然适宜实行家族制,是由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族制企业的固有优势决定的。

1.家族制适应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

首先,今天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规模仍然很小。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字,截止到2007年6月底,全国私营企业515万户,从业人员6586.3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不到13人。这种企业规模,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与其实行规范的科层制管理,还不如老板一竿子插到底更为简捷高效。

其次,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在发展的阶梯上仍然处于业主制和合伙制时期。进入股份制阶段的只是少数大型私营企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有70%以上实际上仍然是一人独资的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所以从发展阶段上看仍然是属于初创阶段和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经营管理机制必须灵活多变,而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最合适。

2.家族制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市场在功能和结构上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很好地为私营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化的市场服务,譬如,我国的经理市场就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很难找到可用的管理者,而家族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比较好地适应了这种不完善性。在市场调节能力不强、规划不健全及信息不完备时,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其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运作灵活,效率较高,容易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受到极大的破坏,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度减低,缺乏经济合作的基础。在合作、信任更多地局限于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情况下,家族制也往往较之非家族制具有更大的结构上的稳定性。同时,受我国的家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首选对象往往是家族成员,这样,选择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就远比建立在社会信用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要可靠得多。

3.家族制有其本身的固有优势

家族制私营企业有界定清晰的产权(产权在家庭之间或朋友之间界定清晰),这对经营者(也是所有者)的激励力最为强劲。在家族制私营企业里,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目标高度重合。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机制统一地集中在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的过程较为迅速,费用开支较少。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私营企业,成员间具有较高的信任与合作能力,可以更多地享受成员之间相互“忠诚”所带来的便利,享受成员相互间的“信任”所带来的低廉的监督成本,使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私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采用家族制能够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本,调动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减少内部摩擦,增强企业内聚力,节约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加速资本积累。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无论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法国、意大利等,还是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或地区台湾、香港等,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制企业。在私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家族制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效的。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生硬模仿大公司的企业制度和组织形式,则如削足适履,效果适得其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采用家族制仍然是最佳的选择。

二、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是制度创新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家族制是私营企业创业、发展初期的最佳的企业制度模式。但当私营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加剧,家族制的弊端将逐渐显露出来,所以,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仍然是制度创新。

1.家族制企业制度的缺陷

在产权制度方面,产权结构的一元化,使企业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投资上的封闭性,阻碍了企业融资信誉和能力的提升;虽然产权在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界定清晰,但在家庭成员与家庭成员之间并无严格的界定;增量资产部分的产权不清晰;一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在法律形式上和经济事实上对产权认定的不清晰,这些都给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产权不清的隐患。

在组织制度方面,一是没有健全和规范的组织结构。大多数私营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化,内部管理职能没有进行专业分工,往往是所有者身兼数职,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人事财务均需直接过问或亲自承担。在所有者精力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只进行一定程度的职能分化;二是在组织管理制度方面,没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权力高度集中,重大决策往往由“家长”个人说了算;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实行的实际上仍然是家族制,即使是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这种结构也是徒有虚名,仍然是由董事长(家长)个人说了算,搞的实际上仍然是“业主制”。组织制度上的这些弊端束缚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管理制度方面,随着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内部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是高度集中。在大多数私营企业中,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不分的,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经营者,企业大小事物都由老板过问决定。而企业规模越大,具体管理越复杂、越专业化,对决策的要求也越高,这种主要依靠经验的专断决策,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经营者受自身知识、掌握的信息等多方面的局限,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程度。第二,家族制企业重视的是亲情,企业的管理人员以亲友为主,中高层管理岗位,主要由亲戚、家人、朋友控制。这种特点限制了多渠道吸收人才,不利于技术专业化与管理专业化的形成;弱化了家族以外成员对于企业的凝聚力,影响企业内部团结,妨碍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不能对经营者的权力进行制约。

所以,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2.家族制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其他制度的基础。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首先要明晰产权。从我国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实践来看,凡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发展就顺利;凡是产权模糊不清的,企业发展就障碍重重。无论是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中小企业,还是股份合作制企业,都需要明确产权。家族制私营企业的产权对外边界是清晰的。在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时,产权问题主要在于由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家族财产在企业做大之后存在着内部争权夺利的隐患,所以对家族制私营企业来说,明晰产权主要是在家庭成员之间明晰产权。另外,那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私营企业也要还自己一个真面目,明晰企业的产权归属。其次应使私营企业的股权逐步分散化。从当前私营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突出。无论什么类型的私企,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据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在内,即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但企业主在大多数企业中都是“一股独大”的。股份集中在一人手里,再好的制衡机制也发挥不了作用。股权必须逐步分散化,应允许经理阶层及骨干员工持有本公司股份。再次要实行私营企业产权的社会化。要变单一投资主体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突破独资经营的局限,发展混合经济。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私营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要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组织制度。根据企业规模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效率效益原则,对内部管理职能进行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家在自已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候,应当大胆地进行公司制改革,实现由业主制向公司制的转变,以利于企业更好地、长远地发展。建立健全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私营企业的所有者要特别注意建立监督管理者的机制,把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让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一般雇员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要积极吸收企业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入股,通过让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持股,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参与企业高级决策层,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私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私营企业在条件成熟时要积极推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不仅有个人财产所有权,也有法人财产所有权。企业主一定要转变观念,果断地从管理岗位上退出来,使管理由家族化转向专业化,使管理人员由亲属化转为专家化,真正把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实现专家管理。要多渠道广泛吸收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以现代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替代落后过时的“家长式管理”。要改变私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做法,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要尽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管理工作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

政府应在推动上规模私营企业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要为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职业经理人制度是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滞后,职业经理人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不健全,聘用纠纷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政府要积极培育并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期缺乏契约精神,社会信用缺乏。政府要积极推动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土地市场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政府也要努力加强这各类市场的建设,以推动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洪霞: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2]王志文王大超: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竞争力[J].改革与战略,2008,(01)

[3]黄正伟:家族企业现状及创新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第3篇

[关键词] 私营企业 家族制 制度创新

近20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我国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力量。但在其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我国私营企业许多自身固有的先天不足,如低水平重复投资;经营上急功近利,缺乏长远发展规划;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短期利益等等,导致发展后劲缺乏。还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在企业制度方面私营企业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采用家族制严重地阻碍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要使私营企业逐步走向成熟,就必须摒弃家族制,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笔者认为,制度创新固然是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阶段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但是对于我国大多数中小型私营企业来说,现阶段还不应急于摒弃家族制,家族制还有其存在的必要。

一、我国现阶段中小型私营企业家族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目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仍然适宜实行家族制,是由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家族制企业的固有优势决定的。

1.家族制适应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规模和发展阶段

首先,今天我国绝大多数私营企业规模仍然很小。根据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字,截止到2007年6月底,全国私营企业515万户,从业人员6586.3万人,每个企业平均不到13人。这种企业规模,管理相对比较简单,与其实行规范的科层制管理,还不如老板一竿子插到底更为简捷高效。

其次,目前我国的中小型私营企业,在发展的阶梯上仍然处于业主制和合伙制时期。进入股份制阶段的只是少数大型私营企业,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有70%以上实际上仍然是一人独资的业主制或合伙制企业。所以从发展阶段上看仍然是属于初创阶段和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经营管理机制必须灵活多变,而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最合适。

2.家族制适应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环境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市场经济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市场在功能和结构上还不够健全,还不能很好地为私营企业提供必要的社会化的市场服务,譬如,我国的经理市场就还没有建立起来,企业很难找到可用的管理者,而家族制作为一种企业制度比较好地适应了这种不完善性。在市场调节能力不强、规划不健全及信息不完备时,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其内部结构简单,管理层次较少,运作灵活,效率较高,容易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长期以来的社会信用受到极大的破坏,人们彼此间的信任度减低,缺乏经济合作的基础。在合作、信任更多地局限于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情况下,家族制也往往较之非家族制具有更大的结构上的稳定性。同时,受我国的家族文化的影响,人们在选择合作对象时,首选对象往往是家族成员,这样,选择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合作方式就远比建立在社会信用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要可靠得多。

3.家族制有其本身的固有优势

家族制私营企业有界定清晰的产权(产权在家庭之间或朋友之间界定清晰),这对经营者(也是所有者)的激励力最为强劲。在家族制私营企业里,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企业行为目标与所有者目标高度重合。企业的组织结构简单,管理机制统一地集中在所有者手中,管理者与一般从业人员之间的距离较短,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的过程较为迅速,费用开支较少。以血缘、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制私营企业,成员间具有较高的信任与合作能力,可以更多地享受成员之间相互“忠诚”所带来的便利,享受成员相互间的“信任”所带来的低廉的监督成本,使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较高的灵活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私营企业发展的初期,采用家族制能够有效地使用有限的资本,调动家族成员的积极性,减少内部摩擦,增强企业内聚力,节约成本,减少交易费用,加速资本积累。

从世界范围来看,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都是采用家族制这一制度形式。无论是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法国、意大利等,还是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或地区台湾、香港等,90%以上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制企业。在私营企业创业和发展的初级阶段,家族制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效的。相反,如果在这一阶段生硬模仿大公司的企业制度和组织形式,则如削足适履,效果适得其反。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目前的规模、发展阶段和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采用家族制仍然是最佳的选择。

二、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是制度创新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家族制是私营企业创业、发展初期的最佳的企业制度模式。但当私营企业发展到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加剧,家族制的弊端将逐渐显露出来,所以,私营企业发展最终的必由之路仍然是制度创新。

1.家族制企业制度的缺陷

在产权制度方面,产权结构的一元化,使企业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应;投资上的封闭性,阻碍了企业融资信誉和能力的提升;虽然产权在家庭之间、朋友之间界定清晰,但在家庭成员与家庭成员之间并无严格的界定;增量资产部分的产权不清晰;一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家族制私营企业在法律形式上和经济事实上对产权认定的不清晰,这些都给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产权不清的隐患。

在组织制度方面,一是没有健全和规范的组织结构。大多数私营企业组织结构简单化,内部管理职能没有进行专业分工,往往是所有者身兼数职,生产技术、市场营销、人事财务均需直接过问或亲自承担。在所有者精力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只进行一定程度的职能分化;二是在组织管理制度方面,没有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形成制度化、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程序,权力高度集中,重大决策往往由“家长”个人说了算;在财务管理上缺乏健全的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一些注册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私营企业实行的实际上仍然是家族制,即使是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但这种结构也是徒有虚名,仍然是由董事长(家长)个人说了算,搞的实际上仍然是“业主制”。组织制度上的这些弊端束缚了私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管理制度方面,随着私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内部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第一是高度集中。在大多数私营企业中,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是不分的,所有者同时又是企业经营者,企业大小事物都由老板过问决定。而企业规模越大,具体管理越复杂、越专业化,对决策的要求也越高,这种主要依靠经验的专断决策,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经营者受自身知识、掌握的信息等多方面的局限,不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加大了企业的风险程度。第二,家族制企业重视的是亲情,企业的管理人员以亲友为主,中高层管理岗位,主要由亲戚、家人、朋友控制。这种特点限制了多渠道吸收人才,不利于技术专业化与管理专业化的形成;弱化了家族以外成员对于企业的凝聚力,影响企业内部团结,妨碍企业文化建设;同时也不能对经营者的权力进行制约。

所以,在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必须推动私营企业进行产权制度、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的创新。

2.家族制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其他制度的基础。私营企业产权制度创新首先要明晰产权。从我国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实践来看,凡是产权明晰的,企业发展就顺利;凡是产权模糊不清的,企业发展就障碍重重。无论是国有中小企业、集体中小企业,还是股份合作制企业,都需要明确产权。家族制私营企业的产权对外边界是清晰的。在发展到具有一定规模时,产权问题主要在于由家族成员共同拥有的家族财产在企业做大之后存在着内部争权夺利的隐患,所以对家族制私营企业来说,明晰产权主要是在家庭成员之间明晰产权。另外,那些以集体或合资名义注册的私营企业也要还自己一个真面目,明晰企业的产权归属。其次应使私营企业的股权逐步分散化。从当前私营企业的股权结构来看,一股独大的现象非常突出。无论什么类型的私企,企业主个人投资都占据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在内,即便有多位股东共同投资,但企业主在大多数企业中都是“一股独大”的。股份集中在一人手里,再好的制衡机制也发挥不了作用。股权必须逐步分散化,应允许经理阶层及骨干员工持有本公司股份。再次要实行私营企业产权的社会化。要变单一投资主体为多元化投资主体,突破独资经营的局限,发展混合经济。通过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合理的产权结构。

私营企业的组织制度创新。要建立健全规范合理的组织制度。根据企业规模及企业发展的需要和效率效益原则,对内部管理职能进行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私营企业家在自已的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时候,应当大胆地进行公司制改革,实现由业主制向公司制的转变,以利于企业更好地、长远地发展。建立健全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的规范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管理的专业化和制衡化。在建立法人治理结构的过程中,私营企业的所有者要特别注意建立监督管理者的机制,把道德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要让股东、债权人、经营者、一般雇员共同参与企业的治理。要积极吸收企业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入股,通过让高级管理者、技术人员持股,唤起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参与企业高级决策层,为企业的发展出谋献策,避免因个人决策失误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

私营企业的管理制度创新。私营企业在条件成熟时要积极推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不仅有个人财产所有权,也有法人财产所有权。企业主一定要转变观念,果断地从管理岗位上退出来,使管理由家族化转向专业化,使管理人员由亲属化转为专家化,真正把经营权交给职业经理人,实现专家管理。要多渠道广泛吸收人才,不断增强企业的生命力。要以人为本,尊重职工,以现代的“人本管理”、“知识管理”替代落后过时的“家长式管理”。要改变私营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随意性做法,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管理制度,做到管理制度化。要尽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管理工作从无序状态转为有序状态。

政府应在推动上规模私营企业制度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要为私营企业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职业经理人制度是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而目前我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发育滞后,职业经理人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法规不健全,聘用纠纷缺乏相应的法规依据。政府要积极培育并完善职业经理人市场,并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国文化传统中长期缺乏契约精神,社会信用缺乏。政府要积极推动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当前我国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土地市场的发展也相对滞后,制约着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政府也要努力加强这各类市场的建设,以推动私营企业的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洪霞:中国家族企业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2]王志文 王大超:制度创新与民营企业竞争力[J].改革与战略, 2008, (01)

[3]黄正伟:家族企业现状及创新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2)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第4篇

一、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较弱

为了节约企业建设发展成本,大多数是一名职员担任多项任务,家族式管理也是很多中小私营企业管理方式,特别是会计和出纳一般都是业主的直系亲属担任,这种管理模式不但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更容易误导企业业主的决策,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

在很多中小私营企业,内部的会计基本制度残缺不全或形同虚设,如牵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由于中小私营企业业主的垂直式管理,即使有的私营企业建立了一些会计控制管理制度,也仍然由于企业业主在执行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致使企业建立的会计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同时,国家也不能准确的掌握中小私营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企业的税务负担,也就不能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与扶持政策。

二、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不足的原因分析

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存在以上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族式企业是我国中小私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财务主管、出纳等重要岗位均与业主有一定关系的亲人甚至企业主家属担任,这种家族式企业财务管理大都有任人唯亲现象,使得会计控制难以有效执行,企业正常的财会管理收到了影响。这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利益,同样也会损害业主自身的利益。

1、缺乏对会计控制足够的认识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是中小私营企业非常典型的管理模式,企业领导者往往凭借自己或他人的经验与直觉进行管理和控制,集权现象比较严重。总是自以为是,如越权行事,致使企业财务管理出现职责不分,监控不严,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控制混乱等情况普遍存在于企业中。

2、缺乏财务方面专业的指导

中小私营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与成长的过程中,政府部门一般不会把精力放在这些中小企业身上,更没有相应的专业人才对中小私营企业的会计控制体系构建给予恰当的指导与帮助。

3、缺乏高素质财务专业的会计

由于其规模小,管理家族化,企业经营资金相对大中企业和国有企业比较少,工作人员工资低,手工做账等原因,致使中小私营企业无法吸引高层次的、有经验的会计专业人才。由于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中小私营企业就无法根据本企业生产管理的需要,而建立更好的会计控制体系。

三、构建会计控制体系的原则

1、坚持动态发展的原则

在构建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时,企业与政府均应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企业会计控制问题。每个企业业主均应应该意识到,简单的会计只能满足起步阶段,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对会计需求会提高,业务流程也会变得相当复杂。企业业主和企业内部需要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信息,所以,企业制定会计控制时既要考虑目前的需要,也要考虑与未来发展壮大后的衔接,将来当从小企业发展成大企业时,无需重新制定一套全新的会计控制体系,只要将原来简单体系稍作修改即可。

2、合理设置会计岗位原则

会计控制体系要求企业按照合理设置会计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将签发支票与保管支票、印章等分开,将登记银行存款日记账与记录支票登记簿分开,将与银行之间账目的审核、对账与编制会计凭证分开,使他们各司其职,才有可能不会导致舞弊行为的发生。

3、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框架构建要始终贯穿成本效益原则。构建的会计控制体系的运行成本,要与中小私营企业规模相一致,必须与企业本身的管理水平、经营规模、生产经营方式、企业信息需求等相符合,即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4、符合管理效用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由于会计机构设置简单,如果像大企业、上市公司那样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开,就会增加企业的负担。所以,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寻求以最低的会计控制成本,充分考虑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用问题,以达到发挥其最大的效用。

5、内部管理规范性原则

中小私营企业普遍实力较弱,抗风险差,所以,他们在构建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时,应从自身内部管理需求出发,建立健全各自内部管理制度,如企业的审计、牵制及稽核等制度,以规范企业会计基础工作。

四、加强中小私营企业会计控制的对策

1、严格执行企业重要的控制职能

一是领导签字审批职能。所有与支出有关系的票据,必须由领导进行审批,并将这些重要的原始凭证进行保存,以备检查审核。例如工资单、支票使用、各种报销单等。二是监督职能。企业内部设置监督员或成立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对企业的账目、票据进行监督检查。同时企业领导密切监督会计人员的工作状况及工作胜任能力,及时给予指导。三是检查职能。作为企业领导为了及时了解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对重要的文件和邮件应亲力亲为,对销售订单以及与供应商的往来应亲自过目检查,对收付款项做到心中有数。

2、企业领导参与会计控制程序

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是中小私营企业的业主,企业业主要想掌握的第一手业务资料,必须亲自参与管理和使用财务会计资料,这样也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同时,制定一些防范措施,为企业业主做出正确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一定的帮助。另外,企业如果由业主付诸实施,将更加安全可靠。

3、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一方面,中小私营企业应采用多种途径,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其奉公守法、廉洁自律,做个诚信财务工作者。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以减少会计业务的差错。

4、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第5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财务管理;融资困难;解决之道

1.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私人投资办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私营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私营企业的发展,不仅增加了社会供给,繁荣了市场,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市场竞争,强化了市场调节作用,促进了市场发育和多元经济的形成,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在市场竞争中以管理效率、实干精神求得了生存和发展,为社会做出了贡献。然而,私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种种缺陷,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内部制度,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财务会计制度形同虚设、财务管理职责混乱、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融资困难、成本管理水平低,财务风险巨大,严重制约和阻碍企业的发展。如何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是私营企业巫待解决的问题。

2.私营企业财务管理

2.1 私营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包括按照《公司法》、《合伙企业法》、《私营企业暂行条例》规定登记注册的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私营合伙企业和私营独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中小型私营企业在增加税收、提供就业等方面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中小型私营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发现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原始积累,发展为资本雄厚、管理规范、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大规模企业,而很大一部分中小型私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或徘徊不前或过早夭折。导致该种后果产生的因素很多,其中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是影响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而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才促进私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案例分析

2012年6月份,我到水南五金有限公司深入调查了一段时间,发现其财务室里的员工大部分都是老板的亲戚,完全按老板的意图行事,还发现其财务管理职责混乱、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变更频繁、成本管理水平低等现象。其原因都是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少必要的财经知识,无证上岗,导致操作中出现许多错误,使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更要面临着快倒闭的迹象。

3.私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3.1 凭经验决策,缺乏科学性

私营企业在经营决策方面有着高效率的优势,但决策程序较粗糙,决策所需信息中,相当程度仍使用以供销人员为主体的偶遇式的市场信息收集方式,信息的收集处理利用并无规范的规则,财务人员参与收集分析信息极小,决策信息准确度较差,决策的可靠度低。这主要是由于业主独断决策,片面的凭经验决策,不重视财务人员的工作,这种缺乏科学性的决策模式为企业带来风险。

3.2 管理模式落后

现时,私营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私营企业主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现象普遍,这种模式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尤其表现出任人唯亲、效率低下,私营企业缺乏严格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人员配置不合理,某些重要岗位被所谓的自已人长期霸占,阻碍真正有用的人才进人,随着企业利润分割份额的增大,产权不清导致家族之间、企业经营者之间形成利益冲突,内部关系复杂化、庸俗化,形成企业内非生产性的耗费,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不能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指挥,致使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仅限于财务控制。

3.3 缺乏内部制度,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会计核算不规范

私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难以约束管制,导致员工散漫,工作氛围不具活力,随意性较大。这样散漫的内部管理,是企业生存的一大隐患,各个环节容易脱节,导致严重差错,无形中威胁着企业的生存。私营企业的内部控制很大问题上需要改善,管理者没有起到带头作用,上班时间不规范,员工潜意识里认为,没人管,便放纵自由,或迟到早退,或上班时间不在岗位上。通过深入调查水南五金有限公司的财务管理运作,我非常清楚的了解,在水南五金有限公司当会计,那真的是记账员,日常工作中跟会计相关的工作还是比较简单,记录进货销货明细,日常费用开支,应收应付明细,月末对账,做简单报表。都是最基本的会计工作,没有凭证,没有明细账账簿,没有财务软件,没有财务分析,没有财务管理,会计就是记账员。这种状况既损害私营业主自身的根本利益,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给国家的税收造成损失,也为自身的发展埋下隐患。

3.4 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变更频繁

为了符合业主的要求,财务人员变更较快。变更后的人员,由于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训练,缺少必要的财经知识,无证上岗,导致操作中出现许多错误。有些私营企业的会计就是老板的亲戚,完全按老板的意图行事,为了应付税务检查,多计提费用,乱调成本,人为制造“厂长成本”、“经理利润”的现象。例如水南五金有限公司,虽然不是什么大厂,但为了偷税漏税和节余成本,其财务方面的人员全是老板的亲戚且都不专业,有的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完全没有财务管理方面的素质及其能力。

3.5 融资困难

对大多数私营企业来说,资金短缺,规模偏小,融资渠道不畅是其发展的通病。每年有7%的私营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而破产。据国家金融统计报表反映:我国对小规模私营企业贷款的比重还不足贷款总数的1%。再加之我国现行的信贷制度,私营企业本身就缺乏资金,即使有了好的项目也难以筹集到规定比例的资本金,使很多项目的贷款难以落实。在这种情况下,私营企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我融资和非正规渠道融资。

3.6 成本管理水平低

现时,多数私营企业,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绝对额,如压缩差旅费、水电费、节约办公费用等等一些有利的措施。然而,有些企业走向极端,过分追求产品成本绝对额的降低,甚至不惜通过降低产品质量来达到目的,以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结果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差,严重损害了企业的信誉。从长远来看,势必降低企业利润。另一方面大部分的私营企业的财务人员由于管理知识薄弱,难以确定企业生产的盈亏平衡点,在相对成本的控制方面缺乏经验和措施,不能根据企业实际状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有的企业把几种甚至十几种主要产品成本笼统地汇总核算,一旦企业出现亏损或盈利,管理层却不知道哪种产品盈利多,哪一种产品盈利少,这对安排产品品种、调整生产结构十分不利。

3.7 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者,资金管理不善

私营企业融资较困难,规模不大的私营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合伙投资人,这样的小规模企业要发展起来,其投资人一般只能是亲戚朋友,家族企业的模式因而诞生,也使得投资者之间独断决策,质疑外来员工,高层主管没有带头意识,员工之间没有很好的磨合,工作氛围不够融洽,间接的造成人才的流失。

3.8 家族企业,员工老板同一家族,管理上较不严格,规范

家族企业普遍存在的通病,管理不规范,普遍采用以血缘、地域关系维系的劳动用工形式。即使私营业主重视人才的引进,但企业的核心职位都被内部人员占据了,这使外来人才感到缺乏用武之地,从而萌生去意。此外,这种任人唯亲的用工形式还容易在企业内形成“家天下”,导致人才对企业缺乏认同感,从而离开企业。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与主要投资人都是亲戚或亲密朋友,甚至员工也大部分是亲戚,这样的企业难以融入,需为其输入新鲜血液,提高竞争意识。

4.解决私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方法,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4.1 创新财务管理观念,拒绝独断决策

目前,不少私营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万豪鑫也犯着用样的错,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二是企业领导的法制观念淡薄,忽视财务制度、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和强制性。为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必须加强财会队伍建设,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加强全员素质教育,首先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只有依靠企业全员上下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改善企业管理状况,搞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创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学习做到:人本化理财观念、动态管理观念、风险理财观念、信息理财观念。

4.2 加强财务分析,重视财务工作,并贯彻落实到各个环节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明确,财务管理受到重视,所有制度结构决定了私营企业的经营以追逐利润为目标。在这一总体目标的指导下,企业的各个部门包括财务管理部门都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私营企业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企业生产和经营各个环节都是面向市场的,财务工作也处处体现了市场对于企业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深远影响。企业正是通过财务管理的统筹安排和统一协调将内部形式上相互隔离但内容上紧密相关的各项决策过程结合起来,以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在这种巨大的外在压力作用下,私营业主及高层管理者不得不重视财务专业人才的作用,不少大型私营企业专设的财务管理机构并赋予应有的权力和手段,实现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运用资金,加强财务分析与监督的目的。

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所以要层层落实,共同为企业资金的管理做出贡献。

因此,水南五金有限公司在完善财务管理方面可以做到:对财产的管理与记录必须分开,以形成有力的内部牵制,决不能把资产管理、记录、检查核对等交由一个人来做。定期检查盘点财产,督促管理人员和记录人员保持警戒而不至于疏忽。完善制度,有效监督内部人员,尤其业务人员费用报销制度,减少不必要开支。

4.3 完善管理制度,稳健发展

在企业统一筹划、监控之下,对所属分公司、部门的财务活动实施有效的管理,并通过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堵塞漏洞,保证资金安全有效使用。这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在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统筹规划,集中有效财力开发产品、搞大项目,占领市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制止资金浪费,确保其资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与此相适应,企业财务控制和分析职能得到了强化,财务管理部门制定控制标准,分解落实财务责任,实施追踪控制,及时调整误差,分析产生的差异,为考核评价财务活动提供信息。同时,公司财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的决策和运行实行动态管理和制约,促使企业经营获得高速稳健的运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使资金的来源和动用得到有效配合。比如决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比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后续的跟单工作如何有效运行,如何搭建好供应商与购货商之间的桥梁,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应有效配合。

4.4 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

私营企业的领导人要认真学习新《会计法》、《税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法制观念,要真正把财务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中心地位,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选聘高素质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通过财务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这就要求私营企业主要淡化家族观念以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独特的企业文化吸引和稳定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才,以进一步规范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4.5 解决融资困难

由于私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银行只把贷款重点放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使私营企业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私营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发展态势是其顺畅融资的先决条件。不同的企业获取资金和使用资金的能力是不同的。私营企业要分析自己的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考虑自己的资本结构是否合理。融资要有规划,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境。要采取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国家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植私营企业的发展给以必要的贷款额度。银行可根据私营企业的信用度和经营实力考虑给其贷款数量。私营企业还应考虑上市、发行股票债券等来筹集资金,当然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资金问题解决了私营企业才能在良好的管理方式下健康发展。提高信用度:一是提高私营企业整体素质。通过改善其管理水平,帮助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建立针对私营企业的信用等级制度。建设诚信的企业文化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二是加强私营企业与金融界的沟通,以改变银行界对私营企业的一些偏见,给予私营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同等待遇,消除企业融资的所有制歧视,减少私营企业向银行融资过程中非利率成本的“恶性”增加。

4.6 利用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当前,国家经济处于转型期,为了促进经济转型,国家和地方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和条款,企业应当抓住机会,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充分利用优惠政策,采取节税措施,降低企业税负,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现在,各种经济类法律、法规更新很快,企业应当注意收集、研究各项政策规定,充分利用政策赋予企业的权利,并指导具体核算的人员进行日常工作,避免因政策理解错误导致的企业损失。另外企业应积极推行合理化建议活动,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调动全体职工参加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使财务管理能够长期有效的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和企业管理人员所认同,相信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必会增加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企业盈利。

4.7 加强资金管理,合理使用资金,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控制

由于资金的使用周转牵涉到企业内部的方方面面。企业经营者应转变观念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大事。私营企业应注意分散资金投向,降低投资风险。私营企业在积累的资本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之后,可以搞多元化经营,从而分散投资风险,努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4.8 重视人才,摒弃家族式经营

企业应灵活运用激励机制,不断创新财务管理工作。在如今相当一部分优秀私营企业中,财务人才在财务管理职位上受到重视。企业业主认识到,企业所需要的不再仅仅是“记账”的人,而需要理财能人加上私营企业在资产达到一定规模后,受到更大的外部压力而需淡化家族色彩,以适应严厉的法律,政策环境和社会舆论。抛弃“上阵亲兄弟,打虎父子兵”的陈腐观念,超越了家族式经营的原始积累阶段,并以其灵活的人才聘用机制,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占了先机。为吸引和稳定高水平人才,私营企业在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一些大型、高科技私营企业以“绩效股”、“认股权证”、“年薪”、“津贴”等褒奖企业有功之臣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管理人员在管理方面不断创新,开拓进取。财务能人不再仅仅是“听老板的话,记好帐,守好财”那类人,而是精于管理,善于开创,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能为企业发展出力的专业人才。

5.小结

俗私营企业要发展,就需要取得金融机构、投资者的支持,需要良好的财务会计记录和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应转变用人观念,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在财务人员的聘任中,舍弃任人唯亲的思想,靠科学的用人制度建立管理队伍,与此同时应加强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法制教育。树立规避风险意识,通过日常财务管理,为企业做好日常保健,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减少决策失误。树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企业经营者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也有利于对会计机构内部起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惠铃.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2]张萍.浅谈如何加强私营企业的财务管理[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6).

[3]高存远.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运行机制[J].财务与会计,2010(4).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第6篇

一、个体私营企业发展自身不足

大力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步伐,正成为振兴海州、实现新跨越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个体私营企业自身不足,经营不善,效益不好的问题,严重制约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从我区160余家规模以下企业发展过程分析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产权制度家族化。在个体私营企业中,产权制度家族化色彩比较浓。这些企业的财产关系简单、明晰,大多数由个人投资兴办,带有浓厚的家庭和家族色彩。在其创办初期,因其产权关系清楚,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对市场反应灵敏,比较适应改革开放初期企业的素质和经济发展环境、市场发育程度。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以家法式的家长制管理,以血缘、亲缘关系为基础,从根本上排斥作为现代企业管理基础的商品经济契约关系,既制约了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也给企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

(二)财会管理不健全。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帐目混乱。一些企业选择会计,首先着眼于是否信得过,而不是会计的业务水平,致使不少会计人员无法胜任工作。在一些企业,管理人员有意把帐目做的混乱,甚至做假帐,内外两本帐,以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同时,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的会计制度较为零散,内容也不够完善,如对成本费用的换算、考核、分析等,对财务计划的制定、执行考核等,都未能建立有效、较为完善的制度,使得企业难以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企业管理水平也难以上档次。

(三)决策机制不民主。个体私营企业典型的两权分离式管理方式较少,大多数情况是董事长同时兼任厂长或经理,股东也大多数兼任管理职务,因此,个体私营企业的经营权是高度集中的,一般都由几个人,或一、两个人形成领导核心,一切集体和民主决策形式都形同虚设。雇工基本上被排除在企业管理的大门之外。因其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管理机制简单,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一个企业再由一、两个人决策,由于受其素质的能力、水平和知识的限制,在决策快捷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武断和较大失误。

(四)组织形式粗放型。一方面,技术水平底下。大多数个体私营企业涉足的行业,一般为工艺简单,技术简单,产品简单,产品标准低,技术含量低,成本低,竞争力不强的行业,不少产品销不出去或沦为“订单型企业”。另一方面,规模扩张受到局限。个体私营企业,最初的资本都很少,规模也很小。在改革开放的特殊环境驱动下,其中一些佼佼者已经结束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艰难创业过程,呈现出资本急剧膨胀的势头。但是,从总体上看,个体私营经济仍处于小打小闹阶段,限制了企业的扩张。一般来说,单个资本所有者拥有的资本量总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本量与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条件下的大规模生产所要求的资本差距很大。于是,个体私营企业的所谓“大款”,到了市场竞争海洋中就成了无竞争力的弱者。现代企业的融资数量大,频率高,个体私营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而间接融资又往往受其信用能力的限制,从而使其融资能力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样,势必产生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个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使企业难以扩大再生产。

(五)经营战略盲目性。一方面,当前,在相当一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中,业主缺少有关现代市场经济、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与管理的系统知识,因而资讯不足,对新趋势、新事物的敏感性不够,判断不准,把握不准,缺少长期周密的规划,容易被短期性、临时性的因素所左右,导致经营内容与方式频繁变动,调整成本很高,并且难以形成稳定的经营体系和赖以立足的核心业务。另一方面,企业产品初步占领市场后,即以极强的冲击力迅速扩大规模,甚至急于向其他业务领域延伸。这种追求规模经济本身没有错误,问题在于规模的扩大除了受市场容量制约外,最为直接的制约是在企业各项资源的供给能力,而多数个体私营企业往往是在超越企业自身资源供给能力的情况下,强行实施规模扩张,结果许多已上马的工程不得不下马,造成投资的巨大浪费,而企业也因此元气大伤。

二、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加快创新,不断提高私营个体经济的整体素质

私营个体企业生于市场长于市场,在机制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组织结构上的小而全、小而散,产权制度上的产权单一,企业管理上的家族化等弊端逐步显露出来,必须积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在机制上、技术上、管理上进一步创新,增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的动力。

1、大力推动私营个体企业制度创新。积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吸纳社会法人和个人资金,建立开放的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改变股权过于集中的弊病,实行产权制度的创新,加快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的决策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更好地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2、积极支持私营个体企业技术创新。引导私营企业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技术改造与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结合起来,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发挥作用。鼓励支持私营个体企业建立技术开发和创新机构,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强化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私营个体企业发展层次和质量。

3、进一步引导私营个体企业管理创新。在管理体制上,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完善规范内部运作,打破原来重要管理岗位由家庭成员把持的状况,面向全国、面向全社会大力引进先进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比较完善、规范有序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等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逐步由起步阶段的作坊式、家族式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在管理理念上。要引进“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培育企业文化,努力营造一个既有利于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又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的竞争环境,增强企业员工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管理手段上,以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推进企业管理信息化,强化财务管理和营销管理为重点,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使家长式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提高私营个体企业科学管理水平。

(二)突出重点,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私营个体经济整体水平

面对国有经济、外资经济的双重挑战。应当引导私营个体经济在量的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高,发展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企业,培育壮大特色私营工业园。构筑私营个体经济的新优势。

1、培育壮大私营个体企业规模。鼓励一些有实力、有前途的私营个体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和投资、改造等形式,发展壮大,尽快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私营大企业。采取多种形式调动民间资本。加大投入,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向“专、精、特、优”的优势企业和大型集团化企业发展。

2、积极扶持科技型私营个体企业。鼓励创办私营高科技企业,通过规划引导、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培育一批规模合理、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先进、主导产品优势明显、在同行和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私营科技型企业。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业绩突出的私营科技企业上市。

3、加快发展外向型私营个体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个体企业与跨国公司配套协作,直接进入跨国公司的分工体系和国际经贸网络,从事外经贸业务。鼓励私营企业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兴办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私营企业使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商业银行贷款。积极推动有实力的私营个体企业“走出去”,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劳务合作和国际科技经贸活动,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4、大力建设私营个体经济特色工业园区。积极引导布局分散的私营个体企业逐步向园区集中,对入园企业在资金、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给予重点保障,改善产业空间布局,优化企业间的生产协作,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园区内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组建新产品开发研制中心、销售实体、服务型组织等,进一步促进产业的集聚和技术的集聚,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三)落实政策,规范管理,促进私营个体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针对私营个体企业创业、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制约因素,始终把握放手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原则。力争在经营范围、信贷、税收、用地、科技、人才等方面真正做到与国有、集体、外资企业一视同仁,真正做到“六放”,为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1、坚持做大做强私营个体企业。对重点骨干企业行列的私营企业,享受扶持重点骨干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帮助其进一步扩大规模,尽快实现跨所有制、跨地区、跨国经营;对规模适中、产品附加值较高、效益较好、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的企业,在技术人才、资金融通、用地用电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将其培育成“小巨人”;对目前规模不大,但成长性较好的“苗子”企业,加大综合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促进其快速成长。

2、继续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放水养鱼”。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私营个体企业的信用担保、创业资助和技改项目贴息。扩大对私营个体企业的贴息范围,大力扶持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私营个体企业,重点支持企业采用新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升级。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第7篇

一、私营企业治理:基本概念与治理模式

讨论企业治理问题通常使用的是公司治理的概念,因为企业治理问题产生于现代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治理结构通常指的是有关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即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权力分配和制衡关系。公司治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问题的存在,尤其是现代公司中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委托关系,公司组织成员间有利益冲突,需要一套解决问题的授权和权力制约的制度安排;二是契约的不完全性,交易费用之大使人员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能完全通过契约解决。由于私营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往往是同一人,不存在问题,因此对私营企业的治理在我国一直未被重视。

事实上公司治理是一个意义面很广的概念,至今为止尚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就其意义面看有三种典型的定义:意义面最小的定义是指对股东权益的保护,即一种引导经理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制约机制。施莱弗和维什尼1997年就在更大意义范围做出定义,认为公司治理是确保为企业提供资金的人的投资回报的一种方式,显然这种定义不仅要保证股东的利益,同时也要确保债权人的利益。意义最广的观点认为公司治理是保护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的制度安排。如在1999年5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理事会所给出的公司治理原则就明确指出:公司治理结构框架应当确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尽管在这点上尚有不同的看法,如在2000年1月召开的“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专家会议”上,OECD的代表也认为虽然OECD的治理原则具有普遍的意义,但与中国的经济现实还有着不小的差距。然而在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实践中如何保证国家(利益相关者)的税收已受到广泛的关注。这里无意讨论公司治理的涵义,只是想说明私营企业虽然不存在问题,但同样存在企业治理问题。为了与这一观点相一致,这里使用企业治理而不是公司治理的概念。

从本质上说,企业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是有关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了公司的目标、行为,决定了在公司利益相关者中在什么状态下由谁来实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分配等有关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张维迎,1996)。

企业治理是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具体化,企业的所有权是指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它是由企业财产所有权决定的。我国私营企业就其财产组织形式看主要有业主制、合伙制和有限公司制三种企业组织形式,1998年这三种形式的企业户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6.8%、11.5%和50.8%。近年来采用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的有增加趋势。根据1999年一项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表明:私营企业股权结构基本情况是:私人股份所占比例达90%以上,其中企业主个人所占比例高达66%,其他同姓兄弟所占比例达14%,业主和同姓兄弟所占股份之和占企业总股份的80%以上,这说明我国私营企业虽然采用公司制形式的已达半数以上,但企业主仍处于绝对控股地位。这种股权结构决定了我国私营企业不论采用哪种企业组织形式,它的治理模式一般都是企业主主导的家族治理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①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是同一人,所有权和经营权合一,私营企业很少有聘请外人担任总经理的情况;②企业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家族内部,因此家族对企业有着绝对的控制权。③企业决策主要是企业主个人决策,私营企业无论是重大的经营决策还是日常的管理决策一般都是企业主个人说了算,即使成立了董事会或经理办公室的企业也是这样,这类机构只是形式,对于具有较强民主意识的企业主也只起一些参谋作用。

二、私营企业治理的缺陷

私营企业因其产权结构的特点使其治理模式表现为家族模式,而且在这种家族治理模式中,企业主具有很大的权威,起主导作用。虽然从管理和控制角度看,在这种治理模式中由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是对称的,是一种较好的制度安排,但从企业发展角度看,这种模式也存在许多缺陷,具体表现在:

1、家企不分。私营企业因业主占有绝对控股地位而导致家企不分,这种家企不分的根源在于:一方面没有把企业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所有权进行区分,企业所有权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实质上是一种委托权(张维迎,1996),从而导致私营企业不愿把企业产权社会化、公开化。如据1997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私营企业的资金构成由开业时的69.0%上升到96年底的82.7%,上升了13.7%,这说明私营企业经过发展,产权的集中度反而提高了。其后果是私营企业主更注重对企业的控制而不是企业的发展,事实上私营企业即使面临经营困难甚至破产也不愿接受外部的兼并。这是私营企业很难长大,每年都有大量企业竭业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产权是建立在家庭的排他性而不是自然人的排他性,因此在家族内部人员之间也同样存在产权不清的问题,家族人员一旦有离心倾向就很难维持企业的完整,分家如不顺利则可能导致企业衰落。

2、缺乏约束和制衡机制。私营企业的约束基本上依赖于企业主的自我约束,没有制度保障。这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治理来说明。从企业内部治理看:一方面私营企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内的权力分配和制衡为中心的,使得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来源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家族内生性,尽管一些私营企业也成立了董事会或经理办公室等机构,但它的成员主要是家族内人员,基本上没有外部董事。据1998年第三次全国私营企业普查资料显示:私营企业已婚企业主的配偶50.5%、已成年子女20.3%在本企业从事管理工作,这种以亲情血缘为纽带的企业治理削弱了企业组织所具有的约束制衡作用。如“儿子服从老子”,从而以亲情关系代替组织行政关系,加强了企业主对企业决策的权威。另一方面私营企业的决策是以个人决策为主,根据1997年对全国私营企业的抽样调查发现:私营企业经营决策的58.5%由企业主个人决定,经营决策的29.7%由企业主和其他主要管理者共同决定,经营决策的11%由企业董事会决定。所以,私营企业的重大决策基本上由企业主个人做出,并且决策过程没有任何约束。从企业外部治理看:私营企业的外部约束主要是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经理人才市场等外部市场的约束。由于私营企业总经理基本上是由企业主自己担任,所以经理人才市场对其是没有约束作用的。根据全国第二次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私营企业经营时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是企业自身的积累,特别是在企业的基本建设(占71.1%)和固定资金投资(占80.7%)方面。在企业的流动资金方面企业积累也占49.0%,银行和信用贷款虽占有一定的比例(31.7%),但这是平均值,具体来讲是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私营企业才可以得到银行的贷款,其后果反映在私营企业治理上是资本市场对私营企业的影响非常有限。因此私营企业的外部治理只来源于产品市场的约束,但是产品市场的约束也是被动的,它依赖于企业主自身对企业生存需要的认识。所以外部市场对私营企业也不构成有效的约束。这种缺乏制约的企业治理模式最终也无法保障企业主自身(股东)的利益。

3、经理人员选聘局限在家族内部,而且选择机制不完善。私营企业财产所有权结构决定了私营企业更重视对企业的控制,它的经理人员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家族内部。据对私营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私营企业管理层中,从社会公开招聘和从基层培养的管理人员与从事管理的亲友家人之比为1∶4,这表明私营企业是以“家族势力”为核心的,其管理人员主要是家族内部人员。尤其是总经理人员,往往是“老子传儿子,儿子不行再找孙子”,这种家族式的管理质量很难提高,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事实上我国私营企业许多已步入海外华人家族企业“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衰亡”的怪圈。同时私营企业选聘经理人员也没有科学规范的程序,完全凭企业主个人的直觉。

三、私营企业治理的改善

企业治理的变迁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性,虽然现代公司制治理结构是一种好的制度安排,但私营企业治理的改善必须遵循其自身产生和变迁规律。从私营企业的发展过程看,它的企业组织形式呈现由业主制到合伙制到有限公司制逐渐演变的总的发展趋势,其治理结构也会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改变而逐渐演进。但由于私营企业产权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业主主导的家族治理模式还会长期存在下去,这种长期存在并不意味着它不需要改变,相反,如果对私营企业治理缺陷进行完善,会为私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永续经营创造条件。私营企业内部治理的改善完全依赖于企业主的自觉行为,没有制度保障。所以,要改善私营企业的治理只有借助于外部力量-市场的约束。由于经理市场和产品市场对私营企业主的约束很有限,因此,只有借助于资本市场——目前主要是金融机构的作用。因为金融机构一旦以信贷的形式介入私营企业就会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控,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财务制度,企业作重大决策时也有了外部约束,减少了决策失误的可能性,促进企业治理的完善;同时可以形成一种新机制,确保在企业“不良”时期控制权的转移。因为在企业出现危机时,企业的控制权就会自然转移到债权人手里,借助银行的管理支持,使企业摆脱危机,实现永续经营。遗憾的是由于我国的信贷政策,国家商业银行基本上把私营企业排除在信贷范围之外,使得私营企业只得采取关系融资,即依靠亲戚朋友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这样更加强了私营企业治理的封闭性。为此借助资本市场来改善私营企业治理必须采取以下措施:①国有商业银行要放低对私营企业的信贷门槛,增加对它的信贷,尤其是中长期信贷;②发展地方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市场,扩大私营企业的信贷渠道;③大力发展风险投资,这对于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高科技私营企业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风险投资不是作为债权人而是作为股东介入企业治理,对任命或撤换经理或设计他们的赔偿办法有实际有效的控制权,而且它分段注资的方式对行使企业控制权有更加可靠的保障,从而使私营企业能直接导入现代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鹤·光太郎.转轨中的日本公司治理结构[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工业经济分册,2001.(10)

[2]张厚义.中国私营企业发展报告(1999)[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第122-148页。

[3]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69-95页。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第8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人本管理;政策对策

一、我国私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法律不健全,缺乏对私营经济产权的有效保护。为保障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界定、规范私营经济中经济当事人的各种权利关系,如私营企业最基本的财产权关系(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知识产权关系、劳资关系(如雇工最低工资、劳动保护、福利)以及私营企业中合伙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等。这些都是保障私营企业规范发展,减少经济纠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所必须的法律规范。而目前对私营企业的这些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起来,致使经济当事人无法明确产权关系,容易产生经济纠纷;产生纠纷后,又无法定的行为准则来予以调和,即无法可依。

2.劳动人事制度落后,给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设置了障碍。我国私营企业没有管理员工档案的权力,员工的工作经历、表现不能如实记入档案,给员工的晋级、职称评定等带来诸多困难;同时,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大中专学生毕业,原则上户口要拨回生源地,这给异地就业设置了障碍;而且我国未制订对私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鼓励政策,对私营企业而言,缴纳保险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缴纳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人事制度的弊端给私营企业引进人才、管理人才制造了众多障碍,造成私营企业人才难进也难留。

3.劳动力的买方市场抑制了业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员工不得不妥协于只满足企业单方面利益的协议,甚至无协议可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业主会主观地认为“激励”是多余的。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1.管理制度落后制约了激励机制的形成。(1)权力过于集中,员工参与程度低。2002年的私营企业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老板“决定一切”是一种普遍现象。(2)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性,使管理者与员工间沟通困难,缺乏凝聚力。私营企业内,企业即家业,老板即家长。企业管理核心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近亲组成,形成了一个天然封闭的屏障,外人难以介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仅仅是通过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缺乏感情交流,员工“打短工”意识浓厚。(3)用人机制落后。家族式管理使私营企业很难超越简单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任人唯亲;由于家长式的权威,“人治”取代“法制”,机构设置如同摆设;用人没有长远规划,只使用不培训,使企业人才匮乏,员工的素质和技能难以提高。

2.业主、员工素质低。近年来,私营企业主的文化水平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加入私营企业行列。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有限。调查表明,当前在我国私营企业主群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10%强,近7%为小学以下文化。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把员工视为机器的附属物,不尊重员工,员工的个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即使工资较高,也难留住人才。同时,私营企业中有近80%的员工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企盼也低。打工挣钱,追求物资享受是他们的最大乐趣和满足。在企业中,业主和员工之间是互动关系,有了业主的诱发,才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有了员工的强烈动机,才有业主的积极支持。如果二者都没有这方面的动机,人本管理就无从谈起。这是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我国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外部环境改善模式

外部环境改善模式,也可以称为“政府引导辅助模式”。即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通过政策引导及法律规范,合理解决私营企业的自利性难题;通过教育优先发展的方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就业难题。从而在舆论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以扶助,为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1.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政府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为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出谋划策,提供服务。一是废除人为的身份等级制,建立以能为本的用人机制。打破工人、农民、干部的身份界限,通过建立完善的评聘考核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二是加快人事部门的职能转变,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实施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评价、流动、就业指导、人才交流、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的管理。三是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将企业家的经历、得失、品行等资料贮存起来,使私营企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任经营者,同时也使企业家队伍得以发展壮大。

转贴于

2.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人本管理”理念在我国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要求业主不要过多考虑近期利益,以获得远期利益为目的,需要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诱导以获得业主的认可。因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追踪报道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树立企业品牌,使其产生利益驱动作用,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航。同时政府对于率先推行人本管理的企业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或物资奖励,补偿其前期的开支,利用私营业主自利性的特点来实施人本管理。

3.实施雇主培训工程。政府应采取措施,对私营企业主进行职业培训,并将其纳入各地区、各级政府的培训计划。使业主由被市场牵着走的经营变为懂法律、知规则、有管理能力的主动经营;使重信誉、守契约变成企业主的自觉行动。从而使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由一时的冲劲变成永久的后劲,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4.完善法律等社会规则体系。一是制订《私营企业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法制经济”、“政策经济”。当前,私营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当前我国对私营经济的产权界定保护主体不明确等现状,建议抓紧制定“私营企业法”,以建立健全私营经济的财产法律制度、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保障法律制度。二是修改《公司法》。目前我国《公司法》存在只对公司的整体行为有约束而对主要的利益主体没有约束的缺陷。同时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应该有相应的条款来保护和约束其行为,对人力资本进行立法已经成为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我国要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应从国情出发,要求社会各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各种投入。一是继续增加科研与教育经费投入,解决教育与科研后劲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一套在职人员轮回受训体系,使在职人员的主动受训与被动受训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全员参与培训、支持培训的激励机制,如建立义务培训专家队伍,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培训资源等。

6.建立创业基金,扶助创业者。国家及大中专学校应采取鼓励措施,通过资金扶持等手段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人创业,扭转我国就业难的局面。

(二)企业内部治理模式

1.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一是调整人力资源部门的机构设置。建立人力资源开发部门,配备专业人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独立性的附庸地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为实施人本管理打下基础。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如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民主建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完善评聘、考核、晋升、激励制度,设立制度实施保证体系,善于分权授权,从根本上改变“人治”的局面。

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物质激励制度。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企业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股权、分红、实物分配及福利待遇等,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工龄、业绩决定其薪酬的内容和数量,实行有差别的薪酬制度。其次,通过福利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业主应注意加强福利项目建设,如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补助等,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员工的福利项目。再次,重视对团队的奖励。建立团队奖励,如节约成本奖、分享利润奖、工作目标奖等。二是完善精神激励机制。首先,确立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发展战略,经常反复地灌输给企业员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为公司发展而拼搏的奉献精神。其次,建立企业员工“嘉奖制”与管理人员“晋升制”的组合机制,使“能人”因有机会晋升而拼搏,使“好人”(未必具有领导素质,但爱岗尽责的员工)因有晋级机会而投入。再次,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如在企业的公共场所、办公楼、车间、生活区等设立宣传栏,围绕公司的经营理念,开展宣传工作,倡导企业精神。最后,要疏通沟通渠道,完善沟通方式,如建立“建议制度”、“厂长接待日制度”、“企业信息公开发布制度”、“投诉信箱”、“民主会议”、“领导走访制度”等方式加强沟通。

私人企业管理制度第9篇

[关键词]私营企业;人本管理;政策对策

一、我国私营企业实施人本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1.法律不健全,缺乏对私营经济产权的有效保护。为保障私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应运用法律手段界定、规范私营经济中经济当事人的各种权利关系,如私营企业最基本的财产权关系(财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让渡权等)、知识产权关系、劳资关系(如雇工最低工资、劳动保护、福利)以及私营企业中合伙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等。这些都是保障私营企业规范发展,减少经济纠纷,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所必须的法律规范。而目前对私营企业的这些规范尚未建立健全起来,致使经济当事人无法明确产权关系,容易产生经济纠纷;产生纠纷后,又无法定的行为准则来予以调和,即无法可依。

2.劳动人事制度落后,给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设置了障碍。我国私营企业没有管理员工档案的权力,员工的工作经历、表现不能如实记入档案,给员工的晋级、职称评定等带来诸多困难;同时,我国的户籍管理制度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大中专学生毕业,原则上户口要拨回生源地,这给异地就业设置了障碍;而且我国未制订对私营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鼓励政策,对私营企业而言,缴纳保险增加了企业的负担,因此企业缴纳保险的积极性不高。这些人事制度的弊端给私营企业引进人才、管理人才制造了众多障碍,造成私营企业人才难进也难留。

3.劳动力的买方市场抑制了业主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就业竞争激烈,员工不得不妥协于只满足企业单方面利益的协议,甚至无协议可言。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业主会主观地认为“激励”是多余的。

(二)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1.管理制度落后制约了激励机制的形成。(1)权力过于集中,员工参与程度低。2002年的私营企业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私营企业资本高度集中于企业主本人,老板“决定一切”是一种普遍现象。(2)家族企业的天然封闭性,使管理者与员工间沟通困难,缺乏凝聚力。私营企业内,企业即家业,老板即家长。企业管理核心是由一个或少数几个近亲组成,形成了一个天然封闭的屏障,外人难以介入。管理者与员工之间仅仅是通过契约关系联系在一起,缺乏感情交流,员工“打短工”意识浓厚。(3)用人机制落后。家族式管理使私营企业很难超越简单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任人唯亲;由于家长式的权威,“人治”取代“法制”,机构设置如同摆设;用人没有长远规划,只使用不培训,使企业人才匮乏,员工的素质和技能难以提高。

2.业主、员工素质低。近年来,私营企业主的文化水平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正在越来越多地加入私营企业行列。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私营企业主的文化层次较低,素质较差,观念落后,管理能力有限。调查表明,当前在我国私营企业主群体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仅占10%强,近7%为小学以下文化。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把员工视为机器的附属物,不尊重员工,员工的个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即使工资较高,也难留住人才。同时,私营企业中有近80%的员工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这些人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企盼也低。打工挣钱,追求物资享受是他们的最大乐趣和满足。在企业中,业主和员工之间是互动关系,有了业主的诱发,才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有了员工的强烈动机,才有业主的积极支持。如果二者都没有这方面的动机,人本管理就无从谈起。这是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的直接制约因素。

二、我国私营企业导入人本管理模式的思考

(一)外部环境改善模式

外部环境改善模式,也可以称为“政府引导辅助模式”。即政府要转变观念、转变职能,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的羁绊,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通过政策引导及法律规范,合理解决私营企业的自利性难题;通过教育优先发展的方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总体素质;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切实解决就业难题。从而在舆论上、政策上、行动上给以扶助,为私营企业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1.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政府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要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转变,为私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出谋划策,提供服务。一是废除人为的身份等级制,建立以能为本的用人机制。打破工人、农民、干部的身份界限,通过建立完善的评聘考核制度使能者上、庸者下。二是加快人事部门的职能转变,尽快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中介机构,实施对人力资源的培训、评价、流动、就业指导、人才交流、劳动监察、劳动仲裁等的管理。三是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将企业家的经历、得失、品行等资料贮存起来,使私营企业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聘任经营者,同时也使企业家队伍得以发展壮大。

2.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功能。“人本管理”理念在我国是一种新生事物,它要求业主不要过多考虑近期利益,以获得远期利益为目的,需要媒体的广泛宣传和诱导以获得业主的认可。因而新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追踪报道成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树立企业品牌,使其产生利益驱动作用,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导航。同时政府对于率先推行人本管理的企业要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或物资奖励,补偿其前期的开支,利用私营业主自利性的特点来实施人本管理。

3.实施雇主培训工程。政府应采取措施,对私营企业主进行职业培训,并将其纳入各地区、各级政府的培训计划。使业主由被市场牵着走的经营变为懂法律、知规则、有管理能力的主动经营;使重信誉、守契约变成企业主的自觉行动。从而使我国私营企业的发展由一时的冲劲变成永久的后劲,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4.完善法律等社会规则体系。一是制订《私营企业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际上是“法制经济”、“政策经济”。当前,私营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改善执法环境,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针对当前我国对私营经济的产权界定保护主体不明确等现状,建议抓紧制定“私营企业法”,以建立健全私营经济的财产法律制度、市场主体法律制度、市场行为法律制度、市场保障法律制度。二是修改《公司法》。目前我国《公司法》存在只对公司的整体行为有约束而对主要的利益主体没有约束的缺陷。同时职业经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应该有相应的条款来保护和约束其行为,对人力资本进行立法已经成为一项很紧迫的任务。

5.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是立国之本,通过教育优先发展提高劳动者素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当前我国要真正把科教兴国落到实处,应从国情出发,要求社会各界加大对人力资本的各种投入。一是继续增加科研与教育经费投入,解决教育与科研后劲不足的问题;二是建立一套在职人员轮回受训体系,使在职人员的主动受训与被动受训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全员参与培训、支持培训的激励机制,如建立义务培训专家队伍,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的培训资源等。

6.建立创业基金,扶助创业者。国家及大中专学校应采取鼓励措施,通过资金扶持等手段积极引导有一技之长的人创业,扭转我国就业难的局面。

(二)企业内部治理模式

1.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及管理制度。一是调整人力资源部门的机构设置。建立人力资源开发部门,配备专业人才,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缺乏独立性的附庸地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地位,为实施人本管理打下基础。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如产品质量管理制度、民主建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奖励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完善评聘、考核、晋升、激励制度,设立制度实施保证体系,善于分权授权,从根本上改变“人治”的局面。

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物质激励制度。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企业的薪酬包括工资、奖金、股权、分红、实物分配及福利待遇等,企业应根据员工的工龄、业绩决定其薪酬的内容和数量,实行有差别的薪酬制度。其次,通过福利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业主应注意加强福利项目建设,如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住房补助等,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员工的福利项目。再次,重视对团队的奖励。建立团队奖励,如节约成本奖、分享利润奖、工作目标奖等。二是完善精神激励机制。首先,确立企业的经营理念与发展战略,经常反复地灌输给企业员工,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为公司发展而拼搏的奉献精神。其次,建立企业员工“嘉奖制”与管理人员“晋升制”的组合机制,使“能人”因有机会晋升而拼搏,使“好人”(未必具有领导素质,但爱岗尽责的员工)因有晋级机会而投入。再次,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公司形象,如在企业的公共场所、办公楼、车间、生活区等设立宣传栏,围绕公司的经营理念,开展宣传工作,倡导企业精神。最后,要疏通沟通渠道,完善沟通方式,如建立“建议制度”、“厂长接待日制度”、“企业信息公开制度”、“投诉信箱”、“民主会议”、“领导走访制度”等方式加强沟通。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
友情链接